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哲5

马哲5

第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本章引言:

本的流通包括单个资本的流通和社会资本的流通。单个资本的流通表现为资本的循环和资本的周转。考察资本循环,重点是分析资本运动的连续性,揭示通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如何连续不断地生产出剩余价值。考察资本周转,重点是分析资本运动的速度,揭示资本的周转速度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影响。社会资本的流通表现为社会资本再生产。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着重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问题,阐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所需具备的基本实现条件以及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考察剩余价值的分配,在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剥削集团如何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在分析产业资本(包括工业资本和农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等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的基础上,相应地考察作为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的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借贷利息、银行利润和农业地租,进一步揭示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实

质。

第一节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马克思

一、资本的循环

资本是在不断的循环运动中实现着价值的增殖,而能够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是产业资本,它包括工业、农业运输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曼种职能形式。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1)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一购买阶段。在这个阶段,产业资本家为了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首先必须到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用公式可表示为公式中的G代表货币资本,W代表生产资本,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在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资本并没有数量上的变化,但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即从货币资本形态转变为生产资本形态……所以,产业资本循环的购买阶段,就是从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的阶段。

(2)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生产阶段。产业资本家购买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后,经过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生产出一定数量的新商品。产业资本循环的生产阶段,用公式可表示为:公式中的虚线表示流通过程的暂时中断,P表示生产过程W…表示生产出的包含着剩余价值的商品资本。生产阶段是生产剩余价值的阶段,它在资本循环中是决定性的阶段。生产阶段是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资本不仅发生了形态上的变化,而且资本在数量上也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

(3)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销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上,把生产出的新商品销售出去,换回一定数量的货币。但是换回的货币数量大于最初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所垫支的

货币数量,其中包含着剩余价值,因而它是已经发生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循环的

销售阶段,用公式可表示为:

公式中的c…表示已经发生了价值增殖的货币资本。产业资本循环的销售阶段,是由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资本只发生了形态的变化,在数量上并无变化。

2.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

产业资本的全部循环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三种不同的职能形式,即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种资本,并非三种独立的资本形态,而是产业资本在循环运动过程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态。它们分别具有不同的职能,起着不同的作用。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包含着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商品;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销售,使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

余价值得到实现。

3.产业资本的循环

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最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就是资本的循环。资本的循环可用公式表示为: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和生产的统一。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生产过程,因为价值和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流通过程并不能发生价值的增殖,只能使资本发生形态的变化。

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三种循环形式的这种统一性,从产业资本连续不断的循环运动公式

中,可以明显地表现出来:

前面第四章通过对资本本质的分析,已经揭示出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资本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现在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察,又揭示出资本是一种运动。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资本是一种运动表明,资本家为了不断获取剩余价值,对雇佣工人

的剥削是永不停止的。

二、资本的周转

1.资本周转和资本周转速度

产业资本家为了达到获取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实现资本价值不断增殖的目的,产业资本的运动不能经过一次循环就停止,而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运动。这种不断重复、周而

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就是资本周转。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重要影响。资本的周转速度,可以从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两个方面进行考察。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有资本形式所经历的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所经历的周转次数。

这个一定时间,通常以“年”作为计算单位。如果以n代表一年中资本周转的次数,用U 代表“年”,用u代表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则衡量一年当中资本周转次数的公式就是:

例如,某产业资本周转一次所需要的时闻为4个月,则它在一年之内资本周转次数是,

n=12÷4=3次……

资本的周转速度同资本的周转时间与周转次数数密切相连。资本的周转速度与资本的周转时间成反比。这就表明,资本的周转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慢;反之,资本的周转时间越短,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写资本的周转次数成正比;这就表明,一年之内资本的周转次数越多,资本的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一年之内资本的周转次数越

少,资本周转的速度就越慢。

2,影嗡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下面对这两个因素分别进行考察。

(1)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劳动时间是指劳动者运用劳动资料作用手劳动对象,生产出某种产品所需要的时间。只有在劳动时间里才创造出价值与剩余价值,所以劳动时间是生产时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非劳动时间指生产资料已进入生产领域,但尚未或暂时未同劳动力相结合的时间,它包括自然力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如棉花的自然生长时

间)、停工时间以及生产资料的流通时间。

流通时间是指产业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内的时间。它包括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等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销售产品的销售时间。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受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重要影响。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反之,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长,资本周转速度就越慢。产业资本家为了使一定数量的资本带来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总是竭力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以加速资本的周转。

(2)生产资本的构成——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生产资本的构成是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固定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工具、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盼价值并非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按照它在每次生产过程中的使用磨损程度,其价值一部分一部分逐渐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把它的价值全部转移完毕,: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随着商品的销售,又以货币资本的形态一部分一部分逐渐地周转回到产业资本家手中。依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是多次转移、多次收回的特点,把它称为固定资本。

流动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销售,又以货币资本的形式一次全部回到产业资本家手中。依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疆一次投入、

一次收回的特点,把它称为流动资本。

流动资本与流通资本是。不伺的,流通资本是处于流通领域中的资本,即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它是同生产资本相对应的资本。而流动资本是生产资本的一个组成部分。

关于产业资本的构成(其中包括生产资本的构成),可列图表示如下: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在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总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慢;在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越大,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越快。这是因为,固定资本价值要经过多次生产和销售过程才能周转回来,而流动资本价值经过一次生产和销售过程即可周转回来。二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当生产资本中的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比例一定的条件下,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变化。…

3.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产业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中,既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各不相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也会发生变化,这些因察都会影响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所以;计算-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计算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也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成,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能计算出预付

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1年中固定资本1年中流动资本

预付资本1年周转价值总额。周转价值总额

中的周转次数预付资本总额

例如,某产业资本家的全部预付资本为100万元,其中固定资本为80万元,流动资本为20万元。在固定资本中,∥房价值为30万元,可使用30年,每年周转价值为l万元;机器价值为40万元,可使用lO年。每年周转价值为4万元;小工具价值为10万元,可使用5年,每年周转价值为2万元。则固定资本每年周转价值总额为1万元+4万元+2万元=7万元。流动资本20万元每年周转5次,则流动资本每年周转的价值总额为20万元×5=100万元。这样,该产业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一年中的周转次数为(7万元+100万元)÷100万

元=1.07次。

4.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以年为单位)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在全部预付资本中…,只有其中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

泉。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少。如以M表示年剩余价值量,m?表示剩余价值率,V表示可变资本数量,n表示可变资本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的计算公式可表示为: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_余价值率的高低。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数量的比率;它表示预付可变资

本在一年中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

年剩余价值率(M…)的公式还可表示如下:

由上可见,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

从以上分析可见,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因而产业资本家从剥削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出发,总是在生产经营中竭力加速其资本的周转

速度。

第二节社会资本的再生

实现论的任务是什么?就是说明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

通是如何进行的。

一一列宁

一、社会资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每个企业的资本,都在再生产中独立地进行循环和周转运动,实现着价值的增殖。这种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就是单个资本。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经济运动过程中,每个资本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和运动,各个单个资本是彼此互相联系、互相依存的。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交错的各个单个资本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或称社会总资本。单个资本运动的总和就是社会资本的运动。社会资本的运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表现为社会资

本的再生产。

考察社会资本的运动即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核心问题是要分析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

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以年为单位)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社会总产品的构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总产。品从实物形态上按其最终用途区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适应,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用I来表示),第二部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用Ⅱ来表示)。另一方面,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态上区分为三个构成部分,即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剩余价值(m)。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的价值,包括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

价值,如何由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即如何通过商品的销售以货币形式收回,以便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另一方面是社会总产品的物质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以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产品,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哪里和怎样重新获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的价值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从哪里和怎样获得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只有使社会总产品既从价值上得到补偿,又从物质上得到补偿,才能保证整个社会资本再生产得以正常顺利进行。

考察在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的各个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也就是要揭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应具备什么条件。由于社会资本再生产包括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因而揭示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必须分别揭示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下面分别加以考察。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必须使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因而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应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也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之和必须同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相等,这就是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

条件。这个条件可用公式表示为:

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表明,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一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也必须保持÷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之间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具备了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以从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一个实现条件是:

即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这个实现条件表明,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同两大部类的再生产对生产资料

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另一个实现条件是:

即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这个实现条件表明,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过程中,社会总产品实现条件的上述三个公式,体现了在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之间应当保持的基本比例关系,只有保持了这种基本比例关系,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才能顺利地进行。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堍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同样必须使社会总产品中两大部类的产品都通过两大部类之阿的相互交换而得到实现i因而应使两大部类相互交换的产品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

系,即第一部类原有的可变资本,加上追加l的可变资本-,再加上第一部类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三者的总和应当等于第二部类原有的不变资本加上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这就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如果用A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用△V 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用m/x表示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则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可

用公式表示如下:

I(t7+△t,+m/x)=Ⅱ(c+△c)

这个基本实现条件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第一部类提供给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同第二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第二部类提供给第一部类的消费资料同第…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的需求之间,也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两大部类之间只有保持了这个基本比例关系,才具备了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顺利进行的基本

条件。

从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同样可以引申出另外两个实现条件:

I(c+tI+m):I(c+△c)+Ⅱ(c+△c)

这个实现条件表明,第一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的价值,应当等到于两大部类原有不变资本价值加上新追加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这就是说,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同两大部类在扩大再生产中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Ⅱ(c++m)=I(tl+Av+m/x)+Ⅱ(+Av+mix)

这个实现条件表明,第二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的价值,应当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可变资本价值,加上新追加的可变资本价值,再加上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总和。这就是说,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同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

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同样表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闻必须保持一定的基本比例关系,只有这样,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必须具备一定的基本实现条件。但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以及其他一系列内在矛盾,经常导致这种比例关系和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遭到破坏,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经常发生困难,甚至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致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不可能持续顺利地

进行。

四、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经济危机期间最根本的现象和典型特征是商品生产过剩。其他许多现象,如商品滞销、物价下跌、生产下降、工厂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等等,都是直接或间接地由生产过剩这个根本特征所引起的,都是生产过剩在社会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具体体现。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

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

机。

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这个矛盾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基本比例关系的失调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引起大量商品过剩时,便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当代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实行经济计划、政府调节等手段,缓和其经济运行中的矛盾,从而对其周期牲经济危机的爆发起了一定的减缓作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

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

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市场上大量商品积压,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你遭到破坏,便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2.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并不是时刻。都处在经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性爆发的,即每隔若

干年才爆发一次。

经济危机之所以周期性爆发,其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阶段性。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并非始终处于尖锐激化程度,而是有时较为缓和,有时尖锐激化,只有在矛盾尖锐

激化时才会爆发经济危机。

经济危机既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激化的结果,同时通过危机使生产被迫进行调整,又能使这个矛盾得到暂时的、强制性的缓解,使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暂肘达到平衡,从而便会逐渐渡过危机,使经济重新恢复和发展。然而,经济危机并不能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渡过危机和经济得到恢复及发展后,经过一定时期,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又会重新激化,从而导致经济危机再一次爆发。所以经济危机总是周期性地、不断重复地爆发。

3.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

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具有了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其间所经历的时间便是一个再生产的周期。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生产下降,工人大批失业,货币信用制度被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

活陷于瘫痪和混乱,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萧条阶段的特点是,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停止倒闭,失业人数不再增加,但商品销售仍很困难,信贷关系呆滞。复苏阶段的特点是,市场销售扩大,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利润增加,就业日益增多,信贷关系逐渐活跃每当社会生产赶上和。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时挂便过渡到

高涨阶段。

高涨阶段的特点是,市场繁荣,生产上升,企业规模扩大,增加新建企业,就业人数明显增加?,社会购买力提高。信贷关系兴旺。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然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又重新激化,市场上的商品又再度过剩时,就不可避免地

再一次爆发经济危机。

第三节产业资本的利润和平均利润

不同生产部门中占统治地位的利润率,本来是极不相同的。这些不同的利润率,通过竞争而平均。化为_般利润率,而一般利润率就是所有这些不同利润率的平均数。

——马克思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1.生产成本

资本主义企业所生产的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为:W:c+V+m.商品价值的这三个部分,

是生产商品实际耗费的劳动量的产物。

但是。对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生产费用是它的资本耗费,只包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两个部分。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总和,便构成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因而商品的价值构成就发生了形式上的变化,用K代表生产成本,后=c+v,则商品价值w=c+v+m,就变为w=k+m.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对资本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

意义:

第一,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盈亏的界限。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资本家销售商品的价格,高于生产成本就能赚钱盈利,低于生产成本就要赔钱亏本。

第二,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只有逮过商品的销售把生产成本全部收回,才能重新购买生产中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使再生

产继续进行。

第三,生产成本的商低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商品的销售价格只荽高于I生产成本就能盈利…:?生产同类商品的各个资本家,哪个资本家生产商品的生产成本越低,其商品的销售价格就可以相应降得越低;从而他在竞争中就趱能处于有利地位。

生产成本范畴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在资本主义生产成本范畴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消失了,它们共同作为生产成本范畴,都表现为资本的消耗,剩余价值表现为全部资本耗费的产物,于是,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源泉的真相就被抹煞掉了,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

剥削关系。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剩余价值本来是由可变资本生产的,并不是由全部资本生产的,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是,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来看,剩余价值表现为生产成本以上的增加额,即表现为资本家全部肼费资本的产物。而且从资本主义经济的表面现象来看,剩余价值不仅

表现为资本家所费资本即生产成本的产物,进而还表现为所用资本即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这是因为,资本家在生产一定数量的商品时,全部预付资本中,实际上只有其中在生产这些商品时所消费掉的资本才进入生产成本,预付资本中未被消耗的那部分不变资本(即来被消耗的机器、工具等生产资料的价值)并不构成生产成本。但是,在资本家看来,他的全部预付资本,都参加生产过程,都是获取剩余价值所必需的物质要素,所以,都是他获得剩余价值的源泉。这样,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了利润的形态。所以,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随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商品价值就表现为生产成本与利润之和。用p表示利润,商品价值的公式就表示为:W=k+p.利润和剩余价值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利润和剩余价值的联系在于,利润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它们同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数量也同样划、。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区别在于,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的产物,而利润则表现为全部预。付资资

本产物。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更力lI掩盖。“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这是因为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剩余价值被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掩盖了剩余价值与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的相互联系,因而也就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1.利润率的形成

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它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因此,剩余价值与预付总

资本的比率就是利润率。

利润率=剩余价值/预付总资本

用p…表示利润率,则p=m/(c+v)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有明显区别:

第一,二者表现不同的经济关系。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

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第二,二者数量不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只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因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

第三,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所产生出来的。

利润率是资本增殖程度的标志,因而任何资本家在生产经营中,最为关心的是利润率的高低,资本家所竭力追求的目的是资本的增殖,就是要以一定的资本投入,实现利润的最大

化,尽可能地提高利润率。

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

第一,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当预付资本的数量既定时,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按相同方向变化,剩余价值率越高,利润率也越高;反之,剩余价值率越低;;剩l渭率也越低。

第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在其他条件既定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高低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按相反l的方向发生变化。资本有机构成越高,同量资本中的可变资本部分就越少;,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小,从而利润帛也就越低,反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利润率就

高。但是,利润率的高低同资本有机构成高低按相反方向变化,是麓整个生产部门而言,

不是指个别企业来说的。

第三,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年中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其中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也越快,同量资本所带来的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年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资本周转速度越慢,年利润率就越低。

年利润率=年剩余价值量/年预付总资本

因此,资本的年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按相同方向发生变化。

第四,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一方面,不变资本的节省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在商品按照其社会价值出售时,可获得更多利润;另一方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不变资本越节约,则生产同样多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预付资本量越少,从而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不变资

本耗费得越多,利润率就越低。所以,不变资本的节约程度与利润率的高低按相同方向

发生变化。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不同生产部门利润率的差别

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存在着差别。因而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投入同等数量的资本,即使剩余价值率等其他条件相同,那些资本有机构成较高、或资本周转速度较慢的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剩余价值较少,利润率就比较低;反之,那些资本有机构成较低,或资本周转速度较快的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获得的剩余价值较多,利润率则较高。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曾经存在过这种等量资本获得不等量利润的情况。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较高阶段,各个资本家无论把资本投入何种生产部门,等量资本的投入,大体上都能得到等量利润,出现了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趋势,也就是形成了平均利润。下面我们就考察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

2.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平均利润

随着资本主义发展到较高阶段,商品经济有了较高程度的发展,市场竞争较为充分地展开,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围绕取得有利投资场所和争夺较高利润率而展开竞争。竞争的手段是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即资本家把资本由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出,

转投入利润率较高的部门。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转移,结果导致平均利润的形成。这是因为,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资本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必然导致各部门利润率的变化。一方面,原来利润率较低的生产部门,由于资本数量减少,生产规模缩小,_生产的商品数量相应减少,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便会供不应求,从而引起商品价格上涨,随着商品价格上涨,盈利就会增加,利润率因而逐步提高;另一方面,原来利润率较高的生产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移进来,生产规模扩大,生产的商品数量大为增加,在社会需求不变的情况下,便会形成商品供过于求,从而引起商品价格下降,随着商品价格下降,盈利就会减少,利润

率因而逐步降低。

当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发生了这种由低到高和由高到低变化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追逐较高利润率,其资本又会向相反的方向转移。资本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转移,一直要继续到通过不同生产部门价格变动的自发调整,使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大体趋于平衡,即形成平均利润时,资本的转移才会趋于停止。所以,不同生产部门之间平均利润的形成,是

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例如,假定社会上有机械工业、纺织工业、食品工业三个生产部门,由于它们各自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在剩余价值率等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它们的利润率也各不相同。这三个生产部门通过部门之间竞争而形成平均利润率,可用图表表示如下:、一般说来,资本有机构成高的生产部门,资本周转速度较慢;资本有机构成低的生产部门,资本周转速度较快。在上述三个生产部门中,机械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最高,为9:1,资本周转速度最慢,每年周转1次;食品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最低,为7:3,资本周转速度最快,每年周转5/3次;纺织工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为8:2,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其资本周转速度也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每年周转3/2次。

这兰个生产部门,经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30%。韵年平均利润率。

从以上分析可以,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

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率: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社会预付总资本就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按照平均利润

率所获得的利润,用公式表示为:

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不是各个生产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绝对平均,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并非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毫无差别。利润率平均化是在部门之间的竞争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总的发展趋势,具有客观必然性。所以,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3.平均利润率水平的决定

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水平较高,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比较高;反之,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水平较低,平均利润率水平也就比较低。第

五章资本的流通过程和剩余价值的分配

第二,社会总资本在各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投入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社会总资本中投入利润率较高生产部门的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越高;反之,社会总资本中投入利润率较低生产部门的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越低。所以平均利润率并不是各个生产部门的不同利润率的的简单平均。

4.平均利润的本质

平均利润是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在平均利润形成的条件下,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量,与该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不?定相等。资本有机构成高和资本周转慢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利润高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而资本有辄构成低和资本周转快的生产部门,所获得的利润低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部门,所获得的利润才大体上相当于本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从社会整体来看,全社会的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完全相等的。、

所以,平均利润本质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生产部门资本家之间的重新分配,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工人阶级的经济关系。这就表明,整个工人阶级和整个资产阶级之

间的利益是完全相对立的。“

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在各个生产部门投入等量资本都可获得等量利润,许多生产部门获得的平均利润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在数量上也不相等了,因而利润在性质和数量上,都表现得与剩余价值不相同,利润的多少;似乎完全取决于预付资本的数量,资本似乎是利润_的源泉,这样就使利润的本质和源泉,以及资本主义的剥削的关系进一步被掩盖起来。

四、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1.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随着平均利滑的形l-J髭:商品不再按价值销售,而是按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用公式

表示为}

生产价格成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生产价格的形成,可举倒表示如下:

生产价格形成以后,许多商品的生产价格经常与商品的价值不相_致。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慢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生产部门,如图表中的机械工业部门,其商品的生产价格大于价值;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快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生产部门,如图表中的食品工业部门,其商品的生产价格小于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相当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生产部门,如图表中的纺织工业部门,其商品的生产价格才大体与

其价值相等。

生产价格与价值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别,但并不意味着生产价格脱离了价值。实际上,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这是因为:第一,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第二,从全社会来看,平坶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是完全相等的(如图表中所示均为60),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如图表中所示均为360)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所引起的。

2.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和超额利润

生产价格形成以前,市场价格以价值穷基础,价值规律作用形式是市场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正因为生产价格是价值的

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与变化都

是由价值所决定,所以,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没有违背和否定价值规律。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是因为,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而从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来看,它们的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率不同,导致一个生产部门内部生产同类商品的各个企业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相同,而商品是按照部门平均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销售的。因而,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就是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平均利润和超额利润所反映的具体经济关系不同。平均利润的产生是与部门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而超额利润是与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相联系的,它反映的是同一部门内部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主义关系。所以,超额利润并不会由于部门之间的竞争而平均化。

第四节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商人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不同于产业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关系。产业赘奉通过直接占有别人的无酬劳动来生、产剩余价值。而商人贽本使这个剩余价值的一郝分从产业费奉家手中转移到自己手里,从而占有这部分分喇余侨值。

商业资本的本质和职能

商业资本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职能资本。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

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规模较小,市场范围狭窄,产业资本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三种职能,都由产业资本家自己来执行。产业资本家既从事商品的生产活动,又从事商品的销售活动。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产业资本家所经营的商品销售业务逐渐增加:这样;产业资本家继续从事商品的销售业务;必须增加流通资本数量,从而就会相对地、有时甚至是绝对地减少生产资本的数量,结果就会导致产业资本利捆率的降低。所以,产业资本家为了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减少流通资本数量,便要求由专门从事商品销售业务的商业资本家来为其销售商品服务。因而,随着商业

资本的出现,商品资本的职能就逐渐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所以,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

值。

商业资本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不仅有上述必要性,也有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来就不同于生产资本及货币资本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这种不同的职能,就为各种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工创造了条件。所以,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有可能从产业资本的职能中独立出来,成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另一方面,产业资本家为了源源不断地获得剩余价值,他的资本必须有一部分经常在流通过程中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这就表明,商品资本职能本来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有可能转化为

商业资本的职能。

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职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人之阀形成特殊的分工,商品的销售成为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商人的独立业务,不再由产业资本家兼任。第二,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必须有自_己独立的投资。商人必须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去购买产业资本家的商品,然后通过商品的销售,收回投资并取得商业利润。

二、商业资本的作用

商品资本的职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商业资本变成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对于产业资本的发展和产业利润的增加,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产业资本家把商品销售业务转交给商业资本家以后,就能集中力量从事商品生产活动,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增

加利润总额。

第二,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一个商业资本家,可以同时为几个产业资本家服务,推销他们的商品,使原来分散的商业活动集中起来进行,而且商业资本的周转速度一般快于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少量的商业资本,可以为较多的产业资本服务。这样,就使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减少,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增多,从而有利于生产的发

展和利润的增加。

第三,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产业资本家的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以后,其商品资本可以较快地转化为货币资本,重新投入生产过程,从而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同时,由于一个商业资本家可以为一个生产部门甚至几个生产部门的许多产业资本

家销售商品,因而商业资本的周转,可以加快整个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

第四,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他黼场状况、流通槊道、商品行情都比较熟悉,因而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商业资本要能够起到有利作用是有条件的,关键在于,在社会总资本中,商业资本所占的比例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商业资本的数量如果超

过了社会必要的比例降度,那不仅是-种浪费还会降低平均耱满率。同时应看弼,商业资本的存在也有不利于资本主义义经济发展的消极方面,这是因为,产业资本家把商晶卖给商业资本家后,实际上商品并未最终进入消费领域,仍然停留在流通领域,有的商人还将商品囤积居奇或转手倒卖,从而形成虚假的市场需求。这就会促使产业资本家盲目地扩大生产,导致生产和消费的脱节,加深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矛盾。

三、商业利润

商业资本家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从事商业活动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商业科润0商业秘镧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褥糖剩澜0但是,商业利润不能来源于纯粹的商品买卖。在全部商业活动中,除了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内的继续,如商品的运输、保管、包装等活动外,纯粹的商品买卖活动,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家获得商业利润的具体途径是商品的销售价格高于商品的购买价格,其间的差额就包含着商业利润。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

价值。

产业资本家之所以要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是因为商业资本家为产业资本家提供的服务,使产业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而产业资本家就必须,而且也愿意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让给商业资本家,这比他自己兼营商业更为有利。所以,产业资本家便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将商品出售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销售商品,这样,商业资本家便获得产业资本家转让给他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产业资本家究竟把多少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呢?既然商业资本是一种与产业资本并列的独立的资本形式,因而也要和产业资本一样获得平均利润。商业利润的多少,同样受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取决于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通过这种竞争,最终在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形成了统一的平均利润率,商业资本家因而也获得平均利

润。

举例来说,假定一年中预付的总产业资本为720c+180v:900(单位可以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单位),剩余价值率为100%,则剩余价值为180.假定不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则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或总生产价格就为。720c+180v+180m=1080,社会总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就为180÷900=20%。假定一年中预付的总商业资本为100,它和产业资本共同参与180剩余价值的分配,也要求获得平均利润。那么,这时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就降低为180÷(900+100)=18%。产业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为900×18%=162,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为10ff×18%:18.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资本家是按照生产成本+产业利润,即900+162=1062的出厂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加上18的商业利润,即以900+162+18=1080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所以,商业资本家的商品销售价格与商品的生产价格是相等的,而商品的出厂价格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差额,

就是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商业资本家所从事的纯粹的商品买卖活动,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却要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即分得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降低了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从表面上看,这种情况对产业资本家似乎是很不利的,实际上

并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如果由产业资本家自己经营商品的销售业务,他或是要付出另外一笔流通资本,或是要减少现有的生产资本,其结果都会使平均利润率降低得更多。而商业资本独立地进行商品的销售业务,可以减少社会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总额,使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保持较高的水平,反而对产业资本家更为有利。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商业资本家雇用的店员从事的商品买卖活动是非生产性劳业资本是一种与产业资本并列的独立的资本形式,因而也要和产业资本一样获得平均利润。商业利润的多少,同样受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支配,取决于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通过这种竞争,最终在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形成了统一的平均利润率,商

业资本家因而也获得平均利润。

举例来说,假定一年中预付的总产业资本为720c+180v:900(单位可以是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单位),剩余价值率为100%,则剩余价值为180.假定不变资本价值在一年内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则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或总生产价格就为。720c+180v+180m=1080,社会总产业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就为180÷900=20%。假定一年中预付的总商业资本为100,它和产业资本共同参与180剩余价值的分配,也要求获得平均利润。那么,这时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就降低为180÷(900+100)=18%。产业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为900×18%=162,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为10ff×18%:18.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资本家是按照生产成本+产业利润,即900+162=1062的出厂价格把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加上18的商业利润,即以900+162+18=1080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所以,商业资本家的商品销售价格与商品的生产价格是相等的,而商品的出厂价格低于商品生产价格的差额,

就是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

根据以上所述可以看出,商业资本家所从事的纯粹的商品买卖活动,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却要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即分得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降低了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从表面上看,这种情况对产业资本家似乎是很不利的,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的。这是因为,如果由产业资本家自己经营商品的销售业务,他或是要付出另外一笔流通资本,或是要减少现有的生产资本,其结果都会使平均利润率降低得更多。而商业资本独立地进行商品的销售业务,可以减少社会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总额,使社会总资本的平均利润率保持较高的水平,反而对产业资本家更为有利。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商业利润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商业资本家雇用的店员从事的商品买卖活动是非生产性劳是产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借贷资本家就是不从事实际的生产经营和商业流通活动而专为职能资本家提供服务,

并取得利息收入的资本家。

二、利息和利息率

1.利息的本质和来源

借贷资本的产生,意味着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分离。借贷资本家拥有自己的货币资本的所有权,他将其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时,职能资本家就获得这部分货币资本的使用权。但是,职能资本家不能无偿使用这部分货币资本,必须向借贷资本家支付利息。

利息就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

殊转化形式。

职能资本家通过使用借到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可以获得平均利润。但是,这个平均利润不能由职能资本家独占,而必须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借贷资本家获得的利息,另一部分是职能资本家获得的企业利润。企业利润就是指存在着利息的情况下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的总称,它在数量上就是平均利润和利息的差额。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的来源,归根到底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在职能资本家利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情况下,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这就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关系,好像它们的来源都不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收入,好像是资本自身产生的果实;企业利润表现为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带来的收入,好像是监督劳动或指挥劳动所获得的报酬。因此,利息和企业利润这种现象形态,掩盖了它们都是剩余价值转化形式这

个共同的本质。

2.利息翠借贷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要按照事先确定的利息率收取利息。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即: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例如,20万元借贷资本一年能获得8 000元利息,则年利息率为8000元÷200000元=4%。利息的数量则由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即: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额×利息率利息率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动。利息率的最高界限不能等于平均利润率,更不能高于平均利润率,否则,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的职能资本家就无利可图,从而不会去借款。利息率的最低界限不能等于零,否则借贷资本家会无利可得,从而否定了借贷资本家对其资本的所有权,他就不会贷款给职能资本家。所以,利息率变动的高低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即低于平均利润率高于零。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本身的高低,因为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在其他条件既定对,利息率与平均利润率在相同方向上发生变化;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这个比例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竞争,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上升;反之,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下降。而在一定的平均利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究竟多高,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的。不同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各异,利息率的高低也就有差别。此外,利息率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借贷时间的长短等。利息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虽然经常变动,但是在一个国家的既定时期内,一般是由国家金融机构加以确定的。

三、资本主义银行和银行利润

1.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

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的。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银行有两个主要职能:一是吸收存款,即把社会上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到银行;二是发放贷款,即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所以,银行是充当货币资本的

所有者和使用者、即贷款人和借贷人的信用中介,同时,银行还充当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

中介。

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就是银行信用。银行的信用业务有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以吸收存款方式借入资金,资产业务是通过发放贷款贷

出资金。

2.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银行资本由两个部分构成:一是银行资本家自己投入的资本,即自有资本,它只占银行资本的一小部分;二是银行吸收的存款,即借入资本,它占银行资本的大部分。银行所掌握

的自有资本和借入资本的总和即银行资本。

银行资本家向银行业投资,目的也在于获取利润,而且所获得的利润也应相当于平均利润,不过这个平均利润是相对于银行资本家的自有资本来说的,即银行资本家所获得的银行利润与其自有资本的比率,应相当于平均利润率。银行向外贷款所收取的贷款利息,大于吸收存款所支付的存款利息,两者的差额再减去经营银行的业务费用,就形成银行利润。银行利润在数量上相当于银行资本家自有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

银行利润的来源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它是由向银行借款的职能资本家将其剥削雇佣工人所获得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利息付给银行而形成的,这就表明,

银行资本家也参与了剩余价值的瓜分。

银行资本家之所以能够通过银行利润形式瓜分到一部分剩余价值,是依靠剥削银行雇员的剩余劳动而实现的。银行雇员的劳动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他们的劳动也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在剩余劳动时间内为银行资本家实现银行利润。

四、股份公司

1.股份公司的产生

股份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分散的货币资本而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现代企业的

一种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

股份公司有多种形式,其典型和一般的形式是股份有偎公司,它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所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企业以其经营的法人财产为限,股东以其投资额为限,对企业的

债务承担有限责任。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应运而生。首先,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兴办大型企业需要巨额资本,仅仅依靠单个资本自身的资本积累是难以办到的,因而要求通过发行股票集资的方式,把单个资本及社会上的闲散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股份公司,从而在短期内集中大量资本,建立起大型企业。其次,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在股份公司中,购买股票的投资者拥有资本的所有权,可以凭借股票参与股份公司的利润分配,但向公司的投资是由股份公司在生产经营中加以使用的。所以,股份公司是以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为前提的,因而是信用这种借贷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另一方面,股份公

司发行股票一般是通过作为信用中介的金融机构来进行的,而且有时银行也成为购买股票的投资者。因而,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2.股票和股息

股票是向股份公司投资人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每股股票代表一定的金额,它体现着股份资本的所有权。股票的持有者是向股份公司投资的股东,股东所投入公司的资本,构成企业生产经营的基础。股票持有者不能向公司退股,不能从企业抽走投资。股东如不想继续持股,只能到证券市场上出售股票。股票持有者有权参加股份公司利润的分配。股息就是股票持有者按照股票的票面额从股份公司利润中分得的收入。资本主义股份公司的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因而股息实质上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和股票控制额

股份公司作为法人组织,其组织结构一般包括权力机构、经营管理机构、监督机构;与此相应,股份公司一般需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体系。这三种机构和体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就是股份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包括董事会聘任的经理)、监事会。其中,股东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董事会是公司的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所聘任的经理负责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管理;监事会是公司的监督机构。三者各司其职,权责明确,并相互制约。

股东大会是股份公司的最高权力机构,但是,实际上大多数股东并不真正具有实权。因为股东大会上的表决权是按股票数目计算,而不是按股东人数计算。每张股票有一个投票表决权,因而少数掌握大量的股票的大股东控制了股份公司的重要经济活动,大股东和大资本

家实际上成为股份公司的真正所有者。

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的股票数量称做股票控制额。掌握了股票控制额,就具有了控股权。股票控制额从原则上说应占一个股份公司股票总额的半数以上,这样就具有了绝对控股权。…但实际上并不需要这样多的控股额,因为股票持有者众多,特别是小额股票的发行使股权更为分散。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的股票控制额,往往只需占股票总额的30%或

20%,甚至5%即可,这叫作相对控股权。

小额股票的发行,有利于资本家广泛吸收游资,特别是吸收一般劳动者手中的少量积蓄由大资本家支配。但资产阶级却以劳动者购买少量股票为由,大肆宣扬实现了“资本民主化”,消灭了劳动与资本的界限。实际上,劳动者即使购买了小额股票,并不能使他们成为资产者,更不可能改变他们受剥削的经济地位。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在本质上是大资本控制小资本的形式,也是大资本支配其他阶层货币收入的形式。

4.股票价格

股票能定期取得股息收入,使它成为一种特殊商品。股票这种商品没有价值,但却有价格。股票票面额代表投入股份公司的现实资本价值,但股票价格并不是这个现实资本价值的货币表现。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也就是说,股票价格等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与凭这张股票取得的股息相等。因此,股票价格取决于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两个因素。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体系。这三种机构和体系的具体组织形式,就是股份公司的股东会、董事会(包括

第五章 马哲答案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p184? 答:所谓垄断,是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垄断产生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更高的利润。 第二: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 第三: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 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 第三:社会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得更多的垄断利润,他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总之,在垄断条件下,在垄断组织内部、垄断组织之间以及垄断资本家集团之间,垄断组织同非垄断组织之间以及中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激烈的竞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有哪些?p188 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私人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维护垄断统治并保证获得稳定的高额垄断的利润,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资产阶级国家力量同垄断组织力量融合在一起,国家在直接参与社会资本再生产过程中代表垄断资产阶级总体利益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对社会经济进行调节,以保证私人垄断资本的垄断统治和获得高额垄断利润。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反映了生产社会化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益激化的必然结果,能允许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具体形式的变化。 从根本上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和扩展的必然结果。自从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以来,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被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制约的下列矛盾日益突出、尖锐:(1)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需求与私人垄断资本积累有限性的矛盾;(2)科技革命推动生产迅速扩大与消费需求相对狭小的矛盾;(3)科学研究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社会化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局限性的矛盾;(4)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加深与私人资本相互竞争加剧的矛盾;(5)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么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自清朝末期,中国的大门被帝国主义列强打开之后,中国便开始处于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饱受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残余势力的双重压迫。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矛盾,并且矛盾日益尖锐,人民渴望获得安宁。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的富强,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饶、可歌可泣的斗争。在苦难的日子里,中国的知识分子时时刻刻都在思考着救国之路,在许多的革命先驱的不断努力,但最终结果还是相继失败了。最终在中国的先进分子正确选择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下,真正的获得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革命的胜利。 马克思主义是在俄国革命后传入中国的,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正在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正在寻求拯救中国的理论依据,俄国革命的成功,给迷茫的中国人带来了曙光和希望,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先进的中国知识份子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真理,并且依据此真理,正确地指导了中国人民进行斗争,获得胜利,才打败了列强,解放了中国,才有了今天国繁荣昌盛的新局面。 那么,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又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的呢? 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何选择马克思主义 1840年以后的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开眼看世界,以林则徐为首的洋务派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号召,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但是徒有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技术、武器,没有别人先进的科学意识、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大众的普遍认可,中国仍然处在不可逆转的被动当中。然后梁启超、康有为和谭嗣同等人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中国就应该废除当前落后的封建土地制度,而转变为君主立宪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当时的现实就是封建主义的大头慈禧太后掌握着最高权力,所以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展开仅仅百余天的戊戌变法行不通。 在当时,农民和地主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级,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的表现先是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的农民大起义。当然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他们反抗侵略、打击封建统治仍是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可这也仍然不能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 在那之后,中国民主之父——孙中山在美国学到了民主、自由。随后,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实施了辛亥革命和一系列的改革方案。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首先在武昌取得成功,接着清政府统治便在全国范围内土崩瓦解,顺利程度甚至远超出了革命者的期望。可是因为他们的变革没有改变人民受到封建地主阶级和官僚资产阶级的压迫以及外来帝国主义的掠夺的本质,因此最终他们都不得不以失败而告终。 经过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一系列的探索,这些事实证明无论是旧式的农民运动还是资产阶级革命都无法取得革命的胜利,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半封建的社会状态。于是中国知识分子由此开始思考新的救国思想。就在这时,1917年爆发的俄国十月革命,给处在彷徨、苦闷,然而又孕育着新的突破的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带来光明和希望。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推动中国先进知

马哲测试1

党首次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是在() A. 1938年毛泽东在六届六中全会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 B. 1935年遵义会议上 C. 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D. 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问题2 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A. 瓦窑堡会议 B. 六届七中全会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问题3 1982年,邓小平在十二大上提出的重大命题是()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C.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D. “一国两制”理论 问题4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是() A. 解放思想 B. 实事求是 C. 与时俱进 D. 求真务实 问题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 科学发展观 C. 中国梦 D.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问题6 “实事求是”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在() A. 遵义会议 B. 延安整风时期 C. 党的八大 D.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问题7 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这段话出自() A. 《实践论》 B. 《反对党八股》 C. 《反对本本主义》 D. 《改造我们的学习》

党的思想路线亦可称作是() A.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 群众路线 C. 组织路线 D. 政治路线 问题9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是() A.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D.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E. 是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理论 问题10 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是() 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C. 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起点 E. 比邓小平理论更接近马克思主义 问题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 A. 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B. 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C. 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D. 把中国经验神圣化 E. 把中国传统文化绝对化 问题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是() A.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渊源 B.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C.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D. 都是马克思主义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 E. 都是关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理论总结 问题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是() A.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B. 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C.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D.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规律 E. 全世界共同的指导思想 问题14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是( A.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马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述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科学,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和总特征。矛盾是辩证法的核心概念。 (辩证法主张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形而上学主张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五大范畴、三大规律 五大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即为规律性)和偶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其中黑体字部分需重点分析。)讲义:P34 三大规律: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相统一。 2)质量互变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讲义:P34 1.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单选、多选、分析) (1)事物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内部)以及事物之间(外部)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反错误倾向:形而上学)

承认事物普遍联系观点的前提是承认事物、现象之间和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区别而又独立存在为前提。 联系具有一系列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条件性,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是联系的本质内涵。 1)联系具有客观性。2)联系具有普遍性。事物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①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②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③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一个成分或环节。3)联系具有多样性。事物联系的主要方式有: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4)联系具有条件性。承认条件需要注意两点:条件是复杂多样的,内外部条件、有利不利条件、主次条件、一般条件和特殊条件; 事物总是在一定条件下产生,在一定条件下发展,在一定条件下灭亡。条件不是一成不变的,条件是可以被改造和创造的。 “一切以条件、地点、时间为转移”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不利条件,创造有利条件,反对离开具体条件的鲁莽蛮干和消极无为的错误思想。 联系与系统:(整体与部分的联系) 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作者: ————————————————————————————————日期: ?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

考研政治马哲1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马原最难得最重点的部分,也是政治初期复习收要攻克的阵地,如何开展复习?送大家四个战术,速度搞定马哲! 一、概念清晰,逻辑框架鲜明 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首先要准确地掌握它的基本概念,切忌在概念上模棱两可、含混不清、界限不明。例如,我们把哲学定义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而不是定义为世界观。因为人人都有世界观,不管他自己是否意识到了,但并非每个人的世界观都形成了理论体系,都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只有形成了理论体系的世界观或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才是哲学,并非一切世界观都是哲学。在掌握哲学这个概念时,建议广大的考生们既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联系,又要注意哲学与世界观的区别,不要把哲学与世界观相混淆。 再如,我们把经济基础定义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而不是定义为“生产关系的总和”。因为“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所包含的内容是不同的。在任何一个社会形态中,都不只存在一种生产关系,而是既有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又有与生产力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如旧生产关系的残余和新生产关系的萌芽等。“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了所有这些生产关系,内容十分宽泛,而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才叫经济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掌握,切忌片面性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事物的各个方面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方面相依赖、相联系的。马克思主义每一个基本原理,都地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个方面的联系。因此,一定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切忌简单化和片面性。 例如,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在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对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对次要方面的支配作用,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主要方面的影响作用;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上,既要肯定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又要看到生产关系对生产力、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上,既要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又要充分重视个人特别是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在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问题上,既要看到二者相互排斥的一面,又要看到二者相统一的一面;在对资本主义制度性质的认识上,既要掌握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又要掌握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本质;在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客观过程的问题上,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又要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等等。简言之,要全面地看问题,不要片面地看问题。 三、要理论联系实际,切忌理论脱离实际 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或联系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一定要以弄清理论为前提,不要离开理论罗列一大堆实际问题。学习理论,把它束之高阁,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自用整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1836-1848) 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理论来源?(1)时代背景(2)思想背景 (1)时代背景(实践条件)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资产阶级要求进一步的政治权利,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发展 ?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作为新兴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思想背景(理论条件) 1.马克思主义的德国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费尔巴哈: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 2.马克思主义的英国理论来源:英国政治经济学 3.马克思主义的法国理论来源:法国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利叶等人的思想的影响 问题2: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基本内容和哲学史意义?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1)基本内容: 1.论述人与现实环境的关系时,强调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人的自由。 2.把自我意识看作世界发展的决定力量,强调哲学在改造现实世界中的作用。(同 青年黑格尔派一样) 3.反对黑格尔调和哲学和宗教的思想,反对宗教神学就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 4.马克思十分重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高度赞扬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同时也揭 露了黑格尔哲学的保守性、妥协性及其根源。 2)哲学史意义: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的思想,不仅同黑格尔哲学有重大差别,而且也开始越过青年黑格尔派。 问题3:名词解释物质利益难题 参见:教材16页到17页 问题4:简答在黑格尔那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 (参见:教材22页到23页) 回答:黑格尔把国家看作自在自为的现实的理念,他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在国家之前只是现象和经验关系,本质的关系则是家庭和市民社会从属于国家。 问题5:马克思、恩格斯如何在莱茵报时期开始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的? 回答:在《莱茵报》期间,马克思的基本倾向仍然属于辩证唯心主义,但开始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转变,特别明显地表现在他对国家、法和社会现实的关系问题的认识的发展上。在马克思参加《莱茵报》工作期间,恩格斯在思想趋向上和马克思一致,同急剧转向主观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青年黑格尔派发生了日益深刻的分歧。这突出地表现在:恩格斯坚持革命民主主义立场,对普鲁士君主专制制度展开了尖锐的、无情的批判,积极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在哲学上,当时恩格斯虽然还把世界历史看作是精神的辩证发展,但他坚持哲学和行动、主体和客观力量的结合,强调实践上的批判是必要的。

马哲第五章

单项选择题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级斗争的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问题 D、国家政权问题 2、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是否承认() A、个人的历史作用 B、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意识的巨大反作用 3、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是() A、社会发展和自然界发展完全相同 B、社会发展过程不受人们主观意志的影响 C、社会发展中一切情况都是必然的 D、社会发展像自然界一样有其客观规律 4、社会规律同自然规律的共同点是() A、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都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运动过程 C、它们的实现都需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D、它们的实现都不需要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5、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人口因素 B、政治制度 C、自然环境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6、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 A、全部自然界 B、人口 C、自然环境 D、自然环境、人口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 7、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人口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 B、人口增长是资本主义社会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 C、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可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D、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9、由于社会历史是有意识、有目的的人的活动创造的,因此()

A、人们可以创造社会发展规律 B、人们可以创造或消灭社会发展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无规律可循的 10、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 A、生产关系的发展史 B、社会意识的发展史 C、生产劳动的发展史 D、阶级斗争的发展史 11、恩格斯指出马克思一生中两项最重大的发现是() A、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B、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C、科学社会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12、社会意识的本质特点在于() A、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具有相对独立性 B、社会意识是全社会人的共同意识 C、社会意识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社会意识是独立于社会存在之外的精神实体 13、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社会存在的是() A、哲学 B、道德 C、宗教 D、政治法律思想 14、社会意识反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它为之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B、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的程度 C、思想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 D、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斗争的状况 15、不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 A、个人意识 B、社会心理 C、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学、思维科学等 D、艺术、道德和哲学 16、宗教是() A、人们愚昧无知的一种盲目信仰 B、人类知识的一种特殊的组织形式 C、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精神骗局 D、统治人的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在人们头脑中虚幻的、颠倒的反映 17、群体意识是() A、个人意识的简单汇集

中国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中国为什么选择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阅读近中国近代史,人们总会产生困惑:为什么中国没有发展资 本主义的可能性?是否一定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拯救中国? 了解历史我们可以发现,资产阶级的确有发展甚至成功的机会, 但由于主客观原因,他们最终没能把握住。而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 共产党却能在相同的历史舞台上脱颖而出,这就能说明中共所主张的 马克思主义最大程度上适应和迎合了当时中国的需要。 许多历史的发生由于其条件,过程的特殊性甚至是某些巧合性, 往往容易使人对成功的合理性产生怀疑。对于这种怀疑我想用“存在 即合理”来解释,历史的偶然只有得历史的必然?符合特殊条件的规 律的允许才可能发生? 历史的选择应是一种自发性选择,它不是几个伟人、几起事件所 能左右的,从根本上说他都在遵循着经济原则,寻求最优结果。无论 这样的选择最终会将民族带往何方,但在当时它都是最能解决社会迫 切问题,满足社会强势需要的方案(我们要求制度具有灵活性就是反 对将一定时期内的解决方案在长远的发展过程中固定僵化,因此“与 时俱进”的理论虽然质朴简单,确是针对包括改造上层建筑等问题的 最为明智的指导思想)。 制度理论包括蕴涵的政治原则,社会结构等等,就如一个社会游 戏的规则,规则的名称并不是改革或革命所关心的,什么样的规则能 更好的满足进行游戏(生产、生活)的需要才是人们做出选择的依据。 李 李影

工业化、民主法治、自由平等这些普遍原则并不是为资本主义所独有, 只是首先在资本主义社会有所体现,人们对西化的追求其实是对社会 发展现代化的追求。这种追求实际上是对本质的渴望,而人们却常将 其理解为对内容的需要。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脱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理 论,既能秉承他们的优秀思想,又能对缺点矛盾进行批判既而提出更 加科学完善的构想。照一些学者的话说,马克思主义的优越性在于 “目标美好、道路清晰、策略清楚”,具备这些特点的学说对于苦闷 的中国人来说,向其靠拢实在是很正常的事。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 缓拉开。此后的一百余年影响和制约中国社会变化的因素可以主要概 括为民族危机、乡村危机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危机。面对发展存亡问 题,各阶级依自身不同的成熟程度而先后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两千年的封建制度使农民和地主成为当时中国最主要的两大阶 级,它们也几乎同时做出了行动。然而落后的生产状况和落后的阶级 状况容易导致不成熟的政治行动。面对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农民阶级 的表现先是近乎邪教的太平天国起义,而后是19世纪末盲目排外、 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即便是放在完全封建社会的背景下,他们都 不能算是成功的达到改朝换代,重新分配社会资源的周期性农民大起 义。更何况此时的中国已开始被无可抗拒地卷入资本主义占主导的新 世界中,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存在的巨大差距使这些农民运动仿佛成为 一种无以为继的历史的倒退。当然从积极的角度出发,他们反抗侵略、 李 李影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01章在线测试40176

第一题、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关 D、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系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A、历史性 B、真理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3、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 )。 A、主要内容 B、理论基础 C、核心部分 D、实质或灵魂 5、判断一种哲学是否是“真正的哲学”取决于它()。 A、是否坚持唯物论 B、是否坚持唯心论 C、是否坚持辩证法 D、是否反映了时代精神的精华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在于()。 A、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B、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C、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个人、自我生存意义上的特殊表现 D、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必然不同 E、世界观也就包含着人生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和正确对待现代西方哲学的态度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

B、现代西方哲学属于现代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立 C、不能无视现代西方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 D、现代西方哲学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参考 价值 E、我们要认真研究、批判、吸取其中的合理因素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B、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果,推进哲学的发 展 C、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问题的正确方法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最正确的哲学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史上所产生的伟大变革主要表现在( )。 A、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改变了实践观念在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B、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 C、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实现了科学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E、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5、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明显的局限性是( )。 A、机械性 B、形而上学性 C、直观性 D、思辨性 E、不彻底性 第三题、判断题(每题1分,5道题共5分)

马哲(全)

绪论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1.A 2.B 3.A 4.A 5.C 二、多项选择题1.ABCD 2.ABD 3.BCD 4ACD .5.ACD 三、辨析题1错误. 马克思主义是19世纪中叶才产生的,在此以前并没有马克思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所反映的客观规律却并不是从19世纪中叶才存在,而是本来就存在的。马克思主义只是发现和表述了这些规律,而并没有“创造”任何规律。 马克思主义反映的规律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虽然没有得到完整的揭示,但是以往的人们对它们的某些因素和成分早就有所认识,并集中体现在一些先进思想的合理成分中。 不了解、不相信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们在实践中也能得到成功的原因,与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人们情况实质上一样。这些科学家之所以也能取得重大的科学成就,是因为他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实际上与他们的唯心主义哲学观点或宗教信仰是分离的。他们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实际上是按实事求是的原则办事,是按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办事的。尽管不学习马克思主义也可以在实践中取得成功,但这种成功所经历的弯路要多得多,付出的代价要高得多,遇到的风险要大得多。 2. 错误 (1) 即使马克思主义学得很好,按照它办事,也不能保证主观与客观时时符合,处处符合。马克思主义所反映的是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是最大的道理。各个具体事物还有各自的特殊规律,有自己的小道理。违反了大道理的东西必定也违反小道理,按此行事是一定要碰壁的。但是不违反大道理的东西却未必一定符合小道理。 (2)在认识和处理具体事物的时候,必须既符合大道理又符合小道理才算主观与客观符合,才能在实践中达到预想的目的。然而在许多场合,由于事物的本质还没有充分暴露,或者由于还缺少关于这个事物的具体知识、经验或技能,以及由于其他种种难于预见的原因,按照正确的世界观办事也可能发生主观与客观不符合的情况,造成行动的失败。把任何错误都归结为世界观的错误是不对的。 (3)正确世界观指导下发生的错误与错误世界观指导下发生的错误是有原则区别的。只有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用正确的世界观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事半功倍。 四、材料分析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一是统一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二是统一的思想精髓——实事求是;三是统一的政治立场和价值标准;四是统一的方向和路径;五是统一的历史任务和根本手段。 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各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等不尽相同,就是同一国家不同时期的革命形势和阶级力量对比也不尽相同,所以无产阶级进行社会变革的形式、方法和道路呈现出多样性。从历史经验看,暴力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因为资产阶级决不甘愿自己的统治地位被无产阶级取代,并进而由无产阶级利用政权按自己的意图进行社会改造和消灭剥削阶级。资产阶级在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一旦触及其反动统治时,总是会动用国家机器,用暴力手段镇压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所以历史上的无产阶级革命都使用了暴力革命的形式。但是暴力革命作为历史上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规律,并不排除革命道路的多样性。马克思曾认为像英国、美国、荷兰等议会制度较健全、工人阶级享有相对较多民主的国家,工人阶级有可能用和平的方式进行社会变革。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和平革命的方式,是一条最少痛苦的方式,对于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对于全民族都是有利的。所以无产阶级在进行革命斗争时,只要有条件就应竭力争取。 五、论述题答案要点: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 (1)在理论与实际结合中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 坚持学习理论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在学习运用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本要求。要努力做到:第一,学习理论,武装头脑;第二,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第三,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2)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应用。大学生必须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要努力做到:第一,在思想上自觉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第二,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三,不断增强服务社会的本领,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五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阶段,这意味着(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担当调控国家宏观经济的重要职能 B.国家垄断资本掌控经济生活 C.所有重要的经济部门实行国有化 D.国家垄断重于私人垄断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从根本上说是( ) A.国内市场竞争的结果 B.国际竞争激烈化的结果 C.垄断统治加强的结果 D.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矛盾发展的结果 3.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是( )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级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 )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 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兴起 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5.金融资本是由( ) A.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B.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C.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D.垄断银行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而成的 6.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 ) A.工业资本 B.农业资本 C.银行资本 D.金融资本 7.在垄断资本主义的各个基本经济特征中最根本的特征是( ) A.国家垄断同盟的形成 B.资本输出具有重要的意义 C.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瓜分世界领土,形成殖民体系

8.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在于( ) A.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B.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C.银行资本代替工业资本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D.国家垄断代替私人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 A.国有垄断资本 B.资产阶级国家 C.私人垄断资本 D.资本输出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A.改变了经济的资本主义性质 B.符合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 C.代表了个别资本家的利益 D.消灭了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础 11.金融寡头实现经济上统治的“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许多大企业和大银行的经济统治方式 1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 ) A.消除生产无政府状态的垄断资本主义 B.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相互分离的垄断资本主义 C.资产阶级国家同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D.带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垄断资本主义 1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是( ) A.发展缓慢不稳定 B.发展迅速且持续稳定 C.发展迅速但不稳定 D.时而削弱,时而发展 1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宏观管理和调节体现的是( ) A.全体劳动人民的经济利益 B.个别金融寡头的经济利益 C.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D.国有企业的经济利益 1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式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形式是( ) A.国家市场垄断经济 B.国家调节经济

考研政治马哲部分经典选择题汇总

1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宇宙之砖”、“万物的始基”、“原初物质”的哲学是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庸俗唯物主义 C.近代唯物主义D.宗教哲学 答案:(A)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的关键是A.发现了阶级斗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B.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作用 C.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D.把实践理解为对象性活动答案:(D)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同意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答案:(D) 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答案:(C) 5.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答案:(B) 6. 孔子提出“畏天命”,“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答案:(D) 7.我国古代哲人提出“土与金、木、火、水杂,以成百物”,“和实生物”,这是A.多元论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C.主张矛盾调和的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唯物论观点 答案:(D) 8.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是 A.对物质和意识关系的两种不同回答 B.对精神决定世界的两种不同理解 C.对世界是否可知的两种不同的认识 D.对世界怎样存在的两种不同观点 答案:(B) 9.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A.唯心主义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D.二元论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毛泽东在哪提出的? 答:1936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出的。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什么? 事实就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指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包括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其中,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思想保证;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必须坚持和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哪几部分? 答: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7毛泽东在哪一本著作里对实事求是作出了科学解释?《改造我们的学习》 8新旧民主革命的区别? 新旧民主革命的最大不同点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旧民主革命时期的领导阶级分别有,农民阶级,如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如洋务运动;资产阶级,如黄花岗起义;而新民主革命时期的领导阶级主要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有国民大革命;无产阶级革命就不必细说了。 2,革命纲领的不同,旧民主时期主要是着眼于土地问题,在新民主时期则触及到民主权利的争取; 3,时代不同,旧民主革命是在五四运动之前,新民主革命则在其后。 4,指导理论的不同,旧民主时期是以农民意识和地主阶级意识为主要指导;新民主时期主要以资本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及相互关系? “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政党为实现革命和建设任务同其他一切可以团结的阶级,阶层,政党和派别结成的联盟.包括国内的统一战线和国际的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等文章中,就提出了建立人民武装,开展武装斗争的思想. 党的建设特指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毛泽东在《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一文中,初步提出了党的建设的理论.在《〈共产党人〉发刊词》等文章中,总结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经验,形成了系统的党的建设的理论.他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着党的政治路线来进行.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的思想建设,政治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根据党的政治

马哲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现实意义有: 1.既然世界统一于物质,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既然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中的统一性,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把集中统一和灵活多样结合起来,把纪律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秩序和自由结合起来,反对专制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反对僵化和无序的错误思想及其行为。 3.既然物质是运动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坚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与时俱进,把发展和稳定统一起来。 4.既然物质运动是在时空中进行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有强烈的时空观念,重视和珍视时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作好工作,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既然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那么在实践中就要尊重、认识和利用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认真学习和运用科学知识。 矛盾规律及其运用 矛盾规律又称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的规律。它揭示了客观存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等)具有的特点,都包含着内在的矛盾性,都是矛盾的统一体.事物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源泉、动力,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及其关系,即矛盾是事物统一体内部的对立因素之间的关系。①矛盾双方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①同一性要受斗争性的制约,矛盾双方的共存依靠斗争维持,矛盾双方的转化要靠斗争来实现。②斗争性要受同一性的制约,同一性规定和制约着斗争的形式、规模和范围。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A.理论意义(辩证认识的实质)①所谓辩证地思考问题,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特别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②从对立中把握同一,从同一中把握对立。避免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绝对化和片面性。③对任何问题都要辩证地思考,根据实际中的具体情况,多角度地或从相反方向去逆向思维,“换位思考”,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B.实践意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制约的原理是我们制定战略策略的理论基础)①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着的各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我们要全面地把握事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两个方面,既要重视斗争的一面,也要善于调和和妥协,进而解决矛盾。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和意义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是数量的增减,是不显著的,渐进的变化。 4.质变是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5.两者相互渗透,在量变的过程中有着部分的质变,在质变的过程中有着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 意义: 1.坚持适度原则,只有认识了事物的度,才能认清事物的质,不至于混淆不同事物,才能为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准则。 2.注意事物量的变化,重视积累,防微杜渐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生活中不断积累,从一无所知到学识过人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辩证的否定观及其意义 1、含义:(1)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并通过否定实现怎我运动、自我发展;(2)否定是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