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_兼论网络谣言治理_姬金凤

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_兼论网络谣言治理_姬金凤

收稿日期:2015—10—12

作者简介:姬金凤(1979—),女,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金项目:闽南师范大学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阶段性成果(SS1210)

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

———兼论网络谣言治理

姬金凤

(闽南师范大学,福建漳州363000)

要:“四有”好网民的提出是对公民新媒介素养的生动解读。从媒介素养到新媒介素养,传统媒介

素养的核心内容“媒介批判意识”要转变为新媒介素养要求的“新媒介交互能力”。从“四有”好网民到

社会好公民,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应坚持的原则、核心问题和重点内容,做好网民才是好公民。从拟

态环境到网络谣言,新媒介素养要求人们要理性分辨、甄别媒介包括个体建构出来的信息世界,考察网络谣言的成因和治理,怀疑精神不可或缺。关键词:媒介素养;新媒介素养;网络谣言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871(2016)01-0097-05DOI :10.16752/j.cnki.jylu.2016.01.0242015年6月1日,中宣部副部长、中央网信办主任、国家网信办主任鲁炜在第二届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仪式上致辞,首次提出做“四有”中国好网民的倡议。所谓“四有”好网民就是要有高度的安全意识、有文明的网络素养、有守法的行为习惯、有必备的防护技能。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情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我国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8.4%,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1.4%,在整体网民中占比最大,从学历上来看,大专及本科学历的比例为20.6%。显然,青年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因此,他们能否做到“四有”标准、是否有较高的网络媒介素养将直接影响着网民整体媒介素养水平。

一、从媒介素养到新媒介素养

“四有”好网民的标准与新媒介素养的要求相契合,是对新媒介素养具体、形象、生动地表述。

谈新媒介素养,需要先搞清楚媒介素养。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对媒介素养下了定义: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

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媒介素养是基于传统媒介环境下提出来的,可以说,媒介素养更关注的是人们作为受众所应具备的能力。在传统媒体环境下,人们主动参与到媒介传播过程中的机会是比较少的,因为受到传播媒介的限制,受众往往只是被动接收信息,而不是创造信息,因此,对媒介素养的要求主要是其处理信息的能力。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身处在一个人人都能成为信息发布者的时代,传受关系发生变化,新媒介素养随之诞生。

新媒介素养的产生与新媒体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密不可分。新媒体主要指的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核心,能够实现通过电子设备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完成用户互动性反馈,创造性参与以及形成社群的媒体形式。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信息”(The Media is Message.)理论高度概括了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总会带来传播内容(讯息)的变化。某种程

2016年01月第26卷第1期

榆林学院学报

JOURNAL OF YULIN UNIVERSITY Jan.2016Vol.26No.1

度上来说,新媒体的出现颠覆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传播内容,有着更为强大的传播效果,给信息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对人们媒介素养的新要求。

美国新媒介联合会在2005年曾把新媒介素养定义为“由听觉、视觉以及数字素养相互重叠共同构成的一整套能力与技巧,包括对视觉、听力力量的理解能力,对这种力量的识别与使用能力,对数字媒介的控制与转换能力,对数字内容的普遍性传播能力,以及轻易对数字内容进行再加工的能力。”2006年,Jenkins等人提出新媒介素养技能包括扮演角色、行动、模仿、挪用、多任务、分布认知、概括智慧、判断、媒介导航、网络技能、协商。詹金斯将青少年应该具备的新媒介素养总结为11大核心技能,即游戏能力、模拟能力、表演能力、挪用能力、多重任务处理能力、分布性认知能力、集体智慧能力、判断能力、跨媒介导航能力、网络能力、协商能力。这些能力要求与媒介素养不同之处就在于,新媒介素养强调参与、互动,注重身份认同、团队合作。“新媒介素养,是指在社交网络革命、互联网革命和移动革命的背景下,个人为了适应新的媒介环境和社会关系变化,构建更大、更好的社交网络,应该掌握的新的能力。”李·雷恩尼(LeeRainie)和巴瑞·威曼(Barry Wellman)在他们的新著《网络化:新的社会操作系统》(Networked:The New SocialOperating System)提出了在互联网推动下的“网络化个人主义”时代,我们应该具有的新媒介素养(Networking literacy)包括:图像处理能力、导航能力、信息的组织和联通能力、专注能力、多任务处理的能力、怀疑精神以及道德素养。”[1]新媒介素养侧重强调的是人们对于媒介文本的解读、创造以及传播能力。也就是说,在社交式、参与式文化的影响下,传统媒介素养的核心内容“媒介批判意识”要转变为新媒介素养要求的“新媒介交互能力”。新媒介交互能力,着重培养人们的解读能力、筛选能力、甄别能力、整合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传播能力。

从本质上来说,媒介素养与新媒介素养的内涵在相当层面上是一致的,但是,新媒介素养天然地由于新媒介的存在而与媒介素养显示出更多重的特点来。因此,从媒介素养到新媒介素养,变化的不仅仅是媒介本身,还有更快更便捷的信息传播速度以及拥有了更多表达可能的个体,这样的变化直接影响了作为一个公民在社会中的权利和作用。特别是作为这个社会未来发展中坚力量的大学生,他们的新媒介素养如何,将决定他们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二、从“四有”好网民到社会好公民

网民是不是网络公民?网络公民是不是现实公民?学者们的意见不一。从法律对公民的定义来看,只要具有某一国国籍,并根据该国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都是该国公民。人们在网络空间表达意见只是形式不同,网民这样的一个称呼并不具有实体上的意义,因为,公民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参与社会治理正是他们行使公民权利的一种途径。因此,网民的身份是虚拟的,但其权利义务却是实体的,并不能因为行为发生在网络空间,便可得到豁免。我们在此讨论好网民与好公民,就是不想模糊和忽略网民的公民身份。

大学生网民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平,容易被诱惑和煽动,他们渴望表达自我、实现自我,他们的学习生活都与网络有着密切地联系,因此,他们要做好公民,必须先成为一个好网民。

如何提高大学生新媒介素养?这是摆在高校教育者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一)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原则

1.研究大学生网民的特点是前提。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敏锐、知识文化高、崇尚新生事物的群体,他们是网民中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教育必须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必须对受教育者有着充分和全面的了解,因此,研究和把握大学生网民所具有的特点,透析他们的发展机制,了解他们的心理结构特点和现实诉求,是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的前提。

2.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相结合。课堂是学生接受媒介素养知识的主阵地,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两者必须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

3.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理论最终是用来指导实践的,新媒介素养本身也是基于实践需要的存在,在学生掌握了新媒介素养的理论知识后,更多的是要回归新媒介应用的实践中去,惟其如此,理论教育才有了实践意义,实践需要才有了更进一步学习理论的动力。

4.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具备基本的素养,成为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特别是处在新媒体时代,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界限并不是十分严格,被动地接受教育早已成为过去时,互动交流、自我教育才是主流,也是

·

89

·榆林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总第123期)

达成最好教育效果的必由之路。

5.思想教育与新媒介素养教育相结合。新媒介素养教育并不是孤立的,它与大学生思想教育密不可分,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在进行思想教育的同时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不要人为的割裂两者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开展公民教育的过程中,新媒介素养教育完全可以融入其中,减轻大学生接受各种知识的负担的同时,让各种教育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从而事半功倍。

(二)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

新媒介素养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校园网络的普及、智慧校园的建设,使得大学生身处在一个网络世界中,无时不刻不与新媒介发生关系,他们在网络上学习,利用手机进行社交,使用网络购物,从网络上获得各种校园信息,而教育者也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平台、易班网、主题网站等等网络途径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可以说,新媒介素养必须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针对他们开展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就是让他们学习如何在媒介使用中保持自身的主体性和独立性。媒介永远只是工具,大学生需要明确的是自己作为主体与客体媒介发生关系时理性面对信息,深刻地理解所有媒介都是建构之物,媒介信息包含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以及社会、经济和政治意义。

(三)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点

1.媒介技能。媒介技能是新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一步。熟练掌握各种新媒介的使用技能是了解信息产生的最好途径,媒介是如何建构信息的,媒介建构的信息都有哪些形式,这对大学生正确地认知媒介信息十分有帮助。2011年的四川凉山自治州会理县政府“悬浮照”事件,被网友们指出在该照片中,三位县领导“飘浮”在一条公路的上空。正是基于对图片处理技术的了解,网友们立即便发现图片被处理过的痕迹,对该新闻进行了质疑。当下,各种作秀炒作、网络诈骗以及网络谣言等等现象层出不穷,大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媒介技能,才能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分析和评价信息,熟练地进行信息制作。

2.传播能力。在传统媒体中,信息的传播几乎是单向流动的,受众往往处在信息传播的最后一级。“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的进步我们迎来了全媒体时代,网络、博客、社交网站、微博新媒介崛起,媒介生态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媒介时代传送者的信息垄断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并在科学的推动之下体现出扁平化的趋势。”[2]当新媒介给人们进行了技术赋权,给了每个人平等表达和传播的权利,这个时候,信息开始泛滥,面对如此海量的信息,如何取舍、分析、评价、使用、创新并再次传播,考验的就是大学生的传播能力。传受一体的新身份,又该何去何从?作为一个合格的受众,首先必须懂得认识媒介信息,然后就是解读媒介信息,最后是使用媒介信息;作为一个合格的传播者,必须学会甄别信息、整合信息、有效地传播信息。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表达愿望,他们非常渴望得到认同、得到关注,只有具备相当地传播能力,才能帮助他们真正实现良好的传播,达成他们的目标。

3.道德素养。“人们通过互联网相互关联。成功的网络化个人通过创造或传递精确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信息来获得信任、提升价值。互联网时代,当每个人都能够成为出版者和传播者时,谁能够提供更可信、更透明的信息,谁就更受他人欢迎。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终将会惩罚那些使用虚假信息、歪曲事实、抄近路、压榨人际关系和隐瞒信息来源的人。”[3]在新媒介素养中,强调道德素养是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的。尽管人们可以使用新媒介随时随地传播各种信息,但是,如果这样的传播总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那么,不仅不能带来社会关系的扩大,反而会引来人们的质疑,甚至对其道德素养的怀疑,失去人们的信任,带来道德谴责。良好的道德素养不仅来源于一个人良好的道德修养,在新媒体环境下,更重要的是来源于一个人自身的新媒介素养,即对信息的甄别能力,对传播的严谨态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大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该不是问题,但对如何运用知识去甄别信息、创造信息则是需要培养的。

4.法律意识。从前文述及的网络谣言案,我们得出结论,新媒介带来信息传播便利的同时,也为人们犯罪提供了便利。网络的匿名性模糊了人们对于自身公民身份的认知,以为在虚拟空间可以为所欲为,畅所欲言,无所顾忌。法律规范的空间绝不可能对网络视而不见。因此,无论是谣言的创造者还是传播者,最终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再者,“有些大学生错误地认为,黑客非法入侵盗取数据和钱财等不必要受到良心的谴责,被发现不必感到耻辱,反而在技术上是一种荣耀。”[4]做个好网民,就要知法、守法。新媒介素养教育要与法律意识的教育相结合,网络空间不是法律的真空,要有守法的行为习惯。

·

99

·

姬金凤: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兼论网络谣言治理

5.公民意识。有人认为,新媒介的使用,能够增强线上的公民意识,促使公民身份的自我实现。诚然,新媒介给了人们表达的权利,对公民意识的觉醒起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网络成了人们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重要平台和窗口。大学生新媒介素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公民意识,一个好网民必然得是一个好公民。青年大学生在新媒介传播过程中,应当扮演的是一个理性公民的角色,

既不当传谣者,也不做“网络暴民”,理性上网、文明上网,履行公民义务,行使公民权利。正如光明日报在“秦火火”一案判决后发表的评论文章所呼吁的:“扑灭网络谣言之‘火’的一个重要工具,便是网民中普遍存在的‘理性之水’”,诚然,做一个媒介素养高的理性公民,在新媒介时代显得尤为重要。

三、从拟态环境到网络谣言

新媒介素养要求人们要有怀疑精神,个人要有能力评估获得的信息,从朋友和媒体资源那里接受的信息,要经历精确性、权威性、关联性、客观性和实用范围的检验。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是一种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是由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尽管新媒介的使用使得人人成为信息的制造者、发布者、传播者,似乎消解了媒体对于信息的加工这个看不见的环节,但是,有图不一定有真相,新媒介传播过程中形成的拟态环境依然存在,新媒介素养要求人们要理性分辨、甄别媒介包括个体建构出来的信息世界,对这种“真实”要大大地打个问号。

(一)网络谣言的成因

2014年4月17日,网络推手“秦火火”涉嫌诽谤罪、寻衅滋事罪,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这是2013年全国公安机关集中开展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行动以来,第一起依法公开审理的典型案件。网络谣言案引发了各方的关注和评论,人们从道德、法律等角度对网络造谣者口诛笔伐,而微博“大V”们更达成共识,网民应坚守“七条底线”。无疑,人们意识到网络谣言的危害性和破坏性。

网络谣言能够蔓延开来,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和恶劣社会影响,不难看出,离不开网民的大量转发和评论,问题是,为什么网民会买这些谣言制造者的帐呢?为什么会推波助澜?为什么会深信不疑?个中原因是什么呢?

1.网络大V们成为议程设置者。网络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快到无以复加,自媒体的出现,使得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合为一体,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议程设置不再是媒体占主导,网络大V由于其在粉丝中的广泛影响力,成为议程设置的主体之一。据统计,目前在新浪和腾讯微博中,10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1.9万个,百万以上粉丝的大V 超过3300个,千万以上粉丝的大V超过200个。大V们发布的信息在粉丝中是有公信力的,这为他们传谣提供了“绿色通道”。

2.新闻“把关人”缺失。传统媒体中,记者、编辑、媒体负责人等,担任了新闻“把关人”的角色,对信息进行过滤。而微博等新媒体中,“把关人”是每个微博发布者自己,这为大量不实信息、虚假信息的出现提供了温床。

3.相关部门信息公开的主动性和及时性不足。相关部门的惯性思维还停留在被动的状态上,不能够第一时间把信息传达给公众,这给谣言制造者可乘之机。

传播学中有一个谣言公式。谣言公式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学家G·W·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于1947年总结出的:R=I?A。即谣言的杀伤力=信息的重要度?信息的不透明程度。传播学者克罗斯将这一公式发展后提出: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批判能力。这个公式提示我们,谣言的能量有多大,既取决于真实信息的透明度,也取决于受众的判断水平。政府部门积极主动的公布、公开信息,杜绝因信息的不透明而让谣言有机可乘。

4.网民的新媒介素养不足,实行“有错推定”,大量转发推波助澜。社会不公正现象和不良风气的存在,使得网民感同身受,一律实行“有错推定”,“秦火火”、“薛蛮子”之流抓住人们的这种心理,大肆散布不实信息,吸引人们的眼球,达到满足自己私利的目的。速途研究院2015年8月7日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网络谣言调查报告》显示,对于网络谣言的态度,有将近一半的人选择“宁可信其有”,占比达到了48%;仅有21%的表示坚决抵制,还有6%的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看过或者分享过谣言,真正举报过谣言的人却仅占到了7.4%。而有60.4%的人表示参与过谣言的转发分享,没有参与的仅占39.6%。受众的新媒介素养不足,助长了谣言的

·

001

·榆林学院学报2016年第1期(总第123期)

扩散和传播,成为一个个谣言传播的发酵点。

5.媒体的职业道德为市场让位。媒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受众,在利益的驱动下,媒体为迎合受众的需要,对一些信息不加甄别,不加核实,跟风报道,对人们造成误导。

(二)网络谣言的治理

那么,究竟如何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谣言的传播,让网络谣言推手们没有生存的土壤和环境?很显然,谣言理当止于智者。作为智者的首要要求便是拥有较高的新媒介素养,在网络世界的每一方都要具备这样的素养,理性、理智,才能真正净化网络环境。

1.提升公民的新媒介素养加强公民教育是止谣的防火墙。把新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公民教育体系,无论网络大V ,还是普通的网民,作为公民,都要提升自身新媒介素养,信息发布者要明确捏造虚假信息要承担的责任,不传谣;信息的接收者要认真辨别信息的真实性,不信谣。这样,才能做理性的公民,构筑起谣言防火墙。

2.提升政府的新媒介素养增强公信力是止谣的预防针。根据“沉默的螺旋”理论,意见的表明和“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一方“声音”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的力量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所以披露真相、避免“沉默的螺旋”效应是“根除”谣言的一剂“良药”。政府部门要积极主动地、及时地公布信息,打好预防针,不给谣言滋生的机会,而不是等到谣言漫天飞的时候再来辟谣,公信力大打折扣。政府官员要把媒介素养作为必修课,要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接受公众的监督,采取积极的媒体策略。

3.提升媒体的新媒介素养坚守职业道德是止谣的强心剂。媒体要扮演好大众传播中的角色,不被谣言牵着鼻子走,而是利用自身的专业性优势,为大众提供客观、准确和真实的信息。坚持新闻真实是媒体的生存之本,也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媒体应当比受众具备更高的新媒介素养,才能在消息真假难辨的时候成为强心剂。

4.健全法律制度及时有效打击是止谣的屠龙刀

。“两高”《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类犯罪行为进行了量化,为打击网络谣言犯罪提供更为可供操作的法律依据。网络空间依然属于公共空间,即使匿名,即使虚拟,也不能例外于法律的规范之外,对网络谣言的发布者、传播者进行惩罚,才能指引人们谨言慎行,预防这类犯罪的发生。

参考文献:

[1][3]百度百科http ://baike.baidu.com /link.url =ntJNvBoQYV_21dEmbirVnpziq8E2gRAyNvzEMsVMXD8k

-iH8PysgqPsG2WRlPcrr3dPXSXMGmwknY9uAdeOz6K

[2]吴倩.全媒体时代新媒介素养内涵分析[

J ].新闻研究导刊,2015:134—134.[4]杨克平,舒先林.提升大学生网络素养的途径探究[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12):117—120.(责任编辑:史丕功)

On The New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Concurrently Discuss Treatment of the Online Rumor

JI Jin -feng

(Min nan Normal University ,Zhangzhou 363000,China )

Abstract :Proposal of online users with four virtues is vivid interpretation of new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for the cit-izen.From the media literacy to the new media literacy ,core concepts of the media literacy ,critical consciousness should be transformed into the interaction ability of the new media ,which is required for the new media literacy.From online users with four virtues to social good citizens ,principles ,core issues and key points of the new media literacy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are that those who are good online users first can become reputable social citizens.From pseudo -environment to online rumor ,new media literacy requires people to distinguish and identify rational-ly the information world constructed by the media including each unit and to investigate root cause and treatment of the online rumor.Skepticism is indispensable.

Key words :media literacy ;new media literacy ;online rumors

·

101·姬金凤:论大学生新媒介素养教育—

——兼论网络谣言治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