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区域自动气象站故障的快速诊断与排除

区域自动气象站故障的快速诊断与排除

区域自动气象站故障的快速诊断与排除
区域自动气象站故障的快速诊断与排除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要求规范(试行)

附件3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 (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9月

前言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本规范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张世昌、张向荣、张晓妮、于进江、毛峰、李晓冬、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 1 总则 (1) 1.1 适用范围 (1) 1.2 规范引用文件 (1) 1.3 设备结构 (1) 1.4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 (2) 2 完好标准 (3) 2.1 系统结构 (3) 2.2 技术性能 (3) 2.3 技术资料 (3) 2.4 运行环境 (3) 3 设备维护 (4) 3.1 维护时间 (4) 3.2 维护内容 (4) 3.3 系统测试 (8) 4 维护记录 (8) 5 注意事项 (8) 附录A: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记录表 (9)

附录B:维护工具 (11)

自动气象站的检验规程

自动气象站的检验规程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自动气象站检定规程 1.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自动气象站的各要素传感器、采集器的首次检定、后续检定和使用中的检定及校准, 2.引用文献 编写规程时主要引用了以下技术文献 (1) II型自动气象站行业标准 (2) 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 (3) 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 (4) JJF1002-1998国家计量检定规程编写规则 使用本规程时应注意使用上述引用文献的现行有效版本 3.术语和计量单位 本规程引用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059-1999《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中的相关定义。并列出一些适用于本规程的其它定义和计量单位。 术语及定义 3.1.1 稳定性stability 测量仪器保持其计量特性随时间恒定的能力 3.1.2流速均匀性uniformity of velocity of flow 风洞工作段流场的均匀程度。 3.1.3流速稳定性stability of flow velocity 风洞工作段流场的稳定程度。 3.1.4气流偏角angle error for air-flow 流场内气流偏离风洞工作段轴线的角度 3.1.5阻塞系数obstructing coefficient 风速仪(传感器)的感应器的迎风面积与风洞工作段横截面积之比 3.1.6 紊流度(湍流度)turbulence of air-flow 3.1.7 工作区域working area 检定设备中受检和标准计量器具敏感部分能够和可能触及到的,满足《检定规程》相关指标要求的最大范围。 3.1.8温度均匀性degree of temperature homogeneity 在恒温控制条件下,恒温槽工作区域中任意两点间温度差值的绝对值。 3.1.9温度稳定性degree of temperature fluctuate 在恒温控制条件下,恒温槽工作区域任一点在规定时间内的温度变化量。用规定时间内所有测试位置最大和最小温差平均值的1/2加“±”号表示。 湿度均匀性degree of humidity homogeneity 在湿度控制条件下,湿度箱(测试室)工作区域中任意两点间的湿度差值的绝对值。 湿度稳定性degree of humidity fluctuate 在湿度控制条件下,湿度箱(测试室)工作区域中任一点在规定时间内的湿度变化量。用规定时间内所有测试点最大和最小湿度差平均值的1/2加“±”号表示。 湿度检定箱hygrostat 采用自动或手动控制方法,使干空气和湿空气按照一定的比例充分混合,在一个箱体内形成稳定、均匀的湿度条件,对湿度测量仪器或传感器进行校准用的箱体。 湿度发生装置apparatus of adjustment humidity 采用使饱和湿空气与干空气定比混合,或直接将高压饱和湿空气扩散,或改变饱和湿

新型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

附件1 新型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 (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9月

前言 《新型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版)、《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气象装备技术保障手册-自动气象站》等相关文件和相关国家标准,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自动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新型自动气象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部分。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管理。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李社宏、张世昌、王柏林、张晓妮、于进江、毛峰、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新型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本规范不包括云高仪等未在全国全面布设的自动观测仪器的维护,将在以后的修订中逐步增加。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 附件1 (1) 新型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 (1) 前言 (1) 目录 (1) 新型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 (1) 1 总则 (1) 1.1 适用范围 (1)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1.3 设备结构 (1) 1.4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 (2) 2 完好标准 (3) 2.1 系统结构 (3) 2.2 技术性能 (3) 2.3 技术资料 (4) 2.4 运行环境 (4) 3 设备维护 (4) 3.1 日巡视 (4)

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设计及建设

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设计及建设 近年来,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快速发展,全国地面气象观测站已全部完成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区域自动气象站作为综合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量大面广特点,并且由省级保障部门进行技术指导,市、县两级保障。随着对气象观测数据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根据新一代气象观测网络建设的规划,已建成1657个新型区域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了区域自动气象站全省乡镇全覆盖和618 个山洪地质灾害点气象监测,加上土壤水分观测自动气象站、交通气象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共同为气象预报预测、决策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防灾减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区域气象自动监测系统是针对区域范围内,可能会对人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的气象要素,进行长时间区域范围内不间断的准确监测而设计开发的一款标准区域气象监测站。主要应用于城市降水网络、山洪预警、森林生态、核电厂环境监测等应用。主要监测要素是雨量、风向、风速、太阳辐射、气压、温度、湿度等气象参数。 一、系统内容 该区域气象监测系统是方大天云设计的支持站点参数、实时数据、历史数据、加密间隔、运行状态等信息的远程维护,极大地方便了用户使用和日常维护工作。此外自动站可实现自动电源管理,数据自动

采集、存储、通讯、分析等功能,能够满足灾害性天气监测、降水过程加密观测及多种形式气象保障和气象服务的需求。 二、系统指标 风速 0~60m/s;精度:3%(0-35m/s);5%(>35m/s) 风向 0~359.9°;精度:±3° 降水强度 0~200mm/h;精度:5% 降水类型雨/雪 大气压力 300~1200 hPa;精度:±1.5hPa 空气温度 -50~60°C;精度:±0.2°C(-20~+50°C)‘±0.5°C(>-30°C 空气湿度 0~100%RH;精度:±2%RH 通讯接口 RS232/RS485,板载GPRS 供电方式交流220V/太阳能+蓄电池 工作环境温度 -50~+50℃ 工作相对湿度 0~100%RH 防护等级 IP65 可靠性免维护,防盐雾,防尘 功耗 3-30W 三、功能特点 具有极强针对性的区域范围气象监测设备

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

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和规范自动气象站保障业务,保障自动气象站稳定可靠运行,确保观测数据质量,特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自动气象站包括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含无人站)使用的各型自动气象站(以下简称“国家站” )和区域气象观测站所使用的各型的自动气象站(以下简称“区域站” )。 第三条自动气象站保障包括运行监控、维护、维修、储备供应、计量检定等业务,实行国家、省(区、市)、地(市、州、盟)三级管理,部门内部保障力量与社会资源共同保障,部门内部保障实行国家、省(区、市)、地(市、州、盟)和县(区、旗)四级业务布局。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四条自动气象站保障工作由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共同负责。各级管理部门负责自动气象站保障业务的管理,按照保障业务规定和有关要求组织开展自动气象站保障工作,督促、检查、评估、通报工作成效。各级管理部门及其主要职责是:(一)国家级:1.负责自动气象站保障业务规范以及管理规章制度的制订。2.负责组织落实、督促检查各省(区、市)气象局和国家级业务部门按管理制度开展工作,并负责全国自动气象站保障业务工作质量管理。 3.负责组织国家级业务部门接受国家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对自动气象站计量检定业务开展的授权或认证进行考核。 (二)省级: 1 .根据业务规范并结合本省工作实际,细化或建立健全自动气象站 保障业务规章制度、业务和管理工作奖惩机制并组织落实。

2.负责组织落实、督促检查各地(市、州、盟)气象局和省级业务部门按管理制度开展业务工作,同时根据本省(区、市)自动气象站保障工作实际情况安排相关工作,并负责本省自动气象站保障业务工作质量管理。 3.负责本省(区、市)自动气象站保障业务新技术培训、推广的组织实施。 4.负责组织业务部门接受省级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定期对自动气象站计量检定业务开展的授权或认证进行考核。 5 .负责本省(区、市)自动气象站保障社会化的政策制定、统一考核评估等监管工作。 (三)地(市、州、盟)级: 1 .根据业务规范并结合本地工作实际,细化或建立健全自动气象站保障业务规章制度、业务和管理工作奖惩机制并组织落实。 2.负责组织落实、督促检查各县(区、旗)气象局和地级保障业务部门按管理制度和有关要求开展业务工作。 3 .负责本地(市、州、盟)自动气象站保障业务新技术培训、推广的组织实施。 4.负责本地(市、州、盟)自动气象站社会化保障的具体监管工作。第五条各级业务部门(或人员)承担本地自动气象站保障业务的具体实施,接受同级管理部门的管理和上级业务部门的技术指导,承担对下级业务部门的技术指导和培训工作。各级业务部门及其主要职责是: (一)国家级: 1.承担自动气象站运行监控平台的开发、运行、维护,以及运行状况报告的定期编制。 2.承担自动气象站保障新技术的研发。 3.承担自动气象站计量检定国家级标准体系的建立、完善,负责对 省级二等标准器的检定和量值传递工作。 4.承担自动气象站整机的国家级应急储备工作。 (二)省级: 1.承担本省(区、市)自动气象站监控平台的运行维护,实时运行监控和运行状

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设备故障及维修维护

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设备故障及维修维护 本文主要根据新型自动气象站运行实际,主要对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设备故障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的维修处理措施,最后针对新型自动气象站日常维护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供同行借鉴。 标签: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设备故障;维修维护 引言 近年来,我国气象事业实现了质的飞跃,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稳步推进,新型自动气象站开始在全国上下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促使我国气象观测业务自动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自新型自动气象站运行以来,促使气象观测人员的劳动强度得到有效降低,更为重要是大幅增强了地面气象观测工作质量以及效率,给天气预报、气象预报预警以及公共气象服务等气象业务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指导依据。然而,因为新型自动气象站需要昼夜不间断连续运行,所以长期消耗特别大,难免会因为出现一些设备故障,从而影响新型自动气象站观测业务的顺利开展。因此,本文主要对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设备故障进行分析,并给出了相应的维修措施,最后还给出了新型自动气象站日常维护方法,以确保新型自动气象站始终能够正常运行。 1.新型自动气象站常见设备故障 1.1采集器故障 在新型自动气象站運行过程中,若采集器出现异常状况,工作人员应该在第一时间检查采集器面板上的指示灯,并对指示灯的闪烁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凭借这些状况来判断采集器有无问题。若面板上的指示灯没有闪烁,同时没有气象要素数据显示,那么在单击后若无任何变化,那么极有可能是由于采集器中的芯片数据混乱造成的。这个时候,工作人员需要删除采集的芯片数据或换新,之后对采集器进行重启,通常这样之后采集器便能够正常运行。若采集器上的数据不正常,那么就需仔细检查采集器的供电系统,观察空气开关是否跳动或电源电压有无异常。若以上情况均正常,则应该仔细观察通讯线路,若仍旧无异常问题,就能够说明是采集器存在故障,这个时候应该及时维修仪器或换新。 1.2气压传感器故障 若新型自动气象站使用过程中,气压观测数据存在异常,则大多数是因为气压传感器供电电源电压偏低所引起的,还有可能是因为数据线插口松动造成接触不良进而影响观察数据的准确性。若碰上这种状况,气象观测工作人员一般需要尽快对该问题进行解决,假如经过排查发现属于气压传感器故障,那么便应该尽快维修,若有必要,应该及时换取新的气压传感器。

DZZ4 新型自动气象站操作实习

DZZ4 新型自动气象站 操作实习 江苏省无线电科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二○一二年八月

目录 1 实习内容 (3) 1.1 CF 卡操作 (3) 1.2 运行状态检查 (3) 1.3 终端操作命令 (3) 1.4 电源箱的检查 (3) 1.5 电缆插拔 (3) 2 操作步骤 (3) 2.1 CF 卡操作 (3) 2.2 运行状态检查 (5) 2.3 终端操作命令 (7) 2.4 电源箱的检查 (8) 2.5 电缆插拔 (9)

DZZ4 新型自动气象站操作实习 (2012.08.11) 1实习内容 1.1CF 卡操作 ●拔卡 ●插卡 ●文件检查 ●格式化 1.2运行状态检查 ●主采集器 ●分采集器 ●光纤通信 1.3终端操作命令 ●串口调试软件使用介绍 ●SAMPLES 命令 1.4电源箱的检查 ●电源箱上电、断电 ●蓄电池连接 ●工作电压检查 ●防雷器检查 1.5电缆插拔 ●电源电缆 ●传感器电缆 ●光纤 ●GPS 2操作步骤 2.1CF 卡操作 2.1.1插卡 CF卡在使用之前必须格式成FAT32 格式。

也允许在自动气象站开始运行后再插入CF 卡。 推荐使用2GB 的CF 卡,可存储2年分钟数据。过大的容量冗余可能带来读写时间过长等问题。 (1)CF 卡的正面朝上,小心地对准 CF 卡插槽。 图1 CF 卡插入 (2)将 CF 卡小心地用力推进 CF 卡座。 (3)插入 CF 卡后,采集器的运行指示灯(RUN)闪烁将加快,表示已检测到 CF 卡。 (4)在 2 分钟内,采集器的运行指示灯将恢复正常秒闪,即 1 秒亮,1 秒暗,表示 CF 卡 已能进行正常操作。 如果插入CF卡后,采集器的运行指示灯(RUN)没有变化,需拔下CF卡,然后重新插入。 如果插入CF卡后,采集器的运行指示灯长时间(超过3分钟)未恢复到正常秒闪,需拔下CF卡,然后重新插入,或更换CF 卡。 也可通过终端操作命令SAMPLES 来检查CF 卡是否能正常操作。如果系统正确识别CF 卡后,SAMPLES 命令的响应中最后一行会显示“CF: 已插入(已挂载,正常)”。如图: 图2 用 SAMPLES 命令检查 CF 卡工作状态 如果显示“未挂载”信息,则需要拔出CF 卡后,重新插入,或更换CF 卡。等待约2 分钟,再次输入终端操作命令SAMPLES,如果响应的最后一行中显示“CF: 已插入(已挂载,正常)”,则表明系统能够正常操作CF 卡。如果显示“已挂载,故障”信息,则需拔出CF 卡后,再重新插入,或更换CF 卡。 2.1.2拔卡 (1)应当在 CF 卡指示灯熄灭的时候进行拔卡操作。 (2)拔卡过程中,应当使 CF 卡保持水平,以免损坏 CF 卡座。 CF卡指示灯点亮时,禁止拔下CF 卡,能造成数据丢失,甚至损坏CF 卡。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

附件 3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 (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9月

前言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 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 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本规范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张世昌、张向荣、张晓妮、于进江、毛峰、李晓冬、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 1 总则 (1) 1.1 适用范围 (1) 1.2 规范引用文件 (1) 1.3 设备结构 (1) 1.4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 (2) 2 完好标准 (2) 2.1 系统结构 (2) 2.2 技术性能 (2) 2.3 技术资料 (2) 2.4 运行环境 (2) 3 设备维护 (2) 3.1 维护时间 (3) 3.2 维护内容 (3) 3.3 系统测试 (5) 4 维护记录 (5) 5 注意事项 (5) 附录A: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记录表 (6) 附录B:维护工具 (7)

自动气象站说明书

PH自动气象站说明书 V10.0 单位:武汉新普惠科技有限公司 地址:武汉洪山区关山口 电话: 传真: 邮箱:chinapuhui@https://www.wendangku.net/doc/7a3798843.html, 目录 第一章PH自动气象站系统 第二章PH自动气象站软件 第三章PH气象数据采集仪 第四章气象传感器 1.风传感器 2.温度传感器 3.湿度传感器 4.翻斗式雨量传感器 5.气压传感器 6.总(散、反)辐射传感器 7.蒸发传感器 8.降雪量测量仪 9. 轻型百叶箱 第五章PH仪表485布线 第六章GPRS无线通信模块 第七章气象使用领域

1.交通运输环境监测 2.工业民用环境监控 3.应急预警监测系统 4.森林防火预警监测 5.校园科普地理园 第一章PH自动气象站系统 一.系统简介 自动气象站系统是一种集气象数 据采集、存储、传输和管理于一体的 无人值守的气象采集系统。它在工农 业生产、旅游、城市环境监测和其它 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用途 PH自动气象站用于测量气温、相 对湿度、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照度、 雨量、风速、风向、气压、辐射等基 本气象要素,具有显示、自动记录、 实时时钟和数据通讯等功能。 PH自 动气象站由气象传感器,PH气象数据 采集仪,PH计算机气象软件三部分组 成。 PH气象数据采集仪采集并记录 各气象数据,采用汉字液晶数据显 示,人机界面友好,具有设定参数掉 电保护和气象历史数据掉电保护功能,可靠性高。PH气象数据采集仪和计算机之间的通讯方式有有线和 GPRS无线通讯两种方式,采用GPRS无线通讯方式可选用PH1000 GPRS无线数据通讯终端。该自动气象站具有技术先进、测量精度高、数据容量大、遥测距离远、人机界面友好、可靠性高的优点,广泛用于气象、农业、海洋、环境、机场、港口、工农业及交通等领域。 二.自动气象站系统组网方式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 范试行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附件3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 (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9月

前言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内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本规范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张世昌、张向荣、张晓妮、于进江、毛峰、李晓冬、张帆。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 1 总则 1.1 适用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区域气象站维护的时间、流程、方法、要求等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维护。 1.2 规范引用文件 本规范引用了下列文件: a)《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版) b)《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2012年) c)《地面气象观测场(室)防雷技术规范》(GB/T 31162-2014) d)《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范》(QX 4—2015) e)《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气测函﹝2009﹞248号) f)《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和高空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调查评估方法》(气 测函﹝2013﹞258号) g)《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气测函﹝2012﹞185号) h)《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范地面气象观测站》(GB31221-2014) 1.3 设备结构 区域自动气象站由传感器、采集器、通信单元、中心站软件及供电系统组成。采集器采集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通信单元上传中心站。供电系统为采集器、传感器提供电源。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设备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结构示意图 1.4 设备主要技术性能 1.4.1 传感器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

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 (征求意见稿) 区域气象观测站是根据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大中城市、特殊地区和专属经济区的气象和环境预报服务需要,在国家级观测站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设的观测站,是国家观测站的重要补充。主要承担地面时空加密观测和实时要素监测业务,提供区域性高时空分辨率的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局部环境和区域气候等观测数据。区域气象观测站在原加密自动气象(雨量)站基础上组建,以自动观测为主要探测手段。 为规范区域气象观测站站网规划、站点选址、设备性能、基础设施、组网传输、质量控制、运行保障等系统工程建设,确保区域气象观测站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准确性、可同化性和长期、稳定运行,根据《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三站四网”实施方案》(气测函[2005]247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分方案》(气发[2006]45号)、《中国气象局业务技术体制改革多轨道业务和功能体系任务分解和进度表》(气发[2007]17号文附件2)等文件,对区域气象观测站的要求,并参照《地面气象观测规范》、《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办法》对自动气象站的有关规定,对全国区域气象观测站的建设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现状与需求分析 1、现状分析 我国现有的国家级气象站网是为获取天气尺度系统信息而设计的,气象台站的全国平均站间距为60多公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和气候复杂,现有站网在空间密度和观测频次上,远不能适应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监测、预警的需求。为了满足各级气象服务特别是短时临近预报服务的需要,近年来,各省(区、市)气象局积极争取当地政府支持,投资建设了一定数量的以加密自动气象站(包括单雨量自动站)为主的中小尺度天气监测网。高时空密度的加密气象观测资料在气象服务特别是决策气象服务中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加密自动气象站的建设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关注和认同。 2、存在问题 受经济条件不平衡因素的影响和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与气象服务关系认识的不一致,各省(区、市)的加密自动气象站建设极不平衡,西部天气气候资料空白及敏感区内站点稀疏。已经建设的站点存在着自动观测站网的布局和密度很不均匀、观测要素的配置不尽合理、实时数据组网传输效率不高、资料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运行保障体系没有健全等等问题,影响了地面气象自动观测系统整体效益的充分发挥。

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和应用

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和应用 我国农业的基础设施相对来说比较薄弱,因此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在很大程度上还以来气象环境,仍然存在靠天吃饭的现象。而农业作为气候变化最敏感的领域之一,做好气象环境的监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而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气象的监测也变得多样化,自动气象观测站也开始走进更多农业工作者的生活,更好的服务于农业气象监测工作。 自动气象观测站是指能按设定的要求,对多种气象要素自动进行采集、处理、存储和传输的地面气象观测设备,可以减少观测人员的地面观测工作量,提高观测时效和质量。自动气象观测站一般可以监测多项农业气象参数,主要有温度、湿度、雨量、风向风速、地温、气压、辐射、有效光合作用、日照、土壤水分等。自动气象站的建设和应用,对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和服务水平,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自动气象观测站的各项感应器,各种电缆设于观测场的室内外,观测场的环境变化会自接影响仪器的灵敏性,所以要注意维护自动观测站场地的环境。外设仪器如风杯、风向杆设于室外高处,容易受飞鸟雕琢损毁,或飞鸟粪便污损,从面导致风传感器的数据不准确,必须及时检查外设设备是否有损毁:观测场草坪草高对不同深度低温的感应有影响,必须及时修整草坪;地温场周围泥土的板结情况、底下电缆容易受鼠蚁咬损等情况也要及时发现及时排除。 随着自动气象观测站应用范围的扩大,这些积累下来的监测数据

让可以捉摸的时间跨度和区域跨度变得越来越大,极大的提高了农业领域防灾减灾和利用自然的能力。因此在科技日益月异、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应该排斥自动气象观测站这些新型的科学仪器,而是应该利用好这些仪器来为我们服务,改变过去农业靠天吃饭为顺天吃饭或倚天吃饭的传统面貌。

8.4气测函〔2015〕165号附件4:区域自动气象站维修规范(试行)

附件4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修规范 (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9月

前言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修规范》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气象装备技术保障手册-自动气象站》、《气象观测装备维修业务管理办法》、《区域自动气象站现场核查方法》(试行)等文件和相关国家、行业标准,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修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主要设备维修方法、流程、注意事项、维修记录表等部分。 本规范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本规范由陕西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编写组成员为:白水成、李社宏、徐青强、龙亚星、王国君、武安邦、朱海利、王千乐、王宇、汪武锋。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修的指导性文件。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各单位可根据本规范,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 1 总则 (1) 1.1 范围 (1)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 2 维修条件 (1) 2.1 维修人员 (1) 2.2 维修工具 (1) 2.3 维修备件 (1) 2.4 维修资料 (1) 3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 (2) 3.1 设备结构 (2) 3.2 传感器性能指标 (2) 3.3 采集器主要性能 (2) 4 常见故障维修处理流程 (3) 4.1 故障发现及分类 (3) 4.2 全部(大面积)站点数据缺测 (3) 4.3 单站数据缺测 (4) 4.4 单要素数据缺测或错误 (5) 5 维修检验 (10) 6 维修记录 (10) 7 维修注意事项 (11) 附录A 维修工具清单 (12) 附录B 维修记录表 (13)

聊城市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维修保障服务合同

聊城市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维修保障服务合同 甲方:聊城市气象局 乙方: 甲乙双方本着互利互惠、友好合作的原则,就甲方委托乙方保障聊城市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维修服务事宜约定如下: 一、委托服务内容 甲方委托乙方为聊城市气象部门目前运行的分布于全市各乡镇的116套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点分布见表1)提供维修、维护服务,服务内容包括:设备的月、年度维护巡检;区域站设备(含采集器、传感器、电缆线、太阳能电板、蓄电池、电源等数据采集和传输的器件)的维护、维修和备件更换服务等。 二、服务要求和标准 1)乙方应保证在维修合同期内负责的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每月正点平均传输到报率达99.5%或以上(排除中心站网络问题和通信卡欠费等非自动站设备自身故障引起的缺报),数据可用率平均达到98%以上。 2)乙方负责对全市区域站应进行定期巡检、维护,汛期(6月1日-9月15日)每半个月一次,非汛期每月一次。 3)乙方在接收到故障信息后,应在4小时内派人到达现场排除故障,更换的备件必须在检定有效期内。 4)甲方负责区域自动气象站的配件管理,并负责及时向乙方提供检定有效期内的适量配件。如因自然灾害以及其他不可抗力造成的设备损坏等,不包含在本合同范围内,所发生的设备购置等费用由甲方承担,乙方协助甲方恢复。 5)乙方维修人员在进行维护、维修时,应对区域站维护前后情况进行拍照,填写区域站维护、维修记录表,并将维护情况及发现的问题以文本和纸质形式报告,维护记录表文本和有关照片通过区域站保障平台报告,并将每轮巡检维护记录表、维修 - 1 -

记录表结束后10天内报市局保障中心。 6)乙方应当遵守气象部门的有关业务规定,加强维护维修人员的培训,必须参加保障中心组织的业务培训、考试、持证上岗,接受委托方的监督管理。 7)有重大活动需要保障时,在接到市气象局保障中心故障维修通知后,乙方应在2小时内到达故障站点现场进行抢修。 8)配合市气象局保障中心做好区域站迁站、建站等其它工作任务。 9)未按规定职责完成维护维修保障任务及考核指标的,可据合同约定,要求社会保障单位整改或终止合同。 三、服务期限 本合同有效期限为壹年,从2014年11月 1日至2015年10月31日。 四、服务费用及支付方式 1.本合同每站点平均年服务费金额元(大写:人民币元整),站点总数116个,合计总额为:¥元(大写:人民币元整),包含本合同约定的服务项目的所有费用,除此之外无任何其他费用。 2.本合同服务费每年度结算一次。在服务合同期满,经考核评估合格后的15天内付款,并由乙方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结算发票。 五、履约责任 1.合同生效后,若甲、乙双方任一方出现违约,则另一方可按合同法规定追究其违约责任。 2.如果甲方不按时支付合同款,每拖延一天要向乙方支付本合同总额1‰的违约金;若乙方不按本合同要求和标准提供保障服务,则视为乙方违约,每出现一次要向甲方支付本合同总额1‰的违约金。 3.如果乙方在维修合同期内,不能保证每月正点平均传输到报率达99.5%或以上,每降低0.1%,则乙方向甲方支付本合同总金额的2.5%违约金;不能保证每月正点数据平均可用率达到98%以上,每降0.1%,则乙方向甲方支付本合同季度结算额2.5%的违约金;如每月正点平均传输到报率达96%以下,正点数据平均可用率达95%以下, - 2 -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范(试行)

附件3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 (试行) 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 2015年9月

前言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2003年)、《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修订稿)、《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等文件,以基层业务人员实际维护经验为基础,吸收了区域气象站生产、使用和管理等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编写完成。规的主要容包括区域自动站的系统结构、主要性能、完好标准、设备维护时间、容、流程、注意事项、维护记录表等。 本规由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制定发布,并归口。本规由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负责起草。本规编写组成员为:周林、白水成、王国君、徐青强、世昌、向荣、晓妮、于进江、毛峰、晓冬、帆。 本规为首次发布,是对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设施进行维护的指导性文件。望各单位在执行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遇有问题,及时向中国气象局综合观测司反馈,并望提出改进意见。各单位可根据本规,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

目录 1 总则 (2) 1.1 适用围 (2) 1.2 规引用文件 (2) 1.3 设备结构 (2) 1.4 主要设备技术性能 (2) 2 完好标准 (2) 2.1 系统结构 (2) 2.2 技术性能 (2) 2.3 技术资料 (2) 2.4 运行环境 (2) 3 设备维护 (2) 3.1 维护时间 (2) 3.2 维护容 (2) 3.3 系统测试 (2) 4 维护记录 (2) 5 注意事项 (2) 附录A: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记录表 (2) 附录B:维护工具 (2)

区域自动气象站维护规 1 总则 1.1 适用围 本规规定了区域气象站维护的时间、流程、方法、要求等容。 本规适用于区域自动气象站的维护。 1.2 规引用文件 本规引用了下列文件: a)《地面气象观测规》(2003版) b)《新型自动气象(气候)站功能需求书(修订版)》(2012年) c)《地面气象观测场(室)防雷技术规》(GB/T 31162-2014) d)《气象台(站)防雷技术规》(QX 4—2015) e)《区域气象观测站建设指导意见》(气测函﹝2009﹞248号) f)《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和高空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调查评估方法》(气测函﹝2013﹞ 258号) g)《自动气象站保障暂行规定》(气测函﹝2012﹞185号) h)《气象探测环境保护规地面气象观测站》(GB31221-2014) 1.3 设备结构 区域自动气象站由传感器、采集器、通信单元、中心站软件及供电系统组成。采集器采集传感器输出的信号,并将采集到的数据通过通信单元上传中心站。供电系统为采集器、传感器提供电源。区域自动气象站的设备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 图1 区域自动气象站设备结构示意图

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点选取分析

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点选取分析 摘要:本文结合伊春地区的地理特点,根据多年积累的建站经验,分析区域自动气象站建站选址的重要性,为今后建设区域站提供更好的借鉴和帮助。 关键词:区域站;选址 中图分类号:P412.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随着气象现代化业务的飞速扩展,区域自动气象站(简称区域站)成为大气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站的站点选取成为基层常规业务工作质量的重要保证条件,如何做好区域站的站点选取显得尤为重要。 1 站点选址重要条件 根据伊春市多年的区域自动气象站建设经验,本文从GPS信号、电源保障、地形交通、站点布局等几个方面介绍山区区域自动气象站站点选取的重要性。 1.1 GPS信号 区域站的建立解决了无人值守的问题,但在大部分地区,没有有线的通信辅助,依然不能解决山区的区域站气象数据的传输问题。为了保证数据信息及时准确的传到中心站,采用了移动公司提供的以GPRS为主、SMS短信为辅的

无线传输方式,由于采用的是无线传输,这就要求必须保证GPRS和SMS无线信号的稳定性。对站点进行GPS信号强度及稳定性测试,如果测试GPS信号较弱或者信号稳定度差,可对移动基站进行信号调试,调试后仍不能解决GPS信号质量问题,需要另行选址。 1.2 电源保障 区域站能正常工作,良好的电源系统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区域站太阳能电池板的受光照角度,影响了采集器内蓄电池的充电质量。要做到风杆上的太阳能电池板没有山脚、建筑物、及其它植物的遮挡,要充分保证电池板的受光照角度,以保证蓄电池的电量。 移动基站电源系统的保障。移动公司的基站设在偏僻的林场所里,这里经常停电,虽然有蓄电池做后备电源,但续航能力不强,放电时间短,特别是遇到雷雨天,经常导致基站无法正常工作,故障明显增加;基站偏僻,路途曲折,移动工作人员发电维护不及时,从而不能保证基站设备上电工作,使气象实况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传送到中心站和国家局。有时中心站收不到区域站部分时段的资料,以为是气象采集设备出现故障,持续一段时间后,中心站正常接收同时把故障后的资料补传过来,这种情况大多是由移动信号中断引起的。所以,要充分考虑到移动基站工作的可靠性,即移

自动气象站的维护及故障排除

自动气象站的维护及故障排除 摘要:通过自动气象站的实践工作,总结自动气象站的维护,并对自动气象站在运行中的故障进行分析,提出处理方法,有效提高观测员维护及故障排除能力,确保观测数据的连续性、代表性、准确性。 关键词:自动气象站;维护;故障排除 自动气象站是一种能自动地观测和存储气象观测数据的设备,主要由传感器、采集器、通讯接口、系统电源等组成。随气象要素值的变化,各传感器的感应元件输出的电量产生变化,这种变化量被CPU实时控制的数据采集器所采集,经过线性化和定量化处理,实现工程量到要素量的转换,再对数据进行筛选,得出各个气象要素值,并按照一定的格式存储在采集器中[1]。随着气象系统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自动气象站作为一种先进的地面遥测设备,逐步成为基层气象台站采集数据的主要设备,但由于自动气象站自身及外界因素影响,常出现一些故障,严重影响记录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因此做好自动气象站日常维护和故障排除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自动气象站的维护 1.1日常维护 查看数据显示实况,每正点前十分钟查看自动站实时观测数据是否正常,是否出现野值或者其它异常现象。 查看采集器工作情况,采集器正常工作,主要看秒闪灯的工作状态,秒闪灯正常应为3秒钟闪烁1次的红灯;其次看交流电输入指示灯,应为常亮绿灯,直流供电指示灯,应为常亮绿灯,蓄电池指示灯,当充电时为红色,充电结束后熄灭。根据指示灯情况分析存在的相应问题。 查看保证与采集器连接的计算机处于良好工作状态,每天19时对时,误差控制在30秒以内,保证采集器时间与计算机时间同步。严禁在计算机上进行与业务无关的操作,经常对计算机进行维护,及时查杀病毒,确保自动气象站业务软件的正常运行。 每天要注意查看温湿传感器感应是否灵活,安装是否稳定。雨量传感器承水器口是否被昆虫、尘土、树叶等杂物堵塞,保证筒口正圆形,在雨季要检查流水是否顺畅,确保误差在标准允许范围之内。风向风速传感器转动是否灵活。地温传感器埋置是否正确,确保地温场地表疏松、平整、无草。雨后要注意耙松地表,防止板结,并对沾附在设备上的杂物进行清除。如果经常出现积水现象,就要对实际的问题进行分析处理。 1.2定期维护 每年春季对防雷设施进行全面检查,对接地电阻进行复测,观测场和值班室的防雷设施必须符合气象行业规定的防雷技术标准的要求。如果不符合要求,要立即整改,重新做地网。 每月检查气压传感器,确保静压气孔口的畅通,以便真实感应外界大气压力,并注意检查采集器后面板电缆和接线有无松动,不要带电对采集器进行接插电缆、撤换或安装传感器等工作。 每月检查各电缆是否有破损,做好电缆沟防水防鼠工作,检查各接线处是否有松动现象,及早发现问题,避免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并要注意检查供电设施,保证供电安全。 定期对自动气象站的传感器、采集器和整机进行现场检查、校验,操作要严格遵守规范要求。 2故障判断、排除 2.1监控软件显示故障 当监控软件完全接收不到数据时,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排除故障:(1)采集器与计算机是否连接正确。(2)电缆线是否完好,串口是否正常。(3)采集器是否工作正常。逐一检查排除故障。如果更换采集器,线路设备完好,连接正确,重启采集器,数据仍未显示,则

自动气象站的发展方向与思考

自动气象站的发展方向与思考 1气象自动观测的发展及其现状 在气象预报与气候分析等气象研究应用领域,大气探测与测量是气象业务中最基础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实现天气预报和气候分析的数据基础和气象预报验证的标准。自17世纪以来,气象观测业务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地面观测形成阶段、高空探测阶段和遥感阶段,其中地面观测业务是气象观测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气象精细化预报的数据基础和数据来源。1654年,Ferdinando II de Medici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气象观测站网络,该网络包含了巴黎、佛罗伦萨、米兰等八个城市的观测站点。观测数据按固定时间间隔集中送往佛罗伦萨进行局部天气预报服务。1837年,电报的出现使得更大区域的气象观测网络和有效的数据处理及其应用成为可能。观测网络获取的空间数据可以构成一个区域内的近地面大气状况分布图,有助于气象工作者分析局部区域内某一时间段的气象变化过程。然而,受观测空间范围、大气观测要素种类、数据传输速度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的影响,该观测网络不能为日常天气预报提供准确、丰富的地面气象信息。1849年,美国科学家Joseph Henry在Smithsonian研究院幵始了历史上第一个覆盖全美国的气象观测站。此后,欧洲各国开始建立了基于陆基和海洋的各种气象观测站网络。尤其是1851成立的英国气象局从最初的海洋气象观测站到世界上首个的逐日气象预报仅用了6年时间。接下来50年,许多国家都建立了国家级气象服务的各种地面气象观测平台。日本东京气象厅于1883年利用气象观测资料构建了历史上第一个地面天气图,直接将观测网络得到的实况资料与天气形势变化相关联,为日本成为当今世界气象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此后,气象观测网络成为气象预报、气候分析等各种气象服务和气象研究中准确重要的数据基础,也是气象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地面观测网络的发展史说明了观测站点的通讯条件和数据处理能力直接制约着观测网络的规模和时空观测密度。地面气象观测网络的发展从原始的手工采集时期到数据电报传真时期以及近代基于计算机和通讯网络的高度自动化观测时期的发展历程也是观测网络范围不断扩大、观测时空密度不断增强以及观测要素不断增多的过程。 气象观测站发展经历了三次革命性变化。第一代研制于上世纪50年代末,以人工观测为主的气象观测只能测量温度、湿度、气压、风速、风向、降水等少数几个大气要素;60年代中期,由于半导体元件和脉冲数字电路的普及,第二代自动气象站产生。它的感应元件能近似观测云高、降水、福射总量、雷暴等天气状态。然而,该类气象仪器的数据釆集主要以非电子技术(如机械惯装置,)为主且观测自动化水平较低,需要在人工干预的方式下釆集实况资料,数据正确性仍以人工检查为主。70年代后,气象站已发展到第三代,无线传感器技术、电子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兴起,使得地面气象观测站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观测气象要素明显增多,尤其是高密度的时空分辨率、观测标准化、自动化等优势是传统人工观测技术无法比拟的。目前常见的气象观测要素有:降水,气温,风速,风向,湿度,气压,能见度,地面温度,云量,日照福射,雾,霾等基本要素,其中,对降水,气温,风速,风向等气象要素已经实现观测采集全自动化过程,未来还将实现云、能、天等复杂观测要素的观测自动化。不同于传统人工观测阶段,基于通讯网络的自动化观测模式能实现观测数据的国际资源共享、数据格式规范、空间分布更密集,观测数据种类更多。尤其是随着无线网络传感器,雷达,卫星等现代综合观测手段的广泛应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