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

一、群体的定义与类型

1群体:为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的组合。

2个人加入群体的原因:安全需要、地位需要、自尊需要、情感需要、权利需要、实现目标的需要。

3群体发展的阶段:

1)五阶段模型:

a)形成:其特点: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各自探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规范。

b)震荡:群体内部冲突阶段。群体成员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对群体加给他们的约束,任然予以抵制。而且对于谁控制群体,还在争执。

c)规范化: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表现出一定凝聚力。产生强烈的群体身份感和友谊关系,当群体结构稳定、群体对于什么是正确的成员行为达成共识时,这个阶段就结束了。

d)有所作为: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地发挥作用,并已被成员完全接受。成员注意力从视图互相认识和理解转移到完成手头的工作

e)中止:群体开始准备解散,高绩效不再是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注意力放到了群体的收尾工作。

2)间断-平衡模型:

a)群体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群体的发展方向

b)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c)在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发生一次转变,这个转变正好发生在群体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

d)这个转变会激起群体的重大变革

e)在转变之后,群体的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f)群体的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活动速度明显变快

总之,群体的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群体在其长期的依惯性运行的存在过程,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要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她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和紧迫感而引发的。

4群体的类型:

1)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任务型、命令型)

2)非正式群体:既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它们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利益型、友谊型)

3)命令型群体由组织结构决定的。它由直接向某个主管人员报告工作的下属组成的。

4)任务型群体也是由组织结构决定的,是指为了完成一项工作任务而在一起工作的人。任务型群体的界限并不仅仅局限于直接的上下级关系,还可能跨越直接的命令关系。

5)所有的命令型群体都是任务型群体,但任务型群体不一定是命令型群体。

二、制约群体有效性的因素:(四方面大因素)

1、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1)组织战略

2)权力结构(集权、分权)

3)正式规范(规则、议事程序、政策等)

4)组织资源(资金、原材料、时间、设备等)

5)人员甄选过程

6)绩效评估和奖酬体系

7)组织文化(组织中存在亚文化,通常以工作群体为中心产生,从而存在组织正式规则制度之外的一些规则)

8)物理工作环境(工作场所的外观、设备的安装、照明水平等)

2、群体成员资源:

1)个人能力:

决定群体绩效和群体成员满意度的主要因素包括:

a)群体成员的能力

b)群体的规模

c)所从事的工作任务类型

d)群体领导的行为方式

e)群体内部的冲突水平

2)性格特点:

积极:善于社交、自我依赖、独立性强

消极:独断、统治欲强、反传统性

3、群体结构:塑造群体成员的行为,使我们有可能解释和预测群体本身的绩效。

1)群体结构变量主要包括:

a)正式领导(几乎每个工作群体都有一个正式领导)

b)群体规模(群体规模能够影响群体的整体行为,影响力取决于考察的变量。小群体完成任务的速度比大群体快,但是,如果群体参与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则大群体比小群体表现得好)c)群体构成(大多数群体活动需要具备多种技术和知识,才能顺利进行。异质性群体效率更高)

在预测群体成员的离职率上,群体构成是影响最大的变量。

4、群体任务:简单任务和复杂任务。

三、群体规范与角色

1(群体)规范:就是群体成员共同接受的一些行为标准。

从个体角度看,群体规范意味着,在某种情境下群体对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的期望。

1)群体规范具有的基本功能:

a)群体行为的标准功能;

b)群体行为的导向功能;

c)群体行为的评价功能;

d)群体行为的动力功能。

2)规范的一般类型:

a)规范大多与绩效方面的活动有关;

b)群体成员的形象(如着装、举止、风度等);

c)非正式的社交约定(与谁交友,与谁吃饭等);

d)与资源分配有关(员工报酬、困难任务的分配、新型工具和设备的分发)。

2群体规范的形成:(06简)

1)群体成员所做的明确的说明,通常是群体的主管或某个有影响力的人物;

2)群体历史上的关键事件;

3)私人交谊;

4)过去经历中的保留行为。

3决定群体规范重要性的因素:(哪些因素决定着规范的重要性呢?):

1)能促进群体的生存;

2)能增加群体成员行为的可预测性;

3)能够减少群体成员中令人尴尬的人际关系问题;

4)允许群体成员表达群体的中心价值观,澄清代表群体身份的标志。

4角色的特性:

角色:人们对在某个社会性单位中占有一个职位的人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任何一个进入群体的人,首先是建立和适应群体的角色意识,尽快掌握角色规范。

1)角色同一性: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2)角色知觉: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

3)角色期待:指别人认为你在一个特定的情境中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反应(心灵契约表明角色期待的重要性)。

4)角色冲突:如果个体服从一种角色的要求,那么就很难服从另一种角色要求,这就产生了角色冲突。

如何处理角色冲突?

a)个体可以采取一种正规的、官僚式反应。这样,角色冲突就可以依靠能够调节组织活动的规章制度来解决(顺从)

b)个体还可以采取其他行为反应,比如退却、拖延、谈判、或重新定义事实或情况,使他们趋于一致

四、群体凝聚力

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吸引并愿留在群体中的程度。

2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1)群体成员在一起的时间;

2)加入群体的难度;

3)群体规模;

4)群体成员的性别构成;

5)外部威胁;

6)以前的成功经验。

2凝聚力对群体生产率的影响(论述题,联系实际分析)

1)一般来说,凝聚力高的群体比凝聚力低的群体更有效,但凝聚力与群体效率的关系比较复杂,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凝聚力高就好。首先,凝聚力高既是高生产率的起因,又是其结果。其次,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

2)群体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是互相影响的。群体成员之间的有好关系有助于降低紧张情绪,提供一个顺利实现群体目标的良好环境。

3)更重要的是,现在已经认识到,凝聚力与群体生产率的关系取决于群体的绩效规范。群体的凝聚力越强,群体成员就越容易追随其目标。如果群体的绩效规范比较高,那么凝聚力高的群体就比凝聚力低的群体生产率高。但如果一个群体的凝聚力很高,群体规范却比较低,群体的生产率通常比较低。如果群体凝聚力低,但绩效规范高,群体生产率比较高,不过比不上凝聚力和绩效规范都高的群体。如果凝聚力和绩效规范都低,群体生产率肯定低于一般水平。

3凝聚力的评价方法:问卷调查法(凝聚力的具体表现)、数量分析法(凝聚力的定量描述)。

组织行为学纲要_第六章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本章主要介绍群体的涵义、特征、功能、类型、历史、互动、理论,以及决定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制约群体行为的外部因素、群体工作设计等内容。 第一节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涵义 群体是指组织中由一定数量的成员根据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组织体制的规定,按照组织运行程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需要,组合而成的分层次、分职能的人群集合体,它是组织运行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组织与个体之间保持正常关系必要的中介体系,具有群体共同的职能目标、行为规范、隶属关系等。 1.群体的属性 1)基本属性:组织内部的人群集合体。 2)功能属性:组织运行的基本表现形式,组织与个体之间必要的中介体系。 2.群体的形成 1)形成的原因:组织运行程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需要。 2)形成的方式: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组织体制的规定。 二、群体的特征 (一)合成性 ——群体总是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合而成的,没有成员的组合也就没有群体的存在,所以人群合成的客观事实就成为群体存在的基本特征。 (二)职能性 ——价值特征群体是组织为了实现共同目标,根据组织运行的程序和专业分工的要求所设置的具体职能单位,每一个职能群体都有其特定的职能目标和职责功能,失去了职能目标和职责功能的群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价值,所以实现职能目标、发挥职责功能就成为群体形成和发展的价值体现,而每一个群体的职能目标的轻重、履行职责的绩效也就成为衡量各群体价值高低的客观标准。 (三)多维性 ——由组织的构成要素和运行程序形成的纵横交织的结构关系,使组织中的群体形成了多维性的表现特征,群体既有纵向的层次区分,也有横向的部门划分,而每一个群体又都处在纵横交织的结构关系的特定结合点位上,由此就形成了群体在组织立体式结构中纵向的一维性、横向的二维性、交叉的三维性等多维性的表现特征。 (四)隶属性

群体心理与行为

群体心理与行为——面子理论浅谈 金融0905 2303090105 华珊珊 摘要: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群体心理的群体成员共有的价值、态度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在中国,就有着特殊的群体心理。林语堂先生说:“面子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命运和人情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而面子是三个女神中最有力量的一个,中国人的脸面观中所体现出的紧张性可以反映出中国人的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类型、价值和现实层面的差异及其变动方向;同时,“脸面”作为涵盖和解释中国人心理和行为的关键性概念是非常精当的。 关键词:群体心理与行为本土化面子脸面观 正文:群体心理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心理活动。所有复杂的管理活动都涉及群体,没有群体成员的协同努力,组织的目标就难以实现。群体心理的显著特征是共有性、界限性和动态性。群体心理对个体具有群体归属感,群体认同感,群体促进和干扰作用。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认同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不否认自己是该群体的成员。他们对自己群体的目标有一致的认识,认同群体的规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自觉自愿的行动,并且对重大事件和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和评价。不管是正式群体的成员还是非正式群体的成员,他们都有归属于群体的共同心理特征,也即具有依赖群体的要求。 正是因为群体心理有着认同感与归属感的特征,本土化研究得出的一系列中国人独有的群体心理显得更加具有意义。只有将西方心理进行本土契合性研究,才能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心理学之路。而本土化研究最突出的标语是林语堂先生所说的:“面子是中国人社会交往中最细腻的标准。面子、命运和人情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自19世纪末,美国传教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你 第一节群体基本概念 一群体及其类型 1 群体的定义: (1)①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一张的人以某种方式相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中文版教材) ②群体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从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相互依 赖,在思想上相互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这个含义包括三层意思:第一,成员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 第二,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三,各成员分别承担不同的角色,以达成共同的目标或者谋求共同的利益 ③群体是指相互联系、彼此顾及且具有显著共性的多个人的集合。群体是个体有条件 的特殊组合,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具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第二,有持续的互动关系 第三,有共同规范 第四,有共同的目标导向 (2)有学者认为,群体是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中文版教材) ①各成员相互依赖,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的存在,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 ②各成员在行为上有互动关系,即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③各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有我们同属于一群的信念,

具有共同个的心理需要和共同的目的。 注: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作为该群体一个成员对这个群体的认识,也是群体成员在群体活动中形成的共同意识。 2构成群体的要素: (1)中文版:①成员关系必须具备相互依赖性; ②成员具有共同的意识、信仰、价值和各种规范,用以控制相互行为。 (2)陈春花版社会心理学家霍曼斯通过对群体的剖析,发现任何一个群体中都存在着相互联系的三个要素,即活动、相互作用、感情。群体通过一定的活动表明其现实的存在。群体成员之间通过信息沟通使得彼此的行为发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这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群体内成员之间以及成员与群体之间会形成一定的思想情绪和情感反应,这种情绪和情感上的反应又会反过来影响群体的活动和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三种要素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3群体的特征: 从想象上看,群体是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个体的组合,但并非任意集合起来的一些人都可以成为群体,群体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有持续的互动关系。群体成员之间彼此有经常的、人对人的相互接触和联系。 第二,有一致点对点群体意识。群体具有其成员应共同遵守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第三,有共同的行动能力。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或工作,并对外界环境的挑战做出反应。第四,有明确的成员关系。群体成员被认为具有相当于“证件”的成员资格。

6第六章 群体行为的基础

第六章群体行为的基础 第一节群体的概念和分类 一、群体的概念 群体是一个介于组织和个人之间的人群结合体。为了实现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而成的结合体。作为群体的一个显著的标志是群体内成员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联系并发生相互影响。 群体的特征 1.他们拥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互相制约。 2.他们思想上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他们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 3.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他们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人们加入群体是要完成某种任务或者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社会需要,有时二者兼而有之。 1.安全需要 2.地位需要 3.自尊需要 4.归属需要 5.权力需要 6.目标实现需要 二、群体的分类 (一)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正式文件明文规定,有固定的编制、明确的职责分工、具体的权力和义务、有“领导-被领导”的形式,在正式群体中人们从事的是由组织目标规定的行动。 ?非正式群体:在正式群体之外自发形成的群体,它没有明确的组织,没有编制和特定的领导人,不是以某种正式规定为基础,而是建立在相互好感,心理相容、同情、友谊、思想一致的基础上,是个人友好关系的体现。 ?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1.情感密切 2.传递信息迅速 3.信念一致 4.自然形成的领袖人物 5.正负功能 (二)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三)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四)参照群体 (五)命令型群体和任务型群体 (六)利益型群体和友谊型群体

二、间断-平衡模型 用于有明确截止日期的临时群体 这种群体并不遵循上面介绍的模型,它们拥有自己独特的活动序列: 1.成员的第一次会议决定了群体的发展方向 2.第一阶段的群体活动依惯性进行 3.第一阶段结束时群体会发生一次巨大转变,转变发生于群体生命周期的中间阶段 4.转变激起群体内的重大变革 5.转变之后群体第二阶段的活动又会依惯性进行 6.群体最后一次会议的特点是显著加快活动速度 一、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工作群体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们是更大组织中的一部分,每个工作群体都要受到来自群体外部各 种因素的影响。 1.组织的整体战略。它规定着组织的目标,以及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组织所追求的战略会影响到组织中各种工作群体的权力和资源的分配。 2.职权结构。决定着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的正式关系。 3.规章制度。组织通常会制定规则、程序、政策、工作说明书等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 群体遵循着一种标准化的顺序进行发展,我们称这个序列为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但是对于那些 完成具体任务并有着明确截止日期的临时群体来说,它遵循着完全不同的模式。 一、五阶段模型 群体的发展过程遵循着五个明显的阶段: 1.形成阶段。群体在目的、结构、领导方面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性,成员们?°摸着石头过河?±, 确定哪些行为能够被群体接受。 2.震荡阶段。突显内部冲突的阶段,抵制群体对个体施加的控制,由谁控制群体的问题上发生冲突。 3.规范阶段。发展了密切的群内关系,表现出了内聚力和认同感,对正确的成员行为达成共识。 4.执行阶段。群体的主要精力从相互认识和了解进入到当前的工作任务上。 5.解体阶段。为解散做准备。 第二节 群体发展的阶段 为什么有些群体比另一些群体更容易成功,这个问题包括了以下一些变量:群体成员的能力、群体 规模、冲突水平以及成员为了遵从群体规范而承受的压力。 第三节 群体行为的解释

第6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6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1.1 群体的定义 –群体: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以某种方式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人们加入群体的动机 ?安全需要 ?地位需要 ?自尊需要 ?情感需要 ?权力需要 ?实现目标的需要 –群体三个特征: ?1.行为上有互动关系,发生相互作用; ?2.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遵守同一的规范; ?3.群体意识和归属感。有学者认为,群体意识是群体存在的关键因素。 –群体成员的心理特征: ?认为自己是群体的成员; ?其他人认为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 ?与群体的其他成员有着经常性的相互作用; ?成员之间互相制约; ?遵守群体的规范; ?追求共同的、相互依赖的群体目标; ?感到从群体的成员关系中得到需求的满足; ?有团结的集体知觉; ?面对其它的群体和个体,能团结一起;等等。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1.1 群体的定义 –群体成员心理特征的总和构成了群体的心理特征。 –群体的这些心理特征,阐明了群体成员与非群体成员的心理差别,也是对群体的边界所做的界定。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1.2 群体的类型 –群体的类型: ?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实际群体和假设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1.3 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的分类

?根据成因分为6类: 1 群体的定义与分类 积极作用: –弥补正式群体的不足,满足员工的需要; –融洽员工的感情 –激励和培训员工 –保障员工的利益 消极作用: –干扰组织目标的实现 ?削弱管理者的权力 –控制和束缚员工发展和上进 2 群体行为模型 ?为什么有的群体比其他群体更易于获得成功? ?影响群体绩效和员工满意度的因素都有哪些? 3 群体的外部环境条件 ?3.1 组织战略 ?3.2 组织权力结构 ?3.3 组织的正式规范 ?3.4 组织资源 ?3.5 人员甄选过程 ?3.6 绩效评估和奖惩体系 ?3.7 组织文化 ?3.8 物理工作环境 4 群体成员资源 ?群体成员资源,是指群体中诸个体特点的组合。 –能力:群体成员的智力和能力与群体绩效有关,但相关度不高,说明存在其他因素对群体绩效产生影响。 –个性特点:个性特征通过影响群体成员在群体内部的相互作用方式,将影响到群体的绩效。 5 群体结构 ?群体结构变量: –正式领导; –角色; –规范; –地位; –规模; –凝聚力;

第六章 群体规范

第六章群体规范、群体沟通与非正式群体 重点掌握:掌握群体、群体规范、群体压力、从众行为、顺从行为、群体内聚力、非正式群体概念;五阶段模型和间断-平衡模型。 掌握:群体概念特征;内聚力与生产率的关系;非正式沟通的定义与形式。 了解:群体结构与群体规范的相关知识;群体行为的解释;PAC理论;对非正式沟通的对策。 一般了解:人际关系的类型、特点、功能;相互作业分析理论 主要知识点 一、群体 1、群体,指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一种组合,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 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解释: ①群体中的成员拥有一定的规范,在行为上互相制约; ②群体中的成员互相影响、互相依赖,彼此感到他们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整体; ③为完成共同的目标,群体中的成员会分工协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2、群体类型 正式群体:正式文件明文规定,固定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的职责分工。 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文件规定,成员关系带有情绪色彩,共同的兴趣,能满足相互需要而结成伙伴。 注意:在一定条件下,非正式群体可以转化为正式群体。 3、群体发展模型 五阶段模型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分别是: ①形成阶段(Forming):这阶段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群体成员各自摸索群体可以接受的行为规范。 ②震荡阶段(Storming):群体成员接受了群体的存在,但对群体加给的约束,仍然予以抵制。而且对于谁可以控制这个群体,还存在争议,主要矛盾是竞争领导角色和目标冲突。

③规范化阶段(Norming):群体成员间形成亲密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内聚力。 ④执行任务阶段(Performing):群体开始充分发挥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接受。成员注意力转移到完成手头的任务。 ⑤终止阶段(Adjouring):群体开始准备解散,高绩效不再是首要任务,注意力放到了群体的收尾工作。 简单讲,形成阶段就是走到一起,称为一员;震荡阶段就是内部冲突,领导确立;规范化阶段是大亨共识,形成凝聚力;执行阶段是完成任务,实现目标;中止阶段是准备解散,新的开始。 间断-平衡模型认为,以接近中间的某个时间作为分水岭,群体发展的过程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两个平衡阶段。第一阶段群体运行处于平衡阶段,群体首先界定任务,确定目标。当群体发展到它的寿命周期的中间阶段时,就进入效率更高的第二阶段——新的平衡阶段。群体成员感到时间的压力和完成任务目标的紧迫,他们认识到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必须对原有的运行方式作出某些改变。于是群体就放弃旧的思维方式,采纳新的见解。最后,以冲刺迅速完成任务而宣告结束。 4、群体结构:指群体中成员的地位与角色的不同构成。 同质性,指群体成员在性别、年龄、个性、职位、专业、经验等方面都比较接近; 异质性,指群体成员在性别、年龄、个性、职位、专业、经验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不同。 注意:同质群体更容易沟通,更适合于发挥不同个体的创造性和各成员之间的互补性。 群体结构变量 ①正式领导,即明确的正式领导。 ②角色,指对占据群体中特定位置的个体所期望的一系列行为模式。 A. 角色同一性(Role Identity):指对一种角色的态度与实际角色行为的一致性。 B. 角色知觉(Role Perception):指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作出什么行为反应的认识,是对期望的行为反应。

第十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十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管理心理学所研究的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处于群体之中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个人。 群体由个人所组成,群体不等于个人的简单相加,群体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和心理行为,群体有着自身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节 群体的概念、分类与作用 一、什么是群体? 1、群体的定义 关于群体的定义目前还不统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群体的内涵进行阐述。 ①美国组织行为学家西拉季认为:群体是“两个或更多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工作目的和目标而形成的互相依赖和相互作用的集合体。 ②杨锡山认为: 群体是具有下列情况特征的一群人所组成的集体: 其一,成员相互依存,在心理上彼此能意识到对方,意识到群体中其它个体的存在; 其二,成员之间在行为上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其三,各成员分别担当不同的角色,以达成共同的目标或谋求共同的利益。 ③苏东水认为: 团体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组成的,团体内的成员在工作上互相依附,在心理上彼此意识到对方,在感情上交互影响,在行为上有共同的规范。 我对群体的定义的理解: 西拉季的定义,加上杨锡山的三个特征,再加上苏东水的“共同的规范”特征。 2、群体的组成要素 美国心理学家霍曼斯1955年在其《人类群体》一书中提出群体有四个组成要素: ①活动,即人们所从事的任务;

②相互作用,即实现任务时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联系; ③思想情绪,即人与群体之间的态度、感受; ④群体的规范,即成员的行为准则。 群体行为就是以上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群体的作用 1、群体对实现组织目标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群体有着系统的整体优势。 2、对满足成员需要有重要作用 主要是群体能满足个人心理上的需要。 第二节 影响群体行为及其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规模 1、主要是群体人数多少的问题 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最佳的小群体应为7人。 2、群体人数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人数应为奇数和偶数的问题 有的人主张群体人数为奇数好,这样有意见分歧可采取表决方式解决。 有的人主张群体人数为偶数好,这样有意见分歧可以协商解决,单靠表决会影响相互关系。 二、组织结构 1、群体的组织结构是指群体成员的组成成分。 2、国外心理学家提出同质结构和异质结构 三、规范 1、群体规范实际上是群体成员共同的行为准则。 2、在规范的作用下,群体成员会导致一致性的心理行为。 3、什么是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可以理解为: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或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时,他会感到一种心理紧张,促使他趋向一致,这种企求与群体中多数人相一致的现象称为从众心理

第六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 第一节群体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1、了解群体概念 2、了解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教学方法:讲授法、举例法 教学重点:了解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教学难点:了解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区别。 教学时间:2节课 教学过程: 第一节课 一、复习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公平理论 二、群体及其类型 群体是具有相同利益或情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以某种方式相结合在一起的集合体。 构成要素:(1)依赖性(2)共同的意识、信仰、价值观和规范 群体意识是群体存在的关键因素。概念 三、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一)正式群体概念,举例:单位、学校、学校里的班级、工会小组、企业部门。 (二)非正式群体 1、什么是非正式群体 非正式群体是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四个特点: (1)自发性:自发组织,成员在群体中体验到归属感、认同、同时表现自己、完善自己 (2)成员的交叉性:一个人可以同时加入好几个非正式群体,比如一个员工爱好广泛,参加了羽毛球协会,同时爱好爬山,参加了登山协会,他还爱好唱歌,参加了合 唱团。算一算自己属于几个非正式群体 (3)有自然形成的核心人物:核心人物不是任命产生的。而是在长期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这样的人一般具有组织管理能力和影响力,且善于调解成员关系。 (4)排他性和不稳定性:对外部成员淡漠疏远甚至排斥。同时当群体内出现意见不统一,或矛盾分歧时,一旦调解无效,就会有成员退出或群体解散,甚至重新组合, 产生新的非正式群体。 2、形成原因 (1)时间空间条件 时间条件是指有共同的自由支配的时间,或是某些共同工作和活动的时间。空间条件是指彼此生活、工作地点比较接近,或是共同的。对于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来说,时空条件完全是外部的,但却是必需的。如果能控制这种条件,也就从一个方面控制了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和发展。 (2)由于某种利益或观点上的一致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