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Ⅰ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王金铜(石狮一中 362700)

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

运用各种图像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I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异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城市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二)学法

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

张力。

六.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事实中感受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图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掌握区域分析与比较的地理研究的方法,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2.与他人合作,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了解人们怎样利用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态度和责任感。

七.设计理念

以“森林之旅”为主线,创设情景实施探究,学生以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的方式,通过读图分析得出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并且注重学习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八.教学重.难点:陆地环境地域差异的规律及成因

九.课前准备:

(一)创设情景

现在我们要组织一个旅行团,准备到世界各地进行一次以“森林”为主题的自然景观之旅。在出发前请各位团友根据所学的地理知识共同商讨,设计出一条合理的线路。

(二)分组

课前将学生以自愿为原则,全班学生以旅行团为名义分成三个考察小组,分别为A组.B组.C组,每一小组分别推选出一名导游。请各旅行团,课前收集各地有关森林的图片。上课按旅行团分组安排座位。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景观图片

十.课时安排:2课时

十一.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幻灯片)出示“我国领土南北部的季节差异”图

请大家看这两幅景观图,同样是一月份,我国北方的哈尔滨冰天雪地,而南方的海南却是春意融融了?这两幅景观图,说明了自然环境具有什么特点?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教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板书)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师)从总体上看,全球陆地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不同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就像不可能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地球上也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幻灯片)出示“五带的划分”

(教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差异。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答:温度。全球性的尺度。

(板书)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地域分异的规模小。

(设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板书)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幻灯片)P98图5.6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本P98图5.6完成右半部分内容。

(学生归纳)

温带

荒漠带

(学生活动.归纳)

1.怎么能够最直观地看出各地的差异?(观察植被状况,植物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因为植被对地理环境有明显指示作用)

2.你能想出你生活的地区的植被类型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3.南半球缺少哪些自然带?(苔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4.气候类型相同而自然带不同的是哪种气候类型,哪些自然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5.自然带相同,气候类型不同的是哪种自然带,哪些气候类型?

(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6.总结一下区域差异的分布特点?这种特点是如何形成的?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大致呈带状),

(板书)二.自然带

1.概念

2.划分

(承转)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差异的产生,这些差异反映出什么样的地理规律呢?

(板书)三.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师)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下面我们开始三次愉快的旅行。A组由赤道出发,沿亚欧大陆东岸一直到北极;B组由亚欧大陆东岸(中纬度)沿纬线到亚欧大陆西岸;C组由珠穆朗玛峰山麓到山顶,每组旅行会见到哪些景观?

(A组活动)

1.世界森林资源种类多样,景观各异,非常具有观赏价值,你能设计一条“森林之旅”的旅游线路吗?

2.为什么选这条路线?

3.这条路线沿什么方向延伸?

4.沿这一方向森林的景观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A组讨论分析归纳)

能。我们由赤道出发,这里树木繁盛,动植物种类繁多,藤本植物非常多,请大家注意安全。在这里,我们还可以看到善于攀援的猩猩和猿猴以及皮厚耐热的河马和大象等动物。接下来,我们又来到了热带季雨林带,这里依然是树木葱郁,一片热带森林风光,继续向北走,我们来到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这里的树木依然是常年葱绿,而再向北,来到了温带落叶林带,这里的树木叶子现在几乎已经落光了,在树林里,偶尔可以见到梅花鹿等动物;继续向北走,到达了针叶林带,这里的树木叶子是针状的,动物长着很厚的皮毛,比如松鼠和熊等;再向北,就到了以地衣和苔藓为主的苔原带,这里气温降水都很少,只能生长苔藓,主要动物有驯鹿;接着又变成了一片冰天雪地,这里就是冰原带了,在北极可以见到北极熊,在南极的话则可以见到企鹅。这次旅行,一路气温不断降低,植被不断发生变化。

(老师)非常好!刚才的旅行是从赤道到北极的,我们把从赤道到两极自然带的变化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产生这种分异的原因是热量的不同。

(板书)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幻灯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把“非洲的陆地自然带图”局部放大

(活动)我们从屏幕上的图上来看看“非洲的陆地自然带是怎么分布的”主要受哪个地理要素的影响?

(非洲从赤道向南北依次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受纬度位置的影响,以热量为基础)

(活动)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7、5.8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

(板图板书设计)

(数字代表不同类型的自然带)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B组活动)

1. 这条路线还能完成“森林之旅”吗?

2.这条路线沿什么方向延伸?

3.沿这一方向森林的景观有什么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B组讨论分析归纳)

(在亚欧大陆东岸,是一片葱郁的森林,树木高大;向西走,我们看到的是成片的草原,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啊,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个的蒙古包;继续向西,变得一片荒凉,风沙特别大,这里已经是几乎寸草不生的荒漠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耐旱植物,可以在亚洲见到双峰驼;继续向西,又出现了大片草原,接着又在西海岸附近见到了大片的森林。一路上,植被由森林变成草原和荒漠,再变成草原和森林,产生的原因是距离海洋远近造成的水分差异。由于海陆位置不同→气候的水分状况不同→植被和土壤产生差异→自然景观差异显著。)

(设问)同学们再看我国的情况,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

自然带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答:因为距海的远近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

(承转)对,因为我国东部靠大海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板书)2.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讲解)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

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图5.9、5.10两幅景观图,就是一个明显的对比。

(B组讨论分析归纳)

在中纬度大陆东、西两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别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

这两种气候有何不同的特征呢?

(地中海气候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应气候的?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季风气候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亚热带和温带草原带)(活动)教师出示世界地图,让学生结合上述分析将课本两幅景观图5.9、5.10粘贴到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板图板书设计)

(数字代表不同类型的自然带)

南北延伸,东西更替=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活动)课本P100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中,有人主张造林,有人主张种草,也有人建议种植灌木。请讨论,哪种主张较合理,并说理由。

(不一定。因为西部地区也因地区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水分条件。要结合当地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活动)北京奥运会提出的口号是“绿色奥运”。有人建议在北京大量种植常绿阔叶树种,请同学们结合北京的气候和所处的自然带,想一想,这样做合适吗?

(北京是温带季风气候,属于温带落叶阔叶树,因此在北京的绿化之中,应该以种植温带落叶阔叶树和适应温带地区的草类为主。常绿阔叶树种不能很好地适应北京的气候,成活难度大,养护费用会很高。因此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

(C组活动、讨论、分析、归纳)

1.如果不想走南闯北,还能完成“森林之旅”吗?(能)

2.当爬山的时候我们发现景观有什么变化呢?

(这次我们要一起爬山,见到的景观也是一路不同。在山脚下,是一片葱郁的常绿阔叶林,继续向上爬,变成了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等,这种变化好像跟第一次旅行所见到得景观有些类似。)

3.这种变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从山麓山顶,海拔增高→气候的水热组合变化→植被和土壤变化→自然景观发生垂直变化,形成山地的垂直分异)

4.两座山山脚的自然带相同吗?为什么?

(不同,南坡山麓的海拔低,只有1000米左右;而北坡的山麓海拔高,达4000米。南坡处于印度洋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而北坡处于背风坡)

5.自然带的高度在山的迎风坡和背风坡有何不同?为什么?

(就北半球而言,南坡是向阳坡.迎风坡,树木茂密,所以同一自然带在南坡的高度应该偏高)

6.南北坡的带谱一样吗?为什么?

(喜马拉雅山南北坡的起始带不同,北坡的自然带谱简单,南坡的要复杂)7.南麓属于哪个国家,当地的水平自然带是什么?与喜马拉雅山的基带有何关系?

(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高(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8.如果山的高度足够高并且差别不大,哪个纬度的山的垂直分异最明显? (山的垂直分异同山所在的纬度到极点的自然带的变化基本一致。所以赤道附近的山的垂直分异最明显)

非常好!这是我们最后一次旅行。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板书)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教师)我们知道喜马拉雅山在中低纬地区,平均海拔高度6000米以上,那么是不是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山地的垂直带的数目就丰富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

(幻灯片)乞力马扎罗山的自然景观和垂直自然带谱

(教师)处于赤道附近的高山,如非洲的最高峰──乞力马扎罗山(海拔5895米),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分异同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有些相似。很显然,喜马拉雅山和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垂直自然带谱都与纬度与海拔有关。也就是说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和水分”为基础的。

(活动)如果把喜马拉雅山平移到赤道,该山的垂直带谱有何变化?如果把该山平移到西伯利亚呢?

(小结)山地自然带带谱与纬度地带性的自然带谱相似。山麓的自然带与水平自然带相一致。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越完整。

(板图板书设计)

(数字代表不同类型的自然带)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班的同学对地理问题的思考很敏捷,我们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下面让我们看看这一规律对我们现实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实用价值?

(学生活动)

1.在我国贵州有“地无三里平,天无三日晴”的说法,为什么?

(贵州地处我国云贵高原,垂直高差显著,气温和水分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变化,水热的垂直差异使土地形成了立体利用。因此,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要求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

2.在我国温带水域,水葫芦生长旺盛,既可消耗水体中多余的养分,又可作为饲料和绿肥,发挥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然而,把它们引种到亚热带水域却因生长过于旺盛而引发了生态灾难。请简要说明产生这种差异的自然地理原因。(温带冬季寒冷,水葫芦不再生长;亚热带的热量条件优于温带,水葫芦一年四季均可生长。)

3.“加拿大一枝黄花”侵入石狮鲜花市场, “加拿大一枝黄花”是公认的“毒美人”,俗称“黄莺”,原产于北美东北部,最初作为庭园花卉引种栽培于我国,后逸生野外。这种花的种子重量很轻,很容易依靠风传播,且生命力很强,一旦种子生根,将会对周围的生物造成很大破坏,破坏生态平衡。“每株加拿大一枝黄花可以形成3万多粒种子,种子上长有冠毛,能像蒲公英一样进行中远距离的传播,同时还可以通过根来繁殖。”。这种“黄花开处百花杀”的植物杀手,因其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和侵害性,能破坏其他植物的生长,又被称为“霸王花”。其入侵定居后,极易生成单种优势种群,抑制其他植物生长,蚕食田地中的棉花、玉米、大豆等,甚至导致本地物种的灭亡。请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一个植物离开了原生地,在它原生地的时候它自己是自然生态环境中的一环,所以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天敌,比如说微生物天敌、昆虫天敌或者其他的植物天敌来适当控制它或者遏制它的生长。它一旦脱离原生环境之后,它也同时脱离了生物链当中的天敌控制。土壤非常肥沃的,它找到了特别好的安家地,又没有人控制它,所以就往往容易导致这种疯长的情况。)

(活动)赏析下列古诗词,从地理的角度分析其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而为枳。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地域分异。

上的任何事物有其一般性,也有它的特殊性。在地带性分异规律的基础上,陆地环境因为受到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也会出现一些不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非地带性。

例如,我们在初中地理中学过绿洲。在干旱沙漠中,只要有水,就可以植树、种草、种庄稼,这样的地方就叫绿洲。绿洲可以出现在温带沙漠中(如我国新疆),也可以出现在热带、亚热带沙漠中,所以它是一种没有一定规律的非地带性现象。

(板书)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现象

(幻灯片)图5.6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学生活动.归纳)从这幅图上找一找违反地域分异规律的自然带,探究其形成原因?

1.海陆分布:如北半球高纬度的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呈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现象十分明显,而南半球相同纬度绝大部分是海洋,故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分布。

2.地形起伏: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西侧是多雨的温带森林,而同纬度的山脉东侧却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

3.局部环流和洋流:如信风带大陆西岸,因受离岸风及沿岸寒流的影响,在海岸带形成沙漠。又如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纬度范围到达60°N 以北,是受到了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4.局部水分变化:如热带荒漠带和温带荒漠带内的绿洲;局部水分矿化度的变

化:如在沿海平原的温带落叶阔叶林中,由于盐分变大出现的碱蓬草地。

5.局部岩石性质的变化:如在四川盆地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由紫红色的砂岩、页岩风化而成的紫色土。

6.局部地热异常:如在冰岛,苔原是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但在热泉附近却分布着草甸。

7.人为作用:如在沙漠边缘营造防护林、填湖造田、培育水稻等活动都可以造成对地带性规律的改变等等。

(小结)陆地上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区域特征,而且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则是绝对的。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规律性中又表现出了复杂性。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地域分异是有规律的。

十二.板书设计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空间尺度划分

1.全球性的地域分异:温度带分异和海陆分异

2.区域性的地域分异: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

二.自然带

1.概念

2.划分

三.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由赤道到两级的地域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

2.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以水热为基础

四.不规律的非地带性现象

十三.练习设计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内蒙古地区的自然带,自西向东依次出现荒漠──草原荒漠──森林草原,其自然带的分布规律是:()

A.纬度地带性 B.由沿海向内陆分异 C.垂直地带性 D.非地带性2.各自然带沿着南北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现象称为()

A.纬度地带性B.由沿海向内陆分异C.非地带性D.垂直地带性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分布在()

A.南北纬25°~35°之间的大陆东部 B.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部C.南北纬35°~50°之间的大陆东部 D.南北纬50°~70°之间的广大地区4.世界上由沿海向内陆分异最明显的是在哪个大陆的中纬地区()

A.北美大陆B.南美大陆C.亚欧大陆D.非洲大陆

5.温带森林中,在大陆东、西部都有分布,且具有不同气候特点的自然带是()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C.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亚寒带针叶林带

6.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差异较明显的地区是()

A.低纬地区 B.中纬地区 C.赤道地区 D.高纬地区

7.海拔高度相近的高山地区,垂直分布层次最多的自然带的山区是在()A.中纬度的东部季风区 B.亚寒带地区

C.亚热带地中海区 D.热带雨林地区

下图表示的是某山垂直自然带的分布。读图回答8~10题。

8.图中①②③依次代表()

A.积雪冰川带、高寒荒漠带、高山草原带

B.高寒荒漠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带、高山草原带

C.高寒荒漠带、积雪冰川带、高山草原带

D.高山草原带、山地针叶林带、高寒荒漠带

9.决定该山山麓自然带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山脉走向 D.山体坡度

10.该山可能位于()

A.赤道附近 B.40°S附近 C.40°N附近 D.极圈附近

(二)综合题

11.读“我国部分地区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中字母代表自然带名称是:A._______带,B._________带,C._______

带。

(2)自然带沿北纬40°自东向西的分布,体现了自然带的______分布规律。这种分布规律的产生主要受________条件的影响较大。从全球来看,这种分布规律在_______纬度地区表现得最典型。

(3)A自然带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气候;B自然带的典型植被类型是______,塑造C自然带地表景观的主要外力是_________。

(4)限制C自然带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是_________。

12.分析下列各种自然现象A~G的地理分布。

A.南半球高纬地区没有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分布。

B.横断山区的“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

C.南美洲安第斯山南段西侧为森林,东侧为沙漠。

D.中纬地区自沿海到内陆由森林带变为草原带、沙漠带。

E.河西走廊的绿洲。

F.非洲自然带呈带状分布,并且南北对称。

G.我国东部自南往北可以划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等五个温度带。

请将代表自然现象的数字顺序号写在其影响因素后面的括号内。

(1)受纬度地带性影响的是()。

(2)受经度地带性影响的是()。

(3)受垂直地带性因素影响的是()。

(4)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的是()。

参考答案

1-10.BAACC、BDAAA

11.(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2)由沿海向内陆分异水分中

(3)温带季风温带草原风力

(4)水(或水分)

12.(1)F、G (2)D (3)B (4)A、C、E

十四.课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使用了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实现探究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主动,有兴趣探索和解决问题,并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得知识和技能,学习效率高,从封闭走向开放,实现课内外.校内外的结合,在作业布置中也体现了“重视证据在探究中的作用”的功能,真正做到了在生活中学习地理。还有待改进的是要注意小组内的角色要明确下来,是否每个人都是导游?小组内的角色是否可以互换,为了讨论的充分是否应该提前布置讨论作业,作业的要求是什么等等。

高一地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3.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课时安排:2课时 八、教学设计 第1课时 【引入新课】 1.从复习提问入手。先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接着复习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即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直接原因;再复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测试题及答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2020·盐城模拟)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读图完成1~2题。 1.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沿X方向热量增加B.沿X方向降水增加 C.沿Y方向热量增加D.沿Y方向降水增加 2.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A.热带草原温带落叶林 B.热带草原亚热带硬叶林 C.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 D.热带雨林亚热带硬叶林 解析:1.D 2.A第1题,依据图示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以判断,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第2题,结合图示已知的自然植被分布状况可推断出甲为热带草原,乙为温带落叶阔叶林。 读我国秦岭附近自然带分布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和乙的自然带分别代表() A.雨林带和针叶林带 B.常绿阔叶林和针叶林带 C.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带 D.针叶林带和冰川带 4.影响该区域自然带分布的因素有() A.海陆位置和纬度B.海陆位置和地形 C.纬度和地形D.地形与洋流

解析:3.B 4.C第3题,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以南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甲位于秦岭以南的山麓地带,因此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乙接近主峰,位于针阔混交林带与灌丛草甸带之间,因此为针叶林带。故B正确。第4题,该图自然带的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水平方向上从南到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逐渐被温带落叶阔叶林取代;垂直方向上,随着山地海拔高度的上升,针叶林取代针阔叶林,然后灌丛草甸取代针叶林。因此影响自然带变化的因素是纬度和地形。故C正确。 干旱指数是反映气候干旱程度的指标,通常为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的比值,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个区域植被覆盖程度。下图为黄土高原多年平均干旱指数。据此完成5~6题。 5.从图中干旱指数看,图示地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是() A.西部B.东部 C.南部D.北部 6.图示地区植被自东南向西北可能依次为() A.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B.森林草原—森林—草原—荒漠草原 C.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D.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解析:5.C 6.A第5题,图示南部地区干燥度最小,说明水分条件好,植被覆盖率高。C正确。第6题,图示地区由东南向西北干燥度越来越大,即水分条件越来越差,植被由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变化。A正确。 下图为美国西部某山谷示意图,两侧山坡植被密度有明显差异。据此完成7~8题。 7.与乙坡相比,甲坡植被稀疏的原因是() A.位于山地北坡,水汽到达少,水分少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知识点总结【考纲】 1.识记自然带的概念、名称与分布规律。 2.理解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成 因。 3.学会分析陆地自然带与世界气候类型的相关性。 【知识点】 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1.表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及其组合上的差异。 2.成因:不同地域物质、能量分布的不同状况。 3.自然带的形成(带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的地域分异 1.水平地域分异 (1)由赤道到两极 影响因素:太阳辐射 形成基础:热量 分布规律:大致与纬线平行,沿东西方向延伸,南 北方向更替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方向延伸

影响因素:降水 形成基础:水分 分布规律:平行于海岸方向延伸,垂直于海岸方向 更替 2.垂直地域分异 规律:地表景观随高度发生有规律的更替现象,纬 度越低,,山体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成因:主要是山地随海拔的增加,水分条件、热量 状况及其, 组合的垂直变化)) 3.非地带性分异规律:主要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 【问题思考】 1.在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能否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不同区域物质、能量分布及其组 合状况是不同的,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 在的。 2.想一想:是不是任何一个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为什么? 答案:并不是所有的山地都具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只有山地达到一定高度,并在一定的纬度范围内,足以 引起自然环境及其组成成分的急剧变化以后,才有可能

出现。因此山地自然带的发育往往与该山地所处纬度及相对高度有关。 3.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为什么会呈现出热带稀树草原景观? 答案:东非高原海拔高、气温低、降水少,不具备形成热带雨林的水热条件。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二、教学目标: 1、陆地自然带的涵义; 2、地域差异原因; 3、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三、重难点讲解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相互影响和制约,共同建造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自然地理环境又具有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地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可以说自然地理环境中不可能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知识点一: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 1、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 为什么在陆地环境中存在着地域差异呢?这个道理其实是很简单的。因为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不同,自然环境显然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有可能做一次长途旅行,如从我国炎热的华南到温凉的北方,或者从多雨的东南沿海到干旱的西北内陆,从高山的山麓攀登到山顶,都会有明显体验。 2、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 3、陆地环境差异性的体现──自然带 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

有些自然带和气候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一般情况下,一种气候区是对应一个自然带的,但有两个是特殊的,一个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两种自然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而中纬度地区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不同(分别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所对应的自然带却相同,都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全球的自然带分布其实是有一定的规律的。 4、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重点) 我国南北跨纬度广。南方纬度低,一年中太阳高度角大,地表面获得太阳光热多,所以气候炎热、气温较高;而北方地区所处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地面获得光热少,所以气候温凉、气温较低。 同学们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自然带从南向北(或从北向南)大致与纬线方向分布一致,即作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自然带的这种分布规律称为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a、由赤道到两极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如非洲大陆、南美洲安第斯山的东部地区,自然带的分布大致也具有纬向地域分异规律。 从图中分布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纬向地域分异规律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而不同的热量条件又会引起水分条件的变化。因此,纬度方向上的地域分异实际上也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下的产物。 在中纬度的沿海地区多雨而内陆地区干旱,自然带又表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这是为什么呢? 主要是因为离海的远近距离不同,获得水分多少也不同。我国东部靠大海(太平洋)由于各地距海远近不同,降水量多少就不一样,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干湿状况,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被,发育着不同的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大致呈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 b、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这种地域分异规律是以水分为基础的,在中纬度地区表现较为明显。如亚欧大陆中部,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两边靠大洋,所受风向不同(东面为季风,夏季吹东南季风,而西面为西风),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所以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有规律变化。 同学们在假期里可能登过山,特别是海拔高度比较大的山脉,大家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随着高度的增加,气压、气温、空气中的水分都会发生变化,所以一些地方有“一山有四季”的说法。这种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水热状况、自然景观也随着发生变化的规律,称为山地 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喜马拉雅山地区由于海拔高度大(珠穆朗玛峰8844.43米),垂直自然带发育是比较典型的。从它所处的纬度来看,它的基带(最下面的一个自然带)与平地上的自然带是一致的,即为常绿阔叶林带。随着高度的增加,自然带也发生相应的变化。 读“珠穆朗玛峰地区的垂直自然带示意图”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1.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三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程标准 ●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现象。 2.地球表层的差异性表现的四种地域分异基本规律。 3.理解产生各种不同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主导因素。 4.了解陆地自然带的基本类型(森林、草原、荒漠)特征。分布,能描述其基本 5.运用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解释地球陆地表面自然带的分布特征;运用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对当地土地利用状况做出评价。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会阅读教材,自主探究、比较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2.通过自主提问的方法学习垂直分异规律。 3.搜集有关人类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事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陆地资源的意义。 2.初步形成正确的资源观与环境观。 教学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读图教学法、组织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分析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以土壤的形成为例,分析说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从总体上看,全球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是这个整体的不同地区,却经常表现出极为显著的地域差异,可以说地球上不可能 存在任何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板书) 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无处不在。不同的空间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组织讨论】集体完成课本P78活动题。 参考答案:1.从图中可以看出,地球陆地表层主要有森林自然带景观、草原自然带景观、荒漠自然带景观等。森林自然带可以分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

1-3-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3-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2012·山东省青岛市高三统一质检)下图中的虚线为“某水平自然带在图示地区分布的最北界线”,据此回答1~2题。 1.该自然带的植被类型为() A.亚热带常绿硬叶林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2.与该自然带在我国分布的最北界线相比,图示界线() A.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 B.纬度较高,主要原因是该地不受西北季风影响 C.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多山地丘陵地形 D.纬度较低,主要原因是该地受寒流影响大 答案:1.B 2.A 解析:第1题,根据图示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以及洋流分布,可以确定该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第2题,与我国相比,该自然带在日本分布纬度更高,原因在于日本受海洋和暖流影响大。 (2012·安徽省安庆市高三教学质检)读“我国部分山地垂直带谱

图”,完成3~4题。 3.按低纬到高纬排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B.丙—乙—甲 C.乙—甲—丙D.甲—丙—乙 4.图中针叶林分布高度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A.坡向B.地形 C.水分D.热量 答案:3.B 4.D 解析:垂直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类似于自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都是以热量变化为主导因素引发的。相同自然带的气温、降水环境大致相当,同一自然带纬度越高,海拔高度越低,所以甲纬度最高,丙纬度最低。 读下图,完成5~6题。

5.“五原春色旧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今西安)花落时。”诗歌中描述的现象() A.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是由两地的水分差异造成的 C.是由流经两地的河流不同造成的 D.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 6.“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句诗从地理角度理解,反映了() A.冬季风到达不了玉门关 B.植被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C.玉门关的热量条件不适合杨柳种植 D.玉门关以西绝对无杨柳生长 答案:5.A 6.B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五原与西安有一定的纬度差,相对于西安而言,“五原春色归来迟”应是五原的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所致,故诗歌中描述的现象反映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第6题,玉门关位于甘肃省,处于我国的非季风区,降水少,诗句反映了植被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读“部分陆地自然带分布和气候条件关系示意图”,回答7~8

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1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高考频度:★★★★☆难易程度:★★★☆☆ 加拿大落基山南段众多国家公园,自然风光美丽壮观,2017年3月,中国某旅游团到加拿大旅行考察。读“50°N附近温哥华—温尼伯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1—3题。 1.根据图中信息,判断温尼伯的自然带是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亚寒带针叶林带 C.苔原带D.冰原带 2.从温尼伯乘车前往落基山前的莱斯布里奇,发现沿途的景观带依次过渡为A.森林草原、森林、荒漠草原、草原 B.荒漠草原、草原、森林草原、森林 C.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 D.草原、荒漠草原、森林、森林草原 3.游客继续西行至温哥华,发现这里与莱斯布里奇景观不同,造成这种景观差异的基础是A.热量B.地形 C.水分D.洋流 【答案】1.B 2.C 3.C 3.温哥华位于大陆西岸,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被山地抬升形成迎风坡,暖流流

过增温增湿,因此降水丰沛;而莱斯布里奇处于背风坡,降水少。故C 正确。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一、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经度地带性) 定 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 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地带与纬线 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 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 水分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 热量为基础 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变化例证 ◆方法技巧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由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2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课标解读】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却是绝对的。一方面,不可能找到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另一方面,再小的区域,其内部仍然存在着差异。所以,区域才可以一直逐级划分下去。由于各要素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它们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地理环境在地域分异上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条“标准”旨在通过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认识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从本条“标准”的要求来看,首先应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其次,通过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一般指地带性分布规律。对于地带性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教师也要心中有数。 对于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在科学界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存在着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布规律;另一种认为,只有纬度地带性称得上地带性规律,其他都是非地带性。在高中阶段,不必拘泥于讨论此问题,可以从不同空间尺度的地域分异的角度说明,即在全球范围存在着自低纬到高纬的纬向地域分异规律;中纬度地区存在着自沿海到内陆的经向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存在着自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因海陆分布、地形、河湖等引起的属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带的界线是对地理环境客观现实的反映,同时又是人为主观划分的,所以需要说明,各自然带之间的界线,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总是由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逐渐过渡到另一种自然带的典型景观。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和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3)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4)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鲁教版地理必修1《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1~2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问:地理环境存在的差异性有规律吗? 问:地域分异规律有哪些?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说出不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 2.理解不同地带性规律的特点。 二、课时安排:1课时。 三、课型:新授课。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说出不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 2.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地带性规律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比较法;图示法。 六、教学过程: 1.复习式导入:复习全球气候类型图,从而引出自然带。 自然带命名:热量带+植被带。 不同气候类型对应不同的自然带: 欣赏图片,说出所属的自然带,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2.创设情境:坐火车从我国海南岛一直到黑龙江,沿途自然带的变化,引出纬度

地带性规律(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继续创设情境:坐火车从我国辽宁一直到新疆,沿途自然带的变化,引出干湿度地带性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以珠穆朗玛峰地区自然带的变化引出垂直地带性规律(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规律)。

介绍雪线知识:雪线常年积雪的下限,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是一种气候标志线,即0℃的气温。 影响雪线的因素:热量和降水。在其它情况等同之下: (1)纬度越低,雪线的高度越高; (2)同一山体,阳坡雪线高于阴坡; (3) 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则反。 针对练习:下面哪座山位于中国秦岭—淮河以北的暖温带地区? 结论:山麓基带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垂直分异:类似与从低纬到高纬自然带的变化。 判断下列诗句分别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 ①五原春色归来迟,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安花落时。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3.非地带性规律(地方性):由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引起自然景观的无规律性分布。 具体案例:①自然带的缺失。如:南半球无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海陆分布引起的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②改变了自然带的分布。如:南美的巴塔哥尼亚荒漠。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 ③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如: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的分布。 ④自然地理现象的斑状分布。如:荒漠带中斑块状分布的绿洲。四川盆地的紫色土。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适用学科 适用区域
地理 通用
适用年级 课时时长(分钟)
高一 2 课时
主干考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近三年考情
2019 年全国 I 卷 1 题 2019 年全国 I 卷 10-11 题 2019 年全国 II 卷 6-7 题 2019 年全国 I 卷 37 题
分析预测
此部分知识是在学习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相关知识之后,对 自然地理环境知识的提升与理论整合。有助于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纵
向、横向联系,促进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发展。同时,也为学生以后学 习人文地理与区域地理做铺垫,因此更会在大题中出现。
考一点、精知讲识1讲解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自然景观地区差异使地表各种自然要素多呈带状分布,形成自然带。不同的
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如下图所 示(以北半球为例): 【特别提示】 自然带的分布并不完全与气候类型相吻合,因为自然带是气候、 地貌、水文、生物和土壤等多种要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1)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 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2)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 为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 (3)热带沙漠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不是热带沙漠带,而是热带荒漠带。 【例题 1】 关于陆地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叙述错误的是( )

精品资料
欢迎下载
A.地域差异在同一自然带中是不存在的
B.自然环境中有相同的地区,也有相似的地区
C.陆地自然环境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上的相互叠加,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
D.两相邻的不同自然带之间,都有明显的分异界线
【答案】C
【解题指导及错因诊断】本题考查了对地域差异的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在每一个自然带中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是差异程度不同而已;由于地域差异的存
在具有普遍性,自然环境中是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地区的。相邻自然带逐渐过
渡,没有明显的分异界线。
考点精讲 2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概念: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往往在某个确定方向上(如东西方向上或
南北方向上)保持特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确定方向上(如南北方向上或东西
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这种有规律更替的现象就是地域分异规律。
基本原因:太阳辐射的纬度间热量差异和因海陆位置不同导致的水分差异。
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经度地带性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 作有规律的更替;或者说每个
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 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作 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
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影响 因素
主导因素 成因总结
热量(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海陆位置)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
化,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 特征
延伸方向 更替方向 典型地区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中纬度地区

高三地理 1.3.3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为什么存在地域差异性? 2.如果你从北京向西一直走到乌鲁木齐,沿途自然景观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规律? 生(回答) 1.陆地上不同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 2.依次为森林、森林草原、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这反映了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推进新课 师出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 为什么低纬和高纬地区自然带东西延伸,而中纬地区自然带东西更替? (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师 投影: 师读图说出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由低纬到高纬依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随纬度由低到高如何变化?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自然带是否一样?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 生不一样。亚热带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东岸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气候类型是自然带形成的基础,一般来说,不同的气候会形成不同的自然景观。对比世界陆地自然带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请比较自然带与气候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生讨论后回答。 区别:气候带只反映气候规律,自然带反映气候、土壤、动植物等地理事物构成的自然环境整体。联系:气候是构成自然带的最活跃的因素,气候带是划分自然带的基础。(如下图) 投影:

师亚热带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特征有何不同? 生西岸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 投影: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油橄榄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樟树。(提醒学生注意观察两种植物的叶子和果实特征,思考存在差异的原因)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形特征上有何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学生讨论,教师总结) 师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需要减少蒸腾作用,避免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每一个自然带都具有相应的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和代表性土壤。其中,气候是最基本的要素和因素,植被是最显著的标志。 投影: 图表: 纬度带自然带构成要素 气候类型典型植被典型土壤 低纬度 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砖红壤 热带季雨林带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砖红壤性红壤热带疏林草原带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燥红土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热带荒漠荒漠土 中纬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褐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和 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红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 海洋性气候 温带落叶阔叶林棕壤、褐土温带草原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草原黑钙土温带荒漠带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荒漠荒漠土 高纬度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大陆性气候或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灰化土寒带苔原带寒带苔原气候苔原冰沼土极地冰原带寒带冰原气候冰雪裸地未发育 师因为自然植被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所以自然带往往以植被类型命名。 为什么根据植物群落可以区分出不同的陆地自然带? 生绿色植物是陆地自然带中的生产者,而植物群落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决定着消费者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是自然地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是一个基本的规律。地理环境不同的结构和特征是地球圈层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地域分异规律是地理环境结构和特征的具体体现。本节讲述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理环境存在空间上的差异;二是空间差异上存在规律性。所谓的地域分异规律是指地理环境组成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变化规律,本教材把这种规律描述为:“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地垂直地域分异”(教材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⑴感悟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无处不在。 ⑵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特征之一── 差异性。 2 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难点: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读图能力都是比较差的,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要加强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要使学生对这个规律具有深刻的印象,就要激发学生对本题的重视与探究的心理状态。 五、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制作,前预习学案,内探究学案,后延伸拓展学案,不同区域环境图片、胶片、空白世界地图。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时安排:1~2时 八、教学过程

第14讲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第14讲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纬度地带分异规律:以热量为基础,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如图中大陆东岸从南向北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 (2)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南北延伸,东西更替,主要分布在中纬度地区。如图中温带地区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自然带的分布与气候类型的分布:二者并不完全吻合,相同的自然带对应的气候类型不尽相同,如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对应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相同的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不唯一,如温带大陆性气候对应的自然带主要是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 2.垂直分异规律

(1)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一般是先增多后减小。 (2)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与其基带所在纬度向高纬度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一致。 (3)影响垂直自然带谱的因素有山地所处纬度和山地的相对高度。 (4)从图中可知,该山地同一自然带南坡高于北坡(积雪冰川带除外),由此推断南坡热量条件好于北坡,南坡应为阳坡。 (5)图中南坡雪线低于北坡,说明南坡比北坡降水量多,南坡为迎风坡。 3.地方性分异规律 (1)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其原因是南半球该纬度地带大部分是海洋。 (2)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带,其原因是地势高,热量和水分不足,不能形成热带雨林带。 (3)美洲大陆西海岸的自然带南北延伸呈条带状,其原因是受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4)南美洲40°S以南的大陆东岸为温带荒漠带,西岸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其原因是大陆西岸为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多;大陆东岸为背风坡,降水少。 微点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人教版地理必修1《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word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学设计 一、内容分析 1.设计思路 这段内容要讲清楚的两个核心概念是“差异的空间尺度”和“差异的变化规律”。教材内容也 围绕这两个概念展开。 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无论在自然地理过程上,还是在自然地理特征上,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差异。而空间差异有不同的尺度,正像教材中讲的那样,海陆差异是全球性的地域分异,陆地上的自然带是相对较小尺度的地域分异。还有更小尺度的区域差异。从哲学的角度看,差异是绝对的,而统一是相对的。建立这个概念极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科学地分析地理问题。例如区域比较是地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然而选择比较的区域,在空间尺度上要有可比性。 区域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教材从自然带的分布现象入手,分三个方面重点讲述地理环境地域差异的表现和分异规律:主要受纬度因素影响的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陆因素影响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主要受海拔影响的山地垂直地域分异。侧重分析了不同的景观特征。 通过本节教学,让学生建立对地域差异的感知,并通过景观图片和有目的的启发式提问、探究式的讨论,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地域分异的规律及成因,最后通过课堂练习来达到强化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通过贴图游戏来帮助学生树立地域差异的空间概念。 2.“活动1”和“活动2“的设计意图 这两个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分析如何正确地利用地域分异规律。活动1的问题本身是比较开放的,结论也无对错之分,关键是通过研讨,使学生懂得在生态建设中应该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这样才能更科学地建设和保护环境。西北地区生态建设问题是一个真实的问题,因此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研讨过程中,要注意教材给出的限定条件:西北地区。因此要考虑西北地区的自然条件,并参考这里给出的小资料,然后再进行分析。活动2的问题是关于旅游线路设计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看作一个虚拟的问题,因为实际中是很难做到的,目的只是让学生加深对垂直带谱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①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 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三、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地域差异; ⑵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⑶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⑷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⑴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 ⑵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从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⑶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学习本节课的体会和见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Ⅰ 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王金铜(石狮一中 362700) 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二. 运用各种图像让学生认识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通过阅读《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分析自然带的分布,归纳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布规律。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模块I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异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各要素的知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和分析能力,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初步适应上课讨论的方式,便于探究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知并非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中,由学生在自有经验基础上自主建构形成的。城市学生远离自然,生活经验缺乏,在新知的建构方面欠缺感性材料,无法自主实现书本知识与个人经验的结合,因此,教师必须采用有效的方法给予弥补、辅助,帮助学生完成新知的建构,当好学生新知形成的“接生婆”(苏格拉底)。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归纳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如果将总课题突兀地交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只会无从着手。而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 充分调动学生的旧有知识储备,并通过陆地自然景观图片展示,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并予以补足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按照从个别到一般、从现象到规律的归纳法,帮助学生建立新知。 (二)学法 探究发现法,学生活动不停留在表面的热热闹闹,而力求始终保持学生的思维

说课稿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课标版高中地理1(必修)第五章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我将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高中地理必修一的最后一节内容,从它的位置安排就可以看出它的定位:即是对自然地理知识的总结、归纳和融合。所以在教学中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做好纵向、横向联系,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本节教材从总体上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之一──差异性,二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是通过自然带的地带性分布规律来体现的。本节课主要是以地理分布规律为中心内容,在教学时,要突出读图分析、推断的环节,而且所提供的图表、资料必须有利于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地理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大方面: 知识与技能:1、通过不同地区景观图差异感知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存在 2、识记自然带概念、理解陆地自然带形成原因 3、提高读图与语言表达的能力 4、分析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形成与表现 5、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理,分析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怎样利用地 域分异规律来改造环境。 过程与方法:1、尝试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的分布规律,做到图文转换来表述其分布。 2、在课堂活动中体验不同自然带的自然景观,进一步理解陆 地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尝试从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原 理分析人类生活生产的现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