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昆虫生态学整理

昆虫生态学整理

昆虫生态学整理
昆虫生态学整理

昆虫生态学就是以昆虫为研究对象,研究昆虫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它是昆虫学和生态学的分支学科。

昆虫种群生态学(population ecology of insect):种群,环境和时、空,性比、出生率、存活率、迁移率、年龄结构、分布、种内竞争、种间竞争、生态对策、种群模型以及种群调节和数量波动原因等。

第二节昆虫生态发展过程

一、昆虫生态学在生态学和昆虫学中的地位

由于昆虫具有物种丰富、数量众多、生活史短、体形小、饲养容易和经济意义较大等特点,常被作为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试验材料。生态学的许多重要领域,如种群动态、进化、性选择等19个生态学科领域的产生都来自于对昆虫的研究(Price,2003)。

一、昆虫生态学在生态学和昆虫学中的地位

昆虫生态学为生态学科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中,昆虫种群动态及其管理的研究对种群动态、数学生态学、种群调节学说的发展;昆虫种群能量学的研究对能流概念的发展;昆虫生物防治的研究对捕食、竞争、寄生等种间关系的理解和定量描述;植食性昆虫与寄主植物相互关系的研究对植物—植食者间的协同进化和化学生态学等,均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

在环境中,对生物(如昆虫)个体或群体的生活或分布有影响作用的因素,称为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

生态因子通常可分为非生物因子(abiotic factor)和生物因子(biotic factor)。非非生物因子又称为环境因子,包括温度、光、湿度、pH等理化因子和土壤环境;而生物因子则包括同种生物的其他个体和异种生物的个体,前者构成了种内关系(in-traspecific relationship),后者构成了种间关系(interspecific relationship)。它主要包括寄主植物,其他昆虫或同种昆虫其他个体,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病原菌等

2、环境因子对昆虫作用的一些规律

(1)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Liebig’s“Law of Minimum”)

尽管本定律的提出来自于植物,但对昆虫的生长发育也同样适用。如昆虫的发育起点温度,昆虫繁殖的最低取食量等。

(2)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Shelford’s“Law of Tolerance”)

谢尔福德进一步发展了利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认为不仅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成为限制因子,因子过量(如过高温度、光强、水分)也有可能成为限制因子。

由此,根据昆虫对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和生态幅的宽广程度,可分为广温性昆虫或狭温性昆虫、广食性昆虫或狭食性昆虫等。根据昆虫对环境温度的耐受性不同,可划分几个温度区域。

致死高温区45~60℃

亚致死高温区40~45℃

适温区8~40℃

亚致死低温区8~-10℃

致死低温区-10~-40℃

3)限制性因子(1imiting factor)

昆虫的生长发育依赖于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称为限制因子。如水中的氧气为水生昆虫的限制性因子。

三、昆虫生态适应

1.适应

适应可分为基因型(senotypic)适应和表现型(phenotypic)适应二大类。基因型适应的调整是可遗传的,发生在进化过程中。而表现型适应则发生在生物个体身上,具有非遗传的基础,它包括可逆的(reversible)和不可逆(non-reversible)两种类型。如昆虫适应当地环境的生理过程为可逆的,昆虫的学习行为过程为不可逆的。

因此,又可将昆虫对环境的生态适应概括为以下3类。①进化适应(evolution-ary adaptation)②生理适应(physiological adaptation)③学习适应(adaptation by learning)

2.迁飞与滞育

迁飞与滞育是昆虫重要的生活史对策,是昆虫对外界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生态适应。

(1)昆虫的迁飞与扩散

但一般来说,昆虫生态学中所指的昆虫扩散是指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日常或偶然的、小范围内的分散或集中活动。

昆虫迁飞是指一种昆虫成群地、通常有规律地从一个发生地长距离地迁飞到另一发生地。

迁飞把昆虫带进一个新生境,而滞育使它留在原处。

(2)休眠与滞育

根据昆虫对环境的适应反应,常将昆虫的越冬或越夏分为休眠与滞育二大类。

①休眠(dormancy)是昆虫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不良外界条件的一种暂时性

适应。

②滞育(diapause)是昆虫个体发育过程中对不良环境条件适应的一种内在的、比较稳定的遗传性表现。

可发生在冬季和夏季,分别称为冬滞育和夏滞育。

即使给予适宜的温度和食物条件,也不能阻止滞育的发生。

引起滞育的产生主要有以下3种情况。

a. 光周期:能引起昆虫种群50%左右个体进入滞育的光周期界限,叫做临界光周期。

每种昆虫的临界光照周期可有不同。

每种昆虫不是所有虫态都能感受光周期的变化,这种反应只能发生在一定的虫态或虫龄,对光周期起反应的虫态或虫龄,叫做临界光照虫态(虫龄)。

由此,根据昆虫产生滞育的临界光周期长短,将昆虫滞育分为短日照滞育型、长日照滞育型、中间型和无日照滞育型。

b. 温度:高温可引起某些昆虫的夏季滞育,低温可引起冬季滞育。

c. 湿度和食物条件对昆虫滞育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此外,光照与温度相互作用,昆虫滞育的临界光周期随温度的升降而减增。

第二节环境因子对昆虫的生态作用

环境因子,主要指气候因素和土壤因素,包括温度、光、湿度、降水、气流、气压、土壤等。

其中尤以温度(热)、湿度(水)对昆虫的作用最为突出。

当变化的气候条件超出了一定范围时,就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对食物、天敌等的影响引起昆虫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和昆虫适应

1.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温度的生态作用体现在以下五个重要方面。

(1)地球上的温度变化在时间、空间上表现出温度的节律性,使生物的生长发育与温度昼夜、季节性变化同步(也称为温周期现象)。

(2)每种生物都有其耐受的温度,极端温度限制了生物的生存和分布。

(3)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每一种生物都有其生长的最高、最低和最适温度。

(4)生物可从温度中获得热量,进行生物的热能代谢。

(5)热污染对生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2.温度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1)对昆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要求一定的温度范围,这个范围称有效温区(或适温区)。最适温区

发育起点

停育低温区

致死低温区

致死高温区

停育高温区

当外界温度低于某一温度,昆虫就停止生长发育,而高于这一温度,昆虫才开始生长发育,这一温度阈值称为发育起点温度。昆虫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所需要的热量为一个常数。因此,可根据昆虫生长发育所需总热量为一常数这一有效积温法则(Law of Sun of Effective Temperature),分析昆虫发育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可以用下列公式表示:

N(T—C)=K(3.1)其中N为发育历期,T为发育期间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K为有效总积温。

根据有效积温法,可以:①预测某一个地区某种害虫可能发生的代数;②预测害虫在地理上的分布界限;③预测害虫发生期;④开展益虫的保护和利用。

(2)温度对昆虫繁殖力的影响

在最适温区范围内,昆虫的性腺成熟随温度升高而加快,产卵前期缩短,产卵量也较大。在低温下,成虫多因性腺不能成熟或不能进行性活动等而降低繁殖力。在不适宜的高温下,性腺发育也会受到抑制,生殖力也下降。

(3)温度对昆虫其他方面的影响

温度不仅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影响昆虫的寿命。一般情况下,昆虫的寿命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

昆虫通过过冷却现象来对低温进行适应

3.昆虫对极端温度的适应

(1)昆虫对低温的适应

(2)昆虫对高温的适应

蒸发是昆虫遇高温时用来调节体温的一种主要方式。一般水在0℃时开始结冰,但昆虫的体液却能承受0℃以下的低温而仍不结冰,这种现象叫做昆虫体液的过冷却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昆虫体液开始结冰,同时释放出能量,此时体温开始上升时的温度,称为昆虫过冷却点温度。

昆虫的抗寒性和抗热性主要由昆虫的生理状态所决定。一般来讲,体内组织中的游离水少、结合水(被细胞原生质的胶体颗粒所吸附的水分子)多,其抗性就高,

反之则低。这是因为结合水不易被高温蒸发或被低温冻结。同时,体内积累的脂肪和糖类的含量越高,抗寒性也越强。

二、湿度或水分因子的生态作用和昆虫适应

昆虫也有适宜湿度范围和不适宜湿度范围甚至致死湿度范围,但不像温度那样明显,一般适宜湿度范围比较宽。

2.水对昆虫的生态意义

3.湿度对昆虫的影响

(1)湿度对昆虫发育速率的影响

(2)湿度对昆虫成活率的影响

(3)湿度对昆虫繁殖力的影响

4.降雨对昆虫的影响

昆虫也有适宜湿度范围和不适宜湿度范围甚至致死湿度范围,但不像温度那样明显,一般适宜湿度范围比较宽。

2.水对昆虫的生态意义

3.湿度对昆虫的影响

(1)湿度对昆虫发育速率的影响

(2)湿度对昆虫成活率的影响

(3)湿度对昆虫繁殖力的影响

4.降雨对昆虫的影响

5.昆虫的适应

昆虫所需的水分主要由食物中获得,有一些种类也可以直接饮水

。水生昆虫可以直接从水中获得水分。

一般昆虫失去水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呼吸由气门排出,其次是粪便、体壁节间膜部分的蒸发。

昆虫对水的适应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①昆虫从食物中获得水分;②昆虫利用体内贮存的营养物质代谢所产生的水;③昆虫通过体壁或卵壳吸收水分或直接饮水而获得水分。另一方面,昆虫通过:①体表蒸发失水;②呼吸失水;③排泄失水。这两个过程维持昆虫体内的水分平衡。

为此,昆虫形成了3种维持体内水分平衡的生态适应机制:①形态上适应,如昆虫具有几丁质的体壁,防止水分的过量蒸发;②生理上适应,昆虫排泄不以水溶性的尿素状态排除,而是通过马氏管把尿素变成尿酸,不溶于水,防止水分过多排出;③行为上适应,昆虫具有昼夜周期性活动习性、休眠、钻洞等为了减少水分丢失而形成对干燥陆生环境的生态适应。

6.温湿度的综合作用

为了更好地说明温湿度对昆虫的综合作用,常常通过温湿系数和气候图来表示。

(1)温湿系数:即湿度与温度的比值。一般可用下列两种方式来表示。

①降水与积温之比

Q e = M - P/∑(T—C)(3.2)式中:Q e为有效温湿系数;M为降水量(某时期内总降水量);P为发育起点以下的降水量;T为实际湿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T—C)为有效积温(某时期内)。

②相对湿度与温度之比

Q w = R.H./T(3.3)式中:Q w为温湿系数;R.H.为相对湿度;T为实际温度(某时期内平均值)。

上述两种公式中的降水量、相对湿度及温度可用一月内(或一旬)的气候资料。例如,某地某月平均温度为20℃,月平均相对湿度为60%,则其温湿系数Q w=60/20=3。

(2)气候图:

(3)霍普金的生物气候定律(Hopkins′ Bioclimatic Law):美国森林昆虫学家霍普金通过20多年的昆虫物候学研究,发现同一种昆虫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纬度增加,物候日期在春季要逐渐后延,而在秋季则逐渐提前的现象。

三、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和昆虫适应

1.光因子的生态作用

(1)生物生活所需要的全部能量肩6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太阳能。

(2)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动物直接或间接从植物中获得营养。

(3)光是生物的昼夜周期、季节周期的信号。

(4)光污染对生物和人类带来危害。

2.光对昆虫的生态作用

(1)光的强度

(2)光的性质

(3)光周期

3.昆虫对光的适应

风对昆虫的迁飞、扩散起着重要作用。许多昆虫可以借助风力传播到很远的地方。光周期作为昆虫的外界环境的信号,引起昆虫体内时间性、组织的功能性反应,

称为昆虫光周期,也称为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

四、风的生态作用和昆虫适应

风除直接影响昆虫的迁飞、扩散外,还影响环境的湿度及温度,从而间接影响昆虫。

五、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和昆虫适应

1.土壤因子的生态作用

(1)土壤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

(2)土壤是生物进化的过渡环境

(3)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

(4)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

2.土壤因子对昆虫的影响·

土壤作为昆虫的一类特殊环境

(1)土壤温度

(2)土壤水分

(3)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的机械组成(指土粒大小及团粒结构等)可以影响昆虫的生理状态及活动、分布。

土壤的酸碱度可影响一些昆虫的分布。

第三节生物因子对昆虫的生态作用

食物、天敌是二大主要生物因子。生物因子主要包括食物、捕食者、寄生物和各种病原微生物

一、生物因子的作用特点

(1)在一般情况下,生物因子对某个物种的影响,只涉及种群中的某些个体。(2)生物因子对于生物种群影响的程度通常与种群的密度有关。

(3)生物因子之间关系复杂,在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中产生了协同进化。虽然,生物有机体对非生物环境某些因子做出某种适应,但是远不能与协同进化的关系相比。

(4)生物因子一般仅直接涉及两个物种或与其邻近密切相关物种之间的关系。

二、食物的生态作用与特点

1.食物的生态学意义

2.食物对昆虫的影响

由于各种昆虫都有自己的特殊食性,因而取食适宜食物时,生长发育快,死亡率低,繁殖力高。

同种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对昆虫的影响也不同。

食物的含水量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也有很大的影响,特别对于仓库害虫。

3.植物的抗虫性

生物之间总是相互适应的:昆虫可以取食植物,植物对昆虫的取食也会产生抗性反应。植物对昆虫的取食为害所产生的抗性反应,称为植物的抗虫性。根据抗虫性的机制,可将植物抗虫性分为以下3类。

(1)不选择性:这类植物在形态上(如表皮层厚,或有密而长的毛),或在生化上(不分泌引诱物质或分泌拒避物质),或在物候上(如易受害的生育期与害虫的为害期不相配合)具有特殊性,使昆虫不来产卵或不来取食或少取食。

(2)抗生性:这类植物体内含有对昆虫有毒的生化物质(如玉米叶中的“丁布”对玉米螟幼虫有毒),或缺少某种对昆虫必需的营养物质,使昆虫取食后发育不良、寿命缩短、生殖力下降,甚至死亡。另一种情况是植物被取食后,很快在伤害处产生组织上或生化上的变化,从而抗拒昆虫继续取食。

(3)耐害性:这类植物在被昆虫取食后,有很强的增长和补偿能力,可以弥补受害的损失。如一些谷子品种在受粟灰螟为害后可以增加有效分蘖来补偿损失。

4.昆虫对食物的适应类型

(1)按食物性质划分

①植食性昆虫

②捕食性昆虫

③寄生性昆虫

④食腐性昆虫

⑤杂食性昆虫:以动物、植物和腐烂的物品为食。

(2)按食物成分的多寡划分

①单食性(monophagous)

②寡食性(stenophagous)

③广(多)食性(euryphagous

④杂食(泛)性

三、天敌的生态作用与特点

昆虫的天敌很多,有捕食性天敌、寄生性天敌和致病微生物三大类。

1.捕食作用

在昆虫中,捕食者主要包括鞘翅目、半翅目等的昆虫。

2.寄生作用

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宿主的

危害,称为寄生(parasmsm)。以寄生方式生存的生物称为寄生物,被寄生的生物为宿主。

寄生性与捕食性昆虫的区别有以下几点:①寄生性天敌可在一头寄主体内完成发育,而捕食性天敌需要多头猎物才能完成发育;②寄生性昆虫幼虫和成虫的食料不完全相同,一般幼虫营寄生生活,以寄主为食,成虫营自由生活,以花蜜等为食;捕食性天敌昆虫的幼虫和成虫均届捕食性,甚至食性相似;③寄生性昆虫的身体常比寄主小,捕食性昆虫的身体常比猎物大;④寄生性昆虫侵击寄主后,不会立即引起寄主死亡,需待其成蜂羽化或外出化蛹后才会死去;而捕食性昆虫侵击猎物时,往往立即杀死寄主猎物。

第二节昆虫分子生态学的主要原理

1.基本原理

分子生态学研究是通过分子生物学的方法检测昆虫种群或个体的遗传变异,分析和解释遗传变异的特点与规律,揭示遗传变异所反映的规律性东西,从而进一步阐明昆虫之间以及昆虫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1)种群分化

由于自然隔离、交配制度、自然选择、突变、遗传漂变等作用,导致昆虫种群发生“分化”,形成若干个亚种群。这种由一个物种种群分化成几个亚种群的现象称为种群分化。种群分化必然导致各亚种群间遗传组成上的差别,即等位基因频率上的差别,这一过程称为种群的遗传分化(genetic differentiation)。

检测种群分化的最常用的方法是wright的F值统计法。

(2)随机遗传漂变

所谓随机遗传漂变(random genetic drift)是指种群中等位基因频率或基因型频率受随机抽样误差影响在世代间的波动。

种群中等位基因频率的随机波动,最终必将导致一个被固定而其他被淘汰。

(3)归祖理论

它是指在经过一系列“归祖事件”后,最终所有的谱系都归结于一个共同的祖先。这个过程称为归祖过程(coalescent process)。

归祖过程与随机遗传漂变过程二者是时间上互为逆向的分析过程。随机遗传漂变分析是探讨种群中一个基因最终被固定下来所需要的时间(或其概率),而归祖分析是研究种群现有的等位基因若干世代以前享有一个共同祖先的可能性。

(4)中性理论

大多数分子水平的遗传变异(如DNA序列中的碱基取代),在选择上是中性的,其命运主要是由随机遗传漂变而不是自然选择决定的。这些遗传变异被称为中性突变。这一进化理论被称为中性理论。换言之,一个新出现的遗传变异(新等位基因),与其他已经存在的等位基因相比,在选择上是等同的,不同的类型所承受的选择压力几乎是一样的。

(5)哈德—温伯格原理

哈德—温伯格原理(Hardy-Weinberg principle)假设:①生物进行有性繁殖且随机交配;②等位基因在雌雄两性中随机分布;③种群足够大(理论上可视为无穷大);④世代没有重叠;⑤没有自然选择、突变和迁移时,不管群体的初始基因型频率如何,经过一代的随机交配,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达到平衡,即在以后的世代中保持不变。换句话说就是,有性生殖不改变种群的等位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

第三节昆虫分子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昆虫分子生态学研究包括两个核心部分,即分子标记的建立和分子数据的获取。其中,分子标记的建立是关键。

1.分子标记的方法

昆虫分子标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5种:①同工酶(蛋白质电泳技术)方法;②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③随机扩增DNA多态性(RAPD)标记方法;④微卫星DNA和小卫星DNA标记方法;⑤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标记。

2.遗传变异的检测方法

从所揭示的遗传变异信息的类型和层次上看,遗传变异的检测方法包括两大类:序列分析(sequence analysis)和片段分析(fragment analysis)。序列分析指直接对DNA标记的核苷酸组成进行分析;而片段分析指通过检测多态片段的长度或构象来区分不同的基因型,所以片段分析有时也被称作基因型分析。

进行遗传变异的最基本的检测方法是电泳技术。

如前所述,昆虫分子生态学主要是通过使用分子生物学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昆虫生态现象,阐明昆虫生态现象的分子机制。

第四节昆虫分子生态学研究内容与应用

1.昆虫分子生态学研究内容

昆虫分子生态学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从目前国内外研究来看,主要集中于以

下几个方面:

(1)由于昆虫迁飞、扩散或外来种、地理隔离的昆虫种群在分子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

(2)昆虫种群的生物型;

(3)昆虫一植物相互作用关系的分子机制;

(4)昆虫抗药性分子机理;

(5)昆虫对环境适应(如耐寒性)的分子机理。

2.昆虫分子生态学的应用

第五章昆虫行为生态

第一节昆虫行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

昆虫行为生态学(insect behavioural ecology)主要是研究昆虫行为特性、机制、特点及其存活值(survival value)、适合度(fitness)等进化过程。

行为生态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以下6个方面。

1.自然选择

其结果是促使昆虫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变化。

2.性选择

昆虫雄性和雌性在形态和行为上有明显的差别,其中,生殖上的基本差异在于配子的大小。

3.自私基因

所谓自私基因(selfish gene)是指基因在生物进化中的绝对自私性,通常会导致个体行为的自私性,但有时也会导致个体的利他行为。从而在从遗传学上解释昆虫行为的基本功能。

4.适合度和广义适合度

适合度(fitness)是衡量一个个体存在和繁殖成功机会的一个尺度,它包括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和子代存活能力三种能力。自然选择所选择的是适合度高的个体,即为生存能力、繁殖能力和子代存活能力高的个体。

广义适合度(inclusive fitness)指的是一个个体在后代中传播自身基因的能力。

它包括直接适合度(direct fitness)和间接适合度(indirect fitness)两种。前者指通过自身繁殖得到的适合度,后者指帮助非直系亲属(如兄弟姐妹)的存活

而得到的适合度。种群内个体的行为是使广义适合度达到最大值,从而将利他主义和自私基因统一起来。

5.行为功能

昆虫对自己的亲属普遍表现出利他行为,但绝不会有利他基因。

6.进化稳定策略

进化稳定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ESS)是指凡是种群中大部分成员所采用的,而其他策略与之相比是较差的这种最佳策略,就是进化上的稳定策略。

第二节昆虫取食行为

昆虫的捕食行为包括对猎物(害虫)的搜寻(searching)、捕获(capturmg)、处理(handing)和进食(ingesting)四个方面。影响捕食性昆虫收益的因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猎物的含能值;②搜寻猎物的时间:发现猎物以前所花费的时间;③处理猎物的时间:从发现猎物到完成摄食所花费的时间,其中包括捕获、处理和进食。

1.昆虫食性模型

根据该理论,可以得出以下的推论:①任何捕食性昆虫都不捕食不利的猎物,不论该猎物的可获得性如何之高;②搜索精明(searching-intensive)的捕食性昆虫应当是泛化者(generalist),否则它们将有花费长时间搜索猎物的不利;③处理精明(handling-intensive)的捕食性昆虫一定是专化者(specialist),由此有利于减少处理猎物的时间;④高生产力的环境有利于专化者,因为搜索更为容易,而非高生产力的环境(搜寻需要高消耗)则有利于泛化者。

2.边际值原理

2.边际值原理

该理论认为,捕食者在一个斑块(叶片)的最佳停留时间是该捕食者离开这一斑块时的最大能量获取率(即这一斑块的“边际值”)。

根据边际值原理,我们可以有以下几个推论:①最优捕食者在优质资源斑块里停留的时间比劣质资源斑块里的停留时间更长;②若资源斑块间的旅行时间越长,捕食者在资源斑块中的停留时间则越长;③若整个环境的质量较差,捕食者在一资源斑块里的停留时间相应延长。

第三节昆虫集群行为

1.昆虫社会组织和集群生活

同一种昆虫的不同个体聚集生活在一起的种群称为集群。根据集群后群体持续时间的长短,可以把集群分为临时性和永久性二大类型。大多数集群为临时性集群,如迁飞性害虫、取食聚集、越冬聚集等,主要受环境因子的影响;永久性聚集存在于社会性昆虫之中,是由社会吸引力所引起。

集群的生态学意义为:有利于提高捕食(取食)效率;可以共同防御敌害;有利于改变小生境的环境条件;能够促进繁殖;合作分工提高工作效率。

2.领域性和社会等级

集群生活的昆虫具有领域性和社会等级等行为:

(1)领域(terntory):是指由个体或社群(social group)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占有领域的行为称为领域行为(territorial be-havior)或领域性(territoriality)。

(2)社会等级(social hierarchy):为昆虫群体中各个昆虫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社会等级形成的基础为支配行为。这主要发生在具有社会组织的昆虫之中。所谓社会组织(social organization)是指同种昆虫个体共同生活在一起,通过相互作用形成的群体组织。昆虫社会的主要特征是非常着重于照料与依赖和相互照料的关系。

3.社会性昆虫特点

(1)同一居群中的个体共同哺育后代。

(2)同一居群中存在世代重叠,

(3)同一居群的非繁殖个体和繁殖个体分工承担繁殖义务

4.社会性昆虫利他行为

(1)利他行为

一个个体以牺牲自己的适应来增加、促进和提高另一个个体的适应的行为称为利他行为(altruim)。

(2)Hamilton的亲缘理论

该理论认为,自然选择进化为广义适合度大的个体,而不管这个个体的行为对自身的存活和繁殖成功是否有利,即种群内个体的行为是使广义适合度达到最大值。个体之间亲缘关系越近,所含的相同基因就越多,即使利他行为可能会给利他主义者带来危险,但利他主义者仍然会帮助自己的亲属,因为这样做能增加与利他主义者相同的基因遗传给后代的可能性。所以,昆虫个体喜爱帮助近亲,或与之合作,而不乐于帮助远亲,或无亲缘关系个体。利他行为在表面上(表现型上)看是利他的,而在本质上(基因型上)仍是自私的。亲缘选择了利他行为,是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扩展。

(3)社会利他行为的遗传基础

解释社会性昆虫利他行为的机制为膜翅目昆虫单倍二倍体假说。

工蜂、工蚁与其养育自己后代(亲缘关系为0.5),不如通过帮助那些具有繁殖潜力的“姐妹”(亲缘系数为o.75)比它们自己繁殖带来的广义适合度更高。这一解释称之为膜翅目昆虫单倍二倍体假说。

(4)阿利规律

集群的程度意味着种群密度的高低或拥挤程度。阿利(Allee)总结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当种群密度处于适度的情况下,种群增长最快,密度太低(undercrowd-ing)、太高(overcrowding)都会对种群的增长起到限制作用。这就是阿利规律(Allee′s principle)。

第四节昆虫通讯行为

根据信号传递的途径,一般可将昆虫的通讯分为以下几类。

(1)视觉信号通讯

(2)声音信号通讯

(4)舞蹈信号通讯

(3)化学信号通讯:化学通讯在昆虫种群内是非常普遍的。所谓信息素是指昆虫体内所分泌的,并引起同种其他个体行为反应的化学信号物质。这些物质称为信息素(pheromone,或称外激素)。依其行为反应将信息素分为4种:①性信息素(sex pheromone)。是由性成熟的雌性或雄性昆虫分泌出的微量化学物质。可引诱同种异性个体前来交配。如棉铃虫性外激素。②追踪信息素(trail pheromone)。可指引同一种群中的其他个体找到食物源。如蚂蚁、蜜蜂的标记信息素。③报警信息素(alarm pheromone)。昆虫受到惊扰时,释放出信息素以作警告信号。如蚜虫报警信息素。④聚集信息素(aggregation pheromone)。这类信息素可诱集同种个体到一定取食地点或交配的场所。危害树干的一些鞘翅目昆虫有这种信息素。

第六章昆虫种群动态

第一节昆虫种群与集合种群

1.种群

种群(population)是指生活在一定空间内,同属一个物种的个体的集合。它具有4个特征。

(1)数量特征:这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

种群是由多个个体所组成的,其数量大小受四个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这些参数继而又受种群的年龄结构、性别比率、内分布格局和遗传组成的影响,从而形成种群动态。

(2)空间特征

其个体在空间上的分布可分为聚集分布、随机分布和均匀分布;此外,在地理范围内分布还形成地理分布。

(3)遗传特征

(4)系统特征

2.集合种群

集合种群也称为异质种群,Levins(1969)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组种群构成的种群”(a population of populations)。集合种群就是指由空间上互相隔离,但功能上又有联系的若干亚种群,通过扩散和定居而组成的种群。

昆虫集合种群研究的核心是将空间看成是由生境斑块(habitat patch)构成的网络,探讨这些斑块网络中的多个种群的空间结构和动态。

主要原因是:①集合种群把种群的数、时、空有机地结合,分析种群动态,并具有一定预测价值;②集合种群研究提供比较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分析研究较大尺度空间、多斑块中局域种群的消亡、定居等生态过程。

第二节昆虫种群的空间格局

1.种群的空间分布图式

种群的空间分布图式(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指种群的个体在其生存空间的分布形式。它包括两个概念:分布是数理统计学上变量的分布,可分为polsson 分布、正二项分布和负二项分布三种类型;图式是指有机体在空间定位所表现出来的图式,可分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聚集分布三种类型。

此外,空间分布图式的测定方法还有:①以方差(V)与平均密度(M)来测定;

②以平均拥挤度m*为指标。

2.种群空间格局的地统计学分析

自然界昆虫种群在空间分布的生境,有些是均匀一致的,但大部分是空间异质的,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一般可以理解为空间的斑块性(patchness)和梯度(gradient)的总和。

上述描述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的方法,如比较频次分布、聚集度指标、平均拥挤度等,着重于强调样本间的数量变化,而忽视了样本的空间位置,都是假定在均匀的生境之中,因而,其方法有3点不足:

为此,生态学家们将地统计学(geostastms)应用于昆虫种群的空间分布和时空动态研究。地统计学是在地质分析和统计分析互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分析空间变量的理论和方法,它以区域化变量理论为基础,以变差函数为主要工具,研究那些在空间分布上既有随机性又有结构性的自然现象的科学。

第三节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参数

一、昆虫种群密度的描述

昆虫种群密度(density)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空间中的昆虫个体数量。它与数量(number)不同,数量只有多少,没有单位。根据调查方法的不同,密度可以分为绝对密度(absolute density)和相对密度(relative density)两种。

1.绝对密度

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空间中的昆虫个体数量。绝对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有两种:①总数量调查法(total count)

②取样调查法(sampling methods)

常用的取样调查有三种:样方法(use of quadrat)、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去除取样法(removal sampling)。进行样方调查时,依昆虫空间分布型不同,可采用五点取样、对角线抽样、棋盘式抽样、平跳跃抽样、Z字形抽样和等距离抽样等方法调查昆虫种群数量。

2.相对密度

相对密度测定的不是单位空间内昆虫密度的绝对值,而只是衡量昆虫数量多少的相对指标。相对密度的调查方法有诱蛾(灯诱、糖醋盆诱、性信息素诱、杨树枝把)法,虫粪计数法,网捕法。

二、昆虫种群数量变动的参数

昆虫种群的大小由种群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四个基本参数来决定。此外,昆虫年龄结构和性比也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动。

出生率有生理出生率与生态出生率之分。

种群变化=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迁出率

1.出生率(natality)

种群的出生率为单位时间内种群新出生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率。

所谓生理出生率是指种群在理想的条件下(即无任何生态因子限制,只受生理状况影响)种群的最高出生率,这是一个理论常数。所谓生态出生率也称为实际出生率,是指在特定的生态条件下种群的实际出生率,它比生理出生率要低

2.种群的死亡率

种群死亡率为单位时间内种群死亡的个体数占总数的比率。与出生率一样,死亡率也有生理死亡率或称最低死亡率与生态死亡率(实际死亡率)之分。

对于一个特定的种群,最低死亡率是一个常数,而生态死亡率则依生态条件不同而异。

3.迁入和迁出

目前对种群迁移率的测量方法研究尚少,尤其是要把种群的迁㈩率与死亡率分开,把迁入率与出生率分开则更为困难。

4.年龄结构

不同生长期上的年龄结构可用年龄锥体(或称年龄金字塔)(age pyramids)来表示。它可分为增长型锥体(expanding popu-lation)、稳定型锥体(stable population)和下降型锥体(contracting population)三种基本类型。

5.性比

性比例(sex ratio)是指种群中雌性与雄性个体数的比例。一般昆虫的雌雄比例为1:1。

生命表从形式上,可以分为特定年龄生命表(或水平生命表)和特定时间生命表(垂直生命表)两大类

二、生命表分析

通过生命表分析,可以了解以下4个方面。

1.种群的存活曲线

存活曲线(survival curves)是以生物的相对年龄(绝对年龄除以平均寿命而得到)为横坐标,再以各年龄的存活率l x。为纵坐标由此所画出的曲线,表示种群的存活率l x随时间变化的过程。

它可归纳为A型——凸型(convex curve)的存活曲线,即昆虫的死亡率在前期较低,绝大部分个体可达到其“生理寿命”,后期死亡率增加;B型——对角线型(diagonal straightl ine)的存活曲线,即昆虫在各个年龄阶段死亡率相近;C型——凹型(concavecurve)的存活曲线,即昆虫在前期死亡率较大,到后期死亡率较小等三种类型。

2.种群的内禀增长率

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 m)(innate capamty for increase,intrinsic rate of natural in-crease)是指在食物、空间和同种其他昆虫的数量处于最优,实验中完全排除了其他物种时,在任一特定的温度、湿度、食物的质量等的组合下所获得的最大增长率。

根据生命表中种群的年龄结构(x);各个特定年龄结构下的存活率(l x)及生育力(m x)可以估计种群的内禀增长率r m。r m=ln(R0)/T,其中及R0为净生殖率,R0=Σl x m x;T为世代平均长度T=∑xl x m x / ∑l x m x。

在昆虫生态学中,需要注意区分:出生率、生育率(fertility rate)、生殖力(fecund-dity)和特定年龄生育力m x概念。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种群出生的个体数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生育率是指单位时间种群出生的个体数与种群雌性个体总数的比率,反映了雌性昆虫的实际繁,殖能力;而生殖力是指昆虫所具备产卵的能力,反映了雌性昆虫潜在的繁殖能力;特定年龄生育力m x。则是每个雌性昆虫的产雌个数,如果是整个种群,则要转化成雌性个体数。

3.关键(主导)因子分析

4.种群趋势

种群趋势指标(population trend index,I)指昆虫新一代的卵量与上一代卵量的比值。I = N2 / N1 (6.1)式中,N1、N2分别为上、下代种群的卵量;I>1为上升趋势;I<1为下降趋势。也可用世代存活率(S G)表示可以发育、最后羽化为成虫的卵所占的比例。

S G = N2 / N1

种群趋势指标(I)还可以通过将各年龄阶段存活率S x。连乘,并乘以种群最高产卵量而得到:I = S x1?S x2?S x3?…?S xn ?(每雌最高产卵量/2)

第五节昆虫种群增长模型

1.种群增长的类型

昆虫种群增长型是指在一定空间里,种群随时间序列所表现出的数量变化形式。它的增长有两个基本形式,即J型和S型增长。

2.种群的指数增长模型

种群的指数增长又称为“J”型增长,是昆虫种群中常见的两个模型之一。

3.种群的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在自然界,昆虫种群不可能长期地指数增长。

4.种群的r,K对策

主要有种间的竞争、捕食、寄生作用3种类型。

在长期的协同进化过程中,昆虫逐渐形成了其对环境适应的生态对策。根据.昆虫的进化环境和生态对策,把昆虫分为r对策和K对策两大类。有利于昆虫发展较大的r值的选择,称为r对策(r-strategy);有利于昆虫竞争能力增加的选择,称为K对策(K-strategy)。在r对策和K对策之间还存在着中间型对策。r选择和尺选择的有关特征可用下表6.1表示。

表6.1 r选择和K选择的有关特征的比较特征r-对策者K-对策者

栖息地气候条件多变的,不确定的稳定的,较为确定的死亡率灾变的,非密度制约密度制约

种群密度多变的,低于K值在K值附近种内竞争不紧张激烈的

选择有利于①快速发育

②高r m值

③提早生育

④体型小①缓慢发育

②高竞争力

③延迟发育

④体形较大

寿命短长一般,迁飞性昆虫及蚜虫、红蜘蛛为典型的r类昆虫,十七年蝉为典型的K 类害虫。处于两者之间的为r-K选择。根据不同的生态对策,对害虫所采取的管理策略不同。一般情况下,对r类害虫,采用化学防治或生物防治;对r-K中间类型害虫,采用生物防治和农业防治;对K类害虫,采用农业防治、抗虫育种、遗传防治和化学防治。

第六节昆虫种间的相互作用

其主要的内容包括以下3点:①两个或多个昆虫种群在种群动态上的相互影响,主要用数学模型描述;②两个昆虫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分析,如竞争排斥原理,捕食作用过程;③、两种昆虫在进化上的相互适应,即协同进化(co-evolution)机理。

一、种群的相互作用类型

如果用“+”表示有利,“—”表示有害,“0”表示既无利也无害

表6.2 两种种群之间的各种相互关系

种间关系类型

物种

主要特征1 2

中性(neutralism)0 0 彼此互不影响竞争(eompetmon)- - 相互有害

偏害(amensalism)- 0 种群1受害,种群2无影响

捕食(predation)+- 种群1(捕食者)有利,种群2

受害

寄生(parasltmm)+ - 种群1(寄生者)有利,种群2

受害

偏利(commensalism)+ 0 种群1有利,种群2无影响互利(mutualism)+ + 彼此都有利上述的相互作用类型可以简单地分为以下3大类。

1.中性作用

即种群之间没有作用。事实上,生物与生物之间普遍联系的,没有相互作用是相对的。

2.正相互作用

正相互作用(pomtlve interactmn)可按其作用程度分为偏利共生和互利共生2类。

(1)偏利共生(commensalism):其主要特征为种间相互作用仅对一方有利,而对另一方无影响。如昆虫携带昆虫病毒并帮助病毒传播,昆虫的利他素等;又如有些甲虫生活在鼠巢中,由田鼠帮助从一个巢带到另外一个巢中生活。

(2)互利共生(mutualism):互利共生多见于需要极不相同的生物之间,其主要特征为两物种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彼此互相依赖、相互共存、双方获利。如果离开了对方就不能生存。如白蚁及其肠道内的鞭毛菌类的共生。鞭毛菌类以白蚁吞入的木质作为食物和能量的来源,同时它分泌出能消化木质素的酶来协助白蚁消化食物。如果没有鞭毛菌类的共生,白蚁就消化不了木质素。实验说明,用人工除去白蚁肠道里的鞭毛菌类,它们就会活活饿死。

3.负相互作用

负相互作用(negahve interactlon),包括竞争、捕食、寄生和偏害等。前三者将在后面详细介绍。

偏害作用(amemsalism),其主要特征为当两个物种在一起时,由于一个物种的存在,可以对另一物种起抑制作用,而对自身却无影响。如作物受害后诱导产生次生代谢物质(单宁、酚酸),对作物本身没有大影响,但对害虫生长发育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明清部分重点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 1.刘基的《卖柑者言》讽刺元末身居庙堂高官“金玉其外,败絮其内”本质。 2.徐渭杂剧的代表作是《四声猿》,由《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四个短剧组成,被人称为“明曲之第一”。 3.明代中期三大传奇:李开先的《宝剑记》、署名王世贞等人的《鸣凤记》、梁辰鱼的《浣纱记》。 4.四大声腔:弋阳腔、余姚腔、海盐腔、昆山腔。 5.梁辰鱼的《浣纱记》在戏剧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通常被认为是第一部用改革后的昆山腔谱曲并演出的传奇剧本。 6.《金瓶梅》是中国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其作者是“兰陵笑笑生”。 7.“三言”:冯梦龙三部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亦称《古今小说》。 8.二拍”:凌濛初著“拟话本”《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9.《今古奇观》:明末“姑苏抱瓮老人”编选“三言”、“二拍”佳作40篇,民间流传较广。 10.在文学理论中,李贽提出著名的“童心说”。 11.冯梦龙编辑了两部民歌专集:《童痴一弄·挂枝儿》、《童痴二弄·山歌》。 12.吴伟业,代表作《秣陵春》传奇、《通天台》、《临春阁》杂剧,借历史人物故事,抒发历史盛衰之感,寄寓身世之悲。 13.吴伟业的“梅村体”叙事诗代表作《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 14.两大传奇:康熙朝诞生《长生殿》和《桃花扇》。 15.查慎行受学于黄宗羲,诗歌学苏陆,尤致力苏轼,得宋人之长,是浙派承前启后的大家。 16.李玉为代表的苏州派剧作家,《清忠谱》。吴伟业、尤侗等以戏曲来抒写心意。李渔是我国第一个喜剧创作专家,剧作十种,总题为《笠翁十种曲》,其中《风筝误》是代表作。 17.李渔的戏剧理论集中在《闲情偶寄》中的《词曲部》、《演习部》。 18.李玉的戏曲创作:“以曲为史”的历史剧为《清忠谱》、《千钟戮》。“一人永占”为《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19.南洪北孔:洪昇的《长生殿》与孔尚任的《桃花扇》。 20.古文三大家:清前期文坛上,进行文学性散文创作的是侯方域、魏禧、汪琬,被称为清初“三大家”。 21.江左三大家:钱谦益、吴伟业、龚鼎孳。 22.京华三绝:纳兰性德、曹贞吉、顾贞观。 23.玄奘归国后,奉诏口述所见所闻,由门徒辨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一书。 24.“三灯丛话”:瞿佑《剪灯新话》、李昌祺《剪灯余话》、邵景彦《觅灯因话》。 25.汤显祖的“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为《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并在剧中完整地展示了他的“至情”论。 26.“四大奇书”:《金瓶梅》、《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 27.张岱的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与《琅嬛文集》。 28.陈子龙是复社与几社文人中的重要代表。 29.沈德潜倡导格调说,尊唐抑宋;翁方纲论诗倡肌理说,包括义理与文理;袁枚标举性灵说。 30.“乾隆三大家”又称“江右三大家”分别为袁枚、蒋士铨、赵翼。 31.桐城派奠基者方苞树起“义法”说的大旗,刘大櫆以“义理、书卷、经济”的“行文之

园林树木基础知识汇总

园林树木基础知识 一、园林树木学定义 1、园林树木:园林树木是指可以用来绿化美化、改善和保护环境的所有的木本植物,可以在园林绿化、风景区、疗养地以及整个城市规划设计中应用。 2、园林树木学:园林树木学是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系统分类、生长习性、繁殖、栽培和园林应用进行系统研究的一门学科。 二、中国园林树木资源的特点及其贡献 我国的园林树木资源具有明显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种类繁多 2.分布集中 3.丰富多彩 4.特色突出 我国有很多的孑遗植物,如银杏、鸽子树(珙桐)、水杉、银杉等等。 桂花品种繁多,有四季桂类和秋桂类,秋桂类又分为金桂、银桂和丹桂3个品种。 松树有2针:油松,樟子松,黑松,赤松,马尾松,黄山松,3针:白皮松,云南松,火炬松

5针:华山松,乔松,红松,日本五针松 先叶开花的植物:梅花贴梗海棠海棠花李桃苹果(蔷薇科)、迎春(木犀科)、蜡梅(蜡梅科)、玉兰天目木兰白玉兰紫玉兰(木兰科)等花卉都是先开花后长叶的,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它们的花芽分化是在前一年夏季进行的,形成后花芽进入休眠,第二年春季就能开花了;同时由于这些花木花芽生长需要的气温比叶芽生长需要的气温要低,因此在早春温度较低的情况下-花芽先进行生长而开放,等气温升高后,叶芽才开始萌发而展开,就形成了先花后叶的现象。针叶树和阔叶树树形的不同:阔叶林长得比较高大,针叶林相对要瘦小,纬度越低,树木可以长得越高. 阔叶树一般指双子叶植物类的树木,具有扁平、较宽阔叶片,叶脉成网状,叶常绿或落叶,一般叶面宽阔,叶形随树种不同而有多种形状的多年生木本植物。落叶类:银杏、柏杨、垂柳、榆树,常绿类:小叶榕、山玉兰、广玉兰、白兰花.针叶树是树叶细长如针,叶子大多为针形、鳞形或刺状,多为常绿树,材质一般较软,有的含树脂,故又称软材,如:红松、樟子松、落叶松、云杉、冷杉、铁杉、杉木、柏本、云南松、华山松、马尾松及其它针叶树种。 杉科植物中适宜于水中的植物:秃杉水杉

古代文学第三册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白体诗人:白体诗人宋初效法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王禹偁等人,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其中王禹偁的诗平易流畅、简雅古淡,在宋初白体诗中独树一帜。 西昆体:宋初影响极大的重要文学流派,指以杨亿、钱惟演等人的《西昆酬唱集》为代表的一种诗风。这种诗歌的思想内容贫乏,但对仗工稳,用事深密,文字华美,呈现出整饰饬、典丽的艺术特特征。西昆体诗人专门模仿李商隐诗的艺术外貌,但缺乏李诗蕴涵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感慨。 晚唐体:宋初模仿贾岛、姚合诗风的一君群诗人,有“九僧”、潘阆、魏野,林逋等。他们继承贾岛、姚合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描绘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晚唐体诗人中身份迥异的是寇准,他曾官至宰相,又与上述两个诗人群体都有交往,所以是晚唐体的盟主. 王荆公体:即“半山体”或“半山绝句”指王安石晚年退居江宁,创作的许多写景抒情小诗,描写湖光山色和闲适生活。这些小诗注重艺术的链炼,雅丽精绝,深得唐人风味,有时还深有禅意,颇似王维,有深婉不迫处,也有生硬奇崛处。可谓既有唐音,又有宋调,对宋诗的发展影响较大。 苏门四学士:北宋黄庭坚、秦观,晃补之和张耒的并称。这四位作家曾得到苏轼的垂青和指导,接受过苏轼文学的影响,但四人造诣各异,文学风格也大不相同。如黄的诗自创流派,秦观的词专以纤丽婉约见长,只有晁补之的《摸鱼儿》等个别作品中还能看到一些苏轼的豪放词风。 别是一家:是李清照在自己的词学著作《词论》中提出来的著名理论,强调词与诗歌不同的艺术个性和独特的创作规律,尤重词的音乐性,对词的创作繁荣起了积极作用 易安体: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是婉约派代表作家之一。词作描写细腻,风格清疏淡雅,语言清新雅活,善于融口语入词,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中兴四大诗人:指南宋中期四位着名诗人:杨万里,陆游,尤袤和范成大。其中中以陆游为代表。他们从江西诗派的氛国中冲决而起,初步克服了江西诗风的流弊,另辟蹊行,打开了宋诗的新局面。 稼轩体:辛弃疾号稼轩。其词内容丰富,艺术上驰骋自家,转益多师,有极大的开拓和创新。他以散文句法入词,继苏轼之后极大地开拓了词境。这种在宋代词坛别开生面,既慷慨豪放又温婉妩媚,而以豪放悲壮为主导风格的词,人们称之为“稼轩体”。 苏辛词派:北宋的苏轼,直开来词中的蒙放词派。南宋爱国词人辛奔疾,一生以英雄自诩,其稼轩词充分展现英雄抱负,将气高天下的东坡词风在南宋发扬光大,与渴望恢复的国势民情相摩荡,又与南渡初期的张元干、张孝祥堵家的词风翕合,又有陈亮.刘过等词人追步唱和,遂形成气势磅磷、悲凉感愤的苏率词派.

2016年政治学考知识点整理

2016年政治学考知识点整理 必修一经济生活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1.供求如何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升高;供过于求,价格降低。 2.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有哪些影响?①价格上升时,减少购买;价格下降,增加购买。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影响较大。③互为替代品的影响是同向的,互补商品的影响是反向的。 3.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有哪些影响?①调节产量;②调节对生产要素的投入。 4.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哪些?主要因素:居民的收入水平①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消费总量就越大。②对未来收入乐观的预期,会加大消费,反之减少。③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提高。 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 5.我国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公有制经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成分。体现: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起主导作用。 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义:①支撑经济增长;②促进创新;③扩大就业;④增级税收等。 6.企业如何经营与发展?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竞争优势;③要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7.如何解决就业问题?①党和政府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就业机制②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8.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国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劳动者:①自觉履行劳动义务;②依法签订劳动合同③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 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 9.如何保证社会公平?①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是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③是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10.如何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基础,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①提高效率,促进公平; ②反对平均主义,防止收入悬殊;③落实分配政策,提倡奉献精神;④先富帮后富。 11.财政的作用有哪些?①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②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是什么?①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②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③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 13.为什么要加强宏观调控?怎样加强宏观调控?必要性:①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的目标要求;②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主要目标:促进经

树木学知识整理全解

复习资料 一、绪论: 1、简述园林树木学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1)、【园林树木学】以园林建设为宗旨,对园林树木的分类、习性、繁殖、栽培管理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的学科。 2)、研究的内容:包括绪论、总论和各论三部分。总论讲授理论,各论讲授树木的识别、分布、生长发育和生态习性、环境因子对树木的影响和树木改善环境的作用、树木的繁殖和栽培管理技术、树木的观赏特性和在园林中的配植应用以及树木的经济生产用途等。 2、试述中国园林树木种质资源的特点: ①种类繁多;②分布集中;③丰富多彩;④特点突出 二、总论: (一)植物分类中常用的形态术语 1、简述概念“乔木”、“藤木”、“叶芽”、“花芽”、“完全花”、“复叶”、“聚合果”、“蒴果”: 1)、【乔木】具明显直立的主干,高通常在5m以上,上部具有若干多次分枝。 2)、【藤木】(又称为木质藤本)茎或枝细长而不能直立,只能倚附其他物体或有其他物体支持而向上攀升的木本植物,有攀援和缠绕之分。 3)、【叶芽】发育成枝和叶的芽(也称为枝芽)。 4)、【花芽】发育成花或花序的芽。 5)、【完全花】指花萼、花冠、雄蕊和雌蕊四个部分均齐备的花(如:桃)。 6)、【复叶】指一个叶柄上生有二枚或二枚以上分离的叶片的叶(如:枫杨)。 7)、【聚合果】由一朵花的若干离生心皮雌蕊共同发育成的果实(如:白玉兰)。 (记忆:一花多果) 8)、【蒴果】由二个或二个以上的合生心皮发育,成熟时果皮以各种方式开裂(如:油茶) 2、概括复叶的类型,并以绘图示意: 1)类型:①羽状复叶:a、奇数羽状复叶(如:核桃),b、偶数羽状复叶(如:锦鸡儿); ②掌状复叶(如:七叶树); ③三出复叶(如:野葛);(注:又分掌状三出复叶和羽状三出复叶) ④单身复叶(如:柑橘) 2)、示意图: 3、比较葇荑花序与穗状花序、伞形花序与伞房花序、总状花序与圆锥花序,以绘图示意: 1)、葇荑花序与穗状花序的比较: ①葇荑花序:无梗的单性花排列于一不分枝的花轴上,成熟后通常整个花序或果 序同时脱落,花轴下垂,较软,花序柔韧,下垂或直立(如:垂柳); ②穗状花序:无梗或近无梗的两性花排列于一不分枝的花轴上治理不下垂。(如: 车前)。 2)、伞形花序与伞房花序的比较:

中国古代文学 知识点笔记整理:元

元代散曲 第一节散曲的兴起及其体制风格 散曲又有“词余”、“乐府”、“今乐府”、“北乐府”等名,产生于民间的俗谣俚曲。 散曲的体制:主要有小令、套数以及带过曲。 1.小令,又称“叶儿”,是散曲体制的基本单位,其名称源自唐代酒令。基本特征是单片只曲,调短字少。小令还有一种联章体,又称重头小令,由同题同调的数支小令组成,最多可达百支,用以合咏一事或分咏数事。 2.套数,又称“套曲”“散套”“大令”,从唐宋大曲、宋金诸宫调发展而来。由同一宫调的若干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曲同压一部韵,通常结尾部分有〔尾声〕。 3.带过曲是一种介于小令和套数之间的特殊体式,由同一宫调的不同曲牌组成,曲牌最多不能超过三首。它是小型组曲;与套数相比,其容量小得多,且没有尾声。 散曲的文体风格和审美取向: 1.采用“衬字”,句式灵活多变,伸缩自如。 a.通过在曲中句子本格以外增字,使曲调的字数随旋律的往复而自由伸缩增减,解决了诗的字数整齐单调与乐的节奏、旋律繁复变化之间的矛盾。 b.衬字具有使语言口语化、通俗化,并使曲意诙谐活泼、穷形尽相的作用。 2.语言风格以俗为尚,口语化、散文化。 a.俗语、蛮语、谑语、嗑语、市语、方言比比皆是,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b.句法讲求完整xx,省略语法关系。 3.审美取向明快显豁,自然酣畅。

通过借用“赋”的铺陈白描的表达方式,随意增句和增加衬字,运用顶针、叠字、短柱对、鼎足对等多种手法,对这一审美取向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之效。 第二节元前期散曲创作 一、书会才人作家: 大多具有放诞不羁的精神风貌,强烈的反传统的叛逆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生命意识。代表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等。 关汉卿散曲创作多以男女恋情为题材,尤其以刻画女子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见长。著名套数〔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塑造了“浪子”形象,展现反传统的叛逆精神,任性所为无所顾忌的个体生命意识,和不屈不挠顽强抗争的意志。在艺术上:1曲中一系列短促有力的排句,节奏铿锵,具有精神抖擞、斩钉截铁的意味。2全曲把衬字运用的技巧发挥到了极致。3长句以排列有序的一连串三字短句组成,从而给人以长短结合舒卷自如的感觉。 王和卿其散曲趣味不高,选材粗俗,表现了市民意识和文化庸俗的一面。写的较好的是〔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用语夸张,构 思奇特,极具滑稽诙谐之趣。 二、平民及xx作家: 他们既悲叹世道的不平和个人悲剧的命运,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又希冀以精神上的遁隐消解痛苦:因而多叹世归隐之作。代表作家有白朴、马致远等。 白朴其散曲多叹世归隐之作,此外有男女恋情与写景咏物之作。 前者多质朴本色、直白通俗之趣;后者富于文采,有清丽淡雅之美。 马致远其散曲表现了积极进取与超脱放旷重叠交织的悲剧性人格。著名套数〔双调·夜行船〕《秋思》,在表面的放逸潇洒之下仍激荡着愤世嫉俗的深沉感情。在艺术上带有更多的传统文人气息,成就很高:1其套数擅长把透辟的哲

复旦MPA政治学考点整理

政治学考点试整理 考点一:古典民主向现代民主的发展进程与差异 一、民主的本意是指人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决策,并轮流做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为了确保直接民主,就必须: 1、让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和平等的决策权——人人都直接统治; 2、统治者定期轮换,时间越短越好——群体与个人、立法与执法的轮 换; 3、以随机方式产生统治者——抽签而非投票; 4、定期驱除可能威胁到民主的人——陶片放逐法。 然而,古典民主要求规模小,只能在城邦中实施;统治者对于作为专门技艺的政治有很高要求,而民众或冷漠(不关心政治),或愚昧(缺乏政治能力),甚至有可能出现民众暴政(苏格拉底之死),同时古典民主将妇女、外邦人等均被排除在外,也只是少数人的统治。 二、现代民主是代议民主,即人人都享有平等挑选统治者的权利,选出统治者代表人民统治而不是人民直接统治。因此,代议民主是一种民有和民享的政府,但并不是民治的政府。人民的统治变成了人民同意的统治,进而变为人民同意的被统治。 考点二: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对于自由的不同理解

新自由主义承袭西方政治思想史中的个人主义传统,主张“个人拥有权利。”“即使以社会整体利益之名也不能”侵犯个人基于正义的权利。其代表作是罗尔斯的《正义论》。新自由主义主张个人至上的价值观,个体可能先于自我拥有社会价值。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是后天的、外加的。 社群主义的出现,源自对《正义论》一书的背后自由主义理论的批判。社群主义全然反对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认为自由主义忽略社群意识对个人认同、政治和共同文化传统的重要性,理论建构前后有其限制。社群主义认为,完全独立于社会价值和社会目标的个人自主是不存在的,任何个体人格都以不同的方式反映着不同社群的历史和传统。 社群主义以社会本原取代自由主义的个人本原,其所言的自我观是一种社群导向的自我观,主张个人认同及价值观的形成,并非在进入社群前即由个人意志所决定,必须透过个人与其所著根的社群间的对话关系发现之。由于自我构成和自我理解的关系互为交互作用不可分,因此要理解一个人,也必须从其身处社群的生活背景来理解。 (真的很难理解…恳请达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下。) 考点三:从消极自由主义到积极自由主义的脉络(学术要点) 柏林的观点:消极自由即免受他人强制的自由;积极自由即积极完善自我的自由。 消极自由主义即所谓法权自由认为,自由只能是一种法治状态下的自由,政府的作用仅限于通过对暴力的垄断而强制法律实施(守夜人),不应该主动干预社会经济。 可是,消极自由主义有其缺陷:在现实中很难区分冒犯与强制的边界;在理

2015年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树木学》整理

2015年北京林业大学《园林树木学》 绪论 1.概念: 园林树木:凡适合在园林中应用的、用于绿化和观赏的木本植物统称为园林树木。 2.我国园林树木资源特点: ①种类繁多(我国是世界园林植物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植物种类世界第三,种子植物超过25000种,乔灌8000, 有“花卉王国”“世界园林之母”) ②分布集中 ③特点突出(1.多季开花的种与品种多;2.早花种类及品种多;3.珍稀黄色的种类与品种多;4.奇异类型与品种多) 3.中国特产的园林树种:在中国有许多植物是世界他处所无而仅产于中国的特产科、属、种。 如,银杏,金钱松属,水杉属,鹅掌楸,水松属,梅花,金钱松,银杏,珙桐,桂花,牡丹,木香,栀子花,南天竹…… 活化石(孑遗植物):水杉,银杉,鹅掌楸,水松,穗花杉 第二章.园林树木分类 1.列举自然分类系统: 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的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 2.人为分类法(填空,举4~5种实例)

●⑴按观赏特性分类: ①观花类 ②观叶类 ③观姿类(雪松,老的白皮松,棕榈类) ④观果类(腊肠树,佛手) ⑤观干类(红瑞木,白桦,竹子) ⑥观根类(板根(木棉)、膝根、气生根(榕树)) ●⑵按园林用途分类 ①园景树(独赏树):凡是在园林中应用的作为园林局部的中心景物,形成特殊景观效果。 如:金钱松、鹅掌楸、雪松、南洋松、银杏等 ②庭荫树:指栽培在园林绿地中,取其绿荫为主,兼顾观赏的树木。 如:七叶树、悬铃木、榕树、樟树、银杏等 ③行道树:栽植在街道两旁,为人和车辆提供遮荫,同时美化街景的树木。以乔木树种为主。 如:国槐、银杏、芒果、榴莲、榕树、洋蹄甲、七叶树 ④花果树 如:山桃、榆叶梅、迎春、玉兰、金银木、山楂 ⑤垂直绿化树 如:紫藤、凌霄、地锦、常春藤、金银花等 ⑥绿篱树 花篱(连翘),果篱,彩篱(洒金榕、金叶女贞),刺篱(枸骨、十大功劳) ⑦木本地被树:园林中用于对裸铺地面或斜坡进行覆盖的树种。高度50cm以上。 如:地锦、五叶地锦、山荞麦、金银花、平枝栒子、铺地柏、沙地柏、偃柏等 ⑧工矿绿化树

昆虫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 1. 有效积温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须从外界摄取一定的热量,其完成某一发育阶段所摄取的总热量为一常数。有效积温,是作物在某个生育期或全部生育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即作物在某一段时间内日平均气温与生物学零度之差的总和。 2. 食物链食物链是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的过程。 3. 食物网在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之间通过能量传递关系存在着一种错综复杂的普遍联系,这种联系象是一个无形的网把所有生物都包括在内,使它们彼此之间都有着某种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4. 生态对策是指任何生物对某一特定的生态压力下,都可能采用有利于种生存和发展的对策。 5. 能量金字塔根据组成食物链的各个营养级的层次和能量传递的“十分之一定律”,把生态系统中的各个营养级的能量数值绘制成一个塔,塔基为生产者,往上为较少的初级消费者(植食动物),再往上为更少的次级消费者(一级食肉动物),再往上为更少的三级消费者(二级食肉动物),塔顶是数量最少的顶级消费者。 6. 捕食 生物交互作用的 1 种,通常指捕食者以猎物为食的现象 7. r- 对策者 高生育能力,快速发育,早熟,成年个体小及寿命短且单次生殖多而小的后代,一旦环境条件转 好就会以其高增长率迅速恢复种群,使物种得以生存 8. K- 对策者适应于可预测的稳定环境,一旦受损很难恢复甚至可能灭绝.由于种群数量基本保持在环境容纳量K水平上,竞争较激烈,成年个体大,发育慢,迟生殖,产崽少但多次生殖,寿命长,存活率高? 9. 功能反应指每个捕食者的捕食率随猎物密度变化的一种反应。即捕食者对猎物的捕食效应。 10. 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11. 种群空间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状态或布局 12. 生态系统 指在自然界的一定的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整体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稳定的动态平衡状态。 13. 生态位 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14. 休眠 昆虫为了安全度过不良环境条件(主要是低温或高温)而处于不食不动,停止生长发育的一种状态。当不良环境条件解除后,昆虫可以立即恢复正常的生长发育 15. 滞育 指昆虫受环境条件的诱导所产生的静止状态的一种类型。昆虫长期适应不良环境而形成的 种的遗传性,一般发生在某个固定的虫态。 16. 优势种 是指群落中占优势的种类,它包括群落每层中在数量、体积上最大、对生境影响最大的种类。 17. 传统生物防治 它利用了生物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 18. 群落演替 是指群落的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一个优势群落代替另一个优势群落 的演变现象 19. 生物钟 又称生理钟,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它是由生物体内的时间结构序所决定。 20. 种间竞争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自考知识点汇总

00539中国古代文学史二-目录 第五编宋代文学 第一章北宋初期文学 1.柳开、穆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先驱 2.宋初诗歌的白体、昆体、晚唐体 3.“白体” 4.王禹偁的诗文创作及其对宋初文风变革的贡献 5.《西昆酬唱集》 6.杨亿的生平 7.杨亿、钱惟演、刘筠最能代表西昆体风格 8.西昆体 9.晚唐体 10.西昆体诗歌的一般特色 11.林逋诗歌的特点 12.晏殊的生平 13.《珠玉词》 14.晏殊词的创作特色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 第二章欧阳修与北宋诗文革新 15.欧阳修的生平 16.欧阳修在诗文革新运动中的领袖地位 17.《秋声赋》的艺术特点 18.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特点 19.欧阳修诗歌的艺术特点及其开拓性 20.欧阳修词的艺术特点 21.欧阳修的文学成就和贡献 22.梅尧臣的生平 23.苏舜钦的生平 24.梅尧臣、苏舜钦是开创宋诗风格的重要作家 25.梅尧臣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点26.苏舜钦诗歌的风格特征 27.王安石的生平 28.王安石词《桂枝香》[金陵怀古] 对词境的开拓 29.王令诗歌的特点 30.王安石散文的特点 31.王安石诗歌的创作成就 32.王安石的文学创作成就 33.“三苏” 34.曾巩散文的艺术风格 35.苏洵散文的特点 36.苏辙散文的特点 第三章苏轼的文学成就 37.苏轼的生平 38.苏轼议论文的写作特点 39.苏轼记叙文的艺术特点 40.苏轼散文的总体特色 41.“东坡体” 42.苏轼诗歌的题材类别 43.苏轼诗歌分前、后期 44.苏轼诗歌的主要内容 45.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 46.苏词的超旷高远襟怀 47.苏轼的“以诗为词”对词体革新 的贡献 48.苏词对题材的拓展及其意义 49.苏词的创作风格 50.苏轼对词体发展的贡献 第四章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51.黄庭坚的生平 52.“山谷体” 53.黄庭坚诗歌的题材内容 54.黄庭坚的诗歌创作主张及其艺术 特色 55.黄庭坚词作的艺术特点 56.江西诗派的“一祖三宗” 57.“后山体” 58.“简斋体” 59.陈与义诗分前、后期 60.陈师道“后山体”的艺术特征 61.陈与义前期诗歌的艺术特点 62.陈与义后期诗歌的艺术风格 63.“简斋体”的艺术独特性 第五章柳永与北宋词坛 64.北宋词分为三个发展时期及各期 代表词人 65.柳永的生平 66.柳永词的题材内容及其对词境的 开拓 67.柳永对词体的开拓 68.柳永词的艺术特点 69.柳永对宋词发展的贡献 70.秦观的生平 71.晏几道的生平 72.贺铸的生平 73.秦观词作的艺术特点及其在宋词 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74.晏几道词作的艺术特点 75.贺铸词作的艺术特点 76.周邦彦的生平 77.周邦彦词的集大成 78.周邦彦词作的艺术成就 79.“易安体” 80.“樵歌体” 81.李清照的生平 82.朱敦儒的生平 83.李清照词分前、后期 84.李清照词论的主要内容 85.李清照词作的艺术特色 86.朱敦儒词作的艺术特点 第六章辛弃疾与辛派词人 87.辛弃疾的生平 88.“稼轩体” 89.辛词题材内容的主体及其多样性 90.辛词的艺术成就及其词史地位 91.张元幹的生平 92.张孝祥的生平 93.陈亮的生平 94.张元幹词的特点 95.张孝祥词的特点 96.陈亮词的特点 97.刘过词的特点 第七章陆游与南宋中期诗文 98.“中兴四大诗人” 99.陆游的生平 100.陆游散文的特点 101.陆游诗歌创作的三个时期及各期 的主要特点 102.陆游诗歌对江西诗派的扬弃 103.陆游词作的特色 104.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及其多样风 格 105.“诚斋体” 106.杨万里的生平 107.范成大的生平 108.杨万里的“活法”诗 109.“诚斋体”的艺术特色 110.范成大田园诗的艺术特点 111.朱熹的生平 112.朱熹诗歌的特点 113.朱熹散文的特点 114.南宋中叶散文之两派 115.南宋各体散文的一般特征 116.南宋“小品文”概况 第八章姜夔与南宋清雅词派

2017届政治学合格考知识点

高中二年级《思想政治》基础型课程部分(政治学新教材) 主题一人民政权人民当家 1、国家政权的含义:政权是国家的权力。 2、国家政权是政治的核心:任何阶级或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而实现和维护自身根本利益的关键在于掌握国家政权。 3、人民军队是我国政权的主要成分:人民军队的重要地位、组成、任务: ①地位:人民军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是我国国家政权的主要成分。 ②组成:我国的武装力量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组成。中央军事委员会领导并统一指挥全国武装力量。 ③任务: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努力为人民服务。 4、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①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人民民主专政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和对敌人实行专政的国家政权。 ②工人阶级的领导是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阶级基础;具有极为广泛的政治基础(在我国现阶段,参加政权的有工人、农民、知识分子,还包括其他社会主义的劳动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5、民主与专政的关系:①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特点:它是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在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②两者关系:民主与专政是不可分离、辩证统一的,两者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民主是专政的前提和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6、我国的基本国家职能: ①对内:a.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b.依法打击极少数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破坏活动。c.协调人民内部的关系和利益。d.组织社会公共服务。 ②对外:a.维护国家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b.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协调我国和他国的关系。c.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③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我国的国家职能维护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国体)。 注:只有国家政权机关才能行使国家职能(党、政协、居委等都不可以) 主题二国家机构服务人民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是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由选民直接(乡镇和县级)或间接(省级和全国)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 2、我国国家机构的构成:权力机关(人大)、行政机关(人民政府)、司法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 ①我国国家权力机关是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 ②国务院是我国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又称中央人民政府,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享有一定的立法权和裁决权。 ③我国司法机关的组成: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 ④公安机关、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的关系:对刑事案件的侦查和、拘留、执行逮捕、预审,由公安机关负责;审查、批准逮捕,提起公诉,以及检察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的侦查,由人民检察院负责;审判由人民法院负责。它们在办理刑事案件中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可以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3、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地位和职权:①全国人大的地位和主要职权: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最高监督权。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其闭会期间行使部分职权,两者是从属关系。 我国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国体——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两者关系: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整理完)园林树木学网上作业题

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园林树木学网上作业题 第一章园林树木的分类 一、填空题 1.按园林树木用途分类,园林树木常分为()、()、()、()、()。 2.自然式植篱按其观赏特点可分为()、()、()、()。 3.树种规划要做如下的规划(),重点树种,主要树种,()、()等。 4.绿篱可分为(),果篱,彩叶篱,枝篱,刺篱等。(1') 5.植物分类的主要分类系统有()、()。 6.园林树木常见的花叶系列主要有()、()、()。 7.四大观果树种有()、()、()、()。 8.柔荑花序的树种有()、()、()、()。 9.果形奇特的树种有()、()、()、()。 10.常年异色叶树种()、()、()。 11.在校园内识别的树种中,其冬态特征有典型的叶痕叶迹的树种有()、()、()、()。 12.世界五大行道树是()、()、()、()、()。 13.常见的果色系列有()、()、()、()。 14.能够进行专类园布置的树种有()、()、().因为这些树种有()、()的特点。 15.依据光照对生态类型的影响,可将树木分为()、()、()树种。 16.根据树木对土壤肥沃程度的要求,可将树种分为()、()、()。 17.校园内叶具异味的树种有()、()、()、()、()。 18.水景园中常用的临水树种有()、()、()、()、()、()。 19.岁寒二友”指()与()。 20.在所学习的园林树木中,具有叶片异形现象的树种有()、()、()、()。 21.叶脉的脉序也是鉴别树种的依据,学过的树种中,网状脉树种有(),羽状脉树种有(),三出脉植物有(),掌状脉树种是(),弧形脉树种是(),有边脉的树种是()。 22.观春花秋实的树种有()、()、()、()。 23.园林树木按叶性分类可分为()、()、()、()。 24.园林树木按干性分类可分为()、()、()、()、()。 25.园林树木按观赏特性可分为()、()、()、()、()、()。 26.校园冬景中可观干皮的树种有()、()、()、()、()。 27.著名的东北三大硬阔叶树种为()、()、()。 28.校园内具枝刺的树种有()、()、()、()、()。 29.常见的旱生植物景观有()、()、()。 30.园林树木学是研究园林树木的()、()、()、()、()的科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知识点整理

古代文学史(唐~清整理) 一·<唐> 诗歌诗词:诗 初唐(618~713): 两大诗派1、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总结了齐梁以来在诗歌声调、韵调、对仗方面积累的经验,明确了古近体的界限,对律诗的定型及繁荣发展做出贡献。 2、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的入主诗坛,标志着中下层文人打破了宫廷文人的一统天下。批判六朝文学,主张言志抒怀,咏叹人生。诗风:绮丽婉转,不脱六朝;刚建清新,启迪盛唐。 两大乐府诗名篇:刘希寿《代悲白头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盛唐(713~765): 两大诗派1、王、孟山水田园诗(清丽的疏淡的笔墨,描绘题咏山水田园。抒情寄趣,多用五言古体和律体) 2、高、岑边塞军旅诗 3、其他特色诗歌(王翰、王昌龄、李颀、崔颢、祖咏等其他个性特色诗歌) ▲两大诗人:1、李白(以澎湃雄放的气势、奇特瑰丽的想象、清新自然的语言、飘逸不群的风格,抒写拯物济世的怀抱,揭露社会政治的黑暗,反应民生的苦难,藐视权贵,反抗礼教,成为反映盛唐时代精神风貌的一面镜子) 2、杜甫(忧国伤时,谴责战乱,哀恤民瘼,善于把时代的灾难、民生的涂炭和个人的不幸结合起来,用典型事例反映现实,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情) 中唐(766~859): 与盛唐相比的变化:其一,内容上现实主义倾向有所加强,题材有所拓宽,如揭露商贾渔利,反映南国风情,描写男女爱情,总结历史教训的题材增多。其二,形式上流派众多,风格各异。其三,表现手法更加丰富,如以文为诗,以议论为传,以律调入歌行,用传奇的手法叙事写人等。 两大诗派1、元白新乐府运动及轻俗平易诗风(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等主张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干预现实。以俗为美,反映了市民阶层的审美心理,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流派) 2、韩(愈)、孟(郊)、李贺等奇崛险怪诗风 3、其他特色诗歌:大历诗风(大历十才子;刘长卿、韦应物等)刘禹锡、柳宗元 晚唐(860~907):唐代诗歌衰微时期 两大诗人(小李杜):1、杜牧(评记史诗,针砭时政的怀古咏史诗,《泊秦淮》)2、李商隐(深于寄托,巧于比兴;用典精工巧妙;语言精炼,注意锤炼实词,选择虚词,运用叠词) 两大倾向:1:重艺术的司空图、韩偓、韦庄等2:多讽喻的皮日休、聂夷中、杜荀鹤等。

高中政治学考知识点

高中政治学考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学考知识点:人大代表肩负人民的重托 一、人大代表是人民权力的受托者: 1、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 (1)人大代表是人民意志的表达者,也是人民权力的受托者 (2)代表与被代表,受委托与委托 2、人大代表与人民的关系的特点: (1)人大代表权力的源泉在于人民 (2)人民与人大代表权力委托关系的成立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3)人民对人大代表的权力委托是有期限的 3、人大代表应有的素养:良好的政治素质、法制意识和文化修养,较高的参政议政和社会活动能力,强烈的代表意识,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健康 的身心素质。 二、人大代表的职责: 1、人大代表履职的重要性: (1)关系到国家权力的有效行使 (2)关系到人民当家做主权力的实现

(3)关系到自身代表价值的实现 2、人大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开会期间的职责:与会权、审议权、提案权、选举权、询问权、质询权、罢免权、调查权、表决权、建议、批评和意见 权以及提议权等 3、人大代表在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职责 4、人大代表履职的意义: (1)加强了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2)加强了人大代表与人大会、政府及其他国家机关的联系 (3)有利于人大代表知情、参政和议政、更好地行使职权 5、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高中政治学考知识点:民主 1、民主的内容:民主制度、民主权利、民主作风、民主方法等 2、实行民主的领域: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文化民主、教育民主 3、民主的含义:从根本上说,民主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包括国体、政体、政党制度等。(在现代社会中,民主是指一定阶级在形式上或实质上 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国家政治制度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内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的政体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 知识点汇总【完整版】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二章《诗经》 第三章先秦散文 第四章屈原与楚辞 第五章秦汉政论及抒情、叙事文 第六章司马迁与两汉史传散文 第七章两汉辞赋 第八章两汉诗歌 第九章建安诗歌 第十章正始诗歌 第十一章两晋诗歌 第十二章田园、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第十三章南北朝诗歌 第十四章魏晋南北朝散文与辞赋 第十五章魏晋南北朝小说 第十六章南北文学合流与初唐诗歌第十七章盛唐得诗人们 第十八章李白 第十九章杜甫 第二十章大历诗坛 第二十一章中唐诗歌 第二十二章李商隐与晚唐诗歌 第二十三章唐代散文 第二十四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 第二十五章唐五代词

第一章上古传说文学 第一节初民得歌谣☆☆☆☆☆☆ 1、我国古籍中多有对原始歌舞得记载,如:“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吕氏春秋·古乐》);“古越俗祭防风神,奏防风古乐,截竹长三尺,吹之如嗥,三人被发而舞”(纬书《河图玉版》);“(舜)即帝位……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宋书·符瑞志》引《竹书纪年》)。 2、我国就是一个诗得国度,如:“歌咏所兴,宜自生民始也"(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在人类还没有文字,没有丰富得文学艺术种类及表现手段,歌唱与舞蹈便就是初民天然得表现与抒情方式. 3、或求雨,或祈年,就是甲骨卜辞得重要内容,表现着初民得心态与愿望。上举这类卜辞比较完整,语句平实,声韵谐调,可以见出原始古歌得风貌。 4、至于后世典籍所保存或搜集得原始歌谣,只有极少几首,因其风貌古朴,或可视为原始歌谣得存留. 例如相传为黄帝时得《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第二节上古神话传说☆☆☆☆☆ 知识点一神话释义 神话得基本特性: (1)神话都就是想象或幻想得(2)神话就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得自然界或社会现象得解释与说明,只就是它经过了“幻想”得加工,成为了想象中得“神话"了得现实生活(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得愿望(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得远古时代,它就是人类还没有能力对自

高二政治学考知识点归纳

2014年高二政治学考知识点归纳 必修一《经济生活》 1、供求影响价格:①当供大于求,货多不值钱,价格下降(称买方市场)。②当供小于求,物以稀为贵,价格上升(称卖方市场)。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宗教信仰、习俗等是影响价格的间接因素,这些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一般来说,当某种商品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价格下降时,会增加对它的购买。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③在互为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导致另一替代商品的需求量减少。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会引起另一互补品的需求量增加。⑤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物价上涨,会引起人们的购买力下降,降低消费水平。 3、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产量;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 4、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有两个:①居民的收入水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当前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如果人们对未来收入有非常乐观的预期,就会加大当前的消费、反之就会节制当前的消费;人们收入差距过大,总体消费水平会降低;反之,总体消费水平提高。②物价总体水平:在收入水平一定的情况下,物价水平上涨,会引起人们的购买力下降,人们消费水平降低;反之,则人们消费水平提高。 5、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我国现阶段除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我们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6、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学管理、科技进步等手段,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3)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企业信誉。 7、劳动和就业:(1)重要意义:①从国家角度看:就业是民生之本,有效的就业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②从社会角度看:就业使得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出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使社会生产顺利地运转。③从个人角度看:劳动者通过就业取得报酬,从而获得生活来源,使社会劳动力能够不断再生产。劳动者的就业,有利于其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丰富精神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2)就业形势:我国的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都比较大;劳动力素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完全适应;劳动力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不畅通。(3)解决措施:党和政府: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劳动者:①劳动者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积极谋求自主创业,靠自己的双手开拓自己的生活。②劳动者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即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和多种方式就业观,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③劳动者要提高自身技能和素质,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8、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1)为什么:①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②我国劳动法规定了劳动者享有的权利。这些权利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之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主力军的保证。(2)怎么办:党和政府:制定和完善《劳动法》和劳动合同制度,改善劳动条件,加强劳动保护,完善社会保

园林树木学大纲

园林树木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园林树木学是园林专业必修课,属专业基础课。园林树木学是一门是研究园林树木的系统分类、生物学和生态特性、观赏价值、园林应用的一门学科,实践性很强。园林树木学也是系统研究园林树木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生态学特性、观赏特性和园林应用的一门应用基础科学。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园林树木分类的基本原理和识别的基本方法;掌握园林树木选择、应用、评价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在专业基础理论课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园林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园林树木的选择与配置、栽植与养护技术。提高园林树木树种识别,栽培养护管理及园林应用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使用《园林树木学》作为教材,本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绪论、总论、各论。 1. 了解植物学分类和实用分类系统的基本要点;掌握园林树木分类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常见园林树木的主要识别特征、习性和观赏特性。理解园林树木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3. 学会综合运用园林树木的配植原则。根据环境和景观要求,正确选择园林树木,做出合理的配植。 4. 了解园林树木规划的原则和掌握树种调查基本方法。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园林树木学》是一门以多个学科为理论基础的综合性专业课程,需要在学习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土壤肥料学等专业学科的基础上展开学习。同时,本课程与园林规划设计、景观学、园林工程、生态学、园林美学林业气象学、美术、大学语文等课程联系紧密,将其有机结合,有助于提高从事园林树木应用的能力和水平。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绪论 (一)课程内容 本部分介绍了我国园林树木种质资源的特点及相应的保护与利用;我国园林树木资源的开发情况;园林树木学的相关概念与园林树木营养和生殖形态、地理分布和园林树木造景。园林树木的种质资源,园林树木的作用。 (二)学习要求 了解园林树木种质资源。理解我国园林树木种质资源的特点。识记园林树木种质资源保护的内容。理解园林树木种质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方法。识记园林树木、园林树木学。园林树木种质资源的利用。 (三)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我国园林树木种质资源的特点,我国园林树木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园林树木及园林树木学的概念。 第一篇总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