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山东省济南市济阳区2020-2021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解析版)

七年级阶段检测历史试题

一.非选择题

1. 济阳某中学历史研学小组计划暑假实地考察中国早期人类代表——北京人的生活遗址。他们应该去的地方是()

A. 周口店

B. 泰安市

C. 西安市

D. 元谋县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所以A项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本题答案为A。

2. 某班同学进行主题研究,根据下图提供的三个关键词可以判断,横线上应填入()

A. 山顶洞人

B. 元谋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会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农业生产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家畜以猪、狗和水牛为主,过着定居的生活,所以D项符合题意;AB项是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排除;C项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会种植粟,排除。故选D。

3. 考古挖掘发现,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据此推断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种 B. 游牧渔猎 C. 农耕定居 D. 群居采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生活在距今约六千年陕西西安半坡村,是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着半地穴式的房屋,饲养猪和狗等家畜,会烧制彩陶,过定居的生活。因此据题干“半坡遗址有密集的房屋、贮藏用的窖穴和饲养牲畜的圈栏”可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农耕定居,C 项符合题意;而ABD 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

4. 华夏儿女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展现了极强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初祖”是( ) A. 炎帝和黄帝 B. 炎帝和蚩尤 C. 黄帝和大禹 D. 大舜和大禹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黄帝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

共主。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以发明农业和

尝百草而著称。中华民族共同的“人文初祖”是指对中华文明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一般认为是炎帝和黄帝,故A 符合题意;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联盟的酋长,大舜是晚于炎帝和黄帝的上古英雄,大禹是晚于大舜的治水英雄,排除BCD 。故选A 。 5. 下图中的三字经反映了

A. 夏商的更替

B. 秦汉的兴亡

C. 两晋的交替

D. 三国的建立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夏传子,家天下”“汤伐夏,国号商”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了夏商的更替。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夏亡于夏桀,被商汤所灭;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立,亡于商纣,被周所灭,故A 项符合题意。BCD 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 。

6. 以下博物馆的名称来源于古代一项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世袭制

D. 郡国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齐、晋、燕”,可知与分封制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周王为了巩固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确立分封制。选项B符合题意;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推选首领的制度,A排除;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后,将君王的位置转给自己子孙的传承制度,C排除;郡国制一般指郡国并行制,汉代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有分封制的存在,D排除。故选B。

7. 人们往往通过研究历史文物来了解历史。下列历史文物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商朝历史的是()

A. 甲骨文

B. 秦陵兵马俑

C. 五铢钱

D. 圆形方孔钱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目前中国发现年代最早、体系最完整的文字。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王的活动和商朝的政治、经济情况,记载的内容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所以A项符合题意;BD项与秦朝有关,排除;C项与西汉汉武帝有关,排除。故选A。

8. 西周时,“一人跖(踏)耒而耕,不过十亩”;战国时,“一夫挟五口,治田百亩”。引起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 公田变为私田

B.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

C. 国家走向统一

D. 封建制度的确立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到战国时,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春秋末年,我国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业史上的一次革命,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耕地面积和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单位生产和个体经营的特色的小农阶层成为社会基础的可能,井田制中“千耦其耕”的奴隶集体耕种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分散的,一家一户制的封建经济形式兴起了,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的说法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B。

9. 孔子曾说:“桓公九合诸侯(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这表明,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的根本条件是()

A. 军事力量

B. 经济实力

C. 君主才能

D. 文化教养

【答案】B

【解析】

【详解】由题干中的“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积极改革内政,发展生产,同时改革军制,组建了强大的军队,通过改革,齐国国富兵强,管仲帮助齐桓公成就霸业,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因此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的根本条件是经济实力,所以B项符合题意;“不以兵车”,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君主才能在题干未涉及,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文化教养在题干未涉及,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答案为B。

10. (2016德州)许多成语典故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

A. 奴隶制开始瓦解

B. 封建制度确立

C. 生产力飞速发展

D. 诸侯兼并争霸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都和春秋争霸有关,围魏救赵、纸上谈兵都和战国的

兼并战

争有关,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兼并争霸,故选D 。

11. 《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这反映了商鞅变法的( ) A. 社会背景 B. 主要目的

C. 内容措施

D. 历史意义

【答案】C 【解析】

【详解】“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说明是根据军功进行赏赐,这是商鞅变法的中的军功爵

制,属于内容措施,故选C ;材料反映的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措施,不是社会背景、主要目的和历史意义,排除ABD 。

12. 人文胜迹满载历史,山水之中皆有故事。漫步在成都平原,我们可以感受到下列哪一人文胜迹的魅力( ) A. 长城 B. 都江堰

C. 灵渠

D. 石窟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漫步在成都平原”可知,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它既能防洪,又能灌溉,它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故B 正确;长城西起临洮,东止辽东,与成都平原相距甚远,故A 错误;灵渠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兴安县境内,是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故C 错误;成都平原没有石窟的遗迹,故D 错误。综上故选B 。 13.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是咱们山东人的骄傲。孔子去世的“公元前479”还可以记载为( )

A. 公元前4世纪前期

B. 公元前4世纪后期

C. 公元前5世纪前期

D. 公元前5世纪后期

【答案】C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每100年为一世纪,1~100年为1世纪,101~200年为2世纪,以此类推。而判断处于世纪早晚期,若处于公元前,在1~100之前,数字越小,越为晚期,数字越大,时间越早,因此公元前479年属于公元前5世纪前期,所以C项符合题意;而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14. 战国时期,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建立中央集权的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墨子

C. 韩非子

D. 荀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他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他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C。15. 如图“读书摘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 春秋争霸

B. 经济变革

C. 百家争鸣

D. 国家统一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种思想学术流派的成就,出现了儒家、法家、墨家、道家等各个思想学派,至战国时期,形成诸子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ABD项与图片信息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6.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课外探究活动中收集到以下历史典故。这些典故反映的史实是

A. 国人暴动

B. 陈胜、吴广起义

C. 黄巾起义

D. 刘邦、项羽起义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题干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前209年秋,秦朝廷征发闾左贫民屯戍渔阳,陈胜、吴广等900余名戍卒被征发前往渔阳戍边,途中在蕲县大泽乡为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达目的地,情急之下,与吴广领导了起义,起义军推举陈胜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王侯将行宁有种乎?”是陈胜的名言,B项符合题意;国人暴动是西周时期的事件,不符合题干“揭竿而起”和“王侯将行宁有种乎”的内容,A项不符合题意;黄巾起义是东汉末期的农民起义,不符合题干“揭竿而起”和“王侯将行宁有种乎”的内容,C项不符合题意;刘邦、项羽起义是秦朝末期的起义,不符合题干“揭竿而起”和“王侯将行宁有种乎”的内容,D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17. 董仲舒因出谋划策而受到汉武帝的重用。他最重要的主张是()

A. 推恩令

B. 焚书坑儒

C. 休养生息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D

【解析】

【详解】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儒学家,他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的认同,儒家学说被确立为正统思想,故选D;推恩令是汉武帝为解决王国文体推行的政治措施,排除A;焚书坑儒是秦始皇实行的文化专制措施,排除B;休养生息是西汉初年为了恢复经济采取的治国措施,排除C。

18. 西汉时期,今济阳县大部分属于济南郡,部分属于平原郡。同时还接受由中央派出官员的监督管理。“由中央派出”的官员被称作()

A. 诸侯王

B. 太守

C. 县令

D. 刺史

【答案】D

【解析】

【详解】汉武帝时期,地方监察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故D符合题意;诸侯王是由分封而来,是世袭官爵,排除A;太守和县令是地方行政长官,排除BC。故选D。

19. 东汉后期的朝政越来越腐败,时局动荡不安,社会上大批贫民流离失所…反抗的情绪在民间蔓延。“东汉后期朝政腐败”主要是指

A. 汉光武帝不理朝政

B.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C. 佛教的传入和盛行

D.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动摇了东汉的统治,东汉王朝走向了衰亡,故D符合题意;汉光武帝是有道明君,不理朝政表述错误,故A排除;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佛教的传入和盛行与题干无关,故BC排除。故此题选D。

20. 汉武帝批阅奏折时,有时一个奏折所用的竹简需要两人抬进宫。东汉时期,这种不方便现象得到了改善,这主要得益于哪一人物的重大贡献()

A. 祖冲之

B. 司马迁

C. 华佗

D. 蔡伦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纸的质量大大提高,纸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书写材料,故选D;祖冲之是数学家,司马迁是史学家,华佗是东汉末的名医,都与造纸术无关,排除ABC。

21. 《四库全书提要》记载,仲景之学“自宋以来,医家奉为典型,与《素问》《难经》并重,得其一知

半解,皆可起死回生……”。文中被医家奉为典型的“仲景之学”是()

A. 《黄帝内经》

B. 《道德经》

C. 《史记》

D. 《伤寒杂病论》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张仲景的代表著作是《伤寒杂病论》,所以属于“仲景之学”的应该是D;《黄帝内经》不是张仲景的著作,排除A;《道德经》是老子的著作,《史记》是司马迁的著作,不是医学著作,排除BC。

22. 明朝人罗贯中写的小说《三国演义》中,有“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等情节,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描写的是哪一次战役

A. 桂陵之战

B. 巨鹿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根据材料“蒋干盗书”“孔明草船借箭”“周瑜打黄盖”“诸葛亮借东风”可知是赤壁之战,曹操的20余万大军与约5万的孙刘联军在赤壁对峙,针对曹军不习水战、船舰连接在一起的弱点,周瑜采纳部下黄盖的建议,向曹操诈降并用火攻,最终曹军败北,败兵北撤,赤壁之战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故选C;A是齐国攻击魏国以援救赵国的战役,排除;B是秦末起义军与秦军在巨鹿进行的战役,排除;D是东晋时期前秦与东晋在淝水进行的战役,排除。

23. 历史示意图是构建知识体系的直观方式之一。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曹操”、“袁绍”、|刘备“、”袁术“等可知反映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魏蜀吴反映了东汉末的三国鼎立,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实现了大一统,所以示意图反映的是从军阀割据到实现统一,统一趋势不断加强,故选C;AB都是示意图的部分信息,排除;魏晋时期政权并立是在西晋以后,排除D。

24. 为了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北魏孝文帝迁都到()

A. 洛阳

B. 平城

C. 成都

D. 北京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为加强统治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494年,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并实行一系列汉化措施,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A正确,B排除;成都曾经是蜀国的都城,C排除;北京是明清时期的都城。D排除;故选A。

25. 《齐民要术·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强调农业生产要顺应天时地利的是()

A. 主父偃

B. 贾思勰

C. 顾恺之

D. 祖冲之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课本所学可知,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他注意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并亲自参加农业生产实践,写成《齐民要术》一书,总结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长期积累的生产经验,介绍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技术和方法;强调农业要遵循自然规律,农作物必须因地种植,不误农时,要顺应天时地利。《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业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B正确;汉武帝采纳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A排除;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画家,他笔下的人物,线条优美,活泼传神,富有个性。C排除;祖冲之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D排除;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结合战国时期的形势和材料一,指出秦王“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原因。(写出两点即可)材料二秦始皇把全国分成36郡,每个郡又分成数目不等的县。所有这些官员都由中央任命,并接

受固定的俸禄,他们的职位不是世袭的,随时可以罢免。……此后,这个制度成了后世王朝的典范。

——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秦朝在中央设立的一个官职。依据材料二,指出秦始皇实施的地方行政制度名称,并写出该制度的优势。

材料三

(3)结合所学知识,填写上表中与评价相对应的秦始皇的活动史实。依据材料三,说说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答案】(1)①社会趋势:战国以来,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量减少,有利于国家统一。②经济基础: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军事基础: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④个人因素: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和决策得当。

(2)中央官职: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或有利于巩固统治或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等。

(3)①统一全国;②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方法:一分为二地辩证法观点或史论结合法等。 【解析】

【详解】(1)就战国时期

形势而言,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兼并战争客观上有利于国家统一;就经济基础

而言,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军事基础而言,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与秦国抗衡;就个人因素而言,秦的统一与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和决策得当相关。

(2)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管理方面,秦朝推广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3)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故①处填统一全国。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发展社会经济,故②处填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结合所学,要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功过是非要分明。 2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结合材料一的年代尺和所学知识,写出年代尺上A、 B对应的两个治世时期。

材料二张骞,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之一。他本是侍卫皇宫的一个普通郎官,不甘心碌碌一生,于是应募出使,投身绝域。在他之后,商贾驼队、政府使节、屯田军吏在绿洲与戈壁上穿梭行进。史书形容当时的景象说:“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

——摘编自卜宪群《中国通史》(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探险家和外交家。”(提示:从“探险家”“外交家”两个角度说明)

材料三西汉政府在今天的轮台正式设置“最高长官”,统领西域各国,以确保丝路的畅通。“最高长官”的设置,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西汉政府对西域各国进行了有效的统治。

(3)材料三中的“最高长官”指什么?依据材料三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最高长官的设置”有什么意义?

【答案】(1)A:文景之治; B:光武中兴。

(2)探险家: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外交家:张骞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往来。

(3)“最高长官”:西域都护;意义:迫使匈奴打消了称霸西域的雄心;或西汉政府对西域各国进行了有效的统治;或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解析】

【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高祖和汉武帝之间的治世是文景之治;公元25年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统治时期被称为“光武中兴”,所以A是文景之治;B是光武中兴。

(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之所以称“张骞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探险家”是因为张骞开辟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之所以称“张骞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外交家”是因为张骞促进了汉朝与西域的友好往来。

(3)根据“统领西域各国”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最高长官”指的是公元前60年设立的管理西域的西域都护;根据“西汉政府对西域各国进行了有效的统治”可知意义在于实现了西汉政府对西域各国进行了有效的统治。

2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江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成熟,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江南地区的经济状况(不得照抄原文)?

材料二

(2)依据材料二,分析材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迁都后,……开始了全面“汉化”这个大工程。整个鲜卑民族就这样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成为北方汉族的一个重要来源,对于中原文明的繁荣和兴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直到后来的隋唐盛世,也是以这些汉化的鲜卑人以及融入了鲜卑血统的汉人为主导而形成的。

——《千古帝都百代帝王》(3)材料三中“全面‘汉化’大工程”指哪一历史事件?依据材料三,概况这一事件的影响。

【答案】(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或江南经济迅速发展。

(2)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江南自然条件优越;人民的辛勤劳动;政府重视农业;北方人的南迁,给

江南输送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历史事件:孝文帝改革;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中原明的繁荣兴盛;为隋唐盛世出现奠定了基础。【解析】

【详解】(1)根据“南之为国盛矣……一岁或稔(成熟,丰收),则数郡忘饥”可知江南地区得到开发。(2)根据“天下无事,时和年丰”可知当时江南地区社会比较安定;根据“地广野丰”可知江南自然条件优越;根据“百姓乐业”并结合所学可知人民的辛勤劳动;政府重视农业;根据“中原汉族迁往江南”得出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输送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3)根据“整个鲜卑民族就这样变成了汉族的一部分,成为北方汉族的一个重要来源”可知“全面‘汉化’大工程”指孝文帝改革;根据“对于中原文明的繁荣和兴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直到后来的隋唐盛世,也是以这些汉化的鲜卑人以及融入了鲜卑血统的汉人为主导而形成的”可知孝文帝改革的影响主要是促进了民族交融和文中原明的繁荣兴盛;为隋唐盛世出现奠定了基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