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关于近年赛译_水浒传_研究的反思

关于近年赛译_水浒传_研究的反思

关于近年赛译_水浒传_研究的反思
关于近年赛译_水浒传_研究的反思

2009年第2期总第114期

外语研究

Foreign Languages Research

2009,№2

Serial№114关于近年赛译《水浒传》研究的反思

唐艳芳

(华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200241/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 要: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赛译《水浒传》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批判性反思,指出现有成果普遍存在立论基础流于道德评判、论证模式以偏概全、理论高度与文本研究欠缺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建议今后的研究应引入史学研究方法,并重视基于文本研究的理论探索,以提高赛译《水浒传》研究的水平和影响,为汉英对比研究、翻译研究以及汉语国际推广等领域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范本,同时丰富和拓展赛珍珠研究的内容与视野。

关键词:赛珍珠;《水浒传》;英译研究;反思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7242(2009)02-0077-05

1.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美两国学者“重新发现”赛珍珠的努力下,赛珍珠研究呈加速发展之势,研究成果在数量与质量上均超过了此前数十年的总和。但是,赛珍珠一生为读者奉献了107部作品(许志民2002),体裁涵盖“长篇小说、短篇小说、剧本、传记、自传、翻译(中译英)、儿童文学、散文、新闻写作、诗歌等”(康1998:3),比起她的7部诺贝尔奖获奖作品来,其数量更多的其他文类作品长期以来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其中就包括她耗时近5年完成的《水浒传》首部英文全译本。早在90年代中后期,美籍华人学者廖康(Liao1997:132)就指出,“她首次将这样一部颇有难度的长篇小说译成英文,其勇气与技巧至少是必须承认的,也很值得研究。有朝一日这部中国古典名著如能在西方获得深入而广泛的研究、成为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必读佳作,或者能对西方文学产生任何影响,则赛珍珠的先驱性贡献功不可没。”姚君伟(2001:38)也曾建议“从语言、族群、翻译以及影视方面来研究赛珍珠的作品,以使我们的研究更趋全面完整。”随着新世纪赛珍珠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姚君伟(2003:64)再次从跨文化对话和创译互动的角度强调了对赛珍珠的翻译进行研究的必要性:“赛珍珠所做的翻译值得研究,除了其跨文化对话方面的意义外,研究她的译作还能帮助我们考察她的创作与译作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更好地了解她的创作。”近年来关于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的研究在数量上确有增长的势头,但研究的质量如何?方法是否科学?有无进一步提升的空间?本文拟对80年代以来的相关研究成果作一梳理,尝试揭示其中的典型问题并提出对策,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照。

2.赛译《水浒传》研究的现状及问题

相对于赛珍珠文学创作与文化思想等方面的研究热潮,人们对其《水浒传》英译的关注程度明显要低得多。郭英剑(1999)收录了20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的国内大部分有关赛珍珠的研究成果,共计91篇,但其中与赛译《水浒传》相关的仅有6篇,都是发表于193321934这两年间国内各类期刊上的短评、简讯等(见该书第43245,62265,5692572,5912592, 5942597,5982603页),没有一篇是系统而有深度的学术专论。廖康(Liao1997:1312132)论及赛译《水浒传》时所引的文献同样只有发表于30年代美国各类期刊和报纸的6篇书评,其中也没有一篇是专论其翻译的。80年代以来的情况,根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1989年至今,国内各类期刊及论文集上发表的赛珍珠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含赛氏撰写文章的中译文)共计327篇,其中涉及《水浒传》翻译的37篇,而专门探讨赛译《水浒传》的则只有7篇。学位论文方面,90年代至今国内外已完成的相关博士论文18篇,其中专门研究赛珍珠的有6篇(国外2篇,国内4篇),但都是文学与文化角度的研究,无一专论《水浒传》翻译;相关硕士论文(国内)共计38篇,其中涉及《水浒传》翻译的13篇,专论赛译《水浒传》的则只有2篇,分别从文化阐释学(马轶2006)及意识形态与诗学(朱文武2007)角度对赛译《水浒传》进行了研究。由以上几组数据的对照可以看出,现阶段关于赛译《水浒传》的研究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只能算是刚刚起步,而在总体质量与水平方面,事实上也还远未达到“十分可喜”(姚君伟2006:71)的程度。从已有的研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2.1立论基础流于道德评判

20世纪70280年代,翻译研究在西方逐渐成长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描述翻译学(D TS)的兴起与发展。翻译学科的重要奠基者Holmes(1988:71)在为“翻译学”(translation studies)

?

7

7

?

定名时就旗帜鲜明地指出,翻译学的目的在于“描述反映我们经验世界的翻译和译作现象”。这一界定使“一切与翻译相关的现象都成了研究对象”(Hermans 1985:14),从而极大地拓展了翻译研究的领域和视野。更重要的是描述翻译学“对翻译问题进行可证实的理论概括”(Toury1995:11)这一宗旨,以及它对翻译决策、翻译规范、第三语码、翻译普遍特征等问题的关注,都标志着翻译研究从此革命性地告别了两千多年来形而上的二元对立研究模式,传统翻译批评所秉持的道德评价理路由此也成为历史。

而在我国,翻译批评由于长期受传统文论模式的影响,研究思路一直难以摆脱经验式道德评判的桎梏,排斥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方法,正如张南峰(2004:40)所言,“中国译论界的问题是,大家都忙着对别人的翻译作品或翻译标准作价值判断甚至道德审判,无意之中在做道德家的工作,而纯翻译学家的工作则很少人做。”近年来赛译《水浒传》研究的情形也印证了张南峰的这一论断。根据马红军(2003: 124)对国内199522002年间文献所作的统计,赛珍珠“放屁”一词的译文“可谓‘全能译例’,被分别冠以‘文化陷阱’、

‘误读’、

‘歪译’、

‘死译’、‘胡译’、‘超额翻译’、

‘亏损’、

‘偏离’、‘失真’、‘语用失误’等等名称”,而其中的“歪译”、

“死译”、

“胡译”等说法就明显带有道德评判的倾向。此外还有“最准确、最精彩也是最有影响的”(王运来,罗静2002)、“译得最好”(韩士奇2001:7)、“业余的”(郭梅,亦歌2006:91)、“随心所欲及误译之处数不胜数”(同上:92)、“像是一坛在酿制过程中出了问题的劣酒,一打开就倒了胃口”(同上:94)、“望文生义”、“牵强硬译”(魏琳2007:105)等等。在诸如此类的评价意见中,有些说法本身就彼此抵牾,如“超额翻译”与“亏损”、“译得最好”与“倒了胃口”等,但这并非问题的真正所在,因为开放的学术争鸣理应允许甚至提倡百花齐放。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其中不少意见并非基于缜密的学术推理或理论分析,而是凭感官直觉,三言两语就给赛译本来一个“盖棺定论”,或者在根本没见过译本全貌的情况下(这一点下文另行展开),人云亦云、以讹传讹,给赛译本扣上一顶顶或高或低的“帽子”。

这种惯于作道德评判的思维模式,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某些伦理价值取向有着很深的渊源。儒家思想在给文人长期灌输“家国天下”之类的天职观和使命感的同时,也在后者的头脑中培养了一种道德优越感,并由此衍生出一整套以道德价值判断为重要特征的学术话语体系。长期受这套话语熏陶的研究者,潜意识里难免会有抢占道义“制高点”、居高临下褒贬他人是非的冲动。我国赛译《水浒传》研究领域盛行的“贴标签”现象,原因恐怕正在于此。不

过,如张南峰(2004:41)所言,“过于‘入世’,动了感情,就难免主观。”动辄“盖棺定论”和扣“帽子”的做法,对翻译批评者来说是很容易的,但客观上却不利于提升赛译《水浒传》研究的学术水平,长此以往也必定会影响赛珍珠研究的客观性与全面性。

2.2论证模式以偏概全

《水浒传》原著洋洋数十万言,赛译本所依据的七十回本是各版本中最短的,字数也多达56万,译成英文之后篇幅更是有增无减,“粗看一遍,就需要耐心,而要研究它(不仅仅是看她译得对还是错),则完全是一桩耗时费力的艰辛工作。”(姚君伟2003: 64)一些研究者因此退而求其次,对译本开展局部研究,但研究过程中因个体取样的数量、标准以及研究视角等各不相同,结论往往五花八门,比如同一个英文书名A ll M en A re B rot hers,既有人指责它“使原作的民族特色丧失殆尽”(石欲达1996:21)、犯了“自由主义”和“归化翻译”的错误(孙苗飞2007: 64),也有人盛赞其“翻译得最为准确、最为精彩、最有影响”(陈智淦2004:108)。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哪个观点更正确、更权威,而是这些研究结论大都反映了一种“成也书名败也书名”式的武断态度。而且从现有的成果来看(如上述马红军与笔者归纳的一些评价意见),相当一部分研究者都是仅凭译作某一微观层面(如书名、回目题名、人物绰号、文化语汇、俚俗表达等)的处理方法就试图为整部赛译定性。然而,仅仅由“小喽罗”和“寨主”译为robbers、“山寨”译为lair,就推出“译本对英雄人物的篡改和扭曲,较为明显地贬低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形象和民族身份”(胡天赋2006:82)这样的结论,逻辑上无论如何都显得牵强,而且还有“无限上纲”之嫌———须知赛译本风行英语世界数十年,自有其获得认同的原因;更何况一部长达千余页的煌煌巨译,又岂是单凭几处瑕疵即可全盘否定的?

一些研究者在转引他人观点时也存在这种以偏概全的现象。譬如有人说“《京华烟云》的译者张振玉对赛的译本大为不满,指出误译之处俯拾皆是,说究其原因盖出自理解不足”(刘慧林,史国强2007:5),而实际上,张氏在批评赛珍珠“误译”的同一部论著里也对其另一些译文表示了赞赏,称“较为自然”(张振玉1992:80)、“丝丝入扣,足以传其神韵”(同上:82)、“甚能传出原文神气”(同上: 442)等,但这些表述却被转引者忽略了。这种选择性引述的一大弊端在于,无论转引者出于何种目的,后来者都有可能受其影响,形成“赛译(在张氏眼里)一无是处”之类的先验认识,并在学术传播过程中将其不断放大、强化,最终导致学术研究结论的普遍偏颇。

?

8

7

?

2.3理论高度欠缺,文本研究匮乏

在赛珍珠研究领域里,郭英剑(1995:80)认为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空泛的评论较多,有理论深度的宏观论述较少;文本研究……显出单薄与视界的狭隘”。目前的赛译《水浒传》研究同样存在这两方面的不足。

理论方面,近年来虽然在研究的理论视角上有所拓展,开始借鉴接受美学、文学叙事学、文化阐释学、意识形态与诗学、译者主体性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等视角来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系统性与深度均尚有提升的空间。例如,有人从意识形态操控的角度对赛珍珠和沙博理的《水浒传》英文书名的成因进行了探讨,以验证多元系统理论的正确性(李晶2006:46249),但姑且不论这样的研究是否客观科学(关于书名英译方面的争论,下文另作交代),其全面性即首先受到质疑:“如果能把四个(水浒英译本)译名都纳入论证的范围讨论,验证这一理论是否能解释所有的英译书名,这样理论的适用性和实践性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许燕2008:89)此外,个别研究者对某些理论(如后殖民主义理论)的解读亦有可商榷之处。

文本研究方面的欠缺则更是赛译《水浒传》研究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以至于马红军(2003:126)断言“批评赛珍珠‘误译’的那些作者,绝大多数没有读过,甚至没有见过翻译文本”。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很多文献所引的译例大都是“江湖”、“放屁”、“好汉”、

“手忙脚乱,搬东搬西”等几个千篇一律的例子。而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笔者认为问题可能比马红军所说的要严重得多。譬如有人错把杰克逊的译本当成赛译本来批,而张冠李戴的目的竟然是为了证明赛珍珠与沙博理的翻译水平“完全是学生跟大师之间的差异”、

“一个是‘透瓶香’,一个则是‘进门倒’”(郭梅,亦歌2006:94)。此外,《水浒传》原著版本的繁杂也是影响赛译《水浒传》文本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有人比较《水浒传》的三个英译本,但提供的原文却并非七十回本的《水浒传》(张怡2001:3412350)。而我们知道,《水浒传》原著版本不同,其内容编排与段落划分是有很大差异的。以《扑天雕双修生死书,宋公明一打祝家庄》为例,它在七十回本中是第46回,内容共计15段(金圣叹1985b: 1902204);而上述作者提供的文本则显示为第47回,段落数增至27个,显然不是七十回本。这就直接导致其他研究者基于该版本“第47回”开展的原文与译文段落分布调查(王克友,任东升2005:772 78)成为“伪研究”!有人在介绍赛珍珠翻译过程中的省略情况时说:“最明显的是,原书的七十一回到译本中只有七十回,究其原因,就在于译者将原书的

第一回《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并入了《引首》,译文的第一回从《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开始,……”(顾钧2007:280)而实际上我们知道,七十回本《水浒传》原文的第一回就是《王教头私走延安府,九纹龙大闹史家村》;原书之所以被称为“七十回本”(而非该文所谓的“七十一回本”),是因为《张天师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一节在该版本中是作楔子的(亦非所谓的“引首”),不像其他版本那样作正文第一回。由此可见,翻译研究过程中如果不对文本(包括原文和译文文本)作深入的调查,仅凭主观猜测就妄加推断,是很容易说出诸如此类的外行话的。细致详实的文本研读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前提,缺乏文本钻研精神、一味人云亦云,甚至上演“关公战秦琼”之类的闹剧,只会使赛译《水浒传》研究永远停留在粗浅的层面,遑论通过翻译批评提炼有价值的任何结论。

3.关于今后研究的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当前的赛译《水浒传》研究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切实提升研究的水平和影响力。

3.1引入史学研究方法

赛珍珠一生大起大落的文学与文化命运,既是东西方意识形态领域对立的结果,也与评论界的主观偏见有很大关系。有鉴于此,90年代开始就有学者提出应“历史地评价”(to historicize)(Liao1997:ix)赛珍珠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发挥的独特作用,以及“将赛珍珠和其文本置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历史语境中”(陈敬2006:4)作历时、共时相结合的考察与解读。对于赛译水浒今后的研究而言,这也是必须加强的一个方面。Pym(1998:xxiii2xxiv)指出,翻译史研究的重点在于解释翻译的社会起因,针对的主要对象是作为人的译者(human translator),因而译者的个人背景及其生活的社会环境是翻译史研究的重要内容。运用史学方法来研究赛珍珠的《水浒传》翻译,就意味着要提倡理性的考据精神,尽力避免缺乏事实依据甚至带感情色彩的判断。“译论研究如要向更高的层次发展,就必须有人超然物外,不忧不乐,冷静、中立地观察和分析世间的翻译现象”(张南峰2004:41)。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部分学者在这方面已有突破,例如刘龙(2006:1022111)对《水浒传》翻译过程中赛珍珠与龙墨芗合作情形的考证、马红军(2003:1222 126)对赛译名例的文献调查、李林波(2004:117)对赛译本在国内外反响迥异的原因分析以及由此提出的疑问“为什么这种典型的极端异化的译文都译自外国人之手?是因为他们站在外围,更容易在对比中发现中国文化中异于本族文化的特征,并且对这种差异持尊重和珍惜的态度?”和“应公正地给它在

?

9

7

?

汉籍外译史上定一个位”(同上:119)的呼吁,等等。

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主观臆测式的研究方法依然比较普遍。仍以书名为例。赛译《水浒传》面世之初,其英文书名就受到过胡适和鲁迅等人的批评,尤其是鲁迅的那句“便不确”,成为日后持批评意见者最常引用的“尚方宝剑”,而支持该译名者则往往搬出赛氏译序对译名的解释“这样可以充分而深刻地表现这群义盗的气魄”(Buck1948:xxi),并联系赛珍珠的儒家思想渊源以及一些翻译学和文化学理论(如多元系统理论等),从而论证译名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值得注意的是,争执双方所采取的大都是联想阐发式乃至情感式的论证方法,从这一点来说,双方又是何其相似!其实赛氏晚年还就《水浒传》译名发表过“最新”意见,称“译名是出版商提出来的,我极不情愿地、错误地同意了,因为他坚持认为美国人可能看不懂中文书名”(Buck1972:74)。赛的传记作者彼德?康也曾提及这一事实,但似乎一直到最近才引起少数学者的注意(顾钧2007:284;唐艳芳2007:81)。虽然赛珍珠晚年的意见不一定代表学术意义上的权威结论(因为它同译序一样,都是赛的个人言论),也不见得能终结译界的相关争执,但本着尊重历史的态度将其完整、客观地呈现出来,至少可以帮助后来者了解问题的全貌,避免主观臆测导致的观点偏颇,这对赛译《水浒传》研究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无疑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3.2重视文本研究基础上的理论探索与归纳

郭英剑(1995:80)曾针对赛珍珠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呼吁“宏观评论的理论化”和“微观研究的深入化”。关于后者,他认为“应该拓宽视野,将研究方向触及到赛珍珠的更多作品之中,改变目前‘结论较多、文本研究不够’的局面”(同上:81)。这一建议虽然针对的是赛氏的创作研究,但同样适用于赛氏的翻译研究。鉴于长期以来赛译《水浒传》研究都是以微观的字词句层面的批评为主,语篇及以上维度的研究极少,而且微观研究也问题多多,远未达到“深入化”的境界,因此今后的研究应以译本精读为基础,拓展翻译研究的理论视阈,并通过原作与译作、不同译本之间的平行研究,以及创作与翻译的互动分析等,重点探索赛珍珠的翻译理据及其对翻译研究、汉英对比研究和汉语国际推广事业的启示和价值。

较之文学研究,翻译研究的文本研读难度显然要大得多,因为它不仅涉及文本之间的细致对照(包括原文与译文、译文与创作文本之间的比对),而且很多情况下其观照的对象往往小至字词、大至语篇,很难把握。对于研究者而言,这就意味着既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善于从文本中发现哪怕是非常细小的问题或特征,又要有宽广的理论视野和探微知著

的分析与归纳能力,方可保证宏观评论与微观研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困难与价值往往同在,文本研究不仅是当前翻译研究领域“回归文本”的大势所趋,更重要的是它往往可以为我们揭示问题的“另一面”,从而改变我们头脑中某些想当然的先验认识。

举例来说,原文楔子部分的“那时西岳华山,有个陈抟处士,是个道高有德之人,能辨风云气色”(金圣叹1985a:29)一句中,“陈抟处士”的英译文,杰克逊译本为“a(very virt uous and learned)man named Chen Tuan”(J ackson1963:xvi),沙博理译本为“a Taoist hermit named Chen Tuan”(Shapiro1980: 2),而赛珍珠的译文却是“a certain Chπen Tπuan, who was a Taoist hermit”(Buck1948:3)。从译入语的角度来看,杰译和沙译把姓名置于次要修饰语地位的做法要比赛译更符合英语的习惯,但如果研究者仅仅满足于这样一个简单的结论,就失去了一次揭示赛译价值的绝好机会,而且也容易导致对赛译的负面评价。汉英对比领域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在同一性定语和中心语关系的表述方式上,英语一般只有一种(如杰译和沙译所示,人名通常不作中心语),而汉语有两种,且定语和中心语的相对位置对整个表述的语义重心构成直接影响。用潘文国(2002:261)的话来说,就是“周恩来总理”与“总理周恩来”在意义上并不完全相等。具体到本例,“陈抟处士”强调的是“陈抟”这个人,而“处士陈抟”则强调“处士”的身份/职务;杰译和沙译如果译回汉语,当属“处士陈抟”之义(严格说,杰译连“处士”的含义都未译出),这就偏离了原文的信息重心。经过这样的比较,就能看出赛珍珠对汉语语序及其蕴含的语义信息上的细微差别实际上可谓洞若观火,或者退一步说,至少并非某些人所谓的“不懂汉语”或“死译”之辈。本文囿于篇幅,难以就文本分析的必要性作更多的例证阐发,但仅此一例已经说明,文本研究最忌妄下断语,因为许多表面看来“不合理”的现象背后,往往潜藏着巨大的学术价值。

4.结语

尽管目前的赛译《水浒传》研究还存在种种问题与不足,但随着翻译研究自身的发展和赛珍珠研究的深入,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投身其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更趋多元化的理论视角和更为科学的研究方法,从而促进其研究水平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作为赛珍珠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赛译《水浒传》研究的发展也会反过来丰富和拓展赛珍珠研究的内容与视野,并为相关领域提供重要的理论借鉴和实践范本。本文仅为抛砖之举,谬误及不敬之处在所难免,果能引来方家重视并致力改进赛译《水浒传》研究之“玉”,则翻译研究幸甚,赛珍珠研究幸甚。

?

8

?

参考文献:

[1]Buck,P.S.(trans.)1948.A ll Men A re B rothers

(S hui H u Chuan)[M].New Y ork:The Heritage Press.

[2]Buck,P.S.1972.China Past and Present[M].

New Y ork:The John Day Company.

[3]Hermans,T.1985.Introduction:Translation studies

and a new paradigm[C]∥T.Hermans.T he M ani pulation of L iterature:S tudies i n L iterary T ranslation.London:Croom Helm:7215.

[4]Holmes,J.S.1988.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C]∥J.S.Holmes.T ransl ated!: Pa pers on L iterary and T ranslation S tudies.

Amsterdam:Rodopi:67280.

[5]Jackson,J.H.(trans.)1963.W ater M argin[M].

2Vols.Hong K ong:The Commercial Press.

[6]Liao,K.1997.Pearl S.B uck:A Cultural B ri d ge

A cross the Paci f ic[M].Westport,CT.&London:

Greenwood Press.

[7]Pym,A.1998.Method in T ranslation History[M].

Manchester:St.J erome Publishing.

[8]Shapiro,S.(trans.)1980.Outlaws of the M arsh

[M].3Vols.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Press.

[9]Toury,G.1995.Descri ptive T ranslation S tudies and

B eyond[M].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10]陈敬.2006.赛珍珠与中国:中西文化冲突与共融[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1]陈智淦.2004.从《水浒传》的“吃”字翻译谈起[J].龙岩

师专学报(2):1062109.

[12]顾钧.2007.论赛珍珠的英译《水浒传》[C]∥任继愈.

国际汉学(第十五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792286. [13]郭梅,亦歌.2006.《水浒》英译三种比较[J].长江学术

(4):91296.

[14]郭英剑.1995.赛珍珠研究:新问题与新走向[J].河南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4):80282.

[15]郭英剑.1999.赛珍珠评论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

[16]韩士奇.2001.名著译趣[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242

2(7).

[17]胡天赋.2006.从人物的再现看赛译《水浒传》的后殖民

主义色彩[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79283. [18]金圣叹.1985a.金圣叹全集(一)———贯华堂第五才子

书水浒传(上)[M].曹方人,周锡山标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19]金圣叹.1985b.金圣叹全集(二)———贯华堂第五才子

书水浒传(下)[M].曹方人,周锡山标点.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

[20]康,彼德.1998.赛珍珠传[M].刘海平等译.桂林:漓

江出版社.

[21]李晶.2006.翻译与意识形态———《水浒传》英译本不同

书名成因探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1):46249.[22]李林波.2004.对赛珍珠《水浒传》译本文化意义的再思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6):1152119.

[23]刘慧林,史国强.2007.赛珍珠:在变换的历史语境中

沉浮[N].辽宁日报,2007211212(5).

[24]刘龙.2006.赛珍珠失信龙墨芗之谜[C]∥许晓霞,赵

珏.赛珍珠纪念文集(第二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022111.

[25]马红军.2003.为赛珍珠的“误译”正名[J].四川外语学

院学报(3):1222126.

[26]马轶.2006.赛珍珠英译《水浒传》的文化阐释研究

[D].硕士论文.华东师范大学.

[27]潘文国.2002.汉英语对比纲要[M].第二版.北京:北

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8]石欲达.1996.中国古典小说书名英译中的得与失[J].

外语研究(2):19224.

[29]孙苗飞.2007.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书名英译比较[J].上

海金融学院学报(4):63265.

[30]唐艳芳.2007.时代背景与译者主体的互动———论赛珍

珠《水浒传》英译选材的主体性[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78282.

[31]王克友,任东升.2005.叙述方式的转换与小说翻译效

果———以《水浒传》第47回三个译文为例[J].外语教学(4):77280.

[32]王运来,罗静.2002.“东风西风”中国结———赛珍珠与

南京大学[N].光明日报,20022421.

[33]魏琳.2007.《水浒传》英译本的比较[J].牡丹江师范学

院学报(哲社版)(2):1042105.

[34]许燕.2008.二十年来的《水浒传》英译研究[J].山东外

语教学(2):87291.

[35]许志民.2002.一座不断延伸的桥———写在赛珍珠诞辰

110周年之际[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210229(文艺副刊).

[36]姚君伟.2001.近年中国赛珍珠研究回眸[J].中国比较

文学(4):30239.

[37]姚君伟.2003.我们今天研究赛珍珠什么?[J].江苏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4):62266.

[38]姚君伟.2006.缘由?对象?方法———新世纪中国赛珍

珠研究三题[J].外语研究(2):70272,75.

[39]张南峰.2004.中西译学批评[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0]张怡.2001.《水浒传》三种英译本之比较鉴赏[C]∥崔

永禄.文学翻译佳作对比赏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3262407.

[41]张振玉.1992.翻译学概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

[42]朱文武.2007.一座沟通东西方文明的人桥———赛珍珠

英译《水浒传》的意识形态与诗学解读[D].硕士论文.

浙江师范大学.

收稿日期:2008-10-23

作者简介:唐艳芳(1971—),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翻译史。

(责任编辑:杨晓荣)

?

1

8

?

Abstracts of Major Papers in This Issue

On the Discretene ss of Zi by YAN Chen2song,p.1

The discreteness of Zi or t he Chinese character is shown in it s distinct identity and unboundedness. Zi has clear2cut p honological and ort hograp hical boundaries,and,in context or co2text,has it s more or less independent meaning.A set of Zi can form words,p hrases or st ruct ures of different meanings, t hrough t ranspo sition,substit utio n,insertion or combinatio n of any of t hese.The findings of Huang Changning et al.(2006)on“Ziπs inter2word position”are found to be proof of t he discreteness of Zi. The discreteness of Zi makes Chinese semantic coding highly efficient,blurs t he demarcation between it s lexicon and grammar,allows of abundant ad hoc words and abbreviations,and renders it s sentence patterns highly expressive power.The discreteness is directly responsible for t he analyticity of t he language,but result s in various complex and involved st ruct ures,hence impeding grammatical analysis. Key words:Zi;discreteness;re2compo sition;analyticity

The Discourse Marker RANHOU(然后)and I ts Functions in Spoken Chine se by XU Jia2 jin,p.9

Based on8.22hours of nat urally occurring spoken Chinese data,t he aut hor has identified t hree discourse f unctions of R A N HOU(然后)according to t heir p rosodic feat ures and po sitions in t he flow of discourse,and has recognized t he interactivity t hey are designed to achieve.He has also found t hat speakersπf requent and st rategic use of t he discourse marker R A N HOU enables intersubjectification between bot h parties of t he discourse and t hereby conduces to discoursal and social interaction.The use of t he discourse marker R A N HOU is also co mpared between t ho se in telep hone conversations and fact2 to2face conversations and between t hose by male and female speakers.

Key words:R A N HOU;discourse marker;p ragmatic f unctions;nat ural discourse;corp us2based approach

The Ethical and Ae sthetic Realms Harmoniously Integrated in the Realm of Personality:a View of Traditional Chine se Translation Studie s by CH EN Da2liang,p.67

Heavily influenced by t he realm p hilosop hy of Conf ucianism,Taoism as well as Buddhism, t raditional Chinese t ranslation st udies have developed into two realms,t he et hical and t he aest hetic.The former,which is longer in history,emp hasizes“sincerity”of t he translator or“trustwort hiness”of t ranslation it self while t he latter,which took shape about a cent ury ago,focuses on“beauty”of t he language in t ranslation.The two realms seem to be oppo site but act ually complementary to each ot her and merge into t he integrity of t he translator as a noble person,or into t he life realm.This is also an embodiment of harmo ny in diversity,an out standing feat ure of t he Chinese cult ure.

Key words:realm p hilosop hy;t he et hical realm;t he aest hetic realm;sincerity;beauty Reflections on Recent Studie s of Pearl S.Buckπ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Shui Hu Chuan (All Men Are Brothers) by TAN G Yan2fang,p.77

The p resent paper reflect s t he latest researches on Pearl S.Buckπs English t ranslation of S hui H u Chuan(A ll Men A re B rot hers),one of t he most renowned Chinese classic novels,in and out side China. It point s out t hat many of t he st udies on t his subject are characterized by oversimplified moral judgment s,biased research paradigms and lack of t heoretical perspectives or in2dept h text analyses.In view of t hese p roblems,t he paper suggest s t hat t he historiograp hical approach be int roduced t hereto and t hat more attention be attached to text2based t heoretical exploration so as to improve t he quality of research,which may help reinforce p resent st udies on Pearl S.Buck bot h in t he field of comparative st udies and in t he field of t ranslation st udies.

Key words:Pearl S.Buck;S hui H u Chuan(A ll Men A re B rot hers);English t ranslation;reflections

赛珍珠《水浒传》译本中国翻译

后殖民翻译理论观照下的赛珍珠《水浒传》译本 摘要:后殖民翻译理论关注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文化间的不平等权力关系,认为翻译视其目的、策略与方法,既可以成为殖民霸权的共谋,也可以成为消解文化霸权和“种族中心主义”的力量。杂合是不同民族、不同语言文化的相互交融的过程与结果,而翻译中的杂合是语言文化交流的必然产物,具有彰显文化差异、促进文化间平等交流的积极作用。赛珍珠《水浒传》译本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杂合文本,主要表现为语言句式上直译与意译的杂合(汉语特征与英语特征的并存)、文化取向上归化与异化的杂合。 关键词:后殖民理论;翻译;赛珍珠;《水浒传》;杂合 All Men Are Brothers: A Postcolonialist Approach to Pearl S. Buck’s Translation of Shui Hu Zhuan Abstract: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ies focus on the asymmetrical relations of power between different nation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d hold that translation can be the conspiracy of the hegemonic West and a force to fight against cultural hegemony and ethnocentrism as well depending on the purposes and strategies of the translator. Hybridization is the process and the result of the mixture of different nations, languages and cultures. Hybridization in translation is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of the exchange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d plays an active role in flaunting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promoting equal exchange between cultures. Pearl S. Buck’s translation of Shui Hu Zhuan(All Men Are Brothers) is a fairly typical hybrid text, which is mainly demonstrated by the hybridization of literal and liberal translation concerning language usage (coexistence of features of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 hybridiz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concerning the transfer of culture-specific items. Key words: Postcolonial theories,translation, Pearl S. Buck, Shui Hu Zhuan(All Men Are Brothers), hybridization 一、引言 赛珍珠一生扮演了众多社会角色,成绩显赫却饱受争议。作为作家,她著述颇丰,是众多文学奖项包括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笔涉几乎所有文学样式:长篇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散文、剧本、传记、儿童读本,这在中外文学史上都实属罕见;作为社会活动家,她创办了东西方协会并担任主席,组建了专门负责收养领养或帮助亚洲弃儿和美亚混血儿的慈善机构“欢迎之家”和“赛珍珠基金会”,积极参与各种争取种族平等、男女平等的社会活动;作为翻译家,她第一个将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70回全译本)介绍给了西方。但是,无论是生前还是身后,她都是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她翻译的《水浒传》,也历来是褒贬不一、贬多于褒。笔者在这里称其为翻译家也许会招来许多人的反对,但实际上,真正认真研究过赛珍珠翻译的人还不是太多,而从后殖民翻译理论尤其是“杂合”理论的角度来研究赛氏翻译者更是少见。本文就是这方面的一个尝试,笔者拟在后殖民翻译理论的观照下,考察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的目的、策略与效果,以期更为深入地揭示其译本的“杂合”特质,揭示其翻译活动的文化意义和文学价值,彰显其作为翻译家对中西文化交流所作的突出贡献。

水浒传好段摘抄赏析 2018水浒传好段赏析(共8篇)(最新版)

水浒传好段摘抄赏析 2018水浒传好段赏析(共8 篇)(最新版) 水浒传好段摘抄赏析水浒传好段赏析 写动作要根据表达需要来写。这里既写了鲁智深拳打的动作,也写了拳打的效果:“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扑的只 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表现了鲁智深嫉恶如仇的性格和力大过人的特点,让人深感痛快。 2、林冲转身一看,只见来人挺着胸脯,歪戴着头巾.林冲寻思,庄客称他教头,想必是柴大官人的师父了,连忙站起来躬身施礼.洪教 头全不理睬.柴进指着林冲对洪教头说:"这位是林教头."林冲起身让座,洪教头也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洪教头向柴进问道:"大官人今天 何故厚待一个犯人"柴进说"这位林武师非比他人,乃是东京八十万禁 军教头."洪教头冷笑了两声:"只因大官人好习枪棒,往往流配的犯人

都来依草附木,冒称武师,找你来骗吃骗喝,你怎么能如此轻信呢"柴 进说:"哦,你可别小瞧了他."洪教头跳了起来说:"我偏不信他,他敢 和我较量一下,我就承认他是真教头."林冲连说:"不敢,不敢."洪教 头见他退让,以为他真的不会枪棒,便越发要跟他交手.柴进说:"我也正想看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林武师就不要推辞了." 这段内容主要抓住了人物的动作与语言进行描写. 从人物的动作上写出了林冲的以礼待人,洪教头的狂躁无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打听得你断配沧州,洒家在开封府前又寻不见,却听得人说,监在使臣房内。又见酒保道:‘店里一位官人寻说话。’以此洒家疑心,放你不下,恐这厮们路上害你,俺特地跟将来。见这两个撮鸟,带你入店里去,洒家也在那店里歇。夜间听得那厮两个做神做鬼,把滚汤赚了你脚。那时俺便要杀这两个撮鸟,却被客店里人多,恐防救了。洒家见这厮们不怀好心,越放你不下。你五更里出门时,洒家先投奔这林子里来,等杀这厮两个撮鸟,他到来这里害你,正好杀这

水浒传鉴赏

对我影响最深的应该是《水浒传》,不管电视剧还是书籍我读看过。梁山好汉的出身形形色色,有官宦人家,有像小三的,他们的江湖义气、肝胆相照、锄强扶弱。无不令人佩服。然而,朝廷的腐败无能,明争暗斗,尔虞我诈。使他们走上了不归路。 一部《水浒传》,道尽“官逼民反”的辛酸,而其主旨却是反抗无理迫害,要替天行道。宋江在后期,每对兵败投降官员解释落草为寇实迫于无奈,在向太尉宿元景借金钤吊挂时也是这样解释:“今有两个兄弟,无事被贺太守生事陷害,下在牢里。欲借太尉御香仪从,并金钤吊挂去赚华州,事毕拜还。”下层社会的人民,在有冤无处诉之情形下,除了造反,还有甚么办法?那些含冤待雪而无力反抗的,就得靠一伙行侠仗义的人出来主持公道,才能生活下去,人类社会才有希望。水浒强调在黑暗时代替天行道,正是发挥人类崇高的博爱精神、救世精神,使被害而无助的人尚有一丝希望。 《水浒传》的线索有两条:一是明的线索,以忠义二字贯穿全书,因义而聚于梁山,因忠而归顺朝廷。二是暗的线索,反映了封建社会腐败、黑暗的生活,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深刻揭示了官逼民反的社会现 水浒的精神不在于打家劫舍,而在于强调,处于人吃人而无药可救的社会,除了以反抗手段替天行道外,别无他途。第五十二回李逵说得好:“条例,条例!若还依得,天下不乱了!”生活在统治者无法无天,贪官污吏横行霸道的时代,有人这边贪污腐败,那边却欺骗人民奉公守法,人民除了自己武装起来,自己去替天行道外,还能做甚么,难道要坐以待毙?水浒强调替天行道,歌颂反抗迫害的精神,使它几百年来一直受广大民众欢迎,原因就是中国社会环境一直没有甚么改变。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这点意义是很重要的。 今朝,现在为官的人快活,他们不体察名情,百姓怨声载道。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所以,当官的应借古讽今。正道是用自己的权利,一切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水浒传英文翻译

《水浒传》的英文名目前有多个:《All Men Are Brothers》(最为准确)、《Heroes of the Marshes》、《Water Margins 直译成《发生在水边的故事》,有的意译为《一百零五个男人和三个女人》。在所有译作中,翻译得最为准确、最为精彩也是最有影响的,还当数它的第一个英译本——《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个英译本便出自赛珍珠的笔下。 扩展资料一: 1、《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主要故事背景、类型上属于英雄传奇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作者是施耐庵。 全书通过描写梁山好汉反抗欺压、水泊梁山壮大和受宋朝招安,以及受招安后为宋朝征战,最终消亡的宏大故事。 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历史上宋江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2、创作基础 南宋时,梁山英雄故事流传甚广。当时的画家、文学家龚开的《宋江36人赞并序》称:宋江等36人的故事已遍及大街小巷;画家也执笔为他们图形绘影。 《水浒传》最早的蓝本是宋人的《宣和遗事》,它着力描写了杨志卖刀、晁盖等结伙劫生辰纲和宋江杀阎婆惜等事,对林冲、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主要人物也都作了描写。宋元之际,还有不少取材于水浒故事的话本。在元杂剧中,梁山英雄已由36人发展到108人。 据《宋史徽宗本纪》:“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河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降之。”《宋史*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掳获。 施耐庵把有关水浒的故事和人物整理加工,在创作《水浒传》过程中,忠实地接受了人民的观点,这是《水浒传》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的思想基础。 扩展资料二: 《西游记》英文名《Pilgrimage to the West》(Journey to the West ) 《三国演义》英文名《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水浒传赏析

《水浒传》文学赏析 内容摘要: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由施耐庵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在梁山泊 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它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 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 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一部《水浒传》话尽了世 间的悲欢离合,水浒传是一曲造反失败的悲歌,是一曲招安错误的悲歌。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也是汉语文 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书中人物众多,描绘了108将。但每个人性 格迥异,特点鲜明。在语言方面也颇具特色,明快生动口语化。 关键词: 艺术特色人物形象语言特色宋江武松林冲 在《中国古典文学欣赏》这门选修课上,我学习了诸多的古典文学。有《西厢记》、《汉宫秋》、《牡丹亭》、《三国》、《儒林外史》、《桃花扇》、《三言两拍》等。很多耳熟能详的人物都出自于这些古典名著,足以证 明了古典文学的魅力经久不衰。在这些大作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水浒传》,一方面是因为曾经看过由该书改变的电视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是 因为老师从古典文学的角度给我们评析了这部名著,老师引人入境的讲述以及《水浒传》本身的艺术魅力令我叹服。 一:人物形象 书中的人物颇多,在这里我就只着重下面着重分析在这种生存博弈中梁山英雄的领袖宋江、林冲、武松的人物形象。 宋江在《水浒传》中是个不一般的人物。他的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义英雄,再是梁山首领,到招安后成为朝廷忠臣,最后却是悲惨的结局。他是人称 的孝义黑三郎,他也是及时雨宋江。他是仗义英雄,讲究一个义字。他又想报 效朝廷——可以认为这是他的初衷,正所谓忠义两难全。宋江是一个矛盾的结 合体。他谦虚谨慎,疏财仗义;他任人为才,具有高超的组织管理才能和军事才能,创造了梁山泊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宋江的性格是矛盾的,忠义是他的本色,报君是他的信念,他把起义作为实现人生理想的政治手段,将招安视为义军最 完满的归宿,其思想直接关系着梁山的成败,他是《水浒》的灵魂,是主题思 想的体现者。 武松应该是《水浒传》中最广为人知的形象,武松打虎是妇孺皆知。景阳 冈打虎,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立时光彩起来,转眼成为威震四方的英雄。而景阳 冈打虎一节也将前文武松外形描写所作的铺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其间体现 了武松刚勇豪爽,毫无畏惧的英雄气概。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武松灵台前愤

水浒传好句好段摘抄及赏析

水浒传好句好段摘抄及赏析 导读:《水浒传》好句摘抄: 1、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刺配到这里。 赏析:林冲本是被高俅陷害,发配充军,却说自己与高俅交恶,不敢表达自己的愤怒,生动的展示了林冲这个下级封建官员在官场社会生活中忍气吞声以求生存的苟安性格。 2、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赏析:写景佳句,字字如金,描摹入神,写的舒缓从容,细品如如化境,一个卷子,漫天飞雪舒缓沉实之态毕现。 3、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 赏析:此一句就有无尽妙处,一方面写林冲心细,在一面为下文草料场绝不可能自己起火必是人为纵火埋下伏笔。 4、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傍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 赏析:写林冲心细,入庙掩门抵石,点滴不乱,处处描摹林冲性格,也为下一步纵火者不得门而入,林冲偷听到了事情原委做了伏笔。 5、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 赏析:此处林冲以断绝了所有返还朝廷过旧时生活的可能,满腔

怒火蓬发,语言行动自不相同,真栩栩如生也。 6、第8回林冲见了,起身接着道:“娘子,小人有句话说,已禀过泰山了。为是林冲年灾月厄,遭这场屈事,今去沧州,生死不保,诚恐误了娘子青春。今已写下几字在此,万望娘子休等小人,有好头脑,自行招嫁,莫为林冲误了贤妻。”那娘子听罢,哭将起来,说道:“丈夫,我不曾有半些儿点污,如何把我休了!”林冲道:“娘子,我是好意,恐怕日后两个相误,赚了你。” 赏析:这里是林冲和娘子的对话,为什么把它选上呢,因为这体现了林冲对自己娘子的真心啊,如果没有真心对她,试问怎么会说这样的话呢? 7、第9回话说当时薛霸双手举起棍来,望林冲脑袋上便劈下来。说时迟,那时快,薛霸的棍恰举起来,只见松树背后雷鸣也似一声,那条铁禅杖飞将来,把这水火棍一隔,丢去九霄云外,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喝道:“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 赏析:这里描写了薛霸董超想要谋害林冲时鲁智深出手相救的场面,描写得十分精彩,而鲁智深说:“洒家在林子里听你多时!”这体现了鲁智深性格的粗中有细,因为此时出来不仅可以救林冲,而且还有他们的“犯罪证据”,叫他们服气,再杀他们,也算是有凭有据。 8、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

百年来《水浒传》成书及版本研究述要

百年来《水浒传》成书及版本研究述要 纪德君 关于《水浒》成书及版本研究,自20世纪初以来,迄今已历百年。百年间,随着文献资料的不断发掘和积累,文献考证方法的日趋丰富,以及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展,《水浒》成书与版本的研究也渐次深化,并不断有所创新与突破。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百年历程作一个简要的回顾,以便为《水浒》研究者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一、关于《水浒》成书研究 20世纪初,胡适、鲁迅、郑振铎、赵景深等学者,开始自觉地运用现代意识,对《水浒》的成书过程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视角、思路和方法,以及由此而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不仅对后来的《水浒》成书研究起到了开启、引导和示范的作用,而且为《水浒》成书研究奠定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胡适于1920年所作的《水浒传考证》,率先运用"历史演进法"来研究《水浒》成书。他曾说:"对这些小说,我们必须用历史演进法去搜集它们早期的各种版本,来找出它们如何由一些朴素的原始故事逐渐演变成为后来的文学名著。"于是,他便考证了宋元以来的各种"水浒故事"和"水浒戏",对水浒故事流传、演变及成书过程,进行了系统探究,指出:"《水浒传》不是青天白日里从半空中掉下来的。《水浒传》乃是从南宋初年(西历12世纪初年)到明朝中叶(15世纪末年)这四百年的'梁山泊故事'的结晶。"尤为可贵的是,他还联系特定的社会时代背景,揭示了水浒故事发生、变化及形成之因,认为:"不懂得南宋的时代,便不懂得宋江三十六人的故事何以发生。不懂得宋元之际的时代,便不懂得水浒故事何以发达变化。不懂得元朝一代发生的那么多水浒故事,便不懂得明初何以产生《水浒传》…… 不读《明史》的功臣传,便不懂得明初的《水浒传》何以于固有的招安的事之外,又加上宋江等有功被谗遭害和李俊、燕青见机逃遁等事。"他还指出:南宋水浒故事之所以"发生与流传久远",其原因就在于"南宋政治腐败,奸臣暴政使百姓怨恨,北方在异族统治之下受的痛苦更深,故南北民间养成一种痛恨恶政治、恶官吏的心理,由这种心理上生出崇拜草泽的心"。这些论述都是颇为精到的,并曾对鲁迅等论《水浒》产生过一定影响。另外,胡适后来还陆续写有《水浒传后考》、《水浒续集两种序》、《"致语"考》、《百二十回忠义水浒传序》(均见《胡适古典文学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等。这一系列文章,颇有成效地示范了着眼于历史演进的考证方法,在《水浒》研究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都起到了"打开一条新道路"的作用。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指出:"《水浒》故事亦为南宋以来流行之传",其主要人

《水浒传》两个英译本中称谓语的翻译对比研究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浅析《瓦尔登湖》中的生态思想 2 从《宠儿》的人物形象中分析莫里森的种族观 3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English Film Titles:A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4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英语新闻标题的翻译 5 A Comparative Study of Women in Fortress Besieged and Pride and Prejudice 6 从功能文体学的角度分析《牧师的黑面纱》 7 中国民族主义的新表现:“中国威胁论”——构建民族认同的一种手段 8 论美国黑人说唱乐的语言特色及其社会影响 9 英语非作格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属性研究 10 精神的抗拒与皈依--浅析奥康纳《智血》中的信仰异化 11 盖茨比美国梦的幻灭——透视现实生活中的爱情 12 影视字幕翻译原则——从文化角度进行研究 13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哈克和吉姆的人物形象分析 14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原创Q 805 990 74 9 15 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的存在主义表达 16 An Insight into Cause for Feminine Tragedy--A Case Study of A Rose for Emily 17 福克纳短篇小说《献给爱米莉的玫瑰》叙事技巧分析 18 苔丝悲剧形成原因研究 19 The Carnival Characteristics of Oliver Twist 20 透过《丛林》看美国梦的破灭 21 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角度分析多丽丝?莱辛《第十九号房》的女主人公的心理特征 22 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对英译汉结构处理的影响 23 论《大卫科波菲尔》中人物个性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24 接受美学视角下美剧《吸血鬼日记》的字幕翻译—以疑问句为例 25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Letter “A” in The Scarlet Letter 26 美国梦的开始与破灭—试析菲茨杰拉德的《夜色温柔》 27 The Influence of Greek Mythology upo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 28 An Analysis of Syntactical Features and Rhetoric in English Speech 29 从《傲慢与偏见》两个汉译本看翻译策略的选择 30 [毕业论文](经贸英语系毕业论文)国内手机APP营销现状及其策略分析 31 十九世纪英国女性小说中的两位灰姑娘——伊利莎白?班纳特和简?爱形象比较 32 从美学角度评张培基先生所译散文“巷” 33 汉语语速性别对比研究 34 中国文化特色词汇的音译与中国文化的传播 35 从目的论的角度比较研究《茶馆》的两个英文译本 36 从小说《德克拉》试论吸血鬼文化 37 “欧亨利风格”在其短篇小说中的分析 38 论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 39 《呼啸山庄》中女主人公人物分析 40 The Influence of Puritanism on America 41 美国价值观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的体现 42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

塞珍珠《水浒传》译本的翻译思想分析

塞珍珠《水浒传》译本的翻译思想分析 【摘要】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水浒传》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是我国古典小说发展到巅峰的代表,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影响了中国文化和国民精神的内涵。近百年来,《水浒传》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全世界流传并享有盛誉,赛珍珠的译本是这些译本中影响最大的。本文将对其译本的翻译思想进行深入研究。 【关键词】塞珍珠;《水浒传》;古典文化 《水浒传》别名《忠义水浒传》,与《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作品以我国宋代的农民起义为题材,主要讲述了在当时腐朽的封建统治下,以宋江为首的农民及官员因为无以生计,最后集聚水泊梁山,与朝廷对抗的故事。小说描写了众多梁山好汉反抗统治和压迫的英雄故事,生动揭露了在封建社会残暴和腐朽的统治下存在尖锐的社会矛盾,处于社会底层的劳苦大众和基层官员迫于生计,只能“官逼民反”的社会现状。现代文学界多以明朝施耐庵为《水浒传》的作者,而后又罗贯中加以整理,其实,《水浒传》的创作和形成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从宋代到明朝末年的数百年间,无数的文人、书商乃至说书人都参与了《水浒传》的创作,这部经历了世代累积而成的文学巨著,才闪烁着其独特的熠熠光辉。赛珍珠是一位具有反叛精神的译者,而《水浒传》也对其影响重大。《水浒传》现存世两种版本,70回本至始至终都贯穿着反抗统治,永不屈服的思想,而120回本的却以梁山好汉被朝廷招安为结局。赛珍珠的性格决定了他一定会选择由金圣叹评点的70回本为原型,历经4年的潜心研究,终于完成了这部巨著的英译本,取名《四海之内皆兄弟》。该译本在1933

年由伦敦梅休安出版社与纽约约翰·戴公司分别出版并被多次翻印发行。 一、赛珍珠《水浒传》英译本中女性形象塑造 原著《水浒传》是一部以梁山好汉为主要人物的英雄主义小说,在小说,我们随处可见梁山英雄们散发的阳刚之美。虽然这部作品中也不乏女性角色的出现,但是这些角色却没有美好可言,如阎婆惜、潘金莲表现出的淫靡和放荡,又如孙二娘之流的梁山女英雄则失去了女性的阴柔之美,被完全的男性化。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是一个男权制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女性是没有地位的,她们只是男性的附庸,是被仇视、被厌恶和被歧视的群体,那些心存“英雄不近美色”、“女人是红颜祸水”的男性心中,女性没有任何自主的权利。而《水浒传》则将这些男权思想演绎得淋漓尽致,因此,《水浒传》也是一部男权主义作品。美国作家赛珍珠在出生仅三个月就被做为传教士的父亲带到中国,她的大半生都在中国度过,赛珍珠对中国传统的男权思想认识非常深刻,后来在她的许多作品中都表现和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悲惨遭遇和命运,她也在作品刻画了许多聪明能干的中国女性。赛珍珠一直以来都没有表示自己支持女性主义,但是她在回忆中写道:“母亲在与父亲结婚的三十年中,受父亲的影响,成为了典型的女性主义者”,因此,赛珍珠应该非常熟悉和理解女性主义。出于对这个故事的喜欢她对《水浒传》进行了翻译,但是翻译首先要通读原作,因此,她应该对原著中那些被异化和扭曲的女性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理解。 原著在描写潘金莲时其实是讲述了作为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女性的不幸:她被主人骚扰,却一直反抗不肯就范。沙博理的在翻译潘金莲的表现的时候是站在男权主义视角上进行的:Jinlian didn’t want him,他没有站在社会的背景下去分析这一表现,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婢女在那个等级森严、尊卑分明的社会要想反

水浒传读书笔记加赏析

水浒传读书笔记加赏析 导语:本人收集整理了《水浒传》读书笔记,快来看看吧,应该能给您带来写作上的启发,希望您能够喜欢。 1、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柴进大喜,叫快将酒来把盏。众人一齐大笑。洪教头那里挣扎起来。众庄客一头笑着,扶了洪教头,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赏析:这段话是动作描写,叙述了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场面,体现了我们的主人公胜得精彩漂亮,而且光明磊落。 2、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武松走了一直,酒力发作,焦热起来。一只手提着哨棒,一只手把胸膛前袒开,踉踉跄跄,直奔过乱树林来。见一块光挞挞的大青石,把那哨棒倚在一边,放翻身体,却待要睡,只见发起一阵狂风来。原来但凡世上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叫声:“阿呀!”从青石上翻将下来,便拿那条哨棒在手里,闪在青石边。 赏析:这里作者只用了两句话衬托此时的气氛和心情:“回头看那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武松“踉踉跄跄直

奔过乱树林来”,既写出了老虎活动的时间,又写出了老虎出没的环境。两句话就把一种恐怖悲凉的气氛和心情和盘托出,让人感到此时此地不知什么时候会突然跳出一只活老虎来,“闪”突出武松动作之快。 3、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说时迟,那时快,武松见大虫扑来,只一闪,闪在大虫背后。那大虫背后看人最难,便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武松只一躲,躲在一边。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震得那山冈也动,把这铁棒也似虎尾,倒竖起来只一剪。武松却又闪在一边。 赏析:写得极为传神,写人虎相搏,写老虎一扑、一掀、一剪三般拿人的本事,和声震山岗的吼声,一只活生生的真老虎就跃然纸上。 4、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那武松尽平昔神威,仗胸中武艺,半歇儿把大虫打做一堆,却似挡着一个锦皮袋。 赏析:几经搏斗,老虎威风渐减,最后如何被武松按住,如何挣扎,如何被武松打死,写得活灵活现,十分逼真。

四年级上语文同步试题15 童年读《水浒传》_鄂教版

2019年鄂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5.童年读《水浒传》同步试题 1.一锤定音,用横线选出正确的读音。 秦国(qín qíng) 猛砸(zhàzá) 抽屉(tìdì) 鲁达(lǔnǚ)崭新(zhǎn zhàn) 鼻涕(dítì) 2.火眼金睛,用“__'’画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括号里。 1.武松下冈时碰到身蒙虎皮的猪户等情节,都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 2.我的作文也经常被老师贴在墙上,共同学们观摩。( ) 3.夏天晚上成凉的时候,我总是搬个小凳到禾场上,缠着邻居老大爷讲故事。( ) 4.老大爷看过许多旧小说,满度子都是故事。( ) 3.词语超市。 百听不( ) ( )( )有味迫不( )待 如( )其声( )( )为笑生动( )( ) 如( )其人( )( )壮举( )手( )拳 4.句子训练营,给下列句子换种说法,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1.心爱的《水浒传》被大火吞没了。 2.我被书中英雄人物的豪情壮举和生动曲折的故事情节吸引住了。 5.课文回放。 武松不管什么“三碗不过冈”,连喝十八碗酒;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哨棒打断了,武松赤手空拳打虎;武松下冈时碰到身蒙虎皮的猎户等情节,都写得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l.“赤手空拳”的意思是________。 2.你从这段描写中可以得出武松有怎样的性格? 3.用“”画出描写老虎的句子,对老虎的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_ 6.阅读游乐场。 诸葛亮治蜀 诸葛亮是一个很有治理才能的政治家。 蜀国建立以后,益州地方的大地主、大官僚、地主豪强侵夺百姓,十分专横。诸葛亮下令予以打击,引起他们的强烈不满。有人劝诸葛亮说:“我们刚刚占据了益州.应当多行恩德。”诸葛亮说:“只有赏罚分明宽严并用,政治才能清明。”结果,不法官僚、豪强遭到严厉打击,当地有才能的人受到重用,蜀国的局势很快稳定了下来。 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诸葛亮不许部下随意杀戮和欺辱。他曾打败关中一带举兵反抗的少数民族部落,俘虏了他们的首领孟获。孟获不服,传说诸葛亮释放了他,如此一擒一纵,前后七次,最后孟获表示归附。诸葛亮还鼓励少数民族人民栽桑齐蚕,缫丝织绸。据说他亲自把蜀锦的图案纹样,送给少数民族人民,还让会织锦的士兵,向他们传授织锦技术。故西南少数民族称蜀锦为“诸葛锦”。西南少数民族人民更像尊敬“慈父”一样尊敬诸葛亮。 1.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写下来。 (1)胡作非为,专断强横。( ) (2)奖赏有功的人,处罚有过失的人,界限非常清楚。( ) (3)重视而且恭敬地对待。( ) 2.仿照例句,用“只有…一才能……”造一个句子。 例:只有赏罚分明,宽严并用,政治才能清明。 7.选词填空。 勇猛勇敢勇气 ①、小明是个()的孩子。 第1页/共3页

精编鄂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童年读《水浒传》》教案

鄂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童年读《水浒 传》》教案 篇一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10个字。注意多音字“传、供”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过程与方法: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人物故事与同学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情感,并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阅读乐趣。练习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水浒传》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水浒传》 1.播放《好汉歌》,出示水浒108将人物图,调动人物情绪。 2.展示《水浒传》全套书。让学生谈谈对《水浒传》有 些什么了解,说说自己喜欢的水浒人物。 3.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注意多音字“传、供”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有何不懂之处? 4.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质疑。师适时小 结。三、探究学习1-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爱上读《水浒传》的?勾画出重点词,特别是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 2.同桌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讨论。 4.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重点体会:百听不厌好奇破涕为笑四、学习生字

1.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 2.学生按字的结构给生字归类。 3.同学上台当老师,全班交流。 4.重点指导书写:套烧第 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了解了作者是如何爱上《水浒传》的?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他是怎样读《水浒传》的。 二、探究爱读《水浒传》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从文中的那些句段,可以体 会出“我”爱读《水浒传》?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4-5自然段后汇报学习成果。 3.想象画面,深入体会“爱读”。 4.品读“武松打虎”的细致描写,以第5自然段的描写为剧本,小组排演“武松打虎”小短剧。 5.感情朗读,读出“我”的痴迷与喜爱,感受阅读水浒 传的愉悦。 三、说《水浒传》论《水浒传》 1.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 2.简介水浒及作者。启发学生谈感受。 四、作业。

专题探究之水浒传

水浒传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好汉在梁山泊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由施耐庵著,罗贯中编次,《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品内容 《水浒》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按120回本计,前70回讲述各个好汉上梁山,后50回主要为宋江全伙受招安为朝廷效力,以及被奸臣所害。《水浒》的作者据传为元末明初施耐庵,并由罗贯中加以润色及编排,实际参与创作者跨越了从宋元到明末的数百年,包括了民间说书人、文人、书商等,是一部世代累积型的长篇文学作品。关于《水浒》的主题,有多种说法,但其对农民起义者正面、客观而不失理性的描绘,是其突破封建社会文学传统的一大要素,也确立了这部作品以及后世白话叙事文学深厚的民间色彩。综上所述,《水浒》的作者历来有争议,一种常见的说法认为是施耐庵和罗贯中据民间流传宋江起义的故事所写的。郎瑛的《七修类稿》中曾经说过:“《三国》《宋江》二书,乃杭人罗贯中所编。予意旧必有本,故曰编。《宋江》又曰:"钱塘施耐庵书本。”高儒《百川书志》记载:“《忠义水浒》一百卷。钱塘施耐庵书本,罗贯中编次。”李贽《忠义水浒叙》中提到作者时,说是“施(耐庵)、罗(贯中)二公”。此外,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和王圻《稗史汇编》都记罗贯中作。 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梁山泊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书中共出现数百之多的人物,是世界文学史上人物最多的小说之一。以120回本《水浒全传》为据,全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一、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好汉上梁山前的个人经历;二、宋江在发配途中与各路好汉的奇遇以及最终上梁山的经历;三、宋江带领梁山进行的几场战役,招降一些好汉上梁山;四、原首领晁盖去世后,宋江确立梁山首领地位以及大聚义的故事;五、大聚义后与官军的战斗以及受招安;六、征服企图进犯的辽国;七、打败割据势力田虎、王庆; 八、在江南与割据的方腊作战并死伤三分之二以上,全书在悲剧性且引人深思的氛围中结束。 作者简介 施耐庵(1296年-1371年),扬州府兴化人(今江苏兴化人), 原名施彦端,又名子安,字彦端,原名耳(一说名耳),别号耐庵。 他是著名的元末明初文学家,是罗贯中的老师。生于苏州阊门外施家巷,也曾入仕钱塘,因与当时苏州的抗元起义领导人有不合,后为避乱迁居兴化一带。施耐庵,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博古通今,才气横溢,举凡群经诸子,词章诗歌,天文、地理、医卜、星象等,一切技术无不精通,35岁曾中进士,后弃官归里,闭门著述,与拜他为师的罗贯中一起研究《三国演义》《三遂平妖传》的创作,搜集整理关于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最终写成既是“四大名著”之一的又是“四大奇书”之一《水浒》。施耐庵于元延祐元年(1314年)考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至顺二年(1331年)登进士不久任浙江钱塘县尹。施耐庵故里江苏兴化新垛乡施家桥村有墓园、纪念馆。现有《施氏家薄谱》存世。 上山顺序一百单八将上山顺序排列 第一批第82名云里金刚宋万第83名摸着天杜迁 第92名旱地忽律朱贵 第二批第6名豹子头林冲

25 童年读《水浒传》 (1)

25、童年读《水浒传》 武水小学谭爱莲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10个生字,会读写“特别、搬、秦叔宝、摞、身材魁梧、赤手空拳、水浒传、破涕为笑、毕竟、生辰纲”等词语。读准文中的多音字“传”、“更”。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1、查阅工具书认识理解生字词。 2、多种形式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培养学生多读书,读书好的兴趣。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水浒传》的喜受之情。 教学方法:引导、点拨 学习方法:自读自悟 教具:1、生字卡片 2、《水浒传》一本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它是一部描写宋代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内容围绕着被逼上梁山的英雄人物的豪情壮举展开。本文的作者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水浒传》。今天,我们就学习这个故事吧! (板书课题:童年读《水浒传》)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画出生字词。 2、课文写什么内容? 3、标出不懂的内容,准备质疑。 4、学生独生思考,再与小组同学讨论。 三、全班汇报交流 1、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正音。 3、交流: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4、指导朗读,要注意读出“我”的情感变化。 5、抄写生字。 1)自主记忆字形,提出难写的字。 2)师重点辩析“浒”与“许”,“秦”与“拳”,“竟”与“竞”,“纲”与“刚”。 3)学生交流对生词的理解。 4)出示生词卡片,学生抄写。 水浒传特别身材魁梧赤手空拳破涕为笑毕竟生辰纲

二十年来的_水浒传_英译研究

山东外语教学 Shando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Journal 2008年第2期(总第123期)  二十年来的《水浒传》英译研究 许 燕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200062) 收稿时间:2007205220 作者简介:许燕(1971-),女,汉族,江苏太仓人,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二语言教学。 摘要:笔者检索了中国期刊网1979-2007年期间所刊登的所有有关《水浒传》英译的文章,并对这 些文章的研究方法和选题类型作了详细分析,旨在对《水浒传》英译研究的成果和状况做一个较为客观的评价。关键词:《水浒传》;英译本;翻译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643(2008)022*******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高峰。到目前为止,已有四个英译本,并在英语国家和国内翻译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赛珍珠(Pearl S.Buck )译的All Men Are Brother s (1933),杰克逊(J.H.Jacks on )译的Water Margin (1937),沙博理(Sidney Shapiro )译的Outlaws o f the Mar sh (1980),John and Alex Dent 2Y oung 合译的The Mar shes o f Mount Liang (1994-2002)(以下分别简称赛译、杰译、沙译、杨译)。随着这些译本的相继出现,国内期刊陆续发表了一些评论《水浒传》英译的文章。为了了解《水浒传》翻译研究的现状,笔者2007年4月18日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水浒翻译”为“题名Π关键词Π篇名Π摘要”检索1979-2007年期间中国大陆发表的有关《水浒传》英译的学术论文,经过筛选整理,共收集18篇。它们大都散见于一些大学学报和外语类刊物,如《外语教学》、《外语与外语教学》等。可以说这些文章能大概地反映我国《水浒传》英译研究的成果和现状。笔者将从文章发表的时间、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选题类型三个方面做一详细的分析。1.0研究状况 为了把握《水浒传》英译研究的发展脉络,现将收集的18篇论文按年列表如下: 年份1979-20002001 200220032004200520062007文章数量 1 3 4 4 5 1 对表格中的数据需要说明的是:1979-2000年显示的文章数目是零,但这段时间并非一点都没有 相关的研究。上世纪80年代初,翻译教材寥寥无几,较具影响力、发行量较大的要算钱歌川先生著的《翻译的技巧》及《翻译的基本知识》,在《翻译的基本知识》中,作者举了赛译中“放屁”的翻译作为误译的例子。(钱歌川,1981:10)与现在相比较,当时的翻译研究可以说刚刚起步。钱先生的评述带来的“名人效应”就是为赛译评价定下了基调。接下来20年的时间里,赛译被说成“文化陷阱”、“误读”、“歪译”、“死译”、“胡译”、“超额翻译”、“亏损”、“偏离”、“失真”、“语用失误”等等,成了各类文章引用的“万能译例”。这些文章要么局限于对赛译持否定态度这一窠臼,要么仅仅引用来作为文章的译例,没有把《水浒传》英译作为主体来进行研究,因而研究难以引向深入。所以本文未把这些文章列入考察范围。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从2003年起,研究《水浒传》英译的文章一下子多起来,这说明近几年来《水浒传》英译研究开始摆脱某种束缚,逐渐活跃起来。2.0研究对象和方法 从研究对象来看,这些译文以赛译和沙译为主。其中单独以赛译本为研究对象的有6篇,单独以沙译为研究对象的有9篇,同时论及两者的有1篇,同时论及赛译、沙译、杰译的有1篇,涉及到四种译本的有1篇。 从研究方法来看,有许多文章采用了举例分析的方法,即分析—结论的模式。从总体上看研究方法是比较单一的,评论者倾向于使用挑错、纠错的方法,或是把佳译和误译放在一起评点一番。这些文

(教案)童年读《水浒传》

15 童年读《水浒传》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会写12个字,会认8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水浒传》的喜爱之情。 4、鼓励学生了解水浒人物故事,感受阅读的快乐。 5、学习围绕中心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查找资料的方法,与自身相结合方法、阅读、讨论、谈话等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人物故事与同学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我”爱读《水浒传》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会写“乘、肚”等12个字,认识8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词语意思。 2.检查预习情况。 3.能在预习的基础上,说出文章具体讲了什么事情,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4.学习1~3自然段,体会“我”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 教学重点: 1.检查预习。 2.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教学难点: 从哪些词句能够体会“我”爱上读《水浒传》的?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初识《水浒传》 1、播放《好汉歌》,调动学生的情绪。 2、展示《水浒传》全套书。让学生谈谈对《水浒传》有什么了解。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a)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b)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我”读《水浒传》的几个过程? c)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传》里的故事:“程咬金三板斧”、“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打虎”等故事。 2.自由读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读词语) 3.反馈交流。 分小组读--------齐读 师:谁能把你读懂的和不懂的内容跟同学们说说?(指名说) 师:老师知道还有不少同学都有疑问,我想请你们做上符号,看看等我们这篇课文学完了以后,你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