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意失荆州并非大意失荆州等三篇文章

大意失荆州并非大意失荆州等三篇文章

大意失荆州并非大意失荆州等三篇文章
大意失荆州并非大意失荆州等三篇文章

大意失荆州-并非大意失荆州等三篇

文章

关公并非大意失荆州而是大义失荆州

提起荆州,人们很自然地想到关公“大意失荆州”这句话。正是这句耳熟能详的几个字使文武双全、智慧超凡、万世人极的武圣关公蒙受千年“不白之冤”。它不仅有损于关公的伟大形象,更是辜负了当年他老人家慈悲的心怀,思之令人心痛。针对这个问题,我要深入地加以解释,以匡正这千古的缪传。

公元219年冬,镇守荆州的刘备集团东线主帅关公,确信后方荆州城将被东吴攻破的消息,撤出包围樊城的军队,

回救荆州城。当他带着队伍走到长坂一带,就接到探马报告,说荆州城已被吴军占领。关公立即命令队伍就地扎营,并派人去荆州,向吴军都督吕蒙交涉无果。这时,关公及其随他出征的将士家眷,全都成了吴军的人质。为了保护人质的生命安全,同时为维护刘、孙联盟,关公毅然解散数倍于吴军的部队,只留下少数人马,“退保麦城”。然而,关公的义举并没有感动以孙权、吕蒙为首的背信弃义之徒。关公无可奈何,只得留下大队人马固守麦城,自己率二十几名随从和关平、赵累等将,继续向西川撤退,途中遭遇吴军的埋伏,被盟友孙权杀害,一代将星从此陨落。刘备集团经营十几年的荆州,全部落入吴人之手。

千百年来,许多善良的人都认为丢失荆州是关公轻敌、大意而铸成的大错,至今还有人对“关公大意失荆州”一说,津津乐道。我认为,此言差矣!为何?

其一、关公北伐襄阳,取得水淹七军的辉煌战绩,威震华夏,吓得曹操打

算迁都。这一仗擒于禁、斩庞德,俘获士卒三万有余。在当时,这三万降卒充实关公的队伍,其总兵力超过五万人。东吴孙权、吕蒙以盟友身份,用化装成商船的战船运兵,以阴谋手段骗过荆州军沿江哨卡的检查。这些船是见不得人的,按每船挤100人,100条船也只能装一万人。关公军队五万以上,东吴军队一万左右,关公有着五比一的绝对优势。若要硬打,关公军的人马可以将荆州城围困得铁桶一般。关公为何不打?反而解散自己的军队?原因就是顾及荆州城内的百姓和将士家眷的安危。一旦打起来,吴军难免屠城,首先遭殃的就是这些妇女儿童。面对此情此景,这位饱经风霜的花甲老人不忍生灵涂炭,悲心涌起,毅然将部队撤退了。这是圣人的胸怀,何等的义气,非一般人所能为,所敢为。

其二、关公北伐取得胜利,孙权虽然不喜欢,但表面上还是表示支持。接替吕蒙为都督的陆逊,也亲自写信给关

公对他的胜利表示祝贺。作为结盟的双方,这是友好的表现。可惜的是,孙权的支持,陆逊的赞扬,全说的是假话。当吴人们偷袭盟友后方得逞,孙权、陆逊、吕蒙的假面具摘下来,露出不守信义的嘴脸,义重如山的关公,这时仍然希望吴人回心转意。吴人不仁,关公有义。关公为“义”不同吴军开战,而丢失了荆州,最后也是为这个“义”字,为荆州人民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关公义失荆州,是诚信的表现。孙权背信偷袭荆州,正是利用了关公的诚信,干出了遭人千古唾骂的坏事。诚信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点在关公身上体现得十分突出。不论是历史人物关公,还是艺术化了的关公,从跟随刘备起,就许下诺言。为了兑现诺言,关公对刘备忠贞不渝。刘备于公元184年起兵,24岁,关公和他的年纪相仿。比关公小“数岁”的张飞,和刘、关一起“恩若弟兄”。刘备在中原逐鹿,直到40岁还无自己的地盘。关公追随他,从无二心。

当他们被曹操的军队打散,关公落入曹营,也不忘刘备。并公开声称,一旦知道刘备的下落,就去寻找,其胸怀何其坦荡,又是何其忠诚。曹操为感化关公,给予十分优厚的待遇,关公表示要立功来报答。他为曹操解白马之围,万马军中刺杀颜良,兑现了自己的承诺,然后挂印封金而去寻找刘备。赤壁大战后,关公随刘备收复江南四郡,驻军江北。当时吴将周瑜任南郡太守,是唯一不受荆州牧刘备节制的属官。关公的部队与周瑜的部队隔水相望,相处尚好。周瑜死后,鲁肃继任,直到吕蒙、陆逊继任都督,关公都能与他们保持友好关系。

关公北伐襄阳,主力远征,后方留下的军队主要负责治安,但仍有较强的战斗力。关公

做出这样的安排是基于对吴人的信任。因为从赤壁大战到襄阳战役,两军十年间没有发生过冲突。所以,关公放心大胆地去打襄阳。在孙权背叛联盟,勾结曹操,准备从背后下刀子时,曹操

将此消息用信件告知关公。可是关公仍然不相信孙权会动手,以为是曹操的离间计。在关公的心目中,诚信重千斤,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他总是把盟友往好处想,以为用自己的真诚可以换取孙权的良心。哪怕是荆州城已被吴人偷袭,还是对孙权抱有幻想。令关公没有料到的是,做了十多年盟友的孙权,确实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孙权心里有鬼,不敢明目张胆地攻打荆州,于是用化装之术,骗过荆州军的哨卡。从这个意义上讲,孙权可以算得上骗子的祖宗。

中国社科院著名关公文化专家胡小伟专家就此点评得极妙:卑词甘言,誓重同盟,背后乃收买叛将,不宣而战,令人猝不及防,无疑是中国军事史上的“创新战例”。可知战略中最难防范的就是盟友之间的蓄意背叛。

关公大义归天了,但他的诚信精神却延续至今,他的名字被一代代中国人记住,成为老百姓心中的义神。

中国民协关公文化委员会理事朱振汉

世界弘扬关公文化协会理事刘艺

刘备借荆州原是鲁肃的一句谎言

东汉末年的荆州本是刘表的地盘。刘表死后,其子刘琮举州降曹,荆州则又成了曹操的属地。赤壁大战后,曹操退守襄阳,孙权占据长江中游江北各县,刘备占据江南四郡,三家分治荆州。从历史上看,刘备所占的荆州四郡,是他打下来的。后世流传的“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的歇后语,是没有根据的。

据《三国志

先主传》记载,赤壁大战中,孙权与刘备合力,大败曹军。孙刘联军水陆并进,一直追到南郡。刘备又率军讨伐南方四郡。四郡太守及庐江郡的雷绪全部投降。刘琦死后,众部推举刘备为荆州牧,治所设在油江口。另据《三国志吴主传》,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一起进击曹军,完全打败曹操的部队,又追击

到南郡。建安十四年,周瑜和曹仁对峙一年多,曹军士兵被伤害很多,曹仁弃城逃跑,孙权任命周瑜为南郡太守,刘备上表奏请孙权代理车骑将军,兼任徐州牧。刘备担任荆州牧,屯驻油江口。此外,《三国志

关羽传》记载,刘备收复江南四郡,于是给立下功的人封官,任命关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守江北一带。从上述所例举的史料可以看出,孙权占据的是长江以北的沿江各县,刘备占据的是长江以南的四个郡。

对于这样的格局,孙权十分不满。因为赤壁大战中,孙权的兵力占五分之三弱,刘备的兵力只占五分之二强,却得到了四个郡,而孙权费了很大的劲才得到一个半郡,所以心里不平衡。为了稳住刘备,孙权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他。想以姻亲关系,把刘备控制起来。但最终阴谋破产,孙刘的政治联姻也从此破裂。

孙权以刘备占了他孙权想要的地方

为由,派兵抢占了刘备在江南的长沙、桂阳、零陵三个郡。刘备令关公去益阳,准备夺回这三个郡。东吴的鲁肃、吕蒙驻扎在此,双方对峙,战争一触即发。鲁肃抢占了别人的地盘,有些理亏,于是提出同关公会谈,双方的军队后退一百步,只有将军可以单刀赴会。会谈中,鲁肃说孙权帮助刘备,才得以打败曹操,这三个郡

理应属孙权,是孙权见刘备无立足之地,才将三郡让给刘备。现在刘备已占益州,就该将三郡还给孙权。关公还未回话,他手下的将军就说,这里的地方是我们从曹操那里夺得的,我们主公在赤壁大战中出力不小,怎么不能得到土地?鲁肃无言以对,双方会谈无果。正在这时,传来曹操攻打汉中的消息,刘备怕成都有失,就做出让步,用长沙、桂阳二军,换取半个南郡,双方以湘水为界,东归孙权,西归刘备。

从上述例举史实可以看出,所谓借荆州,是鲁肃编造出来的谎言,是为孙

权不讲信义,抢占盟友地盘的行为进行开脱。后来经《三国演义》的渲染,成为流传至今的歇后语。借荆州、讨荆州,本是鲁肃编造的谎言,其目的是为了夺取被人所占的土地。这种不守信义的行为应该受到指责。而在《三国演义》中,却把鲁肃的谎言作为依据,绘声绘色地杜撰了一个刘备借荆州的故事,使人们信以为真,有违历史事实。历史上不守信义的是孙权,却成了刘备借荆州——一借永不还。把刘备说成只借不还,不讲信用,对刘备是不公平的。我们只要认真读一读《三国志》,通篇找不到刘备向孙权借荆州的史实,只有刘备率兵收复江南四郡的记载。

关公的人格魅力和名将风采

关公以叱咤风云的神姿永远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以义薄云天的魅力让世人赞颂。在关公战斗、生活的时代,乃至于近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关公忠义仁勇的精神也一直是我们炎黄子孙继承的道统。唐朝礼部尚书虞世南称赞关公是

“利不动,爵不絷。威不屈,害不折。心耿耿,义烈烈。伟丈夫,真豪杰。纲常备,古今绝。”可谓恰如其分。

一、关公所具有的超人之勇

关公从起事涿郡,征战于徐、兖,奔走于冀、豫,立功于江、淮,战役于荆、楚,可谓神威赫赫,其勇猛实力是先决条件。

在以冷兵器为主要作战手段的时代,衡量、评价一员大将主要有两个标准:一是本人的勇武素质:二是领兵打仗的能力。东汉末年,曹操、孙权、刘备三方及相关诸侯中,一流上将有几十人,但被用“虎”形容的为数不多,称“虎”就是非一般的勇猛。

吕布、孙坚、许褚、于禁、吕蒙都被称为“虎”。称关公、张飞为熊虎。例如《三国志吴书

周瑜传》载:“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除称为“虎臣”外,关、张二人还被当时魏、吴两方称为“万

人敌”。

魏名臣及重要谋士程昱说:“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敌也。”无论是从评价次数还是评价的高度,关公都是曹操、孙权各方公认的名将。如果单从评价来判断,关张的评价要超过吕布。之所以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乃是突出刘关张三兄弟同仇敌忾、共赴沙场、生死相随的精神。同时也是为尽快拿下吕布,取得胜利。吕布之所以侥幸逃脱,实在是占了赤兔马的便宜。他之所以还能与刘关张战上几个回合,也是正常的,毕竟吕布也是名将。所谓“熊虎”,即兽中之王,力大无穷。所谓万人之敌,概能敌万人,这些虽有夸张色彩,实是用来表达心中的畏惧和出人超众的体能武艺。虽然《三国演义》称吕布英勇为第一,在《三国志平话》中却言张飞打败吕布,推张飞为勇武超凡,而张飞却亚于关公。

三国专家盛巽昌认为:“据《三国志》三国英雄武艺最高强者,应首推关羽、

张飞。”从各种史书、史料评价亦可知,“万人敌”的称号,名震敌国,与他们同时代的其他勇将都是没有的。

汉代以后称赞将领勇武,都用关、张来比喻。例如《晋书

刘遐传》称西晋刘遐每临战阵,“率壮士陷阵摧锋,冀方比之张飞、关羽”。因此,清人赵冀《廿二史札记》卷七《关张之勇》称:可见二公之名,不惟同时之人望而畏之,身后数百年,亦无人不震而惊之。威声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虚也。

剔除各种传说,仅史书记载中,表明关公勇武最有说服力的有三个典型细节:

一是斩颜良。颜良为袁绍名将,勇冠绍军。《三国志

蜀书

关羽传》载,关公“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挡者,遂解白马之围”。从关公斩颜良可以看出关公在万军中取上将首级的

勇武风采。

二是水淹于禁七军。曹仁在樊城被关公包围,曹操派于禁、庞德等七军于樊城城北驻扎,援助曹仁,关公以名将睿智和超凡胆识,与之抗衡,并巧妙利用汉水,指挥骑、步、水军大兵团作战,一战擒获三万曹军,使称为虎威将军的于禁投降,可谓降龙伏虎;称为立义将军的庞德被杀,可谓立义;称为假节、征南将军的曹仁龟缩于樊城内,可谓败北。在关公得胜巨大政治波冲击下,曹操所置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曹仁、于禁、庞德均为曹操一流战将,骁勇无比,在关公面前都成了败军之将。元胡琦对此高度评价,关公“鸣鼓则曹仁丧胆,扬旗则吕常束手。遂降于禁、诛庞德、掳傅方、执胡修。于是威震中原,莫不响应。

三是刮骨疗毒。《三国志

蜀书

关羽传》记载,关公曾经被箭射中,穿透其左臂,后来箭伤处虽然愈合,但

每到阴雨天气,骨常疼痛。医者说,箭头有毒,毒素渗入了骨头里,应该割开左臂上的伤口,刮去骨头上的毒素,然后这个病痛才会消除。关公便伸出胳膊,让医者剖肉刮骨。当时关公正请一些将领相对饮食,一边吃喝,手臂上的鲜血一边流淌,接血的盘子都装满了。而关公仍然割肉取酒,像平常一样说笑自然。明祝枝山称“刺人于万众之中,割臂于谈笑之倾,则其绝勇天授,不假言矣!”这充分表现出关公超乎凡人的毅力雄风。

关公威名为三国各方所共识。东吴军队统帅陆逊把关公比作曹操、刘备同重量级人物。明万历著名学者胡应麟发表感慨说:“汉之末,曹操所惮者,备也,不在权也;权所惮者,关羽也,不在操也。”就连《三国志

吴书

吴主传》也公然写明“权内惮羽,外欲以为己功,笺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这些都充分表明关公在晚年的驭军水平和勇武神姿引发的强烈震撼。

二、义薄云天的非凡气概

人之有忠义,犹天地之有元气。作为社会,忠正之气树,社会则和谐;作为人,忠义之气树,则百毒不侵,万古不磨,无愧于天地之间。表现在关公身上的忠义大体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君臣之义,对刘备忠无二心

刘备与关公的关系,既有兄弟情手足义,但本质上是君臣之义。无论战事多么惨烈,前景多么暗淡,生活多么困苦,关公对刘备始终追随。元同恕在《关侯庙记》中称关公“操百诱而不动,事备千险而不移。”元胡琦在《汉寿亭侯论辩》中称赞:“宁辞千金之赏,而不肯做背刘之事。”如果说刘、关、张结盟中,刘备有特殊身份、背景、手段,还不如说关公、张飞二人品德高尚。

最典型最具说服力的是假投降曹操,拜书封金辞曹操一段历史,被几千年来人们传为佳话。曹操为笼络关公,传说三天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在生活上对关公的优厚礼遇远远超过刘备。最

终关公还是弃曹而去,投奔故主,“横刀拜书去曹公”,显示了“千古凛凛国士风。”曹操不但不加害,反而称赞说:“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能让敌人肯定才是社会和历

史肯定的。

关公降曹表现为大智大勇:其一、关公降曹是为保护二位嫂夫人,这是大义的一种表现。宁可自己以身涉险,保护两位嫂夫人的职责不能丢失,是关公尽刘备之忠、行自己之义的风范。其二、表现为生死不惧。到曹操营垒,还敢谈与刘备“誓以共死”,还敢谈“终不留”,这些都要冒巨大生命危险。之所以曹操没杀关公,是关公智谋高曹一筹,与其周旋。从关公给曹操的几封信也可看出,关公用心良苦。关公在给张飞信中,一语破的,“操之诡计百端,非羽智缚,安有今日?”主要是稳住了曹操,完成了保护二位嫂夫人的使命。

元诗人宋元高度赞扬关公为:“一面荆州赤手擎,当时华夏震威名。平生不

背刘玄德,独有曹公察此情。”

关公义的核心是心怀天下、知恩补报。感念刘备对他的知遇深情,为救苍生于水火,因此才誓以共死。

曹操对关公也有知遇之恩,在剿灭吕布,拜关公中郎将。攻克下邳,擒关公后,拜为偏将军。斩杀颜良侯拜为汉寿亭侯。即便曹操再有恩于关公,关公也不会跟随他,主要是没有共同的价值取向。曹操追求的是凌驾于朝廷之上,选择时机取而代之。关公追求的是匡辅汉室。刘备集团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集团,关键是这批人人格高尚,以天下为己任,以苍生为念,有共同的价值取向。为追求的目标,可以忧国忘家,可以血洒疆场,可以视金钱为无物。这批人的“英雄”、“万人敌”、“天下奇才”等评论大都出自政治对手们之口,因此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刘备作为这个集团的领军人物,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史料中称赞刘备人格伟大之处比比皆是。无论是上层,还

是百姓,无论是政治对手,还是盟友,众口一词。曹操称刘备为“英雄”,而且认为天下只有两个英雄,一个是刘备,一个是自己。大儒孔融称刘备“忧国忘家者”,袁绍称刘备“弘雅有信义”,周瑜称刘备“天下枭雄”。刘备颠沛几十年,一生中败阵屡屡,几次丢弃妻子、女儿。为给关公报仇,不惜举倾国之力。在临终前,教导诸皇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以服人”。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关公慧眼识君。

三、坦荡磊落,心皦日月

关公心地善良,杀人出奔和最后被杀都由善良引发。关公亡命奔涿郡,斩杀豪强是因为恶霸强抢少女,出于义愤而打抱不平。大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风范。关公不是因为个人恩怨,维护的是人间正义。敢于冒死罪去救人、报仇,可见青少年时关公便有强烈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

最具有代表意义的是关公处理孙权关系时,在陆逊吹捧下,仍保持清醒的

政治头脑。他给陆逊的信中,对两边利益关系分析透彻,对仇视共同敌人给以鼓励肯定,又指出吕蒙西窥的错误,同时说“老夫之言诚如皦日”,表明关公伟大的人格力量。就连与关公为敌的吕蒙也不得不承认关公的优秀品德,“其人长而好学,梗亮有雄气”。这表达和肯定的是关公所具备的光明磊落的英雄之气和豪杰之胆略。

四、不为利禄所动的崇高风范

曹操为实现笼络收买关公,实施了一系列手段。其一,在政治上诱以官,有三次。其中第三次在白马坡斩颜良,曹操表关公为汉寿亭侯。其二,惑以禄。关公初投曹操时,曹操“礼之甚厚”。关公斩颜良后,“重加赏赐”。但关公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惑。

《关公文化大透视》一书总结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很有见地,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关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