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_顾钧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_顾钧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_顾钧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_顾钧

中国学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

顾钧

提要|美国汉学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业余汉学时期和专业汉学时期。以时间点为界限,则可以把美国汉学分成更为清晰的三个时期,即早期(1877年前)、中期(1877 1928

年)、后期(1929年后)。就近20多年来国内外对美国汉学的研究来看,战后的中国学是重

点。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应该加强对20世纪前半期以及20世纪以前的美国汉学史的研究。

关键词|汉学历史分期美国

中图分类号|K207.8

作者信息|男,1972年生,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副教授,100089。

一、历史分期

美国的汉学研究虽然起步比欧洲晚,但

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

以后,随着汉学研究的专业化和大量研究机

构的建立,美国的汉学研究步入了发展的快

车道。今天,无论是在资金投入、学术资源方

面,还是在研究模式、人才培养方面,美国均

处于整个西方汉学研究的领先地位,其研究

成果对中国本土学术的影响也趋增巨大。①

任何学术都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

大的过程。1963年,全美国仅有33人获得

中国研究博士学位,而到了1993年,供职于

美国大学、政府、新闻界、企业界的各类中国

研究专家已逾万人,其中仅效力于跨国公司、

基金会、法律事务所等机构的专家就达到

5300人之多。②19世纪时,美国没有一家专

门研究中国的学术团体,汉学研究在美国东

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842年建

立)、美国历史学会(American Historical

Society,1884年建立)中所占比例均十分有

限,而目前仅哈佛大学就有10多个与中国研

究有关的机构。

如果将汉学研究限定在大学或学院研究

的层面上,那么美国的汉学研究开始于1877

年,这一年6月耶鲁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汉学

教授职位。此后,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也设

立了类似的职位。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看待

汉学,将商人、旅行家、传教士、外交官以及其

他对中国有兴趣的人士的研究也看作汉学的

一部分,那么美国的汉学史则可以追溯到18

世纪。1784年在第一艘到达中国的美国商

船上,大副山茂召(Samuel Shaw)写下了他对

中国的第一印象,美国汉学伴随着中美直接

贸易的产生而产生。但美国汉学的产生并不201

详见杨念群:《美国中国学研究的范式转

变与中国史研究的现实处境》,《清史研究》2000年

第4期;黄育馥:《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

的几点变化》,《国外社会科学》2004年第5期。

John M.H.Lindbeck,Understanding China:

An Assessment of American Scholarly Resources,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1,p.140;David

Shambaugh,ed.,American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Armonk,N.Y.:M.E.Sharpe,1993,p.197.

国学

意味着欧洲汉学从此结束了在美国的影响,实际上,

19世纪30年代以前美国人关于中国的信息主要来自欧洲(特别是英国)。当代美国学者孟德卫(David E.Mungello )将欧洲汉学的起源划定在17世纪,他把基歇尔(Athanasius Kircher )、威尔金斯(John Wilkins )、莱布尼茨(Gottfried W.Leibniz )等人利用来华耶稣会士提供的信息进行汉学研究的学者称之为“早期汉学家”(proto -sinologist ),把他们的研究称之为

“早期汉学”(proto -sinology )。

①如果套用孟德卫的概念,我们可以把美国的建国元勋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潘恩(Thomas Paine )、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 )称为“早期汉学家”,他们都曾读过耶稣会士的著作并写下

了自己对中国的看法。

②19世纪利用欧洲文献研究儒家思想的超验主义者如爱默生(Ralph W.Emerson )、梭罗(Henry D.Thoreau )同样也可以归入这一行列,他们虽然人数很少,研究范围也很有限,但却是美国

早期汉学一个不应忽视的组成部分。

③对于这200多年的美国汉学史,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分期。一种比较常见的看法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界线,

理由是战前美国的汉学研究比较零散,且受欧洲的影响比较大,战后,特别是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案”(National Defense Education Act )以后,美国政府和基金会(特别是福特基金会)开始大量投入资金,美国汉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

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一分期方法是和将费正清(John K.Fairbank )看作美国汉学之父的观点联系在一起的。费正清1907年出生于南达科他州,1929年于哈佛大学毕业后前往牛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从此开始了对中国的研究。在以《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the Chinese Empire )、《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编年史》

(The Chronicles of the East India Company Trading to China ,1635 1834)等著作闻名学界的马士(Hosea B.Morse )的指导下,

费正清把中国海关问题定为其博士论文的题目,从而确立了从外交史和制度史入手、以近代中国为课题的研究方向。这一研究方向与传统的汉学—

——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进行文献考证———截然不同,是一种全新的尝试。1936年费正清获得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并回哈佛大学执教。在此后的40多年中,

费正清以哈佛大学为基地,

将自己开创的“地区研究”(regional studies )模式推广到全美,乃至全世界。1991年费正清去世后,曾经听过他的课程并和他共事多年的余英时先生给予了这样的论断:“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是美国的中国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原动力;哈佛大学历史系正式把中国近代史列为一门课程是从他开始的。他的逝世象征着这一学术领域的一个

时代的落幕。

”④具有鲜明美国特色的“地区研究”具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关注近现代中国,服务于

3

01①②

David E.Mungello ,Curious Land :Jesuit

Accommodation and the Origins of Sinology ,Stuttgart :Steiner Verlag Wiesbaden Gmbh ,1985,p.14.

详见A.Owen Aldridge ,

The Dragon and the Eagle :The

Presence

of

China

in

the

American

Enlightenment ,Detroit :Wayne State University Press ,1993,pp.85 97。

爱默生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美国思想

家”(the first truly American thinker ),也是最早对东方文化产生兴趣的美国思想家,但他的主要兴趣在印度、波斯,中国处于相对次要的位置。就中国文化而言,他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儒家经典,参见Frederic I.Carpenter ,

Emerson and Asia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0,pp.232 255。

余英时:《开辟美国研究中国史的新领域:

费正清的中国研究》,傅伟勋、周阳山主编:《西方汉学家论中国》,台湾正中书局,1993年,第2页;关于费正清生平和学术思想的详细讨论,另可参见徐国琦:《略论费正清》,《美国研究》1994年第2期;钱金保:《中国史大师费正清》,《世界汉学》1998年第1期;陶文钊:《费正清与美国的中国学》,《历史研究》1999年第1期;Paul A.Cohen &Merle Goldman ,eds.,Fairbank

Remembered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2。

中国学现实需要;二是在语言技能之外更强调学术

训练,特别是各种社会科学方法(政治学、经

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等)的训练;三是在学

科分工的基础上强调跨学科研究。其中第二

点是最为关键的,费正清曾将“地区研究”简

单地归纳为“传统汉学与社会科学的结

合”。①结合之后的汉学研究就不仅仅局限

在中文系(东亚系),而是进入了各个学科。

根据周法高1964年的实地考察,哈佛大学当

时开设中国课程的有东亚系、历史系、社会学

系、政治学系、人类学系、法律系、美术系、音

乐系,其他如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

亚大学等情况也相似。②所以也有人将费正

清开创的这种研究模式称之为“中国研究”

或“中国学”(China Studies或Chinese

Studies),以区别于传统的以语文学和文献考

证为特色的“汉学”(Sinology)。1955年哈佛

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建立可以作为这种新模

式诞生的标志,但中国研究的确立并不代表

传统汉学研究的退场。哈佛燕京学社的存在

和它的广泛学术影响就是一个明证。哈佛燕

京学社于1928年建立后,曾计划请法国汉学

家伯希和(Paul Pelliot)来担任社长,后来伯

希和推荐了自己的学生、俄裔法籍汉学家叶

理绥(Serge Elisseeff),这非常好地说明了20

世纪前半期欧洲汉学对于美国的影响。哈佛

燕京学社毕业生的研究业绩同样可以说明这

一点。以20世纪30年代初期哈佛派往中国

进修的学生为例,顾立雅(Herrlee G.Creel)

主要从事中国上古史和哲学史的研究,希克

曼(L.Sickman)专攻中国艺术史,卜德

(Derke Bodde)则潜心研究中国思想史,他们

都将研究范围集中在中国古代,且主要从事

微观考证工作。③值得一提的是,费正清

1933年在中国做研究期间曾申请哈佛燕京

学社的奖学金,但没有成功,不得不通过在清

华大学授课来解决生计问题,这一经历对他

日后决心另起炉灶大概产生了某种心理影

响。但东亚研究中心的建立并没有取代哈佛

燕京学社,而只是通过“促进对现代中国的

研究和社会科学方法的运用来弥补后者的不

足”。④所以,20世纪美国的中国学和汉学是

并存的,它们之间虽然存在着差异和对立,但

同属于专业汉学(professional sinology)的范

围,而与之相对应的则是20世纪以前的业余

汉学(amateur sinology)。美国业余汉学的主

体是传教士汉学。美国商人虽然早在18世

纪末就来到中国,但他们来去匆匆,无心他

顾,中美通商50年后还几乎没有一个商人能

懂中文,也就更谈不上对中国的研究了。这

种情况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传教士的到来

才宣告结束。第一次鸦片战争前美国来华传

教士的人数很少,长期生活在广州、澳门的只

有裨治文(Elijah C.Bridgman)、卫三畏

(Samuel Wells Williams)、伯驾(Peter

Parker)、史第芬(Edwin Stevens)4人。1842

年后美国来华传教士的人数迅速增加,到

1850年已经达到88人,1877年新教入华70

周年(是年召开第一次新教大会)时则达到

210人。⑤几乎所有的传教士都致力于汉语401

John K.Fairbank,China Perceived:Images

and Policies in Chinese-American Relations,New York:

Alfred A.Knopf,1974,p.214;John K.Fairbank,

Chinabound:A Fifty-Year Memoir,New York:Harper

&Row,1982,p.324.

周法高:《谈美国数大学有关中国的课

程》,〔台湾〕《新天地》1964年第2卷第11期,第

14 17页。

关于哈佛燕京学社,详见张凤:《哈佛燕京

学社75年的汉学贡献》,《文史哲》2004年第3期,

第59 69页;Earl Swisher,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Notes on Far Eastern Studies in America,

No.11,1942,pp.23 26。

Paul M.Evans,John Fairbank and the

American Understanding of Modern China,New York:

Basil Blackwell,1988,pp.30 31,p.199.

S.W.Williams,The Middle Kingdo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883,Vol.2,p.367.近

代最早来华的新教传教士是伦敦会(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的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到达

广州的时间是1807年9月8日。

国学

的学习以及对中国的研究,他们的著作成为19世纪美国人了解中国信息的最主要来源。

在我看来,美国汉学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业余汉学时期和专业汉学时期。虽然1877年耶鲁大学设立第一个汉学教授职位可以看作是美国专业汉学建立的标志,

但专业汉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很慢,赖德烈(Kenneth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0723284.html,tourette )在1918年的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当时的情况:“我们的大学给予中国研究的关注很少,在给予某种程度关注的大约30所大学中,中国仅仅是在一个学期中关于东亚的概论性课程中被涉及,只有在三所大学中有能够称得上对于中国语言、

体制、历史进行研究的课程。美国的汉学家是如此缺乏,以至于这三所大学中

的两所必须到欧洲去寻找教授。

”①美国学术界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1929年2月美国学术团体理事会(American Council of Learned Societies ,1919年建立的全国性学术促进机构)专门成立了“促进中国研究委员会”

(Committee on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Studies ),以此来改变美国汉学研究落后于其他学科的局面。所以我们不妨将1877年至1928年(哈佛燕京学社建立)或1929年(促进中国研究委员会建立)的这50年看作是过渡时期。专业汉学内部传统汉学与中国学的分野可以哈佛东亚研究中心建立的1955年为时间点,从美国东方学会中分离出来的亚洲学会(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建立的1956年同样可以作为一个标志性的时间点,

而分离的动力同样来自费正清。仍然以上述的时间点为界线,我们或者可以把美国汉学分成更为清晰的三个时期,即早期(1877年前)、中期(1877 1928年)、后期(1929年后)。

二、研究现状

就近20多年来国内外对美国汉学的研究来看,战后的中国学是重点。1981年出版的《美国中国学手册》

可以说是国内研究的一个开端,该手册系统地编译和整理了战后530名美国中国学家和515名美籍华裔中国学家的生平著述资料,同时还全面介绍了美国研究中国的机构、收藏中文资料的图书馆、出版的中国学书目等一系列信息,是一本资料翔实的工具书,为此后美国中国学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目前国内学者已经出版有专著多种、论

文多篇。

②美国学者对自身学术的梳理也积累了不少成果,

③其中以柯文(Paul A.Cohen )的《在中国发现历史》(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一书最为详尽和深入。柯文在该书中解剖了20世纪50 60年代美国中国研究的三种方法(approach

):“冲击—回5

01①②

Kenneth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0723284.html,tourette ,American Scholarship

and Chinese Histor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 ,Vol.38,1918,p.99.

中国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美国中国

学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1993年出增订版);王景伦:《走进东方的梦—

——美国的中国观》,时事出版社,1994年;侯且岸:《当代美国的“显学”:美国现代中国学研究》,人民出版社,1995年;陈君静:《大洋彼岸的回声:美国中国史研究历史考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王建平、曾华:《美国战后中国学》,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朱政惠:《

美国中国学史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胡大泽:《美国的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苏炜:《有感于美国的中国学研究》,《读书》1987年第2期;王晴佳:《美国的中国学研究评述》,《历史研究》1993年第6期;张铠:《从“西方中心论”到“中国中心观”———当代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趋势》,《中国史研究动态》1994年第11期。

Derke Bodde ,Sinological Litera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 1940 1946,Quarterly Bulletin of Chinese Bibliography ,New Series ,Vol.6,1946;Meribeth E.Cameron ,Far Eastern Stud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Far Eastern Quarterly ,Vol.7,No.2,1948;Amy A.Wilson ,et al eds.,Methodological Issues in Chinese Studies ,New York :Praeger ,1983;Richard C.Howard ,The Development of American China Studies :A Chronological

Outlin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Orientalist Libraries Bulletin ,No.32 33,1988.

中国学应”(impact-response)、“传统—现代”

(tradition-modernity)、“帝国主义”

(imperialism),认为这三种方法虽然在课题

的设定、材料的选择、问题意识等方面不尽相

同,但都是“以西方为中心的”(Western-

centric)。在批判旧的研究方式的同时,柯文

在书中呼吁学者们转向一种新的“以中国为

中心的”(China-centered)研究方法,其特点

是:“力图重建中国人所实际感受的历史,而

不是一种外在的问题意识下的历史,将中国

问题放在中国的语境中,将领土广大和情况

复杂的中国分解为小的、更容易把握的单位,

并将中国社会看作是分成若干等级的,在运

用历史学方法之外热烈欢迎各种社会科学和

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①这种在20世纪

70年代逐渐建立起来的方法打开了学者们

的思路,给此后美国的中国研究注入了极大

的活力。1996年柯文推出了新版《在中国发

现历史》,在1984年老版的基础上对20世纪

70 90年代的美国中国学给予了切中肯綮

的评价。

与战后中国学备受关注的情况相比,学

者们对20世纪前半期以及20世纪以前的美

国汉学史研究较少。国内学者对这一课题的

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莫东寅的《汉学发达

史》。该书给美国汉学的篇幅非常有限,在

描述美国汉学起源时作者写道:“美国完成

独立在1783年(乾隆四十六年),及释奴战

终,统一南北之集权政府成立,已在19世纪

中叶(1865年,同治四年),收夏威夷菲利宾

在19世纪末(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其注

意禹城,视欧人晚甚。其国民尚科学重实用,

于中国历史文献之研究,初极忽视。有卫三

畏者,纽约人,本神学者,于1833年(清道光

十三年)由公理会派来华布教,曾编刊《中国

宝库》(The China Repository)。乃由教会援

助,于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创办《广东》

之月刊杂志,1851年(清咸丰元年)停刊。

1857年(清咸丰七年)至1876年(清光绪二

年),为美国驻华使馆秘书,晋至代理公使。

归国后授中国语文于耶鲁大学,著《华语字

典》及《读本》等。其《中国总览》(The Middle

Kingdom)一书,凡两巨册26章,叙述中国历

史地理人民政治文学社会艺术等概况,后由

其子为复刊,流传甚广,为美人中国研究之见

端。”②这段论述不仅过于简单,而且有一些

错误。但将卫三畏的《中国总览》(按:应为

《中国总论》)看作美国汉学之开端却是很有

道理的。莫东寅之后的国内学者对于美国早

期汉学的状况一直处于语焉不详的状态,直

到近年来才有所改变。③美国学者对本国早

期汉学的状况研究很少,其中最有价值的是

谭维理(Laurence G.Thompson)于1961年发

表于台湾《清华学报》上的一篇文章,在这篇

文章中作者简要评述了1830年至1920年美

国主要的汉学著作,在文献上提供了重要的

参考。④

对美国汉学的研究从性质上来说属于学

术史的研究,其价值和意义正如梁启超所说:

“学术思想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而政601

Paul A.Cohen,Discovering History in China:

American Historical Writting on the Recent Chinese Past,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6,p.x.该书

1984年版有中译本:《在中国发现历史》,林同奇译,

中华书局,1989年。

莫东寅:《汉学发达史》,北平文化出版社,

1949年,第141页;2006年大象出版社重刊此书,上

述引文见重刊本,第104页。

代表性著作有:张铠:《美中贸易与美国中

国史研究的奠基———殖民时期至第一次世界大

战》,《中国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5期;仇华飞:《论

美国早期汉学研究》,《史学月刊》2000年第1期;吴

义雄:《在宗教与世俗之间:基督教新教传教士在华

南沿海的早期活动研究》,广东教育出版社,2000

年;顾钧:《卫三畏与美国早期汉学》,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2009年。

Arthur W.Hummel,Some American Pioneers

in Chinese Studies,Notes on Far Eastern Studies in

America,No.9,1941;Laurence G.Thompson,American

Sinology1830 1920:A Bibliographical Survey,Tsing

Hua Journal of Chinese Studies,Vol.2,No.2,1961.

国学

事、法律、风俗及历史上种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睹其国文野强弱之程度如何,必于

学术思想焉求之。

”①战前美国在汉学上一直落后于欧洲,战后则逐渐成为西方汉学的中心,这是与其国力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了解美国早期汉学的历史,对于我们看清今天美国汉学的内在理路和成败得失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

美国早期的汉学家都是业余汉学家,他们的学术研究不可能不与他们业内的工作发生紧密的联系,所以对于他们的研究也就不能局限在纯学术史的范围内,而必须与19世纪的美国史、中国史和中美关系史联系起来进行考察。除了业余和专业的差别之外,美国传教士汉学家与后来的专业汉学家相比还有两个显著的不同之处,一是他们在中国的时间一般都比较长,

二是他们几乎都是“无师自通”。以卫三畏和费正清为例,前者在中国的时间为43年(1833 1876年),而后者仅为4年(1932 1935年)。我们知道,费正清的“精神之父”是马士,他在哈佛大学的老师是韦伯斯特(Charles K.Webster ),在牛津的老师是苏慧廉(William E.Soothill ),在北京时得到过蒋廷黻、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 )的学术指导,

②而卫三畏走的则是一条自学成才、

不断摸索的道路。所以研究传教士汉学在坚持寻找“内在理路”的同时,必须把外在因素纳入考察的范围。

相比于20世纪初的梁启超,今天我们对于学术和学术史应该说有了一种更新的理解。学术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纯粹的

“知识”,而是一种“话语”,其背后同样有着复杂深刻的“权力”运作。这一点在西方近代以来关于东方的知识话语的建构中显得尤为明显。萨伊德(Edward Said )的《东方学》(Orientalism )虽然涉及的主要是西方关于近东的知识谱系,但它很好地提醒我们,今天当我们书写汉学史时,不仅要关注学者们说了些什么,

更应该关注的是他们为什么这么说,或者用福柯(Michel Foucault )的话来说,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不是事物的“真相”,而是事物的

“秩序”。实际上,根据福柯的见解,对于生活在一种文化中的人来说,要“真正理

解另一种文化的真相是完全不可能的”

。③这种看法或许有点绝对和悲观,但是采用一种“考古学”而不仅仅是传统的“历史学”的方法,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学术史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责任编辑:张

静)

※※※

7

01①②③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总论》,《梁启超全集》第二册,北京出版社,1999年,第561页。

John K.Fairbank ,Chinabound :A Fifty-Year Memoir ,New York :Harper &Row ,1982,pp.17 93.Michel Foucault ,The Order of Things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71,p.xv.

阿拉伯科学的兴衰——中国社科院

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兴衰 金宜久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兴衰 7世纪初,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兴起。大约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穆斯林军征服周边国家,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哈里发帝国。阿拉伯人也一批批地走出沙漠陆续到征服地区定居,与当地民众通婚繁衍。伊斯兰教随之成为这些地区的统治意识形态。阿拉伯人给予征服地人民的,只有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他们则接受了征服民族的生产方式、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征服者被征服”。 8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哈里发帝国开始翻译古希腊、波斯、印度的著作。大致在一个多世纪的翻译运动时期,希腊的格林关于医学的论文、希波克拉底的《格言》、托勒密的《天文大集》、欧几里德的《几何学原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解释篇》、《伦理学》、《物理学》、《形而上学》等,柏拉图的《理想国》、《法律篇》等,印度的《悉坛多》(《历数全书》)、医书《闍罗迦》和《苏斯特拉塔》等,都有了阿拉伯文的译本。随后,这些学者开始了独立创作时期。最初,主要是在东部地区进行,以后,西部地区(主要是在西班牙)也从事了学术创作活动。中世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实际上是不同民族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学者,在哈里发帝国时期共同从事学术活动的结果,它的科学成果并不全是阿拉伯人的精神产品。哈里发帝国需要科学为宗教、为统治者服务。与盲目信仰不同,科学需要理性。阿拉伯社会受益于科学、医学发展的同时,理性思维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就阿拉伯世界科学兴盛和发展的原因来说,首先与哈里发重视、支持和赞助科学有关。科学受到哈里发的关怀而得以兴盛和发展。哈里发期望长寿、维持长期统治,因而特别重视医学。巴格达大医院院长拉齐(865~925)的《医学集成》除了总结阿拉伯人所了解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医学知识外,并增添了新贡献,被誉为医学百科全书。著名的哲学家、语言学家、诗人伊本·西那(980~1037,拉丁文名阿维森纳),被称为医生之王。他的《医典》同样被誉为医学百科全书。哈里发马门(813~830在位)给翻译家的报酬是与译出的书本同样重量的黄金。 其次与宗教传播、发展和宗教生活的需要有关。伊斯兰教规定穆斯林每天应五次朝向麦加礼拜,规定到麦加的朝觐。这都需要确定麦加的方位。伊斯兰教历每年为354天(比公历少11天,每年12个月,每月29或30天)。它的9月(莱麦丹)为斋月(可以出现在公历的不同季节)。它还需要确定每年斋月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这也需要观察新月,见月封斋,见月开斋。这很自然地要求朝拜中心的位置,节期不得有误,从而与之有关的天文学、数学、地理学、建筑学获得了发展。 再次,在早年的哈里发宫廷里留用了一批不同宗教信仰的官员、学者和医生。这些人很自然地会在不同场合发生有关信仰问题的辩论。为在神学辩论中取胜和居优势,需要辩论的工具———哲学和逻辑。翻译古希腊、罗马的哲学和科学著作,就成为受到哈里发鼓励的事。 最后,应该说阿拉伯世界科学的兴盛、发展,与商业贸易、航海业的发展的需要是分不开的。阿拉伯人善于经商是大家都知道的。商业贸易需要计算,航海需要天文、地理的知识,这促使了有关学科的发展。 中世纪阿拉伯世界(伊斯兰世界)的科学,在世界科学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美国汉学第一人

美国汉学第一人——卫三畏 引言 所谓对海外汉学的研究,是指对境外中国文化研究的反研究,是我们站在母体文化的氛围里,探索母体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情况、历程、规律和特点,了解它在异质文化中的影响的广度、深度和不同的层面,分析不同文化背景的汉学家采取了什么不同的研究方法,走过了什么样的学术道路,等等。从外延上说,它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种延伸;从内涵上说,它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研究的一种补充。研究海外汉学,可以在整体上促进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他可以作为一个深刻而有力的参照系,来观照我们研究中国文化的一个更科学、更全面的研究中国文化的理论体系,把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实践上,可以使人们对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有全面、透彻、准确的了解,因而可以使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做到有的放矢,卓有成效,这就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制定对外文化交流的方略。 美国早期汉学研究 美国汉学兴起于19世纪中叶,起步虽晚,但发展迅速。早期美国汉学研究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以来华传教士为主体。裨治文、卫三畏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他们精通中文,熟悉中国历史文化,汉学研究水平之高、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二是注重中国现实特别是关注中国近代化问题的研究,从而开启了美国汉学注重现实的先河,是汉学研究摆脱了欧洲汉学古典规范的束缚。 美国汉学之缘起 19世纪初期开始,随着广州、澳门中外贸易在海外影响的不断扩大,西方世界对中华帝国的认识逐渐增多,再通商的过程中,欧美基督教传教士随本国商人相继来华,东西方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具影响的碰撞。西方文化的不断进入,使两种文化在相互撞击过程中产生两种对世界不同看法:一是全球范围的经济、文化扩张主义;二十不顾时势境迁的时间范围的自我中心论。这两种世界文化观最终都没能在各自的形成过程中取得成功。但由于相互碰撞,东西方文化出现了难得的认同。认同之一是,在西方尤其是在美国引发了对东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研究;认同之二是,在中国,这种研究表现为近代社会知识分子追求进步、自由,图强自主的“西学东渐”。由于西方对中国的不断研究和认识,最终促成了近代一门新的学科——“汉学(Sinology)研究的形成。 汉学研究的范围在近代西方涉及面广。它包括对中国社会、政治、历史地理、语言文字、哲学、宗教等诸方面进行系统研究,是东方学的重要组成部门。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欧洲,法、英、德等国已经逐渐形成一支职业化的汉学研究队伍,开始了种种专业研究。这种专业研究的最大特点是:来华传教士作为研究汉学的一支重要力量从中发挥巨大作用。传教士凭借他们在华传教的亲身经历,以及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认识,以著书立说、出版发行等

美国哪些职业盛产百万富翁

美国哪些职业盛产百万富翁 来源:凤凰财经根据调查,今日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经理人员占17%、教育工作者占12%、企业总裁占7%、企业主占6%,律师、医生和会计师也占有一定比例。在拥有500 万美元以上可投资资产的富人中,公司总裁和企业主是占比最高的两个职业。 哪些行业产生较多的百万富豪 自己创业是美国人白手起家成为百万富翁的一个主要道路,在当今的商业社会,有的行业会产生较多的富人,有的行业致富之路比较坎坷。财富内幕经过调查,在2014 年发布研究报告中列举出产生男女百万富豪最多的一些行业。根据统计数据,美国产生女性百万富豪排在第一位的行业是大众传媒业,这个行业中的女性百万富豪占女性百万富豪总数的15%。美国电视台的女主播、著名节目主持人身价不菲,年薪上百万美元乃至上千万美元的女中豪杰大有人在。金融服务和投资行业是产生女性百万富豪第二多的行业,这些行业都是玩钱的或者说是帮助人们赚钱的,所以这个行业中的女性百万富豪占据了女性百万富豪总数的12%。零售业、时尚和奢侈品行业是产生女性百万富豪第三多的行业,特别是在时尚业,女性的天才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名牌产品模特的收入可谓天价,想不出百万富翁都不行,美国10%的女性百万富豪即来自零售业、时尚和奢侈品行业。科技行业中的女性百万富翁占女性百万富翁总数的8%,这个行业过去一直是男性独占鳌头,现在则成为女性与男性竞争的一个行业。医疗行业高收入者众,女性也不落人后,6%的女性百万富豪就来自医疗行业。制造业也是产生女性百万富翁比例不低的一个行业,6%的女性百万富翁是在这个行业里出人头地的。总体而言,美国女性百万富翁多来自“软性”和新兴行业,特别是女性获得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数超过男性后,更多的行业和领域成为女性的天下,这也为女性成为“小富婆”创造了机会。 对于男性而言,金融服务和投资行业是产生男性百万富豪最多的行业,16%的男性百万富豪是来自这个行业。科技行业也是男性大施拳脚的行业,12%的男性百万富豪是从科技行业里拼杀出来的。制造业是美国各行业的基础,8%的男性百万富豪产生在这个行业。男性在零售业、时尚和奢侈品行业看起来不如女性表现得突出,但也有7%的男性百万富豪来自这个行业。医疗行业看起来是一个男女平等的行业,6%的男性百万富翁在这个行业里打拼,与女性百万富翁有得一拼。美国男性百万富翁在“硬行业”中要领先女性,比如矿山、农业行业产生的百万富豪占男性百万富豪总数的6%,而在这种“硬行业”中,产生的女性百万富豪比例则较低。 产生百万富翁比例最高的职业 当歌星、影星、体育明星是成为百万富豪的光明大道,而且身价还可能不止百万。但这三种职业竞争激烈,要想出人头地还得能折腾才行。美国产生百万富翁比例最高的职业,不是上面所说的那三种职业,而是经理人员,经理人员在拥有100 万至500 万美元可投资资产人群中所占比例为17%。经理职业属于高薪职业,收入高就容易积攒家底。根据美国劳工部的统计,2013 年美国经理人员约有650 万人,约占所有就业人员的5%。经理是各个行业的精英,他们的职责是管人管事,所以在薪水待遇上自然高人一等。2013 年美国经理人员的平均年薪超过11 万美元,公司总裁的平均年薪接近18 万美元。广告、市场销售、公共关系、计算机、信息系统、工业产品、交通运输、教育管理等行业的经理人员都属于高收入阶层。在百万富翁人群中,比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教育工作者占百万富豪总数的比例为12%,是美国百万富豪人群的第二大群体。数据显示,虽然美国中小学教师年薪10 万美元的情形有,但2013 年美国教育界的平均年薪仅为51500 美元。但为何教育工作者却还能产生大批百万

海外汉学研究授课讲义汇总

海外汉学研究 授课大纲 授课教师:润 授课系别:中文系 授课专业:对外汉语专业 授课年级:大三 授课课时:34 第一部分绪论(3学时 一、汉学研究的相关概念 (一何谓“汉学” 汉学是Sinology,指外国人研究中国文化、历史、语言、文学及社会、宗教、经济、科技等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的学问。 1.“国学”与“汉学”的关系 2.“汉学”与“中国学”的关系 (二何谓“汉学研究” 汉学与汉学研究的关系 (三何谓“汉学家” 二、汉学研究的研究视野 (一研究畴(容

1.关于中国文化向域外传递的轨迹和方式。 2.关于中国文化在传入对象国之后,于对象国文化语境中的存在状态。 3.关于世界各国(对具体的学者来说,当然是特定的对象国在历史的进程中在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中形成的“中国观”。 4.关于在中国文化(以人文学术为主体的各个领域中的世界各国学者的具体的研究成果和他们的方法论。 (二研究立场 (三研究方法 三、汉学研究的研究状态 (一研究机构 (二研究人员及结构 (三研究困境 (四研究成果——冷板凳坐热? 四、汉学研究的课程意义 (一学术研究价值 (二学习意义结合对外汉语教学的知识结构 五、汉学研究的参考文献 (一推荐教材 《国外汉学史》,何寅、许光华主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

(二主要参考书目 1.《汉学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林徐典主编,中华书局,1995年。 2.《中西文化交流史》,福伟,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 3.《国际汉学著作提要》,学勤主编,教育出版社,1996年。 4.《汉语研究在海外》,石锋主编,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5年。 5.《海外中国语言学研究》,石锋主编,语文出版社,1995年。 (三其他参考文献 1.《汉学发达史》,莫东寅,文化出版社,1949年(大象出版社,2006年 2.《汉语研究小史》,王立达编著,商务印书馆,1963年。 (四影响较大汉学研究辑刊 1.《汉学研究》,阎纯德主编,1996年起。 2.《世界汉学》,梦溪主编,1998年起。 3.《国际汉学》,任继愈主编,北京外国语大学海外汉学研究中心所主办,1996年。 (五影响较大汉学研究书系 海外汉学研究丛书,大象出版社 列国汉学史书系,学苑出版社,阎纯德主编,2006年起。 第二部分海外汉学研究史(国别史(31学时 第一章海外汉学概述(1学时

阿拉伯世界的兴衰

阿拉伯世界的兴衰 杨雨萱 一、阿拉伯帝国的诞生 穆斯林认为是在公元610年开始 ,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开始奉真主之命而在麦加传播伊斯兰教。随着传教逐渐公开,伊斯兰教徒开始增加。为了自身的统治利益,麦加倭马亚等贵族开始对穆罕默德进行迫害。630年初,在半岛上的伊斯兰教势力日渐巩固后,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大军兵临麦加城下,双方缔结《侯德比耶和约》,兵不血刃下降服了麦加城,居民更主动接受伊斯兰教,而麦加贵族在宗教上的优越地位也得以保持。随后,阿拉伯半岛远近的各个部落纷纷遣派使者往麦地那表示归顺,少数对抗者遭到镇压。自此,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开始以伊斯兰教为核心建立一个统一的阿拉伯穆斯林国家。 二、扩张 阿拉伯帝国形成之后,作为先知继承者的哈里发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并满足阿拉伯人对商路和土地的要求,掀起了长达一百多年的扩张运动。沙漠中的阿拉伯人游牧民族开始征服世界的行动。阿拉伯人先后征服叙利亚、拜占庭、波斯萨珊帝国等,继续不断扩张,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封建军事帝国。 三、鼎盛 8-9世纪,阿拉伯帝国达到鼎盛。9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国土面积为126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5000万。经济上,由于政治稳定,统治者的开明政策,以及地理位置的优越性,几乎全球所有的贸易都操纵在阿拉伯人手中。文化上,阿拉伯成为全球文化交流中心。 四、衰落 十一世纪,发源于西欧的十字军东征造成了阿拉伯文明的衰弱;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最终灭了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民族从此一蹶不振。近代西方诸国又殖民统治了阿拉伯地区很长一段时间。 五,复兴之路 由于历史上的辉煌,阿拉伯人探求民族复兴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二战结束以来,这样的努力和尝试曾经有过两次。 第一次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埃及纳赛尔革命为代表的民族民主革命,以推翻由西方扶植和委任的封建政府为主要方式,并致力于统一,但统一化进程最终不了了之。 第二次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盛极一时的伊斯兰复兴运动,受到贾迈勒丁·阿富汗尼的原教旨主义理论影响,一批阿拉伯政治家开始号召“从宗教中找出路”,来实现民族复兴。如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 眼下所谓“阿拉伯之春”运动应被视为二战后阿拉伯人探求民族复兴的第三次浪潮, 阿拉伯世界一些国家民众纷纷走上街头,要求推翻本国的专制政体的行动,并乐观地把“一个新中东即将诞生”预见为这个运动的前景,认为这个“阿拉伯之春”属于“谙熟互联网、要求和世界其它大部分地区一样享有基本民主权利的年轻一代”。 但是,就目前现状来看,阿拉伯民族的复兴之路,依然漫长!

美国面临的社会问题

世界上私人拥枪数量最多的国家。2013年底,美国人拥有枪支达到3亿。大量枪支散布在美国社会,导致枪击事件频繁发生。根据《今日美国报》报道,2013年美国发生30起死亡4人以上的枪击事件,造成137人死亡。近年来,美国每年都有10万多人遭遇枪击,其中有3万多人丧命枪口,这些人或是死于枪击暴力犯罪,或是死于自杀、误杀等事件。美国政府未能采取有效措施管制枪支。(见注3) The United States is the largest privately owned firearms in the world, the proliferation of firearms, causing serious social problems. ). As of 2013, there were about 300 million guns in the U.S..According to a report published on the USA Today , 137 people died in 30 mass killings – four or more people killed, not including the killer – in 2013. On average, more than 100,000 Americans are being shot each year, and 30,000 deaths are caused by the use of guns. 失业率居高不下。据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2013年9月16日报道,2012年美国工人平均失业时间为39.5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一年。美国最低收入家庭的失业率高达21%,几乎和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所有工人的失业率相同。2014年美国国情咨文称,即使在复苏之中,许多美国人还是在勉强度日,还有很多人仍然没有工作。 Unemployment rates are high in the US. According to a report by the CNBC on September 16, 2013, in 2012, the average length of unemployment for U.S. workers reached 39.5 weeks, the highest level since World War II. Rates of unemployment for the lowest-income families topped 21 percent, nearly matching the rate for all workers during the 1930s Great Depression. “even in the midst of recovery, too many Americans are working more than ever just to get by... And too many still aren’t working at all.” 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美国人口普查局2013年9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美国贫困人口超过4700万,总体贫困率为15%,大约640万65岁以上的老年人非常贫困。(见注25)美国国内税收署1913年至2012年的数据显示,美国目前的贫富差距是这一时期最大的。2012年,美国收入最高的1%的人口集中了19.3%的总收入;美国10%的家庭控制了全美50.4%的总收入,这个数字是自1917年以来最高的。2009年至2012年,美国收入最高的1%家庭的收入增长了31.4%,占美国全部收入增长的95%;而低收入阶层只增长了0.4%。(见注26)2014年美国国情咨文称,美国公民的平均工资几乎没有变化,社会不平等加深。 Wealth gap in the US is widening. Statistics released by the U.S. Census Bureau in September 2013 showed more than 47 million U.S. people living in poverty in 2012, and that the poverty rate reached 15 percent. The data also indicated about 6.4 million people aged 65 and older were poor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0723284.html,, November 6, 2013). New research using the U.S.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 data from 2012 all the way back to 1913 found that the current gap between America’s rich and poor is the widest in history. The richest 1 percent’s share of total household income was a record 19.3 percent in 2012. The top 10 percent of U.S. households controlled 50.4 percent of total income in 2012, the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 提要:美国汉学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业余汉学时期和专业汉学时期。以时间点为界限,则可以把美国汉学分成更为清晰的三个时期,即早期( 1877 年前) 、中期( 1877 ~1928年) 、后期( 1929 年后) 。就近20 多年来国内外对美国汉学的研究来看,战后的中国学是重点。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应该加强对20 世纪前半期以及20 世纪以前的美国汉学史的研究。 关键词:汉学历史分期美国 一、历史分期 美国的汉学研究虽然起步比欧洲晚,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汉学研究的专业化和大量研究机构的建立,美国的汉学研究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今天,无论是在资金投入、学术资源方面,还是在研究模式、人才培养方面,美国均处于整个西方汉学研究的领先地位,其研究成果对中国本土学术的影响也趋增巨大。 任何学术都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1963 年,全美国仅有33 人获得中国研究博士学位,而到了1993 年,供职于美国大学、政府、新闻界、企业界的各类中国研究专家已逾万人,其中仅效力于跨国公司、基金会、法律事务所等机构的专家就达到5300 人之多。19 世纪时,美国没有一家专门研究中国的学术团体,汉学研究在美国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842 年建立)、美国历史学会( American Historical Society,1884 年建立) 中所占比例均十分有限,而目前仅哈佛大学就有10 多个与中国研究有关的机构。 如果将汉学研究限定在大学或学院研究的层面上,那么美国的汉学研究开始于1877年,这一年6 月耶鲁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汉学教授职位。此后,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也设立了类似的职位。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看待汉学,将商人、旅行家、传教士、外交官以及其他对中国有兴趣的人士的研究也看作汉学的一部分,那么美国的汉学史则可以追溯到18世纪。1784 年在第一艘到达中国的美国商船上,大副山茂召( Samuel Shaw) 写下了他对中国的第一印象,美国汉学伴随着中美直接贸易的产生而产生。但美国汉学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欧洲汉学从此结束了在美国的影响,实际上,19 世纪30 年代以前美国人关于中国的信息主要来自欧洲( 特别是英国)。当代美国学者孟德卫(David E. Mungello) 将欧洲汉学的起源划定在17 世纪,他把基歇尔( Athanasius Kircher )、威尔金斯( John Wilkins)、莱布尼茨( Gottfried W. Leibniz) 等人利用来华耶稣会士提供的信息进行汉学研究的学者称之为“早期汉学家”( proto -sinologist) ,把他们的研究称之为“早期汉学”( proto -sinology)。①如果套用孟德卫的概念,我们可以把美国的建国元勋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潘恩( Thomas Paine )、杰斐逊( Thomas Jefferson ) 称为“早期汉学家”,他们都曾读过耶稣会士的著作并写下了自己对中国的看法。②19 世纪利用欧洲文献研究儒家思想的超验主义者如爱默生( Ralph W. Emerson )、梭罗( Henry D.Thoreau) 同样也可以归入这一行列,他们虽然人数很少,研究范围也很有限,但却是美国早期汉学一个不应忽视的组成部分。 对于这200 多年的美国汉学史,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分期。一种比较常见的看法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界线,理由是战前美国的汉学研究比较零散,且受欧洲的影响比较大,战后,特别是1958 年通过“国防教育法案”(National Defense

中东地区概况

中东地区概况 位于欧、亚、非三大洲的结合部,西北面临地中海,通过苏伊士运河与红海、阿拉伯海联通,经印度洋向东可通向亚洲,向西可抵达欧洲,历来是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及商业地位。中东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仅海湾国家的石油储量就占世界的26%,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市场。 欧美市场是目前世界上最发达、最成熟的市场,但这个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商品趋于饱和,加上高进口关税及贸易壁垒的限制 ,后来者或中小实力的企业很难进入。纵览当今世界,唯有中东和非洲市场是一个充满商机、前景良好的热点市场。中东市场主要包括阿联酋,科威特,沙特,伊拉克(图片-新闻-网页),伊朗,也门,阿曼,巴林,卡塔尔,叙利亚,利巴嫩,苏丹等海湾国家。 “中东地区”或“中东” 是指地中海东部与南部区域,从地中海东部到波斯湾的大片地区,“中东”地理上也是非洲与欧亚大陆的亚区。

“中东”不属于正式的地理术语。一般说来包括巴林、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约旦、科威特、黎巴嫩、阿曼、卡塔尔、沙特、叙利亚、阿联酋和也门,巴勒斯坦、马格里布国家(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突尼斯)以及苏丹、毛里塔尼亚和索马里,由于其历史文化原因一般认为属于中东国家,土耳其和塞浦路斯尽管地理上属于中东地区的一部分,但是他们自身认为属于欧洲;北边的阿富汗有时也与中东联系密切。 阿拉伯国家概况 一、基本情况 【概况】阿拉伯世界西起大西洋东至阿拉伯海,北起地中海南至非洲中部,面积约为1420万平方公里,位于亚、非两大洲的结合部,其非洲部分占72%,亚洲部分占28%,具有重要的战略地理位置。阿拉伯世界有宽广的海岸线,如大西洋、地中海、阿拉伯湾、阿拉伯海、亚丁湾、红海和印度洋等水域的海岸线,该地区曾经孕育了一些著名的古代文明,如埃及古文明、亚述文明、巴比伦文明、腓尼基文明等。 【语言】各国官方语言为阿拉伯语,非洲地区的阿尔及利亚、吉布提、毛里塔尼亚、摩 洛哥、突尼斯、科摩罗通用法语。 【宗教】各国居民以信奉伊斯兰教为主,另有部分居民信奉基督教及其它宗教。 【主要组织】 (一)阿拉伯国家联盟:1945年3月22日,在埃及倡议下,7个阿拉伯国家的代表在埃及首都开罗举行会议,通过了《阿拉伯联盟宪章》,阿拉伯国家联 盟正式成立。阿盟宪章规定,阿盟总部的永久地址为埃及首都开罗。目前阿盟的秘书长为阿姆鲁·穆萨(Amr Moussa,曾任埃及外长,2001年3月起任阿盟秘书长)。现有成员22个:阿尔及利亚、阿联酋、阿曼、埃及、巴勒斯坦、巴林、吉布提、卡塔尔、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亚、毛里塔尼亚、摩洛哥、沙特、苏丹、索马里、突尼斯、叙利亚、也门、伊拉克、约旦、科摩罗。阿盟对于阿拉伯国家联合自强,协调发展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关系,特别是维护地区稳

今日美国――迪斯尼公司

今日美国――迪斯尼公司 THIS IS AMERICA - The Disney Company By Jerilyn Watson Broadcast date: January 14, 2001 VOICE ONE: Walt Disney was one of America’s most famous film producers. He created Mickey Mouse, Donald Duck and some of the world’s most successful entertainment businesses. I’m Bob Doughty. Walt Disney's 'Magic Kingdom' VOICE TWO: And I’m Doug Johnson. The world of Walt Disney is our report to day on the VOA Special English program, THIS IS AMERICA. (("WHEN YOU WISH UPON A STAR" INSTEAD OF THEME)) VOICE ONE: Film artist and producer Walt Disney died in Nineteen-Sixty-Six. Yet his work and influence live on.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watch Disney movies and Disney television programs. They buy Disney music, books, videos, toys, clothes and games. They attend Disney shows. They stay in Disney hotels and ride on a Disney passenger ship. They visit Disney entertainment1park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ance and Japan. VOICE TWO: Last month was the one-hundredth anniversary2of the birth of Walt Disney. He was born in Nineteen-Oh-One in Chicago, Illinois3. In Nineteen-Twenty-Three, Walt Disney moved to Hollywood, California. He hoped to become a movie producer or director. However, he could not find a job. So he decided to make animated4 movies or cartoons. Walt Disney was an artist. He wanted to bring his pictures to life. A cartoon is a series of drawings on film. Each drawing is a little different from the one before it. Each

一个美国汉学家的独到点评 为什么汉语如此的难

. 一个美国汉学家的独到点评为什么汉语如此的难? 任何一个喜欢思考的人看到这这篇研究文章标题后可能问的第一个问题是:“对谁难?”这是个合乎情理的问题。毕竟,中国人学起来似乎没问题。当中国幼童们经历“可怕的两岁”时,正是他们的汉语把他们的父母搞得焦头烂额,而且再等上几年,也正是这些小孩就会真的用那些难到让人没办法的中文字潦草地写情书和购物单了。那么我说“难”是什么意思呢?因为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这篇文章的语调会带有很多的牢骚和抱怨,所以我不如直接明确说出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对我来说难,一个母语是英语的人在成年时试图学习汉语,经历教科书、录音带、会话伙伴等等这样一整个过程,整个一个语无伦次的过程。我的意思是对我来说难----对很多其他的西方人来说难,他们耗费人生的一年又一年,用脑袋来撞击中国的长城。如果这就是我所要表达的全部,那么我的述就太空洞了。汉语对我来讲当然难。毕竟,任何一门外语对一个非母语的人来说都难,对吧?应该说,在某种意义上是如此。对一个学习者来说,并非所有的外语都同等程度的难。取决于你的母语是什么。一个法国人学意大利

语通常比一个美国人学起来更容易,而一般美国人学德语比日本人快得多,如此等等。那么,我现在争辩的是,汉语比你有可能打算去学的任何其它一种语言都难。我的意思是,专业资料Word . 汉语不仅仅是对我们(母语为英语者)来说难,而是在绝对程度上难。也就是说,汉语对中国人他们自己来说都难。要是你不相信,可以去问一个中国人。大多数中国人都会愉快地告诉你他们的语言很难,可能是全世界最难的。(很多人甚至以此自豪,就如同一些纽约人事实上会为生活在美国最不适宜居住的城市而自豪一样。)也许所有的中国人都该因生为中国人而获颁一枚奖章。无论如何,他们总体上都不同程度地意识到他们的母语所具备的珠穆朗玛峰般的地位,他们站在其“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峰顶上,注视着卤莽愚蠢的老外们呼哧呼哧地沿着陡峭的山坡往上攀爬。每个人都听说过一个被广泛认定的事实:英语里有句成语----“这对我来说如同希腊文”,如果你在全世界所有语言里寻找这句成语的对等表达,并由此达成一个“哪门语言最难”的共识,那么这一语言学调查的结果是,汉语轻松赢得“标准难以读懂语言”称号。(比如,法语里有句成语C\\est du chinois,“这是中文啊”,等于是说:“没法看懂”。其它语言也有类似的表达)。

美国十大博物馆集锦

美国十大博物馆集锦 据美国《今日美国》11月21日报道,在即将迎来的感恩节,人们或许更加关注的是该怎样度过感恩节后的“黑色星期五”,你是去购物血拼呢?还是去博物馆充实你的“黑色星期五”?在“黑色星期五”当天,不只是商场能吸引大量人群涌入,感恩节后的那个星期五也是今年最忙碌的博物馆开放日之一,届时将会有许多假日旅行的游客和当地人涌入观看展览。许多博物馆表示,虽然现在处于一个几乎可以在网络上找到每一件文物和名著的时代,但是在现实生活找不到它们的替代品。乔治亚大学艺术博物馆的主管William U. Eiland这样说道:“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一次非常棒的情感体验。”他和《今日美国》的Larry Bleiberg分享了几个他喜爱的博物馆。

一、Clark Art Institute(美国威廉斯镇:克拉克艺术中心) 这个小小的大学城里的艺术展廊里收藏着一些欧洲大师的作品,并且最近还增添了一个新的瑰宝。Eiland说,来这里参观的人们将会有机会在新英格兰的一个不起眼的小镇里欣赏到世界级的艺术品展览。其中的一件瑰宝是15世纪Piero della Francesca 的著作《圣母子与四天使》,这幅作品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历史性时刻。 (联系方式:413-458-230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0723284.html,) 二、Nasher Sculpture Center(美国达拉斯:纳希尔雕塑美术馆) Eiland把Renzo Piano设计的这座建筑称为“近30年来最重要的博物馆建筑成就”。美术馆里的收藏被放置在一个花园里,其中也不乏许多大师的作品,如毕加索、卡尔德、米罗、摩尔,不胜枚举。Eiland说,凡是过来纳希尔雕塑美术馆参观的人,都被这里吸引住,流连忘返。 (联系方式:214-242-5100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0723284.html,) 三、Field Museum(美国芝加哥:菲尔德博物馆) Eiland说他一直都期望着能够参观这个庄严值得尊敬的历史自然博物馆。他个人认为这里的一大亮点是一只名叫Sue的恐龙,这是一直到目前为止被发掘的恐龙中保存得最完好(从鼻子到尾巴都保存得很好)体型最大的雷克斯霸王龙。“和它在同一空间中都会发怵,”Eiland说“这是一个很棒的家族博物馆。”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中国比较文学发展简史 第一章史前期(先秦——十九世纪末) ——翻译肇端 一史前期特点 史前期的比较文学有着迥异于其后阶段的特点: 1 时间跨度长:如果以西汉为史,则有约两千年时间,如果包括西汉之前的先秦,则已超过两千年; 2 发展极其缓慢:从开始的片段、零星记载,到十九世纪末,基本上以翻译为主,即使是跨国界、跨学科,也大多是混杂于文论或者是散见于各类文献中,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比较,而多“比附”,更谈不上系统完整的理论与方法; 3 综合的非纯文学比较:和西方相比,中国的比较文学从一开始起,便局限于同一文化圈内做系统比较。 二史前期概述 A 早期翻译 史前期最早阶段的西汉时期(包括之前的先秦时期),显露比较文学端倪的史料记载,主要有两个方面: a 《史记》、《汉书》及《后汉书》中涉及西域的记载,有关于汉朝与西域诸国神话传说流传与真伪的比较,这几乎可以说是涉及了比较文学最原始的记载; b 西汉刘向《说苑.善说》中记载了鄂君子请人翻译《越人歌》的传说,从时代上看,这是中国比较文学史上有记载的跨民族的最早翻译。 B 佛经翻译的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东汉至西晋

1 安世南:安息太子,译有《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种佛经,人称其“为群译首”; 2 支娄迦谶:月支人,翻译了《般若道行》《般舟三味》等经三十多卷,其译文“审得本旨,了不加饰”; 特点:译经不少,但多零品断简,尚不成系统;译文体尚不确立;译者多为外国人,致使译文质量大多粗糙。这一时期的译事,只能属早期启蒙时代,但是,在整个翻译史上筚路蓝缕的功绩不可抹杀; 第二时期:东晋至南北朝 前期:东晋和二秦 1 道安及弟子慧远:有南北倡和之功; 2 鸠摩罗什:指正旧译纰缪,影响相当一批僧人; 后期:南北朝至隋代 出现一种名为“格义”的早期中外比较方法,以儒家的概念来解释佛家概念,并进行类比研究,只是它主要用于哲学与宗教方面,还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比较文学。 特点:西行求法之风盛行,带回许多译本;出现很多重要译家;佛经中的许多重要法典都已全部或者部分译出,成绩可观;建立了大规模译场,分工严密,译文质量也大有提高,标志着整个译业进入了兴盛时期; 第三时期:唐贞观至贞元年间 玄奘:开创中国译经史的新局面、新风格,其译文被称为“新译”,且自著佛论,提倡因明,“逻辑”亦出自玄奘。 C 明清时的中西文化接触 史前期的比较文学研究,在唐代是一个高潮,到了明清又出现一个小高潮。明清两代,随着来华传教士的增多,大批有关欧洲文化的著作在中国出现。同时,中国学者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中西文化、主张西学东渐的有识之士: 1 徐光启:主张比较中西之异同,提出“理相符合,参互考稽”; 2 利玛窦:《畸人十篇》,涉及比较宗教、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学成分。

西方汉学答案

一、马可波罗游记的意义 《马可波罗游记》的思想文化意义: 《马可波罗游记》无疑是西方东方学中最重要的历史文献。它是第一部全面、深入介绍中国的游记,是中世纪西方对中国认识的顶峰。在本质上,它是西方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是西方文化进展中的一个环节。 1.《马可波罗游记》拓宽了欧洲人的世界观念。马可波罗这个威尼斯富商的契丹之行,一下子把西方人的眼光拉到了大陆的最东端,欧洲以往那种地中海世界观念被突破,罗马不再是世界的中心。它拜托了中世纪地图学的幻象,构成了欧洲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马可波罗游记》激发了欧洲的世俗观念。文艺复兴造就了意大利人新的性格,人们对于世俗生活的渴望,对财富的迷恋,对爱情的追求被调动起来。《马可波罗游记》成为一种意大利梦幻新生活的象征,成为一切世俗追求的理想王国。 3.《马可波罗游记》催生了近代的地理大发现。全球化的序幕开启于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第一个驾着三桅帆船驶向大西洋的是一位意大利人——哥伦布,他正是《马可波罗游记》的忠实读者。他对契丹的向往使他对契丹财富渴望的西班牙国王一拍而合。 二、高本汉的成就 高本汉(1889—1978),歌德堡大学教授、校长,远东考古博物馆馆长。 1.高本汉是瑞典最有影响的汉学家,瑞典汉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建立,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2.高本汉最大成就是对古代汉语语音的构拟。他运用欧洲研究的比较音位学原理,以及吸收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为这些汉字拟定了一套比过去精确得多的语音系

统。 3.高本汉首开中国历史声韵学研究的先驱,也开始了瑞典大学系统教授汉语的先河。他训练出了一批对瑞典汉学发展产生巨大推动的学生,如马悦然、林西莉、汉斯、卜斯温等人。 4.高本汉一生着述达百部之多,研究范围包括汉语音韵学、方言学、词典学、文献学、考古学、文学、艺术和宗教。在中国历代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欧洲比较语言学的方法,探讨古今汉语语音和汉字的演变,创见颇多。 三、西方来华传教士汉语研究的主要成就 1.开创了汉欧双语词典的编纂工作 中国的双语词典历史悠久,佛教僧人曾编纂汉语和梵语的双语词典。 明末耶稣会入华以后,最早的双语词典是罗明坚和利玛窦编纂的《葡汉词典》。《葡汉词典》的学术地位: 第一,它是最早的汉语-西方语言对照词典之一。事实上,真正的汉语与欧洲语言对照的双语词典应从《葡汉词典》开始。 第二,它是最早的用罗马字母给汉字注音的系统,实际上是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第三,它为研究晚明语言学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马礼逊编纂的《华英字典》,作为中国第一部汉英字典,其影响是深远的。 第一,它为西方人、尤其是来华传教士学习中文提供了便利。《华英字典》出版后,受到欧洲各界尤其汉学界的普遍赞誉,并很快风靡欧洲大陆。 其次,对后来的词典编纂者具有启发作用。《华英字典》对日本英日字典的编纂产生了很大影响。 另外,在《华英字典》中已包含许多现代汉语语词,对现代汉语新词的创制和中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概要

美国汉学的历史分期与研究现状 提要:美国汉学从大的方面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业余汉学时期和专业汉学时期。以时间点为界限,则可以把美国汉学分成更为清晰的三个时期,即早期( 1877 年前、中期( 1877 ~1928年、后期( 1929 年后。就近20 多年来国内外对美国汉学的研究来看,战后的中国学是重点。在这样的现状之下,应该加强对20 世纪前半期以及20 世纪以前的美国汉学史的研究。 关键词:汉学历史分期美国 一、历史分期 美国的汉学研究虽然起步比欧洲晚,但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汉学研究的专业化和大量研究机构的建立,美国的汉学研究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今天,无论是在资金投入、学术资源方面,还是在研究模式、人才培养方面,美国均处于整个西方汉学研究的领先地位,其研究成果对中国本土学术的影响也趋增巨大。 任何学术都必然经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1963 年,全美国仅有33 人获得中国研究博士学位,而到了1993 年,供职于美国大学、政府、新闻界、企业界的各类中国研究专家已逾万人,其中仅效力于跨国公司、基金会、法律事务所等机构的专家就达到5300 人之多。19 世纪时,美国没有一家专门研究中国的学术团体,汉学研究在美国东方学会(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842 年建立、美国历史学会 ( American Historical Society,1884 年建立中所占比例均十分有限,而目前仅哈佛大学就有10 多个与中国研究有关的机构。 如果将汉学研究限定在大学或学院研究的层面上,那么美国的汉学研究开始于1877年,这一年6 月耶鲁大学设立了第一个汉学教授职位。此后,哈佛、哥伦比亚等大学也设立了类似的职位。如果从宽泛的意义上看待汉学,将商人、旅行家、传教士、外交官以及其他对中国有兴趣的人士的研究也看作汉学的一部分,那么美国的汉学史则可以追溯到18世纪。1784 年在第一艘到达中国的美国商船上,大副山茂召

美国模具

美国模具车间成功的原因及关键 今日美国的模具工业经历了相当大的变化-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竞争加剧与技术进步的驱使。这里有一家模具公司把技巧与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竞争力,而且超越了竞争对手并不断壮大。作为LaitramLLC集团底下的三个制造公司之一,Intralox公司(位于路易斯安纳州Harahan市)生产模块化塑料传送带。 由于要提供的传送带的样式、材料与颜色的组合超过400种,该公司内部的模具车间常常满负荷运转。 如今,Intralox的模具车间雇佣29位模具制作人员与维修技工来操作9台平面磨床、5台铣床、3台冲压机与2台线切割机,它可称得上是该地区最有竞争力的车间。帮助公司赢取竞争的是从联合磨削技术公司(位于俄亥俄州的Miamisburg)购买的JungJ630-D磨床,它配备带四个金刚石测点的PA/31轮廓修整器。 据模具车间经理JulesCeccanti讲,该车间10年前在Laitram刚开始时仅具备模具维修的能力。然后随着维修业务的开展,决定开始生产型腔模。随着生产能力的增长,公司在新技术方面投资很多,而今日的模具车间是公司所使用的塑料注射模的主要供应商。 “来到这里看到我们的装配流程以及我们的技术水平的参观者,告诉我们这个模具车间是美国南部最好的车间之一,”Ceccanti先生说。 Intralox公司拥有自己的模具车间的原因是不言而喻的-为了具备快速响应市场的竞争 优势,而这种信心来自于完整的过程控制与产品质量的一致性,以及从事维护所有权人模具信息之类敏感问题的能力。“如果Intralox要外采购模具的话,”Ceccanti先生说,“那将需要18至20个星期的交货周期。但是,如果我们自己来做,只要6个星期就可以完成模具的加工并生产出好的产品。” 该车间的确外采购部分模具制品,把模具外发。可是某些任务已经证明很难由其他公司来处理。“我们过去曾把几个如今在Jung磨床上做得非常成功的零件进行招标,”Ceccanti 先生说,“这些零件非常复杂,细节很多,非常耗时而且精度要求很高。有些公司干脆拒绝接手,而其他公司则要价很高,因为他们也不能确信能做出这样的零件,或者不能确信能赚到钱。” Ceccanti先生介绍说,其中有两个零件,他得到的报价是每件1750美元。有了Jung磨床,他这里的价格是每件400美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