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董时进与中国农民党

董时进与中国农民党

董时进与中国农民党
董时进与中国农民党

董时进与中国农民党
建国后,我国农村经历了土改、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等一系列运动、农民付出沉重代价。其实 在 1950 年前后,就已经有人预见了农村的曲折之路,还致信毛泽东反对土地改革。这人,就是农业经 济学家董时进。
董时进被誉为中国农村问题第一人,也是中国农民党创始人之一。本专题将重温董时进六十年前对中国土地经济和农村 社会的分析,及介绍其创建的中国农民党。
共和国辞典:董时进和中国农民 党
2012-02-08 第 65 期 共和国辞典 .
董时进对农村土地经济和土地改革的分析
刘少奇:经农民自己的斗争完成土地改革

董时进反驳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上的普遍观点 董时进 1900 年出生于重庆,1924 年赴美留学,获农学博士学位。曾到欧洲考察农业和土地制 度。1947 年创建中国农民党,任主席。两年后,他上书毛泽东反对土地改革,农民党被迫解散。1 950 年赴美定居,在加州大学任教,又任美国国务院农业顾问,1985 年在美辞世。由于各种原因, 董时进一直被深埋于历史尘埃,未被国人所熟知。。 董时进在 1950 年前后,发表了一系列对中国土地经济以及土地改革的看法。这一时期,中共 实行了两次土改,第一次是在 1947 年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施没收地主土地政策,按农 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废除土地租佃。首次土改只局限在解放区或根据地,第二次是在 1950 年, 其范围延伸至全国。董时进反对土地改革,认为中国土地制度问题不是分配不均,而是人口太多, 土地太少,农村劳力大量剩余。平分土地后,土地细化,难实行机械化,且农民在小块土地上没有 致富的可能,对土地长远投资缺乏热忱,土地将退化。地主富农收取地租是合法收益,拥有土地并 不是一种恶。 首先, 董时进质疑了当时“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上”的流行观点。在土地改革前后,官方文 件普遍认定 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 70%至 80%的土地,这被许多人当做真理,当做土地改革的 理论依据。董时进怀疑此数据的可靠性: “中国缺乏大规模的土地分配的普查,而且这种普查在中国近年的情况下根本是不可能的,姑 不问其可靠性如何,至多不过是局部的调查查料。第二,表上的地主,富农,中农等分类的方法并 无一定的标准,是可以随人而异的,即在目前共产党的区域,这几种的成分也随时在变。”(《土 地分配问题》,董时进,1948 年,摘自《中国资产阶级经济思想批判参考资料》,中国人民大学政 治经济学教研室编 ,1958 年 ) 他还引民国期间土地委员会调查资料数据,反驳当土地高度集中的观点: “根据民国时期土地委员会在 16 省,163 个县,175 万多户农户中举行的调查结果,35.6%的 农户拥有五亩以下耕地,24%农户拥有五至十亩,13%农户拥有十至 15 亩,一千亩以上的大地主 只占 0.02%。”(熊景明,《先知者的悲哀——农业经济学家董时进》) 对于当时土地集中程度,现今学者的研究数据都证明了董的观点。
土地不均,不是国家贫弱混乱的重要因素 在当时,进行土地改革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土地过度集中,阻碍国家工业化。董时进以工业化 最早和最彻底的英国和实行土地改革较早的罗马尼亚为例,说明中国土地集中程度并未到“惊慌程

度”,现时不应急于重新均分土地,并指出土地分配状况与经济并无直接关系。 “我们至少可以明了,中国土地分配情形还没有到使我们过分惊慌的程度,尤其在目前,国家 更紧急的问题和人民更切身的痛苦很多的时候,更不宜不顾一切的,而且不择手段的,要硬把土地 拿来全体重新分配过。我们又一看英国的情形,更可以相信,土地分配的不平均,并不一定就是工 业化的大障碍,也不一定就是国家贫弱混乱的重要因素,因为英国的土地分配比中国欠平均得多, 而英国却是一个很富强,很民生,工商业很进步的国家。”(《土地分配问题》,董时进,1948 年)
农民贫穷是因战事绵亘,租佃对地主农民都有利盈 董时进继而认为农民贫穷的原因是战事绵亘,租佃对地主和农民都有利盈: “农民贫穷的原因很多,最直接的是战事绵亘,治安不好,捐税繁重,以及各种灾害等,而人 稠地窄,产业不兴,也是根本的原因。至于地租,不过是一种寻常的经济行为,对于租佃双方都是 有利盈的。租地耕种的人家,生活得到解决及逐渐起家的很多,因为租种他人的土地,越租越穷的 很少。”(《土地分配问题》,董时进,1948 年)
耕地过分零碎妨碍经营,地权不稳定造成田地肥力下降 董时进认为,没收后重新分地后,土地零碎不利经营,地权不稳定更致使农民不愿改善土地, 造成土地肥力下降: “中国的耕地,本已肷分割过分零碎,于经营上颇多妨碍,再要人人平均细分,不问有无农事 的经验和兴趣,亦不论经营能力的大小,都同样分给一定面积,必致减低经营的效率,减少农业生 产。” “因此无论是土地的所有者或耕种者,都在那里转念头了:现在我的地,转瞬就会变成别人的 地了,今年是我所种的明年就许分给他人耕种了。 那么,我何不趁早从地里面多拿回来一点是一点, 少花费一点是一点呢?管它池塘沟渠淤塞也罢,堤岸田埂崩垮也罢,何必去挖掘,何必去修补?田地 随它瘦下去,何必费力气去下肥料。”(《董时进致信毛泽东谈土改》,董时进)
中国土地制度和地主富农不是封建性质 在当时,许多人认为中国土地制度是封建制度,地主是封建余孽,拥有土地是一种恶。董时进 则强调,中国土地制度是土地自由买卖和出租的私有制度,与传统封建国家中代际传袭和不能自由 分割买卖不同,因此中国土地制度不是封建性的。他在 1949 年致信毛泽东领导人反对土改时说:

“中国的土地制度是一个可以自由买卖及出租的私有制度,这些条件并不足以构成封建性。因 为在有财产制度之下,一切物品都是可以自由买卖及出租的,譬如房屋车辆船机器牛马等,无一不 是如此。对于这些物品既不认为是封建性,何以独认为土地是封建性呢?” “在以前帝俄和许多欧洲的国家,土地大多为贵族所有,而且不能自由分割买卖,乃是由那 些贵族大地主,像一个一个的小国家一样,将它一代一代地传袭下去。地上面的农民也没有迁徙或 退佃的自由,而必须世世代代在同一地主采邑之下奴役,除非随同土地被出卖给另一个贵族。那样 的土地制度和地主,才可以说是封建性的。中国的情形迥乎不同,土地是可以自由分割及自由买卖 的,租佃是自由的契约行为,地主也不是世袭的贵族,而是可以由任何平民阶级及任何贫苦人户出 身的。这样的土地制度和地主是封建性的,实在太与事实不相符合。”(《董时进致信毛泽东谈土 改》,董时进)
地主富农靠勤俭善于经营起家,促进社会进步 一直以来,阶级斗争理论都认为,地主富农是封建余孽和剥削阶级,是斗争和教育的对象。董 时进则认为地主富农是靠勤劳和善于经营起家,土地不过是生产工具之一种,买地不过是储蓄方法 之一,地主出租土地获得收益,跟存款或出租房屋一个道理,拥有土地不是一种恶: “地主富农之所以成为地主富农,除少数特殊情形而外,大多是因为他们的能力较强,工作较 勤,花费较省。虽有不少是由于其祖若父的积蓄,然而自身由贫农起家者亦很多。即使是由于其祖 若父的积蓄,亦必须其自身健全,否则必然衰败。这即是说,地主富农多半是社会上的优秀分子, 是促社会进步的动力,是国家所应保护和奖励的。但这绝不是说,贫农都是低劣的分子,因为在战 祸绵亘,百业不振的情况之下,多数人都没有改善他们的境遇的机会。”(《董时进致信毛泽东谈 土改》,董时进) “许多人硬说,土地是地主用来剥削农民的武器,形容得非常可伯。也不过是生产工具之一种, 买地不过是储蓄方法之一。有一些人拿着这生产工具, 不能或不愿自行利用, 因而转借与别人利用, 收一笔对方所同意的租借费,这就是地租。……地主将他的土地出租,和城市里面租出货栈,店房, 厂房,机器,车辆,船舶,耕牛骡马等意义,并无分别,而租费用或更低廉。在承租人拿去生产题 营,可以得到收益,也是与在城市租房屋车辆等一样。”(董时进《土地分配问题》)
土地是正当财产,无故夺去“不公道” 既然拥有土地不是一种恶,地主富农收取地租是合法收益,那么没收地主土地则“不惟不公道, 而且与中共保护私有财产之声明不合”。董时进说:

“国家并未废除财产私有及土地私有制度,中共且屡次声明保护私有财产。土地是乡下人的最 主要的财产,也是正当的财产,现在政府对于城市富人的一切动产与不动产,和工商业的生产工具 都加保护,乃单独没收乡下的土地,而且没收分配之后,依旧准许私有及出租,这样无故夺去一部 分无辜人民的财产给另一部分人,不惟不公道,而且与中共保护私有财产之声明不合。”(《董时 进致信毛泽东谈土改》,董时进)
没收地方富农财产使贫民的“天良完全被毁灭了” 作为农业经济学家,董的思考的角度不囿于经济,他认为强硬瓜分地主富农的合法资产,贫民 不劳而获,会使贫民良心泯灭: “那些贫民明明知道所谓地主富农并不是什么封建的,明明知道自己的贫穷并不是由于地主富 农剥削,然而政府的委员既然对他们这么说,叫他们这么做,而且他们是可以得到利益的,又何乐 不为呢。于是他们只好硬把自己的良心窒杀掉,随着政府的委员(工作组)一齐去打抢。这一些贫 民即使暂时得到了一点儿物质的好处,可是他们的天良完全被毁灭了。”(《董时进致信毛泽东谈 土改》,董时进)
董时进组建农民党,后被批成了“地主党”
国共内战中的灾民
民盟提出“土地国有”,董时进退出民盟组建中国农民党 从董时进对农村土地经济和社会的分析看出,他强调保障私有地权,反对侵犯私有产权。因此,1 945 年民盟召开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提出“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土地国有”民盟政纲时,作为民盟 中央委员的董时进则在会上发言,称中国农村经济问题不是土地所有制问题,而是改良生产技术问题。 会后他写信给张澜主席,表示不同意该主张,退出民盟。 董时进深知无法通过民盟表达自己的主张。1947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宪法》颁布后,组党自由

相对宽松,各派系纷纷成立自己的党派,董时进便顺势在同年 5 月 12 日组建中国农民党,并当选为主 席。 董时进在中国农民党成立宣言中道: “我们组织本党的动机,曾经在本党的缘起上详细陈述,大意即是说:中国之所以闹到日前这样糟的 局面,病根是因为农民不能做国家的主人,只做了别人的武器和牺牲品。因此认为欲使中国成为一个太 平富强的民主国家,非培养农民的政治能力,并将他们团结起来,使能行使公民的职权不可。” 在成立宣言中,中国农民党提出了一系列主张:
1、党的使命是为农民争取国家的主人地位 “本党虽是代表社会上一行职业的政党,但绝不存自私的阶级观念,一切主张,必须顾到国家全民 的利益,我们的主要使命是为农民争取国家的主人地位,并谋政治的改革,及农业与乡村的改进,这都 是整个国家所切需的。至于本党的党员当然最大部份是要向农民里面去征求,但是我们也欢迎一切同情 者参加。农民党是要农民都能当国家的主人,却并非要他们都去做官。”
2、农民所受的剥削主要是政治剥削 “我们认为农民所受的剥削,主要的是政治的剥削,因为政治不良,法纪不存,农民知识低落而又 散漫,一切军阀官僚皆可以利用他们的权位,肆意掠夺人民,使得整个乡间涸竭,个个乡民贫穷。因此, 我们认定,改善农村经济的办法,应着重在改良政治,修明法纪,使乡间所生产的财货不再被非法剥削, 集中城市,而不是要从富农和乡间小地主的手里夺取一些去弥补贫农。”
3、反对强制没收农民财产 “本党真诚的为农民谋利益,决不欺骗农民,故不愿意发出一些只好听而不能实践的诺言,使他们 期待从天上掉下来的财喜,隔夜发横财,因为这些都是靠不住的,我们第一步要努力的要使农民能收得 自己辛劳的结果,不被他人掠夺,并能藉自己的勤俭与经营逐渐改善其境遇。”
4、使农民获得自由自主的权力,不再被别人拉去打仗 “八年抗战下来的国家,浩劫余生的人民,牺牲惨重,痛苦万状,内战再打下去,非至同归于尽不 止。我们要求一切军队都无条件的向全国人民投降,在人民的面前,将他们的枪炮一齐放下来,实现全 国的和平统一。同时我们认为内战的根本解决,不仅是目前不打的问题,而必须使农民获得自由自主的 权力,不再被别人拉去打仗,而且能站出来阻止任何人打仗。”

5、注重乡村与城市的教育平衡 “我们认为根本救国的办法,是在和平统一及优良的政治情形之下,积极发展建设与教育,这才是 本党最重要的使命。过去中国不是没有建设与教育的成绩,然而建设完全集中在大都市,教育只是极少 数人的专利品。结果是建设反加重人民的负担,都市愈发达,乡村愈残破,教育造成了社会上的寄生分 子,受教育的人愈众,剥削农民者愈多。本党必须力挽其弊,特别注重乡村生产建设的发展和农民知识 的提高,使中国成为一个平衡健全的国家。” )
6、“不愿做任何党派的尾巴” 中国农民党成立后, 主张“为农民谋利益, 不一定要损害地主, 更犯不着不必要的徒惹地主的反感”, 公开声称“不愿做任何党派的尾巴”,对“共产主义并不感兴趣,但同时对于(国民党)政府亦不满,政府 必须彻底改革,并鼓励农民参政”。1948 年中共发表《纪念“五一”节口号》和召开新政治协商会议文告, 各党派认为它“符合于全国人民大众的要求”,中国农民党也表示“当无不乐闻此项消息”。此时中国农民 党依然“对目前时局绝对保持中立态度”, 但对国共两党的态度有所改变, 一方面强调“对中共持观察态度, 注意其发展,研究其政策,不主动求好感,并避免恶感”;另一方面“对政府持应付态度,党与政府保持 距离,不以党的立场参加政府”。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 第 5 辑 第 3 编 政治》,中国农民党一章,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年)
李维汉批农民党成了地主党,党路线成了地主路线,农民党解散 1949 年 1 月,国共和谈,中国农民党发表宣言表示拥护,同年 4 月,董时进谋求农民党作为参加 新政协的单位。5 月 17 日,董时进自香港抵北平,致函周恩来要求会见。6 月 5 日,李维汉约见董时进, “批评他在 1948 年公开发表的反对共产党和反对土地改革的文章, 是力图为地主阶级保存封建剥削制度, 因而使农民党成了地主党,农民党的路线成了地主路线。李维汉并向董时进说明,农民党参加新政协是 困难的,劝董时进不要搞农民党,仍以从事农业建设为好,希望他把技术介绍给人民政府,为农业建设 服务。董时进最后表示,愿意推荐农业技术人员贡献技术,农民党可以宣布解散。 6 月 25 日,农民党 在北平发表《中国农民党为停止党务活动致力生产建设宣言》,宣称:?本党中常会议决,自即日起停止 本党一切党务活动。号召全体党员一致在中共和即将成立的民主联合政府的领导下,将大家的学识技能 和一切力量贡献出来,帮助新民主主义新中国的建设成功。?”(《哪些政治派别和团体未能参加新政协 会议》,慕安,人民网》
董时进曾将致毛泽东的信寄发给诸多党政要员和学术机构,可惜由于历史原因, 其信未引起重视,董最后选择赴美。这既是董的悲哀,也是时代的遗憾。


马克思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马克思《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 (1853年6月) 有一位思想极其深刻但又怪诞的研究人类发展原理的思辨哲学家,常常把他所说的两极相联规律赞誉为自然界的基本奥秘之一。在他看来,“两极相联”这个朴素的谚语是一个伟大而不可移易的适用于生活一切方面的真理,是哲学家所离不开的定理,就像天文学家离不开开普勒的定律或牛顿的伟大发现一样。 “两极相联”是否就是这样一个普遍的原则姑且不论,中国革命对文明世界很可能发生的影响却是这个原则的一个明显例证。欧洲人民下一次的起义,他们下一阶段争取共和自由、争取廉洁政府的斗争,在更大的程度上恐怕要决定于天朝帝国(欧洲的直接对立面)目前所发生的事件,而不是决定于现存其它任何政治原因,甚至不是决定于俄国的威胁及其带来的可能发生全欧战争的后果。这看来像是一种非常奇怪、非常荒诞的说法,然而,这决不是什么怪论,凡是仔细考察了当前情况的人,都会相信这一点。 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十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也不管这些原因是通过宗教的、王朝的还是民族的形式表现出来,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输入名叫鸦片的麻醉剂。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

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开始同外界发生联系,这种联系从那时起就在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黄金吸引之下迅速地发展起来。同时,这个帝国的银币——它的血液——也开始流向英属东印度。 在1830年以前,中国人在对外贸易上经常是出超,白银不断地从印度、英国和美国向中国输出。可是从1833年,特别是1840年以来,由中国向印度输出的白银,几乎使天朝帝国的银源有枯竭的危险。因此皇帝下诏严禁鸦片贸易,结果引起了比他的诎书更有力的反抗。除了这些直接的经济后果之外,和私贩鸦片有关的行贿受贿完全腐蚀了中国南方各省的国家官吏。正如皇帝通常被尊为全中国的君父一样,皇帝的官吏也都被认为对他们各自的管区维持着这种父权关系。可是,那些靠纵容私贩鸦片发了大财的官吏的贪污行为,却逐渐破坏着这一家长制权威——这个广大的国家机器的各部分间的唯一的精神联系。存在这种情况的地方,主要正是首先起义的南方各省。所以几乎不言而喻,随着鸦片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皇帝及其周围墨守成规的大官们也就日益丧失自己的统治权。历史好像是首先要麻醉这个国家的人民,然后才能把他们从世代相传的愚昧状态中唤醒似的。 中国过去几乎不输入英国棉织品,英国毛织品的输入也微不足道,但从1833年对华贸易垄断权由东印度公司手中转到私人商业手中之后,这两种商品的输入便迅速地增加了。从1840年其它国家特别是我国也开始参加和中国的通商之后,这两项输入增加得更多了。这种外国工业品的输入,对本国工业也发生了类似过去对小亚细亚、波斯和印度所发生的那种影响。中国的纺织业者在外国的这种竞争之下受到很大的损害,结果社会生活也受到了相应程度的破坏。

农村信用社宣传标语

农村信用社宣传标语

农村信用社:国家法定的金融机构,是亿元农民身边的银行 农村信用社是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 农村信用社是新形势下农村金融主力军 农村信用社是城乡经济发展的坚强后盾 农村信用社是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广大农民致富的好帮手 存款人是我们的永恒上帝借款人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信用千万家合作你我她 农村信用社与城乡人民心连心 农村信用社愿为千家万户架起致富桥梁 农村信用社储蓄存款居全国金融机构第一位 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村信合真心帮 信用合作经营活存贷可*好处多 选择信用合作共创美好生活 农村信用社是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主渠道 脱贫致富奔小康农村信合真心帮 农村信用合作农民致富依托 农村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 农村信用社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坚强后盾 农村信用社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农村金融的基础

农村信用社情系“三农”服务大众 贴心贴已信合人知冷知热信合情 信合诚信诚天下农田三农兴寰宇 信合铺就小康路农户描绘大地春 信合架金桥利如雨露八方润联社展矫姿缘似春潮四面来 托致富希望架富民桥梁。 心贴心的服务手握手的承诺。 立足农村,面向农业,服务农民以诚待人,以情感人,以优服人。 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农户讲诚信。 创立三信兴三农信用工程讲信用。 走遍神州村和镇满意服务在农信。 为民理财三农兴旺真诚合作三信辉煌。 接待一次顾客,奉献一份爱心存入一缕阳光,还您一轮太阳。 农村合作金融托起绿色繁荣 奉献真诚一片情暖客户万千 选择中国信合共奔小康生活 信用架起连心桥合作谱就双赢曲 追求卓越提高人生品位奉献信合收获幸福生活 与农朝夕相伴共谱绿色篇章

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作用

农民阶级的抗争 (一)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上规模巨大,波澜壮阔的一次伟大的反封建侵略的农民运动,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它坚持了14年, 势力发展到18个省,严惩了中外反动势力.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主观原因是一次没有先进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客观原因中是外反动势力色结起来,对太平天国联合绞杀.历史教训是:农民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注意:《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产生背景不同;经济主张不同;群众基础不同;作用不同;反映时代特征不同 联系:后者是前者的继承,弥补了前者在社会改革方面的空想性,落后性(二)义和团运动(1899-1900): 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山东等地掀起了义和团运动,义和团把斗争锋芒指向帝国主义,在斗争中提"扶清灭洋"的口号,这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即以贫苦农民为主,还包括手工业者,小商贩,运输工人和城市贫民等.义和团运动有严重的自发性质,"扶清灭洋"口号体现出对清政府抱有幻想,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义和团爱国运动失败.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打击了清朝的反动统治,加速了它的灭亡. 注意: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比较 相同点:性质,斗争方式,失败原因,历史作用等 不同点:背景,主要对象,组织性,斗争规模,时代特点等 (三)农民阶级在中国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1,农民阶级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力军. 农民深爱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具有反抗压迫和剥削,要求自由和平等的革命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客观上起了阻止中国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大革命时期的农民运动,学生打击了封建势力,配合了北伐战争.根据地的广大农民,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踊跃参军参战,为夺取民主革命胜利提供了保障. 2,农民阶级由于阶级和时代局限,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农民是小生产者,落后的小生产者不是先进生产方式的代表,具有狭隘性,

2019年整理--浅议中国农民工问题及出路

浅议中国农民工问题及出路 [摘要] 解决农民工问题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当前,农民工的生存状况令人担忧,包括经济和社会地位及精神等多方面。引起农民工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国家和社会亟待采取措施以解决日益突出的农民工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就业医疗心理 我来自农村,亲历农民生活的艰难,对农民工的问题也一直比较关注,现尝试探索农民工问题的种种,包括:一,问题的重要性;二,农民工问题的诸多表现;三,农民工问题的产生原因;四,提出几个解决对策。 重要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我们应当从联系的角度看待农民工问题。新一届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并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解决农民工问题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其一,如果农民工长期遭受社会排斥,这说明经济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使农民工及其家庭受益,社会依然是不平等的;其二,农民工的不利境况也难以保证城市社会的稳定,近年来农民工的高犯罪比例就是证明;其三,如果农民工得不到有效保护,那么可能出现的结果是,城市实现了发展,而

受损害的农民工被当成负担又摔回输出地和农村;其四,如果解决不好农民工问题,那么在加快城市化过程中又会出现一个庞大的贫民阶层,成为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其五,如果不能解决好农民工问题,那么输入地与输出地之间会出现剥夺与被剥夺的关系,而不是先发展地区带动后发展地区的协调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体包含部分,统帅着部分。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范畴之内,要解决三农问题,不可忽视农民工问题。知名国情专家胡鞍钢却提出,中国其实存在着“四农”问题,除人们常常提到的“三农”问题外,还有一个农民工问题。他认为,这一问题正越来越突出,将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这一点,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而且党中央也提出了要“以人为本”。农民工正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必须高度重视他们的生存状况。 表现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认识感性和理性之分,认识对象有表象和本质之分,认识事物表象,获得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我们要探索农民工问题,首先得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 经济地位 马克思主义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农民工的生存状况很大程度上由他的经济地位决定。然而,事实不容乐观。 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多为报酬低廉的简单劳动者。一项调查结果显示,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笔记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时间回到19世纪中期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当时的欧洲经历了1848年革命的洗礼后进入了资本主义稳定发展和繁荣的时期,但是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没有也不可能得到根本的解决,一切问题还掩盖在繁荣的外表下。而当时的中国,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国内封建主义的压迫的加剧,爆发了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起义。马克思敏锐的捕捉到了这时期的矛盾,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所造成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中国爆发农民起义的原因以及中国的农民革命对欧洲革命的影响,并对欧洲即将到来的新的政治经济危机做出了预言。 初读此文,颇为不解马克思在开头所引用的关于“两级相联”的目的,直到通读全文在理解马克思所要表达的思想。马克思运用对立统一的原则,分析说明中国与侵略中国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两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说明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本文取名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在时代的大环境下,全球逐渐成为了一体,中国也不再是从前那个闭关锁国的中国。它的一举一动也深刻的影响着欧美的经济体系,而欧美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后,对中国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也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文章分析说,英国早期通过鸦片的贸易,打开了中国的市场,而中国,也因为鸦片的大量流入而由原来的贸易顺差转为了贸易逆差,更为严重的后果是,中国固有的封建的君主制度在鸦片的冲击下面临着解体的危机。皇帝等君主代表的威信不再。之后英国等列强又用铁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这些固然是出于资本主义国家扩大市场的要求,英国也借此保护了罪恶的鸦片贸易,随着中国市场的打开,大量外国商品的流入,对中国的市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金银外流,政府机关腐化,这些最终都转嫁到了中国人民的头上。这些一切汇集到一起终于促成了中国革命的爆发。 中国爆发了革命同样又深刻的影响了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资本主义的扩张的原因在于他们需要寻找广阔的市场,而中国这个肥羊在爆发了革命之后,必然造成市场的缩水。此时的欧洲,农业歉收,导致国内对工业产品的需求进一步下降。正如马克思所说:“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代工业体系的即将爆炸的地雷上,使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爆发,这个普遍危机一旦扩展到国外,直接随之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马克思得出了这个结论,可谓一针见血。 马克思的这篇论文其中涉及了大量的经济学中的供求关系以及资本主义架构等问题,我只能对市场需求,扩大市场等方面有个粗浅的认识。贯彻本文的“两级关联”我只能做个大致的理解,至于文中提到的列强如果“干涉中国的农民起义,又会打断产茶的内地和出口茶叶的海港之间的一切事务联系”这句话更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是什么,不过这不妨碍我对这篇论文有个自己的见解,马克思已经尽可能的应用了他所能使用的最通俗的语言,甚至他还引用了中国的典籍和文献资料,引用了很多报刊的资料,使得文章有理有据,同时又便于理解。 我最为觉得困惑的乃是马克思所提的关于鸦片破坏了中国古老的君主制度,马克思指出,中国的那些纵容鸦片走私、聚敛私财的官吏的贪污行为,腐蚀着中国封建家长制的权力体系,“随着鸦片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皇帝及其周围墨守成规的大官们也就日益丧失自己的权力。”显然,在我看来,这对于当时的中国基本是不可能的一件事。马克思过于理性或者说过于相信了经济的力量。我们可以在他的著作中发现,他十分强调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似乎社会所有的问题,包括政治斗争,革命起义等问题的根源,或许都来自经济问题,经济问题似乎影响了社会的所有方面。然而对于这点,我是觉得保有反对意见的。在我看来,马克思严重的忽略了文化对一个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深刻文化底蕴的国家!

提高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能力

提高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能力 周密 2013-05-15 10:42:11 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05月07日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典型代表,积极发挥集中农村闲散资金、满足农村信贷需求的作用,在繁荣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发挥农村信用社的独特优势,更好发挥其在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是需要认真思考和解决的课题。 近年来,随着一些大型商业银行纷纷撤并农村网点,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但也应看到,一些长期积累、亟待解决的问题制约了其积极作用的发挥。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经营定位不准。对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人优质客户缺少系统研究,对适合农村市场需要的金融产品开发重视不够,对农业重点领域和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金融支持力度不够。二是营销功能较弱。习惯于按上级指令和计划办事,市场营销意识淡薄、观念落后,制约了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三是网点布局不合理。在区域间和同一区域内网点分布不尽合理,存在金融覆盖的空白点。四是产品创新滞后。培育和发展高端优质客户的能力不足,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不多。五是员工知识结构老化,优秀人才存量有限、增加困难。 根据2003年下发的《国务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精神,农村信用社的定位就是服务农民、农业、农村,改革任务就是要理顺产权关系,加强管理体制和约束机制建设。以此为方向,现阶段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提高其服务“三农”的能力,应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优化网点布局,健全服务功能。根据服务“三农”的区域性金融组织定位,按照精简、高效原则合理规划和设置网点,提高经济效益。立足农村地区重点集镇,面向商贸服务区、产业园区、居民区,增加有效网点,减少或撤并低效网点,改造陈旧网点,打造精品网点,拓展新的业务增长点。 厘清经营层次,实施分类指导。根据各基层网点经营能力和风险管理控制水平的差异,逐步下放个贷、小企业快速贷款等零售信贷业务审批权,减少审批层次,缩短流程。将营销体系重心下移,充实业务一线人员。根据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和发展模式的不同,建立相应的金融支农服务体系,支持特色农业以及农业产业化企业、农业合作组织、农业超市和种养大户发展。 培育重点客户,提高经济效益。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和规模经营,尤其是支持专业村、专业镇以及农副产品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抓住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培育优质客户特别是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在服务农村实体经济发展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开发适合农村市场、经济效益好的金融产品。 构建个贷平台,创新经营方式。构建符合农村个人信贷业务经营需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个人信贷业务经营平台。对万元以下小额贷款放宽条件、简化手续,特别是对信誉好、无拖欠贷款记录的农户,可采取信用贷款方式;对农户大额贷款,可在确保信贷资产真正用于支农的前提下采取质押、抵押、联保等灵活方式。 深化人事改革,积累人力资本。加快薪酬制度改革,强化员工队伍培训,积极引进人才,进一步完善内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解决人员结构、素质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问题。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员工待遇,增强基层网点对人才的吸引力。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农民工问题及出路

马 克 思 主 义 基 本 原 理 院系:城南学院 姓名:吴鑫 班级:市营1403班 学号:201493250328

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中国农民工问题 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万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客观性和条件性。我们应当从联系的角度看待农民工问题。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并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解决农民工问题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间有很大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整体包含部分,统筹着部分。农民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范畴之内,要解决三农问题,不可忽视农民工问题。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肯定这一点,就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而且党中央也提出了要“以人为本”。农民工是社会不可忽视的一个群体,必须高度重视他们的生存状况。 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到,认识感性和理性之分,认识对象有表象和本质之分,认识事物表象,获得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我们要探索农民工问题,首先得了解他们的生存现状。 “农民工”是中国现有户籍制度之下的特殊群体,也是城市被雇佣劳动者中劳动条件最差、工作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了少量的第一批入城打工的农民;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出现了第二代民工群体。这个群体与第一代相比,无论从观念上还是在现实生存方式上有着很大的不同。 一、农民工面临的问题。 (一)、农民工的经济地位问题。农民工是城市的“廉价劳动力”,干的是最苦最脏最累的活,但工资水平却很低,还经常不能按时领到工资,拖欠时有发生,甚至有的农民工辛勤劳作了大半年,最后老板一走了之,工资再无着落,付出的血汗白白流失。在用工企业的概念中,农民工与廉价劳动力划等号,同工不同酬,有些企业在用工的时候不缴各类保险基金,也不给农民工节假日,使农民工成为超时劳动力。欠薪严重凸显,工人为了多拿加班费而“自愿”选择严重超时工作,并且拿到的加班费远远不是法定加班费。 (二)、矿难频发凸显劳动者工作环境之恶劣。据国家安监总局统计,2005 年,全国工矿商贸企业共发生安全事故12826 起,死亡15396 人,其中煤矿企业发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质量(同名3252)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质量(同名3252)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信用社服务质量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在服务“三农”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给客户带来了极大方便。但是在金融服务方式日渐多样化的金融市场面前,面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客户对金融服务的要求愈来愈高。在这当中,如何提高优质服务是赢得客户、获得先机、拓展市场的重要手段,更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下面就农村信用社如何提高优质文明服务提出几点浅见。 一、增强服务理念,提升服务质量 优质的服务需要诚心。在农村信用社实际工作中,真诚的心灵在优质的服务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农村信用社每一名员工、每一个岗位的角色之一就是服务。也就是说,要培养员工的责任感和归属感,要热爱农村信用社,要以社为家。要时刻记住:服务千般好,微笑第一招。重视服务理念,树立“服务第一、客户第一、信誉第一”的思想。信誉高于一切,信誉是市场经济发展中必须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作为信合员工都要以主人翁的姿态搞好服务,“社盈我荣、社亏我耻”,从我做起,从我们身边每一件小事做起,把优质文明服务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二、加强服务窗口建设,树一流服务形象 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树立“四优”的窗口形象是关键。一是优雅言行。要求员工在办理业务过程中讲究语言艺术,语气亲切、礼貌,在使用电话办理业务、接受客户咨询时语气平和,坚持使用文明用语,做到统一着装、挂牌上岗、优质服务。二

是设立便民措施。要在营业室柜台外应配备沙发、座椅、老花镜、验钞机、笔、饮水机等便民措施。三是“四心”服务。信用社员工要时时刻刻尽最大努力想客户所想,提供实实在在的“四心”服务,即接待客户热心、回答问题耐心、处理问题细心、解决问题诚心,达到热情礼貌、耐心周到、业务精通、办事利索,让广大客户感觉到其他金融机构办不到办不好的事,到信用社就能得到及时、准确的办理。四是优美环境。各营业窗口达到统一服务规范标准、统一形象设计、统一标识。办公用品墙上挂件摆放整齐,做到“四净三无”,即地面净、墙壁净、门窗净、桌椅净;无灰尘蛛丝、无纸屑垃圾、无堆放杂物等。 三、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员工的素质是提高服务质量的基石,决定农村信用社服务水平的高低和竞争能力的大小。农村信用社应逐步建立科学化、制度化的培训教育体系,强化员工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根据工作岗位的性质、职责和任务,有针对性地对员工开展上岗、在岗、转岗、晋级等岗位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鼓励员工参加在职教育,提高员工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通过开展岗位练兵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实际操作水平。加强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全体员工敬业爱岗精神和奉献精神,讲职业纪律、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不断提高信合员工素质,培养和造就一支政治过硬、业务精通、纪律严明的金融服务队伍,以适应新形势下金融服务的要求。 四、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打造服务精品营业网点

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

第二专题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 (一)关于这个问题的历年命题情况介绍 1.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至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1994年文科第25题) [答案要点] (1)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1927年后中共在不同历史时期实行过不同的土地政策。 (2)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有利于全民族的抗战,改没收地主阶级土地的政策为减租减息的政策,以适当调节各抗日阶级在根据地的经济利益。 2.下面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关党的土地政策的一组材料:(1999年理科第35题)材料1 (一)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分配农民个别耕种。 (二)一切土地,经苏维埃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分配土地之后,除老幼疾病没有耕种能力及服务公众勤务者以外,其余的人均须强制劳动。 (四)以人口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五)以人口为单位分配土地。 摘自1928年12月《井冈山土地法》 材料2 (一)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兴国工农兵代表会议政府所有,分给无田地及少田地农民耕种使用。 (二)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经工农兵政府没收并分配后,禁止买卖。 (三)以乡为标准分配土地,男女老幼平均分配。 (四)以乡为单位分配土地。 摘自1929年4月《兴国土地法》 材料3 省苏(维埃政府)应该通令各地各级政府,要各地政府录令布告,推促农民耕种,在令上要说明过去分好了的田即算分定,得田的人,即由他管所分得的田,这田由他私有,别人不得侵犯。以后一家的田,一家定业,生的不补,死的不退,租借买卖,由他自主。田中出产,除交土地税于政府外,均归农民所有。吃不完的,任凭自由出卖,得了钱来供给零用,用不完的由他储蓄起来,或改田地,或经营商业,政府不得借词罚款,民众团体也不得勒捐。农民一家缺少劳力耕田不完,或全无劳力一点不能自耕的,准许出租。租完多少,以两不吃亏为原则,由各处议定。 摘自1931年2月毛泽东《关于加强春耕工作的意见》 请回答: ①材料1《井冈山土地法》的颁布有何意义?条文中尚有哪些不适合当时中国农村实际的政策规定? ②比较材料2与材料1,土地政策有什么原则的修正?为什么作这样的修正? ③比较材料3与材料1,土地政策又有哪些原则的修正?为什么作这些修正? ④从上述土地政策的调整中可以获得什么教益? (1)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不适合实际的规定有:第一,没收一切土地而不只是没收地主土地进行分配;第二,土地所有权属于工农民主政府而不是属于农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中国农民工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案 摘要:三农问题和城镇化问题是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农民工问题正处于这两大问题的核心地带。正是因此,近年来农民工问题成为社会的热点和焦点,受到我国政府重点关注。本文讨论了中国农民工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法。主要包括农民工工资水平和工资拖欠问题、农村劳动力减少的问题以及农民工对城市和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的问题。农民工为城市贡献了很大比例的GDP,而工资水平远远达不到相应的比例。并且农民工的工资经常被拖欠。大量的农民工离开农村工作,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发生大量转移,从而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并且农民工对城市有很强的归属感,而对城市居民群的归属感却很弱。本文对于这些问题都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现状问题解决方案工资归属感 一. 农民工的社会现状 (一)农民工的概念 农民工泛称所有在外打工的农村人。通常简称民工,是中国大陆对进城务工农民的称谓,从1978改革开放至今农民工人数已达2、4亿,拥有农业户口身份,由于中国大陆至今仍未废止户籍制度,农民无法自由迁移,没有非农业户口,为城市创造了GDP,不能享受城市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福利,“农民工”成为这一制度之下特殊群体。农民工普遍受教育水平较低,大部分的农民工教育水平在小学以下文化程度。 我们可以从四个层面去认识和界定农民工(王春光,2005)。首先是职业:农民工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以非农为主要职业,即农民工的绝大部分或全部劳动时间花在非农活动上,主要收入来自非农活动。其次是制度身份:尽管农民工是非农从业者,但是他们在户籍上还是农业户口,属于农民身份,与非农户者有着明显的身份差别。即农民工虽然为城市工作,可是他们并不能享受非农业户口的福利待遇。第三个方面是劳动关系。严格地说,农民工不是雇佣者,而是被雇佣者,他们是被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外企老板、乡镇企业、国有和集体单位甚至各种NGO(非政府组织)雇去从事非农活动的,而那些自己不但不是被雇佣者、反而去雇用其他人的农村人口,不应属于农民工。第四个方面是地域,农民工来自农村,是农村人口。 (二)农民工从事的职业 他们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的私营企业、外资在华工厂、国有企业,在企业生产、加工、销售的一线区域从事体力劳动,行业包括建筑业、制造业、服务业,职业包括工厂工人、建筑工人、清洁工人、服务员、售货员、保姆、保安、小贩、个体工商户、市场菜贩、流浪乞讨人员、收破烂人员等等,居住在工厂宿舍或在城市与农村相结合的城中村,租住在十平方米左右的“单房”,中国大陆的企业普遍不同程度违反劳动法,工会制度名存实亡,农民工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障,没有政治地位,无法表达自己的声音,往往是城市被雇佣者中工作条件最差、环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体;他们是贫富巨大差距的压力承受者,和城里人一样承受通货澎胀、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的压力,同时也是中国产业工人中人数最大的群体,

中国革命前途问题

中国革命前途问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对着两大历史任务:一个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个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完成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必须依靠革命手段. 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而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 ,第二阶段中国革命的性质属于社会主义革命.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可以区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领导、以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和资本主义的社会为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是由物产阶级领导的,直接目的是建立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国家和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它的前途是使中国走向社会主义。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而导致旧民主主义的失败。而新名主主义革命也只是走完了中国革命的第一步,中国革命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因此,中国革命的前途问题实际是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问题。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这一崭新的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高度概括,也是对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它从根本上揭示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及其产生的规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晶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当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诞生的时候,中国于鸦片战争后开始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当马克思主义在欧洲和北美工人运动中传播的时候,中国人正在向西方国家寻求资产阶级革命的道理。中国人不知道马克思主义,可是马克思恩格斯却关注着中国。我们从马克思的《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鸦片贸易史》,以及恩格斯《波斯和中国》、《俄国在远东的成功》等文章中,都可以感受到年轻的无产阶级解放新理论的创造者们对中国人民命运的关怀、同情和期待。这是鸦片战争以后的第一个80年。可是,当中国的先进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以后,当中国共产党走上了把马克思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研报告范文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怎么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进展的作用,是银监部门关注的一具重大课题,本文拟从为“三农”服务的要求来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向的咨询题。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及其评价 我国农村信用社进展大致记忆了四个时期,一是农村信用社组建和进展时期(1951-1959),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二是反复和停滞时期(1959-1980)。农村信用社下放给社队,成为打算经济体制下农村筹资和分配的要紧渠道。三是农行代管时期(1980-1996)。信用社归农行治理,两套编制,两本账薄。农村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县联社,信用社与县联社为两级法人体制。四是1996年至今。1996年信用社脱离农行,开始恢复合作金融性质。1996年8月,国务院公布《对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正式脱离与农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改变为“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治理,要紧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督和治理,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理顺外部关系、明晰产权、强化内部治理的改革。 从1996年以来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看,我国信用社有三种形式: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合作社。虽然农村信用社经过一系列改革,但不管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制银行,依然信用合作社,离完善的产权制度仍有一定距离。县联社统一法人形式,沿袭了原有的信用社产权结构特征,仍存在所有权缺位的咨询题,民主治理有名无实,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使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对信用社的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在信用社扩大规模和信贷业务高度专业化未来,信用社的民主治理更加难以实现。在省联社与县联社之间,在组织形式上,省联社是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着规范与治理县联社的职责,而实际上,县联社是省联社的股东,作为一级法人,它有合法经营的自主权,省联社对县联社的治理成了法人管法人,会浮现县联社别服管的局面。就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募集的股本中,中小股东所占股本比例太小,而法人股东尤其是政府股份占较大比例,可能造成内部人操纵或者是政府对信用社的行政干预,为信用社偏离其经营目标埋下了隐患。合作制银行的改革形式,也存在一定的咨询题,合作制中,自然人股东多,股本小,农民的无知和对合作社的别关怀,使信用合作社的民主治理无法降实。而且,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使大股东也没有对合作银行的实际支配权,而成了行长说了算。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经济进展的妨碍 (一)积极妨碍 1、农信社交由省级政府治理,使地点政府与信用社的关系从行政干预到对其负责。 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治理,一方面有利于降实治理责任,发挥地点政府的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和进展业务;另一方面,地点政府治理信用社后,直接承担了信用社的盈亏责任,如此,地点政府会加大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的力度。如此,就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营造地点经济进展的良好环境。其实,由于充分调动了地点政府的积极性,地点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信用社的进展,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地信用社进展的政策措施,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2、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进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二三产业迅速进展,农业产值和农业就业的比重都日趋下落,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合作金融组织,逐渐失去了服务对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民营企业进展所需资金量大,信用社已别能满脚其需要,因此,成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成为农村经济进展的迫切需要。

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综述

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研究综述 韩佳宏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云南昆明 6500092 ) 摘要: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总结与评析,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该问题研究的建议和设想。 关键词:农民工; 社会排斥;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9639 (2008) 02-0054-04 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是农民工问题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和破解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有助于更好地协调与处理农民工与城镇居民的关系,促进城镇和谐社会的建设。本文对近年来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总结与评析,以促进农民工社会排斥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 1.研究现状 1.1.社会排斥概念的界定 学界目前对农民工社会排斥研究中的社会排斥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 王刚认为:社会排斥是部分社会成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社会体制和社会政策以及其他原因,使其被排除在主流群体之外的一种系统性过程,其结果是这一部分群体丧失参与主流社会的基本权利和社会机会,从而处于一种被孤立、被隔离的状态。 周奎君认为:社会排斥是主导群体在社会意识和政策法规等不同层面上对边缘化的弱势群体的排斥。 杨冬明和张卉认为:社会排斥由游戏规则造成,研究社会政策的目标就是要修订游戏规则,使其尽可能惠及下一个社会成员而趋于更合理更公平。 景小芬认为:社会排斥是个人、团体和地方由于国家、企业(市场)和利益集团等施动者的作用而使全部或部分社会成员排斥出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家庭和社会关系系统、文化权利及国家福利制度的过程。 张家伶指出:社会排斥是指由于制度机制系统化地拒绝向某些社会群体提供资源,使之不能完全参与社会生活,因社会制度安排等原因而被推至社会结构的边缘地位的机制过程,国家在一些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政策上没有给予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对待。而往往给予了很不公平的待遇,使之处于边缘化状态。 成华威和崔永军认为:社会排斥指社会弱势群体如何在劳动力市场以及社会保障体系中受到主流社会的排挤,而日益成为孤独无援的群体,并且这种排挤如何通过社会的“再造”而又累积与传递。 李景治和熊光清认为:社会排斥是指一定的社会成员或者社会群体在一定程度上被排斥在社会主流关系网络之外,不能获取正当的各种资源的过程或者状态。 学者章娟认为:社会排斥是我国社会转型的产物,是社会弱势群体因政治经济和社会原因而被主流群体排斥及边缘化为劣势群体的机制、状态和过程,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不单指物质层面,而且拓展到政治、社会关系、文化和福利制度,以及个人、群体、空间、精神、理与符号等层面;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综合性状态和过程。 1.2.农民工社会排斥的形式 农民工社会排斥的形式是学术界研究中讨论比较多的领域,研究中主要涉及以下九种形式: 1.2.1.经济排斥。主要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差别对待、消费市场的拒入和经济收入困乏即贫困三个方面。 第2卷第2期铜仁学院学报 2008年 3 月Journal of Tongren University 收稿日期:2007-04-10 基金项目:本文系笔者参加的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南边疆地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中的农民参与机制研究——社会政策的视角”(批准号:07BSH025)的子课题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韩佳宏(1983-),男,云南禄丰人,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政法学院2007级社会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

中国农民问题研究

中国农民问题研究 ——农民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的六大主要特征 一.农民是集体经济的体现者,同时占有部分生产资料。 中国的农民从总体上说是集体经济的体现者,是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同时,又是部分生产资料的个体占有者。从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形式看,中国的农民是同集体所有制相联系的。农民集体占有基本的生产资料,同时,农民个人又占有相当一部分生产资料,而且在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过程中,农民个人占有的部分,无论在数量上、在范围上都有所增加。据1980年的资料,按1970年不变价格计算,当年农民家庭经济产值达30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8.9%,社员自留地生产的粮食每年达350亿斤,占全国总产量的5.5%。1984年末统计,全国农民个人和联户购买的拖拉机312万台,比1983年增加47.3%,占全国农村(国营农场除外)拖拉机拥有量的77.9%。农户自有的农用汽车达18万辆,比1983年增加9万辆,占全国农村汽车总数的57.1%。中国农村的集体经济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状况。在集体占有中有个人占有;有较大规模和范围上的集体占有,如乡镇、村所拥有的固定资产,也有在较小规模和范围上的集体占有,如新经济联合体所拥有的固定资产和生产资料;也有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的私人占有。这种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状况,是适合中国农村现阶段生产力状况的。实践也证明,它对正确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调动集体经济和农民个人两个积极性,都有巨大作用。同时,这

种状况也表明了中国农村的集体经济是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形式,它还只是同比较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 二.开始向商品生产者转化,但尚未结束自给或半自给的状态。中国农民开始向商品生产者转化,但尚未结束自给或半自给的状态。中国农副产品商品率有所提高,但是增长速度并不快。据统计,1978至1980年期间农副产品的商品率平均为33.9%,只比1978年以前提高了2.4%。至1983年,农村商品零售额也才占全社会商品零售额的58.6%。农村的产业结构近几年开始得到调整。但是,农业总产值和种植业产值所占比重仍然很大。据统计,1984年农业产值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比1980年下降5.6%,但仍占63.2%。种植业产值的比重,比1980年下降3.1%,但仍占68%。农村专业户的出现,反映了农村突破自给、半自给经济,提高商品率的好现象。但是,专业户所占的比例并不高。1985年国家统计局规定了专业户的统计标准是:第一,以户为单位计算,它的主要劳动力或多数劳动力从事某项专业生产,或进行专业经营活动时间在60%以上。第二,专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60%以上。第三,专业产品的商品率达到80%以上(粮食专业户商品率达到60%以上)。第四,出售产品收入(包括服务性收入)高出当地(县)农村住户家庭经营每户平均出售产品收入水平的一倍以上。这个标准,在目前情况下,商品率是比较高的。上述资料表明,中国农村的经济状况的基本概貌包括着两方面的情况:一是由“自然经济型”的合作经济开始向“商品经济型”的合作经济转变,而且转变的势头不小。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笔记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读书报告 文章背景与主要内容: 1953年3月19日,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军一举占领南京,自此南京成为太平天国首都。马克思密切关注中国革命,于5月20日写下这篇评论《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同年6月14日,此文作为社论载于《纽约每日论坛报》上。这一评论文章,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中国社会的特点,无情地揭露和严厉谴责了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和掠夺。 读书心得 文章的前半部分,马克思用了大量笔墨阐释十九世纪四十到五十年代中国的国情。中国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惨败,签订《南京条约》,被迫打开国门,鸦片贸易合法化,英国的工业品也开始大量涌入中国市场。随之而来的是英国的思想文化及中国人民更深重的灾难。马克思在这里用了一个绝妙的比喻,“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中国从那时候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瓦解,本国落后分散的手工业在英国机械化生产面前不堪一击,大量手工业者破产,鸦片更加横行,毒害着无数中国青壮年的身心健康,更严重的是,大量的白银外流,给经济发展带来极大损害。 政府为了偿还战争赔款,加重赋税,再经由各级官僚层层剥削,百姓已经不堪负重,当最终天灾出现的时候,百姓走投无路揭竿而起,接下来便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大起义。太平天国,中国几千年农民起义的最高峰,全盛时占据中国半壁江山,坐拥最为富庶的江南,但同时,也极大影响了中英贸易。 英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完全放任自由的市场经济,产出没有限制的增加,依靠不断扩张的海外殖民地和市场才能消耗那么多的产出,但市场的扩大人赶不上工业的增长,一场危机潜伏已久。那时,供给英国的茶叶涨价,中国的市场因太平天国而大大缩小,“中国革命将把火星抛到现今工业体系这个火药装得足而又足的地雷上,把酝酿已久的普遍危机引爆,这个普遍危机扩展到国外,紧接而来的将是欧洲大陆的政治革命”。 马克思此处的分析十分有趣,西方列强的炮火打开了中国国门,间接引起了中国革命,同时中国革命也简介引起了欧洲一场更大的革命,太平天国既是一场动摇“世界上最古老的帝国”统治基础的农民革命斗争,也给予英法等殖民主义者以最沉重的打击。这次革命加深了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引起了欧洲大陆各国的政治革命。马克思始终密切地注视太平天国革命的发展,发表了许多热情赞扬太平天国革命的文章,他以鲜明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立场愤怒谴责外国侵略者的卑鄙和野蛮,对中国人民所采取的海盗政策。他在这里运用了对立统一,两极相连的分析方法。同时,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已经融入了世界市场,尽管是处在提供原料这样的低级位置,但中国的一举一动,开始受到世界的影响,也将深远的影响着整个世界。 文章中,马克思关于中国与鸦片的论述也很有趣,“中国人不大可能戒吸鸦片,就像德国人不可能戒吸烟草一样,新皇帝颇有意在中国本国种植罂粟和炼制

农村信用社服务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及支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1.1红花岗区信用联社基本情况。截至2006年12月,遵义市红花岗区信用联社存款总额148617.7万元,贷款金额96869.1万元,贷存比65.18%。服务区域的总人口数54.1万人,其中农村和农业人口45.1万人,分支机构总数35个,社员总数8311户,其中个人(与家庭)8,309户,存款人总数19.38万户,平均贷款余额6.5万元,员工总人数256人,社员持股占比77.4%,员工持股占比20.9%,涉农分社4个,最近三年涉农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情况是(百分比):2004年52.3%、2005年29%、2006年22.2%;近三年涉农产生的贷款利息在总利息收入情况为(百分比):2004年70.4%,2005年40%,2006年21.7%。1.2红花岗区县信用联社服务“三农”及支持城镇化发展的现状。红花岗区农村信用联社下辖17个分社当中,涉农机构只有4个,占23.5%,其余13个分社几乎不涉及“支农”信贷投入,据信贷负责人介绍,信贷资金主要投向于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优质的国营企业也考虑了一部分,当然主要还是中小..... 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对支持农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至今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但是随着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信用社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贵州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刘乃云同志如是说:“只有加快发展,才能摆脱困境;只有良好发展,才能产生经营效益;只有自身发展,才能有效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只有保持良好发展势力,才能真正承担起党和政府赋予农信社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才能在农村金融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有效解决历史上遗留的、前进中伴生的诸多问题。”因此笔者认为,为保持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学习运用科学发展观,针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科学管理、合理配置、开拓创新、提高服务”,稳健经营,努力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在金融领域和竞争性市场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农村信用社的发展改革历程及其现状 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立足三农同发展,服务社区共繁荣”的指导思想,始终把农村信用社作为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纽带,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农村信用社自建立至今的50多年里经历不断的发展和体制变革。在1978年中国农业银行成立后,农村信用社交由中国农业银行管理。在中国农业银行管理的十几年里,于1984年8月,国务院批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农村信用社的管理体制的报告》,从而恢复了农村信用社在组织上的群众性、管理上的民主性、经营上的灵活性。继1996年8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把农村信用社逐步改为“由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明确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隶属关系,对其业务管理和金融管理分别由县联社和中国人民银行承担,然后按合作制原则加以规范。2003年6月,国务院下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案》,并首批选择贵州、吉林等8个省(市)开展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2004年,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在此基础上,国务院决定农村信用社与中国人民银行脱钩成立省联社并由省政府直接管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建省级信用社联社,受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委托统一管理辖区内农村信用社。 如今,农村信用社直接面对农村经济发展需求主要开办了个人储蓄;结算业务;代理其他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代理收付款项;以及以农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个体工商户、农户联保、农村经济组织为主的存贷款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随着农户贷款比例的增加,农户贷款已经成为农业贷款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2009年10月,伴随着全国通存通兑(农信银)业务的开通,已基本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大联网;之后银信通业务的开通,初步建立手机电子银行信息平台服务功能。随着网络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金融领域市场化竞争将更加激烈。 二、农村信用社在发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关系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明晰产权关系是农村信用社改革发展的核心和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也是建立适合我国现代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