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实现的再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实现的再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实现的再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实现的再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实现的再思考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教学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同硬币的正反面一样,工具性与人文性构成了语文教学的主体框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是应当侧重于工具性,还是侧重于人文性,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在笔者看来,这两者不应该是割裂的,而应该是融合的。本文着重谈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实现人文性。

一、高中语文及其人文性再思考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学科,这是毋庸置疑的。那我们为什么说它是基础学科呢?可能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基于感性认识而缺少相

对深入的思考。课程标准提出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们才对语文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再从经验的角度来看,高中语文教学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小学、初中及其课后获得的语文素养的基础上的,而这种基础性往往更多地给我们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这个角度讲,其与课程标准是吻合的。

我们还可以先来看这样一段话,其来源于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致同学”:在本册教科书中,我们将追问科学的意义;尝试解释一些人生难题,探讨生与死的价值……万紫千红的语文天地给你们带来什么?是思考的凝重,还是情感的愉悦?是思想的自由,还是交流的畅达?……从这些描述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难题、科学的意义、人生、生死、情感、思想等,哪一样离开了人文?而我们看到的这些文字提供给我们的信息,岂不又正是工具性体现?

教师教育叙事范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docx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下面是有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欢迎参阅。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案例范文1 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 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 被他们打入了 "冷宫 "。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 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 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 " 我已认真学过了 "的回答 ;扪心自问时,也可以 " 我已努力过了 "聊以自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 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

近,心情极度紧张 ;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 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 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 题海战术,今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 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 "、 "我运气 "的心理,等到考场 "超常发挥 "。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 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 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 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 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可以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 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 而知的。《语文学习》杂志有一句醒目的标题语:"语文学习的外延与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一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如何理解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以优美的工具而愈显出其风采,优美的工具借丰富多彩的人文内容而愈突出其魅力。 一、语文课程的工具性 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它是语文科学又是教育科学,其目的在于指导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人们以语言为工具进行思维,表达思想感情,与他人进行交流;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基本功,因此语文是学习其它学科的基础;语言文字使人类几千年的文化得以记载和传承。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但是,如果语文教学把语文的工具性过分突出,以知识为纲要,以训练为主体,把知识分解成一个个训练点,写作教学遵从“套路”、“模式”,一味地照搬模仿,这样的语文教学将导致语文课程平淡无味,没有血肉,结果学生也将被工具化,个性的发展被扼杀。 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 语言不仅仅是一种系统符号,而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人类思想内涵的体现,与人是紧密相联系的,与人的社会历史文化是紧密相联系的。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价值取向、人生哲理、民族精神等,它能在思想上给人以启迪,在情感上给人以愉悦,能不断提高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坚持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证。因此,语文教学不能只是纯粹的语文知识的传授,我们可以从语文课程的特点出发,通过对字、词、句、段、篇的充分挖掘,找出课文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引导学生对其正确感受和思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发展健康个性。 三、工具与人文的统一 工具性不能脱离人文性,我们知道,要做到对语言文字的准确理解是不能脱离具体的语境的,同样要正确地掌握其内容,也不能脱离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人文性不能脱离工具性,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不能脱离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教学,即不能脱离文本来抽象、孤立地进行人文性教育,而应是在教师的引导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例文(新编版)

编号:YB-TH-0598 ( 心得体会)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 WORD文档/ A4打印/ 可编辑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例文 (新编版) Being good at summarizing can enable you to choose the most reasonable ability to handle affairs when encountering the same or similar problems.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例文(新编版) 心得体会作用:善于总结可以使你在遇到相同或类似问题的时候可以选择最合理的处理事务能力,可以锻炼 你的逻辑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一个善于总结的人是很少会犯错误。本内容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使用。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例文一 审美感知在整个审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诗歌教学中的一切审美活动都是以学生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开始的,并在全过程中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因此,我们不仅要探寻提供有丰富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更要运用一切可行手段,如借助物像、借助绘画、借助音乐、借助美读、借助习作、借助移情等,建设转化审美对象,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感知,使学生对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有深刻的领悟和启迪,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染上作者的情绪色调,达到“会心”的中级审美体验。美感应称这阶段这“启迪效应”或“感染效应”。 一、借助物像 物像是记忆的基础,教师可以根据所教诗歌的内容,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作彩色幻灯片,或选用、自制一些挂图,并联系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 摘要:随着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种学科在教育模式上都实现了深化 改革和完善,在改革的过程中所运用最多的就是创新教育,这点在高中语文教学过 程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高中语文中的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要求在对语言文字、阅 读写作各项教育内容中,都要体现出创意的和个性上的表达。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教学策略 传统的语文观认为语文是一切学科之母,故而在教学实践中特别注重听说读 写四种能力的培养。这种观点没错,特别是对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更是具有 很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随着学生母语思维的成熟,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在补充 不足和巩固基础的同时,突出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审美性与哲理性。具体地讲, 就是高中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自我发展,以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精神和实践 能力为重点,帮助学生解决认知、思维与审美等方面的问题。 一、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自我创新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教师自己必须解放思想,优化教学目标, 改变教学方法。因为,创新型人才既要有良好的记忆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又要有 很强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既要有很强的智力与能力,又要有独立的人格 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既要敢于竞争,又要善于合作;既要有丰富的知识;又要有 较强的实践能力。传统教育思想支配下的循规蹈矩的教师是培养不出这样的创新 型人才的。为此,教师要想培养出创新型人才,课堂教学结构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即教师必须将“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 教学方式,将“以教师解惑为主”的教学方式转化为“以学生合作解决问题为主”的 教学方式,教师自己则只做课堂教学的导学者,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语 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立足于课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 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让他们自己动脑、 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提高认识,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语文教学中的创造与创新,主要是要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会科学思维的方法,进而挖掘学生自身的潜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质量和自身的整体 素质。 二、用审美的眼光看待语文教学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洋溢着文学性、美学性或科学性。学生学习 这些课文时,在增长知识、才干、阅历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同时,也 在不断地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那么,教师该如何在课堂上进行审美教育呢? 1、追求和谐,崇尚民主,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和谐,是一种美;民主,是创造美的肥沃土壤。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 设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宽松愉快而又严谨有致的教学环境,有效激发学生浓厚 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并将教师与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教师的教与 学生的学等矛盾尽可能完美地统一起来,解放学生的思想,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放开学生的手脚,活跃课堂气氛。这样的课堂教学,必定是充满激情和愉悦的教学,必定是充满智慧与哲思的教学,必定是充满创新与审美的教学。 2、坚持以美激趣,打开创新之门。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文质兼美,不论是豪放激昂的《赤壁怀古》 还是慷慨悲壮的《指南录后序》,不论是深沉哀怨的《琵琶行》还是清丽婉约的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语文教学反思 转眼间一个学期又快结束了,反思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小结,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学期的到来。 针对班级中后等学生较多基础较薄弱以及班级语文课上人文性过剩而工具性稍嫌不足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意识地加强了语文的工具性部分的设计,经常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我认为只有语文的基础夯实了,才有能力进行更高层次的追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如果孩子连走路都不会,就要让他学习跑步,这是不符合孩子成长规律的。语文教学亦然。 语文教学的脚踏实地还体现在日积月累的坚持性上。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是凭小聪明就能学好的科目,必须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因此,我要求每位学生都有一本积累本,坚持积累,争取做到厚积薄发。积累还体现在课外阅读上,争取做到每天阅读一篇课外阅读,潜移默化地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对学生而言,最大的快慰莫过于解答试题时能展现出一种从容、敏捷、高效的能力,而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应试倾向最不明显,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下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而现在社会读书风气也不乐观,学生接触的东西都很低俗,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鉴于此种情况,对于语文的学习,我认为关键要靠课堂教学,而语文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的观念和教学设计上。 当然,语文教学的精华全在课堂上。一节课仅有45分钟,如何调控和把握这个时间,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学以致用,这就需要老师作为引导者应该懂得调控艺术,做到收放自如,开阖有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安徽芜湖庄华涛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笔者认为必须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尽量减少运用非语文的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努力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这样,才能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关于“工具性”与“人文性”,大家都能认识到:“工具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运用能力的实用功能和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而“人文性”着重于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课程所具有人文学科的特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新课标中运用的是“统一”而非“结合”.这是因为工具性是人文性的载体,人文性又是工具性的灵魂,二者合一,方能放出异彩.反观我们的语文教学,以往的语文教学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语文自身的人文特征,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过于注重接受性学习;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又有片面追求人文性,使语文课没有了语文味的趋势。这些趋势都值得我们警惕。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下面结合教学实际谈谈笔者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将解读文本与感受人文自然合一,彼此促进 目前我们阅读课堂教学的过多的提问、细碎的分析、脱离文章整体内容的所谓“训练”,还有充斥于课堂中的各种形式主义,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我们的阅读教学耗时费力而低效,使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如何克服这些弊端呢?最基本的方法是少提问、分析,多读想、感悟。全国着名特级教师支玉恒指出:不要脱离语言文字奢谈所谓的人文情怀(人文情怀是从语言文字的感悟中生发出来的)。因此,“读”这一最传统的阅读教学的手段,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是最重要的最基本的学习语言的途径。读书是最重要的语文实践,“课标”里有一段话说得非常精辟:“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这就是讲的多读。语文教学,不能没有语,没有文。不能因为强调了人文性,就淹没了工具性,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事实上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情感态度价值观,寓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而不是游离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之外。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又要经历一个主体自我体验、自我建构的过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触摸语言,充分地读,才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亦即使人文性突显出来。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读书不充分的现象。学生读了书,但并没有时间将课文所表达的形象、意象、情境、意境在头脑里“活”起来,没有足够的时间“过电影”,更没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静下来涵泳品味,就匆匆让学生去谈感受。比如,有教师在上《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教师马上就问:“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学生答曰:“难受。”教师又问:“酸甜苦辣哪一种?”学生答曰:“酸!”教师肯定:“对!酸!”其实,笔者认为,文本中表现出的不单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5篇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 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小编搜 集的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范文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教学心得体会(1) 从20xx年秋季开学至今,我们学校的高一级语文科备课组把课外读写当作学生的一项常规作业来开展。各班语文老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每周定量的课外阅读、写读书 笔记,开展多阅读佳作经典、勤练笔、人人争当“读写之星”的活动。 学生根据老师推荐的阅读书目,每周完成课外阅读2000字以上,摘抄、写读书 笔记800字以上。每周教师要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批阅学生的读书笔记。我们 给活动定个主题:多读书,读好书,让生命溢满书香。目的是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积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写习惯,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品位和写作水平。 上学期,高一级已经开展了两次“读写之星”的评比活动。从学生写的读书笔记来看,绝大部分学生能够始终如一坚持做好,而且越来越认真、重视,取得的效果还不错。 关于这项常规作业的安排,我们是考虑到一些现实情况,如下。第一,高中三年 的语文阅读写作教学要有一个总规划、统筹,从高一起就抓好阅读写作,强化阅读写 作训练,一直持续到高三。 第二,金中的学生一贯重理不重文,平时,学生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数理 化学习中去,无暇光顾经典名作,相当一部分学生阅读面狭窄,缺乏积累,思维较简单,看问题不透彻,没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写起文章来,语言干巴,内容空洞。阅读 的贫乏,带来了明显的后劲不足。第三,高考能上130分以上的极少,一些语文尖子 生的高考成绩就集中在125到129分之间,这是一个瓶颈,从阅读写作入手,也许能 突破这个瓶颈。 基于上述的情况,我们规划好三年的阅读教学,在抓好课内阅读写作的同时,引 导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量,注重素材、语言积累,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是我们阅读写作教学的一些策略和做法。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创新》

《浅谈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创新》 摘要: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创新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高中语文教育发展变革的重要课题。然而,如何在实际的课堂教学 中实现融合创新成为了困扰许多一线高中语文教师的问题,本文在分析信息技术 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之上,结合教学的实践经验,提出了 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 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为各行各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教育 亦然。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融合创新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当前 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随着“新高考”的实行,语文学科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得语文者得高考”的观点愈发被人们所认可。为了应对综合难度大、知识面广的“新高考”语文,教师需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高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创新是实现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重要手段,也是未来高中语文 教育发展变革的重要课题。由此可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的必要 性和迫切性。 然而,当前信息技术在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 下文笔者将指出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 应的解决对策。 一、融合创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教学观念落后 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的课堂完全颠覆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 结构。然而,当前许多一线高中语文教师未能紧跟教育改革的步伐,他们的教育 教学观念陈旧落后,仍然坚持着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未能从根本上转变为以学 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他们仅仅将信息技术当作增添课堂趣味性的工具,而 未能真正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创新的意义,更别提在课堂教学中正确运用信 息技术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开展深度学习的欲望。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落后,极大地束缚了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最终制约了信息技术与高 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应用不当 当前,信息技术在高中语文教学融合创新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信息技术应用 不当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信息技术的匮乏和滥用。一些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的 融合创新简单的理解为在课堂教学中使用PPT课件,运用白板播放视频,未能真 正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的教学问题。与之相反,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信息技术 与学科的融合创新就是以信息技术为根本,在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的运用信息技术,使课堂信息化、技术化,却忽略了实际教学的需要,忽视了学科教学的特性,俨然变成了一堂缺少“语文味”的“信息技术展示课”。信息技术应用不当,既给师 生增添了负担,又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最终难以发挥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 学融合创新的作用。 二、融合创新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创新的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而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依靠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实现,重点在于 学生的“学”,而非教师的“教”。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能够将课堂的主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反思

高一语文必修一教学反思 弹指之间,站在讲台上的时间已快三个月,我还来不及停下脚步回思自己上过的课,段考已经匆匆结束。虽然孩子们考得还行,这是学生自己的天份和努力,并不是我教得好;但有些学生本应该考好的却不如人意,是我的失职。今天开完家长会,标志着高一第一学期的段考真正结束。 回首担任高一语文老师以来上过的100多节课,必修一的16篇课文以及两次作文教学。发现自己在教学上的太多不足,本想趁着余味认真反思,以此鞭策勉励自己,但总是拖了又拖。 一、研读文本不够透彻。一篇文章只有自己读懂了,才能在讲台上游刃有余,滔滔不绝。不然在语文课堂语言就显得生硬,不生动,不美。有些课文自己读起来挺美,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但自己在课堂上分析连我自己都觉得不美,估计学生也不能有深刻的感受。师父说,一篇文章自己至少要认真研读三遍,把自己读出来的东西讲给学生就够了。当班主任的日子,每天都可能会有未知的班务要处理,当第二天要上课,今天我还没把课备好,我就会很慌乱,静不下心来认真研读文本,急切地去翻阅教案,往往是翻阅了几篇教案之后,再整理自己的思路。这样的状态让人颇不踏实,感觉自己就像一台转换机,把书本上的东西搬上课堂运输给学生,这和学生做题没有思考就去抄答案有何异? 二、老师课堂讲得过多。每一篇文章自己都尽力去弄懂,即使没有自己的见解,也是尽多去翻阅多篇教案,力求读透文本。当自己吃力地把握了整篇课文,发现可讲的实在太多了,一时不知如何取舍。当我自以为把该讲的东西讲了,学生的课堂反映不积极响应,课本空空如也如新书。这样的课堂没有重点,老师讲满40分钟下来很累,估计学生听着也累。我们的配套练习《创新设计》上已经把课文解读地很到位了,只是在课前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真预习,带着空腹来接受每一节新课。上文言文的时候,学生没有预习,老师就得一字一句地细讲,这就更加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果在课上给学生预习,这样就太浪费课堂时间了,所以我现在开始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这就加重了语文老师的作业量。但课堂的生成明显会好些,老师也能稍微轻松地教,学生轻松地学。如果课前没有预习,给学生半节课的时间带着要求自己读文本,然后教师再来检测或答疑,我认为也是可行的,但这对教师的备课水平有很高的要求,你要预设学生可能提问的一切问题。 三、课下反思不够充分。美国学者波斯纳十分简洁地提出了教师成长的规律:“经验+反思=成长”。师父教诲,每天都要坚持写一点心得,哪怕是一句话都好。我也一直希望自己都是如此的,在当老师和班主任以来,每天都在思考,每一节语文课,每一天和学生的交流当中,都会出现许多问题和收获解决问题的心得,有时候甚至在睡觉早梦里都在思考白天出现的问题,但就是没有时间写下来,确切地来说是自己不会挤时间或者是坚持记录自己成长的点滴,人是很会遗忘的动物,如果不写下来,收获的心得可能很快就会遗忘,想要坚持做反思真是不容易啊! 四、开学以来没有读书。怀念大学时代自由的读书时光,自己随时可以去图书馆,不用受任何时间限制地读书。我真的觉得现在没有时间读书啊,连看新闻的时间都没有,因为课下的时间都用在研读教参上了。当一段时间不读书就会觉得脑袋有一种生锈的感觉,每天的脑子里塞满了课本上的知识。当老师都没有课外阅读的时候,又何以给学生延伸扩展呢?面对着布置给学生的作文,自己也很想写“下水作文”做范文,当学生都把作文交上来的时候,我发现自己思路都没有想好,实在惭愧!为了安慰自己,课余时间去校图书馆借了三本书,至今封面上都沉淀了一层细细的灰。李镇西老师在谈到读书的问题时说过一句话,恋爱中的人再忙也能够抽出时间来约会。准备等发工资的时候,去订阅一些语文教学杂志,每天睡前还能翻阅一下。虽然我记住,师父说要抽时间多读书,但是我没有做到。不仅如此,作为语文老师,我竟然连身边的小阅读也忽略了,在我们班上课半个学期了,在段考监考的时候我才注意到教师里贴的名人格言是鲁迅和巴金的,而高一必修一就刚学了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以及巴金的《小狗包弟》,其实在讲课文介绍作者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抬头看看身边的阅读。上《奇妙的对联》这一课时可以讲讲贴在教室学习园地上的对联,也被我忽略了。 五、学生喜欢有趣课堂。师父说,语文老师一定是要有个性的老师。其实我也并不觉得师父上课很有趣,但我就是喜欢上他的语文课,或者更多的是喜欢他这个人吧。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觉得学生听喜欢我的语文课的,但我估计不是喜欢我的讲的课,而是对这个年轻的语文老师有新鲜感。现在的学生很喜欢

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1、简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含义? 答: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以教化学生为本,在当前它体现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普遍性要求,涵盖了思想性(政治思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化性(古今中外先进文化的丰富内涵)、审美性(对自然美和道德美的欣赏)、发展性(发展智力、情感、意志等心理能力)、创造性(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等,也就是全面提高人的素养。 2、语文教材具有哪些主要功能? 答: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语文教材是课程目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载体;语文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凭借。 3、我们应当如何多渠道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答:开发并利用好语文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改变单一的以课本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空间;创设多彩的校园环境;开发并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4、汉语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哪些内容? 答:拼音教学策略包括:利用形象教学拼音字母,联系儿童的语言读准拼音,通过编儿童故事的方式学习拼音,通过游戏方式学习拼音等。 5、你如何理解语感的内涵?请简要作答。 答: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包括形象感、意蕴感、情味感和节奏感。 二、论述题 1、联系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体会,谈谈你对“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理解。 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在语文教育改革的进程中,每个时期都有反映时代特征的基本理念:六十年代 ----加强双基;七、八十年代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九十年代 ----素质教育;新世纪 -----语文综合素养。;20世纪60年代强调打好基础,提出“双基”;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强调能力,提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90代以后,素质教育的思想渐渐深入人心,既然教育要提高国民素质,语文教育就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它是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品德、行为态度、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2、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了哪些新理念?你如何理解这些理念的内涵? 答:(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新世纪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的要求。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有较强的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的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要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教学中就必须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课程标准概括了语文课程的三大特点:①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一本好书影响人的一生。②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应该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③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感,语感的培养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加强感悟,加强体验,加强积累,加强运用。

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心得体会5篇

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心得体会5篇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下面是小编搜集的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心得体会5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教师的教学心得体会(1) 曾几何时,我们的语文教学走向了单调乏味,走向了枯燥无趣,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害怕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究其原因,不是在于学生,而是在于语文教师自己,是我们用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保守固执关起了语文乐园的大门,让学生们在这座知识的宝库面前,只有望而却步。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喜欢上语文?以下几个方面是我的一些心得。。 一、凭借教师的语言魅力,牢牢吸引住学生。 首先,教师的语言要讲求“精”。要使课堂语言少而精,一定要在课前把握不同课文的特点并加以精心设计教学语言。要设计好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问题要集中,而且要突出重点,切忌主次不分,面面俱到,什么都有想解决,往往结果却是什么都解决不好。对讲授每一个问题,也尽可能对用语事先作一番准备,要使用的几个关键词语,应该经过推敲和筛选,提高它对阐释问题的命中率。 处理课堂临时出现的疑难问题,教师的“即席”用语要能够“一语中的”,这样,对学生的刺激才强烈,才会给学生留下很深的印象,才有利于学生记忆的巩固。 其次,教师的语言要注重“启发”。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它的好处很多,例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 例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可以这样设计教学语言: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凡是读过《孔乙己》的,几乎都在心底留下了这个旧社会苦人儿的形象,鲁迅先生运用了怎样的鬼斧神工来塑造了这个艺术形

关于小学语文“人文性”的理解

关于小学语文“人文性”的理解 发表时间:2013-02-06T17:26:33.887Z 来源:《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年12月供稿作者:周蕾[导读] 另外,我们教材中的课文里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文化,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和熏陶。 河北省正定县教师进修学校(050800)周蕾《语文课程标准》中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定位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重在指明: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人文性”重在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去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中写到:“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是语文教学的总目标,而三个 维度是实现总目标的支柱。在具体的备课和教学中,三个维度是互相渗透,融为一体的。但在用理论指导备课时,我发现,为了使自己的思维更清晰,理论更明确,可以将三个维度分开来理解。即,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关注了学生学习过程,指导了、教给了学生学习方法,学生的知识就会得到积累、能力就会得到提高、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就会得到实现。如果在教学中我们能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注意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我们也就实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人文性在我理解就是以人为本教语文,以人为本学语文。注重人的本性,使人在适合的环境中得到最大的发展和成长,尽可能的激发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最适合的环境,从广义来说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来营造,从狭义来说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营造。所以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平等的交流和对话成为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基础。在此,我认为,教师不仅仅要有意识的放下自己作为教师的架子,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从而营造那种和谐宽松的气氛。更要在课堂上善于抓住和制造契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如:有这样一个课例,《田忌赛马》一课中,一名学生急着给动画片配音,结果出现很多漏洞,全班同学纷纷给他提意见,言语间毫不留情。老师听完同学们的发言后,面对配音的孩子这样说到:“刚才他们对你狂轰乱炸,我真为你捏了一把汗,怕你受不了。没想到你的心理这样健康。”然后面对全体同学说到:“这样难堪的事我们谁都经历过,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时候,应该先看他的———”学生这时候明白过来,齐声说到:“优点。”随后同学们纷纷站起来说优点,还有的表示了自己的歉意。在这一小环节中,老师首先注意到了那位配音同学的心理感受,并及时给予安慰,帮他调整心理状态。同时,她虽然没有批评其他同学,但却对其他同学起到了要尊重他人、体会他人心理感受的教育效果,是一场非常生动的心理教育课,也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 1 激发学习兴趣,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 第一学段的阶段目标较系统的阐述了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周围的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 2 引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打好自主学习语文的基础 “课标”中写到:“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对写话有兴趣。”“能简要讲述感兴趣的见闻。”“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这些要求体现了现代语文教育提倡有个性的学习,提倡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的新理念。 3 培养爱美情趣,打下提高与发展人文素养的基础如:“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这都是第一学段学习目标中的小目标。应该成为我们备课、教学实现人文性的航标。我们一年级现在使用的教材对上述要求有着很好的体现。教材的编写思路就是:“兴趣先导、学会学习、整体推进、文化积累。”它把激发兴趣放在了第一位。首先,课文图文并茂,那些新鲜的插图另孩子百看不厌,那些优美的儿歌和短文让学生百读不厌。其次,教材引入了丁丁和冬冬两个可爱的人物,让他们和孩子们一同学习成长,成为学生学习的学伴,孩子们很喜欢这两个人物。第三,教材一改以前练习一、二、三题的模式,而是引入许多小图标,如:小铅笔,表示要写一写;小话筒,表示要说一说。第四,金钥匙系列从学习习惯,学习策略,学习方法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而且他以丁丁和冬冬的语气说出,让学生容易接受。如:15 页“看图讲故事”中的金钥匙,丁丁说到:“讲故事时,我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去想、去说、去做,所以大家都爱听我讲故事。”这样学生很容易学丁丁的样子去做。第五,教材中安排了“自检系列”,自检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他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反思。如:教材55 页:“5~10 单元的字都认识了吗?课文会背了吗?如果做到了,就奖给自己两朵大红花。”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另外,我们教材中的课文里蕴涵着丰富多彩的人文文化,是对学生最好的教育和熏陶。在教学中,我们要正确的把握教材中的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人文理念、人文情感、人文情操、人文情趣、人文情理等,合理的加以阐发、有效的加以渗透,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使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取向合理地发展。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根据语文创新教育的特征,高中语文教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创新教育。 一、培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的愿望、动机和意图。 可通过典型事例,增大学生积极创新。同样,生活中的小小发明,也能点燃学生心灵创新之火。 1、教师采用灵活的教法,引导学生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花样? 2、质疑解疑,鼓励学生创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碰到许多问题,如果不及时加以解决,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不仅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更是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的职责在“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心存疑虑之时,正是启发学生创新意识的良好时机,教师应“相机诱导” 3、启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教师应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即使是教师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也应该首先肯定学生的积极探索精神,让学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启发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 二、激发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建立在创新意识上的一种巨大的创新活动。 创新在学习上,它能促使学生朝着某个目标积极进取,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尽快转化为实际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包括敢于否定、大胆怀疑批判的精神,不怕困难、勇于探索和精神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冒险精神。可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应该尊重学生个性,张扬学生人格力量。 建立师生平等的关系。根据心理学研究,富有创造力的人对于客观事物中存在的明显失常、矛盾和不平衡现象易产生强烈的兴趣,他们对事物的感受性特别强,能抓住为常人漠视的问题,且意志坚强、自信心强,易反抗旧俗,自我意识强烈,能认识和评价自己与别人的行为和观点。这种心理特征反映在学生身上,往往表现为“打破沙锅问到底”的钻研精神,不唯书、不唯上、不唯师的独立意识,敢于质问、甚至唱反调的否定精神。如果老师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面对学生的突出表现横加指责或否定,就会扼杀学生的创新精神。传统教育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行为的楷模,师生关系是命令和服从关系,在创新教育

高中语文教案反思范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

高中语文教案反思范文高中语文教学反思教学后记是下课后对自己教学行为的自我评析和反省。用笔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以便总结教学经验和不足。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是指回顾、反省、检查自己一日之内的所作所为,有无不足之处,以便改正自己的行为。《学记》中也有“学然后之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我们今天所说撰写教学后记,就是指回顾检查自己教过的课,写出教学分析,找出不足,久而久之便能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后记是教学工作的一部分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对这一环节,应与备课、上课一样,一丝不苟,认真回忆该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有可能发现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而对知识、技能、技巧等缺漏情况了如指掌,有的放矢的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长期坚持,不仅能总结积累教学经验,探索教学规律;还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 撰写教学后记,对我们每一位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更为有益。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我发现有些教师的教学后记,在课前就写在了备

课笔记上,也有的教师只写几笔,就了事,没有什么东西。那么如何撰写教学后记哪?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要“精”即简单扼要。教学后记不是长篇文章,也不是流水账,而是对该课的“实况”的回忆,对课堂上每一环节(如:教师的示范操作、讲课中的语言、操作要领的叙述、对学生的指导等等),通过表象,找出内在的规律,进行初步归纳和取舍,讲课中“成功”与“失败”扼要记录下来。做到有话则长,无话则段。言简意赅,即“精”。 二要“紧”即及时,有时课上出现的一些情况,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淡忘。所以最好是在授完课后趁热打铁,及时记下教学过程中的灵感,如果时过境迁,在追补记忆,效果就相差甚远。因为灵感只是一瞬间,情消意散,灵感就不“灵”了。 三要“重”即重点突出。写教学后记,要在课时计划的指导下进行,在课前备课时要按预先打算进行,在教学上要搞点什么研究探索,事先有个考虑,这样在教学时就会注意,留神在写教学后记时才能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对于那些尝试和探索的实验项目,应重点记录,使其成为再实践的第一手材料。如劳技课中的试验教材《室内花卉栽培技术》中的“蟹爪兰的嫁接繁殖”教师通过录像先介绍嫁接方法,然后让学生实践,并让学生总结嫁接步骤,这一教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一、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说语文学科的“工具性”是指语文用于人际交流具有维持社会联系的实用功能和中介作用。语文是个人和社会都离不开的重要工具。 1、语文是思维的工具。 心理学把语言分为外部语言和内部语言,表达出来的话叫外部语言,在心里思考但没说出来的话叫内部语言。人们常说的“打腹稿”就属于内部语言。只有人们语言能力的增强,思维也才能变得清晰、严密、准确,因此,要有良好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2、语文是人类的交际的工具。 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必须用到语言,语言能表情达意,是人类相互沟通的桥梁,相互联系的纽带,只要有社会生活就离不开语言的交流。如老师上课对学生讲授,同事在工作中的讨论,朋友在生活中的闲谈。这些都属于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我们增加了知识,搜集了信息,丰富了生活,是语文使我们的语言变得丰富多彩的。丰富的语言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语言较之于文字更具有直观性,更能够注入情感因素。如果说“沟通从心开始”,那么语言就是我们沟通的最好方式。 3、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工具。 各门学科的知识内容要用语言文字表达,课堂上教师要用语言讲解,离开语言文字,一切学科都无从进行。苏步青说:“语文是学习的工具,是基础,就像盖楼房需要打基础一样。”只有语文学习能力强了,才能提高思维和理解能力,才能学好其它学科。离开语文学科的基础,其他各门学科文化知识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人文性”这个词在当今社会比较流行,环境讲求人文性,教育也讲求人文性,什么叫“人文性”呢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它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唯物论认为自然之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花就是花,草就是草,不会因为人的意志而以身改变。而语言文字的理解就会因人而异,甚至因阅历不同,以至心情不同都会影响你的理解,要不怎么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呢着名学者王国维也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现代诗人汪国真曾说:“心晴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这一切无不反复地告诉我们语文的人文性这一特点,它打上了个人深深的主观烙印,这就使语文变得让人琢磨不透,魅力无穷。具体讲语文的人文性表现在以下两点: 1、砥砺品德,完美人格 我们的语文从很大程度上讲是用一些真、善、美的东西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灵,完善他们的人格。因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也要学习其表达的思想内容,正所谓“文以载道”,任何语言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语文课文对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如学习《周总理的睡衣》里周总理艰苦朴素的品质,《诚实的孩子》里列宁诚实知错就改的品德,《你们想错了》里方志敏清贫一生宁死不屈的坚强意志……在老师的指点下,这一系列人物所具有的品格,会给学生留下深深的印象,“润物细无声”,这些潜移默化中,让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教育,从而形成积极向上,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 2、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语文学科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宫殿,进入其内会领略无穷情趣。教师应注意用美来感染学生,在平时的授课中,力求通过提示、引导、点拨,让学生自行体会其中的美的所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