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

发表时间:2015-03-31T14:59:53.18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5年1月总第144期供稿作者:段峰[导读] 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段峰山东省胶州市第十八中学266300

摘要:近年来,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学校、家庭关注的热点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等问题上,却忽略了与每个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学生问题的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时露出“水面”。只有加大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才能培养和造就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转变观念

国家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话题谈得热火朝天的今天,在大力实施“减负”的今天,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学生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去为患社会、家庭?笔者认为: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是不健康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恶劣表露!人们在谈论有关学校的教育时,总是从学校的软硬件设置、中高考升学率、考上重点学校人数等方面加以评价,却很少有人谈论该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时代要求我们学校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生的健康成长正日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转变教师观念

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只有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与学生广泛地接触,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消除他们的紧张感、拘束感和不自然感。要利用课堂主渠道,向广大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读书角等舆论阵地,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以集体或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活动,努力消除学生心中的不自然感,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二、要和学生交朋友,进行倾心谈话

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少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教师必须放下身子,走进他们中间,学会倾听,善于引导,做一个合格的大哥哥或大姐姐。

三、正确引导,认清自我

初中阶段不仅是一个长身体、长知识、立志向的年龄段,而且也是一个情绪易波动、行为易出轨、交往易出岔的年龄段,更是身心发育的一个突变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青春期的到来在慢慢发生变化,而他们所面对的又是需要付出很多精力的学业,加之他们克服挫折和困难的毅力不够,容易产生放弃心理,也就会感到迷惘、烦恼、困惑,并开始逐渐迷失自己。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才能走向成功。所以必须让学生学会运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以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侵害,消除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迷惘、烦恼、困惑。

四、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多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五、培养学生一个完整的自我、一个人格健全的“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要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李镇西著《教育的智慧》.青岛出版社,2014版。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