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毛中特练习题

毛中特练习题

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

一、单项选择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大的实际是( )。

A.生产力水平低且具有多层次、不平衡的特点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

C.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

D.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核心的是坚持( )。

A.社会主义道路B.共产党的领导

C.人民民主专政D.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我们所说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 )。

A.进人社会主义必然会经历的起始阶段

B.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C.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必经的特定历史阶段D.建国之后向共产主义迈进的第一阶段

4.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基本矛盾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基本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和经济政治文化制度还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同极少数反动分子之间的矛盾

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基本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和经济政治文化制度还不完善之间的矛盾

D.人民群众同极少数反动分子之间的矛盾

二、多项选择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是由( )决定的。

A.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条件B.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

C.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D.社会主义所要求的物质技术基础E.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科学构想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是( )。

A.生产力总体水平落后B.商品经济不发达

C.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不完善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不健全E.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指要坚持( )。

A.党的基本路线B.社会主义道路

C.人民民主专政D.共产党的领导

E.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和简明概括是(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E.坚持改革开放

5.党的十五大提出的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性目标是( )。

A.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B.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C.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D.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更加富裕

E.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D 2. B 3. C 4. A 5. B

二、多项选择

1.AD 2.ABCD 3.BCDE 4.ACE 5.BDE

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一、单项选择

1.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实质上是对( )这一问题的探讨和总结。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B.市场经济是姓“资”还是姓“社”

C.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D.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发展社会主义

2.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了( )的重大判断。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C.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三个有利于”是检验社会主义建设各方面得失成败的根本标准

3.1992年,邓小平同志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提出了( )的著名论断。

A.发展才是硬道理

D.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C.高举社会主义旗帜,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D.科学技术是第——生产力

4.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 )决定的。

A.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阶段B.我国目前的经济现状

C.我国人民目前的生活水平D.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5.邓小平同志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体现了( )。

A.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当代实际的结合B.对共产主义能尽快实现的坚定信念

C.不允许两极分化现象存在的坚强决心D.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深刻理解

二、多项选择

1.邓小平同志提出(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

A.发展生产力B.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C.增加人民收入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E.坚持改革开放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包含( )。

A.解放生产力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C.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发展生产力

E.加强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在于( )。

A.使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了经济建设上来

B.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C.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不等于贫穷”的概念

D.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E.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重大政治问题的高度

4.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

A.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B.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C.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要求D.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

E.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

5.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是( )。

A.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大力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C.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D.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

E.始终牢记阶级斗争的必要性

三、辨析

1.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决不允许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存在。

2.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改革。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D 2. B 3. A 4, D 5. A

二、多项选择

1.AC 2.ABD 3.BD 4.ABCDE 5,ABCO

三、辨析

1.不正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中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阐明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我们发展生产力,创造的财富归人民所有,不允许出现两极分化。但是同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逐步实现的比较长的动态过程。在中国的具体条件下,在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充分发展以前,仍然会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存在剥削和出现两极分化的可能性。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将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发展过程逐步地得到充分体现。

2.不正确。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当前社会矛盾的需要;是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的需要;是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的需要;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的需要;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改革是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不需要推翻现有的根本制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发展生产力。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单项选择

1.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性质应该是( )。

A.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变革B.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方式的改革

C.社会主义原有体制的修补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我国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其中( )是重点。

A.经济体制改革D.政治体制改革

C.文化体制改革D.科技体制改革

3.实行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是( )。

A.互相帮助,互惠互利B.公平、公正、公开

C.相互平等,合作共事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4.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 )。

A.健全民主和法制B.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5.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 )。

A.使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B.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C.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D.利用国际分工,提高国民经济的效益

二、多项选择

1.“改革是中国的二次革命”这一论断的基本含义是( )。

A.改革与第一次革命具有相同的内容B.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C.改革是对原有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D.改革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深刻的变化E.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2.我们在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时,必须做到( )。

A.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

B.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统一起来

C.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D.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

E.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3.实行对外开放是( )。

A.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B.现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C.我国实现现代化之前的重要政策D.为了引进和发展资本主义

E.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4.邓小平提出的关于对外开放战略的两个基本观点是( )。

A.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B.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C.对外开放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D.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E.对外开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5.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内容和基本形式有( )。

A.扩大对外贸易B.开展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

C.加强国际资金往来,积极利用外资D.发展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承包工程

E.发展国家旅游业

三、简答

1.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

2.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D 2. A 3. D 4. B 5. C

二、多项选择

1.BCDE 2.ABCDE 3.ABE 4.AD 5.ABCDE

三、简答

1.第一,就解放生产力而言,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第二,改革是一场革命,就改革的广度而言,我国的改革不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就改革的深度而言,涉及到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司法体制等方方面面。第三,就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而言,改革不亚于一场革命。第四,就改革决定中国命运的意义而言,改革是一场革命。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2.改革、发展、稳定好比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棋盘上的三招紧密关联的战略性棋子,每一招棋都下好了,相互促进,就会全局皆活;如果有一招下不好,其他两招也会陷入困境,就可能全局受挫。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原则是:首先,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其次,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协调统一起来,在改革和发展中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第三,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喂、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

一、单项选择

1.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对市场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是( )。

A.市场经济是完全竞争的经济B.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D.市场经济是由国家干预的经济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 )。

A.劳动者共同富裕B.生产资料公有制

C.社会化大生产D·市场经济体制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点是( )。

A.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B.人民当家做主

C.维护社会主义制度D.依法治国

4.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 )。

A.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必须在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进行活动

B.遵循“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5.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

A.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水平

B.整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程度

C.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的智力支持

D.我国的文盲半文盲人口较多的问题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A.在全社会开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7.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

A.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B.实现祖国统一

C.建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2000年翻两番,实现小康

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根本的是()

A.坚持爱国主义 B.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C.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 D.坚持改革开放

9.2013年11月9日到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全会的主题是(A)

A.全面深化改革B.全面深化开放

C.全面改革开放D.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10.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式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的工作总基调是(A)

A.稳中求进B.提质增效C.又快又好D.多快好省

11.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面对十分复杂的国际形式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着力(A)A.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B.调增长、稳结构、促改革

C.稳增长、促结构、调改革D.促增长、调结构、稳改革

12.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C)出发点和落脚点。

A .为人民服务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C.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D.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13.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D)

A.实现中国梦B.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实现和完成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

D.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4.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会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B)

A.基础性作用B.决定性作用C.关键性作用D.核心性作用

15.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是(B)

A.坚持创新B.坚持发展C.坚持改革D.坚持开放

16.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B)

A.政治体制改革B.经济体制改革

C.文化体制改革D.社会体制改革

17.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B)A.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市场作用B.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C.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和更好发挥市场作用D.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18.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是(D)

A.健全宏观调控体系B.深化行政体制改革

C.建设法制政府和服务型政府D.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19.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是(B)

A.税收B.财政C.科技D.经济

20.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是(B)

A.科学的税收体制B.科学的财税体制

C.科学的经济体制D.科学的管理体制

21.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B)

A.城乡不同步B.城乡二元结构

C.城乡分割结构D.城乡经济不协调

22.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 A )

A.活力、控制力、影响力B.活力、控制力、创造力

C.创造力、控制力、影响力D.品质、控制力、影响力

23.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B )

A.活力和影响力B.活力和创造力

C.控制力和影响力D.品质和创造力。

24. (B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

A.基层民主

B.协商民主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二、多项选择

1.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同于传统工业化道路的新特点主要表现在( )。

A.它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

B.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

C。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D。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L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针政策是( )。

A.工业反哺农业B。农业反哺工业

C.城市支持农村D.农村服从城市

E.多予少取放活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是因为( )。

A.它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相适应

D.它直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C.它保证人民的权力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

D.它保证人民群众有效地对各级国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有( )。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D.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E.社会主义荣辱观

5.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A.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B.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C.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

D.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E.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6.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会高度评价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5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研究了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改革开放是(ABCD)

A.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B.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C.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D.党在新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7.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ABC)

A.系统性B.整体性C.协同性D.全面性

8.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BCD)

A.中国人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B.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C.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D.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9.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全会指出,除了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以外,还要紧紧围绕(ABCD)

A.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B.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

C.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D.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

10.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必须长期坚持。最重要的是,坚持(ABCD)

A.党的领导,贯彻党的基本路线,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确保改革正确方向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总结国内成功做法,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

C.以人为本,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群众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人民推动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政府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促进,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11.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AB)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要支柱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

12.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ABCD)

A.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B.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C.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D.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13.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新型工业城乡关系是(ABCD)

A.以工促农B.以城带乡C.工农互惠D.城乡一体

14.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必须(ABCD)

A.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来更好结合

B.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C.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

D.要放宽投资准入,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15.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ABCD)

A.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C.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D.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

16.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

制度体制,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ABCD)

A.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

B.划定生态保护红线

C.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D.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

17.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ABCD)

A.总体设计B.统筹协调C.整体推进D.督促落实

18.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BCD)

A.解放市场B.解放思想

C.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D.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

19.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 CD)

A.到建党100周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B.到建国100周年,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C.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会要求,到2020年,要(ABD)

A.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

B.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

C.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梦D.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1.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根本之策是(ABC)

A.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B.让人民监督权力

C.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D.提高官员道德品质

22.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AD)

A. 国家安全委员会

B.国家安全局

C.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委员会

D. 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

23.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宪法是保证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

久安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权威。要(ABC)

A.进一步健全宪法实施监督机制和程序,把全面贯彻实

B.建立健全全社会忠于、遵守、维护、运用宪法法律的制度

C.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

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

D.使宪法赋予公民更多的政治权利和政治自由

三、简答

1.如何理解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四、辨析

1.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比重的减少,会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2.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提出

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C 2. B 3. B 4. C 5. C 6. A 7.A 8.B

二、多项选择

1.ABCD 2.ACE 3.ACD 4.ABCDE 5.ABC

三、简答

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规划中的一项战略任务:首先,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由我国当前的国情决定的。其次,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第三,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最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辨析

1.不正确。首先,改革开放以来,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单一的公有制为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调整和完善了所有制结构,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其次,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公有制经济在现阶段所有制结构中仍然占有主体地位,这主要体现在:包括国有资产和集体资产在内的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上。第三,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加强,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并不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2.不正确。先进文化固然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但是,两者从来就不是平衡发展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文化的发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而形成先进文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因此,完全可能也必须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

一、单项选择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先是从解决( )问题开始的。

A.香港问题B.澳门问题

C.台湾问题D.港澳问题

2.在“一国两制”构想中,实现“和平统一”的原则是( )。

A.两种制度B.一个中国

C.和平方式D.港人治港

3.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 ),将中央关于解决

台湾问题的大政方针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A.《反分裂法》B.《反对分裂法》

C.《反分裂国家法》D.《反分裂中国法》

4.台湾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中国的( )。

A.外交问题B.国际政治问题

C.内政问题D.中美关系问题

5.“三通”是指( )。

A.通商、通航、通邮B.通信、通邮、通航

C.通话、通邮、通航D.通商、通航、通信

二、多项选择

1.我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后,对澳门实行“一国两制”、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方针。澳门特别行政区在政治和法律方面享有的自治权包括( )。

A.独立的外交权B.行政管理权C.独立的防务权

D.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E.立法权

2.在台湾问题上我们坚决反对( )。

A.“一中一台”B.“两个中国”

C.台湾独立D.外国插手

3.对于台湾问题,正确的立场是( )。

A.两岸主权统一是不可侵犯的

B.台湾问题和香港、澳门问题一样,都是殖民主义遗留下来的问题

C.主张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但不能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以任何方式否认台湾是中国的7部分

4.香港回归祖国是永载史册的民族盛事,其重大意义是标志着( ):,

A.中国人民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

B.“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巨大成功

C.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D.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

5.在台湾统一问题上,我国政府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是因为( )。

A.在统一的问题上始终存在着和平方式与非和平方式两种可能性

B.能否以和平方式统一祖国,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更有利于和平统一

C.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

D.针对台独势力搞台湾独立的阴谋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C 2. B 3. C 4. C 5. A

二、多项选择

1.BDE 2.ABCD 3.ACD 4.ABCD 5、ABCD

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一、单项选择

1.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恐怖主义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国际经济旧秩序D.世界多极化

2.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

A.南北问题B.维护世界和平问题

C.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问题D.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问题

3.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于处理( )。

A.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B.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C.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D.同一切国家的关系

4.谋求世界各国经济共同发展的根本途径是( )。

A.加速各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B.推动南北对话

C.加强南南合作

D.建立公正、合理、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5.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 )作出的战略抉择。

A.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需要B.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

C.自身发展的需要D.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

二、多项选择

1.邓小平说:“我们的外交政策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我们把争取和平作为对外政策的首要任务”,这是因为( )。

A.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B.霸权主义仍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C.争取世界和平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D.中国是维护第三世界国家利益,促进发展的可靠力量

2.新中国建立之际,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有( )。

A.“一边倒”B.“反霸权主义’’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另起炉灶’’

3.我国在外交政策中奉行独立自主的原则,这主要体现在( )。

A.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B.真正的不结盟

C.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

D.不与霸权主义国家交往

4.争取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必须建立国际新秩序。国际政治新秩序是指

( ) 。

A. 国际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国际事务B.各国独立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

C.和平解决国际分歧和争端D.不干涉别国内政

5.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包括( )。

A.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

B.依靠自身力量和改革创新实现发展,同时坚持实行对外开放

C.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努力实现与各国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D.坚持和平、发展、合作,与各国共同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三、简答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四、辨析

1.经济全球化弊大于利。

2.世界发展的多极化趋势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B

4.D

5.D

二、多项选择

1.BC 2.ACD 3.ABC 4.ABCD 5.ABCD

三、简答

1.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主题,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

合力作用结果。

第一,世界主要矛盾的发展变化来看,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东西、南北矛盾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矛盾。随世界主要矛盾转化,时代主题也发生变化。第二,抑制世界大战的因素不断增长,维护世界和平,避免世界大战成为可能。第三,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因为首先,发展不仅与发展中国家的进步,也与全人类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其次,发展不仅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再次,从和平与发展的关系上看,没有人类协调、平衡、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四、辨析

1.不正确。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从积极方面看,经济全球化使各种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促进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从消极方面看,它在推动全球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世界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并对国家主权和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造成了严重冲击。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2.正确。国际格局走向多极化,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

一、单项选择

1.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 )。

A.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C.新的中产阶级D.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2.江泽民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个体、私营经济中的广大从业人员是( ) 。

A.工人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B.职业和身份比较固定的弱势群体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D.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

3.依靠( )推动科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已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D.新的社会阶层

4.建立( )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是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A.巩固的国防B.统一战线

C.人民军队D.军事变革

5.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 ),是我们党维护人民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权的体现,也是最大限度团结人民群众的需要。

A.不信教的自由B。信教的自由

C.宗教信仰自由权利D.自主权利

二、多项选择

1.党的十六大提出“四个尊重’’的重大方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四个尊重”主要包括( )。

A.尊重劳动D.尊重知识

C.尊重人才 D.尊重创造

2.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包括( )。

A.工人

B.农民C.知识分子

D.个体户 E.私营企业主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现为( )

A.队伍迅速壮大 B.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岗位流动加快 D.其历史地位的改变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新的社会阶层是( )

A.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

B.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

C.个体户、私营企业主

D.中介组织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

5.(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A.工人B.农民 C.知识分子

D.中国人民解放军E.小手工业者

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B 2. C 3. C 4. A 5. C

二、多项选择

1.ABCD 2.ABCDE 3.ABC 4.ABCD 5.ABC

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

一、单项选择

1.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

A.改革B.开放

C.发展D.稳定

2.中国共产党的唯一宗旨是( )。

A.解放全人类B.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实现共产主义D.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

3.一个政党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是否起促进作用,取决于该党是否( )。

A.取得执政地位B.代表先进生产方式

C.维护无产阶级利益D.符合统治阶级的需要

4.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 )。

A.农民阶级B.工人阶级

C.知识分子D.民主人士

5.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保证是( )。

A.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D.发扬党内民主

C.坚持从严治党D.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二、多项选择

1.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

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继续前进,开创工作新局面,赢得事业新胜利,最根本的就是要( )。

A.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B.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D.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新概括。

“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 )。

A.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B.先进生产方式前进的方向

C.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D.先进社会制度的发展要求

3.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作风是( )。

A.一切从实际出发B‘密切联系群众C.理论联系实际

D.为人民服务I批评与自我批评

4.当前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的问题是( )。

A.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

B.保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C.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D.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5.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的三大历史任务是( )

A.推进现代化建设B.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D.反腐倡廉L加强执政能力建设

三、辨析

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和命运。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C 2. B 3. B 4. B 5. C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 3.BCE 4.ACD 5.ABC

三、辨析题

1.正确。我们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和行动准则,把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可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共产党的前途和命运。

2.不正确。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这种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由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严重挫折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是我党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作出的正确选择。

材料阅读:

【材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以执政党最高政治文件和最高政治决策的形式,对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引导和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通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法治轨道上积极稳妥地深化各种体制改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制度化、法治化的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内容。我国宪法规定,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没有法治,就没有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思维,基于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新认识,基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的新判断,基于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的新理念,我们必须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高到落实党和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总抓手的新高度来把握,把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纳入到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范畴中来展开,把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保障宪法法律实施置放到维护国家治理权威、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保障人民基本权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大格局中来落实,把建设法治体系、发挥法治功能的基本要求贯彻到引领深化改革、促进全面发展、构建有序社会、保证长治久安的具体实践中来实现。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新形势下发展人民民主的根本保障。依法治国的要义是,通过反腐治权、依法治官和监督制约公权力,通过尊重保障人权和基本自由,实现人民民主。因此,发展人民民主,保障人民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体的政治地位和主权权利,必然是依法治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人民民主对依法治国的新期待,不仅表现或者停留在公民享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依法享有管理权、知情权、参政议政权、监督权等政治民主和政治权利方面,更多的是表现在对社会民主与社会权利,如自我管理、社会保障、医疗养老、住房就业、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经济民主与经济权利,如参与经济决策和管理、获得财产或企业股份、参加工会、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带薪休假、适当生活水准权、安全生产等。广大人民群众不仅需要抽象的民主政治权利、民主政治参与,更需要具体实在可参与、被尊重、平等公正的民主政治权利;不仅需要玻璃天花板上可望而不可及的民主政治权利,更需要兑现实在实惠实用的人身财产权利、经济社会权利、环境生态食品安全权利等具体权益。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要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民主化、科学化和信息化,核心是推进国家治理的法治化。一方面,要推进国家治理制度体系的法治化。法治国家治理制度体系中的绝大多数制度、体制和机制,已通过立法程序规定在国家法律体系中,表现为法律规范和法律制度。因此,发展和完善国家法律体系,构建完备科学的法律制度体系,实质上就是推进国家治理制度体系的法律化、规范化和定型化,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国家制度体系。另一方面,要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的法治化,归根结底是要增强治理国家的权力(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强化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力、遵守力,提高国家制度体系的运行力、执行力。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法治基本方式在推

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全面依法治国不仅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而且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对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引领、规范、促进和保障等重要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在需要。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社会分工、公平竞争和自由等价交换,实现市场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因此,要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必须规范政府行为,将权力关进法律和制度的笼子里,防止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不当干预、过分干预,依法保证市场主体自主决策、分散决策;必须保护财产权利与人身自由,保证市场主体平等地位,实现公平竞争;必须贯彻诚实信用原则,降低交易成本;必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有效解决争议,维护市场秩序。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完善法治体系,形成良好法治环境,实现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通过民主科学立法,实现初始环节资源配置的分配正义;通过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实现法律的执行正义和矫正正义功能。司法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可以为市场经济改革提供一种缓和机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加快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然要求。建设法治中国,是中国人民对自由平等、人权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秩序、尊严幸福等法治价值的崇高追求,是坚持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实现国家工作法治化的实践过程,是人民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治理社会、配置资源、保障人权、驯化权力的良法善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就要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不断深化法制改革,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推进依宪治国,切实尊重和维护宪法权威;推进民主科学立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法律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成法治政府;推进公正司法,建设独立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制度;推进全民守法,加快建设法治社会;推进依法治军,保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努力推进地方法治建设,夯实依法治国的实践基础;推进法治国际合作,完善国际法治新秩序。最根本的,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执政,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对依法治国事业的领导和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基本途径。公平正义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普遍价值追求,但却见仁见智,没有共识性的最大公约数。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我们不宜抽象地主张公平正义,而应当通过法律和法治来表达和实现可操作的公平正义:一要充分发挥法治的功能,重构我国社会公平正义的基本评判体系,把公众对于公平正义的利益诉求纳入法治轨道。通过科学立法,把抽象合理的公平正义诉求转化为具体明确的法定权利或权益;通过严格执法和公正司法,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公众通过法治方式,依法维护和实现自己表现为法定权利或权益的公平正义。二要通过公平公正的实体法,合理规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合理分配各种资源和利益、科学配置各类权力与责任,实现实体内容上的分配正义。三要通过民主科学的程序法,制定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并为大多数人接受的程序规则,从程序法上来配置资源、平衡利益、协调矛盾、缓解冲突、规范行为,实现程序规则上的公平正义。四要在发生矛盾纠纷等利益冲突问题时,通过包括司法程序在内的各种法治程序、法治机制来解决,实现法治的实体与程序公正,至少是法治程序的公正。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反腐治权的治本之道。权力腐败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死敌,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成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大障碍。应当更加重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把权力放进法律制度的笼子里,完善权力制约和监督机制,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反腐治权,切实从体制、机制和法治上遏制并解决权力腐败问题。腐败现象千变万化,腐败行为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是公权力的腐败,因为权力不受制约必然产生腐败、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所以各法治国家要依法分权和治权。公权力腐败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公权力腐败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归根结底是权力寻租,是掌握和行使公权力的各类主体的腐败,而这些主体基本上都是政府官员和公职人员,所以各法治国家不仅要依法治权,而且要依法治官、从严治吏。在我国,依法治权、依法治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是法治思维下反腐治权的必然要求。反腐必须治权,治权必靠法治。

【材料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一论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

对于行进在现代化之路上的中国,法治是繁荣稳定的基石;对于掌舵民族复兴航船的中国共产党,法治是执政兴国的支撑。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军号。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加强法治建设的专门决定,凝聚了全党智慧,体现了人民意志,是指导新形势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纲领性文件。全会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必须将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扎实抓好落实。

“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如果说17年前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开启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伟大航程,那么十八届四中全会再次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则是在这条道路上的一次历史性跨越,体现了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上认识的突破、手段的创新。全会提出的新观点、新举措,必将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制度框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法治保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改革开放以来,从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确定依法执政基本方式;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到建设法治政府、完善司法体制,中国发展的进程,也正是法治进步的过程。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忽视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要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今日中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可说前所未有。快速发展期,面对多元利益诉求如何定纷止争,促进公平正义?改革深水区,面对多样实践探索如何划定边界,掌握改革航向?社会转型期,面对多变思想观念如何调和鼎鼐,凝聚广泛共识?越是在关键时刻,越需要发挥法治的作用,让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法律是治国理政最大的规矩。要跳出“历史周期律”、实现长期执政,要走好“中国道路”、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以法治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要准确把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全会决定,就需要把法治的作用和地位,放在这样的高度来理解。

这次全会提出了180多项重要改革举措,涵盖了依法治国各个方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历史性地摆在了我们面前,法治中国的宏图正在徐徐展开。只有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和善作善成的作风,落实好全会的重要精神和全面部署,才能沿着法治道路、建设法治中国,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三】“三个全面”激发改革与法治的同频共振

四中全会今日落下帷幕,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把“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三个全面’的逻辑联系”作为重要考虑。“三个全面”,掷地有声,向世人宣告:改革与法治要同频共振。

改革进入“深水期”,水越来越深,遇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面对的“暗礁”、“潜流”、“漩涡”也越来越多,利益盘根错节。“硬骨头”要啃,“险滩”要涉,石头却摸不到了,靠什么突破固化的藩篱、凝聚改革的共识、推进改革的大业?答案就是,依法治国。全会提出,要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这艘大船,需要法治的强力护航。正如法学界名言所说:“法律乃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是解决冲突的首要渠道。”改革,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打破旧有的窠臼,必然会出现社会矛盾和利益纠纷。而法治,乃是解决矛盾成本最低的一种手段。

同时,随着改革的推进,也必然会与部分现行法律法规发生冲突。旧法管不了,新法还未出台,没有了“硬杠杠”,改革在各级官员手中就会变成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对部门有利的就改,和部门利益相冲突的就缓改,甚至不改。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绘制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可没有刚性的约束,再美的蓝图都会成为“纸上风光”,再好的改革初衷都会成为“镜中水月”。要避免改革成为可以随意拉扯的“橡皮筋”,就必须以“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责任必须为”的法律刚性,束缚住改革的随意性和自由性。因而,四中全会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之一是“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不妨举个例子。国家一直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要改革财税体系,推进政府实现全口径预算和预算公开。但除了财政拨款,还有哪些该纳入预算管理?预算又该公开到哪些程度?原有的《预算法》对此并无规定。“三公经费”和“小金库”,也就成了法外的“灰色地带”。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对《预算法》进行修订后,新的《预算法》明确提出了“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并要求预算公开。如此,全口径预算和预算公开的改革,也就成为政府的法定责任,堵住公共资金的“跑冒滴漏”和取消政府的“账外账”也就有了法律依据。“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法治中国的实现,同样离不开改革。在依法治国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比如,立法上,有些部门因为利益相互“打架”,有些重要的法律条文迟迟难以出台;执法上,以权压法、九龙治水的现象依然存在;司法上,地方化和行政化仍是阻碍司法公正的因素等。破解这个法治的“多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