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江仙》(夜归临皋)研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研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研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研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研读

汶上一中郭玉亮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以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表现了词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对这首词的赏析,有很多分歧。下面谈谈我对这首词的理解。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醒复醉”和“醉复醒”有何区别?因何而醉?醉到什么程度?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醒复醉”给人感觉应该是醉了多次,醉了又醒,醒了又醉;“醉复醒”就是醉了刚刚清醒过来。词人在这表现的不是一般人的一醉方休,他表达的应该是一种醉的状态,而非醉的结果。虽然醉了多次,但给人感觉不是普普通通的酩酊大醉,而是一种似醉非醉的状态。“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这种的情态,就好像醉拳大师打醉拳时的情形,说是醉了吧套路又是那么规范流畅,说没醉吧那神态步伐招式又都醉意朦胧的神似喝醉人的一举一动。至于为何而醉?思想感情又是怎样?可谓见仁见智,是因为仕途不顺,精神极度愤懑;还是遇到知己,比较高兴;还是这只是他平时生活的状态,平静、淡定;亦或是多方面的原因,心情比较复杂,既有些许伤感又显得比较平静。

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洒脱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体现了词人怎么的情怀?看到这句时,脑海里浮现出另外一幅场景,就是《红楼梦》26回里宝玉踢袭人的情景,宝玉是出了名的喜爱尊重女性的,可是袭人打开门却被毫无理由的狠狠踢了一脚,都吐了血。词人在这里完全是另外一幅情形,家童应该是服侍他的,可是词人回来的太晚了,家童等了很久主人也没有回来,实在熬不住了就睡下了,睡的还挺香,鼻息已雷鸣。词人也想回去休息,敲了敲门,家童睡的挺香,没有察觉。词人并没有使劲的继续敲,他手里可是拿着手杖的啊,按理说,家童的鼻息那么清晰,离门应该不是很远,如果词人一心想让他起来开门的话应该是可以把他叫醒的,可是他没有,而是踱到江边,倚靠在手杖上静听江声。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和《长恨歌》的“长恨”有什么不同呢?《长恨歌》的“长恨”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恨;个人理解词人在这里的“恨”只是一种牢骚而已,毕竟经历过“乌台诗案”的打击,再豁达再淡定的人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发发牢骚再正常不过,不应该理解成是对现实的不满,如果那样的话,他就不是苏轼了。

夜阑风静縠纹平。——这一句有什么作用?表面上看来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眼前江上景致,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一语双关,既写了自然景象,风平浪静,又写出了

词人的心境,比较平静,也冲淡了前面的恨。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对于这句的理解也有好几种观点,比如有说是运用了范蠡的典故,想象着能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有人认为是不满现实,想逃避现实,寻求解脱;也有人觉得是词人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到无限的大自然之中。苏东坡在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在这时思想基本稳定下来了。词人汲取了儒释道三家思想的积极因素,儒家的入世和有为,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道家的无为非凡,又使他淡泊名利;佛家的静达圆通,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结合同时期的其它作品,比如《东坡》、《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应该看出这一句表达的应该是词人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

全词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

*注鲁教版选修教材《唐诗宋词》选入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东皋),有道练习题问苏轼为何喝醉?从思想方面回答即可,对喝醉原因解析不够全面。又查阅了关于本词的一些鉴赏文章,大多认为苏轼在本词表现的情绪比较伤感,甚至认为精神极度愤懑,和我印象中的苏轼相差甚远。特把我对这首词的认识作一交流,期待方家指正。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训练

古典诗词鉴赏: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训练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长恨句:引用庄子典。《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夜阑:夜尽。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縠(h)纹:比喻水波微细。縠,绉纱类丝织品。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 【文学赏析】 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含答案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含答案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 “长恨”句:引用庄子典。《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 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 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 ?(H)纹:比喻水波微细。?,绉纱类丝织品。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 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九月元丰三年(1080 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郑? 鋈胗谮淠爸?希?惺痹乱狗褐郏?爬擞谏剿??洌??? 哟笞匀恢醒扒竺赖南硎埽?炻匀松?恼芾怼U饩褪谴舜实拇醋鞅尘啊?BR> 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附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附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与家眷共居于此。②东坡,元丰五年春,苏轼在东坡构筑雪堂,家属仍住临皋亭,因此常往来于雪堂临皋间。 1. 词的上阕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就其中的两种手法进行分析。(5分) 2. 词的下阕抒发了作者的哪些情感?请联系诗句作答。(6分) 参考答案 1. ①夸张。“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夸大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家童的鼾声之大。②比喻。“家童鼻息已雷鸣”把家童的鼾声比喻成雷声,形象地写出了在寂静的夜晚家童的鼾声象雷鸣一样震耳。③细节描写。“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形象描绘出苏轼夜饮醉归,家童已睡,只得立在门外,静听涛声的场景。④以动衬静。“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通过写家童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意境,以有声衬无声,表现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情的孤寂。(明确点出手法,一种1分,共2分。结合相应手法有准确分析的,一种1分,两种3分。细节描写答成动作描写、以动衬静答成衬托、反衬、也可给分;以动衬静答成动静结合不给分。) 2. ①“长恨此身非我有”揭示出作者对身在宦途身不由己的无奈。②“何时忘却营营”表达了难忘世俗名利烦扰的矛盾与苦闷,以及对于自由生活的向往。 ③“江海寄余生”表达出作者对隐逸江湖的渴望。(准确概括出作者的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每点2分,共6分。)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最新)

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雪堂夜饮,醉归临皋作。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上半部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下半部是词人的哲思。下面是分享的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欢迎阅读参考! 古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翻译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翻译 夜深宴饮在东坡的寓室里醒了又醉,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这时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轻轻地敲了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经常愤恨这个躯体不属于我自己,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赏析 此词以夜饮醉归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展现了作者谪居黄州时期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叙写于东坡豪饮后醉归临皋之景。前两句点明了词人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是一醉方休的畅饮了。“仿佛”二字,刻画出词人醉眼朦胧之态,真切传神。“家童”三句,是回到寓所门前驻足叩门的情事。词人虽连连敲门,然小童因等不及主人夜深归来,酣睡已久,鼾声如雷,于叩门声全然不觉。于是,词人索性不再敲门,当此万籁俱寂的深夜,转而拄杖临江,细听涛声。苏轼一向认为“高人无心无不可,得坎且止乘流浮”(《和蔡准郎中见邀游西湖三首》其二)。既然“执”(敲门)而不可得,随即便应转为“破”(倚杖听江声)。这一生活细节,是词人独特个性和旷达人生态度的又一次显现。 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长恨”二句,化用“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形也”(《庄子·知北游》)及“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之意,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此即孔子“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之意,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情。 全词的特点是叙事、议论、写景、抒情相结合,语言舒展自如,简练生动,表现了词人独特的语言风格。在情感上,飘逸旷达与悲凉伤感交织一处,是词人谪居黄州时期复杂心境的很好展示。在苏轼现存的362首词作中,“归”字竟出现105次,这是深可玩味的。李泽厚先生说:“苏轼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因为,苏轼诗文中所表达出来的这种‘退隐’心绪,已不只是对政治的退避,而是一种对社会的退避”(《美的历程》)。由于其结尾所表达的弃官归隐之念,以至于“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本来,又何必那样呢?因为根本逃不掉这个人世大罗网”(《美的历程》)。无论是人间天上,抑或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实际只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喻。 扩展阅读:苏轼轶事典故 1、应考趣闻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赏识,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赏析1】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 以上两句精粹议论,化用庄子汝身非汝有也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之言,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存在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 深沉喟叹这两句,既饱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达出一种无法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人生困惑与感伤,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词人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无法掌握命运,就当全身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驾一叶扁舟,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无限的大自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面上看来只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小舟两句,自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几度变化,由入世转向出世,追求一种精神自由合乎自然的人生理想在他复杂的人生观中,由于杂有某些老庄思想,因而在痛苦的逆境中形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阅读答案 临江仙?夜归临皋③④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已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②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临皋,即临皋亭,位于黄州南江边,苏轼元丰三年由定惠院移居于此。友人马梦得在城东门外为他申请了一块荒地,名曰“东坡”。雪堂,为苏轼在东坡所筑。这首词记叙深秋之夜苏轼在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征。(3分) (2简析这首词的几种主要表现手法(4分) 参考答案:爱师网整理 10、(1)【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答案每点1分)①开怀畅饮,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可见一个豪兴纵饮、有着真性情的诗人形象; ②独自回家,敲门不应,独自听江声,一个风神潇洒、襟怀旷达、遗

世独立的“幽人”形象跃然纸上; ③一个心事浩茫、心情孤寂,不满世俗、向往自由(超脱现实)的诗人形象 (2)答案: ①反衬。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 ②直抒胸臆。“长恨”句、“小舟”句,以一种透彻了悟的哲理思辨,发出了对整个宇宙、人生、社会的怀疑、厌倦、无所希冀、无所寄托的深沉喟叹; ③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夜阑风静”,“小舟江海”,良辰美景,引发出作者心灵痛苦的解脱和心灵矛盾的超越,象征着词人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每点2分,答对2点即满分)

《临江仙》(夜归临皋)研读

《临江仙》(夜归临皋)研读 汶上一中郭玉亮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作于公元1082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以这件生活小事为由,即兴抒怀,表现了词人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对这首词的赏析,有很多分歧。下面谈谈我对这首词的理解。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醒复醉”和“醉复醒”有何区别?因何而醉?醉到什么程度?怎样理解他这份醉饮的豪兴?“醒复醉”给人感觉应该是醉了多次,醉了又醒,醒了又醉;“醉复醒”就是醉了刚刚清醒过来。词人在这表现的不是一般人的一醉方休,他表达的应该是一种醉的状态,而非醉的结果。虽然醉了多次,但给人感觉不是普普通通的酩酊大醉,而是一种似醉非醉的状态。“仿佛”二字,传神地刻画出了词人这种的情态,就好像醉拳大师打醉拳时的情形,说是醉了吧套路又是那么规范流畅,说没醉吧那神态步伐招式又都醉意朦胧的神似喝醉人的一举一动。至于为何而醉?思想感情又是怎样?可谓见仁见智,是因为仕途不顺,精神极度愤懑;还是遇到知己,比较高兴;还是这只是他平时生活的状态,平静、淡定;亦或是多方面的原因,心情比较复杂,既有些许伤感又显得比较平静。

这份醉饮的豪兴表现出诗人洒脱的形象,旷达的态度和率真的个性。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体现了词人怎么的情怀?看到这句时,脑海里浮现出另外一幅场景,就是《红楼梦》26回里宝玉踢袭人的情景,宝玉是出了名的喜爱尊重女性的,可是袭人打开门却被毫无理由的狠狠踢了一脚,都吐了血。词人在这里完全是另外一幅情形,家童应该是服侍他的,可是词人回来的太晚了,家童等了很久主人也没有回来,实在熬不住了就睡下了,睡的还挺香,鼻息已雷鸣。词人也想回去休息,敲了敲门,家童睡的挺香,没有察觉。词人并没有使劲的继续敲,他手里可是拿着手杖的啊,按理说,家童的鼻息那么清晰,离门应该不是很远,如果词人一心想让他起来开门的话应该是可以把他叫醒的,可是他没有,而是踱到江边,倚靠在手杖上静听江声。这是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和《长恨歌》的“长恨”有什么不同呢?《长恨歌》的“长恨”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恨;个人理解词人在这里的“恨”只是一种牢骚而已,毕竟经历过“乌台诗案”的打击,再豁达再淡定的人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发发牢骚再正常不过,不应该理解成是对现实的不满,如果那样的话,他就不是苏轼了。 夜阑风静縠纹平。——这一句有什么作用?表面上看来是一般写景的句子,其实不是纯粹写景,而是词人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眼前江上景致,心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一语双关,既写了自然景象,风平浪静,又写出了

临江仙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轼的独特词风。 3. 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及对苏轼这一时期创作的影响。 3. 初步了解苏轼在宋代乃至中国词坛的地位与影响。 教学要点 1. 词中表现的理趣。 2. 苏轼面对苦难的超然洒脱心态及其原因。 3. 由词作表现出的苏轼的个性人品。 文本详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蛰居于黄州的苏轼,在一次夜饮大醉之后回到位于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住宿。但夜已很深,家童鼻息雷鸣,听不到词人的敲门声。于是词人依杖门外,静听那滔滔不绝的江流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瞬间,一种思想的火花突然闪现,他的心灵似乎获得了顿悟,超然物外的逸想联翩而至。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理趣的《临江仙》。 上片叙述过程。“夜饮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起首两句交代夜饮的地点、畅饮的状况和归家的时间。苏轼自元丰三年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之后,处境很艰难。但他个性旷达洒脱,热爱生活,因而不但没有哭哭啼啼,反而在黄州很好地安顿下来。元丰四年,在离住地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花木果蔬,名曰东坡,并自号东坡居士。元丰五年,他又于东坡营建雪堂。写这首词时,雪堂尚在建筑之中,所以词人夜饮东坡,仍要回归皋住宿。“醉复醒”三字很别致,也很有概括力,醉而又醒,醒而复醉,可见这一天他开怀醉饮的豪情。这样尽兴地夜饮,归来自然很晚了,但究竟是什么时间,他的记忆有些模糊,“仿佛”两字点出词人醉态,但又不是那种酩酊大醉,并不妨碍他的一番哲思。 以下三句,写由于归家太晚,家童已酣然入睡,鼻息雷鸣,一点都听不见主人敲门的声音。于是他便走到长江边上,倚杖静听那夜色中的江流声。在这简单的叙述里,主与仆宽松的关系让人感受到一种洒脱;家童的鼾声、江流声皆能入耳,又把读者带进了一个在白昼喧闹的生活中难以感受到的静谧的境界。置身于这个境界,人的精神放佛才能真正得到一个空间,尘世的荣辱得失、功名利禄都可以暂时抛在一边,任凭自己心灵超然、自由地翱翔。于是,对自由人生的向往便也产生了。 下片写静夜伫立于长江边上的一番感悟。“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当词人纵情酣饮之后突然置身这样一个静夜时,他首先慨叹的是人生总是受到各种关系的牵制,不能忘情于名利的纷扰。这是全词中最具哲理意味的句子。苏轼深受老庄思想的影响,这两个句子不但在思想上与庄子相统一,连语辞也从其中化出。上句语出《庄子·知北游》:“汝身非汝有也。”下句出自《庄子·庚桑楚》:“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苏轼对官位的升降并不在意,但他非常重视心灵的自由,“此心安处是吾乡”,他在人生能否适意这个问题上总是特别敏感,对自由人生境界的渴求在他的整个人生过程中也是一贯的。 “夜阑风静縠纹平”是紧接着这一番哲理思索之后的词句。表面上看,似乎仅是写了夜深了,风也静了,江面上只有一些微波,细如皱纱。但从更深的意义上看,这是词人获得了对人生真谛的感悟之后,他的超乎寻常的安宁心境的外化。没有了尘世的烦恼忧愁,他的心境也正如这风平浪静的江水一样,波澜不兴,恬美、悠远、自由自在。在这种情景下,结尾两句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关于这两句,还有一则很有趣的轶事。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载:东坡在黄州时,“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者,与客

10首最经典的《临江仙》

10首最经典的《临江仙》 临江仙,原为唐代教坊曲名。全词分两片,上下片各五句,三平韵。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 “临江仙”三个字给人以清宁、婉约的感觉,《宋词三百首》中共收录了五首《临江仙》,都是传世的名作。 今天,诗词君推荐10首经典的《临江仙》,一起体会其中旖旎风情吧! ?最唯美的临江仙: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临江仙》 宋·晏几道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这是一首念旧怀人的名作,晏几道曾和歌女小蘋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而今小蘋不在身边,他追忆曾经相逢的美好,抒发了对小蘋的挚爱之情。 全篇由怀人之境,进而写所怀人之事,情真意切,意境优美,语言精工,堪称杰作。 ?最大气的临江仙: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临江仙》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是一首咏史词,全词基调慷慨悲壮,意味无穷,读来荡气回肠。此词在渲染苍凉悲壮的同时,又营造出一种淡泊宁静的气氛,并且折射出高远的意境和深邃的人生哲理。 人生有限,是非成败如过眼烟云,而宇宙永恒,江水不息,青山常在,全词表现出一种大彻大悟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最伤怀的临江仙: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临江仙·寒柳》 清·纳兰性德 飞絮飞花何处是,层冰积雪摧残, 疏疏一树五更寒。 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 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 湔裙梦断续应难。 西风多少恨,吹不散眉弯。 这是一首咏柳的词作,全篇都由“柳”贯穿,但又通篇以情入景,借景入情,“比” 与“兴”融为一体,写柳,亦在写人,写“寒柳”,亦在写“伤情”。 词人写柳树而及女子,联想到心爱的女子,曾经美好的相会,应该再也不能重续了。遂将愁思寄给西风,可是,再强劲的西风也吹不散我眉间紧锁的不尽忧愁。 ?最豁达的临江仙: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 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高中语文_苏轼词 《临江仙·夜归临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从失意走向逍遥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教学设计 一、设计意图 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在苏词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首词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之后的作品。黄州四年的贬谪生活在苏东坡的一生中非常重要。在这四年里,他思想日趋成熟,精神境界得到升华,逐渐洞彻了人生的秘密。苏轼一生最伟大的作品,大部分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比如我们熟悉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而这首《临江仙》可以看作他精神境界升华的一个转折点。 诗是用来传情达意的,读一首诗,要把握诗歌的情感品质,如果一首诗前后情感有变化,则要把握情感的变化。这种情感的变化在这首词中是很明显的。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借这首词作剖析苏轼的心灵救赎之路,了解一代词人从失意走向逍遥的心路历程。 在设计《临江仙·夜归临皋》时,便结合苏轼一生的豁达情怀,遭乌台诗案,劫后余生,被贬黄州,把满腔的忿懑和怒怨转化为对大自然的乐赏。要引导学生体会这种豁达情怀在词作中的渗透。所以,课上设计了“众里寻他”“推敲成趣”“挑灯觅句”等环节让学生分析词作,体悟作者情怀。结合课后作业,本节课就做到了听、读、议、写的系统整合。通过学生与古人的对话,可以目睹古人身影,感受古人生活,体会古人感情,会加深对历史的感悟,对现实的理解,这些都对鉴赏古诗词大有裨益。 苏轼胸怀旷达,无论宦海沉浮,“一蓑烟雨任平生”,且行且歌;诗词,不论何人何作,都是以文字来承载作者情感,我们鉴赏诗词,一路走来,也当走进作者,与之心灵对话,受其精神教化,且行且和歌,定会受益匪浅。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及对苏轼这一时期创作的影响。 2理解词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体味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3体会本词感情变化过程和景、情、理水乳交融的写作特点。 重点、难点:学习鉴赏方法 (二)整体感知

苏轼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诗词《临江仙·夜归临皋》原文译文赏 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 宋代: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里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里面全不回应,只好独自倚着藜杖倾听江水奔流的吼声。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而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小

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生。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比喻水波细纹。縠,绉纱。 【赏析】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

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而又伤感的心境。 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片一开始,词人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又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化用《庄子·知北游》“汝生非汝有也”句。“何时忘却营营”,也是化用《庄子·庚桑楚》“全

初中语文 古诗文赏析 苏轼《临江仙 夜归临皋》赏析及阅读训练(通用)

临江仙·夜归临皋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注释】 ⑴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十字,平韵格。临皋:在湖北黄冈县南江边,苏轼曾寓居于此。 ⑵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人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⑶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⑷“长恨”句:引用庄子典。《庄子·知北游》云:舜问乎丞曰:“道何得而有乎?”曰:“汝身非汝有也,汝何得有夫道?”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 ⑸营营:周旋、忙碌,内心躁急之状,形容奔走钻营,追逐名利。《庄子·庚桑楚》云:“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

⑹夜阑:夜尽。残,尽,晚。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有“酒阑”,裴骃集解曰“阑,言希也。谓饮酒者半罢半在,谓之阑。”文选·谢庄《宋孝武宣贵妃诔》有“白露凝兮岁将阑”,李善注曰“阑,犹晚也”。縠(hú)纹:比喻水波微细。縠,绉纱类丝织品。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 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九月。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这就是此词的创作背景。 【文学赏析】 此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

长恨此身非我有:苏轼词《临江仙》赏析

长恨此身非我有:苏轼词《临江仙》赏析 台湾高原先生:苏轼词《临江仙》赏析 台湾高原先生: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彷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赏析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贬黄州(今湖北黄冈),住在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后来,又在不远处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上庄稼树木,名之曰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还在这里筑屋名雪堂。对于经受了一场严重政治迫害的苏轼来说,此时是劫后余生,内心是忿懑而痛苦的。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人的旷达,一种不以世事萦怀的恬淡精神。有时布衣芒屩,出入于阡陌之上,有时月夜泛舟,放浪于山水之间,他要从大自然中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 据叶梦得《避暑录话》记载,东坡在黄州时,“与数

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浩然,有当其意,乃作歌辞,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辞,挂官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犹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然此语卒传至京师,虽裕陵(神宗)亦闻而疑之。”可见上面这首《临江仙》在当时就很有名。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九月,记叙深秋之夜词人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的情景。“夜饮东坡醒复醉 ”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彷佛三更”,“彷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二句,先一个“醉复醒”,再一个“彷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著,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在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人们读到这里,眼前就好像浮现出一位风神萧散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你看,他醉复醒,恣意所适;时间对于他来说,三更、四更,无所不可;深夜归来,敲门不应,坦然处之。总的展示出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

2019年苏轼——《临江仙》

2019年苏轼——《临江仙》篇一:苏轼——《临江仙》注释版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已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 倚帐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注释】: 临皋:在湖北黄风,苏轼曾寓居此。 东坡:地名,在黄冈,苏轼在此垦种,并筑“雪堂”,作为游憩之所。 夜阑:夜深。 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有绉纹的纱。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反映他苦闷和愤激的心情。表达了他渴求自由生活和精神解脱的愿望。 篇二: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 教学素材库 第60课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赏析简介 临江仙·夜归临皋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是东坡在强烈的自我主体失落感的痛苦煎熬中写成的。饮而醉,东坡常有;醒而又醉,这在东坡是少见的。四十七岁的东坡,被囚禁于黄州多年,前途遥遥无期,内心无法平静。此时此境,才越是高,知识越是渊博,思想越是深刻,就越痛苦。东坡只有借酒浇愁。上片叙写醉归的情景。“长恨此身非我有”,化用庄子的哲理,来抒写自己的失落感。“此身”不属自己,只属皇帝,东坡只能听命于皇帝。除酒之外,真正能抚慰他痛苦心灵的,只有老庄哲学。诗人追求一种新的境界:忘却营营追求,遁身江边,乘舟退隐,皈依江海,优游洒脱,委天任运。他只有用老庄哲理来对抗巨大的精神压力。他宁可做老庄的弟子,也不愿做皇权的奴仆。下片中的诗人,无比清醒, 他想归隐江湖,恬然自然,以此去夺回失落的自我。这种思想,在那个时代,是超前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