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2·1水资源的概念

水资源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声场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水,既包括数量和质量的含义,又包括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一般认为,水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上的水资源实质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利用的淡水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以称为水资源。

2·2水资源的特性

资源的循环性,储量的有限性,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利用的多样性,利害的双重性

2·3全球水量平衡与流域平衡中蒸发量、降水量和径流量之间的关系

全球水量平衡:陆地蒸发量=陆地降水量-入海径流量+陆地研究时段内需水量的变量

流域水量平衡: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径流量+年蒸发量

2·4水量平衡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有助于了解水循环各要素的数量关系,估计地区水资源数量,以及分析水循环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确定水资源的合理利用量。

2·5全球水资源面临问题

水量短缺严重,供需矛盾尖锐;水资源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突出

2·6中国水资源特征:时空变化极大,分布极不均匀

空间分布特征:降水、河流分布的不均匀性(降水和合川径流的地区分布不均匀,水土资源组合很不平衡);地下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地形特点西高东低,昆仑秦岭山脉成为我国

南北方的分界线)。

时间分布特点: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影响明显,降水年内分配不均匀,年纪变化大,苦水年和丰水年连续发生。最大降水量和最小降水量相差悬殊。

2·7中国水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关键问题是: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水污染严重。其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造成水质恶化速度加快。水质性缺水问题严重困扰着水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灌浆在于水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正确评价,供需平衡的合理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的合理布局,节水技术与措施的有效实施,实现防止、控制和治理水污染,缓解水资源短缺的压力,实现水资源的有效保护、持续利用和良性循环。

3·1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降水、径流和蒸发。

3·2河川径流补给方式:雨水补给(主要);地下水补给(25%~30%);冰川融雪水补给(1.9%)。

径流的时空分布:径流的区域分布(年径流深度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径流量的动态变化(取决于降水量的多年变化,受径流补给类型及流域内地貌、地质和植被等条件综合影响);年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关键取决于河川径流补给来源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3·3河流径流的表示方法

流域上的降水,出去损失后,经由地面和地下途径汇入河网,形成流域出口断面的水流,成为河流径流,简称径流。径流随时间变化的过程,成为径流过程。可分为地表径流(降水径流、雪融水径流、冰融水径流)和地下径流(夹带泥沙称为固体径流)。

表示径流特征值主要有:流量Q,径流总量Wt(=Q·t),径流模数M(=Q/F,F为流域面积),径流深度Rt(=Wt/1000F),径流系数α(=R/P<1)。

3·4蒸发的形式:路面蒸发和水面蒸发;水面蒸发主要反应当地大气蒸发能力,与当地降水量关系不大,主要影响因素有气温、湿度、日照、辐射、风速等。路面蒸发量受真方法能力和降水条件两大因素的制约。

干旱指数γ=E。/P,水面蒸发量E与年降水量之间P的比值。

3·5地下水:埋藏在地表以下空隙(裂隙,孔隙,溶隙)中的水

形成的基本条件是岩石的空隙性,空隙中水的存在形式,具有储水和给水功能的含水层的存在

岩石中水的存在形式:结合水、重力水、毛细水(半自由水)。

形成含水层的基本条件:岩层要具有能容纳重力水的空隙;具有储存和聚集地下水的地质条件;具有充足的补给来源。

3·6地下水的分类

含水层的空隙性质:孔隙水,裂隙水,岩溶水

按埋藏条件:上层滞水(矿化度较低,但接近地表,易受污染,最为饮用水源是必须交易注意);潜水(含水层上面不存在隔水层,直接与包气带相接,水量不稳定,易受污染);承压水(含水层上面有隔水层,不具有自由水面,并承受一定压力,埋藏区和补给区不一致,动态变化较稳定,不易受地面污染,富水性好)

3·7地下水补给来源: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渗入,以及大气中水汽和土壤中水汽的凝结,在一定条件下尚有人工补给。

地下水的排泄方式:泉,河流,蒸发,人工排泄

3·8地下水运动表现为迟缓的流速,层流和紊流,非稳定、缓变流运动。

运动规律:线性渗透规律(达西定律Q=K·Aw·(H1-H2)/L)非线性渗透定律(哲才公式Q=K·Aw·根号J)

3·9水资源的分区

原则:区域地理环境条件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流域完整性;考虑行政与经济区划界线;与其他区划尽可能协调。

方法:根据各地气候条件和地质条件分区;根据天然流域分区;根据行政区分区

3·10地表水资源数量评价内容:单站径流资料统计分析;主要河流年径流量计算;分区地表水资源量计算;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人类活动对河流径流的影响分析。

3·11河流水文现象

基本特征:周期性,确定性和随机性,区域性。

计算方法:成因分析法,地理综合法,数理统计法。

3·12样本资料要求:一致性,代表性,可靠性,独立性

年径流量;一个年度内通过河流某个断面的水量,成为该断面以上流域的年径流量

多年平均年径流量:利用数理统计方法求出实测个年径流量的均值

正常年径流量:随着统计实测资料年数的增加,年径流量的均值将区域一个稳定的数值

设计年径流量:通过河流某指定断面对应于设计频率的年径流量

分区地表水资源数量:区内降水形成的河流径流量,不包括入境水量。

地表水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包括径流地区分布特征、径流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分配情况。

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在经济合理、技术可能及满足河道内用水并估计下游用水的前提下,通过蓄、引、提等地表水工程可能控制利用的河道一次性最大水量(不包括回归水的重复利用)

3·13典型年的选择原则

选择年径流量接近平均年径流量或对应某一频率的设计年径流量的年份作为典型年。选择分配情况不利的年份作为典型年。

3·14地下水资源分类

补给量:指天然或开采条件下,单位时间进入含水层(带)的水量,包括地下水的流入,降水渗入,地表水渗入,越流补给,人工补给。

存储量:指存储在含水层中的重力水体积

可利用资源(允许开采量)指具有现实意义的地下水资源。即通过技术经济合理的取水构筑物,在整个开采期内水量不会减少,动水位不超过设计要求,水质和水温度化在允许范围内,不影响已建水源的正常开采,不发生危害性的环境地质问题,并符合现行法规规定的条件下,从水文地质单元或水源的范围内能够取得的地下水资源。

尚难利用的资源:指具有经济意义的地下水资源,但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在一个地区开采地下谁,将在技术经济环境或法规方面出现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限制,目前难以利用的地下水资源。

3·15允许开采量分级

A级,扩建勘探:用于水源的合理开采及改建、扩建工程设计。

B级,勘探阶段:最为水源地及其具体工程建设设计的依据。

C级,详查阶段:用于水源地及其主体工程的可行性研究。

D级和E级,分数普查和区调阶段:分别用于水源地规划和大区远景规划,对地下水允许开采量只要求概算。

3·16地下水资源评价

内容:地下水资源评价;地下水水质评价;开采技术条件评价;开采后果评价。

原则:“三水”转化,统一考虑与评价的原则;利用储存量以丰补欠的调节平衡原则;考虑人类活动,化害为利原则;不同目的和不同水文地质条件区别对待原则;技术经济环境综合考虑原则。

3·17地下水资源允许开采量计算

方法:解析法;数值法(数学模型的选择,水文地质条件概化,计算域的离散,模型的识别与检验,允许开采量的数值预报);开采实验法,补偿疏干法,水平衡法,相关分析法。

3·18如何描述开采实验的稳定状态

在长期抽水过程中,动水位达到设计水位降值并趋近稳定状态,抽水量大于或等于需水量,停抽后,水位能较快地恢复原始水位。

非稳定状态:在按需求量长期抽水过程中动水位已经超过设计水位下降值,仍未稳定,停抽后水位有所恢复,但打不到天然水位,表明抽水量已超过开采条件下的补给,按需水量开采没有保证。

4·1水中物质组分可分为:悬浮,溶解物和胶体物质。

4·2水质指标:物理的,化学的,生物学的

物理性水质指标:感官物理性状指标,如温度、色度、嗅和味、浑浊度、透明度等;其他的物理性水质指标,如总固体、悬浮固体、可沉固体、电导率等。

化学想水质指标:一般的化学性水质指标,如pH,碱度,硬度,各种阳离子,各种阴离子,总含盐量,一般有机物质等;有毒的化学性水质指标,如各种重金属,氰化物,多环芳烃,卤代物,各种农药等;氧平衡指标,如溶解氧DO,化学需氧量COD,生物需氧量BOD,总需氧量TOD。

生物学水质指标:一般包括细菌总数,总大肠菌数,各种病原细菌,病毒等。

4·3生活饮用水质评价

水的物理性状评价:无色无味无臭不含可见物及清凉可口

水的普通盐类评价:

水的有毒物质限定:

对细菌学指标的限制:细菌总数不超过100个每毫升,大肠杆菌数每升不超过3个

4·4锅炉用水评价

成垢作用:锅垢包括硬质的垢石(硬垢)和软质的垢石(软垢),硬垢主要有碱土金属的碳酸盐、硫酸盐以及硅酸盐构成,附壁牢固,不易清除;软垢有悬浊物质及胶体物质构成,易于洗刷冲除。

起泡作用:水沸腾时产生大量气泡的作用。主要是水中已溶解的钠盐、钾盐以及油脂和悬浮物受炉水的碱度作用发生皂化的结果

腐蚀作用:水通过化学的、物理化学的或其他作用对材料的侵蚀破坏。

4·5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评价

水温适宜,不超过35度;水中所含的盐类成分和多少;盐碱度及水中有毒物质的含量。

5·1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定义:在一定范围内(行政、经济区域或流域)不同时期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的供求关系分析。

目的:一是通过可供水量和需水量的分析,弄清楚水资源总量的供需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是通过不同时期不同部门的供需平衡分析,预测未来,了解水资源余缺的时空分布,三是针对水资源的供需矛盾,进行开源节流的总体规划,明确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主要目标和方向,以期实现水资源的长期供求计划。

意义: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获得最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量和水质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同时在维护水资源的自然功能,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合理充分的利用水资源,使得经济建设和水资源保护同步发展。

原则:近期和远期相结合;流域与区域相结合;综合利用和保护相结合。

方法:典型年法;水资源系统动态模拟法

5·2区域划分原则:

尽量按流域、水系划分,对地下水开采区应尽量按统一水温地质单元划分,这样便于算清水帐;尽量照顾行政区划的完整性,便于资料的收集和统计,有利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的决策和管理;尽量不打乱供水、用水、排水系统。

方法:应逐级划分,即把要研究的区域划分若干个一级区,每一个一级区又划分为若干个二级区,以此类推,最后一级区称为计算单元,分区面积的大小根据需要和实际的情况而定。

5·3可供水量:指不同水平年、不同保证率或不同频率条件下通过工程设施课提供的符合一定标准的水灵,包括区域内的地表水、地下水、外流域的调水、污水处理回用和海水利用等。

影响因素:来水条件,用水条件,工程条件,水质条件

5·4需水量:分为河道内用水和河道外用水(包括城市用水和农业用水,其中城市用水又分为工业用水和生活用水)

5·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分类

从分析范围考虑可分为:计算单元的供需分析;整个区域的供需分析;河流流域的共需分析

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现状供需分析;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水平年)的供需分析

从供需分析的深度可分为不同发展阶段(水平年)的一次供需分析,二次供需分析

按用水的性质:河道外用水的供需分析,河道内用水的供需分析

5·6水资源供需平衡动态模拟

内容:基本资料的调查和分析,水资源系统管理调度,水资源系统的管理规划

与典型年法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该方法不是对某一个别的典型年进行分析,而是在较长时间系列里对一个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的动态变化进行逐个时段模拟和预测,因此可以综合考虑水资源系统中各因素随时间变化及随机性而引起的供需动态变化;该方法不仅可以对整个区域的水资源进行动态模拟分析,由于采用不同子区和不同水源之间的联合调度,能考虑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转化,因此该方法除能够反映出时间上的动态变化外,还能反映出地域空间上的水供需的不平衡性;该方法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中的模拟方法,仿真性好,能直观形象的模拟复杂的水资源供需关系和管理运行方面的功能,可以按不同调度及优化的方案进行多方案模拟,并可以对不同方案的供水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评价分析,便于了解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供需状况以及采取对策所产生的效果,是的水资源在整个系统中,得到合理的利用,这是典型年法不可比的。

5·7水资源供需平衡动态模拟步骤:

模型的建立:变量选择,确定有关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

模型的调参和检验:调参采用用历史数据反求参数的方法,检验的一般方法是输入与求参不同的另一套历史数据,运行模型并输出结果,看起与系统记录是否吻合;

模型运行方案的设计:这应考虑模型中所采用的水文系列,开源工程中的不同方案和开发次序,不同用水部门的配水或不同小区的配水方案的选择,不同节流方案不同经济发展速度和用水指标的选择。

6·1地表水作为供水水源的主要特点:水量大,总溶解固体含量较低,硬度一般较小,适合于作为大型企业大量用水的供水水源;时空分布不均,受季节影响大;保护能力差,容易受污染;泥沙和悬浮物含量较高,常需净化处理后才能使用;取水条件及取水构筑物一般较复杂。

6·2水源地选择原则:水源选择前,必须进行水源的勘测;水源的选用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后综合考虑确定;用地表水作为城市供水水源是,其设计枯水量的保证率应根据城市规模和工业大用水户的重要性选定,一般可采用90%~97%;地下水和地表水联合使用;确定水源取水地点和取水量等。

6·3影响地表水取水的主要因素:取水河段的径流特征;河流的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河床与岸坡的岩性和稳定性;河流的冰冻情况;河道中水工构筑物及天然障碍物。

6·4河流的泥沙运动及河床演变

泥沙可分为床沙、推移质和悬移质。其中推移质运动具有明显的间歇性,运动时是推移质,静止时是床沙。

河床演变一般表现为:纵向变形,横向变形,单项变形,往复变行。

6·5按照河流在平面上的河床形态和演变特征,可将河段分为四种类型:

顺直型河道:浅滩深槽冲淤交替,并向下游平移:

弯曲型河段:浅滩深槽水深相差大:

游荡型河段:演变强度大,变形速度快,河漫滩广阔:

汊道型河段:河岸坍塌和淤积。

6·6地表水取水位置的选择:

一、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定河床、靠近主流和具有足够水深的地段;

顺直河段:主流靠近岸边、河床稳定、水深较大、流速较快的地段,取水口水深一般要求不小于2.5~3.0m,且满足航运要求。

弯曲河段:凹岸是较好的取水地段,但取水点应避开凹岸主流的顶冲点,一般可设在顶冲

点下游15~20m、同时冰水分层的河段。

游荡型河段:将取水口布置在主流线密集的河段上。

有边滩、沙洲的河段:应将取水点设在上游距沙洲500m以远处。

有支流汇入的顺直河段:一般多设在汇入口干流的上游河段。

二、取水点尽量设在水质较好的地段;

距离污水排放口上游100m以远,并应建卫生防护地带;取水点应避开河流的回流区和死水区;沿海地区应考虑海水对河水水质的影响。

三、取水点应设在具有稳定的河床及岸边,有良好的工程地质条件的地段,并有较好的地形及施工条件;

四、取水点应尽量靠近主要用水区

五、取水点应避开人工构筑物和天然障碍物的影响;桥梁、丁坝、码头、拦河闸坝、陡崖石嘴。

六、取水点应尽可能不受泥沙、漂浮物、冰凌、冰絮、支流或咸潮等影响

七、取水点的位置应与河流的综合利用相适应,不妨碍航运和排洪,并符合河道、湖泊、水库整治规划的要求;

八、供生活饮用水的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位置,应位于城镇与工业企业上游的清洁河段。

6·7地表水取水构筑物设计的一般原则

一、从江河湖取水的大型取水构筑物,在下列条件下应在设计前进行水工模型试验;

当大型取水构筑物的取水量占河道最枯流量的比例较大时;由于河道及水文条件复杂,需要采取复杂的河道整治措施时;设置壅水构筑物的情况复杂时;拟建的取水构筑物对河道会产生影响,需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时。

二、城市供水水源的设计枯水流量保证率一般采用90%~97%,设计枯水位的保证率一般可采用90%~99%

三、取水构筑物应根据水源情况,采取防止下列情况发生的相应保护措施;漂浮物、泥沙、冰凌、冰絮和水生生物的阻塞;洪水冲刷、淤积、冰冻层挤压和雷击的破坏,冰凌、木筏和船只的撞击。

四、晶核取水构筑物的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市防洪标准,其设计洪水重现期不得低于100年;

五、取水构筑物的冲刷深度应通过调查与计算确定,并应考虑汛期高含沙水流对河床的局部冲刷和揭底问题;

六、在通航河道上,应根据航运部门的要求在取水构筑物处设置标志;

七、在黄河下游淤积河段设置额取水构筑物,应预留设计使用年限内的总淤积高度,并考虑淤积引起的水位变化;

八、在黄河河道上设置取水与水工构筑物时,应征的河务及相关部门的同意。

6·8地表水取水构筑物的分类(首先取决于地表水体的类型,其次取决于各类水体的取水条件)

固定式取水构筑物:岸边式、河床式、斗槽式;

活动式取水构筑物:缆车式、浮船式;

山区浅水河流取水构筑物:底栏栅式、低坝式。

6·9岸边式取水构筑物:取水设施和泵房都建在岸边,直接从岸边取水的固定式取水构筑物。由集水井和泵房两部分组成。适用于河岸较陡,主流靠近河岸,岸边有一定的取水深度、水位变化幅度不太大,水质及地址条件较好。

形式:合建式岸边取水构筑物,将集水井和泵房合建在一起,其特点是布置紧凑,总建筑面积小,吸水管路短,运行安全,维护方便,但土建结构复杂,施工较困难。适用于河岸坡度较陡、岸边水流较深且地质条件较好,水位变幅和流速较大的河流,再取水量大,安全性要求较高时多采用此种形式。。

分建式岸边取水构筑物:当河岸处地质条件较差,以及集水井与泵房不宜合建,如水下施工有困难,或建造合建式取水构筑物对河道断面及航道影响较大时,宜采用分建式岸边取水构筑物。其特点是集水井和泵房分开建造,泵房可以远离岸边,建于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因此可使土建结构简单,易于施工,但吸水管较长,增加了水头损失,维护管理不太方便,运行安全性较差。

6·10河床式取水构筑物:在河心设置进水孔,从河心取水的构筑物。其取水设施包括取水头部、进水管和集水井。适用于河岸较平缓,主流离岸较远、岸边缺乏必要的取水深度或水质不好。

形式:自流管式:宜在自流管埋深不大或河边可以开挖时采用;

虹吸管式:当河滩宽阔、河岸高、自流管深埋很大河边为坚硬岩石以及管道需要穿越防洪堤时;

水泵直接吸水式:当取水量小、河边漂浮物较少、水位变幅不大时;

桥墩式:当取水量较大、岸边较缓、岸边不宜建泵房、河道内含沙量较高、水位变幅较大、河床地质条件较好等个别情况下;

湿式竖井泵房:适用于水位变幅大于十米,尤其是骤涨骤落(水位变幅大于2m/h)、水流流速较大的情况;

淹没式泵房:适用于在河岸地基较稳定、水位变幅较大、洪水期历时较短、长时期为枯水期水位,含沙量较少的河流取水。

6·11斗槽式取水构筑物:当河流含沙量大、冰凌严重时,宜在岸边式取水构筑物取水处的河流岸边,用堤坝围成斗槽利用斗槽中流速较小水中泥沙易于沉淀、潜冰易于上浮的特点,减少进水取水口的泥沙和冰凌,从而进一步改善水质。分为:

顺流式斗槽:适用于含沙量较高但冰凌不严重的河流;

逆流式斗槽:适用于冰凌情况严重但含沙量较少的河流;

侧坝进水逆流式斗槽:适用于含沙量较高的河流;

双向式斗槽:适用于冰凌严重且含沙量高的河流。

6·12山区浅水河流取水方式的特点:

取水量常常占河水枯水径流量的很大比重,有的高达70%~80%;山区浅水河流的枯水期水层浅薄,有的河流只有几十厘米水深,需要在天然河道中修建堤坝,抬高水位,增加水深,或采用底部进水等方式;在山区浅水河流的开发利用中,既要考虑到使河水的推移质能够顺利排出,又要考虑到是取水构筑物不被大的颗粒推移质损坏。适合于山区浅水河流的取水构筑物有低坝取水、底栏栅取水、渗渠取水以及开渠引水等。

6·13低坝式取水和底栏栅取水的构造组成

低坝式:固定式低坝取水构筑物通常由拦河坝、冲沙坝、进水闸或取水泵房等部分组成,坝高通常1~2m。活动式低坝分为橡胶坝(包括闸底板、闸墙、上下游护坡、上下游谂铺盖、下游防冲护堤以及消防设备)和浮体闸(有一块可以转动的主闸板、上下两块可以折叠的副闸门板组成,闸板间及闸板及闸底板、闸墙间用铰连起来,再用橡胶等止水设施封闭,形成一个可以折叠的封闭体。)

适用于:当山区河流枯水期流量特别小,取水量为枯水流量的30%~50%以上或取水深度不足时,在不通航、不放筏、推移质不多的情况下,可以在河流上修筑低坝以抬高水位和拦截足够的水量。

位置选择:稳定河段上。坝的设置不应影响原河床的稳定性。取水口宜布置在坝前河床凹岸处。当无天然凹岸时,可通过修建弧形引水渠造成类似的水流条件。

底栏栅取水构筑物:由拦河堤坝、底栏栅、引水廊道、沉砂池、取水泵房等部分组成。

适用于:在河床较窄、水深较浅、河床纵坡降较大(一般i>=0.02)、大颗粒推移质较多、取水百分比比较大的山区河流取水。

6·14浮船式取水构筑物和缆车式取水构筑物的构造组成和使用条件

浮船式取水构筑物由浮船、锚固设备、连络管及输水斜管等部分组成,适用于河流水位变幅在10~40m或更大,水位变化速度不大于2m/h,取水点有足够的水深,河道水流平稳、流速和风浪较小、停泊条件好,河床较稳定,岸坡有适度倾角(20~60度)。

缆车式取水构筑物有缆车、缆车轨道、输水斜管和牵引设备等组成。适用于河流水位变幅在10~35M、涨落速度小于2m/h的情况,其位置已选择在河岸岸坡较稳定、地质条件好、岸坡倾角为10~28度的地段。

6·15 Details

①集水井是岸边式取水构筑物的取水设施,一般由进水间、格网和吸水间三部分组成。

②河床式取水构筑物其取水设施包括取水头部、进水管和集水井;其特点是集水井和泵房建在河岸上。

③根据斗槽伸入河岸的程度,可分为:斗槽全部在河床内(适用于河岸较陡或主流离岸较

远以及岸边水深不足的河流);斗槽全部设置在河岸内(适用于河岸平缓,河床宽度不大、主流近岸或岸边水深较大的河流);斗槽部分伸入河床(适用于以上两者之间)。

④岸边式取水构筑物,有冰絮时为0.2~0.6m/s,无冰絮时为0.4~0.6m/s;河床式取水构筑物,有冰絮时为0.1~0.3m/s,无冰絮时为0.2~0.6m/s

⑤取水泵房高程设置:当泵房在渠道边时,为设计最高水位加0.5m;在江河边时,为设计最高水位加浪高再加0.5m;在湖泊、水库或海边时,为设计最高水位加浪高加0.5m,并应设方浪爬高的措施。

⑥取水头部分为固定式取水头部和活动式取水头部;其中,固定式取水头部又有管式、蘑菇式、鱼形罩式、箱式、桥墩式、桩架式及斜管式取水头部。

管式取水头部适用于江河水质较好、洪水期浊度不大、水位变幅较小的中小型取水构筑物。

蘑菇式取水头部适用于中小型取水构筑物,枯水期要求仍有1.0m以上的水深。

鱼形罩式取水头部适用于水泵直接吸水的中小型取水构筑物,为减少杂草堵塞,需设冲洗和清理设施。

箱式取水头部适用于水深较小、含沙量小、冬季潜水较多的河流。

斜板式取水头部:优点为沉淀效率增加;减少了泵的叶轮的摩擦;减少了管道淤积;降低水厂混凝剂的投放量。缺点为影响水流较大,如航运;容易漂走,需加强斜板强度。设计要求为水深足够、外形合理、体积小、防冲刷、防堵、防冲击、宜分格。适用于含沙量大、粗颗粒泥沙占一定数量、枯水期仍有较大水深和较大流速的河段。

活动式取水头部适用于枯水期水深较浅、洪水期底部含沙量较大的山区河流。

⑦取水头部最底层进水孔下缘距河床的高度,应根据河流的水文和泥沙特性以及河床稳定程度等因素确定,一般不小于以下规定:侧面进水孔不小于0.5m,当水深较浅,水质较清、河床稳定、取水量不大时,其高度可以减至0.3m;顶面进水孔不小于1.0m。

⑧活动式取水构筑物的优点:水下工程量小,施工方便,工程投资少。适应性强,灵活性大。建设要求河床比较稳定岸坡有适宜的倾角,河流漂浮物少,无冰凌,且取水构筑物不易受漂木、浮筏、船只撞击,河段顺直,靠近主流。

⑨每部缆车上可设2台或3台水泵,一用一备或两用一备,每台泵有单独的吸水管。

⑩缆车活动接头有橡皮软管柔性接头、球形万向接头、套筒活动接头、曲臂式活动接头。

浮船连络管的常用连接方式有阶梯式和摇臂式。

6·17地下取水构筑物类型、组成及使用条件

①管井:由井室、井壁管、过滤器及沉淀管构成,适用于任何岩性与地层结构;

②大口井:有井室、井筒及进水部分(井壁进水孔和井底反滤层)组成,适用于开采浅层地下水;

③复合井:由非完整式大口井和井底下设管井过滤器组成,适用于地下水较高、厚度较大的含水层,能充分利用含水层的厚度,增加井的出水量。

辐射井:由大口径的集水井与若干沿井壁向外呈辐射状铺设的集水管(辐射管)组成。适用于不能用大口井开采的、厚度较薄的含水层,以及不能用渗渠开采的厚度薄、埋深度大的含水层。还可用于位于咸水上部的淡水透镜体开采。具有管理集中、占地省、便于卫生防护等优点;

④渗渠:通常由水平集水管、集水井、检查井和泵站组成。分集水管和积水廊道两种形式。主要用于地下水埋深小于2m的浅层地下水,或集取季节性河流河床的地下水。

6·18管井details

①按其过滤器是否贯穿整个含水层分为完整井和非完整井。

②管井各组成部分的作用:井室的作用是安装水泵,并维护其正常运行,一般采用地上式,潜水泵和卧式水泵均为地下式;井管要求有足够的强度,不弯曲,光滑圆整,便于安装水泵和井的清洗维修,由于长期埋于地下,故还需有较强的抗蚀性;过滤器作用是保持水井的最大出水量,延长使用年限,由过滤骨架和过滤层构成。骨架起支撑作用,过滤层分布于骨架外,有缠丝和滤网及硕石充填层等类型,起过滤作用,其长度不宜超过30米;沉淀管的作用是防止沉砂堵塞过滤器,其管径与过滤器一致,长度通常为2~10m,可按井深确定。

③管井的井群可分为自流井井群(适用于静水位高出地表,呈自流状态的承压含水层)、虹吸式井群(因受虹吸高度的限制,只适用于静水位接近地表的含水层)、卧式泵取水井群(适宜于井内最低动水位距地面不深6~8m时)及深井泵取水井群(能抽取埋深较大的地下水)。

④井群合理布局有平面布局、垂向布局、水井的井数和井距。

⑤管井施工建造一般包括凿井、井管安装、填硕、管外封闭、洗井等过程,最后进行抽水试验。

⑥管井运行中出水量减少的原因:管井本身原因有过滤器本身造成的堵塞(更换);过滤管

表面及周围填硕含水层被泥沙堵塞(洗井);过滤器表面被腐蚀及盐类堵塞(酸洗);细菌腐蚀(酸洗)。水源方面的原因有长期超量开采引起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或境内矿山涌水及新建水源地的干扰。

6·19大口井details

①进水方式有井底进水、井壁进水、井底和井壁同时进水

②施工方法有开挖和沉井法。

③大口井因受施工深度的限制,较多采用非完整井,因此井底进水或井底和井壁同时进水是其有别于管井的主要特点。

6·20渗渠details

①优点:既可以截取浅层地下水,也可集取河床地下水或地表渗水。渗渠经过底层的渗滤作用,悬浮物和细菌含量较少,硬度和矿化度低,兼有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优点,渗渠可以满足北方山区季节型河段全年取水的要求。缺点是:施工条件复杂、造价高、易淤塞、常有早期报废的现象,应用受到限制。

②渗滤位置选择:选在水流较急,有一定冲刷能力的直线或凹岸非淤积河段,并尽可能靠近主流;选在含水层较厚、颗粒较粗、不含淤泥的不透水层;选在河水清澈、水位变化小、河段稳定的河段。

③渗渠的平面布置:a、平行河流布置 b、垂直河流布置 c、平行和垂直河流组合布置

④渗渠出水量衰减问题:a、渗渠的淤塞,设计中除了重视和段的选择与合理布置渗渠外,还应控制取水量,降低水流渗透速度,提高反滤层的施工技术水平和施工要求。b、水源,设计时应全面掌握有关水文及水文地质资料,对开发地区的水资源状况及河床变迁趋势等影响水源的问题有正确的评价,足够的估计和相应的措施。如将渗渠的开发纳入区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综合利用规划中,政治所在的河道,稳定河床或改善其水利状况等。

7·1节约用水(water conservation):基于经济、社会、环境与技术发展水平,通过法律法规、管理、技术与教育手段,以及改善供水系统,减少需水量,提高用水效率,降低水的损失与浪费,合理增加水可利用量,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达到环境、生态、经济效益的一致性与可持续发展。

7·2城市节水措施主要有: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合理调整水价,运用经济杠杆推动节水工作;推广使用节水器具和设备;制定用水定额,逐步实行计划管理;保护城市供水水源,实现城市污水再生回用。

7·3工业节水措施:调整产品结构,改进生产工艺,建立节水型工业;强化节水技术,开发节水设备,努力降低节水设施投资;加强企业用水行政管理,逐步实现节水法制化;提高工业生产规模,发挥规模经济效益。

7·4农业节水技术:非充分灌溉;调亏灌溉;局部灌溉;控制性根系交替灌溉技术;波涌灌溉;渠系灌溉;田间节水与农艺节水;负压差灌溉;节水管理。

7·5中水:再生水可供给工农业生产、城市生活、河道景观灯作为地质用水,其中办公楼、宾馆、饭店和生活小区等集中排放的污水就地处理后回用与冲洗厕所、洗车、消防、绿地等生活杂用,成为中水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Nur für den pers?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 ecken verwendet werden.

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