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1.1 科学并不神秘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1.1 科学并不神秘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1.1 科学并不神秘练习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1.1 科学并不神秘练习

1.1 科学并不神秘练习

一、选择题

1.到商店购买乒乓球时,小欢同学总要将几只乒乓球从选定的位置放手,观察乒乓球

反弹的高度,选择反弹较高的乒乓球。小欢的行为类似于科学探究中的

A. 发现和提出问题

B. 交流合作

C. 建立猜想或假设

D. 通过观察、实验获取证据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注重了对学生猜想,这一科学探究环节的考查,属于基础题。

解此题的关键是结合科学探究的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通过陈明同学总要将几只乒乓球从选定的位置放手,观察乒乓球反弹的高度,选择反弹较高的乒乓球,可知,这一过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观察、实验收集证据环节。

故选D。

2.海水稻即耐盐碱水稻。袁隆平院士预测一片盐碱地上经过5-10年耐盐碱水稻的种

植,就可从盐碱地变为良田。对此“预测”,你认为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 提出问题

B. 建立假设

C. 收集事实与证据

D. 得出结论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科学探究方法,是研究初中科学问题的重要方法,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袁隆平院士预测一片盐碱地上经过5-10年耐盐碱水稻的种植,就可从盐碱地变为良田,对此“预测”属于科学探究中的建立假设。

故选B。

第1页/共10页

3.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下列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A. 为什么含羞草受到触碰展开的小叶会合拢

B. 哪种菊花漂亮

C. 蚂蚁是否喜欢糖类食品

D. 青菜虫喜欢食用哪种绿色植物

【答案】B

【解析】【分析】

探究是否成功,取决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否科学合理。

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解答】

A.为什么含羞草受到触碰展开的小叶会合拢,有科学研究价值,因为对于研究生物的特征很有价值,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哪种菊花漂亮,是人的感觉,没有科学研究价值,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蚂蚁是否喜欢糖类食品,有科学研究价值,是研究蚂蚁生活行为,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青菜虫喜欢食用哪种绿色植物,有科学研究价值,是研究菜青虫的食性,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问题是探究之源,课堂上我们一般会根据情景及生活经验,提出明确而科学的问

题.在探究“鸟的生殖和发育”时,提出的不属于科学问题的是()

A. 养鸡场孵化箱里的蛋是种蛋,为什么种蛋能孵化出小鸡?

B. 鸟蛋颜色大小不一,但结构都一样,我想知道鸟蛋是怎样孵出小鸟的?

C. 假如树林中没有鸟,谁来捉害虫?

D. 刚孵出的小鸡毛茸茸的,到处乱跑,可刚孵出的小燕子全身无毛.为什么会如

此不同?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探究是否成功,取决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是否科学合理。

科学探究过程一般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

【解答】

A.养鸡场孵化箱里的蛋是种蛋,为什么种蛋能孵化出小鸡,有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科学问题,A不符合题意;

B.鸟蛋颜色大小不一,但结构都一样,我想知道鸟蛋是怎样孵出小鸟的,有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科学问题,B不符合题意;

C.假如树林中没有鸟,谁来捉害虫?与鸟的生殖发无关,不属于科学问题,C符合题意;

D.刚孵出的小鸡毛茸茸的,到处乱跑,可刚孵出的小燕子全身无毛.为什么会如此不同?有科学研究价值,属于科学问题,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5.中医给病人诊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 提出问题:病人得的是什么病

B. 建立假设:病人得的可能是什么病

C. 为了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以便与其他医生进行更好的交流

D. 获取相关的事实或依据,以证实医生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诊断

【答案】D

【解析】【分析】

此题综合性强,只有全面掌握基础知识,才能避免知识的遗漏,正确解答与教材相关的各种问题。

科学探究是指为了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通俗地说,就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主动去寻找答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科学探究重在探索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答案本身。

【解答】

中医给病人诊病时讲究“望、闻、问、切”,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相关的事实或依据,以证实医生心中对病人病情的初步猜测。

故选D。

6.研究“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放走的猎物的?”的实验中,科学家提出:响尾蛇是根据

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这应属于实验研究的哪一个步骤()

A. 发现并提出问题

B. 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

C. 作出假设

D. 分析实验现象

【答案】C

【解析】【分析】

此题考查实验的方法步骤:(1)发现并提出问题;(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3)作出假设;(4)设计实验方案;(5)实施实验并记录;(6)分析实验现象;(7)得出结论。

第3页/共10页

探究成功的前提是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探究成功的关键是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探究计划包括方法和步骤,以及所需要的材料用具等。

【解答】

(1)发现并提出问题:响尾蛇是如何跟踪它放走的猎物的?(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一定是问句“?”)

(2)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3)作出假设:响尾蛇是根据自己毒液的气味来追寻受伤的猎物的;(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4)设计实验方案:拟订实验计划,列出所需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5)实施实验并记录: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

(6)分析实验现象;

(7)得出结论: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故选C。

7.你喜欢科学这门学科吗?你认为要进入科学世界,下列做法和认识不正确的是( )

A. 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 多观察、勤思考

C. 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

D. 科学研究以实验为基础

【答案】C

【解析】【分析】

根据对科学探究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的了解作答。

科学研究要有正确的方法、严谨的态度。

【解答】

A.科学研究要从小处入手,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平时多做小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故A正确;

B.在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勤于思考,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发展变化的规律,故B正确;

C.对书本知识我们要抱着科学的态度去学习,但不是盲目地崇拜,要敢于质疑,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去验证其科学性,故C不正确;

D.科学研究要勤于动手,多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验证规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故D正确。

故选C。

8.平面镜对光线既不会聚也不发散,那么凹面镜对光线会有什么作用呢?小枫开动脑

筋,认为有下列三种可能:会聚、发散、既不会聚也不发散。然后,他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则小枫的学习,经历了怎样的过

程( )

A. 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

B. 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交流与评估

C. 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D.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分析和论证

【答案】C

【解析】【分析】

对于探究实验的常规步骤要熟练掌握,只有在掌握步骤的基础上才能熟练的完成探究实验。

第一句话是小枫提出的问题,小枫开动脑筋找到了所有可能是说明他做出了几种猜想或假设,利用激光笔手电筒对着凹面镜照射,观察到如图所示的现象是说明他在实验,但是小枫并没有分析实验也没有得出结论更没有和同学交流评估。

【解答】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小枫的学习经历为:提出问题、假设、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

故选C。

9.我们从科学课本中已经认识了不少科学家,从中我们知道了科学家对自然界的事物

的存在、发展和变化的研究方法是( )

A. 科学家就在实验室里研究自然界的现象,得出科学结论

B. 科学家就在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得出科学结论

C. 科学家就在野外考察得出科学结论

D. 科学家不断提出新问题,搜集信息,把考察或实验的结果记录下来,经过分析、

论证,得出结论

【答案】D

【解析】【分析】

本题关键要明确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等。

【解答】

第5页/共10页

探究的一般过程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发现问题后,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问题的答案作出假设。设计探究的方案,包括选择材料、设计方法步骤等。按照探究方案进行探究,得到结果,再分析所得的结果与假设是否相符,从而得出结论。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次探究得到正确的结论。有时,由于探究的方法不够完善,也可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在得出结论后,还需要对整个探究过程进行反思。探究实验的一般方法步骤: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故ABC说法错误,D说法正确。

故选D。

10.小红游泳时发现:自己慢慢走进水中时,身体也感觉慢慢变轻.请你根据此现象提

出一个有价值且易于探究的科学问题()

A. 人为什么会感觉身体变轻?

B. 人身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水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C. 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D. 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与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什么关系?

【答案】B

【解析】【分析】

本题考察浮力大小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在慢慢走进水中身体会下沉排开水的体积也会变大。

【解答】

在小红慢慢走进水中时,身体会下沉排开水的体积变大,感觉身子变轻是受到了浮力的作用,而且身子下沉越多排开水的体积越大浮力也就越大,小红会感觉越来越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这个现象可以提出的科学问题是物体受到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体积的关系。

故选B。

11.美国的“机遇号”火星车从火星上发回的一些照片,照片中可以看到岩石上嵌有小球,

小球并非集中在岩石的特定岩层中,科学家推测它们有可能是被水浸泡过的多孔岩石中所溶解的矿物凝结产生。这个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的()

A. 提出问题

B. 建立假设

C. 制订计划

D. 得出结论

【答案】B

【解析】略

12.有一本杂志名叫《科学世界》,推荐同学们在课余阅读。小明同学就很喜欢《科学》

课程,要进入科学的世界,请告诉他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从探究身边的问题着手

B. 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C. 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

D. 运用以前积累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答案】C

【解析】【分析】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平时要多动手、多动脑、注意知识的积累和应用。

此题考查了我们对科学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是一道基础题,难度较小,容易解答。

【解答】

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因此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正确的做法和认识是不正确的。

故选C。

二、实验探究题

13.小明家的窗玻璃是双层的,在敲击玻璃时,感觉双层玻璃与单层玻璃的振动情况不

一样。于是他想探究“受敲击时,双层玻璃和单层玻璃的振动强弱情况”。为此,小明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将单层玻璃板固定在有一定倾角的斜面上,把玻璃球靠在玻璃板的右侧,把橡胶

球悬挂在支架上靠在玻璃板的左侧(如下图)。

②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玻璃球被弹开,记下玻璃球被弹出的

距离。共做10次。

③换成双层玻璃板重复上述实验。

(1)实验后,发现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这与实验中的哪一操作不当有关?

小明改进后,重做了实验,获得了如下数据:

(2)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来反映的。

(3)根据上表中的实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第7页/共10页

【答案】(1)随意拉开橡皮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

(2)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

(3)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解决此类实验题目要结合相关的物理研究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此实验是把玻璃板振动的强弱转换成了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利用了转换的思想方法,这样通过观察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就可以比较单层和双层玻璃板的振动强弱。

【解答】

(1)随意拉开橡胶球,放手后让其敲击玻璃板,是造成玻璃球被弹开距离的数据比较杂乱的主要原因;

(2)当玻璃板受到橡胶球的敲击时,玻璃板振动的强弱是通过玻璃球被弹开的距离来反映的,这是转换的研究方法;

(3)同样的撞击下,单层玻璃后的玻璃球比双层玻璃后的玻璃球运动的距离远;

所以结论是:受敲击时,单层玻璃比双层玻璃的振动强。

14.小燕多次乘车了解到夜间开汽车,若车内亮灯,车内物体会在前面的挡风玻璃上成

清晰的像,干扰司机的视线,影响行车安全。为今后安全行车,小燕根据生活中透明平板玻璃所成像“明”、“暗”不同的多种情况做以下探究:

【提出问题】物体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成像的“明”、“暗”程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进行猜想】

猜想1: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与物体离光源的距离有关;

猜想2: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与光源的强度有关;

猜想3:透明平板玻璃成像的“明”、“暗”程度可能与物体的颜色有关。

【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实验一:如图所示,在水平桌面上竖直固定一块透明平板玻璃,同一物体固定在离透明平板玻璃0.5m的A点,在桌面的C点先后用不同功率的灯照亮A点处的物体,观察同一物体不同光照下在透明平板玻璃中所成像的“明”“暗”程度。各次实验人的眼睛都在同一位置从右向左观察物体在透明玻璃板中的像。结果记入下表。

实验二:同一物体位置固定在A点不动,用同一盏5W的灯先后在桌面B、C、D 三点照亮A处的同一物体,同一位置观察同一物体在透明平板玻璃(仍固定不变)中成像的“明”“暗”程度。结果记入下表。

(1)小燕是用实验一来探究猜想________(选填“1”、“2”或“3”);

(2)分析实验二的实验数据及结果可得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

(3)猜想三中“物体的颜色”这个变量在实验一和二中如何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燕在上述两个实验中________控制该变量(选填“没有”或“已经”);

(4)小燕猜想1和猜想2还可归纳为物体成像的“明”、“暗”程度与物体的________有关;

(5)请你就光现象根据光学知识、对司机提出一条有利于安全行驶的建议:

________。

【答案】(1)2

(2)物体与灯的距离越小,物体所成的像越亮

(3)用相同颜色的物体已经

(4)明暗

(5)夜间行车时,车内不能开灯

【解析】【分析】

在探究此类多个因素问题时,需要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解答,会结合生活常识进行分析归纳结论。

先后用不同功率的灯照亮A点处的物体,书本到灯泡的距离也会影响书本的照亮程度;因为影响书本的照亮程度有多个因素,所以在探究时应该采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分析;如果研究与灯泡功率有关的猜想时,就应该控制其它因素不变,改变灯泡的电功率;

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在玻璃上会成像,干扰司机。

第9页/共10页

【解答】

(1)当研究物体的照亮程度与灯泡功率有关时,应该控制其它因素不变,改变灯泡的功率,观察书本同一位置被照亮的程度,所以小燕是用实验一来探究猜想2;

(2)分析实验二的实验数据及结果可得结论:物体与灯的距离越小,物体所成的像越亮;

(3)同一物体的颜色相同,所以实验中用同一物体来控制物体的颜色,小燕在上述两个实验中已经控制该变量;

(4)小燕猜想1和猜想2还可归为物体成像的“明”、“暗”程度与物体的明暗有关;(5)夜间驾驶室外的光线是比较暗的,若打开驾驶室内的灯,驾驶室内物体的光线是比较强的,就可以通过前挡风玻璃在车前形成一个虚像(平面镜成像),干扰司机的视线,不安全,对司机提出一条有利于安全行驶的建议:夜间行车时,车内不能开灯。

最新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的学问。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定律 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 1、实验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天平测量质量;温度计测量温度;停表测量时间;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刻度尺测量长度;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酒精灯加热;显微镜观察细小物的结构。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我们要借助一些和。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 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直接观察。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间接观察。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测量:国际单位:米;常用: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6微米=109纳米 3.体积的测量: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主单位是立方(m3或米3),体积的常用单位:分米3、厘米3、升、毫升。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毫升=1立方厘米。 4、雷达、激光、声纳等可测长度。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一选二贴三垂直,估读单位莫忘记。 (1)选尺选零点(2)贴被测物、被测边(3)视线与尺面垂直(4)读正确:先读准确值,再读一位估计值。最后写单位。使用时还要注意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及最小刻度。

2019秋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同步测试试题:第二章第3节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

第3节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学生用书B14] 1.细胞分裂过程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D) A.细胞颜色变化 B.细胞体积增大 C.母细胞一分为二 D.细胞内出现染色体 2.草履虫是单细胞生物,个体由单个细胞构成。草履虫细胞分裂后,其结果是(B) A.个体变大 B.个体数目变多 C.个体中出现了两个细胞 D.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3.如图所示为动物细胞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图像,按发生分裂的先后顺序,它们的顺序为(B) 图2-3-1 A.a→c→b B.b→c→a C.c→a→b D.a→b→c 4.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相比不同的是,植物细胞还要形成新的

(B) A.细胞核B.细胞壁 C.细胞质D.细胞膜 5.细胞中出现染色体,细胞形态和功能发生变化分别属于(B) A.细胞生长和细胞分裂 B.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 C.细胞分化和细胞生长 D.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 6.如图展示了青蛙的发育过程,其中虚线包含以下哪些变化(D) 图2-3-2 ①细胞生长②细胞分裂③细胞分化④细胞衰老 A.②③B.①② 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如图表示细胞的几种生理过程,以下叙述错误的是(C) 图2-3-3 A.①表示细胞的生长过程 B.通过③形成了不同形态的细胞

C.③导致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 D.②表示细胞分裂 8.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和细胞分化的说法,错误的是(D) A.多细胞生物体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 B.通过细胞分裂,一个母细胞变成两个子细胞 C.刚分裂产生的子细胞大小一般只有母细胞的一半 D.所有的细胞都有分裂能力 9.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__细胞__,桃的种子长成桃树,发育过程中,细胞数目__增加__,体积__增大__,细胞数目和体积的变化是细胞__分裂__和__生长__的结果。 10.现代生物科学技术为保护面临灭绝的生物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科学家用人工授精的方法把大熊猫的受精卵移植到适龄雌性大熊猫的体内,受精卵发育成一个健全的大熊猫胎儿,这是(D) A.细胞分裂的结果 B.细胞发育和生殖的结果 C.细胞生长的结果 D.细胞分裂、生长和分化的结果 11.洋葱根尖的一个细胞经过一次分裂,结果是(B) A.形成两个细胞,遗传物质减少一半 B.形成两个细胞,遗传物质不变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第2章观察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 1.生物对刺激有反应,非生物对刺激没有反应。所有生物都具有共同的特征: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能遗传和变异、能进化。 蜗牛:触角两对,口(摄取食物);足(腹足)运动、爬行;眼;壳(保护)。有视觉、触觉、味觉、嗅觉。没听觉。 2.我们把生物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的特征叫做生物的应激性。 3.生物与非生物的差别: 生物非生物 1对刺激有反应(有应激性)对刺激没有反应(无应激性) 2能生长不能生长 3需要营养(会新陈代谢)不需要营养(不会新陈代谢) 4有严整的结构无严整的结构 5能生殖和发育不能生殖和发育 6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没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不能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4.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 2 个区别: (1)运动:有些植物可以局部运动,动物可以自由快速运动。 (2)光合作用:植物可以,动物不可以。 细胞 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木栓切片时,发现了细胞。细胞很小,一般只有一到几十微米之间。 2.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 细胞构成的。 3.动物细胞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外界 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4.植物细胞 细胞壁:最外层,由纤维素组成,具 有支持保护作用,使植物具有一定的形 状。 叶绿体:内含叶绿素,是进行光合作 用的场所,椭圆形。 液泡:含有细胞液。 细胞膜:保护作用,并且控制细胞与 外界物质交换。 细胞质:许多生命活动的场所。 细胞核:球状,含有遗传物质,起传宗接代的作用。 5.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比较: 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除此之外,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年英国科学家布朗发现了植物细胞内有细胞核。19 世纪 40 年代,德国科学家施莱登和施旺提出了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 显微镜的结构与使用 (1)镜和物镜:两者结合起来,有放大作用。它们的放大倍数分别可在目镜和物镜上面,目镜和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越长,倍数越高。目镜越短,倍数越高。

2020人教版初一下册科学配套练习册答案

2020人教版初一下册科学配套练习册答案第一章水 第一节地球上的水 【课前预习】 1.地球表面的_71%_是海洋,海水占了地球上全部水量的_96.5%_,海洋水不能直接饮用,因为海水中含有大量的盐类物质。陆地水占 了地球上所有水量的_3.5%_,其中淡水只有_2.5%_,且绝绝大部分是人 类当前还不易利用的___冰川和深层地下水。能够被人类利用的淡水 仅占地球上全部淡水资源的_0.3%_,占所有水量的 0.0075% 。 2. 水是生物体的重要组成成分。不同植物的含水量不同,同 一株植物中的不同部分的含水量差异也很大。 3.人体的含水量约占体重的__60% 左右,但不同的组织或器官含 水量不同。成年人因为通过排尿、呼吸、出汗会失去一定的 水分,为了保证健康,我们每天至少应该饮水_2-2.5_L。 【课堂学习】 例1 渔民出海时遇淡水用完应该 ( D ) A.立即返航 B.吃海水 C.用海水制淡水 D.吃鱼等海生动物 解析:人类生存需要饮用淡水,饮用咸水(如海水)会使人的生 理机能失调,严重时会危及生命,所以B错。如果能够轻易地将海水 转化为淡水,渔民出海时也就不需要储备淡水,故C也错。渔民出海 作业都不是在海岸线附近,有时航程达几天几夜,返航取水既有时间 问题,又影响海上作业,所以A也错。海洋动植物虽然生活在海洋里,但它们体内丰富的水却是淡水,这主要是由它们自身的生理机能决定的。故应选D。

例2 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江河、湖泊、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3/4,为什么说地球上还缺水呢? 解析:即使地球水域广阔,但能供我们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所所用的淡水资源却不充裕,还不到总量的1%,且分布不均匀。很多地方沙漠化现象日趋严重。所以科学家们预言:“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可见节约水的重要性。 【课后提升】 基础巩固 1.在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中,数量最多的水是 ( D ) A.海洋水 B.湖泊水 C.河流水 D.冰川水 2.当今人类比较容易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 C ) A.江河水、湖泊水、地下水 B.江河水、湖泊水、冰川水 C.江河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D.江河水、淡水湖泊水、冰川水 3.下列说法准确的是 ( D ) A.自然界的水主要用于人们的日常饮用 B.凡是无色透明的液体都能饮用 C.海水呈蓝色,湖水呈绿色,所以水具有各种颜色 D.地球表面的3/4是水 4.世界上的淡水主要消耗在( C ) A.工业生产上 B. 生活用水中 C. 农业生产中 D. 交通运输上 5.下列生物中含水量的是( D ) A.人体 B.黄瓜 C.水稻 D.水母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集

浙教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一门学科。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进步,协调人与自然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3、科学技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也给人类带来负面影响。 第二节实验和观察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作出可靠的判断。因此我们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2、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范围。 试管:做化学反应的容器; 试管夹:夹持试管; 试管架:放置试管; 酒精灯:加热; 显微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停表:测量时间; 托盘天平:测量质量; 电流表:测量电路中的电流; 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 玻璃棒:搅拌加快溶解、引流; 药匙:取粉末状固体; 烧杯:配制溶液。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一、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二、长度的测量 1、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1米(m)=101分米(dm)=102厘米(cm)=103毫米(mm) 10-3千米(km)=1米(m)=103毫米(mm)=106微米(um)=109纳米(nm)=1010埃(?) 2、常用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 (1)、刻度尺的正确使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a.使用前:先观察零刻度线、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测量范围(量程):计量器具所能够测量的最小尺寸与最大尺寸之间的范围被称作该测量器具的测量范围。最小刻度值(分度值):测量工具上面任意两个最近的刻度线表示的数量差值 b.使用时要做到: ①选对:不同的刻度尺分度值不同,精确程度也不同,不同的测量对象选择不同的刻度尺;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科学的入门 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温度的测量:实验室中常用的温度计是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质量的测量质量常用来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时间的测量 科学探究的过程 1.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2.针对问题,依据自己已有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建立猜测和假设 3.依据探究的目的制定探究的计划 4.通过观察,实验等多种途径获取事实和证据,对假设进行检验。 5.对探究的过程进行评价,并与他人讨论和交流。 观察生物 生物与非生物 生物是一类具有能呼吸,能生长,能繁殖后代,对外界刺激有反应等特征的物体; 动物与植物最主要的区别:植物能利用太阳光制造营养物,而动物要从外界摄取营养物质 动物根据有无脊椎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分为体外长有毛皮,胎生的哺乳类及体外没有毛皮的卵生类; 卵生类又分为体外有羽毛,体温恒定的鸟类及体温不恒定的爬行类,两栖类和鱼类; 无脊椎动物分为身体多细胞类及身体单细胞类; 植物分为有种子的植物和没有种子的植物 有种子植物根据种子外是否有果皮包被分为被子植物及裸子植物; 没有种子植物分为有茎和叶分化的及无茎和叶分化的(藻类植物); 有茎和叶分化的分为有根的蕨类植物和没有根的苔藓植物,它们都用孢子繁殖; 细胞学说提出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即细胞构成; 一个母细胞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后,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叫细胞分裂; 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有的子细胞,长到与母细胞一般大小时能继续分裂;而有的子细胞则发生变化,形

成具有不同形态和功能的细胞,这个过程叫细胞分化。 在细菌的细胞内看不到成形的细胞核,因此也被称为原核生物; 霉菌与细菌一样,需要现成的有机物生活,但在细胞结构上,它与植物细胞相似,有细胞核,属于真菌。(根据细胞内有无细胞核,可将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 植物,动物和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核,属于真核生物; 细胞分化成各种不同形态和不同功能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就是组织; 植物的基本组织主要包括具有保护功能的保护组织,能输送物质的输导组织,能制造和储存营养物质的营养组织,起支撑和保护作用的机械组织,能分裂产生新细胞的分生组织等; 在叶的表面有一层表皮,起保护作用,是一种保护组织; 在叶片的中部,有进行光合作用的叶肉细胞,它们是植物的营养组织; 在叶脉处,有输导组织,能输送由根吸收的水分,无机盐以及由叶制造的营养组织; 人体四大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和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由上皮细胞构成,主要具有保护功能,有些部位的上皮细胞还有分泌和吸收物质的功能; 结缔组织具有运输,支持等多种功能; 肌肉组织由肌细胞组成,具有收缩和舒张的功能,人体的肌肉组织分为:心肌,骨骼肌,平滑肌; 神经组织主要有神经细胞构成,它具有能接受刺激,产生并传导兴奋的作用; 由多种组织构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称为器官; 人体的七大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运动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 生物的适应性和多样性 对生存环境的适应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多样的环境造就了丰富多样的生物世界; 地球与宇宙 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2018年秋七年级浙教版科学上册同步练习:专题提升4 地图和等高线地形图

专题提升4 地图和等高线地形图 巩固练习 1如图所示,下列选项中,符合甲地在乙地西北方向、丙地在丁地东南方向的是(B) A. B. C. D. 【解析】由图可知,A图中甲地在乙地西北方向,丙地在丁地东北方向;B图中甲地在乙地西北方向,丙地在丁地东南方向;C图中甲地在乙地东北方向,丙地在丁地东南方向;D 图中甲地在乙地东北方向,丙地在丁地西北方向。故B正确。 2下列关于①、②两幅等高线地形图的说法,正确的是(D)

,(第2题)) A. 图①表示盆地地形 B. 图①的比例尺比图②大 C. 甲、乙的实地距离小于丙、丁的实地距离 D. 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 【解析】图①等高线数值内大外小,为山地地形;图①的比例尺比图②小,故甲、乙的实地距离大于丙、丁的实地距离;图幅相同,等高距相同,比例尺越小,坡度越小,所以甲、乙的坡度比丙、丁的坡度小。 3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第3题)) A. 甲处地形部位的名称是山脊 B. 甲处的海拔约为388米 C. 小河的流向是自西北向东南

D. 小河的流向是自东南向西北 【解析】由图可知,根据指向标箭头所指的方向为北向判断,小河的流向是自西北流向东南,故C正确。 4如图所示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沿图中虚线处可能有河流分布且流速较快的是(B) ,(第4题)) A. 虚线甲处 B. 虚线乙处 C. 虚线丙处 D. 虚线丁处 【解析】甲、丙两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乙、丁两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山谷处可能形成河流,且乙处等高线较为密集,坡度较丁处陡,所以河流流速较快。 5如图所示,a、b、c、d四条等高线的数值关系为a>b>c>d,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C) ,(第5题))

浙教版新版科学七年级上基础知识点汇总-精简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 姓名: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试管外壁不能有水。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0,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酒精灯的火焰有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使用时用外焰加热。熄灭时要用两次盖灭法。 试剂瓶:用来盛放试剂,打开后瓶盖应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应朝向手心。 胶头滴管:用来取用少量液体,用它往试管中滴液体时,试管应竖直,胶头滴管在试管口上方约0.5厘米处竖直向试管中滴入液体,绝不能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长度测量中公认的标准量是“米”,而不是“刻度尺”。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不要忘记) 积累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 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除以张数)、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2、体积的测量。 新教材已舍去“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这一说法。 读数要看仔细,单位换算要仔细。 四、温度的测量 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来表示。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单位符号是℃。人为规定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在O℃和100℃之间分成100小格,则每一小格为l℃。 体温计。测量范围从35℃~42℃,最小刻度为0.1℃。 结构优点 玻璃泡容积大而内径很细。精确。 特别细的弯曲。离开读数。 横截面形状近似三角形。放大液柱,便于读数。 第二章观察生物

浙教版科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3.4 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第1课时) 同步练习B卷

浙教版科学2019-2020学年七年级上学期 3.4 地壳变动的证明火山(第1课时)同 步练习B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基础题 (共8题;共25分) 1. (2分)今年4月12日,浙江临安发生4.2级地震时,我市有轻微震感。下列有关地震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地震是地壳变动的表现 B . 现代科学技术已能准确预报地震 C . 发生地震时赶快乘电梯逃离 D . 所有的地震都会对社会造成巨大损失 2. (2分)下列现象与其形成原因对应的是() A . 雅安地震——人类活动 B . 四季更替——地壳运动 C . 海陆变迁——太阳活动 D . 地形变化——内力和外力共同作用 3. (2分)下列地形主要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 . 青藏高原 B . 珠江三角洲 C . 舟山群岛 D . 台湾海峡 4. (2分)下列证据不能证明地壳变动的是() A . 石灰岩溶润 B . 雅鲁藏布大峡谷

C . 沧海桑田 D . 悬崖峭壁上断裂的岩层 5. (2分)火山喷发的熔融岩来源于() A . 地壳 B . 地核 C . 地幔的底部 D . 地幔的软流层 6. (2分)日本的圣山——富士山是一座什么类型的火山() A . 死火山 B . 活火山 C . 休眠火山 D . 无法确定 7. (11分)火山: (1)火山组成:一般由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三部分组成。 (2)火山喷发物有________ (如水蒸气、二氧化硫等),也有________ (熔岩流)和________ (火山灰、火山尘等)。 (3)火山按活动特点分为: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 。 (4)分布:主要集中在________ 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________ 一带。 8. (2分)下列关于火山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新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密度专题复习

密度专题练习 一、选择题 【 】1、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它表示的意思是 A.每立方米酒精的质量 B.每立方米酒精的质量是0.8×103千克/米3 C 每立方米酒精的密度是0.8×103千克/米3 D.每立方米酒精的质量是0.8×103千克 【 】2、从密度公式ρ=m/v 可以看出,对于同一种物质 A.质量越大,密度越大 B .体积越大,密度越小 C .密度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体积成反比 D.与质量、体积无关,保持不变 【 】3、将一瓶水倒掉一些后,对剩余部分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A.质量变小,密度变小 B.质量不变,密度不变 C.质量变小,密度不变 D.质量变小,密度变大 【 】4、冬天户外水缸常会破裂,你认为其中的原因是 A .水缸里水结成冰后,密度变大 B .水缸本身耐寒程度不够而破裂 C .水缸里水结成冰后,质量变大 D .水缸里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 【 】5、在测盐水密度的实验中,需用到的测量仪器有 A .量筒、天平、烧杯 B .量筒、天平 C .量筒、直尺 D .量筒、天平、水 【 】 6.某钢瓶中装有氧气,瓶内气体密度为8千克/米3,在一次急救中用去了其中的 4 3,则剩下气体的密度为 A.2千克/米3 B.4千克/米3 C.6千克/米3 D.因密度是物质的特性,故保持不变还是8千克/米3 【 】7.将一块正方体的木块分成完全相同的八个小正方体木块,则对于每一小块木块来说, 正确的是 A.质量和密度都为原来的1/8 B.质量为原来的1/8,密度不变 C.质量不变,密度为原来的1/8 D.质量和密度都不变 【 】8.三只完全相同的杯子中装有等质量的水,把质量相等的铁块、铜块和铅块浸没在水 中而水未溢出,已知三种金属的密度是ρ铅>ρ铜>ρ铁,则杯中水面上升最高的是 A.装有铁块的杯子 B.装有铜块的杯子 C.装有铅块的杯子 D.无法判断 【 】9.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最多装500克酒精的容器,一定能装500克的水 B.最多装500克水的容器,一定能装500克的酒精 C.最多装500厘米3酒精的容器,一定能装500克的酒精 D.最多装500厘米3水的容器,一定能装500克的酒精 【 】10.在三只完全相同的容器里,放有等量的水,分别将铝、铁、铅三块金属放入容器后, 水面上升相同的高度,设铝、铁、铅三块金属的质量分别为m 1、m 2、m 3,则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她们产生、发展的原因与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观察与实验就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就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测量就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与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 2)瞧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与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与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 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9、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瞧清测量范围与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瞧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 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 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 13、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试卷科学计数法同步测试题

1.5.2科学计数法同步测试题 一、填空题 1.设有理数A用科学记数法记为A=a×109,则A的整数数位有位. 2. 201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6.36×105亿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6.36×105亿元的 原数约为________亿元. 3.我国“钓鱼岛”周围海域面积约170 000 km2,该数用科学记数法可表示为____________. 4.北京故宫的占地面积约为7.2×105平方米,即平方米. 5.已知2.73×10n是一个10位数,则n=9,原数是______________. 6.下列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请写出原数: (1)4.02×103=________; (2)8.321×107=________. 二、选择题 7.下列四个数中,最大的是() A.56.78万B.567 800 C.5.678×104D.56 780 000 8.用科学记数法表示870 000=m×10n,则m,n的值分别是() A.m=87,n=4 B.m=8.7,n=4 C.m=87,n=5 D.m=8.7,n=5 9.据统计,2015年在“情系桃源,好运丹东”的鸭绿江桃花观赏活动中,6天内参与人次达27.8万.用科学记数法将27.8万表示为() A.2.78×106B.27.8×106 C.2.78×105D.27.8×105 10.某条路线的总里程约为1.37×105千米,这个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据的原数可表示为( ) A.13 700 000千米B.1 370 000千米 C.137 000千米D.137千米 11.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数3.102×10n的整数数位是() A.n位B.(n+1)位 C.(n+2)位D.无法确定 12.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将促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互利合作,根据规划,“一带一路”地区覆盖总人口 约为4400000000人,这个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A.44×108B.4.4×109 C.4.4×108D.4.4×1010 13.我国是缺水国家,目前可利用淡水资源总量仅约为8.99×105亿立方米,则8.99×105所表示的原数是() A.8 990 B.89 900 C.899 000 D.8 990 000 14. 用科学记数法表示-123 000 000,正确的是() A.-1.23×106 B.-123×106 C.-1.23×108 D.-0.123×109 三、解答题 15.比较下列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的两个数的大小: (1)8.93×105与1.02×106;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试管外壁不能有水。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0,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酒精灯的火焰有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使用时用外焰加热。熄灭时要用两次盖灭法。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试剂瓶:用来盛放试剂,打开后瓶盖应倒放在桌上,倾倒液体时标签应朝向手心。 胶头滴管:用来取用少量液体,用它往试管中滴液体时,试管应竖直,胶头滴管在试管口上方约0.5厘米处竖直向试管中滴入液体,绝不能把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 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零刻度线 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 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量程: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紧靠被测量的物体(垂直于被测物体)。 思考:刻度尺放斜了造成的测量结果是什么?(读数偏大) 零刻度线磨损了怎么办? (找一清晰的刻度线作为零刻度线,如图所示,但读数时要注意) *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思考:视线偏左和偏右时,读数会怎样? (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单位——没有单位的数值是没有意义的。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1.4 科学测量 同步练习(有答案)

1.4长度的测量 〖课堂练习〗 1、常用的长度单位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 ) A .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米 B .厘米、分米、毫米、微米、米 C .微米、毫米、厘米、分米、米 D .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 2、如图16 所示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这把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 ,木块A 的长度是_______cm 。 3用刻度尺测量铁块的长度(如图1所示),方法正确的是( ) 4、刻度尺的准确程度由( )决定………………………………………( ) A .最小刻度 B .准确值 C .估计值 D .量程 5、我国一角钱硬币的厚度大约是:…………………………………………( ) A .2.4微米 B .2.4毫米 C .2.4厘米 D .2.4分米 6、下列各物体的高度接近6厘米的是 ( ) A .围棋子 B .墨水瓶 C .矿泉水瓶 D .课桌 7、测量某物体的长度为15.47厘米,其中准确值是 ,估计值是 ,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8、有一棵参天大树,我们班三位同学手拉手,刚好能把树围起来,那这棵大树的周长可能是下面哪一个?( ) A .10厘米 B .42分米 C .36000毫米 D .0.45米 9、如图1所示,木块的长度是 ,若改用最小刻度是厘米的刻度尺 测量同一木块的长度,测量结果应是 。 10、用刻度尺测得某物长度为7.864米,其中准确程度为 ,估计值 为 ,准确值为 ,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11、下面是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得《自然科学》课本得宽度,符合读数要求的是( )。 (A)14cm (B)14.0cm (C)14.00cm (D)0.140cm 12、关于误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误差是由于测量方法不正确造成的; B .只要测量仪器足够精密,就可以消灭误差; C .无论测量仪器如何精密,误差只能减小,但不能消灭; D .以上说法都正确 13、判断下列测量数据: 0.3260米, 7.59米, 759毫米, 759分米, 各自对应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 ( ) A .分米、毫米、厘米、米 B .厘米、分米、毫米、米 C .毫米、厘米、分米、米 D .毫米、分米、厘米、米 14、有三把刻度尺,其最小刻度分别是分米、厘米、毫米。你认为其中最好的 是…………………………………………………………………………………………( ) A .分米刻度尺; B .厘米刻度尺; C .毫米刻度尺; D .无法确定。 15、用最小刻度为毫米的刻度尺测量某圆柱体的直径。四次的记录数据分别为: 30.72厘米、30.72厘米、30.74厘米、32.72厘米。其中可能记录出现错误的数据是 。圆柱体的直径是 。 16、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1.1《科学并不神秘》同步练习(含答案)

科学并不神秘(同步练习) 总分 100 分,共 2 大题 20 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80.0分) 1.下列问题中,不属于科学研究范围的是() A. 月亮形态的变化 B. 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C. 地震的发生 D. 校学生会选举产生新一任学生会会长 2.科学技术在改变我们生活和促进杜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下列实例中属于科学技术给我们带来不利影响的是() A. “蛟龙号”7062m海深试验成功 B. “天舟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 C. 利用机器人扫地 D. 网络给青少年健康带来影响 3.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 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在经历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青蒿素的成功发现,告诉我们在科学探究中应积极() A. 调查 B. 实验 C. 观察 D. 思考 4.这个学期开始学习科学课程,下列有关科学的认识错误的是()

A. 从探究身边的问题开始 B. 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C. 书本上的知识永远是正确的 D. 学习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 5.种子长成幼苗、冰雪熔化成水、火山喷发,日落日出。这些现象说明() A. 事物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 B. 事物的变化是没有规律的 C. 大自然中的事物都在发生变化 D. 大自然中的事物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6.下列问题不是科学研究范畴的是() A. 月亮形态的变化 B. 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 C. 四川九寨沟发生地震 D.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国家领导 7.科学无处不在,每一个小小的疑问都有可能引发科学发现。下列现象与相应的科学 发现(发明)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A. 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 B. 水的沸腾顶起壶盖——发明蒸汽机 C. 悬挂的灯晃动——手表 D. 挤奶女工没有患天花——种牛痘预防天花 8.科学家要进行发明和创造,首要工作是() A. 仔细观察,提出问题 B. 积极思考,发现规律 C. 认真记录,分析论证 D. 总结交流,资源共享 9.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正确的是() A. 牛顿通过望远镜观察天体运动而发现的 B. 牛顿通过观察到苹果落地的现象进行探究而发现的 C. 伽利略通过望远镜观察天体运动而发现的 D. 伽利略通过探究物体下落而发现的 10.下列不属于科学研究的是() A. 小明到杭州旅游,发现西湖十大美景 B. 苹果落在地上,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C. 瓦特好奇于水的沸腾,发明了蒸汽机 D. 麦哲伦航海探险,发现地球是圆的 11.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是()

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大全(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科学入门知识要点 1. 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他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学科。在学习科学时应该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 2. 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3. 借助各种仪器的目的:使观察的范围更广,使判断更准确 4. 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5. 刻度尺的使用——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准确程度)和量程。 1)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零刻度线对齐(零刻度线磨损、尺面较厚?)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正确:读数=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4)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6.特殊长度的测量 A 以曲化直法:用一根质软、易弯曲、弹性差的细棉线在地图上按弯曲和走向将细线覆盖在线路上,然后将细线拉直,量出长度,根据比例尺算出铁路实际长度。 B 卡尺法:用两块直角三角板和直尺,注意令刻度线。 C 测多算少法(累积法):适用于纸张的厚度、金属细的直径等的测量。 7.测形状不规则物体的面积测量——方格法(割补法),四舍五入 8. 物体体积的测量 9. 量筒的使用——使用前看清测量范围和最小刻度 1)放正确:放在水平面上 2)看正确:视线要与凹形液面最低处相平。仰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小,俯视使读数比实际值偏大

3)读正确:不能用手拿起来读数 4)记正确:勿漏写单位 10. 量筒与量杯的比较 1)量筒:粗细均匀、刻度分布均匀 2)量杯:上粗下细、刻度上密下疏 1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人的正常体温约为37摄氏度(37℃);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12. 温度计 13. 体温计——与常用温度计比较 14.质量: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改变物体的形状、状态、温度、位置的改变,物体的质量不会因此而发生改变。 15、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常用工具是托盘天平。 16.托盘天平的结构的正确使用: (1)放平(2)调零——游码移到零刻度处

最新浙教版七年级(上)科学教案集

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一章科学入门 第一节科学并不神秘 教学目标:1、知道科学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的学问,知道科学的发现可以从观察身边的事物入手。 2、熟悉科学实验室里的常用仪器 重点难点:如何鼓励学生观察、思索身边的自然现象,引导他们自觉地提出疑问,激发探究的兴趣,形成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1. 什么是《科学》? 广袤的宇宙、神奇的生物、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我们就生活在这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那里有无数奇妙的现象,并且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都在发生变化。这些自然现象是怎样发生的?又将怎样变化?《科学》就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对各种疑问找出答案的学问。 2. 科学离我们很远吗? 你一定知道牛顿由一个苹果的落地而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由观察沸腾的水顶起壶盖而发明蒸汽机的故事。他们都是从研究身边的问题着手,最终为人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我们都可以进入科学的世界。 二、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科学技术带给世界哪些改变? 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好处,但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在学习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更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保护环境,才能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1)介绍先进的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1交通工具的变化 ○2通讯方式、工具的变化 ○3家用电器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4登月,探索海底、地球内部 讨论:科学技术还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2)先进的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1给人类带来的好处:火箭使人类认识了地球以为的世界。 ○2给人类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火箭相同原理的导弹等却摧毁着我们的文明。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期末试卷-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科学 考生须知: 1.本科目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所有答案都必须做在答题卷标定的位置上,务必注意试题序号和答题序号相对应。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 分) 1. 科学实验既要操作规范,更要保障安全。下列实验基本操作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 B C D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 A.冰雪消融B.云开雾散C.燃放烟花D.吹肥皂泡 3.有关地形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形的变化全部源自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B.地形的变化只发生在陆地上,海洋中没有 C.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会使得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D.风吹雨淋等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4. 一位同学用最小刻度是毫米的刻度尺先后5次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各次测量值分别为:2.42cm、 2.43cm、2.42cm、2.44cm、2.64cm,则这个物体的测量值应取(▲) A.2.42cm B.2.428cm C.2.43cm D.2.47cm 5.下表简明记录了部分植物类群的主要特征,其中正确的是(▲) 特征类群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A 藻类植物√×√××× B 蕨类植物√√√××√ C 裸子植物√√√×√√ D 被子植物√√√√√√ 6. 下列关于分子运动理论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B.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快,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速度也会越快 C.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D.固体不易被压缩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

7.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学说,并经过多年的实地考察与论证,找到了大陆漂 移的证据。下列哪一现象不能作为大陆漂移学说的证据(▲) A.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岩层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B.大西洋两岸的非洲和南美洲分布有海牛、鸵鸟等相似的生物 C.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凹凸吻合 D.人们在南极洲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 8.下列关于细胞与生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从细胞结构上看,“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这种现象,主要决定于细胞质 B.切开橙子,流出酸甜的橙汁,它来自于细胞中的细胞核 C.蝙蝠是哺乳动物,其最大特征是胎生、哺乳 D.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组织都有保护组织、结缔组织、营养组织和输导组织 9.如图所示,下列关于M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A.M点的经纬度是20° W ,0° B.M点在东西半球的一条分界线上 C.M点既位于北半球,又位于西半球 D.M点位于东半球 10.冬天,在暖和的教室窗玻璃上会冰的“出汗”。有关这一现象的解释:①“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内的一面;②“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的一面;③“汗”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④“汗”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其正确的是(▲)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1.如图是显微镜下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时的两个视野,从图甲到图乙的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先移动装片,再转动粗准焦螺旋,最后转动物镜转换器 B.先转动物镜转换器,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再转动细准焦螺旋 C.先移动装片,再转动物镜转换器,最后转动细准焦螺旋 D.先移动装片,再转动物镜转换器,转动粗准焦螺旋,最后转动细准焦螺旋 12.某同学在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先用仰视读得液体体积为34mL,倒出一部分液体后,用俯视读得 液体体积为15mL,则倒出的液体体积是(▲) A.大于19mL B.小于19mL C.等于19mL D.无法确定 13.在“用托盘天平称物体的质量”的实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使用天平时,应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B.调节横梁平衡时,应先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0”刻度线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