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升和毫升》教材说明及教学建议

升和毫升

教材说明

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直观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这是在学生认识了长度、质量、时间、面积等计量单位以及它们之间进率的基础上,认识的又一类量,对丰富学生认识量及其计量单位是十分有益的。

例1主要教学容量的含义。教材没有用下定义的方式揭示容量的概念,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观察、操作和交流,获得对容量含义的具体感知。先呈现了两个大小不同的玻璃杯和两个大小相近的冷水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初步认识到容器能盛水的多少就是它的容量;再通过比较不同容器容量的大小,初步体会容量是有大小的;然后通过用大小不同的两种杯子计量同一个水壶里所盛的水,进一步加深对容量含义的认识,并产生统一容量单位的心理需求。

例2主要教学容量单位升。教材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容器,了解在日常生活中常用“升”作为单位计量容器的容量,同时指出“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接着,启发学生主动提出“1升有多少”的问题,并通过在量杯(1升)里倒入1升水,再全部倒入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实验,发现“1升水正好装满这个正方体容器”,进而获得对1升的实际大小的感知,初步形成1升的观念。随后的“试一试”,引导学生先估计将1升水倒入同样大的纸杯中,看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通过操作加以验证,进一步感受1升的实际意义,加深对1升的认识。

随后的“练一练”安排了两道题。第1题呈现了大小不同的3个玻璃杯,要求学生通过倒果汁的操作,比较3个玻璃杯的大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容量的意义,初步学会比较容器容量的方法。第2题让学生观察并交流生活中常见容器的容量,进一步感知1升的实际大小,体会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例3主要教学毫升的认识。教材继续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认识到“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同时说明“毫升”可以用字母“mL”或“ml”表示。接着,启发学生主动提出“1毫升有多少”的问题,并通过用滴管吸入1毫升水,把1毫升水滴在手心上,数数有多少滴的实验,直观感受1毫升的实际大小,获得对1毫升的认识与体验。

例4主要教学升和毫升的进率。教材呈现了2个500毫升的量杯,先启发学生思考“2个这样的量杯盛有多少毫升水”,再通过把2杯500毫升的水倒入1升的量杯中的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发现“1升=1000毫升”的结论。随后的“试一试”,要求学生先根据矿泉水瓶的容量估计1瓶矿泉水大约能倒满几个纸杯,再通过操作验证。通过练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验1毫升的实际大小,强化对容量单位毫升的认识。

随后的“练一练”安排了三道题。第1题呈现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针管、药袋等容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交流,进一步丰富对毫升的感知,体会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第2题要求学生把50毫升水分别

倒入大小不同的3个容器里,看看水面各在哪里,帮助学生强化对l毫升实际大小的认识。第3题是简单的单位换算,有利于学生巩固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

练习一安排了12道题,主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估计等具体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容量的含义,感受1升和1毫升的实际大小,巩固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第l~3题是配合例1和例2安排的。第1题主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体会比较容器容量的方法,加深对容量含义的认识。第2题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形成的1升的表象进行估计,进一步强化对1升实际大小的体验。第3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升作单位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容器容量的把握能力,增强估计意识。第4~6题是配合例3和例4安排的。第4题让学生根据饮料瓶上标出的饮料含量,说一说每种饮料各多少瓶正好是l 升,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升和毫升以及它们之间进率的认识与理解。第5题通过倒饮料并喝一喝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对毫升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毫升是比较小的容量单位。第6题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用毫升作单位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进一步增强对容器容量的把握能力,培养估计意识和能力。第7~12题是本单元的综合练习。第7题提供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容器,要求学生判断计量这些容器的容量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升和毫升的认识。第8题要求学生看图在括号里填“L”或“mL”,有利于学生感受升和毫升的实际大小,体会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第9题要求学生分别读出4个量杯里液体的毫升数,并算一算4个量杯里的液体合起来是比1升多,还是比1升少,有利于学生体会用量杯测量液体的方法,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第10题是比较大小的练习,重在帮助学生巩固对升和毫升之间进率的认识。第11题要求学生根据一瓶儿童止咳糖浆的使用说明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体会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感受升和毫升的应用价值。第12题要求学生通过实际调查,了解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用毫升作单位的,哪些物品是用升作单位的。通过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升和毫升的实际体验,体会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材的最后还安排了一个“动手做”的活动,先指导学生利用废旧的塑料瓶,动手制作一个1升的量器,再利用自制的量器进行一些简单的测量和估计,进一步强化对1升的认识,体会估计容量的基本方法。教学建议

1.这部分内容可以用3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第1~2页例1、例2和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1~3题;第二课时教学第3~4页例3、例4和随后的“试一试”“练一练”,完成练习一第4~6题;第三课时完成练习一第7~12题。

2.由于这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学时需要用的教具、学具都比较多,因此,组织活动前,要充分准备好教具、学具,如量杯、滴管、各种大小不同的容具。对操作用的学具,如果人人准备有困难,可以按小组准备。

3.例1的教学,要重点帮助学生建立容量的概念。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两个大小不同的玻璃杯,比较哪

个杯子里能盛的水多。由此说明一个玻璃杯的容量比较大,另一个玻璃杯的容量比较小,以初步感知容量的概念;再让学生观察两个大小相近的冷水壶,通过操作比较它们容量的大小,使学生体会到容器的容量是有大小的,容器中能盛水的多少是容器的容量;接着,提出怎样测量冷水壶容量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想到可以用茶杯来计量一壶水的多少,并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由于杯子的大小不一,得到的结果也各不相同,从而感受到测量或计量容器的容量,要使用统一的单位。

4.例2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1升的实际大小,初步建立1升的概念。可以先出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用升作单位的容器的图片或实物,如,果汁瓶、色拉油瓶、饮水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容器上标注的容量单位都是升,同时说明:计量水、油、饮料等液体的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升可以用字母“L”表示。接着,启发学生思考:1升有多少呢?并演示将量杯中1升水倒入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容器的容量正好是1升,进而初步建立“1升”的空间观念。随后的“试一试”可以先出示1升水和一个纸杯,让学生估一估把1升水倒入这样的纸杯中,大约能倒几杯,再小组合作进行操作,并通过交流明确认识。还可以拿一个比上面大些或小些的纸杯,让学生估一估、倒一倒,以强化对l升的认识。

随后的“练一练”,第1题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比较3个玻璃杯容量的大小,再按题中所示步骤比一比、说_说,明确:容器能盛的水多,容量就大,能盛的水少,容量就小。第2题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说一说每个容器各可以盛水多少升,哪个容器的容量最大,哪个容器的容量最小,再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分别说一说80升、2.5升、1.2升水大约有多少,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感受1升的实际大小。

5.教学例3时,可以先出示教材提供的几种容器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说一说从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并在交流后指出: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毫升可以用字母“mL”或“ml”表示。接着,引导学生思考:1毫升有多少呢?并出示有刻度的滴管,演示用滴管吸入1毫升水的过程,同时明确:滴管里有1毫升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照样子做一做,再把滴管里的1毫升水滴在手心上,数数大约有多少滴,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感受1毫升的实际大小,初步建立1毫升的容量观念。

6.教学例4时,可以先出示2个500毫升的量杯,分别往量杯里倒入500毫升水,让学生说一说这2杯水一共有多少;再出示1升的量杯,让学生想一想如果把这2杯水全部倒入1升的量杯里,结果会怎样,并通过演示和交流,明确:1升=1000毫升。随后的“试一试”,可以先明确1瓶矿泉水有多少,再让学生估一估1瓶矿泉水大约能倒几杯,然后小组合作进行操作,并交流估计和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练一练”的第1题,可以让学生看图(或实物)说一说每个容器里有多少毫升药水,并联系生活经验体会这些药水的多少,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毫升是很小的容量单位,计量比较少的液体通常用毫升作单位。第2题可以先出示题中的3个容器,让学生估一估在这3个容器中分别倒入50毫升水,水面可能有多高,再分别量出50毫升水倒一倒,说说对50毫升水实际大小的感受。第3题要注意让学生理解单位换算

的思考方法。

7.练习一第1题可以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直接比较出几个容器容量的大小,再通过演示和操作明确方法。第2题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估计,并组织交流;还可以让学生举出一些容量大约是1升的容器的例子,以加深对1升的认识。第3题可以先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完成选择,再交流选择时的思考过程。

第4题可以提示学生利用对整百数的认识,借助500毫升这个中间值进行推理。第5题可以组织学生按要求活动。倒出100毫升的饮料后,先让学生估一估大约要几口能喝完,再按要求做一做,体验喝一口大约有多少毫升。第6题要重点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说清楚选择时的思考过程。

第7、8题都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通过交流,帮助他们体会容器的大小与相应计量单位之间的联系,以强化已经形成的升和毫升的表象。第9题可以先让学生看图读出每个量杯里液体的毫升数,再估一估,算一算。有条件的也可以提供实物组织学生活动,同时注意教给学生认读液面所对应刻度的方法,如,眼睛要平视,看清液面对准的是哪个刻度等。第10题,完成练习后,要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以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以及换算方法。第11题,理解题意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每次的服药量不是一个固定的数值,而是一个范围,计算是否够3天的服药量时应选择最大值,这样可以确保所有不同情况的患者都能适用。列式解答后,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计算3天的服药量的,为什么要这样计算。还可以让学生算一算,如果按每次服药量的下限计算,这瓶止咳糖浆够一个5岁儿童服用多长时间。最后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回答。第12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并选择合适的时间进行交流。要注意通过调查,使学生感受不同容器容量的大小以及选择相应容量单位的策略。

8.“动手做”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上下一样粗的饮料瓶,先往瓶中倒入1升的水,并标出水

面的位置,再按教材的提示在饮料瓶上分别标出1

4升、

2

4升和

3

4升的刻度,并用这个量器试着量出一定数

量的水。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在容器里倒入1升水,看看1升水在不同容器里水面的高度,并据此估计容器的容量,体会估计容器容量的方法。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编排特点: 1、本册教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大量选择了有意义的素材。即学生在学校或家庭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探索新的学习内容。 2、教材把四个领域的知识用小的单元形式,交叉安排呈现在大家面前。这样,一方面有利于不断激起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让各领域的教学内容相互支持,各种思维方法交叉应用。 3、一些高年级的知识点下放到本册教材中。如:《轴对称图形》、《认识小数》、和再次《认识分数》等。而以前第六册教材中《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没有安排进来。 4、把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把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有机结合在一起,尽力保障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 二、教学内容安排: 第一版块“数与代数”包括:《除法》、《年、月、日》、《乘法》、《千米和吨》、《认识分数》、《认识小数》共六个单元的知识。其中《年、月、日》及《千米和吨》是属于我们平常说的常见的量的范畴。 第二版块“空间与几何”包括:《平移和旋转》、《观察物体》、《轴对称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四个单元。 第三版块“统计与概率”包括:〈统计〉一个单元。 第四版块“实践活动”包括:《生日快乐》、《美丽的花边》、《了解千米》、《奇妙的剪纸》和《我们的实验田》、《运动与身体变化》六个活动内容。 三、单元教材分析。 下面,就根据四大版块来对本册教材作一个粗略的分析,仅供

大家参考。 第一版块“数与代数”部分。 (一、)《除法》 这个单元的《除法》包括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或三位数的笔算和口算。 (教材编排特点和教学目的略) 教学友情提示: 1、充分发挥估算的作用。估算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已经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已经教学完成的苏教版的各册教材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估算的作用和分量,因此,在本册的除法单元的教学中,同样要十分重视估算的作用。如从教学笔算除法的第一个例题开始,老师就可以试着让学生估一估986÷2的商可能是几位数?或商的罪最高位是什么位?学生由于具备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知识基础,因此不难估计出商是三位数。然后再进行下一阶段的教学。 2、教学例题时,可以作适当的调整。从教材的编排顺序来看,本单元是先安排口算除法、再是一般笔算除法、再到0除以一个数和商中间有0的除法、最后是连除(先乘后除)。在教学时,可以将例题作出适当的调整或者是整合。如,第一课时,可以先将教材中第1页和第3页的笔算例题调整至口算例题之前教学。而口算的例题可以作为新授知识后的练习题出现。笔算例题还可以进行内容的调整,把两道题的被除数更换成同一个数,而除数的大小却不同。这样,将例题教学完成之后可以很方便地进行对照,从而突出重点和难点,即试商的问题。学生将很快地能够判断出商的位数。 还有一种尝试是将教材第1页的笔算除法和后面第6页和第9页的商中间有0的除法进行有机地整合教学,因为这几个例题的商都是三位数,而在商中间有0的除法教学中,0用来占位的作用在上册教材教学乘法知识时学生已有基础,至于简便的书写方法学生也可以很快地理解并接受。

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五年级下册 数 学 教 案 缑氏镇中心小学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教学方程的知识,是在五年级(下册)“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编排的。第一次教学方程,涉及的基础知识比较多,教学内容分成三部分编排。第1—2页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根据直观情境里的等量关系列方程。第3—11页教学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第12—14页全单元内容的整理与练习。本单元安排了关于等式性质的内容,分两段教学:第一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结果仍然是等式;第二段是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零的数,结果仍然是等式。在每一段教学等式的性质以后,都及时让学生运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二、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结合具体的情境,认识等式和方程,了解等式与方程的关系;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学会解只含有加法或减法运算的简单方程。接着探索并理解“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学生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的认识及其四则计算的学习,积累了较多的数量关系的知识,并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我们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方程的含义。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由具体到抽象理解等式的性质。 四、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五、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六、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八、课时安排:12课时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全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共安排八个单元:《简易方程》、《折线统计图》、《因数和倍数》、《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加法和减法》、《圆》、《解决问题的策略》、《整理与复习》。 二、教材简析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5个单元,有第一单元的“方程”,第三个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是第六单元的“圆”图形的认识。“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二单元的“统计”。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同样作了富有创意的尝试,共安排三次。“积与积的奇偶性”进一步让学生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并会运用数表示事物,进行交流;“球的反弹高度”结合分数的学习,让学生通过实验记录数据,研究球的反弹高度大约是下落高度的几分之几,各中不同球的反弹高度是否相同。“蒜叶的生长”让学生围绕身边的事物,初步学会设计简单的统计活动,通过观察、记录数据。进一步熟悉统计的方法与过程。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目标 1、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会解一些简易方程,会列方程解答相关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的意义和思想;经历因数和倍数、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合数的认识过程,学会求两个数得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加深对自然数的特征和相互关系的理解;经历探索和理解分数意义、性质以及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数概念的进一步扩展,丰富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 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认识圆的特征,探索并掌握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进一步积累图形与几何的学习经验,获得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在分析数量间的相互关系,推导圆的周长和面积公式,探索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归纳分数基本性质等活动中,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学会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身的思考,进一步增强合作交流的意识。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培训

---------------------------------------------------------------最新资料推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培训 小学数学教材培训培训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分析培训教师: 何香兰培训对象: 全体数学教师培训地点: 多媒体室培训教师: 2010.3.2 具体内容: 一、全册教材安排(见目录表)二、四大领域: 数与代数领域第一单元: 有余数的除法第二单元: 认数第四单元: 加法第六单元: 减法第八单元: 乘法空间与图形领域第三单元: 分米和毫米第五单元: 认识方向第七单元: 认识角统计与概率领域第九单元: 统计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测定方向你能跳多远三、介绍层次 1、各单元基本内容及其结构 2、教学建议,重点内容的教法、学法指导 3、练习设计四、各单元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结构特点: 1 / 4

1、在表内乘除法后安排的; 2、是进一步提高用除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内容安排: 1、认识余数的意义和有余数的除法; 2、学习计算有余数的除法; 3、综合练习,解决实际问题。 1.通过分组操作,认识余数和有余数的除法。 ●首先是操作活动;●接着讲述怎样写成除法算式;●然后把分铅笔有剩余的其他几种情况也分别用除法表示;●最后充实感性材料,完成想想做做。 2.联系平均分的活动经验,理解有余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怎样求商是计算有余数除法最关键的一步;●教材里没有出现在 3()<7 的括号里最大填几?特定的试商方法7 里面最多有几个 3?分别由不同的角色建议。 3. 选择合适的时机,引导学生发现余数要比除数小。 ●可以通过典型的错例,吸引学生注意,并展开讨论。 ●可安排完成算式练习,加深理解、锻炼思维例如: ( )( )=4......1 ( )( )=4......2 4.启发学生依据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例如: 练习一的第 11、 12、 13、 14 题。 上面 3 题都是一般的有余数除法问题,下面的 1 题则更深一层次,引导学生要从实际出发,合理地处理余数。

(完整版)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是等式的性质。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等于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这也是等式的性质。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xx。 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7、三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3倍。 五个连续的自然数(或连续的奇数,连续的偶数)的和,等于中间的一个数的5倍。 8、xx解应用题的思路: ①、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②、理清题目的数量关系。 ③、设未知数,一般是把问题中的量用X表示。④、根据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⑤、xx。⑥、检验。 ⑦、答。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9.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够反映物体的变化趋势情况。作图时要注意描点、写数据、连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10、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11、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12、2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2、4、6、8;5的倍数特征:末尾是0或5;3的倍数特征:各个数位上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13、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如果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把一个合数用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 14、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两个数的公因数也是有限的。 15、几个数公有的倍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倍数,其中最小的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几个数的公倍数也是无限的。 16、两个质数(素数)的积一定是合数。 17、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一定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倍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的乘积等于这两个数的乘积。 18、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倍数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较小的数,最小公倍数是较大的数。 互质关系的两个数,最大公因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它们的乘积。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全册

全册说明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教材分析本册教材是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编写的。 六年级第二学期是小学阶段最后一个学期,教材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进入第三学段的学习打好基础出发,把六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分成两部分编排。在前七个单元里教学新知识,全面完成《标准》规定的第二学段的教学内容和具体目标。在第八单元有重点地系统复习小学阶段教学的主要知识,在深化理解的同时组织更合理的认知结构,通过适当的练习形成必要的技能,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素养。 新授内容仍然分四个领域安排。“数与代数”领域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比例的有关知识,成正比例和成反比例的量,解决问题的策略。百分数的应用是在六年级(上册)认识百分数的基础上编排的,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要联系实际解决一些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较简单的有关纳税、利息、折扣的问题,解决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通过这些内容的教学,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百分数。教学正比例和反比例,着重理解正比例的意义和反比例的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作出相应的判断。根据《标准》的精神,教材适当加强了正比例关系图像的教学,不再安排解答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应用题。比例的知识有比例的意义、比例的基本性质和解比例。这些知识有助于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能用来解决有关比例尺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策略里,教学转化的思想和方法。转化能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能把未知的内容变成已知的内容。所以,转化是重要的认知策略,也是常用的解决问题策略。对于转化思想,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有较丰富的体验。本册教材继续教学转化,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和应用,通过具体的转化活动,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圆柱和圆锥,图形的放大或缩小,确定位置等内容。圆柱与圆锥是本册教材的又一个重点内容,包括圆柱和圆锥的形状特征,圆柱的表面积及计算方法,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及计算方法等知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是小学数学新增加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可以按一定的比例发生大小变换。这个内容安排在第三单元里,结合比例的知识进行教学。确定位置也是新增的教学内容,在初步认识方向的基础上,用“北偏东几度”“南偏西几度”的形式量化描述物体所在的具体方向,还要联系比例尺的知识,用“距离多少”的形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严格遵照《标准》的要求,精选传统小学数学里有关形体的知识,增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空间知识,让学生在获得必需的数学事实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统计与概率”领域先在认识圆和能够应用百分数的基础上教学扇形统计图,再教学众数和中位数。众数和中位数是数据分析时经常使用的统计量。有些时候,平均数不能确切地反映一组数据的基本特征,就可以考虑用众数或中位数来反映。本册教材里的统计知识,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数据意识,提高分析、表达和利用数据的能力。 “实践和综合应用”领域编排了三次实践活动。第一次是利用圆柱的体积知识测量形状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以及应用铁块的质量与体积比值一定的规律推算铁块的体积。

最新苏教版小学数学教学大纲(1)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 一、前言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理解、掌握数量关系和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的知识。 2、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培养初步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 念,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要求 使学生获得有关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和比例的基础知识;常见的一些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的方法;用字母表示数和简易方程、量与计量、简单几何图形、统计的一些初步知识。 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悉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具有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能力。 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测,培养学生会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判断、推理,逐步学会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同时注意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使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间的数量关系和形体特征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说明书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数学《课程说明书》 学校:清镇市王庄小学 教师:郭开新 时间:2014-2-27 课程名称:小学数学 课程类型:基础型课程 教学材料: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课程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 课时数:55课时机动15课时 授课教师:郭开新 适用年级:小学六年级 使用时间: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一、教材总体分析 这册教材包括下面地些内容:百分数的使用、圆柱和圆锥、比例、确定位置、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策略、统计以及小学六年来所学数学内容的总复习。本册教材的这些内容是在前几册的基础上按照完成小学数学的全部教学任务安排的,着重使学生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掌握它们的体积等计算方法,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进一步形成统计的观念,掌握用扇形统计图表示数据整理结果的方法,提高依据统计数据的分析、预测、判断能力;理解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概念,加深认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会用比例

知识解答比较容易的使用题。然后把小学数学的主要内容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复习,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结合新的教学内容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培养思维品质,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本册教材中的圆柱和圆锥、比例都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首先,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掌握圆柱和圆锥的一些计算,既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形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及其计算打好基础,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也可以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逐步增强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最后学习好比例的知识,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用数学方法处理数学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使学生获得初步的函数观念,为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作初步的准备。因此,让学生认识这些内容的概念,学会使用这些概念、方法和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难点: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推导、成正比例和反比例量的判断、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解题策略的灵活运用。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和技能: ①通过学习,学生能使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理解税率、利率、折扣的含义。 ②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等活动的过程中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能正确地判断圆柱和圆锥,理解、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计算。 ③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理解众数和平均数。 ④初步掌握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⑤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过程中,学会用转化的策略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并能根据具体的问题确定合理的解题方法,从而有效地觯决问题。 ⑥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解比例;认识比例尺,会看比例尺,会进行比例尺的有关计算;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能够判断两种

(完整word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石硐小学五年级(1)班:徐来贵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 数的认识 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第四单元:认识分数; 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 数的运算 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式与方程 第一单元:方程; 探索规律 第五单元:找规律; 解决问题 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空间与图形 图形的认识:第十单元“圆” 图形与位置:第二单元“确定位置” (三)统计与概率 第七单元:统计 (四)实践与综合应用 1、数字与信息; 2、球的反弹高度; 3、奇妙的图形密铺; 4、画出美丽的图案。 二、各单元分析 第一单元方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理解等式的性质和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是教学重点,在具体情境中寻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7课时 本内容共分三段安排: 1、例1、2教学等式的含义与方程的意义,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的等量关系; 2、例3-6教学等式的性质和运用等式的性质解一步计算的方程; 3、例7教学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整理与练习。 线索:认识方程、理解等式的性质、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列方程解简单实际问题。 这一单元要借助天平这一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方程的意义并寻找等量关系。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教学等式的性质(一)和(二),并在相应的过程中学习解方程的方法和书写格式。通过具体情境寻找等量关系并体会列方程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2.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本内容分两段安排 例1教学用数对表示位置;例2教学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其特点是:从实际情境出发,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教材中呈现丰富的情境,留下自主探索的空间。 师要在具体情境探索中让学生掌握规则: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从前往后数。 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

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目录完整版

苏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目 录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目录一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数一数》 第二单元《比一比》 第三单元《分一分》 第四单元《认位置》 第五单元《认数(一)》 第六单元《认识物体》 第七单元《分与合》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第九单元《统计》 第十单元《认数(二)》 第十一单元《认识钟表》 第十二单元《加法》 一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减法》 第二单元《认识图形》 第三单元《认数》 第四单元《加法和减法(一)》 第五单元《认识人民币》 第六单元《加法和减法(二)》 第七单元《统计》 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认识除乘法》 第二单元《乘法口诀(一)》 第三单元《认识图形》 第四单元《认识除法》 第五单元《口诀求商(一)》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 第七单元《位置和方向》 第八单元《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 第九单元《时、分、秒》 第十单元《观察物体》 第十一单元《统计和可能性》 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有余数的除法》 第二单元《认数》 第三单元《分米和毫米》 第四单元《加法》 第五单元《认识方向》 第六单元《减法》 第七单元《认识角》 第八单元《乘法》 第九单元《统计》 三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除法》 第二单元《认数》 第三单元《千克和克》 第四单元《加和减》 第五单元《24时记时法》 第六单元《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七单元《乘法》 第八单元《观察物体》 第九单元《统计与可能性》 第十单元《认识分数》 第十一单元《整理与复习》 三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除法》 第二单元《年、月、日》 第三单元《平移和旋转》 第四单元《乘法》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精华及各单元易错题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1、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2、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3、方程一定是等式;等式不一定是方程。 4、等式的性质1:等式两边同时加上或减去同一个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 5、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6、求方程中未知数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7、检验格式:60-4X=20解4X=60-20 4X=40 X=10 检验:把X=10代入原方程, 左边=60-4×10=20,右边=20,左边=右边,所以,X=10是原方程的解. 8、解方程时常用的关系式: 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9、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路: A、审题并弄懂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B、理清题目的等量关系。 C、设未知数,一般是把所求的数用X表示。 D、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E、解方程 F、检验 G、作答。注意:解完方程,要养成检验的好习惯。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1、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多少和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而且便于这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2、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步骤: ①写标题和统计时间; ②注明图例(实线和虚线表示); ③分别描点、连线、标数; ④实线和虚线的区分(画线用直尺)。 注意:先画表示实线的统计图,再画虚线统计图。不能同时描点画线,以免混淆。 (也可以先画虚线的统计图) 第三单元:因数和公倍数 1、几个非零自然数相乘,每个自然数都叫它们积的因数,积是这几个自然数的倍数。因数与倍数是相互依存绝不能孤立的存在。 2、一个数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一个数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找因数的方法:成对的找,一般从小到大排列。) 3、一个数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倍数。一个数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从自然数1、2、3……分别乘这个数) 4、一个数最大的因数等于这个数最小的倍数。 5、按照一个数因数个数的多少可以把非0自然数分成三类 ①只有自己本身一个因数的1 ②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叫作质数(素数) 10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 71、73、79、83、89、97二十五个。 最小的质数是2。在所有的质数中,2是唯一的一个偶数。 ③除了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还有别的因数的数叫作合数。(合数至少有3个因数)最小的合数是4。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全册) 特别说明:本教案为2015年改版后最新苏教版教材配套教案,各单元教学内容如下: 第一单元简易方程 第二单元折线统计图 蒜叶的生长 第三单元因数与倍数 和与积的奇偶性 第四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球的反弹高度 第五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 第六单元圆 第七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第八单元整理与复习

第一单元课题:等式与方程 第 1 课时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等式和方程的意义,体会方程与等式的关系,能正确区分等式和方程。 2.在观察、分析、比较、抽象、概括和操作交流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等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体验。 教学重点:明确方程与等式的关系,理解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教学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知道“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教学准备:课件,天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天平实物)谈话:这是天平,谁能简单介绍一下它? 师作简单介绍:天平可以称出物体的质量。这是天平的左右两个盘,这是指针。当天平的指针指着中间,表示天平左右两盘的物体的质量相等,也叫做天平平衡。天平的哪一边下垂,就说明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多,反之,这一边物体的质量就少。 2.揭题:今天我们利用天平来学习一些数学知识。(板书课题)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1。 (1)出示教材第一页例1天平平衡的情境图,谈话:你能看图写出一个等式吗? 学生思考后独立填写。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50+50=100。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指名学生口答:天平的一端放一个50克的鸡蛋和一个50克砝码,另一端放一个100克砝码,天平平衡,说明两边的质量相等,可以用等式来表示。 (2)教师小结:含有等号的式子叫做等式。它表示等号两边的数值是相等的。 2.教学例2。 (1)课件出示教材例2的四幅图。 学生独立思考后填写。 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集体反馈。 教师板书: x+50>100 x+50=150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五(6)班学生对数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掌握都比较好,学生计算能力也较强,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但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较弱。解决问题的思路还不够开阔和灵活。全班学生总体智力水平较好,但是一个班级里学生智力差异明显,班级学困生有几个。学生总体学习习惯较好,但是,有少部分学生习惯较差,常常不完成家庭作业,课堂作业也很是马虎潦草,课堂经常不专心听讲,除此之外,个别学生还要做小动作,自由讲话。种种现象,影响了其他同学的学习。所以,提高五年级数学的教学质量任重道远。 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及重点、难点) “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是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安排7 个单元,分成五部分。第一部分数的认识,有三个单元: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第四单元“认识分数”和第六单元“分数的基本性质”。第二部分数的运算,是第八单元“分数加法和减法”。第三部分式与方程,是第一单元的“方程”;第四部分探索规律,是第五单元的“找规律”。第五部分是第九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公倍数和公因数” 这一单元的要求大纲的要求比做了调整。第四单元和第六单元是有关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教学,这两个单元将揭示分数的意义,研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倍数和公因数的知识是对分数进行通分和约分的基础,因此教材在第三单元先教学“公倍数和公因数”。数的运算中,学生已经学习了计算分母小于10 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本册教材在揭示分数的意义后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加

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学生在探索异分母分数加减计算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计算的过程又是分数基本性质的运用。分数加减混合运算以及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教学,能及时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运算顺序和运算律推广到分数加法中,发展迁移能力。“找规律”教学简单图形平移后覆盖次数的规律。 由于学生对图形平移已有初步体验,也具有一定的探索规律的能力,因此安排这一内容是恰当的,能逐步提高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解决问题的策略”是在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教学用倒推(还原)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解决问题。这对发展学生的逆向思维是有价值的。同时,能进一步增强学生运用策略分析问题的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空间与图形”领域安排2 个单元,一个单元是图形的认识,即第十单元的“圆”;”;一个单元是图形与位置。对平面上常见的直线图形的认识经验将有助于学生对曲线图形的认识,这也是学生对平面图形认知结构的一次重要拓展。本单元的教学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为第三学段学习“图形与坐标”的内容打下基础。“统计与概率”领域安排1个单元,是第七单元的“统计”。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丰富学生对表示数据方式的认识,逐步培养学生根据需要,有效地表示数据的能力。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的内容在本册教材中同样作了富有创意的尝试,共安排四次。这些实践与综合应用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三、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智能、情意)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除法》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二年级(上册)表内除法和二年级(下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安排的。具体内容如下。 计算 口算:被除数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分别除以除数都没有余数的除法,包括整十数除以一位数商是整十数。 笔算: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的验算。 估算:估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商是几十多。 解决问题 一步计算的问题:在解决的实际问题中体会数量关系。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两步计算的问题:先求总和或剩余是多少,再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全单元教学内容以笔算为主线。先通过比较容易的除法(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没有余数),教学除法竖式及除法的验算;然后教学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情况;最后教学商的个位上是0的除法。教材把口算、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合理穿插到各“想想做做”或练习中。单元教学结束时安排了场景型的实践活动《农村新貌》。 本单元编写的三道思考题,让有条件的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中商与余数之间的关系,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锻炼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特点: 1、提供的学习材料能引发学生的操作活动,通过有序的操作带动有条理的思考,理解除法竖式的结构与算法。 除法竖式的形式和结构与加、减、乘法有很大的差别,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中的分段计算是教学

难点。教材充分利用学生能够平均分实物这个已有经验,在平均分的操作活动和除法竖式计算之间建立一种对应联系从而解决这个教学难点。 教材里有三道例题教学除法竖式计算,第1页例题着重解决竖式的结构与计算步骤等问题。例题选择的素材是把46枝铅笔平均分给2个女孩,让学生经历每人先分得2捆再分得3枝,每人得到23枝的操作过程,并理清思路先算40÷2=20,再算6÷2=3,然后把20与3合成23。教材把这些感性认识作为有意义地接受除法竖式的必要基础,在竖式上用两种色块显示分两步除的过程,引导学生把操作经验上升成计算方法。竖式上每一位商的含义及其书写位置很重要,教材由大卡通提出问题“2为什么写在十位上”让学生思考,联系分铅笔的操作理解商的位置。 第7页例题着重解决被除数十位上的余数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的问题。例题的素材是把5筒及2个(即52个)羽毛球平均分给2个班,学生也乐意操作。在操作中他们能先分给每班2筒,再把余下的1筒羽毛球和另外2个合起来继续平均分。在激活了把剩下的12个羽毛球继续平均分这个直接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完成竖式计算,进一步理解竖式里被除数十位上余的是1个“十”,可以和个位上的2合成12继续除。 第9页例题着重解决商的个位上是0的问题。例题的素材仍然能引发学生动手分一分的积极性,通过操作初步体会商是20,不是2。然后通过竖式计算,进一步理解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教材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如2除以3不够商1,所以商0。如果个位上不写0,商就不是20……只要想法正确都是可以的。 学生初次进行除法笔算时往往感到不习惯,甚至发生书写上、顺序上的错误,为此,第2页“想想做做”第2题、第8页第1题、第9页第1题都让学生先在方框里填数,扶着学生在竖式上计算,避免对学习造成不必要的困难。 2、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教学除法验算,体会乘法与除法的联系,并充分发挥验算的作用。 除法可以用乘法来验算,教材没有把这个知识直接告诉学生。人们在买东西的时候,总会想一想钱付得对吗、找回的钱对吗这些问题,在数学上就是验算。第3页例题在算出可以买12块巧克力后,问学生“算得对吗”,学生马上会想到:每块巧克力3元,买12块要3×12=36(元)。由此看到乘法可以验算除法。把除法验算的教学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不但有利于他们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理解乘法可以验算除法,而且有利于学生感受验算的含义,养成验算的习惯。例题接着以65元钱可以买21块巧克力还剩2元这个实际问题,让学生研究有余数除法的验算,引导他们把买21块要63元,加上剩下的2元正好是65元这种具体的思考抽象成数学方法。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验算方法,教材第4页“想想做做”第1题安排三组对比题。其中第一组下面一道式子是上面一道式子的商乘除数,可以验算上面一道除法题计算是不是正确。另两组的下面式子都是上面式子里的商乘除数再加余数,也能验算上面一道除法计算。教材没有概括出“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被除数”这两个数量关系式,更不要求学生机械记忆,而是通过实例让学生体会到这两个关系的存在。 传统数学教学中的验算只对已经学过的计算进行检验,新课程还利用验算改变新知识的学习方式。第7页例题让学生对自己首次进行的被除数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有余数的计算进行检验,第9

2020最新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全册优质教案

第一单元 第1课时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方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决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式与方程的过程,积累将现实问题数学化的经验,感受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和符号感。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获得一些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产生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是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课时安排: 等式与方程,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1)(课本P1~6)3课时 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2),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课本P7~11)3课时 整理与复习(课本P12~14)2课时 第二单元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用数对描述实际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到用数对描述方格图上点的位置的抽象过程,逐步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丰富对现实空间和平面图形的认识,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成功的经验,感受数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2.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3.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三单元公倍数和公因数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和交流活动,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进一步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方法,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会学习和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4.通过调查、观察、交流活动,了解数字信息的广泛应用,体会实际价值,感受编码的思想和方法,发展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认识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课时安排:6课时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新版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全册完整版 一、教学目标要求: 1.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关系;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会列方程解答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成方程的过程。 二、教学重点:理解等式的性质,能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三、教学难点:会列方程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挂图、小黑板等。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第一课时方程的意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页的例1、例2和试一试,完成练一练和练习一的第1~2题。 教学目标要求: 理解方程的含义,初步体会等式与方程的联系与区别,体会方程就是一类特殊的等式。 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 教学难点: 会列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教学例1 1.出示例1的天平图,让学生观察。 提问:图中画的是什么?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想到什么? 2.引导: (1)让不熟悉天平不认识天平的学生认识天平,了解天平的作用。 (2)如果学生能主动列出等式,告诉学生:像“50+50=100”这样的式子是等式,并让学生说说这个等式表示的意思;如果学生不能列出等式,则可提出“你会用等式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吗?”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的天平图,引导学生分别用式子表示天平两边物体的质量关系。 2.引导:告诉学生这些式子中的“x”都是未知数;观察这些式子,说一说写出的式子 中哪些是等式,这些等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3.讨论和交流:写出的式子中,有几个是等式,有几个不是,而写出的等式都含有未 知数,在此基础上,揭示方程的概念。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式子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 2.将每个算式中用图形表示的未知数改写成字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一第1题 先仔细观察题中的式子,在小组里说说哪些是等式,哪些是方程,再全班交流。要告诉 学生,方程中的未知数可以用x表示,也可以用y表示,还可以用其他字母表示,以免学生 误以为方程是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 2.完成练习一第2题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哪些收获?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六、作业 完成补充习题 板书设计: 方程的意义 X+50=100 X+X=100 像X+50=150、2X=200这样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等式的性质和解方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