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传输原理》复习提纲..

《传输原理》复习提纲..

《传输原理》复习提纲..
《传输原理》复习提纲..

《冶金传输原理》复习提纲

Ⅰ、基本概念

一、动量传输

1、流体;连续介质模型;流体模型;动力粘度、运动粘度、恩式粘度;压缩性、膨胀性

2、表面力、质量力;静压力特性;压强(相对压强、绝对压强、真空度);等压面

3、Lagrange 法、Euler法,迹线、流线

4、稳定流、非稳定流,急变流、缓变流,均匀流、非均匀流

5、运动要素:流速、流量,水力要素:过流断面、湿周、水力半径、当量直径

6、动压、静压、位压;速度能头、位置能头、测压管能头、总能头;动能、动量修正系数

7、层流、湍流;自然对流、强制对流

8、沿程阻力、局部阻力;沿程损失、局部损失

9、速度场;速度梯度;速度边界层

二、热量传输

1、温度场、温度梯度、温度边界层;热流量、热流密度

2、导热、对流、辐射

3、导热系数、对流换热系数、辐射换热系数、热量传输系数

4、相似准数Fo、Bi、Re、Gr、Pr、Nu

5、黑体、白体、透热体;灰体;吸收率、反射率、透过率、黑度

6、单色辐射力、全辐射力、方位辐射力;角系数;有效辐射;表面网络热阻、空间网络热阻

7、解析法、数值分析法、有限差分法、集总参数法、网络元法

三、质量传输

1、质量传输;扩散传质、对流传质、相间传质

2、浓度、速度、传质通量;浓度场、浓度梯度、浓度边界层

3、扩散系数、对流传质系数

4、Ar、Sc、Sh准数

Ⅱ、基本理论与定律

一、动量传输

1、Newton粘性定律

2、N-S方程

3、连续方程、能量方程、动量方程、静力学基本方程

二、热量传输

1、F-K方程

2、Fourier定律

3、Newton冷却(加热)公式

4、Planck定律、Wien定律、Stefen-Boltzman定律、Kirchhoff定律、Beer定律、余弦定律

5、相似原理及其应用

三、质量传输

1、传质微分方程、Fick第一、二定律

2、薄膜理论、双膜理论、渗透理论、更新理论

Ⅲ、基本理论与定律在工程中的应用

一、动量传输

1、连通容器

2、连续方程、能量方程、动量方程的应用、烟囱计算

3、流体阻力损失计算

二、热量传输

1、平壁、圆筒壁导热计算

2、相似原理在对流换热中的应用

3、网络单元法在表面辐射换热中的应用

4、通过炉墙的综合传热、火焰炉炉膛热交换、换热器

5、不稳态温度场计算:解析法;有限差分法

三、质量传输

1、平壁、圆筒壁扩散计算

2、相似原理在对流传质中的应用

3、炭粒、油粒的燃烧过程

4、相间传质(气—固、气—液、多孔材料)

Ⅳ、主要参考题型

一、填空

1、当体系中存在着(、、)时,则发生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既可由分子(原子、粒子)的微观运动引起,也可以由旋涡混合造成的流体微团的宏观运动引起。

2、连续介质模型是指()。

3、温度升高、压强减少,则液体的粘度();气体的粘度()。

4、流体静压强的特性为()。

5、作用在流体上的力有(、)二种。

6、静止液体作用于平面壁上的压力P为(浸水面积)与(其形心的液体压强)的乘积。它的方向为受压面的(内法线)方向。

7、流体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二种。

8、流体运动要素不随时间而变化,只随空间位置不同而变化的流动称为( ).非稳定流是指()。

9、迹线是( );流线为()。.

10、流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过流断面的液体数量),有()、()、()三种。

11、对于圆管中的流体,流动状态的判据依据是()。

12、层流是();湍流是指()。

13、对于圆管中的流体,其流动状态为层流时的沿程阻力系数为()。

14、时均速度是();时均压强是()。

15、过流断面突然缩小、突然扩大的沿程阻力系数分别为(、)。

16、温度梯度、速度梯度、浓度梯度分别是指(、、)。

17、热量传输的三种基本方式为(、、)。

18、单色辐射力是指(),全辐射力又是()。

19、黑体、白体、透明体分别是指()、()、()。

20、热辐射中的Planck定律、Wien定律、Stefan-Boltzman定律、Kirchhoff定律分别为(、、、)。

21、角系数是指(),两相距很近的平行大平面的角系数分别为()、()。

22、有效辐射是指(),表面辐射热阻、空间热阻分别为()、()。

23、质量传输的三种基本方式为(、、)。

24、二元混合体系中,两组分的质量分数关系为();摩尔分数关系为()。

25、传质通量是()。

26、Fick第一、二定律分别为(、);Fourier定律为();Newton粘性定律()。

27、导温系数a=( );动力粘度μ=()。

28、速度场、温度场、浓度场分别是指()、()、()。

29、Fo=( ) ,Bi=( ),Re=( ), Nu=( ), Pr=( ),Gr=( )。

30、Sh=( ), Sc =( ), Ar=( )。

二、计算

1、一滑动轴承,轴与轴承的间隙0.1cm,轴的转速2980r/min,轴的直径D=15cm,轴承宽度

b=25cm。求轴承所消耗的功率。润滑油的粘度为0.245Pa.s。

2、一沿着涂有润滑油的倾角为300的斜面等速向下运动的木板,其底面积为50×50cm,其质量为

5千克,速度为1m/s,平板与油斜面的距离为δ=1mm。求润滑油的动力粘度系数。

3、如图1为水管路系统,已知D1,D2,L1,L2,H,λ1,λ2,ξ1,ξ2。求出口流速υ,并

绘出其总水头线和测压管水头线示意图。

4、如图2为一喷嘴,出口直径D1=10 cm,管端直径D2=40 cm,流量Q=0.4 m3/s,喷嘴和管以法

兰盘连接,共用12个螺栓,不计水和管嘴的重量,水流水平射向一垂直壁面,试求壁面所承受

的水平推力及每个螺栓受力。

图1 图2

5、如图3 小管直径D1=0 .2 m,大管直径D2=0.4 m。P1=70 KN/ m2,P2=40 KN/m2 ,2-2断面流速为1 m/s。1、2断面高度差为1 m。试判断水在管中的流动方向,并求水流经两断面间的水头损失。

6、水箱侧面壁接出一直径D=0.20m的管路,如图4所示,已知H1=2.0m,H2=3.0m,不计任何损失,求A点的压强及出流流速。

7、某冶金炉墙分别由耐火砖、硅藻土砖、保温板、金属薄板组成,厚度分别为125, 125,60,4 mm,导热系数分别为0.4, 0.14, 0.10, 45 W/m.℃。已知炉内、外侧壁温分别为600℃,50℃,求炉墙单位面积上的热损失及炉墙的温度分布。

8、某热风管道的内、外径分别为200、220mm,管外包扎厚度为50mm的隔热材料,管壁与隔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分别为50.6 , 0.2 W/m.℃。已知管内、外表面温度分别为250℃,50℃,求通过管道的单位长度上的热损失及两层接触界面的温度。

图3 图4

9、空气流以3.1 m/s 的速度平行于水的表面流动,水的温度为15 ℃,其饱和蒸气压为1705 Pa ,空气温度为20 ℃,求表面长为0.1米范围内水的蒸发速率。已知空气中的水汽分压为777 Pa ,总压为98070 Pa ,空气粘度系数为15.5×10-6 m 2/s ,水汽在空气中的扩散系数为7.25×10-2 m 2/h 。

提示:)

(Re 036.0)(Re

664.031

8.031

2

1湍流层流Sc Sh Sc Sh ==

10、由组分A (O 2)和组分B (CO 2)组成的二元一维稳态扩散体系,c A =0.0207kmol/m 3,c B =0.0622 kmol/m 3,u A =0.0017m/s,u B =0.0003m/s,试计算其主流速度和传质通量。

11、某炉气温度为1627℃,炉气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为1.3Kg/m 3

,炉外大气温度为30℃,试求 当距炉门坎高2.0m 处,炉膛相对压强为12Pa 时,炉门坎处是冒烟还是吸冷风?

12、烟气平均温度为1300℃,烟气在标态下的密度为1.3kg/m 3,烟囱底部要求的负压为100Pa ,周围大气温度15℃,试求烟囱高度(不考虑烟气的流动)。

13、两块平行放置的大钢板,其间距远小于长和宽。已知钢板的温度分别为727℃、27℃,黑度均为0 .8。若视钢板为灰体,试计算其自身辐射、有效辐射及净传热量。

14、有一管径为10 mm ,长为10m 的小水平直管,管中水流速为0.131m/s ,室温下水的粘度为1.31×10-6 m 2

/s ,试判定其管中水的流态并求其能量损失?

15、已知空气流动速度场v x =6(x+y 2),v y =2y+z 3,v z =x+y+4z,试分析此流动状态是否连续?

三、 问答与分析

1、 试述三种传输现象的普遍规律。

2、 简述流线的特点.

3、 试说明串联、并联管路的特点,并分析减少流体阻力损失的途径

4、 试分析影响对流换热、对流传质的主要因素。

5、 试分析某平壁炉墙的综合传热情况。

6、 简述对流传质中的薄膜理论。

7、 试比较相似原理在对流换热、对流传质中的应用。 8、 试简单说明速度边界层、温度边界层和浓度边界层。 9、 简单分析自然排烟烟囱的工作原理。 10、 利用传质有关理论,分析炭粒、油粒的燃烧过程。

Ⅴ、部分参考题答案

一、填空题

1、当体系中存在着(速度梯度、温度梯度、浓度梯度)时,则发生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既可由分子(原子、粒子)的微观运动引起,也可以由旋涡混合造成的流体微团的宏观运动引起。

2、连续介质模型是指(不考虑分子之间的间隙,把流体视为无数连续分布的流体质点组成的连续介质)。

3、温度升高、压强减少,则液体的粘度(减少);气体的粘度(增加)。

4、流体静压强的特性为(方向与作用面垂直并指向作用面;任一点上的压力在各个方向上是相同的)。

5、作用在流体上的力有(表面力、质量力)二种。

6、对流传质薄膜理论、渗透理论、更新理论的结论分别是(i i

i D k δ'

=)、(πτD k i 2=)、

(DS k i =)。

7、流体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拉格朗日法)、(欧拉法)二种。

8、流体运动要素不随时间而变化,只随空间位置不同而变化的流动称为(稳定流).非稳定流是指(流体运动要素随时间而变化,且随空间位置不同而变化的流动)。 9、迹线是(流体质点的运动轨迹线);流线为(同一瞬间各流体质点运动方向的总和(速度向量所构成的连线))。.

10、流量是(单位时间内通过过流断面的液体数量),有(体积流量)、(质量流量)、(重量流量)三种。

11、对于圆管中的流体,流动状态的判据依据是(Re c =2300)。

12、层流是(所有流体质点只作沿同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湍流是指(流体质点作复杂的无规则运动)。

13、对于圆管中的流体,其流动状态为层流时的沿程阻力系数为(Re

64

=λ)。

14、时均速度是(瞬时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时均压强是(瞬时压强在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值)。 15、过流断面突然缩小、突然扩大的局部阻力系数分别为(???? ?

?-=

12121A A k 、2

212

1211???? ?

?-=???? ?

?-=A A k ν

ν )。 16、温度梯度、速度梯度、浓度梯度分别是指(温度场中,法线方向上的温度变化率、

速度场中,法线方向上的速度变化率、浓度场中,法线方向上的浓度变化率)。 17、热量传输的三种基本方式为(传导传热、对流换热、辐射换热)。

18、单色辐射力是指(若辐射能力仅指某波长λ下波长间隔d λ范围内所发射的能量),全辐射力又是(发射物体每单位表面积、单位时间内向半球空间所发射的全部波长的能量)。

19、黑体、白体、透明体分别是指(吸收率等于1,反射率、透过率均为0的理想物体)、(反射率等于1,吸收率、透过率均为0的理想物体)、(透过率等于1,反射率、吸收率均为0的理想物体)。

20、热辐射中的Planck 定律、Wien 定律、Stefan-Boltzman 定律、Kirchhoff 定律分别

为(1

251-=

-T

c E e

C b λλλ、λmax ·T =2897. 6、4

)100

(

T C E b b =、εa =)

。 21、角系数是指(任意两表面所组成的体系,其中一个表面所发射的辐射能投射到另一表面上的能量占发射总能量的百分数,称为第一表面对第二表面的辐射角度系数),两相距很近的平行大平面的角系数分别为( 011=? 022=? 112=? 121=? )。

22、有效辐射是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所射离的辐射能 ),表面辐射热阻、空间热阻分别为(

222111A 1A 1εεεε--或 )、(12

1A 1

?)。 23、质量传输的三种基本方式为(分子扩散、对流传质 、相间传质)。

24、二元混合体系中,两组分的质量分数关系为(1=+B A ωω);摩尔分数关系为(1=+B A εε)。

25、标态下气体、液体、固体的扩散系数的数量级分别是(10-5-10-4 m 2/s )、(10-10-10-9 m 2/s )(10-14-10-10 m 2/s )。

26、Fick 第一、二定律分别为( n C D J i i i ??-=、2

2x C D C i i

i ??=??τ);Fourier 定律为(n t q ??-=λ);Newton 粘性定律(dy

d dy d )

(ρυνυμ

τ-=-=)。 27、导温系数a=(λ/(c ρ) );动力粘度μ=(ρν)。

28、运动粘度、热扩散系数、扩散系数的单位分别是(m 2/s )、(m 2/s )、(m 2/s )。 29

单位体积物体的蓄热速率

单位体积物体的导热速的总时间温度扰动传播整个物体物体加热或冷却时间=

===τρλτ

///22c L a L Fo ,

阻物体表面以外的传热热物体内部的导热热阻

=

==∑

∑αλλα1l l Bi ,

μ

ρυνυL L ==

Re , λ

hl

Nu =

,

a

ν

=

Pr ,t gL Gr ?=

2

β

30、i i D l

k Sh =, i D Sc ν=, ρρρν

023-=gL Ar 。

二、计算题 1.一沿着涂有润滑油的倾角为30°的斜面等速向下运动的木板,其底面积为100×100 cm ,其质量为10 kg ,速度为2 m/s ,平板与油斜面的距离为δ=1 mm 。求润滑油的动力粘度。

解:N

F F mg 495.08.910sin =??==α

s

Pa A

F A F ?===00245.0υδμδυμ

2.某流体的密度为1000kg/m 3,粘度为0.01cm 2/s,在水平板上流动,距板端长度1m 时的速度分布υx =2+3y-y 3.试求在空间点(x=1m,y=1m )处x 方向的动量通量。 解:物性通量:

0)33(=-=??=y y

μυ

μ

τ 对流通量:

Pa

s

m 16000/4132===-+=ρυυυ对流通量

3.如图小管1截面积A 1=0.1m 2,大管2截面积A 2=0.2m 2。已知P 1=100 kPa ,P 2=50 kPa ,管中水流量为0.4m 3/s 。1、2断面高度差为1 m 。试判断水在管中的流动方向,并求水流经两断面间的水头损失。

解:1-1、2-2断面流速分别为:

s

m A q s

m A q /2//4/2211====υυ

将基准面取在1-1水平面上,则1-1、2-2处

的总水头分别为:

m z g

p g

E m z g p g

E 2.628.10222

2

2211

2

11=++

=

=++=ρυρυ 因为E 1>E 2,所以流动方向是1-1面流向2-2面。

1-1面流向2-2面间的水头损失: H w =E 1-E 2=4.6m

4.某炉气温度为1300℃,炉气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为1.3kg/m 3,炉外大气温度为30℃,空气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为1.293kg/m 3。当距炉门坎高2.0m 处,炉膛相对压强为12Pa 时,试问炉门坎处是冒烟还是吸冷风?

解:炉气密度 30 1.3

0.225/130011273

t Kg m t ρρβ===++

空气密度 3'0'

/225.1273

151293

.11m Kg t

=+

=+=

βρρ 把基准面取在炉门坎水平面上,则炉门坎处的炉膛的相对压强为:

'

12()12

2(1.2250.225)1080t t P P H g Pa ρρ?=?--=--?=-<

所以炉门坎处是吸冷风。

5.烟气平均温度为1300℃,烟气在标态下的密度为1.3kg/m 3

,烟囱底部要求的负压为100Pa ,周围大气温度15℃,空气在标态下的密度为1.293kg/m 3

,试求烟囱高度(可不考虑烟气的流动)。

解: 炉气密度: 30

/225.0273

130013

.11m Kg t

g g +

=

+=

βρρ 空气密度: 30/225.1273

151293

.11m Kg t

a a =+

=+=

βρρ

烟囱高度:310225

.0225.110

/1001m g H H g a t =-=-=

ρρυ

6.有一管径为10 mm ,长为10m 的小水平直管,管中水流速为0.131m/s ,室温下水的粘度为1.31×10-6 m 2/s ,水的密度为1000kg/m 3。试判定此管中水的流态,由已有条件是否能求其沿程能量损失?如果可以,其能量损失是多少?

解: 水的雷诺数:

60.1310.01

Re 100023001.3110

d υν-?=

==

沿程损失: 22

22

640.0552Re 25502

L L L L h mH O

d g d g L Pa

d υυλρυ

λ

=====或p

7.某冶金炉炉墙分别由耐火砖、金属薄板组成,厚度分别为125mm, 4 mm ,导热系数分别为0.40, 40 W/m.℃。已知炉内、外侧壁温分别为850℃,50℃,求炉墙单位面积上的热损失及中间温度。

解:炉墙单位面积上的热损失:

212

12

85050

2559 /0.1250.004

0.4040

t t q W m δδλλ--=

=

=++外

中间温度:

110.125850255950.30.40

t t q

δλ=-=-=中内 8.某冶金炉炉墙分别由耐火砖、保温层、金属薄板组成,厚度分别为125, 125,5 mm ,

导热系数分别为0.40, 0.10, 40 W/m.℃。已知炉内、外侧壁温分别为850℃,50℃,求炉墙单位面积上的热损失及炉墙的温度分布。

解:炉墙单位面积上的热损失:

23

3

2211/ 51240

005

.01.0125.040.0125.050

850m W t t q =++-=

++-=

λδλδλδ外

中间温度:

1112120.125

8505126900.40

0.1250.125

850512+51

0.400.10

t t q

t t q δλδδλλ=-=-==-=-=2131(+)()℃

9.两块平行放置的大钢板1、2,其间距远小于长和宽。已知钢板的温度分别为727℃、

27℃,黑度均为0 .8。若视钢板为灰体,试计算两钢板的自身辐射及其间的辐射热交换量。

解:钢板1自身辐射:244

11/10536.4100m J T C E b ?=???

??=ε

钢板2自身辐射:24

22/416.367100m J T C E b =??

?

??=ε

板间辐射热量: 242

1

2

112/1075.31

11m J E E Q b b ?=-+-=

εε

10.一加热炉炉墙由耐火粘土砖(1120δ=mm ,93.01=λW/m ℃),硅藻土填料层(250δ=mm ,14.02=λW/m ℃),红砖层(3250δ=mm ,7.03=λ W/m ℃)三层组成,炉墙内外壁温度分别为w11080t =℃,804w =t ℃,求通过炉墙的热通量及红砖层内表面温度3w t 。

解:炉墙的热通量:

w1w 43

12123

t t

q δδδλλλ-=++

357

.0357.0129.092070.025.014.005.093.012.0801000++=+

+-= 34.1091843

.0920==W/m 2 红砖层内表面温度:

3w 3w 4

3

t t q δλ-= 3w3w 430.251091.34804700.7

t q t λδ=+=?+=℃

11.计算直径d=1m 的热风管单位长度上的表面辐射热损失。已知热风管为裸露钢表

面,黑度0.8,外表面温度为227℃, 此管置于断面为2×2㎡的砖砌沟槽内,砖槽内表面温度为27℃,黑度0.9。

解:可视为非自见表面热风管A 1被可自见表面沟槽A 2所包围,则

1

1112212

0,1,0.785A A ???===

= 4412121112122

2

[()()]

1111001001273/b C T T

Q A A A w m εεε?ε=

---++= 12.炉壁由三层组成,粘土砖δ1=0.23m,λ

1=1.2W/(m.

℃);石棉粘土砖δ2=0.03m,λ

2=0.1W/(m.

℃);红砖δ3=0.24m,λ3=0.5W/(m. ℃)。炉墙内烟气侧换热系数40 W/(m 2. ℃)、烟气

温度1020 ℃;炉墙外空气侧换热系数15 W/(m 2. ℃),空气温度20 ℃;试求通过该炉墙的热损失及炉墙外侧的温度。

解:炉墙单位面积上的热损失:

1231211232

102020

943 /10.230.030.2411140 1.20.100.5015

f t t q W m h h δδδλλλ--=

=

=++++++++f2

炉墙外侧的温度:

422943208315

w f q t t h =+

=+= ℃ 13.一滑动轴承,轴与轴承的间隙δ=0.1cm ,轴的转速n=2980r/min ,轴的直径D=15cm ,轴承宽度b=25cm 。求轴承所消耗的功率。润滑油的粘度为μ=0.245Pa.s 。

解:轴表面的圆周速度: u=3.14nD/60=23.4m/s 轴承间隙里流速呈线性分布,速度梯度 :du/dy=23400 内摩擦力: F=0.245×3.14×0.15×0.25×23400 =675N

滑动轴承所消耗的功率:

KW

14.已知空气流动速度场v x =6(x+y 2

),v y =2y+z 3,v z =x+y+4z,试分析此流动状态是否连续?

解:

15.如图为一喷嘴,出口直径D 1=10 cm ,管端直径D 2=40 cm ,流量Q=0.4 m 3

/s ,喷嘴和管以法兰盘连接,共用10个螺栓,不计水和管嘴的重量,水流水平射向一垂直壁面,试求壁面所承受的

8.15602.2.===n

D F M N πω该流动状态不连续

∴≠++=??+

??+

??,0426z

y

x

z

y x υυυ

设喷嘴对水流的水平作用力F ,列动量方程:

三)问答题

1、试分析串、并联管路系统的特点,并说明减少管路系统阻力损失的途径。 答:1)串联管路特点:各段流量相同,阻力叠加;

并联管路特点:各支路阻损相同,流量叠加 2)减少流体阻力损失

A )改善固体边界状态 a) h r ↓ 尽量减少局部管件或截面变化,改善局部管件结构

90?→圆转弯 突然→逐渐扩大(收缩)

b) h l ↓ 尽量L ↓ ;D ↑;选用光滑管

c) “经济流速”的选择:??

??

?↑↓↓

投资增加d h v L 综合考虑

B) 添加减阻剂

添加减阻剂,改善紊流运动内部结构。三种添加剂:高分子聚合物(聚

氧化乙烯、聚丙烯酰胺);金属皂;悬浮物(泥、砂、纸浆、石棉)。

2、试分析影响对流换热系数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因素 ()?μρλυ,,,,,,c t f h =

1)流态和流动起因

2)流体的物理性质 热导率λ、热容c 、密度ρ、粘度μ、膨胀系数β 3)流体有无相变

4) 换热面的几何形状、大小及位置 3、研究对流换热的方法主要有哪些?简单分析这些方法是如何求解对流换热系数的,并说明其适用性。

kPa

p s

m A Q s m A Q 48.461/57.30/4.312211=====υυ;N kPa F Q F A p 65252.6)(1211则每个螺栓受水平力为=-=-υυρ)(1834)0(22N Q T Q T T ==-=-υρυρ,列动量方程:力为设壁面对水流的水平推

答:研究对流换热的方法主要有: 数学分析法、相似理论-模型实验法、类比法 (1) 数学分析法

精确解法:利用F-K 方程、N-S 方程、连续性方程、边界给热微分方程联立求解。适用简单问题。

近似积分法:取控制体建立能量积分方程,求得温度场的近似关系后,求解积分方程。适用简单问题。

数值解法:采用数值方法求解能量平衡微分方程,以确定对流换热系数。 (2)相似理论-模型实验法

根据相似原理做模型实验的求解方法。是应用最广,最实用的方法,适用复杂的实际问题。

(3)类比法

根据热量传输与动量传输的类似性,通过建立对流换热系数和流动阻力系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来求解对流换热系数。在一定程度上有效。

4、试论述高温炉气通过平壁炉墙至周围空气的综合传热过程,并简单说明如何减少通过炉墙的散热损失?

答:炉墙的综合传热过程分三个过程: 1)高温炉气以辐射和对流方式传给内壁

()1111f w q h t t =-∑

2)炉壁以传导方式由内壁传到外壁

()212

w w q t t λ

δ=

- 3)外壁以辐射和对流方式传给周围空气 ()322

2w f

q h t t =-∑

对稳态 q 1=q 2=q 3=q

12

1211f f t t q h h δλ-=

++∑∑

减少炉墙的热损失措施:降低空气与炉外壁的换热系数、降低烟气与炉内壁的换

热系数、采用导热系数低的材料、增加炉墙厚度。

5、分析三种传输现象的普遍规律。

答:1)动量、热量和质量传输通量,均等于各自的扩散系数与各自的浓度梯度乘积的负值,三种传输过程可用一具通式来表达,即:

(通量)=-(扩散系数)×(浓度梯度) 2)、动量、热量和质量扩散系数具有相同的因次,其单位均为m 2/s; 3)、通量为单位时间内通过与传输方向垂直的单位面积上的动量、热量或质量,各量的传输方向均与该量的浓度梯度方向相反,故通量的普遍表达式中有一负号。

四)名词解释

1.粘性:实际流体流动时,阻碍流体流动的性质。

2.理想流体:没有粘性的流体。

3.可压缩流体:密度随温度和压力变化而变化的流体。

4.牛顿流体:流体流动过程中,符合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

5.自然流动:流体流动体系内,流体的密度不同而产生的浮力所构成的流动。 6.强迫流动:流体流动体系内,流体因外力作用所构成的流动。

7.层流:流体层与层间相互不干扰的有规则的流动状态。

8.湍流:流体层与层相互混杂、相互干扰的不规则的流动状态。 9.动量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所传递的动量。

10.粘性动量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粘性动量。

11.迹线:流体流动的轨迹线。

12.热量传输:由于温度差引起的热量传递。

13.温度梯度:温度场中,法线方向上的温度变化率。 14.导热系数:单位温度梯度通过单位面积的热量。

15.热流密度: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

16.热量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传递的热量。

17.辐射力:物体在单位时间由单位表面积向半球空间发射的全部波长的辐射能量。

18.黑体:吸收率等于1,反射率、透过率均为0的理想物体。

19.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单位辐射面积在单位立体角内发射的全部波长的辐射能量。 20.有效辐射: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所射离的辐射能。

21.质量传输:物质从物体或空间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的现象。 22.不稳定浓度场:随时间而变化的浓度场。

23.稳定浓度场:不随时间而变化的浓度场。

24.浓度梯度:浓度场中,法线方向上的浓度变化率。

25.传质通量:单位时间通过单位面积的物质的量,即速度与浓度的乘积

五)选择题

1.扩散系数的单位是 A .W/m ℃ B .W/m 2℃ C .m 2/s D .m/s 2.圆管中流体流动时其Re=10000,则其流动状态为 A .层流 B .湍流 C .稳定流 D .非稳定流

3.当圆筒壁长度远大于其外径,则沿轴向的导热可以忽略不计,则该圆筒壁的导热可视为

A .一维导热

B .二维导热

C .三维导热

D .非稳态导热 4.可描述自然对流的方程是

A .()Pr Re,f Nu =

B . (),Sh f Ar Sc =

C .()Pr,Nu f Gr =

D .()Sc f Sh Re,=

5.在研究流体运动时,根据粘性力与速度梯度的关系,可将流体分为

A .牛顿流体及非牛顿流体

B .可压缩流体及不可压缩流体

C .均匀流动及非均匀流动

D .理想流体及实际流体

6.流体运动要素不随时间变化,只随空间位置不同而变化的流动称为

A .稳定流

B .非稳定流

C .自然流动

D .强制流动 7.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 .欧拉法是研究无数质点组成的质点群的运动

B .拉格朗日法是研究无数质点组成的质点群的运动

C .对流换热过程中不可能存在传导传热

D .动量传输、热量传输、质量传输不可能同时存在 8.流线具有的特点为

A .稳定流动下流线与迹线不重合

B .流线不能相交或转折

C .各过流断面的流线相同

D .非稳定流动下流线与迹线重合 9.圆管层流时,流体的速度分布为

A .过流断面上是常数

B .管中心轴线处是零,且与半径成正比

C .管壁处是零,管中心轴线处最大,并按抛物线分布

D .线性分布

10.常温下,固体导热系数的范围为

A .<0.006 W/m ℃

B .0.07~0.7 W/m ℃

C .0.006~0.6 W/m ℃

D .2.2~420W/m ℃ 11.工程上,室温下绝热材料的导热系数小于 A .0.1W/m ℃ B .0.2W/m ℃ C .0.3W/m ℃ D .0.4W/m ℃

12.当圆筒壁长度L 远大于其外径d 外,沿轴向的导热可以忽略不计,通常要求L/d 外

A .>10

B .>5

C .>100

D .>50 13.雷诺数的物理意义是

A .惯性力与压力之比

B .惯性力与重力之比

C .惯性力与黏性力之比

D ..惯性力与表面张力之比 14.请判断拉格朗日法适合于描述下述哪一类流动

A .研究一污染物粒子在水中运动的轨道

B .研究无数质点组成的质点群的

运动

C .研究一流动空间的速度分布。

D .研究一流动空间的温度分布 15.稳定流具有的特点

A .流动随时间按一定规律变化

B .流场中任意空间点的运动要素不随时间变化

C .各过流断面的速度分布相同

D .各过流断面的压强相同 16.对流传质理论中的表面更新论的结论是

A . '

=c D K δ/ B . πτ

D K 2= C . DS K = D .K =

17.固体的扩散系数的数量级为

A.10-14-10-10 m2/s B.10-5-10-4 m2/s C.10-10-10-9 m2/s D.10-4-10-2 m2/s 18.圆管流动的下临界雷诺数Re为

A.300 B.1200 C.2300 D.3600

19.理想流体的特征是

A.粘度是常数B.不可压缩C.符合pV=RT D.无粘性

20.按连续介质的概念,流体质点是指

A.流体的分子B.流体内的固体颗粒C.几何点D.几何尺寸同流动空间相比是极小量,又含有大量分子的微元体

传输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吉泽升版) 2-1作用在流体上的力有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 解:作用在流体上的力分为质量力和表面力两种。质量力是作用在流体内部任何质点上的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由加速度产生,与质点外的流体无关。而表面力是指作用在流体表面上的力,大小与面积成正比,由与流体接触的相邻流体或固体的作用而产生。 2-2什么是流体的静压强,静止流体中压强的分布规律如何? 解: 流体静压强指单位面积上流体的静压力。 静止流体中任意一点的静压强值只由该店坐标位置决定,即作用于一点的各个方向的静压强是等值的。 2-3写出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并说明其能量意义和几何意义。 解: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为:h P h P P P Z P Z γργ γ +=+=+ =+ 002 21 1g 或 同一静止液体中单位重量液体的比位能 可以不等,比压强也可以不等,但比位 能和比压强 可以互换,比势能总是相等的。 2-4如图2-22所示,一圆柱体d =0.1m ,质量M =50kg .在外 力F =520N 的作用下压进容器中,当h=0.5m 时达到平衡状态。求测压管中水柱高度H =? 解:由平衡状态可知: )()2/() mg 2 h H g d F +=+ρπ( 代入数据得H=12.62m 2.5盛水容器形状如图2.23所示。已知hl =0.9m ,h2=0.4m ,h3=1.1m ,h4=0.75m ,h5=1.33m 。求各点的表压强。 解:表压强是指:实际压强与大气压强的差值。 )(01Pa P = )(4900)(g 2112Pa h h P P =-+=ρ )(1960)(g 1313Pa h h P P -=--=ρ )(1960 34Pa P P -== )(7644 )(g 4545Pa h h P P =--=ρ

《模拟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模拟电路》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一)课程名称:模拟电路; 所属专业:微电子科学与工程专业;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分:4学分。 (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 《模拟电路》是微电子专业本科生在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基础课,具有自身的体系和很强的实践性。本课程通过对常用半导体器件、模拟电路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电子技术及其在专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本课程应开设在高等数学、电路分析(未开设)课程之后,是微电子专业本科生系统学习电子技术知识的基础课程之一。也是后续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实验、集成电路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先修课程。 (四)教材:《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童诗白华成英主编(第四版)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简明教程》清华大学电子学教研室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于技术基础》(模拟部分)康华光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电子线路线性部分》谢嘉奎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二、课程内容与安排 第一章常用半导体元器件(要求列出章节名) 第一节半导体基础知识 第二节半导体二极管 第三节双极型晶体管 第四节场效应管 第五节晶闸管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8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半导体基础知识;二极管的结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双极型晶体管的结构、 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场效应管的结构、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晶闸管的结构、

伏安特性及主要参数。 【重点掌握】:PN结特性及PN结方程;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伏安特性。 【了解】: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结构及主要参数。 【难点】:二极管、晶体管、场效应管、晶闸管的伏安特性。 第二章基本放大电路 第一节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第二节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三节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第四节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 第五节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12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主要内容:放大的概念;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直流通路与甲流通路,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晶体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 电路;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重点掌握】: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掌握】:放大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放大电路的性能指标;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的稳定;晶体管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场效应管放大 电路。 【了解】:放大的概念。 【难点】:图解法,微变等效电路法。 第三章多级放大电路 第一节多级放大电路的耦合方式 第二节多级放大电路的动态分析 (一)教学方法与学时分配 课堂教学,4学时 (二)内容及基本要求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Database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 课程编号(2014-2015-2)-23101072 -2014111006-1学分/学时 3.5/60 所属教研室信息与计算科学 前后课程先修《离散数学》、《数据结构》,并行《网站架设与WEB设计》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考核方式考试 授课对象12级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学生 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能基本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数 据库的基本方法,特别是ER分析技术和范式分析等数据分析技术。同时,在数据库研究和应用领域内,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SQL 语言在具体数据库管理系统中的应用,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在实际工 作中的应用打下扎实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教学重点、难点: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的需要并结合具体的数据库环境实现数据库的设 计与应用,是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 教材:数据库系统概论(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王珊萨师煊,2006 参考书:[1] 数据库系统基础(第六版),清华大学出版社,Elmasri, Navathe,李翔鹰等译,2011 [2] 数据库系统概念(第六版),机械工业出版社,A.Silberschatz等著, 杨冬青等译,2012 教学内容学时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6【了解】:数据库管理技术产生和发 展过程、数据库系统的优点和好处、 层次数据模型及网状数据模型的基本 概念、数据库系统的组成、DBA的职责、数据库技术的主要研究领域。 【掌握】:概念模型的基本概念及其 主要建模方法——E-R方法;通过E-R 方法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关系 数据模型的相关概念;数据库系统三 级模式和两级映像的体系结构。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CE3009 课程名称:现代通信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s of Modern Communications 学分/学时:2/32 课程性质:必修 适用专业:信息安全专业和网络工程专业建议开设学期:5 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随机过程开课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学院 一、课程的教学目标与任务 本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平台基础课。是模拟电路、信号与系统、高频电路、数 学等在通信中的综合运用,是学习通信技术特别是无线通信技术必不可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目的是使本专业学生掌握较广泛的现代通信理论和基本技术。 本课程系统阐述数字通信理论的基本概念和数字通信各个主要环节的基本原理,使学生 掌握现代数字通信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各种现代数字通信 技术准备必要的基础理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无线通信网络安全》 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具体内容及基本要求 (一)绪论( 2学时) 理解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通信系统的分类和通信方式。掌握信息及其度量、通信系 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基本要求 (1)了解通信消息、信息、信号及通信系统的通信方式。 (2)理解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及其调制和解调。 (3)掌握通信系统的构成、分类及模型,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2.重点、难点 重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特点。 难点: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基本特点。 3.作业及课外学习要求: 阅读通信方面相关资料 (二)无线传输信道( 4学时) 了解信道的定义和模型,理解加性噪声。掌握无线信道传播特性和路径损耗的分类及 特点。了解信道容量与信噪功率比、信道带宽的相互关系。 1.基本要求 (1)了解无线信道传播特性。 (2)掌握衰落信道路径损耗。 (3)掌握小尺度衰落和多径效应原理。

《电路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类别:学科基础课程学分: 二、实验总学时:8 三、应开实验个数:4 必开实验个数: 4 选开实验个数: 四、适用专业:物理学 五、实验成绩评定方法:根据实际操作及实验报告评分 六、实验成绩占课程总成绩比例:10% 七、实验教材或自编指导书:自编指导书 实验一:叠加原理实验 学时:2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加深对电路中电位的相对性、电压的绝对性的理解;验证线性电路叠加原理的正确性,加深对线性电路的叠加性和齐次性的认识和理解。 (六)实验内容:测量电路中各点电位;测量电路中各支路电流和电压。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直流可调稳压电源、万用表、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毫安表、DGX-1实验装置。26套 (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实验二: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验证 学时:2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验证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的正确性,加深对该定理的理解;掌握测量线性有源二端网络等效参数的一般方法。 (六)实验内容:测定线性有源二端网络电路的外特性、入端电阻、开路电压、短路电流,测定等效电路的外特性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可调直流稳压电源、可调直流恒流源、直流数字电压表、直流数字毫安表、万用表、可调电阻箱、电位器、戴维南定理实验电路板。26套(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实验三:一阶动态电路的研究 学时:2

(一)实验类型:设计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研究一阶电路方波响应的变化规律和特点;学习自拟实验方案,正确选择 元器件、确定实验参数;学习用示波器测定电路时间常数的方法;掌握微分电路与积 分电路的测试方法。 (六)实验内容:设计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分别分析和研究对应的RC一阶电路的零输入相应、零状态响应及全响应。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函数信号发生器、双踪示波器、电路实验板。 26套。 (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实验四:用三表法测量电路等效参数 学时:2 (一)实验类型:验证型 (二)实验类别:技术基础 (三)每组人数:2人/组 (四)实验要求:必修 (五)实验目的:学会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和交流功率表测量元件的交流等效参数的方法;学会功率表的接法和使用。 (六)实验内容:测量电阻、电感和电容的等效参数;测量电感、电容串联与并联后的等效参数;验证用串、并试验电容法判别负载性质的正确性。 (七)主要仪器设备及配套数:交流电压表、交流电流表、功率表、自藕调压器、镇流器、电容器、白炽灯。26套 (八)所在实验室:电路原理室

《数据库原理》(双语)教学大纲_English

《Database Principles》 Course Syllabus 1、Course Number:040305 2、Course Type: Optional-limited Course periods: 32 hours (Theoretical 24 / Practical 8) Supported Majors: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Electronic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Electronic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formation Engineering Pre-Course: Introduction to Computer Science,C Programming Language 3、Course Quality and Mission Database technology has become the core technology and an important base of computer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application systems. Database Principles is a backbone course of Computer Science & Engineering and other related disciplines.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is course, students should grasp the basic concept of database systems and basic theory. Besides, we should focused on the study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 relevant content database system, use SQL proficiently, master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designing database, master basic skills of database systems 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understanding of database technology developments. 4、Teaching Outlines and Periods 4.1 The worlds of database system (2 hours) 4.1.1 Data Management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4.1.2 Basic Concept of Database System 4.1.3 Architecture of Database System and Application System 4.1.4 Contents of Database System 4.2 Database Models (2 hours) 4.2.1 Information Modeling Period 4.2.2 Concept Model and Data Model 4.2.3 Entity/Relationship Model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通信原理》 参考学时:60 实验学时:18 先修课及后续课:先修课: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数字电子技术基础 后续课:现代DSP技术 (一)说明部分 1.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授课对象为在校本、专科学生。该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及意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通信系统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典型通信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性能特点、基本分析方法、工程计算方法和实验技能等。了解通信技术当前发展状况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和理论背景,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素质打好基础。 3.教学内容和要求 通信系统是通信、电子信息及相关专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它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以及信号与线性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噪声性能。掌握模拟信号数字化技术的基础理论。重点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数学模型、误码特性、差错控制编码。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本课程配有通信原理实验,主要涉及的内容有对模拟信号的数字化部分如:脉冲幅度调制PAM、脉冲编码调制PCM、增量调制△M等;有数字信号的调制部分如:二相PSK(DPSK)、FSK等。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的重点在于模拟信号的编码、数字信号的传输及差错控制部分。其中基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无码间串扰系统及频带传输部分介绍的最佳接收是难点。 5.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需要运用先修的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又涉及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各个领域,本课的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因此教学上采用课内和课外教学相结合。课内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后学生自学部分内容的形式,课外教学则

冶金传输原理课后答案

1、什么是连续介质,在流体力学中为什么要建立连续介质这一理论模型? 答:(1)连续介质是指质点毫无空隙的聚集在一起,完全充满所占空间的介质。 (2)引入连续介质模型的必要性:把流体视为连续介质后,流体运动中的物理量均可以看为空间和时间的连续函数,就可以利用数学中的连续函数分析方法来研究流体运动,实践表明采用流体的连续介质模型,解决一般工程中的流体力学问题是可以满足要求的。 1-9 一只某液体的密度为800kg/,求它的重度及比重。 解: 重度:γ=ρg=800*9.8=7840kg/(˙) 比重:ρ/=800/1000=0.8 注:比重即相对密度。液体的相对密度指该液体的密度与一个大气压下4℃水的密度(1000kg/)之比---------------------------------------------课本p4。 1-11 设烟气在标准状态下的密度为1.3kg/m3,试计算当压力不变温度分别为1000℃和1200℃时的密度和重度 解:已知:t=0℃时,0=1.3kg/m3,且= 则根据公式 当t=1000℃时,烟气的密度为 kg/m3=0.28kg/m3烟气的重度为 kg/m3=2.274kg/m3 当t=1200℃时,烟气的密度为 kg/m3=0.24kg/m3烟气的重度为 kg/m3=2.36kg/m3

1—6 答:绝对压强:以绝对真空为起点计算的压力,是流体的实际,真实压力,不随大气压的变化而变化。 表压力:当被测流体的绝对压力大于外界大气压力时,用压力表进行测量。压力表上的读数(指示值)反映被测流体的绝对压力比大气压力高出的数值,称为表压力。既:表压力=绝对压力-大气压力真空度:当被测流体的绝对压力小于外界大气压力时,采用真空表测量。真空表上的读数反映被测流体的绝对压力低于大气压力的差值,称为真空度。既:真空度=︱绝对压力-大气压力︱=大气压力-绝对压力 1-8 1 物理大气压(atm)= 760 mmHg = 1033 2 mm H2O 1 物理大气压(atm) = 1.033 kgf/cm 2 = 101325 Pa 1mmH20 = 9.81 Pa 1-21 已知某气体管道内的绝对压力为117kPa,若表压为70kPa,那么该处的绝对压力是多少(已经当地大气压为98kPa),若绝对压力为68.5kPa 时其真空度又为多少? 解:P 绝=P 表+P 大气 =70kPa+98kPa =168kPa P 真=-(P 绝-P 大气) =-(68.5kPa-98kPa) =29.5kPa 1、气体在什么条件下可作为不可压缩流体? 答:对于气体,在压力变化不太大(压力变化小于10千帕)或流速

数据库原理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代码:B0823005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开课系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 适用专业: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总学时:64学时 先修课程:《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 后续课程:《数据库系统分析与设计》、《Web 系统开发技术与应用》、《高级数据库技术》、《系统开发案例》、《移动端系统开发技术与应用》、《物联网技术与应用》、《能源大数据挖掘与应用》、《信息系统开发方法与工具》 一、课程教学目标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它系统、完整地讲述了当前数据库技术从基本原理到应用实践的主要内容。 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数据库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的数据库知识设计数据库应用程序,解决数据处理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支撑专业学习成果中相应指标点的达成。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1. 通过研究关系代数,函数依赖,多值依赖,Armstrong公理,关系模式的分解,关系模式的规范化让学生建立扎实的关系数据库理论基础。 课程目标 2. 结合目前信息系统建设的实际,全面讲授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关系数据库设计过程方法,使学生掌握现代信息系统中数据库开发技术。 课程目标3. 在数据库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讲授恢复技术、并发控制技术,数据库实现基本技术以及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控制,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系统维护管理系统。 课程目标4:对数据库技术的研究动态,如分布式数据库、数据挖掘等也作简略介绍,使学生简单了解目前数据库发展的前沿技术。 二、课程教学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对学习成果的支撑关系 学习成果学习成果指标点课程目标 毕业能力G2.问题分析 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 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复杂信息管理和信息课程目标1

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教学大纲

《移动通信》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移动通信原理与系统) ( 32学时) 二、先修课程:通信原理、通信网基础 三、适用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四、课程教学目的 本课程是通信工程本科专业课。移动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和最前沿的通信技术。移动通信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与其他任何人进行任何方式的通信。移动通信技术包括了组网技术、多址技术、语音编码技术、抗干扰抗衰落技术、调制解调技术、交换技术以及各种接口协议和网管等等多方面的技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移动通信系统汇集了当今通信领域内各种先进的技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抗干扰技术、语音编码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系统、CDMA系统和3G技术以及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等。 五、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理解和掌握无线信道和传播、传播损耗模型; 2.掌握移动通信中的信源编码的基本概念和调制解调技术; 3.理解和掌握移动通信中的各种抗衰落抗干扰技术; 4.掌握移动通信系统的组网技术; 5.掌握GSM移动通信系统、理解GPRS系统的基本原理以及EDGE的基本原理; 6.掌握基于CDMA20001X系统、WCDMA系统和TD-SCDMA系统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7.了解未来移动通信的发展。 六、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不含实验) 第一章概述 1学时 第二章移动通信电波传播环境与传播预测模型 4学时内容: ●无线传播的特点以及对无线通信的影响; ●无线信道的特性,研究方法 ●无线信道的分析基础(分布,特性参数等) ●简单介绍建模技术和仿真技术基础 ●介绍常见的几种传播预测模型 ●说明应用范围和应用方法

《电路原理》(爱迪生班)教学大纲

《电路原理(甲)Ⅰ》课程简介与教学大纲 主讲教师:范承志、孙盾;完成课程教学大纲与简介负责人:范承志 课程号:101C0040 课程名称(中文):电路原理 课程名称(英文):Electric Circuit 周学时: 4.0 学分:4 课程类别:大类课程必修 预修课程:普通物理,微积分,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 面向对象:电气学院“爱迪生实验班”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课程特色简介: 《电路原理(甲)Ⅰ》是电气信息类的重要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内容采用静态、稳态、动态的教学过程体系,全面介绍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定律,主要内容包括:电路基本概念;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定理;正弦交流电路稳态分析;电路谐振、互感分析;三相交流电路;非线性电路;非正弦周期电路分析;过渡过程的经典解法。 爱迪生实验班教学采用独立开课方式,课程教学内容结合学科发展变化,把理论知识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拓宽学生知识面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课程知识的理解与分析思路,利用计算机进行实际问题的计算和仿真。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通过考试、论文报告、课程设计等手段考察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课程理论部分与实验结合,通过综合实验把理论知识及分析问题的思路方法进行有机结合。 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电路原理?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电路理论本身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系统性、理论性和灵活性,重点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能力、灵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和科研实践提供必要的预备知识。

根据“爱迪生实验班”的教学要求,课程教学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系统介绍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定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原理、分析与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能灵活应用理论知识。 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小)学期 每周4学时,共8周。打*部分为选讲内容。 (一) 电路概述……………………………………………………………… (5学时) 1.电路模型及电路元件 2. 参考方向概念, 基尔霍夫定律 (二) 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及定理…………… ……………………………(14.5学时) 1. 网络图论的基本概念 2. 支路电流法,回路电流, 网孔电流法 3. 节点电压法, 改进节点电压法 4. *割集电压法 5. 叠加定理、线性定理 7. 戴维南与诺顿定理 6. 替代定理 8. 特勒根定理, 互易定理 (三) 正弦交流电路…………………..……………………………………(10.5学时) 1. 正弦交流电量的基本概念 2. 正弦交流电量的相量表示 3. 正弦交流电路中的电阻、电感、电容元件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MySQL》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MySQL》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一)课程代码: (二)课程中文名称:数据库原理及应用 (三)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Database (四)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五)适用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 (六)开课单位: (七)教学时间安排:第 5 学期 (八)先修课程:计算机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九)后续课程:网络程序开发、大数据技术原理及应用 (十)学时、学分安排: 二、课程目标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计算机类各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原理部分以数据库技术的实际应用为目标,重点讲述数据库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应用部分以数据库应用开发为主,介绍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方法、步骤和范例。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数据库系统基本概念、原理的基础上,能熟练使用SQL语言在某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管理系统上进行应用操作;掌握数据库原理、方法及步骤,具有数据库设计以及应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基本能力。达成支撑专业学习成果相应的指标点。 课程目标对学生能力要求如下: 课程目标1.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阅读并理解数据库相关教材、参考书和科技文献,不断地扩展知识面,增强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新知识结构。 课程目标2.掌握关系代数语言的使用;能够熟练使用SQL语句进行数据操纵和数据定义。 课程目标3.了解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掌握关系数据库规范化理论,能够利用分解算法将关系模式进行合理的分解;掌握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数据库系统维护的相关概念和应用。 课程目标4.能够在MySQL平台环境和开发工具下使用SQL语句进行数据操纵和数据定义。 课程目标5.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1.理论教学 第1章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 章节学时:(总学时:4学时;理论学时:4学时;实验学时:0学时) 具体内容: (1)数据库系统概述(数据库系统概念;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数据库系统特点)。(2)数据模型(数据模型的分类;最常用的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Fiber Communication Principle and its Application 学时:51 学分:3 开课学期:第7学期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通过讲授光纤通信技术的基础知识,使学生了解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特点,学习光纤通信系统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光源(光发射机)、光纤(光缆)和光检测器(光接收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光纤通信的基本原理、光纤通信系统的组成和系统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光纤通信的未来与发展,为今后的工程应用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要求通过课堂认真听讲和实验课,以及课下自学,基本掌握光纤通信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应用概况,熟悉光纤通信在电信、通信中的应用,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光通信发展史及其优点(1学时) 第二章光纤的传输特性(2学时) 第三章影响光纤传输特性的一些物理因素(5学时) 第四章光纤通信系统和网络中的光无源器件(9学时) 第五章光纤通信技术中的光有源器件(3学时) 第六章光纤通信技术中使用的光放大器(4学时) 第七章光纤传输系统(4学时) 第八章光纤网络介绍(6学时) 第九章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实验(17课时)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光电信息技术物理基础、电光信息转换、光电信息转换,光电信息技术应用,光电新产品开发举例。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光电信息技术物理基础。

五、教学时数分配 教学时数51学时,其中理论讲授34学时,实践教学17学时。(教学时数具体见附表1和实践教学具体安排见附表2) 六、教学方式 理论授课以多媒体和模型教学为主,必要时开展演示性实验。 七、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 1.本课程必要的先修课程 《光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课程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 《激光技术》和《光纤通信原理实验》以及就业实习。 八、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考查 具体有三种。根据大多数学生学习情况和学生兴趣而定其中一种。第一种是采用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评定。对于理论和常识部分采用闭卷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第二种是采用课程设计(含市场调查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设计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第三种是采用课程论文(含市场调查报告)和平时成绩相结合的方式,课程论文占总成绩的55%,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30%,作业成绩及平时考勤占总成绩的15%。 九、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主教材 《光纤通信原理与技术》,吴德明编著,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10年9月 2.参考书 (1)《光纤通信原理与仿真》,郭建强、高晓蓉、王泽勇编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2013年5月 (2)《光通信原理与技术》,朱勇、王江平、卢麟,科学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8月

传输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2-1作用在流体上的力有哪两类,各有什么特点? 解:作用在流体上的力分为质量力和表面力两种。质量力是作用在流体内部任何质点上的力, 大小与质量成正比,由加速度产生,与质点外的流体无关。而表面力是指作用在流体表面上的力,大小与面积成正比,由与流体接触的相邻流体或固体的作用而产生。 2-2什么是流体的静压强,静止流体中压强的分布规律如何? 解:流体静压强指单位面积上流体的静压力。 静止流体中任意一点的静压强值只由该店坐标位置决定,即作用于一点的各个方向的静压强 是等值的。 2-3写出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式,并说明其能量意义和几何意义。 解:流体静力学基本方程为:乙E z2豆或P P0gh P0h 同一静止液体中单位重量液体的比位能可以不等,比压强也可以不等,但比位能和比压强 可以互换,比势能总是相等的。 2-4如图2-22所示,一圆柱体d= 0.1m,质量M = 50kg .在外 力F= 520N的作用下压进容器中,当h=0.5m时达到平衡状态。求测压管中水柱高度H = ? 解:由平衡状态可知:(F一mg2)g(H h) (d/2) 代入数据得H=12.62m 2.5盛水容器形状如图2.23所示。已知hl = 0.9m, 1.33m。求各点的表压强。 解:表压强是指:实际压强与大气压强的差值。 P 0(Pa) P2 P gg h2) 4900(Pa) BP g(h3 hj 1960(Pa) F4 P3 1960(Pa) F5 P4 g(h5 h4)7644(Pa)J:u~ i 二 =■ ■_- i— 1 — 用 1.21 h2= 0.4m, h3= 1.1m, h4= 0.75m, h5 =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2009

《电路原理》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电路原理 课程编号:07073204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专业 授课学时:80 学分:5 一、课程简介 《电路》是电类专业基础理论课,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电路分析与设计方法,并具备实验的初步技能,为后续电类课程作必要的准备。 二、课程的内容与基本要求 1、电路元件、电路模型与基本定律 1.1 了解集中参数电路与实际电路模型的概念。 1.2 电路中的基本变量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1.3 电路基本元件电阻、电容、电感、电压源、电流源及受控源。 1.4 功率、KCL、KVL。 基本要求 ◆掌握基本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理解电压、电流的方向及参考方向、受控源、功率的计算。

◆了解集总参数电路的概念。 2、电路的等效变换 2.1 等效的基本概念、电阻的串并联计算。 2.2 三角形与星形变换。 2.3 单口网络的等效电阻及计算。 基本要求 ◆掌握电阻的串并联计算、实际电源的等效变换、含受控源单口网络等效电阻的 计算。 ◆理解电阻的三角形与星形变换。 3、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3.1 电路图论的基本概念、图、子图、支路、树、树支、连支、回路、网孔。 3.2 KCL独立方程数。 3.3 支路法、回路法、节点法。 基本要求 ◆掌握电阻电路的支路法、回路法、节点法求解方法。 ◆理解电路图论的基本概念:图、子图、支路、树、树支、连支、回路、网孔。 ◆了解网孔法与回路法的关系。 4、网络方程的矩阵形式 4.1 关联矩阵。 4.2 基本回路矩阵。 4.3 基本割集矩阵。 4.4 基尔霍夫定律的矩阵形式。 4.5 节点方程的矩阵形式。 基本要求 ◆掌握关联矩阵、回路矩阵、割集矩阵的概念。 ◆理解基尔霍夫定律的矩阵形式、节点方程的矩阵形式。 ◆了解割集电压法。 5、电路基本定理

《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现代通信原理》教学大纲 Modern Communication Principles 一、课程教学目标 1、任务和地位: 本课程是通信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通信专业的必修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各种现代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方法及传输性能。 2、知识要求: 本课程运用了《高等数学》、《概率论》、《线性代数》等专业数学知识,以及《信号与系统》分析方法,进一步为学生在确知信号的谱分析、随机信号(随机过程)和噪声的统计分析方面打下坚实的数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模拟通信系统的基本知识、分析方法和噪声性能。重点分析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模型、误码特性、差错控制编码。并从最佳接收观点提出统计通信理论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能够掌握当前通信系统建模和优化的思维方法。 3、能力要求: 通过本科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模型、基本性能和基本分析方法,能对实际物理问题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数学分析来解决实际物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和学时分配 2、具体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通信的概念。了解信息量、平均信息量的概念及定义。 2.了解模拟通信系统和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了解通信的方式。 3.掌握通信系统性能度量的指标。 [教学内容] 1.通信的概念,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分类,通信的方式。 2.信息及其度量,信息量和平均信息量。 3.通信系统的性能度量。 [重点难点] 信息、信息量的定义及平均信息量的计算,通信系统性能的度量。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作业] 3道 [课时] 3 第二章信号与系统基础知识 [目的要求] 1.巩固确定信号与线性系统,积分变换的内容。 2.了解随机过程的概念及一般表述。 3.理解平稳随机过程、高斯过程、窄带随机过程的基本内容。 4.掌握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的基本描述。 5.掌握加性高斯白噪声、低通噪声的特点和功率谱密度。 [教学内容] 1、信号通过系统的过程。确定信号的时域和频域分析。傅立叶变换关系式,傅立叶变 换的主要运算特性,常用信号的傅立叶变换。 2、卷积定义式,时域卷积定理,频域卷积定理。 3、信号的能量和能量谱密度;信号的功率和功率谱密度。 4.随机过程的概念及一般表述。 5.平稳随机过程、高斯过程、窄带随机过程。 6.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7.加性高斯白噪声、低通噪声的特点和功率谱密度。 [重点难点] 随机过程的概念、窄带随机过程、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高斯白噪声 [教学方法] 课堂讲解 [作业] 6道 [课时] 9 第三章模拟线性调制 [目的要求] 1.了解幅度调制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2.理解频分复用(FDM)的概念 3.掌握幅度调制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教学内容] 1.幅度调制信号的调制与解调方法及频谱表示方法。 2.幅度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电路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教程文件

《电路原理(一)/(二)》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电路原理(一)/(二) 课程英文名称:Circuits Theory(Ⅰ)/(Ⅱ) 课程编号:C1280/ C1281 学分:3/2 学时:48/32 (其中:讲课48/32学时实验0学时实践0学时)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信息工程 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必修 使用教材:1.吉培荣、佘小莉. 电路原理. 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6. (中文授课使用) 2.Charles K Alexander,Matthew N O Sadiku. Fundamentals of Electric Circuits,Fifth Edition.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双语授课 使用) 3.吉培荣、李宁、胡芳. 电工测量与实验技术.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出版社,2012.(中文和双语授课使用) 开课单位:电气与新能源学院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与学位课,具有理论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 二、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分析计算电路的基本方法,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电类问题准备必须的理论基础,并为学习电气信息类的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具体目标:(1)、掌握实际电路分析的一般步骤,建立实际电路模型化的概念,掌握实际电路模型化的处理原则,掌握实际电路具有的基本特性,具有初步的对实际电路(器件)建立电路模型的能力。(2)、掌握电阻、电容、电感、独立源、受控源、互感、理想变压器等元件的元件约束,掌握拓扑约束(KCL、KVL),深刻理解模型电路分析方法的实质。(3)、掌握电压、电流、功率、输入电阻、输出电阻、时间常数、功率因数、网络函数、特性阻抗等参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4)、掌握等效变换法、系统化方法(支

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 Database Principles 学时/学分:58学时/3.5学分(其中课内教学48学时,实验上机10学时) 先修课程:C语言、数据结构 适用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 开课院(系、部、室):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数据库技术是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构成信息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库原理》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术,要求学生熟悉关系数据库的数据模型、掌握关系代数的基本理论,关系数据库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数据库管理的技术,并能初步从事数据库系统的开发工作,了解数据库应用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 二、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 (一)绪论6学时 1.引言 (1)了解数据库技术的三个发展阶段; (2)理解数据(Data)、数据库(Database)、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数据库系统(DBS)、数据库系统管理员(DBA)的概念。 2.数据模型 (1)知道数据的三个范畴; (2)了解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 (3)掌握概念模型的实体-联系E-R表示方法; (4)了解层次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操纵与完整性约束、存储结构; (5)了解网状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操纵与完整性约束、存储结构; (6)理解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操纵与完整性约束、存储结构; (7)理解各类数据模型的优缺点。 3.数据库系统结构 (1)理解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2)理解数据库的两级映象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3)了解数据库系统的体系结构:单用户数据库系统、主从式结构的数据库系统、分布式结构的数据库系统、客户/服务器结构的数据库系统。 4.数据库管理系统 (1)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与组成; (2)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工作过程; (3)了解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方法。 难点: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两级映象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重点:概念模型的实体-联系(E-R)表示方法,关系数据模型,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两级映象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二)关系运算 7学时 1.关系数据模型

通信原理实验教学大纲

《通信原理》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2031 课程总学时:80 实验学时:8 课程总学分:4.5 适用专业:物联网工程,网络工程 一、本课程实验的主要目的与任务 通信原理是物联网工程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通信技术的基本理论与技术,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践动手能力。 实验是提高同学们深入理解课堂内容的重要环节。本实验课是配合理论学习单独开出的课程,要学习独立分析和设计基本单元电路,简单的通信系统,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调试电路的能力。通信原理实验是为今后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奠定基础。通过实验可巩固和加深对通信原理、通信电路理论的理解。。 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加强对通信原理中的基本单元电路的了解,搞清调幅、调频等电路的基本原理和实际电路。基本任务是:了解每个实验的目的,理解实验方案、实验步骤的合理性,理解实验原理,弄清实验电路的结构和组成。有效测出所需数据和波形,判别数据和波形的正确性;能应用理论对测得的数据和波形进行分析、整理,并根据实验目的作出结论。将上述各项要求及实验结果编写成实验报告。 二、本课程实验项目 注:1、类型---指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2、该表格不够可拓展。 三、各实验项目主要实验内容和基本要求 实验一 幅度调制及解调实验 (一)、实验目的 研究已调波与调制信号的关系。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类型 必做/选做 所需主要设备 1 幅度调制及解调 2 验证 必做 实验箱+示波器 2 FM 调制及解调实验 2 验证 必做 实验箱+示波器 3 调幅及FDM 频分复用传输实验 2 验证 必做 实验箱+示波器 4 FSK 调制及解调实验 2 验证 必做 实验箱+示波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