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大课程讲义: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思潮

北大课程讲义: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思潮

北大课程讲义: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思潮
北大课程讲义: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思潮

人文地理学

第2讲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哲学思潮

冯健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

人文地理学的哲学问题

?关于房间的比喻

?科学世界是由一系列学科组成,每一学科在知识大厦中占据一个房间,允许从相邻房间中透进一定的亮光(学科的独立性和交叉性)。

?这个房间的特性是围绕着特定的兴趣中心-学科主题-而塑造的,并在不断进行着再塑造(学科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其独特的研究视角)。

?房间内对于如何研究那个主题以及研究到什么程度,可能会有激烈的争论(不同的流派)。

?人文地理学就占据着一个这样的房间,目前正经历着重要的哲学争论(哲学基础的重要性:一个学术部门的任何参与者,都在由那个学科的某种哲学所提供的框架内从事研究)。

?学科哲学基础预备

?哲学在学科的研究中存在吗?

研究者要在哲学的框架内从事研究,这样的哲学可能是明确的,研究者在开始工作以前就已建立了某些准则;它也可能是含蓄的,存在一些准则,但并没有公认它们,然而它们形成研究者们日常世界的当然部分。

?评价一个哲学思潮,需要从认识论、本体论、方法论3方面着手。

◆认识论

●关于认识的理论,它提供诸如“人们能知道什么?”和“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它?”这

类基本问题的答案。

●它包括4个方面,即它的性质、它的类型、它的客体、它的起源。

它的性质:一个人所相信的是什么?

它的类型:诸如自己体验的知识和别人描述的知识(即第一手知识和第二手知识);

它的客体:知识主题所反映的事实;

它的起源

◆本体论

●关于存在的理论或关于什么可知的理论。在学术中,它与“接受什么为‘事实’”有

关。

◆方法论

◆一套指示研究和争论将如何在学科内进行的规则和程序,即如何才能将信息收

集并组织起来。

◆方法论的应用使某一学科的知识积累得以聚合起来,工作的结果旨在理解某一

特定论题,因为这些结果是在作为相应哲学之一部分的认识论和本体论范围内取得的,故被认为正确的。

?每一学科的哲学都既包含某种认识论又包含某种本体论:一个限定着“我们能认识什么”和“我们怎样才能最终认识它”的框架。它们一起被用来限定某种方法论。?人文地理的哲学思潮

?实证主义

经验主义

行为主义

?人本主义

?结构主义

马克思主义

女权主义

?后现代主义

实证主义与人文地理学

?关于实证主义

?实证主义思潮是自然科学方法论和哲学核心的基础,涉及将经验加以概括,将与能从经验上认识的若干现象有关的某一特征作法则式陈述。它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反映了一种信念:即同样的目标也可在社会科学的基本方面得以实现。?其发端可追溯到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他“信仰科学的至高无上”;认为科学方法是唯一的研究方法,认为科学研究导致认识自然规律,而在科学家的指导下,这种认识又使社会能改造自然;相信科学方法可以应用于社会现象的研究;他用实证主义来“表达事物的6个特征:实在,有用,确定,精确,有机,相对”。

?科学就是研究实在,研究经验上可观察的现象及现象间的相互关系,研究具有共同观察方法的确定手段,这样来使一切科学家以同样的方式所作的实验具有可重复性。“精确”形成了科学方法的统一性。

?对于人文地理学,实证主义纲领可分为4个基本原理:消除形而上学、证实原理的中心地位、实证科学的目标、实证科学的结构。

◆消除形而上学(逻辑实证主义)

●形而上学:从关于世界的真实问题或科学问题产生但又超脱于其上的那些问题的

研究。一个形而上学者可定义为:一个主张“超越现象世界的实在知识”的人。

●形而上学研究,是研究人的经验和信念,研究人所赋予事物的含义;此类经验、

信念和含义不能以受实证论分析。

◆证实原理

●实证主义的科学概念围绕“经验假设”(尚未接受为真但其真假可通过诉诸证据来

建立)建立,这种科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必然是“假设检验”,即证实原理。

●证实,无穷系列事件陈述,无法完全证实

●证伪,用“证伪原理”取代“证实原理”而成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核心。

●如果一个理论或一系列命题得到某些证据的支持,就可以继续接受它;没有一种

理论可望成为终极理论,最多是它得到迄今所有观察的支持,并产生比任何已知替代理论更多且更准确的预测,但它仍然有可能被更好的理论取代。

●如果某人提出一个科学理论,他应该答“在什么情况下我应承认我的理论站不住

脚?换言之,我应承认哪些可想象的事实驳斥或否证了我的理论?”

●证伪会增加知识,因为它显示理论在何处失足,这是一项比其他实证部分更有价

值的信息,因为它指出了知识中的空白和进一步研究的范围。

◆实证科学的目标

●这个目标通常表达为“寻求科学规律”。

●科学的功能……就是建立普遍规律来概括所论科学关注的那些经验或客体的行

为,从而使我们能将关于孤立的已知事件的知识联系起来,并对未知事件作出可靠预测(Braithwaite,1953)。

◆实证科学的结构

●社会科学中实证主义态度包括3个假定:1.自然科学的方法步骤可以用于社会科

学-本质是可以被发现的,不管其主题是现象、事件或人类主观性各方面;2.在社会科学中,这些过程的产物可以用与自然科学同样的方式加以表述-目的是系统地表达规律或类似规律的普遍性;3.如此产生的知识是具有技术特征的,能够应用于实践性政策工作中。

?实证主义与人文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是广泛采纳实证主义思潮的社会科学之一

?实证主义的诱惑力是数量化:以数学或统计学的形式,即以一种意味着精确、可重复性以及确定性的方式(孔德的确定)表达研究成果。

?很多拥护者都自称为“统计或数量地理学者”。

?60年代地理学的“计量革命”及其评价。

●我们学科伴随着强调理论模型的建构和检验的大量数学化(Burton,1963)。

●支持者把革命搞过了头,由于数据可用性的不足,由于所涉及的假设检验与理论

或模型充其量只有微弱的联系,使得早期的一些工作比较浅薄。除了少数理论以外,多数理论都带有局限,如实用性差,有的只是经验规律而缺乏理论基础,有的过分地将复杂的情况简单化得远离事实,或为了“模型”而模型化。

?计量革命的理论贡献

●“地理学长于事实而短于理论”。

“理论的发展对于作出满意的解释和确定地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两方面都是极其重要的”(Ballabon,1957)。

●计量革命的贡献除了推广或强化了统计方法的运用以外,最主要的贡献还在于其

强调了研究地理问题时,应该以理论为主导以及以发展理论和模式为其终极目标。所以计量革命不单是它能确切地将一些问题量化,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西方人文地理学强调理论的先河。

?如果某人认为“所有社会科学没有必要使用与自然科学同样的程序”或“寻求规律不是社会科学必然的目标”,或“社会科学的知识不能应用于政策中”,那么此人的态度就不是完全赞同实证主义。

?建立科学定律的两条路线:归纳法和演绎法

?归纳法:由许多特殊的例证进入普遍的陈述的程序。

由“特殊”到“一般”。

?演绎法:从某一居先的普遍性前提而进到关于特殊事件的陈述。

由“一般”到“特殊”。

?两类方法都很重要,视情况不同而各有作用。

图1 归纳法的程序示意图2 演绎法的程序示意

对实证主义地理学的总结

?实证主义思潮

?其认识论是:知识是通过经验取得的,但要求这个经验要作为一致认可的可证实证据而稳固地确立,建立在经验证据及如何获得经验证据的基础上,对世界的解释要通过对世界结构(即理论引导)的观察而获得。

?其本体论是:一种认可的证据,认为只有可直接观察的东西才是可接受的证据。?其方法论是:一种对事实陈述的证实,通过假设-演绎的发展走向解释,并强调证实可重复的“试验”才是假设之真空性的唯一证据。

?实证主义人文地理学的贡献:

?发展了地理学的理论(中心地理论、土地利用理论、工业区位论、城市社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等)。

?在空间科学的理论框架内更多地采用了演绎的逻辑。

?加强了人文地理学的科学化。

?不足之处:

?在探讨问题及发展理论时,完全忽略了人的因素,特别是人所能发生的作用。类似于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有经济决定论的倾向。

?过于追求普遍性原理,强调“通性”,在一个地方观察到的行为被设想为所有行为的规范。

?以逻辑实证主义为基础的计量运动,对知识的定义及看法,有太强的排他性、垄断性及“霸权心态”。

关于经验主义地理学

?人文地理学与经验主义的渊源:早期(19世纪中叶以前)人文地理学的任务就是积累地理知识和资料,故人文地理学起源于经验主义者的实践。这一阶段的地理学局限于对复杂现象的定性描述,建立的是半科学、半文学的知识体系。

?归纳法是经验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是通过调查,收集各地区的基础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采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进行表述,进而解

释各地区的差异,揭示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与我们目前横向课题研究程序的关系?)。

?经验主义方法的特点:

?观察是其重点,通过调查及实地研究,进行经验判断与评论,进而得出结论。?强调综合和归纳的作用。人文地理学家常常从观察人文地理现象的某个方面开始,通过分析研究资料,以求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式。

?缺陷:

在于很难提出假设,发展理论。

?对经验主义思潮的总结

?其认识论是:我们通过经验来认识。

?其本体论是:我们所经验的事物就是存在的事物。

?其方法论是:直接要求提出所经验的事实。

关于行为主义地理学

?严格地说,“行为主义”不是一种哲学思潮,而是人文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或一个重要流派。

?行为地理学借助于心理学、行为科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企图代替科学化的计量地理的人文地理学。

?1970年,道温斯提出“行为革命”的口号,与60年代的“计量革命”相对应,主张地理学的重要任务是研究“空间的行为”与“空间的知觉”。

70年代以后,西方行为地理学与知觉地理学迅速发展,成为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和基本方法论。

?行为主义地理学的特点:

?强调心理因素。行为地理学者认为,人类空间活动的结果,表现在地面上的现象,其全部或者一部分是由人类个人的心理因素决定的。

?行为主义研究试图根据行为如何发生(而不是为什么发生)来量度行为的经验研究。

研究者们强调,诸如接近信息的机会、不顾冒险的程度、环境意象、关于刺激性形势的知识阶段、对地方的态度、感觉到的应力、讨厌风险、地方效用和已揭示的偏爱等因素在认识空间活动中都至关重要。(Golledge,1981)

?行为地理学具有过程指向。所强调的过程……是诸如学习、感知、认识和态度形成等的人类行为过程。

?行为主义已向人本主义迈进了半截路,但它仍属于实证主义思潮。

●行为主义从单个决策者那里收集关于这些过程变量的数据,设想这些变量支配着

那些决策者的行为。

●它并没有把焦点集中于独特的个别人,而是试图通过若干个人的聚集体加以概

括,因为它的目标就是发现有意义的聚集单元并对它们作出概括。

●计量革命明显影响了行为地理学研究论题的选择,如关注于购物中心的选择、迁

居的决定、寻求新居、为旅程选择运输方式等问题。这种研究通过严格的抽样程序,来寻求将数据采集、态度的度量和行为的度量、结果的陈述进行普遍化,故是实证主义的。但它不那么具有理论导向,未将假设置于研究策略的中心地位,则暗示了某种程度的归纳主义,也是针对实证主义的一种指责。

人本主义与人文地理学

?它关注于一种有思想的生命,作为人类的人,而不是作为一种以有点机械的方式对刺激作出反应的非人性者。而在实证主义和结构主义的社会科学中就以那种机械的方式来表达或多或少有感情的人。

?人本主义地理学就是研究人作为有思想的生灵所创造的那个世界中的人的地理学。它的目标在于理解,在于在人的环境中理解人。

?人本主义方法的几种原理:

◆理念论

●基本原则:一切现实在某种方式上都是某种精神构筑,故世界不会存在于人对它

的观察和表达之外。

●对实证主义者来说,当一个命题符合客观证据时它就正确;对理念论者来说,当

它与已接受的理论一致时它才是正确的。

◆实用主义

●是一种认为思想的意图和真理性要由实践用途标准来决定的学说。

●按照意图和知识在经验中所起的作用,根据有问题之情况的调节和解决,来定义

意图和知识。

◆现象学及其亲属

●所有的知识都是主观的。力图分析和鉴别主观知识的基本特点,以便不仅提供对

人的认识,而且也具有通过揭示生活的意图和价值“使生活更有意义”。

●基本目标是直接考察和描述有意识地经验过的现象,不需要关于现象的因果解释

的理论,尽可能地摆脱各种未经考察的先入之见和预先假定。

◆存在主义

●认为人的真正存在不能通过认识的途径达到,而只能揭示、说明。存在主义更强

调人所处的环境、人的个性和选择的自由性。

?人本主义地理学的特点:

?人本主义特别注重一切事物的诠释皆基于人的思想、感觉与经验,是以人作为出发点的。以主观性为兴趣中心。强调人文地理学中意义和价值等主观内容研究的重要性。为了知识的主观性,人文地理学中已做的很多工作采取了人本主义思潮中本质上是主观主义的立场,尤其在文化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中。?人本主义包含的是思想而不是实践活动。人本主义专注于经验,这既不可观测也不可计量(相比之下,行为主义专注于行为,既可观测也可计量)。

?人本主义地理学强调描述(实证主义地理学则强调解释)。这种描述和传统地理学的描述方法有所不同:它致力于纯粹的、直接的感受描述,是述说出来的,其中渗透着描述者对某一事物的理解。

?人本主义地理学将世界看作是相互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价值(人的感觉)与事实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因此一个人的目标、意图和目的,不能和个人的经历及对世界的认知分离开来。一切事物的存在与否及其存在状况,皆会因当事人的文化、背景、经历及主观意愿而不同。这个世界不是只有一个而是有多个,而

同一事物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不同。

?不强调其通性,而强调地球表面事物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人本主义地理学家没有兴趣去寻找什么通则,人本主义地理的终极目标,不是要像科学那样预测事件的后果,也不是要建立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理论,而是要了解事物对人的意义。人本主义者认为单单注重规律的寻求而舍弃对独特性事物的探讨,是忽视了这个大千世界的绝大部分事物。

?人本主义地理学的缺陷:

●人本主义思潮是主观的因而是不科学的,不可能具有一般意义(来自实证主义

的批判)。

●将重点放在个人身上,扭曲了现实,没有很好地考虑社会等因素对个人活动的

限制和约束(来自结构主义的批判)。

?对人本主义思潮的总结

?其认识论:着重知识的主观性。人是一种有思想的生灵,人的意向性创造他或她在其中行动的世界。知识是在一种由个人创造的主观意识世界中主观地获取。?其本体论:存在的东西只是人们感觉存在的东西。知识只能从存在于人类头脑中的东西中获得。

?其方法论:包括研究那些个人世界,而且与实证主义方法相反,强调个别性和主观性而不是可重复性和真理。

结构主义与人文地理学

?结构主义的一条公理:对所观察现象的解释不能只通过对现象的经验研究得出,而必须在支持所有现象但又不能在其内部辨认的普遍结构中去寻找。通过理论结合观察/分析来认识潜伏的结构。

?经验结构主义:以对社会结构的研究为特点,尤其是在社会学领域,强调系统中的相互依赖,经常被称为结构-功能主义。

?转换结构主义:认为实证主义和行为主义的假设不仅是天真的、也是错误的,因

为这些假设只是在其表面价值上把人们的有意解释和公开行为当作科学分析的对象……我们必须在表面结构之外,去发掘能说明多种多样可观察现象或有意解释及其表面矛盾的深层结构和实际结构(Rossi, 1981)。

转换结构主义的两种主要思路:

?作为构成物的结构:基本特征是在观察时看起来非常零散的语言、亲戚关系、神话、禁忌等文化现象,事实上是人类意识中非常普遍的少数几种基本结构的转换。

把被观察现象看成是人类意识中打上遗传烙印的深层结构的表现。

?作为过程的结构:转换结构是在社会基础层面而不是神经层面上辨别的,结构本身也在不断地转换。

?结构主义地理学的特点:

?强调整体性的研究,反对孤立局部的研究。

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认为孤立的各个部分本身是没有意义的,部分只能在整体中得到其意义,整体对它的部分在逻辑上有优先的重要性。“需要构建一个多维的整体分析,允许平行或自相矛盾的布共存,而不是强求单一的联系或结论”。

?强调认识地理事物的内部结构,反对单纯认识外部现象

研究地理事物不能象实证主义那样,满足于经验现象的罗列和描述,而应把握深藏于这些现象中的结构。地理现象表面上杂乱无章,但都是由其内部结构统一支配或规定。

?强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作用,忽视或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

认为一切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的意义和性质都是由其先验的结构所注定的,人的一切行为都无意识地受结构的支配。人只能体现而不能改变结构的作用。

?结构主义地理学的缺陷:

排斥局部、外部、历史的研究,完全否认人在社会、历史中的影响作用。

?对结构主义思潮的总结

?其认识论:现象世界(即被领悟了的)并不一定揭示机制世界(它使现象世界得以产生)。知识获取不是通过证据的积累,而是通过理论发展,以便能够说明

社会内部的驱动力。

?其本体论:认为实际存在的东西(即创造世界的力量或结构)不可能直接观察到,而只有通过思索才行。

?其方法论:涉及理论的建构,这些理论可以解释所观察到的东西,但其真实性是不可检验的,因为得不到它们存在的直接证据。

关于马克思主义地理学

?背景:西方发达国家经历了战后50-60年代经济繁荣以后,进入70年代经济增长处于长期停滞状态,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开始重新概括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危机的既有学术理论,并把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注重研究在历史变化过程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短短几年内,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无一例外地经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洗礼,地理学概莫能外。采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除了因为西方社会结构所受挫折不断增多以外,还因为以实证主义传统的研究方式无力实现社会内部的重大变革。

?马克思主义地理学

?西方马克思主义地理学追求的是把地理问题(资本主义地理现象)置于更广阔的社会和政治背景中去研究,注重政治经济学分析。

?马克思主义立场,强调总体的把握,强调经济与社会问题(生产、消费和分配)的相互依赖。

?地理学者有必要实践政治学,而政治家有必要参与实践地理学,马克思主义者充分肯定这种联系并力图强化而不是隐藏它。哈维提出“人民地理学”,认为必须具备大众的基础,必须深入到日常生活中,把其主根深深扎进大众觉悟的源泉里……但它也必须开放交流渠道,打破地方主义的世界观,正视甚至颠覆统治阶级或国家权力。

?批判实证主义的空间理论为“空间崇拜”,提出“社会-空间辩证法”,指人(个体和群体)与周围的环境之间的双向互动的连续过程。邻里、社区可改变、创造和保持居民的价值观、态度和行为;另一方面,价值观、态度和行为也不可避免

地影响邻里和社区。

关于女权主义地理学

?19世纪中期以来,女权主义渐渐作为一种妇女有意识地研究自身、解放自己的思潮,发展到20世纪70~80年代,成了一场遍及整个西方世界的运动。

?大致可分为3种:自由的女权主义(保守的女权主义);激进的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女权主义。以最后一种影响最大。

?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导致妇女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本原因,在抽象意义上,是由资本主义的本质所决定,但具体地讲,则是无工资价值的家务劳动的必然结果。

●妇女的家务劳动是一种直接贡献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活动,应该是一种经济性

的资本生产。

●如果没有妇女的家庭劳动,资本主义生产的利润就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制度也

不可能建立。

●妇女之所以在劳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是因为妇女长时间地缠入那种看不

见的、被男人同时也包括妇女在内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不被社会认可的无工资的家务劳动。

?后期的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认为导致妇女受压迫、受剥削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和父权的结合,是一种父权资本主义的结果。

●同意早期的理论,相信家务劳动不被社会认可。

●妇女地位低下和受压迫不是一些正统马克思所说的那样,由经济决定的,而是男

女关系间的父权结构影响的。

?女权主义地理学

?如果济览一下图书馆或书店里的地理学的代表性著作,明显可以看到,绝大多数的地理学与“男性”密切相关。我们面对的是“男性与自然环境”、“男性与文化”、“男性的空间”等。事实上,“女性在空间世界中不存在”,“女性在地理学中被隐藏了”。?地理学家们应该考虑“半边天-女性-如何生活?”,考虑资助女性的感知和行为

的研究。

?女权主义地理学:是一门清晰考虑社会的性别结构的地理学,它应承但一种义务,这种义务的目标有两个,一是短期内缓和性别的不平等,二是长期则要通过为追求真正平等而作的社会变化来消除性别的不平等。

?学科中的女性参与,强调女性独特的地理认知和生活经验,重视对地理学理论的反思与重建;关注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性,关注女性内部的差异。

关于后现代主义地理学

?背景:后现代主义是在反思资本主义危机和困惑、批判其信奉的意识形态的背景中产生的。对西方现代主义的片面化、极端化的思维方式质疑和反叛。

?现代主义是近现代资产阶级的社会实践在文化、意识领域内的表现。提倡人道、反对神道,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战胜和衡量一切。但它走向了极端:理性变成了纯粹的工具理性或科技理性,人道和人权服从于工具理性,人成为工具理性的奴隶。

?后现代主义强调“小型叙事”,认为后现代是一个凡人的时代,是一个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的时代,也是一个各种不同学术范式之间界线消失、科学只能玩着自己的语言游戏的时代,是一个追求创造者的谬误推理、倡导一种异质标准的时代。?后现代主义批判了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形而上学主张的观点,总是绝对的客观、公正、正确,就是绝对真理,是包罗万象的存在。认为在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下,许多问题的理解都出现了偏差。

?后现代主义看重被现代性所忽视的一切,如不确定性、异质性、无序、理面化等,而对现代性所看中的一切如原则、整体性、确定性、权威、统一性、规律等都加以拒绝。防止人们走向绝对化和死板僵化。

?后现代主义强调事物皆有多元性。

?缺陷在于:

?怀疑主义、虚无化。“解构一切,摧毁一切”的态势。

?反对理性。但理性既没有错也不可能被消解。

?局限于知识范围内的批判与解构。

?后现代主义地理学

?对多样化的、异质性的、权宜性的、非延续性的、随机变化性的及地方性的事物感兴趣。反对传统权威及僵化的大思想框框,支持活泼的新生事物。

?主张在探讨问题时,应特别注意小范围空间内的地方文化情况,强调事物在某种特定的时间与空间情况下才能再现及存在,应考虑问题的特殊性。

?不赞同大理论,不认为理论能够反映“实况”,反对任何有霸权心态及富排他性的学术观点,认为真理并无绝对的标准。

?代表了一种新风格或方式。它反对在现代主义审美观中常见的死板及严峻的形式主义,如反对城市中使用一式一色的大玻璃窗的高层办公楼的单调的建筑形态,赞同新旧建筑风格的混合使用。

学习资料:赵敦华_西方哲学史笔记

西方哲学史笔记 应对该课程的对象、大概内容范围、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所认识。 、应以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哲学史”的冠名下,有许多内容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论著。显然存在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诸如“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划分”等,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哲学”的理解,造成不同的“哲学史”。 思考: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含义表述的分析,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和结论)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各异的哲学史表现出来的共性又是明显的和主要的 1、哲学问题的终极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2、哲学问题的综合性; 3、哲学问题的超越性; 4、具体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这样的基本问题。 因此我们看到各种哲学史收录的史料大同小异,当然在编排和分析利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二、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概括三点: 1、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通过学习,可以大大增长和深化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 3、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和锻炼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除了体观点: “学习哲学最好学习哲学史”。它应该集中地体现了学习哲学史的重要性和意 义,现了以上第3 点的意义外,强调了哲学的历史性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性,更符合哲学本身的性质。 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同时也要划清辩证法与形而上 学、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线。 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去划线的问题。 2、坚持阶级分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3 、坚持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原则。 4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尝试与哲学特性一致的方法 : 辩证法(论辩的方法、对话的方法) 思考题 1、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3、西方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 “哲学 ”范畴(概念)分析。 第一章 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 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 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 、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 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 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 : “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

五分钟读懂西方哲学史

《五分钟读懂西方哲学史》 五分钟读懂西方哲学史 前希腊时期: 泰勒斯说,世界是原子构成的,世界具有同一的物质基础。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数,世界是由数演化而来的,事物有内在的一致性。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世界是流变的和矛盾的,所以世界的本质是不一致的。 2.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干掉了赫拉克利特而选择了毕达哥拉斯,这避免了西方文明走向"阴阳流变"的观念。他说,世界不是流变的,流变是感官经验的假象,世界的真相是永恒的和一致的。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继承了他老师的思想,他说,在现象世界之上存在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也是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说:世界的本质是完整和一致性,任何事物一旦达到了完整和一致就会呈现出完美和和谐,就展现了世界的本质。"完整和一致"不只是哲学和科学的标准,也是艺术和审美的标准! 亚里士多德达到了古典哲学的顶峰,在他的领域至今没有人超越他,任何人如果持古典主义的哲学和美学观,都不得不遵循他提示的原则。其后的哲学家,都不再重新思考亚里士多德已经思考过的问题,而是另辟蹊径。 3,中世纪时期: 中世纪被文艺复兴之后进入现代的西方人评价为“黑暗的中世纪”,但这个黑暗的评价是西方人以现代的政治文明以参照物的,并不适合中国人引用,因为如果以中国文化做参照物,中世纪绝对是一个光明和理性的时代。西方中世纪学者达到的水平,现在北大清华的教授可能还摸不到边,至少那个穿超短裙的于丹博导是达不到的。 中世纪有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及神学家,叫阿奎那托马斯,他提问:为什么世界的本质是"完整和一致"?他的答案是:这是上帝创造的!他的理论叫三位一体,即上帝提供了理性世

完整版欧洲文化入门参考资料

欧洲文化入门参考资料 这是一本中国大学生了解欧洲文化的英语教科书,为了教学需要而编写的。学习英语的中国大学生在阅读英文书刊和同英语国家人士的交往中,往往感到由于缺乏欧洲文化知识而增加了许多困难。英语中有数不清的典故、名言、成语、人名、地名等等来自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历史著作,希伯莱的圣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或者牵涉到各时期思想、科技、政治、社会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如果对这些所知无多,读书未必全懂,对谈也难顺利。而一旦对这些有了较多知识,则不仅了解程度会提高,而且由于通过文化来学习语言,语言也会学得更好。 《欧洲文化入门》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英文名称:European Culture: An Introduction 2、课程类别:专业限选课程 3、课程学时:32学时 4、学分:2 5、先修课程:《高级英语》、《英国文学选读》、《美国文学选读》 6、适用专业:英语 7、大纲执笔:英语专业教研室 8、大纲审批:外语系学术委员会 9、制定(修订)时间:2005 二、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程,旨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有关欧洲文化的基本知识,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文化修养,并为以后开专业课提供大量重要的背景文化知识,从而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英语,提高文学欣赏水平。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教学大纲对象是高等院校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全部用英语授课。 了解欧洲文化对英语发展的影响和欧洲文化发展的脉络; 了解来自古希腊罗马的哲学、文学、历史著作,希伯莱的圣经,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创作的典故、名言、成语、人名、地名等; 了解欧洲各时期思想、科技、政治、社会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将欧洲文化与同时期的中国文化进行比较; 学生应准备一些工具书、参考书、选本、译本。 四、教学内容、要求及学时分配: 希腊、罗马文化 基督教及其《圣经》 中世纪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十七世纪 启蒙运动 浪漫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达尔文学说 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及其它 五、考试考核办法:笔试 六、教材及参考书:

北大赵敦华教授《西方哲学史》笔记+经典.

西方哲学史笔记 第一章希腊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的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的体系的一个最好的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的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应在历史中理解它的地位。二、希腊哲学的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的积累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的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是希腊哲学产生的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和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和世界的眼界,活跃批评和思索的精神。 2、政治制度的特性有助于理性的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的哲理是古希腊哲学重要的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的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的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是诞生出来的,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的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的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的问题由外在的自然向内在的人类本身转移的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的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的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的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 2、辩证: 3、演绎: 4、理智: 5、实践: 四、希腊哲学的重要范畴 1、自然: 2、本原: 3、基质(始基): 4、存在(是者): 5、理性(逻各斯): 6、灵魂(心灵): 7、原子: 8、宇宙: 9、神: 对希腊哲学中的范畴的含义的理解,尤其要根据其在文中的关系来进行理解。 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 包括:(一)认为本原是一且变化的: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和赫拉克利特)(二)认为本原是多且不变的:毕达哥拉斯派 (三)认为本原是一且不变的:爱利亚派 (四)认为本原是多且变化的:元素派和原子论者 一、米利都派 (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打印版

北大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完全笔记 第一章希腊哲学得精神与问题 一、希腊哲学在西方哲学史得地位 用美国哲学史家梯利得观点来讲: 1、希腊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得西方思想体系得基础。 2、希腊哲学几乎提出与提供了两千年来欧洲文明所探索得所有得问题与答案。 3、希腊哲学提供了人类思想从神话式得原始形式演进到复杂多样得体系得一个最好得例证。 当然它这种地位就是与希腊哲学处于哲学得素朴阶段联系在一起得,应在历史中理解它得地位。 二、希腊哲学得产生问题 (一)从外部条件来讲: 1、以人类活动经验得积累与生产技术得发展为条件。 2、东方民族文化产生得影响。 (二)但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就是希腊哲学产生得内在原因起主要作用。 1、希腊得自然地理环境与社会条件有助于激发智慧与意志,开阔人们对生活与世界得眼界,活跃批评与思索得精神。 2、政治制度得特性有助于理性得发现。 (三)古希腊神话中得哲理就是古希腊哲学重要得思想渊源。 从古希腊神话得特征中可见到神话中得哲理特征。克塞诺芬尼:“凡人们幻想着神就是诞生出来得,穿着衣服,并且有着凡人一样得音容相貌。” 三、希腊哲学得特点 (一)希腊哲学研究得问题由外在得自然向内在得人类本身转移得特点。 表现为自然哲学到逻辑学、伦理学、心理学、政治学等得发展,最后形成亚里士多德得综合哲学体系。 (二)希腊哲学得思辨精神特点。 1、静观: 2、辩证: 3、演绎: 4、理智: 5、实践: 四、希腊哲学得重要范畴 1、自然: 2、本原: 3、基质(始基): 4、存在(就是者): 5、理性(逻各斯): 6、灵魂(心灵): 7、原子: 8、宇宙: 9、神: 对希腊哲学中得范畴得含义得理解,尤其要根据其在文中得关系来进行理解。 思考题 1、解释古希腊自然哲学得范畴:自然、本原、基质(始基)。 2、希腊哲学得思辨精神特点就是什么? 3、分析希腊哲学得产生原因。 第二章早期自然哲学 包括:(一)认为本原就是一且变化得:伊奥尼亚派(包括米利都派与赫拉克利特) (二)认为本原就是多且不变得:毕达哥拉斯派 (三)认为本原就是一且不变得:爱利亚派 (四)认为本原就是多且变化得:元素派与原子论者 一、米利都派 (一)泰利斯(Thales、鼎盛年为公元前585/584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水就是万物得本原。(本原论) 2、认为万物都充满着神灵。(物活论) (二)阿那克西曼德(Anaximander、鼎盛年为公元前570年) 哲学观点:1、认为万物得本原就是“无定”(无限者)。 2、认为万物得生成就是得“无定”分化,万物得消亡则就是万物归复于“无定” 。 3、认为事物得生成必然伴随着另一些事物得消亡。她把这叫做“补偿原则”,这也意味着她第一次明确得表达了运动必然性与原因得观念。 (三)阿那克西美尼(Anaximenes、鼎盛年为公元前546/545年) 哲学观点:1、认为“气”就是世界得本原。 2、认为气有冷与热两种性质,以及与之对应得浓聚与稀疏两种运动,万物就就是根据这两种运动由气转化而成。 以上米利都派三个代表人物得哲学观点得联系:

史上最牛的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1)】

史上最牛的中国哲学史笔记【完整版(1)】 第一讲:导论* 哲学与中国哲学哲学与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一. 哲学与中国哲学* 哲学中国哲学的特点* 中国哲学的 历史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产生需要三个条件:* 惊讶闲暇(精神)自由1. 中国哲学的特点(1).中国哲学产生之条件:* 从宗教到哲学人文关怀忧患意识(2).中国哲学的特点:* 张岱年先生在《中国哲学大纲》中指出中国哲学有六个特点:(1)、合知行(2)、一天人(3)、同真善(4)、重人生而不重知论(5)、重了悟而不重论证(6)、既非依附科学亦不依附宗教2. 中国哲学的历史:*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 两汉经学:今文经学、古文经学、谶纬* 魏晋玄学:贵无论、崇有论、独化论*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 宋明理学:理学、气学、心学* 清代朴学 二. 哲学与哲学史* 哲学史是哲学思想的展开哲学就是哲 学史 三. 中国哲学史的历史*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1. 谢无量《中国哲学史》第一部中国人写的《中国哲学史》2. 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

*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中国哲学史》蔡元培认为胡书有四个特点:* 证明的方法扼要的手段* 平等的眼光系统的研究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第一部用现代方法写的完整的《中国哲学史》窃查此书,取材谨严,持论精确,允宜列入清华丛书,以贡献于学界。——陈寅恪4.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 第一部以问题为主题的《中国哲学史》5.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 建国后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的中国哲学史 四. 思考* 中国哲学有什么特点?* 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 如何?* 谈谈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第二讲:孔子* 孔子与儒家* 秩序与礼仁中庸天命君子与圣人一.孔子 与儒家* 孔子其人孔子与周公孔子与六艺孔子与儒家1. 孔子其人*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史记·孔子世家》2. 孔子与周公*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论语·述而》* 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孟子·腾文公上》* 孔子仁知且不蔽,故学乱术足以为先王者。一家得周道,举而用之,不蔽于成积也。故德与周公齐,名与三王并。——《荀子·解蔽》3.孔子与六艺*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夡

西方哲学史考研笔记-,自己整理好的打印版

xx 西方哲学史笔记 应对该课程的对象、大概内容范围、学习和研究的方法、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所认识。 一、应以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 在“西方哲学史”的冠名下,有许多内容不同、甚至差异很大的论著。显然存在对研究对象的不同理解。xx“西方”、“哲学”、“发展的过程划分”等,而其中的关键是对“哲学”的理解,造成不同的“哲学史”。 (思考:通过对西方哲学史上不同阶段的哲学家对“哲学”的含义表述的分析,从中能得到一些什么启示和结论) 尽管存在差异,但是各异的哲学史表现出来的共性又是明显的和主要的: 1、哲学问题的终极性和结果的不确定性; 2、哲学问题的综合性; 3、哲学问题的超越性; 4、具体是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这样的基本问题。 因此我们看到各种哲学史收录的史料大同小异,当然在编排和分析利用上会有很大的差异。 二、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 概括三点: 1、通过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通过学习,可以大大增长和深化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眼界。 3、学习哲学史是培养和锻炼我们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观点:“学习哲学最好学习哲学史”。它应该集中地体现了学习哲学史的重要性和意义,除了体现了以上第3点的意义外,强调了哲学的历史性和探索真理的过程性,更符合哲学本身的性质。 三、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 1、坚持哲学的党性原则,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线,同时也要划清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正确与错误之间的界线。 当然这里有一个如何去划线的问题。 2、坚持阶级分析、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要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 3、坚持逻辑和历史的统一的原则。 4、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尝试与哲学特性一致的方法:辩证法(论辩的方法、对话的方法) 思考题 1、学习西方哲学史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2、学习西方哲学史的原则和方法是什么? 3、西方哲学史中的哲学家的“哲学”xx(概念)分析。 第一章 xx哲学的精神和问题 一、xx哲学在西方哲学史的地位 用xx哲学史家梯利的观点来讲: 1、xx哲学奠定了一切后来的西方思想体系的基础。 2、xx哲学几乎提出和提供了两千年来xxxx所探索的所有的问题和答案。

各所重点大学“西方哲学史”考研真题集锦

1996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解六府三事、天爵、四法界、德性之知、俱分进化 问答(五选三) 1、荀子对礼义和人性的看法 2、王弼对自然名教的看法 3、慧能“本性是佛”说 4、王夫之能所关系的论述 5、严复的认识论 1998北京大学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方向) 1、费希特的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 2、——最早提出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3、单子的预定和谐是——(国名)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4、培根提出的四假象是—— 5、——(哲学家)在——(著作)提出主奴意识 6——(哲学家)认为知识即是美德 7、芝诺否定运动的四个论证是—— 8、思想和广延都是神的属性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9思想是最大的优点,智慧在于说出真理,并且按照自然行事,听自然的话。是——(哲学家)提出的命题 简要解释下列概念或命题5分 1、巴门尼德的存在 2、原子和虚空 3、四因说 4、流溢说 5、唯实论 6、我思故我在 7、物是观念的集合 8、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分析题4选3 15分 1、柏拉图理念论的分有说及其困难 2、休谟的因果学说及其理论基础 3、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学说及其作用 4、黑格尔主体即实体的思想 2000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 1、《礼记》 2、谶纬 3、崇本举末 4、习与性成 5、体用一 简答1、郭象与支遁逍遥义的比较2、华严宗的“四法界”说3、戴震论理和欲的关系4、郭店楚简的发现及其意义

论述1、《易传》关于道的看法2、王阳明与朱熹格物学说的比较 2001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 一、解释下列哲学命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1、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2、以心原物 3、圣人体无 4、一故神两故化 5、物莫非指而指非指 二、把下面一段文字标点今译并给以分析评论(25分) 求向物于向未尝无责向物于今于今未尝有于今未尝有以明物不来于向未尝无故知物不去复而求今今亦不往是谓昔物自在昔不从今以至昔今物自在今不从昔以至今 2002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试题 名词解释[不全]1 离坚白 2 淮南格物 3 万理具于一心 4 通为天下第一要义《今年和去年都考了一段给原文标点,翻译和评述》先秦的 2005北大中国哲学 名解是者(巴门尼德);理念(柏拉图);唯名论;启蒙运动;单子...... 简答与论述毕达哥拉斯的数本原;亚里士多德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笛卡尔的普遍怀疑;斯宾诺莎事物的次序即观念的次序;洛克第一性的质与第二性的质(为何提出此种区分);休谟的因果观;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康德的哥白尼革命;黑格尔的实体即主体 2005北大中国哲学 名解与简答中庸;离坚白;以说出故;六理;四法界;能必副其所;四几论述 (选二共70分)比较孟子与告子的人性论(仅供留学生);比较韩非与老子的道论;比较朱熹与罗钦顺的理一分殊;比较王守仁与王夫之的知行观标点翻译(共20分)原文为《中庸章句序》文首至“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5年北京大学中国哲学 名词解释20中庸,四法界,六理,四几二简答40离坚白,以说出故,崇本举末, 一物两体,能必副其所三问答70 国内考生前3题选2,外国考生4选2 1老子 与韩非道论异同2罗钦顺与朱熹理一分殊3王守仁与王夫之知行观异同4孟子与告子人性论比较 四标点并翻译古文20分中庸何为而作也?子思子忧道学之失其传而作也 。盖自上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其见于经,则“允执厥中”者,尧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舜之所以授禹也。尧之一言,至矣,尽矣!而舜复益之以三言者,则所以明夫尧之一言,必如是而后可庶几也 2007年北京大学 中国哲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三表四端虚一静因内籀外籀人副天数神灭论

《当代西方哲学》笔记

《当代西方哲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 张之沧林丹编著 第一章反理性主义 第四节与理性告别 P60 现代理性除了盗用国家权力以外,是纯粹的抽象和清谈。多样化才真正体现人类文化的本质,对人类的生死存亡才真正有益;单调和齐一不仅减少人的快乐和智力、情感与物质上的源泉,本质上也是违背人性的。但现实社会却存在反对多样化的强有力传统,主张必须用道德法则和物理规律对多样化进行限制。 理性缺少多样化,也就缺少自由。相反是经常地“利用乏味的口号、空洞的原理来兜售一种有条理、有意义的世界观,但却不能激发起人类自由,只能是孕育奴隶制度”。因为自由是不能以任何理性主义的教条为基础的;更不能通过强制手段实现;只能通过辩论、投票和无约束的实践,使得人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啊,才能变理想为现实。 第二章生命哲学 第二节后现代的生命观和身体论 P77 关于身体受精神奴役的最突出表现就是:国家法律对囚犯往往是以惨不忍睹的酷刑和极端残暴的处决,诸如肢解、车裂、火烧、绞刑、砍头、四马分尸等形式。这些对身体的毁灭形式既过分地暴露人类精神的专横、暴虐、报复心以及用刑罚取乐的残忍,也证明人类意识的肤浅和无知,没有认识到被惩罚和处决的身体的无辜,以至法国思想家马布利曾为身体大声疾呼,鸣冤叫屈,他说:人类犯罪,“如果由我来施加惩罚的话,我一定打击的是诡计多端的灵魂而非朴实直白的肉体”。因为肉体只做它需要做和应该做的事情。只有灵魂才无休止地制造着各种贪欲和灾难。 第三章新老实用主义 第一节詹姆士和杜威的实用主义 P94 他(詹姆士)说,事物是人造的,世界是可塑的,真理也都是人为的。“我们的是非、惩罚、词汇、形式、成语、信仰,全都是不断创造出来的。” 第十二章宗教哲学 第一节宗教哲学的缘起 P410 早在19世纪,黑格尔就在《宗教哲学讲演录》中,从哲学的高度探讨了宗教问题,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宗教哲学思想。正是在那里他系统地阐明了宗教关注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日常生活中经常令人恐惧不安的短暂性和相对性问题,宗教试图确立永恒性和绝对性的概念,以抚慰人类痛不欲生的心情。针对宇宙的神秘性和人类的起源与归宿等问题,宗教提出创世说。针对人世间无处不在的矛盾、冲突和斗争,宗教试图借助一种万能的力量和深邃的思想以消除一切矛盾,让人类获得永恒的和谐与宁静。针对人类中普遍存在的脆弱的情感、对生的渴望、对爱的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对死亡的恐惧等,宗教试图建立一种能够容纳众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读西方哲学史心得 ——从泰勒斯到德里达 近段时间来,一直在读西方哲学史和设计史方面的书,主要是北大版《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从泰勒斯到费尔巴哈)和《现代西方哲学新编》(从叔本华到德里达)还有《世界现代设计史》《设计哲学》等,此外还粗略的读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家的个别著作。本来想打算读完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再整理心得,但最近感到不吐不快。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出来后,再和其他人的论述相对照,这样也许更有利于研究西方哲学。 一、苏格拉底前的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前的哲学家人数不少,光《西方哲学史原著选读》上提到的就有14位,其中许多人在哲学史上都非常有名,前苏格拉底西方哲学可谓绚烂多彩、哲人辈出。这一时期是哲学的萌芽期,也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哲学家探究的主题大都是世界的起源(本原),运动、相对等问题在这个时期已经开始出现。 由于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萌芽期,人类单独面对世界时充满了困惑,许多呈现出来的现实景象是那么的神秘,特别是人对自身是如何的存在还一无所知。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哲人从泰勒斯开始,不断地寻求了解、认识这个世界和人本身。在缺乏现代工具和祖先成熟经验的前提下,泰勒斯等人只能从经验中的世界及其呈现出来的现象本身开始,他们的最好方法就是观察,通过观察,哲学家们得出世界起源于水、火、气、原子、一等不同的观点。这些观点在今天看来,科学成分不多,但在当时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开始,是自然哲学(物理学)的开始。 我觉得,看待这一时期的西方哲学,不能用科学、今天的眼光,而要返回到历史中,返回到前辈哲人面对的处境和困惑中,只有这样才能正确的理解这些哲学上开拓者研究的意义。他们开创了一个西方认识论的传统,这个传统和中国认识问题的传统不一样,他们面对困惑和不解的世界时,采取了一种穷根究底的认识方式,一代又一代的哲人都在寻求最终认识世界,即得到智慧,按今天的说法,他们是不可能彻底弄清世界是什么,不可能得到最终的智慧,哲学家能做的就是热爱智慧,追求智慧,以有涯的生命寻求无涯的知识。中国人在面对世界时,虽然孔子提出要格物,但格物不是教人了解、求索世界的本原,老子、庄子更主张面对神秘世界时要大智若愚,企图通过这种方式得到智慧,中国人的这种智慧可能更适合与处理人际关系、对待生命,更适合于慰籍面对神秘世界和死亡时心灵不安的人类。 二、苏格拉底徒孙三人的哲学 苏格拉底徒孙三人是西方哲学史上师徒传承的典范,熟读哲学史的人都知道,自此以后,许多西方哲学界的大哲学家都有一个同样是大哲学家的老师或师公,如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尔克塞徒孙三人,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 苏格拉底是西方哲学史上起转折作用的人物,他之前的哲学家大都在探讨世界的本原而忽视人类世界的美德、正义等问题,苏格拉底第一次把哲学家的关注重点从自然转到了人类世界本身的问题。苏格拉底的死亡震撼了柏拉图,我相信也震撼了很多后来热爱哲学、自由、民主的人,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曾写过一篇文章,主要观点是苏格拉底是雅典的一只牛虻,他的存在让雅典充满活力,当雅典人杀死他后也预示了雅典日后的衰落。今天再读苏格拉底,发现他身上有一切哲学家的特点:思维活跃、爱把自己的思

西方哲学论文—中西方哲学差异

浅谈中西方哲学差异以及对当代中国的借 鉴作用 ——西方哲学史专题结课论文 ****** ******

摘要:中国从近代魏源的睁眼看世界开始就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观点,西方在综合国力,人口素质,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无疑已经领先了中国,而到了现代,为了适应改革开放和新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要从各个方面借鉴西方。为什么拥有更加悠久历史和文化的中国到了近代却大大落后于西方呢?在我看来为人们提供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从事各种活动的方法论的哲学占了很大的原因。西方哲学从古希腊的起源开始就已融入西方文明的血液之中。因而我们就要了解研究西方哲学,并与中国哲学进行横向对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一、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实践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的生存发展需要的本源事物。 二、西方哲学来源 哲学(philosophy)是从希腊字“Φιλοσοφ?α”转变而来,意思为“爱智慧”,或是比较少用的“智慧的朋友”。在汉语中“哲”这个词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中国古代把聪明而有智慧的人称为哲人,所以,中国近代以来,就把关于智慧的学问称作哲学。哲学是难以被定义的,因为有众多分歧的观念都被视作为哲学。皮尔金哲学辞典中定义哲学为“有关思想,行为,与实在中最基本与普遍的概念。”皮尔金百科中提到哲学与科学的差别在于,哲学问题的答案不能仅由经验证据来得到。无论如何,这些观点都被牛津哲学辞典所挑战:“二十世纪晚期...偏向于将哲学思考视为对于任何一种智识探索的最好实践”。的确,许多早期哲学家在自然哲学方面的观察最后都形成了现代科学对于众多课题上重要的基础。 希腊历来被认为是欧洲文明的摇篮,是欧洲乃至西方哲学的故乡。希腊哲学的最早流派米利都学派约产生于公元前7或前6世纪,在此之前,古希腊哲学也有一个漫长的孕育时期。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古希腊哲学的前提是古希腊神话。古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在最古老的神话中,讲到了天地的开辟、众神的诞生、人类的起源等。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神具有人的形象和人的感情。神和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们是永生不死的,他们比人更高大、更有力量,而且主宰着人间的祸福和命运。奥林匹斯山的12个主要的神实际上就是自然力的化身。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古代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的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的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三、西方哲学家的哲学观点 柏拉图指出:“thauma”(惊奇)是哲学家的标志,是哲学的开端。柏拉图满蕴深意地说:“iris”(彩虹,虹之女神,宙斯的信使)是“thauma”(惊奇)之女,并无误溯其血统。“Iris”(彩虹)向人传达神的旨意与福音,哲学是由惊奇而发生,在其注目之下,万物脱去了种种俗世的遮蔽,而将本真展现出来。由此,它把自己展现为一种真正解放性的力量。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都是由于惊奇而开始哲学思维的,一开始是对身边不解的东西感到惊奇,继而逐步前进,而对更重大的事情发生疑问。

北大西方哲学笔记修改稿

北大赵敦华教授《哲学导论》笔记 西方哲学导论 古希腊—中世纪 赵敦华主讲 第一讲前言 西方哲学史将讲授历史上的主要哲学体系,哲学思辩与论证的方法、训练思维的逻辑与规范、用语言进行较确切的逻辑与语意。课程内容大致分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德国哲学。 第二讲希腊哲学概论 一、希腊哲学的特点:(将希腊哲学与中国、印度哲学比较) 1,相同点:①都不是最古老的进化形态,脱胎于古宗教与神话。 ②诞生年代相近,即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 2,不同点:①从哲学与古代宗教、神话的关系上比较。 古印度:哲学与宗教未能彼此区分,以佛教、印度教经典为主。 古希腊:哲学与宗教有了比较明确地划分,以神为理性的化 身,批判“神人同形同性论”,自觉地与宗教划清界 线,有明显的非宗教性。 中国哲学:介于印度与希腊之间,对宗教敬而远之。 ②从表达方式上讲: 印度:以说教为主,但其中充满了思辩的论证思想,代表学 说是因明学,以因明学认证教义。 古希腊:以说理为主,以论辩、讨论为主来说明哲学道路。(理性精神) 中国哲学:在说教中说明道理,介乎二者中国,名家亦有论辩成就。 二、古希腊哲学中的几个关键概念: 1, Physis = nature =自然指的是运动变化的原因 表达了古希腊哲学的思辩性,按亚里士多德所言,哲学起源于诧异。希腊人由于航海原因,对天相变化十分敏感,由此引发了对运动变化及其原因的思考。这一派哲学爱就被称为自然哲学家,这一派进而引发了后世的物理学的诞生。早期的自然哲学家都是早期的天文学家、宇宙学家、数学家等。代表人物为泰勒斯(Thales)。 2, Arche =beginning =本原指的是一切运动变化的原因的名称和代表古希腊人认为事物的本原决定了其发展与归宿,即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这样就可以寻找到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于本原的关注,反映了人类的心理需要。这种对本原的探索又可分成两类:①对自然本原的探索:②对社会本原的探索(中国古代的神话,如中国的三皇五帝的传说) 但二者差异之大,令人惊诧。①则体现了理性的光芒;②则看来较为荒诞,原因何在? 3,Cosmos =cosmos=宇宙指的是天地之间所有的事物的总体以及这引起事物之间的秩序。 4, philosophia= 哲学。指“爱智慧”。智慧指对于世界本原的思辩,“爱”即是沉思和静观之态度。是理性光芒的体现。 5,schale = spare = 闲暇由于希腊思辩要求静观性思维,故需要一种在闲暇条件下的思考。一方面哲学家在当时都属于贵族,但为什么希腊贵族要以闲暇去思考呢?亚里士多德提出贵族的特征是高尚,而贵族的高尚生活恰恰体现于(1)战争(2)狩猎(3)哲学思考中。希腊人的文明恰恰表现在诸如几何学、天文学等方面构成了当时而言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形成了以学院、学园为中心的理论中心。 第二讲早期自然哲学家 一、四派十家学说的本原学说 伊奥尼亚派:变化的一 爱利亚派:不变的一 毕达哥拉斯派:不变的多 元素派:变化的多 在古代希腊人那里,科学、知识、哲学是不分的。Espisteme(知识)= knowledge =science。早期希腊哲学就是知识的总汇,自然哲学家在当时又代表了早期科学家,如物理学和数学的角度来看待本原问题。数学:毕达哥拉斯学派 物理学:宏观宇宙学:伊奥尼亚派微观结构学:元素派 逻辑学:爱利亚派 二、伊奥尼亚派: 伊奥尼来是一地名,是东西文明的交融点,这一地区出现了最早的哲学家。1.泰勒斯:提出水是世界的本原。突破了神话的世界观。探讨自然的本原问题,强调观察思考,为早期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铺垫。泰勒斯对他自己的本原说进行了经验上的和理论上的论证。“水是万物的灵魂“,这里的灵魂就是万物能动的力量,他依据古动脉人的宇宙世界观的图式进行了宇宙世界观上的思辩式的论证。泰勒斯同时承认水的运动和变化转化。 泰勒斯以水为本原,主要强调万物之本来面目和运动变化的原因与力量就是水。 2.阿那克西曼德:以“无定”(Indefinite)为本原。“无定”类似于中国《易经》中的“天地氤氲,万物化醇”。也类似于印度“五大”(地、水、火、风、空)中的“空”。他为了保证万物性质转化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故提出“无定”本原说。“无定”中包含了无尽的彼此对立的属性,经过分化才形成各自的特性,而万物之灭亡也就化归于“无定”。 3.阿那克西美尼:认为本原必有一定的形象和属性,认为“无定”的分化转化理论不圆满,同时也认为本原也不能像水那样具有有限性。故而他认为本原应当有一定属性同时又兼具无限性,提出了“气”本原说。 这一时期哲学传统中体现了强烈的批判精神,在探索趔问题上表现了极大的执着精神。 4,赫拉克利特:是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最早的伊奥尼来派的资料,尚有不少残篇传世。提出了“火”本原说,以火的剧烈性来论证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他提出“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又在一定分寸上熄灭。这种“一定分寸”即“逻各斯”(Logos)可以说开创了西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源流。Logos相当于“道”,本义是话语。Logos : ①word ;②reason理性③规律(客观的)。他以理性的客观规律来说明事物运动变化的始终。Logos体现了变化事物背后的规定性与不变性,还因为这种logos使事物处于变化中,使万物既是自身又不是自身,即是他物又不是他物,这样万物处在无尽的运动变化过程中。 三、爱利亚派 1,克塞诺芬尼:划清了哲学所探计的最根本的原则,与宗教崇拜的神的区别,开创了西方哲学学风传统。 2,巴门尼德:提出了本原“是者”(being)必须参照becoming。Being和becoming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巴门尼德从语言中指示的对象为Being,表征了一个最宽泛的指示一个最宽泛的对象范畴,有人把being译为“存在”,但存在只是being的一个属性方面。作为逻辑抽象的being超越了时空,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存在。Being代表了形式逻辑的成果,becoming则代表了辩证逻辑的成果。 巴门尼德还强调being是一种不变的一:①不生不来;②静止不动;③唯一性:是者的逻辑意义是不会有改变的。如A is B,C is D,尽管A不同于C,B也不同于D,但是这二句中的“is”反映的是者状态是唯一的,表述功能是一样的,表达了逻辑状态与逻辑原则的普遍性唯一性规范性。 巴门尼德是从逻辑和语言的角度推理这种“是者”,巴门尼德的观点与科学实 证的思想相去甚远。逻辑与科学的关系是必然性与可能性、应然与实然的关 系。特别是在科学尚未发展起来的时候,逻辑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必然 性就是一切可能性的总和,是对一切可能性的穷尽)。而这种逻辑诞生就为成 就一套科学的体系提供了可能性。巴门尼德就是最先将逻辑与物理相联系, 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对比巴门尼德和德谟克利特,在本源表达上是being和becoming的区别 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区别,而西方哲学则是主要沿着being的道路前进宾。而 相反地,中国哲学则比较强调“生”(becoming),同时,巴门尼德那里本原 是being,是逻辑的考虑而这种“是者”是一切的可能性,特别是在现实性 与可能性尚未分化明显时;being也作为一切现实性存在的。而对于nonbeing 是代表了一切不可能性,是无法被思想的、无法被表达的。但是由于巴门尼 德混同了物理与逻辑、现实与可能,也就在其学说的内部产生了混淆与矛盾。 如:being到底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是时空内的,还是时空之外的?巴 门尼德用逻辑的角度分析推理世界的本原,却不得不以物理学的观点来描述 being作为本原的特征。这样就容易造成不一致的地方,总之,巴门尼德就 是以逻辑的观点看待物理世界。 3,芝诺悖论:论证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一。以归谬法来制造运动的悖论。 多的悖论。这种归谬法即:A→非A 悖论之(一):运动必须达到目的地→永远无法达到目的地(二):运动的 快慢,快大于慢→快者追不上慢者 (三):飞鸟之影,未尝动也动者非静→动者实静(四):1→1/2 四、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不变的多 理由:1,数学的规定性要比物理规定性更加普遍 2,几何与数字的对应性,一切几何体都可以还原为数字。社会的现 象与数学的数字相对应,可以归结为数字。 毕达哥拉斯之所以提出数本原说,也与其哲学观(哲学是追求和谐的学 问)有关,而这种和谐主要是数字的和谐,这样音乐与哲学的作用是净化人 的心灵。发现和谐,使毕达哥拉斯不仅作为一种哲学派别出现,同时也可以 作为宗教的派别的身份的出现。 五、元素派世界的本原是变化的多,从微观角度解释世界本原 1,“根”四根说(恩培多克勒)爱、恨 2,“种”种子说(阿那克萨戈拉)种子:可感性质的最小单元。 提出了心灵(nous)的概念(mind,心灵,intellect,理智)与万物相分离 的纯粹的不可见的能动的东西。在他之前有灵魂(psycho-soul-灵魂)的概 念,而这种灵魂并非是单纯精神世界的,而是泛指一切组成世界的能动力量。 灵魂存在于万物的内部,与万物不可分割。 3,原子论原子(atome)是充实而不可分割的,是通过推理得到的结论, 更加看重常识经验。以空隙来理解运动,空隙就是虚空,他们又回归到了赫 拉克利特的学问主题。遵循了科学的简单性原则,不到必要时不作过多的假 设的。原子的性质取决于:①形状不同;②位置不同;③顺序不同。以原子 在虚空中的无序的旋涡运动,以偶然的运动结果解释万物生成消亡的必然性。 第三讲智者运动和苏格拉底 一、智者运动的兴趣与学术风气的转变 由自然转向人事。苏格拉底在研究自然之后,对自然哲学进行了批评、 认为以研究自然来解决本原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他也认为一切自然哲 学家目的亦不明确。他认为智慧都是人事处理中所表现出的技能,而非为了 智慧而智慧,走出了思辩哲学的范围。 智者指的是最早的一批教师,他们把智慧当作一种说话的艺术,智者表 现为话语的风度优雅、举止有态,特别表现为雄辩,这也与雅典政治体制的 需要有关系。故而在那个时期,修辞学、论辩术尤为风行。在这批老师中, 苏格拉底传授知识时,从不像智者那样去收费。因为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所教 授的并非智慧,他自己只是教青年人以同样的态度去追求智慧。而智者则以 教授智慧为职业来挣钱,而学生也是以能胜讼为目的,这些人都是以智慧为 炫耀的。这种态度与苏格拉底的态度大相径庭。普罗泰戈拉提出:①一切事 物都有其相反的一面;②人是万物的尺度(以个人感觉为尺度)。体现了智者 学术特点:①怀疑主义;②相对主义。这一时期的思想一方面针对于自然哲 学家,另一方面针对于一切旧的习俗,动摇了旧思想,旧习俗,同时帮助了 新思想的形成。但他们的这些思想对于哲学的发展而言却是有害的,失去了 对真理的执着追求的动力。 苏格拉底厌弃智者的诡辩和用来炫耀的智慧。在《柏拉图对话集》中的 《申辩篇》中强调了哲学的精髓:①热爱智慧;②言行一致。苏格拉底坚信 一个原则:“德行就是知识”,他坚信存在着确定的知识,而原则也不能怀疑。 在这方面苏格拉底走出了智者的怀疑主义,这样,苏格拉底就在倡导一种知 行一致的风气。一个人一旦认识到某一知识的好,就会必然地身体力行去实 行的,这即是德行。苏格拉底又从另一方面提供论据,即:“无人有意做恶”。 因此苏格拉底不太关心形而上学的问题而是关心道德问题,而且苏格拉底一 生都没有著述留世,这与孔子十分相似。但他毕竟把知识与德行联系起来强 调用理性却把握善。在方法上,苏格拉底认为有效的研究方法即交谈对话, 苏格拉底把之比喻为“助产术”:①交谈:探计智慧的人恰恰是自己认为没有 智慧,就如助产人自己不生产一样,只是帮助真理出现;②对话中的提问者 必须有高超的判断力、帮助人进一步接近真理,就如助产人对于胎儿状况的 判断一样;③对话中的回答者,不得不一再修订自己的学说,这是一件十分 痛苦的,如同临产之苦痛。这样在对话中,可以使真理在人的心灵中逐渐地 展现出来。因此,真理是无法传授的。苏格拉底的教学可贵之处在于:①教 育人以一种方法,给人一种研究思路。②强调主体自己去认识真理,真理 (aletheia)原意是“解蔽”,这与苏格拉底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真理之真理 观有关。只要强调解蔽就可以了,这也是苏格科底反对自然哲学家向外部世 界去寻求趔的一个重要原因,他认为真理就在于人的心灵之中,也正是由苏 格拉底开始使哲学研究得以转向研究人的内心世界。 第四讲柏拉图哲学 柏拉图继承了苏格拉底的品格力量,以思想指导政治,以哲学反对智者 的虚无主义和相对主义,追求真理的确定性,希望以之扭转和改变被智者带 坏的国家政治,柏拉图借助神话、对话表现哲学思想,使哲学思想形象化。 苏格拉底摆出“认识你自己”的原则,但却未能明确地解说:为什么真 理会存在于心灵当中呢?为什么在心灵中会存在普遍的真理呢?柏拉图则为 真理寻找到了一个外在的存在依据,众多的心灵对应于同一现实或事物,这 是一种理念的存在,理念即Idea或Form,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伟大成果。柏 拉图对于理念世界的论证,源于“同类相知”理论,即“相似的能力认识相 似的对象”,如以理智(intellect)去认识理念对象(intelligible);感觉 (sensation)认识感性对象(sensible)。柏拉图承认感性世界正如赫拉克 利特所看到的那样,是充满了运动变化,在可感对象中充满了becoming的状 态,而对这引起可感对象的见解即是意见。而在理智世界中所看到的真理与 理性是确定不变、永恒存在的,这些可知对象充满了being的状态,对于这 引起可知对象的见解即是知识。但柏拉图并不完全否定意见的价值,在传统 的是、非的“两分法”的基础上,柏拉图则发展出了是、非各半的中间状态, 即产生了“三分法”。 洞穴的比喻 苏格拉底提出讨论的“谈话”的方法,但没有说明这种方法能够生效的 原因,即缺少方法论的依据,柏拉图则为这种方法提供了方法论的支持,以 灵魂的学说来支持这种方法。 苏格拉底认为“善就是知识”,而柏拉图则采用了德性三分法:智慧、勇 敢、欲望,以三种德行对应于三种不同的社会阶层,智慧、勇敢后来成为西 方社会中“四主德”的两个。 第五讲亚里士多德哲学 亚的体系包括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和艺术。理论体系包括第一哲学、数 学、物理学。实践体系包括政治与伦理学。艺术节,主要是语言艺术,包括 修辞学和诗学。柏拉图以数学几何的方法、文学的气质去构建自己的体系, 而亚则以逻辑学的方法、思辩的气质构建自己的体系。 一、物理学 “自然”万物运动的原因,结合了运动与本原的两个方面,以质料、形式、 缺乏为本原构造运动,“以一种已有的形式问一种应该有但尚未实现(缺乏) 的转化,涵盖了数量、形式、移动等运动方式,表达了“现实”与“潜能” 的关系,因此“现实”与“潜能”是物质运动的两大本质。而在运动因素与 原因上,亚又提出“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目的因 是亚在前人基础上的创新,即“缺乏”是实现潜在的趋势,强调了万物内在 本质上的特征,是与“必然性”联系在一起的。在讨论位移问题时,亚提出 了“位置”的概念(万物的界限),这样空间要领在亚那里就没有关系了,将 “空间”特征的“位置”概念溶入了万物本身是万物的一部分属性,这样“虚 空”的概念在亚那里就没有意义了。位移反映了万物之间位置的侵占性,而 且也就必然地走出圆周运动的概念,才可以填补万物原来的位置。同时又以 “自然位置”来解释万物位置上下、轻重特征,同时以圆周运动和直线运动 分别为完善的运动和完善的运动。 二、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本义是“物理学之后”。其含义包括两大方面:一是由讲课先后 顺序,二是按照深浅程度。亚提出了世界本原的“是者”概念,对这一概念 的理解可以由逻辑学与物理学两种途径来理解。亚反对辩证法,提倡是者的 逻辑学意义,特别是直接判断的作用。以一个实体和九种属性构成了十个范 畴,而“是者”的核心属性就是“实体”,指代的是万物本身,这是万物本身 最源初的状态,也可以说“实体”就是“个体”,是一种“实指概念”。是者 的表达方法:①S是P(属性)②S is S。 There is S.③S是df(定义) df是S。这不同于“S是P”,因为不可 以将P与S互换位置。P(属性)是依附于主词S,因此实体又是形式。 在物理学角度,以质料与形式的角度去理解运动的实体,运动的物体即 是实体,而实体亦有等级,质料成份越少,形式成份越多,实体层次越高; 反之,实体层次越低。低级实体的形式是上一级实体的质料,实体大致分为: ①运动的可朽的;②运动的不朽的(天界);③不运动的不朽的(第一推动者), 在终点是纯形式的实体,即第一推动,它是以精神的力量(思想的思想)推 动世界的运动,这也是神的概念(①纯形式;②思想的思想;③第一推动者), 这也是最高的统摄原则。 形而上学是对两条路线的延续,一条是物理学,一条是逻辑学。如对“是 者”的探讨,“是者”并非是一种纯粹的逻辑的概念,但以逻辑、语言的角度 对“是者”的理解是较易为人所接受的,“是”(being)代表了印欧语系的语 言逻辑,而赫拉克利特的逻辑反映了“becoming”式的辩证性思维,而巴门 尼德则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探讨的,但他并非自学地从逻辑角度探讨的。他作 了一个大前提:每个词都与一个具体的意义相对应的,或者说,词必是有意 义的。而柏拉图则总结赫、巴二人学说,以分有说,使万物包含了两个对立 的矛盾一对理念,调节了二人的冲突。而亚里士多德则建立了逻辑学的构架, 总结了“是”be的三种含义:①判断之联词;②指称主词自身;③定义的联 系与对应。由此出发,亚里士多德则总结实体的三大概念属性,特别是“是” 的第②种含义是体现了“存在”的概念;而第③种含义中则体现了“本质” 的概念。由此,西方哲学中的“存在”与“本质”的概念就出现了。而“是” (be)之有意义在于它与万物相对应。这样,亚之功绩在于开创了一个哲学 的新时代,指明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即“是者”(存在与本质),同时也限定 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哲学研究的方法――逻辑学,这样,在形而上学体系 中,直到黑格尔之前,其研究方法主要是形式逻辑为主,而至黑格尔才把辩 证法引入形而上学的体系,在划分了知识体系的等级中,也造成了本质探究 中的等级,至高者为“神”,与之对应的最高知识即“神学”。 三、灵魂学说 该学说包括了两大分支:①作为自然哲学(物理学)的一大分支;②作 为认识论。 在物理学中,亚作了等级的分类:无机物→植物→动物→人。而无机物 与。。。。。。(少一页) 的德性”,也排斥“不德性的快乐” 当然亚更强调“德性”,认为快乐主要还是与外部条件的关系更密切一些, 而德性所代表的是以实践的理性去达到至善的幸福,这里涉及到了人的思想 与选择的层面,这样德性又与理性观联系在一起了。 而中道观,这里讲的另一种理性的标准,以“过”为主动的恶,以“不及” 为被动的恶,而只有中道才代表了“至善”的标准,也可以说是实践理性的 标准。 五、政治学 “人在本质上是政治的动物”。认为人追求至善必须是在一个团体当中实现, 故必须有政治。对政体的评价也应用了中道思想,把政治学视为伦理学的延 伸。 第六讲伦理化的哲学向伦理化的宗教之转变 一,伊壁鸠鲁派,快乐主义 人生的三大障碍:①命运;②对神的畏惧;③对死亡的恐惧。 对命运的理解:以原子论作规定性的解说,原子的偏移与碰撞。 对神的理解:把神作为原子的运动 对死亡的理解:未死亡时死未来,死若至时自己岂能知 二、斯多亚派, 强化了命运观,以“LOGOS”解释命定论。 强调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命运及一切义务。 不动心。 三、怀疑派 强调不动心而获得幸福,以怀疑的理性对待独断的理性,从思辩的角度谁了 感性、理性都不能理解和掌握真理。 四、新柏拉图主义 太一→(流溢)→理智→(流溢)→灵魂→(流溢)→肉体(灵魂的质料) 善←(上升)←理智←(上升)←自我←(上升)←肉体(恶) 五、总结 以理性构造了伦理学的体系和框架。但以上四派混淆了人的理论理性与 实践理性。但以上四派对于少数人而方是清淡之资,但对于多数人而言是虚 伪之说教。 六、基督教哲学:强调实践、实践哲学以及实践结果。在长期的碰撞冲突中, 基督教哲学取代了古希腊哲学。尽管从外部条件与内容差别上看,两种文化 之成败系于基频教之尚于伦理,恰可满足时人的道德追求和实践需要,基督 之“爱”的戒律,爱人爱神之真,这种爱超脱了血缘关系。爱是爱那些弱小 者,以最慈于弱者之法去理解人与人的伦理实践。 第七讲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神学连结了古希腊哲学与文艺复兴时期哲学的两大时期,中世纪 神学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哲学的理论与方法,同时开创了文艺复兴时期哲学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