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汇总

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汇总

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汇总
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汇总

四年级科学下册各课时知识点:

第一单元热胀冷缩

1温度计的秘密

1、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时,用手拿温度计的(上部),将温度计的液泡浸在水中,不要接触容器壁,等温度计内(液柱)静止后,读出温度。

2、一般情况下,液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4、在一般情况下,水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这说明水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5、水在4℃时,体积最(小);在4℃以下,随着温度降低,水体积不断(增

大)。

6、把温度计放入热水里,温度计中的

液面上升,这是因为(液体受热膨胀

了)。

7、一般可用来测量室内外温度的是(气

温计)。

8、水在变热的过程中,重量发生了变

化,体积的大小没有发生变化。(错)

9、水结冰时体积会缩小。(错)

10.很冷的冬天,经常会遇到水管冻裂的

情况,这是因为水的(反常膨胀)。

11、读取温度计的度数时要等温度计的

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再读数。(对)

2自行车为什么爆胎

1、踩瘪了的乒乓球,只要没有破,用

热水一烫就能鼓起来,这是因为乒乓球

内的(空气)受热后(体积膨胀)的缘

故。

2、一般情况下,物体受热时体积会(膨

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

3、一般情况下,物体(固体、液体、

气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不

同的物体热胀冷缩的程度不同,在相同

条件下,(气体)受热膨胀的体积最多,

(液体)较多,(固体)最少。

4、我们看到外面架设的电线夏天会变

(长或松),冬天会变(短或紧绷)。

5、如果塑料瓶盖拧得太紧,不好打开,

只要把瓶盖部分放入(热水中),使瓶

盖膨胀,就容易拧开了。

6、在空气热胀冷缩的实验中,装空气

的容器应该是(密封)的。

7、电线在冬天和夏天长短会不一样,

所以在夏天架电线时应注意(架松一

些);

8.在夏天给自行车打气时不要打得太

足,因为(车胎内气体受热了会膨胀)。

如果气太足会出现(爆胎)。

第二单元岩石的科学

3 认识岩石

1、某矿物不能用铜钥匙刻划出痕迹,

但能用小刀刻划出痕迹,这种矿物的硬

度属于(很硬)。

2、(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

单仪器。使用时,离物体越(近),物体被放得越(大),观察得越清楚。3、在岩石中,可以看到一些远古时代生物的遗迹,这些生物遗迹就是(化石)。

4、各种岩石的硬度不同。(对)

5、遇到盐酸有的岩石冒泡,有的岩石不冒泡。(对)

6、所有的岩石都是颗粒状的。(错)

7、鹅卵石不是岩石。(错)

8、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对)

9、放大镜是用来观察物体细节的简单仪器。(对)

10、用盐酸进行岩石检测时,必须用滴管取用盐酸。(对)

11、岩石中硬度最大的是金刚石。(对)

4 做个岩石百宝箱

1、我们常见的岩石有(花岗岩)、(石

灰岩)、(大理岩)、(砂岩)、(页岩)等。

2、常见的岩石中,花斑状的是(花岗

岩),颗粒状结构的有(砂岩)、(大理

岩)、(石灰岩),层状结构的有(页岩)

等。

3、遇盐酸冒泡的岩石有(大理岩)、(石

灰岩)等。

4、花岗岩质地(很硬),是常用的建筑

材料,内含三种不同的矿物,白色的是

(石英),肉色或褐色的是(长石),黑

色是(云母)。

5、凡是遇到盐酸冒泡的岩石都是石灰

岩。(错)

6、大理岩遇盐酸冒泡。(对)

7、花岗岩遇盐酸冒泡。(错)

5 岩石的用途

1、岩石的用途非常广泛,如:岩石是

(重要的建筑材料),(重要的工业原

料),(做工艺品的材料),(生活、生产

用品)。

2、岩石在受到(高温)、(高压)等作

用时,其内部结构重新组合,便形成了

富含矿产的(变质岩),如(铁)、(金)、

(石墨)、(石棉)、(滑石)等。

6 岩石的风化

1、岩石在自然界中,受到(气温变化)、

(植物生长)、(水流冲刷)、(风吹日晒)

等因素的影响,会发生破碎,这种现象

叫做(风化)。

2、在冷热、水、风、植物(或生物)

等自然因素作用下,岩石会改变摸样。

(对)

3、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会产生裂痕,进

一步风化后会变成碎石。(对)

4、自然界的力量能使岩石发生变化。

(对)

5、风化现象是岩石在很多因素长期一

起作用下发生的变化。(对)

6、岩石很坚硬,永远不会改变模样。

(错)

7、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水、风

等自然力量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着,是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的。(对)8、沙漠中的石蘑菇主要是由于(风)的作用形成的。

第三单元土壤与植物

7 土壤里有什么

1.土壤是一种混合物体,主要由(水)、(无机盐)、(空气)、(沙)、(枯枝烂叶)和(黏土)等组成。

8 土壤的分类

1、人们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把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是(砂质土);含(黏土)较多的是黏质土;砂和黏土含量适中的是(壤土)。

2、含有(沙土)较多的土壤比较松散,含有(黏土)较多的土壤比较紧密。

3、沙质土中的空气(多),黏质土中的

空气(少),壤土中的空气(适中)。

4、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可以将

土壤分为三类:含沙量较多的土壤叫砂

质土,含黏土较多的土壤叫(黏质土),

沙和黏土含量适中的土壤叫壤土。这几

种土壤,按渗水能力由强到弱的排列是

(砂质土)(壤土)(黏质土);按保水

性由强到弱的排列是(黏质土)(壤土)

(砂质土);按透气性由弱到强的排列

是(黏质土)(壤土)(砂质土)。其中,

最适应植物生长的是(壤土)。

5、我国地域辽阔,土壤类型多种多样。

分布较广的自然土壤有东北地区的(黑

土)、华北地区的(褐土)、南方地区的

(红壤)、西北内陆地区的(荒漠土)、

青藏高原上的(冰沼土)等。其中,(黑

土)和(褐土)的天然肥力较高。(黑

土)是最肥沃的自然土壤,因为它有深

厚的黑色(腐殖质)。

6、颗粒大、土粒粗糙的土壤是砂质土。

(对)

7、土壤中沙和黏土的比例是不同的。

人们根据含沙和黏土的多少不同,把

土壤分成三类,即砂质土、黏质土、

壤土。(对)

8、沙质土的颗粒大,渗水快,通气性

能好,最适合农作物生长。(错)

9、土壤里面含有水分、溶解于水的无

机盐、空气、枯叶、小石块、细菌等。

(对)

10、土壤颜色不同是由于腐殖质的多少

不同和矿物质的成分不同。(对)

11、腐殖质含量越多,土壤越肥沃。(对)

12、含沙量越多的土壤,保水性越好。

(错)

9 土壤与植物

1、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水保存在土壤中,

(土壤中的水)是陆生植物生命活动所

需水分的主要来源。

2、植物的每一部分都要空气,土壤中

必须有一定量的(空气)来保证根的呼

吸。

3、人们常在雨后给土壤松土是为(提

高土壤的透气性)。

4、土壤中含有(氮)、(磷)、(钾)、(钙)、(铁)、(锌)、(铜)等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无机盐,它们在植物的生命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0 保护土壤

1、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

2、我国土壤现实状况是(水土流失很严重),只有(植树造林)能改善这种状况。

3、我国耕地面积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4、在当前,我国土壤的现实状况是:草场(沙化)日益严重,(土壤资源)利用不合理,黄土高原等地区(水土流

失)较严重,城市废水和垃圾造成(土

壤质量)恶化。

5、(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是避免水

土流失、保持水土的根本办法。

6、垃圾在土壤中,对人类的危害也就

不存在了。(错)

7、蚯蚓号称“改良土壤的能手”。(对)

8、(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避免水土

流失、保持水土的根本办法。

9、做水土流失的试验时,长青草的木

板上流下的泥沙(少)。

10、做对比试验时,要准确得出结论,

每次实验只能有(一)个不同条件。

11.沙尘暴现象是水土流失的具体表现,

防止沙尘暴的措施是(植树、种草)。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岩石和矿物质

要保护和合理利用)

A.自然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所以不必保护。

B.岩石和矿物要保护和合理利用

C.岩石和矿物在自然界中是不变的

第四单元光与我们的生活

11认识光

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太

阳光)、(灯光)等都是光源。

2、光是沿(直线)向(四面八方)传

播的。

3、很多物体中,(激光、萤火虫、蜡烛、

电灯、柴火)是光源,(萤火虫)是自

然、生物光源,(电灯)是人造光源。

4、如果太阳在物体的左边,那么影子

在物体的右边。(对)

5、像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

灯这样的发光物体,叫做(光源)。

6、按来源给光源分类,可以将其分为

(天然光源)、(人造光源)。

7、“小孔里看烛光”说明光是(沿直线传

播的)。

8、下列光源中属于人造光源的是(蜡

烛)

9、光的传播路线是(直线)

10、月亮、镜子都是光源。(错)

11、太阳是天然光源,电灯是人造光源。

(对)

12 玩镜子

1、表面是平的镜子,叫做(平面镜)。平面镜能反光。平面镜中的像和镜外物体大小(相等),左右(相反)。平面镜能使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

2、用不锈钢汤勺的正反面做凹面镜和凸面镜,会发现凹面镜中自己的像是(倒立的),凸面镜中自己的像是(正立的)。

3、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所反射景物的范围是不一样的,凸面镜的反射范围(大),凹面镜的反射范围(小),平面镜的反射范围(适中)。

4、凸面镜比平面镜观察到的范围大。(对)

5、人照镜子打扮,是利用镜子能(反

光)的性质。

6、使用很多面镜子围成弧形集中投射

成一点,纸的温度会很快上升。(对)

13 筷子“折”了

1、插入水中的筷子或铅笔,水下部分

从水面上斜着看是(向上偏折)的。

2、列举日常生活中因为光的折射产生

的现象:(筷子“折”了)、(金鱼变大)。

3、(海市蜃楼)属于光的折射现象。

4、在各种现象中,(峨眉佛光)属于光

的折射现象。

5、从侧面看,圆形鱼缸中的金鱼捞出

后会(变小)。

6、光从一种透明物质以一定的(角度)

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

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7、如果要抓水中的鱼,往往把手伸到

所看到的鱼的位置并不能抓到鱼,是因

为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鱼的实际位置,而

是光的折射现象。(对)

14 彩虹的秘密

1、阳光不是一种单色光,它是由(七

种)色光组成的。

2、利用(三棱镜)能把太阳光分解成

七种不同颜色的光。

3、牛顿发现了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会

产生(色光分散开来)的现象,证明太

阳光是由多种颜色的光混合而成的。

4、彩虹的颜色由外向里依次是(红)、

(橙)、(黄)、(绿)、(蓝)、(靛)、(紫)。

5、在七色光中,“靛”是指(青)。

6、我们看到的彩虹大多是(半圆或弧)

形的。

7、阳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

以合成(白)光。

8、在喷水池的前面也能看见彩虹。(对)

9、把三棱镜放在太阳下,调整好角度,

就能看到七色光。(对)

10、彩虹的颜色排列的顺序是固定的。

(对)

11、彩虹的形成与水没有关系。(错)

12、①彩虹的形成条件:阳光、小水滴。

②彩虹在天空中出现的时间不长是

因为空中的水滴被太阳蒸发后消失不

见了

③你可以想个办法制造彩虹:利用喷水的方法制造彩虹。

15 飞旋的陀螺

1、将不同颜色的光混合在一起时,会形成一种新的(色光)。

2、透过红色光片,看到白衣服是(红)的。

3、将红光、绿光和蓝光混合在一起会产生(白)光。

4、将绿光和红光混合在一起会产生(黄)光。

5、将蓝光和绿光混合在一起会产生(青或靛)光。

6、制作陀螺时,火柴杆要穿过纸片的(中心)位置。

16 光与我们的生活

1、光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有:人们

常用光诱捕器来捕捉蚊子;医学上用激

光做手术;广场上用不断喷射的水作为

幕布放电影等。

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困扰有:焊接金

属发出的焊光;玻璃幕墙发出的刺眼的

光;电视、电脑发出的各色彩光等。

防止光污染应该:合理选择灯具

(即光源),尽量使用光线发散角度小

的灯具,在灯具上加盖遮光罩等。

2、国际上一般将光污染分为三类,即

(白亮污染)、(人工白昼)和(彩光污

染)。

第五单元我们的家园—地球

17 航海家的发现

1、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即(天圆地方)”。

2、1961年,前苏联宇航员驾驶宇宙飞

船首次从太空看到地球是个球体。

3、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半径约为

(6400)千米(即公里),沿着赤道绕

地球一周,行程有(四万)千米。

4、从地球的一个地方,朝一个地方出

发,朝一个方向前进,始终不改应方向,

绕地球一周后,会回到(原来)的地方,

这是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

5、若乘坐每小时飞行800 千米的飞机

绕地球一圈,要连续飞行(50)个小时。

6、公元1519 年,葡萄牙的航海家(麦

哲伦)从西班牙起航,开始了令他名垂

青史的环球航行。

7、地球是一个很大的(球体)。

8、不是航海家的是(牛顿)。

9.“浑天说”的思想是由我国东汉著名的

天文学家(张衡)提出的。

10.2003年10月15日,中国的宇航员

(杨利伟)成为进入太空的中国第一

人。

18 地球上有什么

1、地球的表面主要由(海洋)和(陆

地)组成。

2、在地球仪上,有许多纵横交错的线,

其中连接两极的线是(经线),指示(南

北)方向;与经线(或地轴)相交的线叫(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中间最大的纬线圈是(赤道),它把地球平均分为(南北)两个半球。

3、地球上有(7)大洲、(4)大洋,在地球仪上常用不同(颜色)、(符号)表示。

4、在地图上(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地。

5、根据太阳光照射地面的情况,人们把地球分为(五)个自然带,这五个自然带分别是(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

19 我在哪里

1、清楚地辨别和了解自己的位置很重要。早晨起床,面向太阳,伸开双臂,

前面是(东)方,后面是(西)方,左

面是(北)方,右面是(南)方。

2、我们知道很多能够辨别方向的物体、

工具和仪器,例如(太阳)、(树冠或年

轮)、(指南针或GPS卫星定位系统)

等。

3、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参照(周围其

他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4、要从高处了解一个学校各处的布局,

应该看一下学校的(平面图)

5、“我的位置在右边”的描述并不能让人

明白“我”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对)

6、我们目前统一采用的地方时是(北

京时间)。

20 苹果为什么落地

1、最早思考苹果为什么落地的是英国

科学家(牛顿)。

2、在地球上或地球附近,任何物体都

要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

3、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叫做(重力),它的方向是(竖直向下)

的。

4、苹果下落是由于(地球引力)产生

的。

5、地球上,有的物体受到了重力的作

用,有的没有受到这种作用。(错)

6、放在桌子上的苹果没有受到地球引

力的吸引。(错)

7、树上的苹果往下落、向上抛出的球

最终要落回到地上、水往低处流……这

些现象都是因为它们受到自身重力的

作用才往下回落。(对)

8、宇航员在太空飞行时会出现(失重)

现象。

9、把一个文具盒放在手上掂一掂,我

们会感到文具盒对手有一种向(下)压

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21 测试重力

1、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测力计)

来测量,测力计可以精确测量重力的大

小。

2、重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

用字母(N)表示。

3、使用测力计时,要先将指针调到(零

刻度),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4、测力计上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最大量程),使用测力计测量重力时不要超过测力计的最大量程。

5、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下面挂的钩码越多,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越大)。

6、测力计有一定的测量范围。(对)

7、太阳每天东升西落,这也能说明地球是(球体)。

主要实验有:

一、实验名称:液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材料:烧瓶、橡皮塞、细玻璃管、红色水(4℃以上)、烧杯2 个、小胶圈(用来标记管内液面高度)。

实验步骤:

1.在烧瓶里灌满水,用插有细玻璃

管的橡皮塞把瓶口塞紧,液面就升到玻

璃管内,再把小胶圈套在液面位置。

2.把烧瓶放进烧杯并向烧杯内倒入

适量的热水,观察管内液面有什么变

化。

3.再把烧瓶放入另一个烧杯,并倒

入适量冷水,观察管内液面有什么变

化。

实验现象:烧瓶放入热水中,管内液面

上升;放入冷水中,管内液面下降。

实验结论:液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二、实验名称:气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材料:锥形烧瓶、大烧杯、小气球、

细线、盛开水的保温瓶。

实验步骤:

1.用细线把小气球扎于锥形瓶口。

把锥形瓶放入烧杯后,把烧杯灌进开水

加热。观察气球的变化。

2.把锥形瓶从烧杯中取出,过一会

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现象:锥形瓶放入烧杯后,气球逐

渐竖立胀大。取出后,气球逐渐缩小。

实验结论:说明气体有热胀冷缩的性

质。

三、实验名称:固体热胀冷缩实验

实验材料:固体金属球、金属环、酒精

灯、铁架台、铁丝

实验步骤:

1.用铁丝吊起金属球固定在铁架台

上,然后用金属环去套金属球。观察

金属球能不能通过。

2.用酒精灯加热金属球,然后用金

属环去套金属球,看金属球能不能通

过。

3、让金属球自然冷却后,再用金

属环去套金属球,看金属球能否通过。

实验现象:加热前和冷却后,金属

球能通过金属环;加热后,金属球通

不过金属环。

实验结论:固体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四、实验名称: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

实验材料: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块岩石、烧杯、冷水。

实验步骤:

1、用镊子夹住一小块岩石在酒精灯上烧一会儿,然后立即把它放入冷水中,观察有什么变化。

2、照上述方法反复做几次,观察这块岩石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岩石的表面出现裂缝,而且裂缝越来越大,甚至一块块往下掉碎石屑。

实验结论:温度变化对岩石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五、实验名称:土壤成分分析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土壤成分

实验材料:烧杯、玻璃棒、滴管、玻璃

片、镊子、酒精灯、铁盘、石棉网、

三脚架、一小块土壤

实验步骤:

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观察

出现什么现象。

2、用玻璃棒搅拌,然后静置,观察

出现什么现象。

3.用滴管取上层清液滴在玻璃片上,

将有水滴的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观察现象。

4、把土壤放在铁盘里用火烧,有什

么现象发生?闻一闻,有什么气味?

实验现象及结论:

1、把土壤放进盛有水的烧杯里,会发

现有气泡冒出。说明土壤里含有空气。

2.把烧杯里的土壤搅拌后,会发现土壤

分层沉降,下层是粗粒的沙,上层是很

细的黏土。这说明土壤中含有颗粒较

大的沙和很细的黏土。

3、烧干水后,发现玻璃片上就会

有一些“脏”的痕迹。这说明土壤中含

有溶于水的物质,如盐类。

4、把土壤放在铁盘里用火烧,现象:

冒烟,有气味,烧过以后颜色变浅了。

这说明土壤中含有能够燃烧的腐殖质。

六、实验名称:土壤性质的实验(证明

各类土壤的保水性能的不一样)

实验目的:探究三种土壤的特点

实验材料:沙质土、壤土、黏质土,去

底塑料瓶、纱布、玻璃杯、支架

实验步骤:

1.把三个同样大小的去底塑料瓶用

纱布扎好口,倒放在支架上,并分别加

入同样多的砂质土、壤土、黏质土。

2.同时放入同样多的水。

实验现象:砂质土渗水最快,黏质

土渗水最慢,壤土渗水适中。停止滴水

后,盛砂质土的瓶子内剩下的水最少,

盛黏质土的瓶子内剩下的水最多,盛壤

土的瓶子内剩下的水适中。

实验结论:砂质土:渗水快,保水

性能差。壤土:渗水中,保水性能中。

黏质土:渗水慢,保水性能好。

七、实验名称:土壤对植物生长的作用实验目的:研究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实验材料:砂质土、壤土、黏质土、花盆、豆苗。

实验步骤:

1.在三个同样大小的花盆,分别加入同样多的砂质土、壤土、黏质土。

2.同时栽入三棵生长情况相同的豆苗,同时浇同样多的水。

3.一周后,观察豆苗的生长情况。实验现象:壤土中的豆苗生长的最好,砂质土中的居中,黏质土中的最差。实验结论:土壤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也不同。豆苗适于生长在壤土中。

八、实验名称:水土流失的实验(水流

失的原因)

实验目的:探究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

实验材料:两块木板,上面铺着同样厚

的土,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

喷壶,量筒,烧杯。

实验步骤:

1.两块木板,上面铺着同样厚的土,

一块没有植物,一块长有青草。把两块

木板倾斜相同的角度。

2.同时用喷壶浇同样多的水。用烧

杯把流下的水收集起来。

3.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有草覆盖的木板上流下来的

水比较少,而且比较清;无草覆盖的木

板上流下来的水比较多,而且比较浑

浊。

实验结论:水、土、植物是互相依存的。

植物可以保护土不被水冲走,同时也使

水不致流失,有了土和水植物才能生

存。没有植物的保护,土容易被水冲走,

同时也容易使水流失;没有了土和水,

植物也不能生存。

九、实验名称:光沿直线传播(光的

传播实验)

实验材料:1、三张硬纸卡片(中间带

孔)、蜡烛2、纸筒、蜡烛3、烧杯、

水、牛奶、激光灯

实验过程:

1、将三张中间带孔的卡片放在蜡烛

和人眼之间,调整卡片,想办法看到蜡

烛的火苗。

2、闭上一只眼,用另一只眼通过

纸筒看蜡烛,然后再将纸筒的前端弯折

后观察。

3.在烧杯中倒上水,用激光灯从烧

杯的一侧照向一侧。

实验现象:

1、只有当人的眼睛与卡片的三个小

孔、蜡烛在一条直线上时,才能看到蜡

烛的火苗。

2、通过直纸筒可以看到蜡烛,通过

弯纸筒则看不到。

3.在烧杯中会看到一条很清晰的笔

直的光束。

实验结论:光沿直线传播。

十、实验名称:模拟彩虹形成的原因实验材料:喷雾器、水

实验过程:手拿喷雾器背对着太阳喷水,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空中出现了彩虹。

实验结论:阳光有七色光组成。雨后,空中有许多小水珠,阳光照射到小水珠上,这些小水珠把阳光分散成七色光,形成彩虹。

十一、实验名称:光的折射实验

实验材料:杯子、水、筷子

实验步骤:

1.将一根筷子放入杯子中,让学生观察一下筷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2.将水倒入杯子中,再让学生观察

杯内的筷子又会发生变化?

实验现象:

1.筷子放入没水的杯子中,不会发

生变化

2.将水倒入杯子中后,发现筷子变

弯了。

实验结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光从

一种透明的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的物

质时,光的传播路线会发生偏折。这种

现象叫光的折射。

十二、实验名称:模拟苹果落地的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模拟苹果落地的实验,

认识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重力。

实验材料:细线、小木块、皮球、钩码、

火柴等。

实验步骤:

1.一根细线拴住一个钩码,吊在铁

架台上,用火柴把细线烧断,钩码会落

地面。

2用手托住一个木块,松手,木块

回落到地面上。

3.用手拍皮球,球弹得很高,但总

回落回地面。

实验结果:这些物体都会落回地面,说

明这些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

十三、实验名称:正确使用测力计

实验材料:测力计、钩码、各种被测物

实验步骤:

1.使用测力计之前要先检查指针是

否指在0刻度处。

2.用右手握住测力计的提环,让测

力计竖直垂下,然后在挂钩处挂上重

物,把重物提起。

3.读数时,重物必须悬空,让视线

与指针相平。

4.每个测力计都标有允许测量的最

大数值,测力时不可超过这个最大数

值,否则会损坏测力计。

5.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科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 1.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等 2.显微镜的结构有:目镜、镜筒、物镜、镜臂、载物台、镜座、通光孔、反光镜等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 4.微生物分布在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 5.微生物的种类:细菌、霉、病毒 6.常见的微生物: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硅藻 7.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8.细菌的特点:细菌体积微小,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细菌有的自己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细菌繁殖速度很快 9.细菌的功与过:①生产腐殖质②生产新的食物③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④有的细菌会致病 10.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①捂住鼻子打喷嚏②用热水冲洗筷子③勤用肥皂洗手 11.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干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12.防止物品发霉的方法真空包装放干燥剂低温保存太阳暴晒 13.酶的功与过 ①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以及生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②霉菌也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的病变 ③英国弗莱明发现青霉菌分泌的青霉素能杀死一些细菌。青霉素属于抗生素 14.英国人胡克发现了细胞生物体基本上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生物体的衰老、死亡也是由细胞的衰老、死亡造成的。 15.伤口化脓是怎么回事?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细菌展开激战。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这些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脓”就是死亡的白细胞和病菌的尸体。 第二单元 1.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景象分析认为: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2.1519年9月-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进行了人类的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球形的!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题 1、我们按照食物来源,可以把食物分为(动物)类食品和(植物)类食品,按照味道可分为(苦)(甜)(酸)(辣)(咸)五类。 2、维持人类生命健康的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淀粉)(纤维素) (维生素)(矿物质)(水)七类营养素。 3、根据合理的健康饮食计划,我们把每天吃的食物分为10份,其中牛奶、肉、蛋、油应占(2)份,蔬菜、水果应占(4)份,米、面食应占(4)份。 4、淀粉有遇到(碘)变成蓝色的性质,脂肪会在纸上留下(油渍)。 5、通过实验我们得知,(搅拌)(加热水)(将物体研碎)可以加快溶解。 6、净化水的三种方法是(沉淀)(过滤)和(消毒)。 7、目前我们知道地球上的植物种类有(30多万)种,像苹果树这样的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 8、植物根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吸收养分)。用力拔植物,不易拔出,说明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根主要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 9、树皮里运输养料的管子叫(筛管),它是(自上而下)运输养料的,把绿叶制造的养料运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 10、(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热气球的国家,早在9世纪人们用(孔明灯)作为军事信号,这是最早的热气球现象。中国比欧洲提前(9)世纪。 11、热气球是利用(热空气会上升)的原理升空的。喷气式飞机、火箭升空都是利用了(反冲力)的作用,救生圈、橡皮艇是利用了空气压缩后有(浮力)的作用,皮球、充气蹦蹦床是利用空气压缩后有(弹力)的作用。 12、水流力量与(水流高度)(水流速度)、(水流量)等有关。 13、2002年我国利用小浪底水利工程,首次对黄河进行(调水)、(调沙)实验。 14、大气层有(2000~3000千米)厚,离地面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压力越(小)。大气压力来自(四面八方)。 15、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由(集热器)、(循环管道)、(水箱)三部分组成。 二、选择题 1、我们使用酒精灯的时候,一般用( A )加热。A、外焰B、内焰C、焰心 2、下面各项中,反应大气压力现象的是(A )A、钢笔吸墨水B、瀑布流水 3、热是怎样传播的(A)A、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B、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4、气体和水的热方式是(A)A、对流B、辐射C、传导 5、下列哪种蔬菜中含有的纤维素多(A )A、韭菜B 、黄瓜 6、热气球升空是因为(A )A、热空气比冷空气轻B、空气的反冲力 7、下列哪种物质容易溶解(A)A、食盐B、泥土 8、植物树干里,运输水分的细管叫(A ),它是(自下而上)把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身体的各部分。A、导管B、筛管 9、太阳的热是通过(A )方式传到地球上来的。A、辐射B、对流C、传导 10、为了节约时间,我们应该边吃饭边看书,这种说法合理吗?(B )A、合理B、不合理 11、下面属于根的是(AEF ); 属于茎的是( B C D )。A、地瓜B、马铃薯C、洋葱D、藕E、大蒜F、胡萝卜 三、简答题 1、我们为什么要制定适合自己的健康饮食计划? 答:因为每个人的身高、体重、运动量等不同,会产生饮食差异。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身高需求制定属于自己的健饮食计划。 2、蒸腾作用的定义是什么?蒸腾对我们有哪些好处? 答:植物体内的水吸收周围的热,变成水蒸气从叶的气孔跑出,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意义:蒸腾作用不仅使空气变得湿润,还能促使植物不断地吸收水分和养分。 3、光合作用的定义是什么?其意义是什么?

三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2018年12月28日星期五科学每日一背 1.我们的感觉器官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手,其中眼睛从周围世界中接受的信息最多。 2.观察一个物体,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手摸,用耳朵听,用鼻子闻,还可以用尺子来测量。 3.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分类时,首先要确定一定的标准,如给文具分类,可以以用途为标准分,也可以以大小为标准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4.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要精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要用温度计,我们常用的温度计是摄氏温度计,它的单位是摄氏度,用oC表示。 5.温度计主要由玻璃管、刻度、玻璃泡三部分组成。 6.一杯热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 7.专门测量液体多少的工具叫做量筒。一般用毫升做单位ml表示 8.在观察量筒的刻度时视线要与液面的最低处持平。 9.不倒翁不倒的原因是:上轻下重,底部半球形。 10.我们研究不倒翁的过程在科学上被称为解暗箱,它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2018年12月29日星期六科学每日一背 1.通过研究不倒翁我们知道了物体上轻下重是不容易倒。(√) 2.1升等于1000毫升。(√) 3.只有统计图才能反映出热水降温的过程。(×)统计表格也可以反映。 4.温度相同的两杯热水,少的一杯降温一定降的慢。(×)少的降温快。 5.在测量液体的温度时,必须放在液体中一段时间,当液柱静止后才能拿出来读数。(×)不能拿出来读数。 6.不能用体温计测量热水的温度。(√) 7.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8.用手可以摸出袋子中的物品,所以说在我们所有的感觉器官中,手从周围的世界中接受的信息最多。(×)正确答案:眼睛 9.观察小动物时,要注意安全,不在有危险的地方活动。( √ ) 10.科学是神秘而不可捉模的。( × )正确说法: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1.我们经常作的观察活动看起来和科学家的研究很相似,但是我们这样的研究和科学探究没有关系。(×)观察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 12.所有动物都是“日出而做,日落而归”的。( × )猫头鹰老鼠都不是 13.不同植物的种子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不相同 14.充足气的皮球比没有充足气的皮球抛得高。(√ ) 15.所有的植物都开花。( × .) 不开花的植物有很多 16.小汽车的外型很光滑,是为了减少前进时空气的阻力。(√ ) 2018年12月30日星期日科学每日一背 1.你知道热水的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答:热水的变化规律是先快后慢的。起初降温很快,而后速度逐渐慢下来,越接近室温,降得越慢,最后降到与室温相同的温度。 2.说明一件你知道的仪器或设备,是延伸了人体的哪个器官,能起到什么作用? 答:听诊器是听觉的延伸,能听到更小的声音,显微镜是视觉的延伸,能观

四年级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科学知识点 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且不能用过滤或 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两低”.两低:液面低于滤纸,滤纸低于漏斗口.漏斗下端的管口 靠紧烧杯的内壁. 3、高锰酸钾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它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4、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水中,沙、面粉、 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 5、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 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6、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听动物和植物 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7、切碎(弄得小些)、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8、一杯水(100毫升)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9、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 10、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其次,焰心的温 度最低. 11、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 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2、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 布或沙土扑灭. 13、人们利用“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 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声音》单元复习提纲 1、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听到的声音是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 答:音高不同. 2、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哪个音叉发出的音高? 答:大的音叉音低,小的音叉音高. 二胡有两根弦,空弦拉的时候音有高有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弦的粗细. 3、振动物体有长有短,长的与短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短的. 4、振动物体有粗有细,粗的与细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细的.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单元知识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3、(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向和风速)等。 4、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测量气温要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通常情况下,一天中(午后2点)的气温最高。 5、风向是指风(风吹来)的方向。判断风向需要用“从”或者“由”来判断。从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由西南向东北吹来的是(西南风)。当红旗飘向东南时,吹的是(西北风)。 6、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指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就是(西北)风。 7、我们可以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 8、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9、(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0、(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100~200毫米是(大暴雨),大于200毫米是(特大暴雨)。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四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知识讲解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复习资料 (一)电单元 科学概念 1、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2、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需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有动力,也就是电源;另一个是要有电路。 3、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4、知道小灯泡的各部分名称。 5、电池的一端是铜帽,一端是锌壳,当用电线把这两端直接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 6、发电厂发出的、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交流电。这是足以引发触电事故、致人死亡的电。不要用这些电线、插座的电做实验。 7、导线、电池、和小灯泡就组成了一个简单的电路。电路连接的方法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我们家里的家用电器一般都是并联的。 8、观察手电筒,我们看到手电筒的亮灭是由开关控制的。 9、像铜丝那样可以通过电流的物质,称为导体,像塑料那样不能通过电流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10、电路故障了,我们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来检测出哪里出了问题。我们也可以用替换法来排除故障,使灯泡亮起来。 科学实验 1、会用1个小灯泡、一个小灯座、2根导线、1个电池盒和1节电池组成电路。 2、会用电路检测器检测有故障的电路。

3、会检测身边的物体是否是导体。 4、会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比较串联与并联电路在连接方法上的本质不同。 5、会画简单电路图,并且会用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方法连接电路。 简答题 1、说说在生活中应如何用电? 2、猜测电路中的小灯泡不亮,可能是什么地方出故障了?该如何解决? (二)新的生命单元 科学概念 1、油菜和凤仙花一样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组成。 2、油菜的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3、油菜是十字花科,有4个花瓣。 4、大多数植物的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的,四部分完全具备的花叫做完全花。也有四部分不完全具备的花,这些缺失一部分或几部分的花就叫做不完全花。 5、只有雄蕊,没有雄蕊的花是雄花。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

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小学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四周较薄)(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至少两个以上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6、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17、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草履虫、变形虫等。 18、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 19、(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20、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 21、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如:(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制服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世界是(物质)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2、一些物质的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另一些变化(没有产生新的物质)。

小学四年级科学复习知识点

第一单元电 1、电有不同的种类:根据地暖的形成可以把 电分为摩擦形成的电、雷电、日常使用的 电三大类;根据点的危险程度可以把电分为 没有触电危险的电和有触电危险的电两大 类。 2、日常使用的电有交流电和干电池电两种。 3、电源、电线、用电器、电器元件组成的电流的环路叫电路。 4、电路连接有串联和并联两种基本连接方法,我们家里的照明电路一般用并联连接。 5、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干电池并联起来的电压是1、5V,串联则是3V。 6、发电厂发出的通过电线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的交流电。 7、当电池的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 8、在户外遇到雷雨时,因为容易遭到雷击,所以不能站在树下躲雨。 9、像铁片等那样能够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之为导体。 10、像塑料那样不能够通过电流的物质,我们称之为绝缘体。 11、电冰箱、彩电、日光灯用的电是交流电,手电筒用的电是直流电。 12、电线外面的塑料皮使用时间久了会老化。 13、脱毛衣时闪现的电火花是毛衣磨擦产生的电流造成的,这种现象叫做摩擦起电。 12、观察手电筒,我们看到手电筒的亮灭是由开关(或按钮)控制的。 14、导体有:人体、大地、水、金属、湿木。绝缘体有:塑料、橡胶、陶瓷、玻璃。 15、电路连接一般有串联和并联两种基本连接方法,我们家里的照明电路一般是用并联方法连接的 16、当电池的两端被电线直接连接在一起时,就会发生短路。 17、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并联起来,电压是1、5V。两节干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是3V。 18、发电厂发出的,通过电线输送到各家各户的电是220V的交流电。 19、不能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家用220V的电器电路。 20、电池的一端是铜帽,称为正极,有个“+”字;另一端是锌壳,称为负极,有个“—”字。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 2、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4、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 5、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溶解》复习提纲 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 。且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出来 2、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两低:液面低于滤纸,滤纸低于漏斗两低 口。漏斗下端的管口靠紧烧杯的内壁。 3、高锰酸钾溶解于水后形成了一种紫色、透明的溶液,它常被用来消毒和防腐。 4、食盐、高锰酸钾、胶水、洗发液、肥皂、醋、酒精、小苏打都能溶解在 ,沙、面粉、食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水中 5、轻轻开启一瓶汽水,用注射器吸出约1/3管汽水,再用橡皮帽封住管口,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大,变多了,向下推注射器活塞,看到注射器里的气泡变小,变少了。 6、水除了能溶解固体和液体外,还能少量地溶解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水中动物和植物就是靠溶解在水中的氧气进行呼吸的。 7、弄碎、加温、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8、一杯水(100毫升)大约能溶解36克食盐。 9、溶解在水中的食盐能用蒸发的方法把食盐和水分离出来。不能用过滤分离。 10、酒精灯的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个部分,外焰的温度最高,内焰次,焰心的温度最低。其

11、点燃酒精灯时一定要用燃着的火柴,决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对火。加热完毕需要熄火时,可用灯帽将其盖灭,盖灭时需再重盖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绝对禁止用嘴吹灭火~ 12、酒精是容易挥发和燃烧的液体,万一有洒出的酒精在灯外燃烧,不要惊慌,可用湿抹布或沙土扑灭。 13、人们利用“盐能够溶解在水中,也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这个特点,把海水引进盐田,用太阳的热量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最后析出盐的结晶。 第二单元《声音》单元复习提纲 1、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听到的声音是音量不同还是音高不同,答:音高不同。 2、用同样的力敲大小不同的两个音叉,哪个音叉发出的音高, 答:大的音叉音低,小的音叉音高。 二胡有两根弦,空弦拉的时候音有高有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答:弦的粗细。 3、振动物体有长有短,长的与短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短的。 4、振动物体有粗有细,粗的与细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细的。 5、振动物体有大有小,大的与小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小的。 6、振动速度有快有慢,快的与慢的比较,哪个声音高,答:快的。 7、在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中,哪些是指音高,哪些是指音量, 答:声音强弱、声音大小,声音轻重都是指音量。 1、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小的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的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along the ridge line on the plane, and nearly vertical slope contour lines, Guan Po changes with the original ground line, with shallow

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教科版 1、我们每天都能感觉到天气带来的变化,天气影响着地球上的一切生物。 3 、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温度、风向和风速、降水、云量是天气观察中的重要数据) 4、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叫做天气日历。 5、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降水情况,气温、风向和风速。如果有云,还要记录云的类型。 6、观察天气应该在每天的同一时间、同一地点。 7、使用温度计时,要等到温度计里的液柱停止上升或下降后,才能读数。 8、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这个地方的温度才能反映当地的气温。 9、测量气温时应该选择室外阴凉、通风的地方。每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来测量 10 、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的事物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 11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就是风向。我们一般用8 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1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 速记为13 个等级。在我们的天气日历中可以用简化的风速等级来划分风速。13、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测量记录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14 、降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5、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雨量器的集水漏斗用来收集雨水,容器中雨水的高度值

就是降水量。我们可以用直筒透明杯子来做雨量器。 16、云实际上是由无数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17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分为晴天、多云和阴天。云在天空中是会变化的,不同的云预示着不同的天气。 18、不同的天气状况怎样划分呢?一种简单的方法是:把天空当做一个圆,平均分成 4 份,把看到的云量填充到这个圆里,按照云在天空中所占的多少进行区分。 19 、气象学家在对云进行描述时,通常根据云高度和形状把云分成三类:积云、层云和卷 云。 20、靠近地球表面的扁平层状云是层云,它通常是灰色的。层云变厚,就是雨层云,将会出现毛毛雨、大雨或雪。 21、高于云层,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做积云。积云发展成积雨云,形成雷阵雨。 22、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卷云是由微小的冰晶组成。 23 、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4 、一个月的天气变化不能代表这一年的气候特点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汇总教科版 1、溶解的特征:物质在水中化成了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分布在水中,并且不能用沉降或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过滤实验中用到的器材有:铁架台、漏斗、过滤纸、玻璃棒、烧杯。 3、做过滤实验时,要注意“一贴、两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两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倾倒滤液的烧杯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三层滤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16、(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章 1、加穿衣服会使人体感觉到热,但(并不是衣服)给人体(增加了热量)。 2、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4、水受热时体积膨胀,受冷时体积缩小,我们把水的(体积)的这种变化叫做(热胀冷缩)。 5、(许多液体)受热以后体积会变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6、物体由冷变热或由热变冷的过程中会发生(体积)的变化,这可以通过我们的(感官)感觉到或通过(一定的装置和实验)被观察到。 7、(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8、常见的物体都是由(微粒)组成的,而微粒总在那里不断地(运动)着。物体的(热胀冷缩)和(微粒运动)有关。 9、(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10、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例如(锑)和(铋)这两种金属就是热缩冷胀的。 11、热是一种(能量)的形式,热能够从物体(温度较高)的一端向(温度较低)的一端传递,从温度高的物体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直到两者温度相同。 12、热传递主要通过(热传导)、(对流)和(热辐射)三种方式来实现。 13、通过(直接接触),将(热)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传热方法叫(热传导)。 14、(不同材料)制成的物体,(导热性能)是不一样的。 15、像(金属)这样(导热性能好)的物体称为(热的良导体);而像(塑料、木头)这样(导热性能差)的物体称为(热的不良导体)。 16、(热的不良导体),可以(减慢)物体热量的散失。 17、(空气)是一种(热的不良导体)。 第三章 1、(“时间”)有时是指(某一时刻),有时则表示一个(时间间隔)(即时长)。 2、钟表以(时、分、秒)计量时间,钟面上的(秒针)每转动(一格),表示时间流逝了(1秒钟),秒针转动(一圈)则表示时间流逝了(1分钟)。 3、在不同的情况下,我们对(相同时间)(时长)的主观感受会不一样,但时间是以(不变的速度)在延伸的。 4、借助自然界有规律运动的事物或现象,我们可以(估计时间)。 5、时间可以通过对(太阳运动周期的观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来测量,一些(有规律运动的装置)也曾被用来计量时间。 6、在远古时代,人类用天上的(太阳)来计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昼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类最早使用的(时间)单位——(天)。 7、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长短)会慢慢地发生变化。(“日晷”)与(“圭表”)是根据(日影长度)制成的(计时器)。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整理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 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 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 球上所有的生物。 3. 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 描述天气。 第二课:《天气日历》 3.常用的天气符号有: 1. 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2. 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间、云量和降水量、风速和风 向、气温等。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 1.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 间、同一地点测量。 2. 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要比早上高。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

1. 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风向标测量,一般用8个方位来 描述风向。 2. 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测量风速的仪器叫 风速仪。 3. 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0~12级。我们也可以 用风旗简要划分为:0级(无风)、1级(微风)、2级(大风)。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1. 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降 水的形式很多,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2. 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3. 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降水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 雨、暴雨、大暴雨和特大暴雨,共6个等级。 第六课:《云的观测》 1. 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组成的。 2. 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阴天。 3. 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层云是指 靠近地面形成的扁平状云;积云是指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 堆一样的云;卷云是指纤细的羽状云。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四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第一单元声音 1.声音有高、低、强、弱之分。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2.牛的叫声低,鸟的叫声高,大鼓比小提琴声音低。 3.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种运动称为振动。 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如果停止振动,声音就会马上停止。 5.我们的喉咙里有一个能够发出声音、控制声音的器官-声带 6.用击打过的音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7.用不同力度敲打音叉,轻轻敲击发出的声音弱,大力一点敲击发出的声音强。 8.物体振动的幅度大小决定了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大,音量大,声音强;振动幅度小,音量小,声音弱。 9.物体的大小、长短、厚薄、松紧等都会影响它振动的快慢。 10.物体振动的快慢决定了它发出声音的高低。振动越快,物体发出的声音越高;振动越慢,物体发出的声音越低。 11.越短、越小、越少、越细的物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越长、越大、越多、越粗的物体振动越慢,发出的声音越低。 12.敲击大小不同的两支音义,小音叉发出的声音高,大音叉发出的声音低。 击打长短不同钉子时,钉子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 在拨动钢尺时,尺子伸出桌面越短,发出的声音越高:尺子伸出桌面越长,发出的声音越低。 拨动琴弦时,琴弦越细,声音越高:琴弦越粗,声音越低。

敲击水量不同的玻璃杯,水越少声音越高,水越多声音越低。 拨弹橡皮筋时,皮筋越紧,声音越高:皮筋越松,声音越低。 11.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可以在固体、液体体和气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12.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13.听诊器是1816年法国医师林耐克发明的。 10.噪声是一类引起人烦躁或音量过强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人们为了更好地监测音量对人体的影响,把音量分成“级”,其单位为“分贝”。可以用分贝仪测量音量的大小。 11.噪声的危害:主要造成听力损失,干扰谈话、思考、休息和睡眠。 12.每年3月3日为全国爱耳日。保护听力要做到:(1)戒掏挖耳道;(2)经常按摩耳部,加快耳朵的血液循环;(3)正确使用耳机;(4)远离噪声 13.控制噪声的方法:声源处控制、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阻断 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 1.人体的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和肛门。食物被食道运输到胃里,在胃里被进一步磨碎和分解的,在小肠里被吸收。 2.在口腔中,牙齿将食物磨碎,通过舌头的搅拌作用,食物与唾液混合,进行初步消化,吞咽后,由食管送入胃部。 3.胃和肠是人体主要的消化器官。 4.胃位于腹腔中上部偏左的的地方。上端与食管相连,下端与小肠相连,胃能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主要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主要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天气 1、天气(总是)在发生变化, 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生物)。 2、(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是天气的重要特征, 是天气中观察的重要数据。 3、在观察天气时,把(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联系起来考虑, 会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天气。(“网状图”)能使这种联系变得更加清晰。 4、(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象)的表格, 可以使用一些天气符号来记录(云量)、(降水量)、(风速)、(风向)等。 5、在坚持每天观察、记录的同时, 还要注意收听、收看(当地的天气预报), 并进行比较。 6、要尽量在每天的(同一)时间观察天气, 周末和假期(不能)间断。 7、测量气温要选择(通风)的地方, (室外阴凉通风处)的温度更能反映当地的气温。通常情况下, 一天中(中午)的气温最高。 8、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由北向南吹来的是(北风), 由西南向东 北吹来的是(西南风)。当红旗飘向东南时, 吹的是(西北风)。 9、风向可以用(风向标)来测量。风向标的箭头指向(风吹来的方向)。如风向标的箭头指向西北, 就是(西北)风。 10、在用风向标确定风向之前, 可以先用(指南针)或(周围的自然景物)来确定方向, 然后再观察风向标的箭头指向。 11、我们可以用(八个)方位来描述风向,分别是(东)、(西)、(南)、

(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12、风速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风速仪)是测量风速的仪器。气象学家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 13、降水的形式很多, 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14、(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气象学家根据一天(24 小时)的降水量确定下雨等级。如小于(10毫米)是小雨,10?25毫米是(中雨),25?50毫米是(大雨),50?100毫米是(暴雨)等。 15、(云)可以看作是天上的雾, 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通常把云分成(积云)、(层云)、(卷云)三类。靠近地球表面形成的扁平状云是(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叫(积云),纤细的羽状云是(卷云)。 16、人们根据云量的多少区分(晴天)、(多云)、(阴天)。当天空中的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一是(晴天),云量不超过四分之三是(多云),阴天 时,云量会超过整个天空的(四分之三). 17、一天中的气温变化规律是(先上升后下降),(清晨)和(晚上)温度最低,(午后)温度最高。 18、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第二单元溶解 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淀)的方法分离。 2、过滤时,漏斗下端的管口要(紧贴)烧杯的(内壁),使液体沿着(玻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宇宙空间1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一节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 (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 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3)阳历闰年的安排 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1)月相的含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成因 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 (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③月相 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 (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 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 (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 (2)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 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完整版

小学四年级科学上册知 识点整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天气》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我们关心天气》 1.天气是指我们居住的地区,在某个时间的大气状况。 2.天气总是在不断地变化着,它影响着我们的活动,也影响着地球上所有的生 物。 3.我们可以通过云量、降水量、气温、风向和风速等天气特征来描述天气。 第二课:《天气日历》 3.常用的天气符号有: 1.天气日历是记录每天各种天气现 象的表格。 2.天气日历中一般要记录日期和时 间、云量和降水量、风速和风 向、气温等。 第三课:《温度与气温》 1.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该选择同一时间、同一地点测 量。 2.一般情况下,同一天中午的气温要比早上高。 第四课:《风向和风速》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可以用风向标测量,一般用8个方位来描述风向。 2.风的速度是以风每秒行进多少米来计算的。测量 风速的仪器叫风速仪。 3.气象学家通常把风速记为13个等级,即:0~12 级。我们也可以用风旗简要划分为:0级(无 风)、1级(微风)、2级(大风)。 第五课:《降水量的测量》 1.降水是天气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天气日历中的重要数据。降水的形式很多, 常见的有雨、雪、冰雹等。 2.雨量器是测量降水量多少的装置。降水量的单位是毫米。 3.气象学家根据降水量的多少将降水量划分为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 和特大暴雨,共6个等级。 第六课:《云的观测》 1.天空中的云是由千千万万的小水滴或小冰晶 组成的。 2.根据云量的多少,天气可分为晴天、多云、 阴天。 3.气象学家通常把云分成三类:层云、积云、和卷云。层云是指靠近地面形成的 扁平状云;积云是指高于层云、看上去像棉花堆一样的云;卷云是指纤细的羽状云。 第七课《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1.对天气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了解 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2.我们还可以借助动物、植物推测天气。 小学科学第二单元《溶解》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