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甘新蒙北山地区构造格局及演化_左国朝

甘新蒙北山地区构造格局及演化_左国朝

甘新蒙北山地区构造格局及演化_左国朝
甘新蒙北山地区构造格局及演化_左国朝

甘肃地质学报

2003 2003

第12卷 第1期 ACTA GEOLO GICA G ANSU Vol.12 No11 文章编号:100424116(2003)012000120015 ①

甘新蒙北山地区构造格局及演化

左国朝,刘义科,刘春燕

(甘肃省地质调查院,甘肃兰州 730000)

摘 要:甘新蒙北山地区地处天山东段、北山及阿拉善地区,为古生代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

木板块和华北板块交汇地带。可分为7个二级构造单元(构造区)、26个三级构造单元(地块、褶皱

带)。该区构造演化史漫长而复杂。太古宙时期,是古陆核形成萌芽阶段,古元古代初陆壳开始生

成,出现薄壳结构的宽广的裂陷活动带,到了中、新元古代后期显露出板块构造运动,新元古代晚

期经历重大热事件———晋宁运动,发生陆块间汇聚—碰撞并形成了榴辉岩—花岗岩岩浆带。震旦

纪在晋宁期的拼合古陆上再一次裂解,经历了板块构造演化史。晚古生代,本区主体转入板内构

造时期,以开合构造为主,花岗岩浆活动广泛发育。中、新生代进入板内造山和现今的盆山构造格

局时期。

关键词:甘新蒙北山地区;构造格局;地壳演化;盆山构造

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本区位于甘新蒙交界地区。局域上属甘新蒙造山带的中段,包括东天山东段、甘蒙北山及阿拉善地区,大地构造隶属哈萨克斯坦板块、塔里木板块及华北板块交汇地带(图1)。

长期以来,不同学者对本区的构造分区及其构造演化持有多种观点。李春昱等(1983)按活动论的板块学说对中国北方板块构造轮廓作了划分,奠定了该区板块构造框架。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分别对北山地区(左国朝等,1987、1990、1992、1993、1996)、阿拉善地区(吴泰然等, 1992;王廷印等,1994)、东天山地区(陈哲夫,1985;张良臣,1985;肖序常等,1990、1992;马瑞士等,1993)进行了调研,提出了一系列构造演化新认识。

本文利用了本区近年来在大陆岩石圈、古地磁、生物古地理、深大断裂等研究方面取得的成果,对其板块构造格局进行了初步探讨。

1 构造单元划分及特征

北山及周边地区,包容了多个构造单元。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由于各单元间的相互作用

和影响,形成了复杂的镶嵌构造。根据将今论古原则,将本区划分为3个一级构造单元,7个二级构造单元和26个三级构造单元。广泛发育前震旦系的地区称为地块,古生代地层区属褶皱带范畴(图1)。现将其划分和特征简述如下(表1)。

1.1 哈萨克斯坦板块

本区的最北部为哈萨克斯坦板块东南缘的一小部分,包括哈密盆地及东天山北带,其东端属于蒙古国南部边界地区。本板块南缘以碱泉—明水—小黄山蛇绿混杂岩缝合带为界(左国朝等,1990),向东被黑河断裂将缝合带向北位错了近100km 。碱泉至小黄山蛇绿岩带是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之间的缝合带,地表出露宽度不一,在西段主要沿着中天山南缘展布,东段小黄山向南至洗肠井的蛇绿岩带出露最宽处可达20km ,由奥陶系绿片岩、大理岩岩块和变基性火山岩组成韧性剪切带。该缝合带中主要为蛇纹石化超镁铁岩夹堆晶辉长岩块体。在东七一山地区保存有含早、中志留世珊瑚化石的由中基性—中酸性火山岩组成的洋岛构造岩相带。在其南缘的月牙山—洗肠井一线,在远洋沉积硅质岩中发现中奥陶世放射虫化石(左国朝等,1996)。该区蛇绿岩各组分出露齐全,自下而上为蛇纹石化超镁铁岩、斜长花岗岩、辉长岩、堆晶辉长岩、辉绿岩墙群、枕状玄武岩、玻安岩、放射虫硅质岩。上述组分在剖面上皆为构造岩片产出。周国庆(2000)测得斜长花岗岩Sm —Nd 等时线年龄为470Ma ,认为月牙山蛇绿岩形成于大洋岛弧间盆地的初期扩张阶段,玻安岩标志着岛弧弧前扩张向弧间盆地转换开始。蛇绿岩原始岩浆源于高度亏损的N —MORB 型上地幔。

碱泉—明水—小黄山缝合带经历了寒武纪—志留纪的大洋发育阶段,大洋两侧为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于泥盆纪闭合。在小黄山、石板井一带形成了强糜棱岩化的以蓝绿色角闪石、硬绿泥石和黑硬绿泥石矿物组合为主的较高压变质岩带(周国庆等,2001)。古地磁资料分析,该洋盆发育最大宽度大于710km

图1 甘新蒙北山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分区略图

Fig.1 G eotectonic scheme of the Beishan Area across G ansu ,Xinjiang and Inner Mongolia ,China

2

甘肃地质学报 第12卷

表1 甘新蒙北山地区大地构造分区表

Table 1 Tectonic Division of Beishan area across G ansu ,Xinjiang and Inner Mongolia 一级构造单元

二级构造单元三级构造单元Ⅰ哈萨克斯坦板块Ⅰ1雅满苏—

红石山构造区Ⅰ2星星峡—旱山构造区Ⅰ1-1雅满苏—红石山晚古生代裂陷海盆褶皱带Ⅰ2-1尾垭—

星星峡—旱山地块Ⅱ

 塔

 里

 木

 板

 块Ⅱ1公婆泉—洪果尔构造区Ⅱ1-1东七一山—

洪果尔早古生代洋盆褶皱带Ⅱ1-2窑洞努如—

公婆泉志留纪岛弧褶皱带Ⅱ1-3马鬃山地块

Ⅱ1-4鹰嘴红山地块

Ⅱ1-5红岩井二叠纪裂陷槽褶皱带

Ⅱ1-6沙红山二叠纪裂谷褶皱带

Ⅱ1-7红柳河—

红柳大泉志留纪弧后盆地褶皱带Ⅱ1-8方山口—

双鹰山寒武—奥陶纪陆棚海褶皱带Ⅱ2库米什—卡瓦布拉克构造区Ⅱ2-1卡瓦布拉克地块Ⅱ2-2卡瓦布拉克南二叠纪裂谷褶皱带Ⅱ3敦煌—玉门构造区Ⅱ3-1罗布泊—白山晚古生代裂陷槽褶皱带Ⅱ3-2黑山梁—白山煤窑早二叠世裂谷褶皱带Ⅱ3-3石板山石炭—

二叠纪裂陷槽褶皱带Ⅱ3-4大奇山晚二叠世拉分盆地褶皱带

Ⅱ3-5俞井子—

丁字路口石炭纪裂陷海槽褶皱带Ⅱ3-6安西—

桥湾地块Ⅱ3-7雅干北中泥盆世裂陷海槽褶皱带

Ⅱ3-8雅干南晚二叠世拉分盆地褶皱带

Ⅱ3-9恩格尔乌苏北早二叠世裂谷褶皱带

Ⅱ4珠斯楞构造区

Ⅱ4-1珠斯楞寒武—

奥陶纪陆棚海褶皱带Ⅱ4-2金塔—

恩格尔乌苏晚古生代洋区褶皱带Ⅲ华北板块Ⅲ1阿拉善构造区Ⅲ1-1宗乃山—

沙拉扎山晚古生代岛弧褶皱带Ⅲ1-2查干础鲁—

霍尔森晚古生代弧后盆地褶皱带Ⅲ1-3雅布赖—巴音诺尔公地块 本区出露的哈萨克斯坦板块部分划分为2个二级单元和2个三级单元。

Ⅰ哈萨克斯坦板块

Ⅰ1雅满苏—

红石山构造区本构造区为二级构造单元,南缘为东天山中央隆起带,北侧为晚古生代活动性强的裂陷带。划分为1个三级构造单元:

Ⅰ1-1雅满苏—

红石山晚古生代裂陷海盆褶皱带主体为晚古生代早石炭世发展起来的裂陷海盆,裂陷海盆中轴地区的苦水南、红石山一带有多期超镁铁岩侵入,形成了红石山铬铁矿床。下石炭统绿条山组底部砾岩、砂砾岩不整合于

3

第1期 左国朝,等 甘新蒙北山地区构造格局及演化

4 甘肃地质学报 第12卷

泥盆系之上,白山组为巨厚碎屑岩夹火山岩沉积,雅满苏、狼娃山、黑鹰山地区有与火山成因有关的铁矿床。早二叠世为规模较小的裂陷槽,并上叠于石炭纪海盆之上。黄山地区有超基性岩侵入于石炭系中,形成黄山铜镍矿床。泥盆纪本带为北侧南蒙古洋盆的南缘活动区,下泥盆统清河沟组、中泥盆统哈珠组为近2000m的滨浅海碎屑岩及中基性火山喷发岩石。位于本带中段北侧的大南山、圆包山、狐狸山一带有奥陶系罗雅楚山组、咸水湖组、白云山组及志留系圆包山组、公婆泉组和碎石山组的斜坡相的火山—碎屑岩沉积,反映了哈萨克斯坦板块南缘的活动大陆边缘特征,同时亦为晚古生代裂陷海盆的北缘边界。本带晚古生代花岗岩浆活动广泛。

星星峡—旱山构造区

2

由前震旦系变质岩系组成的东西向展布的隆起带。可划分为1个三级构造单元。

尾垭—星星峡—旱山地块

2-1

为东西向展布的窄长隆起带,以古元古界为主的星星峡岩群组成。星星峡岩群主体是一套花岗质杂岩,发生不同程度糜棱岩化,具片麻状构造,内夹有斜长角闪岩、含铁石英岩及大理岩等。该变质岩曾获得1400±73Ma、1933Ma(U-Pb法)、1455155±162128Ma(Rb-Sr全岩等时线)变质年龄值。顾连兴(1990)测得本地块前寒武纪花岗岩类中雪峰期花岗质糜棱岩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为91318Ma、澄江期糜棱花岗岩类72910Ma、69616Ma(Rb-Sr全岩等时线)、922Ma(U-Pb法)。在甘肃省北山地区旱山混合花岗岩侵入斜长角闪岩中,测得其年龄值为649±56Ma(Rb-Sr等时线),石板井北花岗岩Sm-Nd模式年龄为16亿年(左国朝,1996)。需要指出,最近在尾亚西野外考察中发现有TTG岩套呈孤岛残留体存在,时代可能为太古宙。故本区仍是以古元古界深变质岩系为主所组成的地块。该地块中发现有来自塔里木板块青白口系—蓟县系以大理岩系为主的飞来峰覆于不同岩系之上。

112 塔里木板块

塔里木板块的东北端呈北东东向延伸到敦煌、马鬃山及雅干地区,其南部边界西段为阿尔金断裂,东段由金塔向东为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之缝合带(吴泰然等,1992;王廷印等,1994、1998)。据王廷印等(1998)研究认为,该缝合带是早古生代至晚古生代的两板块间洋区的消减带。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带中辉长岩锆石U-Pb年龄值为380Ma,玄武岩Rb-Sr等时线年龄值为30215Ma,反映了泥盆纪至石炭纪为大洋环境,晚石炭世大洋闭合。金塔南山地层时代前人厘定为前寒武纪,王廷印等(1994)曾在古老岩系断裂带内发现蛇绿混杂岩之灰岩岩块,其中含有石炭纪珊瑚化石,它与位于同一构造线上的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岩石组合相同,提出该带为塔里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界限。

塔里木板块的东端,在本区可划分为4个二级构造单元,21个三级构造单元。

Ⅱ塔里木板块

1公婆泉—洪果尔构造区

该构造区位于本板块北缘。其东段的甘蒙北山的洋区是从震旦纪打开的(左国朝等, 1996),并在寒武纪至奥陶纪演化为洋盆,奥陶—志留纪发展为沟、弧、盆体系。位于西段的库米什地区保存有奥陶纪蛇绿(混杂)岩带。

本区早古生代时期,由被动的大陆边缘构造环境转变为活动大陆边缘沟、弧、盆构造格局,晚古生代经历了泥盆纪碰撞造山,石炭纪为裂陷和期后闭合,早二叠世到晚二叠世由裂谷阶段转为挤压走滑,形成拉分盆地构造环境,伴随发生了晚古生代3期花岗岩浆活动。中生代三叠纪的深层次的构造堆叠作用,引发了最晚一期花岗岩浆活动。侏罗纪由南向北推覆的薄皮构

造为本构造区的最大特色。

本构造区可分为8个三级构造单元:

Ⅱ1-1东七一山—

洪果尔早古生代洋盆褶皱带本褶皱带主要由震旦系(?)、奥陶系咸水湖组、白云山组枕状玄武岩、凝灰岩、硅质岩组成。洗肠井、月牙山出露震旦纪至奥陶纪的蛇绿(混杂)岩群。斜山、东七一山为洋区中火山弧,主要由圆包山组、公婆泉组及碎石山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硅质岩、礁灰岩组成。本带被黑河断裂左旋错位40km 。

Ⅱ1-2窑洞努如—

公婆泉志留纪岛弧褶皱带本岛弧带是在古大陆基底上形成的,基底为古元古界混合岩、大理岩、二云母片岩及长城系的浅变质岩系(石英岩、千枚岩)。火山岛弧主体形成于志留纪,原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群中,发现了早志留世牙形石化石(左国朝等,1994),火山岩主要为安山岩、英安岩,夹有火山集块岩、火山角砾岩及生物碎屑灰岩,构成23个火山喷发旋回。本带中有早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各阶段花岗岩浆活动。

Ⅱ1-3马鬃山地块

由长城系古硐井群二云母石英片岩、石英岩及大理岩以及前长城系各类片岩、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组成。前人曾将该地区大片变质岩厘定为石炭系,而左国朝等(1994)①根据志留系枕状玄武岩不整合覆于变质岩系之上以及测得马鬃山斜长花岗岩时代为早泥盆世,故马鬃山主峰地区变质岩系主体仍是长城纪及古元古代产物。

Ⅱ1-4鹰嘴红山地块

主要由长城系古硐井群、蓟县系平头山组、青白口系野马街组和大豁落山组的石英岩、变砂岩、板岩、千枚岩、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组成。北侧为地块边缘大陆斜坡区,出露震旦系洗肠井群冰积、冰水沉积物及寒武—奥陶系浊流、碳酸盐碎屑流和深水硅质岩沉积。本地块有晚古生代早、中、晚3期花岗岩浆活动。

Ⅱ1-5红岩井二叠纪裂陷槽褶皱带

由下二叠统双堡塘组的浊积岩、上二叠统红岩井组陆缘碎屑岩组成走滑拉分裂陷海槽,其基底为长城系古硐井群、前长城系敦煌岩群。

Ⅱ1-6沙红山二叠纪裂谷褶皱带

为早二叠世发育起来的裂谷带,下二叠统双堡塘组为巨碎屑磨拉石堆积,厚达2000余m ,双堡塘组、金塔组为双模式火山岩夹碎屑及生物灰岩,厚达7000余m 。有晚古生代晚期花岗岩浆活动。

Ⅱ1-7红柳河—

红柳大泉志留纪弧后盆地褶皱带本带是与窑洞努如—公婆泉志留纪岛弧带相匹配的弧后盆地,东西出露长达450km ,地处稳定陆棚区(方山口北)与岛弧带之间广阔地域。西段出露下志留统黑尖山组砂砾岩、砂岩夹板岩、安山质凝灰岩、枕状玄武岩、灰岩,东段为砂岩、板岩夹玄武岩、砂岩夹滑混岩块。红柳河一带发育典型弧后盆地蛇绿岩,其蛇绿岩岩石组合有碧玉岩、凝灰岩、枕状熔岩、辉绿岩、斜长花岗岩、堆积辉长岩、堆积超镁铁岩、变质橄辉岩等。牛圈子一带经强烈改造,形成蛇绿混杂

5第1期 左国朝,等 甘新蒙北山地区构造格局及演化

6 甘肃地质学报 第12卷

岩。

1-8方山口—双鹰山寒武—奥陶纪陆棚海褶皱带

由长城系古硐井群、蓟县系平头山组组成陆棚海褶皱基底,寒武系双鹰山组、西双鹰山组为硅质岩、砂岩、灰岩,奥陶系罗雅楚山组、西林柯搏组为砂岩夹板岩、硅质岩及灰岩。震旦系洗肠井群亦有少量出露,为冰成岩。

2库米什—卡瓦布拉克构造区

主要是由中、古元古界组成的褶皱基底,北缘有卡瓦布拉克(碱泉)奥陶纪蛇绿混杂岩带,古老基底之上被早古生代陆棚浅海所覆盖,其南侧为晚古生代裂谷环境。

本构造区可分为2个三级构造单元:

2-1卡瓦布拉克地块

由前长城系星星峡岩群、长城至蓟县系卡瓦布拉克群石英岩、千枚岩、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组成古陆壳基底。古陆壳北缘为塔里木板块与哈萨克斯坦板块缝合带(即库米什—碱泉蛇绿岩带)。

2-2卡瓦布拉克南二叠纪裂谷褶皱带

本裂谷带发育于二叠纪,其西段出露寒武系、奥陶系及志留系,并组成二叠纪裂谷带的基底。下二叠统红柳河组、骆驼沟组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及广泛发育的次火山岩,磁海地区火山岩中赋存大型磁铁矿。

3敦煌—玉门构造区

是塔里木板块东部的上太古界敦煌岩群出露区。敦煌岩群主体为TTG岩套,其中英云闪长岩单颗粒锆石年龄为2670±12Ma(于海峰,2002)①。表壳岩为糜棱状黑云斜长片麻岩、二云石英片岩、石英岩、斜长角闪岩、石墨大理岩等组成。肃北县石包城红柳峡敦煌岩群孔兹岩系中获单颗粒锆石U-Pb年龄为2167G a(于海峰,1998)。本区玉门市黑山头古元古界黄尖丘群底部有一层较厚的古风化壳,并角度不整合覆于上太古界敦煌岩群之上(左国朝, 1996)。黄尖丘群为石英大理岩、各类片岩、变流纹岩、斜长角闪岩等。上述变质岩系与元古宙花岗岩类组成了结晶基底。晚古生代时期,上叠有早、中石炭世裂陷槽、早二叠世裂谷、晚二叠世拉分盆地。在中生代剪切带有金矿产出。

本构造区可分成9个三级构造单元:

3-1罗布泊—白山晚古生代裂陷槽褶皱带

本裂谷带主体是下石炭统红柳园组的浅海相陆缘碎屑岩夹安山岩,中、上石炭统茅头山组、盐滩组为中基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夹灰岩、碳质页岩及硅质板岩。二叠系除下部红柳河组为中基性火山岩外,上部骆驼沟组为浅海相磨拉石,夹有中酸性火山岩。晚古生代有中、晚期花岗岩浆侵入。

3-2黑山梁—白山煤窑早二叠世裂谷褶皱带

本裂谷带东西长达530km,为早二叠世活动性强的活动带。下二叠统双堡塘组为粗碎屑磨拉石沉积,分别不整合于石炭系、泥盆系及石炭纪花岗岩之上。双堡塘组为复理石浊流沉积,显示本带早期由浅海向裂陷拉张环境发展。金塔组为枕状玄武岩夹硅质岩、板岩,发育了

陆内小型裂谷带。

Ⅱ3-3石板山石炭—

二叠纪裂陷槽褶皱带下石炭统红柳园组、中石炭统石板山组为厚约8000余m 的中基性火山岩、中酸性火山岩、砂岩、砾岩夹灰岩,反映了活动性强的裂陷环境;上石炭统干泉组下部为碎屑岩、灰岩,上部为4000余m 厚的流纹岩,表现了由裂陷下沉转为挤压堆叠构造环境。下二叠统金塔组为流纹岩、安山岩、砂岩、砾岩,厚达2000余m ,为又一次裂陷的产物。

Ⅱ3-4大奇山晚二叠世拉分盆地褶皱带

上二叠统方山口组为流纹岩、英安岩、玄武岩、火山质浊积岩、集块岩夹碎屑岩、碳酸盐岩,厚度可达4200m ,表现了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并具陆相—深湖相—海相—海陆混合相多种环境。该盆地基底为下二叠统双堡塘组碎屑岩系以及古元古界片岩系组成。该盆地反映了晚二叠世在由拉张地动力环境转为挤压、走滑构造背景基础上产生的拉分盆地。晚二叠世末,有3期花岗岩浆侵入活动。

Ⅱ3-5俞井子—

丁字路口石炭纪裂陷海槽褶皱带下石炭统红柳园组下部为流纹岩、流纹英安岩、安山岩;中部为白云质大理岩夹生物灰岩;上部为千枚岩、粉砂岩、粉砂质板岩。总厚度达3000m 。本带有晚石炭世辉长岩和花岗岩浆侵入活动。

Ⅱ3-6安西—

桥湾地块由上太古界敦煌岩群为主的TTG 岩套及表壳岩深变质岩系组成褶皱基底。

Ⅱ3-7雅干北中泥盆世裂陷槽褶皱带

中泥盆统西屏山组、卧驼山组组成裂陷槽主体,主要为安山岩、安山玄武质角砾凝灰熔岩夹灰岩、白云质大理岩及砂岩,厚度大于400m 。

Ⅱ3-8雅干南晚二叠世拉分盆地褶皱带

上二叠统方山口组底部为砾岩、流纹质凝灰熔岩,上部为杂砂岩、板岩夹灰岩,厚度达3000m 。盆地边缘皆被断裂带所围限。晚二叠世末及三叠纪花岗岩浆侵入。

Ⅱ3-9恩格尔乌苏北早二叠世裂谷褶皱带

下二叠统下部双堡塘组为砾岩、灰岩、杂砂岩,组成磨拉石组合,上部金塔组,主要由杂砂岩夹英安岩、玄武岩、安山岩组成。上述地层组成了厚达3800m 的裂谷型火山—磨拉石组合。

Ⅱ4珠斯楞构造区

本构造区保存有早古生代陆棚浅海区沉积,泥盆纪有造山磨拉石堆积,其南侧发育有泥盆纪至石炭纪洋区的火山岩及蛇绿(混杂)岩带。

本构造区可划分为2个三级构造单元:

Ⅱ4-1珠斯楞寒武—

奥陶纪陆棚海褶皱带中、上寒武统西双鹰山组、下奥陶统罗雅楚山组、上奥陶统西林柯博组为硅质岩、硅质白云岩、灰岩;下志留统班定陶勒盖组为笔石页岩;中、上志留统公婆泉组、碎石山组为巨厚浊积岩。显示早古生代为被动陆缘沉积楔状体。下泥盆统依克乌茨组及中泥盆统卧驼山组为砾岩、砂岩、灰岩,形成上叠性质磨拉石盆地。

Ⅱ4-2金塔—

恩格尔乌苏晚古生代洋区褶皱带本带出露的恩格尔乌苏早古生代蛇绿(混杂)岩岩群,呈N E —EW 向断续出露延伸。主要

7第1期 左国朝,等 甘新蒙北山地区构造格局及演化

8 甘肃地质学报 第12卷

由强碳酸盐化超镁铁岩、辉长岩、玄武岩、斜长花岗岩、碧玉岩、大理岩、粉砂质凝灰岩等岩石的大小不一的岩块组成。蛇绿岩带北侧为晚石炭世洋区边缘火山岩,主要由安山岩、流纹岩夹硬砂岩、砂岩、安山玄武岩组成。

113 华北板块

本研究区东南为华北板块西端的一部分,可划分为1个二级构造单元和4个三级构造单元,其单元名称及有关地质特征如下:

Ⅲ华北板块

阿拉善构造区

1

本区结晶基底由中太古界千里山岩群、上太古界阿拉善岩群和古元古界阿拉坦敖包岩群构成。太古宇为各类片麻岩、透辉石大理岩、磁铁石英岩等深变质岩系组成。古元古界主要由云母片岩、变粒岩、大理岩组成。中、新元古界出露于巴丹吉林深断裂以南地区。查尔泰群为石英岩、板岩、片岩、大理岩。上述变质岩系组成华北板块阿拉善地区的古陆壳基底。位于古陆壳北缘形成泥盆—石炭纪弧盆体系。其南缘晚二叠世受剪切拉分作用,形成小型拉分盆地。

本构造区可分4个三级构造单元:

1-1宗乃山—沙拉扎山晚古生代岛弧褶皱带

泥盆纪火山—沉积岩仅残存于宗乃山—沙拉扎山花岗岩基的轴部地带,为变质安山岩夹大理岩。中、下石炭统红柳园组、芨芨台子组以火山碎屑岩为主,夹基性、中酸性火山熔岩。碎屑岩有千枚岩、板岩、砂岩。碳酸盐岩有灰岩、白云质灰岩、大理岩等。据王庭印等(1994)研究,北侧洋区向南俯冲早于411Ma。

查干础鲁—霍尔森晚古生代弧后盆地褶皱带

1-2

本弧后盆地出露两处弧后盆地蛇绿(混杂)岩岩群:一是乌力吉之东的查干础鲁、二是霍尔森。蛇绿岩带表现强烈的构造混杂现象,有碳酸盐化超镁铁岩、辉长岩、玄武岩、硅质岩。后期有钾化花岗岩小岩体侵入(属造山期后的A型花岗岩)。弧后盆地边缘地区由凝灰岩、硅质岩、灰岩、杂砂岩、泥岩等岩石组成。

雅布赖—巴音诺尔公地块

1-3

主要由中太古界千里山岩群及上太古界阿拉善岩群深变质岩系的片麻岩、片岩、石英岩、大理岩等组成结晶基底。

2 地质构造演化史

211 太古宙的古陆核及其分布

本区地处东亚腹地,早古生代经历3个板块相互作用发育史。作为板块形成和演化的核心———太古宙的古陆核,它的分布、规模及地质特征等研究对于探索太古宙原始地幔的分异、初始陆核的逐渐形成及对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的巨大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与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于海峰、李铨、梅华林等于1997、2000年对东天山、北山、龙首山及河西走廊西段进行前寒武纪地质考察后,对该区早前寒武系的分布范围有了新的认识。在相当于塔里木板块东段范围,曾被前人所厘定的“北山杂岩”、“敦煌岩群”分布区,发现了大片由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类组成的TTG组合,其中尚保留有较多或较少的表壳岩类深变质岩系,其中以斜长角闪片麻岩、角闪片麻岩为主,石英岩、结晶片岩和大理岩在不同地区也有相当的数量。这套深变质杂岩系,在北山南带被古元古界黄尖丘群变砾岩、石

英大理岩不整合覆盖。在肃北县红柳峡地区敦煌岩群中的孔兹岩系获单颗粒锆石U -Pb 年龄2167G a (于海峰等,1998)。尾垭西元古宙糜棱花岗岩中含有下地壳麻粒岩包体,这暗示花岗岩之下也存在有太古宇古老结晶基底。邻区华北板块西南缘的龙首山地区最近也测得英云闪长岩年龄2015±16Ma (U -Pb 法)(于海峰,2002年)①。

上述三大板块古陆壳部位皆发现上太古界变质杂岩带,其中以塔里木板块东段出露面积最广。为一套富铝岩系(孔兹岩系),这套富铝岩系的物源应来源于更老的中太古界杂岩分布区。因此,敦煌岩群中可能包含有更古老的中太古界原始古陆核区。

212 古元古代初始陆壳的形成与演化

古元古界在本区分布较上太古界分布更广,北山中南带有大面积出露,在相当原“O -S ”地层中的深变质岩系中获U -Pb 、Sm -Nd 年龄212~119G a 。1:5万区调曾命名为黄尖丘群、西尖山群。在玉门市低窝铺北黑山头地区,古元古界与上太古界存在不整合界面(左国朝等,1996)。在1:5万区调中由北山南带黄尖丘到西尖山皆发现上述不整合界面,连绵达80km 。因此,本区滹沱群与五台群之间有一次重要的构造变动———五台运动。伴随TTG 岩类侵入,致使古陆壳进一步固结硬化,而后经历较长时间的剥蚀、风化作用,形成了塔里木东段古陆壳的结晶基底。根据不同部位所出露的古元古界滹沱群变质岩岩石组合,由南向北可分为:①陆棚浅海区(黄尖丘群:由石英大理岩、含砾石英大理岩、石英岩、云英片岩、含砾变砂岩组成,厚约2000m );②斜坡半深海区(西尖山群:由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含榴角闪片岩、云英石英片岩、石榴二云母片岩、变流纹岩夹绿泥片岩组成,厚度大于2100m );③深海火山活动平原区(青石泉群:由绿帘绿泥片岩、绿帘阳起石片岩、透闪石岩、阳起石岩、斜长片麻岩、含红柱石白云斜长片麻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各类混合岩组成)。位于深海火山活动平原区北侧的盐池东—草呼勒哈德一带(代文军等,2000),重复出现斜坡半深海区的变质岩系组合,为此,古元古代时期整个北山中南带直至东疆,发育一条近EW 向的巨型裂陷带,海底火山喷发活动频繁。

本区古元古代构造演化特征表明,当时地壳仍相对较薄,在裂陷带中心部位地幔对流环活动较强,到了古元古代晚期,地壳增厚,陆源碎屑增加。随着成分增高,地壳分异明显,促使酸性上地壳和基性下地壳同时生长,构成了刚性大陆壳,为中元古代陆壳框架奠定了基础。213 中、新元古代早期的板块构造活动

古元古代末,吕梁运动为一次强烈构造岩浆热事件,古元古界经历了低角闪岩相和高绿片岩相的变质作用,全区出现大面积刚性陆壳。中元古代早期(长城纪),不少地区进入了稳定型陆棚浅海陆源碎屑沉积时期,发育成熟度较高的石英岩及板岩组合,反映刚性陆壳增大,而地幔上升的对流环活动区不断缩小,北山及东疆地区,长城纪中期仍有微弱中基性火山活动。总之,中元古代长城纪时期,刚性陆壳面积仍不断增大,但期间镶嵌有裂陷带、裂谷带和窄洋盆。

中元古代的蓟县纪,北山及东疆地区处于稳定的滨海、浅海沉积环境,表明该区刚性陆壳进一步固化而扩大。其南侧龙首山地区为较活动的裂陷槽构造背景,除了沉积巨厚的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外,尚有基性火山岩喷发活动,有人认为是裂谷环境特征(汤中立等,2000)。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在东疆、北山、阿拉善多数地区出现稳定型滨浅海盖层沉积,在北山南带及邻区有可能存在活动型的沟、弧、盆体系。

新元古代晚期,全区经历了一次重大岩浆热事件———晋宁运动,现已被大量发现的花岗片9第1期 左国朝,等 甘新蒙北山地区构造格局及演化

麻岩年龄测定所证实。除了80~90年代新疆、甘肃省地质志及1∶5万区调中年代测试资料反映构造热事件的大量年龄在018~019G a 之间外,近年来天津所又在北山南带柳园古堡泉花岗片麻岩中获得单颗粒锆石U -Pb 年龄880131Ma (梅华林等,1999)。笔者与梅华林等发现

的古堡泉地区榴辉岩测得U -Pb 锆石Pb 207-Pb 206表面年龄857±71Ma (于海峰等,1999),这

表明新元古代末晋宁运动导致各陆块(塔里木陆块、阿拉善陆块)在860~880Ma 左右发生汇聚并强烈碰撞,榴辉岩—花岗岩带可以作为各陆块汇聚碰撞接合带的重要标志。在汇聚碰撞之后,最终构成了统一的巨大陆块,从而组成了Rodinia 大陆的一部分。

214 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

新元古代晚期,全区经历一次重大岩浆热事件———晋宁运动,震旦系底部普遍具冰碛层特征,并角度不整合在前震旦系之上。由此,张文佑等(1986)曾把震旦纪纳入加里东构造旋回的

第一阶段的最早一个纪。胡受奚(1988)、张祖还(1991)、左国朝等(1996)都持有相同的观点。任纪舜(1994)认为1000~800Ma 间为古中国地台发生大规模解体时期。经作者研究,提出中国西北地区震旦纪的800~750Ma 间为裂解期。在北山、祁连地区表现特别明显,其中石板井—小黄山洋及北祁连洋是震旦纪打开的(左国朝等,1997;夏林圻等,1998)。

在东疆天山的库米什—卡瓦布拉克(碱泉)—星星峡—北山小黄山洋盆一线,自震旦纪晚期由东向西逐渐开裂,于晚寒武世至早奥陶世形成库米什—小黄山洋盆。其北侧由塔里木古板块北缘分离出中天山微大陆。且末—若羌断裂带斜贯全区,起着控制东西两侧构造发展的转换断层的作用。甘蒙北山地区较东疆天山构造演化更为复杂,于震旦纪沿明水—石板井—小黄山深断裂发生拉张,寒武纪形成窄洋盆。早、中奥陶世洋盆发展到鼎盛时期,

并在南侧陆

图2 甘蒙北山地区志留纪板块构造简图

Fig.2 Schematic map showing inner -plate structural evolution at Silurian Period in Beishan area

1—哈萨克斯坦板块;2—塔里木板块;3—两板块间洋区;4—斜山—东七一山洋弧;

5—窑洞努如—公婆泉岛弧;6—红柳河—牛圈子—碱泉子弧后盆地;7—弧后盆地蛇绿岩;

8—哈萨克斯坦板块与塔里木板块间缝合带;9—海沟带(俯冲带);10—发育沟弧盆典型区

1 甘肃地质学报 第12卷

缘带内侧古陆壳基底上(花牛山—五峰山—帐房山)形成裂谷带。志留纪洋盆发生南北双向俯冲汇聚作用,在洋区南带形成小黄山海沟带、东七一山—斜山海底火山洋岛、月牙山—洗肠井边缘洋盆、窑洞努如—公婆泉岛弧带及玉石山—牛圈子弧后盆地等沟弧盆地体系(图2)。泥盆纪初洋盆闭合,中、晚泥盆世造山运动形成磨拉石堆积,并伴有碰撞型花岗岩浆活动。北山地区构造演化示意图(图3),展示了本区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的概貌

图3 北山地区早古生代板块构造演化示意图

Fig.3 Schematic map showing inner -plate structural evolution

at Early Paleozoic Period in Beishan area

1—前震旦纪基底;2—冰碛层;3—陆源碎屑沉积;4—浅海沉积;5—大陆坡沉积;

6—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喷发沉积;7—中基性、基性火山喷发沉积;8—火山—磨拉石堆积;

9—火山弧;10—底辟花岗岩;11—花岗岩类;12—褶皱变形地层;13—洋壳、洋壳俯冲

(箭头指俯冲方向);14—蛇绿岩及蛇绿混杂岩;15—洋盆扩张脊;16—断裂

215 晚古生代板块—板内构造演化

志留纪末的加里东运动使全区都受到了强烈影响,唯阿尔金东段恩格尔乌苏一带仍保存晚古生代有限洋盆。这时北山及邻区结束了早古生代板块构造体制,进入板内构造演化阶段。下古生界经历低绿片岩相变质作用,并有大规模碰撞型花岗岩侵位。

本区泥盆纪主要为碰撞造山的火山—磨拉石堆积时期。北山地区泥盆系可分为南北两个

11第1期 左国朝,等 甘新蒙北山地区构造格局及演化

构造沉积区:①南带干泉—墩墩山海陆混合相火山—磨拉石沉积区。它是一条上叠在前泥盆系褶皱基底之上的山前坳陷盆地,由中泥盆世陆相粗碎屑堆积,到晚泥盆世陆相火山喷发。②北带雀儿山—大红山—芦草井浅海相陆缘火山沉积区。该区当时属于构造迁移带性质,同时又带有继承性特征,早泥盆世与晚志留世基本上为连续沉积。整个泥盆系为海相粗碎屑岩夹火山岩的火山—磨拉石堆积。

早、中石炭世处于塔里木板块与华北板块间的恩格尔乌苏地带,保存了洋盆环境(王廷印等,1994)。甘新蒙北山地区位于恩格尔乌苏洋盆西北缘,地动力环境以伸展断陷作用为主,北带形成一条近EW 向裂谷带。中南带为块断裂陷盆地,火山活动频繁。晚石炭世洋区两侧发生俯冲作用,并经历了强烈挤压堆叠作用,伴有大规模的花岗岩侵入。

早二叠世本区又发生了板内开裂作用,由南向北并列发育了3条EW 向裂谷—裂陷带。晚二叠世进入闭合兼左旋走滑隆升及拉分坳陷(左国朝等,1993)地动力环境,其滑移量巨大,为剪切带型的金矿成矿带,同时形成以大奇山、雅干南拉分盆地为代表的呈N EE 向展布的拉分盆地群,堆积了巨厚火山—磨拉石岩系。总之,晚古生代北山地区为板块的手风琴式开合交替的地动力环境,每次闭合皆伴有壳源花岗岩浆活动(图4)

图4 北山地区晚古生代板块内构造演化示意图

Fig.4 Schematic map showing inner -plate structural evolution at Late Paleozoic Period in Beishan area

1—前泥盆纪基底;2—陆源碎屑沉积、冰碛层;3—磨拉石;4—碳酸盐岩;

5—火山—磨拉石;6—中基性火山喷发沉积;7—基性熔岩喷溢沉积;8—双模式火山岩;

9—中酸性火山喷发沉积;10—底辟陆相玄武岩喷溢沉积;11—准洋壳(微扩张脊);

12—超镁铁质杂岩构造侵位;13—花岗岩;14—褶皱变形地层(左)、断裂(右)

2

1 甘肃地质学报 第12卷

晚古生代全区各构造单元的演化总体都处于板内的开合构造活动时期,板块活动仅在阿拉善地块北缘有反映,以活动大陆边缘为特征,沟弧盆发育齐全,晚石炭世板块活动基本结束。中、新生代进入板内造山及盆山构造时期。

216 中、新生代板内造山及盆山构造

中生代开始,虽然全区板块体制已经结束,但东北部的周边板块活动对本区板内造山及盆山构造起到制约作用。

早、中三叠世北山地区以内陆小型山间盆地为特征,它是板内造山的产物并伴有花岗岩浆活动。三叠纪末期,强烈的印支造山运动导致东天山、北山等古老造山带复活。

早、中侏罗世由挤压体制反弹转为造山后的伸展地动力环境,出现众多伸展沉降带,其中有不少盆地,如敦煌盆地及潮水盆地具裂谷特征的玄武岩喷发活动。中侏罗世末—晚侏罗世,由于南侧青藏的中特提斯班公湖—怒江湖—怒江缝合带的俯冲和北侧蒙古—鄂霍茨克海洋盆地的闭合与碰撞,引起甘、新、青、蒙地区广泛区域性挤压作用,使众多早、中侏罗世形成的盆地停止发育或遭受不同程度的改造。在北山地区,由于受阿尔金左行走滑断裂的影响,普遍发育由南向北的推覆构造(左国朝,1992),黑河断裂以东阿拉善地区推覆构造相反,应力来自蒙古国(Y.Zheng ,et al.1996),巨型狼山剪切带东侧大青山一带由于鄂尔多斯地块向北挤推,其推覆方向与北山相同(郑亚东等,1998),从而构成甘新蒙地区中侏罗世末的推覆逆冲—走滑构造体系(图5)

图5 甘新青蒙宁地区中侏罗世末期走滑—逆冲断裂构造格架

Fig.5 Structural framework of stike 2slip -thrust faults at the end of Middle J urassic Period

in the area across G ansu ,Xinjiang and Inner Mongolia

1—变质核杂岩;2—伸展断层;3—逆掩推覆体;4—走滑断层;5—走滑运动方向;

6—大型剪切带;7—飞来峰;8—构造窗;9—沉积区;10—区域性应力方向

早白垩世的沉降区较侏罗纪明显向北迁移到北祁连—河西走廊、北山及阿拉善银根一带,孕育众多大小不等的生油盆地。晚白垩世由于印度板块向北与青藏高原发生对接后,青藏地区大面积发生块断隆起,晚白垩世成盆区较早白垩世大为缩小,北山地区缺失沉积,仅在阿拉

31第1期 左国朝,等 甘新蒙北山地区构造格局及演化

41 甘肃地质学报 第12卷

善局部地区沉陷为小型断陷或坳陷盆地。

进入新生代之后,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新特提斯海的关闭,印度板块插入青藏高原之下。中新世末,受喜山第一幕构造运动影响,很多地区新、老第三系之间存在角度或平行不整合关系,同时,在北山南带新第三纪沉积范围扩大,一些老隆起区再次接受了新的沉积,有的老第三纪盆地此时扩大连成一片。更新世初,由于印度板块不断向青藏高原推挤,整个青藏地区呈大面积周期性强烈抬升,其北界到达北祁连北坡,并发育一系列由南向北的逆冲断裂带,河西走廊受到北侧龙首山与南缘北祁连的对冲和右旋走滑双重作用的影响,形成雁行式断陷盆地,并充填巨厚的玉门组、酒泉组两层磨拉石堆积。在玉门的红柳峡地区有上新世—更新世初碱性玄武岩、粗面岩的喷溢活动。所以青藏高原的北界应划在酒西盆地的北缘,即红柳峡碱性玄武岩喷溢的深断裂带位置。当时新疆天山呈扇状逆冲叠瓦岩片分别向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逆冲,山前地带形成山前坳陷西域砾岩堆积。阿尔金左旋滑移量在柴达木与塔里木之间进一步加大,阿尔金断裂系之且末—若羌断裂带也波及到北山区,北山南缘形成三危山断裂。近代北山地区已经趋于克拉通化。

参考文献:

 [1] 李春昱,王荃.我国北部边陲及邻区的古板块构造与欧亚大陆的形成[A].中国北方板块构造文集:第1集[C].辽

宁: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出版,1983.1-16.

 [2] 左国朝,张淑玲,王谐,等.北山洗肠井地区寒武系—中奥陶统浊积岩及其火山—沉积组合特征[J].沉积学报,1987,

5(2):63-71.

 [3] 左国朝,何国琦.北山地区早古生代板块构造特征[J].地质科学,1990,(4):305-314.

 [4] 左国朝,何国琦,等.北山板块构造及成矿规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5] 左国朝,冯永忠,刘春燕,等.甘肃北山—东疆天山元古代古陆壳特征及其早古生代地壳类型[J].甘肃地质学报,

1992,1(1):55-67.

 [6] 左国朝,郑亚东,冯永忠,等.甘肃北山中南带发现燕山早期走滑挤压推覆构造带[J].地质科学,1992,37(3).

 [7] 左国朝,刘春燕,冯永忠.晚二叠世甘肃北山南带中段走滑隆升与拉分坳陷作用[J].贵金属地质,1993,2(4):277-

283.

 [8] 左国朝,李茂松,等.甘蒙北山地区早古生代岩石圈形成与演化[M].兰州:甘肃科技出版社,1996.

 [9] 吴泰然,何国琦.阿拉善地块北缘的蛇绿混杂岩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J].现代地质,1992.6(3):286-295.

 [10] 顾连兴.中天山东段花岗岩类铷锶年代学及构造演化[J].桂林冶金地质学报,1990,10(1):49-55.

 [11] 王廷印,王士政,王金荣.阿拉善地区古生代岩石圈形成与演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12] 王廷印,张铭杰,王金荣,等.恩格尔乌苏冲断带特征及大地构造意义[J].地质科学,1998,33(4):385-394.

 [13] 张良臣,吴乃元.天山地质构造及演化史[J].新疆地质,1985,3(3):1-14.

 [14] 陈哲夫,梁云海.新疆天山地质构造几个问题探讨[J].新疆地质,1985,3(2):1-13.

 [15] 肖序常,汤耀庆,冯益民,等.试论新疆北部大地构造演化[J].新疆地质科学,1990,第一辑:47-68.

 [16] 肖序常,汤耀庆,冯益民,等.新疆北部及其邻区大地构造[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2.

 [17] 马瑞士,王赐银,叶尚夫,等.东天山构造格架及地壳演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

 [18] 周国庆,赵建新,李献华.内蒙古月牙山蛇绿岩特征及形成的构造背景[J].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制约.地球

化学,2000,29(2):108-119.

 [19] 周国庆,陈小明,赵建新.内蒙古石板井—小黄山与蛇绿岩相伴的变质岩及其演化[J].高校地质学报,2001,7(3):

329-344.

 [20] 和政军,田树刚,许志琴,等.阿尔金山中段晚古生代放射虫的发现及意义[J].地质论评,1999,45(3):246.

 [21] 梅华林,李惠民,陆松年,等.甘肃柳园地区花岗质岩石时代和成因[J].岩石矿物学杂志,1999,18(1):14-17.

 [22] 于海峰,陆松年,赵风清,等.古阿尔金断裂的岩石构造依据及意义[J].前寒武纪研究进展,1998,21(4):10-15.

 [23] 于海峰,梅华林,陆松年,等.甘肃北山榴辉岩矿物特征及温压条件[J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1999,29(2).110-115. [24] 于海峰,陆松年,梅华林,等.中国西部新元古代榴辉岩—花岗岩带和深层次韧性剪切带特征及其大陆再造意义

[J ].岩石学报,1999,15(4):532-538.

 [25] 汤中立,白云来.华北板块西南边缘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地质构造背景[J ].甘肃地质学报,2000,9(1):1-15. [26] 代文军,龚全胜.甘肃北山“勒巴泉群”的解体及地质意义[J ].甘肃地质学报,2000,9(1):23-29.

 [27] 张文佑,等.中国及邻区海陆大地构造[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

 [28] 胡受奚,林潜龙,等.华北与华南古板块拼合带地质和成矿[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

 [29] 张祖还.华南东部陆壳演化和铀成矿作用若干问题讨论[J ].南京大学学报(地球科学),1991,3(2):103-110. [30] 任纪舜.中国大陆组成、结构、演化和动力学[J ].地球科学,1994,(3-4):5-13.

 [31] 夏林圻,夏祖春,任有祥,等.祁连山及邻区火山作用与成矿[M ].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32] 郑亚东,G A Davis ,王琮,等.内蒙古大青山大型逆冲推覆构造[J ].中国科学(D 辑),1998,28(4):289-295. [33] Y Zheng ,Q Zhang ,G Zuo ,Y Wang ,et al.1996.Great J urassic thrust sheets in Beishan (North Mountains )-G obi areas of

China and southern Mongolia[J ].Journal of Structural G eology[J ].Vol.18.No.9:1111-1126.

FRAMEWORK AN D EV OL UTION OF THE TECT ONIC STRUCTURE IN BEISHAN AREA ACR OSS G ANSU PR OVINCE ,XINJIANG AUT ON OMOUS

REGION AN D INNER MONG OL IA AUT ON OMOUS REGION

ZUO Guo 2chao ,L IU Y i 2ke ,L IU Chun 2yan

(G eological Survey of G ansu Province ,Lanzhou 730000,China )

Abstract :The studied region ,which occupies Eastern Tianshan Moutain ,Beishan area and Alashan area ,is the juncture area of Paleozoic Kazakstan Plate ,Tarim Plate and North China Plate.It can be divided into seven grade2structural units and ,furthermore ,twenty seven grade3structural units.The area undertook the following geological evolution :Archean Era ,paleoconti 2nental nucleus was in its embryonic stage ;continental crust was formed in the beginning of Early Proterozoic ;At the later stage of Middle and Earlier Proterozoic Eras ,plate tectonics came into appearing and an important thermal event —Jinning Movement took place at the later stage of Late Proterozoic ,when eclogite -granite belt was formed by the collision between landmasses ;Sinian Period ,the collided landmass splitted again ;It came into inner 2plate structural stage at Late Paleozoic and splitting -closing structural movement mainly took place and magmatic activi 2ties developed widespread ;It entered into inner 2plate orogeny stage at Mesozoic and Cenozoic and the present basin 2ridge structural pattern was formed then.

K ey w ords :Beishan area across G ansu ,Xinjiang and Inner Mongolia ;Structural frame 2work ;Crustal evolution ;Basin -ridge structural pattern 51第1期 左国朝,等 甘新蒙北山地区构造格局及演化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阶段及其特征 摘要:准噶尔盆地由于受到周缘造山带的多期次的逆冲推覆作用,其发育演化过程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前陆盆地,而是具有类前陆盆地的特征。准噶尔盆地经历海西、印支、燕山和喜山四个构造旋回的演化,形成了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为特征的多期叠合型盆地。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构造演化类前陆盆地 引言 准噶尔盆地是我国西部发育的大型陆相盆地,对其盆地的类型及其演化,经历了很长一段研究探索过程,形成了对准噶尔盆地的形成过程的诸多认识和观点。20世纪90年代主要以二叠纪为裂谷和断陷为主,三叠-白垩坳陷,第三纪以后为上隆。一些学者分别提出了“陆内前陆盆地”(陈发景,1997) 、“再生前陆盆地”(卢华复等,1994) 及“类前陆盆地”(雷振宇,2001 ) 等概念。蔡忠贤等(2000)认为准噶尔盆地在早二叠世为裂谷,晚二叠世为热冷伸展坳陷,三叠纪—老第三纪为克拉通内盆地,新第三纪至今为陆内前陆盆地。陈新和卢华复等(2002)则将准噶尔盆地划分为地体形成、板块拼贴、前陆盆地、陆内坳陷和再生前陆盆地等6个阶段。陈业全(2004)划分盆地演化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裂陷盆地、晚石炭世-二叠纪碰撞前陆盆地、三叠纪-古近纪陆内坳陷盆地和新近纪-第四纪再生(陆内俯冲型)前陆盆地4个阶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区域二维地震剖面的解释,结合钻井及测井资料,我们将准噶尔的演化划分为早二叠纪时期的裂谷盆地,中晚二叠纪的前陆盆地,三叠纪至白垩纪的复合类前陆盆地和第三纪以来的类前陆盆地四个阶段。其中以中生代的复合类前陆盆地为最重要的一个阶段,与油气的关系最为密切。 一地质构造背景 中国西部各盆地位于几个大的造山带及板块缝合带之间,属于古亚洲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处于西伯利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相对挤压和相对扭动的压扭性构造环境下形成的构造格局.在南北对挤和南北对扭的联合和复合的应力条件下产生的大量平移断裂控制着盆地的展布. 中国西部盆地主要受控于三向动力体系:北部主要受古亚洲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古亚洲域;西部主要受特提斯动力系所作用,受控于特提斯域;南部的动力来源于印度板块的北上扩张.三大动力体系在时间、空间上的叠加、复合, 形成了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多期叠合盆地,并且在不同演化阶段中具有不同的板块构造背景,盆地类型和性质也不相同。 中国西部盆地的演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古亚洲洋开合阶段,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古陆解体,使华北、扬子、华南、塔里木等小陆块从其上裂解出来。晚奥陶世开始地壳俯冲消减,至泥盆纪晚期碰撞闭合,成为克拉通内(挤压)盆地,发育一套海相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古亚洲洋在晚二叠世之前消减殆尽,华北、准噶尔—吐哈、塔里木等小陆块拼合在西伯利亚块体的南缘,形成古亚洲大陆。在拼合后的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及油气分布 摘要该文以柴达木盆地多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为基础,总结了研究区的构造演化特征、断裂发育特征及其对构造圈闭和烃源岩展布的控制作用,最后分区总结了有利的油气聚集区。柴达木盆地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成盆旋回,中生代断坳复合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油气系统,新生代大型走滑挤压盆地形成了柴达木盆地西部第三系油气系统和三湖第四系天然气系统,燕山和喜山两期强烈构造运动以及后期多期构造运动使盆地的油气地质特征更加复杂。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构造特征;烃源岩;构造圈闭;油气分布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夹持于昆仑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之间,四周均以深大断裂与相邻构造单元相隔,呈一个不规则菱形区带。盆地东西长850km,南北宽150~300km,面积约12.1×10km2。盆地内沉积岩分布广泛,最大厚度17000 m,体积60×10km3[1],是国内七大沉积盆地之一,具有较丰富的油气资源。 1 盆地构造特征与演化 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北部发育的大型山间盆地。盆地西部以阿尔金走滑断裂为界,盆地北部为南祁连山走滑冲断带,盆地南部为东昆仑山走滑冲断带。盆地具有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中浅变质结晶基底。地块结构破碎、岩相复杂、深大断裂发育。北西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定向性,北东向断裂控制着盆内构造的分区性和盆缘结构的分段性。盆缘边界断裂为多组复合、多期活动的复式断裂带,构造活动差异性较强。盆内构造在北西向断裂和北东向断裂的控制下,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段的特点[2],构造单元单元划分如图1。 图1 柴达木盆地构造单元划分图(据翟光明等) I A—赛北断陷亚区;I B—大红沟隆起亚区;I C—鱼卡红山断陷亚区; I D—德令哈断陷亚区; II A—一里坪坳陷亚区;II B—大风山隆起亚区;II C—茫崖坳陷亚区; II D—尕斯断陷亚区; II E—昆北陷阶带;III A—盐湖斜坡;III B—三湖坳陷亚区;III C—格尔木斜坡带 盆地发育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3套构造层,经历了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3个成盆旋回。晚古生代经历了石炭系陆表海盆地的演化阶段,形成了柴东残留海相石炭系盆地;中生代经历了早侏罗世断陷和中侏罗世一早白垩世挤压坳陷的发育阶段,形成了J1、J 2个并列的沉降中心。中、新生代以来经历了燕山、喜山2期强烈的构造运动。燕山构造运动西强东弱,柴北缘西段侏罗系强烈变形剥蚀,形成了残留下侏罗统凹陷;东部活动较弱,中、新生代连续沉降沉积。新生代为大型走滑挤压盆地,第三纪沉降中心在盆地西部,发育多个沉降中心,晚第三纪以来沉降中心向东迁移,第四纪在三湖地区形成统一的大型沉降中心。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情况)

构造单元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三级构造单元。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位于桂中和桂东北,呈北东向展布,西北端为北西向。本区为古生代的长期拗陷区,晚古生代沉积盖层广泛发育,仅西南部较大向斜的核部有下中三叠统。桂东北较大背斜的核部,因剥蚀而出露基底(寒武纪地层),反映晚古生代桂中凹陷深,后期桂东北上升剥蚀强烈的特点。上古生界除下部有碎屑岩外,其余全为碳酸盐岩,是该区现代岩溶“桂林山水”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岩浆活动不强烈,仅于东北部有加里东—燕山期的酸性岩浆侵入。加里东期褶皱为线状或倒转,呈北西西或北东向;印支期以平缓开阔褶皱为主,亦有长轴和短轴状,局部为倒转褶皱,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展布,在河池—柳城一带为近东西向的弧形构造,而在桂林一带构成向西突出的近南北向弧形构造。燕山期为小型的断陷盆地,构成平缓开阔的向斜构造。根据隆起和拗陷程度、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及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本区划分为桂中区和桂东北区,桂东北区隆升较强烈,褶皱基底断续出露,台地盖层隆起时间也较早,柳江运动已普遍开始抬升,晚石炭世已成为泻湖沉积环境,晚二叠世为海滨沼泽环境;岩浆活动及褶皱构造均较强烈。桂中区则自广西运动后长期处于拗陷状态,岩浆活动微弱,褶皱以平缓开阔为主。 大瑶山隆起三级构造单元。位于贵港、金秀至贺州间的龙山、大瑶山、大桂山、鹰阳关一带,呈北东向展布。以早古生代地层为主,主要为寒武系,南部有奥陶系分布,贺州鹰阳关出露小面积的震旦系。南北边缘泥盆系不整合覆于早古生代地层之上。岩浆岩不发育,仅贺州鹰阳关震旦系中有中—基性火山岩,金秀—大黎—藤县和梧州—信都具有一系列的印支—燕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小岩体、岩株和岩脉群。加里东期褶皱分布广泛,以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以近东西和东偏北方向为主,其次为北东、北西向,局部近南北向。南北边缘晚古生代地层则以短轴向斜为主。发育有北东、东偏北和南北向三个方向的断裂。 钦州残余海槽三级构造单元。分布于桂东南玉林、钦州、防城一带,呈北东向展布。本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地质构造的发展演化 中国自始太古代开始孕育陆核以来,大致可划分为古陆壳生长发展时期、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古板块主要活动与中国古大陆镶合时期、中生代板块活动与陆内构造时期等4个大地构造发展演化时期,特别是随着陆块的形成,于中晚元古代开始板块活动以来,出现一系列重大的地质构造事件(表5-2)。 太古代-早元古代古陆壳生长时期 始太古代鞍山白家坟深成侵入岩的形成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构造热事件,说明华北原始陆核已开始生长,塔里木陆核也在稍晚进入孕育时期。陈台沟运动(任纪舜,1997)和迁西运动至中太古代末阜平运动,华北、塔里木也可能包括上扬子有陆核形成。这时陆壳已有一定刚度,于晚太古代五台期和早古元古代滹沱纪时已开始有大规模裂陷作用发生。此后陆壳继续生长,至早元古代末,经吕梁运动中国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基本形成。其中华北陆块已基本固结,塔里木陆块也已初步成型。 中晚元古代古板块早期活动与中国古陆块形成时期 中晚元古代时期开始了古板块活动,经裂解-汇聚,中国古陆块基本形成,也是罗迪亚超大陆的形成时期。 四堡-晋宁期 1 中元古代早期裂谷期 华北、塔里木、扬子等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离散,华北与扬子间有中元古代松树沟等蛇绿岩带发现,其间当有洋盆相隔。华夏早前寒武纪克拉通这时从扬子克拉通分离出来,出现了华南小洋盆。各克拉通内部或边缘广泛发生裂陷,华北陆块北部形成了渣尔泰-白云鄂博裂谷带,中部有太行-燕山裂谷带,南缘有汉高-熊耳裂谷带。晋冀鲁三省发育的岩墙群主要岩脉K-Ar年龄值1 680 Ma~1 775 Ma。在塔里木板块周缘如阿尔金北侧和中天山地区的中元古界为含火山岩的砂泥质复理石,均属不稳定型沉积,扬子地区在早前寒武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巨厚的浊流沉积,在江南陆缘桂北、湘北有科马提岩分布。华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

第21卷 第2期 2000 西北地质科学 NORTHWEST GEOSCIENCE Vol.21,N o.2 文章编号:1004-7786(2000)02-0057-07 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 戴俊生1,曹代勇2 (1.石油大学资源系,山东 东营 257062; 2.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 100083) 摘 要:盆地构造样式及展布规律研究是盆地构造研究的基础,对确定构造圈闭类型,指导油气 勘探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各种资料综合分析,将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归为14种基本类型,即生 长逆断层、单冲构造、对冲构造、冲起构造、反冲构造、生长背斜、断展背斜、纵弯背斜、滑脱褶 皱、断鼻构造、裂陷伸展构造、局部伸展构造、斜坡带和横向构造变换带。从动力学背景、基底 卷入性、级别划分等方面讨论了构造样式的基本特征。对控制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类型和展布的 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和构造演化阶段等因素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构造样式;构造圈闭;柴达木盆地 中图分类号:P452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柴达木盆地地处青藏高原西北部,南邻昆仑山,北接祁连山,西北界为阿尔金山,位于青海省的西北部,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亚洲中轴构造域〔1〕。是我国西部一个重要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内部构造特征具有明显地三分性特点,北部祁连山前地区以冲断构造为特征,称北部块断带。南部昆仑山前地区也表现为冲断构造,称昆北断阶带。中部发育巨厚的中新生界,以褶皱构造为特点,称为中央坳陷(图1)。 受区域构造环境、盆地基底性质、应力作用方式、岩石物理性质、构造演化阶段等因素的控制,柴达木盆地构造样式的类型和展布具有自身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不仅对揭示该盆地的构造特征和认识同类型盆地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确定构造圈闭类型指导油气勘探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1 构造样式的基本类型 在揭示柴达木盆地基本构造变形特征的基础上,从油气勘探的需要出发,主要考虑与油气藏密不可分的正向局部构造和断层,强调构造样式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通过各种资料综 收稿日期:1999-11-22 修回日期:1999-12-20 基金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九五”油气勘探科技工程项目(编号:970208-02-02) 作者简介:戴俊生(1958-),男,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构造地质学和石油地质学的教学及科研.

区域地质构造试题

“区域地质与大地构造”试题 一、名词解释(任选5个) 非火山外弧,前陆盆地,优地槽,岩石圈,古地磁,蛇绿岩套,毕尼奥夫带,软流圈,莫霍面,海底磁异常,海沟,被动大陆边缘,地震波,大洋中脊,拗拉槽 二、填空题 1.地球圈层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俯冲带的地质活动特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6个方面 3.转换断层的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大陆-大陆碰撞造山带可以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等 几个部分 5.地槽的发展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几个阶段 6.地壳按结构不同分为____,____和____三大类型 7.大陆漂移学说的地质证据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和____等方面 8.二战后海洋地质研究取得主要进展包括____,____和____等三个方面 9.大陆型大地构造单元按板块边界环境可分为____,____,____和____ 10.蛇绿岩套自下而上分为____,____,____,____等4层 11.威尔逊旋回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6期 12.岛弧-海沟系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6个组成 单元 13.地球岩石圈划分为七大板块,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14.岛弧可以划分为五种类型,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5.现代地槽类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叙述题(任选3个) 1.简述全球现代洋中脊系统的分布特征。 2.简述被动大陆边缘的地质特征。 3.简述地台组成的特点和类型。 4.简述魏格纳大陆漂移说的证据。 5.简述二战后海洋地质研究的主要进展。 6.简述按板块边界环境划分的大地构造类型。

浅谈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

目录 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words 3 引言 3 1、秦岭造山带简介 3 2 秦岭造山带的地层发育特征 4 2.1 扬子板块 4 2.2 华北板块 4 2.3 下扬子板块 4 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 5 3.1 造山运动 6 3.2 秦岭造山作用的类型 6 3.2.1 俯冲造山作用7 3.2.2碰撞造山作用7 3 2.3 陆内造山作用7 3.3 东秦岭造山带的形成过程8 4 总结9 参考文献9

浅谈东秦岭造山带及其形成过程 学生姓名:孙淑艳学号:20095081219 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地理科学 指导教师:王义民职称:教授 摘要:依据相关文献本文得出以下结论:秦岭造山带的造山作用并不是过去所认为的,仅是扬子和华北两个大陆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果,而实际上是华北板块、扬子板块以及夹持于两者之间的秦岭地块和下扬子地块几者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结果。它是经过三个不同的构造演化阶段,以不同构造体制发展演化而形成的复合型造山带。其主造山作用板块构造演化阶段是三个板块沿两个消减带俯冲碰撞,经历了漫长复杂的造山过程。从裂谷构造体制转换为板块构造体制,从扩张、俯冲到碰撞,反映了秦岭长期在特提斯构造域众多陆壳块体群分离、拼合、增生的过程中发展演化而形成,也显示出是在古今地幔动力学和圈层耦合关系变动过程中发展演化的,具有重要大陆地质与大陆动力学意义。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扬子板块;华北板块;下扬子板块 Abstract:According to relevant literature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qinling orogenic belt and the orogenic role that rather than the past, is only the yangzi and north China two continent collision orogenic role, but in fact is the result of the north China plate and the Yangtze plate in between these two and gripping the qinling plot and the yangzi plot under several interactions and influence of the results. It is after three various tectono-evolutionary stages, with different tectonic system evolution and the formation of compound orogenic belts. Its main orogenic role plate tectonic evolutionary stages are three plate with two cut along the collision, experienced a long subduction of complex orogenic process. From the rift tectonic plate tectonic system for system transformation from expansion, dive the collisions, reflect the qinling long-term in tethys, many continental crust tectonic domain block group of separation and collage, hyperplasia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and form, also show is in both ancient mantle dynamics and leads to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to develop the evolution of changes,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geological and continent dynamics mainland. Keywords: Qinling orogenic belt; The Yangtze plate; The north China plate; Down the Yangtze plate 引言 秦岭横越中国甘肃、陕西、河南诸省,是一条东西走向山链的中间地段。秦岭造山带形成于晚古生代的三叠纪时代,是我国东部天然地质分界线,它的形成演化机制也是认识中国东部大陆形成演化历史的关键,尤其是近年来在其附近发现了柯石英和金刚石,使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超高压变质带并引起学者的广泛注意和兴趣。秦岭造山带基础地质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很大进展,然而,由于秦岭造山的特殊作用,并且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的叠加,对于秦岭的形成过程众说纷纭。 1、秦岭造山带简介 秦岭——大别造山带又称中央造山带。包括秦岭、大巴山、米仓山、大别山和积石山以北的广大地区。大致以徽成盆地和南阳—襄樊盆地为界可把造山带沿走向分为三段,分别称为西秦岭、东秦岭和桐柏——大别山造山带。秦岭——大别山是一个大陆碰撞型造山带,由华北地台南部大陆边缘(北秦岭带)、扬子地台北部大陆边缘(南秦岭带)和位于其间的包含古洋壳残余的对接带组成。华北地台南缘的演化始自中元古代的裂陷作用,熊耳群火山岩自北向南由陆相变为海相,指示当时的被动陆缘是向南倾斜的;早古生代时出现蛇绿岩系和火山弧系,显示洋壳已在消减。扬子地台北侧被动大陆边缘的历史持续到早、中三叠世,其地层类型与扬子地台相同,如南华纪的冰碛层、下寒武系中的石煤层等,沉积深度从南向北增大。

第4章-历史大地构造学

幻灯片1 Chapter 4 Historical tectonics 第四章历史大地构造学 4.1 Methodology of historical tectonics 历史大地构造及其分析方法 4.2 What are a platform & geosyncline 地槽、地台的概念 4.3 Outline of plate tectonics 板块构造简介 4.4 How to reconstruct a paleoplate 古板块的恢复方法 4.5 Tectonic province, cycle & stage 大地构造分区、旋回和阶段 幻灯片2 第四章历史大地构造学 第一节历史大地构造及分析方法 地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大地构造控制着地层的发育。 一、历史构造分析: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地层进行综合研究,确定其构造发展状态和过程,划分构造演化阶段和大地构造分区,恢复不同地区、不同块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演化过程即为历史构造分析。 推断地层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性质和演化 幻灯片3 第一节历史大地构造及分析方法

研究岩石的新老关系及确定地质年代 根据岩石特征及所含化石确定沉积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 研究地壳发展演化规律 地层的发育和岩相变化严格地受到了大地构造的控制; 只有搞清楚了大地构造分区,才能更好地掌握地层分布规律 幻灯片4 二、构造性质/Tectonic characters 全球构造性质分类 1、稳定-stable: 地震、火山活动少,地貌反差强度低 2、活动-active: 地震、火山活动频繁,地貌反差强度高 3、过渡-transitional: 介于二者之间

广西地质构造

广西地质构造单元 地壳大型构造的基本单位,又称大地构造单元。广西绝大部分地区在晚三叠世以前经历了海水覆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其中晚古生代到中三叠世也有相对隆起和相对凹陷的区域,隆起区有的长期露出水面为剥蚀区,凹陷区则接受沉积。根据地质构造发展演化历史及区域构造特征的不同,可将广西划分为一个一级构造单元,即广西一级构造单元属华南板块范畴,两个二级构造单元(扬子陆块、华南活动带),7个三级构造单元和19个四级构造单元。 桂北隆起 三级构造单元。属于扬子陆块的东南缘,位于桂北九万大山至越城岭一带,呈北东方向展布,南面大致以罗城、融水、兴安一线为界,是广西出露最老的地层分布区。构成该隆起的地层以四堡群、丹洲群、震旦系为主,下古生界次之,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仅见于南部边缘和个别北偏东向断裂旁则。自西南向东北,地层具有由老变新的分布规律,西南部主要为四堡群、丹洲群和震旦系,东北部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岩浆岩发育,除四堡期、雪峰期中基性火山岩和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在隆起区西南部四堡群和中部丹洲群外,尚有四堡期、雪峰期、加里东期和燕山期的中酸性花岗岩。雪峰期和加里东期花岗岩呈岩基产出,规模较大,分别出露于隆起区西南部和东北部。桂北隆起区经受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构造比较复杂,四堡运动和广西运动使四堡群和丹洲群至下古生界的地层强烈褶皱,其后的构造运动以上升活动为主,为间歇性上升隆起区。四堡群以高角度紧密线状复式褶皱为主,构造线多呈西偏北方向,往东北逐渐转为北东向,至元宝山一带则为南北向。丹洲群至下古生界则以紧密线状平行排列的复式褶皱为主,次级褶皱发育,局部有倒转褶皱,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上古生界(盖层)印支期褶皱,见于隆起区东北部和南部边缘,多呈短轴状或长轴状向斜,构造线呈北偏东方向。从上古生界及中新生界上叠盆地不发育的特征看,桂北一带在晚古生代和中新生代处于长期隆起,为露出海面的陆地和剥蚀区。 桂东北—桂中拗陷三级构造单元。位于桂中和桂东北,呈北东向展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_进展与新认识

收稿日期:2008-04-28;修订日期:2008-08-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572120)资助。作者简介:张岳桥(1963- ),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构造地质、 新构造和盆地研究、教学工作。E-mail:yueqiao-zhang@sohu.com地质通报 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 第27卷第9期2008年9月Vol.27,No.9Sep.,2008 郯庐断裂带中生代构造演化史:进展与新认识 张岳桥1,董树文2 ZHANGYue-qiao1,DONGShu-wen2 1.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江苏南京210093;2.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 1.DepartmentofEarthSciences,NanjingUniversity,Nanjing210093,Jiangsu,China; 2.InstituteofGeologicalMechanic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 摘要:总结出郯庐断裂带中生代运动学演化的过程与历史,概括为“两大运动时期、五个发展阶段”。第一运动时期对应于三叠纪—早侏罗世早期的“印支运动”,以扬子陆块与华北地块之间的拼合和碰撞造山为主导,郯庐断裂带经历了:①转换走滑阶段(240 ̄220Ma),其走滑活动局限在大别和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之间。这个阶段的陆-陆深俯冲作用使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向西韧性挤出,导致徐淮弧形构造带的形成和发育。②左旋平移走滑阶段(220 ̄190Ma),徐淮弧形构造带向南错移了约145km,并被大别山以北地区的东西向逆冲系统所吸收。左旋走滑扩展使郯庐断裂带贯穿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第二运动时期对应于中、晚侏罗世至古新世时期的“燕山运动”,郯庐断裂带的演化与东亚活动陆缘的演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经历了③中、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挤压走滑活动,伴随着华北东部地区岩石圈、地壳增厚和郯庐左旋走滑断裂系的发育。④早白垩世以地壳伸展和陆内裂谷断陷作用为主,使早期增厚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发生垮塌和减薄。⑤晚白垩世—古新世以右旋走滑为主,沿断裂带及其两侧发育一系列拉分盆地。系统地阐述了郯庐断裂带中生代发育过程与地质特征,及其在东亚大陆演化历史中独特的作用。关键词:郯庐断裂;郯庐断裂系;中生代;基底走滑韧性剪切带;徐淮弧形构造;走滑构造;伸展构造中图分类号:P5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552(2008)09-1371-20 ZhangYQ,DongSW.Mesozoictectonicevolution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China:Advancesandnewunder-standing.GeologicalBulletinofChina,2008,27(9):1371-1390 Abstract:TheauthorsputforwardanewchronologicalevolutionmodeloftheMesozoickinematic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whichisboileddownto“twomovementperiodsandfivedevelopmentstages”.ThefirstmovementperiodcorrespondstotheTriassictoearliestEarlyJurassic“IndosinianMovement”,characterizedbyamalgamationbetweentheNorthChinaCratonandtheYangtzeblockandcollisionalorogeny.Duringthismovementperiod,theTan-Lufaultzoneexperiencedtwostages,i.e.thefirstandsecondstages.Thefirststage(240-220Ma)wasatransitionstrike-slipstage,whenthestrike-slipmovementofthefaultzonewasrestrictedtoatransformzonebetweentwoultra-highpressure(UHP)metamorphicbelts.TheXu-HuaioroclineonthewesternsideoftheTan-LufaultzonewasformedbywestwardductileextrusionoftheSuluUHPmetamorphicbeltasaconsequenceofthedeepsub-ductionoftheYangtzeblockbeneaththeNorthChinaCraton.Thesecondstage(220-190Ma)wasaleft-lateralstrike-slipstage.Duringthisstage,theXu-Huaioroclinewasdisplacedsouthwardabout145kmandthenwasabsorbedanE-W-strikingthrustsys-teminthehinterlandareaoftheDabieorogenicbelt.Northwardpropagationoftheleft-slipmotionmadetheTan-LufaultzonegothroughthewholeofNorthChinaandNortheastChina.ThesecondmovementperiodcorrespondedtotheMiddle-LateJurassictoPaleocene“ YanshanMovement”,andthetectonichistoryoftheTan-LufaultzonewascloselyassociatedwiththeevolutionoftheactivecontinentalmarginofEastAsia.Thefaultzoneduringthismovementperiodunderwentthreestages,i.e.thethird,fourthandfifthstages.Thethirdstage(Middle-LateJurassictoearliestEarlyCretaceous)witnessedcompressivestrike-slipmotion,accompanied

民主柬埔寨地质构造与区域成矿

2009年6月J une,2009 矿 床 地 质  MIN ERAL DEPOSITS 第28卷 第3期 28(3):381~383 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简介 民主柬埔寨地质构造与区域成矿 民主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南部,东邻越南,东北连老挝,北及西北与泰国为界,西南临泰国湾,面积为181035km2。柬埔寨地势呈北高南低,其西部和北部为山地,海拔1000m左右;东北部为高原,海拔100~500m;中部和南部为平原,海拔小于100m。高原占29%,平原占46%,山地仅占25%。全国海岸线长460 km,曲折多岬角,并有大、小岛屿43个,其中以戈公岛最大。最大河流湄公河由老挝流入,并自北向南横穿全国,其主要支流有洞里萨河、桑河、公河、斯雷博河等。西部北西走向的洞里萨湖是柬埔寨的最大湖泊,其支流与湄公河相通。柬埔寨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温暖,分旱季(11月至次年2月)、热季(3月至4月)和雨季(5月至10月)3个季节。全年平均气温29℃。年降水量约2000mm。柬埔寨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森林和丛林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5%。工业以轻工、纺织及农产品加工业为主。交通运输基本上以金边为中心向全国幅射,有金边至泰国曼谷(境内长385km)和金边至磅逊(长270km)2条铁路;金边至各重要城镇均有公路相连;水运以湄公河、洞里萨河以及洞里萨湖为主,通往沿河各地;磅逊港为重要海港,可停巨轮,与世界各大港口相通。 早在1882年,就有法国地质学家在柬埔寨进行过地质工作,1898年东印度支那地质调查局建立后,以法国为主的地质学家在柬埔寨开展了地层古生物、大地构造、火山岩和矿产等方面的工作,并编制了1∶200万印度支那地质图以及有关论著。1950年,独立后的柬埔寨成立了国家地质调查局,领导全国地质工作。中国地质队曾在1960~1962年对北部罗文真、马德望等地进行了矿产勘查,1966~1970年与法国地质学家合作在全国开展了普查找矿工作,并在1972~1973年出版了14幅1∶20万地质图与矿产图(附有说明书),同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全国1∶100万矿产资源图及其说明书的编制。20世纪80年代初,越南地质学家以项目合作名义与其他国家地质学家一起对印支半岛三国开展了区域性地质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并于1991年发表了1∶100万老挝、柬埔寨和越南地质图及《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地质学》,这是该区最新、最全面的地质资料。目前,柬埔寨地质矿产部门正致力于对国家重建中所需的矿产资源进行潜在价值评估,并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合作开展油气及其他矿产资源的勘查。 柬埔寨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欧亚大陆范畴,处于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中、新生代构造对其影响较大。柬埔寨地层出露较全,以中、新生界最发育,而上、下古生界和前寒武系不但出露较少,且十分零散。前寒武系主要分布于东北部边境附近,以黑云母堇青石片麻岩、混合岩和片岩为主,在西北部拜林地区亦有小面积出露,主要为石英斜长片麻岩和混合岩。这套高级变质岩系目前没有确切的年代数据,暂归属于元古宇。下古生界散布于西北部腊塔纳基里省和上丁省、西部的拜林和南部的贡布、菩萨等地,以石英岩、云母片岩、泥质板岩和斑点板岩为主,只在上丁省找到寒武纪三叶虫化石,其他地区均无年代依据,但与印支地区对比,这套地层应属于寒武系—奥陶系,缺失志留系。上古生界出露面积比下古生界略广,泥盆系主要为板岩、燧石板岩、砂岩、泥灰岩和硅质板岩等,仅在顶部有少量灰岩,主要分布在拜林至贡布、上丁至桔井等地,呈不连续分布,确切厚度不详,并与上覆的下石炭统灰岩呈角度不整合。中、上石炭统一般与下石炭统呈连续沉积,以灰色2黑色含纺锤虫化石的碳酸盐岩为主,岩性比较稳定,局部具重结晶现象,最大厚度达数百米。二叠系主要于诗梳凤、菩萨至贡布一带,以白色、米灰色较纯灰岩为主,夹页岩、泥灰岩和泥质粗砂岩等,其中各种鲕粒和生物碎屑特别丰富,厚度较大,达500~600m,据生物化石判断应归属于中2晚二叠世。三叠系虽分布较广,但岩相变化大,西部由海陆交互相的灰色和绿色角砾岩、砂岩、泥岩与流纹质凝灰岩互层组成,最大厚度可达1000m。东部为海相绿色砂质页岩、钙质砂岩、泥灰岩,富含植物化石,厚数百米。北部以黑色、灰色砂岩、页岩为主,夹煤层,厚百余米。而中东部局部地区中、下三叠统则由流纹岩、或英安岩及其凝灰

殷鸿福院士经典论文-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及其特点_

中央造山带的演化及其特点* 1997年11月21日收稿. *地质矿产部 中国西部不同类型造山带及非史密斯地层区1 25万区域地质填图方法研究 项目资助. 殷鸿福 张克信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武汉430074) 摘 要 中央造山带原型是由一列微板块加上分别位于其北面和南面的两列不同时期的小洋盆组成.微板块群的主体是柴达木、秦岭、大别 苏鲁,还加上中祁连.元古代末至早古生代早期,北列拉张成多岛小洋盆,它们在加里东末期关闭,并在微板块群北缘形成前陆盆地带.南列形成裂陷槽,在加里东期末关闭,一般不造山.晚古生代,微板块群已与欧亚板块合为一体,并总体北移.南列出现泥盆(个别)、石炭二叠纪的小洋盆,属于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洋盆在中 晚二叠世闭合,在其南侧形成早 中三叠世的前陆堆积.印支期它属于特提斯北支.三叠系可分成3种类型.燕山期的陆内挤压东强西弱,使东部微板块消减最多而抬升最高,向西依次递减.中央造山带的板块运动主要遵循的不是威尔逊旋回,而是非威尔逊旋回.非威尔逊旋回在3个方面与威尔逊旋回不同,即多岛洋、软碰撞和多旋回造山.文中论述了它们的特点,并强调指出这些特点在地史上占据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中具有普遍性.关键词 中央造山带,演化史,非威尔逊旋回.中图法分类号 P 54 第一作者简介 殷鸿福,男,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1935年生,1956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地质系,古生物学家,生物地质学学科方向的创导者,现主要从事二叠系-三叠系界线、软体动物、生物成矿、综合地层学和造山带地质等方面的研究. 1 中央造山带的演化 中央造山带(秦祁昆、大别 苏鲁)夹持于华北和华南(扬子、羌塘 唐古拉)板块之间,它的原型不 是一条简单的海洋,而是由一系列微板块加上分别位于其北面和南面的两条不同时期的小洋盆组成.微板块群的主体是柴达木、秦岭、大别 苏鲁,还加上中祁连,它们以浅海相和陆相沉积为特点. 元古代末至早古生代早期(图1a),华北板块北移,其后缘拉张成北列多岛小洋盆(祁连、北秦岭),它们往往具主动边缘的沟弧盆体系.这些小洋盆在加里东末期,由于中央造山带微板块群北进,洋壳向北俯冲、碰撞而关闭,并留下了一系列早古生代蛇绿岩带(祁连诸蛇绿岩带、东秦岭商丹蛇绿岩带),在微板块群的北缘,由于北面主动大陆边缘的仰冲,形成前陆盆地带(柴达木北缘宗务隆山泥盆系(D)、西秦岭舒家坝群(D 2)、大草滩群(D 3)、大别山杨山组(C 1). 在微板块群北移时,其后方拉张形成裂陷槽或裂谷,以玄武岩或双峰式火山岩、深水相沉积为特征.它包括祁曼塔格的祁曼塔格群(铁石达斯群),东昆仑的纳赤台群[1],西秦岭的白龙江群、白水江群,东秦岭的洞河群(伴有金伯利岩侵入)[2] ,大别南侧随州枣阳一带的古城畈、兰家畈组[3];可能还包括西昆仑北带的库地 苏瓦什带(已构成蛇绿岩)[4,5].其延限为寒武纪至早志留世,而以奥陶纪为最盛.在加里东期末它们相继关闭,一般不造山. 晚古生代(图1b),中央造山带微板块群已先后与欧亚板块合为一体,并总体北移.仅在祁连-北秦岭缝合带之南缘,由于应力松弛拉张,而形成石炭 二叠纪的裂陷槽(宗务隆山,西秦岭礼县 柞水带).在总体北移过程中,沿这一微板块群的南缘,出现晚泥盆世(秦岭勉略带)、石炭纪(东昆仑南带[6]、秦岭的勉略 下高川带[7] )和二叠纪(布青山 阿尼玛卿山,西昆仑木吉 明铁盖带[4])的小洋盆,属于古特提斯洋的一部分.在东秦岭东段和大别山南侧,仅沿青峰断裂至京山广济一线有二叠纪深水相硅质岩沉积,不清楚小洋盆是否曾经存在而已被消减,还是根本未曾拉开成洋.在东昆仑,石炭纪和二叠纪的洋 第23卷第5期地球科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Vol.23 No.51998年9月 Ear th Science Journal of China U 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ep. 1998

构造实习报告——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目录 第一章引言 第二章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第三章构造演化(发展)简史 第四章结束语 第五章附录——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与剖面图

引言 本次金山镇地址剖面图和纲要图的绘制,是在前几次关于地形地貌构造实习的基础上的综合实习,它要求我们比较全面的掌握构造地质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我们分析并解决地质构造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实习。 此次实习报告涉及地史及各类地质构造的综合作业,通过画金山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及金山地区A-B地质剖面图,在其基础上分析其构造运动及地史时间,加强对地质学的全面了解。 金山地区地质构造纲要图比例尺为1:100000,金山镇地质图北东-南西走势渐低,包含了中泥盆统(D2)至上白垩统(K2)的岩层,包含了一个构造层及两个亚构造层,构造层为K1-K2的沉积盖层,亚构造层为T2—T3和D2-P2的地层主要山峰有诸岭、奇峰和雨峰等,最高峰为诸岭,海拔1800米,并发育有多种地质构造现象。东北角有花岗岩岩浆侵入体,后期有斑岩岩脉侵入体。花岗岩、斑岩与其围岩都成不整合接触关系。东南角发育河流,并向北面与北西面发育支流。 金山镇地区地质构造特征 一、地层 该地区出露了中泥盆(D2)、上泥盆(D3)、下石炭(C1)、中石炭(C2)、上石炭(C1),下二叠(P1)、上二叠(P2)、中三叠(T2)、上三叠(T3)、下白垩(K1)和上白垩(K2)的岩层,在下白垩统与上三叠

统地层之间缺失了侏罗统地层,中三叠统与上二叠统地层之间缺失了下三叠统地层;存在两个不整合面:K1与T2之间为角度不整合关系,T2与P2之间为平行不整合关系。 泥盆纪(D):地层为中泥盆统砂岩和上泥盆统页岩,分布于东南角正断层处的直立背斜的核部与翼部。中泥盆统砂岩为背斜核部,上泥盆统页岩为翼部,倾角为45°,两翼夹角为90°。 石炭纪(C):地层为上石炭统灰岩、中石炭统灰岩和下石炭统灰岩,在图中各处背斜两翼、核部出露。 二叠纪(P):地层为下二叠统灰岩与上二叠统灰岩,在北西角向斜处核部、河流主流北西面向斜翼部、图中中部构造窗与飞来峰处出露。 三叠纪(T):地层为中三叠统泥灰岩与上三叠统灰岩,缺失了下三叠统地层。在河流西北面向斜核部与翼部出露。与二叠纪地层以平行不整合关系接触 侏罗纪(J):在地质构造历史时期中地壳抬升接受风化剥蚀作用使得地层缺失。 白垩纪(K):地层为下白垩统砂岩与上白垩统砂岩,在图中北西角与北东角出露,走向北东,倾角8°,与三叠纪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二、构造 金山镇地区存在一个构造层与两个构造亚层,为K1-K2沉积盖层 构造层和褶皱基地构造层,褶皱基地构造层可进一步分为中三叠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分区及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Research progress of tectonic division and tectonic evolution in western region of Qaidam basin WU Mengmeng 1,YUE Zhenqi 1,MENG Ziyuan 1,WANG Wanjun 2,ZHANG Jinning 3 (1.Department of Geology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ontinental Dynamics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nxi 710069,China ;2.Oil Production Plant 11of PetroChina Changqing Oilfield Company ,Xi'an Shanxi 710000,China ;3.Dagang Oilfield Company ,PetroChina ,Tianjin 300280,China ) Abstract:The basic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basin and the basic geological knowledge can be revealed by the division of basin tectonic units.On the basis of the structural units,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 model in this area,to forecast the favorable zone and to guide the next exploration of the oilfield.It is found that the combi -nation of the high and low parts of the source rock in the basin is used for the division of tectonic units,which can make clear the oil and gas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pattern in the region and the distribution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ource rock and the discovered reservoir.Key words :tectonic division ;tectonic evolution ;western Qaidam basin 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分区及 构造演化研究进展 吴萌萌1,岳祯奇1,孟子圆1,王婉君2,张津宁3 (1.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69;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第十一采油厂,陕西西安710000;3.中国石油大港油田, 天津300280)摘要:通过盆地构造单元的划分能够揭示盆地内部基本构造特征, 明确基础地质认识,是含油气盆地分析的基础工作。在已划分构造单元的基础上,进而研究该地区油气成藏模式, 对于有利区带的预测,指导油田下一步勘探有重要意义。在调研前人对构造分区的划分依据及划分方案后,发现将盆地源岩构造高部位和构造低部位结合起来进行构造单 元划分,更能明确该地区油气运聚模式, 清晰源岩与已发现油藏的分布相关性。关键词:构造分区;构造演化; 柴西地区中图分类号:TE12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285(2018)10-0005-04 DOI:10.3969/j.issn.1673-5285.2018.10.002 *收稿日期:2018-09-12基金项目:中国地质调查局“非常规能源矿产调查评价”基础地质调查计划项目,项目编号:12120113040700;中国石油天然 气股份有限公司青海油田分公司科技项目, 项目编号:研究院2014-技术-勘探-07。作者简介:吴萌萌(1992-),在读硕士研究生,2016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现从事油气成藏研究工作。石油化工应用PETROCHEMICAL INDUSTRY APPLICATION 第37卷第10期2018年10月 Vol.37No.10Oct.201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