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的耗氧量;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功能。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患者、低温麻醉患者、高热惊厥患者或超高热患者、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患者及颅内感染患者等。

一、亚低温治疗的方法用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及度冷丁100mg 加5%GS稀释到500ml,用微量泵先以5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患者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冰袋联合使用控温帽、控温毯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把患者的肛温控制在34℃~35℃,鼻腔温度控制在33℃~34℃,同时将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0.5~2ml/h,再持续静脉维持。

二、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患者最好置于单间病房,保持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20℃~25℃,以免因室温过高而影响患者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室内应定时进行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每日2次,每次30~60min,使空气净化,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三、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患者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的深浅度以患者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如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和循环方面的意外。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患者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高。

四、护理

1、神经系统观察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会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2、呼吸监测及护理

2.1 呼吸频率及节律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患者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胸廓呼吸运动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深,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给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气管加压给氧。

2.2 保持呼吸道或人工气道的通畅冬眠合剂中的非那根具有明显的抗组

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黏稠。若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高压报警,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提示呼吸道有梗阻现象,应

及时吸出痰液及分泌物,保持其通畅,同时应重视人工气道的湿化及温化,纠正、维持患者水平衡,以维持呼吸道黏液―纤毛的正常排出功能,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避免痰栓形成引起缺氧,合并肺部感染。

3、循环监测进行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应严密观察循环系统功能,其中主要有ECG、血压、脉搏、肢端末梢血运及面色等。正常情况下,若亚低温治疗有效,由于冬眠合剂的抗肾上腺素能作用,患者应表现为微循环改善,肢端温暖,面色红润,血压正常,脉搏整齐有力,心率偏慢。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提示有循环障碍,说明冬眠过深及体温太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温,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4. 体温监测及护理体温监测是亚低温治疗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亚低温治疗是否有效,有无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体温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应保持患者的肛温在34℃~35℃,头部重点降温的患者可维持鼻腔温度在33℃~34℃。若患者的温度超过36℃,说明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若低于33℃,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若低于28℃,易出现室颤,对于体温过低的患者,应适当降低冬眠合剂的量,必要时停用并对患者采取加盖被子、温水袋等保暖措施。

5. 物理降温的实施在亚低温治疗中,使用冬眠合剂的时候,必须配合物理降温。物理降温一般采用冰袋、冰毯,应在患者进入冬眠状态,各种反射应减弱或消失后开始进行,否则在降温过程中,患者易出现寒战反应而引起机体代谢增加,降温速度应以(1~1.5)℃/h为宜,3~4h即可达到治疗温度。在进行物理降温的时候,一定要避免患者被冻伤。

6. 体位护理冬眠合剂中的异丙嗪和度冷丁具有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作用,因此亚低温治疗中的患者最好取平卧位,不能使患者突然坐起或剧烈搬动患者,否则易出现循环不稳而导致直立性低血压。

7. 复温时的护理亚低温治疗结束后,复温时应先撤去物理降温,让体温自然恢复,同时逐渐降低冬眠合剂的量,最后停用冬眠合剂。切忌突然停用冬眠合剂,以免病情反复。若体温不能自行恢复者,可采用加盖被子、温水袋等方法,协助复温。

8. 基础护理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差,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因此应做好患者的皮肤、口腔、泌尿道等的护理,勤翻身、拍背,行局部按摩,必要时使用气圈,以防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褥疮的发生。氯丙嗪易引起便秘,因此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胀、便秘出现,必要时进行灌肠或使用缓泻剂。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_王晓燕

亚低温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护理 王晓燕 解放军第153医院神经外科 【关键词】亚低温;并发症;护理 亚低温治疗指用冬眠药物及物理的方法使机体处于亚低温状态的一种治疗措施,临床上又称人工冬眠或冬眠疗法。目前国际上将体温维持在28-35℃即亚低温时可显著降低颅脑损伤所致的中枢性高热,改善颅脑损伤病人的神经功能〔1〕。亚低温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亚低温治疗对免疫有抑制作用,使全身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易引发全身各系统的并发症,如何减少与预防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是护理中重要的环节。本文就亚低温治疗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性护理措施报告如下: 1. 亚低温治疗的方法 目前亚低温技术按其原理分为药物降温和物理降温,按部位分为局部和全身降温。物理降温根据其途径不同可分为:体表降温,体腔降温和血液降温三类。而在临床上通常分为物理降温(体表降温)及药物降温;前者包括冰袋、冰帽及降温冰毯;后者则包括了中枢镇静药、镇痛药、肌松剂等﹝2﹞。 2.亚低温治疗常见并发症及其原因 2.1 呼吸系统并发症:主要是肺部感染。亚低温治疗降低了机体的体温,使全身的基础代谢处于低温状态,影响了体内各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易引起肺部感染的发生。冬眠合剂中异丙嗪能竞争性阻断组胺H2 受体而产生抗组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黏稠﹝3﹞ 。肌松药物完全抑制了患者的咳嗽和吞咽反射,患者无排痰能力,使呼吸道分泌物积聚在细支气管内无法吸引,增加了肺部感染的机会。亚低温治疗期间患者躺在降温毯上,,经常翻身会影响低温的效果,而长时间的平卧也是导致肺部感染的原因之一﹝4﹞。 2.2 循环系统并发症:主要是低血压及心律失常。镇静药氯丙嗪具有扩张血管及降血压的作用,易引起循环不稳及体位性低血压。低温可使病人的心率减慢、血压降低、心电图改变,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房颤、室颤﹝5﹞。 2.3 电解质紊乱:低温治疗时钾离子向细胞内转移,易引起低血钾。Polderman 等研究发现,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患者尿量增加的同时,血清K+、Mg2+、磷酸盐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完整版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 及护理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26例),亚低温治疗组利用药物及降温毯将患者肛温控制在32-35℃,维持1-7天,其他治疗同常规治疗组。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预后及死亡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亚低温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提高和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最大限度降低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临床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亚低温治疗又称为目标体温管理治疗,指通过外界手段如药物或者其他物理方式使患者体温处于较低的状态来降低脑细胞氧耗量,降低脑能量代谢,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可以使患者的身体处于最有利于康复的状态,并且将所有的损害降到合理范围内[1]。近年来,随着对低温治疗研究的深入和监测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亚低温治疗在危重症中的临床应用。我科自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开展亚低温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亚低温治疗实施的护理配合、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作以下简单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4月― 2017年12月入住ICU的52例患者,其中心肺复苏4例,颅脑损伤48例(手术治疗34例,非手术治疗14例)。将其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26-82岁,心肺复苏2例,颅脑损伤24例(手术治疗19例,非手术治疗5例)。常规治疗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35-78岁,心肺复苏2例,颅脑损伤24例(手术治疗15例,非手?g治疗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处于昏迷状态,GCS 评分≤ 8分。亚低温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带有人工气道,给予了呼吸机辅助呼吸,入院后6-72小时不等的时间给予了亚低温治疗,使用亚低温治疗时间最长7天,最短1天。同时予以抗感染、止血、脱水、营养神经、对症等治疗。常规治疗组部分患者带有人工气道,给予了呼吸机辅助呼吸,除不使用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同亚低温治疗组。 监测指标两组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及颅内压的情况。并对两组患者预后及死亡率进行对比。 疗效评价标准两组患者均参照GCS预后评分法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分为良好、中度残疾、重度残疾、植物生存和死亡。

ICU心肺复苏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

ICU心肺复苏患者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2-03-31T16:52:13.280Z 来源:《心理医生》2011年8月总第197期供稿作者:余妙玲 [导读] 要做好低温期间和复温过程的护理,持续心电监护,并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余妙玲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ICU 214002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摘要]目的:总结亚低温治疗19例心肺复苏后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采用冬眠合剂+全身降温毯降温的亚低温治疗一般3~7d,然后缓慢、平稳地自然复温。要做好低温期间和复温过程的护理,持续心电监护,并注意防止并发症的发生。结果:良好1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3例。 亚低温是指28℃~35℃,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让患者快速进入睡眠状态并配合物理降温,是患者的体温保持在28℃~35℃。在这种体温范围内,机体各器官氧代谢率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良好的脑保护作用【1】。在我国,亚低温治疗主要应用于脑卒中、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重症颅脑损伤等颅脑疾病患者,而应用于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患者相对较少。心肺复苏后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已经被纳入国际复苏联络委员会(ILCOR)的复苏指南【2】。笔者总结19例心肺复苏后患者应用亚低温治疗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2月-2011年3月,收住我院ICU的心肺复苏后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15-78岁,平均年龄48岁。其中急性有机磷中毒3例,溺水4例,脑出血7例,重症哮喘5例。入院时均意识丧失、自主呼吸消失,在急诊室立即予心肺复苏、初步恢复自主循环、建立人工气道后,在便携式呼吸机辅助呼吸机下转入我科继续监护治疗。 1.2 治疗方法用氯丙嗪50mg、异丙嗪50mg、杜冷丁100mg加生理盐水至50ml,用微量泵先以5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一般用药 30min后体温开始下降,待患者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瞳孔对光反应迟钝、呼吸平稳且频率变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启用持续冰毯、冰帽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把患者的腋温控制在33℃~35℃。 1.3 结果本组有15例平稳度过了脑水肿高峰期,住院时间8~62d,痊愈(恢复劳动)5例,占26.2%;轻残4例,占21.1%;中重残(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自理)3例,占15.8%;4例植物生存,占21.1%;3例因病过重或出现并发症而死亡,占15.8%。 2 护理措施 2.1 环境及体温的监测 ICU室温应控制在20℃~25℃,定期进行室内消毒,净化空气,减少感染发生率。体温监测室亚低温治疗中的重点项目。亚低温治疗是否有效,是否有并发症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与体温的控制情况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患者体温维持在 33℃~35℃,若患者的体温超过36℃,亚低温治疗的效果较差,若低于33。3℃易出现呼吸、循环功能异常,体温低于28℃易出现心室颤动。应每30min检查患者体温并记录一次,以了解体温变化和冰毯机运转情况。 2.2 神经系统的观察本组病例均处于昏迷状态,治疗过程中随时观察意识及瞳孔的变化,必须每30min进行一次。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伤,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2.3 循环、呼吸监测亚低温状态下会引起心率减慢和血压降低,因此在使用冰帽、冰毯降温的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心率、心律、血压、肢端循环、面色等生命体征的变化。另外,亚低温状态下患者咳嗽反射及吞咽反射减弱,痰液不易排出,口、鼻腔的分泌物、血液、呕吐物易误吸而进入呼吸道,造成肺部感染。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使用一次性吸痰管,每次更换,气管切开每日更换敷料2次,充分湿化气道。亚低温治疗的患者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 2.4 基础护理心肺复苏后患者本身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失调或障碍,低温患者的败血症发生率增加,易并发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3】。患者应每小时翻身1次,给予局部按摩。同时保持床单元干燥平整,观察患者四肢皮温、颜色等末梢循环,同时做好患者口腔、尿道口、皮肤护理,以防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发生。 2.5 复温护理亚低温治疗结束复温时应把温度调至36℃~37℃,同时逐渐降低冬眠合剂的用量,最后停用冬眠合剂。切忌突然停用。若体温不升,可加盖被子或热水袋等方法复温。复温速度以每小时0.1℃上升,1~2d完成复温,防止复温过程中血液量迅速增加引起急性脑肺水肿,准确掌握各种药物的使用,预防血钾升高、出血和消化道溃疡。 3 体会心肺复苏患者亚低温治疗时冬眠深度不宜过深,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 3~5d,最长8d,降温速度不宜过快,一般每小时下降1℃为宜,以免病情发作。亚低温能保护血脑屏障及细胞膜结构,控制脑血肿,降低颅内压,减少脑耗氧量,减轻脑组织乳酸堆积与神经毒性产物过度释放等,对降低心肺复苏患者的残死率,改善复苏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Shiozak JT.Effece of mild bypothermid on hypertension after severe head injury.J Neurosury,1993,79(8):363 [2]Nolan JP,Morley PT’Hock TL.Therapeutic Hypothermia after Cardiac Arrest.An Advisory Statement by the Advancsd Life Support Task Force of the International Liaison Committee on Resuscitation[J].Resuscitation,2003,57(3):23 1-235. [3]程晓利,鲜继淑。亚低温治疗重症颅脑损伤的护理。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14(7):949~950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 护理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26例),亚低温治疗组利用药物及降温毯将患者肛温控制在32-35℃,维持1-7天,其他治疗同常规治疗组。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预后及死亡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亚低温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提高和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最大限度降低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临床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亚低温治疗又称为目标体温管理治疗,指通过外界手段如药物或者其他物理方式使患者体温处于较低的状态来降低脑细胞氧耗量,降低脑能量代谢,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可以使患者的身体处于最有利于康复的状态,并且将所有的损害降到合理范围内[1]。近年来,随着对低温治疗研究的深入和监测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亚低温治疗在危重症中的临床应用。我科自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开展亚低温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亚

低温治疗实施的护理配合、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作以下简单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4月― 2017年12月入住ICU 的52例患者,其中心肺复苏4例,颅脑损伤48例(手术治疗34例,非手术治疗14例)。将其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26-82岁,心肺复苏2例,颅脑损伤24例(手术治疗19例,非手术治疗5例)。常规治疗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35-78岁,心肺复苏2例,颅脑损伤24例(手术治疗15例,非手g治疗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处于昏迷状态,GCS评分≤ 8分。亚低温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带有人工气道,给予了呼吸机辅助呼吸,入院后6-72小时不等的时间给予了亚低温治疗,使用亚低温治疗时间最长7天,最短1天。同时予以抗感染、止血、脱水、营养神经、对症等治疗。常规治疗组部分患者带有人工气道,给予了呼吸机辅助呼吸,除不使用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同亚低温治疗组。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的护理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的耗氧量;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功能。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患者、低温麻醉患者、高热惊厥患者或超高热患者、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患者及颅内感染患者等。 一、亚低温治疗的方法用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及度冷丁100mg加5%GS稀释到500ml,用微量泵先以5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患者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冰袋联合使用控温帽、控温毯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把患者的肛温控制在34℃~35℃,鼻腔温度控制在33℃~34℃,同时将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2ml/h,再持续静脉维持。 二、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患者最好置于单间病房,保持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20℃~25℃,以免因室温过高而影响患者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室内应定时进行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每日2次,每次30~60min,使空气净化,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三、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患者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的深浅度以患者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如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和循环方面的意外。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患者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高。 四、护理 1、神经系统观察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会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2、呼吸监测及护理 呼吸频率及节律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患者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胸廓呼吸运动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深,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给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气管加压给氧。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ICU护理知识:亚低温治疗的护理[1]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 11.2亚低温治疗的实施用氯丙嗪50-100 mg、异丙嗪50 -100mg-及杜冷丁50 mg加生理盐水稀释到50 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 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降温毯的控温帽、控温毯或单独利用控温机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4~35℃,腋温温度控制在32~35℃,同时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0.5~2 ml/h持续静脉维持。 2、护理体会 2.1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 0~25 ℃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2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病人,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2.3神经系统观察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2.4呼吸监测及护理 2.4.1呼吸频率及节律亚低温治疗的病人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病人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且胸廓呼吸动度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度,因此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行机械通气。 2.4.2 人工气道护理冬眠合剂中的非那根具有明显的抗阻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变粘稠。若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高压报警,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提示呼吸道梗阻。因此应重视病人人工气道的管理,定时、及时吸痰,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同时应重视人工气道的湿化及温化,纠正、维持病人水平衡,以维持呼吸道粘液-纤毛的正常排痰功能,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肺部感染发生,痰栓形成及缺氧。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

ICU护理知识: 亚低温治疗的护理[1]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药物,使病人进入睡眠状态,在配合物理降温,使病人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性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氧耗;改善血管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等目的。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病人、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病人、低温麻醉病人、高热惊厥或超高热病人、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病人及颅内感染等病人。 11.2亚低温治疗的实施用氯丙嗪50-100 mg、异丙嗪50 -100mg-及杜冷丁50 mg加生理盐水稀释到50 ml,用微量注射泵先以5 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病人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的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降温毯的控温帽、控温毯或单独利用控温机的控温帽、控温毯对病人进行物理降温,把病人的肛温控制在34~35℃,腋温温度控制在32~35℃,同时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0.5~2 ml/h持续静脉维持。 2、护理体会 2.1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病人最好置于一个安静、空气新鲜的单间里,室温应控制在20~25℃之间,以免因为室温过高而影响病人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应定时进行室内空气消毒,净化室内空气,以减少感染发生率。 2.2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脑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病人,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病人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深度不应过深,以病人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循环意外。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病人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越多。

亚低温治疗

亚低温治疗 冬眠低温疗法是应用药物和物理的方法是患者体温下降,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其作用机理为降低脑氧耗,维持正常脑血流和细胞代谢能量,减轻乳酸堆积和降低颅内压力。亚低温主要指27~35℃的轻中度低温,但由于32℃以下低温可能引起低血压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所以目前国内多采用32℃~35℃亚低温治疗。 早在20世纪50年代,低温就已应用于心血管直视手术,以保护脑及其他重要脏器,但由于心功能损害,室颤和凝血障碍等严重并发症而被人们放弃,仅被选择性用于某些复杂的心血管直视手术。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上将低温划分为轻度低温(mild hypo~ermia):33—35℃;中度低温(moderate hypo~ermia):28—32℃;深度低温(pm~tmd hypoSermia):17—27℃;超深低温(dtrapmgund hypoSermia):16℃以下,前二者定义为亚低温(MHT)。20世纪9o年代以来,亚低温对缺血性和外伤性脑损伤后的脑保护作用再次引起国外学者的关注。临床应用研究发现30—33℃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而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国内也陆续开展了这一方面的试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目前对亚低温治疗的方法、条件、机制等诸多方面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且把亚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已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理论和方案。 亚低温对实验动物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通过反复试验均证实,在缺血后给予亚低温治疗能减少梗死灶面积,减轻脑神经元结构的破坏。不同脑区对亚低温的敏感性不同,在全脑缺血模型中,海马CAI区受损程度随亚低温的度数降低而呈线性减轻,而对丘脑网状核的保护作用不明显.为研究缺血后亚低温是永久保护海马CA/区神经元还是仅推迟其损害,Huang等用Koizumi法将SD鼠制作大脑中动脉局灶缺血(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缺血3 h再灌注72 h,分别观察缺血期MHT(MHTi),再灌注期MHT(MHTr),(MHTi+MHTr)及常温组的脑梗死灶体积,发现MHTi 组和MHTi+MHTr组梗死灶体积明显较常温组小(P<0.01)。Ooboshi等研究了19—23 mo龄老龄鼠亚低温的脑保护作用,在20 min暂时性前脑缺血过程中,保持海马区温度在36℃,33℃,30℃,1 wk后测定海马CAI区的神经组织病理损害,33℃组和3O℃组的缺血损害明显好于36℃组。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试验资料: 山东某医院为探讨亚低温冬眠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将收治的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治疗组均于伤后24 h内采用亚低温冬眠治疗,并常规应用脱水、激素、止血、抗感染及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等药物治疗。对照组除不应用亚低温冬眠疗法以外,其他疗法同治疗组。结果两组于治疗后第1、3、7天的血糖和颅内压、住院4周内的平均昏迷时间、存活率、死亡率、并发症发生情况;半年后对存活者随诊的治愈、中残、重残、植物存活比较,皆有显著性差异(P<0。05)。 亚低温脑保护的机制是降低脑组织氧耗量,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抑制内源性毒性产物对脑细胞的损害作用,减少钙离子内流.阻断钙对神经元的毒性作用;改变遗传信息的传递,促进蛋白质合成的恢复,减少脑细胞结构蛋白破坏,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修复;减轻弥漫性轴索损伤;改变脑缺血后各种酶的活性,抑制神经元调亡;抑制自由基清除剂的消耗和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活性;抑制脑损伤缺血、缺氧后的炎性反应,降低颅内压和脑代谢,抑制酶促反应,从而减少氧自由基产生。 亚低温治疗的适应证:(1)重型(GCS 6—8分)和特重型(GCS 3—5分)颅脑损伤、广泛性脑挫裂伤。(2)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损伤。(3)弥漫性轴索损伤。(4)难以控制的恶性高颅压。(5)中枢性高热。符合上述诸项之一者,尽可能应用亚低温疗法。注意以下患者禁忌用亚低温治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精选文档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精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26例),亚低温治疗组利用药物及降温毯将患者肛温控制在32-35℃,维持1-7天,其他治疗同常规治疗组。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预后及死亡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亚低温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提高和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最大限度降低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临床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亚低温治疗又称为目标体温管理治疗,指通过外界手段如药物或者其他物理方式使患者体温处于较低的状态来降低脑细胞氧耗量,降低脑能量代谢,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可以使患者的身体处于最有利于康复的状态,并且将所有的损害降到合理范围内[1]。近年来,随着对低温治疗研究的深入和监测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亚低温治疗在危重症中的临床应用。我科自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开展亚低温治

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亚低温治疗实施的护理配合、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作以下简单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4月― 2017年12月入住ICU的52例患者,其中心肺复苏4例,颅脑损伤48例(手术治疗34例,非手术治疗14例)。将其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26-82岁,心肺复苏2例,颅脑损伤24例(手术治疗19例,非手术治疗5例)。常规治疗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35-78岁,心肺复苏2例,颅脑损伤24例(手术治疗15例,非手g治疗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处于昏迷状态,GCS评分≤ 8分。亚低温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带有人工气道,给予了呼吸机辅助呼吸,入院后6-72小时不等的时间给予了亚低温治疗,使用亚低温治疗时间最长7天,最短1天。同时予以抗感染、止血、脱水、营养神经、对症等治疗。常规治疗组部分患者带有人工气道,给予了呼吸机辅助呼吸,除不使用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同亚低温治疗组。 监测指标两组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及颅内压的情况。并对两组患者预后及死亡率进行对比。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的临床应用及护理要点。方法:将52例患者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26例)和常规治疗组(26例),亚低温治疗组利用药物及降温毯将患者肛温控制在32-35℃,维持1-7天,其他治疗同常规治疗组。结果: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患者预后及死亡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结论:亚低温治疗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提高和改善颅脑损伤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最大限度降低患者致死率及致残率。 【关键词】亚低温治疗;临床应用;护理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2-03-0-01 亚低温治疗又称为目标体温管理治疗,指通过外界手段如药物或者其他物理方式使患者体温处于较低的状态来降 低脑细胞氧耗量,降低脑能量代谢,减少脑组织乳酸堆积,可以使患者的身体处于最有利于康复的状态,并且将所有的损害降到合理范围内[1]。近年来,随着对低温治疗研究的深入和监测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促进了亚低温治疗在危重症中的临床应用。我科自2016年4月至2017年12月开展亚低温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亚低温治疗实施的护理配合、亚低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与护理作以下简

单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选择2016年4月― 2017年12月入住ICU 的52例患者,其中心肺复苏4例,颅脑损伤48例(手术治疗34例,非手术治疗14例)。将其随机分成亚低温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亚低温治疗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26-82岁,心肺复苏2例,颅脑损伤24例(手术治疗19例,非手术治疗5例)。常规治疗组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35-78岁,心肺复苏2例,颅脑损伤24例(手术治疗15例,非手g治疗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GCS 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两组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处于昏迷状态,GCS评分≤ 8分。亚低温治疗组所有患者均带有人工气道,给予了呼吸机辅助呼吸,入院后6-72小时不等的时间给予了亚低温治疗,使用亚低温治疗时间最长7天,最短1天。同时予以抗感染、止血、脱水、营养神经、对症等治疗。常规治疗组部分患者带有人工气道,给予了呼吸机辅助呼吸,除不使用亚低温治疗外,其余治疗同亚低温治疗组。 监测指标两组患者均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密切监测体温、血压、呼吸、心率、血氧饱和度及颅内压的情况。并对两组患者预后及死亡率进行对比。 疗效评价标准两组患者均参照GCS预后评分法进行疗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的耗氧量;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功能。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患者、低温麻醉患者、高热惊厥患者或超高热患者、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患者及颅内感染患者等。 ? ?? ?一、亚低温治疗的方法??用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及度冷丁100mg加5%GS稀释到500ml,用微量泵先以5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患者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冰袋联合使用控温帽、控温毯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把患者的肛温控制在34℃~35℃,鼻腔温度控制在33℃~34℃ 二、?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患者最好置于单间病房,保持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20℃~25℃,以免因室温过高而影响患者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室内应定时进行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每日2次,每次30~60min,使空气净化,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 ? 三、?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患者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的深浅度以患者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如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和循环方面的意外。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患者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高。 ? 四、护理 1、??神经系统观察??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会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 ?2、呼吸监测及护理 ? ???呼吸频率及节律??亚低温治疗的患者由于冬眠合剂的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因此呼吸频率相对较慢,但节律整齐。若患者呼吸频率太慢或快慢不等,胸廓呼吸运动明显变小,出现点头样呼吸,应考虑呼吸中枢抑制过深,应立即停用冬眠合剂,必要时给予呼吸中枢兴奋剂静脉滴入或气管加压给氧。 ? ???保持呼吸道或人工气道的通畅??冬眠合剂中的非那根具有明显的抗组胺作用,可使呼吸道分泌物黏稠。若亚低温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吸气“三凹征”,呼吸机频繁高压报警,听诊气道内有干鸣音,提示呼吸道有梗阻现象,应及时吸出痰液及分泌物,保持其通畅,同时应重视人工气道的湿化及温化,纠正、维持患者水平衡,以维持呼吸道黏液―纤毛的正常排出功能,防止呼吸道分泌物潴留,避免痰栓形成引起缺氧,合并肺部感染。 ? ?3、?循环监测??进行亚低温治疗的患者,应严密观察循环系统功能,其中主要有ECG、血压、脉搏、肢端末梢血运及面色等。正常情况下,若亚低温治疗有效,由于冬眠合剂的抗肾上腺素能作用,患者应表现为微循环改善,肢端温暖,面色红润,血压正常,脉搏整齐有力,心率偏慢。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肢端发绀、血压下降、心律不齐,提示有循环障碍,说明冬眠过深及体温太低,应立即停用冬眠药物并给予保温,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必要时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微循环。

亚低温治疗护理技术

亚低温治疗护理技术 一、技术简介 国际医学界将机体低温分为轻度低温(mild hypothermia ,33~35℃),中度低温(moderate hypothermia ,28~32℃),深度低温(profound hypothermia ,17~27℃)和超深度低温(ultra-profound hypothermia ,16℃以下)。1993年江基尧等首先将轻、中度低温(28~35℃)称之为亚低温, 随后这一概念被国内所广泛引用。 二、目的 亚低温能显著降低重型颅脑伤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颅脑伤患者神经功能预后,并且不产生任何严重并发症,治疗重型颅脑伤患者具有疗效肯定和安全方便等优点。 三、适应症 1、重型( GCS 6~8 分)和特重型颅脑伤患者( GCS 3~5 分)、广泛性脑挫裂伤脑水肿。 2、原发性和继发性脑干伤。 3、难以控制的颅内高压。 4、中枢性高热。 5、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跳骤停,如电击伤、溺水、一氧化氮中毒所致的脑缺血及低氧患者。 6、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7、心肺复苏后脑病。 四、禁忌症、

1.患者有严重的复合伤或已处于全身衰竭期; 2.合并低血压,休克尚未纠正或有出血倾向者; 3.疑有颅内血肿,正在观察阶段的患者; 4.老年且伴有严重心功能不全或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妊娠妇女。 五、评估 评估患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水、电解质及凝血功能,用物、环境准备是否齐全适宜。 六、技术操作难点及对策 (一) 降温及复温的速度控制; 1.原因分析 (1)降温及复温速度过快。 (2)降温及复温过程中,冬眠合剂撤离较快。 (3)使用冰块降温,温度不易控制。 (4)输液或鼻饲温度较高,影响整体降温效果。 (5)使用的体温计不正确,不能准确反映患者体温。 2.解决方法 (1)严格控制降温及复温速度 (2)冬眠合剂应用要适量,根据患者情况及时调整冬眠药物泵注入速度和剂量,严防寒颤; (3)保持亚低温治疗仪正常工作,室内温度维持在18~20℃,必要时加用物理降温措施; (4)需鼻饲时,饮食温度以30~32℃为宜或不能超过当时体温;

亚低温的护理修订稿

亚低温的护理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亚低温的护理 亚低温治疗在临床上又称冬眠疗法或人工冬眠。它是利用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抑制作用的镇静,使患者进入睡眠状态,再配合物理降温,使患者体温处于一种可控性的低温状态,从而达到使中枢神经系统呈抑制状态,对外界及各种病理刺激的反应减弱,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降低机体新陈代谢及组织器官的耗氧量;改善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脑水肿及肺水肿;提高血中氧含量促进有氧代谢,改善心肺功能及微循环功能。亚低温治疗常用于心肺复苏后患者、颅脑损伤及重型颅脑手术后患者、低温麻醉患者、高热惊厥患者或超高热患者、感染中毒性休克早期患者及颅内感染患者等。 一、亚低温治疗的方法用氯丙嗪100mg、异丙嗪100mg及度冷丁100mg加5%GS稀释到500ml,用微量泵先以5ml/h的速度从静脉泵入,待患者逐渐进入冬眠状态,对外界刺激反应明显减弱,瞳孔缩小,光反射迟钝,呼吸平稳,频率相对较慢,深反射减弱或消失后,用冰袋联合使用控温帽、控温毯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把患者的肛温控制在34℃~35℃,鼻腔温度控制在33℃~34℃,同时将冬眠合剂的泵入速度改为~2ml/h,再持续静脉维持。 二、环境要求亚低温治疗的患者最好置于单间病房,保持室内清洁、安静、空气新鲜,室温控制在20℃~25℃,以免因室温过高而影响患者体温的下降和稳定。同时室内应定时进行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每日2次,每次30~60min,使空气净化,以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三、亚低温治疗的原则临床证明亚低温治疗对心肺复苏后的脑复苏、中毒性脑病、颅脑损伤及颅脑手术后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对有亚低温治疗指征的患者,应尽早、尽快实施亚低温治疗,使患者进入冬眠状态,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机体各重要器官(尤其是脑)结构和功能上的损害程度。冬眠的深浅度以患者进入睡眠状态为宜,如果冬眠过深容易出现呼吸和循环方面的意外。亚低温治疗持续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为3~5天,最长为5~7天,患者渡过危险期后即可停止,因为时间越长,并发症的发生率就越高。 四、护理 1、神经系统观察亚低温对脑组织无损害,但低温可能会掩盖颅内血肿的症状,应特别提高警惕。复温过快、发生肌颤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因此,应注意颅内压的监测,严密观察意识、瞳孔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必要时给予脱水和激素治疗。 2、呼吸监测及护理

亚低温疗法及护理在开颅手术患者中的应用

亚低温疗法及护理在开颅手术患者中的应用目的观察开颅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亚低温疗法及护理的应用和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开颅手术的患者82例,分成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观察组患者围术期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亚低温疗法及护理,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炎性反应以及常见并发症的发生率,术后6个月使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以及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衡量治疗及预后效果,评价亚低温疗法及护理对患者各方面康复效果的影响。结果两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常见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观察组全身炎性反应水平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mRS评分、死亡率、恢复良好率、残疾率、植物生存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对开颅手术进行亚低温疗法及护理,可显著提高生活质量,加快康复速度,安全可靠,减少不良反应。 标签:亚低温疗法;护理;开颅手术;围术期;预后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危重疾病,常需行开颅血肿清除和(或)去骨瓣减压术,病死率高达50%~60%,且预后致残率高,存活者日常生活质量下降。由于开颅手术往往涉及患者的颅骨、大脑以及临近的血管的解剖,手术风险极高,这类患者术后在监护中常出现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生命体征剧烈波动甚至死亡,预后不甚理想,因此,目前这类患者的治疗方案以及配套护理方案受到临床研究的广泛关注。有相关研究表明,进行围术期的亚低温疗法及护理是治疗和预防开颅手术相关并发症的有效、重要的方法。但关于亚低温治疗对颅脑损伤的作用存在争议,其治疗效果有待探讨。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开颅手术的患者82例,分成观察组41例,对照组41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亚低温疗法及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2010年1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82名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均行开颅血肿清除和(或法骨瓣减压术。使用分层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每组41例,其中观察组男26例,女15例,年龄20~73岁,平均(55.01±4.14)岁;对照组男27例,女14例,年龄21~70岁,平均(43.02±4.5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病种类别等一般临床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伤后6h内入院,经头颅CT或MRI和临床症状确诊为急性重症颅脑损伤,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15.96KPa;由于颅脑损伤后颅内高压和颅脑水肿的持续时间为7天,亚低温治疗应持续到颅内压降至正常后24h。护理人员应注意检查冰块融化与否,体温维持在35℃以下,以防脑水肿加重从而引起脑病,要求过程要平稳,切忌断断续续。 1.2.3复温期护理:在患者病情稳定开始逐渐撤离降温措施。先停用降温仪,

新生儿亚低温患儿护理

新生儿亚低温患儿护理 我国新生儿从2016年开始,以每年新增1700多万人的趋势,在不断增加。目的分析新生儿亚低温患儿护理的文献内容,探析患儿护理中的亚低温治疗方法。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分析的方法,以文献论述的形式为文章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药物使用的方式能给予新生儿控制低温护理,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标签:亚低温患儿;护理;问题;建议 亚低温是指在27~32℃的低温,该低温状态下不会让患者处于较为难受的状态。所涉及的亚低温治疗方法,是指运用药物或者物力的方法,来达到提问降低的效果。新生儿的抵抗力与免疫力本就比成人与儿童的要弱,运用亚低温方法是较为普遍的。本文通过亚低温患儿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论述新生患儿的护理措施,来提升护士的护理水平,从而帮助家庭在面临患儿亚低温情况下,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1 文献综述 对于新生患儿亚低温方法现象,不同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和建议。 廖卫华,徐慧颖(2017)提出护士为实现准确并且高效评估亚低温治疗过程的效果,必须采取治疗报表记录护理的过程,来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 张晓凤(2016)提出对于小儿重型颅脑损伤患儿的话,可运用亚低温、体位护理的方式,能够降低并减少患儿意识恢复的时间,从而提升患儿治愈效果,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吴小红,万兴丽(2016)提出采取各系统监测护理的方式,能够强化护理,从而预防并减少亚低温治疗时期出现的并发症。 任艳霞(2015)提出运用40例患儿为主要的实验对象,通过归类成对照组与观察组的方式,俩分析亚低温在重型脑炎患儿的治疗效果。对照组运用降温、脑生素与激素治疗、抗结核等一系列较为常规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亚低温疗法。 文春梅(2014)提出亚低温治疗仪能够对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降温起到明显的效果,从而降低脑并发症发生的概率、进而提升护理综合质量。 综上,可归结以下几点:其一,运用治疗报表激励患儿的亚低温具体情况。其次,针对不同的患儿,特别是颅脑损伤、脑炎乃至手足口病等重型的、较为紧急的患儿运用亚低温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最后,强强化亚低温治疗方法,可采取系统检测护理的方式。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