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灰色系统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方法

灰色系统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方法

收稿日期:2005-10-06

作者简介:宋子齐(1945-),男,重庆人,教授,从事油气储层研究、测井解释及油藏剩余油分布教学和科研工作。

文章编号:

1000-3754(2007)03-0076-06

灰色系统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方法

宋子齐,杨立雷,王 宏,李 燕,孙丽娜

(西安石油大学,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

针对陕北斜坡中部特低渗透储层储集性能和渗流结构差异大、流动层带复杂的特点,利用灰色

系统理论研究测井、钻井取心及有关地质资料,匹配、拟合和提取参数,统计分析特征值及其综合评价储层流动单元的方法。通过该区长3、长4+5特低渗储层流动单元类型和流动层带指标分析,综合考虑储层微观孔隙几何特征、沉积、成岩特征、岩性、物性及地层参数分布特征等10个参数,在其聚类分析基础上,确定了Ⅰ、Ⅱ、Ⅲ、Ⅳ类流动单元及其评价划分准则。利用矩阵分析、标准化、标准指标绝对差的极值加权组合放大及综合归一,实现了灰色系统理论集成和综合储层的多种信息,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该区特低渗透储层性质、特征和差异,指出了该Ⅰ、Ⅱ类好的流动单元分布发育的规模和范围虽然较小,但它们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明显较好,它们的区域和层位,是该区特低渗透储层含油有利区预测评价的主要方向。

词:

灰色系统;流动单元;综合评价;分类特征;分析方法;实际应用

中图分类号:TE143 文献标识码:A

Co mprehensive evaluation m ethod of reservoir flow unit w it h grey syste m

SONG Z-i q,i YANG L-i le,i WANG H ong ,LI Y an ,S UN L-i na

(X i .an P etroleum University ,X i .an 710065,China )

Abst ract :A i m i n g at the large difference bet w een the reservo ir accumu lation behavior and percolati o n str ucture ,as w ell as the co m plex flo w zones i n ex tra -l o w per m eability reservoir i n the m iddle of Shanbei S l o pe ,gray syste m m et h od is used

for the study of logg i n g ,drilling core and re levant geo l o gy infor m ati o n ,m atch i n g and extracti n g para m eters ,along w ith t h e statistica l ana l y sis o f characteristic va l u e and co m prehensi v e eva l u ation of flo w un i.t Through the index analysis o f fl o w un it types and flo w zones i n ex tra -l o w per m eability reservoir of Chang3and Chang 4+5,co m b i n g the integrate con -si d eration o f ten para m eters ,for ex a m ple ,reservoirm icro -pore geo m e tric characteristics ,deposi,t diagenetic feature ,l-i thology ,physica lproperty and reservo ir para m eters etc .,based on the analysis o f c l u ster ,Type Ⅰ,Ⅱ,Ⅲ,Ⅳflo w u -n its and their evaluation subdivision criterion have been de fi n ed .The ex tra -l o w per m eab ility reser vo ir feature ,pr operty and d ifference are eva l u ated in d ifferent v ie w po i n ts by m eans ofm atri x analysis ,standardization,w eighted array a m p lif-i ca ti o n and i n tegrated nor m a liza ti o n of ex tre m e va l u e ,rea lizing the i n tegrati o n of g rey syste m m ethod and co m b i n ation o f reservo ir i n for m ation.The above wo r k indicates t h at Type Ⅰand Ⅱflo w un its have better per m eab ility and storage capa -b ility although w ith s m a ller developm en t scale and distri b ution .The present reg ion and horizon for Type Ⅰand Ⅱfl o w u -n its are the m a i n targets to predict and eva l u ate the favorable o i-l beari n g area in th is ex tra -lo w per m eability reser vo ir .K ey w ords :g rey syste m ;flo w un i;t co m prehensive evaluation;classificati o n feature ;analysism ethod ;practical appl-i ca ti o n .

储层流动单元是指在侧向和垂向连续上具有相同影响流体渗流特征参数的储集岩体,每一类流动单元代表一个特定的沉积环境和流体流动特征。流动单元不同于砂体结构,亦有别于岩石物理参数的分布模

型,它评价、划分的是同一水力单元,也就是渗流能力相同的砂体为一类。流动单元建立的反映储层非均质性的地质模型,不仅能客观反映地下流体流动特征,而且能描述到最小一级分隔体。它可以把一个储

#

76#第26卷 第3期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 1G 1O 1D 1D 1 2007年6月

集体划分为若干个岩性和岩石物理性质各异的流动单元。在同一流动单元内部,影响流体流动的地质参数相同,而不同流动单元间则表现了岩性和岩石物理性质的差异性。

对于流动单元的研究方法,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流动层带指标划分法、沉积相划分法、孔隙度-渗透率划分法、岩性-物性划分法、利用存储系统和储集系统划分法及动态划分法[1,2],由于流动单元的划分受沉积相、岩石物理相、成岩作用及岩石的微孔隙结构等方面因素的共同控制,而且各个油田储层地质特征差异很大。特别是该方法研究区BB油田长3、长4+5目的层段处于鄂尔多斯湖盆东部的三角洲前缘亚相中,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及其河道叠置型河口砂坝微相,储层砂体厚度较大,延伸较远,但储层及其厚度横向变化较大,储层受到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因素等影响,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油层薄、非均质性强等特点,储层研究难度很大。为此,采用流动层带指标综合方法研究储层流动单元。

1储层流动层带指标综合方法研究流动单元

111储层流动层带指标及其与微观孔隙结构的关系流动层带指标划分法是根据K ozehy-C ar m an方程由孔隙度和渗透率来求得。具体方法如下:

按照孔隙几何相的理论[1],平均孔隙半径被定义为横剖面面积和润湿周界的比值。Kozehy和Car-m an从孔隙几何相的理论出发,利用平均水力半径的概念,应用Po issouille和Darcy定律推导出孔隙度和渗透率之间的关系式

K=

U3e

(1-U e)2

@1

F s S2S2gv

(1)

这被称为Kozehy-Car m an方程。

式中K)))渗透率,10-3L m2;

U e)))有效孔隙度,小数;

F s)))孔隙形状系数;

S gv)))单位颗粒体积的表面积,c m2;

S)))孔隙介质的迂回度。

F s S2习惯上称为Kozehy系数,对大多数储集层岩石来说,通常介于5~100之间。整个式子F s S2S2gv 是一个关于多孔介质的地质特征的函数,随孔隙性质变化而变化。为了有效应用Kozehy-Car m an方程,必须把它转换成直线方程。

上式两边分别除以U e开平方,如果渗透率单位为10-3L m2,则变为

010314

K

U e=

U e

1-U e

@1

F s S S gv

(2)

这就是定量划分流动单元的一个很重要的公式。定义如下参数:

储层质量指数(渗透率与孔隙度之比的平方根乘以010314)

FQ I=010314

K

U e(3)标准化孔隙度指数(即孔隙体积与颗粒体积之比)

U z=

U e

1-U e

(4)

流动层带指数(储层质量指数与标准化孔隙度指数之比)

FZ I=

1

F s S S gv

=

RQI

U z(5)此式说明FZI是把结构和矿物地质特征、孔喉特征结合起来判定孔隙几何相的一个参数,因此,可以准确地描述油藏的非均质特征。将这些参数代入上式两边取对数得

lg(RQ I)=lg U z+lg(FZI)(6)这一公式说明,在RQI与U z的双对数关系图上,具有相同FZ I值的样品将落在同一直线上,具有不同的FZI样品落在一组平行的直线上,同一直线上的样品具有相似的孔喉特征,从而构成一个流动单元。

根据该区长3、长4+5储层地质特征,利用该区代表性井点取心分析孔隙度、渗透率,计算出FZ I、RQI、U z、U R等4个表征参数。据压汞分析资料,建立起FZ I与排驱压力(p d)、中值半径(R50)关系如图1、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流动层段指标FZ I与排驱压力和中值半径等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1816和01756,可以较好的反映该区油藏储层渗流特性。因此,可以用FZ I来进行该区储层流动单元划分[2,3,4]。112特低渗透储层流动单元分类特征、综合评价参数标准及权值

对于研究区BB油田长3、长4+5油藏特低渗透储层流动单元类型,采用聚类分析的谱系图进行分析和归类划分。

系统聚类法是聚类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首先将一定数量的样品或指标各自看成一类,然后根据样品(或指标)的亲疏程度,将亲疏程度最高的两类进行合并。然后考虑合并后的类与其他类之间的亲疏程度,再进行合并。重复这一过程,直至将所有的样品(或指标)合并为一类。

#

77

#

2007年6月宋子齐等:灰色系统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方法

利用该区长3、长4+5取心井样本孔隙度(U )、渗透率(K )资料,求取FZI 、RQI 、U z 、U R 参数进行聚类分析,制作长3、长4+5参数聚类分析谱系

图(图3)。从系统谱系分群可以看出,可将该区长3、长4+5储层划分为4类流动单元,它们分别对应好的、较好的、一般的和较差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

即Ⅰ、Ⅱ、Ⅲ、Ⅳ类流动单元。

在对研究区储层流动单元研究中,该区储层微观孔隙类型多样,结构复杂,残余粒间孔、溶孔及微孔的不同组合交织搭配,储集性能相差悬殊。在宏观物性上则表现为孔隙度、渗透率分布范围宽、孔渗关系复杂,高孔低渗、低孔高渗、低孔低渗并存,流动层

带复杂。为此,采用了流动层带指标的综合分析方法,选用流动层带指标(FZI )、渗砂层厚度(h )、砂地比(S )、渗透率(K )、孔隙度(U )、储能参数(R )、成岩综合系数(P )、泥质含量(V sh )和夹层的分布频率(F )、夹层的分布密度(D )等几方面参数进行综合评价,就可以正确认识储层流动单元的基本特征和分类。因为流动层带指标可以把孔隙和矿物的地质特征、孔喉特征结合起来判定孔隙几何特征,渗砂层厚度、砂地比反映储层沉积特征及地层参数分布特征,泥质含量反映岩性特征,渗透率、孔隙度反映储层物性特性,储能参数可以综合反映储层四性关系,成岩综合系数可以反映储层经历各种成岩演化对储层孔隙空间的影响程度,夹层的分布频率和分布密度实质上就是储层内部流体被驱动过程中影响流体推动因素的不均一性,这些参数都是评价储层流动

单元和质量的重要指标[5,6]

在计算上述各评价参数后,根据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目的,对各项参数给予不同/权0值,以体现各参数重要程度。确定孔隙几何特征是评价储层流动单元的首要指标,因此首先给予储层流动层带指标最大权重,反映储层四性关系及地层参数分布的储能参数、渗砂层厚度、砂地比给予较大权重,影响储层渗流特征的孔、渗和成岩参数可以给予相对较大权值,并且给予泥质含量及非均质参数以相应权数。

在确定该区长3、长4+5储层流动单元评价标

准的研究中,我们着重分析该区上述10种参数及相

应地质条件对储层流动单元的控制作用,以及非均质油藏的储层特征,对应其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划分为Ⅰ、Ⅱ、Ⅲ、Ⅳ类流动单元。

Ⅰ类流动单元具有好的孔隙几何特征和渗流、储集能力,主要发育水下主分流河道和水下分流河道切割、叠置的河口砂坝沉积。储层流动层带指标在116左右,渗砂层厚度在1610m 左右,砂地比在016左

右。储层渗流物性参数渗透率716@10-3L m 2

,孔隙度1413%,储能参数0126m,成岩综合系数1010%,泥质含量1919%。储层非均质性低,夹层的分布频率01008层/m,夹层的分布密度01006。此类砂岩毛管压力特征为低排驱压力)中粗喉道型,其排驱压力一般小于014M Pa ,歪度小于016。此类型砂岩普遍发育绿泥石膜胶结残余粒间孔隙、溶蚀粒间孔隙和溶蚀粒内孔隙,以残余粒间孔隙、溶蚀孔隙型孔隙组合

关系或混合型孔隙组合关系为主。砂岩铸体薄片面孔率一般大于5%,孔隙分布均匀且连通性好。铸体薄片与扫描电镜显示,此类砂岩发生了广泛而强烈的溶蚀作用。砂岩薄片资料显示,此类砂岩填隙物含量低于5%,以自生矿物胶结物为主,常见有高岭石、绿

#78#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 1G 1O 1D 1D 1 第26卷 第3期

泥石与自生石英。泥质杂基不发育。本区Ⅰ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于水下主分流河道砂体沉积的下部和叠置型河口坝中上部的中)细粒长石砂岩中。

Ⅱ类流动单元具有较好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主要发育在水下主分流河道砂体及其与河口坝复合型砂体沉积中。储层流动层带指标在111左右,渗砂层厚度1410m左右,砂地比在015左右。其储层渗流物性参数渗透率在411@10-3L m2,孔隙度在1212%,储能参数0119m,成岩综合系数715%,泥质含量2218%。储层非均质性较低,夹层的分布频率01011层/m,夹层分布密度01011。此类砂岩毛管压力特征为中排驱力)中小喉道型,其排驱压力一般为014~210M Pa,歪度一般为016~110。此类砂岩分布缝状残余粒间孔隙、溶蚀粒间孔隙、溶蚀粒内孔隙和自生矿物晶间微孔隙,以溶蚀孔隙型孔隙组合关系或混合型孔隙组合关系为主,但砂岩铸体薄片面孔率较低,一般为1%~5%,孔隙分布较均匀,连通性一般。铸体薄片与扫描电镜显示,此类砂岩溶蚀作用的强度具有较强的不均一性。砂岩薄片资料显示,此类砂岩基本不发育泥质杂基,自生矿物胶结物的含量一般低于10%,常见有绿泥石、方解石与石英。本区Ⅱ类流动单元主要分布于水下主分流河道及其与河口坝复合型砂体的中)下部中)细粒长石砂岩中。

Ⅲ类流动单元具有一般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主要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分支河道)及其河道侧翼(包括水下天然堤和水下决口扇)沉积。储层流动层带指标在017左右,渗砂层厚度1010m左右,砂地比014左右。储层渗流物性参数渗透率在317@ 10-3L m2,孔隙度1114%,储能参数0111m,成岩综合系数515%,泥质含量2313%。储层非均质性增高,夹层分布频率01026层/m,夹层分布密度01017。砂层毛管压力特征为高排驱压力)细微喉道型,其排驱压力一般大于2MPa,歪度一般大于1。此类砂岩以填隙物内微孔隙和部分残余粒间孔隙为主,局部分布溶蚀长石粒内孔隙,孔隙分布不均匀,连通性差,具有致密型孔隙组合关系,局部存在裂缝)致密型孔隙组合关系。此类砂岩机械压实作用强,溶蚀作用弱,铸体薄片面孔率一般低于1%,有效孔隙度较低。此其砂岩填隙物存在两种类型:①砂岩填隙物发育泥质杂基,其含量一般为1%~15%;此外广泛分布有自生伊/蒙混层矿物胶结物。砂岩填隙物含量高,但分布有一定量的残余粒间孔隙和填隙物内微孔隙。此类储集层主要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中上部及水下分流河道间薄层粉细砂岩中;②砂岩填隙物以不规则它形晶及连晶状方解石胶结物为主,其含量一般大于15%。砂岩胶结致密,孔隙很不发育,仅存孤立的溶蚀粒内孔隙,砂岩面孔率低于1%。此类储集层分布于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局部的中)细粒及粉细砂岩中。

Ⅳ类流动单元具有比较差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主要发育在水下分流河道侧翼,水下天然堤处于分流河道与分流间湾之间,水下决口扇可延伸到分流间湾。储层流动层带指标013左右,渗砂层厚度315 m左右,砂地比0125左右。储层渗流物性参数降低,渗透率约210@10-3L m2;孔隙度1019%,储能参数0103m,成岩综合系数315%,泥质含量达2414%。储层非均质性增高,夹层分布频率01035层/m,夹层分布密度01022。该类层段泥质含量变化大,束缚水饱和度很大,径向电阻率比值幅度很小。其排驱压力一般大于20M Pa,退汞效率低于20%。

对于上述4类流动单元,利用流动层带指标综合评价方法的分类原则和分析准则[7,8],建立了研究区长3、长4+5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的10类参数指标及权数如表1。

表1长3、长4+5储层流动单元评价标准

T ab l e1Th e standard of reservoir f l ow un it

evaluati on i n chang3and Ch ang4+5

特征性参数

储层流动单元评价标准

Ⅰ类Ⅱ类Ⅲ类Ⅳ类

权值

流动层带指标116111017013119

渗砂层厚度/m16111410918315115

砂地比0163015301410125114渗透率/10-3L m2716411317210113

孔隙度/%1413121211141019112

储能参数/m0126011901110103116

成岩综合系数/%1010715515315112

泥质含量/%1919221823132414018

夹层分布频率/(层#m-1)01008010110102601035017

夹层分布密度01006010110101701022016 2灰色系统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方法

根据上述参数、标准及权数,利用灰色系统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的方法,可以有效地评价划分储层流动单元。实际作灰色多元加权归一处理时,由于采用数据列量及其单位初值不同,一般利用矩阵作数据列伸缩处理后,再对系统包含的各种因素(包括已知的和未知的)按数据单位类别进行标准化,使之产生无量纲、归一化的数据列。

初始评价数据列X、被比较数据列X o i表示为

X={X(1),X(2),,,X(n)}(7)

X o i={X o i(1),X o i(2),,,X o i(n)}(8)采用地层评价参数及层点数据标准化方法,对以上地层评价数据列X、被比较数据列X o i进行均值处

#

79

#

2007年6月宋子齐等:灰色系统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方法

理,使之成为无量纲、标准化的数据X o (k ),X i (k )

X o (k )=

X (k )

1m +16

i=1

X o i (k )+X (k)(9)

X i (k )=

X o i (k )

1m +1

6m

i=1

X

o i

(k )+X (k )

(10)

式中 k =1,2,,,n ;

i =1,2,,,m 。

标准化后的地层评价数据列X o 、被比较数据列X i 、权系数数据列Y i 以及参数给定权值数据列Y o 表示为

X o ={X o (1),X o (2),,,X o (n)}(11)X i ={X i (1),X i (2),,,X i (n )}(12)Y i ={Y i (1),Y i (2),,,Y i (n)}(13)Y o ={Y o (1),Y o (2),,,Y o (n )}

(14)

然后,采用层点标准指标绝对差的极值加权组合放大技术,由下式计算灰色多元加权系数

P i (k)=

i m in k m in

$i (k)+A i m ax k m ax

$i (k )A i m ax k max

$i (k )+$i (k )

#Y o (k )(15)

$i (k )=|X o (k )-X i (k )|

(16)

式中 P i (k ))))数据X o 与X i 在k 点(参数)的灰

色多元加权系数;

i m in k m in

$i (k ))))标准指标两级最小差;

i max k max

$i (k ))))标准指标两级最大差;

$i (k ))))第k 点X o 与X i 的标准指标绝对差; Y o (k ))))第k 点(参数)的权值; A )))灰色分辨系数。从而可以得出灰色加权系数序列

P i (k )={P i (1),P i (2),,,P i (n)}

(17)

由于系数较多,信息过于分散,不便于优选,采用综合归一技术,将各点(参数)系数集中为一个值,其表达式

P i =

1

6

n

k=1

Y o (k )

6

n

k =1

P i (k)(18)

式中 P i 即为灰色多元加权归一系数的行矩阵。

最后,利用矩阵作数据列处理后,采用最大隶属原则

P max =m ax i

{P i }(19)

作为灰色综合评价预测结论,并根据数据列(行矩阵)的数据值,确定评价结论精度及可靠性

[7,8]

以BB 油田华182井长32

3层点评价为例,对上述

参数、标准和权数进行具体应用及处理。利用表1储

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参数、指标和P o (长32

3层点)数值,建立起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的灰色多元分析处理矩阵

P (1)=

116

1110170131150816111491831513140163

0153014101250148716411317211819314131212111410191315701260119011101030183119192218231324142019501008010110102601035

01036

01006

01011

01017

010********

采用式(9)、式(10)、式(15)、式(16)和表1中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标准的权数,分别进行矩阵分析、标准化、标准指标绝对差的极值加权组合

放大,并用式(18)进行综合归一,得到综合评价储层流动单元的行矩阵

P 5=[018041 017805 017211 016461]根据最大隶属原则,按式(19)确定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处理的灰色多元加权归一系数特征值向量的最大值

P m ax =m ax {P 5}=018041

即该层点特征值显示出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为Ⅰ类,且根据系数特征值向量数值大小排列分析,评价结论准确可靠

[8]

3 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分析

采用上述灰色系统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使用了反映储层孔隙几何特征、渗流特征和储集特征的10个参数,利用灰色多元加权归一分析和处理技术,有机地集成和综合了多种信息,实现了对该区长31、长32、长31

3、长32

3、长4+51

1、长4+52

1、长4+52储层流动单元的评价和分类描述。评价结果表明,该区储层流动单元分布发育差,反映储层渗流特性和储集特性总体较差,其Ⅳ类流动单元占面积4817%,有效砂体尖灭面积2712%,Ⅲ类面积1315%,Ⅰ类、Ⅱ类仅占面积410%和616%。以Ⅰ类流动单元看,长4+51

1、长323发育最好,面积达到914%和710%,其余长31

3、长4+52、长4+52

1、长3

2、长31发育面

积依次减小;以Ⅰ类、Ⅱ类流动单元看,仍然是长4

+511、长32

3发育最好,面积达到2118%和1414%,其余长32、长4+52

1、长31、长4+5

2、长31

3发育面积依次减小。因此,从总体上看,该区Ⅰ类、Ⅱ类好的流动单元发育的规模和范围虽然较小,但它们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较好,是控制该区各层段油藏有利

#80#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P 1G 1O 1D 1D 1 第26卷 第3期

区分布发育的有利流动单元。其中以长4+51

1、长32

3层段Ⅰ类、Ⅱ类流动单元分布发育明显较好(其余层段Ⅰ类、Ⅱ类流动单元分布发育规模和范围都不够稳定,并且范围明显减小),它们阐明的区域和层位,是该区油藏含油有利区评价预测的主要方向。

4 结束语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研究测井、钻井取心及有关地

质资料,分析了储层微观孔隙几何特征、渗流特征和储集特征,有机地集成和综合了多种信息,对储层流动单元进行综合评价和分类描述。从而,对研究区储层孔隙几何特征、沉积、成岩特征、岩性、物性、地层参数分布及非均质性进行了全面分析评处理,指出了油藏有利区域和层位,为该区油藏滚动扩边勘探开发提供了相应的地质依据。参考文献:

[1]理查德A,约翰F ,乔月译1储层表征新进展[M ]1北京:石

油工业出版社,

2002150-1701

W ri tt en by R ic h ard A ,John F ,T rans l ated by Q i ao Yue 1Advan ce of res -ervoir characteri zati on [M ]1Petro l eum Industry Press ,2002150-170.[2]AhrW M 1Pore c h aracteristics as s urrogates f or per m eab ilit y i n m apping

reservoir fl o w un its :Vaccum S an Andres fi el d,Lea C ountry ,

Ne w

M exico [J]1AAPG Bu lleti n ,1991,75(3):532-5511

[3]金佩强,杨克远1国外流动单元描述与划分[J ]1大庆石油地

质与开发,

1998,17(4):49-521

JI N Pe-i qiang ,Y ang K e -yuan 1F l o w un it descri pti on and cl assification i n f orei gn countries [J]1Petroleum Geo l ogy &O ilfiel d D evelopm ent i n D aq i ng ,1998,17(4):

49-52.

[4]W illi a m E C 1Gene i c strati graph i c sequen ces in basi n anal ys i s I :A r -

ch i tecture and genesis of fl ooding sun face bounded d epos iti onal un i ts [J ]1AAPG ,1989,73(2):125-1421

[5]宋子齐1储层定量评价指标和权系数[J]1测井技术,

1997,

22(5):351-3551

Song Z-i q i 1Reservo i r quan titati ve eval uati on i ndex and w ei gh t coeff-i ci en t [J ]1Loggi ng Techn ol ogy ,1997,22(5):351-3551[6]罗蛰潭1油层物理[M ]1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5125-551Luo Zh e -tan 1R eservoir phys i cs [M ]1Beiji ng :Geo l ogy Press ,

1995125-55.

[7]宋子齐1灰色系统储盖组合精细评价的分析方法[J]1石油学

报,2002,

23(4):

35-411

Song Z -i q i 1Analys i s m et hod of fi ne eva l uati on of grey s yste m cover-cap ass e m b l age [J ]1Acta Petrolei S i n i ca ,2002,23(4):35-41.[8]宋子齐1测井多参数的地质应用[M ]1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

版社,19931

Song Z -i q i 1Geol og i c app licati on ofmu lti l og para m eters [M ]1X i .an :N orthw est IndustrialUn i versit y Press ,19931

编辑:邵宪志

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引发的思考

目前,大庆油田主力油层采收率突破50%大关,高出国内其他油田15个百分点,创造了中国陆上同类油田开发最高水平。三次采油技术走在世界前沿,年产量超过1000@104

,t 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三次采油研发和生产基地。截至目前,大庆油田应用三次采油技术累计增油1亿多吨,相当于找到一个储量上亿吨级的新油田。大庆油田三次采油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四次跨越0:

第一次跨越,从室内实验步入先导性试验。大庆油田于1972年8月在小井距试验区进行首次聚合物驱探索性试验,并取得较好效果,提高采收率511个百分点,吨聚合物增油153t 。但由于种种原因,造成聚合物驱效果不理想,采收率提高幅度小。因此,在对聚合物驱油藏适应性及驱油机理室内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的基础上,大庆油田在中区西部开展106m 注采井距的单、双层聚合物驱先导性矿场试验,获得显著的降水增油效果。单层试验区提高采收率14个百分点,吨聚合物增油达到177,t 双层试验区提高采收率1116个百分点,吨聚合物增油达到151t 。

第二次跨越,从先导性试验步入工业性试验阶段。大庆油田分别于1992年和1994年,在北一区断西和喇嘛甸油田南块开展250m 注采井距的聚合物驱工业性试验。两个工业性试验都取得很好的效果,提高采收率10个百分点以上,吨聚合物增油150t 以上。

第三次跨越,从工业性试验进入工业化推广应用。1996年,大庆油田在萨尔图油田北二区西部实现聚合物驱油的工业化生产。自此,聚合物驱应用规模逐年加大,大庆油田进入水驱和聚合物驱并举开发的新阶段,翻开了油田开发史上新的一页。

第四次跨越,从聚合物驱步入三元复合驱工业化试验阶段。为更大幅度提高油田采收率,大庆油田进一步发展技术含量更高、驱油能力更强的三元复合驱技术。经过20多年的攻关,三元复合驱技术取得比水驱提高采收率20个百分点的好效果。

#

81# 2007年6月 宋子齐等:灰色系统储层流动单元综合评价方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