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影视编导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三步曲”之二

影视编导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三步曲”之二

影视编导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三步曲”之二
影视编导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三步曲”之二

影视编导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三步曲”

——之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高级应用性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保障,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教学手段主要是“灌输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教学方式已严重不被学生接受,尤其是一出生就条件优厚的90后或00后,那么任课教师就面临着教学方法要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这也是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建立一支思想素质过硬、业务能力强、基本功扎实、勇于创新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北大资源各个院系都存在着这样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影视编导专业目前有在任教师二十余位,聘任形式是专兼职相结合,其中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占2/3,这些“双师型”教师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1.具备较强的影视节目制作能力。编导双师型教师熟悉电视节目制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流程,掌握电视节目制作或短片拍摄规范,具有熟练的影视节目制作能力,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他们能够在实训教学环节中亲自动手示范,指导学生进行技能训练。

2.掌握高等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具备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熟悉职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了解影视行业岗位群对人才基本知识、能力的要求,能以能力为本位开发课程内容。掌握现代先进的教育技术,能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辅助教学设备、网络技术及仿真模拟等技术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教学质量。

3.职业道德素质。“双师型”教师除应熟悉并遵守教师职业道德外,还要熟悉并遵守相关行业的职业道德,清楚其具体内容及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作用,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做出榜样。

4.行业职业素质。教学中能够关注行业发展变化趋势,了解工作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的要求和变化,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培养目标、教学内容,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注重够用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实践技能、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专业开发和改造。

影视编导部分教师

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与实践总结报告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教学成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 戴一峰 林育兹 朱智强 苏新春 李兰英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探索与实践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成果总结总结总结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王瑞芳王瑞芳、、戴一峰戴一峰、、林育兹林育兹、、朱智强朱智强、、苏新春苏新春、、李兰英李兰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 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能力培养的新型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建设规划

1 / 5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科建设规划 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学科建设指导思想 根据三江学院的总体发展规划,及学校制定的人才培养方针、政策,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立足实际,着眼未来,致力于培养“应用型”的高级传媒人才。以教学科研建设为核心促进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促进专业建设;以学生能力形成为目标,以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和课程教学的改革为突破口,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以加强完善教学科研的运作机制为重点,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学科专业发展的环境和机制,不断提高广播电视编导人才的培养质量。(二)学科建设原则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要以“宽口径、厚基础、强专业、重实效”的培养方针为原则,坚持教育创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确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用改革和发展的观点编制学科专业建设规划,着眼于未来现代传播技术发展,立足于社会需求来研究我院学科专业的发展。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确定办学规模和学科专业建设目标,做到数量与质量的统一、规模与结构的协调,努力实现办学效益的最优化。

二、学科建设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学科建设总目标 在现有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基础之上,结合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依据社会对传媒人才的需求,扩大招生规模,增加专业方向,采取分段培养模式,分流学生兴趣走向,设置电视编剧、电视导演、节目技术、网络编辑等多个专业方向,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拓宽学生就业渠道,形成既符合传媒产业发展需要,又具三江学院广播电视编导自身特色的专业学科体系,在 2 / 5 专业建设上确立以“打造品牌专业,培育特色专业方向”的总 体发展目标。争取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早日成为省级重点建设学科。(二)学科建设主要内容 1.专业发展目标 2013年,完成拟新增专业方向的调研论证工作,并做好专业的 师资和相关专业的教学计划、安排的修订。做好新专业的教学保障工作; 2014年,对大二学生做好专业分流工作; 2015年,申办数字媒体本科专业,并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2016年,做好申办影视传媒专业的论证工作。 2.师资建设目标 适当引进中高级的专业人才,特别是年轻的硕士生、博士生和实际工作经验的编导人员。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 (级)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高度责任心与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的能够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公司、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写、拍摄、策划、编导等方面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了解党和国家关于新闻和文艺宣传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掌握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艺术学、文学、美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艺术修养。 .掌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采写、拍摄、策划、编导等方面的技能。 .具备广播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等方面的基本管理能力和视听结合的思维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同时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进行创作的基本技能。 .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和使用网络、计算机的基本能力。 三、主要课程 广播电视传播概论电视导演电视摄像电视编辑艺术学概论新闻学概论 广播电视新闻采访电视解说词写作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创作非线性编辑制作技术 四、主要实践性环节 认识实践广播电视采编实践纪录片创作实践微电影创作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五、主要专业实验 电视摄像电视编辑电视节目制作 六、标准学制 四年 七、授予学位 艺术学学士 八、周次分配

注:除“理论教学”、“入学教育、军训”、“考试”外,其他项目名称可根据实际进行修改,也可增减项目。 九、教学进程安排 符号说明:—理论教学★入学教育~军训×实习课程设计 ●毕业设计(论文)△考试(注:可根据需要增加其他符号) 十、课程教学进程表

课程教学进程表(续)

十一、集中实践性环节教学进程表 十二、课程模块学分分配表 十三、课程学时分配表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程 (一)建设基础 升本以来,我校逐步确立了“培养专业基础实、实践能力强、富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简称“实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先后实施了“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工程教育”等人才培养改革措施,积极探索了“五位一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与企业共建师资队伍、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编制教学大纲、共同完成实践教学过程、联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构建了课内与课外、学校与企业、创业与专业相结合的产学研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馆、孟二冬纪念馆、赛珍珠纪念馆、大学生创业园等特色文化育人平台。 (二)建设内容及措施 结合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践与地方院校转型发展新需求,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整体优化人才培养体系,科学制定多样化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 重点建设内容及相应措施如下: 1.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和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合作“五个协同”育人途径,完善产学研合作教育,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国际合作教育,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经过五年建设,构建通识能力、专业能力、发展能力递进发展的能力培养体系;校企合作班达到25个;校企签订实质性合作协议的专业(群)覆盖率不低于85%,建设有较强示范性的产学研合作育人平台10个;构建创新创业课程、讲座、训练、竞赛、成果孵化“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打造创意、创新、创造、创业“四创联动”的实践平台(基地);巩固与美国卡斯尔顿州立大学、苏比利亚湖州立大学、韩国全州大学等已形成的合作培养模式,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的合作教育,建设期内达成学位项目3个,非学位项目7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 (南京工程学院)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特别是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专科学校升格及并转而来,刚跨入本科院校系列,更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1. 要有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由省市或行业主办, 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 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 调整专业方向, 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 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研究表明, 培养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的科学家和培养“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师是高等教育, 特别是理工院校并重的两个方面。然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要依靠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人才。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 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当然,实际工作中,对这几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所交叉。因此,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对应的学校类型也不同。对于学术型人才, 显然主要由一流大学及研究生院培养;对工程型人才, 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 而技术员一类人才, 以前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培养, 但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 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下移, 因此这一类人才的培养, 目前主要由高职高专学校来承担, 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显然, 我们工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工程类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工程型人才。 从这个定位出发,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紧紧抓住“工程性”这个涵义,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3. 人才培养类型及定位应适应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类型的需求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因此人才要有合理的结构。我们到企业及生产第一线调研时,许多企业反映,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改革中加强和完善。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落后; 教育方法呆板;理论脱离实际, 缺乏社会实践。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也就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性质、特点,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按照目前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按职责、岗位的分工,作为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工程、设备、产品、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工作。因此,普通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摘要:当前面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建设创新型国家,以及逐渐形成个人需要和社会需要相结合的价值取向等新形势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转向职业化,培养个性发展的多元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实现这个目标的策略包括在课程模式、教学模式、实践教育体系和教学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及建设应用型师资队伍。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需要目标更新 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分为法定、部定和校定三个层面。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主要从专业的角度来确定,虽然也包含素质,但主要强调的是专业素质,应用型本科院校也不例外。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目的的反映,人才培养目标还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国家、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仅强调专业素质显然难以充分表达对这类人才新的要求,已不合时宜,需要实时进行调整。 一、根据国际上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便开始向着职业化和大众性的方向发展,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以职业为导向不仅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可是有些应用型本科院校尚未将培养目标转向职业化,仍然固守精英教育时期的培养模式,过于强调理论知识的深度,重理论轻实践。虽然有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已经认识并确定了职业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但在其人才培养实践中并未真正体现出应用性。 (一)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提出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中央在2005年初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十七大报告里又再次作了强调。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研究型高校凭借优越的教育资源和雄厚的科研实力纷纷将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己任。而应用型本科院校虽然培养的人才在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实创新态度和创新能力是一种素质,它要求人们具有一种批判精神,时刻

应用型人才培养大讨论心得体会

给理论安装飞翔的翅膀 ----“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1. 引言 当黑暗的中世纪在蔓延的时候,西方人接受并完全接受了宗教结论和经院哲学,他们匍匐在神灵与“圣人”的面前,彻底相信知识已经完全被发现和创造。在自然哲学和世界观上,有绝对正确的亚里斯多德;在医学上有神圣的格林。人们认为,一切知识都由上帝和前人准备好了,只要去学习就行了。但是,1214年一个叛逆的异教徒罗吉尔〃培根在严谨肃穆的英国出生了。就是这个人,几乎付出了一生的监禁生涯,但是,他把那黑色的、愚蠢而又专权的大幕撕开了一道裂口,让科学的光芒,那不屈的真理照了进来。罗吉尔〃培根就是那位被认为是西方实证主义的鼻祖的人[1]。 作为一种具有明确规定的哲学思潮,实证主义开始于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的“实证哲学”。但作为一种哲学传统,实证主义却根臵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之中。根据当代波兰哲学史家科拉可夫斯基(Leszek Kolakowski)的分析,古希腊斯多亚学派的怀疑论提出的一种现象主义观点应当被看作实证主义的雏形,这种观点认为,经验能够使我们确定给定的对象是否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外表,但我们却无法由此推断对象事实上的确正如它的外表所呈现的一样,因而我们必须区分经验材料的真实内容与我们由此推断的事物自身具有的性质。中世纪晚期的罗杰尔〃培根和奥康的思想,同样表达了一种关于人类认识范围和有效性的实证主义观点,他们在与目的论神学的论战中强调了人类技术对自然的控制作用:如罗杰尔〃培根就明确指出,知识的价值只能用使用的效果加以衡量,而获得知识的唯一合理手段就是实验和几何推演;奥康以“极端唯名论”的方式提出的“奥康剃刀”清除了一切被认为是不必要的实体,严格区分了尘世的知识和宗教的信仰,认为后者是无法证明的,也是无需证明的[2]。 尤为重要的是实证主义中心论点是:事实必须是透过观察或感觉经验,去认识每个人身处的客观环境和外在事物。实证论者认为,虽然每个人接受的教育不同,但他们用来验证感觉经验的原则,并无太大差异。实证主义的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培养方案

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数字媒体创作与设计专业知识和技能,具有较强的文学艺术素养和较高的政治水平,掌握数字媒体艺术基本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创新意识,获得系统的数字艺术创作训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在传统的广电领域、数字媒体领域、专业设计机构、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数字媒体创作与交互设计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理、交互设计、外语等基础课程的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与文学艺术修养,技术与艺术相结合,能够利用数字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与创作。 本专业毕业生要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计算机、网络应用技能,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掌握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备视听结合的思维与表达能力; 2.掌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设计方法和相关技术; 3.掌握影像传播与制作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练掌握影像创作的基本方法和制作技巧; 4.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从交互性、用户体验等角度出发,独立进行从数字媒体产品的前期策划到后期制作的整个流程; 5.了解党和国家相关仿真、政策、法规,了解数字媒体艺术前沿理论和最新动态,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主干学科 设计学。 四、专业主干课程 艺术概论、传播学、组合媒介策略、交互设计、影像作品分析、数字媒体策划与营销、网络原理、网站设计与实现、数字表现技法、数字动画制作、数字影像特技、设计美学、用户体验研究。 五、修业年限、授予学位及毕业学分要求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毕业学分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的学习及实践环节训练,修满163.0学分,其中通识教育类课程44.0学分,专业教育类课程86.0学分,实践环节33.0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应用型人才培养浅谈 ---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 摘要:本文以郑州科技学院为例,探索与实践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围绕社会需求,以提高人才质量为培养目的,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强化能力培养,走特色办学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是与理论型人才相比较而言的人才类型。在知识方面,要求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理论知识和应用知识。在能力方面,不仅要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生作为学校生产出的产品,学到的知识和能力不仅能够实用而且还要有发展后劲。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实践教学是大学生素质养成、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实践环节的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为了所培养的学生能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结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我们制定了较完善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校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优化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系兼顾了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其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与此同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教学成果科学总结材料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 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王瑞芳、戴一峰、林育兹、朱智强、苏新春、李兰英)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转型、多元化办学局面的形成,我国众多高等院校理应分别类型与层次,选择不同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办学定位,注重特色办学。这是我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我院自建院伊始,便确立“以有效教学见长”,着力培养富于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因此,几年来,我们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12字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以能力培育为重点,注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使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一、努力创建强化实践能力培养的新型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设置的科学与否,决定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真实要求,科学合理地调整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建构一个新型的课程体系,一直是我们努力探索、积极实践的核心。我院将课程体系的基本取向定位为强化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因此,我们借鉴国内外名校和兄弟院校课程体系的优点,重新设计学院各专业的课程体系。 几年来,我院课程体系的建设经历了两次规范与创新,由此形成一个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这一课程体

系在兼顾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基础上,将所有的课程划分为3-4大模块,每个模块各包括2-3个课程类别,即课程组,每个课程组则包括若干门课程。其突出特点在于:第一,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在课程体系设计中突出了非专业课程的比重,专业课与非专业课的比例把握在50:50左右,专业口径被拓宽,学院的整个专业结构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与此同时,为了使学生能依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生涯的规划,获得更大的课程选择空间,获得更多身心健康自由发展的机会,我院大幅度增加选修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被掌握在40:60左右(不包括基本技能课)。第二,突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使人才培养更具社会适应性。为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训练,在课程体系中大大提高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文科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5%.同时还创新性地设置“教学实践周”,将每学年第二学期的最后两周定为“教学实践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如2008年7月的“教学实践周”,各系都根据自己的教学特色,对实践周的教学活动进行细心的设计与安排,在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增进理论学习积极性上取得显著成效。国际经贸系电子商务专业在实践周期间将学生按项目分组实践,其中一组学生完成的“上海埃森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电子商务规划”项目得到该公司认可并采用。 为确保上述课程体系的有效、有序实施,我们还加大相关基础建设的力度。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基本学制:四年。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较高的政治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能力,能在广播电视新闻机构及其他传媒、企事业单位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编辑、制作、撰稿、音响设计及宣传、文化产业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三、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需要了解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以及各艺术门类的发展史和艺术创作规律,掌握广播电视创作理论和广播电视制作技能,接受广播电视创意和制作训练,具备独立创作广播电视节目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广播电视传播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策划、采写、拍摄、制作、主持等方面的训练,熟悉掌握广播电视节目的创作方法和制作技能,具备广播和电视节目、栏目、频道等方面的基本管理能力,具备视听结合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掌握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创作的基本技能; 2.掌握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能及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具有较强的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具备适应未来竞争机制、向相关的专业领域拓展和继续学习的素质和能力; 3.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阅读外文专业书刊,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 4.具备与本专业相关的艺术、文学、美学、广播电视艺术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艺术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具有创新意识; 5.了解党和国家关于新闻及文艺宣传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广播电视的理论前沿和技术发展动态,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6.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四、主干学科、学位课程及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戏剧与影视学、音乐与舞蹈学。 2.学位课程:传播学概论、广播电视概论、影像语言、电视画面编辑、广播电视采访与写作、现场报道、广播编辑与节目制作、中外电视比较、影视艺术概论、电视节目导播、广播电视栏目编导、广播电视栏目与频道策划、纪录片创作。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① 房学军,马铁成,谷秀梅,李长吾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34) 摘要: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完善和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内容。文章尝试从专业设置调整、深化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多层次设计人才培养途径等方面入手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方案;人才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由精英教育迈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同时也决定了高等教育必须走多样化发展的道路。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大致可分为学术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技术人才,其中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层次,承担着为社会输出大量的各类具有专门知识的高级人才的任务。“如何应对社会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本科人才”是眼下高等教育界共同面对的一个新课题,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一、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理念回朔 我国高等教育依据人才类型和培养目标进行分类,可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实用型三种类型。人才类型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也就不同,如研究型人才是以研究客观规律并将客观规律系统为科学理论培养为主要任务;应用型人才以将科学理论转化为可供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操作应用的技术或方案为主要任务,强调学用结合、学做结合、学创结合;实用型人才主要任务是在第一线利用科学技术和操作技能直接从事生产、服务和管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2%,各高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大量的地方院校比精英教育阶段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同时也是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建设发展的必然需求,在保证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型创新人才的同时,更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和实用型职业人才。如果说以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为主的国家“985工程”和国家“211工程”等百余所大学是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以培养实用型职业人才是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那么以培养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的600余所本科院责无旁贷应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中的“主产区”。随着高等教育的跨跃式发展,一直以精英式教育为主的地方院校以及刚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应当重新定位,在名校与高职院校中寻找空间,“错位”发展,将突出办学特色、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行业发展作为新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 二、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误区 当前,大学中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成为高等教育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很多用人单位说“大学培养的人才不是我们所需要的,而我们真正需要的人才,现在的大学里又没有”,一方面是“人才”资源浪费,一方面则是求贤若渴,大学和企业双方都处于“人才”供需的胶着状态,这个问题除了社会因素外,实际上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有着直接关系,认清并走出人才培养中的误区是很重要的。误区之一:专业设置的盲从性。有的高校在招生中带有一定的盲从性,不能敏锐地感知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地调 ①本文为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改研究项目《工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②作者简介:房学军(1970-),女,辽宁阜新人,大连工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130305) 一、专业介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于2004年开始正式招收本科生,填补了该专业在我省的空白。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自身特色。本专业立足本科专业,拥有本科、硕士较为成熟的培养体系,拥有河北省唯一的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艺术硕士(MFA)广播电视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2年教育部戏剧与影视学位点专业评估中排名全国第十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拥有完善的师资结构,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研究方向和教学能力都配备合理的学科队伍。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本形成了以高级职称教师为学术骨干,积极培养青年教师水平的学术梯队。教学科研能力突出,近年来,该专业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承担多项国家级课题和省部级课题,并荣获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奖励。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确定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人才培养理念。本专业方向着眼于媒体发展前沿,致力于培养具有电视相关综合素质、专业精神、团队意识和全局把握能力的创造性人才,为国内外、省内外传媒机构输送各类电视节目的创作人员。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素养,具备电视节目策划和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能在广播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 三、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系统地掌握广播电视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有较强的观察、理解、概括和创造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广播电视艺术创作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广播电视艺术创作的基本能力; 3、了解我国的文艺、宣传、出版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4、了解影视理论和创作的现状和发展动态; 5、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理论批评能力。 四、核心课程 视听语言、影视节目制作1、影视节目制作2、影视节目制作3、文学欣赏与创作、电影作品分析、电视作品分析、影视写作1、影视写作2、影视美术、创作实践1、创作实践2、创作实践3、学年论文、毕业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摘要]文章讨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概论”课专题化教学改革,分别从 教育理念、专题设计、专题讲授、实践教学、考核评价方式、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概论”课专题化教学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3年盐城师范学院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重点课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概论’课专题化教学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3YCTCJY005) 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切实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盐城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校”)2012年开展了关于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提出我校作为地方本科高校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学校转型发展的目标追求是以提升质量为核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能力为标志、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体现时代性特点、区域特色的发展新模式,完成有多科性大学向综合性、应用型大学的战略转型。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也应适应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正是在此背景下,从2012年秋学期开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程首先进行专题化教学改革尝试。 一、教育理念上,坚持育人为先 应用型人才是指厚基础、重实践、高能力、强应用的人才类型。这样的人才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要加强专业教育,注重“厚基础、宽领域、广适应、强能力”,也要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注重“树理想、强意志、勇实践、讲奉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核心课程。“概论”课的专题教学,首先在教育理念上应该明确不只是理论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育人,是以提高学生马克思主义思想认识水平和道德情操为己任的。“概论”课的专题讲授应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历史进程,掌握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精神实质,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帮助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合格接班

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意识,提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水平

深化应用型本科内涵意识,提升体育学院应用型本科 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水平 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经历了一段持续迅猛的发展时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之而来的,是人民群众对于接受高水平的高等教育的需求大大提高。基于这一形势,原来的地方院校在中央和地方政府大力推进普通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指引下,不断升级重组。这些院校把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作为建校的根本立足点,为地方建设输送了大批高级人才,为当地发展和社会和谐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在高校建设,特别是地方院校的建设速度得到空前提高的同时,教育质量——这一对于高等教育更为核心的问题却日益受到社会的关切和质疑。从教育部对地方院校办学水平的评估结果来看。虽然,地方院校在办学的质量和水平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诸如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的目标及模式等问题上还存在着重视不够、思路不清的问题。因此,对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研究,明确人才培养内容,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地方院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应用型人才 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分为以学术性为主的研究型人才、以转化、实践为主的应用型人才和以技能性为主的实用型人才三种类型。学术研究型人才是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了知识而寻求知识,在其所属的学科专业领域内追求精、深、专的知识背景,并能做出批判性思考;应用型人才则不一定要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而是需要将专业知识和技能转化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注重知识,更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实用型人才则主要是指技能型人才,更注重实际操作,简单而言就是指第一线的高级技术工人。 2、应用型本科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多样化及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本科院校。主要是指在20世纪 90 年代末,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通过整合、共建将一批办学条件较好的地方性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升格形式多采用独立升格或几所专科学校合并升格。升格后院校多采取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习惯上称这种升格院校为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为了和老牌院校错位竞争,开拓发展的空间,提出培养应用型人才,习惯上称这些新建本科院校为应用型本科院校。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30305)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综合人文素养、艺术鉴赏能力、专业发展精神、团队合作意识、社会媒体责任的,掌握影视编剧、导演、拍摄、制作、策划、营销等领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立足于媒体发展的学科和产业前沿,能满足广播、电视、电影、新媒体等行业市场需求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1、掌握艺术、文学、美学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比较宽广的人文知识面、艺术视野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2、具备立足于媒体发展的学科和产业前沿意识,了解影视媒体行业最新的发展趋势; 3、具备良好的影视艺术理论与批评水平,具有较好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 4、掌握影视编剧、导演、拍摄、制作、策划、营销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备操作各类高清摄像机、编辑系统、灯光照明和音频制作设备、电视切换设备的技能,具备播音主持、影视表演的基本能力; 5、拥有较好的影视专业外语水平,具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国际化视野; 6、具备专业发展的探索精神与团队合作意识; 7、熟悉党和国家关于影视文化事业、广播电视电影事业、精神

文明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 8、具备独立思考与解决影视艺术创作或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二、毕业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影视艺术与制作方面的基本理论和知识,受到影视摄影、摄像、导演、编剧、剧情片、纪录片、电视节目创作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电视节目策划、电视节目制作、电视营销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广播电视艺术学、电影学、文学、美学等领域相关的基本原理和知识,并能运用于影视艺术创作中; 2、具有较宽广的人文知识、良好的文化艺术素养与影视鉴赏与批评能力; 3、掌握广播影视编导、策划、写作、摄影、摄像、编辑、主持、表演、数字制作和跨媒体项目制作的技术,具备操作各类高清摄像机、编辑系统、灯光照明和音频制作设备、电视切换设备的技能,具备播音主持、影视表演的基本能力; 4、具有组织、策划和实施影视文艺活动的基本能力; 5、了解国内外广播、电影、电视、数字媒体艺术和技术的发展趋势,熟悉媒体行业发展的前沿与动态; 6、熟悉党和国家关于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与产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规,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

1.3.1.9.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及效果材料

1.3.1人才培养思路杨玉萍第一责任人丰贵鹏汇总 9.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及效果材料 新乡学院属于地方应用型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应用型人才,即技术实践型和技能实践型两种,或者介于这两者之间。我学院定位主要立足于区域经济,面向全省和全国,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在人才培养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的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调整专业方向,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我们从2010级开始,进行了制药工程专业产学结合3+ 1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简称3+1模式),即利用3年时间在学校学习政治、外语、计算机、数理化基础和制药工程专业基础,用1年的时间在工厂和研究所实习和做毕业设计或论文。采用这种灵活培养模式,可以扬长避短,利用企业的仪器、设备和技术力量,培养既有较好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探索具有独立学院特色的办学模式。 9.1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措施 9.1.1积极探索专业定位,适应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根据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结合河南省医药行业发展现状,制定出特色明显、目标明确、适应市场需求、符合社会发展的制药工程专业的业务培养要求及目标。 9.1.2改革教学计划设置体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建立新的课程体系及内容,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课堂教学与实践性教学环节密切结合,做到新体系、厚基础;新手段、重实践、促自学。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型”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通过精选、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将医药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发展趋势和学术动态引入课程,建立创新的课程体系。 9.1.3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加强相关专业学科课程的有机融合和同类课程的整合 对现行的制药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改革,设置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注重体现个性特色,使制药工程专业相关学科的课程有机结合,相同的课程进行整合,研究和探索出更为合理和完善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影视编导专业(文艺编导方向)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

影视编导专业(文艺编导方向)2016级人才培养方案执笔人:黄清 审核人:杨军 编制时间:2016年4月 一、专业名称与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影视编导(文艺编导方向) 专业代码:660206 二、招生对象与学制 招生对象:普通高中毕业生/“三校生”(职高、中专、技校毕业生)/初中生/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 基本学制:三年 三、就业面向 通过专业人才需求情况调研,进行专业定位,确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岗位(群)以及对应的岗位描述。(见表1) 表1 影视编导专业(文艺编导方向)就业岗位与专业能力要求

四、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 (一)人才培养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影视剧制作单位、电视台栏目组、影视文化公司、企事业单位宣传文化部门和新媒体的编导、故事文编等岗位,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创意能力,能熟练运用编导专业知识和技能完成以影视短剧、微电影、栏目剧、情景剧、纪录片为主,兼及网络剧、IP剧、自制剧等影视剧剧本创作及导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规格 1. 专业能力 能够根据既定素材和主题进行网络剧、IP剧、自制剧、微电影、电视短剧等剧本创作; 能够根据既定素材和主题进行自媒体、宣传片、广告、MV、婚庆等故事文案编创; 能够完成纪录片的选题、拍摄及制作; 能够根据剧本指导网络剧、IP剧、自制剧、微电影、电视短剧等的拍摄及制作;

能够根据策划文案完成自媒体、宣传片、婚庆活动、广告、MV等拍摄及制作; 能够根据既定素材和主题进行电视节目的策划、采访、拍摄、撰稿及后期编辑和制作。 2. 社会能力 具有强健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 具有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刻的人文关怀;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 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3. 方法能力 具有独立的学习能力; 具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 五、毕业条件 1.学生思想品德良好; 2.参加规定课程学习成绩全部合格,修满130学分。在学校“课证结合、以证代考”政策指导下,参加英语应用考试、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和普通话水平测试并获得证书,可以直接取得英语、计算机及普通话课程的学分; 3.学院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取得学校认定的职业资格证或以下职业资格证,可替代1门对应课程的考核,直接取得相应学分。(见表2) 表2 影视编导专业(文艺编导方向)职业资格证书

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摘要:针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存在动手能力弱、科研能力有限的状况,在分析目前高校课程体系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在本科阶段培养应用型人才;结合应用型人才实践环节的实施,探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并取得创新性成果。 关键词:培养模式;实践模式;开放式实验室 目前,我国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面临着很尴尬的地位:一方面被列为未来十年国家需求最大的12类人才之一[1];而另一方面,在《2009年北京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位列失业或离职专业前5名[2]。这种现象在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产生很大的反响,也导致出现了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热潮。特别指出,在刚刚闭幕的“两会”上,高等教育的改革成为重要议题之一,高等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社会效益)的人才[3];应用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4]。因此,要求应用型人才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或将这种社会生产力运用到社会生产实践当中并直接创造出社会物质财富。 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是能够根据计算机专业原理、运用计算机专业知识,解决人类生产活动中具有直接社会效益的专业人才。由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需求指标具有一定的宽泛性,尤其是在技术发展快、企业需求变化频繁的计算机领域,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体现出特有的刚性和动态性。因此,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着眼4年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让本科生在毕业前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以便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宏观上讲,知识、能力和素质是其3个基本要素,也就是说,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在理论上要适用和够用,在认识和抽象分析问题上要上升为系统级,在设计和研发能力上要能够独立开展。这样的应用型人才能够达到工作适应快、动手能力强、业务素质高的要求,从而真正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因此,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立足社会实际、深思熟虑,转变办学理念,积极推行改革措施,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1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定位 随着我国企业国际化趋势的不断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也要面向国际、面向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从这个角度出发,计算机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应具有如图1所示的特点。 1) 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