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病理生理学名解填空(综合版最全版)

病理生理学名解填空(综合版最全版)

病理生理学名解填空(综合版最全版)
病理生理学名解填空(综合版最全版)

1.疾病(disease)是指机体在一定原因作用下,自稳调节机制发生紊乱而出现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是指病因去除后,患病机体的损伤和抗损伤反应完全消失、形态结构损伤完全修复、机体功能和代谢完全恢复到正常状态,以及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退。

3.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是指原始病因消除后,患病机体的损伤性变化得以控制,但机体内仍存在病理变化,只是机体通过代偿反应维持相对正常的生命活动。

4.死亡(death)是指机体生命的终结;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organism as a whole)的机能永久性的停止,而整体的死亡而并不意味着各器官组织同时都发生死亡。5.脑死亡(brain death)是指以脑干或脑干以上全脑不可逆转的永久性地功能丧失,使得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停止。

6.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指当水的摄入过多,超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和肾脏的排水能力时,使大量水分在体内潴留,导致细胞内、外液容量扩大,并出现包括稀释性低钠血症在内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被称为水中毒。

7.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disturbance)指由于各种原因使细胞外液酸碱度的相对稳定性遭到破坏,称为酸碱平衡紊乱。

8.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是指物理溶解于血浆中的CO2分子所产生的张力。

9.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是指由于体内固定酸生成过多,或肾脏排酸减少,以及HCO3-大量丢失,导致血浆HCO3-浓度原发性降低。

10.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是指因CO2呼出减少或CO2吸入过多,导致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增高。

11.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指由于H+丢失过多,H+转入细胞内过多,以及碱性物质输入过多等原因,导致血浆HCO3- 浓度原发性增高。

12.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指因通气过度使CO2呼出过多,导致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降低。13.混合型酸碱平衡紊乱(mixed acid-base disorders)指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发性酸碱平衡紊乱同时并存。

14. 阴离子间隙(anion gap AG):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量与未测定的阳离子量的差值。

15. 肾小管性酸中毒(renal tubular acidosis RTA):是一种肾小管排酸或重吸收碱性物质障碍而

产生酸中毒的疾病,有RTA-Ⅰ型和RTA-Ⅱ型等多种类型。

16.水肿(edema)是指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

16.凹陷性水肿:皮下水肿是全身或躯体局部水肿的重要体征。当皮下组织有过多的液体积聚时,皮肤肿胀、弹性差、皱纹变浅,用手指压按时可留有凹陷,称为凹陷性水肿,又称为显性水肿(frank edema)。

16.隐性水肿(recessive edema):在全身性水肿病人在出现凹陷之前已有组织液的增多,并可达原体重的10%,但增多的组织液与胶体网状物结合,组织间无游离水。因此将组织液增多但出现凹陷性水肿之前的状态称为隐性水肿。

16、脑水肿(cerebral edema)是指脑组织液体含量增加导致脑容积扩大和重量增加。

17.积水(hydrops)是指过多的体液在体腔中积聚。17、脱水(dehydration)是指体液容量减少,并出现一系列功能、代谢紊乱的病理过程。

17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 280mmol/L。

17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4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310mmol/L1。

17、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是指机体的水和钠以等渗比例丢失,或失液后经机体调节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血清钠浓度为135~145mmol/L(或mEq/L),血浆渗透压为280~310 mmol/L。

17、低钠血症(hyponatremia)是指血清钠浓度低于135mmol/L。

17、高钠血症(hypernatremia)是指血清钠浓度高于145mmol/L或血清钠浓度>150mmol/L。

17、低钾血症(hypokalemia)是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或mEq /L)。

17、高钾血症(hyperkalemia)是指血清K+ 浓度大于5.5mmol/L。

18.滤过分数(filtration fraction,FF)是指GFR与肾血浆流量的比值,正常约为20%(120/600)。

19.心房利钠肽(atrial natriuretic polypeptide, ANP)是由21~35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肽类激素,它能抑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抑制醛固酮和ADH的释放,因而具有促进钠、水排出的功用。

20.缺氧(hypoxia)指当组织的氧供应不足或利用氧障碍时,导致组织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20、低氧血症(hypoxemia)由于动脉血氧含量明显降低导致组织供氧不足。

20、氧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oxygen,PO2)为物理溶解于血液的氧所产生的张力。

20、氧容量(oxygen binding capacity,CO2max)指PaO2为19.95kPa (150mmHg)、PaCO2为5.32kPa(40mmHg)和38℃条件下,100ml血液中血红蛋白(Hb)所能结合的最大氧量。CO2max高低取决于Hb质和量的影响,反映血液携氧的能力。

20、氧含量(oxygen content, CO2)是指100ml血液的实际带氧量,包括血浆中物理溶解的氧和与Hb化学结合的氧。当PO2为13.3kPa(100mmHg)时,100ml血浆中呈

物理溶解状态的氧约为0.3ml,化学结合氧约为19ml。20、氧饱和度(oxygen saturation,SO2)是指Hb结合氧的百分数。

20、动–静脉氧差(A-V dO2)为CaO2减去CvO2的差值,差值的变化主要反映组织从单位容积血液内摄取氧的多少和组织对氧利用的能力。

21.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指由PaO2明显降低并导致组织供氧不足。当PaO2低于8kPa(60mmHg)时,可直接导致+CaO2和SaO2明显降低,因此低张性缺氧也可以称为低张性低氧血症(hypotonic hypoxemia)。22.紫绀发绀(cyanosis)是指当毛细血管中脱氧Hb平均浓度增加至50g/L(5g/dl)以上(SaO2≤80%~85%)可使皮肤粘膜出现青紫色,称为紫绀

23.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指Hb量或质的改变,使CaO2减少或同时伴有氧合Hb结合的氧不易释出所引起的组织缺氧。

24.等张性缺氧(isotonic hypoxemia)指由于Hb数量减少引起的血液性缺氧,因其PaO2正常而CaO2减低,又称等张性缺氧(isotonic hypoxemia)。

25.肠源性紫绀(enterogenous cyanosis)是指在食用大量新腌咸菜或腐败的蔬菜,由于它们含有大量硝酸盐,经胃肠道细菌作用将硝酸盐还原成亚硝酸盐并经肠道粘膜吸收后,引起高铁Hb血症,患者皮肤、粘膜(如口唇)呈现青灰色,也称为肠源性紫绀。

26.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指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氧供应减少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低动力性缺氧(hypokinetic hypoxia)。

27.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 hypoxia)是指由于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所引起的缺氧。

28.氧中毒由于吸入氧分压过高或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使患者出现听觉或视觉障碍、抽搐和晕厥等神经症状,部分患者出现溶血反应,或因引起严重呼吸衰竭致死,这样一类临床综合征,称为氧中毒79.发热(fever)是指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set point)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称为发热。

29.应激(stress)或应激反应指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下所出现的全身性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称为应激(stress)或应激反应。

30.“全身适应综合征”(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指如果劣性应激持续作用于机体,则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引起疾病,甚至死亡。称为“全身适应综合征”。。

31急性期反应(acute phase response)是指许多疾病,尤其是传染性疾病、外伤性疾病、炎症和免疫性疾病时,于短时间内(数小时至数天),机体发生的以防御反应为主的非特异性反应。

32.急性期反应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 APP)指炎症、感染、组织损伤时血浆中某些蛋白质浓度迅速升高,这些蛋白质称为急性期反应蛋白。33.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 HSP)是指细胞在应激原特别是环境高温诱导下所生成的一组蛋白质。34.热休克蛋白的“分子伴娘”(molecular chaperone)指热休克蛋白中大多数是细胞的结构蛋白(称为结构性HSP),其主要功能是帮助蛋白质进行正确的折叠、移位、维持以及降解,因此被称为“分子伴娘”。

35.休克(shock)是机体在受到各种有害因子作用后发生的,以组织有效循环血液流量急剧降低为特征,并导致细胞功能、结构损伤和各重要器官机能代谢紊乱的复杂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36. 低血容量性休克(hypovolemic shock)是指由于血容量减少引起的休克称为低血容量性休克。

37.血管源性休克(vasogenic shock)是指由于外周血管扩张、血管容量扩大带来血液分布的异常,大量血液淤滞在扩张的小血管内,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称为血管源性休克(vasogenic shock),也称为分布异常性休克。

38.心源性休克是由于急性心泵功能衰竭或严重的心律紊乱(心室纤维震颤等),心排出量急剧减少,使有效循环血量和微循环灌流量下降所导致的休克,称心源性休克。39.“自身输血”是指由于儿茶酚胺等缩血管物质的大量释放使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可迅速而短暂地减少血管床容量和增加回心血量,,以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40.“自身输液”是指由于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比微静脉对儿茶酚胺更敏感,导致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比后阻力增加更大,毛细血管中流体静压下降,使组织液进入血管,起到“自身输液””的作用,具有重要的代偿意义。转自

41.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以不同原因所致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凝血酶增加以及广泛微血栓形成为病理特征的获得性临床综合征。

4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指在DIC发展过程中,在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带刺的收缩红细胞,可见新月体、盔甲形等形态各异的红细胞碎片,由于裂体细胞脆性高,很容易发生溶血,所以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

43.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plasma protamine paracoagulation test)是指将鱼精蛋白加入被检的患者血浆后,鱼精蛋白可与血浆中X-FM片段内X结合,使FM 与X片段分离,分离的FM能在血浆中自行聚集而凝固。这种不需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

44.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指在一定条件下恢复血液再灌注后,部分动物或患者细胞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破坏不但未减轻反而加重,因而将这种血液再灌注后缺血性损伤进一步加重的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

45.自由基(free radical)是指在外层电子轨道上具有单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或分子的总称,又称游离基。

46.呼吸爆发(respiratory burst)或氧爆发(oxygen burst)是指在再灌注期间组织重新获得氧供应,激活的中性粒细胞耗氧显著增加,产生大量氧自由基,称为呼吸爆发或氧爆发,可损伤组织细胞。

47.钙超载(calcium overload)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浓度明显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称为钙超载

48.无复流现象(no-reflow phenomenon)是指缺血再灌注时,部分或全部缺血组织不出现血液灌流的现象。49.心肌顿抑(myocardial stunning)指在短期缺血早期恢复灌注时,心肌收缩功能不能迅速恢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数天到数周),心肌收缩功能低下,甚至处于无功能状态(nonfunction state),称为心肌顿抑(myocardial stunning)。

50.细胞因子瀑布(cytokine cascade)指炎症介质的过量释放则将激活更多的炎症细胞,释放更多的炎症介质,产生“细胞因子布”

51.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指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即心脏泵血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不足,不能充分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过程或综合征。

52.心肌衰竭(myocardial failure)指由心肌舒缩功能障碍所致的心力衰竭,称为心肌衰竭。

53.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在大多数心力衰竭中,尤其是呈慢性经过时,由于CO心输出量和静脉回流量不适应,导致钠、水潴留和血容量增多,使静脉淤血及组织间液增多,出现明显组织水肿,心腔通常也扩大

54.急性心力衰竭(acute heart failure)指发病急骤,CO 在短时间内急剧减少,机体来不及充分发挥代偿功能,常伴有心源性休克。

55.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是指临床常见,发病缓慢,病程较长,心衰发生前机体有较长的代偿期,在此阶段病人心力衰竭症状往往不明显。

56.左心衰竭(left heart failure)是指主要由于左室心肌舒缩功能障碍或负荷过重,导致左室泵血功能下降,使从肺静脉流到左室的血液不能充分射入主动脉,临床主要表现为肺淤血和CO降低。

57.右心衰竭(right heart failure)主要由于右心室不能将体循环回流的血液充分排至肺循环,右心室压力增加,临床主要表现为体静脉淤血。

58.心肌重构(myocardial remodeling)是指由于心脏负荷变化使心肌的结构、功能、代谢都经历了一个模式改建过程称心肌重构163.离心性肥大(eccentric hypertrophy)是指心脏重量增加,心室腔扩大,室壁稍厚,而室壁厚度与室腔直径的比值等于或小于正常,多由心脏长期容量负荷过度,使心室舒张末容量增加,室壁应力增加,肌节呈串联性增生所致。

59.向心性肥大(concentric hypertrophy)是指心脏重量增加,室壁增厚,心腔容积稍大或正常,而室壁厚度与室腔直径之比大于正常,多由心脏长期压力负荷过度,使收缩期室壁应力增加,肌节呈并联性增生所致。60. 心肌离心性肥大(eccentric hypertrophy):如果长期前负荷(容量负荷)增加,如主动脉闭锁不全,可引起心肌离心性肥大,此时心肌纤维长度增加,心腔明显扩大,室壁直径与室壁厚度的比值等于或大于正常。

60心脏肌源性扩张:心肌拉长并伴有心收缩力增强的心脏扩张。

60、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心脏泵血功能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所引起的休克。61.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是指在海平面静息状态吸入空气的情况下,由于肺通气和(或)肺换气功能的严重障碍,以致动脉血氧分压低于(PaO2)8kPa (<60mmHg),伴有或不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7kPa(50mmHg)的病理过程。

62.呼吸功能不全指如果外呼吸功能障碍所导致的PaO2降低或PaCO2升高没有达到呼吸衰竭水平,或在静息时血气值正常,并且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当体力负荷增加时PaO2才明显降低或伴有PaCO2水平增高。63.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呼吸功能原来正常,由于病因的突发或迅速发展,引起换气或通气功能严重损害,在短时间内引起的呼衰。

64间才发展为呼吸衰竭。

65.肺衰竭是指主要由于呼吸器官如气道、肺和胸膜病变引起的呼吸衰竭。

66.限制性通气不足(restrictive hypoventilation)是指当吸气时肺泡的扩张受限制所引起的肺泡通气不足称为限制性通气不足阻塞性通气不足。

67.阻塞性通气不足(obstructive hypoventilation)指因呼吸道狭窄或阻塞所致的通气障碍。

68.“等压点”是指在呼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气道内外压力相同的部位。

69.弥散障碍(diffusion impairment)是指由于肺泡膜面积减少或肺泡膜异常增厚和弥散时间缩短所引起的气体交换障碍。

70.功能性分流(functional shunt)指通气不良肺泡的静脉血液未经充分动脉化而掺入动脉血内,流回心脏。这种情况类似动一静脉短路故称为死腔样通气(dead space like ventilation)。

71.解剖分流(anatomic shunt)指静脉血未经肺部的气体交换直接进入动脉。在生理情况下,肺内存在一部分静脉血经支气管静脉和极少的肺内动-静脉交通支直接流人肺静脉,掺入动脉血;心肌内也有少量静脉血直接流入左心。72.真性分流(true shunt)指部分肺泡完全失去通气功能,但仍有血流,流经的血液完全未进行气体交换而掺入动脉血,类似解剖分流。这种分流与解剖分流被称为真性分流(true shunt),以区别上述仍存在少量气体交换的功能性分流。

73.肺性脑病(pulmonary encaphalopathy)即由呼吸衰竭引起的脑功能障碍(pulmonary encephalopathy)患者表现

为神志淡漠、肌肉震颤或扑翼样震颤、间歇抽搐、昏睡、甚至昏迷等,亦可出现腱反射减弱或消失,锥体束征阳性等。

74.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dult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是指由于化学性因素如毒气等、物理因素如放射性损伤、生物因素及全身性病理过程等所引起的急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肺泡膜通透性增加,常出现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

75. 静脉血掺杂(venous admixture):是指那些病变肺泡通气量明显减少而血流未相应减少甚至还可因炎性充血等使血流增多,以致于流经这部分肺泡的静脉血不能充分的动脉化便掺入动脉血内,又称功能性分流。

76.肾功能衰竭(renal failure)是指各种病因引起肾功能严重障碍,导致泌尿功能降低,出现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代谢废物及毒物在体内潴留,并伴有肾脏内分泌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一系列的症状与体症,这种临床综合征称为肾功能衰竭(renal failure)。

77.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指各种病因引起双侧肾脏在短期内泌尿功能急剧降低,导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与临床综合征。

78.氮质血症(azotemia)指含氮代谢产物如尿素、肌酐、尿酸等在体内蓄积,引起血中非蛋白氮(non-protein nitrogen, NPN)含量显著增高,称为氮质血症。

79.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 CRF)指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引起肾单位进行性、不可逆破坏,使残存的有功能的肾单位越来越少,以致不能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及维持内环境稳定,出现代谢废物和毒物在体内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内分泌功能障碍,由此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这一病理过程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80.尿毒症(uremia)指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到严重阶段,除存在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及内分泌功能失调外,还有代谢产物和内源性毒物在体内蓄积,从而引起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

81.尿毒症毒素(uremia toxin)尿毒症患者体内有百余种代谢产物或毒性物质含量高于正常值,其中有一些被认为与尿毒症的特异性症状有关。

82.矫枉失衡学说(trade-off hypothesis)是指矫正过度导致新的失平衡,具体讲是由于机体对GRF降低进行代偿时,因代偿引起机体内环境新的紊乱(包括内分泌功能紊乱),产生新的病理过程。

83. 肾小球过度滤过学说是指健存肾单位负荷过重、代偿性的过度滤过(健存肾小球高灌注、高压力和高滤过)引起肾小球硬化,219.肝功能衰竭(hepatic failure)指凡各种致肝损伤因素使肝细胞(包括肝实质细胞和枯否细胞)发生严重损害,使其代谢、排泄、合成、解毒与免疫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机体往往出现黄疸、出血、腹水、继发性感染、肝性脑病、肾功能障碍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称之为肝功能衰竭。

84.急性肝功能衰竭指肝病急性起病或慢性肝病急性发作24周内,患者即发生肝性脑病和其它肝功能衰竭表现。85.慢性肝功能衰竭指病情进展缓慢,病程较长,往往在某些诱因(如感染、上消化道出血、服用镇静剂、麻醉剂,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氮质血症等)作用下病情突然加剧,反复发生慢性肝性脑病。

86.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是继发于严重肝病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综合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87.假性神经递质(false neurotransmitter)指肝功能障碍时,肠道内产生的某些胺类未经肝脏解毒,便由血液带到中枢神经系统的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内形成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假性神经递质)。当正常神经递质被假性神经递质取代后,可使神经突触部位冲动传递发生障碍,大脑皮质将从兴奋转入抑制状态,产生昏睡等情况。

88.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指由于肝硬化、继发于肝功能衰竭基础上的功能性肾功能衰竭(又称肝性功能性肾衰竭)。

89. 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system organ failure MSOF):主要是指患者在严重创伤、感染、休克、或复苏后,短时间内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系统、器官的衰竭。

90.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症(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IRS):是指因感染或非感染病因作用于机体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炎症反应临床综合征。

91、肺源性心脏病:(cor pulmonale): 呼吸衰竭累及心脏,主要引起右心肥大于衰竭,称之为肺源性心脏病。

去极化阻滞hypoexcitable due to depolarization 去极化阻滞是指急性高钾血症时,因细胞内K+与细胞外K+浓度的比值减小,导致Em负值减小,使得Em接近或等于Et (-55~-60mV)时,胞膜快钠通道失活,致使细胞形成兴奋的能力明显下降,细胞处于去极化状态,患者出现肢体刺痛,感觉异常及肌无力甚至麻痹等现象。

超极化阻滞hypoexcitable due to hyperpolarzation :超极化阻滞是指在急性低钾血症时,血钾浓度<2.65mmol/L,造成[k+]e减小,使得Em负值增大,Em与Et之间的距离加大,从而导致骨骼肌兴奋性降低,患者出现肌肉松弛无力甚至肌麻痹的现象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病痛,而且在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均处于完好状态。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下,因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一场生命活动的过程。

疾病发生的原因:简称病因,指能够引起疾病发生的特定因素,在一定条件下发挥致病作用,并决定疾病特征,为该病必不可少的特异性因素。①生物性因素②理化③营养④遗传⑤先天⑥免疫(变态反应,超敏反应,免疫缺陷病)⑦精神,心理和社会因素。

疾病发生的条件:能够影响病因对机体的作用,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的各种体内外因素。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

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的致病原因和条件的作用下,发生的机体自稳态破坏,从而偏离正常的生理状态,引起一系列机能代谢和形态的异常变化,变现为症状体征的社会行为异常,这种异常的生命过程称为疾病。

脑死亡:全脑功能不可逆的停止,导致整体功能永久丧失,是现代死亡的概念。其判断标准为大于等于6小时不可逆性昏迷,自主呼吸停止,脑干反射消失,脑电波消失,脑血流停止。

疾病的转归prognosis:有康复和死亡两种形式。1、康复rehabilitation:分成完全康复与不完全康复两种。

2、死亡death:长期以来,一直吧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作为死亡的标志,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

水电解质紊乱

无机电解质主要功能:1、维持体液的渗透压平衡和酸碱平衡2、维持神经、肌肉、心肌细胞的静息电位,并参与其动作电位的形成3、参与新陈代谢和生理功能活动4、构成组织成分

水电解质平衡的调节: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因为喝水和吃盐的多少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发生显著的改变,当机体内水分不足或摄入较多食盐而使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则刺激下丘脑的视上核渗透压感受器和侧面的口渴中枢,产生兴奋。也可反射性引起口渴的感觉,机体主动饮水而补充水的不足,另一反面促使ADH的分泌增多,ADH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管周膜上的V2S受体结合后,激活膜内的腺甘酸环化酶,促使cAMP升高并进一步激活上皮细胞的蛋白激酶,蛋白激酶的激活使靠近管枪膜含有水通道的小泡镶嵌在管腔膜上,增加了管腔膜上的水通道,及水通道的通透性,从而加强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水的排出,同时抑制醛固酮的分泌,间弱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增加钠离子的排出,降低了钠离子在细胞外液的浓度,使已经升高的细胞外液渗透压降至正常。反之,当体内水分过多或摄盐不足而使细胞外渗透压降低时,一方面通过抑制ADH的分泌减弱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使水分排出增多,另一方面促进醛固酮的分泌,加强肾小管对钠离子的重吸收,减少钠离子的排出,从而使细胞外液中的钠离子浓度增高,结果已降低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增至正常。

心房肽或称心房利钠肽atrialnatriuretic peptide,ANP:是一组由心房肌细胞产生的多肽,约由21-33个氨基酸组成。

ANP释放入血后,将主要从四个方面影响水钠代谢:1、减少肾素的分泌2、抑制醛固酮的分泌3、对抗血管紧张素的缩血管效应4、拮抗醛固酮的滞钠离子总用水通道蛋白aquaporins,AQP:是一组构成水通道与水通透有关的细胞膜转运蛋白。

根据血钠的浓度和体液容量来分1、低钠血症分为低容量性、高容量性、等容量性低钠血症2、高钠血症分为低容量性、高容量性、等容量性高钠血症3、正常血钠性水紊乱分为等渗性脱水和水肿

低钠血症hyponatremia:是指血清钠离子浓度小于130毫摩尔每升,伴有或不伴有细胞外液容量的改变,是临床上常见的水、钠代谢紊乱。

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是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离子浓度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小于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也可称为低渗性脱水。原因和机制:1、经肾丢失①长期连续使用高效利尿药,如速尿、利尿酸、噻嗪类等,这些利尿剂能抑制髓袢升支对钠离子的重吸收②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由于醛固酮分泌不足,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减少。③肾实质性疾病④肾小管酸中毒2、肾外丢失①经消化道失液②液体在第三间隙积聚③经皮肤丢失。对机体的影响:1、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2、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故机体虽缺水,但却不思饮,难以自觉从口服补充液体,同时,由于血浆渗透压降低,抑制渗透压感受器,使ADH分泌减少,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要吸收液相应减少,导致多尿和低比重尿,但在晚期血容量显著降低时,ADH释放增多,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可出现少尿。3、有明显的失水体征,由于血容量减少,组织间液向血管内转移,使组织间液减少更为明显,因而病人皮肤弹性减退,眼窝和婴幼儿囟门凹陷。4、经肾失钠的低钠血症患者,尿钠含量增多,如果是肾外因素所致者,则因低血容量所致的肾血流量减少而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使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加,结果导致尿钠含量减少。

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的特点是血钠下降,血清钠离子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故又称之为水中毒。原因和机制:主要原因是由于过多的低渗性液体在体内潴留在成细胞内外液量都增多,引起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1、水的摄入过多2、水排出减少,多见于急性肾功能衰竭,ADH分泌过多,如恐惧、疼痛、失血、休克、外伤等

等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是血钠下降,血清钠离子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等容量性低钠血症主要见于ADH分泌异常综合征。

高钠血症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的特点是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离子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高渗性脱水。原因和机制:1、水摄入减少2、水丢失过多①经呼吸道失水,任何原因引起的通气过度②经皮肤失水③经肾失水④经肠胃道丢失。对机体的影响:1、口渴,由于细胞外液高渗,通过渗透压感受器刺激中枢,引起口渴感,循环血量减少及因唾液分泌减少引起的口干舌燥,也是引起口渴感的原因2、细胞外液含量减少,由于丢失的是细胞外液,所以细胞外液容量减少,同时,因失水大于失钠,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可通过刺激渗透压感受器引起ADH分泌增加,加强了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因而尿量减少而尿比重增高。

3、细胞内液向细胞外液转移,由于细胞外液高渗,可使渗透压相对较低的细胞内液向细胞外转移,这有助于循环血量的恢复,但同时也引起细胞脱水致使细胞皱缩。

4、血液浓缩

5、严重的患者,由于细胞外液高渗使脑细胞严重脱水时,可引起一系列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包括嗜睡、肌肉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高容量性高钠血症原因和机制:1、医源性盐摄入过多2、原发性钠潴留

等容量性高钠血症:有时患者钠水成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钠离子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此种情况称其为等渗性脱水。

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水肿的发病机制: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①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②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③微血管

壁通透性增加④淋巴回流受阻2、体内外液体交换平衡失调——钠、水潴留。①肾小球滤过率下降②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a心房肽分泌减少b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增加a醛固酮分泌增加b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钾代谢障碍

泵-漏Pump-leak机制,泵指钠-钾泵,将钾逆浓度差摄入细胞内,漏指钾离子顺浓度差通过各种钾离子通道进入细胞外液。

肾对钾排泄的调节,肾排钾的过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部分,肾小球的滤过;近曲小管和髓袢对钾的重吸收;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对钾排泄的调节。

低钾血症指血清钾浓度低于 3.5mmol/L,原因和机制:1、钾的跨细胞分布异常2、钾摄入不足3、钾丢失过多,这是缺钾和低钾血症嘴重要的病因,可分为肾外途径的过度丢失和经肾的过度丢失。①经肾的过度丢失a利尿剂b肾小管性酸中毒c盐皮质激素过多d镁缺失②肾外途径的过度失钾。对机体的影响:1、与膜电位异常相关的障碍①低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a对心肌生理特征的影响(1)心肌兴奋性升高(2)传导性降低(3)自律性升高(4)收缩性升高b心肌电生理特性改变的心电图表现(1)T波低平(2)U波增高(3)ST段下降(4)息率增快和异位心率(5)QRS波增宽c心肌功能损害的具体表现(1)心率失常(2)对洋地黄类强心药物毒性的敏感性增高②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的影响a骨骼肌兴奋性降低b胃肠道平滑肌兴奋性降低 2、与细胞代谢障碍有管的损害①骨骼肌损害②肾损害3、对酸碱平衡的影响,代谢性碱中毒。

高血钾症指血清钾浓度大于 5.5mmol/L。原因和机制:1、肾排钾障碍①肾小球滤过率的显著下降②远曲小管、集合小管的泌钾离功能能受阻2、钾的跨细胞分布异常①酸中毒②高血糖合并胰岛素不足③某些药物④高钾性周期性麻痹3、摄钾过多4、假性高钾血症。对机体的影响:心肌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传导性降低,自律性降低,收缩性降低,对心电图的影响是T波高尖,P波QRS 波振幅降低,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心电图,对骨骼肌的影响为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酸碱平衡紊乱acid-base disturbance:机体酸碱物质含量改变甚至其比例异常的病理过程。

酸的来源:挥发酸(碳酸)和固定酸(硫酸、磷酸、尿酸、甘油酸、丙酮酸、乳酸、三羧酸、乙酰乙酸)酸碱平衡的调节包括:1、血液的缓冲作用2、肺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作用是通过改变二氧化碳的排出量来调节血浆碳酸(挥发酸)浓度3、组织细胞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机体大量的组织细胞内液也是酸碱平衡的缓冲池,细胞的缓冲作用主要是通过离子交换进行的4、肾在酸碱平衡中的调节作用:其主要机制是a近曲小管对碳酸氢钠的重吸收b远曲小管对碳酸氢钠的重吸收c铵的排出

碳酸酐酶和谷氨酰胺酶促进泌酸。

血液缓冲系统:碳酸氢盐缓冲系统、磷酸盐缓冲体统、血浆蛋白缓冲系统、血红蛋白和氧合血红蛋白缓冲系统5种

碳酸氢根离子浓度含量主要受代谢性因素的影响,由其浓度原发性降低或升高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称为代谢性酸中毒或代谢性碱中毒,碳酸的含量主要受呼吸性因素的影响,由其浓度原发性增高或降低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称为呼吸性酸中毒或呼吸性碱中毒。

pH和氢离子浓度是酸碱度的指标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是血浆中呈物理溶解状态的二氧化碳分子产生的张力。PaCO2是反映呼吸性酸碱平衡紊乱的重要指标,正常值为33-46mmHg,平均值为40mmHg,PaCO2小于33mmHg,表示肺通气过度,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见于呼吸性碱中毒或代偿后的代谢性酸中毒,PaCO2大于46mmHg表示肺通气不足,有二氧化碳潴留,见于呼吸性酸中毒或代偿后代谢性碱中毒

标准碳酸氢盐standard bicarbonate,SB:是指全血在标准条件下,即PaCO2为40mmHg,温度38摄氏度,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为100%测得的血浆中碳酸氢根离子的量。正常范围是22-27mmol/L,平均为24mmol/L

实际碳酸氢盐actual bicarbonate,AB:是指在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在实际PaCO2、体温和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测得的血浆碳酸氢根离子的浓度。若SB正常,而当AB>SB时,表明有二氧化碳滞留,可见于呼吸性酸中毒,反之,AB<SB,则表明二氧化碳排出过多,见于呼吸性碱中毒。

缓冲碱buffer base,BB:是血液中的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碱的总和。代谢性酸中毒时BB减少,而代谢性碱中毒时BB升高。

碱剩余base excess,BE:也是指标准条件下,用酸或碱滴定全血标本至pH7.40时所需的酸或碱的量(mmol/L)。被测血液的碱过多,BE用正值表示,如需用碱滴定,说明被测血液的碱缺失,BE用负值来表示。全血BE正常值范围为-0.3——+0.3mmol/L,代谢性酸中毒时BE负值增加,代谢性碱中毒时BE正值增加。

代谢性酸中毒metabolic acidosis:是指细胞外液氢离子增加和(或)碳酸氢离子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碳酸氢离子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原因和机制1、碳酸氢根离子直接丢失过多2、固定酸产生过多,碳酸氢根离子缓冲消耗a乳酸酸中毒b酮症酸中毒3、外源性固定酸摄入过多,碳酸氢根离子缓冲消耗a水杨酸中毒b含氯的成酸性药物摄入过多。4、肾脏泌氢功能障碍5、血液稀释,使碳酸氢根离子浓度下降6、高血钾。机体的代偿调节:1、血液的缓冲及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的缓冲代偿调节作用2、肺的代偿调节作用3、肾的代偿调节作用对机体的影响:1、对心血管系统改变a室性心律失常b心肌收缩力降低c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2、中枢神经系统改变a酸中毒时生物氧化酶类的活性受到抑制,氧化磷酸化的过程减弱,致使ATP生成减少,因而脑组织能量供应不足b、pH值降低时,脑组织内谷氨酸脱羟酶活性增强,使γ—氨基丁酸增多,后者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3、骨骼系统改变

代谢性酸中毒的血气分析参数:由于碳酸氢根离子降低,所以AB\SB\BB值均降低,BE负值增大,pH下降,通过呼吸代偿,PaCO2继发性下降,AB<SB

呼吸性酸中毒respiratory acidosis:是指二氧化碳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引起的以血浆碳酸浓度升高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原因和机制:1、呼吸中枢抑制2、呼吸道阻塞3、呼吸肌麻痹4、胸廓病变5、肺部疾患6、二氧化碳吸入过多。机体的代偿调节:1、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由于肾的代偿作用十分缓慢,因此主要靠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及细胞内缓冲,这种调节与代偿十分有限,常表现为代偿不足或失代偿状态。2、慢性呼吸性酸中毒使,由于肾的代偿,可以呈代偿性的。对机体的影响:1、二氧化碳直接舒张血管的作用2、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

响。

呼吸性酸中毒血气分析的参数变化:PaCO2增高,pH 降低,通过肾等代偿后,代谢性指标继发性升高,AB\SB\BB 值均升高,AB>SB,BE正值加大。

代谢性碱中毒metabolic alkalosis:是指细胞外液碱增多或氢离子丢失而引起的以血浆碳酸氢离子增多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原因和机制:1、酸性物质丢失过多2、碳酸氢根离子过量负荷3、氢离子向细胞内移动。机体的代偿调节:1、血液的缓冲及细胞内外离子交换的缓冲代偿调节作用2、肺的代偿调节3、肾的代谢调节对机体的影响: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2、血红蛋白氧离曲线左移3、对神经肌肉的影响4、低钾血症

代谢性碱中毒血气分析参数变化规律:pH升高,AB\SB\BB均升高,AB大于SB,BE正值加大,由于呼吸抑制,通气量下降,使PaCO2继发性升高。

呼吸性碱中毒respiratory alkalosis:指肺通气过度引起的血浆碳酸浓度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原因和机制:1、低氧血症和肺疾患2、呼吸中枢受到直接刺激或精神性障碍3、机体代谢旺盛4、人工呼吸机使用不当。机体的代偿调节:1、细胞内外离子交换和细胞内缓冲作用2、肾脏代偿调节对机体影响:呼吸性碱中毒比代谢性碱中毒更易出现眩晕,四肢及口周围感觉异常,意识障碍及抽搐等。抽搐与低钙有关。

呼吸性碱中毒的血气分析参数:PaCO2升高,pH升高,AB小于SB,代偿后,代偿性指标继发性降低,AB、SB、BB均降低,BE正值增大。

单纯型酸碱平衡紊乱的判断:凡pH小于7.35则为酸中毒,凡pH大于7.45,则为碱中毒。

缺氧hypoxia:因供氧减少或利用氧障碍引起细胞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血氧分压为溶解在血液中的氧产生的张力。正常人动脉血氧分压PaO2约为100mmHg,主要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外呼吸功能,静脉血分压PvO2为40mmHg,主要取决于组织摄氧和利用氧的能力

血氧容量oxygen binding capacity in blood,CO2max:为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质和量,在氧充分饱和时1g血红蛋白可结合1.34ml氧,按15gHb/dl 计算,正常值约为20ml/dl。血氧容量的高低反应血液携带氧的能力。

血氧含量oxygen contentin blood,CO2:为100ml血液的时间带氧量,包括结合于血红蛋白中的氧量和血浆中的氧,由于溶解氧仅有0.3ml/dl,故血氧含量主要指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所结合的氧量,主要取决于血氧分压和血氧容量。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SO2:是指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百分数,简称血氧饱和度,主要取决于血氧分压。当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增多、酸中毒、二氧化碳增多及血温增高时,血红蛋白与氧的亲和力降低,氧解离曲线右移,P50增加,反之则左移。

缺氧的类型、原因和发病机制

低张性缺氧hypotonic hypoxia: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为基本特征的缺氧称为低张性缺氧,又称乏氧性缺氧。原因和机制:1、吸入气PO2降低2、外呼吸功能障碍3、静脉血流入动脉血。血氧变化的特点:PaO2下降,CaO2下降,SO2下降,CO2max正常,动静脉氧含量差下降或变化不大。

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血红蛋白质或量的改变,以致血液携带氧的能力降低而引起的缺氧称为血液性缺氧。原因和机制:1、贫血2、一氧化碳中毒3、高铁血红蛋白血症

严重贫血的患者面色苍白,即使合并低张性缺氧,其脱氧血红蛋白也不易达到5g/dl,所以不会出现发绀。碳氧血红蛋白颜色鲜红,故一氧化碳中毒的患者皮肤粘膜呈现樱桃红色,高铁血红蛋白呈棕褐色,患者皮肤和粘膜呈咖啡色或类似发绀。

因进食引起血红蛋白氧化造成的高铁血红蛋白血症又称为肠源性发绀enterogenous cyanosis

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引起的组织供氧不足,又称为低动力性缺氧。病因和机制:1、组织缺血2、组织淤血

在组织供氧正常的情况下,因细胞不能有效地利用氧而导致的缺氧称为组织性缺氧histogenous hypoxia或氧利用障碍性缺氧dysoxidative hypoxia

组织性缺氧时,PaO2、血氧容量动脉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均正常。由于细胞生物氧化过程受损,不能充分利用氧,故静脉血氧分压含量均高于正常,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患者皮肤可呈玫瑰红色。

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呼吸系统的变化:一、代偿性反应:PaO2低于60mmHg 可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的外周化学感受器,冲动经窦神经和迷走神经传入延髓,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加深加快,呼吸运动增强的代偿意义在于:1、增加肺泡通气量和非拍气PaO2;2胸廓运动增强使胸腔负压增大,可增加回心血量,进而增加心输出量和肺血流量,有利于血液摄取和运输更多的氧。二、损伤性变化1、高原肺水肿2、中枢性呼吸衰竭

循环系统的变化:低张性缺氧引起的循环系统的代偿反应主要是心输出量增加,肺血管收缩,血流重新分布和毛细血管增生。

血液系统的变化:一、代偿性反应:1、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多2、红细胞向组织释放氧的能力增强。二、损伤性变化:如果血液中红细胞过度增加,会引起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流阻力增大,心脏的后负荷增高,这是缺氧时发生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

组织细胞的变化:代偿性反应:1、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2、糖酵解增强3、肌红蛋白增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or diffuse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血液凝固性改变,微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使器官功能发生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溶血性贫血,这种病理过程称为DIC。其基本特点是: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酶增加,进而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

引起DIC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其中包括细菌、病毒等感染和败血症等,其次为恶性肿瘤,产科意外、大手术和创伤也比较常见。

DIC的机制:虽然引起DIC的原因很多,但其主要机制为:组织因子的释放,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及凝血,抗凝功能失调,血细胞的破坏和血小板激活以及某些促凝物质入血等。1、组织因子释放,启动凝血系统,严重的创伤、烧伤、大手术、产科意外等导致的组织损伤,肿瘤组织的坏死,白血病放疗,化疗后,白血病细胞的破坏等情况下,可释放大量组织因子入血。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

抗凝调控失调。①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可释放TF,启动凝血系统,促凝作用增强②血管内皮细胞的抗凝作用降低③血管内皮细胞产生tPA减少,而PAO-1产生增多,时纤溶活性降低④血管内皮损伤使NO、PGI2、ADP酶等产生减少,抑制血小板粘附、聚集的功能降低,而胶原的暴露可使血小板的粘附、活化和聚集功能增强⑤带负电荷的胶原暴露后可使血浆中的血浆激肽释放酶原PK-FXI-高分子激肽原(HK)复合物与FⅫ结合,一方面可通过FⅫa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另一方面PK-FXI-HK-FⅫa复合物中PK 被FⅫa分解为激肽释放没,可激活激肽系统,进而激活不提系统等。激肽和补体产物也可促进DIC的发生。3、血细胞的大量破坏,血小板被激活1红细胞的大量破坏②白细胞的破坏或激活③血小板的激活4、促凝物质进入血液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分期:典型的DIC可分为如下三期:1、高凝期凝血系统被激活,形成大量微血栓,主要表现为血液的高凝状态2、消耗性低凝期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消耗而减少,继发性纤溶系统也被激活,血液处于低凝状态,有出血表现3、继发性纤溶亢进期凝血酶及F Ⅻa等激活了纤溶系统,产生大量纤溶酶。分型:按DIC 发生快慢分型①急性型②慢性型③亚急性型

DIC的临床表现:一、出血1、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2、纤溶系统激活3、FDP的形成4、微血管损害。二、器官功能障碍。DIC累及肾上腺时可引起皮质出血性坏死,导致华-佛综合征,累及垂体发生坏死,可致席汉综合征。三、休克。DIC和休克可互为因果1、由于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使回心血量明显减少2、广泛出血,心肌DIC使心肌缺血缺氧,心收缩力下降,外周血管阻力降低3、激活凝血,释放舒血管物质。四、贫血,DIC病人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即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是微血栓内沉积的纤维蛋白网将红细胞割裂,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为变体细胞,由于该碎片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休克shock: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引起的急性循环障碍,由于微循环有效血液量不足,使细胞损伤,重要器官功能代谢障碍的危重的全身性病理过程。

休克的分类:一、按病因分类分为失血性休克、失液性休克、创伤性休克、烧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等。二、按休克发生的起始环节分类,血容量减少、血管床容积增大、心输出量急剧降低三个起始环节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据此,分为三类:1、低血容量性休克,由于血容量减少引起的休克2、血管源性休克3、心源性休克,心脏泵功能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所引起的休克称为心源性休克。三、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分类。1、高排低阻型休克2、低排高阻型休克3、低排低阻型休克

休克发展过程和发病机制

休克Ⅰ期(微循环缺血性缺氧期)一、微循环的改变1、主要有小血管收缩或痉挛,尤其是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收缩2、维持回心血量心输出量和循环血量3、血液重新分布,外周血管收缩保证心脑血供

4、血压维持正常

5、出现少灌少流、灌少于流的情况。

二、微循环改变的机制:主要与各种原因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有关,儿茶酚胺大量释放入血,在交感神经兴奋和儿茶酚胺增多时,这些脏器的微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明显升高,微循环灌流急剧减少,而β-肾上腺素受体受刺激则使动-静脉吻合支开放,使微循环非营养性血流增加,营养性血流减少,组织发生严重的缺血性缺氧。三、主要临床表现:脸色苍白、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尿量减少

休克Ⅱ期(微循环淤血性缺氧期)一、微循环的改变1、微血管扩张微静脉收缩2、微循环灌而少流,灌多于流3、毛细血管广泛开放4、微循环淤血5、严重缺血6、酸中毒7、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血液浓缩8、淋巴微循环障碍9、血压下降10、血液流变性异常二、微循环改变的机制:1、酸中毒:酸中毒导致血管平滑肌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降低,使微血管舒张2、局部舒血管代谢产物增多,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增多,ATP的分解产物腺苷堆积,激肽类物质生成增多等,可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和毛细血管扩张,此外,细胞解体时释放出钾离子增多,ATP 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开放,钾离子外流增加致使电压门控性钙通道抑制。3、血液流变学的改变。4、内毒素等的作用。

三、主要临床表现:口唇粘膜紫绀,四肢厥冷湿润,脉搏块而弱,血压低,脉压差大。

休克Ⅲ期(微循环衰竭期)一、微循环的改变:1、微血管平滑肌麻痹,血管低反应性2、微循环衰竭3、DIC4、微循环不灌不流、血流停滞5、细胞损害6、器官衰竭。

二、主要临床表现1、循环衰竭2、毛细血管无复流现象

3、重要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

休克难治的机制:1、微血管阻塞微循环通道,使回心血量锐减,2、凝血与纤溶过程中的产物,如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某些补体成分,增加血管通透性,加重微血管舒张功能紊乱3、DIC时出血,导致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加重了循环障碍,4、器官栓塞梗死,器官功能障碍,给治疗造成极大困难。

休克时的细胞损伤与代谢障碍

细胞损伤包括细胞膜的变化(出现离子泵功能障碍,水、钠离子和钙离子内流,细胞内水肿,跨膜电位明显下降)、线粒体的变化(可发生肿胀,致密结构和嵴消失等形态改变,钙盐沉积,最后崩解破坏,线粒体损伤后,导致呼吸链与氧化-磷酸化障碍,能量物质进一步减少,致使细胞死亡。)、溶酶体的变化(血中酸性水解酶增多;产生休克因子;细胞自溶、坏死;细胞凋亡)

休克的防治原则:1、供给能直接被细胞利用的高能磷酸盐2、供给能保护细胞膜和细胞功能的物质,类固醇,极化液3、蛋白酶抑制剂:抑肽酶4、供给在不利环境下使细胞产能的物质:高张糖5、自由基清除剂:SOD。6、钙拮抗剂:硝基吡啶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在严重创伤、感染和休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一般可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1、速发单相型2、迟发双相型

MODS的发病机制:1、器官微循环灌注障碍2、高代谢状态3、缺血-再灌注损伤。

MODS肺功能变化:休克肺机制,①大量PMN扣押于肺,于EC粘附释放OFR②肺富含巨噬细胞,激活炎症因子③Ⅱ型肺泡上皮产生表面活性物质减少④肺是全身静脉血液总滤器,全身组织的代谢物栓子、活性物质均可阻滞于肺。

休克肺表现:是以进行性呼吸窘迫、进行性低氧血症、发绀、肺水肿和肺顺应性降低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往往需借助机械辅助通气才能维持呼吸。

肾功能的变化:休克肾:急性肾功能障碍在临床上表现为少尿、无尿、同时伴有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和氮质

血症。休克初期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以肾灌流不足,肾小球滤过减少为主要原因。及时恢复有效循环血量,肾灌流得以恢复,肾功能即立刻恢复,称为功能性肾功能衰竭functional renal failure;如果休克持续时间延长,或不恰当地长时间大剂量应用缩血管药,病情继续发展可出现急性肾小管坏死,此时即使通过治疗恢复了正常肾血流量,也难以使肾功能在短期内恢复正常,只有在肾小管上皮修复再生后肾功能才能恢复。称为器质性肾功能衰竭parenchymal renal failure。

心功能的变化:心力衰竭,非心源性休克发展到一定阶段发生心功能障碍的机制主要有1、冠脉血流量减少2、心肌耗氧量增加3、高血钾和酸中毒,影响心率和心肌收缩力4、心肌抑制因子MDF使心肌收缩性减弱。5、心肌内DIC。6、细菌毒素,引起心功能抑制。

心功能不全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在各种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心脏的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使心输出量绝对或相对下降,即心泵功能减弱,以致不能满足机体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或综合征称为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的病因:1、原发性心肌舒缩功能障碍2、心脏负荷过度a后负荷升高b前负荷升高

心力衰竭的诱因:1、全身感染2、酸碱平衡及电解质代谢紊乱a酸中毒b高钾血症3、心律失常4、妊娠与分娩

心力衰竭发生的机制:一、心肌收缩性减弱,引起心肌收缩性减弱的基本机制是1、与心肌收缩有关的蛋白(收缩蛋白、调节蛋白)被破坏a心肌细胞坏死b心肌细胞凋亡2、心肌能量代谢紊乱a心肌能量生成障碍b能量利用障碍3、心肌兴奋-收缩偶联障碍a肌浆网钙离子处理功能障碍(a)肌浆网钙离子摄取能力减弱(b)肌浆网钙离子储存量减少(c)肌浆网钙离子释放量下降b细胞外钙离子内流障碍c肌钙蛋白和钙离子结合障碍4、心肌肥大的不平衡增长a心肌重量的增加超过心脏交感神经元的增长,使单位重量心肌的交感神经密度下降;肥大心肌去甲肾上腺素合成减少,消耗增多,使心肌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减少;导致心肌收缩性减弱b心肌线粒体数量不能虽心肌肥大成比例的增加,以及肥大心肌细胞线粒体氧化磷酸化水平下降,导致能量生成不足c肥大心肌因毛细血管数量增加不足或心肌微循环灌流不良,常处于供血供氧不足的状态d肥大心肌的肌球蛋白ATP酶活性下降,心肌能量利用障碍e肥大心肌的肌浆网钙离子处理功能障碍,肌浆网钙离子释放下降及胞外钙离子内流减少。二、心肌舒张功能异常1、钙离子复位延缓2、肌球-肌动蛋白复合体解离障碍3、心肌舒张势能减少4、心室顺应性降低。三、心脏各部舒缩活动的不协调性(心律失常)

心率衰竭时机体的代偿反应:一、心脏的代偿反应1、心率加快2、心脏扩张3、心肌肥大。二、心外代偿反应1、血容量增加a降低肾小球滤过率b增加肾小管对水钠的重吸收2、血流重分布3、红细胞增多4、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增强。三、神经-体液的代偿反应1、交感-肾上腺素髓质系统最先被激活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

心力衰竭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基础:一、肺循环充血1、呼吸困难a劳力性呼吸困难(需氧量增加;冠脉血流量减少;回心血量增加)b端坐呼吸c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2、肺水肿a毛细血管静脉压升高b毛细血管通透性加大。二、体循环淤血1、静脉淤血和静脉压升高2、水肿3、肝肿大压痛和肝功能异常。三、心输出量不足1、皮肤苍白或发绀2、疲乏无力、失眠、嗜睡3、尿量减少4、心源性休克

肺功能不全

呼吸衰竭respiratory failure: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动脉氧分压降低或伴有动脉血氧含量增高的病理过程。

呼吸衰竭的发病机制:一、肺通气功能障碍,包括限制性和阻塞性通气不足。二、肺换气功能障碍,包括弥散障碍、肺泡通气与血流比失调(1、部分肺泡通气不足2、部分肺泡血流不足)以及解剖分流增加。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急性肺损伤引起的呼吸衰竭的机制是:由于肺泡-毛细血管膜的损伤及炎症介质的作用,使肺泡上皮和毛细血管内皮通透性增高,引起通透性肺水肿,致肺弥散性功能障碍。

呼吸衰竭时主要的代谢功能变化:一、酸碱平衡紊乱1、代谢性酸中毒2、呼吸酸中毒3、呼吸性碱中毒。二、呼吸系统变化。三、循环系统变化,严重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可直接抑制心血管中枢和心脏活动,扩张血管,导致血压下降、心收缩力下降、心律失常等严重后果。四、中枢神经系统变化,1、酸中毒和缺氧对脑血管的作用2、酸中毒和缺氧对脑细胞的作用。

临床处理Ⅰ型(30%)、Ⅱ型(50%)呼吸衰竭给氧含量不同的机制:Ⅰ型呼吸衰竭的患者因只有氧而无二氧化碳的潴留,可吸入较高浓度的氧,(一般不超过50%)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既有缺氧也有二氧化碳潴留,可通过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和呼吸中枢来维持呼吸,但当动脉血氧含量高于80mmHg时,反而抑制呼吸中枢。此时呼吸运动主要靠动脉血低氧分压对血管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所以,只能吸入低浓度氧(24%-30%),以免缺氧完全纠正后,反而呼吸抑制,使高碳酸血症加重,病情恶化。

肝功能不全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opathy: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在临床上常会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最后进入昏迷状态。这种严重肝病时所继发地神经精神综合征,称为肝性脑病。

肝性脑病的发病机制:一、氨中毒学说:1、血氨增高的原因a尿素合成减少b氨的产生增多2、氨对脑的毒性作用a干扰脑细胞能量代谢b使脑内神经递质发生改变c 氨对神经细胞膜的抑制作用二、假性神经递质学说1、脑干网状结构与清醒状态的维持2、假性神经递质与肝昏迷。食物中苯丙氨酸和酪氨酸增多,经肠道细菌脱羧酶作用下,分解为苯乙胺和酪胺,吸收入脑,再分别在β-羟化酶的作用下生成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结构于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相似。三、血浆氨基酸失衡学说BCAA/AAA比正常值小1、血浆氨基酸不平衡的原因2、芳香族氨基酸与肝性昏迷。四、GABA学说。

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指肝硬化失常期或急性重症肝炎时,继发于肝功能衰竭基础之上的功能性肾衰竭,故又称肝性功能性肾衰竭。

临床上引发肝性器质性肾功能衰竭有哪些疾病:各种类型的肝硬化、重症病毒性肝炎、爆发性肝衰竭、肝癌、妊娠性急性脂肪肝

肾功能不全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指各种原因在短期内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

过程,临床表现又水中毒、氮质血症、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ARF根据病因学,可分为肾前性(肾灌注不足),肾性(肾实质损伤)和肾后性(原尿排出障碍)。

ARF的发病机制(少尿期少尿的机制):一、肾小球因素1、肾血流减少a肾灌注压下降b肾血管收缩(a)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增多。(b)RAS 激活(c)激肽和前列腺素合成减少(d)内皮素ET合成增加,这些导致入球小动脉收缩,使有效滤过压和RGF降低c肾血管内皮细胞肿胀d肾血管内凝血(a)纤维蛋白质增多引起血液粘度增高(b)红细胞积聚和变形能力降低(c)血小板集聚(d)白细胞粘附、嵌顿2、肾小球病变。二、肾小管因素1、肾小管阻塞,肾缺血、肾毒素物引起肾小管坏死时的细胞脱落碎片,异型输血时的血红蛋白、挤压综合征时的肌红蛋白,均可在肾小管内形成各种管型,阻塞肾小管管腔,使原尿不易通过,引起尿少,同时,管腔内压升高,有效滤过压降低,导致GFR减少。2、原尿回漏。在持续肾缺血和肾毒物作用下,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原尿即可经受损的肾小管壁处返漏入周围肾间质,除直接造成尿量减少外,还引起肾间质水肿,压迫肾小管,造成囊内压升高,使GRF减少,出现少尿。三、肾细胞损伤

少尿型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3个阶段。

ARF时的功能代谢变化:一、少尿期1、尿变化①少尿或无尿②低比重尿:由于原尿浓缩稀释功能障碍所致③尿钠高: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障碍,致尿钠含量高④血尿、蛋白尿、管型尿:由于肾小球滤过障碍和肾小管受损,尿中可出现红细胞、白细胞、蛋白质等2、水中毒3、高钾血症4、代谢性酸中毒5、氮质血症。二、多尿期。多尿的机制:1、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功能渐恢复正常2、新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功能尚不成熟,钠水重吸收功能仍低下3、肾间质水肿消退,肾小管内管型被冲走,阻塞解除4、少尿期中潴留在血中的尿素等代谢产物经肾小球大量滤出,增加原尿渗透压,产生渗透压性利尿三、恢复期。非少尿型ARF主要特点是:1、尿量不减少,可在400-1000ml/d左右2、尿比重低而固定,尿钠含量也低3、有氮质血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各种慢性肾脏疾病,随着病情恶化,肾单位进行性破坏,以致残存有功能肾单位不足以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恒定,进而发生泌尿功能障碍和内环境紊乱,包括代谢废物和毒物的潴留,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并伴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理过程,被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发展过程:1、肾储备功能降低期(代偿期):肾实质破坏尚不严重,肾脏能维持内环境稳定,无临床症状。内生肌酐清楚率在正常值的30%以上,血液生化指标无异常,但肾脏储备能力降低,在感染和水、钾、钠负荷突然增加时,会出现内环境紊乱。2、肾功能不全期:内生肌酐清楚率降至正常的25%-30%3、肾功能衰竭期:内生肌酐清楚率降至正常的20%-25%4、尿毒症期:内生肌酐清楚率降至正常的20%以下

CRF的发病机制:有关CRF的几种主要学说:

1、健存肾单位学说和肾小球过度滤过学说:慢性肾脏疾病时,肾单位不断破坏而丧失功能,肾功能只能由那些未受损的残余肾单位(健存肾单位)来承担,随着疾病发展,肾单位不断遭受损害,健存肾单位丧失自动调节肾小球血流和压力的能力,并因过度滤过而肥厚、纤维化和硬化,致使健存肾单位/受损肾单位的比值逐渐变小,当健存肾单位少到不足以维持正常的泌尿功能时,机体就出现内环境紊乱。

2、矫杆失衡学说:当肾功能障碍时,某一溶质(如磷)滤过减少而使血中含量增高,机体适应性反应是血液中有一种相应体液因子(如PTH)便会增高,后者抑制健存肾单位对该溶质的重吸收,起“矫正”(代偿)的作用,但是,随病情发展,因健存肾单位过少,不能维持该溶质的充分排出,使血中该溶质浓度升高,相应体液因子也增多,对机体其他生理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如PTH的溶骨作用),使内环境进一步紊乱,出现“失衡”(失代偿)慢性肾功能衰竭时的功能代谢变化:一、尿的变化。GRF早期,患者常出现多尿,夜尿,等渗尿,尿中出现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等,但在晚期,由于肾单位大量破坏,肾小球滤过率极度减少,则出现少尿。慢性肾衰发生多尿的机制:1、原尿流速快2、渗透性利尿

3、尿浓缩功能降低二、氮质血症。三、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1、钠水代谢障碍:CRF时肾脏对钠水负荷的调节适应能力减退2、钾代谢障碍3、镁代谢障碍,镁排出障碍,引起高镁血症

4、钙代谢障碍a高磷血症b低钙血症

5、代谢性酸中毒。四、肾性高血压1、钠水潴留2、肾素分泌增多3、肾脏降压物质生成减少。五、肾性骨营养不良1、高血磷、低血钙与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2、维生素D3活化障碍3、酸中毒。六、出血倾向。七、肾性贫血

尿毒症uremia:是急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最严重阶段,除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肾脏内分泌功能失调外,还出现内源性毒性物质蓄积而引起的一系列自身中毒症状,故称之为尿毒症。

尿毒症时各系统的功能代谢变化:1、神经系统:头痛、头昏、烦躁不安、理解力和记忆力减退等,严重时出现神经抑郁、嗜睡甚至昏迷,称之为尿毒症性脑病。2、消化系统3、心血管系统: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率紊乱,晚期可出现尿毒症心包炎4、呼吸系统:可出现酸中毒固有的深大呼吸(kussmaul呼吸),严重者出现尿毒症肺炎。

5、免疫系统:免疫功能异常

6、皮肤变化:皮肤瘙痒、干燥、脱屑和颜色改变等。

7、代谢障碍a糖代谢:约半数病例伴有葡萄糖耐量降低b蛋白质代谢:患者常出现消瘦、恶病质c脂肪代谢:出现高脂血症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休克(shock):机体在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下时发生的一种 以全身有效循环血量下降,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为特征,进而 有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及器官功能障碍的病理过程。 2.心源性休克(cardiogenic shock):是指由于心脏泵血功能障碍, 心排出量急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下降而引起的休克,如得不 到有效的治疗,死亡率极高。见于大面积心肌梗死,心肌病, 严重的心律失常及其他严重心脏病的晚期。 3.血管源性休克;分布异常性休克(maldistrubutive shock):由于 广泛的小血管扩张,血管床容积增大,大量血液淤滞在舒张的 小血管内,使有效血量减少而引起的休克,见于感染性,过敏 性,神经源性休克等。 4.MO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的创伤,感染和休 克时,原无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同时或在短时间内相继出现两 个以上器官系统的功能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的稳定必需靠临 床干预才能维持的综合征。 6.ARDS(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急性呼吸窘迫综 合征;休克肺:休克时所出现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指肺 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 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 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 吸衰竭综合征。ARDS是急性肺损伤发展到后期的典型表现。

该病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死亡率高达50%以上。 7.SIR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机体通过持续放大的级联反应,产生大量的促炎介质并进入循环,并在远隔部位引起全身性炎症,称为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8.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由于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以血液凝固性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微循环中形成大量微血栓,同时大量消耗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同时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溶血性贫血等临床表现。 9.MHA,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DIC患者可伴有一种特殊类型的贫血,其特征是外周血涂片中可见一些特殊的形态各异的变形红细胞,称为裂体细胞,外形呈盔形,星形,新月形等,统称为红细胞碎片,该碎片脆性高,易发生溶血。 10.FDP:纤溶酶水解纤维蛋白原及交联纤维蛋白产生的各种片段,统称为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这些片段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各种FDP片段的检查在DIC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11,3P试验:即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其原理是将鱼精蛋白加入患者血浆后,可与FDP结合,使血浆原与FDP结合的纤维蛋白单体分离并彼此聚合并凝固,这种不需要酶的作用而形成纤维蛋白的现象称为副凝试验。DIC患者往往呈阳性反应,但晚期有时也可为阴性。 12,IRI缺血-再灌注损伤:指在一定条件下缺血后再灌注,不仅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病理生理学》考试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疾病概论 1健康、亚健康与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病痛,而且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以及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 亚健康状态:人体的机能状况下降,无法达到健康的标准,但尚未患病的中间状态,是机体在患病前发出的“信号”? 疾病disease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机体的自稳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死亡与脑死亡的概念及判断标准 死亡:按照传统概念,死亡是一个过程,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和生物学死亡期。一般认为死亡是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脑死亡:指脑干或脑干以上中枢神经系统永久性地、不可逆地丧失功能。判断标准:①不可逆性昏迷和对外界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②无自主呼吸;③瞳孔散大、固定;④脑干神经反射消失,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咳嗽反射、咽反射等;⑤脑电波消失,呈平直线。 ⑥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3、第二节的发病学部分 发病学:研究疾病发生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第三章细胞信号转导与疾病 1细胞信号转导的概念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细胞外因子通过与受体(膜受体或核受体)结合,引发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以及蛋白间相互作用,直至细胞生理反应所需基因开始表达、各种生物学效应形成的过程。 2、受体上调(增敏)、受体下调(减敏)的概念 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减少,或长期应用受体拮抗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增加或敏感性增强的现象,称为受体上调(up-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高敏或超敏。 反之,由于信号分子量的持续性增加,或长期应用受体激动药会发生受体的数量减少或敏感性减弱的现象,称为受体下调(down-regulation)。造成细胞对特定信号的反应性增强,称为减敏或脱敏。 第五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1三种脱水类型的概念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v 130mmol/L,血浆渗透压 v 280mmol/L,以细胞外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低血钠性细胞外液减少) 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mol/L,以细胞内液减少为主的病理变化过程。(高血钠性体液容量减少)等渗性脱水水钠等比例丢失,细胞外液显著减少,细胞内液变化不明显。(正常血钠性 体液容量减少) 2、脱水热,脱水征的概念、 脱水热:脱水严重的患者,由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机体散热受到影响,可导致体温升高,尤其是婴幼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因而容易发生脱水热。 脱水体征:由于组织间液明显减少,因而患者皮肤弹性丧失,眼窝和婴儿囟门凹陷。

病理生理学试题 及答案交

15级护理《病理生理学》期末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标封处填写您的姓名、专业、学号。 2.在试题后答题,写在其它处无效。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 1.内生致热原: 2.代谢综合征: 3.发绀: 4.应激: 5.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发热是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节中枢的___________而引起的___________体温升高。 2.低渗性脱水的特点是失Na+___________失水,伴有细胞外液量___________。 3.烧伤性休克的发生早期与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有关,晚期可继发___________发展为败血症休克。 4.等渗性脱水时,未经及时处理,可转变为___________性脱水,如只给病人补水而未补盐,则可转变为___________性脱水。 5.右心衰主要引起___________水肿,其典型表现是___________水肿。 6.内生致热原的效应部位是___________,它的作用使___________上移。 7.等压点是指___________与 ___________相等。 8.呼吸衰竭可引起右心___________即导致___________心脏病。 9.休克Ⅰ期,液体是从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_。休克Ⅱ期,液体从___________进入__________。 三、单项选择(20分,每题1分) 1.组织间液和血浆所含溶质的主要差别是 A、Na+ B、K+ C、有机酸 D、蛋白质 2.对高渗性脱水的描述,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A、高热患者易于发生 B、口渴明显 C、脱水早期往往血压降低 D、尿少、尿比重高 3.某患者做消化道手术后,禁食三天,仅静脉输入大量5%葡萄糖液,此患者最容易发生的电解质紊乱是 A、低血钠 B、低血钙 C、低血磷 D、低血钾 4.下列哪项不是组织间液体积聚的发生机制? A、毛细血管内压增加 B、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C、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升高 D、微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5.高钙血症患者出现低镁血症的机制是 A、影响食欲使镁摄入减少 B、镁向细胞内转移 C、镁吸收障碍 D、镁随尿排出增多 6.血液性缺氧的血氧指标的特殊变化是 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动脉血氧含量下降 C、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 D、动脉血氧容量降低 7.急性低张性缺氧时机体最重要的代偿反应是 A、心率加快 B、心肌收缩性增强 C、肺通气量增加 D、脑血流量增加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疾病: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稳态(homeostasis)发生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的过程。(或疾病是机体杂内外环境中一定的致病因素作用下,因稳态破坏而发生的内外环境紊乱和生命活动障碍。) 2.亚健康:亚健康是指非健康、非患病的中间状态。 3.死亡:死亡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终止,是生命的必然规律。 脑死亡:指全脑(包括大脑、间脑和脑干)功能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4.①高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水多于失钠、血清钠浓度>150mmol/L和血浆渗透压>310mOsm/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②低渗性脱水:是指体液容量减少,以失钠多于失水、血清钠浓度<130mmol/L和血浆渗透压<280mOsm/L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③等渗性脱水:水与钠按其在血浆中的浓度比例丢失而引起体液容量减少,血清钠浓度及血浆渗透压维持在正常范围(血钠浓度130~150mmol/L,血渗透压维持在280~310mmol/L)。 5.AG:即阴离子间隙,是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的差值,即AG=UA-UC。正常范围为10~14mmol/L。 6.脱水热:脱水严重的患者,由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机体散热受到影响,而导致体温升高,尤其是婴幼儿因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而容易发生脱水热。 7.低血钾症: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血钾症。 高血钾症: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高血钾症。 8.缺氧:是组织、细胞因供氧不足或用氧障碍而发生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 ①乏氧性缺氧:是由于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导致组织供氧不足的缺氧,又称低张性缺氧。 ②血液性缺氧:是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性质改变导致的缺氧。此时动脉血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均为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 ③循环性缺氧:是指因组织血液灌流量减少而引起的缺氧,又称为低血流性缺氧或低动力性缺氧。 ④组织性缺氧:是指因住址、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又称为氧化障碍性缺氧。 9.发热:发热是指在发热激活物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升高超过正常值的0.5℃时,称为发热。 10.过热:过热是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失调或调节障碍,使得机体不能将体温控制在与调定点相适应的水平而引起的非调节性的体温升高。 11.外致热原:来自体外的发热激活物称为外致热原。 12.内生致热原: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体内某些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称为

病理生理学经典案例分析

病例摘要: 某男,33岁,工作勤奋,经常加班,甚至到深夜,久而久之,他逐渐感觉周身疲乏无力, 肌肉关节酸痛,食欲不振,到医院做了全面检查之后,未发现阳性体征和检验结果。 分析题: 1、请问他的身体状况处于何种状态? 2、是否需要治疗? 参考答案: 1、处于亚健康状态。 2、因为他在体检后没有发现疾病的存在,但又有疲劳、食欲不振等表现,并不属于健康状态,所以他是处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第三种状态即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个体不需 要治疗,但需要通过自我调节如适当休息、放松、增加睡眠等逐步消除这些症状,使机体早日恢复健康。 病史摘要: 患者,王某,男,47岁,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经连续化疗8周,自觉症状减轻,但 食欲减退,轻度脱发,有低热。抽血,分离淋巴细胞作DNA琼脂糖电泳,常规透射电镜检 查及核酸内切酶活性测定,发现:DNA电泳谱呈梯状条带;电镜检查发现:细胞皱缩,胞 膜及细胞器相对完整,核固缩;核酸内切酶活性显著增强。 分析题: 病人淋巴细胞发生什么病理改变?为什么? 参考答案: 病人淋巴细胞发生凋亡改变,依据是DNA琼脂糖电泳、电镜检查及核酸内切酶活性测定。

王某,男,15个月,因腹泻、呕吐4天入院。发病以来,每天腹泻6?8次,水样便,呕吐4 次,不能进食,每日补5%葡萄糖溶液1 000ml ,尿量减少,腹胀。 体检:精神萎靡,体温37.5C(肛)(正常36.5-37.7 C ),脉搏速弱,150次/分,呼吸浅快,55 次/分,血压86/50mmHg(11.5/6.67KPa),皮肤弹性减退,两眼凹陷,前囟下陷,腹胀,肠鸣音减弱,腹壁反射消失,膝反射迟钝,四肢凉。 实验室检查:血清Na+ 1 25mmol/L ,血清K +3 .2mmol/L 。 问:该患儿发生了何种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为什么? 参考答案: 患儿发生了低渗性脱水和低钾血症。 一、低渗性脱水: 1、病史:呕吐、腹泻、不能进食, 4 天后才入院,大量失液、只补水,因此从等渗性脱水转变为低渗性脱水。 2、体检:皮肤弹性减退、两眼凹陷、前囟下陷,为脱水貌的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清Na+125mmol/L(<130mmol/L) 二、低钾血症: 1、病史:呕吐、腹泻、不能进食------ 钾摄入不足、消化道丢失钾(小儿失钾的主要途径是胃肠道);补葡萄糖使细胞外钾转移到细胞内。 2、体检:精神萎靡,腹胀,肠鸣音减弱,腹壁反射消失,膝反射迟钝--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的表现。 3、实验室检查:血清K + 3 . 2mmol/L(<3 . 5mmol/L)

病理生理学试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A型题 1.病理生理学是 A.以动物疾病模型阐述人类疾病规律的学科 D.解释临床症状体征的桥梁学科 B.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E.多种学科综合解释疾病规律的边缘学 C.从形态角度解释病理过程的学科科 [答案]B [题解]病理生理学属病理学范畴,主要从功能代谢角度揭示疾病本质的学科。 2.病理生理学主要教学任务是讲授 A.疾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 D.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 B.动物身上复制的人类疾病过程 E.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及其机理解释 C.临床诊断治疗的理论基础 [答案]D [题解]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共同规律和机制,也研究各种疾病的特殊规律和机制。但病理生理学的教学任务是讲授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共同规律)。 3.病理生理学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 A.流行病学调查 D.推理判断 B.动物实验研究 E.临床实验研究 C.临床观察病人 [答案]B [题解]病理生理学研究成果可来自动物实验、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等,但主要来自动物实验。 4.不同疾病过程中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病理性改变称为 A.病理状态 D.病理障碍 B.病理过程 E. 病理表现 C.病理反应 [答案]B [题解]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变化,又称基本病理过程。 5.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 A.诊断疾病

D.研究疾病的归转 B.研究疾病的表现 E.探索治疗疾病的手段 C.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 [答案]C [题解]病理生理学属于病理学范畴,主要从功能和代谢角度揭示疾病的机制与规律,阐明疾病的本质。 6.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A、缺氧 B、创伤性休克 C、酸碱平衡紊乱 D、呼吸衰竭 E、水肿 [答案]D [题解]呼吸衰竭属于临床综合征,不是病理过程。 二、名词解释题 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 [答案] 属于病理学范畴,是从功能、代谢的角度来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制,从而阐明疾病本质的一门学科。 2.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 [答案] 存在于不同疾病中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与形态结构的变化。 3.综合征(syndrome) [答案] 在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成套的有内在联系的体征和症状,称为综合征,如挤压综合征、肝肾综合征等。 4.动物模型(animal model) [答案] 在动物身上复制与人类疾病类似的模型,这是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之一。 三、简答题 1.病理生理学总论的研究范畴是什么 [答题要点]主要研究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中的普遍规律。 2.什么叫基本病理过程 [答题要点]基本病理过程又称典型的病理过程,是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3.什么是病理生理学各论 [答题要点]各论又称各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主要叙述几个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病理过程,如心衰、呼衰、肾衰等。 四、论述题 1.病理生理学研究的范畴是什么?病理生理学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题要点]病理生理学研究的范畴很广,包括:①病理生理学总论; ②典型病理过程;③各系统的病理生理学;④各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和⑤分子病理学。 我国病理生理学目前的教学内容是研究疾病共性的规律,仅包括病理生理学总论、病理过程及主要系统的病理生理学。 2.为什么说医学研究单靠临床观察和形态学研究是有局限性的?试举例说明。 [答题要点]①临床观察与研究以不损害病人健康为前提,故有局限性;②形态学研究一般以病理标本和尸体解剖为主,难以研究功能和代谢变化。 举例:休克的微循环学说、肿瘤癌基因研究、酸碱失衡的血气分析等。 五、判断题 1.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和机制的科学。( )

病理生理学期末试题

一、A型题 ┌──────────────────────────┐ │ 每道题下面均A、B、C、D、E五个备选答案,答题时│ │ 只许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 │ 号的相应字母划一黑线,以示正确回答。(每题0.5分)│ └──────────────────────────┘ 1. 肥大心肌细胞的表面积相对不足的主要危害是: A.影响细胞的进一步增大 B.影响细胞的分裂成熟 C.影响细胞吸收营养物质 D.影响细胞氧供 E.影响细胞转运离子的能力 2. 下列指标中哪项能够反映左心室的后负荷变化 A.中心静脉压 B.平均主动脉压 C.肺动脉楔压 D.肺总阻力 E.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3. 急性心力衰竭时下列哪项代偿方式不可能发生过? A.心率加快 B.心脏紧张源性扩张 C.交感神经兴奋 D.心肌肥大 E.血液重新分配 4. 低输出量性心衰时下列哪种变化不可能发生 A.外周血管阻力降低 B.心肌收缩力减弱 C.心室残余血量增多 D.循环时间延长 E.休息时心率加快 5. 心肌肥大不平衡生长的组织学特征是 A.毛细血管总数增多 B.毛细血管间距减少 C.闭合状态的毛细血管开放 D.单位重量心肌毛细血管数减少 E.以上都不是 6. 下列指标中哪一项能够反映右心室的前负荷变化 A.平均主动脉压 B.肺动脉楔压 C.右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D.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 E.心输出量 第2页 ---------------------------------------------------------------------------- 7. 下列哪种措施可减少肠内氨生成 A.利尿剂 B.给氧 C.酸灌肠 D.输液 E.补碱 8. 哪种措施可使血氨降低 A.慎用催眠、麻醉、镇静药 B.左旋多巴 C.高支链氨基酸溶液 D.胰岛素 E.新霉素 9. 氨中毒时,脑内能量产生减少的另一机制是 A.苹果酸穿梭系统障碍 B.脂肪酸氧化不全 C.酮体利用减少 D.磷酸肌酸分解减慢 E.糖酵解过程增强

病理生理学病例讨论

酸碱平衡紊乱病例讨论 患者,男,45岁,患糖尿病10余年,昏迷状态入院。体检:血压90/40mmHg,脉搏101次/分,呼吸28次/分。 血常规:MCV 75fL、HCT 0.65L/L,其他未见异常。 生化检验:血糖10.1mmol/l、β-羟丁酸 1.0mmol/L、尿素8.0mmol/L、K+ 5.0mmol/L、Na+ 160mmol/L、Cl- 104mmol/L;pH 7.136、PaCO2 30mmHg、PaO2 75mmHg、BE -18.0mmol/L、HCO3-9.9mmol/L、AG35mmol/L;尿:酮体(+++),糖(+++),酸性;脑脊液常规检查未见异常。 经静脉滴注等渗盐水,以低渗盐水灌胃,静脉滴注胰岛素等抢救措施,6小时后,病人呼吸平稳,神志清醒,重复上述检验项目测定,除血K+为3.4mmol/L偏低外,其它项目均接近正常,临床以慎重地补钾,并适当减用胰岛素继续治疗。数月后,病人病情得到控制。 讨论题: 1、该患者是否发生了酸碱平衡紊乱?原因和机制是什么? 2、该患者的血气变化如何分析? 3、如何解释该患者血K+的变化?

心功能不全病例讨论 既往史:高血压病史30余年,最高血压220/110mmHg,平时间断服用复方降压片、降压O号等药物,血压控制情况不详。 患者男,80岁主诉:反复胸闷,憋气10年,加重伴喘息1周现病史:患者10年前因胸痛就诊于当地医院,诊断为急性前间壁心梗,住院治疗1月后好转出院。2月后因受凉出现咳嗽、咳少量白痰,无发热、胸痛,无喘息,伴轻度胸闷、气短,无心悸,无双下肢水肿,无夜间不能平卧。在当地医院就诊,考虑“心功能不全”,经治疗好转。此后,间断服用地高辛、利尿剂。10年间反复出现胸闷、憋气,多于快走或一般家务劳动时出现,时伴咳嗽、咳白黏痰,偶有双下肢水肿,平卧困难,经休息、口服地高辛、速尿等药物后可逐渐缓解。 半月前,进食后出现右肋下疼痛,为隐痛,无放散,伴恶心,曾呕吐数次,为胃内容物,无发热、皮肤巩膜黄染,食欲差,自觉尿量减少1000ml/日。患者未予诊治。一周前,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喘憋、夜间不能平卧,伴双下肢水肿,咳嗽,咳黄色黏痰,痰中少量血丝,无发热。患者自服地高辛、速尿后效果不明显。自发病以来,患者精神弱,食欲差,尿量减少,睡眠欠佳。一天前来医院急诊。 体检:体温:36.3℃呼吸:25次/分脉搏:90次/分 BP:120/90mmHg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85083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1.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一门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2.病理过程pathologic process[?p?θ??l?d?ik ?pr?uses]:指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异常变化。 3.循证医学(EBM):指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4.健康(health):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且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全良好状态。 5.疾病(disease):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6.病因: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赋予疾病特征或决定疾病特异性的因素。 7.遗传易感性(genetic susceptibility)遗传因素所决定的个体患病风险. 8.过敏反应免疫系统对抗原发生异常强烈的反应,致使组织细胞损伤和生理功能障碍。 9.完全康复(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所发生的损伤性变化完全消失,机体的自稳调节恢复正常。 10.不完全康复(Incomplete recovery):指疾病时的损伤性变化得到控制,但基本病理变化尚未完全消失,经机体代偿后功能代谢恢复,主要症状消失,有时可留后遗症。

11.死亡(death):指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12.脑死亡(brain death):全脑功能(包括大脑、间脑、脑干)不可逆的永久性丧失以及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13.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失钠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onatremia)。 14.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失水多于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 15.脱水热:严重高渗性脱水时,尤其是小儿,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受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称之为脱水热。 16.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 17.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患者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又称为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 18.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 19.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病理生理学试题1

. 第一章绪论 选择题 A型题 1.病理生理学研究的是 A.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 B.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C.患病机体形态结构变化的科学 D.患病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E.疾病的表现及治疗的科学 [答案]D 2.病理生理学总论内容是 A.讨论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B.讨论典型病理过程 C.研究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和代谢和结构的变化D.单纯讨论疾病的概念 E.讨论系统器官的总体改变 [答案]A 3.基本病理过程是指 A.讨论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B.讨论典型病理过程 C.研究某个系统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D.单纯讨论疾病的概念 E.讨论系统器官的总体改变 [答案]B 4.病理生理学各论是指 A.讨论病因学和发病学的一般规律 B.讨论典型病理过程 C.研究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D.单纯讨论疾病的概念 E.讨论系统器官的病理生理学 [答案]E 5.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A.发热 B.水肿 C.缺氧 D.心力衰竭 E.代谢性酸中毒 [答案]D 6.病因学的研究是属于 A.病理生理学总论内容

B.基本病理生理过程内容 C.病理生理学各论的内容 D.疾病的特殊规律 E.研究生物因素如何致病 . . [答案]A 7.病理生理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是 A.病人 B.病人和动物 C.疾病 D.动物实验 E.发病条件 [答案]D B型题 A.各个疾病中出现的病理生理学问题 B.多种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病理变化 C.疾病中具有普遍规律性的问题 D.重要系统在不同疾病中出现的共同的病理生理变化E.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动态变化及机制 1.各系统病理生理学主要研究的是 2.基本病理过程主要研究的是 3.疾病概论主要研究的是 [答案]1D 2B 3C C 型题 A.呼吸功能衰竭 B.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C.两者均有 D.两者均无 1.基本病理过程包括 2.系统病理生理学包括 [答案]1B 2A x 型题 1.病理生理学主要从什么方面来揭示疾病的本质 A功能方面 B形态方面 C代谢方面 D细胞结构方面 E超微结构方面 [答案]AC 2.病理生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包括 A.临床观察

上海交通大学病理生理学期末试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 二OO 年二OO 学年第一学期级年制医学专业 _病理生理学_课程学期末试题 考试日期 ______ 级___________专业____大班________小班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 一、名词解释(每题1.5分《翻译0.5分,解释名词1分》,共9分) 1.Hypokalemia 2.Anion gap,AG 3.Edema 4.DIC 5.Exogenous cases HE 6.Death domain, DD 二、是非题(每题1分,共6分)(对用“+”;错用“-”表示) 1 1.大量丢失低渗液或纯水是引起高渗性脱水的基本原因之一。 2.p53基因突变可导致p21cip1转录丧失,使CDK2受抑制缺失,易导致肿瘤 的发生。 3.高排低阻型休克时,由于患者皮肤是温暖的,所以不存在组织细胞缺氧。 4.在多种不同原因作用下,凝血因子FⅫ激活是引起DIC发病的主要机制。 5.发生右心衰竭时,临床表现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 6.严重肝功能障碍时,体内胰高血糖素增加可导致大量AAA进入脑内引起 肝性脑病。 请把是非题答案填入下方括号内:

1();2();3();4();5();6()。 三、填充题(每空格0.5分,共20分)※※答案写在每题下相应数号的空格内内 1.血管内外体液交换失平衡引起水肿的主要原因和机制,包括①;②; ③和④。 ①;②; ③;④。 2.根据缺氧的原因与血气变化特点,可把缺氧分为四种单纯性缺氧类型:①; ②;③;④。 ①;②; ③;④。 3.严重呕吐大量丢失胃液时,引起的酸碱平衡紊乱为①,其发生的最主要机制与②的大量丢失有关。 ①;②。 4.目前认为,EP可能通过三种途径:①,②,③作用于体 温调节中枢引起调定点升高,导致机体发热。 ①;②;③。 5.诱生性HSP的主要功能与应激时①有关,保护细胞②,加速修复。 ①;②。 6.氧自由基,属于活性氧的一种,包括①和②。 ①;②。 7.在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休克早期微血管收缩主要因素是①;休克期微血管扩张的主要原因是②;休克晚期微血管麻痹原因是③。 2 ①;②;③。 8.在凝血系统的激活中①和②这二个因素在DIC发病机制中起着非常 重要的作用。 ①;②。 9.呼吸衰竭的病因和发病机制是①或(和)②。 ①;②。

十二道病理生理学病例分析附答案

十二道《病理生理学》病例分析(附答案) 病理生理学》病案分析试题 一、病例思考(水电) 患者女性,16岁,因心慌、气短1年,咳嗽、咯血、腹胀和尿少2周入院。 入院后经各种检查诊断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功能Ⅳ级,肺部感染。实验室检查: 血K+4.6mmol/L,Na+144mmol/L,Cl-90mmol/L,HCO- 329mmol/L。住院后给予强心、利尿(氢氯 噻嗪25mg/次,3次/日)、抗感染治疗,并进低盐食物。治疗7天后,腹胀、下肢浮肿基本消失,心衰明显改善。 治疗18天后,心衰基本控制,但一般状况无明显改善,且出现精神萎靡不振、嗜唾、全 身软弱无力、腹胀、恶心、呕吐、不思进食及尿少等,并有脱水现象;血 K+2.9mmol/L,Na+112mmol/L,Cl-50.9mmol/L,HCO- 335.7mmol/L。立即给予静脉补充含氯化钾的 葡萄糖盐水。5天后,一般状况明显好转,食欲增加,肌张力恢复,尿量亦逐渐正常;血 K+4.4mmol/L,Na+135mmol/L,Cl-91mmol/L,HCO- 330mmol/L。 讨论题: 1、引起患者出现低血钾、低血钠的原因有哪些? 2、哪些症状与低血钾有关?说明其理由。为什麽需补钾5天后病情才好转? 3、患者是否合并酸碱平衡紊乱?是何原因引起?为何种类型? 二、病例思考(酸碱)

限于篇幅,不再另加病例。病例一、二、和三分别见A型选择题30、31和32。请分别 分析这些患者体内的酸碱平衡状况。 病例一、某慢性肺气肿患者,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结果如下:pH7.40,PaCO2 8.9kPa(67mmHg),[HCO- 3]40mmol/L,[Na+]140mmol/L,[Cl-]90mmol/L. 病例二:某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因上腹部不适呕吐而急诊入院,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 定结果如下:pH7.40,PaCO25.9kPa(44mmHg),[HCO3-]26mmol/L,[Na+]142mmol/L, [Cl-]96mmol/L。 病例三:某重症肺心病伴下肢浮肿患者应用速尿治疗两周后,作血气分析及电解质测定, 结果如下:pH7.34,PaCO28.8kPa(66mmHg),[HCO3-]36mmol/L,[Na+]140mmol/L, [Cl-]75mmol/L. 三、病例思考(缺氧) 患者女性,45岁,菜农。因于当日清晨4时在蔬菜温室为火炉添煤时,昏倒在温室里。2 小时后被其丈夫发现,急诊入院。患者以往身体健康。体检:体温37.5℃,呼吸20次/min,脉搏110次/min,血压13.0/9.33kPa(100/70mmHg).神志不清,口唇呈樱红色。其他无异常发 现。实验室检查:PaO212.6kPa,血氧容量10.8ml%,动脉血氧饱和度95%,HbCO30%。入院后立 即吸O2,不久渐醒。给予纠酸、补液等处理后,病情迅速好转。 请问: 1、致患者神志不清的原因是什么?简述发生机制。 2、缺氧类型是什么?有哪些血氧指标符合? 四、病例思考(发热) 病例一:李××,男,19岁,因“转移性右下腹痛1天”入院,有右下腹压痛,结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和机制的科学。重点研究疾病中功能和代谢的变化。 沟通临床和基础医学的“桥梁”性学科。 病理过程(pathological process,基本病理过程):多种疾病中可能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如低钾血症,水肿等。 综合征(syndrome,各论):体内几个主要系统的某些疾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常见而共同的病理过程,临床上称其为~ 健康(health):不仅没有疾病,而且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强壮体魄+健全的心理精神状态。 疾病(disease):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个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有规律过程,体内有一系列功能、代谢和形态的改变,临床出现许多不同的症状与体征,机体与外环境间的协调发生障碍。简言之,疾病时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受病因损害作用后,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 死亡(death):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以脑死亡(brain death)为标准(枕骨大孔以上全脑死亡)。脑死亡标准:呼吸心跳停止(特别是自主呼吸停止);不可逆性深昏迷;脑干神经反射消失(瞳孔对光、角膜、咳嗽、吞咽反射等);瞳孔散大或固定;脑电波消失,成平直线;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诱因(precipitating factor):能加强病因作用或促进疾病发生的因素称为~ 分子病:基因突变引起分子病。如血友病。 染色体病:染色体引起~ 高渗性脱水(hypertonic dehydration):又称低容量性高钠血症(hypovolemic hypernatremia),特点:失水>失钠,血清Na+浓度>150mmol/L,血浆渗透压>310mmol/L,细胞内外液量均减少。原因:水摄入减少;水丢失过 多。影响:口渴;有脱水症;细胞内液向外液转移;尿量减少、尿比重增高。 低渗性脱水(hypotonic dehydration):也称低容量性低钠血症(hypovolemic hypnatremia),特点:失钠>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原因:肾内或肾外丢失大量 的液体或液体积聚在第三间隙后处理措施不当所致,如只补水不补盐。影响:细胞外液减少,易发生休克; 血浆渗透压降低,无口渴感,饮水减少;经肾失钠-尿钠增多,肾外失钠-尿钠减少。 等渗性脱水(isotonic dehydration):特点:失钠=失水,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仍在正常范围。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等等渗性液体的大量丢失所造成的血容量减少,均可致等渗性脱水。不处理-高渗 性脱水(不感蒸发+呼吸等丢失水分);补给过多低渗溶液-低渗性脱水。 水中毒(water intoxication):又称高容量性低钠血症(hypervolemic hyponatremia),特点:血钠下降,血清Na+浓度<130mmol/L,血浆渗透压<28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原因:主要是多过的低渗性体液在体内潴留造成细胞内外液量都增多,引起重要器官功能严重障碍。影响:细胞外液量增加,血液稀释;细胞内水肿;CNS症状;尿量早期增加,尿比重(指在4℃条件下尿液与同体积纯水的重量之比,取决于尿中溶解物质的浓度,与固体总量成正比,常用来衡量肾脏浓缩稀释功能)下降;体重增加。 低钾血症(hypokalemia):血清钾浓度低于3.5mmol/L称为~ 但体内钾总量不一定少,但多数情况,低钾血症伴有缺钾。原因:钾摄取不足;钾丢失过多;细胞外钾转入细胞内;毒物中毒;低钾性周期性麻痹。影响:神经肌肉松弛-超极化阻滞状态腱反射减弱,呼吸肌麻痹,消化道运动降低;体外性低血压。心肌-3高1低:收缩性减弱,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增高。 高钾血症(hyperkalemia):血清钾浓度高于5.5mmol/L称为~ 极少伴有细胞内钾含量的增高,未必总是伴有体内钾过多。原因:钾摄入过多;钾排出减少;细胞内钾转运到细胞外;假性高钾血症。影响:神经肌肉-兴奋性先增高后降低,去极化阻滞状态,肌肉软弱无力至迟缓性麻痹;心肌-3低1高:兴奋性增高(严重时降低),收缩性、自律性、传导性降低。 反常性酸性尿(paradoxical acidic urine):低钾血症合并代谢性碱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减少,泌H+增多,尿液呈酸性的现象。 反常性碱性尿(paradoxical alkaline urine):高血钾合并代谢性酸中毒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泌K+增多,泌H+减少,尿液呈碱性的现象。 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原因: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平衡 脱水热:高渗性脱水严重患者,尤其小儿,由于从皮肤蒸发的水分减少,使散热收到影响,从而导致体温升高,即~

病理生理学试题

课程名称:病理生理学 班级:临床医学10级(3)学号:1004505301 姓名:杨晶晶 一、A型题(20×1=20分)从5个选项中选择1个最佳答案 1.死亡的概念是指( D ) A.心跳停止B.呼吸停止C.各种反射消失D.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E.体内所有细胞解体死亡 2.重度高钾血症时,心肌的( D ) A.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B.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C.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D.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E.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 3.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患者的处理原则是补充( B) A.5%葡萄糖液液 B. 0.9%NaCl C.先3%NaCl液,后5%葡萄糖液 D. 先5%葡萄糖液,后0.9%NaCl液 E.先50%葡萄糖液后0.9%NaCl液. 4. .下列那个因素与肾脏滤过功能障碍无关(B) A.肾血流量减少B.肾髓质高渗环境破坏C.有效滤过压降低 D.膜通透性改变E.滤过面积减少 5.酸碱失衡是机体发生的最快的调节方式是:(A) A.血浆缓冲B呼吸代偿C细胞内缓冲D肾脏代偿E骨骼缓冲 6.一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气分析可见:pH 7.28,PaCO2 3.7kPa(28mmHg),HCO3ˉ 17mmol/L,最可能的酸碱平衡紊乱类型是 ( D) A.代谢性酸中毒 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 D.呼吸性碱中毒 E.以上都不是 7.影响动脉血氧含量的主要因素是( B ) A.细胞摄氧的能力B.血红蛋白含量C.动脉血CO2分压D.动脉血氧分压E.红细胞内2,3-DPG含量 8.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是( A) A.吸入气氧分压减少B.肺血管扩张C.肺小动脉不均一性收缩 D.外周化学感受器受抑制 E.肺循环血量增加 9.下列不属于内生致热源:(C) A.白细胞致热源B干扰素C5-羟色胺D肿瘤坏死因子E巨噬细胞炎症蛋白 10. .死亡受体(如I型TNFa受体)介导细胞凋亡主要通过激活( E) A.蛋白激酶A(PKA) B.Ca2+/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 C.蛋白激酶C(PKC)

病理生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1、疾病:病因与机体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损伤与抗损伤斗争的过程,集体因自稳调节紊乱出现一系列功能 、代谢和形态改变的异常生命活动。 2、脑死亡:集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包括枕骨大孔以上的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 3、健康:没有疾病和痛苦,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4、病理过程:也叫基本病理过程,或典型病理过程,指多种疾病中肯出现的、共同的成套的功能、代谢和结构的变化。 1、水中毒:有叫高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为血清钠浓度小于130mmol/l,血浆渗透压低于290mmol/l,但体钠总量正常或增多,有水潴留使体液量明显增多。 1、水肿(edema):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的病理过程称为水肿。 2、漏出液(transudate):体液比重低于1.015、蛋白含量低于2.5g/%、细胞数少于500个/100ml的水肿液 3、渗出液(exudate):体液比重比重高于1.018、蛋白含量可达3g/%~5g/%,细胞数大于500个/100ml的水肿液。 1、代酸:细胞外液H+增加和(或)HCO3-丢失,引起的血浆HCO3-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2、呼酸:CO2排出障碍或CO2吸入过多,引起血浆血浆H2CO3浓度升高的酸碱平衡紊乱。 3、代碱:细胞外液碱增多或H+丢失,引起的血浆HCO3-增多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4、呼碱:肺通气过度引起血浆H2CO3浓度原发性减少为特征的酸碱平衡紊乱。 1、血液性缺氧(hemic hypoxia)是由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血氧含量减少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而导致组织缺氧。此时动脉血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均正常,故又称等张性低氧血症(isotonic hypoxemia) 2、循环性缺氧(circulatory hypoxia)是指因组织血流速度减慢,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不足引起的缺氧,又称低动力性缺氧。 3、低张性缺氧(hypotensive hypoxia):主要表现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氧含量减少,氧饱和度降低,组织供氧不足,又称或缺氧性缺氧。 1、发热(fever):机体在致热原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临床上以体温升高0.5℃为标准。 2、过热(hyperthermia):体温调节功能障碍、散热障碍或产热器官功能在异常,导致机体产热和散热失蘅而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3、内生致热原(EP):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产生和释放的能够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 4、内毒素(endotoxin)是一种有代表性的细菌致热原(bacterial pyrogen)。其活性成分是脂多糖,它由3个部分组成:O-特异侧链、核心多糖和脂质A。其中脂质A是致热的主要成分。 1、细胞凋亡:由体内外因素触发细胞内预村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死亡过程。 2、凋亡小体:细胞凋亡过程中,细胞膜内陷,将细胞自行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小体,这种小体有完整膜结构,含部分细胞质、细胞器和破碎的细胞核成分。 1、应激:机体在应激原作用下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 2、热休克蛋白(HSP):热应激或其他应激细胞新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他主要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属于非分泌型蛋白质。 1、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使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引起以广泛的微血栓形成和凝血机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过由于微血管堵塞、凝血因子消耗和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临床表现为严重的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及贫血。 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microangiopathic hemolytic anemia):DIC时,微血管病变引起溶血性贫血,红细胞因为受到微血管内纤维蛋白丝切割、挤压而引起破裂。外周血中出现各种裂体细胞。 1、休克(shock):各种强力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急性循环衰竭,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