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肾综合征出血热考点

肾综合征出血热考点

11. 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HFRS):是由汉坦病毒(HV)
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临床上以发热、休克、充血、出血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主要临床表现。典型病例呈五期经过。
【病理生理】
(1) 休克:病程的3~7天常出现的低血压休克称为原发性休克,少尿期以后发生的休克称为继发性休克。原发性休克的原因主要是全身小血管广泛受损,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大量外渗使血容量下降。继发性休克的原因主要是大出血,继发感染和多尿期水与电解质补充不足,导致有效血容量不足。
(2) 出血:发热期皮肤黏膜的小出血点是由于毛细血管损伤、血小板减少和血小板功能异常所致。低血压休克期至多尿前期,主要是DIC导致凝血机制异常,此外血小板减少和功能障碍、肝素类物质增加和尿毒症等亦能导致出血。
(3) 急性肾衰竭:①肾血流障碍;②肾脏的免疫损伤;③肾间质水肿和出血,压迫肾小管,使尿量减少;④肾缺血坏死;⑤肾素、血管紧张素Ⅱ的激活,使肾动脉收缩,因而肾皮质血流减少,肾小球滤过率下降;⑥肾小管管腔可被蛋白、管型等阻塞,使尿液排出受阻。
【临床表现】
典型病例表现为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五期经过。
(1) 发热期:
① 发热:多数患者起病突然,有畏冷。发热,体温39~40℃之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3~7天。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轻型患者热退后症状缓解,重症患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
② 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少数患者眼眶疼痛。头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并可有胃肠道中毒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部分患者出现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等精神症状。
③ 毛细血管损害征:主要表现为出血、充血、渗出水肿。皮肤充血潮红主要见于颜面、颈、胸部,重者呈醉酒貌。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口腔的软腭和咽部,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黏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如在病程4~6天,腰、臀部或注射部位出现大片瘀斑,可能由DIC所致,是重症表现。渗出水肿征主要表现在球结膜水肿。
④ 肾损害:蛋白尿、管型。
⑤ 肝损害:ALT/AST升高,黄疸
(2) 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病程4~6日,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表现:血压改变;心血管系统的表现;水电及酸碱紊乱;DIC;脑水肿、脑出血; 肾损加重,出现衰竭,少尿或无

尿;ARDS;多器官功能衰竭。
(3) 少尿期:一般认为24小时尿量少于500ml为少尿,少于50ml为无尿。少数患者无明显少尿而出现氮质血症,称为无少尿型肾功能不全。少尿期一般发生于5-8日,临床表现为尿毒症,酸中毒,水和电解质紊乱,严重者出现高血容量综合征和肺水肿。
(4) 多尿期:病程9~14天,分为三期。
① 移行期:每日尿量由500ml增至2000ml,虽尿量增加,但血BUN和肌酐等反而增高,症状加重。
② 多尿早期:每日尿量超过2000ml,氮质血症未见改善,症状仍重。
③ 多尿后期:尿量每日超过3000ml,并逐日增加,氮质血症逐步下降。此期若水和电解质补充不足或继发感染,可发生继发性休克。
(5) 恢复期:尿量恢复为2000ml,精神食欲基本恢复。
【诊断】
(1) 流行病学资料:发病季节,病前两个月进入疫区并与鼠类或其他宿主动物接触史。
(2) 临床表现:早期三种主要表现(发热中毒症状、充血出血外渗体征、肾损害)和病程的五期经过(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
(3) 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尿蛋白大量出现和尿中带膜状物有助于诊断。血清、血细胞和尿中检出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抗原和血清中检出特异性IgM抗体可明确诊断。特异性IgG抗体需双份血清效价升高四倍以上有诊断意义。RT-PCR检出汉坦病毒RNA有助于诊断。
【治疗】
“三早一就”为本病治疗原则,即早发现、早期休息、早期治疗和就近治疗。
(1) 发热期:抗病毒、减轻外渗、改善中毒症状、预防DIC。
(2) 低血压休克期:积极补容、注意纠酸、改善微循环。
(3) 少尿期: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4) 多尿期: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止继发感染。
(5) 恢复期: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