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阿拉伯舞曲》教案3

《阿拉伯舞曲》教案3

《阿拉伯舞曲》教案3
《阿拉伯舞曲》教案3

《阿拉伯舞曲》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体会阿拉伯人民歌颂祖国,歌颂家乡的自豪感,体会世界著名舞曲背后的阿拉伯文化。

2、知识目标:学会分析歌曲《阿拉伯舞曲》的旋律特点,说解歌曲表现的意境和情感。

3、能力目标:通过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通过速度及音乐情绪的变化尝试写出《阿拉伯舞曲》的段落结构。

难点:理解阿拉伯音乐的特点,积极参与活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播放上歌曲《舞曲--阿拉伯音乐--开场版》,让学生听着音乐,愉快地走进教室。(目的是营造音乐课轻松、愉快的氛围)。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测试:请大老师"预备--开始"的口令后,把手贴到下巴上。教师在喊出“预备--开始”口令的同时,有意夸张地把手贴在脸颊上。此时出现微妙的情形:全体学生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随教师把手贴在脸颊上。教师让同学们互相观察手放的位置,提出问题:“刚才老师讲的要求是什么”?同学们会流畅的回答:“听到老师'预备--开始'的口令后,把手贴到下巴上”。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听到老师的口令后,大家都把手错放到脸颊上呢?原因很简单,因为同学们老师是把手放到脸颊上的,所以也都把手放到了脸颊上。

这个现象说明一点,那就是同学们相信眼睛看到的胜于相信耳朵听到的。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也说明这是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但是,世界是由多元化组成的,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的视觉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还可以用耳朵的听觉去发现和感受这世界的另一面。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因此,学习音乐是培养和发展我们用听觉去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能力。

今天老师向同学们介绍并和大家一起欣赏一首传统音乐合奏《阿拉伯舞曲》,就是要求同学们在用眼睛观察传统乐器形状及演奏姿势的同时,注意用听觉去感受阿拉伯传统乐器的音色特征和声音表现特点。

三、阿拉伯乐器介绍。

阿拉伯的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先伊斯兰时期,在阿拉伯半岛上,就流传着米兹哈尔、吉朗、柏尔布德、姆瓦他、将科、米扎发等弦鸣乐器;米兹玛尔、库夏巴、斯鲁、纳库尔等

气鸣乐器;弹拨尔、达卜、卡地布等膜鸣乐器以及匈鸠、吉拉吉等体鸣乐器,其中一些乐器是从波斯和叙利亚等地传入的。伊斯兰时期,常用的乐器有乌德、卡侬、拉巴卜、纳伊、纳加拉、达卜等。其中乌德是伊斯兰音乐中最有代表性的乐器,卡侬于元初传入中国,称“七十二弦琵琶”,清代称“喀尔奈”,列入“回乐部”,现仍流传于中国的新疆维吾尔族地区。

四、巩固练习:

使用多媒体计算机在大屏幕上呈现出各种阿拉伯乐器的图像,学生每组选出两名代表,听播放的音乐片段,说出所听音乐的主奏乐器名称。判断回答错的可以由本组其他学生给予补充和纠正。

五、为欣赏做准备的练习:

1、在大屏幕上由简到繁按顺序呈现《阿拉伯舞曲》第一、第二乐段的主题音乐节奏,引导学生按乐段音乐主题分别进行节奏视读。

2、结合谱例,指导学生分析、归纳两个乐段的主题音乐在节奏上的不同之处。第一乐段:主题每一句的节奏型都是由八分休止符紧接十六分音符来开始;第二乐段:节奏型与第一乐段相近,但开始句不是十六分音符,而是用附点音符;第三乐段:由八分音符开始,紧接着是顿音与连音相间的一大串十六分音符。

六、欣赏:《阿拉伯舞曲》。

1、大屏幕呈现文字并伴以解说声音,向学生介绍《阿拉伯舞曲》乐曲结构、风格等。并用具有阿拉伯风格的图片,衬托出一种异国情调,创设欣赏情景。

2、初听:在多媒体计算机播放小号独奏曲《阿拉伯舞曲》音乐时,按乐段出现时间同步呈现各乐段主题音乐旋律曲谱,同时,根据音乐的情绪表现。

3、初听完后,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1)三个段落的主题旋律都是从小节中什么位置(强拍、弱拍或次强拍)上开始的?(2)乐曲的高潮出现在哪一段中?

4、复听:为给学生留出充分想象的空间。

七、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课学习情况进行小结,结束全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