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析网媒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复归

浅析网媒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复归

浅析网媒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复归
浅析网媒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复归

浅析网媒时代新闻专业主义复归

● 张中顺

网络时代的来临,使得信息的传布途径更为广阔。网络所承载的海量信息以其快捷性、高时效性、丰富性、密集性,在对传统媒体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立的舆论传播力量。在我国,网络记者还没有被授予采访权,因此网站本身的信息来源,除了转载其他媒体之外,更多的来自于公众。事实上,在网络所提供的平台之上,公众的意见、评论、诉说正是形成舆论力量的主力,这一点,和传统媒体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网络所具备的自由、无限制性是传统媒体所无法超越的。这种直接来自于个体的无限制的自由言论,在引起更多的关注之后,所形成的巨大舆论不可避免地具备情绪化、混乱甚至毁灭性的效果。对此,网络时代重提新闻专业主义,或许是一剂良药。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

所谓新闻专业主义,是在美国新闻行业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公共服务”的信念。在美国,大众媒介的自由经历了一个不断积极争取的过程——从出版自由,到言论批评自由,到信息获取自由,等等。但是,随着政党报纸的解体,商业化运作媒体的兴起,很快有人发现,报纸出版自由并不意味着人民表达的自由,在商业化的大众传播媒介那里,私人利益依然可以侵蚀公共生活:商业化运作中,广告铺天盖地,经济利益被无限放大。在民主社会中,媒介被赋予极大的特权;然而它却不承诺能给社会带来多大的益处。于是,媒介的社会责任理论应运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RobertM.Hutchins)为首的出版自由委员会在其经典文件《一个自由和负责的报业》中正式号召新闻媒介专业化。从此,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开始了它不断被建构和消解、再建构的丰富历程。

新闻专业主义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

新闻专业主义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客观性: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立场,不带个人偏见地、客观地反映事实报道新闻;同时,新闻工作者在进行“把关”时要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而非个人好恶进行选择。

2.真实性:新闻报道必须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原貌,不能仅达到部分真实或细节真实,而必须达到整体真实。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第一生命线。

3.独立性:新闻工作的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所以新闻媒介的运作应该是完全独立的,不应臣服或接受除行业规范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4.自由性:新闻自由包括采访自由、出版自由、表达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即“知情权”。新闻自由是西方新闻理论的基石,西方新闻界也历来以此自诩。在“自由多元”的西方社会,强调新闻自由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强调新闻报道必须“客观”、“真实”和“多元”,强调新闻工作者必须恪守新闻专业主义这一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

简而言之,它最核心的理念,一是客观新闻学;二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独特作用。

网络工作的新闻专业主义

既然网络记者并没有采访权,那么网络时代的新闻专业主义更多地应被赋予谁呢?强调公众具备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是不可能的,因此,只能赋予网络工作中负责信息筛选、整合、发布的专业人员,以及承担填充网站新闻内容的传统媒体从业者。

以“把关人”理论为例,美国新闻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卢因认为在信息传媒中有大量的信息“把关人”存在,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的新闻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渠道。传播学家怀特进一步提出了新闻选择的把关模式,他认为,社会上到处都是新闻素材,新闻报道不能只是“有闻必录”,而要有选择地传播新闻。“把关人”理论认为,媒介在信息传送过程中,有重大的过滤功能,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审美及自身利益价值出发对新闻信息进行层层把关、筛选与编码,决定最终面向受众的新闻信息发布,并通过发出的新闻信息影响作用于他人。因此,在传统媒体运作过程中,“把关人”的作用极其重要,所把的“门”体现出权威性、规范性、系统性和专业性。

那么,伴随网络传媒的兴起,如何在其数字化技术特性决定的网络传播中设置控制新闻信息系统的“门”呢?

尼葛洛庞帝认为,后信息时代的大众传媒帝国逐渐瓦解。网络将按照个人的独特需求分门别类地进入一个个家庭,任何网民都可以自由地在网络中驰骋。权力从传播者那里转移到接受者这端。诚然,网络成为一个巨大的“信息超市”,是网民的“公共领域”,网络传媒中信息发布处于自由的状态,网民都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在互联网中而不经中间环节发布新闻信息,看上去,网络媒体已没有了“把关人”或是把关已困难重重。

但是,首先,现有的大型门户网站还保存着传统媒体的机制,此外,人际交流网站(如BBS)也有版主,他们也有权删除不合适的帖子,对网上信息进行监管,充当“把关人”的角色。在这里,“把关人”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责任,一种对公众、对社会、对自身的责任。网站本身在引导舆论、进行议题设置的同时,就应该考虑这种专业所赋予的责任。

按照议程设置理论,某些话题经大众传媒的宣传后,会对受众产生暗示作用,从而使受众认同这些话题的重要性,并积极投入到媒体宣扬的导向中。也就是说,媒体强大的掌控能力使传播的新闻信息具有一种主流性、严肃性、重大性和导向性。因此,受众在判断某一个新闻是否重要时,最主要地取决于媒体对这个新闻的重视程度。事实上,我国不少门户网站已经开始进行这种尝试。2009年第九届中国网络媒体论坛上,搜狐公司副总裁陈陆明称,很多的门户网站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回顾搜狐所做过的重大主题的内容,每一件事情都能突出一个主题。5·12大地震中,搜狐提炼出的主题为“活下来的人好好活下去”,“神七”发射的主题是“追梦神舟七号”,2009年两会的主题是“大国决策”,国庆60周年的报道主题是“追寻现代中国”。在快速、海量、丰富的表现形式、互动性的传播平台下,网站的“把关人”角色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关于大众传播媒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使命,传播学先驱拉斯韦尔指出了三项功能:巡视环境、组合社会和传承文化。传播学创始人施拉姆则使用了更简洁的表述方式——监视者(watcher)、论坛(forum)和教师(teacher)。自由主义者分配给媒介的“看门狗”(watchdog)任务,更是大众传播媒介最重要的新闻舆论功能。

在实施媒介这些功能时,新闻专业主义两个最主要的特征——中立的把关人和客观的反映者,对网络时代的网站形成自己特色、导入良性发展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专业主义者相信进步、理性、普遍的真理或标准,强调自己是公共利益的保卫者。有新闻专业主义的复归,有这种专业精神的存在,才能避免网站沦为大众不理智情绪的发泄地、混杂无序的信息仓库。

新闻学毕业论文(精选多篇)

新闻学毕业论文(精选多篇) 第一篇: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新闻学专业毕业论文题目 新闻本质论 新闻传播模式论 新闻舆论研究 新闻价值论 新闻受众理论研究 新闻自由与新闻控制论 新闻媒介批评研究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新闻自律 新闻观念变革与大众传播影响 改革开放历史条件下我国新闻学的建设 李普曼舆论学对传播学的意义 麦克鲁汉媒介理论分析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及其评价 跨文化传播的现实影响 文化变迁与传播方式演变 电视大众文化批判 影视受众差异论 电子媒介实现受众参与的途径 传播新技术对世界影响的分析 “议题设置”理论对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影响 新闻记者的角度意识和思维方法新闻敏感与记者素质培养新闻可读性研究 会议新闻报道的改革与创新 专业新闻特殊报道规律研究 新闻报道方法的现代变革

深度报道的新闻改革意义及其代表性新闻文体发展的现代趋势现代新闻写作的创新性 现代新闻写作方法探索实例分析 新闻编辑活动的社会文化控制 我国报纸的扩版改革及其评价 新闻审美与报纸版面艺术 我国现代报纸版面风格的比较研究 我国某报新闻编排特色评析 报纸新闻标题创新例析 现代传播事业发展对新闻编辑的要求 新闻编辑的报道创意与传播策划 新闻编辑的媒介意识 新闻编辑传播心理特征研究 论浓度摄影报道 新时期新闻摄影报道的主题走向 新闻题材与新闻摄影的形式选择 新闻摄影报道的独立性 新闻敏感与新闻摄影的抓拍意识 面对电视挑战的图片现场报道 摄影报道与文字报道协同的规律论 新闻摄影艺术探索同艺术摄影的关系 新闻摄影系列组照报道研究 新闻摄影作家或作品风格例析 西方传教士在中国的办报活动 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的办报活动 论黄远生的新闻思想 穆青的新闻活动及其成就 邹韬奋创办报刊的群众观点 邓拓新闻观简论

新闻稿标题导语范文

新闻稿标题导语范文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消息和通讯是新闻的两种基本且重要的体裁 消息是以直接、简练的方式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是最 经常、最大量运用的报道体裁 通讯是一种比消息详尽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的新闻 体裁 消息和通讯共有的特点是讲究时效性、讲究新闻性;不过通讯的时效性不如消息但通讯的详尽性和生动性要强于消息 对于通讯标题的研究段业辉先生贡献最大他对通讯标题的词汇、语法和修辞都进行了研究其他研究者基本上由写作学角度来谈有阎 家波、谢青、资庆元、丁柏铨等人 总体上说通讯新闻标题的研究还有许多值得深入的角度比如通 讯标题的词类、通讯标题与文艺标题的异同通讯标题在党报和都市报中的分布问题都是通讯新闻标题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通讯标题的词类、修辞格和标点符号进行考察希望其 结论促进通讯新闻标题的研究也有助于通讯这种新闻体裁的写作通讯标题的词类 汉语的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根据是否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和 有无词汇意义分实词和虚词 前者能够单独充当句法成分并且有词汇意义;后者不能单独充 当句法成分无词汇意义只有语法意义

(一)实词 1.名词 经过考察笔者发现通讯标题的主题经常出现植物名词和动物名词副题中出现指人名词或部门名词 例如: 暴风雨中的海燕 ——唐海刑警09年大案侦破纪实(《唐山劳动日报》XX年11月16日第5版)缫尽蚕丝始见蛹 ——乐亭县公安局侦破“10·24”重大杀人案纪实(《唐山劳动日报》XX年11月30日第5版) 上述例子中主标题出现的名词有“暴风雨”、“海燕”、“蚕丝”、“蛹”副标题出现的主要名词为“刑警”和“公安局” 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原因是通讯的主标题一般为虚题所以用植物名词和动物名词表示;而通讯的副标题要为实题因此用具体的部门名词或指人名词称呼 2.动词 笔者发现通讯标题的主标题中动词使用规律不明显而副标题中一般都出现了标记动词:前标记动词“记”后标记动词为“纪实、述评、纪事、见闻、侧记、写实、综述、启示、掠影、扫描、探秘、小记、速写” 例如: 塞上春来展新图

浅谈实践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现实意义

浅谈实践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现实意义 2010年08月09日17:22 全看杂志赏析【大中小】【打印】共有评 论0条 【摘要】本文认为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从西方引入我国后,之所以受到了学术界和业界的欢迎,成为研究热点是由于我国新闻界存在的新闻真实性要求的降低,记者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报道有失公正等问题。而要在中国实践新闻专业主义还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做很多努力。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真实;客观 近年来,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从西方引入我国,并在国内新闻学界引起了一股研究热潮。大部分学者都认为应该在中国大力提倡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努力实践新闻专业主义。何以新闻专业主义在我国受到欢迎,我们该如何实践新闻专业主义?笔者将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 一、新闻专业主义的涵义、由来 新闻专业主义是新闻媒介和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一种职业理想和操作理念,包括真实、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以服务公众为中心目标,独立于政府、公众、财团之外,担负独特地社会责任等一系列规范和行业标准。 在美国政党报纸解体后,新闻界中发展起来一种“公共服务”信念,目标是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并以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为最高理想;其最主要的两个特征是:中立性和客观性。学者把这种信念称为“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实践中具体要求把关人在作必不可少的抉择时,按照“新闻价值”的中立标准进行取舍,当批评社会和国家时,它们是人民的代言人;同时,它们又是人民的教化者。在报道争议问题时,他们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而“客观性”则要求新闻报道者抛弃个人的任何偏见、情感和观点,这种客观性新闻学理论要求事实和意见的分离,要求事实的准确和报道方式的冷静。由于公众已经对党派新闻和黄色新闻泛滥很反感,这种在新闻报道上强调客观性的论调受到新闻界和受众的欢迎。 二、中国应大力提倡新闻专业主义的原因 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把传播真实、真相作为最高理想,这和我们所说的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是相一致的。而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也是我国新闻工作者一直致力追求的,在中国新闻史上曾书写过辉煌一页的“新记”《大公报》提出了“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较早体现了对客观公正的追求。可以说新闻专业主义理念里很多理论对我们来说并不新

《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

《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与创新 约五年前,学界关于中国新闻是否有提“职业化”必要有过一波讨论,最终没有结论。而在此之前,《南方周末》从实际出发,避开“职业化与党性原则是否有冲突”的争论,明确在内部加快“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索。 《南方周末》所强调的“新闻专业主义”,以承认新闻操作是一件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为前提,探索提升新闻操作水准的方法及与之相关的价值观;探索有益于提高新闻专业水准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方式;探索通过专业水准的提升带来新闻产品和媒体的整体创新。 多年实践表明,《南方周末》的新闻专业主义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因坚持新闻专业主义,获得了一轮发展的动力。《南方周末》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索,可从报纸理念变迁、采编团队管理模式、新闻操作的创新三个角度去了解和把握。 彰显专业主义的报纸口号 《南方周末》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份市场化的报纸,故而一开始,就有着自我定位意识,创刊之初“服务改革,激浊扬清”,为采编团队厘清了使命,形成鲜明的题材指导,对市场也是一种报纸特征的宣示。 上世纪90年代末,《南方周末》以现代营销的方式,正式启用“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的口号(SLOGAN),其后,十几年时间内,共更换了三次口号,依次是“深入成就深度”(2001年~2002年)、“记录时代进程”(2003年~2006年)、“在这里,读懂中国”(2007年至今)。 梳理这些口号,可以看到《南方周末》这份报纸始终紧扣时代脉搏。上世纪90年代,是中国改革从普遍受益的第一阶段走出,改革的失意者逐渐被抛甩出改革的主流,成为“弱势群体”。那一时期,社会保障体制尚未成形,法制建设还处于发展期,主流舆论未能有效及时地关注这一社会变化,于是,为“弱势群体”说话,针砭时弊成为社会最需要的媒介服务。其后,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这时,《南方周末》以“深入成就深度”、“记录时代进程”来自励,同时也在传达,认识时代必须秉持“深入”的态度,安于记录的本分。2006年以后,中国经济发展呈现财富性增长,“复兴”成为民族愿景,但高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却让人看不清,这时《南方周末》提出“在这里,读懂中国”,激励自己与读者一起去发现真实的中国、揭示真实中国的发展逻辑。 其次,统观《南方周末》的口号,可见这份报纸时刻未忘新闻专业主义的要求,而口号的变迁也折射出对新闻专业主义内涵理解的逐渐深入。上世纪90年代末,《南方周末》编委会在以弱势关怀、针贬时弊为努力方向时,就告诫团队,“要高度警惕市场与权力”,这实际上是要求新闻能够坚守客观公正,坚持对社会国家发展有益的专业取向。随后,“深入成就深度”、“记录时代进程”时期,《南方周末》对内对外都在宣示自己要做的事情以及如何做。“在这里,读懂中国”更是明确了新闻、媒介为读者创造价值的专业使命。媒介是一种信息服务提供者,其市场本质,是为服务对象创造价值,创造的价值越稀缺,媒介的价值也就越高。当下中国最稀缺的价值是什么?是中国要用40年时间走完西方国家数百年走过的发展道路,社会、人心发生的变化如此之大,以至于让国人、海外的人都无法看清中国的发展状况和逻辑。“读

新闻专业毕业论文提纲参考

新闻专业毕业论文提纲参考 本文是关于新闻专业毕业论文提纲参考,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本文结合群体性事件的形成、爆发、发展、高潮、平息的过程从政府信息发布通道不畅,大众传播的弱化,公共舆论的形成,流言与谣言的迅速蔓延来研究信息的传播与管理过程,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和媒体除了担负好把关人的同时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在议程设置过程中防止社会偏离。在充分研究受众心理的前提下,把握好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的平衡。在结合传播学理论立足群体性事件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道路。 2 现实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和群体利益明显分化的社会,各种利益诉求的表达、利益矛盾的冲突,将成为一种常规性的社会现象。如果有比较成熟的社会组织能整合分化民众的利益的表达与诉求,有政府提供的意见表达与回应的平台,从而会很好的舒缓国家与社会民众之间的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当前我国政府传播机制机制存在信源开放度不高、信道畅通度不高、信息保真度不高等问题。正由于政府信息失衡,而大众传播在与政府博弈中被弱化,从而导致人际和群体传播这种替代性传播方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民众的意见和情绪失去控制,其诉求集中爆发出来而走向非理性对抗,就像地震能量一样,社会的压力迟早要释放。不让其通过大众传媒和政府所提供的平台缓慢释放,它会来的更猛、更狠,会严重损害国家社会结构。因此从理论上分析政府、媒体在群体性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应承担的责任对于社会稳定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a.议程设置如何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b.舆论研究的社会性理学维度 c.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社会模仿”理论

新闻稿范文300字 范文9篇

新闻稿件范文9篇 校园新闻稿范文【三篇】 【导语】搜集的范文“校园新闻稿范文【三篇】”,供大家阅读参考,查看更多相关内容,请访问演讲稿频道。 【一】 求知探索,燃放激情 ――暨“何氏杯”科技展 盛夏五月,由校团委主办、校学生科协承办的第六届校园学术 科技节系列活动之“何氏杯”科技展于27日上午在沈阳工业大学教学楼C座楼前盛大开幕。此次科技展秉承着“弘扬创新精神,科技编织梦想”的主旨普及科学知识,提升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潜力。 新颖、独特的科技展品一一陈列在教学楼外的展台上,使同学们大饱眼福。展台上你能够看到在中间有挡板的阻隔状况下仍能看到对面人的“透视墙”;有戴上斜棱镜之后一切给你的感觉都是斜斜的“斜棱镜滚球”;还有展示平面镜反射,*透射以及反射光的合成演示效果的“爸爸的鼻子”,应对面的两个人透过玻璃与镜子的组合拼凑成一个全新的自我,或变形或契合,由此寻找与自我相像的人。一系列展品吸引了许多同学的驻足,都在展台前饶有兴致的研究着。 展览期间每个展台前都有科协的专业人员为大家做讲解,经过

耐心细致的讲解后,同学们纷纷上前亲自动手尝试操作一番,并不时的询问讲解人员这其中的原理,对展品有着极大的兴趣。一件件展品参观实践下来,同学们的好奇心都得到了极大地满足。 纵观整场科技展,展台前参观的同学一向络绎不绝。足以看出 科技展是普及科学知识的一种有效方式,能够使同学们发挥动手动脑的潜力,激发同学们对小科技、小发明的浓厚热情,活跃了校园学术科技节的氛围,充分到达了校团委举办此次科技展的目的。 【二】 在原有的线路上接入大功率的电热设备,使其长期过载运行,破坏了线路绝缘,使用移动灯具的插头和插座接触不良而发热,照明灯具的位置与可燃物的距离过近等都易引起火灾。”21日,继续教育学院400多名学子在2号报告厅听取了湖北省消防协会武汉市消防分局熊海峰教官“珍惜生命,远离火灾”的消防安全知识讲座。这是保卫处联合继教学院开展的消防安全大“疏通”,旨在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 24日,记者从保卫处获悉,他们还将联合各院系开展学生宿舍大检查,收缴存在安全隐患的违规电器,消除消防隐患,进一步增强师生冬季消防安全意识。 校保卫处的消防负责人曾凯表示,宿舍已经安装了“防破解智能限电模块”,用来限制阻性发热功率,因而这次检查不仅仅仅是收缴有安全隐患的电器,还将不断对宿舍配电设施、线路等进行检修,以督促整改。他告诫同学们,不能贪图一时的方便,也不能怀有侥幸心

浅析新闻专业主义下记者的道德困境

浅析新闻专业主义下记者的道德困境 【内容摘要】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经常遇到的困境,是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忠实地记录新闻,做一个冷漠的“旁观者”,还是尊重良知,把社会道德放在第一位?新闻专业主义下职业道德和社会伦理道德在一定程度上俨然成为一对矛盾,记者的社会责任——谋求公共利益,是解决这对矛盾的契合点。 【关键词】新闻专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公众利益 一.新闻专业主义下记者的两难道德抉择 社会角色体现着人们对特定社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记者是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公众期望记者按照社会、受众的需要履行必须的权利和义务。用眼睛观察社会,用头脑思考现实,用文字、图像记录社会发展进程,这就是记者的工作;做历史的记录者,社会的瞭望哨,这就是记者的职责。 同时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念和特定的功能指向,新闻行业所提倡的新闻专业主义就是新闻从业者所追求的的一种职业理想和职业理念,从职业化的角度讲,记者的基本职责是毫不犹豫的发现新闻,捕捉信息,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使公众了解所置身的环境,采取正确的思维和行为。【1】这是记者区别于其它职业工作者的基本职业特征。 但是在具体的现实采访中,面对突发的的事件,尤其是面对弱者和不幸的时候,记者常常陷入一种两难的尴尬困境中,记者的所作所为也往往成为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历史上就有许多经典的案例 案例一: 十几年前,南非“自由记者”凯文·卡特以一张《饥饿的小女孩》获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照片上是一个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女孩后方不远处,虎视眈眈,等候猎食女孩的画面。这张照片在《纽约时报》首发后举世震惊,成为南非儿童苦难的一个标本。凯文·卡特名声大噪,但同时,引来诸多批判与质疑,人们不明白身在现场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就连凯文·卡特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小女孩。有评论家称他见死不救,是另一只秃鹰,人们打听小女孩的下落,遗憾的是,卡特也不知道。他只是以新闻专业者的角度,按下快门,然后,赶走兀鹰,看着小女孩离去。3个月后,即1994年7月27日夜里,警察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发现了凯文·卡特的尸体,他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据媒体报道,在凯文·卡特自杀身亡的前三个月中,他本人一直处于冲突的痛苦之中。凯文·卡特对朋友辩解说他同情非洲的灾难,“当我把镜头对准这一切时,我心里在说‘上帝啊!’可我必须先工作。如果我不能照常工作的话,我就不该来这里。” 案例二: 爱迪·亚当斯在美越战争中拍了一张《枪杀越共》的照片,刽子手将战俘当场打死了。爱迪·亚当斯真实记录了枪决的这一幕,看到这幅照片的人们,包括一些新闻界人士,都责怪亚当斯,当时不应该抓拍这一残酷的场面,而应放下相机阻止屠杀发生。第二年,这幅战地摄影获得了普利策新闻奖,但是各方面的指责也越来越多,亚当斯由此陷入无休止的困惑之中,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不敢去看自己这幅作品,并且毕生都在寻找为战争创伤赎罪的机会。更让亚当斯痛心的是,当年枪杀越共的警官后来移民美国开了一家小店谋生,但人们去他的小店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为了去看看这个著名的刽子手。这些现实折磨着亚当斯,他挖苦自己说:“两个人的生命因此而毁掉了,而我因此获了奖,我可真是个英雄。”2004年9月,爱迪·亚当斯在纽约辞世。 在坚持报道新闻和实施人道主义援助之间,爱迪·亚当斯和凯文·卡特选择了新闻专业主义,他们的报道震惊了世界,甚至影响了历史,但他们自己却因此而承担了无尽的道德谴责和心灵煎熬!从以上两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出,记者在新闻报道中经常遇到的困境,是坚守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忠实

从新闻专业主义角度谈新闻报道体裁分类

不同新闻写作的教材书,对新闻报道体裁大都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这给初学新闻写作的学生或爱好者带来不少困惑,其实也是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感到难解的问题。 一 在新闻体裁的传统划分方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依据这些划分方法,对不同体裁的界定、区分仍很困难。如综合消息(或长消息)与通讯、深度报道,新闻特写与通讯,描写性消息与特写等等。 第二、对一些功能、性质相近的新闻作品,以不同的体裁进行界定、归类也是没有意义的。仍以综合消息与深度报道为例,两者都是运用大量的事实材料,包括大量的新闻背景,对一个较为复杂的事件进行报道。这两者都可以说既有综合的特征又有深度的特征。一般来说,综合了才有深度,或者说要有深度就必须综合。这样的区分反而让一些写作者犯糊涂,难以适从。 第三、有些教材的划分方法,在理解上存在着一些矛盾,如《新闻写作教程》(刘明华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把新闻体裁归为上下编,即消息和通讯。在消息的编类中包括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描写性消息、分析性消息。在通讯编类中包括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社会观察通讯、专访、新闻特写。这个方法很简明,但也有些欠妥,如把分析解释性的新闻作品归为消息类,就会与该书中所说的消息有别于其他新闻体裁的本质特点就是简要、概括地反映事实这一说法自相矛盾。 第四、对新闻进行体裁分类,其目的是服务、方便于写作。这一点与其他文体并无区别,但在新闻写作中重视却不够。 在《当代新闻写作》(尹德刚、周胜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一书中,作者指出,区分不同报道体裁的依据是表现手法、口吻与人称、结构布局。不同的新闻体裁中,这些因素的构成是不同的,这种判断主要缘于对不同体裁进行的分类比较,是一种结果。要能有效地成为我们进行新闻写作的手段,我们首先要认清新闻报道的目的,因为目的决定方法和手段。况且,以这些依据去区分一些文体,如上文提到的综合消息与深度报道仍比较困难。 二 在初步学习新闻写作时,一个让多数人为难的问题可能就是如何告别以前的写作习惯、定势,许多人在写作中不知不觉走上以前写作的路子,写出来的像记叙文、小说或散文。究其根子,仍在于作者没有十分明确新闻报道的目的,以及这种目的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大概说来,新闻报道的目的主要分三类。一是告知读者是什么,二是告知读者为什么,三是向读者宣传一个道理,对他们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按照这三个目的,可以把新闻报道的体裁分为客观性报道、述评性报道和宣传性报道三大类。下面对这三类体裁略作一些说明。 1、客观性报道。客观性报道是指客观叙述事实,作者不进行任何主观评论,报道目的主要是让读者知道“是什么”。报道只提供事实(包括作为别人的言论的事实),记者是历史的记录者、旁观者,不发表个人意见观点,强调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其主要功能是让读者了解这个事实,由他自己对该事实进行分析判断。 客观性报道包括消息、专访、调查等体裁。消息分为简讯、事件性消息、非事件性消息、描写性消息等。 2、述评性报道。述评性报道是在客观叙述事实的基础上,可以加入适当的议论,以揭示反映事实的本质、作者的态度看法。这种报道是让读者在知道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知悉为什么、及将来会怎么样。述评性报道强调报道的客观、公正、全面。 我们所说的新闻述评、特稿、深度报道、专题报道、特别报道、特别关注等等都可以纳入这种体裁类型,这些报道的共同点就是可以有作者的主观性评论。再细化功能,可以把它们分为三类,分析说明解释(原因)、总结判断(经验、性质、影响)、预测(趋势、走向)。 3、宣传性报道。宣传性报道是指围绕特定的报道主题,通过对事实材料进行有意识的

新闻学毕业论文发表范文2篇

新闻学毕业论文发表范文2篇 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一:现代科技对新闻传播方式的影响分析 摘要:众所周知电视就是电子科技发展过程中的产物,现如今电视也成为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新闻媒体,并且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而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有效的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作、学习的方式,所以科技现如今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有力支撑。在此背景下电视新闻传播的形式也在不断的进行完善,进而给观众带来更的感受。文章对现代科技发展对电视新闻传播方式的实际影响进行分析,希望能够使新闻传播变得更加完善。 关键词:现代科技、电视、新闻传播方式、实际影响 科技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行业领域的改革和完善,而对于电视更是如此。电视新闻传播由原来传统的采集、制作、传播等逐渐向便捷化、高效化的方式转变,因此可以说电视新闻传播的每一次完善都是在科技的推动下来完成的,不仅使新闻传播方式更加的完善,还使得相关人员的思想和观念在不断的更新,进而更好的投入到电视新闻工作中,为人们提供更准确、更新颖的新闻节目。 一、现代科技背景下电视新技术的进展 数字化的采编设备在现在电视新闻制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

应用,虽然在采摄方面还依旧使用原来的分工模式,但是在某些情况下有效的采编和摄像进行了有效结合。最近几年,在很多新闻事件现场中,电视新闻采编和传播更加及时,这样一来就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与观众个体视角相符合,同时还保证了新闻报道的个性化以及色彩化[1]。而使用这种数字化以及小型化的采编设备会变得更加普遍,不仅能够实时将新闻事件与观众进行分享,还让观众可以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了解,而这种实时传播也被叫做交互式技术,而该技术的有效应用能够让采访对象和观众之间进行良好的沟通,还能对各类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加工和处理,进而更好的保证电视新闻水平提升。 二、在现代科技背景下电视新闻进行创新的主要表现 在科技发展的进程中,图像传播技术的诞生,使得电视这一高科技产物出现。而电视一经出现就不难发现,它从里到外就都是科技的化身,同时它的应用和进步也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而从电视新闻角度上来说,其自身发展已经不再满足于原本的基础技术,在画面、色彩效果等方面上也有了更好的追求。而计算机以及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进程中,为电视新闻传播形式的改进和创新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了多样化的可能,因此电视一直都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吸收科技成果,进而对自身进行完善和强化[2]。现阶段电视新闻传播在互联网、计算机以及数字化的推动和作用下,正朝着更好更高的层次上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开始对新闻传播时效、采编形式、制作模式以及观众收看形式等进行改变,进而使新闻传播具备高水平、高科技含量,更好的进行创新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

1-新闻稿之一:新闻综述

美丽中国设计驱动 ——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国际时装周在京开幕 3月24日,接力于纽约、伦敦、米兰、巴黎时装周,载中国设计正能量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国际时装周(2014/2015秋冬系列)在北京开启大幕。 本季时装周将有来自国内外的60家品牌和机构、47位中外设计师、近110位设计及模特新秀在北京饭店、751D·PARK等场地举办30场专场发布、4项专业大赛、5个设计展览 以及20余场新闻发布、沙龙论坛、专业讲座等近60项专业活动。届时,将有600多位中外时尚记者参与时装周的现场采访报道。 设计师品牌与设计驱动型品牌形成强力 在增速放缓的国内外宏观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偏向于更为保守和理性的消费行为。他们对衣着类消费品的选择也更多的倾向于个性化和设计感,注重设计风格与个人品味的契合,对中国本土设计师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认同和接受。中国设计师品牌、以及以设计作为核心驱动的成衣品牌在这一大趋势下凸显了创新带来的强大竞争力,保持甚至逆势实现了平稳迅速增长。 本季时装周上,设计师品牌占据了大半壁江山。传统的商业成衣类品牌也更多的由设计师主导发布,将设计驱动力置于核心。由房莹、计文波、梁子、祁刚、杨紫明、王玉涛等6位“金顶奖”设计师担纲的设计师品牌发布成熟的设计语汇和浓郁的个人风格。此外,陈闻、朱琳、潘怡良、高杨、袁冰、连惠卿、金磊、徐靖、刘明、ECHO CHEN、彭澈、李铂楠、乔齐、KC Gideon、Eugene Leung、黄琪、任铭辉等国内优秀设计师的新作,都格外令人期待。 3月24日,知名女装品牌“玖姿”拉开本季时装周序幕后,BANXIAOXUE、KC GIDEON、DN、112 mountainyam、INJURY、卡宾CABBEEN、SEC、THES&THES、西曼Ximan、依奴珈Enaga、元隆皮草Yuanlongfur、皇家纤紫兰Royal-haony、CRZ、恋维斯LIANVIS 、波司登BOSIDENG、维斯凯VISCAP、爱登堡EDENBO、温馨鸟W&F BIRD、EKOKO créateur、真维斯JeansWest、容子木Rosemoo、Georgette、雅迪斯ARTIS、Enzuvan、Resurrection、RUBI&NA、SHIN JANG KYOUNG、Kumann YOO HYE JIN、d’NIM迪尼姆、与狼共舞Dancing Wolves、天意TANGY collection、JWB、贝迪百瑞BeautyBerry、丝格丽SECCRY、珂莱蒂尔Koradior、PREEN、SIMONGAO、三宅一生ISSEY MIYAKE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将带来他们的全新设计作品和趋势发布。 国际观和主场设计 国际化一直是近年来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国际时装周的一大战略方向。然而,时装周的 国际化并不能单纯浅显的以国际知名品牌和设计师的参与作为衡量标准。纵观国际惯例,时装周最大的功能和使命还是搭建公共平台、集聚行业资源,帮助植根于本国本地区的设计师与品牌实现长远健康发展。因此,梅赛德斯-奔驰中国国际时装周始终坚持中国本土设计师 的主场地位,对国际设计师和品牌的邀请更看重他们带来的国际视野与中国设计师的交流碰撞。

新闻专业 毕业设计

《激情点燃青春创业成就梦想》的毕业设计报告【摘要】任何一篇新闻作品的完成都离不开采访与写作,深入采访,认真搞好调查研究,是写好人物通讯的基础。通讯的采访一般要求比新闻的采访要深一些、细一些,而人物通讯的采访要更深、更细。《激情点燃青春创业成就梦想》这篇新闻以电视专题报道的形式,于周三晚上九点半首播,周四早上九点半重播,讲述的是云南省普洱市高山茶园专业合作社的创业青年董继文,靠着自己的努力,带领当地茶农走出一条新型茶叶种植道路的故事。 【关键词】人物通讯;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价值 前言 “人物通讯是以人物为报道对象,反映一个人或几个人的思想、言行、事迹,在一个主题贯穿下容纳着相当丰富的材料,着重以人物的精神面貌来感染、教育读者的一种通讯。”[1]它以人物的新近行动为新闻,重在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和精神面貌,通过个别显示一般,通过平凡突出伟大,达到揭示时代特征、感染并且教育读者的目的。写人之所以重要,就因为人是有思想的。采写人物通讯就是为了通过人的思想、人的精神面貌去教育人、感染人。 一篇优秀的人物通讯,绝不仅限于对人物好或坏的简单分类,它应当是一道拥有酸甜苦辣各种滋味的菜肴。“他们不是完人,却能在关键时刻表现一些向上的精神面貌”,这是新闻人物身上最具宣传性和积极意义之所在。怎样采访、写作,才能使典型人物的事迹更加可信可敬、生动感人?在一篇材料扎实、感染力强的稿件中,每一个故事都应是采访者带着诚意提问、带着思考还原的。本文以此次实习的新闻稿件《激情点燃青春创业成就梦想》为研究对象,结合新闻采写实践的心得体会,分析人物通讯的采写技巧。 正文 1 设计目标 新闻写作是很容易流于枯燥乏味的。如果主体是一件颇不同寻常的事件的话,也许只要做到把五个W叙述清楚就可以了,但如果要写的对象是一个人呢?

一篇文章读懂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 基础篇 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理论。 新闻专业主义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 义的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性新闻学,另一是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的独立地位和 独特作用。新闻专业主义、客观性新闻学和新闻媒介的独立性这些概念,是相互 交叉的,它们都是历史的产物,经历了发展变化。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告服务”的一种理念。它最突出的特点,是相信可以从非党派、非团体的立场客观地报道 新闻事实。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的服务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传统上,新闻不是专业(profession),新闻工作者不被认为是“专业人士(professionals)”。【专业人士是指有专门知识并组成特定行业的人,他们 受过专门的教育,有体面的职业,受人尊敬,社会地位较高。】最初的新闻工作 者来自印刷行业的发行人或工人、学徒,是一些东奔西走道听途说的“包打听”, 社会形象不好,经济政治地位也不高。 当然,除了专业之外,新闻专业主义“还包括一套定义媒介社会功能的信念, 一系列规范新闻工作的职业伦理,一种服从政治和经济权力之外的更高权威的精神,以及一种服务公众的自觉态度”。 新闻专业主义追寻简单的事实——由此产生新闻的客观性。 客观性是一种使新闻工作者将事实隔离于观点避免个人偏见的规定或机制,它要求新闻工作者站在中立的(neutral)立场上,以客观的方法报道新闻、反 映观点。 按照新闻专业主义理论,报业是一种自治体系,必须对政府、对政党、对政 客采取一种独立的和批判的态度,否则便不可能保持它在公众中树立的“保护者”形象,便不可能拥有公众的信任。而良好的形象和高度信任,是媒介赢得市场的 重要资本之一。作为消息的发布者和事实、观点的反映者,归根结底,新闻事业 是以它的公信度立足的。

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题目

新闻传播学专业论文题目 1.新时期受众心理与舆论引导 2.博客文化之我见 3.新闻报道的平民化视角 4.论网络舆论监督 5.论新闻舆论监督的导向意识 6.中国报业集团化的问题和对策 7.现代电视媒体经营策略分析 1. 论新闻报道的人道主义精神 2. 新闻炒作的道德思考 3. 论当下我国的新闻腐败现象 4.论公众人物的隐私报道 5.网络虚假新闻的危害与治理 6.论公众知情权 7. 论隐性采访所面临的道德法律问题及规避之策 1.因特网与现代传媒格局 2.论因特网的传播特点 3.新闻摄影的社会功能之我见 4.互联网对现代汉语实用性的冲击 5.互联网媒体时代的网络语言的特点初探 6.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负面影响 7.互联网对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的正面影响 8. 谈谈互联网媒体时代的新闻的时效性 9.博客:传统的颠覆还是传统的延续——从传播学意义上看博客与传统媒体的关系 10.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 1.简论网络博客与播客的传播模式 2.论人肉搜索的特点与传播效果 3. 论新闻媒体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4.论网络世界的生态(和谐)问题 5.论网络新闻的传播特性 6.金融危机背景下娱乐文化的作用 7. 论网络传播的把关人及其作用 8.娱乐节目受众心理分析 9. 影视剧中植入式广告分析 1.论大众传媒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2.新闻标题特色研究 3.如何从根本上保证新闻真实

4.论新闻深度报道中如何抓特点 5.重视新闻背景的交代 6.法拉奇成功奥秘探析 7.新闻导语写作 1. 论后网络时代新闻舆论引导的偏差 2. 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 3. 浅议创造性思维在广告发展中的作用 4. 浅谈广告效应与消费心理 1.论我国当前环境新闻报道的现状与趋势 2.论生态新闻报道的舆论导向作用 3.论新闻写作原则中真实性 4.论我国当代崇高题材的新闻报道 5.论网络新闻受众的特点 1. 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环境建设 2. 公共新闻视野下的民生新闻考察 3. 消费主义与我国传媒的消费时代 4. 我国城市电视台差异化竞争战略研究 1.论新闻评论的大众性 2.新闻标题的制作艺术 3. 读图时代的图片编辑 4.社会新闻及其采写艺术 5.晚报.都市报的娱乐休闲性 6.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职业道德建设 7.从和谐中国看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 8.对于网络媒介娱乐化的思考 9.评电视节目的娱乐化倾向 1. 论新媒体互动性的控制 2. 论记者博客的社会影响力 3. 论音频编辑的素养 1.论当前我国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 2.论传媒的舆论影响力 3.新闻的娱乐化的利弊研究 4.我国舆论监督栏目的现状发展趋势 5.多维视野中的受众研究 6.中国新闻传播学中女性主义研究 7.论新闻职业精神 8.论记者的知识结构 9.试析电话采访的优与劣

文献综述范文模板

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文献综述 (专业姓名学号) 摘要:文章主要以国内媒介素养研究状况为本体对象,试图厘清媒介素养由欧洲引入中国的历史脉络,媒介素养概念本土化的过程与成果,媒介素养研究内容的发展过程,媒介素养研究意义的探讨源流,国内媒介素养的五大研究主体的状况以及媒介素养研究的个案新趋向。通过文章初步认清中国媒介素养研究所处的地位与方位,以期为进一步的研究作一简单的回顾性综述。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众传媒大学生传媒人农民公民 引言 媒介环境的不断解构与重组,使得21世纪的新媒体环境所成为了一个引导并决定着人们生活与思想观念的拟态环境。面对媒介声势浩大的舆论进攻,作为一个现代人,以何种方式、何种心态与何种角色接触、面对与探讨媒介所传达的信息并理性地厘清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已经成为了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全新素质,即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它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一样式现代公民所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人文素质。当代中国媒介素养的研究主体可以大体分为五类,即媒介从业人员、大学生、青少年、公民以及农民。不同的研究主体体现出不同的媒介素养要求,在学术研究领域也呈现出不同的话语构建型态。另外,一些针对事件本体的媒介素养研究成果也不断涌现,成为审视媒介素养的一类新的视角。

1.媒介素养概念与内涵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是一个舶来词。而从中国语境来看,素质一词最早出现于古代汉语《尔雅·释鸟》一文:“伊洛而南,素质,五彩皆备,曰翠。”现代汉语所用素质一词,实际上来自于日语的“素质”(soshitsu),而日语的“素质”,则是意译了德语的Aulage一词,原意指人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素质,注重人的本性,素养是素质的同义词,不过素养一词更强调养成和培育,强调通过学习以后达到的知识积累、认识水平以及实践活动。[1]从大量文献资料来看,中国国内学者对“媒介素养”的概念并不存在很大的争议,意见比较一致。国内学者的概念推理一般都是立足于引进国外优秀概念的基础上的,因而关于媒介素养的概念应该首先从国外概念的介绍开始。 1859年,英国的教育科学部在将传媒素养纳入正式教学体系时,把传媒教育作了这样的定义:“媒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更积极,更有批判性的媒介使用者,他们将媒介产品的更大范围和多样化并为此作出贡献。”;美国媒介素养研究的专门机构对传媒素养作了这样的定义:“媒介素养是一种能力,用这种能力来接触分析和评价大众媒介中锁传递的诸多复杂信息。”;美国着名传媒素养研究者詹姆斯·波特(James Poter)在其1995年出版的着作《媒介素养》一书中说:“媒介素养是一种观察方法,即当我们置身于媒介中时,为了解读我们所遇到的信息时主动采用的一种方法。”;传播学的鼻祖施拉姆也曾经特别指出:“……大众的基本责任,是运用一切可能性,使自己成为机警而又有鉴别力的阅听大众。……进一步的责任,乃是鼓励对媒体展开睿智的批评……最后,他们应学习如何来运用媒体。”[2]国内最早由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的一篇系统论述媒介素养教育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将媒介素养引入到中国传播学视野下[3];

新闻专业主义研究

读《新闻专业主义研究》后的几个问题 一条新闻的诞生是多方权力角力的结果,新闻场域与政治场域的妥协,经济场域与新闻场域的较量,同时还有新闻场域内部的斗争。那么代表新闻场域力量的新闻专业主义在角逐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什么是新闻专业主义? 在书中,作者引用了国内学者陆晔和潘忠党的观点。两位学者将新闻专业主义的要素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传媒是社会的公器,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是仅仅服务于任何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3)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4)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力或经济势力;(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是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在这里,摘抄下新闻专业主义的五个标准,因为它将指导我批判地看待媒介的实践问题。 在任何一个国家,政治权力与新闻专业主义的博弈,无一例外,政治权力最终要战胜新闻专业主义。其实,在中国的媒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以前媒介作为党的宣传者,虽然现在,媒介在向为公众服务,社会公器角色的转变,但是党管媒体还是没有改变。 在读此书的过程中,作者引用最多的案例均来自国外,引用国内案例且都不点名道姓,并且没有做深入的分析,我想从侧面可以认为是国内的新闻不够自由。很多重大新闻事件发生后,官方介入调查,最后有些结果总不了了之,又或者是从和谐的角度出发,并没有公布事件的结果。因此,学者们对很多典型的新闻事件并不能探析出真相来,而且国内几乎没有学者对中国的媒体被指违反宣传纪律进行过罗列和总结。我觉得做这个研究应该是有价值的,一方面可以让其他媒体引以为鉴,不再踩到“地雷”,从另一方面来讲,可以促进我们所谓的宣传纪律不断的改进。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利与弊。今年,湖南省市一级的行政部门正式设立了新闻发言人,其新闻发言人多为市级行政部门内部的秘书或者主任、副书记之类的官员。发言人来自行政部门内部,这是无可厚非,因为他更熟悉他所在的部门的内部事务。但是我认为发言人应该具备做一个新闻记者的素质,更深层次来说,新闻发言人应该有新闻素养、公共关系知识,在政府和新闻媒介之间能协调好双方工作,尤其是在应对公共危机事件,可以做到临危不惧,既不怕会丢了政府的面子,也不怕记者会深究下去。 在本书中,作者总结了新闻发言人的三点影响。其一,政府部门的主管领导可能以新闻发言人制度为借口,拒绝回答媒体的提问,众所周知,“踢皮球”历来是官场最成熟的潜规则之一;其二,新闻发言人也可以完全可能变成发布空话、废话、外交辞令和“报喜不报忧”的代名词,结果是公众无法获取真正关注的信息;其三,新闻发言人的“一言堂”结构,使记者只能通过这一个渠道去了解信息,无法利用权力之间的空隙去灵活发掘信息。 我认为,新闻发言人制度,无论是从新闻的角度,还是从公共关系学的角度,是我们值得研究的一个议题。包括新闻发言人的选拔、素养、任期,以及该制度的利与弊。 第三个问题是关于新闻事件的冲突性框架,其中包括一些情感类节目的冲突性安排。作者说:“现代新闻媒介最喜好的报道模式就是冲突性框架,因为这种报道很容易激发起公众的情感共鸣,媒体在干预事件提供自信力的同时又可以提供收视率和发行量,可谓经济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双丰收。”我之前在看省内《情动八点》、《寻情记》这类节目,包括东方卫

新闻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例

新闻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例 现代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和群体利益明显分化的社会,各种利益诉求的表达、利益矛盾的冲突,将成为一种常规性的社会现象。这是一篇关于新闻专业毕业论文提纲范例,欢迎大家欣赏! (一)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本文结合群体性事件的形成、爆发、发展、高潮、平息的过程从政府信息发布通道不畅,大众传播的弱化,公共舆论的形成,流言与谣言的迅速蔓延来研究信息的传播与管理过程,在应对群体性事件中政府和媒体除了担负好把关人的同时应该担负起社会责任,在议程设置过程中防止社会偏离。在充分研究受众心理的前提下,把握好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之间的平衡。在结合传播学理论立足群体性事件在我国的实际情况,找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预防应对群体性事件的道路。 2、现实意义:现代社会是一个社会结构和群体利益明显分化的社会,各种利益诉求的表达、利益矛盾的冲突,将成为一种常规性的社会现象。如果有比较成熟的社会组织能整合分化民众的利益的表达与诉求,有政府提供的意见表达与回应的平台,从而会很好的舒缓国家与社会民众之间的矛盾,减少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当前我国政府传播机制机制存在信源开放度不高、信道畅通度不高、信息保真度不高等问题。正由于政府信息失衡,而大众传播在与政府博弈中被弱化,从而导致人际和群体传播这种替代性传播方式占据了主导地位。当民众的意见和情绪失去控制,其诉求集中爆发出来而走向非理性对抗,就像地震能量一样,社会的压力迟早要释放。不让其通过大众传媒和政府所提供的平台缓慢释放,它会来的更猛、更狠,会严重损害国家社会结构。因此从理论上分析政府、媒体在群

体性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所应承担的责任对于社会稳定都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1、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a.议程设置如何起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b.舆论研究的社会性理学维度 c.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社会模仿”理论 e.说服理论与传播效果的研究 f.中国媒体宣传的特点 g.新闻传媒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舆论导向功能 2、国内有关研究的动态 “群体性事件”可以说是我国发明的专有名词了,可以看看中共《党的建设“群体性事件是指由某些社会矛盾引发,特定群体或不词典》中给出的解释:特定多数人聚合临时形成的偶合群体,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通过没有合法依据的规模性聚集、对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的群体活动、发生多数人间语言行为或肢体行为上的冲突等群体行为的方式,或表达诉求和主张,或直接争取和维护自身利益,或发泄不满、制造影响,因而对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造成负面重大影响的各

采访类新闻稿写范文

采访类新闻稿写范文 新闻稿是对新鲜事物的报道那么如何写采访新闻稿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的是关于采访新闻稿范文欢迎阅读采访类新闻稿写【1】 采访具体要求: 1.时间、地址的预约; 2.如有变动第二方案的制定; 3.采访内容的拟定包括问题的准备; 4.事前对采访对象的背景了解和资料收集; 5.事前对中大历史(包括康乐园和石牌)要有一定了解; 6.对于是否可录音和照相要事先询问被采访者; 7.采访进行时对主题的把握(尽量不要离题)、时间的控制; 8.采访时要与被采访者形成互动; 9.采访时注意自己的表情和语速、说话的清晰和明了; 10.采访时遇到不清楚的地方要及时提问绝对避免主观编造和添加; 11.采访后可询问是否可以提供相关资料; 12.赠送一定的礼品表示感谢; 13.将完成的采访稿寄回给被采访人请其过目并可适当让其修改; 14.将最终出版物寄送一份给被采访人并再次表示感谢 通讯稿

1.通讯的概念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特点 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 (1)严格的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3.通讯的种类 (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4.通讯的写作 第一主题要明确 有了明确的主题取舍材料才有标准起笔、过渡、高潮、结尾才有依据 第二材料要精当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