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什么是经济周期

什么是经济周期

什么是经济周期
什么是经济周期

什么是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是指总体经济活动的扩张和收缩交替反复出现的过程,也称经济波动。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

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

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

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

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的特征:

(1)经济周期不可避免。

(2)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

(3)周期的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所决定。

(4)一个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组成。

繁荣,即经济活动扩张或向上的阶段(高涨)此阶段是经济周期的高峰阶段,由于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不断扩张超过了产出的增长,刺激价格迅速上

涨到较高水平。

衰退,即由繁荣转向萧条的过渡阶段(危机);此阶段出现在经济周期高

峰过去后,经济开始滑坡,由于需求的萎缩,供给大大超过需求,价格迅速下跌。

萧条,即经济活动收缩或向下的阶段;此阶段是经济周期的谷底,供给和

需求均处于较低水平,价格停止下跌,处于低水平上。在整个经济周期演化过

程中,价格波动略滞后于经济波动。

复苏,即由萧条转向繁荣的过渡阶段。此阶段开始时是前一周期的最低点,产出和价格均处于最低水平。随着经济的复苏,生产的恢复和需求的增长,价

格也开始逐步回升。

这些是经济周期四个阶段的一般特征。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周期可

能具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比如,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经济周期的特

点是产出和价格的同向大幅波动。而70年代初期,西方国家先后进入所谓的“滞胀”时期,经济大幅度衰退,价格却仍然猛烈上涨,经济的停滞与严重的

通货膨胀并存。而80-90年代以来的经济波动幅度大大缩小,并且价格总水平

只涨不跌,衰退和萧条期下降的只是价格上涨速度而非价格的绝对水平。当然,这种只涨不跌是指价格总水平而非所有的具体商品价格,具体商品价格仍然是

有升有降。进入9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如韩国、东南亚国家等,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导致一些商品的国际市场价格大幅下滑。但是,

全球经济并没有陷入全面的危机之中,欧美国家经济持续向好。

商业周期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数百年来,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总是出现扩

张与紧缩的交替更迭,如此循环往复。尽管人们一直在不断努力探索商业周期

的原因,企图克服周期的一再重演,但时至今日,它似乎仍然是个无法根治的

痼疾。

我曾对我国1982年以来近20多年经济发展的历程和GDP增长速度的变化,做

了一些分析和研究。我发现前10年(1982-1992)我国经济发展是呈现周期性变化

形态的。如:1984年沿海城市开放是一个高潮,1988年物价改革是一个高潮,1992年南巡讲话又是一个高潮。每个经济发展高潮阶段,GDP的增幅都是在两

位数以上的,1984年是13%,1985年是16.2%;1988年是11.2%。;1992年是12.8%,1993年是13.4%。但后面的10年(1993-2003)则基本处于下滑态势,

而没有出现过经济发展的高潮。这是由于1993年国家采取银根紧缩政策以来,

十多年来基本上采取的是用治理通胀的方法来治理通缩。1996年到2003年的

经济,主要着重于房地产、汽车和家电这三大支柱产业,而整体国民经济,尤

其是能源、原材料和重工业这些真正的支柱产业,则一直处于比较低迷的发展

状态。经济发展长期处于生产过剩状态,曾经还出现大规模走私和大规模下岗

的现象。甚至1998年为了使GDP保持在8%以上,政府还采取了许多行政干预

的措施和手段,加大投资力度,结果也没能改变经济下滑的态势。2004年可以

说我国经济又再次处于经济周期的起始阶段,政府换届和投资热潮的涌动,推

动了建材的需求和涨价,也引发了房地产的涨价。但2003年GDP的增幅是

9.1%,而且是处于上升态势,如果没有宏观调控,2004年GDP的增幅估计至

少要在10%以上,新的经济周期有望启动,一个全面发展的经济高潮也指日可待。但可惜的是,2004年国家和政府却将GDP的增长计划定为7%,这与当年

保8%的做法几乎如出一辙,都是逆势而动的,都是违反市场发展和经济发展规律的。事实证明,这一指标和任务是无法达成的,2004年GDP在宏观调控的

打压下,依然保持了9.5%的增幅。2005年GDP增幅现在定为8%,而实际是

9.5%,后来又被调整为9.9%;今年2006年GDP又被定在8%,而十一五规划

则定在7.5%,这一指标肯定是偏低的。因为,中国经济改革开发27年来平均

的GDP是9.5%。如果用8%这一指标来考察干部的政绩,肯定是不可能达标的。如果真的使中国经济发展速度下降到8%以下,还能保证经济发展动力、以及就业问题和饭碗问题吗?现在,西方或受过西方教育的经济学家动不动就指责中

国经济发展过快、发展速度过高,其实是对中国经济指标缺乏认识和了解。中

国经济的8%,实际上只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的0,而中国经济正常运行的速度

是9.5%,两位数以上的发展速度才可以被称之为高速度。

2018考研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详细解析

2018考研经济学国民收入核算详细解析 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它是反映整体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因此常被使用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中,亦是国际投资者非常关注的国际统计项目。 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GDP, 即国内生产总值及GNP, 即国民生产总值,前者计算一段特定时期本地进行的生产,而后者则计算本地居民的总体收入。 有三种衡量国民收入的方法:收入法、支出法和产出(产品)法。 1、收入法是通过加总本国居民、公司和个人直接得自当期货物和服务生产的收入,即要素收入之总和。对这种由所有要素收入之和给出的国内总收入,只要随库存增值对之进行调整,就可以得出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如果再加上来自国外的财产净收入,就可得出国民生产总值。 2、支出法是把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进行加总,从而得出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总支出。它只是总和最终购买价值,而把所有对中间货物的支出排除在外。 3、产出法是汇总该国的工业和生产性企业在每一生产阶段上的增加值。这些增加值之和得出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若再包括来自国外的财产净收入,它就能给出国民生产总值。 实际核算中,表现为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也称分配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的计算公式为: 1、生产法=总产出-中间投入(物质产品投入+服务投入) 2、收入法=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3、支出法=总消费+总投资+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居民消费+政府消费)+(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存货增加)+(货物和服务出口-货物和服务进口) 国民收入核算中七个相关联的总量及关系 ①国内生产总值GDP ②国内生产净值N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本国领土上生产的最终产品按市场价值计算的净值。 NDP=GDP —折旧 ③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国永久居民(称为国民)所赚到的总收入。它与GDP的不同之处在于:它包括本国公民在国外赚到的收入,而不包括外国人在本国赚到的收入。 ④国民生产净值NNP:指一国居民的总收入(GNP)减折旧。 ⑤国民收入NI:指一国居民在物品与劳务生产中转到的总收入。 NI=工资+利息+地租+利润=NNP—(间接税—政府对企业的补贴)—企业转移支付 ⑥个人收入P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个人得到的所有收入总和。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净利息+净利息+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⑦个人可支配收入PDI:是指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可以由个人支配的全部收入。 PDI=PI-个人所得税和非税收支付(如罚单等)。 小提示:目前本科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主体是研究生,在如今考研竞争日渐激烈的情

经济周期

几个关于周期的话题讨论 1.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 1.1.定义 也称商业周期、经济循环。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是国民总产出、总收入和总就业的波动,是国民收入或总体经济活动扩张与紧缩的交替或周期性波动变化。 持续时间通常为2-10年,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展或收缩为标志。 1.2.特征: (1)经济周期不可避免 (2)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 (3)经济周期是经济活动总体性、全局性的波动 (4)一个周期由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交替组成 (5)周期的长短由周期的具体性质所决定 1.3.阶段划分: 1.3.1两阶段法 经济周期可分为两个大的阶段:扩展阶段和收缩阶段。 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益活跃的季节。这时,市场需求旺盛,订货饱满,商品畅销,生产趋升,资金周转灵便。企业的供、产、销和人、财、物都比较好安排。企业处于较为宽松有利的外部环境中。 经济周期波动的收缩阶段,是宏观经济环境和市场环境日趋紧缩的

季节。这时,市场需求疲软,订货不足,商品滞销,生产下降,资金周转不畅。企业在供、产、销和人、财、物方面都会遇到很多困难。企业处于较恶劣的外部环境中。经济的衰退既有破坏作用,又有“自动调节”作用。在经济衰退中,一些企业破产,退出商海;一些企业亏损,陷入困境,寻求新的出路;一些企业顶住恶劣的气候,在逆境中站稳了脚跟,并求得新的生存和发展。这就是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企业生存法则。 每一个经济周期都可以分为上升和下降两个阶段。上升阶段也称为繁荣,最高点称为顶峰。然而,顶峰也是经济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此后经济就进入下降阶段,即衰退。衰退严重则经济进入萧条,衰退的最低点称为谷底。当然,谷底也是经济由衰转盛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经济进入上升阶段。经济从一个顶峰到另一个顶峰,或者从一个谷底到另一个谷底,就是一次完整的经济周期。现代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建立在经济增长率变化的基础上,指的是增长率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 1.3.2四阶段法 经济周期具体可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阶段。 A-B为衰退, B-C为萧条, C-D为复苏, D-E为繁荣

中国当前经济周期

中国经历的经济周期 第二次下降周期 1995-1999 (2000年上半年经济有所回升,但下半年起,到2001年下半年经济又开始下滑) 第三次上升周期 2002-2007 第三次下降周期 2008- 中国历年货币政策演变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开始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 2003-2007年稳健货币政策内涵开始发生变化,适当紧缩银根,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利率。 2007年6月13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货币政策开始“稳中适度从紧”。 2007年12月5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2008年11月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9年12月5日至7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2010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10年12月3日政治局会议,提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具体阶段性分析: 1998年以后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稳健的货币政策。 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主要有这样几方面:一是经过90年代初的房地产和开发区热,到1997、1998年,部分中小金融机构的风险问题已相当突出,当时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银行面临化解金融风险和防范出现新的更严重金融风险的重要任务;二是当时尽管社会总需求不足的矛盾已经暴露,但是最突出的还是结构性问题,实际有效贷款需求不足;三是由于过去我们长期实行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的金融体制,企业高负债经营,自有资金比例很低,再继续大幅度增加贷款,不良贷款问题会更加突出;四是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本身包括了对货币政策的运用,财政增发国债,银行参与购买,其本身就包含了运用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增长的内容。

第九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教材

第九章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理解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理论是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长期化与动态化,通过对各种周期的理论解释,全面了解国民收入波动的因素,重点掌握乘数——加速原理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掌握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以及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加速原理和乘数—加速数模型,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新剑桥经济增长模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教学时数】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经济周期理论 一.经济周期的含义 1.有关经济周期的解释: (1)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水平的一种波动(通常以国民收入来代表),它形成一种规律性模式,即先是经济活动的扩展,随后是经济活动的扩展,接着是进一步扩张。这类周期随着产量的长期趋势进程而出现。 (2)萨繆尔森的解释——在繁荣之后,可以有恐慌与暴跌。经济扩张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就业与生产下降。价格与利润跌落,工人失业。当最终到达最低点以后,复苏开始出现。复苏可以是缓慢的,也可以是快速的。新的高涨可以边线为长期持续的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生活标准。它也可以表现为短暂的价格膨胀和投机活动,紧接而至的是又一次的、灾难性的萧条。 简单地说:经济周期就是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 由此可见,在经济周期这一概念的解释上,都集中强调了以下三个要点: (1)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由于这种波动而引起了失业率、物价水平、利率、对外贸易等活动。所以,研究经济周期的关键是研究国民收入波动的规律与根源。 (2)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 (3)虽然每次经济建设周期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却有共同点,即每个周期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二、经济周期阶段及其特征 经济周期可以分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 1.繁荣阶段(高涨阶段):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乐观。当就业与产量水平达到最高,这时经济就开始进入衰退阶段。 2.衰退阶段(危机阶段):

论中国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差异性,国民经济范文.doc

论中国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差异性,国民经 济- :张航 摘要:在经济体系的带动下,我国经济周期发展趋于时代性,经济体体系随着制度变化暴露出许多问题,导致经济矛盾突出,给经济体系带来冲击。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关注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间的关系,对福利成本差异性进行分析,从短期来看经济周期中的波动可促进经济体系的完善,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经济周期的变化也带来诸多不良影响,导致通货膨胀。本文将对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差异性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意见。 关键词: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差异;城乡差异 经济周期一直以来被认为是有害的,消除经济周期能提升本区域内的社会福利水平,实践证明要以辩证的思想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经济周期的成本福利仅为年均消费的0.007%,及时消除了经济周期差异性,社会福利水平也不会有明显的改善 [1]。 一、经济周期福利成本理论 1.经济波动和经济周期的区别和联系 经济波动早于经济周期,经济波动是造成周期变化的前提。经济波动包括周期性波动和非周期性波动,周期性波动对经济影响较小,非周期性经济波动由于自身不可预见性,会对现有的经济体系造成冲击。经济波动主要为四个方面,分为为衰退、萧条、复苏及繁荣,各个阶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四个循环体系周而

复始的循环,构成了经济的上下波动。 2.经济周期模型 当前较为理想的经济模型是LucaS的基准模型,为了更好的应用该体系,首先要引入一个模型的讨论,在预订的时间内,每个代理人都要从他的机会集中选择自己的行动,此处的机会集由体系集由s、自然采取的行动Z以及其他的代理人采取的行动来确定[2]。 二、经济周期福利成本差异性探究 当前经济周期呈现波动大的特点,所有的统计量和相伴概率都为零,如果波动系数在1%左右,表明该水平的变动较为明显。调整后的体系除了城镇商品、家庭设备及相关食品外,平均值均在80%以上,表明波动幅度模型的拟合效果较好,城乡居民消费波动率的估计结果是可靠的。以下将对城乡福利成本差异和地区福利差异进行分析。 1.城乡差异 (1)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波动主要体现在食品、服装、家庭设备、交通娱乐、居住方面的波动,波动值分别为0.0782、0.0842、0.0932、0.0959、0.0331。城市食品、服装、家庭设备、交通娱乐、居住方面的波动值分别为0.0562、0.0721、0.0734、0.0821、0.0527.农村和城市居民消费方面的波动值成不规则发展趋势,其中城市的食品、服装、交通娱乐方面的波动值比农村大,家庭设备和居住方面波动较小,要求在消费波动率的基础上,确定消费风险指数,进而计算出经济周期的福利成本。 (2)城镇居民的收入高于农行居民,城镇居民的收入波小。根据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农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以耕地和其他经济作为主,外加劳务性收入。城镇居民的收入则靠正式部门工

经济周期

经济周期理论综述

经济周期问题是宏观经济学学说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西方经济学界,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理论流派的学者对于经济周期的定义各式各样,一直以来都未取得统一。经济学学术界,通常以二战为划分标志将有关经济周期的具体定义概括区分为古典经济周期(也称传统经济周期,强调经济总量的扩张和收缩)和现代经济周期(强调经济增长率上升与下降的交替变动)两类。二战前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呈现出来的经济周期表现为总产量绝对量的变动过程,所以当时的古典经济学家就认为经济周期是经济总量的上升和下降的交替过程。这些都是二战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和解释。二战以后,社会经济的变化促使现代经济学研究的重点透过社会经济表象深入到对内在包涵的更实际的经济增长率周期性变动进行分析研究中,有些学者认为经济周期是在主要以工商企业形式组织其活动的波动形态。一个周期包含许多经济领域在差不多相同的时间所发生的扩张,跟随其后的是相似的总衰退、收缩和复苏,后者又与下一个周期的扩展阶段相结合;这种变化的序列是反复发生的,但不是定期的;经济周期的长度从一年以上到十年、十二年不等;它们不能再分为性质相似的、振幅与其接近的更短的周期。而名经济学家RobertE.Lucas(1977)的看法是经济周期是经济变量对平稳增长趋势的偏离0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定义说法被学术界普遍认同。而需要明确的关键在于,二战后发展起来的理论学说对经济周期的认识已脱离经济体表面总量值的比较,而升华到了对于内在经济实体的经济增长速度快慢的比较。 1经济周期理论类型 1.1尤格拉周期 法国经济学家尤格拉于1862年出版了《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周期》一 书中,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9~10年的周期波动,一般称为“朱格拉周期”。熊彼特把 这种周期称为中周期,或朱格拉周期。汉森则把这种周期称为“主要经济周期” 1.2 基钦周期 英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于1923年提出了存在着一种40个月(3~4年)左右的小周期,而一个大周期则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故称为“基钦周期”。基钦提到,这种小周期是心理原因所引起的有节奏的运动的结果,而这种心理原因又是受农业丰歉影响食物价格所造成的。 1.3康德拉捷夫周期 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捷夫于1925年提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50~60年一个的周期,故称“康德拉捷夫”周期,也称长周期。熊彼特继承前人的观点,把百年来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划分为三个长周期,并用创新理论为基础,以各个时期的主要技术发明和生产技术的发展作为各个长周期的标志。 需特别加以说明的是,熊波特在他的两卷本《经济周期》(1939年版)中对前三种经济周期作了高度综合与概括。他认为前三种周期尽管划分方法不一样,但并不矛盾。每个长周期中套有中周期,每个中周期中套有短周期。每个长周期包括6个中周期,每个中周期包括3个短周期。熊波特还把不同的技术创新与不同的周期联系起来,以三次重大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周期,从18世纪代到1842年,是“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周期,从1842~1897年,是“蒸汽和钢铁时期”;第三个周期,1897年以后,是“电气、化

第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doc

第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 教学目的 在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上,分析长期国民收入的决定。通过本章的学习,同学们需要掌握的内容有: 1、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的一般认识; 2、乘数-加速数模型。 3、对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一般认识; 4、不包含技术进步的经济增长模型; 5、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 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定义与衡量 经济在沿着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的增长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经济活动的上下波动,且呈现出周期性波动的特征。 无论是讨论经济增长,还是分析经济周期,都与潜在产量或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这个概念紧密相关。所谓潜在产量,就是指在现有资本和技术水平条件下,经济社会的潜在就业量,即充分就业量所能生产的产量。由 于短期国民收入决定理论假定:资本和技术水平在短期内是不变的,因此,与充分就业所对应的总供给曲线就是一条垂线,见图3-1。实际产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总需求。 P AS P1 E1 AD1 P0 AD0 0 Y0Y1Y

图3-1 古典宏观经济模型:充分就业模型 但是,在长期内,假设资本和技术水平不会发生变动是不现实的。当资本和技术水平发生变动时,就会导致与充分就业相对应的总供给曲线向 右边移动1,把不同时间的潜在产量描述在图8-1上,就可以得到潜在产量的变动趋势,或称GDP的变动趋势,它描述了经济中当生产要素被充分利用时,GDP所经过的过程(见虚线)。给定一个特定时期,图8-1中的虚线所对应的产量即为经济中现有资源被充分利用所能生产的产量,即潜在产 量。而实际GDP相对于潜在GDP的上升(扩张)或下降(收缩或衰退),就构成了经济周期。增长理论2和周期理论分别讨论这两种现象。 产量实际GDP 潜在GDP C D B E A 0 时期 图8-1 潜在GDP与实际GDP 二、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和阶段 1、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trade cycle),又称商业周期或商业循环,1这里讨论的是一种正常情况。当然,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非正常情况将导致潜在产量向左边移动,即减少。 2杰弗里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费方域译,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P004 “宏观经济学相比,增长理论研究角度的特点是:第一,研究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问题和何种长期增长率(指增长的趋势,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本期潜在增长率,而不是现实的实际增长率)为最优增长率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研究经济为何以高于或低于最优增长率的速度

中国经历的三次经济周期

中国经历的三次经济周期未来经济走势 作者:李世东文章发于:乌有之乡点击数:3277 更新时间:2009-5-25 中国经济 第一次上升周期1981-1988 中国经济的第一个上升周期。1988年下半年到1989年上半年,是中国经济这轮上升周期到顶峰的时候经济出现了过热物价呈现两位数的通货膨胀。 第一次下降周期1989-1991 中国经济进入我们转向市场体制之后的第一个下降周期和第一个生产过剩的危机。 第二次上升周期1992-1994 短短不到三年时间,这一轮上升周期特别迅猛,因为背后有很强的政治性。到了1994上半年,经济过热的现象已经比较明显,当时的利率提高到了接近14%,国库券的利率14%,银行利率也接近14%。 第二次下降周期1995-1999 利率上升,国内需求下降;汇率贬值,海外市场被打开,1994年是整个世界消化了中国国内的经济危机。凡是面向内需生产的企业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但是沿海地区面向外需生产的企业,是开足马力大生产,利润很丰厚。2000年上半年经济经济回升但是下半年起一直到2001年下半年经济又开始下滑。 第三次上升周期2002-2007

2002年起经济迅速回升,2002年~2007年大部分产业供过于求,小部分产业供不应求,大部分产业价格在下滑,小部分产业在上升,特别是房地产相关产业价格在迅速上升。中国经济从2003年以后出现了一冷一热,凡是汽车、手机、彩电、空调、服装这一类产业价格在一路下跌,而房地产、钢铁、水泥、原油这一类产业价格在一路上升。 第三次下降周期2008- 2008年9月份以来随着大宗商品石油钢铁煤炭价格的暴跌国内重工业企业亏损严重,华尔街风暴的发生,外需市场萎靡,订单的骤减,对出口企业打击很大,导致大批企业停工减产纷纷裁员。股市继续走熊,楼市成交量下降房价走跌。经济下滑刺激政府的四万亿投资举措,大搞基建又会导致部分重工业产能的过剩。通过政府主导的投资扩张来撬动经济的发展显然不会维持多久,即使回升,也是暂时的。还会下降,经济危机远没有见底。内需消费市场远没有打开,需求不足是根本问题所在。世界两百年物价规律模型显示,通缩将是未来主旋律,经济危机底部确切时间显然是可以预见的。 中国经济周期与世界经济周期比较经济运行步调基本上一致。 世界经济繁荣期1983年—1989年 中国经济第一次上升周期1981-1988 第二十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90年—1992年 中国经济第一次下降周期1989-1991 世界经济繁荣期1993年—1999年 中国经济第二次上升周期1992-1994 亚州金融危机1997年—1998年 中国经济第二次下降周期1995-1999 第二十二次世界经济危机2000年—2001年互联网泡沫危机 中国经济下降周期2000-2001 世界经济繁荣期2002年—2007年 中国经济第三次上升周期2002-2007 第二十三次世界经济危机2008年— 中国经济第三次下降周期2008- 此次经济危机将会持续多久底部在哪什么时後会复苏?三百年的世界经济运行情况用一个模型就可以解释的清清楚楚,什么时间是繁荣期什么时候会爆发经济危机显示得一清二楚。未来五十年世界经济还是会按照这种固有的自身规律运行下去。

深究中国经济周期性波动.pdf

经济周期这个曾经被视为只有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才存在的经济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不可否认的基本事实和宏观经济调控中不容忽略的重要因素。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经济波动的规律,对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一、中国的经济周期波动状况 经济周期是国民经济扩张与收缩、波峰与波谷不断交替的运动,具体包括复苏、繁荣、衰退和萧条四个阶段,用以反映国民经济在动态的增长中运行的起伏状态。它通常分为古典型周期和增长型周期两类。古典型周期是指经济总量水平的周期波动,也就是产量绝对值指标的波动;而增长型周期是指依经济增长率上升或下降而定义的经济周期波动,表现为增长态势下速度的加快与放慢。 经济周期按时间长度可分为四种类型:(1)短周期,即基钦周期,平均长度约40个月(3-5年)。(2)中周期,即朱格拉周期,平均长度8-10年。(3)中长周期,即库兹涅茨周期,平均长度15-25年。(4)长周期,即康德拉耶夫周期,平均长度50年左右。 建国以来我国的经济周期波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3年到1976年,第二阶段从1977年到2000年。下面对改革前后这两个阶段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状态进行对比分析: 第一,从波动的深度看,改革前五个周期波动以古典型为主,波谷平均值为-6.4%,总的呈现为古典型;改革后四个周期的深度平均为6.2%,波动转变为增长型。谷位的上升表明,我国经济的增长增强了抗衰退力。 第二,从波动的高度看,改革前各周期以高峰型为主,波峰平均值达16.9%,总的呈现为高峰型(波峰年份经济增长率大于或等于15%即为高峰型);改革后波峰平均值为13.2%,总的呈现为中峰型(10%-15%)。峰位的下降表明,我国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扩张的盲目性。 第三,从波动的幅度看,改革前各周期平均波动幅度为23.4%,为强幅型;改革后平均振幅是6.95%为中幅型。波峰的显著下降表明,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在增强。 第四,从波动的平均位势看,改革前波位平均为5.8%,属中位型;改革后平均波位是9.3%,属高位型。波位的上升表明我国经济在克服“大起大落”中,总体增长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第五,从波动的扩张长度看,改革前各周期的扩张长度平均为2.2年,改革后为2.5年,表明我国经济的增长在扩张期有了更强的持续性。 根据以上定量分析与比较,可把改革前波动状态的特征概括为:谷位深、峰位高、振幅大、平均位势低、扩张长度短,即“大起大落”;而改革后则可概括为:谷位上升、峰位下降、振幅减小、平均位势提高、扩张长度延长,即在增长中逐步走向稳定。改革前后的变化可以总概为:由“大起大落”型转向“高位—平缓”型,这就充分表明,我国经济的周期波动在改革后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分析 在西方经济理论中,关于经济周期的解释多种多样,它们从不同方面对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原因做出了说明。传统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经济中存在引起波动的内在力量;实际的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波动不过是随机的和未预期到大冲击的结果;货币主义者和新古典经济学家把波动主要归结为错误导向的货币政策的结果;而新凯恩斯主义者把波动看作来源于经济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原因,不过他们认为现代经济的内在特征扩大了一些这样的干扰,并使其作用持续存在。 应该说,经济周期的形成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纯地强调起源动力而忽略系统影响,强调冲击因素而忽略传导机制,是无助于正确理解经济周期波动的。因此,我们必须把经济周期波动的因素区分为内生和外生两种,从内在传导机制和外在冲击两方面进行系统分析。 内在传导机制是指经济系统内部结构特性所导致的对冲击的反应。这是一种内部缓冲机制或自我调节机制,反映了经济周期的“内生性”。一般来看,经济周期波动是大工业生产与大规模投资相互推动机制和供求约束机制这两种互为因果、相互作用的过程。大工业的巨大扩张能力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物质前提,它与大规模投资紧密相连。一方面,它既为大规模投资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其建立与发展又反映了大规模投资的结果;另一方面,大规模投资所产生的巨大需求又是引起大工业生产急剧扩张的重要动因。因此,大工业生产和大规模投资两者的相互作用,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首要原因。同时,经济周期波动还与大工业的扩张力所遇阻力密切相关,这种阻力是由供求平衡状况形成的,或来自市场需求约束方面,或来自资源供给约束方面。因此,供求平衡约束是形成经济周期波动的另一个物质性的原因。 外在冲击机制,是指系统外的冲击通过系统内部传导而发生的经济活动,对来源于外生变量的自发性变化,可以是随机的或是周期的。外在冲击主要包括:货币供给性冲击;以投资和消费、财政和货币需求性的实际需求冲击;由于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或石油供应等而导致的实际供给冲击;体制变动冲击;国际政治和经济冲击等。 外在冲击是经济周期波动的初始原因,内在传导则是系统内部对冲击的自我响应和调整。几乎所有的外在冲击都要通过内在机制而最终对经济过程产生影响,因此,引起经济周期的基本原因来自于经济体系内所特有的推动力和抑制力。内在传导机制决定着经济波动的周期性和持续性,决定着经济周期的基本形态,而外在冲击只是通过内在传导机制对

从时间维度浅聊经济周期的类型

从时间维度浅聊经济周期的类型 经济周期是指在经济运行中,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周期性交替出现、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经济学上对经济周期有多种分类,譬如从经济周期的演变来看,一般将经济周期分为衰退、谷底、扩张和顶峰四个阶段。但不管对经济周期自身的研究如何,也不论经济周期的起因是什么,对经济社会造成为影响是什么,经济周期的一个很重要的属性就是时间属性,所以,简单来说可以把经济周期按照时间的长短分类如下: (1)短周期 主要是指基钦周期,即英国经济学家基钦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和次要周期两种,除了主要周期即常说的中周期以外,还有次周期,也就是3到4年一次的短周期,这种短周期就是基钦周期。 (2)中周期 主要是指朱格拉周期,即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根据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为期9到10年的经济中周期。 (3)长周期 主要包括康德拉季耶夫周期和库兹涅茨周期。其中,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是指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提出的一种为期50到60年的经济长周期;库兹涅茨周期是指美国经济学家库涅茨提出的一种平均为20年左右的经济长周期,由于该周期主要是根据建筑业的兴衰为标志加以划分的,所以也叫“建筑周期”。 (4)熊彼特周期

熊彼特周期是既有长周期又有中周期还有短周期的一个周期分类方法,它是经济学家熊彼特根据他的“创新理论”提出的一种周期理论。该理论以重大创新为标志,将经济周期划分成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是产业革命时期,第二个是蒸汽和刚铁时期,第三个是电气、化学和汽车时期。该理论认为在每个长周期中还有若干个中周期,在每个中周期中还有若干个短周期。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_1954_2004

《管理世界》(月刊) 2006年第3期 *本文数据均来自于2004年、2005年 《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摘要:本文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出发,提出了分析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理论框架:基于劳动力转移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此基础上,分别考察了 1954 ̄1975年、1976 ̄2004年两个时间段经济周期波动的典型事实,并进行了计量检验。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尽管自1954年以来我国的GDP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就表现出显著的共同周期现象,但是,1976年以后的周期与以往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劳动力转移、投资增长和经济增长三者的相互作用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基本经济机制,经济周期因而表现为高度同步的GDP周期、投资周期和劳动力转移周期。这种现象说明,宏观经济政策应该将稳定投资、加快体制改革作为基本的出发点。 关键词:总需求 非农就业 经济周期 一、引言:相关研究的回顾 从19世纪后半叶西方学者(如杰文斯、穆尔等)开始研究农业周期算起,国外关于经济周期的实证和理论研究已经历了一个多世纪,形成了系统性的实证分析方法和完整的理论框架。 在实证研究方面,首先是识别经济周期,即测度主要经济变量的振幅、 持续期等指标,并据此划分出周期的衰退、紧缩、复苏和扩张等4个阶段。在这方面,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早在上个世纪初即已经开始研究。其次,依据各种变量的波动情况区分经济周期的类型,这包括:古老的农业周期(或称蛛网周期),较短的存货周期(基钦周期),中等长度的固定投资周期(朱格拉周期),取决于人口因素的建筑周期(库兹涅茨周期),取决于技术进步的长周期(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对周期的识别和分类仅仅是研究的开始,更为重要的是建立解释主要经济变量彼此关系的理论框架。由此,不仅可以对变量的实际表现开展更加深入的实证研究,而且,还将为政策建议定下基调。在凯恩斯以前,除了很快就没落的农业周期理论外,主要盛行的就是长周期或长波理论。关于长周期现象,最早可能是由俄罗斯学者瓦斯(Parvus)于1896年发现的,1925年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正式提出了长波周期理论,而熊彼特的技术创新论则为长周期理论提供了系统的理论阐释。尽管长周期理论对于理解经济长期增长的基本背景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至少由于两个原因,主流经济学很快就对其失去了兴趣:第一,1929年发生了经济大萧条;第二,如凯恩斯所言———长期我们都将死去,经济当事人和宏观政策当局更加关心几年、至多十几年的事务,而且,由重大技术变革推动的长周期已经渗透到现实经济的每个毛孔中,不可能为现实经济当事人所左右。 从凯恩斯以后直至今日,主流经济学在分析手段和分析形式上有了很大的变化。不过,从 理论渊源、分析架构和政策建议上看,依然可以清晰地区分出两大流派!" :第一,继承凯恩斯 思想的新凯恩斯主义;第二,以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businesscycletheory,RBC)为核心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从核心理念、理论架构和政策建议上看,两个流派差异极大:RBC基于 中国经济周期研究:1954 ̄2004 * □殷剑峰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预测

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态势分析预测 2002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由前几年的7%以上至8%以下,回升到8.3%,从而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新一轮经济周期可从2000年算起。2003年、2004年、2005年上半年,经济增长率均为9.5%。2005年全年,预计为9%或略高。这样,中国经济连续保持了三年9%~9.5%的适度高位平稳增长,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上还是从未有过的。 我们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是:中国经济正按宏观调控的预期目的运行。预期目的就是:适当地控速降温,使经济保持既较快又平稳的运行。进一步具体地说,中国经济正由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的局部过热和在适度增长区间(8%~10%)的上线区域运行(9.6%~9.9%),正在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9%左右)平稳地、合理地回归。从季度数据看,2003年第1季度到2004年第2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9%、6.7%、9.6%、9.9%、9.8%和9.6%。除去2003年第2季度抗击“非典”时为6.7%之外,其余均在9.6%~9.9% 之间,这是在适度增长区间(8%~10%)的上线区域运行。而2004年第3季度到2005年第2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9.1%、9.5%、9.4%和9.5%,这是在向适度增长区间的中线(9%左右)平稳地、合理地回归。 二对未来经济周期波动分析的理论起点 克服经济的大幅起落,实现经济周期波动在适度高位的平滑化,是人们一直

所盼望的。那么,在未来5~8年的中期内,中国经济周期波动将会出现什么新特点呢?根据我们的研究,总的看法是:未来5~8年,中国经济周期波动有可能出现两个新特点:一是在波动的位势上,有可能实现持续多年的适度高位运行,潜在经济增长率将在9%左右;二是在波动的幅度上,有可能实现进一步的平滑化,使经济波动保持在8%~10%的适度增长区间内。以上两个特点之所以说是“有可能”,一方面是因为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客观因素,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是因为未来还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还面临着许多新挑战。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而要增强忧患意识,紧紧抓住机遇,妥善应对挑战。 为展开分析未来中国经济周期波动的态势,我们先确立分析的理论起点。 马克思曾经明确指出:在商品经济中,卖与买的脱节“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但仅仅是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在马克思所说“整整一系列的关系”中,具有物质性和本源性的,是机器大工业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把“经济周期”称为“现代工业特有的生活过程”。他指出:“现代工业这种独特的生活过程,我们在人类过去的任何时代都是看不到的,即使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幼年时期也不可能出现。”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133、694页。马克思分析说,所使用的固定资本的价值量和寿命,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每个特殊的投资部门的产业和产业资本的寿命,会发展为持续多年的寿命,“可以认为,大工业中最有决定意义的部门的这个生命周期现在平均为十年。但是这里的问题不在于确定的数字。”马克思:《资本论》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5,第207页。马克思还说:“直到现在,这种周期的延续时间是十年或十一年,但

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第八章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关于经济周期的核心问题是( C ) A、价格的波动。 B、利率的波动。 C、国民收入的波动。 D、股票的波动。 2、经济波动的周期的四个阶段依此为(C ) A.繁荣衰退萧条复苏B.萧条繁荣衰退复苏 C.衰退繁荣萧条复苏D.以上各项均对 3、经济增长从谷底扩张到谷顶称为(D ) A.繁荣 B.衰退 C.萧条 D.复苏 4、中周期的每一个周期为( B ) A.5-6年 B.8-10年 C.25年左右 D.50年左右 5、乘数和加速原理的联系在于( A ) A.前者说明投资的变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后者说明国民收入变化对投资的影响 B.两者都说明投资是怎样产生的 C.前者解释了经济如何走向繁荣;后者说明经济怎样陷入萧条 D.前者解释了经济如何陷入萧条;后者说明经济怎样走向繁荣。 6、经济增长的标志是(C )。 A.失业率的下降。 B.先进技术的广泛运用。 C.社会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 D.城市化速度加快。 7、下列不属于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假定的是 ( C )。 A.生产过程中只使用劳动上和资本K两种生产要素,这两种生产要素之间可以相互替代,但不能完全替代,因而每种要素的边际产量服从递减规律 B.生产过程处于规模收益不变阶段 C.储蓄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持续上涨 D.劳动力按照一个固定不变的比率增长 8、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均衡点是指( D ) A.实际增长率等于有保证的增长率,又等于自然增长率 B.产量正好用来满足新增加的人口 C.人口增长率为零 D.整个社会的积累正好用于装备新增加的人口 9、根据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一个国家最终将会( A )。

中国经济周期趋势分析

中国经济周期趋势分析 蒋明桓 2012年二季度GDP增速为7.6%,目前各类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已见底。主流观点在各类媒体讨论较多,在此不做复述,仅列部分不认同二季度见底的部分专家学者的观点供参考。 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表示,从数据来看,经济下滑的幅度已有收窄迹象,三季度经济将朝着趋稳方向迈进,预计三季度GDP增速为7.5%或7.6%,高于7.6%的可能性不大。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王建认为,三季度未必是经济的底部。因为从2007年开始算,已经是连续5年下行。虽然2009年-2010年的增长率回升,但并不是内生性动力推动的,而是政府大力度宏观刺激政策推动的。所以一旦来自政府的推动力放松,由内部因素决定的增长下行趋势就又会回归。原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认为,周五公布的二季度GDP 增速滑落至7.6%,充分显示了经济增速面临的下行压力,三季度经济增速显着回升的概率不高,二季度难言底部。从现有信息来看,国内经济增速可在四季度重新走高,也就是说能在三季度见底就非常不错。不过,一旦GDP增速转头向上,则有可能开始一轮新的增长周期。“这是因为,7-7.5%的GDP增速基本上是底线,而二季度数据已接近区间上限。” 从本人的分析体系上看,7.6%恰恰不多不少落在底部通道的上轨。我以为,一波二年多的季度级别的调整,力度不能算小,如果底部通道都没进,实在不合逻辑,起码要至少一次小于等于7.2%(标

准宽点也要7.5%),才算入过底有个交代。三季度可能不可能是底呢?有可能,但不是标准的底部区域所产生的底,标准的底部区域在四季度及以后的明年一季度。从全年水平看,偏差7.2-7.4%、中性7.5-7.8%、较乐观7.9-8.1%,乐观8.2%及以上。纯技术上看,如果全年四个季度依次为8.1%、7.6%、7.2%和7%,全年平均约等于7.5%,完成预期目标。如果三季度跌破6.9-7%,则形势不乐观,全年实现7.5%预期目标有难度。目前对全年GDP增长率按中性判断,也就是全年增长率7.5-7.8%。 事实上,年度GDP周期调整趋势已成,理论上没个三五年难见底,就是个回调幅度问题,按2011年价格GDP回调至44-45万亿左右属中性,悲观的话幅度相当大。这种情况下,如果结构调整进展缓慢,经济增长质量无明显改善,底部蓄势整理不充分,按乐观的走法,季度GDP过早入底并且展开一波新的上升走势,会造成季度GDP后期数据过高,由于上方下降趋势线强力压制,弹的快,后期上行压力大,见顶也快,过不了多久又重回下行周期的可能性较大,而且可能加重年度GDP调整的压力,不利于新旧经济周期换档与新周期启动。比较理想的走势是,较长时期(起码整个十二五期间)将年GDP增长率主波动区间保持在7-8%左右,有利转型,但能不能实现,国际形势变数甚大,不好说,所以局部时期要有低于7%的思想准备。 行文至此,从新闻报道得知,7月13日至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到四川省成都市就当前经济形势进行调研,并在成都主持召开河南、湖南、广西、四川、陕西五省区经济形

中国经济周期性规律探究

致力于打造高品质文档中国经济周期性规律探究 中国经济周期性规律探究 关键词:经济增长率经济周期通货膨胀率 三、规律探究与验证: (一)中国经济具有周期性的规律:天然的扩张性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国经济具有的周期性的规律天然的扩张性:只要银根一放松,下一年经济就会加速增长物价就会尾随增长,只要银根一紧缩,下一年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下降,物价就会回落。 上述规律与第四次经济周期的起始阶段表现相符,但1996-1999年的经济发展并不呈现出这种规律,尽管银根放松了,经济未呈现加速增长的现象,这是因为1996年是我国实施第九个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九五计划实现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阶段,经济的发展势必会遭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一定程度的扭曲。 第五次经济周期中02-03年利率有所下降,银根放松,经济与物价出现加速增长,07-08年多次调整利率,银根收紧后又放松,经济增长率、物价呈上升后又下降的态势。 根据改革开放后第四、五次经济周期数量指标的分析可以验证只要银根一放松,下一年经济就会加速增长物价就会尾随增长,只要银根一紧缩,下一年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下降,物价就会回落这一规律。 (二)两轮经济周期之间的过渡年的特征(三)经济增长率先于通货膨胀率一年达到最高点,两者同时达到最低点(四)通胀率与同期利率、下一期经济增长率关系规律 只要某年度通货膨胀率低于同期存款利率,则下一年度经济增长率必定高于此年度经济增长率;某年度通货膨胀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则下一年度经济增长率必定低于此年度经济增长率。(五)经济增长超过10%两年,则第三年国家必然采取紧缩政策,将第三年经济增长率降下来四、总结: 参考文献: 张林昌,王成.中国经济周期研究与行业配置的宏观视角[J]. 国泰君安证券,20XX. (美)伯顿,李薇.金融危机与大萧条经济周期的规律[J].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 周婷婷.探寻中国经济周期规律着眼未来行业轮动[J].凤凰网(财经),20XX 张建瑞.中国经济发展不服从经济周期规律吗[J].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20XX.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经济周期的类型

经济周期的类型 自19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在探索经济周期问题时,根据经济周期的长短,提出了不同长度和类型的经济周期。 (1)基钦周期:短周期或短波 是1923年英国经济学家基钦提出的一种为期3-4年的经济周期。基钦认为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与次要周期2种。主要周期即中周期,次要周期为3~4年一次的短周期。这种短周期就称基钦周期。 基钦周期又称”短波理论”。1923年美国的约瑟夫·基钦从厂商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就会减少生产的现象出发,他在1923发表的《经济因素中的周期与倾向》中把这种2到4年的短期调整称之为“存货”周期,人们亦称之为“基钦周期”。 基钦根据美国和英国1890年到1922年的利率、物价、生产和就业等统计资料从厂商生产过多时就会形成存货、从而减少生产的现象出发,发现经济周期实际上有主要周期与次要周期两种。主要周期即中周期,次要周期为3到4年一次的短周期,所以短周期又称为“基钦周期”。 A·汉森根据统计资料计算出美国1807~1937年间共有37个这样的周期,其平均长度为3.51年。 经济学家熊彼特把这种短周期作为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循环的一种方法,并用存货投资的周期变动和创新的小起伏,特别是能很快生产出来的设备的变化来说明基钦周期。他认为3个基钦周期构成一个朱格拉周期。18个基钦周期构成一个康德拉季耶夫周期。有的学者认为,短周期很可能只是一些适应性的波动。 (2)朱格拉周期:中周期或中波 是1860年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提出的一种为期9~1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是以国民收入、失业率和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生产、利润和价格的波动为标志加以划分的。 朱格拉在研究人口、结婚、出生、死亡等统计时开始注意到经济事物存在着有规则的波动现象。他认为,存在着危机或恐慌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现象,而是社会经济运动三个阶段中的一个,这三个阶段是繁荣、危机与萧条。三个阶段的反复出现就形成了周期现象。他又指出,危机好像疫病一样,是已发达的工商业中的一种社会现象,在某种程度内这种周期波动是可以被预见或采取某种措施缓和的,但并非可以完全抑制的。他认为,政治、战争、农业欠收以及气候恶化等因素并非周期波动的主要根源,它们只能加重经济恶化的趋势。周期波动是经济自动发生的现象,与人民的行为、储蓄习惯以及他们对可利用的资本与信用的运用方式有直接联系。 朱格拉周期一般从设备投资占GDP的比例看出。对设备投资占GDP的名义上的比例、以及2年后的投资收益先行指数(投资收益指总资本付息前利润率,简单地说就是从企业的收益率减掉有利息负债利息率或金融成本)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投资收益的走势预示着设备投资占GDP的比例。 (3)康德拉季耶夫周期:长周期或长波 是1926年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经济生活中的长度》论文中提出的一种为期50-60年的经济周期。该周期理论认为,从18世纪末期以后,经历了三个长周期。第一个长周期从1789年到1849 年,上升部分为25年,下降部分35 年,共60年。第二个长周期从1849年到1896 年,上升部分为24年,下降部分为23 年,共47年。第三个长周期从1896年起,上升部分为24年,1920年以后进入下降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