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及其辅导

一、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

随着青少年身体的迅速发育,他们在心里上也经历了急剧的变化,这种急剧变化尤其反映在情绪情感当面,表现为情绪起伏波动大,情感体验深刻、丰富和复杂,容易陷入情绪困扰。具体说来,青少年的情绪情感表现出一系列矛盾性特点,可以用一下几个方面来概括:1稳定和冲动

青少年的情绪情感与儿童时期相比,显得更稳定,受外界情境的影响更少。但他们也有很强的冲动型,常表现为“一时性起”、年轻气盛。这一方面于青春期的大脑神经活动特点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这与个体的社会需要增多、自我意识的增强密切相关。

2深刻与延续

青少年随着学习、生活范围的扩大以及身心的巨变和自我意识的觉醒,情绪体验越来越丰富和深刻。

3掩饰和表露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情绪情感已不再那样外露、直观了,他们开始掩饰自己的真实感受,是情绪情感带有内隐的特点。青少年与成年人相比,在情绪上仍不能想成年人那样周密成熟,有的时候他们的情绪十分外露。

4自尊与自卑

青少年十分的自我,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不断困扰于心,

他们的自尊感非常强,希望社会和他人尊重和承认自己,期望在群体中取得适当的地位,收到好评和重视。但他们的认识能力、社会能力尚不成熟,又会感到信心不足,容易产生自卑。

案例一:

红星小学六年级周老师这半年多来,经常发现她班上的同学施巧巧身上有淤青,三天前,周老师在校门口还亲眼看见施巧巧的母亲张女士在打施巧巧。同时,周老师发现,施巧巧在日常生活中,很少和同学交流和沟通。显得很内向,不爱讲话。她看到妈妈的时候也是很紧张,带点害怕的情绪。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心灵的归宿。如果孩子长期处于缺少父母的关爱,会使孩子的内心受到巨大的创伤,渐渐的他会把自己关闭起来,与世隔绝。即使受到伤害的时候也不会与父母交涉。父母是孩子情绪情感的重要间接因素。案例中的妈妈经常打巧巧,导致她性格内向,不喜欢讲话、与人沟通交流。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家暴百害而无一利。

1、反对家暴,以理服人。

2、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人与人之间如果缺少交流与沟通,就会产生很多隔阂。照成家庭纠纷。家,是幸福的地方,温暖的港湾。不是工作受气之后的出气筒,更不是实施暴力的场所。爱护这个家庭,呵护你的孩子是你的义务。

3、多和孩子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可以促进感情的交流。同时,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

二、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互间的心理关系,包括个体间相互认识、相互好恶、相互亲疏的心理上的距离。青少年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亲子关系和同伴关系。

青少年亲子关系特点:1.青少年自主要求增强,对父母的权威的接受性降低,赋予父母权威的合法性下降。观念上不愿接受现成的观念和规范。对事物有着自己的分析和判断。行动上希望自由自主。

2.青少年与父母的情感关系相对于儿童期逐渐变得疏远。

3.青少年与同龄人的互动增多,与父母的互动相对减少。

青少年同伴关系特点:1.交往愿望强烈;2.追求平等的交往;3.

渴望与异性的交往;4.富于理想色彩;5.注重情感交流;6.个体差异显著;

案例二:

在对500名中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中,反映与父母有“代沟”的选择较为集中,具体表现在“穿衣打扮”、“父母唠叨”、“业余爱好”、“零用钱消费”、“课外读物”、“交友”、“隐私”等方面的分歧。

青少年亲子关系培养指导:

家长篇:

1.更新教育观念

2.努力充分了解孩子

3.掌握沟通艺术,提高沟通质量:尊重接纳,不过多干涉

4.学会倾听。了解孩子的心声

孩子篇:

1. 尊重、肯定父母的优点和贡献。

2. 站在父母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3. 表达自己的真是感受,以及自己对父母的希望和建议

三、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自我意识是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生理状况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一个所难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自我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随着个体的生理成熟,在个体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青少年自我意识的特点:1独立意识发展,产生“成人感”;2关注自己的身体形象;3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和心理品质;4自我意识出现新的分化;5强烈的自尊需求;6自我评价趋于成熟、自我控制能力有所提高。

案例三:

有一个学生叫王伟,他是一个爱劳动、懂礼貌的孩子,只不过在学习成绩上表现一般,因此,王伟总是对自己缺乏信心,总觉得自己不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同学心目中的好伙伴。

对王伟的自我意识辅导应做到

1.引导他全面客观正确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既要看到自己

的优势,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扬长避短。

2.确立现实合理的理想自我。理想自我若过高而无法实现会使

青少年丧失发展的信心;理想自我若过低,也会使青少年失

去发展的目标,陷入自我满足中。

3.培养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

4.克服自我意识障碍。

四、青少年性心理发展的特点

1.异性意识发展(1)异性意识的准备期:男女儿童时期出现通性联

系密切的倾向,没有明显的异性意识;(2)异性疏远期:在男女同学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开始先疏远,后来逐渐接近,对异性的兴趣却用一种相反的方式来表达,故意轻视对方甚至不友好的攻击对方;(3)异性亲近期:青少年有了性欲的体验和要求男女之间相互有了好感,出现情感上的吸引与亲近;(4)两性初恋期:一般来说已经到了青少年晚期,身心接近成熟,此时开始约会谈恋爱比较合适。

2.异性感受强烈:这首先表现出对异性的好奇,渴望获得性知识,

并且,他们对异性好感、敏感,想接近异性,结交异性朋友,十分注意异性对自己的看法、态度,对异性反应特别敏感,会做出各种举动吸引异性的注意。

3.性困扰频繁:这种困扰有生理方面的困扰、早熟或晚熟的困扰、

性冲动的困扰、未婚先孕等,也有心理方面的困扰。

案例四:

前不久,某报纸报道:一中专生要求同学帮自己手淫,遭拒绝后与同学发生纠纷,结果不仅赔偿同学精神损失2000元,而且受到学校留校察看处分,最终黯然离校,而另一同学的父母也为其办理了退学手续。青少年性教育滞后的现象再次引起社会担忧。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几点建议:

事实上,不少学校已经开始对学生进行性教育,以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个时期。但为何还会出现上述之类人们不愿看到的事情呢?这主要是因为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工程,需要家长、老师、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配合。

时间选择上,应提前进行,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教育方式上,可以随内容和孩子的特点而定。最好由同性家长进行,采用暗示谈话或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也可以利用文艺评论,分析作品中人物性格特征,谈体会、感想等方式,正面阐述使孩子从中受到教育。切不可把性的欲望和冲动,看成低级下流而予以粗暴的斥责,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要加以善意的暗示与指导。

具体教育内容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性生理卫生方面,要告诉孩子人体解剖和性器官解剖生理知识。性道德教育,要注意人格培养,提高孩子道德判断水平,自觉地抵制来自外界的不良影响。性心理卫生教育方面,应该有一个自然的、正确的态度。

第三节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第三节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的发展 随着青少年生理和智力所发生的一系列特殊的变化,他们在个性发展上也出现了许多新特点,表现在自我意识、情绪情感、日常心态以及与父母、同伴的关系等诸多方面。总体来讲,青少年的个性特点有二:其一是不平衡性;其二是极端性或偏执性。 一、自我意识的发展 (一)自我意识的基本特点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青春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 在个体进入青春期以前,曾出现过一次自我意识发展的飞跃期,年龄在1~3岁,以儿童可以用代词“我”来标志自己为重要特点。在接下来的若干年里,儿童的自我意识虽然还在继续发展着,但发展的速度则是相对平稳的。 进入青春期后,由于身体的迅速发育,青少年很快出现了成人的体貌特征。因为这种生理上的变化发生得过于突然,使他们在产生一种惶惑感觉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思想从一直嬉戏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中抽回了很大一部分,重新指向主观世界,使思想意识再一次进入自我,从而导致自我意识的第二次飞跃。自我意识高涨的突出表现是,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越发丰富起来,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校中,常常将很多心智用于内省。“我到底是个怎么样的人?”“我的特征是什么?”“别人喜欢我还是讨厌我?”等一系列关于“我”的问题开始反复萦绕于他们的心中,这种倾向在其作文及日记中常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例如,同是以“我看到了什么”为内容的作文,小学生是纯粹地描述客观世界的景象,而青少年虽然仍对客观世界进行描述,在他们的描述中却带有浓重的个人情绪情感基调,在作文中更突出了个人的喜好、烦恼和憧憬等。 青春期自我意识高涨的另一个主要表现是其个性上的主观偏执性。一方面,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正确,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另一方面,他们又感到别人似乎总是用尖刻挑剔的态度对待他们。因此,当听到别人在低声讲话,便断定是在议论自己;当看到别人面露微笑,又认为是在嘲笑自己;如果某位老师多看了自己一眼,就会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总之,他们觉得周围人时时刻刻都在品评他,这种想法使青少年感到压抑、孤独而且神经过敏。

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情境性。社会性和道德行为的动机往往受当前刺激(即情境)的制约,特定的情境产生与此相对应的社会行为。 模仿性。模仿是对他人所显示的行为及其特点进行有选择的重复(再现)。模仿性是幼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幼儿经常学父母、老师或同伴的样子,说和别人相似的话,或者再现别人做过的行为、动作。 道德发展的从他性。从他性在幼儿道德发展中占主导地位。儿童认为道德原则与道德规范是绝对的,来自于外在的权威,不能不服从,判断是非的标准也来自成人。同时,儿童只注意行为的外部结果,而不考虑行为的内在动机。 道德情感由不稳定向持久、稳定发展。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他们在与成人、同伴交往使他们道德感指向的事物或对象不断增多,范围不断扩大,由近及远,由较直接到较间接,由具体、个别的行为到一些比较概括、比较抽象的行为规则和道德准则,道德情感也不断丰富起来。由于幼儿道德感指向的事物的变化,特别是事物性质的变化,使幼儿情感逐渐由比较肤浅、表面、不稳定发展到持久和稳定。 二、如何发展儿童的社会化行为及做法 我认为:第一树立现代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教师要热爱、尊重并了解幼儿。它应不掺杂个人好恶,不对幼儿姑息迁就,不厚此薄彼。善于设身处地地体验幼儿的所作所为,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真诚、热爱和关怀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幼儿,做到一视同仁。在实际生活中就有老师偏爱某个孩子,其他的一些孩子就会说老师喜欢XX不喜欢我等。 第二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轻松、愉快、情绪饱满地参与活动,这有利于他们与人交往获得宽容、愉快的情绪体验,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获得表现自己的长处和获得成功感的机会。 第三建立良好的幼儿群体。是幼儿园心理环境的重要内容,它能促进幼儿个体心理的发展。幼儿作为特定的社会成员,从群体意义上讲,首先要归属于幼儿园里的班级集体,为此,教师要研究幼儿的群体问题,努力使群体对其中的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第四真实的、与社会要求接轨的活动设计能有效促进幼儿社会化。让幼儿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接触,为幼儿最初的社会性发展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实践机会,为他们将来更快、更好地融人现实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五教师们自觉的、率先垂范的自我意识及行为有利于幼儿内化社会性要求。教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指导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决定着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性质与水平,在幼儿园社会性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是具有重要影响的他人。在许多规则面前,我们许多教师充当的是一个说教者角色,而不是一个实践者角色。

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第一篇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变化就好比一条蜿蜒的长河,时而激起奔腾的波涛,时而静静地流逝。人的发展也会有起有伏,有激流勇进,有平静流淌;循环往复,循规变化。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有必要去了解自身的发展,只有了解了自身发展的特点及其规律,才能健康成长。心理的发展,就是我们人格的发展,只有健康的人格发展,才能塑造出健康的自我成长。 在这一章,我们将引用心理学家艾里克森对一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大家介绍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任务。 第一节各心理发展阶段及特点 一、婴儿期(0—1) :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 这个阶段的婴儿最为孤弱,因而对成人的依赖性最大,如果护理者能以慈爱的方式来满足婴儿的需要,他们就会形成基本的信任感。如果他们的母亲拒绝他们的需要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婴儿就会形成不信任感。 婴儿出生后会有种种的生理需求,要吃、要抱、要有人逗他说话,当他的这些需求获得了满足,就会对周围的人,尤其是照料他最多的母亲产生一种信任感,感到世界是可靠的,人是可靠的。如果得不到满足,得不到成人应有的照料,婴儿一涉世就会对人和世界产生一种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这一阶段要求培养婴儿的信任感,并不等于说不能有不信任感,而是说信任感要超过不信任感。 如果这一阶段发展的危机成功地得到解决,就会形成希望的美德,相反失败就会形成惧怕。 二、儿童期(1—3) :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在这个阶段中。儿童迅速形成许许多多的技能。父母必须按照社会所能接受的方向,履行控制儿童行为的精心任务,而又不能伤害儿童的自我控制感和自主性。换言之,父母必须具有理智的忍耐精神,但仍然必须坚定地保证儿童的社会许可行为的发展。如果父母过分溺爱和不公正地使用体罚,儿童就会感到疑虑而体验到羞怯。 父母鼓励、允许儿童做力所能及的行为,如吃饭、走路,儿童可以发展自主性;如果父母对幼儿尿床或尿裤子批评过多,就会使儿童产生羞耻感。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和答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和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作业 本课程作业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客观题部分”,由15个选择题组成,每题1分,共15分。第二部分为“主观题部分”,由简答题和论述题组成,共15分。作业总分30分,将作为平时成绩记入课程总成绩。 客观题部分: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题) 参考答案: 1、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青春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 信任对不信任 B 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 亲密对孤独 2、皮亚杰采用哪种方法研究儿童的道德发展?() A临床法 B访谈法 C 实验法 D 问卷法 3、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 最近发展区 B关键期 C 印刻期 D 潜伏期 4、哈吐普把儿童的攻击行为分为() A 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 B工具性攻击和敌意性攻击 C 情感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D 社会攻击和关系攻击 5、儿童形成客体我的标志是() A 把自身和物体分开 B 对镜中的自己做出反应 C 用第一人称称呼自己 D 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 6、儿童认为判断一种行为是否道德,除了看行为的结果以外,同时还要考虑行为发出者的动机。有些情况下,违背规则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这是处于道德发展的哪个阶段?() A 前道德阶段 B 自律道德阶段 C他律道德阶段 D 后道德阶段 7、根据韦纳的成就归因理论观点,一个高成就动机者归因方式有什么特点?() A 把成功归因为稳定因素 B 把成功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C 把失败归因为稳定因素 D 把失败归因为不稳定因素 8、认识到他人的性别不随年龄、情境、外表等的变化而改变,这表明儿童获得了() A 性别化 B 性别认同 C 性别稳定性 D性别恒常性

儿童社会性发展知识讲解

儿童社会性发展

儿童社会性发展 名词解释 1. 观点采择: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每小题3分) 2. 同伴关系: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之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每小题3分) 3. 合作行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为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协调活动,以促进某种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的结果得以实现的行为。(每小题3分) 4. 镜像自我:儿童把他人当作一面镜子,通过他人对自己的表情、评价和态度等来了解和界定自己,形成相应的自我概念。(每小题3分) 5. 性别角色:是社会规范和他人期望对男女两性的行为模式的要求。 1. 父母教养观念: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儿童的过程中,对儿童的发展、教育儿童的方式和途径以及儿童的可塑性等问题所持有的观点或看法。(每小题3分) 2. 依恋:一般是指个体的人对某一特定个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系。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成人所形成的情感联结。(每小题3分) 3. 心理理论:指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推理或认知。(每小题3分) 4. 亲社会行为:通常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每小题3分) 5. 挫折-攻击假说:多拉德认为,人类的攻击行为不是来源于攻击本能,而是由挫折所致。60年代贝科威茨修正后认为,挫折并不直接导致攻击,只为攻击行为的实际发生创造了一种唤醒状态和准备状态。(每小题3分) 四、简答题 1. 简述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共5分) 答: 布朗芬布伦纳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 (1)微系统,是个人在环境中直接体验着的环境,主要是家庭和学校环境。 (2)中间系统,指儿童直接参与的微系统之间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如家庭环境质量。 (3)外层系统,是指那些儿童并未直接参与但对个人有着影响的环境,如父母的工作环境。 (4)宏系统,指儿童所处的社会或亚文化中的社会机构的组织或意识形态,如政府的就业政策。 2. 简述友谊关系的功能。(共5分) 答: (1)友谊可为儿童提供情感支持。 (2)友谊为儿童提供更多的交往和娱乐的机会。

新编关于社会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状况调查报告完整版

编号:TQC/K297 新编关于社会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状况调查报告完 Daily description of the work content, achievements, and shortcomings, and finally put forward reasonable suggestions or new direction of efforts, so that the overall process does not deviate from the direction, continue to move towards the established goal. 【适用信息传递/研究经验/相互监督/自我提升等场景】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编关于社会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状况调查报告完整版 下载说明:本报告资料适合用于日常描述工作内容,取得的成绩,以及不足,最后提出合理化的建议或者新的努力方向,使整体流程的进度信息实现快速共享,并使整体过程不偏离方向,继续朝既定的目标前行。可直接应用日常文档制作,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其进行修改。 一、调查时间:20xx年x月。 二、调查地点:问卷调查 三、调查对象:青少年 社会教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然而共青团xx区委日前完成的“xx 社会教育与青少年社会化状况调研”显示的状况却并不乐观:xx青少年社会教育总体上存在资源不足、经费缺乏、设备老化、师资短缺等一系列问题。 据调研组组长、xx民族大学教授郭云

儿童社会性发展-(1)

第一节主要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伊底、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2.儿童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问题上,弗洛伊德是阶段论者5个阶段: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早期。每个阶段儿童都要面临身体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冲突 (二)新精神分析主义者:埃里克森。观点:一方面继承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又认为在考虑儿童发展时既要考虑到生物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也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认为儿童的自我是一种独立的力量,其作用在于帮助个体适应社会。儿童逐渐形成的自我在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起着一种整合作用。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是儿童按某一方式被社会化的结果。 埃里克森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 二、社会学习理论代表人物:班杜拉和沃尔特斯《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 (一)关于儿童行为的起源 班杜拉认为个体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模仿。儿童的社会行为,是直接学习、模仿和强化的结果 1.直接学习:基本途径 2.模仿学习的三个子过程:(1)注意过程:即儿童对榜样行为的注意(2)保持过程(3)动作表征过程(4)动机过程 3.强化:分为直接强化和替代性强化 (二)自我与社会学习 自我效能感:指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信念。自我效能感通过决定着人试图去做什么以及在做的过程中要付出多大的努力的预期而对个体行为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尤其是个体自己的行为与榜样行为之间存在差距时,其自我效能感就好对差距产生影响。 个体自我效能感来自两方面:一是他迄今在某一领域的成就。一是对他人活动效能的观察。 (三)对社会学习理论的评价 1.社会学习理论将儿童行为的发展看作一种由经验而导致的量变 过程。尽管该理论在其发展的后期强多了认知因素的作用,但该理 论存在的一个明显问题是忽视了生物成熟因素在儿童社会行为发 展中的作用 2.在研究方法上,社会学习理论主要采用的是实验室模拟技术,这 种方法虽然保证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或可行性,但这种研究的 人为性太强,其外部效度难以保证,研究结论难以解释儿童在真实 社会生活中的社会性发展。 3.社会学习理论在解释儿童社会性发展时对年龄变量的作用重视 不够。 三、认知发展理论 代表人物:皮亚杰科尔伯格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影响 它改变了人们对于儿童的看法。皮亚杰认为,儿童从一出生 就是其自身发展的积极动因,他积极的从环境中寻找、选择适宜自 己的刺激,积极主动的与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儿童在这种相互作用 中不断地建构自己的经验系统,形成和改变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儿 童关于个客观世界的知识既不来源于主体,也不来源于客体而是来 源于主客体之间。通过这种作用,环境事件与机体自发的成长在知 识的发送中整合为一体。 (二)皮亚杰关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观点 关于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之间的关系,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和认知 发展不是彼此分离的过程,而是相互依存地。但是,相对而言,认 知发展是一个更为基本的过程。儿童的某些特定社会技能只有在相 应的认知机能形成之后才能出现,某一年龄阶段儿童社会性发展的 特点都可以从相应的认知发展阶段中找到根源。因此,可以通过儿 童认知发展来解释其社会性发展的特点。例如,亲子关系发展中儿 童的“分离焦虑”的产生是以认知发展中的“客体永久性”的形成 为基础的,儿童道德判断中的他律特征和自律特征分别与认知发展 中的前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的思维发展水平直接相联系。同 样,儿童在自我——他人关系方面的发展也是与其认知发展相平衡 的。在学前期由于“中心化”的存在,儿童在对物理客体的认知中 只能注意物体最显著的一些特征或主要的维度,而不能协调不同维 度之间的关系,因而在认知发展中表现为无法达到“守恒”。同样, 在社会化发展领域,由于“中心化”的存在,儿童在自我——特任 认知中往往只能注意自己的观点而不能理解他人与自己不同的观 点,表现为自我——他人关系认知过程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而 只有在儿童获得了“去中心化”技能之后,儿童才能克服社会认知 中的“自我中心主义”,达到对他人观点的采择。 柯尔伯格在其关于儿童性别化发展的研究中强调,儿童性别概念的 发展是性别角色发展的前期,在形成性别恒常性之前,儿童是不可 能形成稳定的性别化行为的。 皮亚杰在社会性发展领域的开拓性研究 皮亚杰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不仅在于其基本理论观点方面, 皮亚杰本人及其同事在儿童社会性尤其是社会认知,如儿童的道德 判断和空间观点采择方面的研究都对后来儿童规则意识或者道德 判断的发展的研究为柯尔伯格道德判断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他关 于儿童自我——他人关系认知发展的趋势的论述和实验研究以及 他的结构分析方法则构成塞尔曼儿童人际认知研究的基础 第二节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几个新学派 一、习性学 习性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 进化与机能的一门科学,又叫“行为学”。 习性学的创立者主要有劳伦茨(K.Z.Lorenz)和廷伯根 (N.Tingbergen)。他们认为,研究物种行为的最佳方法是对物种 授课:XXX

当前少年儿童群体特征与变化

当前少年儿童群体特征与变化 陆士桢 认识当代少年儿童的新特征,首先要认识他们的生存发展环境,这是真正生长在改革发展时代的一代人,在享受了中国人从未经历过的物质成果的同时,他们形成了同父辈完全不一样的物质态度;在思想空前解放的宽松空气中呼吸,他们自然更加重视自我的发展,追求着父辈想也不敢想的自由和放纵;经受着快速发展的高科技的冲击,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蔑视权威、崇尚创新;作为中国历史上意识形态最活跃、思想观念最解放时代里出生长大的一代,在他们身上,先进与激进、批判与反叛、生命力和破坏力共存;处于寄托家庭、社会期望值最大,最受社会瞩目的社会角色状态,他们面临着过去父兄从未遇到过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发展困惑、生存压力带来的心理困惑、生活方式的选择困惑。时代造就了他们的开放、潇洒、飘然,也将未曾有过的艰难放在了他们的肩上。他们是中国社会发展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代人。 一、影响着一代少年儿童成长发展的社会因素 从思想道德发展的角度,可以看到,社会变迁发展对少年儿

童发展形成五大尖锐挑战。一是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不可避免,意识形态冲突长期存在,给少年儿童社会道德价值选择带来挑战。市场经济生产资源所有多元、生产方式多元、分配方式多元,经济基础的多样化决定意识形态的多样化。少年儿童的成长将长期面临着东西方思想意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科学民主与封建传统的尖锐冲突。原有的社会主流教育、少先队教育在意识形态上的强势地位被日渐打破,少年儿童独立、理性选择价值目标的任务长期而艰巨。二是现实化、物质化、契约化直接影响社会道德价值,给少年儿童精神家园构建带来挑战。从本质上说,市场经济的根本价值崇尚的是物质和现实,“以成败论英雄,以物化成果论成败”的市场价值必然影响全社会,而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坚持改革开放,市场价值的影响及时长期的,也是深远的。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在忧虑:我的孩子会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但很少有人认真地思考:我的孩子发展的终点在哪里?成功人生的标准是什么?认真想一想,现实、物质、功利的价值观念在很大范围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教育目标。从这个意义上看,构建科学的精神家园是当代少年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任务。三是传播方式走向大众化、草根化,给少年儿童道德发展带来挑战。传统意义上,我们习惯于组织传播领导讲、精英传播作家记者讲、权威传播教授老师讲,这种传统的传播方式具有单

02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课题单元二学前儿童社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课时理论学时2课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社会性的心理结构以及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及其影响机制。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 3.素质目标:尊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愿意成为儿童社会学习的正面榜样。 教学重点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主要教材参考资料李洪亮主编《幼儿社会教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3年,第1版甘剑梅主编《学前儿童社会教育》,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版 教学过程教学基本步骤与内容教学方法时间分配 Ⅰ问题情境(导学) Ⅱ学习知识【情境分析】 情境:小乖乖成长记 2006年6月16 日:下午两点,伴随一阵哭声,小乖乖从孕育她的宫殿 里来到了这个世界…… 2006年6月18日:今天小乖乖睡觉的时候,很明显地笑过…… 2008年4月12日:妈妈下班回家,小乖乖看见妈妈非常开心,呵呵笑着 奔向妈妈…… 2009年9月10日:今天是妈妈送小乖乖上幼儿园的第一天,小乖乖不愿 意离开妈妈,她哭得很伤心的样子真让人难受…… 2011年6月1日:幼儿园举办庆“六?一”演出,小乖乖和小朋友们手拉 手唱歌跳舞,非常开心…… 2.问题:案例中的前后两次哭和前后两次的笑有何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3.小结:案例中的前后两次哭和前后两次的笑意义是不同的,其中蕴涵着儿童 社会性的产生与发展(生理性的哭与笑发展到社会性的哭与笑)。那么,儿童 的社会性发展有哪些特点,有哪些影响因素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单元二学 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社会性的结构 【图示讲解】 从构成成分上看,社会性包括社会性认知、社会性情感和社会性行为技 能。社会性认知是指个体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对人、对己、对事物 (如环境、规范和文化)的认知。社会性情感是指个体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 而产生的对人、对己、对事物(如环境、规范和文化)的情感体验。社会性 行为技能是指个体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中,学习并掌握的利于适应社会生活 的行为技能。 从具体内容上看,社会性主要包括自我意识、社会交往意识、社会环境 意识、社会规范意识、社会文化意识等五个部分。如图所示,个体与社会生 活相互作用主要包括自我与社会中的人的相互作用、自我与社会环境的相互 情境教学法 5分钟 讲授法 10分钟

(完整word版)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

青少年社会性发展的主要表现 1.追求独立自主。由于成人感的产生而谋求获得独立,即从他们的父母及其他成人那里获得独立。 (2.形成自我意识。确定自我,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3.适应性成熟。即适应那些由于性成熟带来的身心的,特别是社会化的一系列变化。 4.认同性别角色。获得真正的性别角色,即根据社会文化对男性、女性的期望而形成相应的动机、态度、价值观和行为,并发展为性格方面的男女特征,即所谓男子气(或男性气质)和女子气(或女性特征),这对幼儿期的性别认同说来是个质的变化。 5.社会化的成熟。学习成人,适应成人社会,形成社会适应能力。价值观、道德观的成熟是社会化成熟的重要标志。 6.定型性格的形成。发展心理学家常把性格形成的复杂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龄前儿童所特有的、性格受情境制约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是小学儿童和初中的少年所特有的、稳定的内外行动形成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内心制约行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里,稳固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已经定型,因而性格的改变就较困难了。 (二)青少年友伴关系的发展 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友谊关系是最重要的三大社会关系。较之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友谊关系更具平等性。友谊关系的建立是以选择和承诺为基础的。友谊关系不如家庭关系那样稳定。青少年们已经开始意识到友谊关系的特征,以及保持友谊关系的决定因素。青少年争吵的时候,愤怒的成分减少了,他们能够更加公正地解决与朋友、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这也许是由于他们能够意识到,太多的冲突会使他们失去友谊。青少年们通常会选择与他们相似的同学为友,朋友间的相互影响又使其间更为相似。同一个朋友圈的青少年,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较为相似,在同辈群体中也处于相似的地位。 在个体的毕生发展中,无论是就友谊的强度和重要性程度而言,还是就与朋友共聚的时光而论,均莫过于青少年时期。友谊更具交互性。对亲密、忠诚和共享的重视,标志着青少年向成人式友谊的过渡。青少年朋友之间亲密程度的加强,不仅反映了其认知的发展,而且也反映了其情绪的发展。这个时候,青少年更善于表达其思想与情感。他们也更善于顾及他人的观点,因而也更善于理解朋友的思想与情感。青少年向朋友倾诉秘密的过程,是探索其自身情感的过程,是定位其人生坐标的过程,是确认其自我价值的过程。 发展亲密关系的能力同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关系。一般地说,友谊关系稳定、亲密和支持性的青少年,自我概念积极,学习成绩优秀,人际关系良好,往往不会与他人敌对,往往不会有焦虑感和压抑感。实际上,友谊与适应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良好的友谊促进适应能力的发展,良好的适应能力又反过来推动着良好的友谊关系。 (三)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0-3个月教程

0—3岁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1 0—3个月儿童社会性发展特征 0—3个月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尚处于萌芽阶段,对于自我和他人的区分还不是很清楚,儿童的关注与意识中心在于自身的本体感觉以及情绪体验,是基于儿童的生理需求和感受的,社会性发展的各个面向都带有“前发展”阶段。 1.社会行为发展主要特征 对他人的注意明显高于对物品的注意:刚出生的儿童即对人脸的图案表现出较高的兴趣, (鲍尔T.G;R,1980)、并能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八Me卜2off&Moore,19771(图6-2)、本能的反应。伴随着这种本能的反应,儿童逐渐对他人表现出兴趣。儿童在一个半月时出现具有社会意义的微笑,如儿童会自然地把头转向成人,注视成人的面部,并被成人夸张的哈哈大笑。在2个月时儿童会注视同伴。当3个多月的儿童与同伴在一起时,会互相观望和抚触。 社会行为以情绪性沟通为主:受限于语言和动作的发展,0—3个月儿童与他人的沟通常常是一种情绪性的沟通,并主要基于儿童的生理需要。特别是新生儿,在沟通时主要以哭泣、吮吸、探寻、抓握等本能反射为主要手段表达自己的需求。他们对于他人各种行为的回应也是情绪性的,表达和反应了自身的生理感受。 亲子交往由泛化的前依恋行为构成:0—3个月的儿童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依恋,也没有特定的依恋对象,对所有人的反应几乎是一样的。此时的亲子交往行为主要是与养育者之间的情绪交流。在生命的第一周,微笑和哭泣已经出现,儿童借由这种生理性情绪向成人表达自己的的生理需要,并藉由一些简单的回应行为(如挥舞手臂)回应成人的声音等,建立并维持与父母的关系。儿童的表情也越来越丰富,明显出现欢愉或不快的情绪。这一切,都是他们与父母交流的法宝。 2.社会适应发展特征 基于生理需求社会适应行为:0—3个月的儿童还不能清晰地区分自我和他人,只要他们身体的需求能够得到适当的满足,对于需求的满足是谁供给的,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的分别。此时他们的社会适应行为是基于生理需求的,吃母乳1由湖北省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何小燕老师整理

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何特点(1)

幼儿在社会性发展方面有何特点? 根据爱里克森的理论,5~11岁的儿童通过做各种事情并取得成绩培养出勤奋感和成就感。他们去学校上课、学习读书写字、发展业余爱好、结交朋友,十分忙碌,他们通过这些活动持续拓展自己的水平。如果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会对自己充满自信;反之,则会感到自卑,会觉得自己无用,常常会失败。 (1)情感发展 孩子对感情的理解在增进。他们理解到感情不是对某个事件的自然反应,而是取决于事件发生的原因和对事件的解释。比如,6~7岁的孩子对成功总是感到开心,不管成功的取得是因为侥幸还是靠自身努力。但9~10岁的孩子只会为自己努力所获得的成就而感到高兴。孩子还理解到对一件事或一个人,能够有相反的情感。和某个人相处的记忆引发一系列对他的情感,和他现在的相处又引发另一些情感。直到10岁左右,孩子才真正理解到对一个人能够产生又爱又恨的感情。总的来说,侵犯性行为在这个阶段数量比以往减少了,但形式却增多了。幼儿阶段侵犯行为主要是作为孩子达到目的(如得到玩具)的手段,在小学阶段,孩子们开始有意伤害其他人。孩子的打斗事件发生率降低了,但个人差异表现得更持久。有些孩子总是喜欢攻击他人。很多研究证明,家长对孩子的培养方法与之相关。家长的一些举动会助长孩子的侵犯行为,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恶作剧觉得好笑;因孩子攻击别人占了上风而得意;或者直接鼓励孩子用攻击行为对付别人。当家长不能用一贯的准则来鼓励或惩罚孩子的侵犯行为,孩子会认为侵犯行为是有效的,可取的。实际上,攻击行为虽然有时能带来一时利益,却会造成一些更严重的问题,比如,同伴关系差,学习困难等。有些问题会一直持续到成年阶段。比如,好斗的孩子长大后容易在工作、婚姻、教育孩子方面有困难,离婚率较高。 (3)压力 虽然小学阶段应该是个无忧无虑的时期,但仍有10%—12%的孩子经常显得不快乐、沮丧、眼泪汪汪。5~11岁的孩子活跃、不知疲倦,同时也十分敏感和胆怯。男孩容易有多动、任性的问题,女孩则容易出现感情上的自闭。哪些事件特别会使孩子感到压力呢?失去父母、学习止步不前、在课堂上尿裤子、父母之间冲突、偷窃被抓、被怀疑撒谎、成绩差、被叫去见校长、动手术、在班上被嘲笑、转学、不被选中、比赛失败等,是孩子普遍认为最容易令他们难受的事情。那么,遇到问题后,孩子会向谁寻求情感支持、指导和陪伴呢?绝大部分孩子认为:母亲是一切协助的来源,朋友是提供陪伴和感情支援的第二重要支柱,老师能够提供信息和指导,但不是陪伴。父亲最能够提供知识和信息,但常常不能给予直接的协助。不管怎样,孩子得到的关心和支持越多,越能协助他们抵御压力、渡过难关。 (4)同情 随着孩子对别人感情理解的加深,他们能更好地协助别人。他们不再像以前只知道把好东西送给哭泣的孩子来安慰他,而会采用社会性手段来安抚别人。比如,孩子会用语言安慰同伴,“没关系,一会儿就没事了。”或者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丢了不要紧,再买一个。”或者用一些活动来转移,陪同伴玩,逗他高兴。 当孩子自己觉得愉快、自信的时候,更愿意协助别人,并且更愿意协助自己喜欢的人或以前

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愤怒情绪..

儿童以及青少年的愤怒情绪特点以及家长应对方式研究 摘要:愤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情绪,与个体的动机取向存在关联性。本文主要剖析了幼儿的愤怒情绪,青少年愤怒发生及表达特点,男性暴力型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愤怒情绪特征与父母教养方式对照研究等,初步探讨愤怒情绪在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中的特点,作用,和如何对待等方式。 关键词:愤怒,青少年,情绪特征 愤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体验到的一种基本情绪,总是和悲伤、痛苦等情绪一起被归为负性情绪。你的愤怒可能显示了你没有正面对应你的生命中某些重要的情绪问题,它可能是一种信号,揭示了你的某些需求和欠缺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是对自己价值信仰妥协过多,一个健康的人能够从其他人能理解的方式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愤怒和需要,同时,放弃愤怒并原谅别人也是一种情绪健康的标志。 对于青少年来说,愤怒来源可能产生于父母早期教养的冷漠与忽略,或者是不能够均爱子女只喜欢自己兄弟而发生的,也可能是因为父母早期教养的反复无常或者滥施愤怒,都可能造成青少年和儿童的愤怒,而撅嘴,愠怒,默不作声,常常是其发泄的方式。之所以如此表现情绪,正是因为他们在成年人的世界中感到无能为力,因为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常常被阻止表达愤怒的情绪,正如我们同样被阻止,而不能表现出其他所谓消极的情绪,如恐惧,悲伤,内疚或者嫉妒。 事实上该文试图通过青少年和儿童的愤怒讨论,来探讨一种如何有效控制愤怒情绪或者是健康地将发怒表达出来的一种方式。 一.暴力并不是我的本意—浅谈幼儿的愤怒情绪 一位妈妈如是说:“孩子明明拥有了不同神态的奥特曼却还是哭闹着索要新的,我恼火了,强行抱着孩子往家走,到家后孩子很愤怒,用拳头打我,摔家里的东西,晚饭都不吃,后来奶奶又把玩具买了回来才收场。我知道这样不好,但如果不满足孩子要求,就无法化解孩子的愤怒情绪,我该怎么办?”

儿童社会性发展考试题(一)

儿童社会性发展考试题(一)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班杜拉认为儿童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__ _和_ __。 2、父母教养观念主要来源于_、__ _ __和__ _ _。 3、同伴关系的性质:属于。 4、友谊关系的测量中,关于友谊质量的测量常用。 5、同伴群体的结构中有和,同时同伴群体结构具有明显的。 6、皮亚杰把儿童道德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7、自我包括两个特征、_ _ 。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1、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该理论的创始人是() A、弗洛伊德 B、班杜拉 C、皮亚杰 D、埃里克森 2、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是由()提出来的。 A、维果斯基 B、皮亚杰 C、班杜拉 D、劳伦兹 3、实用临床法研究儿童规则认识和道德发展的心理学家是( )。 A、詹姆斯 B、华生 C、谢弗尔森 D、皮亚杰 4、把攻击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的心理学家是( )。 A、詹姆斯 B、华生 C、哈吐普 D、马什 5、提出利用点红实验研究自我的心理学家是( )。 A、詹姆斯 B、刘易斯 C、谢弗尔森 D、布朗芬布伦纳 6、儿童大约在()产生自我意识。 A、1岁 B、2岁 C、3岁 D、4岁 7、儿童性别概念的认知发展不包括下列哪项内容( )。 A、性别认同 B、性别角色 C、性别稳定性 D、性别恒常性 8、()不是依恋建立的前提 A、识别记忆 B、客体永久性 C、人的永久性 D、短时记忆 9、习性学家把个体发展过程的最佳学习时间称为()

A、最近发展区 B、关键期 C、印刻期 D、潜伏期 10、艾里克森认为,个体在成人早期面临的主要心理危机是() A、亲密对孤独 B、勤奋对自卑 C、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D、信任对不信任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直接强化 2、社会启动者: 3、同伴关系: 4、观点采择: 5、冷认知: 6、性别恒常性: 四、简答题(每题6分,共42分) 1、布朗芬布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的理论。 2、人类的进化历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适应性进化。

儿童社会性发展练习题答案

儿童社会性发展 第一章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理论与研究 一、单项选择题 1、精神分析理论是儿童心理发展史上第一个关于个体发展的理论学派,该理论的创始人是( A ) A 弗洛伊德 B 班杜拉 C 皮亚杰 D 埃里克森 2、新精神分析主义者(D ),提出考察儿童发展时既要考虑生物因素又要考虑社会文化因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他根据个体社会化历程的不同时期中所经历的自我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把个体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划分为8 个阶段。 A 弗洛伊德 B 班杜拉 C 皮亚杰 D 埃里克森 3、(B )认为,个体社会行为起源于直接学习和模仿。 A 弗洛伊德 B 班杜拉 C 皮亚杰 D 埃里克森 4、模仿作为儿童掌握社会行为的一种机制或途经,是一个复杂的过 程,它有四个子过程构成,顺序正确的是( A ) _ 、,、 亠一、、保持——动作表征——动机B 、*、. ~、、 动作表征 ——保持——动机 C 注意— —动机——保持——动作表征D 、*、. ~、、 保持——动机——动作表征、填空题

1、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班杜拉_和沃尔特斯_。 2、认知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皮亚杰和柯尔伯格。 3、班杜拉认为儿童行为起源于以偶然强化为中介的直接学习和_模仿。 4、布朗芬伦纳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中的四大系统的分别是_宏系统_、_外层系统_、_中间系统_和_微系统 5、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有_观察法、_访谈法、问卷法、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6、一份完整的问卷一般包括_标题_、_前言_、_指导语_、_问题_ 和_结束语_几部分。 7、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两种基本类型有描述性研究和解释性 研究。 8、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的主要采用的两种研究设计有横断研究_和_纵向研究或追踪研究_。 三、名词解释 1、直接强化:是儿童自己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对该行为以后重复发生的可能性的影响。(P8) 2、替代强化:是指榜样行为的结果对学习者的学习所起的强化作用。(P8) 3、自我效能感:所谓自我效能感,即是指个人对影响其生活的事件能够施加控制的意念。(P8) 4、固定行为模式:是物种与生俱有的用以帮助其适应环境的行为反 应。(P13)

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中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叛逆与适应 摘要:中学生叛逆心理普遍存在,如果处理不当,将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严重后果。本文阐述了叛逆心理的内涵、表现以及危害,分析了中学生叛逆心理产生的主观、客观原因,并对如何防止中学生出现叛逆心理、适应青春期心理变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中学生叛逆心理适应 叛逆指的是对旧的规矩、事物、观点不满,认为其不再适用于现在。虽然认识到新的事物有其不完善之处、并且不易验证其相对于旧事物的具体优越性,但在不满老事物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尝试新事物。对老事物的否定带有较大片面性和盲目性,往往默认老事物等同于无用、过时、腐朽等。 学生的叛逆心理是目前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果不及时进行教育和引导,任其发展形成特殊性格和特殊心理,这对他们将来的人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方式给予纠正,引导他们改变叛逆心理,走上心理发展的正轨。 叛逆心理是指人们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别人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叛逆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是该年龄阶段青少年的一个突出的心理特点。因为青少年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他们反对成人把自己 当“小孩”,而以成人自居。为了表现自己的“非凡”,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批判的态度。叛逆心理虽然说不上是一种非健康的心理,但是当它反应强烈时却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同于变态心理,但已带有变态心理的某些特征。如果不及时加以矫正,发展下去对青少年的成长非常不利。 1.学生叛逆心理的表现 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由于社会、家庭、自身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不少学生的成长过程往往都伴随着一定的心理发展不平衡,如:性格孤僻、怪异;情感脆弱易变,意志不够坚强;缺乏合作精神,以自我为中心;爱与老师顶嘴、爱钻牛角尖;不能接受老师、家长的批评与指导;对他人缺乏同情心、爱心等等。 具体表现为: 1 .1 不喜欢按照别人说的去做;认为绝大多数规章都是不合理的,应该废除;如果父母再三叮嘱同一件事会使他感到厌烦;对于那些与老师对着干的同学大加赞赏;认为大人的话有漏洞,大人的批评常常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和愤怒;一旦决定做某件事,不管别人怎样劝阻也不会改变主意;越是不让他做的事,就越要去做。你叫他往东,他一定往西,就是存心不让大人顺心,觉得自己很有主见。 1 . 2 在家不听父母话,在校不听老师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时有逃课现象;堂而皇之地涉足禁区,最后耽误学业。有些学生在老师批评其有早恋迹象后,没事变成有事,地下转成公开。但作为学生毕竟无能力处理好情感问题,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控,往往成绩一落千丈。调查表明,叛逆心理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和身心健康都是不利的, 特别是在处理师生关系时是极不利的因素,处理不好,影响教学效果和课堂秩序,因此要研究有效的教育措施予以纠正、调整。[1] 2.叛逆心理对学生成长的危害 学生出现的叛逆心理现象往往让家长和教师不解 ,处理起来颇感棘手。其后果是严重的,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概述 第一节社会性及其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一、社会性简介 当一个人独处时,是谈不上"社会"的,但身边只要再有一个人,"社会"就构成了。一个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的生存一天也离不开社会。人每天都在各种小的、中型的、大的社会群体中,充当 着各种角色,表现着自己的"社会性"。你跟别人打交道的方式、你对别人的态度、你怎样受 别人的影响、你怎样影响别人……所有这一切,都是一个人社会性的表现以及表现自己的社 会性的场合。 (一)社会性的产生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大多数学者实质上都是把人类各种不同的需要归属于两大类, 即生物性(生理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生物性需要是指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的 一些需要,如对饮食、运动、休息、睡眠、觉醒、排泄、避痛、配偶、嗣后等的需要。动物 也有这类需要,所以这些需要也叫生理性需要或原发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指与人的社会生活 相联系的一些需要,如劳动需要、交往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和成就需要等。社会性需 要是后天习得的,源于人类的社会生活,属于人类社会历史的范畴,并随着社会生活条件的 不同而有所不同。社会性需要也是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如果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使个 人产生焦虑、痛苦等情绪。比如,人自出世之后便成为各种社会团体中的一分子。从婴幼儿 时期起,人就想与他人亲近、与他人来往,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关心、友谊、爱护、接受、 支持和合作。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不但没有因为自身力量的壮大而削弱这种需求,反而还 增加了这种需求。有人对绝对孤立状态下的人(如一些宗教团体成员、遇难船上的人、隔离实验的志愿参加者)的个案研究表明,长时间的孤独隔离会产生突然的恐惧感和类似忧虑症发生 的情感,并且隔离时间越长,产生恐惧和忧虑就越重。沙赫特也曾做实验说明:人是很难忍受长时间与他人隔绝的。所以,社会性需要是作为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 的一个根本特征。 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性,就是源于人类社会性需要而产生的。 首先,社会性是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产物,人在交往中获得了社会性。当人一出生时, 由于他的身上还没有任何人类社会的烙印,他只是一个自然的客观存在,即人们通常所说的"自然人"。但是,由于这个自然人生活在人的社会环境中,与人进行某种形式的交往,学习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并把这种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内化,变为自己的行 为准则,使自己逐渐适应周围的社会生活。假如一个人远离了社会生活,失去了人际交往, 那他只能是个自然人,而永远不具有社会人所具有的社会性。 其次,社会性是人的社会化的内容和结果。作为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化所获得的特征, 社会性几乎涉及了人自身智能以外的所有内容,即使狭义地界定社会性,它也涉及社会生活 中的各种个人属性,如情感、性格、交往、社会适应等等。 (二)社会性的内容 关于社会性的内容,心理学家、教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都在关注,但关注的角 度有所不同。 心理学家重视个体在社会性发展和演变中的那些心理规律,试图发现人的遗传因素、情 绪、气质、智力特征等怎样在其中发挥功能,以及个体之间、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教育学 家重视教育对儿童社会化过程的影响作用,试图寻找有效的措施和训练、组织方法,因此他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