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013+EAS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诊治共识简介

2013+EAS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诊治共识简介

2013+EAS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诊治共识简介
2013+EAS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诊治共识简介

2013 EAS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诊治

共识简介

李为民,刘怡希(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心内科,哈尔滨 150001)

通讯作者:李为民 E-mail :liweimin_2009@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0776858.html,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aemia ,FH )是以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升高、外周组织黄色瘤、动脉粥样硬化及早发冠心病为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单基因遗传病。但是,目前该病相应的诊断、管理指南不足,世界范围内缺乏对该病的规范管理。为精确评估FH 诊断及患病率,同时为患者提供规范的诊疗方案,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EAS )首次发表了FH 诊治共识[1]。1 FH 诊断率及治疗率低

作为国际公认的全球性疾病,FH 引起的公众健康问题不容小觑。在西方国家,普通人群杂合子FH 患病率大约为1/500,纯合子FH 约为1/100万,在法国、加拿大、黎巴嫩和芬兰这些国家,由于奠基者效应,其发病率更高[2]。按照1/500~1/200的患病率计算,全球FH 患者总数达1400万~3400万。但是,其诊断率及治疗控制率却严重不足[3,4]。共识统计了包括台湾及香港在内的22个国家和地区(未包括中国大陆地区)的人群,发现大多数国家中FH 诊断率不足1%。

迄今,并无大规模调查数据报告FH 患者冠心病患病率及接受治疗率。根据哥本哈根普通人群调查研究显示[5],确定或可能的FH 患者中冠心病患病率约为33%;这些患者中仅48%的人群接受了他汀类药物治疗。

因此,FH 诊断率低,易被漏诊,接受治疗者少,增加了冠心病患病风险。2 FH 风险评估

2013 EAS 共识强调,由于FH 患者长期暴露于高胆固醇,因此不能使用欧洲SCORE 评分量表或Framinhgam 风险评估量表评价其风险。尽管FH 患者主要以LDL-C 升高为主要矛盾,但不能单纯应用LDL-C 升高程度评价其患冠心病风险,应对其进行综合评估,包括饮食、运动、吸烟史、性别、开始治疗的年龄及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

共识强调了“累积LDL-C 负担”

(cumulative LDL cholesterol burden )这一概念。对非FH 成人,55岁时累积LDL-C 负担为160 mmol ,该胆固醇含量已足够使健康人发展为冠心病。未接受治疗的杂合子FH 患者35岁时即可达到该累积LDL-C 负担。若从18岁开始接受治疗,则达到累积LDL-C 负担的年龄可推迟至48岁,若从10岁开始接受治疗,则可推迟至53岁,几乎接近正常成人。因此,早诊断、早治疗十分必要。

男性较女性冠心病发病年龄提前。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史及高甘油三酯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均是FH 危险因素。另外,脂蛋白a[LP(a)]在临床确诊FH 病例中多异常增高。因此,目前常将LP(a)作为FH 患者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之一[6]。3 筛查与确诊

3.1 FH 筛查 由于FH 高冠心病患病风险及猝死率,需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共识指出,若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儿童、成人和其家庭组成员应进行FH 筛查:

(1)成人血胆固醇≥8 mmol/L (≥310 mg/dl )

儿童血胆固醇≥6 mmol/L(≥230 mg/dl)。

(2)家族成员早发冠心病。

(3)家族成员患肌腱黄色瘤。

(4)家族成员早发心源性猝死。

鼓励医生绘制家族系谱对年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有或无FH进行追踪,使用确诊患者后代作为索引病例,并开始进行串联筛查。

3.2 FH的诊断 1例FH患者确诊将使得这个家族中一定数量FH亲属得到诊断与治疗。FH的诊断依赖于家族史、早发冠心病史、黄色瘤和角膜弧形带、异常低密度脂蛋白增高和基因变异[7]。同时,需评估肝、肾功能,甲状腺素水平和血糖水平,以排除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

值得注意的是,FH患者总胆固醇增高,但甘油三酯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变化水平不定。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存在并不能排除FH的诊断。

目前,主要流行的三个临床诊断标准分别来自于英国西蒙标准[8],美国的MEDPED标准[9],以及荷兰的临床监测指南(DLCN)。

本共识推荐根据DLCN进行临床诊断,若评分>8分,则可确诊FH;若评分为6~8分,则极可能为FH;若评分为3~5 分,则可能为FH;若评分为0~2分,则不太可能是FH。每组指标只能选择评分最高的因素。评分>5分,黄色瘤患者及早发冠心病的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推荐其进行基因学检测。

4 FH治疗

4.1 FH治疗目标——以LDL-C为首要目标 一旦确诊为FH,患者必须立即接受治疗。与ESC/EAS 血脂异常指南[10]提出血脂控制目标一致,共识所推荐的FH治疗首要目标仍是LDL-C达标。成人患者<2.5 mmol/L(<100 mg/dl),伴冠心病或糖尿病患者则为<1.8 mmol/L(70 mg/dl)[10]。考虑到儿童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共识将儿童患者的LDL-C目标值放宽为<3.5 mmol/L(135 mg/dl)。然而,不论是成人FH或儿童FH患者,现有治疗手段下,这一目标值很难实现。

降低胆固醇获益的数据支持均来自非FH患者。FH患者仍应将控制LDL-C水平作为血脂管理的首要靶目标。降低LDL-C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并降低总死亡率。LDL-C每降低1 mmol/L,5年内心血管死亡率降低22%,总死亡率降低12%[11]。

4.2 FH治疗措施——加强降脂力度 FH患者一旦确诊,必须立即接受治疗,同时其家族成员也应考虑是否开始干预。

FH患者及其家族成员均应接受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饮食及运动咨询[12]。成人FH患者一旦确诊应立即开始药物治疗,并应终身用药。儿童应在8~10岁开始用药。FH患者优选药物包括他汀类、依哲麦布和胆汁酸结合树脂。但在药物剂量选择上,儿童及成人略有差别。

成人患者药物治疗首选他汀类[11],但是,由于常规剂量治疗时,FH患者LDL-C达标率不足20%,因此成人FH患者他汀治疗应从最大剂量开始。他汀类药物能够降低FH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生存率[13]。事实上,尽管已使用最大剂量治疗FH,但仍有很多患者胆固醇水平无法达标。因此,尽管缺乏联合用药依据,共识仍推荐他汀及依哲麦布联合治疗,可以降低60%~70%的LDL-C水平。对于高危患者,还可在此基础上加用胆汁酸结合树脂,三药联合治疗。而对于他汀不耐受者,必须进行专科评估,尽可能尝试多种他汀类药物,同时可考虑联合使用他汀类药物、依哲麦布及胆汁酸结合树脂。

纯合子FH患者和降脂药物治疗无效且伴冠心病的FH患者可给予脂蛋白血浆清除治疗。但是,目前各国脂蛋白血浆清除指征不一致[14,15]。

5 儿童FH

由于FH患者自出生始即存在血胆固醇升高,易早发动脉硬化。并且,FH患儿起始治疗越早,未来获益越大[16]。但是,由于儿童生长及发育所需,2岁前不宜应用低脂饮食,同时考虑到8~10岁前儿童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安全性不确定,因此,儿童最佳筛查FH年龄为2~10岁。

5.1 儿童FH的特点 由于FH家系中的低脂饮食及健康生活方式,患儿LDL-C水平往往不如预期高,黄色瘤及角膜环亦出现较晚,因此,其诊断较

为困难。

FH 家系中,若儿童LDL-C 水平超过3.5 mmol/L (>135mg/dl ),强烈提示FH 。若同时伴有父母一方DLCN 评分>5分,即可临床诊断。

5.2 儿童FH 治疗 患儿饮食控制应从2岁以后开始。但应避免限制能量摄入,同时密切监测患儿生长曲线。

另一方面,尽管应尽早使用降脂药物,但儿童应用降脂药物的研究领域仍是空白。根据成人血脂控制研究结果及短时儿童用药监测,FH 患儿首选低剂量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16]。对于纯合子FH 患儿,可考虑脂蛋白血浆清除治疗,或谨慎选择心-肝联合移植。

FH 发病率高,危害性大,早期诊断及规范治疗意义重大。2013 EAS 共识为FH 规范化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据(图1)。但是仍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数据,缺乏专门针对FH 的大规模研究支持。共识中治疗获益的数据即根据无FH 患者研究所推

图1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诊治小结

注:FH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DLCN :荷兰临床监测指南;Lp (a ):脂蛋白(a )

断。因此,亟需大型FH 流行病学调查。

另一方面,2013 EAS 共识主要针对欧洲患者。目前国内报道FH 家系仅百余例[17],突变检出率低,2013 EAS 共识中,统计数据亦未纳入中国大陆地区,并非由于我国FH 发病率低,而是由于中国对该病认识不足,相应研究资料不充分,缺乏大规模流行病学资料。我国FH 临床诊断亦较陈旧,大多根据1998年出版的《临床冠心病学》提出的标准[18]:

成人血清总胆固醇>7.8 mmol/L ,16岁以下儿童总胆固醇>6. 7 mmol/L 或成人LDL-C >4.4 mmol/L ,患者或亲属有肌腱黄色瘤者诊断为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未达纯合子标准者诊断为杂合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缺乏分子生物学诊断。因此,亟需开展我国自己的FH 研究,并制定相应的规范化管理策略。

综上,我们应辩证学习2013 EAS FH 诊治共识,取其精华,制定适合国人的规范化管理共识或指南,提高FH 检出率,早期发现、诊断并治疗患者,将风

疑诊

满足下述条件之一者应进行筛查:1.FH 家族成员之一;

2.成人胆固醇≥8 mmol/L ,儿童胆固醇≥6 mmol/L ;

3.早发冠心病家族史;

4.肌腱黄色瘤;

5.家族成员有早发心源性猝死者。

FH 患者早期干预

儿童:可考虑使用他汀类,依哲麦布,胆汁酸结合树脂;成人:首选大剂量他汀类治疗,可联合依哲麦布,胆汁酸结合树脂,尚可考虑贝特类及烟碱类药物;

必要时可考虑脂蛋白血浆清除治疗。

诊断:根据DLCN 标准进行诊断(该标准不能应用于儿童)

根据家族内发病情况绘制家系图

治疗达标

所有家族成员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饮食控制

排除继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包括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及Lp(a)水平

险降至最低,使FH患者获益最大。

参考文献

[1] Nordestgaard B, Chapman M, Humphries S, et al.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aemia is underdiagnosed and undertreated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guidance for clinicians to prev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 Consensus Statement of the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J]. Eur Heart J, 2013 [Epub ahead of

print].

[2] Marong-van M, van Maarle MC, Stouthard ME. Getting insur-

ance after genetic screening on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 l aemia;

the need to educate both insurers and the public to increase

adherence to national guidelinges in The Netherlands[J]. 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 2002, 56(2):145-157.

[3] Pijlman AH, Huijgen R, Verhagen SN, et al. Evaluation

of cholesterol lowering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a large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the

Netherlands[J]. Atherosclerosis, 2010, 209(1):189-194.

[4] Bates TR, Burnett JR, van Bockxmeer FM, et al. Detection

of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aemia: a major treatment gap in

preventative cardiology[J]. Heart Lung Circ, 2008, 17(5):411-

413.

[5] Ben M, Watts G, Tybjaerg-Hansen A, et al. Familial hypercho-

lesterolemia in the Danish general population: prevalenc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d cholesterol-lowering medication[J].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12, 97(11):3956-3964.

[6] Jansen AC, van Aalst-Cohen ES, Tanck MW, et al. The contri-

bution of classical risk factors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aemia: data in 2400 patients[J]. J

Intern Med, 2004, 256(6):482-490.

[7] Civeira F.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heterozygous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J]. Atherosclerosis,

2004, 173(1):55-68.

[8] Sullivan D, CSANZ Cardiovascular Genetics Working Group.

Guidelines 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aemia[J]. Heart Lung Circ, 2007, 16(1):25-27.

[9] Vaverkova H, Soska V, Rosolova H, et al. Czech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yslipidemia in adults[J]. Cas Lek Cesk, 2007, 146(6):2-15. [10] The task force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ESC) and the European

Atherosclerosis Society (EAS). ESC/EAS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dyslipidaemias[J]. Eur Heart J, 2011, 32:1769-

1818.

[11] Baigent C, Blackwell L, Emberson J, et al. Ef fi cacy and safety

of more intensive lowering of LDL cholesterol: a meta-analysis

of data from 170,000 participants in 26 randomised trials[J].

Lancet, 2010, 376(9753):1670-1681.

[12] Broekhuizen K, Jelsma GJ, van Poppel NM, et al. Is the

process of delivery of an individually tailored lifestyle

intervention associated with improvements in LDL cholesterol

and multiple lifestyle behaviors in people with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J]. BMC Public Health, 2012, 12:348.

[13] Perk J, De BG, Gohlke H, et al. European Guideline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 The

Fifth Joint Task Forc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

and Other Societies 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 Prevention in

Clinical Practice[J]. Atherosclerosis, 2012, 223(1):1-68. [14] Stefanutti C. Treatment of severe genetic dyslipidemia: where

are we going?[J]. Ther Apher Dial, 2013, 17(2):122-123. [15] Stefanutti C, Vivenzio A, Ferraro PM, et al. Apheresis-inducible

cytokine pattern change in severe, genetic dyslipidemias[J].

Cytokine, 2011, 56(3):835-841.

[16] Rodenburg J, Vissers MN, Wiegman A, et al. Statin treatment

in children with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 the younger, the

better[J]. Circulation, 2007, 116(6):664-668.

[17] 代艳芳,孙立元,张新波,等.中国人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

症LDLR基因突变研究进展[J].遗传,2011,33(1):1-8.[18] 陆宗良.脂质代谢异常与冠心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

版社,1998:77.

收稿日期:2013-10-07

高脂血症

疾病名:高脂血症 英文名:hyperlipoidemia 缩写:HL 别名:hyperlipemia;高脂血;血脂过多 ICD号:E78.5 分类:代谢科 概述:血脂是血浆中的中性脂肪(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和类脂(磷脂、糖脂、固醇、类固醇)的总称,广泛存在于人体中,它们是生命细胞基础代谢的必须物质。血脂中的主要成分是三酰甘油和胆固醇,其中三酰甘油参与人体内能量代谢,而胆固醇主要用于合成细胞浆膜、类固醇激素和胆汁酸。 脂质是体内的一种重要组成成分,广泛存在于各种膜的结构中。脂质为疏水性的分子,不溶或微溶于水,其在维持细胞的完整性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可使血浆中的物质通过直接弥散或经载体进入细胞内。同时,脂质是体内能量贮存的主要形式,也是肾上腺和性腺类固醇激素以及胆酸合成的前体物质。此外,脂质还是血液中许多可溶性复合物运输的载体。 脂质分为:脂肪酸(FA)、三酰甘油(TG)、胆固醇(Ch)和磷脂(PL)。其中三酰甘油和磷脂为复合脂质。血浆中的胆固醇又分游离胆固醇(FC)和胆固醇脂(CE)两种,二者统称为血浆总胆固醇(TC)。 高脂血症(hyperlipoidemia)是指血脂水平过高,可直接引起一些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胰腺炎等。 流行病学:血脂水平与遗传和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因此不同种族人群和饮食情况下的血脂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西方男性的平均胆固醇水平为5.4mmol/L,而日本男性相对较低,仅为4.3mmol/L。我国人群的胆固醇水平亦低于欧美人群,平均为3.8~5.14mmol/L。 我国正常人的各种血脂水平(表1)。

体内的血脂水平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儿童的血脂水平低于成人,其高脂血症的标准为:胆固醇>5.2mmol/L(200mg/dl),三酰甘油>1.6mmol/L(140mg/dl)。此外,血脂亦受性别和生理状态的影响。女性从青春期起直至绝经期,其三酰甘油和胆固醇水平均低于男性,而HDL水平高于同龄男性。 1.高胆固醇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的原因包括基础值偏高、高胆固醇和高饱和脂肪酸摄入、热量过多、年龄及女性更年期的影响、遗传基因的异常、多基因缺陷与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 (1)基础血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高:与各种属的动物相比,人类的基础LDL-C水平较高,可能与人体内胆固醇转化为胆汁酸延缓,肝内胆固醇含量升高,抑制LDL受体活性有关。这种较高的基础LDL-C是人类临界高胆固醇血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2)饮食中胆固醇含量高:胆固醇摄入量从200mg/d增加到400mg/d,血胆固醇可升高0.13mmol/L(5mg/dl),其机制可能与肝脏胆固醇含量增加,LDL受体合成减少有关。临床研究表明,在健康青年人中,每天饮食中胆固醇摄入量增加100mg,女性血胆固醇水平上升较男性明显。 (3)饮食中饱和脂肪酸含量高:每人每天摄入饱和脂肪酸理想的量应为每天总热卡的7%,若饱和脂肪酸摄入量占每天总热卡的14%,可致血胆固醇增高大约0.52mmol/L (20mg/dl),其中主要是LDL-C。研究表明,饱和脂肪酸可抑制LDL受体的活性。虽然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但可能与下列5方面有关:①抑制胆固醇酯在肝内合成;②促进无活性的非酯化胆固醇转入活性池;③促进调节性氧化类固醇的形成;④降低细胞表面LDL受体活性;⑤降低LDL与LDL受体的亲和性。 (4)体重增加:研究表明,体重增加可使血浆胆固醇升高,肥胖是血浆胆固醇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肥胖促进肝脏输出含载脂蛋白B的脂蛋白,继而使LDL生成增

高胆固醇血症的定义1

高胆固醇血症的定义 胆固醇是一种脂质,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尤其在细胞膜的成份和激素的合成中起重要作用。高胆固醇指血液中含有过多胆固醇。胆固醇过高,患上心脏病、心脏病发作(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中风的危险性也随之而增加。 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标准与是否还有其它心血管疾病或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下表列出了不同情况下高胆固醇血症的诊断标准: 需要注意的是,医院的化验单上只有一个“无上述疾病和危险因素”时的正常值,实际上不同情况的患者,胆固醇升高的诊断标

准不同。化验后应及时咨询医生,结合危险分层确定是否正常。 最应该重视胆固醇的是已经得过心肌梗死、装过支架、做过搭桥手术、或明确诊断心绞痛的病人,脑梗塞患者,糖尿病患者,他们的坏胆固醇LDL-C应控制在100mg/dL (2.6mmol/L)以下。 疾病的发展(高胆固醇血症-斑块-心血管事件) 血液中LDL-C(“坏”胆固醇)增加,一旦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因素使内皮有漏洞,它们就会钻到动脉的内皮下面,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这种斑块就象潜伏在在动脉壁里的肿瘤,它的外面是一层包膜,内部就是许多聚集在一起的“坏”胆固醇。血液里的“坏”胆固醇越多,聚集在动脉壁里的就越多,斑块不断长大,使动脉逐渐狭窄甚至阻塞,影响血液和氧的输送,就会引起心绞痛、心肌缺血、脑梗死、脑软化等疾病。 但更可怕的是,这些斑块象“定时炸弹”一样会在没有任何先兆时爆炸。由于胆固醇是一种脂质,它在斑块里越多,就象饺子馅里有很多油汤,容易破裂。另外,“坏”胆固醇越高还会引起内皮的炎症,使斑块的外膜变薄并且很脆弱,就象一个皮薄馅里又有很多油汤的饺子,很容易破裂。一旦斑块破裂,“爆炸物”(从斑块内涌出的物质)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使动脉迅速堵塞,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高脂血症的分型和分类

1976年WHO建议将高脂血症分为六型: (1)Ⅰ型高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浓度增加所致。将血浆至于4℃冰箱中过夜,见血浆外观顶层呈“奶油样”,下层澄清。测定血脂主要为甘油三酯升高,胆固醇水平正常或轻度增加,此型在临床上较为罕见。 (2)Ⅱ型高脂蛋白血症,又分为Ⅱa型和Ⅱb型。 ①Ⅱa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LDL水平单纯性增加。血浆外观澄清或轻微混浊。测定血脂只有单纯性胆固醇水平升高,而甘油三酯水平则正常,此型临床常见。 ②Ⅱb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VLDL和LDL水平增加。血浆外观澄清或轻微混浊。测定血脂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均增加。此型临床相当常见。 (3)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又称为异常β-脂蛋白血症,主要是血浆中乳糜微粒残粒和VLDL残粒水平增加,其血浆外观混浊,常可见一模糊的“奶油样”顶层。血浆中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浓度均明显增加,且两者升高的程度(以mg/dL为单位)大致相当。此型在临床上很少见。 (4)Ⅳ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VLDL增加,血浆外观可以澄清也可以混浊,主要视血浆甘油三酯升高的程度而定,一般无“奶油样”顶层,血浆甘油三酯明显升高,胆固醇水平可正常或偏高。 (5)Ⅴ型高脂蛋白血症:血浆中乳糜微粒和VLDL水平均升高,血浆外观有“奶油样”顶层,下层混浊,血浆甘油三酯和胆固醇均升高,以甘油三酯升高为主。 高脂血症的分类 血脂主要是指血清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无论是胆固醇含量增高,还是甘油三酯的含量增高,或是两者皆增高,统称为高脂血症。 1、根据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测定结果,高脂血症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高胆固醇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甘油三酯<1.70毫摩尔/升。 (2)高甘油三酯血症:约占20%血清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即总胆固醇<5.72毫摩尔/升。 (3)混合型高脂血症: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4)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0.9毫摩尔/升。 2、根据病因,高脂血症的分类有: (1)原发性高脂血症:包括家族性高甘油三酯血症,家族性Ⅲ型高脂蛋白血症,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脂蛋白酶缺乏症;多脂蛋白型高

高泌乳素血症诊断及处理

高催乳素血症的诊断与处理 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孟作龙 【作者简介】孟作龙,主任医师,白银市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白银市糖尿病治疗中心主任。甘肃省内分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省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白银市内分泌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甘肃省卫生厅领军人才,白银市卫生行业首席专家,白银市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糖尿病防治西部之星胡杨奖获得者。出版医学专著3部,发表医学论文40余篇,获地厅级科技进步奖5项。 一、基本概念 溢乳症:是指男子或非哺乳妇女出现的真性乳汁分泌,不包括假性溢乳。其病因十分复杂,在男性和女性,最常见的溢乳原因是垂体分泌催乳素的肿瘤(PRL瘤)。 溢乳-闭经综合症:女性溢乳患者中不少伴有闭经、不孕等,称为溢乳-闭经综合症。溢乳-闭经综合症与高催乳素血症密切相关,三种表现可具有不一致性。 高催乳素血症:是指血清PRL基础值高于正常的生化特征,PRL正常参考值:女<25ng/ml,男0 ~ 20ng/ml。 高PRL血症见于:垂体催乳素瘤,肢端肥大症,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恶性肿瘤(如支气管肺癌、卵巢癌、绒毛膜上皮癌)可异位分泌催乳素。某些药物如冬眠灵、利血平、口服避孕药、大剂量雌激素治疗,可致催乳素水平升高。新生儿期,妊娠期,流产后,吸吮乳头可致催乳素生理性升高。 溢乳的生理分期:分为乳腺发育、乳汁生成、乳汁分泌的维持和乳汁排出4期。每期都需要多种激素的参与和协调作用。 二、催乳素(Prolactin PRL)简介 1.生化特征 PRL为含3个二硫键的单肽蛋白质类激素,人PRL由Pro-PRL(大分子PRL)而来,由198 AA残基构成。其生物活性主要由小分子PRL决定,Pro-PRL占放免测定总活性的8%~20%。PRL的分泌量为400ng/d,半衰期为50min左右,肝脏和肾脏分别清除75%、25%。 GH与PRL在结构上相似,都是含有二硫键(GH含二个、PRL含三个)的单肽蛋白质类激素。人类二者的结构之间大约有50%同系现象,功能上分化,但兼有重叠的生理效应。如肢端肥大患者GH分泌增多,会引起泌乳。由于GH氮端与PRL 氮端的44AA排列顺序相同,所以GH具有部分PRL的作用。 2.生理功能 PRL具有促进乳腺的生长、发育,乳汁的形成及分泌的作用,还可刺激卵巢黄体分泌孕酮,因而与妊娠有关。乳腺管的发育需GH、E、糖皮质激素的参与,如青春期乳房发育;乳腺泡的发育需PRL、P、E、胎盘催乳素的参与,非妊娠期主要为E,妊娠期主要由PRL起作用。 妊娠期,PRL分泌增多,第8周升高,38周达高峰,可增高10-20倍,促进乳腺增生。授乳期间,PRL分泌更盛,促进乳汁的生成和射泌。产后泌乳,需GH、催产素、PRL、INS、甲状腺激素的参与,所以产后无乳的原因较多。 PRL分泌过盛会引起溢乳、闭经和性功能减退,它也能抑制动物的性行为,加强哺育、抚爱幼仔等行为。 3.PRL的调控 (1)垂体的双重调节。催乳素由垂体前叶分泌,受下丘脑产生的促催乳素释放因子(PRF)和催乳素抑制因子(PIF)的双重调节,一般情况下,PIF占优势。 PRL细胞表面有TRH受体,TRH可能为PRF,可刺激PRL分泌。如原发性甲减时,甲状腺激素水平降低,反馈刺激TRH 升高,导致PRL升高,从而出现溢乳。 产后哺乳妇女、流产妇女、吸吮乳头、应激情况下,PIF受抑制,PRL升高。

高脂血症健康指导

高脂血症健康指导 1、定义 血脂代谢发生紊乱;脂肪代谢或转运异常;血浆中一种或几种脂质浓度,包括血浆TC及TG水平过高或血浆HDL水平过低;人体血浆中TC、TG和各种脂蛋白含量高于同龄正常值者均称高脂血症。高TC血症和高TG血症均属于高脂血症,既可表现为单纯高TC血症或单纯高TG血症,也可表现为高TC合并高TG混合型高脂血症。 2、症状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大方面: ?脂质在真皮内沉积所引起的黄色瘤; ?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所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 产生冠心病和周围血管病等。 由于高脂血症时黄色瘤的发生率并不十分高,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所以多数高脂血症患者并无任何症状和异常体征发现。 而患者的高脂血症则常常是在进行血液生化检验(测定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时被发现的。 3、病因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亦称为Apo B、E受体,是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以肝细胞含量最多。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位于人类第19号染色体,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发病的原因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的自然突变,包括缺失、插入、无义突变和错义突变。已发现数十种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可分为五大类。 ?Ⅰ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不产生可测定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细胞膜上 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存在,是最常见的突变类型。

?Ⅱ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合成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在细胞内成熟和运输 障碍,细胞膜上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明显减少,也较常见。 ?Ⅲ类突变:其特点是突变基因合成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可到细胞表面,但不 能与配体结合。 ?Ⅳ类突变:此类突变是成熟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到达细胞表面后虽能结合低 密度脂蛋白,但不能出现内移。 ?Ⅴ类突变:其特点是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合成、与低密度脂蛋白的结合以及 其后的内移均正常,但受体不能再循环到细胞膜上。 不同种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突变的发生有差异,例如French-Canadians的杂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中,受体基因缺失所致的突变占60%。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缺陷最突出的异常是低密度脂蛋白从血浆中分解减慢。在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正常时,部分中间密度脂蛋白可直接被肝脏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摄取而分解,而在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低密度脂蛋白不能被分解,造成更多的中间密度脂蛋白转化为低密度脂蛋白,使低密度脂蛋白产生增加。 4、风险因素 高脂血症的风险因素包括: ?遗传因素原发性系由于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先天性缺陷引起。 ?某些疾病继发性者主要继发于某种疾病,如糖尿病、肝脏疾病、肾脏疾病、 甲状腺疾病等, ?生活方式以及饮酒、肥胖、饮食与生活方式等环境因素的影响。 长期高脂血症易导致动脉硬化加速,如果长期动脉硬化不但会使硬化的血管变得脆弱,发生破裂,而且还会发生脑梗寒或心梗等。 5、诊断手段 高脂血症相关的检查项目: ?测定血脂谱全套包括空腹TC、TG、LDL-C、HDL-C。 ?判断血浆中有无乳糜微粒存在可采用简易的方法,即把血浆放置4℃冰箱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一例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一例 病例简介: 一般情况:患者,男性,15岁,湖北人。 主诉:劳力性心慌气短4年,加重半月。 病史:患者4年前日常体力活动后心慌气促,休息可缓解,近半月加重,并偶有咯血,量不多,并有下肢浮肿。曾服用地高辛及利尿剂,病情有缓解。患者于6岁时曾行双肘部黄色瘤切除术。 体格检查:血压110/70mmHg,心尖部可闻及III级收缩期杂音,胸骨右缘2~3肋间也可闻及III级收缩期杂音。患者双腕关节、肘关节、膝关节及踝关节伸侧均可见黄色瘤。 辅助检查: 心电图:窦性心动过速,ST改变,左室高电压。 甘油三酯(TG)1.0mmol/L。总胆固醇(CHOL)6.9mmol/L。高密度脂蛋白(HDL-C) 0.9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C) 3.6mmol/L。 EBCT所见:主动脉增强扫描显示升主动脉管壁不规则增厚,瓣上主动脉管腔最窄处约14.26mm×12.19mm,胸降主动脉中下段及腹主动脉管腔明显变窄,直径约在8.13~9.66mm 之间。头臂动脉近心端管壁也不规则。主动脉瓣增厚钙化,开放受限,为主动脉瓣狭窄。二尖瓣增厚,左心房室增大,考虑有二尖瓣关闭不全。 诊断: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病例讨论: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的发病机制是由于LDL受体基因的自然突变,可产生体内LDL 代谢双重异常,即LDL-C产生增加和分解减慢,其中最突出的异常是LDL-C从血浆中分解代谢减低。人群发病率杂合子型欧美及日本约为1/500,纯合子型为1/500(父)×1/500(母)×1/4(可能性)约为1/100万。FH的临床特点为:(1)LDL-C浓度明显增高;(2)LDL-C 沉着于肌腱和动脉壁;(3)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纯合子型患者TC浓度为19.6~ 26.0mmol/L,4岁前出现黄色瘤,儿童时便发生冠心病,常在20岁前死于心肌梗死。杂合子型患者TC浓度为6.2~14.3mmol/L,30岁后多发冠心病。

第四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14.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突变)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原理 ·环境变化 ·奠基者效应 ·基因计量 ·遗传修饰 主要表型特征 ·发病年龄:杂合子—成年早期到中期;纯合子—儿童时期 ·高胆固醇血症 ·动脉粥样硬化 ·黄色瘤 ·角膜弓 病史和检查结果 L.L本来是个健康的45岁的法裔加拿大诗人,他因心肌梗死而入院。在他的右跟腱有一个黄瘤。他的哥哥也有冠状动脉疾病(CAD);他的母亲,外曾祖母和两个舅舅也因为冠状动脉疾病而去世。除了他的家族史和性别,他患冠状动脉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因素还包括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的水平升高,轻度肥胖,不运动和吸烟。基于家族的历史,L.L被认为是患有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形式的高胆固醇血症。为了确定这种猜想,分子分析表明他是一种LDL受体5’末端基因缺失的杂合子型(LDLR),在59%的患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法裔加拿大人中发现了这种突变。对他的三个孩子进行检查,发现有两个孩子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专家向L.L.解释,除了药物的治疗,他的冠心病的有效治疗也需要注意饮食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比如低饱和脂肪和低胆固醇的饮食、增加体育锻炼、减肥以及戒烟。由于L.L.不按照要求治疗,一年后死于心肌梗死。 背景 疾病病因与发病率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MIM#143890)是一种由低密度脂蛋白受体基因突变引起的与胆固醇和脂质代谢相关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参见12章)。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发生在所有的种族中并且在大多数白色人种中的发病率为1/500。FH患者在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中占了大约少于5%的比例。 发病机制 LDL受体是一种主要表达在肝和肾上腺皮质的跨膜糖蛋白,在维持体内胆固醇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它与载脂蛋白B100(LDL独有的蛋白)以及载脂蛋白E(一种在极低密度密度脂蛋白,中等密度脂蛋白,乳糜微粒残余体以及一些高密度脂蛋白中发现的蛋白质)结合。肝脏LDL受体通过内吞作用清除来源于体内循环的约50%的中等密度脂蛋白和66%--80%的LDL。一些知之甚少的不依赖于LDL受体的途径清除剩余部分的低密度脂蛋白。 与FH相关联的突变发生在整个LDL受体上,2%到10%是大型基因插入,缺失,或者通过LDL受体内重复片段之间的再结合来调解的基因重排。一些突变好像是显性失活的。大部分突变是个人的突变,虽然一些人群,比如黎巴嫩人,法裔加拿大人,非洲南部印第安人,非洲南部的德系犹太人和南非白人,因为始祖效应他们拥有相同的突变和一个非常高的发病率。 纯合子或者杂合子的LDL受体突变导致中间密度脂蛋白转变为LDL的增加以及肝脏降解LDL的减少,从而降低了中间密度脂蛋白和LDL内吞作用的效率,造成血浆中LDL的积累。血浆中LDL浓度升高使得不依赖LDL受体途径清除的LDL增加,比如氧化型LDL被巨噬细胞和组织细胞内吞,最终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单核细胞渗入动脉内膜,胞饮氧化型LDL,形成泡沫细胞并释放细胞因子,促进动脉媒体的平滑肌细胞增殖。最初,平滑肌细胞产生足够的胶原蛋白和基质蛋白,在泡沫细胞上形成一个纤维帽;然而,由于泡沫细胞继续吞饮氧化型LDL,泡沫细胞最终通过纤维帽进入动脉管腔破裂,引起血栓形成。这种血栓形成是中风和心肌梗塞的常见原因。 LDL受体突变对血浆中LDL浓度的影响受环境、性别和遗传背景因素的调节,并由此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其中饮食是影响血浆LDL浓度的主要环境因素。大多数突尼斯的FH杂合子的LDL浓度在“正常北美”标准范围内,并且几乎不会发展成心血管疾病和黄色瘤。类似地,居住在中国的中国FH杂合子也几乎不会得黄色瘤和心血管疾病,然而,住在西方国家的中国FH杂合子会产生类似白人FH杂合子的临床表现。饮食中摄取的胆固醇抑制了LDL受体的合成,由此,血浆中的LDL含量就升高了。饱和脂肪酸能够加强食物中胆固醇所造成的这种影响,比如乳制品中的棕榈酸;而不饱和脂肪酸能够减轻这种影响,比如油

高泌乳素血症的中医治疗

加味逍遥散治疗神经源性高泌乳素血证的临床观察 妇产科二病区汤传梅 高催乳素血症(hyperprolactinemia,HPRL)是指非哺乳期妇女体内血清催乳素水平增高所引起的内分泌失调的疾病。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使催乳素合成与分泌增加或体内泌乳因子减少所致。以血清催乳素升高、月经不调、闭经、溢乳和不孕为临床特征。据资料显示[1],本病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0.4%,而在生殖障碍女性的发病率高达9%~17%,也有报道[2]以不孕不育作为就诊主诉的患者,约1/3存在高催乳素血症。 近年来,一种特殊类型的高泌乳素血证引起妇科医师的注意———神经源性高泌乳素血证。本病是指除却高泌乳素血证的常见病因之外,单纯由神经源性刺激(乳房刺激和吸吮反射)引起的泌乳素升高。本人跟随冯冬兰老师学习两年来,发现冯师善用加味逍遥散治疗本病,效果显著,避免了溴隐亭的副作用。且能从根本上调理病人体质,明显改善肝郁症状:情绪抑郁或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心烦失眠等亚健康状态,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次研究笔者旨在总结分析中药加味逍遥散治疗HPRL患者疗效及安全性,以便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2年6月至2014年9月就诊于我院妇科门诊及住院部的高催乳素血症(以下简称HPRL)患者。年龄在20~40岁,夫妇同居,性生活较活跃。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为5年。均符合中医辨证标准为肝郁型。治疗前1个月未接受与治疗本病有关的药物及疗法。 1.2 方法 病例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50例,用加味逍遥散治疗,醋柴胡15g、当归15g、炒白芍20g、焦白术15g、茯苓20g、甘草10g、牡丹皮12g、栀子(姜炙)10g、薄荷10g(后下)。生姜三片为引。按方煎药取汁600mL,分3袋装,1次1袋,3次/d,饭前或者饭后一小时服用,经期停服。用药3个疗程(包括不足3个疗程痊愈者)。 1.3 疗效评价

高胆固醇血症

浙医二院护理人员读书笔记书写记录 题目:高脂血症 内容:通常所说的高脂血症主要是指血胆固醇和/或甘油三酯升高。高脂血症是人体脂肪代谢异常的表现。主要分为三类: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混合性高脂血症。 血脂异常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黄色瘤、早发性角膜环和脂血症眼底改变;动脉粥样硬化脂质在血管内皮沉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引起早发性和进展迅速的心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病变。 血液中包括胆固醇、磷脂、甘油三酯和脂肪酸等,均是血液中的脂质物质。胆固醇、甘油三酯都是脂肪类,就像油一样,不能溶于血液中。为了使胆固醇能够在血液中运输,不溶于水的脂质与蛋白质相结合,形成脂蛋白而溶于血液中。血液中有几种主要的脂蛋白形式,分别叫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主要携带胆固醇,可用来合成细胞膜和固醇类激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也被称为“坏胆固醇",因为低密度脂蛋白是主要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微粒,氧化的或被化学修饰的LDL-胆固醇不能被组织利用和被肝脏清除,就会沉积到动脉管壁上形成斑块,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健康人血液循环中2/3的LDL微粒被肝脏的LDL 受体清除,如长期摄入高脂肪和高胆固醇的食物就会抑制LDL受体的活性,而使LDL-胆固醇水平升高。大量的动物和人类试验研究资料均显示LDL-胆固醇升高可引起冠心病的发生,降低LDL-胆固醇可降低冠心病的危险。血中总胆固醇的水平一般可反应LDL-胆固醇的水平。临床试验结果总胆固醇每减少1%,可减少2~3%的冠心病的事件。 高密度脂蛋白 主要由小肠和肝分泌,含有较少的胆固醇。刚分泌出的高密度脂蛋白前体摄取更新的细胞膜上的未酯化的胆固醇,将胆固醇酯化而成为成熟的高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可将周围组织的胆固醇转送到肝脏而排除,从而使胆固醇不能沉积到动脉管壁上形成斑块,起到了保护心血管的作用。因此称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好胆固醇",体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越高,则预示身体清除胆固醇的能

高脂血症分四大类

高脂血症分四大类 2013年10月11日07:22 《生命时报》 血脂检测已经成为体检的必查项目。血脂报告中的诸多指标该怎么看?这些箭头上上下下,如何才算异常?本期,本版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刘建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李清带领广大读者,走近高脂血症。 诊断 不能只看化验单 血浆中的脂类统称为血脂,是供应体内能量的物质,主要由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构成。胆固醇又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血脂异常(俗称高脂血症)的患病率越来越高。通常,血脂检查的化验单上列有4个指标: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TG)。它们主要用于诊断以下4种高脂血症。 高胆固醇血症:总胆固醇含量增高,超过5.72毫摩尔/升,而甘油三酯含量正常,即<1.70毫摩尔/升。 高甘油三酯血症:甘油三酯含量增高,超过1.70毫摩尔/升,而总胆固醇含量正常,<5.72毫摩尔/升。 混合型高脂血症: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含量均增高,即总胆固醇超过5.72毫摩尔/升,甘油三酯超过1.70毫摩尔/升。

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胆固醇)含量降低,<1.0毫摩尔/升。 诱发高脂血症的原因多种多样。第一,基因决定,尤其是原发性的高脂血症。第二,其他疾病继发的,如肥胖、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低、肾病综合征以及使用特定药物等,都可能诱发高脂血症。第三,吸烟、过多食用高糖高脂食物,都可能导致胆固醇或甘油三酯升高。 需要提醒的是,有些人看到化验单中上上下下的“箭头”,就以为是高脂血症,然后大量用药,还有人觉得只要不出现箭头,就是正常。这些都是误区。 已有冠心病或糖尿病,或已经发生过心肌梗死、脑卒中者,被视为控制血脂的高危人群。其血脂治疗值和目标值更严格,不能仅靠化验单显示的正常值来判断。40岁以上男性、绝经女性、肥胖、有黄色瘤、有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者,也属于“防控重点人群”,其诊断标准也应更严。 因此,每个人情况不同,诊断高脂血症的标准也不一样。患者应该在心内科、内分泌等专科医生指导下,进行风险分层,即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和极高危患者。所谓“极高危”,是指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心病或脑卒中伴有糖尿病者;高危患者是指冠心病,和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如脑卒中、外周血管疾病等。

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诊疗指南【2019版】

46.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概述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FH)是由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分解代谢的关键基因之一发生突变所引起的一种遗传性疾病。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mozygous familial hypercholesterolemia,HoFH)HoFH 是由于这些关键基因发生纯合突变或者复合性杂合突变所致,临床表现为LDL-C 水平明显升高,胆固醇在皮肤、眼睛和肌腱等多处沉积和早发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倾向。 病因和流行病学 目前已经发现FH 患者通常具有以下4 种之一基因的功能性突变:LDL 受体,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杆菌蛋白酶9(PCSK9),载脂蛋白B(APOB)和LDL 受体衔 ,其中90%为LDL 受体基因的突变。HoFH 可以分为3种:①接蛋白1(LDLRAP1) 真正的纯合子,每个等位基因上均为相同突变,可见于父母为具有血缘关系的杂合子FH 个体或者父母虽无血缘关系但所在区域内有相关基因突变的高患病率两种情况;②复合性杂合子,每个等位基因上的突变为同一基因的不同突变; ③双杂合子,极为少见,每个等位基因上的突变来自不同基因,通常一个是LDL 受体基因,另一个是其他 3 个基因中的一种。 HoFH 极为少见,估测发病率在1/300 000~1/160 000,女性略多于男性。若不加以干预,HoFH 患者通常于20 岁左右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30 岁左右死亡。 FH 遗传学:LDL 受体基因突变占90%。目前已经发现的与LDL 受体相关的基因突变超过了1200 种。LDL 受体相关的基因突变可划分两组:LDL 受体表达缺失性突变和LDL 受体功能缺陷型突变。载脂蛋白B(APOB)基因突变相关FH 约占5%。该基因突变影响LDL 与LDL 受体的结合,导致LDL 代谢障碍,从而血LDL-C 水平升高。但一般来说,APOB 基因突变导致的FH 血脂水平较LDL 受体缺陷型低。枯草溶菌素转化酶9(PCSK9)是一种多肽,参与LDL 受体在肝细胞溶酶体的降解。PCSK9 基因突变,导致PCSK9 对LDL 受体亲和力

高脂血症诊疗常规

高脂蛋白血症 高脂蛋白血症(hyperlipoproteinemia)就是通常所说的高脂血症,它是指血清脂蛋白浓度异常升高,可以简单地将其分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按病因又可分为:原发性高脂血症和继发性高脂血症。 心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渐增加。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吸烟被列为冠心病主要危险因素。随血胆固醇的长期增高,冠心病事件的发生率增加,将血胆固醇长期控制于适当水平,不仅可以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而且可以减轻动脉粥样斑块,减少冠心病事件。近年来,对高甘油三酯血症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意义的认识正在加深。因此,在广大人群中进行高脂血症的防治成为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饮食与生活调节对防治高脂血症极为重要。调脂药物能部分地控制饮食治疗所不能控制的高脂血症。 〖入院评估〗 一、病史采集要点 1.现病史 [1] 高脂血症本身的症状:高脂血症患者一般无自觉症状。 [2] 合并症的症状: ①腹部症状:要询问有无腹痛、肝区不适等腹部症状,以确定是否 有急性胰腺炎和脂肪肝等高脂血症的合并症 ②全身性动脉硬化的症状:通过询问有无心绞痛、下肢间歇性跛行 和运动语言障碍等神经系统的症状,判断患者心、下肢动脉和脑等主要靶器官动脉周样硬化的发病状况。

[3] 一般情况:甲状腺功能低下所致的继发性稿脂血症患者常有院 发病的临床表现,如便秘、纳差、畏寒等,要注意询问 2.既往史 除系统回顾,询问全身各系统的患病史外,要特别注意和继发性高脂血症有关的即往史,要特别主要询问: [1]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低下等 [2]肾脏疾病:如肾病综合征等 [3]肝脏疾病:如阻塞性黄疸等 [4]代谢性疾病:如痛风、糖尿病等 [5]用药史:是否服用β受体阻滞剂、皮质类固醇、雌激素、噻嗪类 利尿剂等。 3.个人史 吸烟史、饮食习惯、运动量等 4.家族史 询问家族中是否有同类患者。 二、体格检查要点 除常规查体外,应特别注意: 1、一般情况:身高、体重、血压、脉搏 2、双侧桡动脉、股动脉、足背动脉搏动 3、颈动脉血管杂音 4、脐周血管杂音 5、黄色瘤:高脂血症,特别是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在体表可 出现黄色瘤,其中扁平状黄瘤多见于上、下眼睑;腱黄瘤多位于伸侧肌腱,如鹰嘴,髌和足跟部;而块状黄瘤多见于手掌、肘和臀部

匹伐他汀的降糖效果及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

匹伐他汀的降糖效果及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疗效 发表时间:2016-06-24T17:03:41.33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6月第5期作者:于旭萍[导读] 匹伐他汀对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应给予鼓励并大范围推广,帮助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 【摘要】目的:通过对106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的分析,结合其具体的治疗情况和康复情况的对比,总结出更完善的治疗这种疾病的具体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诊治的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106例进行临床研究,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分析临床疗效,提出相应建议。结果:通过对这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效果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使用匹伐他汀治疗的方法能够得到更加明显的治疗效果。结论:匹伐他汀对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应给予鼓励并大范围推广,帮助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 【关键词】匹伐他汀;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治疗疗效分析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在摆脱了吃饱和穿暖这样的基本问题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于身体健康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这一点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老年人越来越注重养生了,吃健康的食物,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等等。同样,为了满足这样的需求,医学界也在不断地寻找着更有效的治疗各种疾病的方法,希望能够用更加有效又安全的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恢复健康。下文主要匹伐他汀的降糖效果及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这种疾病的疗效,通过临床疗效分析得出具体的结果。接下来我们通过下文来了解一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目前大量资料研究表明,血浆总胆固醇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有着重要的关系,与其在人群中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呈显著的正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降低和三酰甘油浓度的升高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因此,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有利于防止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降低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我院选取53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给予新型降脂药物匹伐他汀治疗,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次临床研究。我们选择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来我院就诊治疗的106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男性34例,女性19例;年龄20-73岁,平均年龄46.5岁;病程1-4年,平均2.5年。观察组男性32例,女性21例;年龄21-76岁,平均年龄48.5岁;病程1-5年,平均3.2年。所有患者均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诊断2型糖尿病,排除孕妇和心、脑、肝、肾重要器官严重性疾病及匹伐他汀药物过敏史患者。两组在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检测仪器和方法:采用济南汉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的HF240-3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患者的血糖、血脂,空腹抽取静脉血检测血糖和血脂。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服用二甲双胍降糖药和控制饮食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口服阿托伐他汀药物治疗,10mg/次,1次/晚口服;观察组给予口服匹伐他汀药物治疗,2mg/次,1次/晚口服。治疗6周后比较分析两种药物对血糖的效应及其治疗疗效。 1、3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S)、餐后2h血糖(PBC)、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比较,显效:TC及TG下降分别大于20%、30%,HDL-C升高大于0.26mmol/L;有效:TC和TG下降分别在10%-20%、20%-40%,HDL-C升高在 0.104-0.26mmol/L;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统计学分析 我们采用标准的统计学处理方式对本次研究的结果进行分析,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将每项结果的百分比均标记出来,给读者更直观的数据。 2、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变化的比较:与治疗前比较,观察组 FBS和HbA1c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FBS、PBG、HbA1c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FBS和HbA1c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而PBG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和LDL-C分别降低了10.41%、17.92%和12.98%,对照组TC、TG和LDL-C分别降低了9.94%、15.94%和13.4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HDL-C升高达9.12%,对照组HDL-C升高为6.31%,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是一种以慢性高血糖为表现的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而致使三大营养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常引起各种并发症,如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等,而高血脂又是糖尿病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因此,在使用降血糖药物及饮食指导治疗的同时,调整脂类代谢紊乱尤为重要,临床最常用的治疗药物是他汀类药物。匹伐他汀药物还能够抑制Rho家族G蛋白使内皮细胞血栓蛋白表达受到诱导,从而使血栓形成得到抑制,并且该药对血小板组织因子、凝血因子Ⅲ及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的表达均有降低作用,使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的表达增加,从而达到了促进纤溶蛋白的溶解和血栓形成得到降低,因此,该药的使用对防治心血管冠脉事件的发生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综上所述,匹伐他汀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不但能够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升高,而且在降低FBS和HbA1c方面均优于阿托伐他汀,安全有效,是目前最理想的一种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药物。 参考文献: [1] 何莎. 匹伐他汀对血糖的效应及其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的效果观察[J]. 糖尿病新世界. 2016(05). [2] 王晶晶,张冬梅,胡志,汪琦,张冰,陈若陵. 老年人高胆固醇血症的患病率及影响因素[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3(05). [3] 巩雪俐,马琦,李扬,文娟. 匹伐他汀治疗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44例临床评价[J]. 中国药业. 2015(2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AHA 科学声明: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管理(2015 版) 2016-01-20 16:00 来源:丁香园作者:陈晓英字体大小-|+ 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表了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科学声明,全文发表在Circulation 杂志上。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指由于遗传基因异常所致的血脂代谢紊乱,具有家族聚集性的特点,是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原因。FH 主要是由于基因缺陷可引起早期死亡。最早发现的基因缺陷是LDL 受体调节紊乱、功能受损。FH 家族史中未治疗成年人LDL 水平>190 mg/dL,在儿童和青少年中> 160 mg/dL。杂合子FH 在青年中期可发生缺血性心脏病,而纯合子FH 一般在童年或者青年早期发生缺血性心脏病。 在该类患者中可通过提高LDL 受体功能从而降低LDL-C 水平,且能成功预防缺血性心脏病。他汀和PCSK9 调节LDL 受体循环的药物均能起到这种效果。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一直以来都未能得到充分的诊断且未得到有效治疗,很多患者在早期仅仅接受调脂治疗,而忽略了其本身存在的基因问题。早期诊断杂合子FH 和纯合子FH 并进行降LDL-C 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延缓缺血性心脏的发生,但目前并无有效的检查方法来协助诊断,只能通过基因检测、家族史、LDL-C 水平来协助诊断。 病理改变 FH 最早是在125 年前发现的,那时候人们把他定义为皮肤病,因为其常常表现为黄瘤、黄斑瘤。但是在该类患者发现其伴随着早发的血管粥样硬化,Wilkinson 提出了遗传学说。并随后被Khachadurian 证实了,并且发现是LDL 受体基因突变,导致LDL 水平明显升高。血脂中有75% 是LDL,并且70% 是通过血浆LDL 受体清除的。PCSK9 是肝脏内介导溶酶体分解的多肽,可减少LDL 受体循环回细胞表面和进一步分解。LDL 受体基因突变可分为两类:LDL 受体缺失和LDL 受体缺陷性突变。而其他基因的突变引起LDL 受体功能缺陷也可引起FH。 除此之外,研究也发现APOB 基因缺陷、PCSK9 基因缺血均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尽管其严重程度较轻。PCSK9 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使得LDL 受体水平下降,从而导致LDL-C 水平的升高。FH 并不会影响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但是后两者常常会受到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临床表现 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在临床上,如果儿童和青少年的LDL-C 水平> 190 mg/d L 一般都会考虑该病,但是有时候在LDL-C 水平在140 mg/dl 的儿童中也有确诊该病例的情况。且尸解中发现高LDL-C 水平可明显加剧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在8~10 岁的FH 患者中发现患者的颈动脉内中层厚度明显厚于正常人。 成年患者常常可表现为肌腱黄斑和角膜弓,且常常在20 余岁左右发生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年轻患者的FH 相关死亡风险明显高于老年FH 患者。 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载脂蛋白水平同样加剧FH 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发生率。载脂蛋白(a)>50 mg/dL 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FH 患者发生心脏病年龄不一,研究发现FH 患者如果没有其他并存的血管危险因素存在,其发生CAD 的风险相对较低。 静息性心肌缺血是CAD 事件发生的高危因素。目前对于无临床症状的杂合子FH 患者进行心肌缺血检测仍存在争议。在该类患者中进行运动负荷检测,发现约20% FH 患者为阳性。杂合子FH 可加速CAD 的发生,似乎有必要对该类患者进行运动负荷检测并评估其运动负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管理(2015 版)

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HA)发表了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科学声明,全文发表在Circulation 杂志上。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指由于遗传基因异常所致的血脂代谢紊乱,具有家族聚集性的特点,是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主要原因。FH 主要是由于基因缺陷可引起早期死亡。最早发现的基因缺陷是LDL 受体调节紊乱、功能受损。FH 家族史中未治疗成年人LDL 水平>190 mg/dL,在儿童和青少年中> 160 mg/dL。杂合子FH 在青年中期可发生缺血性心脏病,而纯合子FH 一般在童年或者青年早期发生缺血性心脏病。 在该类患者中可通过提高LDL 受体功能从而降低LDL-C 水平,且能成功预防缺血性心脏病。他汀和PCSK9 调节LDL 受体循环的药物均能起到这种效果。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一直以来都未能得到充分的诊断且未得到有效治疗,很多患者在早期仅仅接受调脂治疗,而忽略了其本身存在的基因问题。早期诊断杂合子FH 和纯合子FH 并进行降LDL-C 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延缓缺血性心脏的发生,但目前并无有效的检查方法来协助诊断,只能通过基因检测、家族史、LDL-C 水平来协助诊断。 病理改变 FH 最早是在125 年前发现的,那时候人们把他定义为皮肤病,因为其常常表现为黄瘤、黄斑瘤。但是在该类患者发现其伴随着早发的血管粥样硬化,Wilkinson 提出了遗传学说。并随后被Khachadurian 证实了,并且发现是LDL 受体基因突变,导致LDL 水平明显升高。 血脂中有75% 是LDL,并且70% 是通过血浆LDL 受体清除的。PCSK9 是肝脏内介导溶酶体分解的多肽,可减少LDL 受体循环回细胞表面和进一步分解。LDL 受体基因突变可分为两类:LDL 受体缺失和LDL 受体缺陷性突变。而其他基因的突变引起LDL 受体功能缺陷也可引起FH。 除此之外,研究也发现APOB 基因缺陷、PCSK9 基因缺血均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尽管其严重程度较轻。PCSK9 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可导致常染色体显性的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使得LDL 受体水平下降,从而导致LDL-C 水平的升高。FH 并不会影响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但是后两者常常会受到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临床表现 杂合子型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 在临床上,如果儿童和青少年的LDL-C 水平> 190 mg/d L 一般都会考虑该病,但是有时候在LDL-C 水平在140 mg/dl 的儿童中也有确诊该病例的情况。且尸解中发现高LDL-C 水平可明显加剧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在8~10 岁的FH 患者中发现患者的颈动脉内中层厚度明显厚于正常人。 成年患者常常可表现为肌腱黄斑和角膜弓,且常常在20 余岁左右发生心绞痛或者心肌梗死。年轻患者的FH 相关死亡风险明显高于老年FH 患者。 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和载脂蛋白水平同样加剧FH 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AD)的发生率。载脂蛋白(a)>50 mg/dL 可作为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FH 患者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