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南地名与湖湘文化

湖南地名与湖湘文化

湖南地名与湖湘文化

胡翠林(1986--),女,湖南益阳人,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04级汉

语言专业学生

(吉首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内容摘要:地名与一个地方当时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社会生活、民族习俗等密切相关,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文化起源、社会发展的真实记录。湖南在其漫长的历史生活中,形成了具有本地文化特色的地名体系,从这些地名出发,可以领略到湖湘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本文从湖南地理的水乡特色、所属的独特的荆楚历史文化、湘方言以及湘西少数民族文化语言在湖南独特的地名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来探讨地名与其文化内涵。

关键字:水乡特色荆楚历史文化湘方言影响少数民族文化地名记录了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辉煌,记录了战争、疾病、浩劫与磨难,记录了民族的变迁与融合,记录了自然环境的变化,有着丰富的历史、地理、语言、经济、民族、社会等科学内涵,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人类历史的活化石,湖湘文化是楚文化,长期被排斥在正统的“中原”,正统“儒”家文化之下,有其独特之处,从湖南地名中可见一斑。

一、尽显水乡特色的地名与湖湘水文化

湖南多山、多水,地形复杂,地名中多带有“冲”、“塘”、“岭”、“桥”一类名词。洞庭地区,人们围湖造田,在湖里筑堤,称堤为“垸”,多以“垸”字附在地名后。其他以水为名的地方多不胜数,如长沙辖下的浏阳市,得名于浏阳河,益阳的桃江、沅江两县,娄底的冷水江市、涟源市,怀化的芷江侗族自治县、洪江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泸溪县等。这一特征在湖南最为明显,除了这些大的地名以水命名外,小到镇名、村名甚至一块小地的名字都可看出水的影响。安化三十乡镇中,渠江镇直接借名于资水最长的支流——渠江;柘溪镇是因为资江流经此地时被称为柘溪而得名,柘溪水电站因主体位于柘溪镇而得名;还有烟溪镇、奎溪镇、滔溪镇、仙溪镇都是得名于当地的河流。

湖南地雨水丰富,一直以来农作物都是水稻,农民在劳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田”为名的命名习惯,在湖南乡村经常可见这样的地名:青田、金田、新田(新开垦时呼叫的名字逐渐就成了此田的定名)、四丘田(此山凹有四丘田的缘故)、浪巴丘(意即此片田灌溉水源充足)、屋场田(此田无水,灌溉困难,是旱田,干旱的时候田泥可以坚硬如屋场,故名,这样的田一般用来种中稻)等。

湖南水多山多,故物产多喜水。湖南遍地都有橘子,橘子树经常是一整片一整片地形成林子。著名的橘子洲即得名于此。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即记有洲的存在;宋代《方舆胜览》中记载:“湘江中有四洲,曰橘、泉、誓、直……”;又据清代《长沙县志》“水陆洲在湘江之中,沙石团水而起……”;根据《善化县志》和《湘城访古录》所载,洲上以盛产美橘闻名,故名橘子洲,俗称桔子洲。①

地名约定俗成,往往取一地最有特征的事物名之,故有时从一地名可见当地的矿产、物产。“栗林”是栗子树成林的地方,“柏树”得名于村口的一棵古老柏树,故当我们看到诸如“茶树湾”、“枣子”、“桃树湾”之类的地名的时候可以推断此地富产茶叶、枣子、桃子或者历史上曾经盛产。

二、湖南古地名与荆楚历史文化

地名有记述人文历史的功能,地名大都与一历史时期的某一历史事件和人物有关。由于这一特性,使得地名可以反映该地的变革。永顺的王村镇曾经是土家族早期首领吴著冲、惹

巴冲、春巴冲等人的活动中心,自古就是水陆通津的湘西重镇。汉高祖五年设置酉阳县,属武陵郡,治所即在今王村镇。……由于该镇在酉水之北,历史上有“酉阳重镇”之称。唐末更名为王村,……民国16年建王村镇。后由于一部反映文革的在全国引起巨大影响的电影《芙蓉镇》在王村拍摄,芙蓉镇作为王村的代名词深入人心,为了发展旅游业,王村就更名为知名度更高的“芙蓉镇”。

湘东地区历史比较久远,这一特征在湘东古城区得到了完全体现. 长沙一名本身就有久远的历史。汉代贾谊谪宦长沙,定王台刘发筑台望母,便有了太傅里、定王台千古之地。而跳马涧、惊马桥、马栏山、捞刀河这些古地与三国时关公长沙战黄忠紧密相连。据《湘城访古录》卷十二载:河源出浏阳县石柱峰经黄泥港西至长沙县注入湘江,又据《清代地舆图》载:名捞塘河,俗传三国时蜀将关羽取长沙,在落刀咀,刀落水中,至捞塘河取宝刀,因而亦名捞刀河。

黄陵位于洞庭湖东南,旧属湘阴县,《帝王世纪》第二:“长沙(下隽)罗有黄陵亭”,《湖南风物志》:“君山,山上有轩辕台,传为黄帝铸鼎的地方”。唐代胡曾诗道:“五月扁舟过洞庭,鱼龙吹浪水云腥,轩辕皇帝今何在,回首巴山芦叶青。”因此,黄陵当为黄帝之陵。攸水是很古老的地名。据《连山易》《世本》《路史》等载:大禹之妻名曰攸女。据《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楚辞天问》等载:大禹会计于苍梧(今湖南南部),途中与攸女“通于台桑”,因此,攸女当是攸水边的美女。攸水的历史当可追溯至大禹。据《汉书。地理志》,攸县也是秦汉所设的最早的县。

刘河即今之浏阳河,古称刘河。尧为刘姓之祖。各地《刘氏家谱》载“尧之孙,丹朱之子永河,受封于刘,为刘姓得姓之起源”。刘河当为刘地之河。《读史方舆纪要》:“浏水:在县南源出大围山……”又:“大围山:县东北五十里,旧名首禅山”,首禅山者,今本《竹书纪年》云“首山”也,即尧禅舜时,上首山举行《河图》、《洛书》之交接仪式者也。故旧名“首禅山”。县南有横山。横,户盲反,即房,黄,防音,当地人至今仍称房山,又有地名“唐家园”镇(帝尧为唐尧)故《竹书纪年》载:“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不克。朱遂封于房”,即此。

《尚书.尧典》:“厘降二女于沩汭,嫔于虞。”据《水经注》,宁乡、益阳交界处有沩山,为大沩山,醴陵有沩山为小沩山,沩水为大沩山,尧厘降二女于沩汭,即沩水。《路史.国名记》引古史云:‘长沙;今岳之沂江,潭之意阳,梁之重华县有重华城,一号虞帝城,记为帝都“。《史记》云:“舜葬江南九嶷,是为零陵”,因此,沩水与舜及其二妃有关当无疑义,今岳阳君山有二妃墓。②

地名往往由传说中得来。同治《益阳县志》载:“经子良岩上有桃花井,旧有桃花往往浮出水面。”桃花江之得名以此。民间传说,从前,有桃花仙子到此,为解旱救民,抛下一条桃花宝带,化做百里桃花江。又,桃化仙子于桃化井,对影梳妆,脱落头饰桃化一条于水中,自此井水常泛桃花,溢入水中,小江常有桃花漂流,遂得名。桃江县城东端有天问台(凤凰山),传为屈原作《天问》处,古有天问阁,今仅有一石碑,阴刻“古天问阁遗址”六字。清康熙《益阳县志》载:“相传屈原作《天问》于益阳之桃花江,考原放逐江南,作《九歌》于玉笥山中,山在湘阴,则《天问》作于此间,不为无据。③

湖南还有众多地名是由族姓得来,如李家冲、杜家坪、杨家山、夏湾等,最著名的张家界。考清光绪十年(公元1844年),修永定《张氏族谱》,有《世系纪略》,谓其始迁祖张万户,原籍江西南昌丰城县,自元泰定帝五年(公元1382年)因避难,同胞弟万金公合迁慈邑(慈利),溯其祖,乃汉留侯张良第十四代孙张铿之后。史载宋末元初之际,宋丞相文天祥抗元兵败,被害于燕京(今北京)。元至正十九年(1282年),南京九江道张铿负其骨,南下降其葬于文氏故里庐陵(今江西吉安)。兹后,在赣落业,并与夫人顾氏同葬泰和。铿有任道、任远二子。元乱年间,张氏避难于湘,以任道一房后裔万户、万金兄弟为先,

后为任远一房子孙继之,多散居于长沙、宁乡、益阳等地,是为湘地之史迁支祖也。如今沅陵张家坪,即由任远十传孙益智于明正德初年(1560年)迁于斯辟地所名。张家坪、张家界皆因姓名地,论其始迁支祖通为留侯张良之后。④

荆楚是道教文化兴盛之地,传统的道教文化阴阳定位的理论给地名奠定了水北为阳,山北为阴的基础。《周易》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古典著作,它以阴阳八卦互为消长为依据,给中国地名命名奠定了基础,以《周易》中阴阳学说为蓝本的命名方式已经成为不可变更的方式。地级市名“邵阳”、“岳阳”、“益阳”、“衡阳”,“阳”取古义“山南水北谓之阳”,“益阳”即“益水之北”,“衡阳”为“衡山以南”。荆楚文化受儒家文化浸染并不是很深,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者认可了孔孟学派的一贯主张希望和平安定,反对战争,而湖湘地区属历史上的楚,被视为“蛮”。多化外之地,在历史进程中被一一征服,这些属于后来“归化”的地方,官府希望这些地方“安宁”,宁保平安,因此得名。如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武力征服梅王扶汉阳,始置安化县,寓“安德化”之意。如此得名的很多:新化、宁远、新宁、绥宁、安仁、宁乡、永顺、保靖等。

三、受湘方言影响的湖南地名

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地区在长期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了自己的语言——湘方言,之所以称“方言”是指其与其他语言的差别性。处于特定方言区的人们生活必定处处受到此种方言的影响。湘方言对地形、地貌、居住环境各种事物等都有其特有称呼。湖南地名中都有明显受湘方言影响的痕迹。

(1)湘方言对地形地貌的特有称呼

湘方言区把山叫作岭,长沙市区现在有不少以“岭”为名的地名,如“识字岭”、“留芳岭”、“黄土岭”、“长岭”等;在益阳,对山有个独特的称呼——崙,如“桃花崙”;西南官话中,有的把山叫做“界”,如湘西的“张家界”。

(2)湘方言对水的特有称呼

湘方言多把屋门口的小水坑叫做“塘”,大“塘”就叫“湖”,如安化县三十个乡镇中就有“龙塘”、“长塘”、“羊角塘”、“清塘”等以“塘”为名;湘方言区习惯把山谷中的平地称为“冲”,著名的如“韶山冲”;洞庭湖区,湘西北把水边突出的岩石、石滩叫“矶”,如岳阳的“城陵矶”,长沙“三岔矶”。

(3)湘方言反映居住环境

湖南多山区,不少村落缀以“寨“字,如湖南湘西的“黄狮寨”。“峒”在湘方言中是田地的意思,湖南江永有个瑶族发源地,叫做“千家峒”,写作“千家洞”,这个地方其实是山间一块较大的平地。“市”在湖南一些乡村,并非“城市”而是“圩市”,赶集、买卖货物的地方,如安化县的“洞市镇”;古代“驿站”,是古时官府在驿道上设立的接待站,至今不少地方还叫做“XX驿”的。但湘方言不叫“驿”而叫“铺”,如长沙附近的“白若铺”,319国道上的“夏驿铺”、“沧水铺”、“君山铺”、“回龙铺”、“谢家铺”。

四、湘西地区少数民族地名及其所蕴涵的内容

湖南是少数民族很多的省份,少数民族是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现代少数民族语言应用日少,历史留传下的少数民族语地名,就承担了很大部分保存本民族文化的责任。探求少数民族地名的含义切忌望文生义。如土家族有语言而无文字,现在看到的成文地名多是用汉语音译而成,与土家语义已完全不同。

如地名“喇筒”在1983年10月出版的《湖南省吉首市地名录》中释文为“该村地形像喇叭筒,故名喇筒”。释文是不懂土家语言而据记土家语的汉字字义发出来的,非地名实质性内涵。据考,“喇筒”非汉语,是“路”,“筒”是“地方”或“边”。“喇筒”即路边的村子。⑤

土家语地名中的“车”、“泽”就标记土家词义“水”,土家语“车胡”(“胡”标记土家

词义“喝”)汉意“喝水”,“车客”即汉意“挑水”,“车塘”即汉意“水塘”;土家语地名“泽注”(“注”标记土家词义“出”)意指“出水的地方”。水是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人与水是不可分离的。土家先民早就认识到了水的重要性,一般把村寨建在近水的地方,于是便出现了傍于潭边、河边、溪边的村子。如龙山县的土家寨桶车、捞车、洗车河;永顺县的土家寨车格坪;古丈县的土家寨半泽、泽信、闹泽;保靖县的土家寨车龙猫、泽土、泽土枯等地名都与水有关。有的是缺水干旱区,从“车噶峪”、“车家湖”(“噶”或“家”标记土家词义“干旱”)村名可看出该村地势较高,水源不好,出入不便。

湘西土家族还有一个地名用字比较特殊,这就是“哈”,表示“平土、平原”的意思。“哈家”是“克哈老噶”的简称,是汉语“最大的平土或大平原”,“若那哈”即“放羊坪”;永顺的勺哈即是“三块平地或三个大坪”的意思……土家族还有用“船”作地名的,泸溪县有个叫“浦溪”的地方,地名就记录了该地过去曾是一个渡口,因为这条溪水长而深,从这里可通船入沅江,“船”对航运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人们用“补基”即“船”作地名,后又记为“浦溪”。⑥

当然,湖南地名与湖湘文化的关系并不仅限于上所列几处,本文只是将其中最显著的特点作一番论述,考察研究这些地名与湖湘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保存文化、考古等方面都有帮助。

参考书目

1《湖南省长沙市地名录》,长沙市人民政府编

2刘俊男,王丰富《湘东上古系列地名考略》,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8卷,第6期

3《桃江县志》,中国社会出版社

4覃大钰,《张家界地名考》,中国社会报/2005年/6月/8日/第005版

5叶德书、向熙勤《中国土家语地名考订》,民族出版社

6黄宏姣《湖南湘西土家语地名的文化内涵》,船山学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