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术学习能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美术学习能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美术学习能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美术学习能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美术学习能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2010-12-13 15:25:48)[发送到微博]

分类:未分类

《中国美术教育》2010年第六期

美术作品“文学式”解读的实践与思考

――以《文森特?凡高》一课为例

祁森飚浙江省绍兴县柯桥中学

美术作品的“文学式”解读指的是在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中,学生解读美术作品时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描述、理解、分析,展露鉴赏心得的一种审美表达方式。之所以选择《文森特?凡高》一课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一些生活经历坎坷的艺术家的关注度明显较高,也更能激起学生的鉴赏热情。我们要求学生对凡高或其作品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深入评论,撰写鉴赏感受。学生可以使用语文教学中作文的方式书写,鼓励但不强求使用美术术语。

一、对《文森特?凡高》“文学式”解读的几则案例

高二(8)班的娄若黛在《在你的向日葵世界里》中写道:

有人说,向日葵的花语是光明、热情与温暖。可是,当绚烂的夏季渐渐远去,谁记得你那瘦削嶙峋的背影,谁知道你偏执般激烈的性情,谁明白昏暗灯火下你近乎痴傻的叹息,谁又看见,你那灼热的眼神,曾停滞在那样一片斐然的金色上?

似乎是不止一次地看到那抹让人惊震的无比耀眼的恣洒着热意的《向日葵》,但每次观阅,血液里跃动的情感是很不同的。就像你用白驹过隙般的速度徘徊至尽的一生,总是给人以许多感慨。你说你最喜欢黄色,从淡薄得几近惨白的黄到浓烈得拟于红彩的黄都是你的最爱。用笨拙的遒劲的刚毅的厚重的线条,你用心灵勾勒出的每一瓣纹理中,我是否可以相信,那叶隙之中透射出来熠满整个天地的来自于你的光亮,让你奋不顾身地用微弱的生命一路狂奔,经久不息。

……

画面中,充实而生机的向日葵伫立在那里,厚重的灿烂金光里,你如孩童般安详沉静,均匀律动的呼吸声似乎还可以依稀辨别,逐渐明朗于花叶的婆娑声中,在你的向日葵世界里,你才可以陷入那个你永远也不愿醒来的冗长梦境,长长,久久。

仿佛看到,时光蜂拥绵长的密闭轨道上,你逐日的身影,哪怕画面只定格了37个春夏秋冬,向日葵花瓣紧密排列,拼接出你的生命,那甚至残缺的瘦弱不堪的生命,别人眼中神经质的生命,你置身其中孤独的生命,就这样奔跑着,奔跑着,跑向最终的那片金色的温存。

……

是谁的声音,那样轻,那样缓,却那样清晰地回荡在向日葵世界里,融化在夏季纷繁的

麦田里,混杂在你我平凡的世界里,经久不息。

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以上为节选,限于篇幅,编入本文时有删减)

在平时教学中很少听到娄若黛她发表自己的见解,可在这篇鉴赏文章中,她却令人刮目相看。首先,开篇的一连串反问把读者带入了一个探究的悬念中,吸引我们追寻下文;其次,她文笔优美,感情真挚细腻。她似乎融入了画中,化身成了向日葵的花瓣,与凡高轻轻的对话,用浓浓的怜惜与关怀抚慰凡高受伤的心灵;同时,娄若黛还用自己的理解感悟绘画语言,如“你说你最喜欢黄色,从淡薄得几近惨白的黄到浓烈得拟于红彩的黄都是你的最爱”,如“用笨拙的遒劲的刚毅的厚重的线条”等等,并使文章的主题紧紧围绕着《向日葵》;最后,她还以一句歌词作为文章结尾(“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罗大佑《你的样子》),使得审美表达的境界进一步拓展延伸。

陈铭洲的《挣扎的鸢尾花》一样令人击节:

他,仰望着夜空,气旋在头顶强烈的转动,几欲疯狂。在朦胧沉睡的村舍中,他迎来第一缕晨曦,起伏的山峦、破败的农舍以及奔跑的小白马牵动了他的嘴角。午后,炽热席卷大地,阳光洒在阿尔的吊桥上,他说小镇的慵懒别有一番韵味。当跟随劳作者疲惫的身影通往鹅卵石铺就的黄褐色小路时,他的背影被夕阳拉得瘦长瘦长,似乎连接着远方的孤独之渊。

一张张神秘、张扬、抽象的作品从我眼前拂过,我不禁想,他到底想画什么?后来,我在《鸢尾花》前驻足,停顿,迷惘。

思绪被形态各异的鸢尾花牵绊,那丰硕的蓝紫色的花瓣,星星点点的黄色花蕊,让人挪不开眼。侧目看到一旁繁茂生长的万寿菊,反复转睛。看,鸢尾花有一股与生俱来的气质,是不服输的斗志吧?在微风的吹拂下,它们没有向一侧倾倒,而是挣扎着向上。可是,这砖红色的土壤下面又蕴藏着什么?

我开始深思。凡高先生画了鸢尾花。它也许很普通,但他画了,他一定像喜欢向日葵一样喜欢鸢尾花,喜欢光明和自由。他期许着生命的璀璨。他画了一大片蓝紫色的鸢尾花,这蓝紫色代表他忧郁的心情吧?而大片蓝紫色中那一株白色的鸢尾花,那么突兀,似乎与整幅画格格不入。白色代表纯真,那是凡高高贵的心吗?那白色似乎也在挣扎,寂寞还带有一点刻意避开的样子。我紧紧地盯着它,愈发不能明白。

一个朋友过来,说:“没什么特别的,只是色彩很浓重。”

对,色彩很浓重。我突然想起老师说过凡高的画面堆得很厚,似乎他的情感都需要用厚实的颜料来堆砌。可能越浓重的色彩,越能包含细微的感情吧。可到底是怎样的环境下,才能画出如此震憾人心的作品呢?我无力思索,只是觉得心里很重。

百度搜索凡高,他的生平席卷而来。后来明白,在创作鸢尾花时,正值他在精神病医院

治疗期间,那时的他处在幽闭的状态下。我想他的内心是惶恐与不安的。他挣扎着想要逃离。鸢尾花生长在春末夏初,他的忧伤因太阳的照耀而升起一圈圈淡淡的光轮。后来,没过多久,他自杀了,死前他说:“thesadnesswilllastfoever……"。

他的孤独,感染千年。

手移鼠标,眼光瞥到:“我想画的是人性!人性!”我瘫坐在一旁,不禁想:我也许永远无法明白这个矮小的荷兰人!

陈铭洲以一天的时间轮回(早上……中午……黄昏……晚上……)介绍了凡高作品中描绘过的主要内容,这种叙述手法新颖别致;她似乎是个探秘者(“他到底想画什么”),她在《鸢尾花》前驻足、停留、徘徊、迷惘,为了弄清楚画的意义,她像带了一把放大镜,细细地扫描每个的角角落落。她体会着颜色的寓意,触摸着厚厚颜料下蕴藏的深厚情感;她懂得了用不同的方法收罗证据(“百度搜索”等)以印证自己的感悟、观点;她被凡高的作品所感染,为凡高心悸、沉重(“我瘫坐在一旁”),甚至“怆然而泪下”。

而姚嘉晨同学似乎更加“专业”,她写道:

你在《夜晚的咖啡座》中大胆运用红绿撞色,冲出一片可怕的激情。然而你的内心始终存在阴鸷的一面,你在《阿维尔斯》中用了大片刺眼的金黄,却又坚持用深到近乎黑的蓝做背景,就象一只濒死的燕尾蝶,明明是瑰丽的羽翼,却染上了盲人眼眸中绝望的黑。

你画下一把普通的椅子,涂抹上鲜绿赭褐,像一个浓妆艳抹的风尘女子,身后拖着长长的影子。这种颜色分明该让人感到欣喜,此时却让人不敢直视。

颜色跳跃在洁白的亚麻布上,你捕捉着冬去春来的乍暖还寒。

就像那幅《向日葵》。深黄、明黄、浅黄、金黄,层层叠叠的堆在一起,仿佛是揉碎了的太阳光芒,散在地上,喊着不甘心。

映射在你忧郁的双眼的色彩不断变换,只剩下清晨片片琥珀色的麦田。

就像那幅《金黄的麦田》。漫天遍地的明媚,一直铺到遥远的天际。如同一阵热浪,一瞬间淹没人。空气里似乎还残余着麦粒厚实的芬芳。

那夜繁星点点,你在画布上涂抹着蓝与灰。

就像那幅《星月夜》。浓郁得接近凝结的深蓝,窒息了所有生机。纵使有一轮明媚在旋转,可是希望,显然已经完全覆灭了。

你写下最后给弟弟提奥的信,从容走向麦田,轻轻扣下了扳机。当黑暗吻上你的眼,你有没有看到被时光碾碎的信仰?

你还在坚持自己的理想――“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险;由于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溃了。不过这都没关系……”。

(以上为节选,限于篇幅,编入本文时有删减)

姚嘉晨在文章一共提到6件作品,并用大量的形容词进行描述(“刺眼的金黄” 、“深到近乎黑的蓝” 、“浓郁得接近凝结的深蓝”等),使用比喻(“濒死的燕尾蝶”、“像一个浓妆艳抹的风尘女子”)等手法阐述自己的理解,甚至还运用了非常专业的术语,如“红绿撞色”、“ 深黄、明黄、浅黄、金黄”等。这一切,都使她的文章饱含深情又充实耐看。

学生的这些鉴赏文章不同于理性、枝干型的“表格式”或“问答式”解读,相反,更像一篇篇文学作品。它们语言流畅、文笔优美、感情真挚,可读、可看性极强。我们发现,学生根本不像我们以前认为的“美术素质与年龄极不匹配”,而是充满了极强的鉴赏力、感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这些文章,不但惹美术老师喜爱,连语文老师也将它们作文范文推荐。这种看起来更像散文、随笔、书信的美术作品“文学式”解读方式打开了学生审美表达的大门,点燃了学生内心审美表达的导火索,使得学生审美表达的潜力得以挖掘,也为探寻适合于高中生审美表达的理想方式提供了一种思路。

二、美术作品“文学式”解读的依据

1、美术作品的“文学式”解读使美术与文学紧密结合、相得益彰。虽然美术作品与文学作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但是,当我们用语言或者文字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评价时,

鉴赏中的美术作品就不再以视觉形象的特点出现而是带有明显的文学色彩。如我们在描述美术作品的色彩时所使用的“灿烂、绚丽、明快”等词语都属于文学描写时的形容词。因而,美术鉴赏的文字表达实质就是针对美术作品的文学创作,对美术作品的文字解读事实上就是以“文学式”的形态而存在的。况且,许多美术作品本身也具备文学特质,如中国古代文人画就很重视文学、书法修养和画中意境的缔造。宋时邓春的“画者,文之极也”等理论将“文”与“画”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是系统的文人画理论,对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如王冕的《墨梅图》、徐渭的《墨葡萄图》均将题画诗与画面内容紧密结合,从而赋予了“梅花”、“葡萄”更为深远的意义,寄托了画家某种特殊的情感,是绘画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而柯罗的浪漫、维米尔的宁静、米勒的朴实,又总能引发观者无限的文学遐想。因此,美术作品的“文学式”解读生来就是观者的天然首选,也是学生审美表达的极佳载体。

2、美术作品的“文学式”解读追求个性化的、有文采的文学加工。“文学式”解读倡导学生有感而发,学生可对作品的个人感悟以自己的方法进行阐述。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积累、性格特点各不相同,因而对作品的着眼点、感悟也就充满变数。“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作品的鉴赏也是如此。虽然艺术家的创作带有明确的动机,但观者的解读却往往会带有个人的主观因素,从而致使感悟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特点。但如果我们细细分析“表格式”或“问答式”解读,我们会发现这些模式下鉴赏的实质大都是任务驱动型,如“表格式” 解读要求学生对“信息”、“编码”、“委托人”、“媒介”、“构图”、“笔法”等等11项内容进行填写,“问答式”解读则要求学生对“看到了什么”、“描述了什么”、“为什么这样画”、“有什么价值”等作出描述、分析、解释与评价。表面看,这样解读涵盖面很广,但由于其价值取向基本是知识性的,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觉得枯燥,因而投入度不高。而“文学式”解读鼓励学生表达出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因而其表达的实质是内生驱动型,情感的酣畅抒发激起了学

生强烈的求知欲,会有更多的学生像陈铭洲那样通过网络搜索、文献查阅等方法去主动地了解作品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认识到,不同观者的不同感悟是对美术作品的再创造,而这正是美术鉴赏的魅力所在,也是真正的鉴赏文化。另外,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积淀,用“文学式”入手解读美术作品,恰如站在楼梯上摘果实,大大降低了撰写的难度系数。而且,它几乎不需限定格式,学生可用自己最熟悉、最拿手的文学手法进行撰写,诗歌、小说、议论文、散文、随笔甚至书信均可,这在最大限度上避开了陷入“表格式”、“问答式”解读看似系统、专业其实死板、僵化的“鉴赏八股”陷阱的可能性。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得鉴赏文章文采飞扬,不同的写法又使得鉴赏文章多姿多彩。“文学式”的解读方法似乎是专为高中生量身定做的最佳审美表达途径。

3、美术作品的“文学式”解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看看学生在撰写《文森特?凡高》一课的鉴赏文章时的真情流露,在他们获得审美感受的同时,又何尝不是一次心灵的洗涤,一次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悟?娄若黛在《在你的向日葵世界里》的写道:

有人说凡高的一生是痛苦不堪的一生,尤其可值得称道的是,他承受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折磨,更有心理上无比的煎熬。他孤独,他落寞,他浑浑噩噩地度过惨淡的一生。但我觉得,从那幅《向日葵》中我看到了他的幸福。他有着自己一生的追求,那片美丽的葵花田,那束温暖的阳光以及阳光笼罩下的那个完完整整属于他的光明天地。他在追求。凡高在等待,他懂得了等待的意义不全是最终的辉煌成功。所以他才那样从容地,以一个等待者的方式,去另一个世界寻找自我的追求。尽管承受着无比的伤痛与折磨,但任何创伤仿佛都能为那一种闪烁着力量的色彩所愈治。夹杂着花色的浓黄中,他如多年后归家的游子重新投入了麦田绚烂的怀抱。他在微笑,是的,他在笑,追逐着曾出现在梦里的,一大片,一大片,一大束,

一大束幸福而甜蜜的光亮。……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认为,美术学习能使学生体验美术与生活的关系,陶冶审美情操,提高生活品质。我们知道,教育的最高层次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但由于它抽象而内化,我们总觉得虚无缥缈,难以检测。“文学式”解读恰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得内心外现。在心灵与作品的对话中,学生感受了艺术家美的传达,并试着通过感悟作品去读懂生活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领悟生命的尊严。我们觉得,这其中的意义,已经超越了美术教育本身。

三、对高中生审美表达现实困境的思考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核心环节是什么?毫无疑问,当是学生的审美表达。一堂美术鉴赏课,无论学习什么内容,使用什么方法,学生的学习收获都需要通过审美表达来展示。一定程度上,这也是教师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评估依据。那么,眼下高中生审美表达能力究竟如何?能否如课标所要求的能恰当地使用美术术语(如形状、色彩、空间、材质等),以自己的观点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艺术作品,并与他人进行交流呢?

纵观各级各类优质课评比、示范课及研究课展示中的学生表现,高中生的审美表达令人失望。许多学生对美术作品似乎并不熟悉,在描述、分析作品时往往很难主动地使用美术术语,能熟练、恰当的运用更是凤毛麟角;有些学生可以泛泛地谈论“这张画让我我感觉好宁静啊”或“画得好有个性啊”之类的浅薄感受,但能深入剖析其内在原因或感悟出个人见解就显得非常困难。这种表达障碍常常使教学陷入冷场的尴尬境地。

确实,高中生对美术作品或美术现象进行审美表达的现实困境是显而易见的。如一知半解言不达意,再如人云亦云言不由衷,又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等等不一而足。虽然教材中有一些审美表达的范例,如湖南美术出版社《美术鉴赏》列举了“不同角度欣赏《蒙娜丽莎》”【P7】、“法国杜尚《下楼梯的裸女第2号》的个案分析” 【P49】等“表格式”或“问答式”解读的基本体例,但学生在教学实践中普遍觉得这些解读方式生涩、乏味,因而很难提起学习兴致。对于这些现象,许多教师往往将其原因归于美术学科在中学教学中的弱势地位从而导致的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归于学生审美经验的不足甚至缺失从而引起的审美表达障碍。

事实并非如此。其实,学生的思想、情感世界极为丰富。一首动听的歌曲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样,一件动人的美术作品也会激起学生的响应。我们始终相信,学生并不缺乏与之年龄匹配的相应美术素质,缺乏的只是对这些潜在能力进行有效开发的教育。造成高中生审美表达现实困境的主要原因恰恰是我们教师忽视学情研究、缺乏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表达潜能,无法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语境来让其言而达意、言含心声、言有深度。

当下,探寻适合于高中生审美表达的适配方式无疑是走出现实困境、从而实现美术教育诸多价值的首要任务。选择教学方法、确定教学行为,就当实事求是、因需制宜。虽然美术鉴赏更侧重于对作品的理性分析、鉴别和判断,是在欣赏层基础上的更理性呈现。但教育理论上的理想追求尚需与教学实践互相调适,其中,学情是判断现状与选择策略的重要依据。当学生在传统审美表达模式面前步履艰难、缺乏感觉,那么,无论这些模式多么系统、权威,它都不是高中生的理想模式。相反,当学生全情投入、思如泉涌,甚至文采飞扬,即便写得不够专业,也是应先积极肯定,再适时引导、逐步优化。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

审美表达中畅所欲言,获得老师的赞誉与同学的肯定,是自信心与成就感的有力提升,并将对其后续学习产生积极影响。这,就是美术作品“文学式”解读可尝试、可操作、可行、可推广的最大理由。

中学生美术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3篇

中学生美术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3篇 美术欣赏·评述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美术素养,培养审美能力和欣赏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下面是中学生美术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中学生美术学习的心得体会范文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比如有不少青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裸体扑克、淫秽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淫秽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裸体扑克和淫秽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它们用纯自然主义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性欲、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淫秽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这种审美教育可能会比讲抽象的道理或硬性制止学生看淫秽品的效果更好。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第三,中学美术课通过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教育和美术技能训练,有益于将来的社会工作。

小学美术学科过程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93358474.html, 小学美术学科过程性评价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沈日儿 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04期 【摘要】针对目前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减弱、学习习惯较差、美术学习能力降低等现状,依据2011版新课标提出的评价建议,在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上尤为关注,运用合理的过程评价载体来管理和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种种表现,使学生在学习美术中得到成功感和自信心,不断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促进学生的发展。如何在培养习惯和美术素养中实施过程性评价,我们尝试探索、开发了适合学生年龄的评价载体,在载体运用中不断改进形式和方法,得到了较好的评价效果。 【关键词】过程性评价;学习习惯;美术素养;评价载体;运用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建构适合小学美术学业评价的操作模式,是有效促进学生学业成长的评价机制,也是目前一线教师多年来一直不断实践探索的内容。目前,我国各地的教师对评价方法的实践和研究意识在不断地加强,如“小画册”“成长记录袋”、名教师耿慧红“呵护成长树” 等多形式的评价实施,给教师积极探索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美术学科特点的学业评价提供了一定理论和形式上的借鉴,为着力建构小学美术学业评价的模式建立了信心和勇气。 一、美术过程性学业评价的内容设计 随着我县小班化教学实施和深入,美术课中以强化学生学习常规的培养入手,把学生学习习惯的表现作为过程性评价的一个方面,力求达成学法指导有效、评价跟进有效等元素的小班课堂,逐渐形成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课堂教学模式。初步形成符合小学生特点的小班化美术学业评价策略、原则和形式,形成常规化的小班美术课堂学生学习习惯养成规范,从而建构丰富多样的美术学业评价。 (一)教师首先是要突出对小班化学习习惯养成、学习方法的有效指导、学习表现和能力的及时评价等要素研究 教师在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着手,对学生的用具准备及摆放、学生前置作业的完成情况、课堂发言与倾听、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作业整理和卫生清理等习惯做了明确的强化,教师采取小组捆绑评价和个体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逐步让学生形成自我管理和团队荣誉相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生学习习惯评价内容设计

打印黑体美术字教学设计

打印黑体美术字教学 设计 Revised on November 25, 2020

《黑体美术字》教学设计 房县二中徐国元 教学目标:1.学习美术字知识,汉字的结构,笔画与书写方法 2.学习黑体美术字的变化方法,并进行书写练习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美术字的笔画特色和书写的四个步骤 2.难点,美术字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创景激趣,展示问题 大家看看黑板上的两幅美术字,看看各属于是什么字体 同学们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现在,对于汉字,可以说已经掌握的不错 了,个别同学还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我们看班级黑板上的大字和板报后面的大字与我们平时写的字有什么不同 a. 组成汉字最基本的笔画有哪些用黑体写出来。 b. 美术字与我们平时写的字有什么不同 c. 黑体美术字的特点和适用 d. 黑体美术字书写分哪几个步骤 e. 不同结构的字如何把握笔画多和笔画少的字如何处理 (二)自主学习,分组讨论 自主学习10分钟,下发米字格 (三)展示问题,组间质疑 第一个问题通过站台展示,后四个问题由小组成员脱稿发言,并为自己所在的小组评分。评分完后,教师板书正确的知识体系: (1) 构成汉字最基本的笔画有点,横,竖,撇,捺,提,竖弯钩,横折 钩,竖钩,右弯钩(具体见导学案) (2)美术字与书法的区别是书法讲究的是一气呵成,疏其排列可根据自己的审美观念和艺术章法,字形可大小穿插,字距可插密排列。而美术 字则更讲究笔划的规范,字形和字距的统一 (3)黑体美术字的特点及适用 特点:横竖粗细一致,方头方尾,所以也称“方体”。 适用:标题、标语等。黑体字结构严谨,笔划单纯 (4)黑体美术字写法 ①打格:根据应用场合的需要,确定字的大小和形状 ②定骨架:用单线划出字形,用笔要轻,笔迹宜淡 ③双勾字形:笔画要统一,按骨架的位置画出笔画 ④填色:按需选择颜色,填色一般先画轮廓,再在中间填色 (5)不同结构的字如何把握 汉字的结构以字典为准,分为左右,上下,全包围和半包围,笔画多 的字在书写时改变其宽度,全包围的字在书写时要缩小 (四)巩固练习,自我评价 作业要求:书写自己的名字,8K素描纸字体大小10cm*10cm 黑色填色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回归视觉起点的必要性

初中美术欣赏教学回归视觉起点的必要性 发表时间:2016-04-22T17:04:03.8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3月总第236期作者:李红 [导读] 美术是以视觉形象为载体的艺术类型,它以其强烈鲜明的造型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但是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往往忽略了美术作品的视觉性,从外在的标准和方法肢解作品。 李红山东省青州市弥河初级中学262500 摘要:美术是以视觉形象为载体的艺术类型,它以其强烈鲜明的造型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但是受制于传统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设备,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往往忽略了美术作品的视觉性,从外在的标准和方法肢解作品。20世纪视觉文化的转向,对美术教学尤其是美术欣赏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目标视觉性特点 一、初中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积极转变教育理念,努力探索和研究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开始将课堂还给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探索性,促进学生学习,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但是,其中有些美术教师未能领会新课标精神的实质,过于强调突出学生而弱化甚至放弃了教师的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不成熟性和待发展性,使课堂逐渐形式化浮于表面,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也未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视觉文化时代来临之后,在大量视觉图像冲击下,“看”什么,怎样“看,又看到了什么,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对于中小学的美术教学来说更是如此。与其它学科相比,美术最显著、最独特的地方就在于它的视觉性。美术是通过形象传达思想和观念的艺术形式,因此美术教学中,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视觉”就成为我们美术老师不得不思考的方面,也是必须充分利用的教育手段。美术老师就承担着怎样让学生学会“看”、能够“区别、解释”、恰当“运用、交流”视觉图像的任务。欣赏教学让我们的学生学会“看”,通过观察、思考引导他们进行审美阅读、价值判断,并能够在此基础上正确地运用已有的审美经验与视觉文化知识,是对视觉文化最积极的回应。 二、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设定 2011年美术新课程标准修订后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做了充分的说明,特别指出了“自然美”、“美术作品”、“美术现象”等都可以作为欣赏评述的教学对象,愈发凸显了美术教育的“视觉性”因素,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美术教育的一个根本性特点,即“物质材料的依赖性”和“直观形象性”的特点,这是对常规以作品为中心的美术欣赏教学的一次扩充和丰富。 “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以形成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了解美术与文化情境、生活的关系及培养健康和多元的审美情趣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视觉观看为起点,通过“看”,以及“看什么”、“怎么看”,从而达到培养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审美能力,提升人的视觉品质的目标。在这一教学活动领域中,新课程标准再三强调:“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美术馆、博物馆、网络、书刊等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 正是基于这些教学理念,美术教师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让学生知道美术作品欣赏的专业表述与方法,更要让学生掌握丰富的视觉经验和深刻的理性认识,把直觉能力发展到能够透过表象对复杂的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不仅要授之以“鱼”,还要授之以“渔”。 三、美术视觉性特点的必然要求 20世纪80年代以后,视觉文化背景逐渐形成。图像、影像、网络等各种视觉资料和视觉形象充斥于我们周围,成为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通过视觉形象获取信息作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得到前所未有的认可和强化。 “美术作为造型艺术,是一种非语言的、通过视觉形象传达信息、感情与观念的行为方式,是人类交流的重要方式。” 艺术家通过作品与人进行视觉心理的交流,是一种无言的具有多种解释可能的交流方式,但是作为传达信息的“语言”,它与我们平常使用的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一样有其自身的结构与规则。如果我们想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理解和领会视觉艺术所传达的信息与意味,必须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认识和感受视觉形象语言。视觉图像在向我们传递信息时,每个人的知识水平、所处环境及个人经验不同,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一个对视觉艺术语言具有专门知识的人与一个对这种语言一点也不了解的人,在观看同一件作品时,其观看的结果与感受会完全不同。生活在视觉文化背景下的初中生,每天都面对着大量的视觉信息。“看”什么,怎样“看”,又“看”到了什么,都会对其各个方面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视觉素养能力的培养引起了不同领域和各个方面的重视,也对我们的美术教育提出了要求。培养学生视觉化思维,提高审美判断能力,欣赏教学成为其主要途径。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解读视觉图像,是我们美术欣赏教学承担的任务。 四、初中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正确看待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特点,这是取得教育成功的关键和重要条件。在教育学研究中,学生的特点主要有三个:1.学生是教育的对象。首先,青少年儿童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其次,青少年儿童具有依赖性第三,学生具有向师性。2.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具有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3.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有其自身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人。 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美术欣赏教学是通过学生习得美术作品欣赏的专业表述与方法,对学生视觉审美方面的教育与正确引导,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与审美能力。

美术教师心得体会

美术教师心得体会 美术老师主要的人物是教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描绘美,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美术教师心得体会,欢迎参考阅读! 美术教师心得体会1 回首过去的一个多月,我们每日与旭日同起,伴着皓月而归。生活充实而有规律。 在实习之前,我迷茫过,压抑过。要成为一个老师,除了知识渊博,说话必会需要一定的魅力。但一直以来,我始终有个无法克服的缺点,在众人面前说话我常会紧张,或是声音颤抖,或是说话太快。因此越接近实习,我心里越紧张。到了实习动员大会上,我们院的指导老师的一句话,留给我很深的感受:实习,我们就是去失败的,去成功的。这句话让我释放了许多。 来到实习学校,见到穿着统一白色服装的学生,特别是第一天就听到一句很真挚的“老师好”,我的心里已平稳了许多,很自然的,接受了另一个身份。也开始了这不同寻常的八个星期的有着双重身份的学习生活。 我任教初三级的美术。之前在学校的十节微格教学训练,在这里变得有点微不足道。 1。基础技能课。 第一堂课,我抱着敢死的心态,没有紧张。声音自我感

觉也比较响亮,而且教的内容是基础技能课,这样的课堂仿佛有个形去抓,目的非常明确。我结合我的经验和初学者易犯的错误,分步骤去教。同学们的专注的眼神不断地给我动力和勇气,这让我感觉很实在。 但是,一个星期下来有五节的重复课,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课堂反应,活跃或沉闷。这相当考验老师的应变能力。根据课堂上的反应,我也做出相对的改变。一个星期下来我有了一个小总结: 。声调表情是控制课堂气氛的方向盘。 。别想着一节课你说完了就了事,那是完了你的事,别忽略了学生。 。尽早摸索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如接受能力,学习美术兴趣等。 。别老在简单的问题上搞太多花样。 学生喜欢实际例子的引导。 于是,接下来的时间,我以这几点去要求自己,在课堂上多了几分自然,也渐渐加强了随意发挥的能力。而且在改了大量的学生作业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批改作业的作用是如此的大。它让我更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在面对学生的时候,让我有个底。在上课之前,评论分析同学们的作业,可以让课程分阶段性,更加系统性。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 2。作品鉴赏课。

学习美术的最佳年龄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学习美术的最佳年龄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一、启蒙时期(3--5岁),专家研究表明,美术能促进幼儿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右脑的发育,能锻炼孩子的协调性,提高孩子的创造能力,美术教育还能激发孩子的创新意识。 二、转型期(12--14岁),随着孩子认知能力的提高,学习压力的增加,社会环境的影响,这一阶段开设兴趣造型入门课程,为以后考上理想的学校提供了重要保证,为孩子以后成为设计师或著名画家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学美术可以充分减压,可以调整孩子的逆反心理,可以减掉不良的生活作风(上网、玩游戏,看电视等),从而避免学生吴入歧途。 三、定位期(15--16岁),随着年龄的增长及知识面的提高,这一阶段学画的学生往往目标明确,把学习美术作为日后考学的方向标,进步将更加明显。总的来说,如果下定决心学画,时间是越早越好。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充分掌握儿童的年龄与心理特征才能有利于儿童美术教育的开展。 一、造型阶段(5-8岁) 这个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学画的初始阶段,在幼儿园教师和父母的引导下,他们头脑中储存了一定的线条和形状的概念,能够从某种程度上表达自己对美的认识,但由于对握笔和线条的掌握程度仍有差异,所以部分物体形状仍然不够准确,线条断断续续。这个阶段的学生的绘画称为有意识的描绘。对于造型阶段的学生,教师应采取让学生摹画与游戏所结合的方式,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并不完全愿意在大人的严格指导下进行作画,而是希望自己自由的绘画,并且希望自己的涂鸦能够得到周围人的认可。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采用各种有趣的游戏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游戏是调动这个阶段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的最佳方式,能充分的促使学生积极思考。比如在《摇滚小精灵》一课中,我首先让学生对各种卡通人物进行摹画,然后带领学生在操场上进行短时间的球类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圆形物体的滚动原理。让以绘画手工为主的课堂变的有静有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新知识。 二、写实阶段(9-10岁) 这个阶段的学生造型能力比低年级的学生要进步许多,但偶尔仍有一定程度的偏差。他们已经能对部分简单易懂的艺术作品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并且对色彩开始有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色彩的爱好往往是情绪化的,主要表现为:1、用色大胆;果断单纯。他们所使用的颜色和颜料都是依托自己的爱好,与生活中物体的真实色彩和将要表现的物体的特征严重不符。针对这个阶段的学生,教师加强学生有关方面的严格的思维训练,从而引发学生对颜色的思考,发现问题,启发自己进行学习。 三、转型阶段(10-13岁)

美术新课程内容(答案)

新课程内容 一、客观题 1.C【解析】:“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所倡导的学习观是:①课程与教学具有探究性,②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③跨学科学习,增加教学的综合性。 2.B【解析】:诊断性评价是课前,形成性评价是课中,总结性评价是课后。 3.C【解析】:不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是模型草图设计。 4.C【解析】:选择写生、变形和抽象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生活经验,比较符合“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教学活动内容。 5.C【解析】:在美术课程中提倡进行多主体评价通常是指自评、互评、师评。 6.A【解析】:“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进行欣赏和述评。 7.A【解析】:美术教材的编写应依据美术课程总目标的要求,以学段标准和学生身心发展为参考。 8.D【解析】:增加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目标。 9.C【解析】:学习雕、刻、塑等方法,创作雕塑小品,适合第四学段“造型?表现”学习领域。 10.C【解析】:理解设计的形态与功能的关系,以及设计的作用和意义,说的是第三学段的设计·应用学习活动评价要点。 11.D【解析】:不适合作为“欣赏?评述”领域美术课程学习活动的是撰写800字以上的评论文章。 12.C【解析】:运用设计知识,评述自己和同学的设计作品,说的是第三学段的设计·应用学习活动评价要点。 13.C【解析】:运用视觉传达设计的知识,为学校运动会、文娱活动、节庆以及社区或村庄进行设计,说的是第三学段的设计·应用学习活动建议。 14.A【解析】:仔细观察,发挥想象,认真完成设计和制作活动,说的是第一学段的“设计·应用”学习活动评价要点。 15.D【解析】:学习设计的形式原理与方法,进行多形式的设计和制作练习,说的是第四学段的“设计·应用”学习活动建议。 16.A【解析】:尝试用线条、形状和色彩进行绘画的表现活动,认识常见颜色,指的是美术学习的造型·表现。 17.A【解析】: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及容易找到的各种媒材,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体验造型活动乐趣,说的是第一学段的造型·表现学习目标。 18.B【解析】: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形式原理,说的是第二学段的设计·应用学习活动建议。

(完整版)中学美术欣赏课案例分析

中学美术欣赏课案例分析 美术欣赏教学是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符合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纵观当前的美术教学,美术欣赏已贯穿从小学至大学的审美教学全过程中。而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审美素质的初始阶段,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面对一幅绘画作品,该如何欣赏? 这是每一个人都在思考的一个问题。在美术界,这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而且是一个从来没有形成共识的学术问题。从目前中学美术欣赏课中,发现教师讲授时间很多,留给学生学的机会很少,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我常常思考着这一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在这里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教师不光要备好课,写好教案,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世界名画、优秀艺术作品等)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应侧重于造型那材质的表现力;有的应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应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照;有的应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 按理说,教材中每件作品教师都应引导学生进行欣赏,但授课毕竟是老师的个体劳动,老师可以自己做出决定,对教材作品哪些是重点分析欣赏、哪些点到为止,哪些干脆让学生读文欣赏或课后自查资料欣赏,处理教材灵活,具体安排。但是,无论教材如何变化处理,万变不离其宗,最重要的是,教师不仅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切忌千篇一律。作品分析避免面面俱到,如果每件作品都是“形象造型生动、构图均衡稳定、色彩层次丰富.......”之类的老套数,学生还有什么兴趣可言?如果学生感到索然无味,那么欣赏还有什么意义呢? 教师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其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要想让学生在美术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的领会和感悟到美术作品的娱乐功能,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我感觉现在的“激情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 只有在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中,观赏者在观赏美术作品时,最初的感受往往是获得美感的重要基础。学生更是凭第一印象(直觉)来欣赏美术作品,学生直觉会受到个体知识和经验的局限,感受到美的成分和质量都很有限,但确实是亲眼所见,亲身体验。根据这些,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 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也可以以讨论的形式,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如画面是以什么颜色为主?画了些什么?颜色是暖色调,还是冷色调?整幅画感觉是欢快的,还是伤感的?这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美术老师的心得体会

美术老师的心得体会 美术老师的心得体会 初中美术教学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感到中学美术教学应从兴趣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入手。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心得体会。 一、教师本身要有创造性的思维意识,鼓励同学们进行自由构思创造 譬如在和学生一起做手工,一起画画的同时,不断引导他们去尝试新的东两,鼓励同学们能用多种材料和方法,在表现作品时不拘 泥于一种方式,鼓励其“试试看”,在充分唤醒了他们潜意识,创 造力的同时渗透理性的指导。只有允许同学们自由创作,开放学生 的思维,才有可能充分的发挥他们的艺术潜能,打开他们的想象大门,使其创造性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让学生们大开眼界,激发了 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教学。 二、教师要善于创造一个优美的环境,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的老师,培养兴趣则是形成创造能力的前提。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兴趣,教师应鼓励学生亳无拘束的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重视毎一个学生个性的表现及艺术创作,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 意识才能得到激励,萌发创作动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营造广阔的 空间,激发学生学生的热情。我在教学中,始终坚持为学生创造优 美的学习环境,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我的做法是,善于灵活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在《挂历纸拼贴学生装》这节课的导入 部分时,我先让学生穿上自己的服装校仿时装表演,在调动课堂气 氛的同时,活跃同学们的积极思维,接着我又播放时装表演的视频,让同学们在欣赏中得到启迪,激发灵感,这样就抓住了学生注意力,充分调动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我将音乐的美感特征与美

术的审关情趣很好的结合起来了,活跃了课堂。接着我就讲解拼贴 的方法,将色彩的格配以及设计思路大体跟同学们一说,然后让学 生自己去领悟。在学生掌握了剪贴的方法后,让同学们自己感知形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拼贴不同形态、色彩各异的学生装。 三、教师要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自信心 人文主义的研究认为:“人人都有创造力,创造是人的一种潜能”。正处于成长发育期的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存在着个性的差异, 因此教师就应利用各种方式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让不同 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的价值。在教学中要时刻 注意学生的闪光点。不要轻易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作出否定的评价,要注意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因为每个学生的审美观点都有 自己的独特性,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教 师只有在教学中多肯定少否定才能开阔学生的思维,让同学们自由 想象,无论是差生还是优生,我们都应给他们树立自信心。如我在 多媒体讲《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这一课时,通过欣赏光碟视频,让同学们直接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点、线、面形态的存在,用图 文并茂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开阔了学生的思维领域。在做作业时,每个同学都画出了自己形态 各异、多姿多彩的'画。虽然有些学生的造型不是很准确,但想象力 丰富,并且也都具备了点、线、面的基本要求,因此都应给予肯定 的评价。这样及时指出了他们的优点,适时的帮助克服他们的不足 之处,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思维能力也开阔了,并能根据 命题发挥其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是一朝一夕之事,这 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引导和积极的探索,及时发现学生创造的火花,放飞思维,以美术教学为平台给学生撒播创新的种子,激励培养其 创造性思维,以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教师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活动,为 开发学生的创造力开垦一片肥沃的土壤。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一节美术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的评价应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学生的作画习惯,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程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平原县第四中学米秋玲 美术课在中学是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而美育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和情趣,它对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起推动作用。所以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是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应试教育体制根深蒂固,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领导不重视,美术课在中小学中成为可有可无的课程。可以随便停任意占,甚至有些学校取消美术课程。这种教育不但是片面的而且违背教育规律,这必然会导致学生对本学科的错误认识,认为美术课不重要,学不学都可以,反正考试也用不着,有些学生对美术课的学习采取消极的态度。记得有一次上课,我发现一个学生没注意听讲,做作业时,也没有做,于是,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里,问他:“你为什么不认真听课和做作业?是不是上别的课也这样精力不集中?”那个学生回答:“上主科不。”这句话对我震动很大,它说明学生们对美术课缺乏足够的认识,所以在学习上没有积极性和自觉性。那么如何去调动学生们学习美术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呢?通过对学生生理、心理知识结构和教材编写的特点的研究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逐渐摸索到了这样几点经验。 首先,让学生们充分认识美术的重要作用和社会价值。 第一,从理论上认识。上美术课不仅是让他们学会画几张画,也不仅是为调剂精神给学校装门面的课程,它是中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通过对它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最新版美术新课标试题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考试题(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2、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 2、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3、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4、美术课程各学习领域分别由目标、学习活动建议和评价要点三部分组成。 5、美术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资源、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网络资源。 6、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7、美术课程评价应以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客观事实为基础,注重评价与教学的协调统一,尤其要加强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 8、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9、美术课程的改革不仅是内容的改革,也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10、美术课程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观,尊重每一个学生学习美术的权利,关注每一个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的表现和发展,力争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获。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评价学生美术作业的方式有( ABCD ) A.学生自评 B.小组互评 C.教师评价 D.座谈交流 2、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主要包括( AD ) A. 教科书 B.美术学习档案袋 C. 美术学习工具 D.教师参考用书 3、“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是指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它分为三个层次( ABD ) A.融美术各学习域 B.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综合 C.美术教学 D.美术与现实社会相联系 4、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 ABCD )的现代公民。 A.人文精神 B.创新能力 C.审美品位 D.美术素养 5、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 AD )两类。 A.创作 B.工具 C.媒材 D.欣赏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5分) 1、简要说明“造型一表现”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是指运用多种媒材和手段,表达情感和思想,体验造型乐趣,逐步形成基本造型能力的学习顿域。造型是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但在本学习领域中指运用描绘、雕塑、拓印、拼贴等手段和方法创作视觉形象的美术创作活动。表现则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美术创作活动来传达观念、情感的过

美术教师读书学习心得体会(3篇)

美术教师读书学习心得体会(3篇) 美术教师读书心得体会一 作为我们教师需要加强各方面的修养来提高自己。所以我们理应多读书,用书来净化心灵,用书中的知识充实自己。以下教师读书心得体会范文《幼儿美术教师读书心得体会》是出国留学网教师读书心得体会频道为您整理的,希望您对您有所帮助。 从我加入这个幼儿师范队伍开始,由于自身比较偏爱美术,所以我平时喜欢找一些美术方面的书看。希望在书本和实践中能进一步走进美术,绘画水平普遍,想象力差等特点,虽然再上学期间已经学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一书,但是我还是愿意细读这本《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促使我想挖掘更深处。 本书主要研究教育者如何根据学前儿童美术发展的规律及其年龄特点,以美术为媒介,充分发挥其价值对学前儿童实施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全书共分九个章节,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阐述与分析着学前儿童美术的发展,美术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以及幼儿欣赏、绘画、手工教育的实施指导和美术评价,最后还展示了一组美术教育活动设计案例,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空间,也给正处在摸索阶段的老师指明了方向,因为这些问题均来自我自己的实践,所以,读来仿佛觉得许多地方都是自己曾不注意的或是意识到问题所在,但尚处在迷惑中,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抱着向专家取取经,看能否从中解解惑的认真态度,我在通读本书后还对有的章节还进行了精读与摘录。

从书中我看到这样一句:从小班到中班上学期,儿童由于视觉的分化及情感关系,所画的人大多都是没有身体的头足人,同时以非站立的平躺形式呈现。 再对于接下来我们将进行的主题《轱辘轱辘》的一节美术课画车轮子,幼儿认为轮子是圆的,于是就直觉地用圆球来表现车子的轮子,不会注意到汽车的轮子是圆扁的等这些问题,其创作成分也就能体现其中了。就象书中所说的:教师应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引导幼儿从写生对象的整体结构出发,着重于事物的神韵,即对象之内在精神表现,而不纠缠于细节和精确描绘,不强求幼儿的绘画表现和事物的“肖似”。 小班幼儿的绘画水平处于象征初期,享受的是绘画的过程,他们会用已经掌握的圆形与线条组合成各种符号,来表示自己熟悉的物体,而且喜欢用各种颜色在作品上涂抹,但在表现图象符号时,又很少调换颜色,致使作品色彩比较单调,有的幼儿甚至会转动画纸来作画,完全不顾图象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了画面的杂乱。如此作品,教师若用成人的眼光“像或不像”来评价,那必然会抹杀了幼儿的天性,打击他们的自信心,甚至使幼儿失去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尽管如此,你还是会看到许多小班幼儿家长因为看不懂自己孩子的画,觉得画面不干净,画得不如其他小朋友,根本不理会幼儿的解读。例如,一次离园时,祥祥拉着爷爷兴致勃勃来到班级画展前,小手指着墙上的“泡泡”说:“爷爷,那个是我画的!”谁知,祥祥爷爷看到后,脸顿时拉了下来:“这是什么东西啊?乱七八糟的,圆也画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方法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的方法 朱林朱林中学——李清 大家多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相信大家都不会怀疑。可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呢?这么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以及如果才能让他们保持兴趣呢?这是很难做到的,我作为一名初中美术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对如果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的方法做了一点小小的研究。 一般在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是最活跃的因素。有的地区由于学校美术教师并非专业出身,而是随便找个其他的教师或是班主任代上,甚至根本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以及人为主观地认为美术不是主科,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于是不是老师认为:美术课只要让学生依葫芦画瓢,画出几张画,课堂不出问题就行了。即使这样,与学校的其他学科相比较,学生还是对美术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一般老师认为美术课生动的内容,丰富的色彩,吸引了学生,以及因没有考试和升学而造成的心理负担。而对学生来说,学生感兴趣的仅仅是美术课上提供的相对宽松的空间和时间,并不是真的喜欢美术这一学科。到只要在教育教学岗位上做过老师,都想要让学生学好一点东西。就须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兴趣才能做成事,没兴趣则一事无成,没有兴趣的学习无疑是被动的,因此,我们美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须在学生学习兴趣方面上多下点功夫。那么怎么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 一、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假如有人为你在中学做什么教师,你回答是美术,那人一定会说,你真舒服,只要带个什么东西忘那一放,叫学生画就是了,或是在黑板上画个叫学生跟着画就是,太简单了。以前总是有一些人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一挂,让学生临摹就行了。于是有些人

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当然我们不可否认是有这么一些教师这么做,但我们不难想象长久这样下去,呆板的教学方法怎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呢?与之相对比,美国学生学习美术,老师往往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学生在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用“心”参与,真实地表现自我修改。使青少年学生的猎奇心理和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很高。因此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采取生动的教学方法(如用多媒体,开设手工制作,野外写生课),使教学活动保持新颖性,从而持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制作优秀的范画,引导学生学习兴趣。 中国绘画的传统历来提倡“画从谱出”,凡学画的人无不走过“进谱出谱”的历程。因此,我们现在对学生的教学过程所采用的范图的作用决不容忽视,优秀的范图使我们的教学得到成功和精彩,并能延续学生学校美术的兴趣,然而也有一些人在教学过程中从不使用一张范画,专靠一支粉笔,一本书,“空对空”口传式地讲课,使原应兴趣盎然,艺术感染力很强的内容被“挖”得干巴枯燥无味,长而久之,使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淡,学习水平“与日俱减”,开始讨厌美术课。免费论文、毕业论文、论文下载三。体会成功的快乐,延续学习兴趣。 情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进程,效率。而学生对美术的认识和学习离不开学生对学习美术的兴趣。我在上《剪贴画》制作这一课时,针对学生喜欢动手剪贴,喜欢自己动手发挥自己创造力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让学生发挥个人创造的能力,体会着自己成功的喜悦,学生可以自然感受,自我体验,自由想象画自己所想的画,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看到

美术课程内容结构

1.美术课程内容结构包含哪几项,每项有什么特点? 一、“造型·表现”领域的内容结构 本学习领域在低年级阶段,形与色的概念是不分的,画性必有色,上色必有形,以大量的看看、画画、做做、玩玩的活动,强调体验丰富学生的感受随着知识的积累,认识能力的提高,形与色的概念逐渐在实践中反馈出来。 随着年级的上升,感性逐渐到理性,初步形成概念,美术学科的轮廓开始清晰。如在初中阶段要有意图地运用形、色、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学生凭感觉、联想进行造型,根据材料的不同和具体的情境而创设主体,在过程中体验愉悦的同时创造出多彩的作品,增强情感体验的积累。 二、“设计·应用”领域的内容结构 该学习领域分为四个学段,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逐步递进,相互构建,相互依存的。 在第一学段中,学习任务和目的是通过感官体验各种媒材、工具的特性,尝试进行各种简单的组合与装饰,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美术的浓厚兴趣并保持下去。 在第二学段中,“简单的组合与装饰”就逐渐递进为“简单的设计和装饰”,并开始带有一定的主体性、目的性、秩序性。同时开始引入“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形式法则的学习内容。在第三学段中,由“简单的设计装饰”开始进入“进行设计和装饰”,去掉了“简单”二字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在学习节奏与韵律的形式法则基础上进入了较高的层面。在第四学段中,进行指向思维活动和操作实践的全过程。如:在这一阶段要求学生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利用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 三、“欣赏·评述”领域的内容结构 在第一学段中,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形与色的感受能力培养是这一学段的重点。 在第二学段中,应逐步要求学生能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形式的分析,使学生逐步认识到质感在美术作品中所具有审美和表现效果。 在第三学段中,让学生认识到由于材料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画种。除此之外,要求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内容特征有所认识,并作出自己的反应。高年级学生要学会写一些短文,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 在第四学段中,要求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获得初步的审美经验和鉴赏能力,初步了解中外美术发展概况,尊重人类文化遗产,能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短评述。 对这一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说,从多角度进行美术欣赏是一个更高的要求,随着学生知识面的扩大,可以对一幅美术作品进行多角度的欣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其欣赏的方法。 四、“综合·探索”领域的内容结构 第一学段,学习活动内容主要是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活动方法以造型游戏为主,提出学生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表演与展示的目标。 第二学段,同样是造型游戏,但学习活动内容要求与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综合,并提出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和目标。 第三学段,学习活动内容进一步拓展为结合学校和社会活动以及综合运用美术课程与自然课程和其他课程的知识、技能,并提出在进行策划、制作、表演与展示的同时,体会美术

《传递我们的心声----学写美术字》教案

《传递我们的心声----学写美术字》教案 备课时间:2008/11/24 授课时间:2008/12/1 审核签字:序号:13 周次:14 学科美术课题:学写美术字授课年级:初一课型:设计应用课时:一课时主备:王霞授课:王霞教学目标:学习字体设计的知识,了解黑体、宋体、仿宋体等基本美术字体的笔形特征和写法;了解变体美术字的创意方法。 教学重点:黑体、宋体的笔画特征 教学难点:变体美术字的设计方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宋体、黑体、仿宋体笔画、字例变体图例 学生准备:直尺、铅笔绘图纸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时间 引导阶段:欣赏导入: (1)教师出示宋体、黑体、仿宋体、变体美术字让学生欣赏 (2)教师提问:同学们认识这些字体吗? (美术字) (3)这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写美术字” 采用欣赏导入法由常见 艺术字类型的欣赏导入本节 课的教学 教师板书课题: 《学写美术字》 2 分 钟 发展阶段:(一)认识美术字: 美术字:是运用装饰手法美化文字的一种书 写艺术。 (二)美术字类型:(中文美术字,外文美术字和阿拉伯数码美术字) (1)中文美术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文字种类很多,汉字是我国应用最广泛的文字。中 文美术字是在汉字(楷书)的基础上装饰加工而成 的。 (2)外文美术字 (3)阿拉伯数码美术字: 1234567890(以楷书与美术字的对比阐 释美术字的概念) 爬 利用挂图或多媒体设备 展示黑体、宋体、仿宋体的基 本笔画及字例,指导学生辨 认、区别不同的字体,并描述 不同字体的笔画造型特征。 20 分 钟

(2)结构变化:如高、矮、胖、瘦 (3)笔画变化:笔画变化的主要对象是点、撇、捺挑、钩等副笔划它们变化比较灵活多样。 2、装饰法: (1)本体装饰、 (2)背景装饰 这种美术字一装饰手法取胜,绚丽多彩。 3、象形化:就是把字句的含义形象化,它既是文 字又是图画比其它字体更具有象征性。 (1)添加形象化 (2)笔画形象化 (3)整体形象化 4、立体方式 5、阴影方式 练习环节变体美术字设计: (1)冰天雪地(2)火焰 (3)沙石(4)风、雨、雷、电(5)花布(6)森林 (7)江、河、湖、海(8)烛光 要求: (1)通过各种变化和装饰手段,达到字体和字形的多样化,以满足不同的实用要求; (2)字体设计应从文字的内容和涵义出发,对字形、笔形做出合理的夸张变异,使之既有艺术性、趣味性,又有适应性,可读性。教师进行书写指导 重点:变化方法 15 分 钟 展评小结展示有代表性的作品,师生欣赏评价,教师指出设计的优缺点,小结结束。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结 合进行 3 分 钟 板书设计学写美术字 美术字类型:中文美术字宋体、仿宋体、黑体、变体 外文美术字 阿拉伯数码美术字 变化方法:变形法:外形变化、结构变化、笔画变化 装饰法添加法象形化立体阴影 教后小记

欣赏课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欣赏课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发表时间:2014-01-20T13:23:22.0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12月总第105期供稿作者:马万里 [导读] 这实质上是一次审美活动,是审美能力提高的重要过程,自然也是健康的审美观的培养过程及直接的主要途径。 马万里甘肃省临夏市第二中学731100 摘要:在繁重的文化课学习中,美术课无疑为学生带来了乐趣——获得更多美育、艺术的知识的机会,也是放松神经的课堂。而在美术课上欣赏课带给学生审美的享受,情趣的激发,创造美的灵感。欣赏课成为中学生艺术教育的重要而神往的花窗。 关键词:欣赏课中学美术教学艺术教育素质教育 “没有艺术的欣赏,便没有艺术教育。”因为艺术对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首先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改变人的思想,进而影响社会。但艺术及艺术教育的作用不是立竿见影,往往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而贯穿这个过程始终离不开艺术欣赏。所谓艺术欣赏,一方面由于作品艺术描写的生动性,唤起了欣赏者的某些形象的记忆,印证了人们的生活经验,调动了人们的审美情绪,从而获得一种感情上的满足;另一方面,欣赏者通过艺术作品中具体的艺术形象,产生联想,对客观事物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很自然地接受了画家对美的发现和评价,经受了艺术美的熏陶。 艺术欣赏是一种认识、收集、整理活动,它遵循着人类认识活动的一般规律和过程,即由浅到深,由表到里,由局部到整体;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再不断反复的循环,再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升华,提高人的素质修养。 一般学校都有美术课专业课室,但不一定有适合上欣赏课的教学用具和设备。在教师方面,普通中学一般专业美术教师的数量不多,而且他们除了日常的教学外(美术课教学或替补其他科任教学),大多还要承担学校的许多宣传或美工工作,工作压力大。有时,他们甚至每周要给整个级或更多的级和班上课,因为忙,很多美术教师根本无法在课外时间进行训练深造和及时提高,不利于充分为美术欣赏课备课。 美术教育作为我国初等教育阶段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它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里所提出的美育、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和全面发展,明确了美术课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性质、任务,是艺术素养的教育,应着眼于学生艺术素质的提高。因此,中学美术教育应强调艺术素养的提高,而美术欣赏则是美术教育中对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提高审判能力最有效和最重要的途径。 美术作品是名符其实的造型艺术,是美术欣赏的对象,它对欣赏者的作用是诉之视觉的,它能够刺激人的视觉器官和满足人的某些对知识欲望,并启迪人的智慧。因为优秀艺术作品饱含着艺术家个人的或人们普遍的感情、理想和情绪,甚至于艺术家的表现方式或手法,都流露出作者的生活度。所以,不断地观看和欣赏美术作品,既是精神享受也是学习知识。欣赏者在受作品感染的同时,在每进行一次欣赏时,也在进行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 这实质上是一次审美活动,是审美能力提高的重要过程,自然也是健康的审美观的培养过程及直接的主要途径。 近代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认为,艺术即直觉,欣赏只有感性阶段,不存在理性判断。与克罗齐相反,庸俗社会学、极左思潮的鼓吹者,则否定和排斥艺术感受,只准许用固定不变的条条框框去硬套作品,以冰冷空洞的概念进行所谓的理性分析,把艺术欣赏变成一种纯粹的理性活动。他们的做法破坏了正常的艺术欣赏,当然,也就取消了艺术以形象影响人的思想感情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能。 因此,美术欣赏活动虽然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有着不同阶段的认识活动,但是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阶段,又是很难截然划分的。在感性阶段也常常伴有一定的分析、比较、判断等理性活动;在理性认识阶段,也总离不开具体、个别的艺术形象,始终伴随着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一点同科学中的理性认识阶段是不同的。所以,美术欣赏之中有一定的超逻辑性和抽象性,但对启迪中学生的智慧却有很特殊的作用,尤其是帮助他们认识艺术现象和提高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经教师正确的引导,学生可通过艺术作品的构图内容、题材、形式、表现技法的分析、赏析以及创作者的生平、文化背影、艺术主张等方面,及艺术家对画面效果和图式的还原,让学生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去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从而不致于抽象或教条地理解艺术、实质性地提高自身的艺术素养。 美术课量少,欣赏课更少,满足不了学生的渴求;美术欣赏课的内容不充分、信息量少,而且作品的选择有的缺乏代表性和不够典型;教材内容多而不够严谨,课题多与课时少的矛盾突出,给学生造成不科学的印象。教学实践中证明,每周一节美术课不合适美术教育的特殊性,尤其是训练课,但美术欣赏课却可以每次一节,而又不甚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学生从中受益。因而,在无法解决课时与课题内容矛盾的情况下,每周一节的美术课最适合开设美术欣赏课;另一方面中学生所处的年龄,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美术欣赏课有强烈的渴望。目前中学生每周一节的美术课如果是以美术欣赏课型出现的话,能够暂时地缓解当前学生的学习压力,在精神和心上相对减轻负担,使情绪得到一定的放松。同时,在欣赏课中又一再扩大视野,丰富知识,提高一定的审美能力,并调节了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与同是美术课的训练课型相比较,所获知识要多得多。 在中学美术教育中加强美术欣赏,符合教育的规律,符合人类认识活动的规律,也符合现行的《美术课程标准》精神及要求,更适合于解决当前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种种问题,且在本质上落实培养中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审美能力,从而达到现实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