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新乡市中等职业学校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结业考试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试卷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1分)

1.收入分配的目标是要实现,它包括

和。

2.是区别一个税种和另外一个税种的根本标志。3.和是货币的两个最早且最基本的职能。4.中央银行一般都具有三大职能即、、。

5.汇率的标价方法有两种,一是、二是。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正确)

1.财政收入最主要的形式是()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经营收益 C债务收入 D.规费收入

2.我国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实施于( )

A.1992年

B.1993年

C.1994年

D.1995年

3.当货币执行()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就可以了。

A.支付手段 B世界货币 C.价值尺度 D.储藏手段

4.单利与复利计算的主要区别是()。

A.本金是否计息

B.利息是否计息

C.利息率的高低

D.本金归还方式

5.我国现行金融体系的核心是()。

A.中国人民银行

B.国有商业银行

C.政策性银行

D.非银行金融机构

6.咨询业务属于商业银行的()。

A.负债业务

B.中间业务

C.资产业务

D.国际业务

7.一国货币对关键货币的汇率称为()A.浮动汇率 B.套算汇率 C.固定汇率 D.基本汇率

8.中央银行最基础、最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是()。

A.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B.再贴现政策

C.公开市场业务

D.利率最高限

9.()是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国家权威机构。

A.各级政府

B.财政部门

C.中央银行D.税务机构

10.财政政策的核心内容()。

A.财政政策主体

B.财政政策目标

C.财政政策工具

D.财政政策类型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误的打χ)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应代替市场发挥作用。()2.我国财政支出中的转移性支出体现的是政府的市场性分配。()

3.目前,我国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业和第三产业。()4.我国大陆地区及香港地区的预算年度都采用历年制。()5.货币流通由商品流通引起并受其决定。()

6.利息率只能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取值。()

7.股票作为重要的金融工具,具有偿还性、流动性和收益性的特征。()

8.贷款是商业银行最大的资产业务。()

9.外汇汇率具有双向表示的特征。()

10.国债作为主要的财政政策工具,其调节具有权威性。()

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9分)

1.税率:

1

2.扩张性财政政策:

3.公开市场业务

五、简答题(共3题,20分)

1.什么叫税收?有哪些基本特征?(8分)

2.什么叫金融工具?有哪些特征?(6分)

3.一种外币成为外汇有哪些前提条件?(6分)

六、论述题(共1题,10分)

1.试述我国分税制的主要内容?(10分)

七.案例分析题(共1题,10分)

1.某电冰箱厂为了配合税法宣传及扩大冰箱的销售量,策划出这

样一个营销方案:在产品宣传单的醒目位置上加上:“亲爱的顾客,当您购买我厂的产品后,您将很荣幸地成为国家的纳税人”的字样,你认为这样宣传合适吗?(10分)

2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结业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1分)

1.公平分配经济公平社会公平

2.课税对象

3.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发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银行的银行

5.直接标价法间接标价法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 A

2. C

3. C 4 .B 5. A 6. B 7. D 8. A 9. C 10. B 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

1.× 2.×3√ 4.×5√ 6 √ 7.× 8 √ 9 √ 10.×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9分)

1.税率:是征税的比例或征税的额度,(1分)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1分)它是税收制度构成要素的中心环节。(1分)

2.扩张性财政政策: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或松的财政政策。(1分)它是指通过减少财政收入,扩大财政支出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的财政政策。(1分)

3.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或卖出有价证券,(1分)借以调节货币供应量,(1分)控制信用规模的政策。(1分)

五.简答题(共3题,20分)

1.答: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强制地、无偿的、固定地对社会产品进行的再分配,是财政收入最主要的来源。(2分)

特征:一强制性。即以法律、法规的形式规定征税,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2分)

二.无偿性。即为国家征税后,税款为国家所有,不需要向纳

税人支付报酬。(2分)

三.固定性。即征税相关问题以法律、法规形式存在,任何人不得随意改变征税事宜。(2分)

2.答:金融工具指那些在金融市场上以书面形式发行和流通,作为规定债券人权利和债务人义务的契约凭证。(2分)

特征:(1)偿还性(1分)(2)流动性(1分)

(3)安全性(1分)(4)收益性(1分)3.一种外币成为外汇,有以下三个前提条件:

(1)自由兑换性:即这种外币能自由地兑换成其他国家的货币或自由地对第三国进行支付。(2分)

(2)普遍接受性:即这种外币在国际经济往来中被各国普遍地接受和使用。(2分)

(3)可偿性:即这种外币资产是可以得到偿付的。(2分)

六.论述题(10分)

答:分税制是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的简称,指在划分中央与地方事权的基础上,确定中央与地方预算支出范围,并按税种划分中央与地方预算收入的政府预算管理体制。(2分)

内容:(1)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划分中央与地方的预算支出范围。(2分)

(2)按税种划分收入,明确中央与地方的收入范围。(2分)(3)政府间的转移支付的确定。(2分)

(4)分设国税和地税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税。(2分)

七.案例分析题(10分)

答:(1)不合适(2分)

(2)该营销方案混淆了“纳税人”和“负税人”的概念。(1分)

3

纳税人指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1分)

负税人指最终负担税款的人,两者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1分)

主要取决于税负是否可以转嫁,转嫁指税法上规定的纳税人将自

己所缴纳的税款转移给他人负担的过程。(1分)

当税负不能转嫁时,纳税人最终承担该税款,此时纳税人就是负

税人;(1分)

但当纳税人把税款通过各种形式转嫁给其他人时,就不是同一个

对象。(1分)

(3)在卖出冰箱后,该冰箱厂向国家纳税,虽然该厂可以通过一

些途径把上缴的税转嫁给消费者,让消费者来承担税款,但冰箱

厂对国家直接负有纳税义务,是纳税人,而消费者最终承担了税款,是负税人,因此不合适。(2分)

4

财政与税收-金融基础知识

第五节财政与税收 一、财政概念、财政职能 1、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分配、再分配活动及其形成的分配关系。 2、职能 (1)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3)调节产业结构 (4)调节社会各类基金的比例 二、财政支出的分类 一,按财政支出的经济性质分类 1、购买性支出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或劳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也包括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劳务的支出,如政府各部门的行政管理费支出、各项事业的经费支出、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等。这些支出项目的目的和用途虽然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即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获得了商品和劳务,履行了国家的各项职能。 2、转移性支出直接表现为资金的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用于补贴、债务利息、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等方面的支出,这些支出的目的和用途各异,但却有一个共同点:政府财政付出了资金,都无任何商品和劳务所得。这类支出并不反映政府部门占

用社会经济资源的要求,相反,转移只是在社会成员之间的资源再分配,政府部门只充当中介人的作用。

二,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 按财政支出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分类,可以分为补偿性支出、积累性支出、消费性支出。 1、补偿性支出是用于补偿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方面的支出。该项支出在经济体制改革之前,曾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内容,但目前,属于补偿性支出的项目,只剩下企业挖潜改造支出一项。 2、消费性支出是财政用于社会共同消费方面的支出。属于消费性支出的项目,主要包括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抚恤和社会救济费、行政管理费、国防费等项支出。 3、积累性支出是财政直接增加社会物质财富及国家物资储备的支出,包括基本建设支出、流动资金支出、国家物资储备支出、生产性支农支出等项。 三,按财政支出的目的分类 1.预防性支出是指用于维持社会秩序和保卫国家安全,不使其受到国内外敌对力量的破坏和侵犯,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生活稳定的支出。这类支出主要包括国防、司法、公安与政府行政部门的支出。 2.创造性支出是指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济更为发展的支出。这类支出主要包括经济、文教、卫生和社会福利等项支出。

中专财政与金融(金融基础知识)综合练习题

中专财政与金融(金融基础知识)综合练习题 一、填空题 1.货币在商品经济中执行着、、、贮藏手段、世界货币等五大职能。 2.信用以为条件的的转移。 3.信用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表现在:、节省流通费用、、。4.利息是的转化形式,是财富的分配形式,也是的价格。5.利息率的表示方式有、、,亦称年息率、月息率和日息率。 , 6.金融市场交易的主体即金融市场的交易者,一般包括、、和。 7.商业银行的职能是、、和金融服务职能。8.银行业务主要有、和中间业务三大类。 9.结算业务是由衍生出来的一种业务,结算业务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和。 10.从经济关系上讲,保险是一种制度;从法律上讲,保险是一种行为。; 11.保险的特征是、、和科学性。 12.只有同时满足以下条件才能形成货币需求:一是,二是。 13.在我国,、信用膨胀、和是我国总需求膨胀的 四个因素,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交织、共同作用而引发通货膨胀。 14.中央银行通过执行货币政策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节,使之相适应,最终达到实现社会总供给平衡之目的。 15.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使用,一般有四类组合模式,即、$ 和“紧财政松货币”政策、。 16.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基本内容包括、、三大类。 17.国际金融机构大致可分为和。 二、名词解释题 1.货币 2.商业信用 3.国际信用 。

4.利息 5.官方利率 6.期货市场 7.商业银行 8.信用放款 9.保险市场 10.责任保险 " 11.通货膨胀 12.货币政策 13.公开市场业务 14.市场汇率 15.国际储备 三、判断题 1.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使用价值。() \ 2.在信用制度发达的国家,货币收付绝大部分采用现金形式。() 3.支付手段职能是由流通手段职能发展而来,又是以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4.商业信用最典型的形式是贷款。() 5.商业银行是整个信用的基础。() 6.从理论上讲,股票集资体现的是一种债权债务关系。() 7.从利息来源上看,利息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8.当通货膨胀率等于零时,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 # 9.在现代经济中,利率作为国家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市场利率在整个利率体系中处于主导作用。 ()10.交易所是最典型、最规范、最重要的金融市场的组织形式。() 11.证券行市与证券收益成反比,与市场利率成正比。() 12.我国成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采用会员制的组织形式。() 13.在整个金融机构体系中,惟有中央银行拥有货币发行权。() 14.商业银行是一国金融体系的主干,是最早出现的现代银行机构。() 15.我国政策性银行的金融业务只接受中央银行的指导和监督。() ~ 16.我国《商业银行法》规定,资产流动性比例不得高于25%。() 17.银行汇票是由企业签发的一种票据,适用于企业先发货后收款或双方约定延期付款的商品交易。() 18.中央银行从事资产负债活动,但不以盈利为目的。() 19.保险标的可以是物,也可以是权益、责任、信用或人的身体。() 20.信用保险和保证保险都是以无形的经济利益为标的的财产保险,其承保的风险均为信用风险。 ()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力。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 学大纲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 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 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 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参考学时: 72学时 三、课程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知识教学目标: 1.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3.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等业务操作的能力。 4.能运用金融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货币政策、金融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5.具有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和经济形势变化对企业、单位财务状况影响的能力。 (三)专业思想教育目标: 1.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纲要

第一部分财政基础知识 (一)学习目标: 1、认知财政的含义和一般特征,了解财政与政府、财政与经济的关系;理解财政的职能;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知识观察社会经济现象。 2、认知我国财政的形式和分类,了解我国财政财政收入合理规模确定标准,理解我国收入的基本特征。能运用财政收入的基本知识观察财政实践现象。 3、把握我国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重点、范围、形式,了解我国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相关内容。具备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和特征的能力。 4、认知我国政府预算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政府收支范围及其在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划分,历届政府预算的不同分类,了解我国的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具有阅读和理解政府预决算的专业基本能 力。 (二)学习任务: 模块一:财政基础 模块二:财政收入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doc 7页)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doc 7页)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行使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内部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一致,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的影响。它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情况: ⑴外部正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⑵外部负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损失而自己受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社会成本的现象。外部负效应意味着,市场价格不反映生产的边际社会成本,从事该活动的经济主体把部分成本强加给其他经济主体,从而造成社会成员过量从事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

的不合理。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市场机制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P5 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财政的这个功能通常被称之为资源配置职能。政府通过财政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资源运用效率高、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政策目标 二、收入分配职能 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客观上对社会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我们把财政所具有的这种能够影响社会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功能叫做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简称收入分配职能。 三、经济稳定职能P10(经济稳定的含义、指标)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至于达到充分就业,并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及财政的三大职能,了解财政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及财政产生与发展,本章的重点为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难点为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目的要求: 1、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2、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财政的概念 2、财政的一般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传授新课: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一)财政现象 1、财政收入 (1)征税(2)发行公债,国库券(3)交纳各种费用 2、财政支出 (1)工厂,矿山,铁路,农业建设。

(2)军队,警察,国家机关,学校科研,医院,文化团体 (3)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下岗人员。 3、从财政现象看,财政是个分配问题,与国家收支活动密切相关。 (二)财政问题 (1)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比重适度。 (2)解决“公平税负,合理负担”,加快税制建设,以及税收体制。 (3)合理安排名项财政支出比例 (4)在国债问题上政府应采取的措施。二、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一)财政的概念, 指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的分配。 (二)财政的一般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1)财政分配以国家为前提。 (2)在财政分配中,国家处于主动,支配地位。 (3)财政分配是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性分配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 (1)对剩余价值的分配 (2)对用于劳动力再生产部分V的分配 (3)对补偿价值的分配。 (4)对国民收入的分配 (5)对社会产品的价值的分配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1、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 (1)保证国家职能的需要 (2)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

《财政与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财政与金融基础》课程标准 一、概述 (一)课程性质 《财政与金融基础》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定位为: 认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首先要解决的是学生对财政与金融知识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财政与金融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财政、金融现状和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 基础:即本课程是会计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是会计类岗位职业专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 基本:即本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 目标:本课程应实现认知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技能;具备观察、理解能力等四个教学目标。 (二)课程改革指向 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本课程教学内容知识性、专业性太强,长期以来存在: (1)教学目标的单一性-----财政、金融、税收等知识的认知和把握。缺乏能力的训练。 (2)教学内容的选择层次性弱------本科、大专、中专等不同层次的教育内容选择性不明显,无职业教育特色。 (3)学生学习难度太大,不易理解,学习无兴趣,被动学习的局面相当普遍。 (4)教学方法单一,创新性弱,考核评价方式不以创新。 2. 课程改革指向: (1)重点突出、降低起点、重构基础、反映前沿。 (2)教学目标定位: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

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调整教学培养目标。体现了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 (3)符合职业技能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明确知识教学体系和能力教学训练体系。使教学内容具有可读性、趣味性、实践性。尽量形成综合化或模块化教学内容结构,具有层次性。 (4)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便于增强学生自学的趣味。 (5)开发“以格式变化为切入点,以认知和能力训练为核心,构建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为主线,以体现时代性、立体性和动态性为要求、达到以学生为主体、有所创新、有所特色”的新教材。格式要具有创新性。 (6)促进教学形式的变化 (三)课程设计思路: 1.本课程的设计总体要求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以构建单元、模块课程为主题,以会计岗位从业需要为主要考核依据,以夯实基础、适应岗位为要求,尽可能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2.形成知识体系和能力训练体系两条主线,体现认知和能力训练的教学要求。 知识体系----由基本知识(正文)、扩展知识(知识连接)、趣味知识等组成: (1)在保持专业知识系统性的基础上,以认知为原则,降低基本知识的量和难度,降低掌握要求;适当扩大了解的知识含量。 (2)体现知识的时代性,将最新的知识融入教学。 (3)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大胆的调整教学知识结构。尽可能减少理论内容,回避未定论的理论知识; 能力训练体系-----由资料体系、学习指导等组成: 1)训练阅读财经新闻、政策资料能力;(潜移默化) 2)专业分析和认知能力 3)实现仿真训练 4)实现开放式思考能力的训练; 5)解释佐证专业知识。 3.按照“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使课程内容具有实践性、层次性、趣味性”的教学组织要求,开发与本课程标准相适应的“理实一体化”、模块化、立体化教材,是教材具有先进性。

财政与金融选修论文

成都理工大学《财政与金融》(选修) 结 课 作 业 姓名:甄福荣(No.65)

我国金融现状之我见 甄福荣 当今的金融手段已经逐渐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书本上所讲,媒体上所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与亲身体验,都在告诉我们,我们无法避免的走进了一个新的金融时代。为了阐明这一点,我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说明: 一,以电子货币为例的新的信用手段。手机缴费,曾经是一件令我很恼火的事情。但从我们学校的移动营业厅来看,排队缴费的队伍是庞大的,对于很多娇生惯养的孩子,更是恐怖的。所以我在经历了很多次现场缴费后,我无可奈何的选择了购买缴费卡。在报刊亭买一张缴费卡然后轻松地缴费,我每个月月底都是这样做的。然而缴费卡缴费,存在着很严重的局限性,这个来自于缴费卡的面额局限。每次我们只能选择几种固定的面额。网上银行的出现使得缴费变得更加轻松,我们的选择面也变得更加宽广。除了各种各样的缴费业务,网上购物俨然已成为一部分人的购物首选,或者是由于工作忙,或者是由于不想跑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为我们提供的购物平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平时我们所买的物品的价格中,包含了运输费,商家门店租赁费,各种各样的物管费,然而网购则在这方面体现着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省去了很多环节,价格自然也会便宜得多。所以新兴的电子货币,或者说在我国新兴的电子货币,其发展前途是不可限

量的。 二,现代经济,已然是一种信用经济。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神什么事信用与信用经济。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换或者其他经济活动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够实现其承诺的基础上,用契约关系向受信人放贷,并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够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信用经济是货币经济的一种形式。在西方国家通常被笼统地称为货币经济信用是商品和金融交易的一种交易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交易者通过债权债务的建立来实现商品交换或货币转移。人类社会交易方式经历了实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和靠信用完成交换三个发展阶段,因此,信用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由以上定义我们就不难看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必然要产生这样的经济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就如同我在第一点中所说,我们每个人的亲身经历都在告诉我们,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经济在发生着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信用经济的产生。且与商品经济一样,信用经济中也存在着交易,而且当代世界信用交易量几十倍地大于商品交易量;信用资金供求决定着资金价格和利率;信用资金流通则决定着生产、分配、消费、储蓄、投资等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但是,信用经济又不同于商品经济,在商品货币交易中,货币资金是一种导向因素,而在信用交易中,情况则恰好相反。债权债务关系的建立替代了货币资金而实现了商品的转移。货币资金的滞后支付只起到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期末考试题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期末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税收: 2、信用: 3、货币流通: 4、政府预算: 5、资本市场: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下列不属于“税收三性”的是()。 A.无偿性 B.强制性 C.灵活性 D.固定性 2、财政的最基本职能( )。 A.分配职能 B.调控职能 C.经济发展职能 D.经济稳定职能 3、在我国财政收入形式中,居第一位的是() A.税收收入 B.债务收入 C.其他收入 D.国有资源经营收入 4、社会集团购买力属于( )。 A.个人消费 B.社会消费 C.社会补偿 D.社会积累 5、财政支出按()分为经常性支出和建设性支出。 A.国家职能 B.经济性质 C.支出用途 D.支出预算管理方法6、营业税属于() A.流转税 B.所得税 C.行为税 D.特定目的税 7、对文教科卫等行政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投资为() A.生产性投资 B.非生产性投资 C.社会消费投资 D.消费性投资

8、反映基本建设规模的综合指标是() A. 基本建设投资额 B.为下年度储备资金 C. 基本建设拨款额 D. 上年度结余资金 9、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是按照各级政府的(),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 A. 财力 B.事权 C. 财权 D. 责权 10、一定时期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 A. 财政集中率 B.剩余产品率 C. 财政收入规模 D.财政收入率 11、从理论上讲,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债券的价格会( )。 A.不变 B.上升 C.下降 D.不确定 12、按资金的偿还期限分,金融市场可分为()。 A.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 B.同业拆借市场和长期债券市场 C.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 D.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 13、李江以10500的价格购买了一张到期本息12500的债券,期限3年, 其到期收益率为() A. 5.33% B. 6.35% C.15.75% D.28% 14、扩张性财政政策的通过()刺激总需求的增长。 A.增收减支 B.增收增支 C.减收减支 D.减收增支 15、下列属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的是() A. 政府经济援助 B.政府贷款 C.银行头寸调拨 D.外汇买卖 三、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4分) 1、影响货币需要量的因素主要有( )。 A.商品流通速度 B.货币流通速度 C.商品价格水平 D.待实现商品数量 2、保险的职能有() A.分摊损失 B.经济补偿 C.收入分配 D.社会稳定 3、下列结算方式同城异地都可使用的是() A.商业汇票 B.银行汇票 C.托收承付 D.委托收款 4、金融市场的功能有()。 A.融通资金 B.积累资金 C.宏观调控 D.优化资源配置 5、下列属于资本市场的是()

财政与金融选修论文

成都理工大学 财政与金融》(选修)姓名:甄福荣(No.65 )

我国金融现状之我见 甄福荣 当今的金融手段已经逐渐渗透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无论是书本上所讲,媒体上所见,还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与亲身体 验,都在告诉我们,我们无法避免的走进了一个新的金融时代。为了阐明这一点,我从三个大的方面进行了说明: ,以电子货币为例的新的信用手段。手机缴费,曾经是一件令 我很恼火的事情。但从我们学校的移动营业厅来看,排队缴费的队伍是庞大的,对于很多娇生惯养的孩子,更是恐怖的。所以我在经历了很多次现场缴费后,我无可奈何的选择了购买缴费卡。在报刊亭买一张缴费卡然后轻松地缴费,我每个月月底都是这样做的。然而缴费卡缴费,存在着很严重的局限性,这个来自于缴费卡的面额局限。每次我们只能选择几种固定的面额。网上银行的出现使得缴费变得更加轻松,我们的选择面也变得更加宽广。除了各种各样的缴费业务,网上购物俨然已成为一部分人的购物首选,或者是由于工作忙,或者是由于不想跑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网络为我们提供的购物平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平时我们所买的物品的价格中,包含了运输费,商家门店租赁费,各种各样的物管费,然而网购则在这方面体现着它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省去了很多环节,价格自然也会便宜得多。所以新兴的电子货币,或者说在我国新兴的电子货币,其发展前途是不可限量的。 二,现代经济,已然是一种信用经济。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神什么事信用与信用经济。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换或者其他经济活动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够实现其承诺的基础上,用契约关系向受信人放贷,并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够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信用经济是货币经济的一种形式。在西方国家通常被笼统地称为货币经济信用是商品和金融交易的一种交易方式, 在这种方式下,交易者通过债权债务的建立来实现商品交换或货币转移。人类社会交易方式经历了实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和靠信用完成交换三个发展阶段,因此,信用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所产生的一种经济现象。由以上定义我们就不难看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其必然要产生这样的经济现象,这是不可避免的,就如同我在第一点中所说,我们每个人的亲身经历都在告诉我们,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经济在发生着某种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信用经济的产生。且与商品经济一样,信用经济中也存在着交易,而且当代世界信用交易量几十倍地大于商品交易量;信用资金供求决定着资金价格和利率;信用资金流通则决 定着生产、分配、消费、储蓄、投资等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但是,信用经济又不同于商品经济,在商品货币交易中,货币资金是种导向因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参考答案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A卷参考答案 一、选择 1-5 ABCDA 6-10 BCDAB 11-15CDABC 16-20DABCD 二、判断 1-5 ××√√√ 6-10 √√××× 三、简答题。 1.简述财政职能 资源配置职能、收入分配职能、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 2.简述税收和国债的特征。 税收: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 国债:有偿性、自愿性、灵活性 3. 简述社会保障和财政补贴的基本特征 社会保障:覆盖面的社会广泛性、参与上的强制性、制度上的立法性、受益程度的约束性。 财政补贴:很强的政策性、一定灵活性、明显的时效性。 4. 简述商业信用的局限性 信用规模的有限性、方向的严格性、期限的短期性、管理困难性 四、分析计算题 1.我国现行预算管理体制是分税制,分析我国采用分税制的目的(作用)是什么?就目前的现状而言,分税制又存在哪些问题?(10分) 作用:客服了包干制、分成制的缺陷,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财政管理体制,符合我国政治、经济体制要求。 缺陷:事权和支出范围越位(越权); 部分财政收入划分不合理 地方税收体系不健全 省以下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不健全 转移支付不规范 2. 李某存入银行1000元,年利率为5%,期限3年,试分别用单利、复利计算到期本利和。利率是重要的经济杠杆,那么对于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有哪些功能呢?【注:(1+5%)^3=1.157625】(20分) 单利:S=P*(1+r*n)=1000*(1+5%*3)=1150(元) 复利:S=P*(1+r)^n=1000*(1+5%)^3=1157.625(元) 宏观调节:积累资金、分配功能、调节宏观经济、媒介货币向资本转化; 微观调节方面:激励功能、约束功能。 评分标准 1.本试卷满分100分,共四钟题型; 2.选择题,每题2分,共计40分; 3.判断题,每题1分,共计10分; 4.简答题,每题5分,共计20分; 5.分析计算题,(第1题10分,第2题20分,共30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教案

财政与金融教案 第一章财政概述 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及财政的三大职能,了解财政分配与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及财政产生与发展,本章的重点为财政的概念及财政的一般特征,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难点为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和财政的三大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目的要求: 1、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2、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财政的概念 2、财政的一般特征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传授法 教学过程: 传授新课: 一、现实生活中的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一)财政现象 1、财政收入 (1)征税(2)发行公债,国库券(3)交纳各种费用 2、财政支出 (1)工厂,矿山,铁路,农业建设。 (2)军队,警察,国家机关,学校科研,医院,文化团体 (3)城镇居民,低收入家庭,下岗人员。 3、从财政现象看,财政是个分配问题,与国家收支活动密切相关。 (二)财政问题 (1)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以及中央财政收入占全 国财政收入比重适度。 (2)解决“公平税负,合理负担”,加快税制建设,以及税收体制。 (3)合理安排名项财政支出比例

(4)在国债问题上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二、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一)财政的概念, 指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以国家为主体,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集中性的分配。 (二)财政的一般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或政府。 (1)财政分配以国家为前提。 (2)在财政分配中,国家处于主动,支配地位。 (3)财政分配是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性分配 2、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剩余产品 (1)对剩余价值的分配 (2)对用于劳动力再生产部分V的分配 (3)对补偿价值的分配。 (4)对国民收入的分配 (5)对社会产品的价值的分配 3、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1、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内容 (1)保证国家职能的需要 (2)大型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 (3)半社会公共需要 2、社会公共需要的特征 (1)由政府集中安排的公共需要。 (2)无差别地由社会成员共同同享用,不具排他性。 (3)享用的产品和服务项目无偿的 (4)来源只能是剩余劳动,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 4、财政体现特定的分配关系 1、财政这种分配方式不仅以财产占有为依据,更主要是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依据。 2、财政体现着性质不同的分配关系 小结:通过本节内容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财政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与现实生活中财政现象与财政问题。 作业 第二节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财政的概念: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通过政府收支活动,集中一部分社会资源,用于行使政府职能和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外部效应是指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与外部成本、内部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不一致, 给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的影响。它分为外部正效应和外部负效应两种情况: ⑴外部正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 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⑵外部负效应:这是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损失而自己受益的现象,即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大大低于社会成本的现象。外部负效应意味着,市场价格不反映生产的 边际社会成本,从事该活动的经济主体把部分成本强加给其他经济主体,从而造成社会成员 过量从事具有外部负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 配置的不合理。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市场机制的缺陷表现在哪些方面?P5 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财政收支活动以及相应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实施,可以实现对社会现有人力、 物力、财力等社会结构与流向进行调整与选择。财政的这个功能通常被称之为资源配置职能。 政府通过财政配置职能的运用,可以达到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实现资源结构合理化、资源运 用效率高、经济与社会效益最大化等政策目标 二、收入分配职能 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客观上对社会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我们把财政所 具有的这种能够影响社会收入与财富分配的功能叫做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简称收入分配职能。 三、经济稳定职能P10 (经济稳定的含义、指标) 通过财政政策的制定、实施与调整,使整个社会保持较高的就业率,以至于达到充分就业,并实现物价稳定、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等政策目标。我们将财政所具有的这种功 能称之为经济稳定职能,或者叫稳定经济职能,简称稳定职能。财政的经济稳定职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其客观必要性。 二、财政收入的形式 (一)税收:税收是国家强制取得财政收入的最直接的方式,也是最古老的财政范畴, 历史上又称赋税、租税、捐税等。 (二)国有资产收益:是国家凭借国有资产所有权获得的利润、租金、股息、红利和资金占用费等收入的总称。 (三)国债国债是指国家凭借其信誉,采用有借有还的信用方式从国内、国外筹措财政 收入的一种形式。(四)其他形式如规费收入、罚没收入、国有资产管理收入、公产收入 及其他杂项收入等。 规费收入的含义 规费收入是指国家机关为居民或团体提供特殊服务或实施行政管理所收取的手续费 和工本费,如工商企业登记费,商标注册费,公证费等 税收对象的性质分类 1、流转税(商品劳务税)的概念:又称商品税,以流通中的商品为课税对象的税类,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2、所得税 3、财产税 4、资源税 5、行为目的税纳税人(纳税义务人、纳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 第一章财政概述 一、学习目的: 、了解财政发展过程。 1 2、掌握财政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3、理解财政与市场经济内在联系。 4、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 二、课时安排:7课时 三、练习见P12 四、讲课重点: 1、财政产生背景及条件 2、什么是财政分配, 3、财政产生时间及发展过程 4、财政的概念 、财政基本特征 5 、财政职能及演变 6 7、社会生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 五、本章重点回顾: 1、财政产生背景及条件 2、什么是财政分配, 3、财政产生时间及发展过程 4、财政的概念

5、财政基本特征 6、财政职能 7、社会生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 第一节财政的产生及发展 一、财政产生的背景: 财政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人与人之间结成的相互关系,表现在直接生产过程,交换,销售过程 中)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 众所周知,人类在原始社会初期,先是以群住,部落为主,人们生活首先是简单的物与物的交换,这时没有奴隶和奴隶主,只有部落,因此国家还没有形成,也就没有财政。随着氏族的发展,部落联盟的扩大,公共管理事务必然增多,需要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专门从事公共管理。生产力不断发展,剩余产品产生,国家财政随之产生。 二、国家财政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1、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产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只有从根本上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而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剩余劳动时间,生产更多的剩余产品,各种所有制经济才能在价值形式上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是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 2、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是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国家产生) 三、财政分配: 在整个社会产品分配中,分化独立出一种由国家直接参与的社会产品 分配。 四、财政产生和发展过程:

财政与金融课程教案

《财政与金融》教案 第一章财政导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了解财政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掌握财政的概念、特征,理解公共产品的含义、特征以及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的关系,掌握财政的职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的概念,公共产品的特征,财政的职能。 教学内容: 第一节财政的一般概念 一、财政现象 二、财政概念的一般表述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集中性分配。 三、财政的一般特征 1.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 2.财政分配的对象:社会产品 3.财政分配的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4.财政分配的形式:实物形式、力役形式、货币形式 第二节公共产品与公共财政 一、公共产品及其特征 1.效用的不可分割性 2.消费的非排他性 3.取得方式的非竞争性 4.提供目的的非盈利性

二、市场失灵与公共财政 1.公共产品 2.外部效应 3.不完全竞争 4.收入分配不公 5.经济波动与失衡 三、借鉴意义 1.重新认识财政的性质 2.重新界定我国财政的职能范围 3.把效益放在重要地位 4.公共产品理论对我国财政体制改革有借鉴意义 第三节财政的职能 一、资源配置职能 1.资源配置的含义 资源配置是指通过对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结构的合理化,使其得到最有效的使用,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主要内容 调节资源在地区之间的配置 调节资源在产业部门之间的配置 调节全社会的资源在政府部门和非政府部门之间的配置 二、收入分配职能 1.收入分配过程和目标

收入分配通常是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其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 2.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内容 调节部门及产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调节企业之间的收入分配 调节地区之间的收入分配 调节个人之间的收入分配 3.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主要途径 税收、转移支付等 三、经济稳定职能 1.经济稳定的含义 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国际收支平衡、经济适度增长 2.经济稳定职能的内容 调节社会总需求,实现供求总量的大体平衡 调节社会总供求结构上的平衡 3.实现经济稳定职能的措施 相机抉择机制;自动稳定机制等 第二章财政收入概述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们掌握以下内容:财政收入的分类与结构;衡量财政收入规模的指标以及影响财政收入规模的因素。 教学重点与难点:财政收入的形式;财政收入的规模分析 教学内容: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期中考试题答案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期中考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公共财政:是指国家或政府为市场提供公共服务的分配活动或经营活动, 它是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财政类型或模式。 2、经济发展职能: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利用有效的财政政策,加快 经济增长,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的功能。 3、财政收入:是国家将各部门、单位和个人拥有的一部分社会产品,通过一 定方式筹集起来形成的财政资金。 4、财政赤字: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一年)财政收入小于财政支出的差额。 5、社会保障:是国家组织实施为丧失劳动能力、失去就业机会以及因意外事 故面临经济困难的公民白日提供的基本生活保障。 6、财政补贴:是国家为了某一特定目的,提供给经营者或消费者的无偿补助。 7、零基预算:是指年度各项预算收支指标以零为基础来测算编制。 8、政府决算:是国家预算执行的总结,它反映着年度预算收支的最终结果, 也是国家经济活动在财政上的集中反映。 9、利息:是与信用相伴随的一个经济范畴,是货币所有者因贷出货币而从借 款人那里获得的报酬。 10、国库券:是指一年内还本付息的短期政府债券,其发行的目的是为了调节 财政短期内的收支不平衡,应付国库的短期支出需要。 二、单选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财政处于再生产中的(B)。 A.生产环节 B.分配环节 C.交换环节 D.消费环节 2.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D)。 A.维护政权的需要 B.人民生活的需要 C.经济建设的需要 D.社会公共的需要 3.在我国财政收入形式中,居第一位的是(A)。 A.税收收入 B.国有资产经营收入 C.债券收入 D.其他收入 4.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或国民生主总值的比重称为(B)。 A.财政集中率 B.财政收入规模 C.财政收入状况 D.剩余产品率 5.出现财政赤字必须弥补,弥补的方法有多种,不会增加流通中的货币总量,不会引起通货膨胀的方法是(B)。

财政及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第三版)

新疆供销学校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中职财经专业适用 制定单位:财管组 执笔人:张怀珍 审批单位:新疆供销学校 制定时间:2014年11月25日

编写说明 《财政与金融基础》是三年制中等职业教育会计类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中初级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和会计事务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政、金融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经济政策及分析与运用能力,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职业道德观念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按照定位要求,采取单元模块模式组合教学内容体系,适应于不同职业教育层次学生,不同层次之间可在教学内容中适当调整。本课程计划一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共计64学时。 本课程教学评价采取模块评价、单元评价和目标评价相结合,知识考核和能力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和综合考核相结合,最后得出总成绩。

《财政与金融基础知识》课程标准 一、本课程定位可总结为: 一个认知: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解决学生对财政与金融知识的认知问题,培育学生对学习财政与金融知识的兴趣,了解社会实践中的财政、金融现状和在专业工作、社会生活中的功能和表现。 两个基础:即本课程是财经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是会计类岗位职业专业综合能力的养成课程。 三个基本:即本课程教学内容主体是财政与金融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能力。 四个目标:本课程应实现认知专业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履行岗位技能;具备观察、理解能力等四个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按照知识、素质、态度、职业准备的培养定位,本课程教学目标为: (一)专业能力: 1. 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的职能;认知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财政支出的主要用途。 2、认知税收的定义;税收基本特征;税收要素与分类;中国现行税制 3. 理解金融的基本概念;货币流通的基本内容;信用形式;现行金融体系及构成;认知商业银行的基本业务。 4. 认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二) 社会能力: 1. 具有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意识、创新精神。 2. 关心国家大事,初步具有观察社会经济生活变化,分析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对现实影响的能力; (三) 方法能力: 1. 能运用财政的基本理论初步分析财政政策、方针、法规的变化对微观经济的影响。 2. 能正确把握商业银行与企业、单位的关系。 3. 初步具备运用所学金融基础知识,进行存贷款业务、保险业务、证券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