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预防和控制性传播感染:全球战略草案

预防和控制性传播感染:全球战略草案

世界卫生组织

第五十九届世界卫生大会A59/11临时议程项目 11.6 2006年5月18日预防和控制性传播感染:全球战略草案

秘书处的报告

1.在WHA53.14号决议中,卫生大会要求总干事制定卫生部门对艾滋病毒/艾滋病和性传播感染的流行作出反应的全球战略。在2003年,卫生大会通过了WHA56.30号决议,注意到全球卫生部门艾滋病毒/艾滋病战略1,并在第二年在WHA57.12号决议中认可了朝着实现关于生殖卫生的国际发展目标和具体目标加速进展的战略。提交2006-2015年预防和控制性传播感染全球战略草案2是对WHA53.14号决议的要求作出回应的下一个步骤。

2.通过所有区域由各国卫生部代表、非政府组织、联合国系统合作伙伴、私立卫生部门及其它关键性的利益攸关者参加的包容性的广泛磋商过程,制定了战略草案。该过程在2002年开始,确定了新战略关键内容的概况。在2004年下半年,每个区域在协商会上讨论了第一份草案,随后进行了全球协商以审议所有意见并编辑工作草案。由此产生的草案纳入了所有各次协商会以及世卫组织性别问题咨询小组和性传播感染(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造成的感染)专家咨询团成员的建议,于2006年2月张贴在世卫组织网站上,供会员国讨论和提交意见。最后草案已考虑到收到的意见并对全球卫生部门艾滋病毒/艾滋病战略进行了补充。如同朝着实现关于生殖卫生的国际发展目标和具体目标加速进展的战略所提出的,它承认预防和控制性传播感染是性和生殖卫生的核心问题。

3.有30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病原体,包括艾滋病毒,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其中许多主要是通过性交进行传播的。有些还通过受污染的血液制品或组织移植传播,以及在妊娠、分娩和母乳喂养过程中由母亲传给婴儿。据世卫组织估计,在15-49岁的男女中全球每年会发生3.4亿多例常见的细菌和原生动物性传播感染(即梅毒、淋病、生殖器衣原体感染和滴虫病)新病例。

1内容提要见文件WHA56/2003/REC/1,附件5。

2文件A59/11 Add.2。

A59/11

4.性传播感染可无症状或仅出现轻微和短暂的症状,但这种感染可引起严重的远期后果,诸如不孕,异位妊娠、慢性病和过早死亡。在胎儿和新生儿中,衣原体感染、淋病和梅毒可产生严重和常常威胁生命的病情,包括先天疾病、肺炎和出生低体重。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会加大形成宫颈癌的可能性,而这种癌是世界范围内妇女与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病因,每年造成24万名妇女死亡1。正确诊断性传播感染对提供适当和有效的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5.对控制性传播感染的投资可产生四项基本益处。第一,其控制减少在资源紧张国家和发达国家由性传播感染通过对生活质量、性和生殖健康以及儿童健康的影响直接和通过对国家和个人经济的影响间接造成的巨大发病率和死亡率负担。第二,这是预防艾滋病毒感染的一种具有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其它性传播感染会加强艾滋病毒的性传播:特别是生殖器疱疹,而且一般来说生殖器溃疡,可以在每次无保护的性交中使艾滋病毒传播的危险增加50-300倍。第三,它有助于预防严重的并发症,例如输卵管性不孕症、宫颈癌和孕产妇死亡。第四,它将减少不良妊娠结局,例如梅毒造成的死胎和围产期死亡以及淋球菌和衣原体感染造成的失明。

6.如果具备了足够的政治意愿并调动了足够的资源来发起和在一个关键水平上维持活动,性传播感染是可以得到控制的。资源有限的不同环境(如泰国和乌干达)以及丹麦、瑞典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等其它国家提供了一些成功的例子。现在已有与艾滋病毒/艾滋病流行进行斗争的新伙伴、资源、创新技术和大量经验。200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艾滋病毒/艾滋病问题的承诺宣言》的决议2指出,包括性传播感染的早期和有效治疗在内的预防工作必须成为艾滋病毒感染和艾滋病应对措施的支柱。疫苗是另一方面的预防措施。已有针对乙肝的安全和有效的疫苗,将其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使用,可预防乙肝病毒的性传播并降低随后的肝病发病率。针对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的候选预防性疫苗显示出了巨大的前景,必须考虑把成功的疫苗纳入国家免疫规划以保证保护性活跃前的青少年。必须把控制性传播感染作为一项关键性内容列入国家艾滋病毒预防和医疗战略。

7.四个主要障碍阻碍了性传播感染的控制。第一,无知和信息缺乏形成了错误的概念和相应的污辱。后者转而导致患者不愿意寻求适当的治疗,难以通知性伴,并更愿意到私立部门寻求治疗,但这种治疗常常不够。这一问题在资源贫乏的环境和边缘人群中尤其存在。第二,由于多数性传播感染无症状并且缺乏筛检规划或迅速、廉价的诊断测试,所以遭受未被认识的慢性感染和未经治疗感染远期后果的人数众多。第三,在政策层面1《2004年世界卫生报告:改变历史》。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2004年。

2联合国大会第S-26/2号决议。

2

A59/11 上,污辱、歧视和缺少对性传播感染疾病负担的了解造成对控制措施资助不够。最后,

在私立部门参与的情况下为把性传播感染医疗纳入生殖卫生保健所作出的努力已证明

比预计的更为复杂。

8.战略草案提供了一个框架,通过两方面至关重要的操作内容,为预防和控制性传播

感染指导全球加速应对:

(a) 技术部分概括了控制性传播感染的核心活动,其中涉及诸如青少年卫生、妇女

的无症状感染以及向具有感染高度危险但很难获得卫生服务的人群提供服务等方

面—战略的这一部分将需要在每个区域或国家进行调整;

(b) 宣传部分旨在通过全球和国家运动提高对性传播感染的认识并产生处理此问

题的政治承诺。

9.在可行性和可衡量投资回报的基础上,国家将选择实施或推广战略草案中建议的特

定活动。这些活动可包括:通过在初级卫生服务点(具备或不具备实验室检测)的病症

处理,扩大性传播感染诊断和有效治疗的获取面;对卫生保健工作人员进行面向用户的

培训或再培训;引进符合国情的干预措施,针对感染危险加大的人群;通过教育和性健

康咨询,提高青年人的认识和技能,以便预防感染;在服务点推广孕妇中梅毒的检测和

治疗;加强二代艾滋病毒监测,包括对性传播感染的生物医学监测和行为监测,以便监

控此类感染和艾滋病毒/艾滋病的流行;以及结合服务提供情况调查进行数据收集和分

析,以便监测应对情况和疾病负担。

10.战略草案依赖于存在促进性的环境,即政府以及国家和国际合作伙伴的承诺;提供

足够的资源;实施对文化、性别和污辱所造成障碍敏感的有效规划;以及协调一致的反

应。在这一范围内,根据影响和可行性证据选择的一些优先重点干预措施已经列出以便

予以扩充,并且已提出时限和具体目标。

卫生大会的行动

11.请卫生大会考虑通过下述决议草案。

3

A59/11

4第五十九届世界卫生大会,

审议了预防和控制性传播感染全球战略草案1;

忆及WHA46.37号决议,其中认识到其它性传播疾病在艾滋病毒传播中的作用;

WHA53.14号决议,它要求总干事制定卫生部门对艾滋病毒/艾滋病和性传播感染的流行作出反应的全球战略;WHA56.30号决议,它注意到全球卫生部门艾滋病毒/艾滋病战略;以及WHA57.12号决议,该决议认可朝着实现关于生殖卫生的国际发展目标和具体目标加速进展的战略;

确认和重申,在2005年世界首脑会议(纽约,2005年9月14-16日)上,世界各国领导承诺到2015年时实现普遍获得生殖保健服务,并把这项目标纳入各项战略,以实现国际商定的发展目标,包括《千年宣言》所载的目标,以及实现千年发展目标需要对性和生殖健康进行投资和作出政治承诺,其中包括预防和控制性传播感染2,

1.认可预防和控制性传播感染全球战略;

2.敦促会员国:

(1) 通过和利用这项战略以确保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努力包括符合地方流行

病学状况的预防和控制性传播感染计划和行动,包括为此目的动员政治意愿和筹集财政资源;

(2) 将预防和控制性传播感染作为艾滋病毒预防以及性和生殖卫生规划的一个有

机组成部分;

(3) 监测国家计划的实施以确保性传播感染危险加大的人群能获得预防信息和用

品以及及时诊断和治疗;

1文件A59/11,附件。

2联合国大会第60/1号决议。

A59/11 3.要求总干事:

(1) 与联合国系统其它组织合作,为在全球和区域级实施战略拟定一项确定重点、

行动、时限和绩效指标的行动计划,并为国家级实施和监测控制和预防性传播感染

国家计划提供支持;

(2) 在会员国中间提高对拟定、促进和资助预防和控制性传播感染支持性法规、计

划和战略重要性的认识;

(3) 应要求向会员国提供支持,以与地方性传播感染流行病学相适宜的方式调整和

实施战略并评价其影响和有效性;

(4) 在2009、2012和2015年通过执行委员会向卫生大会报告实施战略方面的进展。

5

A59/11

附件

2006-2015年预防和控制性传播感染全球战略草案

目 录

前言 (9)

信息一览 (10)

缩略语和缩写词 (11)

1.性传播感染: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12)

1.1全球负担 (12)

1.2为什么目前要投资于性传播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15)

1.2.1减少与性传播感染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15)

1.2.2预防艾滋病毒感染 (15)

1.2.3预防女性中的严重并发症 (16)

1.2.4预防不良妊娠结局 (16)

1.3加速应对的机会 (17)

1.3.1艾滋病毒预防的一项经济有效干预措施 (17)

1.3.2新的伙伴关系 (17)

1.3.3加强应对的新技术 (18)

1.3.4预防和控制性传播感染的公共卫生方法 (19)

1.3.5促进高危行为人群和一般人群使用安全套 (20)

1.3.6为控制性传播感染提供服务的障碍 (21)

2.战略目标和范围 (22)

2.1宗旨与目标 (22)

2.2目标受众 (23)

2.3指导原则 (24)

2.4应对的主要内容 (25)

3.技术策略:建立在性传播感染预防和控制成功的基础之上 (26)

3.1性传播感染传播的动力学 (26)

3.2性传播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干预措施 (27)

3.2.1 促进健康的性行为 (29)

3.2.2提供安全套和其它屏障方法 (29)

3.2.3提供性传播感染预防和医疗 (30)

3.2.4 获得药物和适当的技术 (34)

3.2.5 推广 (36)

7

A59/11 Annex

83.3改进政策和规划发展的信息 (36)

3.3.1 监测 (36)

3.3.2 督导和评估 (38)

3.4与其它规划和合作伙伴的结合 (39)

3.4.1公共部门卫生规划 (39)

3.4.2私立部门 (45)

3.4.3 社区参与 (45)

3.4.4其它合作伙伴 (46)

3.5加强卫生系统能力建设,有效提供服务 (46)

3.5.1 性传播感染服务的可及性 (47)

3.5.2 质量保证 (48)

3.5.3筹资服务 (50)

3.5.4 发展人力资源 (51)

3.5.5 规划管理的实验室支持 (51)

3.5.6 采购和后勤管理 (53)

3.6立即行动的优先内容 (54)

3.6.1性传播感染病例管理质量 (55)

3.6.2获得必要的用品和药物 (56)

3.6.3高危人群与脆弱人群的干预 (56)

3.6.4监测与资料收集 (60)

3.6.5综合实施:共同的责任 (60)

4.宣传策略:动员政治和社会领导层及财政资源 (62)

4.1倡导 (62)

4.2与媒体合作 (62)

4.3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 (63)

4.4动员财力资源 (63)

参考文献 (64)

Annex A59/11 前言

每天有将近100万人获得性传播感染,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感染

所导致的后果包括出现急性症状、慢性感染和严重的远期后果,诸如不育、异位妊娠、

宫颈癌和婴儿与成人过早死亡。患有其它性传播感染,例如梅毒、软下疳溃疡或单纯生

殖器疱疹病毒感染,可以明显地增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获得或传播的危险

性。新近的研究表明,非常早期的艾滋病毒感染与其它性传播感染之间具有非常明显的

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造成的感染占艾滋病毒传播的40%或以上。尽管这一证据,由

于在过去的5年中将工作的重点转向艾滋病毒治疗方面,因此,在控制性传播感染传播

方面的工作一直缺乏动力。

性传播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应是综合性的性和生殖卫生服务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

分,以有助于实现千年发展目标,并对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行动纲领中提出的

有关改善性健康和生殖健康的要求作出回应。

2006-2015年预防和控制性传播感染全球战略草案有两个组成部分:技术和宣传。

该战略的技术内容涉及到促进健康性行为的方法、保护性屏障方法以及有效和可及的性

传播感染医疗服务和改进性传播感染控制规划督导和评估。对于加强卫生系统在实施这

些规划的能力方面所需采取的步骤进行了解释。在这一部分,应该强调基于科学依据和

成本效益的公共卫生方法。

该战略草案为将高质量的性传播感染防治服务更广泛地扩展到初级卫生保健、性和

生殖卫生服务与艾滋病毒防治服务系统提供了充分理由。它强调了可以通过与其它政府

部门和社区组织及私立提供者的合作来提高服务覆盖面的机会。

性传播感染在边缘人群中流行最为严重,而他们在卫生保健可及性方面存在着特殊

的问题。虽然对这些人群确保一定的支持以提供有效的干预在公共卫生方面的收益是重

要的,但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在本文件的倡导部分,针对如何在规划管理者中调动高层政府承诺的方法提出了建

议,这将成为加速应对的重要基础。

虽然艾滋病毒有其它的传播方式,但是就全球而言,其主要传播方式为性传播,使

之成为一种性传播感染。多年来,许多流行病学和生物学研究已提供证据表明,如果患

有其它性传播感染,这些感染作为获得艾滋病毒或艾滋病毒传播的协同因素,导致常见

陈述“性传播感染便利艾滋病毒的传播”。这可给人以艾滋病毒本身不是一种性传播感

染的印象。

在本文件中,无论什么时候使用这一常见短语,即“性传播感染便利艾滋病毒的传

播”,应将其理解为这是一些除艾滋病毒之外的其它性传播感染。在需要进一步澄清的

地方,使用了“其它性传播感染”或“除艾滋病毒之外的其它性传播感染”等短语。一

般而言,预防艾滋病毒传播的战略和干预措施也同样对其它性传播感染起作用。

9

A59/11 Annex 信息一览

10

Annex A59/11 缩略语和缩写词

AIDS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DALY 伤残调整寿命年

GFATM 抗艾滋病、结核和疟疾全球基金

GUD 生殖器溃疡性疾病

HBV 乙型肝炎病毒

HIV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病毒)

HPV 人类乳头瘤病毒

HSV 单纯疱疹病毒

MDG 千年发展目标

MSM 男男性接触者

MTCT 母婴传播

PDAS 计划、实施、评估与推广

PID 盆腔炎症性疾病

RTI 生殖道感染

STI 性传播感染

UNAIDS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

UNFPA 联合国人口基金

UNICEF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

WHO 世界卫生组织

11

A59/11 Annex 1. 性传播感染: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1.1 全球负担

有30多种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病原体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1)。性传播感染最主要

通过性接触传播,但也可以在妊娠和分娩过程中由母亲传给婴儿、通过血液制品或组织

移植以及有时可以通过其他非性接触的方式传播。多年以来,性传播感染,包括可导致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感染已被认为是重

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一些最常见的性传播病原体及其引起的疾病见表1。

在15-49岁的男女人群中,全球每年估计会发生3亿4千万例可治愈的性传播感染

新病例,主要是由梅毒螺旋体(梅毒)、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和阴道滴虫引起的感

染。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病例数最多,其次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和拉丁美洲及加勒比

海地区(2)。每年还会发生数百万病毒性的性传播感染,主要是艾滋病毒感染、生殖器单

纯疱疹病毒感染、人类乳头瘤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从全球来看,性传播感染成为

了巨大的健康和经济负担,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在健康不良导致的经济损失中占

17%(3)。

?在发展中国家,单纯疱疹病毒2型(HSV-2)感染是生殖器溃疡性疾病(GUD)的

首要原因。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资料表明,女性感染率为30%-80%和男性为

10%-50%。在中美和南美的妇女中,HSV-2感染率在20%-40%之间。在亚洲的发展

中国家,一般人群的HSV-2感染率为10%-30%。在美国,14-49岁人群的HSV-2

感染率为19%(4)。世界各地的女性HSV-2血清阳性率都高于男性,并且随年龄上

升(5)。HSV-2在艾滋病毒感染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

姆万扎研究表明,男性艾滋病毒感染的74%和女性感染的22%与HSV-2有关(6)。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是另一个重要的性传播的病毒性病原体。该病毒每年导致

约50万例宫颈癌和24万人死亡,主要在资源贫瘠的国家(7-9)。

?乙型肝炎病毒(HBV)可以通过性传播和共用针具传播,也可以通过输血和母婴传

播,导致每年大约有3亿5千万慢性肝炎和至少1百万例由于肝硬化和肝脏肿瘤而

死亡的病例(10)。预防乙型肝炎并从而降低肝癌发病率的疫苗已经出现(11,12)。

鉴于社会、人口和移民的趋势,性传播感染的危险人群将不断地明显增加。发展中

国家的性传播感染疾病负担最高,而工业化国家也可能会由于非治愈性病毒性性传播感

染的流行、性行为的趋势变化以及增加旅行而出现疾病负担的上升。性传播感染及其并

发症所致的社会经济费用是巨大的。在许多发展中国家,性传播感染成为患者寻求医疗

12

Annex A59/11

保健的前10位原因,显著地消耗国家的卫生资源和家庭收入。针对宫颈癌的筛查和治

疗、肝病的处理、不育的调查、围产期疾病保健、儿童失明、儿童肺病和女性慢性盆腔

炎所开展的性传播感染后遗症保健在三级卫生保健中占很大的部分。性传播感染的社会

代价包括性伴之间的冲突和家庭暴力。如果将其它性传播感染在艾滋病毒传播中的协同

因素效应考虑进去,这种费用将会进一步上升。

13

A59/11 Annex

14

表1. 主要性传播感染病原体及其引起的疾病 病原体

临床表现和其他相关疾病 细菌性感染

淋病奈瑟菌 淋病

男性:尿道分泌物(尿道炎)、附睾炎、睾丸炎、不育

女性: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炎症性疾病、不育、羊膜早破、肝周

男女两性:直肠炎、咽炎、播散性淋球菌感染

新生儿:结膜炎、角膜疤痕和失明

沙眼衣原体 衣原体感染

男性:尿道分泌物(尿道炎)、附睾炎、睾丸炎、不育

女性:宫颈炎、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炎症性疾病、不育、羊膜早破、肝周

炎;通常无症状

男女两性:直肠炎、咽炎、Reiter 综合征

新生儿:结膜炎、肺炎

沙眼衣原体 (L1-L3株) 性病性淋病肉芽肿

男女性:溃疡、腹股沟肿胀(横痃)、直肠炎

苍白螺旋体 梅毒

男女两性:一期溃疡(下疳)伴局部淋巴结肿大、皮疹、扁平湿疣、骨、心血管和

神经系统损害

女性:妊娠失败(流产、死胎)、早产

新生儿:死胎、先天梅毒

杜克雷嗜血杆菌 软下疳

男女两性:疼痛性生殖器溃疡;可能伴有横痃

克雷伯氏菌属(肉芽肿荚膜杆菌) 腹股沟肉芽肿(杜诺凡病)

男女两性:腹股沟及肛门生殖器部位的结节性肿胀和溃疡性损害

生殖支原体 男性:尿道分泌物(非淋球菌性尿道炎)

女性:细菌性阴道病、可能有盆腔炎症性疾病

解脲脲原体 男性:尿道分泌物(非淋球菌性尿道炎)

女性:细菌性阴道病、可能有盆腔炎症性疾病

病毒性感染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艾滋病)

男女两性:艾滋病毒相关性疾病、艾滋病

单纯疱疹病毒(HSV )2型 单纯疱疹病毒1型(较少见) 生殖器疱疹

男女两性:肛门生殖器水疱性损害和溃疡

新生儿:新生儿疱疹(往往是致死性的)

人类乳头瘤病毒(HPV ) 生殖器疣

男性:阴茎和肛门疣;阴茎癌

女性:外阴、肛门和宫颈疣、宫颈癌、外阴癌、肛门癌

新生儿:喉部乳头瘤

乙型肝炎病毒(HBV ) 病毒性肝炎

男女两性:急性肝炎、肝硬化、肝癌

巨细胞病毒 巨细胞病毒感染

男女两性:亚临床或非特异性发热、弥漫性淋巴结肿大、肝病等

传染性软疣病毒

传染性软疣

男女两性:生殖器或泛发的脐状坚硬的皮肤结节 卡波希氏肉瘤相关疱疹病毒(KSHV 或人类疱疹病毒8型) 卡波希氏肉瘤

男女两性:在免疫抑制者中出现的侵蚀性肿瘤

原虫感染

阴道毛滴虫 滴虫病

男性:尿道分泌物(非淋球菌性尿道炎);常无症状

女性:具有大量呈泡沫状阴道分泌物的阴道病;早产、出生低体重新生儿

新生儿:出生低体重儿

真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 念珠菌病

男性:阴茎龟头浅部感染

女性:伴有粘稠、凝乳样阴道分泌物、外阴瘙痒或灼痛的外阴阴道炎

寄生昆虫侵袭

阴虱 阴虱

疥螨 疥疮

Annex A59/11 1.2 为什么目前要投资于性传播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1.2.1 减少与性传播感染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除艾滋病毒之外的其它性传播感染直接通过对生活质量、生殖健康和儿童健康的影

响并间接地通过在便利艾滋病毒性传播方面的作用以及在经济上对国家和个人的影响,

在资源有限的国家和发达国家都造成巨大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负担。

健康后果从轻微的急性不适到引起疼痛并毁损外貌的损伤及心理疾病,范围很广

泛。例如,感染淋病奈瑟菌会造成男人排尿疼痛,并造成妇女急性或慢性下腹部疼痛。

梅毒感染虽然在早期无疼痛感,但如不进行治疗,可在以后造成神经、心血管和骨骼疾

病,而且急性感染可使孕妇流产。软下疳可引起使人丧失能力的疼痛溃疡,如延缓治疗

数天以上,可造成广泛的组织破坏,尤其是对免疫能力受损者。由于其反复性和疼痛性,

感染生殖器疱疹可引起巨大的性心理痛苦,尤其是在青年人中。

此外,对个人和整个国家造成大规模的经济负担和生产力损失。与性传播感染相关

的费用包括用于医疗和非医疗方面防治与材料的直接费用以及当个人不能从事生产活

动时(在就诊途中,在卫生设施候诊以及进行标本采集等程序时)生病所耗费时间的间

接费用。除艾滋病毒之外的其它性传播感染全球负担规模之大,使这些疾病应当单独作

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予以控制。

1.2.2 预防艾滋病毒感染

预防和治疗其它性传播感染可减少艾滋病毒性传播的危险,尤其是在性工作者及其

客户等很可能有许多性伴的人群中。在感染者与未感染的性伴之间进行无保护的性接触

期间,未治疗的炎症性或溃疡性性传播感染的存在可以增加艾滋病毒传播的危险(13)。

其它性传播感染对艾滋病毒传播的协同因素效应似乎在溃疡性性传播感染中更高:目前

的证据表明,大部分艾滋病毒的新感染与生殖器疱疹有关,并且HSV-2的抑制治疗可减

少妇女生殖道脱落物中的艾滋病毒(14-16)。估计生殖器溃疡性疾病可以在每次无保护性

的性接触中使艾滋病毒传播的危险性增加50-300倍(17)。

提供性传播感染医疗保健的服务是艾滋病毒预防的关键切入点之一。为性传播感染

求医的患者是开展艾滋病毒预防性咨询和自愿保密检测的重要目标人群,他们可能需要

艾滋病毒和艾滋病的保健服务。为性传播感染到卫生诊所求医的患者可能同时患有早期

艾滋病毒感染,并且他们通常具有艾滋病毒高病毒载量。在马拉维,患淋球菌性尿道炎

的男性,其精液中的艾滋病毒排毒量上升6倍。尿道炎治疗后,精液中的病毒载量下降

到与没有尿道炎的艾滋病毒男性感染者相同的水平(18)。美国最近在52例艾滋病毒感染

的一期或二期梅毒(其中58%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患者中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梅

毒与艾滋病毒病毒载量显著增高及CD4+细胞计数显著下降有关。梅毒治疗后使得免疫

15

A59/11 Annex

力及生殖道艾滋病毒载量恢复到感染前的水平,强调了在艾滋病毒感染者中预防和及时

治疗梅毒的重要性,不仅可以作为一种预防策略,而且还会改善艾滋病毒感染者的保健

质量(19)。在这一人群中提供有效的预防信息,对任何其它性传播感染加以治疗和促进

安全套的使用则会对艾滋病毒传播产生明显的影响。

千年发展目标(MDG)6具体目标7要求各国遏制并开始扭转艾滋病毒/艾滋病的

蔓延。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使用非常科学的方法证明了治疗性传播感染可以非常经

济有效地控制艾滋病毒的性传播;在姆万扎的社区干预试验中,改进的性传播感染病征

处理可以使得艾滋病毒发病率降低38%。姆万扎试验的结果可以推广到其他的人群,在

这些人群中艾滋病毒是呈现集中流行且绝大多数艾滋病毒感染来自于临时性伴,以及可

治愈性传播感染的患病率高。因此,治疗性传播感染是可行且有成本效益的干预之一,

有助于实现千年发展目标6具体目标7。

1.2.3 预防女性中的严重并发症

性传播感染是不育症最常见的可预防性原因。在衣原体感染后未接受治疗的女性

中,10%-40%会发展为有症状的盆腔炎症性疾病(PID)(20)。感染后的输卵管损害与

30%-40%的女性不育有关。再者,有盆腔炎症性疾病的女性异位(输卵管)妊娠发生率

比无盆腔炎症性疾病者高6-10倍,40%-50%的异位妊娠可以归因于既往盆腔炎症性疾

病(21)。

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每年引起大约50万例宫颈癌。在女性中,宫颈癌是继乳房癌

之后第二最常见的肿瘤,每年导致24万人死亡,绝大多数发生在资源贫瘠的环境(7-9)。

千年发展目标5具体目标6试图到2015年底将产妇死亡率降低四分之三。盆腔炎

症性疾病的预防将可以通过避免由于异位妊娠所导致的死亡而对该目标的实现做出贡

献。人类乳头瘤病毒的预防可以减少女性由于宫颈癌的死亡人数。

1.2.4 预防不良妊娠结局

未治疗的性传播感染与新生儿的先天感染和围产期感染有关,特别是在那些性传播

感染尚未得到控制的地区。

在患有未治疗的早期梅毒的孕妇中,妊娠中的25%会发生死胎和14%发生新生

儿死亡—总的围产期死亡率大约为40%。例如,非洲孕妇的梅毒患病率为

4%-15%(22)。在淋球菌感染未得到治疗的孕妇中,将近35%发生自发性流产和早产,

将近10%发生围产期死亡(23)。在没有预防的情况下,母亲患有未治疗的淋病所生的婴

儿中有30%-50%、母亲患有未治疗的衣原体感染所生的婴儿中有将近30%会发生新生

儿眼炎,其可导致失明(24,25)。全世界每年有1000-4000例新生儿由于此病而失明(26)。

16

Annex A59/11

仅仅在非洲地区,普遍使用有效的预防措施来预防先天梅毒可每年避免大约49万2

千例死胎和围产期死亡(27)。从费用-效果角度看,在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姆万扎地区,

孕妇中活动性梅毒患病率为8%,干预的费用估计为筛查一名妇女的花费为1.44美元、

治疗一例妇女的花费为20美元,以及减少一个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的花费为10.56

美元。所有梅毒筛查研究结果表明,挽救一个DALY所需的费用在4到19美元之间(26)。

1.3 加速应对的机会

1.3.1 艾滋病毒预防的一项经济有效干预措施

改善性传播感染的病例处理被科学证明是在一般人群中降低艾滋病毒感染发病率

的干预措施之一(29-31)。如果该干预措施是针对具有高传播性可能的特定人群,那么将

会有更加明显的费用效果(32)。

1.3.2 新的伙伴关系

全球继续决心控制艾滋病流行,这包括承诺将控制性传播感染视为一级预防策略。

联合国关于艾滋病毒/艾滋病问题的承诺宣言(2001年6月)指出,医疗服务、支持和

治疗是有效应对的基本要素,预防必须是艾滋病大流行应对措施中的支柱,包括早期、

有效地治疗性传播感染。在国际发展舞台上已出现新的合作伙伴和供资来源。这些包括

强有力的倡导者、有影响的网络、社区、非卫生部门合作伙伴、商业部门和慈善组织。

可通过这些新的以及现有的供资来源筹集资金,以确保对包括艾滋病毒在内的性传播感

染强化应对1。

一系列不同干预措施,以及资源有限的不同环境(如泰国和乌干达)和其他国家(如

丹麦、瑞典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成功结果都表明,如果具备足够的政治

愿望和广泛调动资源以开展并维持相关的活动,那么性传播感染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国

家之间的合作以及与感兴趣机构的伙伴关系可促进共享信息和推广成功的经验。

预防艾滋病毒的母婴传播(MTCT)的干预措施能够与先天梅毒的预防工作相结合,

避免出现婴儿虽然预防了艾滋病毒但死于梅毒的悲剧,正如海地的情况一样(33)。此外,

这种结合进一步增强了干预的成本效益。

1在国家级可获得的一些资源包括抗艾滋病、结核和疟疾全球基金、扩大获得抗逆转录病毒药物的战略和行动,

总统艾滋病紧急援助计划,5年内为抗击艾滋病毒/艾滋病大流行提供150亿美元(包括新供资90美元),重点为15

个受影响最严重国家,以及世界银行多部门性传播感染/艾滋病毒/艾滋病预防项目。

17

A59/11 Annex 1.3.3 加强应对的新技术

在性传播感染诊断、治疗和疫苗以及屏障方法方面的技术进展对性传播感染和生殖

道感染(RTI)预防、治疗和监测的新认识、手段和方法提供了机会。

快速诊断试验

?新的现场快速梅毒螺旋体试验使得基层卫生站能够进行梅毒筛查和及时提供治疗。

?核酸扩增检测方法能够用来监控性传播感染趋势和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某些试验

可以采用容易采集的标本,如尿液和自己采集的阴道拭子。

?新一代用于衣原体感染的价廉、快速诊断试验正在开发中。

治疗

?治疗性传播感染的部分药物已经在经济上具有更加可承受性,例如环丙沙星(在治

疗有效的地方)以及阿昔洛韦。此外,诸如阿奇霉素、头孢克肟这些具有单剂量治

疗优势的药物将随着它们的专利到期,以及采取集团购买的方式而使得价格更加便

宜。青霉素对早期梅毒的治疗仍然有效,虽然需要注射给药,但可以单剂量治疗。

疫苗

?针对致癌性人类乳头瘤病毒的预防性疫苗显示出了巨大的前景,很快将可提供。国

际社会应与国家共同努力,为在国家免疫规划中实施和促进其使用计划和制定策

略,以确保高覆盖率,尤其在青少年中,从而在人们成为性活跃之前保护他们

(34,35)。

?目前还没有针对HSV-2的有效疫苗,但有一种疫苗在既往无HSV-1或HSV-2暴露

的女性中已经显示出前景(36)。需要在不同环境中进行更多的现场试验以评估其在

不同流行病学情况下的应用。鉴于HSV-2感染的高患病率及其在增进艾滋病毒传

播方面的重要性,一种在年轻时预防HSV-2传播的疫苗提供了最令人信服的希望。

国际社会、科学家、供资机构和政府应联合起来,计划并朝着针对HSV-2感染开

发有效疫苗迅速推动进展。

18

Annex A59/11

?自1982年以来已可获得针对乙型肝炎的预防性疫苗,国家应制定预防乙型肝炎的

计划并推广将现有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规划,以确保各国所有儿童获得免疫接种,并

且乙型肝炎感染高危的所有性活跃的成人能获得这种疫苗。

1.3.4预防和控制性传播感染的公共卫生方法

有效的性传播感染预防和医疗可以通过综合的应对措施加以实现。应该扩展性传播

感染预防和医疗服务,使之成为公共卫生一揽子服务,包括如下内容:

?安全性行为的促进。

?早期求医行为的促进。

?横向实施性传播感染预防和医疗,跨越所有初级卫生保健规划,其中包括性和

生殖健康及艾滋病毒规划。性传播感染、艾滋病毒和结核控制的成功和经济有

效的一体化规划已经在许多国家中得到证明。在初级卫生保健层次上,医疗服

务往往是由相同的卫生保健人员提供。这样的方法既能够吸引患者又能够节省

患者和卫生系统的开支。

?性传播感染病例管理的综合方法包括:

—确定性传播感染的病征;

—对病征进行合适的抗菌药物治疗;

—避免性传播感染(包括艾滋病毒)危险的教育与咨询;

—促进安全套的正确和一贯使用;

—性伴通知(详见3.2.3节)。

干预方法和策略应该尽可能建立在循证的基础上。然而,通过创新性干预措施的实

施和仔细地评估,可以为影响政策、规划和推广工作收集新的证据。因此,重要的是应

用“PDAS”概念:计划(Plan)、实施(Do)、评估(Assess),以及(如果成功的话)进行推

广(Scale up)。某些能够采取这一过程的创新性方法包括如下:

?阶段性的推断性治疗。这是一项短期策略,在合适的环境针对特定人群时,该

策略已经显示出能够控制某些性传播感染。

19

A59/11 Annex

20?性传播感染控制用品的社会营销。对用于性传播感染治疗和预防的预先包装好的药物或安全套(与其正确和一贯使用方面的培训一起)采取社会营销已经在某些地区提高了性传播感染防治的可及性。

?针对青少年的方便服务。经验显示如何使服务更能满足青少年的需要并更容易被他们接受。国家应利用这一知识和经验,增加适当修改的干预以适应各个国家或环境并普及到尽可能多的有需要的青少年。

?男性参与、男性动员和针对男性的服务。针对男性的试点项目已经取得成功;

获得的经验应与当地的情况相适合,并应相应增加活动。

?第二代艾滋病毒监测中包括行为监测和性传播感染监测。这样的策略将可以针对控制艾滋病毒感染及其它性传播感染的合适干预措施为规划提供信息。

1.3.5促进高危行为人群和一般人群使用安全套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在正确和一贯使用时,安全套在预防男性和女性的艾滋病毒传播、减低男性淋病感染的危险方面是有效的。坚持正确和一贯使用安全套不仅与减低艾滋病毒传播及减少男性尿道感染有关,而且还与减少获得下列方面有关(37):

─男性和女性生殖器HSV-2感染;

─男性和女性梅毒;

─男性和女性衣原体感染;

─女性淋病;

─可能女性滴虫感染。

使用安全套还导致加快宫颈和阴茎部位人类乳头瘤病毒(HPV)相关损害的消退,以及在女性中加快生殖道HPV感染的消除。

基于这一事实,在一般人群和高危人群中评估艾滋病毒及其它性传播感染的严重程度是重要的。在那些一般人群和高危人群中艾滋病毒及其它性传播感染感染率都高的国家,必须作为一揽子措施向人群提供更安全性行为策略。此类策略包括促进正确使用男性和女性安全套及其分发、禁欲、延迟首次性行为和减少性伴数。在艾滋病毒及其它性传播感染集中流行于高危人群的环境中,应该首先考虑目标人群的干预,但并不排除对一般人群的教育及其它预防和医疗服务。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外科手术必然会带来手术部位皮肤和组织的损伤,当手术切口的微生物污染达到一定程度时,会发生手术部位的感染。手术部位的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涉及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患者方面和手术方面。患者方面的主要因素是:年龄、营养状况、免疫功能、健康状况等。手术方面的主要因素是:术前住院时间、备皮方式及时间、手术部位皮肤消毒、手术室环境、手术器械的灭菌、手术过程的无菌操作、手术技术、手术持续的时间、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针对危险因素,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 一、外科手术切口的分类 根据外科手术切口微生物污染情况,外科手术切口分为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一)清洁切口。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 (二)清洁-污染切口。手术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

(三)污染切口。手术进入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开放性创伤手术;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术中有明显污染(如开胸心脏按压)。 (四)感染切口。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定义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切口深部组织感染、器官/腔隙感染。 (一)切口浅部组织感染。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的仅累及切口皮肤或者皮下组织的感染,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1.切口浅部组织有化脓性液体。 2.从切口浅部组织的液体或者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 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包括局部发红、肿胀、发热、疼痛和触痛,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下列情形不属于切口浅部组织感染: 1.针眼处脓点(仅限于缝线通过处的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 2.外阴切开术或包皮环切术部位或肛门周围手术部位感染。 3.感染的烧伤创面,及溶痂的Ⅱ、Ⅲ度烧伤创面。

流行性感冒预防知识讲稿

流行性感冒预防知识讲稿 、什么是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 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肌痛、乏力、 鼻炎、咽痛和咳嗽,可有肠胃不适,早期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 鉴别诊断困难。流感能加重潜在的疾病(如心肺疾患)或者引起 继发细菌性肺炎或原发流感病毒性肺炎,老年人以及患有各种慢 性病或者体质虚弱者患流感后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病死率较高。 二、流感如何预防? 由于流感是病毒性传染病, 没有特效的治疗手段,因此预防措施 非常重要。主要预防措施包括: (一)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 (二)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不用污浊的 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打喷嚏或咳嗽时应用手帕或纸巾掩住口鼻, 避免飞沫污染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 每天开窗通风数次(冬天要避免穿堂风) ,保持室内空气 新鲜。 六)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多拥挤、空气污浊的场所;不 得已必须去时,最好戴口罩。 他人。 流感患者在家或外出时佩戴口罩,以免传染他人。 (五)

七)在流感流行季节前接种流感疫苗也可减少感染的机会或减轻流感症状。卫生部制定了《中国流行性感冒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已刊登在卫生部官方网站。 三、哪些人应该接种流感疫苗?流感疫苗由公民自费并自愿接种。但由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有关规定组织的群体性接种或应急接种的疫苗由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一般来说,年龄在6 个月以上,没有接种禁忌者均可自愿自费接种流感疫苗。以下人群推荐接种: 1、60 岁以上人群; 2、慢性病患者及体弱多病者; 3、医疗卫生机构工作人员,特别是一线工作人员; 4、小学生和幼儿园儿童; 5、养老院、老年人护理中心、托幼机构的工作人员; 6、服务行业从业人员,特别是出租车司机,民航、铁路、公路 交通的司乘人员,商业及旅游服务的从业人员等; 7、经常出差或到国内外旅行的人员。 四、什么人不能接种流感疫苗?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度.doc

传染病预防和控制工作制度 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制度,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贯彻实行国家“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贯彻实行国家“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及传染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 二、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培训和健康教育。 1.定期对本院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训。 2.根据传染病疫情,适时开展传染病防控救治演练,提高医务人员应急处置传染病的能力。 3.在病人来院进行保健、诊疗、康复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对病人及家属开展传染病防治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 4.通过专家讲座、义诊、咨询,利用宣传橱窗、版报、图片、健康教育处方等宣传资料以多种途径对病人及公众开展健康教育。 三、组织开展群众性卫生活动,加强环境卫生建设,消除鼠、蚊、蝇、蟑螂等病媒生物的危害。 四、实行国家免疫规划制度,按规定开展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五、对传染病遵循“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的原则。实行首诊负责制。 六、严格执行医院《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医务人员发现法定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按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配合上级部门做好重点传染病监测报告。 七、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传播方式的预防原则,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的传播方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消毒与防护用品。 八、严格执行医院《消毒隔离制度》、《医疗废物管理办法》,防止传染病医院内感染和医源性感染。 九、诊疗过程中传染病的防控。 1.按国家要求设置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实行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对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引导至医院指定的科室进行诊治。不得歧视、推诿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和疑似传染病病人。 2.对患有甲类传染病以及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的病人和病原携带者,必须安置到医院指定场所进行观察、隔离和治疗。对其他法定传染病病人或者病原携带者,根据需要按规定予以必要的隔离治疗。 3.按国家规定对特定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进行转诊、追踪随访。 4.配合上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进行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采样与处理。 5.根据需要,按国家规定对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进行尸体解剖查验。

WHO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实用指南(第二版)[1]

WHO医院获得性感染预防控制实用指南 (2002年第二版)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医院感染流行病学 1.1 医院感染的定义 1.2 医院感染部位 1.2.1泌尿道感染 1.2.2手术部位感染 1.2.3医院肺炎 1.2.4医院菌血症 1.2.5其他医院感染 1.3 微生物 1.3.1细菌 1.3.2病毒 1.3.3寄生虫和真菌 1.4 宿主和传播 第二章感染控制计划 2.1 国家或地方计划 2.2 医院计划 2.2.1感染控制委员会 2.2.2感染控制专业人员(感染控制小组) 2.2.3感染控制手册 2.3 感染控制职责 2.3.1医院管理部门的职责 2.3.2医生职责 2.3.3微生物学家职责 2.3.4医院药剂师职责 2.3.5护理人员职责 2.3.6灭菌中心职责 2.3.7饮食服务中心职责 2.3.8洗衣房职责 2.3.9保洁服务部职责 2.3.10检修部门职责 2.3.11感染控制小组(医院卫生服务部)职责 第三章医院感染监测 3.1 目标 3.2 战略 3.2.1 医院性医院感染监测 3.2.2 地区性或全国性医院感染监测 3.3 方法 3.3.1现患调查 3.3.2发病率调查 3.3.3计算率 3.4 有效的监测组织 3.4.1资料收集和分析 3.4.2反馈/报告 3.4.3预防和评价 3.5 评价监测系统 3.5.1监测战略评价 3.5.2反馈信息评价 3.5.3证实/资料质量 第四章暴发的处理 4.1 识别暴发 4.2 调查暴发 4.2.1计划调查 4.2.2定义病例 4.2.3描述暴发 4.2.4建议和检测假设 4.2.5控制措施和随访

4.2.6交流 第五章医院感染的预防 5.1 危险分层 5.2 减少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5.2.1洗手 5.2.2个人卫生 5.2.3着装 5.2.4口罩 5.2.5手套 5.2.6安全注射 5.3 预防环境传播 5.3.1医院环境的清洁 5.3.2热水/超热水的使用 5.3.3病人器械的消毒 5.3.4灭菌 第六章常见地方性医院感染流行的预防 6.1 泌尿道感染 6.2 外科伤口感染(手术部位感染) 6.2.1手术室环境 6.2.2手术室工作人员 6.2.3病人的手术前准备 6.2.4预防性抗微生物药物的应用 6.2.5外科伤口监测 6.3 医院呼吸道感染 6.3.1重症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6.3.2内科病房 6.3.3外科病房 6.3.4 气管切开术的神经科病人 6.4 与血管装置相关的感染 6.4.1周围血管导管 6.4.2中心血管导管 6.4.3全植入的中心血管导管 第七章病人护理的感染控制预防 7.1 预防的实践 7.1.1标准(常规)预防 7.1.2特殊传播方式的额外预防 7.2 抗微生物药物耐药菌 第八章医院环境 8.1 医院建筑 8.1.1建造或改建计划 8.1.2建筑分区 8.1.3交通流程 8.1.4建筑材料 8.2 空气 8.2.1经空气传播的污染和传染 8.2.2通气设备 8.2.3手术室 8.2.4超净空气 8.3 水 8.3.1饮用水 8.3.2浴水 8.3.3药剂(医疗)用水 8.3.4微生物学监测 8.4 食物 8.4.1食物中毒的因素和经食物传播的感染 8.4.2食物中毒的因素 8.4.3预防食物中毒 8.5 废弃物 8.5.1定义和分类 8.5.2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保存和运输 第九章抗微生物药物的使用和抗微生物药物的耐药性9.1 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 9.1.1 治疗 9.1.2 化学药物预防

院感试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管理知识试题 科室姓名成绩 单项选择题( 40 题) 1 、控制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最方便、最经济的方法是(C) A 环境消毒 B 合理使用抗菌素 C 洗手 D 隔离传染病人 2、手消毒效果应达到的要 求:卫生手消毒监测的细菌数应(A)。 A ≤ 10cfu/cm2 B ≤ 5cfu/cm2 C ≤ 15cfu/cm2 D ≤ 8cfu/cm2 3、手消毒效果应达到的要 求:外科手消毒监测的细菌数应( B )。 A ≤ 10cfu/cm2 B ≤ 5cfu/cm2 C ≤ 15cfu/cm2 D ≤ 8cfu/cm2 4、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多少时间内报告当地卫生 行政部门( B ) A、36小时 B、24小时 C、12小时 D、48小时 E、2小时 5、下述哪项不属于微生物( E ) A、病毒 B、支原体 C、细菌 D、衣原体 E、钩虫 6、通过空调冷却水传播最常见的细菌是( D ) A、金黄色葡萄球菌 B、沙门氏菌 C、大肠杆菌 D、军团菌 E、棒状杆菌 7、下述不属于灭菌剂是( E ) A、2%戊二醛 B、过氧乙酸 C、环氧乙烷 D、甲醛 E、含氯消毒剂 8 、妊娠妇女不宜用的抗菌药物是( D ) A、青霉素 B、磷霉素 C、林可霉素 D、四环素 E、头孢菌素 9、下述各项中错误的是( A ) A、小儿呼吸道感染不需要隔离 B、医院污物应分类收集、分别处理,以防止污染扩散 C、大面积烧伤或多重耐药菌感染应进行接触隔离 D、洗手是预防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 E、传染病区应严格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10、发生医院内尿路感染最常见的诱因是( B ) A、长期卧床 B、留置导尿管 C、膀胱冲洗 D、膀胱内注射 E、膀胱镜检查 11、下列消毒剂中属于高水平消毒剂的有( A ) A、戊二醛 B、络合碘 C、新洁尔灭 D、乙醇 E、碘酊 12、关于医院感染的概念错误的是( C ) A、入院时处于潜伏期的感染不是医院感染 B、医院感染是指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 C、慢性感染急性发作是医院感染 D、与上次住院有关的感染是医院感染 E、婴幼儿经胎盘获得的感染不是医院感染 13、医院感染主要发生在( D ) A、门诊、急诊病人 B、探视者 C、医务人员 D、住院病人 E、陪 护人员 14、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的是( D ) A、在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临床症状或体征者 B、 由损伤而产生的炎症或由非生物因子刺激产生的炎性反应C、婴 儿经胎盘获得的感染:如CMV、弓形虫发生在出生后48小时以内者 D、住院中由于治疗措施而激活的感染 E、由于输注苏打外渗引起的 局部炎性反应 15、医院污物的处理原则错误的是( D ) A、防止污染扩散 B、分类收集 C、分别处理 D、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一同处理 E、尽可能采用焚烧处理 16、目前国内医院感染最常发生的部位是( D ) A、泌尿道 B、外科切口 C、血液 D、下呼吸道 E、胃肠道 17、灭菌速度快、灭菌效果好、对经济、环境污染小的是( E ) A、环氧乙烷灭菌法 B、戊二醛浸泡灭菌法 C、辐射灭菌法 D、过氧乙酸浸泡灭菌法 E、压力蒸汽灭菌法

校园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和控制

校园流行性感冒的预防和控制 内容摘要: 学校是一个特殊的场所,人口密集,人员接触密切,学生抵抗力较差,传染病在校园中易发、高发。其中,以校园流感最为常见,本文根据历年校园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来分析其流行规律,并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关键词:校园、流感、预防、控制、措施 学校是人群高度密集的特殊场所,相对封闭,学生接触密切,集体活动多且学生抵抗力较差,很易导致各种传染病在学校内的流行和传播,假如疫情在校园内发生,会影响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大量学生因病请假,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严重的会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损失,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因此加强和完善学校传染病的防控机制势在必行。 一、学校传染病概况 学校传染病以呼吸道传染病为主,偶见皮肤传染病。常见的有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和肺结核。其中,又以流行性感冒为主,超过学校传染病总数的90%。所以,本文以流行性感冒为对象,阐述其预防和控制对策。 二、校园流感的流行病学特征 1.时间分布 呼吸道传染病都有这一共性,在冬春季较为多发,而校园流感在这基础上还有更明显的特点。根据历年的数据分析,校园流感有两个明显的发病高峰,第一个发病高峰是11月底到12月初,第二个发病高峰是3月中下旬。这和学生的环境适应力有很大关系,第一个发病高峰是因为新生入学后尚未真正适应新的校园环境,加上天气由暖转凉,学生没有家长在身边监管,不能自觉增添衣服,导致流感高发。而第二个发病高峰则是学生放完寒假重新回到校园集体生活,学生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环境的改变,这个过程中学生抵抗力较差,很容易造成校园流感的流行。 2.地区分布 在全国范围内,校园流感的地区分布特征不是很明显,总的来说,北方比南方高,东部沿海地区比内陆高,城市比农村高。这主要是和气候因素和人口密集程度有关。 3.人群分布 在所有学生群体当中,校园流感主要发生在中小学生这一群体,幼儿园的学

传染病监测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传染病监测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传染病监测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提要:疾病监测是一种长期、系统地收集某些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和各种影响因素的方法。传染病监测是对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变动趋势及有关因素进行连续、系统准确地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变动趋势,预测未来疾病发生的水平和规模,为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流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通过定期、定点的系统监测,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自然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开展防治工作、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疾病监测监测系统策略 一、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建立的背景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灾难,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系统发展滞后,信息不通,决策迟缓,指挥不灵等薄弱环节。党中央及时提出要加强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系统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应急反应的敏感性。卫生部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尽快制订国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在详细全面业务需求分析基础上,建立综合疾病监测信息模型,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通过对疫情报告业务流量重组和改造,建立了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案数据库为核心的全新业务模式,完成了适合多层次,多部分专业用户的软件应用开发和技术整合,利用信息安全技术在互联网上构建虚拟专用网络,利用高性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 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 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 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 核分枝杆菌等。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 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 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 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 与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 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 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 指南。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 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 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 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 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摘要: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关键词:医院感染、预防、控制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由于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医院感染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分为: (一)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免疫机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 引起自身感染。 (二)外源性感染指由环境他人处带来的外袭菌群引起的感染。包括: 1.交叉感染在医院内或他人处(病人、带菌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 2.环境感染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它物品)造成的感染。如由于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等。 三、常见的医院感染 (一)肺部感染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或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我院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一、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包括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门诊等。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 编辑 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其业务用房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 2、感染性疾病科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3、感染性疾病科的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 4、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科业务工作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医、护、技工作人员。 5、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要求 编辑 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 1、必须设立感染性疾病诊室和候诊室,与普通诊室相隔离,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有独立卫生间和医务人员更衣、洗手间。 2、感染性疾病诊室内部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3、感染性疾病诊室应安装紫外线灯和洗手装置。 4、感染性疾病诊室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二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 1、选址 ⑴为控制交叉感染,感染性疾病科与其它建筑物之间应保持必要间距,确保通风。建议间距20~25m。 ⑵感染性疾病科必须与普通门(急)相隔离,避免发热病人与其他病人相交叉;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普通门(急)诊显著位置也要设有引导标识,指引发热病人抵达发热门(急)诊就诊。 2、布局 ⑴呼吸道发热门(急)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完全分隔,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做到独立设置。 ⑵感染性疾病科应分设呼吸道发热病人、肠道病人、肝炎病人的专用出入口和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应设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的出入口。各出入口应设有醒目标志。 ⑶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有污染、半污染和清洁区,三区划分明确,相互无交叉,并有醒目标志。 ⑷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在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设置符合要求的第二次更衣区。 3、通风、排风 ⑴感染性疾病科业务用房应保持所有外窗可开启,室内空气保持流通。 ⑵感染性疾病科的空调系统应独立设置,禁止使用下列空调系统:循环回风的空气空调系统;不设新风,不能开窗通风换气的水-空气空调系统;既不能开窗、又无新风、排风系统的空调系统;绝热加湿装置空调系统。设中央空调系统的,各区应独立设置;呼吸道发热门诊设全新风空调系统,肠道、肝炎门诊设中央空调系统的,新风量和换气次数不得低于设计规范要求;不设空调系统的,应确保自然通风。 4、消毒 ⑴感染性疾病科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⑵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置专用的消毒室。 ⑶各业务用房必须安装紫外线灯或其他备用卫生部批件的空气消毒器械,配备非手触式洗手装置、消毒箱、纱窗纱门、防虫防鼠等消毒隔离和卫生设施。 5、呼吸道发热门诊的具体要求 ⑴呼吸道发热门诊内至少设置一间诊室。

医院感染地预防与控制教案设计

第十一章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医院感染概述 医院是各种患者集中的场所,病原微生物种类繁多且耐药性强,大量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广泛使用,以及各种侵入性诊疗技术的广泛应用等,导致医院感染不断增多,这不仅使医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增加了患者的身心痛苦,因此防治医院感染成为当务之急。 一、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及分类 (一)概念: 医院内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指患者、探视者和医院职工在医院内受到 感染并出现症状 (二)医院内感染的分类 1、外源性的感染(交叉感染):病原体由一个人传播给另一个人而形成的感 染 2、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患者自身携带的病原体引起的感染 二、医院感染发生的原因 (一)机体内在因素 1、生理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等。 2、病理因素由于疾病使患者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 3、心理因素个体的情绪、主观能动性、暗示性作用等在一定程度上可影响其免疫功能和抵抗力。 (二)机体外在因素 1、诊疗活动现代诊疗技术和先进的药物应用对医学的发展具有强大推动作用,在造福人类健康的同时,也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危险性。 (1)侵入性诊疗机会增加:现代诊疗技术尤其是各种侵入性诊疗的增加。 (2)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治疗过程中不合理使用抗菌药。

从而增加医院感染的机会。 3、医院管理机制医院感染制度不健全,或者虽然建立了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但只是形式主义;医院感染管理资源不足,投入缺乏;医院领导和医务人员缺乏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对医院感染的严重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等都会影响医院感染的发生。 三、医院感染发生的条件 三个基本条件: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宿主、三者同时存在并相互联系就 导致感染 (一)感染源:医院内感染主要包括以下感染源 1、已感染的患者及病原携带者 2、患者自身 3、动物感染源 4、环境储源 (二)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外源性感染的主要途径 方式:直接接触、间接接触 2、空气传播:以空气为媒介,有飞沫核传播、菌尘传播 3、注射、输血传播 4、饮水、食物传播 5、生物媒介传播 (三)易感宿主:对感染性疾病缺乏免疫力而易感染的人 因此,医院感染常见的人群主要有:①婴幼儿及老年人;②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③营养不良者;④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⑤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者; ⑥接受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者;⑦手术时间长者;⑧住院时间长者;⑨精神状态差、缺乏主观能动性者。

流感的预防与控制

流行性感冒预防与控制 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杨鹏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英文名为Influenza,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 染病。流感传播迅速,流行季节感染人数多,流感流行时部分高危人群(包括儿童、老年 人或有慢性基础病患者)会出现并发症,甚至可导致死亡。流感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 的丙类传染病。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流感病毒正黏液病毒科,流感病毒属,系有包膜的单股负链RNA病毒。流感病毒上有两种糖蛋白突起,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根据流 感病毒抗原性不同(包括M蛋白和N蛋白抗原行不通),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 甲型流感病毒可引起流行,同时可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常引起流感局部暴发,丙型流感病毒主要以散发形式出现。 流感病毒可出现变异,流感病毒不断引起流感流行,主要是其HA和NA的抗原性容易发生变异所致,抗原变异幅度的大小直接影响流感流行的规模。流感病毒变异的种类包括:抗原漂移(drift)、抗原转变 (shift)。流感病毒变异的机理包括:基因突变(mutation)和基因重配(reassortment)。 对于抗原漂移,主要是HA和NA的小变异。抗原漂移在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中每年或间隔数年发生,流感病毒的RNA和氨基酸发生了变化,但是其不会产生新的亚型,可以 导致明显的流行。 抗原转变即会产生大流行,抗原转变发生在甲型流感病毒,可导致“新亚型”的病毒的产生,每十年至数十年发生一次。例如1918年的H1N1的流感,1957年H2N2流感,1968年的H3N2流感,以及2009年的H1N1流感,都是属于新的亚型流感病毒的出现,并 导致了世界的大流行。 流行病学特征。流感每年的发病率大约为10%—30%。流感流行具有一定的季节性,我国北方常发生于冬季,而南方多发生于冬夏两季。流感流行的严重程度可用超额死亡率 来评价,即由于流感流行所导致的超过预期的死亡率。 流感的传染源包括流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是急性期的患者。流感的传播途径包括空气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接触传播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会获得一定的免疫力,由于流感病毒变异较快,存在反复感染的可 能性。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等感染流感后易出现肺炎等并发症,是流感的高危人群。在流感流行季节,中小学生罹患流感的风险最大,是流感防治的重点人群。 流感的潜伏期通常为数小时到7天,一般为1-3天。传染期,在流感的潜伏期末即有传染性,病初的2-3天传染性最强,成年人发病后1-7天均有传染性,儿童传染期可长 至病后10日,迁延不愈者传染性可长达1个月。 临床表现。通常流感是急性起病,高热(腋下体温通常≥38℃)、畏寒、头痛、头晕、浑身酸痛、乏力等中毒症状,同时可出现咽痛、干咳等呼吸道症状,但是卡他性症状 常不明显。少数病例有食欲减退、伴有腹痛,腹胀、呕吐和腹泻等消化道症状。少数病例

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内容充实)

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精神,为进一步做好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各级综合医疗机构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包括功能相对独立的呼吸道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艾滋病门诊等。 一、设置原则及基本要求 1、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纳入医院总体建设规划,其业务用房应根据功能需要合理安排布局。 2、感染性疾病科内部应严格设置防护分区,严格区分人流、物流的清洁与污染路线流程,采取安全隔离措施,严防交叉污染和感染。 3、感染性疾病科的各类功能用房应具备良好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做到可分可合,能适应公共卫生医疗救治需要。 4、应根据感染性疾病科业务工作要求配备经过专业培训合格的医、护、技工作人员。 5、依据国家和自治区有关法律法规和管理规范,制定各级各类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 二、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功能设置要求 一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附图一) 1、必须设立感染性疾病诊室和候诊室,与普通诊室相隔离,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有独立卫生间和医务人员更衣、洗手间。 2、感染性疾病诊室内部应划分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

3、感染性疾病诊室应安装紫外线灯和洗手装置。 4、感染性疾病诊室的污水、污物等废弃物应严格消毒,符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污水排放要求》、《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等卫生法规、规范、标准的要求。 二级综合医院的设置要求(附图二) 1、选址 ⑴为控制交叉感染,感染性疾病科与其它建筑物之间应保持必要间距,确保通风。建议间距20~25m。 ⑵感染性疾病科必须与普通门(急)相隔离,避免发热病人与其他病人相交叉;通风良好,有明显标识。普通门(急)诊显著位置也要设有引导标识,指引发热病人抵达发热门(急)诊就诊。 2、布局 ⑴呼吸道发热门(急)诊与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应完全分隔,呼吸道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做到独立设置。 ⑵感染性疾病科应分设呼吸道发热病人、肠道病人、肝炎病人的专用出入口和医务人员专用通道。应设清洁物品和污染物品的出入口。各出入口应设有醒目标志。 ⑶感染性疾病科内应设有污染、半污染和清洁区,三区划分明确,相互无交叉,并有醒目标志。 ⑷感染性疾病科应设置医务人员更衣室,在半污染区与清洁区之间设置符合要求的第二次更衣区。 3、通风、排风 ⑴感染性疾病科业务用房应保持所有外窗可开启,室内空气保持流通。

传染病监测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传染病监测系统在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 提要:疾病监测是一种长期、系统地收集某些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情况和各种影响因素的方法。传染病监测是对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变动趋势及有关因素进行连续、系统准确地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通过分析疾病的动态分布和变动趋势,预测未来疾病发生的水平和规模,为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流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通过定期、定点的系统监测,掌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与其相关的社会、自然因素,为制定防治对策,开展防治工作、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疾病监测监测系统策略 一、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建立的背景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疫情灾难,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系统发展滞后,信息不通,决策迟缓,指挥不灵等薄弱环节。党中央及时提出要加强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系统建设,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应急反应的敏感性。卫生部要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尽快制订国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信息系统建设方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在详细全面业务需求分析基础上,建立综合疾病监测信息模型,功能模型和数据模型,通过对疫情报告业务流量重组和改造,建立了以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个案数据库为核心的全新业务模式,完成了适合多层次,多部分专业用户的软件应用开发和技术整合,利用信息安全技术在互联网上构建虚拟专用网络,利用高性能计算,海量存储和快速统计方法,实现大用户量并发网络应用要求,极大地改善了基层网络环境,提高了基层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与监测能力。 二、我国传染病监测系统的工作模式 三.传染病监测系统在某县麻疹暴发中的应用 如下图1、2所示,通过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报告,我们可以知道此次麻疹暴发的具体的

院感知识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院感知识重点部位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第一节医院内肺炎预防与控制措施 1.医院内肺炎的预防与控制措施有哪些? 答:医院内肺炎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主要预防措施有:(1).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氯已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2).如无禁忌证,应将患者床头抬高30°。(3).鼓励手术后(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利于痰液引流。(5)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达正常水平。(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来预防医院内肺炎。 2.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答: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除执行医院内肺炎的预防措施外,还包括:(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气管插管。(3)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5~30cmH2O,无明显漏气。 (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5)呼吸机螺纹管及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逆流入患者气道;湿化水应使用无菌水,每天更换。(6)每日评估是否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

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第二节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 1.患者手术前应采取哪些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 答:手术前应采取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包括:(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2)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3)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4)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感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5)手术部位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6)如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min至2h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胃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7)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呼吸道感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参加手术。(8)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9)提高患者术前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2.手术中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有哪些? 答:手术中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包括:(1)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人员流动。(2)保证使用

预防流行性感冒教案

预防流行性感冒教案 主讲人:突泉县中医医院一赵国洪 流行性感冒是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也是一种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疾病。一般秋冬季节是其高发期,所引起的并发症和死亡现象非常严重。流感病毒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症状】 1、起病急骤,畏寒、发热,体温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升达高峰,39-40 C 甚至更高。伴头痛,全身酸痛,乏力,食欲减退。呼吸道症状较轻,咽干 喉痛,干咳,可有腹泻。 2、颜面潮红:眼结膜外眦充血,咽部充血,软腭上有滤泡典型 【临床分型】 1、单纯型流感 2、肺炎型流感 3、中毒性流感 4、胃肠炎型流感 【并发症】 1、呼吸系统:细菌性气管炎、细菌性支气管炎、肺炎 2、Reye综合症Reye综合症是甲型和乙型流感的肝、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病年龄为12~16岁,退热后出现恶心、呕吐、继之嗜睡、昏迷、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肝大,无黄疸,脑脊液检查正常。可能与服用阿斯匹林有 关。 3、其它:中毒性休克、中毒性心肌炎、 【分类】

流感病毒分为A、B、C三种:A型:最常见,可广泛流行及人畜共患, A型病毒可再分为A1、A2型,

并按结构再划分,例如A型H5N1毒株(香港禽流感病毒)、A型H3N2(1995年在武汉发生)、A型H1N1(1995年在德国发生)等。病毒因不定时的基因突变而衍生新品种。 B型:也会流行,症状较A型轻,无再分亚型。 C型:主要以散发病例出现;无再分亚型。 H、N是指什么? 流感病毒有一层脂质囊膜,膜上有蛋白质,是由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 组成,均具有抗原性。A型流感病毒变异是常见的自然现象,主要是H和N的变异。 【预防措施】 I、热水泡脚,常泡常好 在冬季抵御感冒病毒的战斗中,我们还可以选择一种非常舒服的方法,那就是泡脚。脚部上有着连接身体里各个部位的经络,是人体的第二心脏,因此,脚暖和了身体自然也就暖和了。在泡脚的时候,应选择较热水,(注: 糖尿病人切忌不可选择过热的水泡脚,以免加重病情)泡15―― 20分钟即可。在泡的时候如果可以,最好再对脚部加以按摩,就更加能够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感冒。 2、按摩按摩,才不得病 冬季预防感冒,除了以上说的几点以外,我们还可以用一些外部疗法,像是按摩就是不错的选择。这里说的按摩不是专业的按摩,而是用我们的两只手手掌对搓,待掌心热后按摩身体的一些易感部位。比如鼻梁两侧、脸颊、耳朵等等。通过一段时间的按摩就能够充分的预防感冒了。 3、护好口鼻,利人利己 还记得03年非典的时候,人人一个大口罩,那时是不得意的选择,但其实,冬季戴上一个干净清爽的口罩是非常不错的一个措施。感冒流感病菌主要还是通过飞沫传播的,也就是通过口鼻进入的。因此,戴上口罩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不被病毒侵袭,同时,对于已经染上感冒的人群,戴上口罩既是防止寒流进一步对自己的刺激,还可以防止病毒的外传,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4、盐水漱口,你的护身法宝 在上文中,我们提到感冒病菌是通过口鼻进入人体的。因此,我们可以在每天回家之后,用淡盐水来漱口,用以清除口腔里的大量病菌,是非常有效地预防方法。当然,如果没有淡盐水,用清水漱口同样可以保护我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年版).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一、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感染性疾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 二、基本条件 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

卫生部《多重耐药菌院感预防与控制指南》

《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主要是指对临床使用的三类或三类以上抗菌药物同时呈现耐药的细菌。常见多重耐药菌包括: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如产Ⅰ型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NDM-1]或产碳青霉烯酶[KPC]的肠杆菌科细菌)、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等。 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呈现复杂性、难治性等特点,主要感染类型包括:泌尿道感染、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重要的病原菌。为进一步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做好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医院感染的风险,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特制定本技术指南。 一、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

(一)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机构应当高度重视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针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的诊断、监测、预防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结合本机构实际工作,制订并落实多重耐药菌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防控措施。 (二)加强重点环节管理。医疗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控制多重耐药菌的医院感染。特别要加大对重症监护病房(ICU)、新生儿室、血液科病房、呼吸科病房、神经科病房、烧伤病房等重点部门以及长期收治在ICU 的患者,或接受过广谱抗菌药物治疗或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留置各种管道以及合并慢性基础疾病的患者等重点人群的管理力度,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三)加大人员培训力度。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认识,强化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训,确保医务人员掌握正确、有效的多重耐药菌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二、强化预防与控制措施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