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苦乐参半,教学人生——霍懋征教师教育思想“苦乐论”的探究

苦乐参半,教学人生——霍懋征教师教育思想“苦乐论”的探究

苦乐参半,教学人生——霍懋征教师教育思想“苦乐论”的探究
苦乐参半,教学人生——霍懋征教师教育思想“苦乐论”的探究

苦乐参半教学人生

——霍懋征教师教育思想“苦乐论”的探究

摘要:霍懋征是我们中国国宝级的语文、数学教师。她始终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对任何学生她都给予很大的关爱和极大的耐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在霍懋征老师从事教学的这六十多年中,她慢慢也形成了一种自身对于教师这个职业所领悟到的教育思想,那就是——苦乐论。

关键词:苦乐论关爱教学奉献教学

霍懋征老师在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任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工作(即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兼班主任工作。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2010年2月11日零时35分逝世。霍懋征老师在世期间多次荣获北京市模范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种荣誉誉称号。并且在从教的几十年来,霍老师受到了周恩来、温家宝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周总理称她为“国宝”级别的优秀教师;薄一波副总理为其题词“一代师表”;温总理称她是“把爱心献给教育的人”;国务委员刘延东称她为“教育大家”。或许这些称号和名誉不足以完全将霍懋征老师终生的教学成就完全展示出来,但是并不阻碍我们可以从这许多的奖项和称号中得以查看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工作者她所具有的一颗终生为事业、为学生、为祖国奉献的真挚的心与高尚的灵魂。

“那到底是什么支撑着霍懋征老师,是什么推动着她鞭策着她,让她的在教学的殿堂上创造出如此多的奇迹呢?”我不禁抚心自问。然后我自己在终于在霍懋征老师的著作《小学语文老师教学经验谈》书中得到了答案,那就是——苦乐论。

苦乐论到底是什么呢?霍懋征谆谆教导,她所认为的苦乐论,那就是“在为教育事业和学生发展所做的奉献中,快乐和幸福是最好的精神回报。”霍老师将这苦乐论扩展为六条要点理论,而上面简单的两句话并不能完全明确领悟到霍懋征老师的思想,那下面就将这苦乐论具体的六条分别都进行详细的说明。

苦乐论:第一条,做一名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即全面发展的

思想,这是教育教学工作的灵魂。

霍老师曾经说过,做好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也需要有学无止境的努力;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教师工作既是职业,更是可以寄托理想的事业。但因为教师的精力有限,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教师的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每一个老师心里都很想把学生教好,但如果对学生缺乏爱心,单是“恨铁不成钢”,铁就难以成钢。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

教师是学生在学海途中的领航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正确的而且先进的思想来对指导学生的学习,无论是学业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教师对于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特别是小学教师。因为小学教师在学生的生命中始终扮演着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优秀而恰当的教学指导对于孩子未来人生的成长是毋容置疑般的重要的。所以教师不但需要提高自身的师教技能,同时也需要提高自身对于教育对于教学等方面上有一个更高层次上的认识。这就需要与时俱进,并且配合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来教学,这样保持着思想的先进性,才能在各种突发的事件中能够正确地带领着学生,引导着学生去学习,帮助他们少走更多的弯路。

第二,教师要忠于党的事业,把教育看成是事业而不仅仅是职业。要有献身于这个事业的决心,要热爱学生,这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最根本的一点,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对于此,霍懋征老师曾经在她自身的报告中就明确说出她对于学术和她个人的育人方法。那方法就是“‘激励,赏识,参与,期待’八个字,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我始终认为我的学生“人人都是材,人人都成才。”我常常把更多的爱,倾注在那些后进学生的身上,倾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直都是霍懋征老师的教学理念的精髓。但这种爱不但是面对学生的,而且是需要自身也对教育对教师这行业也要产生爱。但是因为教师是一份持久而长远的工作,或许在长时间的教学过程中就会陷入一个无力而疲倦的局面,使到当初热爱这份工作甘愿用热血来倾洒浇灌的心而慢慢变冷。所

以爱上自己的职业,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很重要,但需要持之以久地为这份教师的工作而付出更多的耐心和汗水,让自身不会患上职业厌倦感,细水长流的继续下去就更为重要。所以学会调节自身的感情,适当地解放压力,时常学会在枯燥而长久的工作发现新的乐趣和感受,这样才能更加长久在教师的职途中越走越远,越走越久。

热爱自身的职业才能很好地深入其中,并且甘愿为之努力,甘愿为之拼搏。即使这份工作做的时间再久,也不会感到枯燥无趣,而是时时从里面不断发现新的乐趣。而这新的乐趣新的体验又会对自身教学生涯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在教师这行业中走得越远越好。“以爱育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霍懋征老师的这句名言不仅仅是字面上那么简单的意思,这需要更深层次地进行思考,你会发现字句下面藏着珍珠般炫目的宝藏。

第三,教师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要他学”为“他要学”。创造条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好习惯一生受益。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教学改革进行地如火如荼。就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霍懋征老师从中受到极其深刻的启发,随后她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她向学生提出了10点要求:“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乐群、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这就是霍懋征老师著名的“10个学会”。纵观这10个学会,看似随意说出,但是认真一看,才明白霍懋征老师是独具匠心地从多个方面来进行精心思考过得出的理论。这样得出来的10个学会就囊括了多方面的学习要求,而不仅仅只是要求在成绩方面的硬性要求,而是符合多方面综合发展的建议。

兴趣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这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教师不但是要教会学生知识,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对学习产生兴趣而自主学习,主动地去探讨知识。这样的学习就不会是形式化的死背硬记的,而是灵活多变而充满乐趣的享受过程。而学生也会更加愿意自主来学习,自主地去学习,那样的知识才能记得牢。而一旦形成这种自主学习的习惯,那么就不需要老师和家长来对学生进行监督才会学习。那么长久下去,这种自主学习的习惯就会给学生人生产生强大的影响,使其能够受益终生。

第四,当一名教师必须时刻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而在今天要给学生一桶水,教师应是长流水,只有渊源不断而来,才能滔滔不绝而去。

第三条苦乐论里面,我们提到了霍懋征老师对学生提出了“10个学会”是具体是哪个10个学会。但霍懋征老师并没有忘记这“10个学会”仅仅是面向学生而提出的要求而已,她认为,学生做好了还不够,老师也需要相应地提高更方面的实力。因为教育学生不仅要靠老师的说教,更要靠老师以身作则。老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老师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待人接物,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忽视不得。“素质教育并非单对学生,它是针对双主体而言,有什么素质的老师就有什么素质的学生。”教师自身的素质之重要,是无需重复赘言的。学习是个终身的活动,任何人都要活到老,学到老。因为时代是不断进步,而思想理论也会不断地适应着时代的变化而推陈出新,所以必须终身学习。而教师身为传授知识的桥梁,为了与时俱进,对于这种终身学习就显得更为迫切而必不可少的了。

第五,要想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教师必须认真备课,不同的教学要求、不同的教学对象就必须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教师备课要进入角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要用自己的语言、丰富的感情去感染学生,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说出“因材施教”这个至理名言。所以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每一个教师或者师范生都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师教技能。而在课堂的40分钟内,为了能很好地有质量地上好一节课,单靠一种或几种教学方法来教学还是不够的,这是需要认真地备课,是为了让老师对课文进行彻底的了解,然后在根据老师自身的理解来选择性地采取各种师教技能来辅助教学,来达到教学目标,最终都是为了上一堂优秀的好课,使到学生更好更快更容易地吸收新知识。

教师是手执“金钥匙”的人,要帮助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开启智慧之门,但需要清楚的是,因材施教,教法不一定只有一种,但却会有最适合的一种。而这就

需要教师来进行不断地思考改进。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要因人、因内容而有所变化。教学、教法,有教又有学。而学是最重要的,这一点必须谨记。

第六,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以人的个性发展为依据的,注重个性发展的教育能努力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爱学喜学,自愿参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努力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讨研究问题,并能设法解决问题。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一直都是探讨的热点。教师确实是学习过程中的主要的必不可少的角色,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是处于绝对的领导地位去从高处俯视学生去指导着学生学习。学生才是学习中的主体,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课堂中,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所以在课堂上,霍懋征老师觉得课堂不应该是一个压抑地只注重分数的地方,我们的教学不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应该是着眼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所以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在无限广阔的天地间放飞梦想的地方,在那里师生地位是平等的,交流是不受限制的,实事求是,没有禁区。要做到那样,就需要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能用心倾听学生的建议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多参与他们的课外活动与他们建立起朋友式的友谊。

这样良好的师生关系,再加上各方面的努力,比如在教案设计上合理安排课程的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趣事扩展等等。那么到温馨融洽的课堂氛围必定水到渠成。而好的课堂气氛有助学生接受掌握知识轻松的课堂气氛更能使学生在愉快的心情中获取知识这样同样有利于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最后这样的课不会获得成功才是真正的怪事。

霍懋征老师是最早的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之一,她是教育改革中的重要而勇敢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这使得她的一些教育理论在今天看来是难免显得有些粗糙而且缺少重要理论的证明依据。但这并不意味着霍懋征老师提出的理念不够好不够先进,应该恰恰相反倒转过来是很好很先进。那是因为霍懋征老师几十年前提出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即使是放在今天来看依旧还是十分有说服力的。就

那这苦乐论来讲,即使是抽开来只讲其中一个方面也是足够让先进的教育学者来进行十分长篇大论的讲解分析了。所以这不能说霍懋征老师的教学理念浅薄,但是几十年过去了,现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使得教师在考虑授课之前、授课过程中和授课过程后都需要有更多的考虑和思考。这并不意味着霍懋征老师的教学理念教育思想不适合于现今使用,但是在接收的同时也需要创新性吸收,来将理念进行改动,使之更加符合现代的教学中使用,这就需要更多的学者来对霍懋征老师的理论思想来进行新的改革,使之更加符合现代教学。

虽然霍懋征老师的理论是需要新时代的学者来进行理论性的改革,但是霍懋征老师对待学生的那种非常耐心而爱护的行为和名言,依旧在现代的教学过程中,为许许多多的人民教师提供了有效的应对方法,特别是师生关系这一方面,霍懋征老师在她教学的几十年里,她从来没跟学生发过火,更没有大声呵斥过学生。遇到一些淘气的学生惹她生气,她就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待自己冷静下来再解决。她说:“教师向学生发火,是不尊重学生的表现。是绝对不应该出现的。”“对学生要严格,但不是严厉。”所以看到学生的错误总是先检查自己的不足。在发生争执的时候,老师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职责。因为是一个教师,所以应该马上冷静下来,首先想的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一味放大事情错处不松口。与其说霍老师是教老师怎样上课,她更加是教育了老师如何真正地做一名人民教师。霍老师还认为,因为教师的精力有限,他们往往没有足够的时间对问题学生进行细致的教育和引导。爱一个“问题”学生才是对教师的考验,而这正是教师的天职。所以,如果每一个老师心里都很想把学生教好,但如果对学生缺乏爱心,单是“恨铁不成钢”,铁就难以成钢。作为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进步,这才是我们的最本职的要求。

霍懋征老师的苦乐论从多个方面来提出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让很多的老师都能从中得到启迪和教训喜欢小孩子很容易,把这种喜欢信守一辈子不易。一生不离开小学课堂,一生坚守在孩子们身边,用全身心的爱守护着没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这是怎样的一种执著?她用自己敏锐的心,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她用一生证明了爱的传奇。

霍老师以高尚的师德,高深的学养,扎根小学教育工作。她从教60年,踏踏实实地工作在教学第一线,以自身的实践告诉我们:“当老师是最辛苦的,但

也是最光荣的、最幸福的。当你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国家栋梁之材的时候,你获得的欣慰是任何人也理解不了的。”很快我也要踏上教师这个讲台了。经过认真读了霍懋征老师的这两本书,我会根据霍老师她提出过的要求来严格要求我自己,更加努力地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使到能帮助学生们进行学习、学会学习以及收获学习的喜悦和成果。那么直到我从教师的职业上退下来的时候,我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也像霍懋征老师一样,在重新回头看待我走过的教学岁月中,我并没有辜负我自己的理想,更加没有侮辱教师这个神圣职业所给予加冕的光芒。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霍懋征老的简介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2535262.html,/view/316887.htm,2007-03-10/2011-07-20

[2]霍懋征《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M] 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08

[3]马雪颖、赖学军《语文特级教师之“特”处——霍懋征教育观个案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又名《教学研究》)2011.08.28

[4]赵萱曾曙春《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事迹报告》[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07

课程与教学论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撰写了西方第一本专门教育学著作《雄辩术原理》。 捷克教学家夸美纽斯在1632年发表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学科的诞生。 《大教学论》的内容:1.在教育目的和课程内容上提倡泛智教育,主张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而大教学论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艺术;2.较系统地探讨了教学原则问题; 3.强调教学必须遵循万物的严谨秩序,力求教得彻底、迅速和愉快,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要求; 4.在理论上首次论证了班级教学制的优越性,主张采用集体教学的新形式; 5.讨论了各级学校的管理和不同学科的具体教学方法问题。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于1806年出版《普通教育学》,是继《大教学论》后教学论学科形成的另一里程碑,是教学论学科成熟的标志。 《普通教育学》的内容:1.系统地阐述了教育性教学原理,认为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手段;2.该书依据观念心理学原理分析教学的机制,认为教学是统觉的运动,即新旧观念产生联系和统整的过程;3.探讨了教学阶段理论,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和学生的注意力状况,把教学分为明了、联系、系统和方法四个主要阶段,分析了不同阶段教学的类型和方法;4.依据多方面兴趣理论,设计了课程的类型和目标。 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三大教育哲学命题。提倡实用主义 三大教育哲学命题:1.主张以儿童的需要为基础设计课程,倡导活动课程;2.倡导“做中学”的教学方法,主张通过制作、社交、艺术、探究等动手操作活动来进行教学。 杜威现代教学论三中心: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传统教学论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教学论学科进入多元化发展时代,各种流派分为两个阵营:“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 “科学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理解为一个认知、理性和逻辑的过程,注意探寻教学的普遍规律和通用模式,在教学目的方面强调科学知识、技能和智慧的习得,在教学过程方面强调教学的精确性、控制性、计划性,在课程内容方面注意吸收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教学手段方面重视新技术工具的使用。 “人本主义”教学论基本特点:把教学主要视为一种个性交往、情感交流、艺术创造的过程,以价值实现、情感满足、艺术感受、心灵沟通等为教学的基本追求,在课程方面突出人文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方法上推崇即兴发挥、灵感直觉和主观感悟。(要知道两者的区别) “科学主义”教学论和“人本主义”教学论代表了当代教学论学科发展的不同方向。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理论 课程是指教学的内容及其进程的安排。 课程计划是关于学校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总结

1、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律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目标 2、课程内容:是指哥们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 3、课程标准:课程标准就是指学科课程的标准,它具体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课程实施建议等。 4、课程开发:主要是指课程的功能不断适应社会、文化、科学等方面的要求,进而持续不断开发课程的活动与过程。 5、课程计划:是指学校关于课程的宏观规划,一般规定学校课程的门类、各类课程学习的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学习顺序、教学时间的整体规划等。 6、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效果的标准和要求的规定或设想。 7、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伴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形成的课程目标。 8、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9、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的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宗旨10、行为性目标:是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性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 11、广义的校本课程开发:是指以学校为本的,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整体发展,学校自主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对学校课程的整体改造,能够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和教育理想。 12、校本课程:是指以学校为本,基于学校的实际情况,为了学校的发展,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 13、课程开发机制:是课程开发得以正常运行的基本原理和动力体系,它包括学校课程的设置程序和运行方式,特别是课程规划主题的认定以及课程的编制、实施、管理与监督之类的问题。 14、优化教学:所谓优化教学,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相对于一定的标准而言的一种完美、完满的教学状态。它是改革探索、革故鼎新的产物。 15、教学模式:实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相关教学理论的演绎或对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和所形成的一种指向特定教学目标的比较稳定的基本教学范型。 16、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索事物一种教学方式。 17、教学方法:所谓教学方法是指叫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式的总和。 18、讲授法:是指教师使化的方向发生变革的过程。 2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的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教学的结构。 22、班级授课制:通常是指课堂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学校的课程表进行分科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 23、复式教学: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年纪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的方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24、谈话法:它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和内容,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关于霍懋征教学理念的文献综述

关于关于霍懋征教学理念的文献综述 摘要:霍懋征是我们中国国宝级的语文、数学教师,在她教学的这几十年中,她慢慢地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创立了属于自己特别的教法——“讲读法”,并且她提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思想,对任何学生她都给予很大的关爱和极大的耐心,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本文是在前人对霍懋征老师的教学研究理论和霍懋征老师自身的著作《小学语文经验谈》基础上完成的,笔者在最后也会说说自身的一些想法和建议。 关键词:霍懋征;关爱教学;教育思想 一、前言 霍懋征老师我国第一批特级教师,而且还曾被周恩来总理称为“国宝”级的优秀教师。她于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任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工作(即今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担任语文、数学教学兼班主任工作。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2010年2月11日零时35分逝世。霍懋征老师在世期间多次荣获北京市模范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种荣誉誉称号。并且在从教的几十年来,霍老师受到了周恩来、温家宝等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周总理称她为“国宝”,薄一波副总理为其题词“一代师表”。温总理称她是“把爱心献给教育的人”。国务委员刘延东称她为“教育大家”。 本文以霍懋征老师的著作《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与其他学者对于霍懋征老师的教学思想研究的文献为主,研究霍懋征老师的教育思想,包括苦乐论、爱心论、方法论、实践论、课堂论、学生论、教师论、德育论等等。并且根据一些学者对于霍懋征老师的教育思想的研究的各种建议、优缺点等等评述综合起来。最后,本人会在对文献的整理和归纳的同时,也会试着说说自身的理解和想法。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尝试着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中输入关键词“窦桂梅”进行简单检索,共检索到86条记录,而这86篇文献均是公开发表于各种学术期刊和教育报纸上。从时间跨度来看,最早写有关霍懋征老师的文献的时间在1982

关于苦乐人生的名言警句

关于苦乐人生的名言警句 人生尝尽酸甜苦辣,人们常说苦难造就不一样的人生,苦尽甘来。下面为你带来关于苦乐人生的名言警句的内容。 关于苦乐人生的名言警句 1)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2) 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平。 3) 通过痛苦,得到欢乐。---罗曼罗兰 4) 苦恼有人分担,也是一种乐趣。---罗曼罗兰 5) 我命运中一切不痛快的事情都会由愉快来补偿。---高尔基 6)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俗语 7) 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俗语 8) 生活的悲剧不在于人们受到多少苦,而在于人们错过了什么。---卡莱尔名言 9) 苦难显才华,好运隐天资。---贺拉斯 10) 虽然世界多苦难,但是苦难总是能战胜的。---海伦凯勒 11) 从希望中得到欢乐,在苦难中保持坚韧。---肯尼迪 12) 良药苦口利于病。---中国俗语 13) 有时候缺憾也会带来快乐,这就需要我们以平和的心态看待缺憾。---好词句 14) 快乐就在你的身边,用智慧的眼睛去发现,用感恩的心去享

受,刻意追求快乐往往带来烦恼。---好词句特供 15) 体会过痛苦的人才会更加珍惜快乐的现在,还可以吸取教训,绕过某些可以预见的痛苦 16)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苦辣酸甜都是生活的本色,人要学会最大可能的趋利避害,但完全没有痛苦是不可能的。 17) 山是一步一步登上来的,船是一橹一橹摇出去的。 18) 千学不如一看,千看不如一练。 19) 久住坡,不嫌陡。 20) 马看牙板,人看言行。 21) 不经冬寒,不知春暖。 22) 不挑担子不知重,不走长路不知远。 23) 不在被中睡,不知被儿宽。 24)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25)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生子,不知父母恩。 26) 不摸锅底手不黑,不拿油瓶手不腻。 关于苦乐人生的名言警句的精选 1) 水落现石头,日久见人心。 2) 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田。 3) 打柴问樵夫,驶船问艄公。 4)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 5) 头回上当,二回心亮。 6) 发回水,积层泥;经一事,长一智。

人生如梦苦乐随缘励志语录

人生如梦苦乐随缘励志语录 导读:本文是关于人生如梦苦乐随缘励志语录,希望能帮助到您! 生活在世间,苦多乐少,我们常常要面对痛苦,生命中的逆境人人都不可避免。 经常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一切痛苦,都在反映着过去我们所造的恶业,如果能认知这一点,那么,每当我们遭遇痛苦和困难时,就不会把它们看成失败或灾祸,也不会看成一种处罚而怨天尤人;而是把痛苦看成过去业报的结果,正如谚语所说:“痛苦是扫除一切恶业的扫把。”我们甚至还应该感谢一个恶业正要结束。 对于念佛人来说,困苦和忧患正是生起厌离娑婆,求生净土之心的逆增上缘,若没有逆境的逼迫,如何能发愿往生西方净土? 在过度复杂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必须工作谋生,不可能隐居深山,但也不可以全然被世间的杂务所缠缚,对生命的深层意义毫无认识。我们要避免沉溺于五欲六尘的生活享受之中,避免让外界的活动过分地分散自己,应尽量让生活越来越简单。 我们来此世间,只是匆匆过客而已,暂时寄住在此生和此身,这副肉身连同一切身外之物,就像行李一样,终无一物为我所有,一切皆随因缘而来,一切将随因缘而去,我们只是暂时代为保管而已。如果我们像往常那样继续埋头执着于物欲的追逐和外在环境的改善,那就会失去人生目标,六神无主。试想,出门旅游,有谁愿意带着沉重的行李?而住进旅店的人,如果他神态正常的话,会重新装修房间吗? 与佛法的真实利益相比,世间的荣华富贵是何其虚幻不实!念佛人领

受诸佛菩萨的呵护,因此绝不会再羡慕世人的荣华,无论他生活状况是贫是富,决定常怀珍惜和感恩之心,愉快的面对社会,不再沉迷于批评和审视别人,世事在他心中也不再灰暗,平淡的日子也很快乐,粗茶淡饭也很甘甜。

课程与教学论名词解释

课程:课程是专指学校课程,学校课程实质就是学校组织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和制度化的学生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习者获得一定水平的知识经验,达到特定的预期教育结果,并被授予社会承认的专门的资格证书。 教学: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专门环境特定文化为对象,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结构-定向教学理论:结构—定向教学是结构化与定向化教学的简称。结构化教学和定向化教学是结构—定向教学思想的两个基本观点。中心思想就是指导人们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构建学生的心理结构,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学习双机制理论:是在综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认知———发展学习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它避免这两种理论各执一词、单方面解析人学习机能的观点,从更科学、更深刻的角度揭示人的学习本质 课程决策层次:一般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形式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时学生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的基本特点是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表意目标:源于美国学者艾斯纳(Eisner, E. W.)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教育情境的各种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关注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某种程度上首创性的反应形式,是从事某种活动后所得的结果,而不是在活动之初预先规定的目标。 课程研制:是一种促进人的成长与发展的文化选择、传递和创新活动过程。 课程变迁:变迁是指情况或阶段的变化迁移,实质上就是情况或阶段的变换。课程变迁可以定义为课程在教育哲学、价值观、目标、组织结构、材料、教授策略、学生经验、评估和学习结果等方面的任何变换。 课程设计:是指拟订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课程方案或课程计划:分为实际课程与虚拟课程,实际课程就是实际操作的计划安排;虚拟课程就是把将要做的任务安排记在头脑里,不一定要立即实行。 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的框架:是指同一套课程标准的具体格式,这主要是规范一个国家或地方的各个领域或各门课程在学生学习结果方面的陈述方式。 课程实施:是将编制好的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实现预期的课程理想,达到预期的课程目的,实现预期教育结果的手段 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

小学语文名师霍懋征:访特级教师霍懋征

小学语文名师霍懋征:访特级教师霍懋征冬天的北京。阜外大街旁的一座小楼里。一个到处是花草和小鸟的房间,83岁的霍懋征老人在其中穿梭,就像60年来她在孩子们中间穿梭一样。空间里漫溢着爱、安详和静谧。 “何永善……”、“王翻身……”,霍懋征老人的谈话中总是时不时地蹦出这样那样的名字。他们都是她的学生。几十年前的,十几年前的,几年前的。 霍懋征,新中国首批特级教师之一,也是我国小学教育战线上最有影响的教育家之一。1921年9月出生于山东济南市的一个教师之家,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放弃留校任教,主动留任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即北京第二实验小学),60年如一日在小学教育战线上兢兢业业,被周恩来总理亲切地称为“国宝”,被薄一波同志誉为“一代师表”。党和国家的三代领导人都对她进行了多次接见和充分肯定。 霍懋征老人最近的大事是,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将霍懋征教育思想的研究纳入了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国家重点课题。而专门介绍霍懋征教育思想的《真善美的丰碑——霍懋征语文教学思想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霍懋征爱的教育艺术》,也刚刚分别由中华书局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 对于一个已经在教育上探索了60年而至今没有“退役”的优

秀教师来说,她的教学确实是具有了史的研究意义的。在这个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我国教师由传统的教育思想转变为现代教育思想的缩影,也感觉到了我们的教师在教育探索中的潜在脉络。 我对这个工作“上瘾” 1943年,霍懋征大学毕业。 “让我去二附小吧,我想当一名小学老师”。得过很多奖学金,身为北师大数理系高材生的霍懋征的请求让人出乎意料。“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人们对霍懋征“惊世骇俗”的选择大惑不解。但是,她的想法简单却又坚决:“我喜欢小孩子,更重要的是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我愿意做打基础的工作。” 于是,霍懋征成为了师大第二附属小学(即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的一位教师。 回想起这个放弃大学教职,而选择做小学教师的决定时,霍懋征老人的回答很有意思:“我对这个工作上’瘾’!” “教师是一种职业,但在我眼里更是一项事业。这种观念在我的脑子里越来越清晰。” 霍懋征认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就是“爱这个事业”,教育是一个事业,不是一个职业,要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好的教师的标准”,在霍懋征看来,只有深沉的四

《奥德赛》读后感——苦乐人生

苦乐人生 作者:耿欢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然而两者都需要痛苦和快乐去演绎。 爱因斯坦说过:“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是生活的本身”。《奥德赛》中的奥德修斯为我们印证了这一说法。在参加特洛伊城之战的希腊英雄看来,与其默默无闻而长寿平淡地过完这一辈子,不如在光荣的冒险中获得巨大而短促的欢乐。这才是他们想要的快乐,即使痛苦缠绕。 像他一样,不能被痛苦所吞噬。 当奥德修斯的船队停靠在女巫的码头时,是睿智的奥德修斯识别了女巫的诡计从而解救了他的水手。我们,需要,用智慧的外衣阻挡痛苦和苦难,拨开快乐的阴霾。 当奥德修斯与他的水手们被海神困在宙斯的圣岛上时,只有虔诚的奥德修斯抵挡住了欲望与贪婪,最终躲开了雷霆之神的惩罚。我们,需要,用一颗虔诚之心去面临种种磨难,迎接快乐的明天。 当他返回故乡依塔克的时候,英勇的他驱赶了所有贪婪的求婚者重新夺回了属于自己的国度。其实光明的未来就只要几步之遥,往往那么小小的几步暗藏无数荆棘,痛苦伴随,勇敢的人咬咬牙跨了过去,而胆怯者止步不前。

像他一样,在痛苦中体验快乐。即使再大的坎坷,也是笑着面对,勇敢向前。 曾看到过这么一个故事:作者在画家的墙上看到一幅装裱好的画,这幅画中间偏左的位置有一块小黑渍,及其明显。画家说这幅画叫“快乐”。作者不解。画家说:“中间这块黑渍是痛苦,每个人看到它时,都只看到这块痛苦的黑渍,却看不到背景里的快乐。在我们生活中多少快乐我们都视而不见,却被微小的痛苦遮住双眼。”作者说:“那就把画中的‘痛苦’去掉吧!”画家说:“没有痛苦,我们更见不到快乐。” 原来快乐从痛苦中而来。然而当快乐而来的时候,一定要透过这快乐知道人生苦的真相,不要沉迷在快乐之中而忘记了人生之苦。我们要在苦乐参半的人生当中步入中道生活,因为人生健康和快乐,疾病和痛苦,生老和病死,都是很自然的事情。苦乐参半的人生,守着一颗平常心,不求常乐,不求长苦,适当的有些苦,适当的有些乐,这苦乐的背后方是真正的“乐”。 人生如酒。有甜密的幸福,也有痛苦惆怅,而酒味也有甘冽和酸苦。萧伯纳说:“人生好比两瓶必喝的啤酒,一瓶是甜蜜的,一瓶是酸苦的。” 人生如歌。有顺境,有逆境,有艰难困苦,有一帆风顺;有刚强壮烈,也缠绵悱恻。而歌声有昂扬奋发的,也有低缓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答: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答: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3、学习方式 答: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1)、主动性,(2)、独立性,(3)、独特性,(4)、体验性,(5)、问题性,(6)、交互性,(7)、生成性。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答: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学习体验: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2.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答:(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 ①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②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③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答: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主要表现在师生间互相启迪、激励、唤醒、感染和净化等效应上。作为人民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积极探索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1)师生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2)师生要平等相处; (3)教师要树立良好的形象; (4)教师要注意教学的艺术性。 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 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

2016年春季《课程与教学论》期末考核

《课程与教学论》 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几乎就是知识点的罗列,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为此,教师可以脱离教材,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教学。 答:错。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呈现主要是依赖罗列教学要点的指令方式,并不对内容目标的实施和操作提供具体指导、安排具体机会。 2、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我们要加强学生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培养,抛弃传统教学大纲中以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 答:错。新课程理念中,强调情意因素对学生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凸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三者同时构成了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教师教育如果放弃自己的传统优势,就会失去自己的根基,成为失去“家园”的弃儿,“走出城墙但不应放弃城里的家”,教师教育全面拓展必须是建立在自己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师范教育”的“城墙”曾经割断了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但也起到了遮风蔽雨的“保护伞”作用,今天可以走出城墙的代价是失去保护伞,“师范”的城墙不应成为今天教师教育院校进一步发展的羁绊。教师教育院校的核心战略应当是巩固传统优势,积极拓展生存空间,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来进行教学。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泰勒对课程的基本主张。 答:(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2、简述杜威思维五阶段及教学过程。 答:这五个阶段是:(1)问题的感觉,即暗示:困惑、挫折或意识到困难的状态;(2)问题的界定,即理智化:确定疑难究竟在什么地方,包括不太具体地指出所追求的目的,需要填补的缺口或要达到的目标;(3)问题解决的假设:提出问题的种种假设;(4)对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的逻辑推理:如有必要,连续检验这些假设,并对问题重新加以阐述;(5)用行动检验这些假设:进行验证,证实、驳斥或改正假设。 教学过程是:(1)教学过程,,在本质上是学生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2)在教学过程中儿童认识

爱的教育——霍懋征

爱的教育——霍懋征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被周总理称为“国宝”教师的霍懋征 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毕业后留任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工作。 建国后,历任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教师、副校长,全国教育学会、全国小学语文研究会常务理事,民进第六、七届中央常委,特级教师。1949年作为教师代表参加了开国大典,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8年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是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著有《班主任工作札记》、《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等。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

教育家之一。倡导“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教不好的孩子”。 2004年教师节前,温家宝总理来到霍懋征家里,看望这位为小学教育奉献了毕生精力的83岁的老教师。 大学高材生执意教小学 霍懋征,1921年9月生于山东济南一个教师家庭,母亲是山东济南一所中学的音乐教师,幼小的霍懋征亲眼目睹了那份美好的师生之情。 1943年,作为北师大数学系的高材生,霍懋征面临毕业的抉择。“学校让我留校教书,我说不。我知道万丈高楼平地起,当小学老师最光荣。”就这样,她来到了北京实验二小。 20世纪50年代初她被借到教育部去编写教学大纲,“4年后编完了,审完了,教育部要留我,但我还是坚持回学校。后来全国妇联调我去,我也没去。” 两次人生重大打击 1962年的一天,她正在上课时,学校通知她22岁的二女儿病危。她不忍心

把一个班的孩子丢下,等下了课赶到医院时,女儿已经断了气。 1966年“文革”中,霍懋征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被批斗,被关押,被监督劳动。 有一天,工宣队通知她可以回家看看,她还挺高兴,心想终于能看到孩子们了。可一到家门口她就惊呆了:13岁的儿子躺在血泊中,已经死去。15岁的女儿在旁边吓傻了,屋子里被抄家者翻得乱七八糟。据说儿子是在外面被红卫兵用三棱刮刀扎死的。 她不顾一切地扑到儿子赵鸣身上,号啕大哭。 儿子死了,霍懋征悲痛之余,想的却是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那些思想畸形、行为扭曲的学生们。这位数学系的高材生,此时暗暗做出一个决定:“如果有朝一日还能重返讲台,我一定改教语文,语文教学重在育人。” 做像母亲那样的好老师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

苦乐人生的名言警句

苦乐人生的名言警句 1、别为失败找个理由,这样容易失去自信;要为失败找个对策,这样才能产生力量。 2、使人成熟的不是岁月,而是经历。百味尝遍,自然看透。看透世态,看淡世事。 3、不同的人,即使站在同一个地方,透过各自的人生,看到的风景也有所不同。 4、人都有以第一印象定好坏的习惯,认为一个人好时,就会爱屋及乌;认为一个人不好时,就会全盘否认。 5、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美好。 6、内心再强大一点,就不会听风是雨。知道的事再多一点,就不会人云亦云。 7、过去的习惯,决定今天的你,所以,过去的懒惰,决定你今天的一败涂地。 8、要成功,就要时时怀着得意淡然、失意坦然的乐观态度,笑对自己的挫折和苦难,去做,去努力,去争取成功! 9、无须承诺,无管结局,无论在与不在,一些厚重,仍能在时光里安暖,忆起,总是无怨无悔,只管依偎着心去追寻,去诠释那些美好。 10、少一点矫情,多一点努力,你想过的那种生活,得自己去挣。 11、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12、当你坚信自己的目标能够成功并付出行动,整个世界都会你让路。

不要因为成功而忘乎所以,不要因为平淡而放松要求,不要因为挫折而丧失斗志。 13、当你心无旁骛为自己的未来努力时,也就不会再把时间精力浪费在别人的眼光里! 14、最快的脚步不是跨越,而是继续;最慢的步伐不是小步,而是徘徊;最好的道路不是大道,而是小心;最险的道路不是陡坡,而是陷阱。 15、对自己好点,因为一辈子不长;对身边的人好点,因为下辈子不一定能够遇见! 16、人生是没有退路的,虽然有的时候不免会走点弯路,但那终究是为了向前迈进。人生路途中所经历的人和事,无论好坏,都是我们人生的历练与财富。 17、前途是属于那些一旦决定之后,就不屈不挠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 18、眼泪不是答案,拼搏才是选择。只有回不了的过去,没有到不了的明天。 19、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最合适的,才是真正最好的。 20、好的,留在心底;遗憾的,随风散去。人生不可能总是顺心如意,但持续朝着阳光走,影子就会躲在身后,刺眼,却是对的方向。 21、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22、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你愿意表演,还是选择躲避。

谈一谈人生的苦与乐

谈一谈人生的苦与乐 人生是什么模样,总结起来就是两种表象——苦与乐。 人固然应该生存,要生存就得受苦。人生的苦有很多,既有疼痛,还有离别、付出、失败、劳累、无知、死亡、不可抗拒、不可扭转、无法忍受…苦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事情,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吃过苦的人,才懂得人生的真谛,才懂得关心他人、设心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变得成熟稳重,才学会做事脚踏实地。 每个人,呱呱落地之时,都是哭泣而来,哭泣母亲分娩的苦。之后,我们的父母教我们要勇敢,摔倒之后要爬起来而不是惧怕摔倒的苦。就这样,我们一苦再苦,成长的苦,学习的苦,爱情的苦,事业的苦,家庭的苦。其实所有的苦都是为

了生存于世。 是啊,我们要好好活着,就必须吃苦,必须领悟人生的真谛。人是要有所担当的,如果你不把苦担在肩膀上,苦就压在你的脊背上,那你就得苦一辈子啊。既然,无法逃脱,那就面对吧,不要带着恨,不要拒绝苦,怀着感恩的善心做着你的工作,关心着自己和他人的生活。

人生最苦的事情,莫过于背负着一种莫名的苦。这样的苦,到头来都没有弄懂为什么而苦,没有弄懂苦的意义是什么。 苦的意义是什么呢? 苦,是因为你还在奔赴在乐的途中。

乐,是人生的终极向往,是一件件愉快事情的堆积。乐在人生里有很多,既有物质、金钱,还有文明、亲情、爱情、地位、听到美妙之声、看到感人一幕、学会珍惜…乐的关键是精神在乐,是里里外外都在乐,是心里乐开了花,花就绽放在脸上、嘴上。乐的根本是——富翁在晒太阳,乞丐也在沐浴阳光,也不见得富翁比乞丐更乐。真正的乐是从苦里挖掘出来的,是伴随着苦延伸过来的。

苦中有乐,乐里有苦;乐极生苦,苦到头来就是乐。人生啊,是乐多一些,还是苦多一些,恐怕到盖棺了还不能论定。有一段话说得好:“你最痛苦的时候,窗外有小鸟在快乐地歌唱;你最快乐的时候,有人正受着病魔的折磨,和死亡搏斗,挣扎。世界总是一样的,只是我们的心情和面对遭遇的心态不一样而已。”

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点归纳00467

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P3 2、截止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才最先在美国比较完整地去里起来,博比特与查特斯等人的课程开发理论与时间,开启了“课程开发理论”。P4 3、博比特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的奠基者、开拓者。P4 4、教育的本质:1教育为成人生活作准备2教育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程3教育即生产。课程的本质:在博比特看来,课程是儿童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P5-6 5、拉尔夫·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被誉为“现代评价理论之父。他的《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也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P9-10 6、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泰勒原理的实质是:“技术兴趣”的追求P11-12 7、学科结构运动: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西方世界发生了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叫学科结构运动。其中心内容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过程。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术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运动是课程现代化进程中重要的里程碑。P13 8、比较著名的新课程: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研究开发的PSSC物理课程,“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会”,研究开发的BSCS生物课程,研究开发的SMSG数学课程,“化学键取向研究会,研究开发的CBA化学与CHEMS化学,”地球科学科学设计研究会,所开发的ESCP地学等等这些课程可统称为“学术中心课程”。P13

9、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会议主席杰罗姆·布鲁纳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该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论战。P14 10、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学术中心课程三个基本特征: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P14 11、学科结构两个基本含义: 1是一们学科特定的半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 2是一门学科特定的套就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这两个基本骇异的统一。P15 12、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 “实践性课程”四要素: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实践性课程”开发的方法:审议;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的本质:“实践兴趣”的追求。P17-20 13、“概念重建注意课程范式“的本质:“解放兴趣”的追求。解放兴趣:亦称“解放理性”,是人类对解放和权利赋予的基本兴趣,这类兴趣使人们通过对人类社会之社会结构的可靠的、批判性洞察而从事自主的行动。P24 14、反思课程研究的整个进程,我们可以获得的基本结论是:课程研究的价值取向由对“技术兴趣”的追求逐渐转向“实践兴趣”,最终指向于“解放兴趣;课程研究的基本课题由”课程开发—探讨课程开发的规律、规则与程序,逐渐转向“课程开解”—把课程作为一种“文本”来解读其内涵的意义P24 15、启蒙时期教学论的确立:拉特克与夸美纽斯。P25 16、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的国教育家拉特克。P25 17、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标志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P26

最新课程与教学论整理版

一、泰勒模式 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该书从此成为课程研究与开发领域的经典之作。在这本书中,泰勒开宗明义地指出,开发任何课程和教学计划都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学校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第二,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到这些目标?第三,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第四,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泰勒根据这四个问题,明确了课程编制过程的四个步骤: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在这四个环节中,“确定目标”是主要的基础的一环,因此该模式也被称为“目标模式”。 二、布鲁姆 1959年布鲁姆作了题为“教育过程”的总结报告,报告确立了“学科结构运动”的理论基础与行动纲领,并从理论上理性地解决了存在于学科专家和教育专家之间的持久争论。 学科结构运动是一场指向教育内容现代化的课程改革运动,其中心是用“学科结构观”重建课程,在这场运动中,诞生了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学科中心课程”。学科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核心开发的课程,它的基本特征是学术性、专门性、结构性。在学科中心课程中布鲁姆主张将人类认识最前沿的日益深刻的识见,如理科和数学领域中的最新进展,引进中小学的教室。 三、实践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贡献 1、四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四要素: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构成的,这四个因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教材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由课程政策文件、课本和其他教学资料构成的。课程环境是由除教师、学生、教材之外的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构成的,它直接参与到课程相互作用的系统之中,是“实践性课程”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怎样开发实践课程? 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该是“审议”,“审议”是“实践性课程”的内在要求。从词源上看,“审议”是指对不同对象进行权衡以作出选择。“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对具体教育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3、怎样评价实践课程? 优点:在实践课程开发理论中,教师与学生在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获得充分的尊重,课程开发过程不再被视为是对教师和学生的控制过程。 缺点:由于“实践兴趣”缺乏自我反省的特性,不能保证人的主体性的彻底解放,即使经过公开辩论和审议,人的思想倾向性也会受到蒙蔽。 四.概念重建主义的主要内容及观点。 (一)对传统课程理论的批判 “概念重建主义者”把自博比特、查斯特等人的早期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到“泰勒原理”的种种课程研究观点统称为“传统课程理念”。对传统课程理念的深刻批判是“概念重建主义者”对课程理论的重要贡献。 “概念重建主义者”认为,传统课程理论至少存在三大缺陷: 1.传统课程理论秉持实证主义科学观,追求课程理论的“客观性”,这有违课程理论的学 科性质,也使课程理论沦为控制工具。 2.传统课程理论受“技术理性”的支配,课程研究的目的是提供课程开发的“处方”—普

霍懋征同志生平

霍懋征同志生平 霍懋征同志生平 2010年2月11日零时35分,我们热爱和敬仰的当代著名教育家、我国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同志因病与世长辞,享年88岁。 我们热爱和敬仰的霍懋征老师,1921年9月18日生于山东省济南市。1943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是年,自愿赴北师大第二附属小学任教(即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其间借调中央教育部、丁家胡同小学工作。在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任数学教师、语文教师、班主任、副校长等职务。 我们热爱和敬仰的霍懋征老师开创了我国高等学历人 才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先河。她爱教乐业,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用自己一生的实践证明了忠于事业的高等学历教师对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她躬耕于小学教育园地,孜孜不倦、始志不谕,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她始终热爱着基础教育,无论顺境逆境,无论国家、学校、家庭发生什么变化,她都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始终生活在学生中间,痴心不改,无怨无悔。她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勤奋,使她的业绩在日积月累中逐渐丰厚起来,直至达到卓尔不群

的境界。1956年被评为全国首批特级教师。在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被评为中国现代百名教育家之一。多次荣获北京市模范教师,北京市“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多种荣誉誉称号,并先后担任北京市妇联副主任、全国妇联执行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务。曾当选为民进中央常务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她积极参政议政,为教师呼吁,为教育发出了强音,教师节的确立伴着她的心血。 我们热爱和敬仰的霍懋征老师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地奉献给教育事业,为了教育事业她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全部的爱。她以自己特有的人品、师品、学品演绎了一位小学教师完美的一生,她是我们心中的楷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霍懋征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座右铭。无爱则无教,霍老师是爱的教育的早期倡导者和实践者,“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等教育思想传遍了大江南北,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她爱所有的学生,对特殊的学生给与特殊的关爱。她从教六十年,她的学生个个成才,从没有一个学生掉队,每届学生几乎都是全面发展的好学生。她是和谐先进班集体的创建者,她对学生一视同仁,她的学生都能和谐相处,亲如兄弟姐妹。几十年里,霍老师无论在哪个班当班主任,哪个班必然是团结友爱、和谐进取的先进班集体。她和学生的感情深似海,每个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总结

《课程与教学论》学习总结 课程与教学是教育的基本构成和核心构成。作为一名教育领域的未来工作者,对"课程与教学"进行深刻的了解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作为一名"教育技术"领域的学习者与研究者,则是尤其重要!现代教育技术学是以"教学设计"为核心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由此我们可见"教育技术学"与"课程与教学"关系之密切!总之,通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于我以后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性!并且现阶段的学习仅仅是把我们引入对"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初步认识,我们也只是对这门学科有了一个概括的、相对较模糊的了解,并且大体知道了该领域的学习与研究的方法(我认为这一点对我们是最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现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在该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更全面的后续学习和研究!现对前一阶段学习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习中的收获 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我的主要收获有两方面的:对学科认识上的和学习方法上的。 (一)我们在学习中主要以课堂讨论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对该领域的一些重要问题及重要人物的课下个别化学习和课上讨论式共同学习,我主要掌握和了解了本学科的以下知识:1、了解了课程与教学的定义,知道了课程定义的演变过程,形成了对课程与教学定义的个人见解。在学习本课程以前对课程的理解相当片面,认为课程就是一门学科的知识或一本教材;现在则认为课程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动态作用下不断生成的,是与特定的教学联系在一起的。2、知道了课程与教学的六个转变。并且这六个转变是一个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整体。这些转变使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变得更合理、更科学。由原来的"把教学看作对学生的控制过程"、"把学生看作掌握知识的工具"到现在的能够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把学生看作教学的出发点又把他作为教学的归宿,这就是所有转变的主要内涵。3、知道了课程开发的基本模式: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目标模式以泰勒为代表,它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和核心,并围绕课程目标的确定、实现与评价进行课程开发。过程模式以斯腾豪斯为代表,是在对目标模式的批判中产生的。他认为目标模式不合理性在于把教学过程和学生看

课程与教学论.doc.pdf

001 文学院 专业代码及名称初试参考书目复试参考书目 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语文新课程标准;《语文课程与教学 论新编》,张中原、徐林祥主编,江 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古代汉 语》,王力主编,中华书局,1999年 版;《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主 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050101 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郁贤皓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版;《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1、03方向:《现代汉语通论》(第 二版),邵敬敏主编,上海教育出 版社,2007年1版;《现代汉语》,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高等教育出 版社,1997年版;《语言学纲要》, 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语言理论》,彭泽润、 李葆嘉主编,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古代汉语》,王力主 编,中华书局,1999年版;《古代 汉语》,郭锡良,商务印书馆,1999 年版。 02方向:《计算机基础》,詹江平 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C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 学出版社,1999年版。 01、03方向:《中国语法学史》,龚 千炎,语文出版社,1997年版;《简 明语言学史》,罗宾斯,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1997年版。 02方向:《现代汉语自动分析 —Visual C++实现》,北京语言文化 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1、03 方向。《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3版。 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古代汉语》,王力主编,中华书 局出版,1999年版。《古文观止》、《论语》、《孟子》、《左传》、《礼记》等十三经。 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 国古代文学作品选》(6册),郁贤 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版;《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 理群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中国当代文学史》, 洪子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年版;《外国文学史》(欧美卷), 朱维之主编,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20世纪欧美文学史》, 汪介之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中国文学史》,游国恩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6册),郁贤皓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