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聚落》说课稿

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聚落》说课稿

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聚落》说课稿
河南省地理优质课一等奖《聚落》说课稿

★说课稿河南省初中地理优质课义务教育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上册

中国地图出版社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聚落

第三章居民与聚落

第三节聚落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来自平顶山市第三中学的胡文艳,我说课的内容是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3章第三节《聚落》。下面我就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课后反思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聚落》一节是依据课程标准“居民”部分中“聚落”这一主题而设计的,对应的标准是如下三条。

本节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是前两节内容的延续和拓展。通过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举例说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从保护传统聚落这一侧面,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从而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促进学生地理思维方法的形成,观察、分析、概括能力的提高,以及地理审美意识的发展,也为以后学习区域地理知识奠定基础,在整个世界地理的学习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二)教育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要求,在提供城市和乡村景观图片的条件下,由学生按照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针对具体的聚落实例,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列举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让学生将视野扩大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上,并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的安排,我制定了涵盖三个层面的教学目标。(三)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根据课程标准,本课有三个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初中生的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因此,我把本课教学的难点确定为:1.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气候、人口等方面的知识,初步具备了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生对城市和乡村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农村生产劳动和城市建设也并不陌生。但将城市和乡村这两类聚落景观进行比较,对初中生而言,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老师的正确引导。

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是很强,加之生活经验不足,认识水平有限,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对聚落发展与保护的理解有一定困难,因此,需要充分运用图片资料帮助学生学习,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

三、教法

为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初中学生的实际,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主要采用“图片、资料分析法”和“任务驱动法”来进行教学。

1.图片、资料分析法:运用图片、资料,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是地理学习的一项基本技能,也是地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图片、资料,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是地理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基于对课标的理解,我提供了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图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展示了具体聚落的图片或说明材料,让学生初步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列举了世界文化遗产中的聚落材料,让学生将视野扩大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上。

2.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目标明确,符合学生特点,使教与学生动有趣、易于接受。有助于引动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本课的教学,我主要是在图片、资料分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学习任务,寓教于乐,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四、学法

教学过程不仅是如何“教”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如何“学”的过程。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把引导学生如何学贯穿始终。坚持“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精心选择图片、资料,设计活动内容,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动口”、“动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动脑”的习惯。

五、教学程序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从学生熟悉的首都北京入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通过“任务驱动,导学达标”活动,完成“城市和乡村”、“聚落与环境”和“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三个部分的教学任务。最后通过“知识盘点,巩固收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加以巩固。

(二)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关于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播放《北京城市宣传片》,展示故宫、长城等多处文化古迹,欢乐谷、世界公园等多处现代娱乐场所,还有皮影、京剧、胡同游、四合院人家等京味儿文化和人们的生活画面。使学生从宏观上对聚落有一个感性认识。

●任务驱动,导学达标

第一部分——“城市和乡村”的教学

首先,让学生描述印象中的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本知识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指导学生对比课本中1913年的迈阿密景观和20世纪末的迈阿密景观,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再此基础上,教师展示多组图片,组织学生分析、判断、比较城市和乡村这两类聚落景观。并让学生七嘴八舌说差异,完成“城市和乡村景观比较表”,进而实现“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这一课标要求。

最后,从职能的角度对城市和乡村进行分类,并欣赏不同职能的聚落特色。

第二部分——“聚落与环境”的教学

首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和相应图片,概括总结出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自然因素。

接着,教师补充展示一组材料,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逐个分析材料,分别说出什么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通过展示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聚落资料,让学生辨析某一具体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之后,让学生依据不同的环境条件选择合适的民居,从而真正掌握自然环境对传统民居的影响,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最后,结合聚落实例引导学生分析,除自然因素外,影响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因素还

有哪些。让学生知道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聚落受人文环境因素的影响日益明显。

第三部分——“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的教学

首先,让学生列举自己所知道的传统聚落。现在的学生,获取这方面知识的途径很多,例如旅游、上网等,列举一些传统聚落对他们来讲是可以做到的。

随后,展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聚落材料,让学生在欣赏的同时,思考为什么要保护传统聚落。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发现这些遗产中记录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信息,真正“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然后,让学生说说传统聚落与文化遗产的关系,让学生明白文化遗产是多方面的,传统聚落只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的视野扩大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上。

展示北京城池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消失的资料,提出怎样保护传统聚落?使保护文化遗产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知识盘点,巩固收获

结合板书,让学生畅所欲言。

●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采用知识树式呈现,能够条理化、直观化地反映教学内容,有助于突出重点,体现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对知识的储存。

畅所欲言:对自己说,我有什么收获?对同学说,我有什么温馨提示?对老师说,

我有什么困惑?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总结对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自主建构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接着,通过课堂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选择一个动画人物,回答其链接后的问题。

设计意图:既吸引学生的兴趣,又因为题目的不确定性,激起学生挑战问题的欲望。依据课程标准设计问题,这些问题紧密联系生活,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和情感目标,检验了本节的学习成果。

六、课后反思

本节课我以新课程理念为宗旨,遵循地理教学规律,用图片、资料分析法、任务驱动等方法,通过自主答题、合作探究等形式,将聚落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顺利完成学习内容,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

以上就是我的说课,谢谢您的指导。

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二课《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教案 第一课时 一、复习反馈:1、秦岭—淮河分界线(以此为界的南北方差异) 2、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及依据 二、新课导入 前一节,我们了解到利用地形、气候等综合指标,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谁能说出这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名称? 我们所划分出的区域是:两个区域间差异性较强,区域内则具有更多的共同性。今天我们来具体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这些特点。 三、新课教学 多媒体出示图5. 9 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提问] 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范围? 北方地区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黄海。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 南方地区大体位于秦岭—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东,东南临东海和南 1

海。包括长江中下游、南部沿海和西南各省(市、自治区)。 2、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都位于地形的第几级阶梯上? 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 3、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4、(深入)教师用鼠标在地图上说明其地形位置名称和大致范围 展示中国地形图,组织学生活动 (1)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区,根据图片观察其特点。(2)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河湖。 总结讲述:北方地区主要有三大地形区,既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 南方地区有四大地形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东南丘陵、云贵高原。 北方的河流主要有黑龙江、松花江、黄河;南方的河流有长江和珠江等,还有鄱阳湖、洞庭湖等许多湖泊。 2

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大赛电子教案

2007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大 赛

关于转发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关于开展2013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知》的通知 各县(市)、区教研室、市区各中学: 现将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关于开展2013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见附件),请根据要求选派人员参加会议。 附件:关于开展2013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知 郑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 二○一三年九月二十五日 附件:关于开展2013年河南省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知 各省辖市、省直管试点县(市)教研室: 为展示课改以来我省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验成果,交流教学经验,进一步推动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地理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开展河南省普通中小学、幼儿教育优质课教学评选活动的通知(教基研〔2013〕314号)》的精神,按照我室年度工作计划和地理学科优质课评选活动一号通知的安排,本届初、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决赛阶段的活动定于2013年10月12日—17日在平顶山市举行。现将有关具体事项通知如下:

一、决赛阶段内容安排 1.说课:(1)通过说课选出一等奖;(2)说课时间为10—15分钟;(3)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说课。 2.讲课:(1)从初、高中决赛教师中分别选出4—6位进行讲课;(2)采用现场课形式,讲课时间为40分钟;(3)采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 3.评课:(1)讲课教师所在地推荐一位教研员或教师主评,时间5分钟;(2)评委评课5分钟;(3)自由评课15分钟。 二、决赛阶段时间安排 1.初中说课、讲课、评课活动:10月12日—14日。 2.高中说课、讲课、评课活动:10月15日—17日。 三、决赛阶段地点安排 1.报到地点: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公交线路:(1)长途汽车站下车即到;(2)从火车站乘2路、4路、20路公交车到新华路站下车即可到达。 2.说课、讲课、听课地点:平顶山市三六联校。 四、附件 1.2013年河南省初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听课观摩活动安排 2.2013年河南省高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听课观摩活动安排 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 2013年8月25日 附件1: 2013年河南省初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评选 听课观摩活动安排 1.报到时间:10月12日全天。 2.报到地点: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公交线路:(1)长途汽车站下车即到;(2)从火车站乘2路、4路、20路公交车到新华路站下车即可到达。 3.听课时间:10月13日—14日。 4.听课地点:平顶山市三六联校。

高一地理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大气的受热过程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这一节的内容是前面知识的延伸,也是后面学习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分布的理论依据,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且和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体现课改中培养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有利于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探究。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能够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2)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图、绘图的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示使学生理解:“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的原理。掌握大气对地球的保温作用的原理,并能科学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关于大气保温作用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2)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增强大气环境保护意识。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大气的热源和大气的受热过程 难点: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

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以学定法遵循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点,我将采用如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视频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以地图为载体的情景教学法:本节教材内容比较抽象,可充分利用课本中插图,将繁杂的地理事物变成简单直观的图像,化难为易,变抽象为具体。 3活动探究法:结合教材上的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 三、本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用兴趣学习法、思考评价法、观察法、自主探究法、归纳总结法。 四、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这样做有什么科学依据吗?学过本节课的知识你就知道了。(通过熟悉的电视剧片段导入,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发学生的兴趣) 我们知道,太阳辐射能穿过厚厚的大气层,假设太阳辐射能为100%,那穿过大气层后太阳辐射能就只有47%,那53%去哪里了呢?----被削弱了。由此引入大气层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包括吸收,反射,散射。(此部分内容课本上已经删去了,但为了便于学生的理解,需要加入进来) 然后我会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分析探究生活中的几个案例: 1、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2、红绿灯的设定依据 3、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为什么仍是明亮的 (通过这几个案例分析,让学生区分不同的削弱作用) 承转: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的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又会发生什么呢?(此处承转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引出大气的受热过程) 我会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讲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部分内容较难,以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较难理解,因此我先讲

(最新)部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七章第二节《东南亚》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东南亚》是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国家和地区)第二节的内容。教材的内容有:十字路口的位置;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山河相间与城市分布;华人、华侨集中的地区。它是新课程下初中中考要求掌握的五个地区之一,尤其是热带气候和农业生产和山河相向与城市分布方面的分析题较多。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半年的初中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读图方法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掌握了一些关于世界地理的知识,具备了这些知识和能力、方法之后再来学习《东南亚》一节就简单多了。但由于本节课内容有的问题很抽象,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课件来增加学生的间接体验,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指导学生分析地图,主要采取看地图、提问题的形式,引起学生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阅读地图、分析地图,有利于抓住事物特征。 【课程标准】 1.在地图上找出某地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其首都,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3.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归纳某地区地势及地形特点,解释地形与当地人类活动的关系。 4.运用地形图说明某地区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5.举例说出某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优势。

【教学目标】 1.对照地图,找出东南亚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交通位置)、区域范围以及主要的国家,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2.运用图表说出东南亚“高温多雨”的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并通过读图了解农作物的分布特点。 3.根据地形图说出中南半岛城市的分布特点,并分析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并能说明人口和农业沿河分布的原因。 4.通过东南亚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进行综合分析,了解旅游业给东南亚经济带来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1.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气候特点。 2.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 【教学方法】 读图析图、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分析东南亚气候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教学重点】

遵义市高中地理优质课比赛听评课记录

2015年4月6日-10日遵义市高中地理优质课比赛 听评课记录(主要为评委老师发言) 绥阳中学罗红宇 2015.4.10一、罗红宇评课内容(部分讲课教师): 何艺(正安县一中) 优点:仪表正规,形象气质佳。讲授知识清楚,教学目的明确。关注每个学生学习。 不足:以传统教学为主,老师讲的太多,学生参与少。教学手段单一。有知识上的错误,课堂气氛不活跃,较沉闷。 李恒(航中) 优点:讲课语言精炼。图片,材料收集新颖典型,教学组织实施有序,讲解知识逻辑性强。教学方法恰当。 不足:口头禅太多,学生回答问题有错误的地方没给学生纠正。没对美国硅谷地中海气候的海洋性特征强进行分析。 李凌云(四中) 优点:刚开始上课时师生间相互大声问好,激发学生兴奋,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情境教学,带领学生做活动,能使学生从情境和活动中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学生参与程度高,师生互动好,最后正确的结论由学生讲出来,说明学生学懂了知识,学生的收获很大,本堂课效果显著。 不足:口语多。幻灯片呈现太多,切换频繁,使人眼花缭乱。学生回答的问题后点评不到位。学生错误回答地中海气候全年降水均匀,没有给学生纠正。 陈露(余庆中学) 优点:教态自然,形象气质佳,普通话好。能打乱教材的顺序进行教学,不受教材的束缚。体现了是用教材,不是教教材。前后知识过渡自然,注重收集身边的地理资料来说明、分析地理知识。 不足:传统教法,关注学生不够。过多地分析硅谷的地形,对本节课无意义。设问简单,学生没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讲课时有些字读错。 田茂胜(务川中学) 优点:讲课有激情,自信,声音洪亮。语言表达优美。注重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 不足:地道的传统教学,满堂灌。设问简单,自问自答,学生简单的附和回答。教学随意,讲课不严谨。普通话急待提高。教材钻研不够,出现许多知识性的错误, 一、田霞老师(遵义四中)点评: 1、教学目标的确定符合课程标准,联系学生实际,从认知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以及美育目标,很好的把握学生心理,考虑个体差异进行系统设计。 2、教学进程设计,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体现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采用问答的形式,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以及原有知识储备,并有机结合课本自身实际,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高中地理说课万能稿

高中地理说课万能稿 各位老师好: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的抽签序号是……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地位与作用) 《XXX》是XX版高中地理必修(或选修)X教材第XX单元第XX个课题。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学习了XX,这为过度到本课题的学习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本课题的理论、知识是学好以后课题的基础,它在整个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XX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三、说教学的重难点 本着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重点的依据是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难点的依据是比较抽象,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基础知

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地理是一门培养人的生活能力的更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过程。考虑到XX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景教学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培养学生将课堂教学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主动去发现周边的客观事物,发展思辩能力,注重心理状况。当然老师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本人应该通过课堂教学感染和激励学生,调动起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对解决实际问题的渴望,并且要培养学生以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于本课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

优质课一等奖教学设计中国地势与地形讲课讲稿

第三篇中国地理 第二单元中国的地形·地形地势特点及评价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李燕妮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地形地势特点及评价》是区域地理整合教程第三篇第二单元中国的地形里的内容。中国“地势和地形”知识不仅是组成中国地理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认识和学习其它中国地理知识的基础,与其它章节内容有着广泛的联系。它不仅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气候和河流等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影响到农业的分布、人口的分布、城市规模和分布、交通等人文地理知识的学习。可见,中国的地形地势这一内容在中国地理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同时,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研究, 学生可以更深入的了解中国自然地理环境,更好的指导学生学习其它地理知识,掌握地理知识的学习方法,学会利用地图去认知地理环境。“地势和地形”这部分内容是试卷考察的重点,所以课堂知识要尽量做到系统全面。 本节是中国自然环境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势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它初步揭示了地形因素对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一节的复习内容主要是两个知识点,即地势与地形。在复习过程中,力求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一种空间印象,能将地势和地形的特点与相应的图、表建立联系,对地形区图、山脉分布图等能准确掌握;另外就是这样的地形地势特点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的影响,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中国的地形单元”这部分内容,所以初步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构建了一个初步的体系,所以在授课过程中,让同学们自己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会更容易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根据这一节的课程标准“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能力: 1理解我国地势特征,三级阶梯状况并能分析地势特征对我国的影响; 2理解我国地形特征,主要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等及它们的分布、位置等 过程与方法: 1、充分利用地图、表格,明确一些重要的地形区的特征、分布、位置。 2、能列举实例简要评价我国地势与地形的优劣。 3、通过分析材料得出地形地势对中国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活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对中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分组竞赛法、教师点拨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综合归纳法。 五、复习重点、难点 重点:1 地势特征 2 地形特征的影响

高中地理《澳大利亚》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二地理学案——《澳大利亚》 班级:姓名: 考纲要求:不同尺度区域(澳大利亚) 的位置、范围以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 了解澳大利亚位置和范围; ② 掌握澳大利亚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 ③ 能用整体性的原理分析澳大利亚各地理要素间的联系。①通过从纬度位置、地形、 洋流等方面分析澳大利亚气 候的成因,学会分析特殊地 区的气候形成原因; ② 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 业发达的原因,学会分析某 区域农业的区位的方法。 明确各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的 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形成 整体性思维方式。 重点: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区位分析。难点:澳大利亚主要气候的形成原因。 自主探究】时间8 分钟 一、填图绘图 (1)描绘出:120°E、150°E 经线 和 南回归线。 (2)填出:太平洋、印度洋、澳大利亚 大陆、墨累河。 二、位置与范围 (1)经纬度位置:位于南半球中低纬 度,南回归线和穿过本区中部。 (2)海陆位置:东临甲,西临乙;南与南极大陆相望。 (3)范围:澳大利亚大陆、及附近的一些岛屿。 三、自然环境

1. 地形与河流:

(1) 地形特点①总体特点:澳大利亚大陆地势低平,起伏和缓。 ②分布 (2) 河湖分布:C 为全国最大的河流,源于大分水岭西侧,向西南注入 ;D 为全国地势最低处。 3. 气候与植被 (1) 分布特征:呈半环状分布 (2) 环境特征:气候面积广大,以草原、荒漠为主。 4. 特有动、考拉、鸸鹋、鸭嘴兽。

三、人文地理特征 1. 人口和城市 (1) 主要分布:集中在地区。 (2) 人口增长特点:目前人口增长缓慢。 (3)主要城市:首都为堪培拉,悉尼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港口城市。 2. 发达的经济 (1) 发达的农牧 业 ①优势条件:地广人稀,草场和可耕地多;自然条件适宜发展农牧业。 ②地位:是世界上重要的羊毛生产国和、羊毛输出国,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 (2) 发达的工矿业 ①优势条件:矿产资源丰富,铁矿主要集中在,海运便利。 ②地位:煤和铁矿石大量出口,被称为“坐在矿车上的国家”。 (3) 经济转型:目前,超过工矿业和农牧业,成为澳大利亚的主导 产业。 【合作解疑】时间15 分钟 1、澳大利亚1 月气温的分布特点以及降水的分布特点?

(最新)部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日本》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 第一节《日本》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国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一节《日本》,属于世界地理中的国家地理,是学生在学习国家地理中碰到的第一个国家。首先,从学习国家地理来说,日本这一节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后面的国家教学,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其次,从认知方面来说,日本这个国家对于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日本这个国家在战争电视剧中频繁出现,最近还与我国争夺钓鱼岛,陌生在于日本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呢?学生可能更有兴趣了解。这些都能反映出学习这一节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从学生自身的特点来看:七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对初中生活比较好奇,往往出现想要表现自己却又害怕表现自己的现象,一般来说,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比较表面,比较肤浅,对问题的也不能够深入研究,在思想上不是很成熟。从学生知识的储备来看:通过上一学期地理课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读图、析图、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而且我们刚刚学习了《亚洲》,为本节课我国邻国《日本》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所以只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学生完全有能力通过相互合作较好掌握本节内容。 【课程标准】 1.在地图上指出某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士组成、首都和主要城市。 2.运用地图和资料,说出某国家自然环境的特点。

3.运用地图和资料,联系某国家自然条件特点,简要分析该国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实例。 4.举例说出某国家与其他国家在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指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主要城市,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日本自然环境特点。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日本多火山、地震的成因,并了解地震和防震的相关知识。 3.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联系日本自然条件特点,分析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和劣势,以及日本的经济特点。 4.根据资料说出日本的民族、宗教、语言及日本文化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 【教学方法】 针对初中学生争强好胜、表现欲望强的身心特点,利用“三星智力快车”等形式,把《日本》一节重要的知识点和有关的课外知识设计成有趣的地理问题,在模拟旅游中开展知识竞赛,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效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和竞争意识。学生普遍欢迎这种既有挑战和刺激性,又有娱乐和趣味性的学习形式。 【教学过程】 情景设置:我们现在都是即将赴日的夏令营成员,旅行考察期间,我们一部分成员还将有机会参观日本著名的迪斯尼乐园,但门票数量有限,看哪个小组能

初中、高中地理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教学视频专辑

以下为初中、高中地理视频专辑(专辑名称—视频个数) 浏览时请按下CTRL+点鼠标左键就可直接打开 这里只有几万视频中的一部分,更多视频请到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4067553.html,浏览 -------------初中地理视频专辑列表-----------------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优质课视频专辑(46)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4067553.html,/playlist_show/id_16580287.html 初中地理七八年级优质课视频专辑(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4067553.html,/playlist_show/id_16545580.html 七八年级初中地理优质课视频专辑(42)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4067553.html,/playlist_show/id_16545578.html 广东省新课程初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观摩(1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4067553.html,/playlist_show/id_15118090.html 初中地理优质课教学视频(34)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4067553.html,/playlist_show/id_15118017.html 初中地理优质课观摩课示范课集锦教学视频(3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4067553.html,/playlist_show/id_16702151.html 新课程初中地理广东省名师课堂优质课课例(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4067553.html,/playlist_show/id_16702154.html ---------------高中地理视频专辑列表------------------ 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35)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4067553.html,/playlist_show/id_16581902.html 高中地理优质课视频专辑(2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4067553.html,/playlist_show/id_16581898.html 新课程高中地理名师课堂实录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4067553.html,/playlist_show/id_10687034.html 广东省高中地理名师课堂课例示范(19)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4067553.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959.html 2010年浙江省高中地理优质课评比暨观摩(8)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4067553.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857.html 新课程高中地理特级教师课例示范(7)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4067553.html,/playlist_show/id_10686773.html 高中地理教学视频(13) https://www.wendangku.net/doc/7314067553.html,/playlist_show/id_6595332.html

高中地理水循环说课稿

高中地理:自然界的水循环说课稿 一.背景分析 (一)说教材分析 《自然界的水循环》作为高中地理教材必修1第3章《地球上的水》的开篇内容,涉及内容既是水资源基础知识,激发学生求知欲,又为后面章节的学习作铺垫。 本节课由“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部分内容组成。“相互联系的水体”部分内容主要是对水圈的构成、自然界的各种水体之间的关系作了简要的介绍,为学习水循环的学习作基础知识方面的铺垫。“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部分内容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紧紧围绕“水循环示意图”以海陆间循环(又称大循环)为主介绍了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分析了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说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由盲目阶段向自觉阶段发展过渡的心理特点;他们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将接近于成熟,能运用抽象的适用形式、逻辑的推理方式去思考解决问题,可进行独立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 高一学生对一些地理表面现象的认知较多,对原理性认知较少。学生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体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已有的技能是有一定的读图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基本掌握了物质三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中吸、放热也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要掌握的是水循环过程及其意义、河流的补给等内容。 (三)说教师自身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清晰地认识自己,意识到自身的优缺点,才能更好的扮演好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帮助者。 根据MBTI心理类型理论,在四个指标,八个偏爱所组成的16种类型中,我是ENFP型,所以我的教学风格是情感型。在解决探究性问题时,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成绩、性别等组成异质小组,采用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营造一种自由、活跃、和谐的环境,从而使教学效果达到优化。 二.教学目标 (一)说课标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标准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其中“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为“了解”的水平;“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为“理解”的水平,为本节课的重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课标的分析,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水的三态变化,说出水圈的构成。 2)绘制水循环示意图,结合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3)举例说明水循环在塑造地表形态的影响。

河南地理优质课一等奖《我国地形》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教材版本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 作者及单位李文玲淇县实验学校 设计思想 本教学设计以“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的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等为指导思想,以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为主要教学形式,通过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读图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实践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学会提问,学会学习,掌握地理学习方式,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本节课在课标中的内容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2、教材地位:本节课是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的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的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的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同时一个国家的地势和地形对这个国家的气候、河流乃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节课既是中国地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学习其它章节的基础,学好本节,能为今后学习高中自然地理打下了基础。 3、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中国的自然环境这一章的第一节,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中国的地形特征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世界地理的过程中已经初步掌握了了解一个区域的基本方法。这一节是从地势特点和地形种类两个方面来研究中国地形特征的。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刚进入八年级的学生,他们的参与意识较强,思维活跃,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心,读图析图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目标 1、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势特征,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的名称,初步说明中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 2、培养读图析图能力和自学、合作、探究能力; 3、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课标要求中,把地势特征分布落实在地图上,提高学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很重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我把中国的地势特征确定为本节课的重点。“人地关系”的研究是地理学科的主要内容,加上八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不能很好的把日常生活中所经历的现象与书本知识相连接,因此我把中国的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结合学校条件和自身特质,本节课采用的教法是“多媒体教学法”和“小组合作积分法”,采用的学法是“读图分析法”、“三步提问法”和“列表比较法”。 课前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 学生课前准备“三个一”:一本书,一图册、一学案(通常10秒钟时间准备完毕) 3. 学生准备中国空白轮廓图 4. 按固定程序小组内复习提问(1分钟时间) 5.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上节课知识掌握情况,并给每组加分

高中地理说课课件

1.1宇宙中的地球 一、学生情况分析及对策: 1、高一学生对宇宙及地球方面的知识已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因此在教学中要补充一些科学知识来帮助形成一定体系。 2、高一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观察、思维能力等都有待培养。因此要利用多媒体把抽象事物具体化。 3、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因此设计时要多创造机会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空间。 二、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数据资料,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和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表,归纳出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球宇宙环境的兴趣,培养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世界观,从而树立破除迷信、崇尚科学、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天体的概念,太阳系主要成员及其特征。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三、教具准备 课本的插图 四、教学过程 【导入】 我国战国时期的《淮南子·原道训》中指出:“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以喻天地。”那宇宙到底是怎样的?那我们这节课将探索宇宙的环境。

【过程】 [板书]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展示天体图片(有编号、无名称)]要求学生辨认,并说一说该天体的相关知识。[出示讨论题,学生展开讨论]恒星和行星的区别。 师:了解天体知识从天体的形状、组成物质、运动特征、是否发光方面分析。 [过渡]任何天体在宇宙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什么是天体系统? 师:(强调)天体系统至少由两个天体组成,同时要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师:我们可以通过分析宇宙中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来了解和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你能够列出天体系统的层次吗? [展示主要天体系统图片] 让学生判断天体系统的名称和不同的级别。 同桌讨论,完成天体系统的层次框图。 师:我们平常写信除了写邮政编码外,还要写上省、县、乡(镇)、村(街道)、等地址,假设有一天你和宇宙中的外星人通信,该如何书写地址呢?完成下表。学生讨论。 [过渡] 从天体系统中我们明确了地球是处于太阳系中的,你知道太阳系吗?地球在太阳中的地位又如何呢? [板书](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引导学生看图1.4太阳系模式图,指出太阳系中的行星,它们公转运动的方向相同吗?

(最新)部编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美国》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第九章西半球的国家 第一节美国 【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教材分析】 本章标题是西半球的国家,本章内容相对于前面所学的东半球的国家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区域。《美国》是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的内容。本章的主题是西半球的国家。西半球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一般把加拿大和美国叫做北美,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因为通用语言都属于拉丁语,被称为拉丁美洲。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它在经济、科技和军事等许多领域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家特点十分突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因此,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美国具有极强的学习研究价值。学习这部分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在信息的接收上往往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乐于接受有趣的感性知识。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要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所以,教学易以“引起兴趣——加强交流与合作——引导思考”为主。若平铺直叙地讲述学生会感到枯燥,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所以,在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这一主体因素,对于教法、教具的选择必须考虑学生的特点,力求生动有趣、高效直观。

【课程标准】 1.在地图上指出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说出美国的种族和人口等人文地理要素的特点。 3.运用图表说出美国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4.用实例说明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结合地图,能在地图上指出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并能够结合地图说出美国的位置特点。 2.通过阅读和搜集资料,知道美国是一个民族大熔炉的国家,能根据地图和资料总结美国的民族构成和文化特点。 3.运用美国农业带分布图,说出农业带的名称、位置,并能举例分析美国如何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 4.根据地图和图文资料,知道美国三大工业区分布及其发展条件,能说出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美国的地理位置的特征,了解美国的民族构成和文化特点。 2.美国主要农业区分布,工业的地区分布及主要工业城市,理解高新技术产业对美国经济的推动作用。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图片的形式进行导入,首先教师展示几种我们身边常见的美国

优秀高中地理说课稿共四篇(精华版)

高中地理说课模板(精华版) 资料一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课型是新课。我将按说教材分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程序、说反馈练习设计这四个环节去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1 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教师过渡:从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来看) 本节是高中地理必修第单元《》第节内容,主要讲述 就高中自然地理整个知识系统而言本节是具有强烈后续支撑作用的知识模块。如果就章节联系而言,本节承上启下,所以本节是本模块本章的重要内容。此外,本节的知识与我们日常生活、生产、科学研究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学习这部分知识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本节的特点之一是:知识间前后联系非常密切;特点之二是:知识原理性极强。 从教材和资料中可以看出本节教学内容涵盖的时空跨度非常大,思维的链锁很长很广,许多问题涉及到学科的前沿及人类所关注的热点,而高一学生在前面的学习内容中有涉及到相关知识,在日常的生活中也有相关的认知,因此,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既有趣味性,又有挑战性。(教师过渡:根据上述教材的分析以及高一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结合《指导意见》,我把本节的三维目标确定为) 2 说教学目标的确定 (1)知识与技能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信息,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把这些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 (教师过渡: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根据教材和授课对象的特点,确定本节的教学重难点为) 3 说教学重难点的确定 重点: 难点: (教师过渡:为了能够充分地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解决教学重难点,我认为用一个课时去处理。) 4 说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过渡:那么在一个课时中运用哪些方法和手段才能够更好的解决教学重难点内容

高中地理说课稿汇总

第一组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上(下)午好,我是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地球的宇宙环境 本节课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教学对象为高中一年级的学生。 高一年级的学生身心日渐成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观察推理能力,同时好奇心也比较强,对天文宇宙知识的兴趣较浓、探索大自然的欲望较强,但由于心理原因,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缺乏理性的认识。所以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关于宇宙知识的内容在小学常识和初中科学课本中曾涉及过,初步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这对教学的开展提供了知识准备;但这些知识都是很、零散的,并没有形成一个体系;高中的内容是对前面的一个总结和提升,由于要求不同,学生所要认识的深度也不同,学习时应更加注重理性的分析。 新课标对本课时的要求是: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 根据新课标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能说出宇宙的概念,能够判断天体和天体系统 能列举出太阳系的成员,并能用自己绘制的示意图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和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有了目标就应该有相应的方法与之对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本节课的知识体系,我制定了这样一种教学策略。 就是既注意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又注意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的丰富理解知识,注意知识的实践性。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案例列举法,读图法和实验法 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兴趣导入,案例列举,试误分析,活动演示四个环节,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环节: 兴趣导入—— 展示一些浩瀚宇宙的图片和一段宇宙大爆炸的视频,引出本课课题。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学生满腔热情地从事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以外,对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 第二个环节是案例列举也同样采用的是兴趣培养的原则。 首先我会请同学们我举出几个关于星空神话的故事,然后再分别从哥白尼的日心说到现在神六升空和嫦娥奔月,让同学们对人类探索宇宙的步伐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第三个环节是:试误分析—— 展示太阳系九大行星图。让同学发现错误,九大行星已经降级为八大行星,为什么要采用“试误理论”呢?行为主义告诉我们:学习是尝试错误的过程,错误的反应会得到令人反感的刺激,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降低错误率。 活动演示—— 设置一个“找位子”的活动,请10为同学分别代表太阳和月球以及套样系的八大行星,根据距离太阳的远近,找到自己的位置。 开展“活动”,充分利用“活动”,解决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通过学生亲自动脑,动口,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传统地理教学形式是“教师教课本,学生记课本,考试考课本”的教学模式,使学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全套说课稿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说课稿1 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必修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公转的地理意义》【板书题目】,我将从说教材、说重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的授课理念和思路。 一、说教材 1.地位和作用: 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必修一开篇宇宙中的地球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一节是必修一模块内容的重要基础理论,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 本节的课标要求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不仅要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根据高一学生已有的知识及学习能力,特制定本节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目标: 本节的教学目标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和价值观三方面入手,目的是让学生学会知识、会用知识、提高能力,同时培养正确的环境观。 知识和技能:(1)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成因及其纬度变化规律。 (2)理解五带的形成原因 (3)能够准确画出两分两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并说明地球上不同地带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 过程与方法:运用绘图的方法,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二、说重点、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及本节的教学目标,特制定本节的重、难点。 1重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 1难点: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说教法、学法 1. 教法:讲授法多媒体演示法学案导学 2.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我主要从导入、新课讲授、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作业等环节进行设计。 第一步,复习导入 复习前面讲过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并展示地球运动动态图,让学生观察图中的一点随直射点的变化,发生了什么变化,适当引导学生昼夜长短的变化。 目的:激发学习兴趣,探究欲望 第二步,知识要点讲解 要点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主要从时间变化上来分析,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因此,我采用图表转化,学生绘图,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讲解。 1。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运动立体图,图上能清晰的看出某一纬线随地球运动昼夜长短的变化,让学生有一个立体感知。导入这个知识点。 2。根据课本上的图1.23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的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在学案上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图中的数据,让学生绘图,学生根据表中的数据转绘成坐标图,横坐标表示二分二至时间,纵坐标表示昼长,最长为24小时。让学生根据数据描点、连线。然后同桌互相点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