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
生态恢复

第一章===================================================生态系统退化

1.何谓退化生态系统?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有哪些?

答: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状态被打破,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并形成障碍,造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退化的生态系统。原因:自然干扰:可分为物理因素(火、洪水、地表运动等)、生物因素(捕食、哺乳动物挖掘等)人为干扰:传统劳作式干扰、森林砍伐、草原开垦,工农业污染、环境破坏、探险、旅游、破坏原始森林、干扰南北极等。综合性干扰——自然、人为双重干扰

2.简述人类对生态系统干扰的方式途径与特点,当前有什么新的发展趋势?

答:(1)传统劳作方式对生态系统的干扰:a对森林和对草原植被的砍伐与开垦: 森林砍伐、草原开垦:森林退化,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锐减b采集: 经济、药用、珍稀动植物资源锐减,物种灭绝c采樵: 地层养分减少,草原退化d狩猎和捕捞: 物种灭绝,种群数量降低,个体小型化;

(2)工农业污染:最直接的干扰方式之一,环境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固废污染(3)不断出现的新干扰形式:如探险、旅游:破坏原始森林、干扰南北极

3.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分为哪几种?其主要特征是什么?试举例说明。

答:(1)突变过程受到特别强烈干扰时,生态系统表现出的突然的退化过程特点:干扰力>>抵抗力,退化时间短,速度快,系统恢复力弱

(2)跃变过程受到持续干扰作用下,系统最初为表现出十分明显的退化或并未退化,但干扰持续、破坏性累积到一定程度,生态系统突然剧烈退化。

特点:干扰持续,作用时间较长,退化前期慢或未退化,后期突然加快,系统抵抗

力逐渐丧失

(3)渐变过程:干扰后,生态系统表现的退化速度较一致、退化程度逐渐加重的过程特点:退化逐渐加重

(4)间断不连续过程:在周期性干扰作用下,生态系统表现的退化过程

特点:干扰存在,系统退化,在两次干扰间隙(或无干扰),生态系统有一定复(5)复合退化过程:上述几种类型的组合退化过程

特点:退化过程决定于干扰作用强度、干扰时间、频率、规模等,还受制于系统本

身自然特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

4.如何诊断生态系统的退化程度?诊断的方法有哪几种?

答:指通过生物途径、生境途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途径、景观途径、生态过程途径及途径之间的相互关系等途径对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与服务等方面进行诊断、判别,并以轻、中、重、极度或一、二…等级;可自然恢复、人工促进修复、重建修复等集中退化程度或者用退化程度和生态系统的演替阶段相联系的表达方式来确定退化程度,从而进行定性或定量评价

诊断的方法有:(1)单途径单因子诊断法:选用某个诊断途径的某个指标进行诊断,如生物途径的指示生物法(2)单途径多因子诊断法:选用但诊断途径的多个指标进行诊断(3)多途径综合诊断法:选用2个或2个以上诊断途径

5.常见退化生态系统的类型有哪几种?比较退化生态系统与正常生态系统的特征。

答:类型:(1)裸地(Barren):光板地,极端环境条件形成,可分为原生裸地、次生裸地(2)森林采伐迹地:人为干扰形成,退化程度与采伐程度相关(3)弃耕地:人为干扰形成,退化程度与弃耕时间有关;(4)沙漠(desert):自然或人为干扰形成;(5)废弃地(derelict):人为干扰,分为工业废弃地、采矿废弃地和垃圾堆放场(6)受损水域:人为干扰

特征:(1)生物多样性变化:优势种消失,共生种消失,从属种相继消失,其他适应生态改变的先锋种侵入、滋生,多样性性质变化,价值降低(2)层次结构简单化:种类组成发生变化,优势种群异常,群落结构矮化,整体景观破碎(3)食物网结构变化:层次结构简单

化及事物网破裂,食物链缩短,部分链断裂,单链营养关系增多(4)能量流动出现危机:能量转化及传递效率随之降低,光能固定作用减弱,能流规模降低,捕食过程减弱,能流损失加大(5)物质循环发生不良变化:生物循环周期变短,周期率降低,物质循环减弱,活动库容量减小,物质大循环功能减弱,环境退化(6)系统生产力下降:光能利用率减弱;净初级生产力降低;次级生产力降低(7)生物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弱化、功能衰退:固定、保护、改良土壤及养分能力弱化;调节气后能力弱化、水分维持能力弱化、防风固沙能力弱化、净化空气、美化环境能力弱化(8)系统稳定性下降

6.概述中国退化生态系统的现状与特点。

答:森林生态系统退化现状:随着工业化发展、自然灾害、尤其人为的破坏因素,大片森林遭到破坏,出现以下退化特征:(1)森林覆盖率有所增加,天然林、成熟林蓄积量持续下降(2)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年龄构成不合理(3)森林生态系统破碎化程度高,人为破坏严重

水土流失现状:中国国土面积的2/3为承载力差的土地,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遍及全国,各地流逝的程度差别很大,总体上是强度高,发展快,成因复杂,危害严重。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味367万公顷,占国土面积38.2%,而且还以每年一万公顷的速度增加,同时流入河流的泥沙适合床升高,湖泊萎缩。

土地荒漠化现状:中国是荒漠化严重的国家之一,荒漠化土地面积262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27.3%,且以2460km2/a的规模发展。人类对水土、动植物资源使用不当,人口激增对现有土地生产的压力,社会管理体制的不善及政策上的失误等复杂的社会经济因素,使得中国土地荒漠化家具的局面一时无法得到根本改观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现状:今50年来中国湿地退化和丧失以惊人的速度递增。中国最大的沼泽区三江平原,建国以来开坑湿地289万公顷,长江下游进30年围垦丧失湖泊面积12万公顷,洞庭湖有50年代初的4300hm2,减少到现在的不足2270hm2.而且50~90年代围垦海岸湿地119万公顷,东南沿海的红树林湿地面积从2.12万公顷锐减到1.01万公顷。

第二章=====================================================生态恢复

1.如何理解生态恢复的概念?生态恢复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生态恢复有何意义?

答:概念: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

最终目标: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或服务功能,保护、改善和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的资源和环境基础。

意义:资源的需要——需要增加作物产量满足人类需要;

环境变化的需要——人类活动已对地球的大气循环和能量流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维持地球景观及特种多样性的需要——生物多样性依赖于人类保护和恢复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退化限制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2.简述生态恢复的三个层次,分析每个层次生态恢复的关键是什么?

答:一、特种层次:(1)遗传多样性模式(2)遗传类型的选择:a乡土种与非乡土种b个体数量这个层次关键是恢复物种的聚集地的种群,而不是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

二、种群层次:(1)影响因素a栖息地的损失与破碎b小种群问题c特种对栖息地毁环的反应这个层次关键是恢复最终产物必须是能自我维持的种群或群落。

三、景观层次:a边缘与中心种群b地形联系

3.生态恢复的理论基础有哪些?如何理解生态恢复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结合?

答:理论基础:

限制性因子理论:寻找生态恢复的关键因子。

热力学定律:确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征。

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确定物种的空间配置。

生态适应性理论:尽量使用乡土种进行生态恢复。

生态位理论:合理安排生态系统中物种及其位置。

演替理论:缩短恢复时间;极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演替理论不实用,但有指导作用。

生物入侵理论:恢复退化生态系统时,应考虑引进物种对原有物种的竞争与干扰、进化与适应等问题。

生物多样性理论:引进物种时应强调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可能导致恢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缀块-廊道-基底的景观格局理论:从景观层次考虑生境破碎化程度和整体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

4.恢复生态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试述生态恢复与恢复生态学的关系。

答:产生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资源枯竭以及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已严重威胁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整治与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重建可持续的人工生态系统,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系:

恢复生态学是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任何一门学科的产生都是长期生产实践活动的结果;同样学科的产生又促进了人们生产实践水平的提高。生态恢复实践为恢复生态学提供了发展理论的天地,反过来,恢复实践学又为开展生态恢复工作提供了理论基础。

5.谈谈对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的认识。

答:自我设计理论(Self-design theory):在足够的时间内,随着时间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自然恢复演替)。

人为设计理论(Design theory):通过工程和植被重建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类型可能是多样的(人为恢复演替)。这一理论把物种的生活史作为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并认为通过调整物种生活史的方法就可以加快植被的恢复。

这两种理论的不同点在于:自我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生态系统层次上考虑,未考虑到缺乏种子库的情况,其恢复的只能是环境决定的群落;而人为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个体或种群层次上考虑,恢复的结果可能有多种。这两种理论均未考虑人类干扰在整个恢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6.用一实例说明如何应用恢复生态环境学原理指导生态恢复实践,具体提出恢复的目标、原则、措施与程序。

答:目标:建立合理的内容组成(种类丰富度及多度)、结构(植被和土壤的垂直结构)、格局(生态系统成分的水平安排)、异质性(各组分由多个变量组成)、功能(诸如水、能量、物质流动等基本生态过程的表现)。

原则:自然法则、社会经济原则和美学原则

程序:确定恢复对象的时空范围;评价样点并鉴定导致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及过程(尤其是关键因子);找出控制和缓解退化的方法;根据生态、社会、经济和文化条件决定恢复与重建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目标;制定易于测量的成功标准;发展在大尺度下完成有关目标的实践技术并进行推广实践;与土地规划、管理策略部门交流有关理论和方法;检测恢复过程中的关键变量,并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第三章=========================================================全球生态变化1.美洲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生物群落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导致这些类型生态系统退

化的原因是什么?

答:一、寒带地区

(1)苔原,面临的威胁是石油的大量开采。

(2)针叶林,面临的威胁是人类的大量伐木。

二、温带地区

(1)温带雨林,这里的土壤常常会过滤掉营养物质,造成这里树林的营养缺失,不过树林还是会富集丰富的复生植物。

(2)温带落叶林,由于人类居住区的扩张而遭受了巨大的改变,再加上大规模的城市发展和道路建设,是这种生物群落被严重破坏。

(3)温带草原,由于草原广泛用作农业用地以及森林砍伐速度的加快,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已经或正在灭绝。

(4)灌木丛,该地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寒冷潮湿,生物的生长需要适应干燥、火烧和贫瘠的土壤。

三、热带地区

(1)热带雨林,面临的威胁是大量的砍伐导致雨林面积逐渐减少。

(2)热带干旱林,该地区干燥季节很长,土壤比较肥沃但溶解性不高。

(3)热带草原和热带稀树草原,降雨量少,火烧频繁。

四、湿地和水生生态系统

目前这些系统却由于农业和城市扩张而受到威胁。

导致这些类型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由于自然资源的快速、大面积开发利用,已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严重退化,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随之而来的房屋和道路建设,工业、农业活动,矿物、煤和其他材料的开采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部分。但这些活动的生态影响在范围和程度上严重超过了环境承载力。庞大的交通网和城市扩张会改变土地的自然用途。过度采矿会导致资源的枯竭等等。

2.比较美洲国家有关生态恢复的政策和法律体系的异同点。

答:北美地区:

1933年,美国颁布了第一个土壤保护法律;此后颁布了《国家环境政策法案》(1969,NEPA)及《表层采矿控制及改造法案》(1977,SMCRA)

美国农业森林服务部门和土地管理局制定公共土地管理方案

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服务机构负责栖息地的保护和管理,并负责执行1973《濒危物种法案》美国农田工程部门制定湿地相关保护条款

加拿大:现有一个矿物与金属政策,特别记录了自然环境、矿地改造和保护地建立的现状主要由政府负责管理监督矿业活动

拉丁美洲国家

墨西哥:生态平衡和环境平衡总体生态法律在1988年通过

阿根廷:1919年阿根廷出台了《采矿章程》

玻利维亚:1977年颁布《环境法》

巴西:1981年的环境政策包括立法计划

智利:1987年建立环境影响评估体系,其他法律也出台

3.欧洲生态恢复的限制条件与促进因素有哪些?

答:生态恢复的限制条件:

(1)保护者在设计一个恢复项目时必须同时考虑生态和社会经济方面的限制,因为总会出现生态限制因素以外的人为限制因素。

(2)科学上的不确定性,所需要措施的复杂性以及对用于恢复工程的可靠方法的需求都是实施恢复工程的主要障碍。

具有生态恢复的促进因素:

(1)欧盟的作用:欧洲政治联盟和国际合作会促进生态恢复。

(2)重要协议的颁布执行:欧洲实行了很多全球性的协议和机制,如1992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和1971年的《湿地公约》

(3)生态网络的发展:欧洲生态网(EECONET)由荷兰政府领导,目的是创建种积极主动地方法以提高生态在欧洲的地位,其他政府也制定了相应发展步骤

(4)公共参与的影响

(5)财政援助

4.你认为非洲生态恢复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应如何加以解决?

答:非洲生态恢复最大的困难:

(1)有限的科学知识(2)政府、经济和社会中存在的明显的制度缺陷

因此,为了从事区域科学研究,巩固和合理的理解非洲生态系统,非洲的生态学家和其他生态学家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应该提高科学认识,需要进行大量的研究,同时,成功的生态恢复还要求研究机构整体水平的提高,并且,要对没有知识的决策者尽量进行再教育,尤其是对非洲政府和西方援救捐赠组织成员进行再教育。此外,它还要求发展的综合决策,理解环境变化的生态影响,了解其社会经济的影响,同时,发展一种考虑生态系统变化和恢复的合理的资源利用方法。

5.简述大洋洲的生物多样性特征,与其他各洲相比有什么不同?

答:大洋洲生物多样性特征:大洋洲在地理位置上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诺福克岛、斐济、所罗门群岛和汤加。大洋中得到与面积为3000km2,岛屿超过10000个。该地区,国家管辖范围的90%以上是海洋,自然的多样性是其生物财富、原材料、商品、服务、农业、医药和工业基因材料的源泉。大洋洲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有赖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把生物多样性作为原则性问题是很关键的。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在环形珊瑚岛国家,已经引起了城市面积的膨胀,并给有限的可耕地造成了压力。但更多的野生生物栖息地被人了占用的时候,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受到了有史以来最大的威胁。许多物种的基因多样性正在丧失,在面对害虫、疾病和气候变化时越来越脆弱。

不同之处首先是大洋洲大部分生物是海洋生物,而其他洲大部分是陆地生物,生物多样性的种类有一定的差别。其次是其他洲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原因是资源的过度滥用、采伐、浪费,气候的极端性等等导致生物链的不平衡,最后使得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影响。这些和大洋洲生物多样性的特征有一定的区别。

6.比较印度和中国在生态恢复实践方面存在的差异。

答:在法律上的差异

印度:颁布了《环境工程法》、《森林保护法》、《矿山与矿物资源(控制与发展法)》等,同时对危险废弃物的管理也进行了相应规定

中国:颁布的各项法律,土壤污染防治法、生态环境保护法、湿地保护法、防洪法、防沙治沙法、行政许可法、环境影响评价法等

进行了森林恢复、湿地恢复、退耕地及退化荒山恢复、草地恢复、采矿废弃地恢复等实践,开展了“三北防护林”“岷江恢复”等一系列生态恢复工程

第四章======================================================森林生态系统1.温带森林的特征对生态恢复会有哪些影响?

答:成熟的温带天然林的一般特征包括:不规则的树冠层结构、存在天然树种、古老的树种保存完好、大量的枯木和相对未受人类活动干扰的土壤等。

(1)枯木:占据了森林5%-10%的部分空间,影响着生态系统的营养级的植物区系分布;(2)关键种:这些物种经常被看作是成熟生境的标志,由于其相对稀缺性及属性特点,它们对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形成至关重要,一些种类的还可以作为生态系统恢复的指示器;

(3)大生境要求的物种:森林的破碎化会使这些物种变得很脆弱,在较小的森林斑块内很可能会灭绝;

(4)森林“内部”的物种:可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的指示生物,也是恢复性管理的天然目标。

2.温带森林恢复影响因素有哪些?应如何制定恢复计划?

答:影响因素有:

(1)气候变化和污染:严重影响了森林的结构;

(2)破碎化和商业砍伐:增加了森林内部的特种的脆弱性,限制了它们的扩散和迁移,也限制了营养物质的循环。破碎化还提高了边缘与内部的相对比例。

制定恢复计划,应考虑目标的可行性,包括:

(1)恢复的控制点——了解林地以前的生境状况,制定保护目标

(2)林地的选择和适合性——考虑现有的资料记录、林地范围、大小、自然性等

对于非指定地点的选择出了考虑恢复潜力,还应考虑:

a具有成熟林特征; b多样的树冠层组成

c存在入侵能力较差的“指示物种”;

d大的密集区,能满足核心物种最小动态平衡面积需求并保持自然干扰动态变化

e具有良好历史记录; f远离人类;

g很少或无外来种; h与周边林地有联系

(3)适度的人类干扰:如建立保护区;

(4)确定恢复区域的大小:

有效的保护区必须具有足够的面积保持物种生存与灭绝间的平衡

3.简述温带森林恢复的原则和方法,你觉得在实践中还应该考虑哪些因素?

答:恢复的原则:

(1)地域性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包括生态演替、食物链网、生态位原则等;

(3)最小风险与最小效益原则:认真透彻分析恢复对象,综合评价论证,将风险减到最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完美统一。

恢复的方法:

(1)封山育林:简便易行,经济省事,在我国南方采用,阔叶树种的恢复;

(2)林分改造:如在林地种植非本地植物——有限恢复,并有风险。

日本学者提出:要保留大的遗传种,多采用乡土种类,多种类、多层次、密植、混合(3)透光抚育:在先锋林中,对已生长的建群种进行透光抚育,或择伐先锋种个体促进建群种生长

(4)森林管理;(5)扩大现存林面积;

(6)效应带、效应岛造林方法:人工造林,发挥边缘效应作用;

(7)火烧迹地:火烧地表厚厚的植被,使其裸露出土壤,草木灰作为天然肥料,可促进林木生长——选择季节、时间、做好防火

4.热带雨林生态恢复的限制因素有哪些?请列举促进热带雨林恢复的几种方法。

答:恢复的限制因素:

(1)种子的可获取性;(2)种子萌发率;

(3)竞争——注意入侵物种;(4)微气候和火烧——影响树苗的存活和生长;

(5)土壤营养物和微生物群落;(6)食草动物;(7)社会因素。

加速恢复的策略:

(1)种植本地种树苗:种植生长快、耐干旱、能在低营养水平下生长的本地物种,提高恢复进程多样性,改善土壤结构和土壤营养物质的可利用性

(2)种植非本地种树苗作为保护树:须考虑入侵性、潜在扩散能力、改变土壤化学成分能力等

(3)残存树的作用和小面积种树:残存树——改善生境质量,促进恢复

(4)种植灌木:改善热带草地不利条件,促进演替;

(5)建造人工鸟栖结构:适用于缺乏残存树种的系统;

(6)去除现存植被:高度的外来牧草和早期演替植被会妨碍林地恢复,需去除;

(7)火烧:注意其破坏性。

5.影响热带干旱林恢复的因素有哪些?思索一下为什么有关热带干旱林恢复的研究较少。答:影响因素有:

(1)季节性:保护区每年干湿季的降雨量波动对恢复进程有很大的影响;

(2)火烧:;(3)种子库;(4)种子扩散;(5)土壤;(6)常绿树;(7)生态岛效应;(8)外来物种。

第五章=====================================================草地生态系统

1.何谓石灰质草地?石灰质草地的恢复对于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有何重要意义。

答:石灰质草地是在起源于有碳酸钙组成母质的土壤发展起来的草地。

石灰质草地的恢复意义在于能够维持物种的丰富度和密度,也维持相当密度的动物,同时也适宜放牧,,因此石灰质草地具非常高的生态价值。

2. 简述石灰质草地恢复的限制因素、技术方法及途径。

答:限制因素:主要限制是缺乏植物繁殖体而且繁殖体的迁移速度慢,以及环境条件恶劣和基础资源的缺乏。

(1)土壤和土壤的肥力在裸岩上进行恢复,通常需要添加土壤、土壤有机质和一些固氮的豆科植物来刺激恢复过程,如果没有这样的投入,初始的一系列过程

将十分缓慢。

(2)灌木入侵灌木入侵草地是有害的,因为少数大型木本植物在群落中占据优势将会抑制其他物种及地面层物种的生长,从而降低整个地区的生物多样性。

(3)植物繁殖体的可获性石灰质草地群落中物繁殖体的可利用性是恢复的主要限制因子。目标物种有两个自然来源:种子库和种子雨。

(4)无脊椎动物扩散和迁移的限制

(5)进行生态恢复的项目中遇到的目标冲突的问题

具体的恢复技术:

(1)通过移除生物量降低土壤营养水平要在生产力或现存量很高的石灰质草地上进行恢复首先应将收获物移除以降低生产力,然后才有可能发育更多样的植被。

(2)施肥草地施肥是退化草地恢复的重要措施,施肥可以提高目标产量,也能通过提高粗蛋白含量二改善牧草品质。

(3)火烧和表土剥离火烧处理增加了羊草和豆科植物等优质牧草的产量,提高它们在生物群落中的比例,从而草场质量。剥离表土:降低肥力和种子密度。

(4)放牧春天和秋天集中放牧,草地上植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丰富度最大,夏天减少放牧强度有利于植物开花和生长种子,并和无脊椎动物最活跃的时间一致。

(5)收获收获植物并移除收获物是一种可接受的放牧代替法。

(6)播种混合种子是建立期望植物群落更快、更可靠的方法,种子组成应反映所选择的群落的恢复目标,适合当地的气候和地形条件。

(7)空位播种在裸地上播种建立新的群落,将有很多优点,更加实用更加经济。

(8)控制杂草

(9)使用看护植物能够抑制杂草以保护生长慢的多年生植物建群。

(10)控制优势草类

(11)搬迁整块草皮

恢复石灰质草地的途径:

(1)改良灌木灌木密度低、灌木间的开放草地被保留下来的地方比相反条件的地方容易恢复。

(2)加强管理

(3)无植被裸地上草地的重建

3. 有关热带稀树草原恢复的研究较少,你认为热带稀树草原重建的难点在哪里?应如何加以解决?

答:重建方法可以分成两种:

1.被动方法:消除干扰的影响,等待自然恢复;

2.主动方法:努力巩固牧场,常利用外来物种阻止侵蚀和改善土壤.

一般来讲,被动方法的进程非常缓慢而且恢复不完全,常常由于缺乏检测而错过重建的关键阶段;许多主动方法和恢复技术虽然成功但很不经济.多数情况下研究人员不能为观察到的生态系统反应提供足够的解释,且通常他们工作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结果上而不是要找到结果的最有效的方法.

“启动-过渡-保持-被动”的框架.这种方法集中考虑了稀缺资源的保持,利用和循环过程,简单列出了有机质的存在和缺失.这些因素在重要资源缺乏的贫瘠的半干旱地上是很重要的.本方法采用景观整体观点,兼顾空间多样性和包含空间,时间过程的要求.

这个框架建议重建工作应更多地考虑土壤的改进,要坚持一下原则:

1.最终的土地用途必须预先确定,其目的是为了设计合适的重建步骤;

2.必须很好地理解退化土地当前的功能状态;

3.建立程序是重要的,这又益于具体动物区系的土壤生境;

4.所有的生态系统过程(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都需要改进,目的是为了使重建的时间最短.

4.简述温带草原恢复的限制因素和方法,查一下其他相关研究资料提出还有哪些方法?

答:恢复的主要限制包括种子缺乏,年际间气候条件的变化,以及当地多年生物种的缺乏.第一个限制通过商业购买和有效的收集技术已经有所改善.第二个限制是很难人工控制的草地环境特征.第三个限制还要进一步研究.

1.缺乏种子库:用来进行恢复的地点缺乏人们所期望的物种,原因是本地种在受干扰土壤中

没有种子.它们往往是通过植物体进行扩散的.

2.种子扩散率低:草原的恢复不能依赖种子的扩散,甚至是邻近的本地植被也不行.

3.外来多年生植物的存在:外来多年生植物对温带草原恢复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恢复的方法

1.改善土壤结构

2.控制一年生杂草

3.多年生外来种植物的控制

4.浅耕翻

5.使用除草剂

6.火烧

7.补播牧草

8.调控畜群

第六章========================================================水域生态系统1、简述河岸带生态系统的特殊功能以及在河流生态恢复中的意义。

特殊功能:生物多样性的潜在濒危区,连接分散生境斑块的廊道功能;生长在河岸的林地、灌木或草地的缓冲带功能;河岸植被对河岸侵蚀的护岸功能。

意义:河岸带是河流的主要结构,河岸带的改变会造成洪灾,水质恶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2、人类对河流生态系统的潜在生态影响有哪些?

减少河岸带生境的多样性;机械的清除了动植物群落、现存鱼类和物种多样性锐减、限制了及时自然恢复、增加了外来物种生存适应性;直接损失树木,减少鸟类、哺乳类和昆虫生境的结构复杂性,尤其是河道大量木质碎屑的消失使生境复杂性下降,相应的对鱼类等生物产生潜在影响;河岸带生境消失代之以城市建筑,改变了自然状况下的河流流量、影响了河内动物群落并使河岸带植被萎缩。

3、河流生态机能理论有哪几个?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河流连续统理论RCC,特点是最适用于小、中型的溪流、缺少河流-漫滩作用或人工调控严重的河流;洪水脉冲理论FPC,特点是强调河流与漫滩之间的水文连通性是影响河流生产力和物种多样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河流水系统理论FHC,特点是在河流系统“稳定性”和“弹性”概念的基础上,河流水系统理论不仅突出了生态系统的驱动力,而且强调了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理念。

4、影响河流生态恢复的因素有哪些?试述河流生态恢复的内容、原则与方法。

①影响因素有恢复目标难以确定,生境优先性曲线难以表征,缺乏河段恢复综合模板,难以确定环境友好性释放流量,难以客观地进行恢复后评价②河流生态恢复的内容有河道整治恢复,河口地区的恢复,河漫滩、河岸带的恢复。③河流生态恢复的基本原则有河流生态学原则、生态系统/格局导向原则、自然原则,时间原则有多目标兼顾原则、系统与区域原则、资源保护的原则、景观设计生态原则、尊重自然、美学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④河流生态恢复的方法有非构造性方法、改善网络连通性、内溪流快速恢复措施、地貌重建。

5、简述湖泊生态恢复的基本原理。

①湖泊反馈机制,湖泊影响负荷累积初期,湖泊内存在不可忽视的跃迁阻力,这些阻力可能是系统内某些反馈机制作用的结果。

②优势大型植物缓冲机制,大型沉水植物减缓富营养化,沉水植物净化水质间接作用,大型植物会间接影响鱼类和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浮游动物,继而对浮游植物产生一定影响。

③化学作用机制,湖泊底部沉积物在营养负荷高时聚集了大量的磷,形成了营养库,磷的浓度仍保持很高,需很长时间释放。

④生物作用机制:生物相互作用会影响湖泊磷负荷及其物理化学性质。如肉食性鱼类持续捕食阻碍了大型食草浮游动物的出现,这些浮游动物可净化水质,减少底栖动物数量及氧化沉积物,底栖鱼类的排泄物、鱼类沉积物的扰动加重湖水混浊状态;同时光线阻碍底部藻类生长和沉水大型植物出现,使湖泊保持较低的沉积物保留能力。

6、比较湖泊恢复的生态调控措施与方法并举例说明。

①物理化学措施,如削减浅水湖的沉积物,采用铝盐及铁盐离子对分层湖泊沉积物进行化学

处理;向深水湖底层充氧或氮,或通过水体有效循环,不断干扰温跃层,加快水体DO等的混合.

②水位调控措施(广泛采用),改善水鸟生境,促进鱼类活动,影响鱼类聚集,调控水质

控制损害性植物生长。

③水流调控措施,对水体滞留时间进行控制或换水,增加水体冲刷以及其他不稳定因素,可控制浮游植物增加。如冬季冲刷后,藻类被大量冲掉,次年大型植物生长会占优势。

④生物操纵和鱼类管理,生物操纵通过去除食浮游生物或添加食鱼动物降低时浮游生物鱼类的数量,使浮游动物的体型增大,生物量增加,提高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降低浮游植物数量。

⑤大型水生植物的保护和移植,围栏结构可保护大型植物免遭水鸟取食,植物或种子移植也是有效方法。

⑥适当控制大型沉水植物生长,需进行部分削减,提高湖泊生物多样性。

⑦蚌类效用,引入蚌类可进行湖水过滤,目前尚未得到重视。

举例:瑞典的Finjasjon湖(12km2)在20世纪20年代,城市污水使湖泊变成了浑浊状态,通过挖掘沉积物,总磷浓度下降,实现食草鱼类的大量消减。

7、如何理解淡水湿地恢复地目标、原则与意义?

①湿地恢复的目标

(1)恢复湿地功能

(2)保护野生动物

1)自然特征的恢复环境特征和水工给机制

2)目标种和群落的恢复保留和恢复自然地,设置特定生存空间

3)生物多样性的恢复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到最大状态。

②湿地恢复的基本原则,可行性原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环境的可行性和技术的可

操作性,优先性原则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湿地,美学原则是应注重对湿地美学价值和景观功能的恢复。

③湿地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载体;其次,湿地是重要的物

质储存场所,并具有降解污染物的功能;湿地在调蓄洪水、涵养水源和维持区域水量平衡中也具有重要的功能;湿地具有生产功能,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此外,湿地还具有景观价值,能够为人类提供旅游、休憩的场所。

8、比较淡水湿地生态恢复的各种方法与特点。

①湿地补水增湿,有直接输水,可利用现有河渠作为输水管道,也可专门铺设输水管线;

还可利用雨水进行水补充措施(地形条件允许情况下);减少湿地排水,简单易行——湿地系统边缘构建木材或金属围堰组织水源流失;重建湿地系统的原始供水机制,当湿地的水量减少由水供给机制改变而引起的,可考虑此方法;方法简单但价格昂贵,且恢复原来的水供给机制并不能保证湿地生态系统的完全恢复。

②控制湿地营养物,有剥离表土法,对于富营养物的湿地,去除上层土壤是减少营养物

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补水,分离后的表土可利用在其他工程中;吸附吸收法,在富集营养物的湿地边缘恢复植被,有助于减少进入湿地的营养物,但对依靠地下水补水的湿地并不适用;收割法,收割植被,尤其是去除成熟植被,会减少沼泽草地中的营养物质,缺点是耗时长,昂贵,但十分有效;脱氮法,脱氮最可能在原始条件下发生,尤其是当高水面与富碱性条件协同作用时;其次强烈搅动水面也可进行脱氮,但对湿地生物不利。

③改善湿地酸化条件,有地表水冲击、表层土壤去除、碱石灰释放、疏通灌溉渠道、促

进雨水流入等方法,湿地酸化指湿地土壤表面及其附近环境pH降低,其程度取决于进入湿地的污染物种类与性质。湿地酸化的恢复方法决定于强度和成因。

④控制木本植物入侵和湿地演替,有收割和放牧法,收割时保持物种丰富度的有效管理

手段,有助于去除养分;放牧可作为管理湿地、恢复植被快速演替的低成本有效方法,有助于鸟类保护;火烧,可控制木本植物入侵,但须注意对湿地的物种破坏;去除泥炭层等方法。

⑤恢复湿地乡土植被,有播种、移植、看护植被等方法,利用自身种源进行植被恢复从

湿地系统外引入物种进行恢复。

9、根据你所熟悉的一条河流或一块湿地的现状,提出一个生态恢复的方案(包括目标、

原则、方法与步骤等)。

南淝河生态修复工程方案:

1)工程目标与原则:使南淝河恢复健康状态,具体是河流自身的结构相对稳定和完善,包括充足的水量、良好的水质、稳定的河道形态等;河流的自然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正常发挥。根据实际调查研究, 南淝河服务功能定位为区域排水、生态景观河道。

2)恢复方法:水体生态功能修复。南淝河的污染类型为有机污染, 经清淤后仍会有部分污染物质由河底释放出来造成水体的再次污染。因此,应采用不同于一般的方法修复水体。南淝河作为排水通道不能采用以大量植物为主体的植物修复技术,以避免阻碍排水;

作为重要景观河道必须在考虑修复效果的同时还需考虑视觉美观的功效,少量的植物绿化效果较好。微生物在有机污染物分解中发挥的作用很大,水流因受闸、坝控制流速不会很大,亦不会影响植物生长。综合考虑南淝河的服务功能定位及水流特征,确定采用植物与微生物栽培技术相结合的处理技术修复独河水体,此技术也是整治景观河道较理想的方法。

3)工程恢复步骤:①清楚河道淤泥,防止二次污染②建设生态护坡,避免河岸冲刷、绿化美化环境③建设滨水景观,集休闲、观赏、文化、防护等功能于一体

10、盐沼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有哪些?恢复的限制因素是什么?

盐沼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有潮汐阻断与泥沙淤积,盐沼环境污染,外来种入侵,放牧及其他物理干扰,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

恢复的限制因素,物理方面有城市化与破碎化,淤泥的沉积与处置,潮汐冲刷能力减弱,洪水冲击强度不足,单一地形复合度的限制;生物地球化学方面的因素;生物方面的食草动物的影响和外来物种的竞争。

11、国外在盐沼生态恢复实践中应用了哪些措施?请举出一个成功的例子加以说明。

盐沼生态恢复实践的措施有恢复潮流影响、清除淤泥、控制海岸线侵蚀、调节淡水入流量、治理污染物与酸化土壤、控制入侵植物、抵消海平面上升。

成功案例:康涅狄格州高地河谷有100hm2的沼泽直接与长岛相邻。但到1913年,堤道建设将沼泽地分隔开来,潮流减少。后来,1947年建了4个潮闸,潮流进一步被限制。

闸上游的32hm2地段变成了低盐沼泽地,植被以芦苇为主。1985年,拆除了一个潮闸,抑制了芦苇的生长,互花米草重新占优势,盐沼动物群也开始恢复。

第七章================================================海洋和海岸带生态系统1. 简述珊瑚生态系统的功能及其受损的原因。

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功能:珊瑚礁具有很高的生物生产力,即使在养分不足的水域也能进行养分的有效循环,为大量的物种提供广泛的食物。珊瑚礁构造中众多孔洞和裂隙等各种生境为许多鱼类和无脊椎动物提供了遮蔽所、食物和繁殖场所。珊瑚礁对沿海生物群落具有重要作用,如它们以自然屏障的形式抵御海风巨浪对海岸的冲击,从而有效的保护海岸地貌、林木和建筑设施,支持珊瑚礁渔场,为沿海生物群落提供环境。同热

带雨林一样,珊瑚对科学,尤其是医学、有极大的可被有效利用潜能,此外在全球范围内珊瑚礁还是一种重要的碳吸纳物。

珊瑚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对珊瑚礁的干扰包括自然的和认为的两种因素。来自自然的威胁包括:暴风雨、飓风、赤潮、珊瑚捕食者的大量爆发和某种食草动物的大量死亡。人类对珊瑚礁的破坏行为首先是泥沙在珊瑚礁上的堆积。伐木业、农场作业、采矿业、捞泥业和其他人类活动造成大量的沿海泥土流失。过度捕捞是人类对珊瑚礁的又一个威胁。人为的威胁还包括:化学污染、漏油、沿海工程、船只触礁搁浅、观光破坏、营养物质的流失以及杀虫剂等。另外,用于清除机油的清洁剂也对珊瑚礁有毒害作用。

2.珊瑚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和方法有哪些?特点是什么?

珊瑚礁最主要的恢复方法是消极法,即首先减缓影响,然后进行自然恢复。其中有:

①珊瑚移植:珊瑚移植包括对一个健康的珊瑚礁生物群体的整个或片段进行收集,

然后将其移植到一个与它环境条件相似的退化的珊瑚礁系统。移植成熟的生物群体可加快自然恢复速度,因为它回避了群体生命周期中具有较高死亡率的幼年期,也避免了引入一种不合适的幼体。

②人造珊瑚礁框架:人造珊瑚礁框架可以从两个方面促进珊瑚礁恢复,一是为鱼类

和无脊椎动物提供遮蔽物和避难所,二是能为珊瑚虫以及其他附着生物提供合适的栖息地。这也是人造珊瑚礁框架在移植中的一个最主要的优点,即它能为一系列生物的迁移定居提供场所,这是单一种的移植无法实现的。

③珊瑚养殖:可利用带有网眼围栏的幼虫培育池塘或环境较理想的近岸带进行珊瑚

培育,珊瑚礁恢复的一个主要好处是为受损珊瑚礁提供了大量的足够大的目标物种。3.何谓红树林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特殊的服务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红树林生态系统:是以红树林为主的区域中动植物、微生物等组成的整体。其生境是滨海盐生沼泽湿地因潮汐更迭造成的森林环境。其中其特殊的服务功能表现在:

①防风固堤,减缓风灾:红树植物沿海岸呈带状分布,枝繁叶茂,具有强大而密集

交错的发达根系,既能固结土壤、促淤保滩,还能抵抗强烈的风浪冲击,减缓水流。

②净化大气环境,保障人类健康:红树植物消耗二氧化碳且释放氧气,红树林中硫

化氢的含量很高,泥滩中大量的厌氧细菌在光照条件下能利用硫化氢为还原剂,把二氧化碳还原成有机物。

③抵御温室效应造成的海平面上升:红树林具有造陆功能,一方面,通过红树植物

发达的根系网罗碎屑,加速潮水和陆地径流带来的泥沙和悬浮物在林区的沉积,促进土壤的形成,土壤淤积使沼泽不断升高,林区土壤逐渐变干,土质变淡,最终成为陆地;

另一方面,红树林本身的凋落物数量很高。

④浓缩放射性物质,净化水质:红树林能过滤河川中的有毒物质,从而净化水质,

减轻重金属、农药、生活和养殖污水、海上溢油等海上污染。

⑤红树林提供了重要的渔业基础:红树林以其巨大的凋落物为其生态系统提供丰富

的食物来源,红树林地区的水产类物种生长迅速,因此被誉为“天然养殖场”。

⑥构成独特的红树林景观:红树林素有“海底森林”之称,为热带、亚热带海岸特

有的地理景观,与其他海岸风光比较具有截然不同的别致风景。

4.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和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红树林的自我恢复:红树林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但对人为干扰很敏感。当水文条件不受破坏,且附近红树林的繁殖体传递不受阻,可实现自我恢复。否则恢复过程非常缓慢。广东省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是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沿海红树林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项目就是以湛江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基地展开的。

红树林的人工恢复:对红树林进行生态恢复,必须事先进行可行性研究,根据红树

林种类的适应性,进行物种特性、宜林地勘测,潮汐、海流和土壤性质,海水盐度的综合调查和试验,才能实现红树林生态修复,其中有:①胚轴造林:将红树林树种胚轴直接栽入土壤基质,插入深度约为胚轴的1/3-1/2。适用于大型繁殖造林。②容器苗造林:用聚乙烯薄膜袋在海上苗圃种育苗培育相应规格容器苗栽植。③天然林造苗:直接从红树林群落挖来天然苗进行移植造林,但由于移植技术所限,成活率不高。

5.为什么要研究海滩生态系统?简述海滩生态系统恢复的技术和方法。

研究海滩生态系统是因为海滩被开发用于建造港口、工厂、住房以及观光旅游业,它是重要的混凝土原材料和矿物的来源。海滩还在海洋防护中起到重要作用,它保护人类资产、耕地和天然生境不受洪水破坏。许多稀有和受威胁的物种依赖于海滩生境,包括那些生长在鹅卵石上的植物、无脊椎动物和海龟。海滩是海龟、海豹和海狮等的重要筑巢点,也是许多鸟类如燕鸥和海鸥的主要筑巢场所,并且海滩上的底栖动物是滨鸟的重要食物来源。

海滩生态系统恢复需要通过海滩养护沉积物回填并对海滩植被进行恢复来实现。其中具体有:①海滩回填养护:海滩养护、补给、回填或恢复是指将沉积物输入到一个海滩上以阻止进一步的侵蚀并为实现海洋防护、娱乐或更少有的环境目的而重建海滩。海滩回填对海岸环境影响较小,在国际上逐渐成为海岸防护、沙滩保护的主要方式。②植被恢复:有证据表明海滩植物的种子能被海水远距离传播,重要的是种子或无性繁殖体的片段能够从附近未受到干扰的地区迁移到被恢复的海滩,并且进行海滩植被的恢复要对种子发芽的解除种子休眠的方法有所了解,其次是滨海植被能够促进沙子和有机物质在海滩上的沉积,因而经常作为先锋沙丘植被来恢复。

6.导致海岸沙丘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有哪些?试比较几种海岸沙丘生态恢复

方法的优缺点。

沙丘是脆弱的生态系统,很容易退化,毁坏。其主要影响原因有:①地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海岸生态系统面对的最大威胁是海水的热膨胀、冰川和极地冰的融化水造成的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引起地下水位变化,同时全球气候变化将引起降水模式的变化,这些都会影响沙丘植被;②人类开发活动:人类在海岸沙丘附近的各种开发活动都会对其产生影响,人类娱乐活动的主要影响是人类对植被的直接践踏,引起沙丘侵蚀,还有对动物区系的影响,尤其是在繁殖期对鸟类的干扰以及对土壤和地表水的污染;③过度放牧:过度放牧使得植物扎根的深度降低,使海岸沙丘的某些物种消失,导致沙丘侵蚀,沙丘植被受损则会引起整个沙丘生态系统的侵蚀和退化;④生物入侵:外来种通过改变地下水层、增加土壤中营养物质或战胜本地植物,从而改变生态系统、改变沙丘的植被组成甚至生物多样性。

海岸沙丘生态系统的恢复方法:①非生物固沙:可通过使用泥土移动装置,或建造固定沙子的沙丘栅栏来实现沙丘重建,使用沙丘栅栏比用泥土移动设备更经济,尤其是在比较遥远的地区,而且用泥土固定器的缺点有它可能引起污染或对环境有害,且费用高,施用困难,下雨时流失物增加,有破裂的趋向以及在大风天气易飞起,可溶解有害的化学物质。②生物固沙:在恢复之前评价各种沙丘植物种对肥料的吸收很重要,因为沙丘保持营养的能力很差,快速释放的肥料会很快流失,而慢速释放的肥料具有在一段时间内逐渐释放的优点,但是它通常没有普通的快速释放的配方经济,过度施肥会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促进外来种的建立,还会使草生物量的生产率增加。③使用繁殖体:使用繁殖体有效并高速的进行,但是播种材料来源质量不可靠,并且春季在最需要播种材料时缺少可利用的播种材料。

附:

名词解释:

生态修复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的学科。是生态学的分支应用,但它又与环境学、地理学、林学、农学、草地学、湿地学、海洋学等多学科交叉。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

生物群落与自然环境取得平衡的自我维持系统,各组分达到动态平衡——正常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在自然干扰或人为干扰或二者共同作用下发生位移,导致生态要素或生态系统整体发生不利于生物和人类生存的量变和质变,生态系统原有平衡状态被打破,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并形成障碍,造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退化的生态系统

生态修复:在生态学原理指导下,以生物修复为基础,结合各种物理修复、化学修复以及工程技术措施,通过优化组合、使之达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费的一种修复污染环境的方法。生态修复的特点::严格遵循循环再生、和谐共存、整体优化、区域分异等生态学原理,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多学科交叉。

生物修复:利用天然存在的或认为培养的转型为生物对污染物的吸收降解等功能,将环境中有毒污染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甚至于彻底去除的环境污染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圈微生物体系的吸收、挥发和转化降解的作用机制来清除环境中污染物质的环境治理技术。

物理修复:根据物理学原理采用一定的工程技术使环境中污染物部分或彻底去除或转化为无害形式的一种环境治理方法。

化学修复:利用加入到环境中的化学修复剂与污染物发生一定的化学反应,使污染物被降解和毒性被去除或降低的修复技术。

在众多的生态(环境)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叫做限制因子。

生态修复的成功标准:有关生态恢复成功与否的指标和标准尚未建立,但以下问题应重点考虑:新系统是否稳定,并具有可持续性;系统是否具有较高的生产力;土壤水分和养分条件是否得到改善;组分之间相互关系是否协调;所建造的群落是否能够抵抗新种的侵入(因为侵入是系统中光照、水分和养分条件不完全利用的表现)

全球变化:地球生态系统在自然和人为变化影响下导致的所有全球问题及相互其作用。

湿地:不论是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红树植物是指生长在热带沿海潮间带泥泞及松软土地上所有植物的总称

赤潮是由于海域环境条件的改变,促使某些浮游生物(如微小的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等)暴发性大量增殖和高密度聚集,引起水色异常,造成海域生态破坏和人类健康受损的现象。发生赤潮时赤潮生物只有一个种占绝对优势的称为单相型赤潮,这是最为常见的情况。有时发生赤潮时有两种共存的赤潮生物占优势,就称为双相型赤潮。

湖泊的结构和生态功能:结构具有垂直分层和水平分层的现象,水平分层可分为沿岸带、湖沼带、深水带。沿岸带、湖沼带都具有垂直分层的底栖带。

生态功能1、湖沼带的初级生产依靠浮游植物,湖岸带的初级生产依靠大型植物2、大型水生生物对湖泊的生物生产量也有很大贡献(大型植物所需磷的73%来自沉积物,很多最终能转化为浮游植物利用的磷)3、浮游动物对营养物的再循环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氮、磷。

湖泊恢复的生态调控措施:

1) 物理化学措施:如削减浅水湖的沉积物,采用铝盐及铁盐离子对分层湖泊沉积物进行化学处理;向深水湖底层充氧或氮,或通过水体有效循环,不断干扰温跃层,加快水体DO等

的混合. 2 水位调控措施(广泛采用):改善水鸟生境,促进鱼类活动,影响鱼类聚集,调控水质,控制损害性植物生长(3)水流调控措施:对水体滞留时间进行控制或换水,增加水体冲刷以及其他不稳定因素,可控制浮游植物增加。如冬季冲刷后,藻类被大量冲掉,次年大型植物生长会占优势。(4)生物操纵和鱼类管理:生物操纵(Biomanipulation):通过去除食浮游生物或添加食鱼动物降低时浮游生物鱼类的数量,使浮游动物的体型增大,生物量增加,提高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降低浮游植物数量。5 大型水生植物的保护和移植:围栏结构可保护大型植物免遭水鸟取食植物或种子移植也是有效方法6 适当控制大型沉水植物生长:需进行部分削减,提高湖泊生物多样性7 蚌类效用:引入蚌类可进行湖水过滤,目前尚未得到重视

湖泊生态恢复主要技术:(1)湖泊沉积物疏浚:湖泊沉积物疏浚被认为是降低湖泊污染物负荷最有效、直接的措施。(2)沉积物覆盖技术:在污染沉积物表面覆盖一层物质,把沉积物和水体隔开,达到控制污染物释放的目的(3)湖泊理化性质改善:湖泊的理化性质影响着湖泊中各种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进而影响各种污染物的内源释放。通过投加一些化学试剂以改善湖泊的理化性质,如酸碱度和溶解氧含量,以达到控制内源释放的目的。(4)污染湖泊的生态恢复:湖滨带生态恢复:湖滨带是湖泊水域与流域陆地生态系统间的过渡带,是湖泊重要的天然屏障,不仅可以有效滞留陆源输入的污染物,还有净化湖水水质的功能。水生生态恢复:湖泊水生植被恢复是根据湖泊生态环境条件和需要,在生态系统受损的湖泊环境基础上重构良性的水生生态,包括湖泊环境的工程改造和水生植物恢复两方面内容。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 复治理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 一、避免和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和不可恢复利用的矿产资源开采的新建项目,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油、炼焦、炼硫。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多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地区采石、采砂、取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烧砖,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露天开采活动,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 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源、土地、草原、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时,建立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 二、加强现有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 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停产或者关闭。建立相对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

《恢复生态学习题集》-公选课

第一章绪论一选择题 1、下面哪一个选项是2007年召开的第18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C) A边缘的生态恢复B生态恢复的全球性挑战C变化世界中的生态恢复 2、哪个是国际生态学学会提出的定义() A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B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 C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及原因D生态学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3、国内外学者对恢复生态学及生态恢复定义不包括那个观点()A强调恢复到干扰前的理想状态B强调其应用生态学过程C生态整合性恢复D生态学恢复设计 二、判断题1、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学退化的结果与原因、退化生态学系统恢复的过程与机理、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的科学。()2、中国恢复生态学学会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三、填空题1、恢复生态学属于________的一个分支。2、1985年,________成立,标志着恢复生态学学科已经形成。1996年,第一届世界恢复生态学大会在________召开。3、恢复生态学学科是以社会现实的________为研究对象,并以________为主要目的。4、生态恢复的过程和机理研究,必须从不同的________上来进行,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生态恢复的技术也从宏观的________到微观的________。5、如何进行综合整治、防止土壤退化、恢复和重建退化资源、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关键。6、恢复生态学学科的主要应用特征是________。7、生态恢复实践必须遵循________,必须应用________来指导生态恢复实践,而________将是成功进行生态恢复的基础。8、2000年召开的第12届国际恢复生态学大会,主题是________。四、名词解释1、恢复生态学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一、选择题 1、以下哪项不属于陆地生态系统的退化类型() A 裸地 B 荒漠化地 C 盐碱地 D 垃圾堆放场 2、俗称的工业三废不包括()A 废油B 废水 C 废气 D 废渣 二、判断题1、破坏是干扰的极端类型。()2、退化生态系统,甚至是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或裸地,即使方法正确,其生物多样性也不能逐渐恢复。()3、干扰强度和干扰频度是决定生态系统退化程度的根本原因。()4、生态系统的退化总是使生态系统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降低。() 三、填空题1、退化生态系统可从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表现出其退化特征。2、裸地可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两种。________主要是自然干扰形成的,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灾害形成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

矿山生态环境破坏与生态修复 人口、环境、资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三大主要问题。实现三者的协调、均衡、和谐发展是当务之急。从某种角度来,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子集,而矿山生态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或枢纽,因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一定区域的生态环境系统扰动最大、破坏力最强。运用资源经济学、恢复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探讨,对一定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修复矿区土地的生产力、维护生态系统健康对区域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矿藏的不可移动性,以致矿山开采长期占用、破坏、污染土地,改变了区域水系结构,破坏了动植物区系,引发一系列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全球环境与发展面临的焦点问题之一。我国矿区土地复垦工作起步较晚,土地复垦率较低,迫切要求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复垦技术,提高土地复垦率和生产潜力。本文将在系统分析矿山开采生态环境效应的基础上,总结适合我国矿区土地复垦的典型技术,以期推动全国土地复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1.矿山开采的生态环境效应(一)诱发地质灾害。由于地下采空,地面及边坡开挖影响了山体、斜坡的稳定,往往导致地面塌陷、开裂、崩塌和滑坡等频繁发生。而矿山排放的废渣堆积在山坡或沟谷,废石与泥土混合堆放,使废石的摩擦力减小,透水性变小而出现渍水,在暴雨下也极易诱发泥石流。(二)水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与水质污染。矿区塌陷、裂缝与矿井疏干排水,使矿山开采地段的储水构造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井泉干涸,形成大面积的疏干漏斗;地表径流的变更,使水源枯竭,水利设施丧失原有功能,直接影响农作物耕种。同时,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矿坑水、废石淋滤水等,一般较少达到工业废水排放标准,严重影响水生生物的生存繁衍与人畜生活饮用。(三)土壤退化与污染由于表土被清除采矿后留下的通常是新土或矿渣,加上大型采矿设备的重压,往往使土壤坚硬、板结,有机质、养分与水分缺乏。而地面塌陷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土壤裂隙产生。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也随着裂隙、地表径流流入采空区或洼地,造成许多地方土壤养分短缺,土壤承载力下降。矿山固体废渣(煤矸石等)经雨水冲刷、淋溶,极易将其中的有毒有害成分 2 渗入土壤中,造成土壤的酸碱污染(主要是强酸性污染)、有机毒物污染与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现状及对策

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在推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污染。本文分析了目前焦煤集团艾维尔沟矿区环境治理面临的问题,并对恢复生态环境的对策给予阐述,重点讨论矿区环境恢复中的几种典型技术。 关键词:矿区环境; 现存问题; 生态环境恢复 1矿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是全球性的矿业大国,现有各类矿山约15万个,矿业城市300多个。21世纪以来,社会进入了消耗快速增长的阶段,随着对矿产资源需要的不断增长,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恢复治理的任务也越来越艰巨。 1.1目前矿区环境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1.1占用和损毁土地严重。矿业开发占用和损坏的土地大部分为尾矿堆放占地,另外还包括露天采坑占地、采矿塌陷占地及为采矿服务的厂房、交通设施等占地。 1.1.2引发多种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面塌陷、沉降、地裂缝和矿井突水等。 1.1.3破坏地下水资源。采矿使地下水均衡系统得到破坏,引起地表缺水严重,影响了矿区人们的生活质量。 1.1.4“三废”(废石、废水、废气)问题严峻。艾维尔沟矿区每年产生的废石和尾矿巨大,年排放煤矸石449346吨,尾矿134804吨,粉煤灰14183 吨,占用土地,污染环境;矿山矿井水经处理后排放艾维尔沟河,加剧了区域性水体污染;采矿产生的大量废气、烟尘、SO2,和C0,导致空气浊化,酸雨区扩大。 1.1.5破坏地貌景观。矿山开采造成对山体和自然景现的破坏严重。 2、矿区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 矿区生态环境修复是一个对因采矿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区域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使其恢复到期望状态的过程。要做到开采资源的同时,对区域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2.1指导思想 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的交叉性系统工程,要求各学科的专家通力合作,在矿山开发及修复的全过程中对矿山生态环境给予超前的、动态的保护和恢复。 由于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矿区的生态环境破坏大多都是可以预见的,因此,生态环境的修复应开展于矿区资源开发的各个阶段,从勘探、设计到生产直至报废,都应始终贯穿着恢复环境的思想,超前采取各种治理措施,尽可能地减小对矿区环境的破坏。在资源的开采过程中,应及时对矿区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和破坏特征进行积极的调控,将矿区重建为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应从矿区的产业结构、经济组成等方面进行综合的规划、评价和治理,使矿山的开发更加科学合理,从而降低环境修复的难度,使矿区的生态恢复工作高效而经济地进行。 2.2典型技术 2.2.1针对沉陷矿区的复垦技术 沉陷是矿区生态环境问题中较常见的一种,治理措施主要包括:疏排法、挖深垫浅法,修整法、填充法等几种复垦技术。疏排法采用建屯排水沟等合理的排水措施.再加以必要的地表整修,即可使小面积积水的区域并得以恢复。此法一

恢复生态学

第一章 生态恢复:帮助退化、受损或毁坏的生态系统恢复的过程,它是一种旨在启动及加快对生态系统健康、完整性及可持续性进行恢复的主动行为。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生态系统及其生态过程所形成与维持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与效应。 第二章 土地退化:指由于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导致土壤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的过程。 退化生态系统:在人为干扰或自然干扰的影响下,生态系统原有的稳定平衡状态及进化方向发生改变,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功能产生障碍,形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这样的生态系统被称为~ 干扰作用:指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上,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的的物理作用或事件 荒漠化:由于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在内的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受干旱影响的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第三章 护理植物:指那些能在其冠幅下辅助或护理其他目标物种生长发育的物种。 第四章 封山育林:指对山区和其他地区人工造林困难或者具有乔、灌、草天然下种、萌芽、萌蘖能力的荒山荒地、采伐迹地、疏林地等,通过封禁和人工辅助措施,使其成为森林、灌木林或者灌草植被地的经营管理方式。低效林:受人为因素的直接作用或诱导自然因素的影响,林分结构和稳定性失调,林木生长发育衰竭,系统功能退化或丧失,导致森林生态功能、林产品产量或生物量显著低于同类立地条件下相同林分平均水平的林分总称。 第五章 湖泊富营养化:指N、P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水体,浮游植物占优势而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破坏和功能异化的过程。 沿岸带:指靠近湖岸的浅水区,日光可以透射到水底,一般为水生高等植物所占据。 敞水带:沿岸带以外从水面到光有效透射深度,即补偿深度为止的水层区是敞水带,该深度处的光合作用正好与呼吸作用平衡,其光照强度通常为饱和光强度的1%。 深水带:敞水带以下的区域是深水带。 浮游生物:借助于水的浮力营浮游生活的生物,包括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 自游生物:运动能力很强的一类大型动物,往往能进行长距离的游泳或克服较急的水流,包括鱼类、两栖类、大型游泳昆虫等。 底栖生物:固着或随着在水底或者生活在沉积物中的生物,包括底生植物和底栖动物,前者有水生高等植物和着生藻类,后者如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软体动物等。 周丛生物:生长在淹没于水中的各种基质(如沉水植物,木桩、石头等)表面的生物群,主要包括着生藻类、原生动物和轮虫。 漂浮生物:生活在水表面的生物,常见有几种水生高等植物和水生昆虫。 生物操控:通过去除食浮游生物者或添加食鱼动物降低食浮游生物鱼类的数量,使浮游动物的体型增大,生物量增加,从而提高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效率,降低浮游植物的数量。 盐沼:指分布在河口、海岸潮间带,由盐生植物覆盖的淤泥质潮滩地带。有海岸盐沼和咸水盐沼。 河流生态系统: 狭义:河流(溪流)生态系统是指由水生生物、水生动物、底栖生物等生物与水体等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类生态系统。 广义:广义的河流生态系统包括陆域河岸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湿地及沼泽生态系统等一系列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 河岸带:泛指河水与与陆地交界的两边河水影响较小的地带。包括非永久被水淹没的河床及其周围新生的或残余的洪泛平原 流域:指一条河流(或水系)的集水区域,是一个由分水线所包围的相对封闭的系统,河流可从这个集水区中获得水量补给;流域同时又是一个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区域,包括水系及其周边的陆地。

恢复生态环境学复习资料题

恢复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1.生态恢复 国际恢复生态学会(Society for Ecological Restoration)先后提出三个定义 生态恢复是修复被人类损害的原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及动态的过程(1994); 生态恢复是维持生态系统健康及更新的过程(1995); 生态恢复是帮助研究生态整合性的恢复和管理过程的科学,生态整合性包括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结构、区域及历史情况、可持续的社会实践等广泛的范围(1995)。 2.1985年,国际恢复生态学会成立。 3.近几届恢复生态学大会所关注的热点和趋势: 强调生态恢复的实践性恢复生态学应以解决社会实践为目的,应该通过理论创新推进生态恢复的实践. 强调以跨越边界的生态恢复。跨越行政边界,是跨学科的综合交叉性领域 强调以生态系统为基点,在景观尺度上表达。 认为生态恢复具有工程设计的属性,强调景观设计。 强调全球变化中的生态恢复 第二章恢生态学的理论基础和原理 1.群落的性质(争论): 1)有机体观点(organism viewpoint) :强调组成群落的各个种是高度结合的、相互依存的,一个群落从其先锋阶段(pioneer stage)到稳定的顶极阶段(climax stage)和有机体一样有其出生、生长、成熟、繁殖和死亡。在其特征方面群落这个生活史和植物个体生活史一样。(建立了群落单元顶极理论monoclimax theory)(接力植物区系演替机制)(群落是间断性的)

2)个体性观点(individualistic viewpoint):成群落的种群具有“独立”性,即各个种都是单独地对外界因素起反应,并作为独立的一员进入群落,它们在不同的群落之间往往互相交织,而以不同的比例出现在不同的群落中。梯度分析理论认为:种是按照环境梯度分布的,每一个种都有各自的分布范围,没有两个种的分布范围是完全一样的,由于生态因素的多样性和种群分布的非均匀性,种并不组成明显的集群,因此,群落不可能是整齐的、均匀的、而是连续存在的。(建立了梯度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初始植物区系演替机制)(群落是连续的)(实际上)群落是连续的又是间断的:大量的样地调查发现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会有种类组成相似的一群植物出现。但是即使两个相邻的群落地段其种类组成也不会百分之百完全相同。 3)拟有机体观点(Quasi-organism viewpoint):有机体观点过于强调组成群落的有机体的密切相互关系,虽然有些种确有强烈的附依性,但是,某些种群确是独立的,它们可以在其他群落中很好地发育。所以群落结构不能和有机体严密结构相比拟,把它当作拟有机体比较合适。这种观点后来发展成“生态系统”的观点。(多元顶极学说polyclimax theory) 2.演替机制及其五个学说: 演替机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存在不同的观点,并没有那种观点占有绝对支配地位。生态学研究的重点挑战之一。 接力植物区系说:演替是由若干不连续的系列群落所组成,构成每一种系列群落的种类在一起经历若干阶段后,改变了他们的生境,使得组成下一个系列群落的新种以较强的竞争力代替前一个系列群落,这个过程依次重复,直至形成稳定的顶极群落。演替的动力是生境对生长在其中的植物的反应;演替中植物种是成批的出现或消失。 初始植物区系组成说:演替进程是由该立地初期所拥有的植物种类决定。演替早期阶段不但存在先锋植物,而且也存在演替系列群落种和顶极植物种。在演替过程中个体较小、生长较快、寿命较短的种逐渐被个体较大、生长较慢、寿命较长的种所替代。种间替代是逐渐的、演替系列是连续的,而不是离散的。 竞争和资源比例说:一个特殊的种在某一特殊的环境资源比例范围内竞争最为成功。环境资

煤矿开采后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一、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生态环境保护依据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有关环保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以及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定,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清洁生产、全过程控制”的现代环境管理思想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体现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坚持突出污染防治,完善基础设施;明确目标任务,分步落实措施;坚持全面推进,实现重点突破的基本原则,彻底解决项目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本项目环保计划的总体目标如下: 1、整个矿区植被覆盖度不低于建设前的植被覆盖度; 2、矿区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95%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85%以上; 3、工业场地绿化率占20%以上; 4、扰动土地治理率98%以上。 二、保护重点 对于大气、水、固废以及噪声的环境保护措施都是“三同时”工程,必须同时设计、同时动工、同时投入使用。因此本次环境保护计划将重点对沉陷区的综合整治及生态恢复措施作出计划。 三、生态恢复的范围和期限 1、范围 生态恢复的范围包括整合改造工程的工业场地、地面防排水防治区、供排水管线、施工便道、施工区、供电线路防治区以及运输道路等,并考虑对周边草地的保护。 2、整合改造工程的生态恢复规划 由于该项目的工业场地尚处于整合改造阶段,工业场地建设的同时就可以陆续对煤矿进行种草种树等植被恢复,实现“三同时”工程。自工程开工起,大饭铺煤矿就应该与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

四、整合改造工程生态保护及生态恢复的具体措施 整合改造项目的环保计划主要分为施工期、运营期和退役期三个阶段。 对于进厂道路、工业场地等,区域生态环境被破坏,自然恢复时间较长,应以生态建设为主,施工期应以生态保护为主。 1 建设期环境保护对策 1.1 水土流失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1.1.1 土壤与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措施 ⑴施工中应加强施工管理,尽量缩小施工范围,各种施工活动应严格控制在施工区域内,将临时占地面积控制在最低限度,尽可能地不破坏原有的地表植被和土壤,以免造成土壤与植被的大面积破坏,而使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系统受到威胁。对于植被生长较好的地段,尽量不要在这些地段设置工棚、料场、弃渣场等。 ⑵对于临时占地和新开辟的临时便道等破坏区,施工结束后应按照国务院《土地复垦规定》进行土地复垦和植被重建工作。凡受到施工车辆、机械破坏的地方均要进行土地平整、耕翻疏松(要求深翻表土30~40cm),并在适当季节进行植树、种草工作(根据不同地段的生态环境特点选择适合于当地生长的树种、草种),保持地表原有的稳定状态,其造林成活率要达到70%以上;植被总体恢复系数要达到95%以上。 ⑶妥善处理建设期及运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生活垃圾等,要进行统一集中处理,不得随意弃置。施工结束后,要进行现场清理,采取恢复措施。 1.1.2 土壤侵蚀的防治对策措施 ⑴在地面施工过程中,应避免在春季大风季节以及夏季暴雨时节进行作业。对于施工破坏区,施工完毕,要及时平整土地,并种植适宜的植物,以防止发生新的土壤侵蚀。 ⑵对于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土石,要合理布置弃渣场。不得将废弃土石任意裸露弃置,以免遇强降雨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

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 中国交通 :2005-03-07 胡志宏魏帮庆公路环发网 摘要: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甘肃省的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公路大开发的同时,甘肃省也十分重视并积极响应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因此,公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恢复日渐显得重要起来。 主题词:公路生态建设环境保护恢复 公路建设的急剧发展,无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开挖路堑、填筑路堤,都导致原生植被的破坏、水土侵蚀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保护和恢复公路边坡、沿线路侧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国家已经十分重视公路建设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在国发〖2000〗31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中指出:绿色通道要和公路、铁路、水利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并于工程建设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由此可见,公路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已成为当前公路建设的研发热点和施工重点。 一、自然概况及生态保护面临的困难 1、自然概况:甘肃省介于北纬32o36 ′-42 o 27 ′东经92 10 ′-108 o 43 ′之间,位于黄土、蒙新、青藏三大高原交汇处,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全省约70%为山地丘陵,海拔高度平均在1300m以上,受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影响,全省各地区域气温差异悬殊,降雨量偏少,全省年均降雨量280mm。其自然条件的主要特点概括为:气候干旱、降雨分配不均、多暴雨,春旱伏旱严重,自然植被稀少,盖度小,土质疏松,空隙度大,西北部土壤称碱性,东南部为中性,土壤节理垂直,富含碳酸盐,具有失陷性,易遭侵蚀。 2、面临的困难 (1)原生植被的破坏:公路路基的开挖打乱了土层,取走表土,使原生植被遭到破坏,失去了生存的土壤条件。同时公路建设过程中遗弃的建筑垃圾(如沥青、石灰、水泥等)对生长的植被造成污染,迫使植被死亡。 (2)路基边坡陡峭: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地形多山地丘陵,且风蚀严重,土壤易失陷。再加上公路建设开挖的边坡均较陡,上边坡坡度一般在1:0.5-1:1之间,下边坡坡度1:1.5-1:1.75,给公路的生态防护、恢复带来困难。 (3)水土流失严重:甘肃夏季多阵雨、暴雨,由于公路路基的黄土失陷性,造成公路塌方、沉陷、毁坏等,致使水土流失严重。 3、环境保护 (1)公路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通过对公路工程的形式进行调整,如少填低挖,多修桥涵、隧道等,这样势必造成工程成本过高。 (2)生物措施:可分为生物保护措施及生物恢复措施两种。生物保护措施即为在公路建设的同时对原有生物进行保护,减少人为破坏因素,特别使对表层土壤的破坏,但公路建设对表层土壤的破坏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此方法不利于操作;而生物恢复措施则是在公路建设的同时,通过人工种植的方法对已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目前,我国应用比较普遍的便是人工生态环境的恢复。 二、公路生态环境恢复的示范方法 根据公路的工程形式的不同,公路生态环境的示范方法的内容分为:填方路基边坡(下边坡)、挖方路基边坡(上边坡)、边坡两侧等。其方法有:人工种植、自然恢复及人工种植与工程措施性结合的方法。 1、人工种植

恢复生态学主要运用哪些理论

1、恢复生态学主要运用哪些生态学理论? 恢复生态学应用了许多学科的理论,但最主要的还是生态学理论。这些理论主要有; 限制性因子原理(寻找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因子)、热力学定律(确定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特征)、种群密度制约及分布格局原理(确定物种的空间配置)、生态适应性理论(尽量采用乡 土种进行生态恢复)、生态位原理(合理安排生态系统中物种及其位置)、演替理论(缩短恢 复时间,极端退化的生态系统恢复时.演替理论不适用,但具指导作用)、植物入侵理论、生物多样性原理(引进物种时强调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可能导致恢复的生态系统稳定)、缀块—廊道—基底理论(从景观层次考虑生境破碎化和整体土地利用方式)等等(John— s恤e,1986;Fo抓sn,1995;Mid4le咖,19993余作岳和彭少肋,1996)。 2、恢复生态学的理论有哪些? 如前所述,恢复牛态学是一门关于生态恢复的学科,它具有理论性和实践性:就H6V的理解,恢复生态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包括:①生态系统结构(包括生物空间组成结构、不同地理单冗与要素的空间组成结构及营养结构等)、功能(包括生物功能;地理单元与要素的组成结构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与作用;能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循环过程与平衡机制等)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相互作用机制;⑦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性、生产力、恢复力与可持续性研究;③先锋与顶级生态系统发生、发展机理与演替规律研究;U不向于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⑤生态系统退化的景观诊断从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⑧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替及预测研究;⑦生态系统健康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包括:①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勺重构及其调控技术研究;③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④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⑤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技术;⑥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研究(马世骏,1990;章家思和徐班,1999)c 目前,自我设计与人为设计理论(sclN01gn ve刚s dMign lh印ry)是惟一从恢复生态学中产牛的理论(van Jervalk,1999)。自我设计理论认为,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随着时间的进程、退化生态系统将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组织自己并会最终改变其组分。而人为设计理论认为,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可直接恢复退化生态系统.但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样的。这一理论把物种的生活史作为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并认为通过调整物种生活史的方法就可加快植被的恢复。 3、自我设计理论和人为设计理论的区别是什么? 这两种理论不同点在于:自我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生态系统层次考虑、未考虑到缺乏种于库的情况,其恢复的尺能是环境决定的群落;而人为设计理论把恢复放在个体或种群层次上考虑,恢复的可能是多种结果(MNdleton,1999;Van der Valk.1999)o 第三章 1、什么是退化生态系统?表现在哪里? 退化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在自然或人为于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系统。与自然系统相比,一般地,退化的生态系统种类组成、群落或系统结构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生物生产力降低,土壤和微环境恶化,生物问相互关系改变(Ch叩删,1992;Daily,1995;陈灵芝和陈伟烈,1995)。当然,对不同的生态系统类型,其退化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例如,湖泊由于宫营养化会退化,外来种入侵、在人为干扰下本地非优势种取代历史上的优势种等引起生态系统的退化等,往往这种情况下会改变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但生物生 产力不一定下降.有的反而会卜升(Berser.1993)。 2恢复生态系统的目标 Hobbs和N盯ton(1996)认为恢复退化生态系统的目标包括:建立合理的内容组成(种类丰富度及多度)、结构(植被和土壤的垂直结构)、格局(生态系统成分的水平安排)、异质性(各组分

湿地恢复的具体流程

湿地恢复的具体流程 摘自:原创作者:黑山绕阳河保护区 当前绝大多数湿地都面临着水资源缺乏,生态系统脆弱,亟待立项开发,而一个成功的湿地恢复项目,关键在于根据湿地恢复的流程,制定可行、合理的湿地恢复方案。 1 对湿地退化状况的调查与评价 对湿地的退化状况进行调查和评价,以明确造成该湿地退化的原因、恢复潜力等。 2 确定湿地恢复区域 要选择恢复区域,首先要确定该恢复区属于地方、省级还是国家级优先恢复区域。要在一系列的恢复地点中选择最佳的恢复区域,同时还需要考虑一下四个方面的因素:水文条件、地理地貌条件、土壤条件和生物因素。 3 湿地恢复区域的本底调查 在设计一个恢复项目之前,应该对恢复区域进行本底调查和评估,以便了解该区域过去和现在的状况,恢复区域在过去是否属于湿地范畴,如果属于湿地,确定是哪些因素导致了湿地的退化或者丧失,特别是恢复区域过去的水文要素、植被的分布格局、地形地貌、物种对栖息地的需求等?恢复区域现在的状况如何? 4 确定湿地恢复的目标 就是对湿地恢复项目预期的结果进行陈述,它反映了开展湿地恢复项目的动机。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不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要求,湿地恢复的目标也会不同。有的目标是恢复到原来湿地的状态,有的目标是重新获得一个既包括原有特性,又包括对人类有益的新特性,还有的目标就是完全改变湿地状态。 5 使用参照点 即在该区域中能代表恢复湿地类型的受干扰最小的湿地,以此来代替恢复区域退化之前的湿地状态。

6 选择恢复方法 湿地恢复的最佳方法就是在尽可能的情况下选用最简单的恢复方法,因为越复杂的恢复方法,越容易在某个环节上出现偏差。采用破坏性最小、最为生态的方法最容易实现恢复目标。在实施更多的人为干预之前应考虑采用自然恢复方法。如果一些自然过程不能采用自然恢复方法,应更多的考虑采用生物工程,而不是传统的工程措施。 7 实施湿地恢复工作 按照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原则,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设计、风险评价及恢复与重建指标体系等对策与方法进行全面的规划与研究。在湿地恢复方案实施过程中,要利用和发展新技术,把湿地的恢复范围从局部扩大到整个流域,最终实现景观水平上的恢复。 8 湿地恢复的监测 在湿地保护和管理的各种方法策略中,特别在评价管理行为的成功行方面,监测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湿地恢复规划制定之后,恢复的监测方案便应同时完成,包括监测方法,监测指标,实施路线,采用频率和强度等。通常情况下,湿地恢复前和监测后的监测都是必要的。 9 湿地恢复的长期管理 湿地生态系统是一个不断与周边环境发生响应,并随时发生演变和变化的生态系统。湿地恢复措施完成后,仅仅是一个成功的湿地恢复项目的开始,还需要对恢复湿地进行长期管理,以便使其发挥预期的生态功能,并使人为影响达到最小化。长期管理通常需要维护现有的各种设施和设备,如水利设施、监测设施等,对生物群落和植被类型的长期管理,解决入侵物种或沉积物过量的问题,解决一些非预期的事件。 10 湿地恢复的综合评价 湿地恢复不但包括生态要素的恢复,也包括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要素包括土壤、水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生态系统则包括不同层次、不同尺度规模、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因此,需要对湿地恢复进行综合性评价,以确定其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被损害的湿地是否恢复到或接近于它退化前的自然状态。

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

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 管理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 摘要: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能够推动我国经济,但与此同时,我国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与国外相比,我国矿区的生态环境由于没有进行及时的矿区环保工作,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因此,我国应对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给予重视,争取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有效地开发矿产资源。本文通过对矿区生态环境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矿区生态环境进行修复与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方法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工作。 关键词: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与管理政策 1 我国矿区生态环境的现状 在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时,土地生态系统会受到严重破坏,相应矿区的大气、水和土壤都会受到污染。有关数据显示,我国因开采矿产而受到破坏的土地面积量逐年递增。超采地下水和采空的行为也会引起地面沉降、滑坡以及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矿山开采时排放的固体废弃物以及固体废矿渣都是加剧土地资源损失的原因。 环境污染指的是在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时,产生的废弃物对矿区生态环境的破坏。排放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有害物质,不仅严重污染了矿区及其周边的空气、水源和土壤,还会危及到矿区动植物的正常生长,更可能影响到

该矿区的工作人员及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由于我国地区大面积遭受矿产开采时的破坏,有可能会因风蚀、雨蚀等灾害更深程度地破坏大气和水系。 由此可见,在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工作时,不仅要注重土地生态环境的修复,大气和水系也应及时修复治理。根据开采矿区的特点,运用合理的科学手段,因地制宜地开展矿区生态环境的修复与管理工作,时刻确保在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利用矿产资源。 2 矿区生态环境修复与管理的必要性 矿产资源是确保社会经济和工农业生产发展的必要物质基础,是社会财富重要来源之一。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矿区的生态环境也产生了巨大的破坏。就土地生态环境而言,平原逐渐变成高低不平,易发生塌陷的地区;肥沃的农田也因矿产开采变成了沼泽地;土壤受到污染,土地的沙漠化问题加剧,这些都是由于矿产资源在开发利用时对原有环境景观严重破坏多引起的。矿产资源的开采除了对矿区的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外,甚至还会影响到该矿区动植物的生长以及人类的健康。因为,矿区的废弃物大多是有害的,其中有的是酸性,有的是碱性,还有的甚至有毒性,而且矿区里开采的矿石等一般都带有重金属成分,它们不仅能够通过径流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坚持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的原则,实施矿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战略,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次生地质灾害控制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建立矿山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三同时"制度,土地复垦制度和排污收费制度,积极推进矿山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改善矿山生态环境状况。一、避免和减轻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实行矿山开发"六个禁止,三个限制"的准入条件。禁止在国家划定的自然保护区、重要风景区、重要地质遗迹保护区和文物保护单位限定范围内开采矿产资源;严格控制在生态功能保护区内开采矿产资源,禁止批准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和不可恢复利用的矿产资源开采的新建项目,禁止土法采选冶金矿和土法炼油、炼焦、炼硫。限制新建、改建含硫大于1.5%的煤矿,禁止新建含硫量大于3%的煤矿,限制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开采矿产资源,禁止在地质灾害危险区开采矿产资源,严禁在崩塌滑坡危险区、泥石流多发区和易导致自然景观破坏的地区采石、采砂、取土,严禁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取土烧砖,严禁在生态功能保护区进行露天开采活动,禁止在铁路、国道、省道两侧的直观可视范围内进行露天采矿。新建矿产资源开采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矿山环境影响评价,采取生态环境保护及预防和治理地质灾害的措施,避免或减少对大气、水源、土地、草原、森林等的不利影响和破坏。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的原则,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必须包括水土保持方案、土地复垦实施方案、矿山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并按照规定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批。同时,建立完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履约保证金制度。二、加强现有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 矿山企业必须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义务。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政策规定,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停产或者关闭。建立相对完善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系和法制管理体系。开展全区矿山环境调查评价,建立国有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档案和矿山环境数据库系统。监督、引导、鼓励矿山企业在矿山环境保护和污染防治方面加大研究与开发、技术改造的投入,采用先进适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改善矿山生态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对废弃矿山要积极利用多渠道资金,加快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治理。三、加强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实施试点工程??? 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矿山环境保护投资机制,"十五"期间选择石嘴山矿区、石炭井矿区、汝箕沟矿区、镇北堡矿区及灵武东山矿区等五个环境破坏较严重的矿区,实施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示范工程(附表10,附图5),对矿山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对矿山"三废"进行综合治理、综合利用,对矿山开发造成的次生地质灾害、采空区及煤层自燃、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勘查与整治。通过示范工程,总结经验,推进矿山环境综合治理及矿区减灾防灾工作。

人工景观湖及河道治理生态修复

人工景观湖及河道治理生态修复 随着城市的发展,小区优美的环境日益成为房产开发的重点和销售的热点,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具有人工景观湖(河)的亲水住宅。无论前期的人工湖的建造,还是后期的水质维护,都应该站在环保生态的高度,贯彻资源节约,资源再利用,以人为本,合乎健康舒适的原则,达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 一、人工水景目前的状况 目前大多数的小区在规划设计中都考虑到了水景水质日常的维护,但大都是通过单一的手段来处理或物理或化学或生物,因而造成了前期投资大,后期运行费用多,成效却不显著的结果,水体的水质不稳定,或时而藻类泛滥,或时而水发黑发臭,蚊蝇滋生,并且整个水景常有人造的痕迹。 人工湖、景观水的水处理方法简介: 1、物理方式: i. 引水换水方式 当水体中的悬浮物(如泥、沙)增多,水体的透明度下降,水质发浑。可以通过引水、换水的方式,稀释水中的杂质浓度,以此来降低杂质的浓度但是需要更换大量的水,而水资源在我国是相当的匮乏,势必要浪费宝贵的水资源。 ii. 循环过滤的方式。 在水景设计的初期,根据水体的大小,设计配套的过滤沙缸和循环用的水泵,并且埋设循环用的管路,用于以后日常的水质保养。如果水体面积较大,必定延长循环过滤的周期,使水质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和引水、换水相比较,虽然减少了用水量,但日常的电能耗费增加了,同时也增加了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的费用。2、化学方法:投加杀菌灭藻剂 敞开式的水体,在阳光的照射下,会使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布满整个水面,不仅影响了水体的美观,而且挡住了阳光,致使许多水下的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水中的污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导致水质恶化,发出难闻的恶臭,水也变成了黑色。 所以投加化学灭藻剂,杀死藻类。久而久之,水中会出现耐药的藻类,灭藻剂的效能会逐渐下降,投药的间隔会越来越短,而投加的量会越来越多,灭藻剂的品种也要频繁的更换,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地增加,而这种污染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恢复生态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绪论 恢复生态学:强调受损的生态系统要恢复到理想的状态、强调生态恢复的应用生态学过程、强调退化生态系统的整合性恢复。 重建:去除干扰并使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利用方式 改良:改良立地的条件以便使原有的生物生存 改进:对原有的受损系统进行改进,以提高某方面的结构与功能 修补:修复部分受损结构 更新:生态系统的发育及更新 再植: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及功能,或恢复当地先前土地利用方式 边缘效应: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互作用处,由于某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 性的差异和协和作用而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行为的较大变化 第二章生态系统的退化及其机制 土壤侵蚀:土壤及其母质在各种外营力的作用,发生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荒漠化:包括气候变异和人类活动在内的种种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地区的土地 退化 石质化退化:在干扰作用下,原本土壤连续覆盖的土地,植被遭到破坏,土壤严重流失造成 大片基岩裸露的一种土地退化过程 土壤贫瘠化:土壤肥力减退的退化方式 干扰因子:任何一种自然环境因子,只要对生命系统的作用强度超过正常情况下出现的强度,就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动态以及相应的环境发生变化,也就是发生了干扰,这种环境 因子便被称为干扰因子 第三章生态恢复的基础理论 Shelford 耐性定律:生物的存在与繁殖,要依赖于某种综合环境因子的存在,只要其中一种因子的量不足或过多,超过了某种生物的耐性极限,则使该物种不能生存,甚至灭绝演替:一个先锋植物群落在裸地形成后,一个植物群落接着一个植物群落相继不断地为另一 个植物群落所代替,直到顶级群落的过程进展演替:群落的演替是从先锋群落经过一系列阶段, 向着顶级群落的演替达到中生性顶级群落。沿着顺序阶段

某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规划方案

*************凝灰岩矿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规划方案 采石厂

1.目的意义、规划依据及规划期限 1.1目的意义 矿产资源为不可再生性资源,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矿山开采规模和强度不断增大,必将出现矿产资源 逐渐枯竭的现象。盲目开采既浪费了矿产资源又破坏了当地的地质环境、使地质环境条件逐渐恶化,地质灾害不断发生,影响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合理开发矿产资源,达到既合理开发,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又有效保护矿山地质环境,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及在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的有关法律法则,在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要进行合理规划,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地质和生态环境,把矿产资源开发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限度,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制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规划方案”有着重要意义。 1.2规划依据 主要依据为: 《矿产资源法》 《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工作的通知》 《地质环境管理条例》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技术要求》 《关于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3规划期限 *************凝灰岩矿矿山服务年限为8年,矿山闭坑后还需进一步监测与治

理,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生态恢复治理规划期限预计为10年。 2.矿业开发概况 2.1开发现状和发展规划 *****凝灰岩矿位于***************村约1.5km,矿区东有铁路直通*********市,距********火车站约4.0km,从***********至矿区有公路相通,距**********约10km,交通比较方便。 矿区拐点坐标为: 点号X Y ① 本次储量核查范围面积为0.092km2。 该矿山为一小型新建矿山,属个体企业性质,矿山投资总额55万元,该凝灰岩矿已探明(333)矿石量79.4×104t,预计年产矿石13×104。根据《*********凝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矿山服务年限暂定为8年。 2.2开采方式和开发利用程度 (1)开采方式 根据《**************凝灰岩矿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该矿开采方式为露天开采,采用人工或装载机装车,小型汽车运输,开拓运输方案为公路运输,运输公路利用原采矿公路并加以改造。 露天边坡参数如下: 露天采场尺寸(长×宽):290m×100m 露天采场底标高:220m水平 最终阶段高度:10m 台阶坡面角:75°

矿山生态恢复治理方案

目录 第一章总论 (1) 1.1任务的由来 (1) 1.2编制依据 (2) 1.2.1任务依据 (2) 1.2.2相关法律法规 (3) 1.2.3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与环境保护发展规划 (4) 1.2.4 有关技术标准与规范 (4) 1.2.5投资估算依据 (4) 1.3指导思想与规划原则 (5) 1.3.1指导思想 (5) 1.3.2基本原则 (5) 1.4方案范围与规划时限 (6) 1.5方案技术路线 (6) 第二章矿区概况 (8) 2.1区域自然条件 (8) 2.1.1地理位置与交通 (8) 2.1.2气象气候 (8) 2.1.3地表水 (9) 2.1.4地下水 (9) 2.2区域地质环境条件 (9) 2.2.1地形地貌 (9) 2.2.2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10) 2.2.3矿区工程技术条件 (10) 2.2.4矿区地质构造 (10) 2.2.5区域地层 (12) 2.2.6矿带及矿床特征 (15) 2.3区域社会环境简况 (18)

2.3.1人口及行政区划 (18) 2.3.2社会经济概况 (18) 2.3.3风景文物保护区划 (18) 2.3.4环境功能区划 (19) 第三章企业生产及工程概况 (20) 3.1历史沿革 (20) 3.2项目组成 (20) 3.2.1主体工程及辅助工程 (20) 3.2.2环保工程 (20) 3.3生产现状 (22) 3.3.1井田境界 (22) 3.3.2资源/储量及服务年限 (22) 3.3.3总平面布置 (23) 3.3.4生产工艺 (23) 3.3.5剥离废弃土石排放系统 (25) 3.3.6采场防、排水及供水系统 (26) 第四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调查及规划期生态破坏预测 (27) 4.1调查方法概述 (27) 4.1.1调查范围 (27) 4.1.2调查内容 (27) 4.1.3调查方法 (27) 4.2矿区生态破坏情况调查及评价 (28) 4.2.1矿区生态系统类型与植被分布 (28) 4.2.2矿区动物资源 (29) 4.2.3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现状及评价 (29) 4.2.4尾矿库、废石场对生态的破坏和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31) 4.2.5临时性不稳定边坡 (32) 4.2.6铁矿生产造成的主要生态问题及需要优先解决的生态问题 (3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