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设计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设计

自定义公式计算与函数计算微课教学设计

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

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 发表时间:2019-12-04T16:59:10.893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37期作者:张瑞平 [导读]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这个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师应与时俱进,加强网络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充分运用“互联网+微格课”的教学模式,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之更加普及。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自治区 010059 摘要: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在这个时代,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师应与时俱进,加强网络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充分运用“互联网+微格课”的教学模式,减少学生学习的难度,提高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之更加普及。可以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丰富自己的计划。计算机知识,提高自己的计算机技能,进而为新时代培养应用型计算机人才。 关键词:互联网;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 1“互联网+”与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互联网+”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12年。最初有关于“互联网+”的设想是通过多屏全网跨平台用户与不同行业产品以及服务进行结合,继而实现产业的升级与发展。在2015年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更是就“互联网+”的发展予以了明确的指导与定义。“互联网+”通过经济社会领域和互联网创新成果的充分结合,促进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业结构组织改革。作为时代发展的重要保证,新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肩负着新时期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如何加强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问题。 2微课教学的优点 2.1课程的趣味性。由于微格课程的课程内容非常简练,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课程设置无疑会降低相应的工作难度。与传统的综合所有知识点的课程相比,微课程主要是有选择地选择一部分知识点进行设计,使课程的整体参与性更强,课程本身更具趣味性,能够更好地展现给学生。对于学生的教学过程来说,有趣而高效的应用无疑会使教学工作更加有效,而付出的努力更少。这是因为在学生参与微课程学习的过程中,这种兴趣会演变成对学生注意力的提高,从而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效率的提高,这不仅是对学生当前学习生活的有效支持,而且是对学生学习生活的有效支持。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 2.2课程的可移动性。与传统的课堂设计相比,微课堂学习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移动性。课堂组织不仅可以在课堂上建立,而且可以在课堂外的环境中应用。课堂组织方式灵活多样,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以借助相应的网络终端进行学习,可以为学生的回眸或复习提供方便。同时,这种移动便捷的学习模式为一些学习薄弱的学生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优化和改进了他们的知识库,进一步改善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帮助学生提高了整体水平。 2.3 课程的内容。相比于传统一个课时四十五分钟,微课的课时基本就保持在5~10 min左右。同时,与传统教学方法复杂的教学内容相比,微课堂讲解的知识点往往只集中在一两个方面。因此,一般来说,这种高度开放的课程更容易被学生接受。高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集中度和参与度较低,这种碎片化的教学方法更适合高职学生的教学工作。在传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教师通过几个连续的操作来指导学生的实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容易混淆动作,而且难以保证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在微格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每一次教学都集中在一次操作上。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3“互联网+”时代下计算机基础微课教学的应用 3.1应用微课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在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占据主导地位,而学生经常处于被动状态,师生之间缺少有效的互动,让课堂变得十分压抑,久而久之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也容易让他们产生学习疲劳,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基于互联网时代,微课程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增加了师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计算机知识,培养自己的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微型课堂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辅助作用。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巧妙地制作微课堂,并添加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积极思考,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进而充分发挥微课堂的作用。比如在学习“进制转换”过程中,多数学生都没有清楚认识“二进制”的概念,经常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对其计算方法进行学习,这种方式不利于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及记忆,再加上“二进制”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极可能产生挫败感,导致他们对计算机基础产生厌烦心理,失去学习的兴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根据“二进制”相关知识点合理制作微视频,可以选择用Flash动画形式将进制转换过程展示出来,通过微课来增强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及掌握,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3.2 应用微课创新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计算机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经常使用的是“板书为主,机房为辅”的教学方法,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但是却不会对这些知识进行合理运用,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符合素质教育中的有关要求。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对计算机实践操作和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有效认识,没有分配好理论知识讲解和实践操作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比例。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就应该结合社会市场需求,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优化,充分应用微课教学,进而确保课堂教学质量。比如在学习“Word文档制作”时,教师可以结合这个章节的相关知识点合理进行选题,再根据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在对微课进行设计时,应该遵循下述两点原则:(1)利用微课引出新课题,对教学重点及教学难点进行简要概括,让学生对它们有个初步了解。(2)对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知识点间的相互联系。对于Word文档制作而言,自动生成目录和调整保存格式都属于教学的难重点,因此,教师要通过微课对这些知识点进行细化。例如在讲解“自动生成目录”时,教师应向学生阐明本章的重要知识点是目录,然后根据相关知识安排自动生成步骤,如明确编辑区域,点击需要生成目录的部分,选择插入目录,修改样式并更新目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步骤的顺序,使学生能够按照微观的相关步骤在课堂上制作自己的word文档,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3.3应用微课优化教学环节 在网络时代,微类资源具有很强的交互性色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多种方式整合微格资源,建立微格资源库,充分利用网络,共享教学资源,实现学生、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及时在教学资源网络中增加新内容,确保课堂教学更加生动高效。例如,在学习

计算机基础公开课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袁涛授课对象:机电工程系2011级学生 时间:2011年12月8日星期四上午一、二节 课题:excel中数据的基本处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些常见函数的使用方法 2、会对一组数据排序、筛选 (二)过程与方法 1、锻炼学生恰当、自如地使用函数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课堂,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学生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给思维以动力。通过利用EXCEL工具软件制作出数据图表,提升学生对使用计算机软件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基本函数的使用方法 2、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 三、教学难点: 1、用公式进行计算 2、高级筛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工作簿、工作标的基本操作和数据的格式化,然而在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接下来一些常见函数的使用和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 (二)实例引课 实例: 1、基本函数的使用 (1)讲述Sum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sum函数求和(附带讲述自动求和); (2)讲述Average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演示使用average函数求平均值; (3)讲述Max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max函数求最高分;(4)讲述Min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min函数求最低分。

2、如何用公式对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 3、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1)排序 功能:按要求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 操作步骤:选定将要排序的数据区域→数据菜单→选择关键字和排序方式 演示:对实例进行排序操作 (2)数据的筛选 功能:按要求把符合条件的数据筛选出来 自动筛选:选定所要筛选的数据→数据菜单→筛选→自动筛选→筛选项目→筛选条件 演示对实例进行自动筛选 高级筛选:数据菜单→筛选→高级筛选→筛选方式→列表区域(所要筛选的数据区域)→条件区域→筛选结果所放区域 演示对实例进行高级筛选 (三)学生练习 结合上节课和本节课的内容,按要求对下列数据进行处理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五版_第1-4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a)四个阶段: 电子管计算机阶段;晶体管电路电子计算机阶段;集成电路计算机阶段;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阶段。 b)主要特征: 电子管计算机阶段: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数据表示主要是定点数;用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编写程序。 晶体管电路电子计算机阶段: 采用晶体管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内存大都使用铁金氧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存储器。 集成电路计算机阶段:逻辑元件采用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 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阶段: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2.按综合性能指标分类,计算机一般分为哪几类?请列出各计算机的代表机型。 高性能计算机(曙光),微型机(台式机算机),工作站(DN-100),服务器(Web服务器)。 3.信息与数据的区别是什么? 信息:对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又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表征。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4.什么是信息技术? 一般是指一系列与计算机等相关的技术。 5.为什么说微电子技术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 晶体管是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微电子技术就是建立在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各种半导体器件基础上的高新电子技术。 6.信息处理技术具体包括哪些内容?3C含义是什么? a)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识别、转换、加工,使信息安全地存储、传送,并能方便的检索、再生、利用,或便于人们从中提炼知识、发现规律的工作手段。 b)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总称 7.试述当代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应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电子商务、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多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等。 第二章 1.简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组成 2.计算机硬件包括那几个部分?分别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a)主机和外设 b)主机包括中央处理器和内存作用分别是指挥计算机的各部件按照指令的功能要求协调工作和存放预执行的程序和数据。外设包括输入输出设备和外存,作用是接受用户输入的原始数据和程序并将它们转化为计算机可以识别的形式存放在内存中,将存放在内存中由计算机处理的结果转变为人们所能接受的形式。 3.指令和程序有什么区别?试述计算机执行指令的过程。 a)指令是能被计算机识别并执行的二进制代码,程序是计算机指令的有序集合。 b)取指令,分析指令,执行指令。 4.指令的串行执行和并行执行有什么区别? 串行执行即在任何时刻只能执行一条指令,并行执行可以执行多条指令。 5.什么是流水线技术? 在程序执行时多条指令重叠进行操作的一种准并行处理技术。 6.简述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区别。 系统软件是指控制计算机的运行、管理计算机的各种资源、并为应用软件提供支持和服务。应用软件是利用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为某一专门目的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制作经验谈(精品文档)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制作经验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影响大,它是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入门课程。为高职学生熟练应用计算机办公软件进行常用的办公事务处理提供保障,为后续课程学习提供知识储备,为学生工作就业奠定基础。因此,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灵活的教学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的意义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习碎片化现象。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系统性优点,但结构化的课程体系与网络时代知识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时间碎片化之间存在矛盾,因此,高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极其容易受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这类实践性较强课程,许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老师演示操作时,学生或因走神、或因为自己曾经学过而满不在乎,结果在某些操作细节疏忽了,导致后面的操作不会做,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对学生课堂疏漏的知识点进行重复指导,这在课时有限的正常教学中往往很难周全。许多院校由于学生要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学内容上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结合等级考试内容进行案例教学,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缺乏知识的应用能力,即

使考试通过,学生也难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学、互助学习所需知识,弥补课堂缺陷很重要,许多学校通过校园网、精品课程对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教育,但这些课程通常需要较完整时间进行学习,许多高职学生无法坚持,造成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微课”的诞生使得这个困惑了多年的问题得以解决。 “微课”是一种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设计,又有别于传统精品课程的教学课件,是在传统教学课例等资源类型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由于其短小精悍、灵活高效的授课特点,在方便学生们的学联盟习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确为教学一大利器。由于生源地域差别,基础起点不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基础必修课,课程学习侧重点不同,在课堂上的诉求也不同。要在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愿望,必需为其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学习资源。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的制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的可行性 微课的含义 微课之所以称之为“微”,有两重含义,时间之“微”和传授知识量之“微”。 1)时间:“微课”的时长一般为几分钟左右,最短时长不受限,最长时长不宜超过10分钟,以讲清楚一两个独立完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37759

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 学院计算机学院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主讲教师肖燕 职称讲师

第1章计算机基础 【教学目标】 1、解计算机发展概况; 2、熟悉计算机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3、掌握计算机中常用数制及计算机中数和字符的表示。 【教学重点】 数制及编码 【教学难点】 数制转换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 【教学工具】 粉笔+多媒体 【教学学时】 2学时 【教学过程】 1.引入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办公、娱乐的重要工具,了解关于计算机的工作方式,以及会使用计算机成为大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 2.教学内容与设计 1.1 计算机的概述 1.1.1 计算机的基本概念 1.1.2 计算机的产生和发展 ①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 ②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 ③第三代: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④第四代:大/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1.1.3 计算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①字长 ②运算速度

③主频 ④存储容量 1.1.4 计算机的类型和特点 ①计算机的类型 按照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方式分类:模拟计算机和电子数字计算机 按照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分类:专用计算机和通用计算机 按照计算机性能指标分类:巨型机、大型机、中/小型机、工作站、微型机、单片机 ②计算机特点 运算速度快、运算精度高、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具有自动控制能力 1.1.5 计算机的应用 ①科学计算 ②数据处理 ③过程控制 ④计算机辅助系统 ⑤人工智能 ⑥电子商务 1.2 计算机中的常用数制 1.2.1 进位记数 ①进位记数制 ②进位记数特点:十进制、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 1.2.2 不同进位记数之间的转换 ①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整数:除2取余法小数:乘2取整法 ②十进制数与八进制数、十六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例(725) 10=(1325) 8 =(2D5) 16 ③二进制数、八进制数与十六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例(1011010101.0101) 2=(1325.24) 8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 适用专业:各专业通用

说明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各专业计算机公共课。它的应用水平直接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应用基础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许多非计算机专业,如航空、财会、数控、电子、建筑等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正是以立足于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为重点,着重满足各类专业学生的培养需要而开设的。 本课程采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项目式教学法,利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将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融入教学过程中,以使学生借助教师的指导能够独立地完成学习活动,《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内容比较杂、多,但中专的学生有一定的基础,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单元为主,按照教学内容设立单元项目,把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关于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掌握,分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网络交流、等七个单元项目,涵盖了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知识点,同时确定了每一个单元项目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根据能力的要求,将每个单元项目又划分为若干个工作任务。项目划分好后,教师要进行课前教学准备工作。在每一个单元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自己先将项目设计开发出来,为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做好案例的准备工作。 在项目实施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作简要的实施动员工作,向学生说明项目的意义与作用,引导学生上网欣赏优秀的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从而激发学生完成项目开发的兴趣。针对项目的难度不同,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等项目的实施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而针对网络技术、网络交流等稍大的项目成立项目小组,推选小组负责人,制定计划,并落实分工,参考项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学生的个人能力,确定小组成员(一般4-5人)。项目实施过程中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并且进行过程性评价,帮助学生在独立研究的道路上探索前进,教会学生怎样应付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任务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而且又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总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的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本课程不是单一机械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而是同时向学生传授着对工作任务的理解方法,对完成工作任务流程的设计方法和完成工作任务时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应用技巧;它不再是一种向学生灌压式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一种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总结、体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技术是会老化的,本课程力求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知识和技术自我再生、自我创新方面塑造学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创造、如何生存,着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五版第1-4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 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各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a)四个阶段: 电子管计算机阶段;晶体管电路电子计算机阶段;集成电路计算机阶段;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阶段。 b )主要特征: 电子管计算机阶段:采用电子管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数据表示主要是定点数;用机器语言或汇编语言编写程序。 晶体管电路电子计算机阶段:采用晶体管作为计算机的逻辑元件,内存大都使用铁金氧磁性材料制成的磁芯存储器。集成电路计算机阶段:逻辑元件采用小规模集成电路和中规模集成电路。 大规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阶段:逻辑元件采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2. 按综合性能指标分类,计算机一般分为哪几类?请列出各计算机的代表机型。 高性能计算机(曙光),微型机(台式机算机),工作站(DN-100 ),服务器(Web服务器)。 3. 信息与数据的区别是什么? 信息:对各种事物的变化和特征的反映,又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表征。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4. 什么是信息技术? 一般是指一系列与计算机等相关的技术。 5. 为什么说微电子技术是整个信息技术的基础? 晶体管是集成电路技术发展的基础,而微电子技术就是建立在以集成电路为核心的各种半导体器件基础上的高新电子技术。 6. 信息处理技术具体包括哪些内容?3C含义是什么? a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识别、转换、加工,使信息安全地存储、传送,并能方便的检索、再生、利用,或便于人们从中提炼知识、发现规律的工作手段。b)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总称 7. 试述当代计算机的主要应用。 应用于科学计算、数据处理、电子商务、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计 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多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等。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时间:3月15日星期四上午第一节 班级:11学前1班 地点:机房2 主讲教师:赵浩然 教学课题:Excel工作表中的数据筛选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掌握数据的筛选方法(自动筛选及高级筛选),并能应用于 实际工作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如何对数据进行筛选 教学难点:如何用高级筛选的方法对数据进行筛选 教学方法:演示法、实验法、任务驱动法 实验及教具:实例、多媒体 教学课时:第一学时 教学过程: 一、分组,测试FTP,下载上课材料(5分钟) 复习:完成总分和平均分计算,为新课准备数据。 (各小组长检查本组成员完成情况) 二、引入新课:(利用学生上学期学习成绩表) 如何在大量的数据中查找符合我们条件的记录呢?(展示课题“数据筛选”)(一)自动筛选 1、教师演示(5分钟):请找出成绩表中的语文成绩大于85分或不大于70

分的同学。 操作步骤: 第一、单击数据区域任何一个单元格 第二、单击“数据”菜单“筛选”命令的“自动筛选”项,数据表的每个字段名旁边出现下拉按钮“▼”,单击“语文”字段的下拉按钮“▼”,在出现的下拉列表中选择“自定义”,在对话框中选择“大于”,输入“85”;选择单选按钮“或”,在第二个条件框输入“小于等于”,输入“70”,单击“确定”。很明显筛选后的结果远少于原先的记录。 2、学生操作,完成第一、二个任务,教师检查完成情况,进行点评。(10分钟) 任务一:请在成绩表中的查找出自己的成绩。 任务二:请找出成绩表中的计算机成绩大于70分且小于85分的同学。 (请学生自主学习并思考如何利用自定义自动筛选方式进行筛选数据,小组协作完成。) (二)高级筛选 设问:当查找的条件比较多时,该用什么样的查找方式比较方便呢?(高级筛选) 1、教师演示:(6分钟) 请找出符合三好生条件的同学:各科成绩都及格,平均分在75分以上,语数英单科成绩在70分以上,操作等级为优,德育积分在90分以上。并在A50为左上角单元区域。 操作步骤: 第一、创造条件区域,在数据表后插入三个空行。所有的条件必须在其相应的字段列来输入。同时,条件值必须在同一行(如图-1所示的C48:S49区域

公共课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公共课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归纳总结 为了使不同计算机厂家生产的计算机能够相互通信,以便在更大的范围内建立计算机网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8年提出了“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即著名的OSI/RM模型(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Reference Model)。它将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通信协议划分为七层,自下而上依次为:物理层(Physics Layer)、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Layer)、网络层(Network Layer)、传输层(Transport Layer)、会话层(Session Layer)、表示层(Presentation Layer)、应用层(Application Layer)。其中第四层完成数据传送服务,上面三层面向用户。 除了标准的OSI七层模型以外,常见的网络层次划分还有TCP/IP四层协议以及TCP/IP五层协议,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所示: TCP/IP协议、三次握手和四次握手 TCP/IP协议是Internet最基本的协议、Internet国际互联网络的基础,由网络层的IP协议和传输层的TCP协议组成。通俗而言:TCP负责发现传输的问题,一有问题就发出信号,要求重新传输,直到所有数据安全正确地传输到目的地。而IP是给因特网的每一台联网设备规定一个地址。 TCP协议中有著名的三次握手和四次握手规则,如下所示: TCP连接建立过程 首先Client端发送连接请求报文,Server段接受连接后回复ACK报文,并为这次连接分配资源。Client端接收到ACK报文后也向Server段发生ACK报文,并分配资源,这样TCP连接就建立了。 TCP连接断开过程 假设Client端发起中断连接请求,也就是发送FIN报文。Server端接到FIN 报文后,意思是说''我Client端没有数据要发给你了'',但是如果你还有数据没有发送完成,则不必急着关闭Socket,可以继续发送数据。所以你先发送ACK,''告诉Client端,你的请求我收到了,但是我还没准备好,请继续你等我的消息''。这个时候Client端就进入FIN_WAIT状态,继续等待Server端的FIN报文。当Server 端确定数据已发送完成,则向Client端发送FIN报文,''告诉Client端,好了,我这边数据发完了,准备好关闭连接了''。Client端收到FIN报文后,''就知道可以关闭连接了,但是他还是不相信网络,怕Server端不知道要关闭,所以发送ACK

计算机应用基础Excel公式与函数微课程设计方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设计方案

《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程学习任务单

微课程学习心得 经过这次教师远程研修,学到了很多知识,体会到了现代教育教

学手段在教学中良好作用,现将这次学习体会总结如下: 一、什么是“微课” “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微课”的核心组成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因此,“微课”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其实就是无生上课,就是教师根据事先设计的教案,在没有学生的情况下面对听课者上课。它在传统的听课、评课活动的基础上增添了“说课”和“答辩”等环节。 二、“微课”的内涵 1、它是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课余学习和辅导的一种课程。 2、课程传播手段是借助电脑技术、视频技术; 3、“微”,就是内容小:小现象、小策略、小故事、小教学;研究过程短:微问题微研究;用时少:课程传播时长为3—12分钟; 4、微课程的课程形态体现特定的价值主张和教育教学策略,贴近社会,联系生活,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通过这次研修,深刻体会了微课:它不仅可以化解教学难点、突

出教学重点;还可以勾画知识体系、提高复习效率;并且能拓展知识、深化思维。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我们可以把微课当做一项常规教学手段,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与效果。 学生成绩统计表

大学计算机基础-基于计算机思维第1章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1 1-1 单向选择题 1-5 B D A B B 6-7 B B 1-2 填空题 1. 1946,ENIAC 2. 四,电子管、晶体管、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 3. 计算机硬件系统计算机软件系统 4. 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 1-3 思考题 1. 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计算思维具有以下特性: 1)计算思维是概念化的,而不是程序化的。 2)计算思维是每个人需掌握的根本技能,而不是刻板的重复性工作。 3)计算思维不是计算机的思维方式,而是人类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4)计算思维是数学和工程思维的互补与融合 5)计算思维是思想,不是产品 6)计算思维面向所有的人,所有的地方 2. 可以模拟那些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可以求解用理论和实验手段无法解决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计算方法突破了实验和理论科学方法的局限,并进一步提高了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洞察力,为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和理论基础。计算已和理论、实验一起,被公认为科学的第三大支柱 3. 计算机(computer)俗称电脑,是一种用于高速计算的电子计算机器,可以进行数值计算,又可以进行逻辑计算,还具有存储记忆功能。是能够按照程序运行,自动、高速处理海量数据的现代化智能电子设备。其主要特点有: 1)运算速度快 2)运算精度高 3)可靠性高 4)具有逻辑判断功能,逻辑性强 5)存储容量大 6)自动化程度高 4. 存储程序的工作原理是:在计算机中设置存储器,将程序和数据存放到存储器中,计算机按照程序指定的逻辑顺序依次取出存储器中的内容进行处理,直到得出结果。

计算机基础公开课教案(完整资料).doc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 计算机应用基础公开课教案 授课人:袁涛授课对象:机电工程系2011级学生 时间:2011年12月8日星期四上午一、二节 课题:excel中数据的基本处理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些常见函数的使用方法 2、会对一组数据排序、筛选 (二)过程与方法 1、锻炼学生恰当、自如地使用函数的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3、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这课堂,通过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探究目标,给学生思维以方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兴趣和欲望,给思维以动力。通过利用EXCEL工具软件制作出数据图表,提升学生对使用计算机软件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 1、基本函数的使用方法 2、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 三、教学难点: 1、用公式进行计算 2、高级筛选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工作簿、工作标的基本操作和数据的格式化,然而在我们学习和工作中知道这些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我们接下来一些常见函数的使用和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简单的处理。(二)实例引课 实例: 1、基本函数的使用 (1)讲述Sum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sum函数求和(附带讲述自动求和); (2)讲述Average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演示使用average函数求平均值; (3)讲述Max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max函数求最

高分; (4)讲述Min函数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演示使用min函数求最低分。 2、如何用公式对数据进行相应的计算 3、数据的排序和筛选 (1)排序 功能:按要求对一组数据进行排序 操作步骤:选定将要排序的数据区域→数据菜单→选择关键字和排序方式 演示:对实例进行排序操作 (2)数据的筛选 功能:按要求把符合条件的数据筛选出来 自动筛选:选定所要筛选的数据→数据菜单→筛选→自动筛选→筛选项目→筛选条件 演示对实例进行自动筛选 高级筛选:数据菜单→筛选→高级筛选→筛选方式→列表区域(所要筛选的数据区域)→条件区域→筛选结果所放区域演示对实例进行高级筛选 (三)学生练习 结合上节课和本节课的内容,按要求对下列数据进行处理

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实验课程标准

《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计算机基础 英文名称:The Basic Knowledge of Computer 课程编号:20190042 学时数:24 学分数:1 适用专业:全校文科类专业 课程性质:公共必修课程 一、实验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课程实验,使学生能够加深对计算机及计算思维的理解,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基本应用,提升计算机操作技能,增强信息安全意识,提高信息素养,具备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日常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程教学目标如下: 1.熟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应用,加深对计算机及计算思维的理解。 2.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常用软件的使用,提高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熟练使用互联网,提高利用互联网查找资料和获取信息能力。 4.熟悉计算机病毒的特征,掌握计算机病毒的基本防治,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

二、主要实验仪器设备(含主要教学软件)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计算机 主要教学软件:金山打字通,Windows 7,Office 2010,360安全卫士,360杀毒软件等。 三、实验项目信息

实验项目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 实验项目与课程教学目标的对应关系

四、实验报告 该门课程实验不要求学生提交实验报告。 五、实验成绩的评定 实验不单独考核。 课程成绩为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水平考试(一级)成绩。 六、实验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实验教材: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 教学参考书: [1]《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 [2]《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 20XX年3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模板】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 适用专业:所有非计算机专业 学时:52 学分:3 开课学期:第一或第二学期 第一部分前言 1.课程性质与地位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全院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基本理论,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技巧,使之具有良好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和相应的计算机文化素质,具备较强的文字处理、报表打印、图形编辑、表格处理、演示文稿制作等技术能力,为今后能够迅速地适应和从事其他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2.课程的设计思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为大纲,以计算机应用基础操作能力为中心来组织课程内容,通过实例引入,理论解析,情景模拟等教学环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使学生在理解学科理论的基础上,指导实践工作,不断提高操作技能、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计算机的发展、系统组成、性能指标、编码及病毒防治等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 (2)熟练掌握打字技巧; (3)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管理文件及资源的操作方法; (4)熟练掌握Word文档的创建、文字处理及图文编排; (5)熟练掌握Excel电子表格制作及数据处理; (6)熟练掌握PowerPoint演示文稿以及对幻灯片的编辑和美化; (7)掌握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以及熟练收发电子邮件。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具备从事办公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具体包括: (1)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运用windows进行文件管理; (3)运用Word处理文档; (4)运用Excel处理电子表格及数据; (5)运用PowerPoint处理演示文稿以及对幻灯片的编辑和美化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作业2-ed2

如果一部影片的拍摄是以营利为目的,我们一般称之为商业电影。如果一部影片的拍摄是以抒发导演的某种个人的艺术感受、情怀、思想为目的,我们一般称之为艺术电影。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并不对立,商业电影中一样会有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导演的个人思想、情怀;艺术电影一样可以取得一定的票房成绩。在商业社会中,商业电影渴望票房收入,艺术电影一样也希望观众用现金作为选票来获得认可。所以,票房成绩成为衡量一个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另一个重要标准是专家和影迷的评论。 票房失败的艺术片导演往往过于强调个人的艺术感受和情怀,而不顾及观众。拍摄电影《紫蝴蝶》的导演娄烨的观点很有艺术片导演的代表性。他说:“如果观众不喜欢我的影片,完全可以离场走人。我按照自己的意图去拍摄影片,投资人敢于让我去拍,就是他们信任我。至于影片的票房如何应该是发行方去考虑的问题,我的任务就是去拍片。出品方与我协商过删减影片的事,该片在参加戛纳电影节时也有国外电影人提出了建议,但我个人不认为影片有什么遗憾,因此没有做出大的改动。我非常满意自己的作品,而且我的下一部影片仍然会保持我的风格。大家如果对《紫蝴蝶》不满意,我只能说对不起。” 票房成功的艺术片导演在兼顾自己的艺术感受和情怀的同时,还会考虑观众的心理,当然也有可能是观众偶然和他产生了共鸣。票房成功的艺术片导演很少见,倒是商业片导演拍艺术片会很成功。比如最受全球投资人爱戴的商业片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拍摄的《辛德勒的名单》就可以认为是一部票房成功的艺术片。《辛德勒的名单》是黑白片,画面凝重。全片唯一的彩色是一个小女孩的红外套。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斯皮尔伯格作为一名犹太人,对拯救犹太人的辛德勒的深深的敬意、对法西斯的仇恨。同时,斯皮尔伯格的叙事方式、技巧、节奏,让观众完全深入其中,不觉得沉闷。 边际效用递减 艺术,只领先半步 喜剧效果 符合观众的常识 思想不能太深奥 符合大众观念的主题 故事不能太老 动作 爱情 局面失控 失败的商业片导演考虑了观众的心理,但是对观众心理的理解是表面的,往往以为有了宏大的场面、跌宕的情节、耀眼的明星,就智珠在握,票房我有。但结果往往差强人意,大制作影片栽了大跟头,小成本影片成为票房黑马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奥斯卡影帝凯文?克斯特纳投资并主演的《未来水世界》,满足了大片的硬件要求,却亏损2亿美元。阿诺德?施瓦辛格主演并监制的《最后的动作英雄》动用了无数明星,也票房失败,不得不赶紧拍了《真实的谎言》来挽回损失。电影观众的审美情趣并不像导演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场面和大明星对于观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故事情节对观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成功的商业片导演熟悉观众心理,甚至比观众更了解观众:观众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什么能够接受,什么不能够接受,什么能够产生喜剧效果,什么能够产生震撼效果,什么样的画面可以渲染气氛……甚至观众眨眼的时间和剪辑的关系。孙子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观众虽然不是敌人,但需要导演征服。导演不了解观众,怎么去征服观众? 其实好的商业片导演眼里没有商业片模式,动作、喜剧、爱情等等因素会信手拈来,并自然融合。本来,动作、喜剧、爱情种种因素,是手段,不是目的。影片的目的是愉悦观众、震撼观众。

计算机基础教案71838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分类、应用方面;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组成原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软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难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计算机数制与编码及其转换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实物演示(或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法 [教学过程] 第一节计算机基本概念一、计算机的概念计算机是一种自动、快速进行大量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的现代化电子设备。二、计算机的发展简史 1. 电子管阶段(1946-1955)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 2. 晶体管阶段(1955-1964) 3. 中小规模集成电路阶段(1964-1971) 4. 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阶段(1971-现在)三、计算机的分类 1. 按性能分类:微机,小型机,中型机,大型机,巨型机 2. 按使用方法分类: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台式机,网络计算机 3. 按职务分类:工作站(两种意义),服务器,主机四、计算机的应用 1. 科学计算天气预报、地震分析、导弹拦截等 2. 数据处理(信息处理)数据库、企业管理、办公自动化 3. 计算机控制(实时控制)飞行控制、加工控制、VCD播放控制等 4. 辅助工程辅助设计(CAD)、辅助制造(CAM)、辅助教学(CAI)、辅助测试(CAT)等 5. 嵌入式应用 6. 人工智能(AI) 第二节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原理一、硬件和软件硬件构成计算机的实际物理装置集合软件为了运行、维护和管理计算机而编制的各种程序和文挡的总称二、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简单了解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和输入输出设备 1、CPU 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功能是执行算术和逻辑运算,运行存储器中的程序。 2、存储器存储数据和程序,相当于计算机中的记忆细胞。 3、 I/O设备计算机和外界进行交互的设备。 4、总线 CPU和内存及I/O设备之间进行数据传输的信号线。(1)数据线 CPU与内存和I/O设备间传输数据(2)地址线用来确定存储单元的地址(3)控制线用来控制外设的动作,比如读、写和时钟信号等第三节计算机软件基础一、操作系统定义:是自动管理计算机中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的一组大型程序 1. 目的:(1)使系统资源得到高效利用,增强计算机处理能力(2)为用户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 分类:(1)单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如:DOS (2)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如:WINDOWS (3)多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如: UNIX、LINUX (4)网络操作系统如:Netware, Windows NT ,LINUX 3. 三大功能:(1)硬件管理 CPU管理、存储器管理、I/O设备管理(2)软件资源管理程序和数据管理(3)组织协调计算机运行控制用户的作业排序及运行、作业及外设等的调度、主机与外设的并行操作等等二、程序设计和语言定义把各种计算机语言编写的源程序翻译成计算机能直接执行的目的程序的软件 1. 翻译方式编译、解释。 2. 低级语言机器语言程序、汇编语言程序。特点:不容易理解和编写,执行速度快,常用来编写系统软件和实时性要求较高的程序,例如:驱动程序、过程控制程序等。 3. 高级语言比较接近于人

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现代教学观主张,教学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交流的过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文化课基础课程,操作性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同时兼具任务性和逻辑性。中职生,根据调查研究普遍反映,计算机应用基础中许多知识点难于理解和记忆。但传统的教学方式重共性不重个性,不能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点,这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会感到“身心疲惫”。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笔者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引入了微课教学法。 1.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文化基础课,面向的学生是学校所有在职一年级学生,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武汉市中职学校生均率达到550人以上,每所学校的计算机教师的人均数不到12人而专门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就更少了,因此出现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师少,学生多的局面。据武汉市历届学生中考成绩的统计结果表明,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成绩差异较大。他们较缺乏扎实的基础功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致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主动学习的兴趣不高。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较强、逻辑性较强的文化课基础课程。由于中职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较薄弱,记忆力,理解力,接收力相对较差,因此造成部分学生有厌学的情绪。由于学生较多,又受到师资的限制,所以该课程采用的是大班教学方式,而且教师多采用的是任务式教学和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教学法,教师和学生缺乏足够的交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2.微课及其特点 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高级教学设计师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了“微课程”这一概念。美国一个教育信息化专业研究机构Educause于2012年11月分享关于微课(Micro-lecture)的介绍,根据Educause 报告的定义,微课(Micro-Lecture)一段聚焦于单一、严格界定的教学主题的简短的教学音频或视频。微课一般用于在线学习、面对面教学或者混合学习,成为学习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加强所聚焦主题的学习。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国内教育工作者一致认为微课是以视频为主要载体的。 微课的主要特点包括: 1)时间“微”,微课视频时间较短,一般为10分钟内; 2)含量“微”,微课主要是为了解决课堂教学中某个学科知识点(一般是重点、难点、疑点),或是反映某个教学策略或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 3)资源容量“微”,微课的视频格式一般支持网络在线播放的流媒体格式(如rm、wmv、flv等)加上与教学主题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反思及微点评等资源一共也就几十兆。 由以上论述可知,微课并非是传统课堂的微型化,也并非是传统教学视频的切片,而是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的“片段化”视频,配以辅助性的教学资源,便于学生进行个别化的学习探究。它具有指向明确,资源多样,短小精悍,易于扩充,可交互化等特点。 3.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的特点 目前在校中职生都是“95后”,手机、电脑、ipad等数码产品在他们中间非常普及,达到了“人手一机”,这是开展微课教学最基本的条件。另外,越来越多的中职学校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且收费低廉。教师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将计算机课程的知识点录制成微课,然后将其进行制作、整合并将它们放到相应的学习群上或学校网站上面。同时可以借助班级QQ群或相关的信息平台,建立起即时互动的学习交流平台,开展答疑解惑等学习活动,构建起和谐的学习体。 3.1 利用微课进行针对性教学,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动手能力 中职生的文化基础功底比较薄弱,而且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调查发现,他们中间仅有17.8%的学生表示在上课时能集中注意力。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上,由于有些操作逻辑性强,许多学生记住了前一步骤,却忘了后一步骤。例如图文混合排版,这一节的学习需要将Word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综合在一起灵活运用,教师可以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为引线(如以校园宣传册的制作),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在文档中插入并编辑片、艺术字、剪贴画和图表等对象,此时已实现了图文混合排版,此时再此基础上插入封面,一个漂亮的校园宣传册就完成了,到这里是不是觉得特别有成就感呢。 微课紧密联系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短小精悍”,能使学生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