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1)

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1)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 知识点总结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 1.二次根式:式子 a≥0叫做二次根式。 2.最简二次根式:满足下列两个条件的二次根式,叫做最简二次根式; (1)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如不是最简二次根式,因被开方数中含有4是可开得尽方的因数,又如 , ,..都不是最简二次根式,而 , ,5 , 都是最简二次根式。 3.同类二次根式:几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以后,如果被开方数相同,这几个二次根式就叫做同类二次根式。如 , , 就是同类二次根式,因为 2 , 3 ,它们与的被开方数均为2。 4.有理化因式: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则说这两个代数式互为有理化因式。如与 ,a+ 与a- , - 与 + ,互为有理化因式。 二次根式的性质: 1. a≥0是一个非负数, 即≥0; 2.非负数的算术平方根再平方仍得这个数,即: 2aa≥0; 3.某数的平方的算术平方根等于某数的绝对值,即 |a| 4.非负数的积的算术平方根等于积中各因式的算术平方根的积,即 ? (a ≥0,b≥0)。 5.非负数的商的算术平方根等于被除式的算术平方根除以除式的算术平方根,即 (a≥0,b0)。 21.2 二次根式的乘除 1. 二次根式的乘法 两个二次根式相乘,把被开方数相乘,根指数不变,即(≥0,≥0)。

说明:(1)法则中、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要注意它们的取值范围,、都是非负数; (2)(≥0,≥0)可以推广为(≥0,≥0); (≥0,≥0,≥0,≥0)。 (3)等式(≥0,≥0)也可以倒过来使用,即(≥0,≥0)。也称“积的算术平方根”。它与二次根式的乘法结合,可以对一些二次根式进行化简。2. 二次根式的除法 两个二次根式相除,把被开方数相除,根指数不变,即(≥0,>0)。 说明:(1)法则中、可以是单项式,也可以是多项式,要注意它们的取值范围,≥0,在分母中,因此>0; (2)(≥0,>0)可以推广为(≥0,>0,≠0); (3)等式(≥0,>0)也可以倒过来使用,即(≥0,>0)。也称“商的算术平方根”。它与二根式的除法结合,可以对一些二次根式进行化简。? 3. 最简二次根式 (1)被开方数中不含能开方开得尽的因数或因式; (2)被开方数中不含分母。 21.3 二次根式的加减 1. 同类二次根式? 注:判断几个二次根式是否为同类二次根式,关键是先把二次根式准确地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观察它们的被开方数是否相同。? (2)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合并同类二次根式的方法与合并同类项的方法类似,系数相加减,二次根号及被开方数不变。? 2. 二次根式的加减? (1)二次根式的加减,先把各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再将同类二次根式分别合并。? (2)二次根式的加减法与多项式的加减法类似,首先是化简,在化简的基础上去括号再合并同类二次根式,同类二次根式相当于同类项。? 一般地,二次根

华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等腰三角形.docx

等腰三角形 专题一 与等腰三角形有关的探究题 1. 设a 、b 、c 是三角形的三边长,且ca bc ab c b a ++=++222,关于此三角形的形状有以下判断:①是等腰三角形;②是等边三角形;③是锐角三角形;④是等腰直角三角形.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2. 如图,已知:∠MON =30°,点A 1、A 2、A 3……在射线ON 上,点B 1、B 2、B 3……在射线 OM 上,△A 1B 1A 2、△A 2B 2A 3、△A 3B 3A 4……均为等边三角形,若OA 1=1,则△A 2013B 2013A 2014 的边长为( ) A.2013 B. 2014 C.20122 D. 20132 3. 如图,在△AB 1A 中, ∠B =20°,AB =1A B ,在1A B 上取一点C,延长1AA 到2A ,使得12A A =1A C ; 在2A C 上取一点D,延长12A A 到3A ,使得23A A =2A D ;……,按此做法进行下去,求∠n A 的度数. 4. 如图,点O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内一点,∠ACB=90°,∠AOB=140°,∠AOC=α.将△AOC 绕直角顶点C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得△BDC ,连接OD . (1)试说明△COD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2)当α=95°时,试判断△BOD 的形状,并说明理由.

5. 如图.在等边△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相交于点O,且OD∥AB,OE∥AC. (1)试判定△ODE的形状,并说明你的理由; (2)线段BD、DE、EC三者有什么关系?写出你的判断过程. 专题二等腰(边)三角形中的动点问题 6. 已知ΔABC为等边三角形,点M是射线BC上任意一点,点N是射线CA上任意一点,且BM=CN,直线BN 与AM相交于Q点.就下面给出的三种情况(如图中的①②③),先用量角器分别测量∠BQM的大小,将结果填写在下面对应的横线上,然后猜测∠BQM在点M、N的变化中的取值情况,并利用图③证明你的结论. 测量结果:图①中∠BQM=______;图②中∠BQM=______;图③中∠BQM=______. 7. 如图,在△ABC中,AB=AC=2,∠B=40°,点D在线段BC上运动(D不与B、C重合),连接AD,作∠ADE=40°,DE交线段AC于E. (1)当∠BDA=115°时,∠BAD=______°;点D从B向C运动时,∠BDA逐渐变_____ (填“大”或“小”); (2)当DC等于多少时,△ABD≌△DCE,请说明理由; (3)在点D的运动过程中,△ADE的形状也在改变,判断当∠BDA等于多少度时,△ADE是等腰三角形.

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习题及分析

第2题A C B 练习 A 组 1、已知:在△ABC 中,AB=AC ,∠B=70°,求∠A 、∠C 的度数。 解:∵AB=AC ,∠B=70° ∴∠ =∠ = (等边对 ) ∵∠A+∠ +∠ =180° ∴∠A=180°- - = 答:∠A 的度数为 ,∠C 的度数为 思考:若将∠B=70°改为∠B=90°或∠B=100°时∠A 、∠C 的度数为多少? 答: 2、已知:在△ABC 中,AB=AC ,∠A=80°,求∠B 、∠C 的度数。 解:∵AB=AC ,∠A=80° ∴∠ =∠ = 答:∠B 的度数为 ,∠C 的度数为 ; 说明:完成第1、2小题后,让学生对比,两题的的特点,第1小题是已知底角求顶角,第2小题已知顶角求底角。 知识应用 A 组 1、在△ABC 中, ∵∠A =70°,∠B =55°,∠C =55°, ∴∠ =∠ , 则AB = ( ) ∴△ABC 是 三角形 2、在△ABC 中,

∵∠A=70°,∠B=40°, ∴∠C=70° ∴∠=∠, ∴AB= () 3、在△ABC中, ∵AB=BC,∠B=90°, ∴∠=∠= 度 () 4. 在△ABC中,已知∠A=40°,∠B=70°,判断△ABC是什么三角形。你的理由是什么? 解:∵在△ABC中, ∠A+∠B+∠C= ∴∠C=--= ∴∠=∠ ∴= () ∴△ABC是三角形 、在△ABC中, ∵∠B=∠C,且∠B=60° ∴∠C=,∠A= ∴ ∴△ABC是三角形 B组 6、△ABC中,∠C=∠B,∠A=2∠B,请你判断△ABC是什么三角形 解:∵△ABC中,∠B=∠C

∴= () ∴△ABC是三角形 又∵∠A+∠B+∠C= ∠C=∠B,∠A=2∠B 设∠B为x度,则∠C= 度;∠A= 度 ∴+ + =180 ∴=180 ∴x= 即:∠B= ;∠C= ;∠A= ∴△ABC是三角形 7、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BE、CD分别是∠ABC、 ∠ACB的角平分线,且BE与CD交于O点,那么你能判断△OBC是什么三角形吗? 解:∵△ABC是等腰三角形,AB=AC ∴∠=∠() ∵BE、CD分别是∠ABC、∠ACB的角平分线 ∴∠EBC=1 2 ∠DCB=1 2 ∴∠=∠ ∴= () ∴△OBC是三角形 8、△ABC中,∠A=20°,∠B=40°,∠C=120°,你能把它分成两个等腰三角形吗?画出来试试看。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目录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1) 第一章有理数(1) 第二章整式的加减(3)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4) 第四章图形的认识初步(5) 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6)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6)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8) 第七章三角形(9)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2)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13)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13) 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14) 第十一章全等三角形(14) 第十二章轴对称(15) 第十三章实数(16) 第十四章一次函数(17) 第十五章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18) 八年级数学(下)知识点(19) 第十六章分式(19) 第十七章反比例函数(20) 第十八章勾股定理(21) 第十九章四边形(22) 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23) 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24) 第二十一章二次根式(24) 第二十二章一元二次根式(25) 第二十三章旋转(26) 第二十四章圆(27)

第二十五章概率(28) 九年级数学(下)知识点(30) 第二十六章二次函数(30) 第二十七章相似(32)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33) 第二十九章投影与视图(34) 1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主要包含了有理数、整式的加减、一元一次方程、图形的认识初步四个章节的内容. 第一章有理数 一.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②???????????????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人教版初三数学复习提纲-知识点

初三数学应知应会的知识点 一元二次方程 1.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a ≠0时,ax 2 +bx+c=0叫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研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问题时,多数习题要先化为一般形式,目的是确定一般形式中的a 、 b 、 c ; 其中a 、 b,、c 可能是具体数,也可能是含待定字母或特定式子的代数式. 2. 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四种解法要求灵活运用, 其中直接开平方法虽然简单,但是适用范围较小;公式法虽然适用范围大,但计算较繁,易发生计算错误;因式分解法适用范围较大,且计算简便,是首选方法;配方法使用较少. 3. 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当ax 2+bx+c=0 (a ≠0)时,Δ=b 2 -4ac 叫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请注意以下等价命题: Δ>0 <=>有两个不等的实根; Δ=0<=>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Δ<0 <=>无实根;Δ≥0 <=>有两个实根(等或不等). 4. 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系关系:当ax 2 +bx+c=0 (a ≠0) 时,如Δ≥0,有下列公式: .a c x x a b x x )2(a 2a c 4b b x ) 1(212122 ,1= -=+-±-=, ; ※ 5.当ax 2 +bx+c=0 (a ≠0) 时,有以下等价命题: (以下等价关系要求会用公式a c x x a b x x 2121=-=+,;Δ=b 2 -4ac 分析,不要求背记) (1)两根互为相反数?a b -= 0且Δ≥0?b = 0且Δ≥0; (2)两根互为倒数?a c =1且Δ≥0?a = c 且Δ≥0; (3)只有一个零根?a c = 0且a b -≠0?c = 0且b ≠0; (4)有两个零根 ?a c = 0且a b -= 0?c = 0且b=0; (5)至少有一个零根 ?a c =0?c=0; (6)两根异号 ?a c <0 ?a 、c 异号; (7)两根异号,正根绝对值大于负根绝对值?a c <0且a b ->0?a 、c 异号且a 、b 异号; (8)两根异号,负根绝对值大于正根绝对值?a c <0且a b -<0?a 、c 异号且a 、b 同号; (9)有两个正根 ?a c >0,a b ->0且Δ≥0?a 、c 同号, a 、b 异号且Δ≥0; (10)有两个负根 ?a c >0,a b -<0且Δ≥0?a 、c 同号, a 、b 同号且Δ≥0. 6.求根法因式分解二次三项式公式:注意:当Δ< 0时,二次三项式在实数范围内不能分解. ax 2 +bx+c=a(x-x 1)(x-x 2) 或 ax 2 +bx+c=??? ? ?? ----???? ? ?-+--a 2ac 4b b x a 2ac 4b b x a 22. 7.求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 x 2 -(x 1+x 2)x + x 1x 2 = 0. 注意:所求出方程的系数应化为整数. 8.平均增长率问题--------应用题的类型题之一 (设增长率为x ): (1) 第一年为 a ,第二年为a(1+x) , 第三年为a(1+x)2 . (2)常利用以下相等关系列方程: 第三年=第三年 或 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总和. 9.分式方程的解法: . 0)1(≠),值(或原方程的每个分母验增根代入最简公分母公分母 两边同乘最简 去分母法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应用(讲义及答案)

等腰三角形应用(讲义) ?课前预习 1.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线段垂直平分线上的点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角平分线上的点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如图,线段AB的端点A在直线l上(AB与l不垂直),请在直线l 上另找一点C,使△ABC是等腰三角形.这样的点能找几个?请你找出所有符合条件的点. ?知识点睛 1.垂直平分线相关定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到一条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 已知:如图,P A=PB. P 求证:点P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证明: A B

2.角平分线相关定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在一个角的内部,到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这个角的平分线上. 已知:如图,点P在∠AOB内部,PC⊥OA于点C,PD⊥OB于点D,且PC=PD.求证:点P在∠AOB的平分线上.Array证明: 3.在等腰三角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重合(也称“__________”),这是等腰三角形的重要性质.若在一个三角

形中,当中线,高线,角平分线“三线”中有“两线”重合时,则尝试构造___________. ? 精讲精练 1.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O 是△ABC 内一点,且OB =OC . 求证:直线AO 垂直平分线段BC . 2. 如图,已知PA ⊥OM 于A ,PB ⊥ON 于B ,且PA =PB . ∠MON =50°,∠OPC =30°,求∠PCA 的大小. M N P C B O A C B O A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总复习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 结总复习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一、考试指导思想 初中毕业数学学业考试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进行的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科的终结性考试。考试要有利于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体现九年义务教育的性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数学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 数学学业考试命题应当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维特点、数学背景和生活经验编制试题,面向全体学生,使具有不同认知特点、不同数学发展程度的学生都能正常表现自己的学习状况。学业考试要求公正、客观、全面、准确地评价学生通过初中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所获得的发展状况。 数学学业考试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数学的结果与过程的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性评价,重视对学生数学认识水平的评价;学业考试试卷要有效发挥选择题、填空题、计算(求解)题、证明题、开放性问题、应用性问题、阅读分析题、探索性问题及其它各种题型的功能,试题设计必须与其评价的目标相一致,加强对学生思维水平与思维特征的考查,使试题的解答过程体现《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数学活动方式,如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等等。 二、考试内容和要求 (一)考试内容 数学学业考试应以《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四大学习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的内容为依据,主要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体验和基本思想。 1.关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了解数的意义,理解数和代数运算的算理和算法,能够合理地进行基本运算与估算;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有效地使用代数运算、代数模型及相关概念解决问题。 能够借助不同的方法探索几何对象的有关性质;能够使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几何对象的大小、位置与特征;能够在头脑里构建几何对象,进行几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能够对某些图形进行简单的变换;能够借助数学证明的方法确认数学命题的正确性。 正确理解数据的含义,能够结合实际需要有效地表达数据特征,会根据数据结果做合理的预测;了解概率的涵义,能够借助概率模型或通过设计活动解释事件发生的概率。 有条件的地区还应当考查学生能否借助计算器进行较复杂的运算和从事数学规律的探究活动。 2.关注“数学活动过程” 包括数学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水平,对活动对象、相关知识与方法的理解深度;从事探究的意识、能力和信心等。也包括能否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活动获得数学猜想,并寻求证明猜想的合理性;能否使用恰当的语言有条理地表达数学的思考过程。 3.关注“数学思考”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等腰三角形培优专题练习.doc

等腰三角形培优专题 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它具有一般三角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使它比一般三角形应用更加广泛.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为证明两个角相等和两条线段相等提供了依据.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底边上的高所在直线是它的对称轴,对于某些含有(或隐含)等腰三角形条件的问题,可以作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或构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练习 1.如图,已知△ A.7.5°ABC中, AB B.10° =AC ,AD = C.12.5 ° AE ,∠ BAE D.18° = 30 °,则 ∠ DEC 等于(). 2.如图,AA′、 BB′分别是△ABC的外角∠C 在一直线上,则∠ACB的度数是多少?EAB 和∠CBD 的平分线,且AA′= AB = B′B,A′、 B 、 3.如图,则∠ BDC 等腰三角形 = ________ ABC . 中,AB =AC ,∠ A =20 °. D 是AB 边上的点,且AD = BC ,连 结 CD , 例 2 如图, D 是等边三角形ABC 的 AB 边延长线上一点, E 是等边三角形ABC 的 AC 边延长线上一点,且EB = ED .那么CE 与 AD 相等吗?试说明理由. E

C A B D

练习 线交1.已知如图,在△ CA 的延长线于点 ABC中,AB=CD,D是 F ,判断AD 与 AF 相等吗? AB 上一点,DE⊥BC , E 为垂足,ED? 的延长 2.如图,△ABC = 15°,则 BD 与 A . BD>BA 是等腰直角三角形,∠ BA 的大小关系是( B . BD

2021年春人教版河北省数学九年级中考《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专题复习

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 1.(2018·河北中考)已知:如图,点P在线段AB外,且P A=PB.求证:点P 在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 在证明该结论时,需添加辅助线,则作法不正确的是() A.作∠APB的平分线PC交AB于点C B.过点P作PC⊥AB于点C且AC=BC C.取AB中点C,连接PC D.过点P作PC⊥AB,垂足为C 2.(2016·河北中考)如图,∠AOB=120°,OP平分∠AOB,且OP=2.若点M,N分别在OA,OB上,且△PMN为等边三角形,则满足上述条件的△PMN 有() A.1个B.2个 C.3个D.3个以上 3.(2020·河北中考)如图是用三块 4.正方形纸片以顶点相连的方式设计的“毕达哥拉斯”图案.现有五种正方形纸片,面积分别是1,2,3,4,5,选取其中三块(可重复选取)按如图的方式组成图案,使所围成的三角形是面积最大的直角三角形,则选取的三块纸片的面积分别是() A.1,4,5 B.2,3,5 C.3,4,5 D.2,2,4

5.在△ABC中,AB=AC,D是BC的中点,则∠ADB是() A.锐角B.钝角C.直角D.无法确定 6.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AB=4 cm,则BC边上的高AD=cm. 7.如图,已知AB=AC,∠A=36°,AB的垂直平分线MD交AC于点D,交AB于点M,以下结论:①△BCD是等腰三角形;②BD是△ABC的角平分线; ③△BCD的周长为AC+BC;④△ADM≌△BCD.其中正确的有()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③④ 8.如图,△ABC中,∠ABC与∠ACB的平分线交于点F,过点F作DE∥BC 交AB于点D,交AC于点E,那么下列结论:①△BDF是等腰三角形;②DE=BD+CE;③若∠A=50°,则∠BFC=105°;④BF=CF.其中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 9.(2020·温州中考)如图,在△ABC中,∠A=40°,AB=AC,点D在AC边上,以CB,CD为边作?BCDE,则∠E的度数为() A.40°B.50°C.60°D.70°

八年级数学等腰三角形教案

等腰三角形(一) 教学目标: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 2.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 3.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 1.等腰三角形的概念及性质. 2.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应用.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的理解及其应用. 教具准备:圆规、三角尺、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①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②什么样的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满足轴对称的条件的三角形就是轴对称图形,?也就是将三角形沿某一条直线对折后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的就是轴对称图形.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做一个等腰三角形. A C A B I 作一条直线L ,在L 上取点A ,在L 外取点B ,作出点B 关于直线L 的对称点C ,连结AB 、BC 、CA ,则可得到一个等腰三角形. 思考: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请找出它的对称轴. (2).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有什么关系? (3).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 (4).底边上中线所在的直线是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吗??底边上的高所在的直线呢? 2.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是顶角的平分线所在的直线.

(它的两个底角有什么关系?) 3.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而且还可以知道顶角的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这个结论由学生共同探究得出的)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2.等腰△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通常称作“三线合一”). 4.[例1]如图,在△ABC中,AB=AC,点D在AC上,且BD=BC=AD,求:△ABC各角的度数. A D C 三.随堂练习 课本P51练习1、2、3. 四.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主要探讨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对性质作了简单的应用.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等边对等角),等腰三角形的对称轴是它顶角的平分线,并且它的顶角平分线既是底边上的中线,又是底边上的高. 我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首先就是要理解并掌握这些性质,并且能够灵活应用它们. 五.课后作业 课本P56习题12.3 1、3、4、题. 等腰三角形(二) 教学目标 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进一步体验轴对称的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教学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1.等腰三角形有些什么性质呢? 2.满足了什么样的条件就能说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呢?

人教版初三数学知识点总结87881

初三知识整理 全套教科书包含了课程标准(实验稿)规定的“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领域的内容,在体系结构的设计上力求反映这些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综合,使它们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九年级上册包括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旋转、圆、概率初步五章内容,学习内容涉及到了《课程标准》的四个领域。包含以下章节: 第21章二次根式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第23章旋转第24章圆 第25 章概率初步 本册书内容分析如下: 第21章二次根式 学生已经学过整式与分式,知道用式子可以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解决与数量关系有关的问题还会遇到二次根式。“二次根式” 一章就来认识这种式子,探索它的性质,掌握它的运算。 在这一章,首先让学生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并掌握以下重要结论: (1)是一个非负数; (2)≥0); (3) (a≥0). 注:关于二次根式的运算,由于二次根式的乘除相对于二次根式的加减来说更易于掌握,教科书先安排二次根式的乘除,再安排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一节的内容有两条发展的线索。一条是用具体计算的例子体会二次根式乘除法则的合理性,并运用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进行运算;一条是由二次根式的乘除法则得到 (a≥0,b≥0), (a≥0,b>0), 并运用它们进行二次根式的化简。

“二次根式的加减”一节先安排二次根式加减的内容,再安排二次根式加减乘除混合运算的内容。在本节中,注意类比整式运算的有关内容。例如,让学生比较二次根式的加减与整式的加减,又如,通过例题说明在二次根式的运算中,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乘法公式仍然适用。这些处理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内容。 第22章一元二次方程 学生已经掌握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在解决某些实际问题时还会遇到一种新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就来认识这种方程,讨论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运用这种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本章首先通过雕像设计、制作方盒、排球比赛等问题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数值代入的方法找出某些简单的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解加以体会,并给出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概念, “22.2降次——解一元二次方程”一节介绍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1)在介绍配方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形如的方程。这样的方程可以化为更为简单的形如的方程,由平方根的概念,可以得到这个方程的解。进而举例说明如何解形如的方程。然后举例说明一元二次方程可以化为形如的方程,引出配方法。最后安排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二次项系数不是1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对于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学了“公式法”以后,学生对这个内容会有进一步的理解。 (2)在介绍公式法时,首先借助配方法讨论方程的解法,得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然后安排运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在例题中,涉及有两个相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也涉及没有实数根的一元二次方程。由此引出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三种情况。 (3)在介绍因式分解法时,首先通过实际问题引出易于用因式分解法的一元二次方程,引出因式分解法。然后安排运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例题。最后对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三种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进行小结。

八年级上册数学等腰三角形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13.3.1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解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十三章第三节《等腰三角形》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是在探究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及轴对称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特殊的轴对称图形——等腰三角形。主要是探究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和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中线及顶角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这两个性质,本节内容不仅为线段相等、角相等及两直线垂直的证明提供了新的依据,也是后续学习等边三角形、菱形、正方形等内容的基础。另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推理论证水平,使初中的推理证明学习进入严格的论证阶段。一些重要的思想和方法,如归纳、类比、方程等也将在本节课进一步强化和渗透,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设置 根据《课程标准》,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确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为:(1)能够探究,归纳,验证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并学会应用性质。 (2)通过实践,观察,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发展学生合情推理能力和演绎推理能力。 (3)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活动中获取成功的喜悦,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究和应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推理证明 二,学生学情分析 我所带的八年级学生来自农牧区,基础知识薄弱,虽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实践操作的能力,能进行简单的推理论证,但归纳概括表达能力欠缺。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参与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实践操作、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小组交流得出结论后再和全班同学分享,逐渐锻炼学生敢于表达的意识,增强其自信心,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三,教学策略分析

2020学年八年级数学 专题 等腰三角形练习

2020学年八年级数学练习专题:等腰三角形 【模拟试题】 一. 选择题: 1. 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94°,则腰与底边上的高的夹角为() A. 43° B. 53° C. 47° D. 90° 2. 等腰三角形周长为13cm,其中一边长为3cm,则该等腰三角形底边长() A. 7cm B. 3cm C. 7cm或3cm D. 5cm 3.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内角的比是1:2,则这个等腰三角形是()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锐角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D. 以上结论都不对 4.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70°,则底角的度数为() A. 110° B. 55° C. 35° D. 不能确定 5.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与底边所成角为36°,这个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 A. 36° B. 72° C. 36°或72° D. 54° 二. 填空题: 1. 如果等腰三角形一个角是45°,那么另外两个角的度数为 2. 等腰三角形一个外角等于110°,则底角的度数是 3. 等腰三角形互相重合 4. 等腰三角形底边长为10,则其腰长x的范围是 5. 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5,一腰上中线把这个三角形周长分为两部分,它们的差为3,则腰长为 三. 解答题: 1. 如图,已知AB=AE,∠B=∠E,BC=ED,F是CD中点,求证:AF⊥CD 2. 如图,CE、CF分别平分∠ACB和∠ACB的外角,EF∥BC交AC于D,求证:DE=DF

【试题答案】 一. 1. C 2. B 3. C 4. C 5. B 二. 1. 45°和90°或67.5°和67.5° 2. 70°或55° 3. 顶角角平分线和底边中线和底边高线 4. 大于5 5. 8 三. 1. 连结AC和AD,证明△ABC≌△AED,得到AC=AD,再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2. 分别证明DE=DC,DF=DC,所以DE=DF

新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完整版)

人教新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全面最新) 目录 一、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1、有理数 2、整式的加减 3、一元一次方程 4、图形的认识初步 二、七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5、相交线与平行线 6、实数 7、平面直角坐标系 8、二元一次方程组 9、不等式与不等式组 10、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三、八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11、三角形 12、全等三角形 13、轴对称 14、整式的乘除与分解因式 15、分式

四、八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16、二次根式 17、勾股定理 18、平行四边形 19、一次函数 20、数据的分析 五、九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21、一元二次方程 22、二次函数 23、旋转 24、圆 25、概率 六、九年级数学(下)知识点 26、反比例函数 27、相似 28、锐角三角函数 29、投影与视图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第一章 有理数 一. 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 ????负分数负整数 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 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 π不是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即a 和- a 互为相反数;

0的相反数还是0; (2)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 ???<-=>=) 0()0(0) 0(a a a a a a 或???<-≥=)0a (a ) 0a (a a 或???≤->=)0()0(a a a a a ; 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零既可以和正数一组也可以和负数一组; 5.有理数比大小: 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 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 若ab=1? a 、b 互为倒数; 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017

人教最新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2017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 人教新版初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数学(上)知识点 一.有理数 知识框架 二.知识概念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为整数且,(≠p q p p q 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 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 不是有理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即a 和- a 互为相反数; 0的相反数还是0; (2) a+b=0 a 、b 互为相反数. 4.绝对值: (1)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 ???<-=>=)0()0(0)0(a a a a a a 或???<-≥=)0()0(a a a a a 或???≤->=)0()0(a a a a a ;

3 正数的绝对值是其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绝对值的问题经常分类讨论,零既可以和正数一组也可以和负数一组; 5.有理数比大小: 两个负数比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数轴上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大数-小数 > 0,小数-大数 < 0. 6.倒数: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注意:0没有倒数; 若 a ≠0,那么a 的倒数是a 1 ; 若ab=1 a 、b 互为倒数; 若ab=-1 a 、b 互为负倒数. 7.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与0相加,仍得这个数. 8.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 (1)加法的交换律:a+b=b+a ; (2)加法的结合律:(a+b )+c=a+(b+c ). 9.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a-b=a+(-b ). 10 有理数乘法法则: (1)两数相乘,同号为正,异号为负,并把绝对值相乘; (2)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零; (3)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式为零,积为零;各个因式都不为零,积的符号由负因式的个数决定,负因数为奇数个时乘积为负,负因数为偶数个时乘积为正. 11 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 (1)乘法的交换律:ab=ba ; (2)乘法的结合律:(ab )c=a (bc ); (3)乘法的分配律:a (b+c )=ab+ac . 12.有理数除法法则: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等腰三角形》 知识点整理 推论1: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平分底边并且垂直于底边,这就是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 推论2:等边三角形的各角都相等,并且每一个角都等于60°。等腰三角形是以底边的垂直平分线为对称轴的轴对称图形; 2. 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之间的关系,由两边相等推出两角相等,是今后证明两角相等常用的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三线合一”的性质是今后证明两条线段相等,两个角相等以及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重要依据。 (二)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1. 有关的定理及其推论 定理: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这两个角所对的边也相等(简写成“等角对等边”。)

推论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2:有一个角等于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推论3: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2. 定理及其推论的作用。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揭示了三角形中角与边的转化关系,它是证明线段相等的重要定理,也是把三角形中角的相等关系转化为边的相等关系的重要依据,是本节的重点。 3. 等腰三角形中常用的辅助线 等腰三角形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常常作为解决有关等腰三角形问题的辅助线,由于这条线可以把顶角和底边折半,所以常通过它来证明线段或角的倍分问题,在等腰三角形中,虽然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添加辅助线时,有时作哪条线都可以,有时需要作顶角的平分线,有时则需要作高或中线,这要视具体情况来定。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讲义及答案)

初中数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实用资料 等腰三角形(讲义) ? 课前预习 1.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 (1)若∠1=∠2,则BD ____DC (填“>”,“<”或“=”); (2)若BD =CD ,则AD ____BC (填“⊥”或“∥”); (3)若AD ⊥BC ,则∠1____∠2(填“>”,“<”或“=”). D C B A 2 1 2.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5和8,则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_________. ? 知识点睛

1. ______________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 等腰三角形是_________图形.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底边上的高重合(也称“__________”),它们所在的直线都是等腰三角形的_________. 3.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__. 如果一个三角形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也______,简称_________________. 4. 三边都______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三边都相等,三个内角都是________. 5. “三线合一”模块书写: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求证:BD =CD . 证明: ? 精讲精练 1. 在下面的等腰三角形中,∠A 是顶角,请分别将它们底角的度数标注在相应 的图上. C B C B C B A A A 108° 60° 2. 如图,在△ACD 中,AD =BD =BC ,若∠C =25°,则∠ADB =____. D C B A

(完整版)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结构

【人教版初中数学知识结构图】 1、有理数(正数与负数) 2、数轴 6、有理数的概念3、相反数 4、绝对值 5、有理数从大到小的比较 7、有理数的加法、加法运算律 17、有理数8、有理数的减法 9、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10、有理数的乘法、乘法运算律 16、有理数的运算11、有理数的除法、倒数 12、有理数的乘方 13、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21、代数式14、科学记数法、近似数与有效数字 22、列代数式15、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的运算 23、代数式的值18、单项式 27、整式的加减20、整式的概念19、多项式 24、合并同类项 25、去括号与添括号 26、整式的加减法 28、等式及其基本性质 29、方程和方程的解、解方程 198 32、一元一次方程30、一元一次方程及其解法 初31、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33、代入(消元)法 中35、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34、加减(消元)法 数193 36、相关概念及性质 学数39、二元一次方程组37、三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法举例 与38、一元方程组的应用40、一元一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代45、一元一次不等式43、一元一次不等式41、不等式的解集 数和一元一次不等式组44、一元一次不等式组42、不等式和它的基本性质 46、同底数幂的乘法、单项式的乘法 47、幂的乘方、积的乘方 51、整式的乘法48、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 49、多项式的乘法 56、整式的乘除50、平方差与完全平方公式 52、多项式除以单项式 55、整式的除法53、单项式除以单项式 54、同底数幂的除法 57、提取公因式法 61、方法58、运用公式法 63、因式分解59、分组分解法 62、意义60、其他分解法66、含字母系数的一元 65、分式的乘除法——64、分式的乘除运算一次方程 72、分式69、可化为一元一次方程的分式方程及其应用67、分式方程解法、 70、分式的意义和性质增根 71、分式的加减法68、分式方程的应用 75、数的开方73、平方根与立方根 74、实数 86、二次根式的意义76、最简二次根式 79、二次根式的乘除法77、二次根式的除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