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王勃

王勃

闻一多曾说初唐四杰“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为都相当浪漫,遭遇尤其悲惨”(《唐诗杂论》)。《滕王阁序》作为一篇赠序文,借登高之会感怀时事,慨叹身世,是富于时代精神和个人特点的真情流露。王勃一生虽连遭挫折,不免产生人生无常、命运偃蹇的怨叹,但我们在文中更多地体验到的却是作者渴望用世的抱负和强自振作的意志。希望和失望兼有,追求和痛苦交织,这正是文章的动人之处。作为一篇优秀的骈文,作者调动了对偶、用典等艺术手段,在精美严整的形式之中,表现了自然变化之趣;尤其是景物描写部分,文笔瑰丽,手法多样,以或浓或淡、或俯或仰、时远时近、有声有色的画面,把秋日风光描绘得神采飞动,令人击节叹赏。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联,动静相映,意境浑融,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文章的作者。王勃是初唐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年轻诗人,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文坛四杰。王勃的著作有很多,今天我们要讲的《滕王阁序》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是王勃去探望父亲的途中路过洪州时写的。当时洪州都督阎公在滕王阁大宴宾客,王勃参加了宴会,写下了这篇文章。文章描绘了滕王阁周围的景色和宴会的情况,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一个奋发向上但又受到压抑的青年的内心痛苦和创伤。作者才华横溢,文思泉涌,写得非常优美,是骈体文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作品。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着重分析文章的第一段。这一段主要讲的是洪州的地势、人才和宴会的情况。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写古今之变迁。意思是说,这里是过去的豫章郡,如今是洪州的都督府。
“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四句写空间地势之雄。字词解释:“分”,古人把地理区域分别按照方位和天上的星宿联系起来,叫做“分野”,“分”就是作为分野的意思。“襟、带”是名词作意动,解释为“以……为衣襟”“以……为衣带”。意思是说,洪州天上的方位属于翼、轸两星宿的分野,地上的位置连结着衡山和庐山。以三江为衣襟,以五湖为衣带,控制着楚地,连接着闽越。
“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四句写物产珍异、人才灵异。意思是说,物类的精华,是上天的珍宝,宝剑的光芒直冲牛、斗两个星宿。人中有英杰,因大地有灵气,陈蕃专为徐孺子设下几榻。
“雄州雾列”呼应“星分翼轸”句,“俊采星弛”呼应“物华天宝”句。字词解释:

“雾、星”是名词作状语,意思是像雾一样的多、像星星一样的多。意思是说,雄伟的洪州府,大城象雾一般罗列,杰出的人才,象繁星一样活跃。
“台隍枕夷夏之交”再承“星分翼轸”句,“宾主尽东南之美”再承“物华天宝”句。字词解释:“台”,城门,在这里指代城。“隍”,护城河。意思是说,洪都处在夷夏交界的要害之地,主人与宾客,集中了东南地区的杰出之才。
“都督阎公”句以下开始具体的写宾主和盛宴。字词解释:“棨戟”,一种有衣套的戟,古代官吏出行时的前驱仪仗。“暂”,短时间。这与现代汉语里“暂”是暂时的意思不同,古代的“暂”只是指时间很短,没有与将来对比的意思。这一点是需要注意的。“童子”,王勃的自称,表示谦虚。意思是说,都督阎公,享有崇高的名望,远道来到洪州做都督。宇文刺史,有美好的风范,赴任途中在此暂留。正逢十日休假的日子,杰出的友人云集,高贵的宾客,也都不远千里来到这里聚会。文坛领袖孟学士,文章的气势象腾起的蛟龙,飞舞的彩凤,王将军的武库里,刀光剑影,如紫电、如清霜。由于父亲在交趾做县令,我在探亲途中经过这个著名的地方。我年幼无知,竟有幸亲身参加了这次盛大的宴会。
 
通篇都用叠字,却浑然天成,丝毫没有堆砌的毛病,颇见功力。但这些诗僧们更多的诗是那种带禅味的诗,超世之意甚浓,像拾得的一些诗,几乎和佛经偈语相似,试看拾得和尚这首《诗》(直接以“诗”为名,当真是至朴无华。这首诗太长,节录其中几段):

……
出家要清闲,清闲即为贵。如何尘外人,却入尘埃里。
……
一向迷本心,终朝役名利。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现在职场精英们心力憔悴的也不少啊)
……
人生浮世中,个个愿富贵。高堂车马多,一呼百诺至。
吞并田地宅,准拟承后嗣。未逾七十秋,冰消瓦解去。(呵,看来唐时平均寿命就是低点,一般活不过七十岁。不过即便是现代也就再多上个一二十年罢了。就算富如Bill Gates也会“冰消瓦解去”。)
……
悠悠尘里人,常道尘中乐。我见尘中人,心生多愍顾。
何哉愍此流,念彼尘中苦。

诗是不错,但是禅味太浓,佛家的说教味过浓了,不似才子们情恨深种的热血心肠。

王杨卢骆号称“初唐四杰”,当然每个人自有惊人的艺业。像骆宾王,七岁咏鹅,那首“白毛浮绿水,红掌拔清波”至今是少儿们必背的诗句,后来写的那篇《为

徐敬业讨武曌檄》也是十分出色,算得上是位才子。卢照邻也是个牛人,他的《长安古意》为闻一多大力称赞,不过江湖夜雨当时高中时期见到《唐诗鉴赏词典》上他这首诗时,见到什么“复道交窗作合欢……共宿娼家桃李蹊……罗襦宝带为君解”等句子,不由得脸红心跳,羞不可抑,以为是“黄色”诗呢,就没有细看(后来读了闻一多先生的《宫体诗的自赎》,也说这诗有宫体艳情诗的痕迹,看来倒没有错怪老卢)。现在看来,这篇《长安古意》应该算是唐代长篇诗句中的最早的了,开《长恨歌》、《琵琶行》等长篇的先河(但就算是现在,江湖夜雨觉得此诗也不如《长恨歌》、《琵琶行》那样琅琅上口,诗意感人)。卢照邻命也很苦,患上了“风疾”,大概属于现在脑血栓之类的病症,手足瘫痪,后又失明,最后为了摆脱痛苦,投水而死。至于杨炯,我们所熟悉大致就是他的那首《从军行》吧,但据说当时就有“王杨卢骆”一说,杨炯觉得排名不对,说过什么“耻居卢前,愧在王后。”意思是说,他排在卢照邻前面有点过了,他的才学不及卢,但他觉得比王勃要强得多,所以说“愧在王后”。但就我来看,初唐四杰恐怕老杨要算倒数第一,比之王勃,大大不如,何愧之有?
王勃是江湖夜雨在初唐时最喜欢的人物,也是此篇重点评说的。王勃少年时候就聪明过人,有“神童”之称。但王勃的聪明也只限于诗词方面,政治方面嗅觉很差。所以王勃没有多久就惹祸了,他写了个什么《戏为檄英王鸡文》,当时诸王子们也没有什么“帝国时代”、“红警”、CS什么的好玩,只有玩斗鸡、斗蟋蟀等玩意儿。王勃这文章不过是篇写着好玩的搞笑文字罢了(檄文本是战场上发的宣战书之类,这里用来斗鸡战争,本意是好玩的游戏文字)。但唐高宗见了大怒,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唐高宗李治想起来他们兄弟间争斗的残酷住事(当时太子承乾,魏王李泰等唐高宗的兄弟们都死于皇位之争),而且唐高宗的叔伯辈李世民兄弟残杀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这种兄弟争斗的事情当是唐朝的敏感词。王勃却哪壶不开提哪壶,不经意间揭开这块旧疮疤,这还了得。也幸亏是在唐朝,这种开明点的朝代,要是放在后来文字狱盛行的时候,王勃十个脑袋也砍没了。但王勃从此不被重用是肯定的了。后来又出了件王勃擅杀自己窝藏的一个罪犯的事情(有人说此事是别人陷害王勃),但王勃因此事倒了大霉,王勃被下狱,还差点被判成死罪,好在后来遇赦才保全了性命。
但王勃的脾气是改不了的,在滕王阁参加阎都督举办的宴会时,其实王勃只是路过

而已,恰好有人介绍他做个陪席的罢了。人家阎都督早就安排好了,让他的女婿先做好了文章,到时候显能露脸。就好像有些有奖活动一样,大奖早就内定下了。但当假意让到王勃这愣小子面前时,王勃还真老实不客气的见竿就上,见树就爬,提笔就写了起来。王勃这人十足是“领导夹菜他转桌”的那类人。要说人家唐朝当时风气还是比较好的,就算放在现在,假如也有这样的情况时,必有几个阎都督的秘书或办事人员之类的,会看风头的,早先将王勃喝叱几句,说些什么“你一介小生,怎么这样狂放大胆,一点不知道谦恭之礼”之类的话,先将王勃的写文章的权利剥夺了。另外人家老阎也比较有涵养,虽然当时也一脸的不高兴,拂着袖子退了席,但令人打听王勃的文章内容,而且当听到王勃写出了“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时候,居然不弃前嫌,转怒为喜,大为夸奖。说来人家老阎的鉴赏能力也很高呀,这两句是公认的名句,如果老阎是个狗肉将军张宗昌那样的浑人,知道啥子叫个“落霞与孤骛齐飞”,俺就知道你抢了俺女婿的镜头,管你写的天花乱坠,俺就说你写的狗屁不通,一顿板子先打得你“细皮与嫩肉齐飞,鲜血共衣裳一色”再说。说来也算是王勃之幸。
王勃到滕王阁本是路过,他此行本是到交趾(越南)去看望父亲,结果乘船时遇到风浪,落水而死。年仅二十六岁,真是可惜呀!都说天妒红颜,上天亦妒才子,难道上天不忍心这些太超世脱俗的人在这肮脏风尘中挣扎沉沦?而提早将他们招回?以王勃的性情来看,他恐怕再多活几十年,还是那般脾气,肯定要坎坷一生。
不过王勃一生虽短,还是给我们留下好多珍品。那篇《滕王阁序》写得美不胜收,江湖夜雨当年看《古文观止》时,一看到这篇,眼前顿时一亮,仿佛看到一个有着绝代容光的佳人。文中简直是字字珠矶,像什么“物宝天华,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彩星驰”(原来星爷的名字是在这儿起来,呵)都是上佳的句子,又有“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等这样的精彩文字,更不说那句“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妙好词,这些文字千载之下读来,仍是满口余香。
王勃诗广为人知的是那句“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的诗,很有气魄,有着一种乐观向上的气息。不过这是王勃年少时的作品,多少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心情吧。人的心情是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后来王勃自己又写过一篇叫做《别薛华》的诗,其中道

“送送多穷路, 遑遑独问律。 悲凉千里道, 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 生涯共苦辛。无论去与住, 俱是梦中人。”诗境凄凄惨惨,和上面的诗大不一样,有判若两人的感觉。其实,才子词人的命运凄惨的时候应该更多些。
记得看过一个电影,是说王勃的事情,剧情当然对王勃的事迹做了很多的改动(添上了一些才子佳人的情节,给王勃找来个好漂亮的美眉当GF),但总体来说,电影中的形象是符合我心中对王勃的印象的---少年才俊,风流倜傥。
 
大唐上元二年九月初九,这一天恰逢重阳佳节,秋高气爽,南昌的滕王阁里正举行着一场盛大的饮宴,文人雅士,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但此时偌大的阁楼大厅鸦雀无声,这些自恃才高的读书人都在注视着厅中央一个伏案奋笔疾书的身影,近处的人正将他书写的内容,一句句读给众人听,当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满场灿然。
本来拂袖而去的阎都督快步走向近前,喊着“真天才也,斯不朽矣!”——被称为“天才”的这个人正是“大唐四杰”之首的绛州才子王勃。
一、仆本江上客,牵迹在方内
上元元年秋,伴着响亮的啼哭,绛州龙门一户家道中落的书香门第一个小生命呱呱坠地。时任太常博士的户主王福畤,看着二儿子尚未舒展开的小脸蛋,欣喜地写下了一个大大的“勃”。
王勃出生的时候,他的爷爷,死后被弟子们私谥为“文中子”的前朝大儒王通,已经离世三十三年了,他那被人誉为斗酒学士的叔祖王绩也已作古六年了。王家祖上曾是陇右地区的世族大家,到了东晋时期由于王室南迁,地倾东南,也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范。王通兄弟的努力也不过是昙花一现。
遥想祖辈当年的荣耀,王博士迫切希望儿子们能够朝气蓬勃大展鸿图,既可以慰先祖于地下,也能让自己含笑于九泉。此时,他琢磨着如何培养自己的儿子。
按照王博士的教子之策,自己的儿子们,要能博览群书采百家之长成自家之说。因材施教加上先天的基因遗传,王勃很快就出类拔萃,六岁就可以洋洋洒洒地写文章了,九岁看完了颜师古的《汉书》注之后,竟然自己写了一本《指暇》来给前朝大学问家挑错。
贞观年间,颜师古的学术独步天下。据《新唐书》记载,他校对出的《五经》,诸儒百诘不倒,于是人人叹服,“帝因颁所定书于天下,学者赖之”。而他所注的《汉书》,不但大大加速了这本晦涩艰深的史书的通俗化历程,更是一下子平息了近五百年来针对汉书的各种争论,深受时人称许,誉其为“班孟坚忠臣”。
稚子王勃,

能给前朝大学问家挑错,照常理推测,天分固然重要,但要融会贯通,还能传播开来,没有长辈的指点是不可能的。王博士自然对这个二儿子青眼有加。
诗书之外,王福畤还要求王勃学点医术,“人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孝”。经人引荐,子安拜道士曹元为师。这个曹元自称得《黄帝八十一难经》嫡传,潜心研究几十年,据说医术比上古名医扁鹊还要精通,但大隐隐于市,从不求闻达。
行拜师礼的时候,曹元摸了摸孩子的头,淡淡的说了一句“无欲也”。就这样,开始了六年的学医生涯。除了岐黄之术,还系统地学习了《周易章句》和老庄学说,伏羲的六十四卦也条分缕析的清楚多了,辗转于儒家和道家的两个世界,使他的文章有了更广的视野和更多的思考。
逐渐的,王家三个孩子的文才,也就隔着窗户吹喇叭——名声在外了。侍御史杜易简在看了王家公子的诗文后,逢人就说王家有“三棵宝树”,弘文馆学士韩思彦更是戏谑王博士说“西晋的王武子有马癖,看来你老兄有誉儿癖啊”。
客观来说,少年即得大名,一方面使王勃高起点少走弯路,另一方面也为他以后的惨淡命运埋下了伏笔。
王博士迈出了第二步,开始寻找一个可以让王勃一鸣惊人的机会。
武德、贞观年间,朝廷一直非常重视人才的荐举。各级官员也很重视举贤荐才,奖掖后进。而这种荐举,主要通过投递诗文的形式进行的。
麟德元年八月,刑部尚书刘祥道左迁为右相,上任后巡视关内地区,体察民情。经过周密策划,在父亲朋友们的帮助下,王勃的《上刘右相书》呈送了上去。初生牛犊不怕虎,王勃在文中毫不隐晦地罗列出了朝廷的弊端,并且四次以诘责的口气说刘右相“此君侯之未谕”。比如针对频繁用兵高丽,“辟土数千里,无益神封;勤兵十八万,空疲帝卒。”并直陈其严重后果,连年战争,损耗巨资,增忧乏乐,实弊多利少。其他如“信赏而必罚,道德而齐礼。泽配云雨,而无曲惠;威振雷霆,而绝私戮。交书耸币,仗慈厚之师;投金散璧,树仁明之长”的清明政治的设想,对农商经济中“田夫织妇,衣食鲜终朝之给;巨驵洪商,舆马挟对君之势”的担忧,都一言而切中要害。
在最后,王勃写到“伏愿辟东阁,开北堂,待之以上宾,期之以国士,使得披肝胆,布腹心,大论古今之利害,高谈帝王之纲纪。然後鹰扬豹变,出蓬户而拜青墀;附景抟风,舍苔衣而见绛阙。幸甚!斯不为难矣。”看似为天下贤才请命,实则毛遂自荐,写得委婉曲折而又开朗向上。
这位太常伯刘大人起初怀疑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

不可能写出如此老道的文章,待面谈之后,大加赞赏,曰:“此神童也。”
因加表荐,王勃从此名扬天下。
二、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让王家略感失望的是,这次上书没得到什么实际的实惠。盛名之下,王勃决定给皇帝献书。
于是,王勃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各类歌功颂德的文稿的写作上面。《乾元殿颂》、《宸游东岳颂》,这些文章不仅极尽堆砌辞藻之能事,还极力歌颂皇家庆瑞、王化德泽。无奈的是这些颂呈递上去之后都是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泰山封禅之后的高宗下诏开了一科幽素科。幽素科属于制举主要针对贫寒子弟设立。唐立国之初,为了更大规模网络人才,在进士、明经等常举以外,唐代还常有皇帝下诏举办的制举。每次的制举名目不一,一般是按皇帝的旨意取名字。许多参加常举不得志的读书人,通过这些科举的配套制度,也大放异彩。
王勃应举及第,拜为朝散郎。这是一个从七品上的闲散差事,相当于现在的一个主任科员。平时最多就是写写诗赋来应景。对于鸿鹄之志的王勃来说,这小小的官职实在鸡肋。
王勃只有继续伺机给当朝大员们上书自荐。他先后给曾经做过沛王府长史的皇甫公义和黄门侍郎李安期上书,“龙门高远,眇黄道而无阶;爵里既投,叫丹阍而有地。”期望越高,失望越大,两次上书均无疾而终。
执着的王勃又把目光投向了武姓新贵贺兰敏之,“某北岩曲艺,东皋下节,攀翰苑而思齐,傃文风而立至。迹疲千里,未陪丹毂之游;世契三英,尚隔黄衣之梦。……涓波有托,望日谷以驰诚;钟鼓无施,伏雷门而假息”,希望他能够直接给皇帝和皇后美言,以求封侯拜相。称赞不已的贺兰敏之虽然让王勃写了两次文章,但同样又是石沉大海。不过我们要庆幸的是,幸亏这次上书未果。不然臭名昭著的贺兰敏之身边将会多一位阿谀逢迎的软骨文人,将会和宋之问、阮大铖一样被打入历史的另册。
客观来看,朝散郎的位置也不是毫无前途,要想高飞,必先深藏。但王勃是一个不安分的人,耐不住寂寞,总觉得还有更好的机会在等着他,而他对前途的认识也缺乏明显的规划,在上书中很少提及具体的规划,总是揣着自比管乐的想法不断上书,希冀一朝时运来,能挥斥方遒。但日趋稳定的社会结构,哪还有那样的机会呢。这个观念,使他一步步走向了自己惨淡的人生结局。
费尽心机的献书,机缘巧合地传到了正四处网络人才的沛王李贤耳朵里。这位沛王及极其重视文化事业,曾经集结门下士子,“注范晔《后汉书》,表上之,赐物三万段,仍以其书付秘

阁”。才高八斗的王勃能够进入沛王府也就是必然了。
此时的王勃,一扫在朝散郎位子上的郁郁,一切在他眼里都笑开了花。面对着这位被皇帝嘉许为天性聪敏的沛王李贤,他似乎也看到了自己将来的金光大道,那是打马御街,意气风发的一朝看遍长安,那是封侯拜相,光宗耀祖的全家衣锦还乡。
但是怎么能在沛王面前施展自己的抱负呢?
王勃深谙自己的职责是建言献策,这也是各个王府网罗士子的目的。按照沛王的授意,他很短时间内就写出了《平台秘略论》,从“孝行、贞修、艺文、忠武、善政、尊师、褒客、幼俊、规讽、慎终”十个角度谏言,论述了作为藩王应该具备的十个品德和一些敏感问题的处理艺术,并附有十首诗赞。沛王览后大悦,赏赐丰厚不说,还私下召见密谈了足足一个时辰,出入常伴左右。
主子如此的眷顾,使年纪轻轻的王勃开始飘飘然了起来,与同僚的言谈举止间就傲气频现,时有戏弄了。大家也就和他逐渐疏远了。时间长了,看不到更大的前景,脱离王府小气候的王勃开始了新的苦闷,兴趣也在转移。
他不经意间推开了一扇敞亮的窗——律诗的时代来临了。初唐时期,南朝奢靡香艳的风气仍浓雾一样笼罩着诗坛,整个诗坛弥漫着“罗荐已擘鸳鸯被,绮衣复有蒲萄带”的格调,连文治武功的太宗写起诗来也是“斜汉耿层阁,清风摇玉树”这类软绵绵的调子。刚刚经历过金戈铁马的大一统帝国开始酝酿文坛的革命。靠近宫廷内府的王勃,对这类作品耳濡目染,诱使他慢慢的积蓄着改革的力量,意图一扫诗坛的绮丽。他之于文学的理论,也在不断成型。
终于,在挚友杜镜赴任的送别席上,一首五律一气呵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这首诗一扫以往歌咏离别的悲戚和惆怅,不但喊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话语,还勉励朋友在这分别的时刻,别像小儿女一样,眼泪抹个不停。铿锵有力地声音,如惊雷般震醒了唐诗的天空。自此,王勃的诗名大盛。
文人相轻,有不少人开始心里不平衡,也有人觉得有必要让他清醒下了。而王勃的恃才傲物,不谙世事,对官场是全然没有戒备之心的。
机会终于来了。
当时皇子们热衷斗鸡,沛王李贤当然不能免俗,府中也大养特养,积极出战,和他打的最热闹的就是周王李显了。这哥俩你来我往,豢养的雄鸡斗得煞是热闹。每次两位皇子都是兴致勃勃地呐喊助威,甚至于抱上自己的斗鸡和对方互掐。王府的

幕僚们也会全力助兴,博主子一乐。深谙世事的他们,就是凑凑热闹罢了,可王勃却把这当成了一件使命。
他以为有沛王的赏识,自己就要竭尽全力,就要找尽一切时机展示才华,使王爷能够发现自己确实是个人才。深思周纳,故作偶然地写出了《檄周王鸡》,在斗鸡比赛上当场宣读,博得了满堂彩。
这篇朗朗上口的骈文,全文中都是对鸡的描写和典故的罗列,语气诙谐,看不出丝毫的挑拨离间。能看见的都是王勃对主子的迎合与自得,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的幼稚。
但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有心人当日就把这篇文章弄到了皇帝面前,巧言编排。高宗皇帝拍案而起,呵斥道:是且交构。——这不是给皇子们制造纷争嘛!
高宗的考虑是有道理的,内宫的皇位之争凶险无比,玄武门之变,血刃建成元吉,逼退高祖,太宗年间太子废立、贬黜魏王,刀光剑影。对此深有体会的李治,任何的风吹草动都会令他大动干戈。不过历史给李治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就是,最后危及李家皇脉的不是兄弟内耗,倒是自己那权力欲极强的皇后,谋朝篡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率性而为的王勃成了牺牲品,时也命也!一道圣旨横亘眼前,没有挽留没有不舍,急匆匆丧家犬一般的王勃就逃出了沛王府。
此时的王勃,心灰意冷,踟蹰在偌大的长安城中,不知何去何从?往日的意气风发还没来得及落地生根,就长出了满腹的悲愤和失落。
经过短暂的调整,他决定入蜀。
三、宁觉山川远,悠悠旅思难
入蜀,实在是王勃人生中的一件大事。
唐初,社会上对三国时期的蜀汉英烈评价颇高。整个社会舆论也倾向于唐承汉统,但到底唐王朝是土德还是火德的问题没有结论。王勃精心编撰的《大唐千岁历》,从理论上确定了唐为土德,并且为大唐王朝准备了千年的历法。剑南之地,还是他的祖父早年间宦游的故所,王通曾在此地做隋朝蜀王的侍读。
走河西,过陇南,长途跋涉,终于到达了剑南。险峻的地势,神秘的文化,旖旎的风光,使王勃忘掉了一切烦恼,前面二十年的不快和抑郁风吹云散,能入眼的都是这山这人这水,他似乎已经解脱了。
在蜀地的两年之内,他跋山涉水,梵宇道观,多留足迹。走亲访友,诗词唱和,杜康解忧。
王勃在蜀地的两年,留下的诗文是最多的,范围博杂,感情也自然真挚。由是文名大显,当地的藩王争相拉拢,而恰在此时还收到了吏部的征召书简,王勃觉得姜太公也不过如此。王府去不去?沛王府的遭遇历历在目。吏部的诠选又如何?王勃在《上吏部裴侍郎启

》中给了谢绝的答复,但是却高谈阔论起诗文创作经验。这看似高明实则幼稚的以退为进,不但没有达到效果,反倒得到了裴行俭“浮躁浅露”不能“致远”的评语。
巴蜀之地,好山好水好风光,还有卢照邻杜镜薛华一干好友,王勃是没时间过多的去考虑再回官场的。
奇妙的是,王勃遭遇了爱情的萌动。没有什么风花雪月,也没有什么死去活来,更不是什么刻骨铭心。一心在古今典籍、求取功名上的王子安,在及冠之前是没有什么心思思考这些以外的事情。所以,我们推测,王勃的爱情经历最多是昙花一现,但是经历单纯的王勃,那心里也不是不会有所涟漪的,而且这个戏剧性的爱情故事,将会在一个机缘巧合的时机粉墨登场,为王勃的惨淡命运添上一笔。
在友人杜镜——也就是王勃送别的那位杜少府——摆下的酒宴上,王勃即兴吟咏了一篇辞赋,满堂喝彩,序文中“若乃采江山之俊势,观天下之奇作,丹壑争流,青峰杂起,陵涛鼓怒以伏注,天壁嵯峨而横立,亦宇宙之绝观者也。”这一句更是令众人多浮一大白。
当时杜县尉的家眷在座,王勃的玉树临风华美辞藻和潇洒的行为举止,被杜镜妻妹秋芸深深的看在了眼里。
王勃在有意无意的眼神间心头似乎也在萌动着什么。但天性聪颖的王勃面对一个妙龄女子的目光在欣喜之际也手足无措了。早年的成长,父辈的家传,没有男女之情的教诲,他的全身心还在做官显贵之上。
但,青春来了。
杜县尉很快就请王勃到家小饮,走进屋内,赫然只见秋芸在座。未待落座,这姑娘就轻启朱唇读出了王勃的诗作。“倬彼我系,出自有周。分疆锡社,派别支流。……流水抽奇弄,崩云洒芳牒。……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王勃兀自发呆地看着,内心里波涛起伏,此时无声胜有声,游离的目光都不敢对视那顾盼生辉的明眸。秋芸的的皓齿一字一顿的说完“若向阳台荐枕,何啻得胜朝云”之后,屋里的空气凝结了起来。
从此以后,王勃的身边多了一位佳人,花前月下,不羁之中多了几分柔情。但浪迹形骸的漫游,并没有使他的心思减轻多少。有时候一种壮志难酬的愤懑心理盘旋于脑中,以往的上书、做官经历愈发的彰显于眼前。在武担山,写下的序文中,再次抒发了壮志难酬的心绪和浓重的历史沧桑感。“若夫武邱仙镇,吴王殉殁之墟;骊峤崇基,秦帝升遐之宅。……亦有霍将军之大隧,回写祁连;樗里子之孤坟,竟开长乐。”但与此同时,他的脉脉温情也时时萦绕于心头,在武担山上与秋芸对坐,写下了别致的诗歌《山扉夜坐》:
抱琴开

野室,
携酒对情人。
林塘花月下,
别似一家春。
一个满腹柔情温文尔雅的王勃展露无遗,整个世界在他眼里显得是那样的温馨,似乎静静地坐着就是最大的享受了。如果这个世界一直这么美好该多好啊。但自己拿什么做一个许诺呢?
徘徊于出世入世门槛的王勃,对蜀外的世界还是满腔热忱的。蜀中漫游,使他平生出了许多的自负之情,他觉得自比诸葛不差,还是要踏上征程。这种想法在《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中再次表露:下官弱植少徒,薄游多暇。薜萝人事,空馀江海之心;笔札神交,尚有渊云之气。……群公以道之存矣。思传记德之书;下官以文在兹乎?愿展当仁之笔。
一年多的游历,回京做官的决心忽然间又来了,要出仕,即使“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潸然”,也要“披翰苑而长鸣,下辞庭而阔步”了!
从二十岁到二十二岁,时光倏忽逝,不能眷恋,王勃必须加快脚步,时不我待。快得他也未跟秋芸道别。
四、谁意山游好,屡伤人事侵。
王勃的身影又出现在了长安。
远在雍州做官的父亲为了再次让儿子踏上仕途,也回了长安,大费心机的四处活动。终于,担任虢州司法的陆季友推荐他去做司功参军。参军是一个正七品上的小吏,主要是负责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表疏、医筮、考课、丧葬这些琐碎的事。这还是和王勃自比诸葛的目标云泥之别,但想想陆司法说虢州地方盛产草药,闲暇之时可以把自己撂下多年的医术给拾起来也是一件好事。
虢州的生活是惬意的,一心沉迷于岐黄之术的王勃,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采药读经,半年多的时间,不但摸清楚了大部分宏农草药的习性和功效,更是宵衣旰食地校对了师傅曹元传下来的《黄帝八十一难经》,并且满是深情的作序以记。
序文中除了追记难经的渊源,也自述了自己的学医经历,当年学医时的少不更事意气风发再次复活,“昔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言言,非以徇名也,将以济人也”,但是悠悠往事壮志难酬,落得个逐出王府,孤居此地潜心医药的境况。最后 “谨录师训,编附圣经,庶将来君子,有以得其用心也,”满腹牢骚的王勃也只能这么空泛的寄托一下了。
惆怅的王勃刚刚搁下作序的笔,噩运再次降临。
重回官场的王勃,其实在这个染缸中更加局促。因为才名早就,在虢州这个繁华所在,求文求字装点门面的来来往往,但是能推心置腹的文中友却少之又少。他索性撇开了官场的是非,完全不理会。例行公事也是虚与委蛇,和同僚们的关系处理全然没放在心上。孤傲的王勃言辞

间常有戏弄和不耐烦。没多少时日,恃才傲物的名声也就出来了。开始有陆司法的照应,勉强能说过去,但各有各的生活,时日长了,热心漫褪。
虢州恰巧出了一件杀人命案,长史家奴曹达因为偷盗与主人起了争执,曹达失手杀死长史,连夜奔逃,躲进了有一面之缘的王勃家中。王勃因为长史平素里的飞扬跋扈,带点幸灾乐祸的心理把曹达给藏了起来。风声日紧,王勃始终觉得背后有一双眼睛在盯着他。更难以忍受的是,这个曹达行为乖张,把王勃的居所弄得乱七八糟,毁坏了不少的书籍,吃喝无度,言行粗鲁,让他手足无措的接近崩溃。鸡都不敢杀一只的王勃,竟然用采来的药草毒死了曹达。
没有不透风的墙,王勃百般踌躇着如何处理尸首的时候,谣言就出来了,官府来查,逮了个准儿。
平日里受过王勃嘲弄的人一起落井下石,王勃被足足的判了个秋后处斩。他的父亲也受牵连,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阯县令,王家人哭告无门,只能给这个儿子准备后事了。
按照《唐律疏议》规定:“诸部曲、奴婢詈旧主者,徒二年;殴者,流二千里;伤者,绞;杀者,皆斩;过失杀伤者,依凡论”主杀奴,罪不至死。但“诸奴婢有罪,其主不请官司而杀者,杖一百。无罪而杀者,徒一年。期亲及外祖父母杀者,与主同。下条部曲准此。”奴杀主,必判死罪。从判决结果上来看,这件事肯定是少不了被人构陷的。
阴冷的牢房也有会射进阳光。
这一年,宫廷斗争激烈,武则天权力上升,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改咸亨五年为上元元年,大赦。
王勃绝处逢生,沮丧的回到了龙门,神州俱是彷徨人,何去何从呢?
远去交阯赴任的王福畤半路听说大赦,就写了封书信告诉儿子如果无计可施,就去交阯暂避,并对路程做了简单安排。
五、穷途唯有泪,远望独潸然
经过大半年的准备,安置好了母亲之后,他从洛阳启程,踏上了遥远而未知的南行路。
洛阳到交阯,万里迢迢,一路上舟车并进,按照唐代东南方向的四条主干道,经楚州、扬州、润州、江宁,过九江,入南昌,循水路南行,到岭南,从广州渡海到交阯。
根据父亲的书信,他要在洪州谒见本族叔父王承烈,请他引荐参加重阳节滕王阁上的宴会,还要去拜祭汉高祖庙,东南形胜,尽收眼底。
书卷里熬大的王勃,一路上新知故旧的应酬之外,在不断的求索,要把以前读书时留下的诸多疑问一一核对。人文古迹,都令他由衷喜悦。
兴奋之余,也会想起艰辛种种,不由得再慨叹声声。不知道自己这多舛的命运,到底什么时

候才是个尽头。书读得越多,他对这个世界越是无力,道理都知道,但是行动却很难。祖无荫封,伯乐难逢前途渺茫;诗文之内,高山流水也不可得。
工于诗文的王勃,对重阳佳节滕王阁上的集会,内心里还有一丝侥幸,希望拔得头筹,能够折身再回官场。
从现在留存下来的王勃南行路上的作品来看,他心里也一直在酝酿着集会上的文字,比如《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和《江宁吴少府宅饯宴序》两篇,和《滕王阁序》对比就会发现谋篇布局的共通之处。有心之人可以找来一读,在此不多做赘述。这和后世神来之笔的传说是不一样的,王勃为文善打腹稿,如此隆重的一件盛会,他事先肯定要有所考虑的,只不过这个腹稿打的时间更长而已。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
戏剧性的,是在九江的邂逅。
自古九江之险,险在彭泽,彭泽之峻,峻在马当。
马当山,“圪于大江之旁,怪石凭怒,跳波发狂,日黯风劲,摧牙折樯,血和蛟涎,骨横鱼吭。” 彭泽是晋代大隐士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地方,五柳先生在此挂冠而去,留下了多少文人的向往。
王勃对此的地理,很是合意,在此地的凭吊,也有几分追思叔祖王绩的意思,也希望自己能够求得解脱。所以王勃多盘桓了几日。
月朗星稀,王勃隐绰绰的听到了琵琶歌声,婉转动人,便信步走上江边,循歌声而去。在听到“莲花复莲花,花叶何稠叠。叶翠本羞眉,花红强如颊。佳人不在兹,怅望别离时。”这几句时,他加快了脚步,这歌声所唱就是他所做的《采莲曲》啊!都说知音难觅,子期不就在眼前嘛!哪怕是一位红颜知己。
原来是一艘客船,当他打起竹帘之时,船内歌者刚刚唱完最后一句“共问寒江千里外,征客关山路几重。”
王勃怔住了,是秋芸……
内心满是愧疚的王郎,倾听着秋芸离别后的思念。子安不辞而别后,秋芸的思念日盛一日,多方打听,碍于家人的劝阻,长安、虢州都未去成。后来王勃死罪又遇赦,她也如重生一般。不顾阻拦,执意要去关内。等到了长安,才得知王勃已从洛阳南下了。一念之下,又继续南下,即使到交阯也要找到他一诉别情。路途多难,中途遇险,只有靠卖唱为生。
上天垂怜,让有情人在此重逢。
红颜相伴,旅程轻快了许多,顺风顺水的到了南昌。
他下船后拜谒了长史王承烈,敲定了参加滕王阁集会的事项。不幸的是,秋芸在这个时候却病倒了。大半年的漂泊,风餐露宿,鞍马劳顿,已使她的身体十分虚弱。久别重逢,大悲大喜,让她的身体着实吃不消了。
奈何王勃

妙手回春,不到旬日,秋云姑娘就香消玉殒,撒手人寰了。闷棍一击,才子王勃万念俱灰: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二十多年的生活经历纷至沓来,他的悲伤,不仅仅是为了痛失红颜知己,也为自己惨淡的人生顿足捶胸——自己终究要一事无成吗?!
电光火石的一瞬间,他决心要去滕王阁,要写出《兰亭集序》一样的文章,光耀千古,也给秋芸的在天之灵一个慰藉。
重阳佳节,在一览江南形胜的滕王高阁集会更是一时之盛,江左名儒、士夫秀士,俱会堂上。滕王阁是天下数第一的浪荡王爷滕王李元婴所建。这滕王是高祖的二十二子,政绩毫无建树,却“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名声很臭。他在南昌留下的这座高楼,足以使之青史留名。但建筑只是砖瓦,有了文人雅士的歌唱才能大放异彩。建造了二十余年的滕王阁一直在等待让它光耀千古的文章出世。
巡视江南道的阎大都督,早已筹划集会多日了,一来是代天巡狩躬逢盛事,二来是威慑地方彰显权威,三来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他的女婿吴学士初出茅庐,需要一个合适的场合抬高身价。与会的大部分人,对阎都督的老谋深算都心里有数,所以饮宴之时言辞谨慎,写诗做赋都很迁就。
王勃又做了一次例外。酒席间,狂放无羁;言语中,颇多锋锐,众人侧目,这次终于见到了这位绛州才子的真面目,有人暗笑,有人摇头,有人窃窃耳语,有人等着看热闹。
终于,最后要写压场大赋的时候,王勃未待阎都督说完,就拿起了摆在场中的毛笔,饱蘸浓墨,刚刚写下“秋日”二字的时候,阎都督拂袖而去,偌大的宴会厅中鸦雀无声。
此时的王勃思绪万千,他在想虢州参军的日子,想蜀中漫游的时光,想沛王府的建言献策,想自己童年成名,在想梦断洪州的秋芸,甚至还有祖辈那已远去的荣光,以及前去交阯的万里路途。
他已顾不得许多,他要面对着千里赣江风貌,写尽心中不平事,要把自己的命运融入历史的长河之中,去叩问苍天可曾给过他机会可否还有期待,他要让自己的生命有解脱般的升华。
王勃像一头雄狮,在这高阁上,意气风发地低吼着: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懿之长风

。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他一路上跋山涉水遍访古人胜迹,吟咏唱和尽吐胸中块垒,终于在滕王阁上面对着千里赣江风貌,驰目四方,思接万里,酣畅淋漓地写下了这一生的不平事。
前尘往事历历在目,此去经年又待何如?
作壁上观的众人哑口无言,内室的阎都督早已趋步而出,高阁有灵,想必此时也已是眉飞色舞。
六、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半年之后,传来王勃渡海溺水而亡的消息,年仅二十七岁,天妒英才,闻者无不失声。但千百年来,更多的人宁愿相信,王勃是羽化成升天,仙界逍遥去了。
传说王勃年幼之时,曾路遇异人,相之曰:“子神强骨弱,气清体羸,脑骨亏陷,目睛不全。秀而不实,终无大贵矣。”一语成谶,纵观王勃短短的一生,惨淡的命运确实如斯。而他留下的那首滕王阁诗,更引发世人无限的想象和喟叹:
滕王高阁临江渚,珮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千古悠悠,斗转星移,一个个背影逐渐远去,唯有滔滔的东流之水亘古如斯,那也不过是光华绝代之后的空谈罢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