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公历历法

公历历法

公历历法
公历历法

一天干地支

1、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ù)、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én)、癸(guǐ)被称为“十天干”,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叫作“十二地支”。

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10和12的最小公倍数为60),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根据现有的考古材料,古人早在殷商时代就开始用天干地支纪日,大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六十甲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2014年为甲午年,按顺序,2013年为癸巳年,2015年为乙未年,1984年甲午年(甲午战争)和2014年甲午年,刚好相差120年。

2、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3、十二时辰

古人把一昼夜划分成十二个时段,每一个时段叫一个时辰

子时( 23时至01时) 丑时( 01时至03时) 寅时( 03时至05

时)

卯时( 05时至07时)

辰时( 07时至09时) 巳时( 09 时至11

时)

午时( 11时至13时) 未时( 13时至15时)

申时( 15时至17时) 酉时( 17时至19

时)

戌时( 19时至21时) 亥时( 21时至23时)

二、二十四节气

三、公历立法

阳历,“年”的计算基础是回归年,而一个回归年大约等于365.24220日(365天5小时48分45.5秒)。因为在平年公历只计算365日,回归年比公历平年多0.24220日(5时48分46秒),结果四年后便会累积0.24220×4=0.9688日(23时15分4秒),大约等于一日,所以便逢四年增加一日“闰日”以抵消这0.9688日。

然而,累积4年后多的0.9688天,与真正的1日尚差0.03124天(44分56秒),积至100年(25闰)时就欠缺18时43分20秒,约合3 / 4日,所以满100年不闰。此时又余5时16分40秒(约1/4日),积至400年余21时6分40秒又闰;又欠缺2时53分20秒,积至3200年计欠缺23时6分40秒,所以

满3200年不闰;此时又余53分20秒,积至86400年刚好24 时又一闰,这是不余不欠,需重计算。

因此历法学家便重新规定闰年的规则为:公历西元年份逢4的倍数闰、100的倍数不闰、400的倍数闰。例如:公元1992、1996年等为4的倍数,故为闰年;公元1800、1900、2100年为100的倍数,当年不闰;公元1600、2000、2400年为400的倍数,故有闰。

一年中大、小月

四、农历

农历是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以从朔到下一次朔或从望到下一次望的时间间隔为长度,平均为29.53059天。

农历规定,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一年12个月共354天,这样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2=354.3672日,比回归年365.2422日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一年与阳历的一年相差11天,只需经过17年,阴阳历日期就同季节发生倒置,譬如,某年新年是在瑞雪纷飞中度过,17年后,便要夏天过新年了。如果改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5306×13=383.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

为了克服这一缺点,我们的祖先在天文观测的基础上,找出了“闰月”的办法,保证农历年的正月到三月为春季,四月到六月为夏季,七月到九月为秋季,十月到十二月为冬季,也同时保证了农历岁首在冬末春初(以上均指农历季节)。

计算方法

农历采用了19年加7个闰月的办法,即“十九年七闰法”,把回归年与农历年很好地协调起来,使农历的元旦(春节)总保持在冬末春初。因为19个回归年总天数与19个农历平年加上7个闰月的总天数才基本持平。

置闰的方法

在两个冬至之间,如仅有12个月则不置闰,若有13个月即置闰。置闰的月从“冬至”开始,当出现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份,这个月就是闰月,其名称是在前个月的前面加一个“闰”字。

例如2001年5月21日,农历四月二十九日,是中气小满,再隔一个月后,6月21日农历五月初一才是下一个中气夏至,而当中这一个月(2001年5月23日——2001年6月20日)没有中气,就定为闰月。因为它跟在四月后面,所以叫闰四月。

农历平年12个月仅354天左右,比回归年少11天左右;有闰月年份13个月384天左右,又比回归年多出19天左右

这样,如果上一个农历年没有闰月,那么下一年的春节就会比上年提前11天左右;如果上年农历有闰月,下一年的春节就会比上年推迟19天左右。

2013年除夕是2月9日,该年无闰月,2014年除夕是1月30日,闰九月,春节比2013年提前11天。2015年除夕是2月18日,比2014年推迟19天。所以,今年的除夕来得特别迟,寒假放假也很晚,上课时间很长。

农历历算和编历规则2014版

农历历算和编历规则(2014版) 农历又被称为夏历、阴历、旧历、中历、华历,我国已经用了几千年,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设置闰月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及朝鲜、韩国和越南及早期的日本等国家,仍使用农历来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节日。 农历还使用干支纪年,因此就每60年重复六十甲子。如公元1991年称为辛未年,公元2051年也为辛未年。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皇帝年号与干支同时使用,以避免重复。如清同治三年、甲子年。农历还使用干支纪日。古代史书上不记月之几日,而记月之干支日,读古代史书就必须查明该月朔日的干支,再按干支纪日法顺推是月之第几日。 中国历朝颁布的历书,历理均大同小异。编历规则不变、改革的是推算方法。史上推算农历方法有几十种之多,还好各时期的史书都有收录中国历朝颁行历书的推算方法;史书有收录我在编写《电脑医生万年历》和《福星万年历》(简称程序、下同)时才能还原史实农历。程序在网上发布后得到广大网友的支持,同时也有网友来信或来电询问古今农历推算方面的问题。现在我专门把这些常见问题知识写出来。以飨网友。 程序选用还原的颁行历及使用年限 一、农历(又称:夏历、旧历、中历、华历) 1、农历历算和编历常用术语 黄经:是在黄道座标系统中用来确定天体在天球上位置的座标值、共分成360度、在这个系统天球被黄道平面分割为南北两个半球,太阳移到黄经0度为春分、移到黄经90度为夏至、移到180度为秋分、移到270度时为冬至。 朔日:月球移到地球和太阳中间时的那一天叫朔日。 平朔:用朔望月的平均长度计算、没考虑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缺点:―含有真正的―朔‖的当天有时可能会出现在前一月的最后一日(―晦日‖、廿九日或卅日),有时会出现在初二‖。 定朔:计算考虑了日月运行的不均等性,将含有真正―朔‖的当天作为每月的开始。 平气:计算不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平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15.22天。 定气:计算考虑太阳在黄道上运动快慢不匀,定气两个节气之间的天数不一样、短的只有14天、长的达16天。 冬至日:冬至交接时间所在的那一天就叫冬至日。 冬至日必须在子月:冬至日当天或冬至日前的那个朔日定为子月初一―起点‖(注意:起点和算命不同)。 建正:年首月份,所说的建正就是―夏正:夏历正月建寅[子月为11月];殷正:殷历正月建丑[子月为12月]、鲁历同殷历;周正:周历(周朝历)正月建子[子月为正月];秦正:秦历《颛顼历》正月建亥[子月为2月]‖。 置闰:农历1个月就是1个朔望月、月的平均天数≈29.53059天,农历一年12个月≈354.367天;但是1回归年≈365.2422天,这样农历一年比回归年少≈10.866天,农历≈ 2.71771年就比回归年少1个月,如不调整过不了几十年就会出现冬、夏倒置。为了让农历年平均天数等于回归年农历≈2.71771年必须设一个闰月。置闰规则请看《历代农历编历规则》。 2、历代农历编历规则: 节气:一年分二十四个节气,清朝(公元1644年)以前用平气计算,清朝(公元1644年)以后用定气计算。 月策规则:朔日为每月起点(初一日);朔日(月初一日)到下个朔日(下月初一日)有多少天、这月就有多少天。有30天为大月、有29天为小月;唐朝(公元619年)以前用的是平朔、唐朝(公元619年)以后用的是定朔。

中国传统文化之历法

中国传统历法——农历 历法是用年、月、日等时间单位计算时间的方法。主要分为阳历、阴历和阴阳历三种。阳历亦即太阳历,其历年为一个回归年,现时国际通用的公历(格里历)即为太阳历的一种,亦简称为阳历;阴历亦称月亮历,或称太阴历,其历月是一个朔望月,历年为12个朔望月,其大月30天,小月29天,藏历、伊斯兰历即为阴历的一种;我们目前在广大农村仍在使用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阴阳历历月为朔望月,因为12个朔望月与回归年相差太大,所以阴阳历中设置闰月,再加上这种历法包含了节气要素,特别适合指导农事。 1.公历 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年同回归年(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基本符合。它的要点是定一阳历年为365日,机械地分为12个月,每月30日或31日(近代的公历还有29或28日为一个月者,例如每年二月),这种“月”同月亮运转周期毫不相干。但是回归年的长度并不是365整日,而是365.242199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余。阳历年365日,比回归年少了0.242199日。为了补足这个差数,所以历法规定每4 年中有一年再另加1日,为366日,叫闰年,实际是闰一日。这种历法的优点是地球上的季节固定,冬夏分明,便于人们安排生活,进行生产。因此这种历法在全世界普遍使用。也就是说我们今天使用的公历以太阳回归年为基础的阳历。 2.阴历 是以月亮绕地球公转的周期为计算的基础的,要求历法月同朔望月(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基本符合。朔望月的长度是29日12小时44分2.8秒,即29.530587日,两个朔望月大约相当于地球自转59周,所以阴历规定每个月中一个大月30日,一个小月29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由于两个朔望月比一大一小两个阴历月约长0.061日(大约88分钟),一年要多出8个多小时,三年要多出26个多小时,即一日多一点。为了补足这个差距,所以规定每三年中有一年安排7个大月,5个小月。这样,阴历每三年19个大月17个小月,共1063日,同36个朔望月的1063.1008日,只相差约2小时25分9.1秒了。阴历年同地球绕太阳公转毫无关系。由于它的一年只有354日或355日,比回归年短11日或10日多,所以阴历的新年,有时是冰天雪地的寒冬,有时是烈日炎炎的盛夏。伊斯兰教历(也就是我国的回历)就是这种阴历。 3.农历 农历是中国长期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这种历法以太阳历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指导农业生产活动,故称农历。农历是中国目前与公历并行使用的一种历法,虽然人们习称“阴历”,但其实是阴阳历的一种,并非只按月相周期制定历法的阴历。

“夏”与“夏朝”、历法、干支

“夏”与“夏朝”、历法、干支 “夏”与“夏朝”、历法、干支 在篆文中,“夏”是由“頁”、“夊”和左右分离的“臼”组成。“頁”就是起头之义。“夊”在篆文中由“人”和阴符“乀”组成,是下肢没有进化(发育)齐全的会意。“夊”字的本义就如此。“臼”,为相反的会意,也是对立的会意。这个相反,也许是与“当代”人的肢体差异,也许是建立以相反性为认识核心的体现天体运行规律的文化。全字综合起来分析,应该是代表着周朝对这一时期的分析:这一时期的人,尚属于“小人”时期,下肢没有进化齐全,但这时,已经着手研究天体运行规律,建立了初步的历法。这种历法是有其证据的,那就是在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提到了古代陶片记载的24个字符,它是干支文化的雏形。那时有没有王朝呢?既然存在这种文化,就必然有君主进行管理,形成了面积较广阔的集权,各司其职。有些专家否定夏朝是一个朝代,这是站不住脚的。 为什么四季中有“夏季”之谓?夏季中的夏至,是天体测量中的一个中心点,当月食发生在夏至这一天,就视为起元的依据,其年记戊午(戊在天干中,属于中心位置),其日记戊午(甲骨文中的“午”字就揭示了日月之间的关系,由两个●●组成)。这一理论应该是夏朝传承下来的。为了纪念这一时期,就将这一时间段称为夏季,这一历法,称为夏历。

为什么要以夏至为依据,而不以春分为依据?首先是要解决记录日期的记录问题。外界的能量——太阳,是认识阴阳,分辨义理的依据,客观认识,太阳起于晨落于昏,其中心在中午。 在年月日时的计算中,都存在地支十二的周期,它的表述也在同一个圆圈中,实现了彼此的.“同”。这个“午”,既是午时,也是午日,既是午年,也是午月。当这一天文现象出现时,这一日就是戊午日,这一年就是戊午年,由此可以找到起点干支甲子。 为什么以寅为岁首是科学的?先得明确,静态是建立在动态基础上的认识理论,它存在中心,起整体的调节作用。地球运动分为两种形式,一是周年南北视运动,一是周日东西视运动。两种运动构成了整体。如前所说,太阳周日客观运动,起于晨,相当于卯时。周年的客观运动起于冬至,在地支子。立足中心认识,就是子卯之间的中心点,即以立春为界。故以寅为岁首,反映了一种系统思维。 为何一日不起于卯时,而要从子时开始?它还是相反思维的结果。年起于寅(立春)是局部得出整体的思维反应,日起于子是整体决定局部的体现。年是整体,日是局部,整体以冬至子为起点,它就决定了一日的起点在子。 那么,24个节气有什么意义呢?首先,它是天体运动的共性划分理论,是地球上任何一个地区都存在的,之所以要牵涉到农事活动,就在于我们处于温带地区,气候的变化也反映了天体运行节律,同时,古人研究干支理论的首要目的是为了计算天气变

干支纪日法

干支纪日法 使用干支记录日序的方法。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 干支纪日从商朝便已开始,但其顺序到现在有无间断或错乱过,尚待考证。目前已确切知道的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1912年民国元年采用公元纪年后,民间仍沿用)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对于我国历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记时标志,是我国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 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二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公元541年6月癸丑日是哪一天,最最重要的是,该如何计算出来? 首先查的公元541年是梁武帝萧衍的大同七年,这一步在大多数字典上都能查到,网上也很容易。 其次,下载陈垣先生的《二十史朔闰表》一书,在正文第76页查得,该年六月份是辛丑朔,也就是初一,同时在旁边小字查的农历541年六月初一是西历的7月9号。 再按照干支表,初一是辛丑,按照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癸丑是十三,那么那天就是也就是农历541年六月十三,也是公历541年7月21日。 以上的困难主要在查《二十史朔闰表》表上,该表框内横排第一行是年份,以年号为准。竖排最右一行是月份。交汇之处就是该月的初一朔日所对应的干支,干支左侧有竖排小字,代表初一那天的公历日子。找到初一之后,再数准欲查之日和初一的天数,很容易算得了。 这本书在verycd上有。 速查干支纪日法 :从已知日期计算干支纪日的公式为: G = 4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3 Z = 8C + [C / 4] + 5y + [y / 4] + [3 * (M + 1) / 5] + d + 7 + i 其中 C 是世纪数减一,y 是年份后两位,M 是月份,d 是日数。1月和2月按上一年的13月和14月来算。奇数月i=0,偶数月i=6。G 除以10的余数是天干,Z 除以12的余数是地支。 计算时带[ ]的数表示取整。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总称。我国古代用干支计时,已有很长的历史了。

古代文化常识之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之历法 日月忽其不淹兮 春与秋其代序 1.朔望指朔日和望日。农历每月初一时,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跟太阳同时出没,地球上看不到月光,这种月相叫朔。农历每月初一叫朔日。农历每月十五日,地球运行到月球和太阳之间,这天太阳从西方落下去的时候,月亮正好从东方升上来,地球上看见圆形的月亮,这种月相叫望。农历每月十五日叫望日。此外,“晦”特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2.干支天干与地支的合称。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做十二地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组合为六十个基本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3.帝王纪年我国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纪年,即以帝王即位之年为元年,依次为二年、三年……直到旧君出位为止。我国古文献中记载的最早的具体纪元时间是西周时期的共和行政元年,即公元前841年。 4.年号纪年西汉武帝时,开始使用年号,从此有了年号纪

年。这种纪年方法也是以元、二、三的序数递记。皇帝更迭要换年号,同一个皇帝也可以有好几个年号,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帝王纪年和年号纪年是古代史家所用的传统纪年法。 5.干支纪年用干支纪年,一般认为兴自东汉,即用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到现在也没有中断。古代史书的纪年,帝王年号与干支并用,如南宋淳熙元年(1174),又可以写作淳熙甲午。 6.漏刻古代的一种计时工具。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早期多为泄水型漏刻,水从漏壶孔流出,漏壶中的浮箭随水面下降,浮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受水型漏刻的浮箭在受水壶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早期漏刻大多使用单只漏壶,滴水速度受到壶中液位高度的影响,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于是古人进一步创制出多级漏刻装置,使用多只漏壶,上下依次串联成为一组,每只漏壶都依次向下一只漏壶中滴水,这样就能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高中语文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天文历法 【星宿】宿(xiu),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的人是天上星宿降生的,这是迷信说法。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kang、氐di、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mao、毕、觜zT、参shen);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en)。唐代温庭筠的《太液池歌》:“夜深银汉通柏梁,二十八宿朝玉堂。”夸饰地描写星光灿烂、照耀宫阙殿堂的景象。王勃《滕王阁序》:“物华天宝,龙光射斗牛之墟。”是说物产华美有天然的珍宝,龙泉剑光直射斗宿、牛宿的星区。刘禹锡诗:“鼙鼓夜闻惊朔雁,旌旗晓动拂参星。”形容雄兵出师惊天动地的场面,参星即参宿。【四象】参见“二十八宿”条。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方七宿如同飞舞在春天夏初夜空的巨龙,故而称为东官苍龙;北方七宿似蛇、龟出现在夏天秋初的夜空,故而称为北官玄武;西方七宿犹猛虎跃出深秋初冬的夜空,故而称为西官白虎;南方七宿像一展翅飞翔的朱雀,出现在寒冬早春的夜空,故而称为南官朱雀。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如王勃《滕王阁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是说江西

癸巳日出生的人性格和命运解析

癸巳日出生的人性格和 命运解析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癸巳日出生的人性格和命运解析 癸巳日出生的人性格和命运解析(娱乐八卦)周易八字四柱奇门富贵吉凶 (2014-04-19 19:50:00) 转载▼ 癸巳日是中国干支历法中的第三十天。癸巳日的前一天是壬辰日,后一天是甲午日。论阴阳五行,天干之癸属阴之水,地支之巳属阴之火,是水火相克。癸巳日的纳音五行为长流水。 癸巳日生人日柱断语: 癸巳日出生的人,无论男女,都或多或少带些阴沉之气,遇事心浮气躁,不沉着。与人谈话时,往往心不在焉,或在中途插嘴,性情虽然平和,然而作事往往欠考虑。 癸巳日出生的男性,出生时家运好。吉庆。但是母亲容易多病。自身则有怀才不遇,辛劳,或多病,妻子与母亲不睦的征兆。 癸巳日出生的女性,则有出生时母亲的行运不好。从自身来看,却有贵人帮扶,能得提拔而成功,有从事偏业或艺术出名的征兆。 癸巳日出生的男性,娶到的妻子,有为人自立、自强,多从事经商、服务行业工作之人,并有用钱节俭的特性。总之,癸巳日男性,所娶到的妻子,很可能是自带“饭票”(有钱财,有经济来源)之人。 癸巳日出生的女性,则容易找到处事冷静,或者性格好静的男性为夫。丈夫必然有才(财),或有一技之长,绝非等闲之辈。但是,以有年龄差距的婚配,夫妻感情才能日久弥坚。 癸巳日生人三命通会不同时辰吉凶断语

癸巳日壬子时生,生于春夏月,发财福。年月柱是辰戌丑未,命主即使不贵也终究富裕。忌的是戊寅月,碰上了,命主遭刑。生于戊申月,命主受刑。生于巳月或酉月,命主成为乞丐。 癸巳日癸丑时生,以福德秀气格论,其学思敏锐,才华出众,命主贵显。如果年月支是丑或巳,命主大贵。 癸巳日甲寅时生,一般的命。如果通身旺月,命主大贵。忌戊己庚申字,在岁运中也一样。 癸巳日乙卯时生,财星、官星俱全,生于春月,以伤官格论;生于夏月,财星健旺;生于秋月,生活安稳;生于冬月,衣禄平常。如果年月支是丑午子亥,官至三四品。年月柱是乙亥、乙酉,身缠残疾。 癸巳日丙辰时生,生于子月,行南方运,命主清高贵显。年月支是子未,财富丰盈。年月支是戌卯,在朝廷当大官。年月支是未戌申,任儒官。 癸巳日丁巳时生,财官双美。生于子月,命主贵显。属火月,富足。天干透戊,地支是午未,命主贵显,掌大权。丑年丑月生,官位至尊。 癸巳日戊午时生,中年后大富。如果行东方运,命主贵显。生于申未月,也以贵命论。 癸巳日己未时生,财官双美,命柱没有戊土,如果有卯木合局,作时上偏官,且有制伏,命主贵显。 癸巳日庚申时生,是贫困之命,但也可以合禄格论。生于未月,学业有成,行西北运,命主贵显;如果行东北运,也以贵命论。

天文历法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测试题之天文历法篇 1.“金鸡去,玉狗至,贺岁夜无眠;举金樽,对玉阙,瑞雪似舞翩;家为天,人如仙,快乐走人间;总亲朋,合家欢,新春福禄全!”这是2018年春节流行的祝福短信,其中的“鸡”“狗”与农历纪年相配。这源自()A.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 B.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2.中国古代以干支纪年,按干支纪年法,2018是戊戌年,由此推断新中国成立于 () A.己丑年 B.戊子年 C.庚寅年 D.壬辰年 3.中国古代用十二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因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4.我国古代纪年法主要有四种: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念法,年号干支兼用法。下列选项属于干支纪年的是() A.《琵琶行》“元和十年” B.《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C.《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D.《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5.中国象棋中“楚河汉界”的来历与历史上的“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有关。这场战争发生在()A.公元前2世纪早期 B.公元前2世纪晚期 C.公元前3世纪早期 D.公元前3世纪晚期 6.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五月节、艾节、夏节等。若请你写一篇《端午节简介》,下列四组关键词,你应该取用的是()A.柳条粽子春耕屈原 B.月亮月饼团圆嫦娥 C.菊花九层糕敬老齐景公 D.艾叶粽子龙舟屈原 7.2008年,中国政府将清明节定位国家法定节假日,清明节原本是() A.纪念庆贺节日 B.岁时农历节日 C. 宗教祭祀节日 D.西方传统节日 8.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春以正月为始。古孟、仲、季指代第一、第二、第三,所以在阴历中,又利用其给一年十二个月依次命名。依此推算,《宋史》“乙卯,诏每岁以季秋亲祠明堂”中所写的“季秋”,应是中国古代阴历的() A.八月 B.九月 C.十月 D.十一月 9.《清高宗实录》、“文景之治”、《永乐大典》三个专有名词中的“高宗”“文景”“永乐”分别是() A.谥号年号年号 B.庙号谥号年号 C.年号尊号庙号 D.尊号谥号庙号 1O.农历的干支纪年一直沿用至今,1958年,用干支纪年法应该指的是农历的() A.己丑年 B.乙未年 B.戊戌年 D.戊午年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望,指农历每月的十五而农历的每月十六,则称为既望。如《赤壁赋》中有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年月日干支快速推算口诀讲解学习

年月日干支快速推算口诀 一、推算年干支 1.公式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然后再把由公式(年份—3)÷60=商……余数的计算结果套入下列公式即可。 干序=天干的个位数(为0时是癸) 支序=余数—12n(n为0、1、2、3、4)地支的个位数(大于12时用) 例如:求2005年的年干支? 套入公式(1)得:(2005-3)÷60=33 (22) 在代入本公式得:干序=22的个位数,为2。2的天干序数为乙。 支序=22—12=10 10的地支序数为酉。 合之为乙酉,所以2005年的年干支为乙酉年。 2.查表法: 序号 1 2 3 4 5 年干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首月干支丙戊庚壬甲子时干支甲丙戊庚壬例如:求阴历2005年2月的月干支?

由年干支计算法得出,2005年的年干支为乙酉。由上表可以看出,年干支的天干“乙”在上计算法中的第二位的“乙庚”处,其下所对应的天干为“戊”,此为一月的天干,如前所言,农历一月的地支在十二地支中定格为“寅”,合之为“戊寅”。所以2005年2月的月干支为戊寅,为戊寅月。由此类推,二月天干进一步为“己”,地支进一步为“卯”合之为“己卯”为己卯月。(余略) 又如己日,己与甲同一类型,以甲干为主,甲的序数为“1”以本身配子时,该日子时的天干为甲,即甲子时。同样,癸日子时吧的天干,因戊癸合干,以五为主,序数为5,从5开始数到壬,癸日子时为壬子时。余略) 二、推算日干支 日干支计算法不同于年干支、月干支,它是以阳历历法为基准,因为阳历历法除四年闰二月多出一天之外,其余每年的大小月都是固定不变的,不似阴历历法,其大小月没有规律性可循。阳历大小月各月天数见下: 大月:1 3 5 7 8 10 12 每月31天 小月:4 6 9 11 每月30天 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日干支的计算公式为: 求日干={元旦天干基数+日数+(或-)月数加减数}÷10=商……余数 (若闰年,从三月起余数均加一) 求日支={元旦地支基数+日数+(或-)月数加减数}÷12=商……余数 若闰年,从三月起余数均加一) 何为元旦干支基数? 所谓的元旦干支基数,说白了就是阳历历法元旦这一天的日干支的天干、地支的序数。如以2000年而言,其元旦的日干支为戊午,其序数,戊在天干中的序数为第五位,所以其基数为5,午在地支中序数为第七位,所以其基数为7。要计算元旦干支首先要明确本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因为这两者的计算方法不同。平闰年的具体计算方法是这样的:以除以4为基准,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属于闰年,二月加上一天,为二十九天。否者便为平年,二月二十八天。其理论根据是这样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由于记年的天数是以整数而算,而小数点则忽略不计,这样每年便多出了5小时48分46秒,这样4年内便多出了23小时15分4秒,接近于1天,故按1天来计算。但这在4年内多算了44分56秒,这样积了400年刚好多出了3天,故必须要减去这3天,以消除这个人为性的误差,至于怎么个减法,阳历历法规定: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属于闰年,但遇到公元世纪整数的闰年,能被400整除的才算是闰年,二月多出1天为29天。如以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这五个公元世纪整数年而言,1600年、2000年能被400整除为闰年,1700年、1800年、1900年不能被400整除,则为平年,这样在这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400年中刚好减去了3天,为1700年平年的1天,1800年平年的1天,1900年平年的1天。防止了这种人为性误差的延伸。关于这种杯400年整除为闰年,不能被400整除的为平年的这种说法古人又称为“每百年停闰,四百年不停闰”学说。凡年支是申、子、辰的,该年就是闰年。如1984年(甲子年),其年支是子,所以该年是闰年。但需注意,如遇公元世纪的整数,不能被四百除尽的,其年支虽为申、子、辰,亦不是闰年,道理同上。 年元旦干支的求法是:以本年元旦干支为基础,求下一年的元旦干支,本年若为平年,则本年元旦干支加五,即得下一年的元旦干支;本年若为闰年,则本年元旦干支加六,即得下一年的年元旦干支。列公式如下: 本年(平年)元旦干支+5=下一年元旦干支

从农历出生看出你一生命运

从农历生看出你一生命运

从农历生看出你一生命运 初一日生 初一出生之人,虽然福气和官禄的运势无法两者兼美,不过财运倒是相当不错,经常受到贵人引荐,而使事业能有顺利发展的机会。初一出生的女性大多具有兴旺夫家的命格,婚后多能有效提升家庭的经济状况。整体大运方面:年少时期的运势比较平常,中年以后运势逐渐好转,而能取得财富与名声,但若是过于志得意满,汲汲于浮名富贵的追求,将会使好运由盛转衰,应多加留心注意;晚年之时生活丰足无忧,而能享有福运绵长的退休时光。 初二日生 初二出生的男女,心地端正纯洁,与人相处也都亲爱和善,少有争执。虽然身体方面健康无忧,但家族缘份通常较为淡薄,稍有离乡背井赴远地成家立业的趋势。整体大运方面:少年时期运势辛苦,难以从兄弟家庭获得协助与庇佑,而必须仰赖自己独立建设;中年以后运势逐渐开展,无论财富或事业都有开通发展的机会。这一天出生之人,男子多半相貌清秀,女子则具有聪明发达的命格。 初三日生 初三出生之人,若是已经结婚者,应注意夫妻间虽然相处和睦,却有无法共同生活到老的问题;子女运薄弱的初

三人,略有缺乏子女的现象,因此平日最好涵养德性,修身修德,以累积自身的福份,改善自我的子女运势。整体大运方面;早年多所磨练,二十岁以后受到先人的余泽,而有获得提拔、得好运道的机会;四十岁后运势达到高点,不但事业发展顺利,家庭生活也丰足无虑,而呈现荣华兴盛的景象。 初四日生 初四出生之人,无论男女,大多好学且才智出众。整体大运方面:少年时期较不和顺,行事略有拖磨波折的感觉;中年以后运势逐渐提升,而能顺利发展事业,广进财源。唯独必须留心家庭生活的相处,多有是非纷争,若是远行外出发展,则容易获得贵人相助。已经结婚之人,夫妻感情和顺融洽,家庭圆满无忧。及至晚年,运势已趋平顺,财务状况丰足良好,生活方面也吉利安泰,少有烦恼,可以说是快乐富足的命格。 初五日生 初五出生之人,多半天生聪明伶俐,且自身福禄深厚。虽然家庭关系融洽紧密,兄弟姊妹之间的相处也十分和乐,可惜并无任何亲属能够使你获得依靠仰赖,而使你在很年少的时候便已经步入社会。整体大运方面:少年时期较为辛劳,所幸自身才艺丰足,而使学业及事业发展顺利;中年以后运势开始亨通发达,财务收入也日趋稳定;晚年时

古代文化常识连载之二:历法

古代文化常识连载之二:历法 阅读天地 0508 1749 历法 古人很重视置闰。《左传·文公六年》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五年要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五年闰两次又多了些,后来规定十九年共闰七个月。从现有文献看,殷周时代已经置闰,闰月一般放在年终,称为"十三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时一年再闰,所以会有"十四月"。春秋时代就没有一年再闰的情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称为"后九月",这是因为当时沿袭秦制,以十月为岁首,以九月为年终的缘故[3]。上古也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之类。当闰而不闰叫做"失闰"。如何适当安插闰月,这是古代历法工作中的重要课题,这里没有必要叙述。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这些名称,古人常用作相应的月份的代称。《楚辞·九章·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4],就是指夏历二月说的。但是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称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5]意思是蟪蛄生命短促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这是因为"史之所记必表年以首事"[6]。后来历法日趋详密,由春秋二时再分出冬夏二时,所以有些古书所列的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这是值得注意的[7]。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365日平分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等二十四个节气[8],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很大。二十四节气系统是我国旧历特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和顺序是: 正月立春雨水二月惊蛰春分 三月清明谷雨四月立夏小满 五月芒种夏至六月小暑大暑 七月立秋处暑八月白露秋分 九月寒露霜降十月立冬小雪 十一月大雪冬至十二月小寒大寒[9] 古人最初把二十四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节气和中气相间,其余由此顺推[10]。 我国人民为了方便记忆总结出了各种各样的"二十四节气歌",下面这一首流传较广: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定的。前面讲天文时说过,

公立农历

今天农历是几号,相信很多人不查日历是不知道的。时至今日,对于远离农耕的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农历的意义可能更多的在于清明、端午、中秋和春节的假期是什么时候。而对于农历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历法,为什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哪个月大哪个月小,为什么有闰月,为什么说“十年碰不上个闰腊月”,农历如何置闰,二十四节气又是什么,为什么有时候说“立了春就是新的一年了”等等,相信大多数人都不是全部很清楚。 一、公历是什么 说农历就不得不先说一下公历,说到公历其实是有一堆规则要介绍的,但因为这些规则大家都太熟悉了,没必要再废话,所以这里就大概说一下公历的起源吧。现行的公历又称《格里高历》,是意大利一个名叫利里乌斯(Lilius)的哲学家在原历法上进行改良,经由罗马教皇格里高(Gregorius)在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正式颁行的一套历法。而其在国内正式开始使用,则是在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但辛亥革命后纪年仍采用民国纪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元纪年,全面与世界接轨。 说起《格里高历》这套历法,则不得不提及它的前身《儒略历》。《儒略历》是由一位名索西琴尼的古希腊天文学家经过计算得出,并由古罗马皇帝(实为独裁者)儒略·凯撒(Julius Caesar,即著名的凯撒大帝,《旧约》中有“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即指这位凯撒大帝。)自公元前46年(西汉初元三年,汉元帝刘奭在位,即让昭君出塞的那位亲。)起颁行的一套历法。这套历法最初是规定一年共12个月,单月31天,双月30天,2月平年29天,闰年30天,逢4年一闰。因为凯撒同学是7月生的,所以7月就以凯撒为名(拉丁文Julius,即现在英文的July)。凯撒死后,他的继承人盖乌斯·屋大维统一了罗马帝国,受封“奥古斯都(Augustus)”,并自称“第一公民”(实际上这些后来都成为皇帝的头衔)。而“奥古斯都”死后,罗马元老院为纪念其功绩,将其列入“神”的行列,并将其逝世的8月改为“奥古斯都”(拉丁文Augustus,即现在英文的August)月。为了使其与凯撒等同,又在2月里抽了1天,将8月改成大月。后又为避免连续出现3个大月,便将大月往后各推一个月,这就形成了现在“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的大小月份的规定。 如果大家熟知现在的公历,就知道每逢百年如果年数可被400整除是不置闰的。但《儒略历》没有这个规定,因此到1582年(《儒略历》已实行1600余年)的时候,两至两分就已经和正确日期相差了10天出来,历法改革迫在眉睫。为了消除这个误差,《格里高历》将《儒略历》四年一闰的制度,修正成现在的逢百年可被400整除则不置闰。并在实行后,由教皇下令将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定义为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中间有10天被强行抹除,这就是著名的“历史上消失的十天”。修正后的《格里高历》平均年长度为365.2425天,与地球公转一回归年365.2422天已相差无几,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公历。 二、农历是什么 农历是我国自殷商时代起到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数千年中一直延用的一套历法。其主要特点是以月相盈缺来确定一“月”的终始,并通过设置“闰月”来保证年的平均周期接近地球公转的一个回归年。农历的一个平年是12个月,354或355天;闰年则是13个月,383天或384天。比如2012年的农历是闰四月所以就有384天。 目前已知有记载的最早的农历是春秋战国至秦朝时期的“古六历”(即黄帝、颛顼、夏、殷、周、鲁共六种历法,这几种历法的区别主要是岁首和四季的定位有所不同,因此下文统称古六历)。由于其定义一回归年为365年又1/4年,因此又称四分历,是四分历的一种。其精度大约等同于西方的《儒略历》,但就算以最晚的秦统一六国的时间(公元前221年)来计算,也要比《儒略历》早上百余年,而在这之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周历》就已经实行了数百年。 简单介绍一下“古六历”。“古六历”的特点是以366年为一岁,在有闰月的时候通过“正闰余”来调整周期,另外闰月也同时用来确定四时和岁的终始。这里所谓“正闰余”是指:一年有366天,比起一回归年的365又1/4天多出来约3/4天,把这3/4天称之为“岁之余”,而在闰月的时候,要把这多出来的“岁之余”给抹掉,即有“闰余成岁”(《千字文》:闰余成岁,律吕调阳。)。这里“闰”的最早意思其实是“减掉”,而非现在的“额外、加多”。对于置闰的时间则几朝各有不同(这也是古六历的主要区别),以商为例是以十二月为岁首,将闰月放在十一月之后,而以秦为例则是以十月为岁首,将闰月放在九月之后。但闰月之后都是新一年的开始,即所1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公元、农历纪年对照表 唐朝(公元618—907年) 高祖(李渊)公元农历年号公元农历年号633癸巳贞观七年618戊寅武德元年634甲午贞观八年619已卯武德二年635乙未贞观九年620庚辰武德三年636丙申贞观十年621辛巳武德四年637丁酉贞观十一年622壬午武德五年638戊戌贞观十二年623癸未武德六年639已亥贞观十三年624甲申武德七年640庚子贞观十四年625乙酉武德八年641辛丑贞观十五年626丙戌武德九年642壬寅贞观十六年太宗(李世民)643癸卯贞观十七年公元农历年号644甲辰贞观十八年627丁亥贞观元年645乙巳贞观十九年628戊子贞观二年646丙午贞观二十年629已丑贞观三年647丁未贞观二十一年630庚寅贞观四年648戊申贞观二十二年631辛卯贞观五年649已酉贞观二十三年632壬辰贞观六年

高宗(李治)公元农历年号公元农历年号670庚午咸亨元年650庚戌永徽元年671辛未咸亨二年651辛亥永徽二年672壬申咸亨三年652壬子永徽三年673癸酉咸亨四年653癸丑永徽四年674甲戌上元元年654甲寅永徽五年675乙亥上元二年655乙卯永徽六年676丙子仪凤元年656丙辰显庆元年677丁丑仪凤二年657丁巳显庆二年678戊寅仪凤三年658戊午显庆三年679已卯调露元年659已未显庆四年680庚辰永隆元年660庚申显庆五年681辛巳开耀元年661辛酉龙朔元年682壬午永淳元年662壬戌龙朔二年683癸未弘道元年663癸亥龙朔三年684甲申嗣圣元年664甲子麟德元年文明元年665乙丑麟德二年光宅元年666丙寅乾封元年685乙酉垂拱元年667丁卯乾封二年686丙戌垂拱二年668戊辰总章元年687丁亥垂拱三年669已巳总章二年688戊子垂拱四年

农历怎么计算的

农历怎么计算的. 标签:农历阳历阴历年历 回答:2 浏览:14300 提问时间:2007-04-20 12:59 农历年历是如何计算的?为什么也会有平年闰年之分?一般是多少年出现一次闰年. 补充问题 我所说的农历在我们这里指的就是阴历,而不是阳历. 最佳答案此答案由提问者自己选择,并不代表爱问知识人的观点 揪错┆评论 蓝月 [学妹] 农历是古时候按太阳得运行总结出来得一套计算日子得方法。 一般得每四年都会有一个闰年,就是每四年就会多一天。 关于农历的知识 农历(夏历,殷历,古历,黄历,旧历) 农历,是把朔望月的时间作为历月的平均时间。这一点上和纯粹的阴历相同,但农历运用了设置闰月的办法和二十四节气的办法,使历年的平均长度等于回归年,这样它就又具有了阳历的成分,所以它比纯粹的阴历好。 现在所有的农历,据说我们的祖先远在夏代(公元前17世纪以前)就使用了这种历法。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夏历。解放后还仍然叫做夏历,1970年以后我国改称为"农历"。至于"农历"一名的由来,大概因为由于自古以农立国,所以制订历法必须为农业服务。 农历的历月是以朔望月为依据的。朔望月的时间是29日12小时44分3秒(即29.5306日),因此农历也是大月30天,小月29天,但它和纯粹的阴历并不完全一样,因为纯粹的阴历是大小月交替编排的,而农历年大小月是经过推算决定的。 农历每一个月初一都正好是"朔"(即月亮在太阳地球中间,且以黑着的半面对着地球的时候)。有时可能出现两个大月,也可以连续出现两个小月。由于朔望月稍大于29天半,所以在农历的每100个历月里约有53个大月和47个小月。 农历是基本上以12个月作为一年的,但12个朔望月的时间是354.3667日,和回归年比起来要相差11天左右。这样每隔3年就要多出33天,即多出一个多月。 为了要把多余的日数消除,每隔3年就要加一个月,这就是农历的闰月。有闰月的一年也叫闰年。所以农历的闰年就有13个月了。至于闰哪个月是由节气情况决定的。

日干支计算法

日干支计算法不同于年干支、月干支,它是以阳历历法为基准,因为阳历历法除四年闰二月多出一天之外,其余每年的大小月都是固定不变的,不似阴历历法,其大小月没有规律性可循。阳历大小月各月天数 见下: 大月:1 3 5 7 8 10 12 每月31天 小月:4 6 9 11 每月30天 二月:平年28天闰年29天 日干支的计算公式为: 求日干={元旦天干基数+日数+(或-)月数加减数}÷10=商……余 数 (若闰年,从三月起余数均加一) 求日支={元旦地支基数+日数+(或-)月数加减数}÷12=商……余 数 若闰年,从三月起余数均加一) 一、何为元旦干支基数? 所谓的元旦干支基数,说白了就是阳历历法元旦这一天的日干支的天干、地支的序数。如以2000年而言,其元旦的日干支为戊午,其序数,戊在天干中的序数为第五位,所以其基数为5,午在地支中序数为第七位,所以其基数为7。要计算元旦干支首先要明确本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因为这两者的计算方法不同。平闰年的具体计算方法是这样的:以除以4为基准,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属于闰年,二月加上一天,为二

十九天。否者便为平年,二月二十八天。其理论根据是这样的,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365天5时48分46秒。由于记年的天数是以整数而算,而小数点则忽略不计,这样每年便多出了5小时48分46秒,这样4年内便多出了23小时15分4秒,接近于1天,故按1天来计算。但这在4年内多算了44分56秒,这样积了400年刚好多出了3天,故必须要减去这3天,以消除这个人为性的误差,至于怎么个减法,阳历历法规定: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属于闰年,但遇到公元世纪整数的闰年,能被400整除的才算是闰年,二月多出1天为29天。如以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这五个公元世纪整数年而言,1600年、2000年能被400整除为闰年,1700年、1800年、1900年不能被400整除,则为平年,这样在这1600年、1700年、1800年、1900年、2000年400年中刚好减去了3天,为1700年平年的1天,1800年平年的1天,1900年平年的1天。防止了这种人为性误差的延伸。关于这种杯400年整除为闰年,不能被400整除的为平年的这种说法古人又称为“每百年停闰,四百年不停闰”学说。平闰年分过之后,再论加5还是加6,关于这加5还是加6如何,可以从“一甲子学说”,由于一干代表一天,一支也代表一天,一甲子共60天,一年(平年)365天除以60刚好6甲子多出5天,所以应加上5。若闰年二月多出了1天为29天,这样一年为366天,除以60,则为6甲子多出6天,所以应加上6。至于怎么加、怎么应用,不妨举例而言。如已2002年的元旦干支为己巳,欲求2003年的元旦干支?其具体计算方法是这样的,已知2003年为平年,应加5,这样2003年元旦干支的天干是在2002年元旦天干序数己(6)的基础上加5,为甲(11,为天干一轮余

干支纪日法

干支纪日法 1定义 “干支纪日法”是使用干支记录日序的方法。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它与干支纪年法一样,用干支相匹配的六十甲子来记录日序,从甲子开始到癸亥结束,六十天为一周,循环记录。[1] 2来历 古书相传,黄帝时代有位大臣,名叫大挠,此人“深五行之情占年纲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谓之干; 作子丑以名日谓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意思是说干支是由大挠最先创作的。实际上,这只是传说。从古代的史实看来,干支和干支纪法的产生也如同“火”的发现一样,是广大劳动者在生产和生活的长期实践中形成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它的产生并不能归功于某一个人,也不能划清于某个时代。从殷墟甲骨片中文字已有干支象形(如右图),殷代帝王也多用天干的名字,作为他的代号,所以殷朝已有干支毫无疑义。[1] 干支纪日从商朝便已开始,但其顺序到春秋时代有无间断或错乱过,尚待考证。截止2013年6月已确切知道:从春秋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中从未间断和错乱过。1912年民国元年采用公元纪年后,民间仍沿用干支纪日法,百年来也未错乱。干支纪日法是商朝历法的最大成就,这是现今已知世界最长的纪日法,对于我国历史学,尤其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考证和研究,都是极为重要的记时标志,是我国一份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1] 如《肴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肴。’“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二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高考语文知识点:天文历法(最新)

本网高考栏目为广大考生整理了高考语文知识点:天文历法,供大家参考学习。更多语文复习资讯请关注本网站更新。 高考语文知识点:天文历法 【星宿】宿(xiù),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是古人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 【流火】流,下行;火,指大火星,即东方苍龙七宿中的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三千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一万二千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如《唐雎不辱使命》:“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预兆。如《唐雎不辱使命》:“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鲁迅《自嘲》诗:“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