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例基于肥厚性心肌病病人护理个案

一例基于肥厚性心肌病病人护理个案

一例基于肥厚性心肌病病人护理个案
一例基于肥厚性心肌病病人护理个案

一例关于肥厚性心肌病病人的护理个案

学校:

学生:

指导老师:

一基本资料姓名黄XX 性别男

住院号 PXXXXXX 入院时间 2012-01-05 二主诉反复心悸10余年

三现病史近半年来活动稍受限制,上5楼出现气促。起

病以来,无畏寒、发热、无怕热、多汗,浮肿,

患者精神好,饮食好,夜间睡眠好,体重无变化,

大、小便正常。

四既往史患者1998年无诱因出现心悸,自觉心率明显增

快,伴胸闷、乏力,心悸症状持续1分钟后逐渐

好转,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肥厚型心肌

病”,2011-7在我科行ICD植入术。术后仍偶有

心悸,无晕厥,行起搏器程控未发现室速、室颤。

五入院体检生命体征T:36.2℃ P:64次/分

R:20次/分 BP:145/88mmHg

神清,自主体位,唇红,颈软,双侧颈动脉无异常波动,无

颈静脉充盈、怒张,未闻及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

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4次/分,率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

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六辅助检查 N端-脑利钠钛前体(E):脑利钠钛前体(电发光)2500Pg/mL 肾功能五项:尿素氮6.2mmol/L;尿酸360umol/L;葡萄糖 4.56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5.9mmol/L;肌酐114mmol/L;全血常规:中性粒细胞计数:11.98*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0.8334;血红蛋白浓度122.2g/L;白细胞计数14.37*10^9/L;红细胞计数4.242*10^12/L;心功酶,生化急诊八项:葡萄糖6.85mmol/L;肌酐184umol/L;钾3.58mmol/L;肌酸激酶1574U/L;肌酸激酶同工酶MB40.1U/L;门冬氨基酸基转移酶186U/L;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8.3sec;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2.84g/L;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16.2sec;凝血酶原活动度68%;凝血酶原时间测定16.1sec;国际标准化比值1.29;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

七诊断 1 肥厚性心肌病心功能3级

2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八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护理评价

1 活动无耐力与心肌供氧量不足有关;与长期卧床有关措施:(1)急性期24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无并发症24小时后可在床上进行腹式呼吸,关节被、主动运动。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从而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提高活动耐力,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便秘。

(2)病情稳定且无并发症时,在患者可耐受范围内鼓励患

者自理部分生活活动,如洗漱、吃饭等。

(3)将患者常用的物品放在易拿取的地方,以减少患者找东西增加耗氧量。

(4)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氧饱和。

护理评价:患者主诉活动耐力增强,能参与制定并遵循活动计划

2 有感染的危险与插引流管、手术切口及尿管等潜在感染因素

措施(1)注意无菌操作,及时更换引流管,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状、量。如有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2)观察手术切口的愈合程度,有无渗液、红肿。通知医生及时无菌换药。

(3)观察尿液的颜色、性状、量。每日定时进行尿管的常规护理-会阴擦洗。如患者达到拔尿管指证时及时拔除尿管。已减少感染的因素。

护理评价:进行细菌学检查以确认有无肺部感染或尿路感染,早日拔除尿管及胸腔引流管以减少感染的危险。

3 疼痛:胸痛与肥厚心肌耗氧量增加有关

措施:(1)休息与饮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病房环境安静,限制探视,减少干扰,告知患者并向患者家属做好解释,取得患者配合,目的在于减少心肌耗氧量和交感神经兴

奋性,利于缓解疼痛。嘱患者吃清淡易消化,低脂低胆固饮食,少量多餐,不要吃过饱。

(2)给氧鼻导管给氧,氧流量3—4L/min,以增加心肌的供应,减轻缺血和疼痛。

(3)用药遵医嘱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注意有无心动过缓不良反应。并根据血压随时向医生反馈,及时调节用量。

(4)心理护理允许患者表达内心感受,给予心理支持,若遇身体有任何不适,要及时向护士反应。护士也应向患者简明扼要地解释疾病过程与治疗配合,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以免增加心肌耗氧量而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向患者解释各操作的目的,减少患者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及时处理各监护仪器的报警,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5)减少或避免诱因注意观察和询问患者胸痛的诱因;调节饮食,保持排便通畅,切忌用力排便。

护理评价:患者主诉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

4. 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猝死

措施:(1)嘱患者保持情绪稳定,保持周围环境安静,避免不良刺激。

(2)严格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及处理各类心律失常,保证静脉通道固定通畅,以供急救时静脉给药。

(3)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况

(4)准备好所有急救药品及仪器。如:电除颤器、起搏器、呼吸机等,配合医生及时抢救

护理评价:未发现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或发生后得到了及时处理和解决。

5.有便秘的危险与进食少,活动少,不习惯床上排便有关措施:(1)指导患者床上排便,向患者做好解释,取得患者的配合

(2)合理饮食,多吃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等;适当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3)嘱患者若排便不畅,切勿用力,要及时告知护士;遵医嘱使用缓泻剂、开塞露等,以解决排便困难。

护理评价:能陈述预防便秘的措施,未发生便秘,能及时解决处理

6. 焦虑,恐惧:对疾病防治、病情复发的认识不足,缺乏自我保健的知识。

措施:(1)向患者解释监护系统的目的、意义,防止其产生恐惧心理,解释治疗措施,使患者能配合治疗。

(2)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情绪激动。

(3)促进患者身心休息,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睡眠。(4)使患者合理饮食。低胆固醇、低盐、低热量饮食。减少应激,戒烟,经常使病人进行适度的体力活动,避免饱餐,防止便秘。

护理评价:尽量减少患者焦虑不安的情绪,能积极配合治疗

健康教育:

1.合理膳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清淡饮食,以促进心肌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避免暴饮暴食,少食多餐;控制体重。

2.防寒保暖,预防感冒和上呼吸道感染。尽量避免情绪激动、持重、屏气及激烈运动如球类比赛等,减少晕厥和猝死的危险。

3.用药与随访坚持服用抗心力衰竭、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说明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教会病人及家属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嘱病人定

期门诊随访,症状加重时立即就诊,防止病情进展、恶化。

4.康复指导。适当活动,如慢跑、太极等,避免剧烈活动、竞技性活动、长时间活动。

5.心理指导,告诉家属对患者要积极配合和支持,并创造一个良好的而身心修养环境,生活中避免对其施加压力,当出现不良情绪应予以理解并设法疏导。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治疗进展(完整版)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治疗进展(完整版)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是一种以并非完全由容量负荷异常引起的左室壁增厚为特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左心室壁不对称性增厚,通常不伴有心腔扩大。根据左室流出道与主动脉峰值压力阶差(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gradient, LVOTG),分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 HOCM)和肥厚型非梗阻性心肌病。HCM是包括运动员在内的青年猝死的最主要原因。[1] 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在0.02%-0.23%,我国成人中的发病率为0.08%。[2, 3] 在青少年和成人中,约60%的HCM为肌小节蛋白编码基因突变引起,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5%-10%的成人HCM由其他遗传性疾病引起,如遗传代谢性疾病、神经肌肉疾病等。[2] 不明原因的心肌肥厚占25%-30%。[4] 长期左室流出道梗阻是HCM进展和死亡的重要因素。[5] HOCM的治疗目标为缓解症状,预防猝死,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本文参考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肥厚型心肌病诊治指南、2017年中国成人肥厚型心肌病诊治指南及相关文献,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的治疗进行论述。 1 药物治疗 无血管扩张作用的β受体阻滞剂为治疗HCM的一线药物。β受体阻滞

剂可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起到负性的变时、变力和变传导作用,从而降低负荷运动时升高的LVOTG,缓解劳力性呼吸困难等症状,降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6, 7] 比索洛尔的β-1选择性高于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非特异性β受体阻滞剂引起的副作用更少,患者耐受性更好。[8] 对于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或有禁忌症的患者,可给予非二氢吡啶类的钙离子通道阻滞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9] 因维拉帕米具有血管扩张作用,仅应用于存在轻、中度梗阻(静息下LVOTG<50 mmHg)患者。[8, 10] 对于LVOTG≥100mmHg、左房压力增高、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应慎用。[4, 9] 单用β受体阻滞剂不能改善左室梗阻患者症状时可联合应用丙吡胺。[2] 丙吡胺是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可抑制正常人心肌收缩力,降低静息和刺激状态下LVOTG。[11, 12] 丙吡胺亦有致心律失常作用,应避免与胺碘酮、索他洛尔等延长QT间期的药物合用。[9] 2 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 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HOCM患者,可行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心肌切除术为治疗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最常用的外科治疗方式,包括经典Morrow手术和目前应用较多的改良扩大Morrow手术。室间隔心肌切除可扩大左室容积,降低左室流出道压力阶差,减轻收缩期前向运动(systolic anterior movement, SAM)引起的二尖瓣返流,提高运动耐力,改善患者症状。[2, 13] 大量研究显示,室间隔心肌切除术后患者远

一例关于肥厚性心肌病病人的护理个案

一例关于肥厚性心肌病病人的护理个案 学校: 学生: 指导老师: 一基本资料姓名黄XX 性别男 住院号 PXXXXXX 入院时间 2012-01-05 二主诉反复心悸10余年 三现病史近半年来活动稍受限制,上5楼出现气促。起 病以来,无畏寒、发热、无怕热、多汗,浮肿, 患者精神好,饮食好,夜间睡眠好,体重无变化, 大、小便正常。 四既往史患者1998年无诱因出现心悸,自觉心率明显增 快,伴胸闷、乏力,心悸症状持续1分钟后逐渐 好转,在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肥厚型心肌 病”,2011-7在我科行ICD植入术。术后仍偶有 心悸,无晕厥,行起搏器程控未发现室速、室颤。 五入院体检生命体征T:36.2℃ P:64次/分 R:20次/分 BP:145/88mmHg 神清,自主体位,唇红,颈软,双侧颈动脉无异常波动,无 颈静脉充盈、怒张,未闻及血管杂音。双肺呼吸音清,未闻 及干湿性啰音。心率:64次/分,率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 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六辅助检查 N端-脑利钠钛前体(E):脑利钠钛前体(电发光)2500Pg/mL 肾功能五项:尿素氮6.2mmol/L;尿酸360umol/L;葡萄糖 4.56mmol/L;二氧化碳结合力25.9mmol/L;肌酐114mmol/L;全血常规:中性粒细胞计数:11.98*10^9/L;中性粒细胞比值0.8334;血红蛋白浓度122.2g/L;白细胞计数14.37*10^9/L;红细胞计数4.242*10^12/L;心功酶,生化急诊八项:葡萄糖6.85mmol/L;肌酐184umol/L;钾3.58mmol/L;肌酸激酶1574U/L;肌酸激酶同工酶MB40.1U/L;门冬氨基酸基转移酶186U/L;凝血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38.3sec;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2.84g/L;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测定16.2sec;凝血酶原活动度68%;凝血酶原时间测定16.1sec;国际标准化比值1.29;鱼精蛋白副凝试验(3P);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 七诊断 1 肥厚性心肌病心功能3级 2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八护理诊断、护理措施及护理评价 1 活动无耐力与心肌供氧量不足有关;与长期卧床有关措施:(1)急性期24小时内绝对卧床休息,无并发症24小时后可在床上进行腹式呼吸,关节被、主动运动。待病情稳定后逐渐增加活动量,从而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提高活动耐力,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便秘。 (2)病情稳定且无并发症时,在患者可耐受范围内鼓励患

扩张型心肌病的护理常规1

【定义】 扩张型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充血性心肌病)是一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并伴有心肌肥厚心肌收缩期泵血功能障碍,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本型的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并伴有心肌肥厚。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或房性心律失常多见。病情呈进行性加重,死亡可发生于疾病的任何阶段。 【评估要点】 1.一般情况:询问家族史、以往病史、生活方式;了解病人对疾病的认识。 2.专科情况 (1)有无心功能不全症状、体征,有无心输出量减少导致的心、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如心绞痛、眩晕、晕厥等。 (2)有无心率突然减慢、血压偏低、频发的房性、室性期前收缩等一系列可致心脏血流动力学发生异常改变的情况。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 (1)胸部X线检查:心影明显增大,肺常瘀血。 (2)心电图:心房颤动、传导阻滞和各种心律失常。 (3)超声心动图:左心室扩张,室间隔、左室后壁运动减弱,提示心肌收 缩力下降。,

4.其他心导管检查和心导管造影,心内膜心肌活检、核素显影等。 【护理措施】 1.基础护理 (1)休息与活动:心肌病病人限制体力活动甚为重要,可使心率减慢,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肌收缩力,改善心功能。有心衰症状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以减轻心脏负荷,从而改善心功能,注意照顾其饮食起居。当心力衰竭控制后仍应限制活动量,促使扩大的心脏得到恢复。 (2)饮食:给予低脂、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饮食,以促进心肌代谢,增加机体抵抗力。避免刺激性食物。每餐不宜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荷及心肌耗氧量。心衰时低盐饮食,限制水分摄人。对心功能不全者应予低盐饮食,每日摄盐量2~3g。对不易接受者可选用无盐酱油及食盐代用品,同时耐心向病人解释饮食的重要性,以取得病人配合。 (3)保持大便通畅: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及增加粗纤维食物,必要时给予缓泻剂,嘱病人勿用力排便,以免加重心力衰竭或引起心脏骤停及脑血管意外等。 (4)吸氧:给予氧气吸人,根据缺氧的程度调节流量。2.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观察有无乏力、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及时发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ICD- 10:l42.101 )。 行经皮腔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 : (ICD-9-CM-3:3 7.34)。 (二)诊断依据。 根据《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 学分会,2007年)及2003年ACC/ESC 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晕厥、黑朦或短瞬间头晕、猝死。 2.超声心动图特点: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伴SAM现象。 3.心电图特点:T波倒置、ST段改变、异常Q波,可有多种心律失常。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 学分会,2007年)及2003年ACC/ESC 相关指南。 1.基础药物治疗:B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

2.经皮经腔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药物治疗效果 不佳,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静息时》50mmHg 或LVOTPG 静息时<50mmHg,应激时》70m Hg,心脏血管 解剖适于行PTSMA。 3.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心室 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静息时>50mmHg。 4.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建议安装埋藏式心脏复律器。 5.双腔起搏器(DDD )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适 宜PTSMA或手术不成功,特别是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1 - 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14 2.101肥厚性梗阻型心肌 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 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 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 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潜血;

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护理

肥厚型心肌病的临床护理发表时间:2009-08-13T14:16:29.26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09年第21期供稿作者:樊文琴 (大兴安岭林业集团总医院黑龙江大兴安岭 16 [导读]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21-0209-02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内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左心室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疾病。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而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病因迄今尚不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原癌基因表达异常及心肌细胞负荷过重有关。 1 临床表现 1.1症状 1.1.1劳力性呼吸困难约80%的病人于劳累后出现气促,这与左室顺应性差,充盈受阻及肺淤血有关。 1.1.2心前区闷痛约2/3病人出现非典型的心绞痛,常因劳累诱发,持续时间长,对硝酸甘油反应不佳。 1.1.3频发一过性晕厥 1/3病人发生于突然站立和运动后,稍后可自行缓解,此症状可以是病人惟一的主诉。 1.1.4猝死心律失常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室性心律失常总的发生率高达50%,无症状性室性心运过速的发生率为19%~36%。 1.1.5防力衰竭病情晚期可出现左、右心力衰竭的症状,如出现气喘、心慌、不能平卧、肝大、下肢水肿等。 1.2体征胸骨左缘3~4肋间闻及收缩期杂音最为常见,非梗阻型肥厚型心肌病病人心尖区可闻及舒张中期轻微杂音。 1.3辅助检查 1.3.1心电图检查最常见的异常为左收室肥厚及ST-T改变,深而倒置的T波,其他还可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深而窄的Q 波。 1.3.2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室间隔与左室游离壁厚度之比>1.3~1.5;左室流出道狭窄一般<20毫米。 2 护理 2.1一般护理 2.1.1休息在疾病早期,日常工作、生活多不受影响,但应注意劳逸结合,保持生活规律,情绪稳定,避免过度劳累、剧烈运动和情绪激动。有明显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的患者应充分休息,以不引起胸闷、心悸等症状为原则,随病情逐渐稳定可适当增加活动量。 2.1.2饮食早期饮食无特殊限制,鼓励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晚期有明显心力衰竭患者按心力衰竭要求指导饮食。 2.1.3保持病室环境安静、空气新鲜:注意通风,温湿度适宜,预防上呼吸道感染。 2.1.4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避免用力排便。必要时可使用缓泻剂。 2.1.5心理护理心肌病患者往往正值壮年,担心疾病影响自己将来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思想压力大,护理人员应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特点,做好解释、安慰工作,使其解除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治疗。 2.2观点要点 2.2.1密切观察呼吸频率、节律变化,及早发现有无心功能不全的表现。 2.2.2定时测量体温、血压,必要时观察尿量,以及早判断有无心源性休克的发生。 2.2.3密切观察心率和心律的变化,及早发现有无心律失常,如室性期收缩、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严重者可出现急于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2.2.4观察心前区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有无伴随症状等。 2.2.5观察抗心衰药物和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 2.3对症护理 2.3.1若出现心悸、胸闷等症状,应及时休息,同时采取吸氧等措施。 2.3.2心力衰竭患者按心力衰竭护理,详见第一章第一节。 2.3.3心律失常患者按心律失常护理,详见第一章第二节。 2.3.4发生晕厥时,可将患者的双脚抬高,以增加回心血量,减轻梗阻程度。 2.3.5发生猝死时,按心肺复苏的急救和护理。 2.4家庭护理 2.4.1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宣传疾病的有关知识,谑春了解心肌病有一长期、慢性的发展过程,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助于控制疾病、延缓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2.4.2保持家庭和睦相处,加强彼此沟通,心情舒畅,心境平和,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或其他不良刺激因素,建议与家人一起居住,不宜独居。 2.4.3平时适当活动,注意劳逸结合,防止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 2.4.4鼓励进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同时注意饮食卫生防止肠道感染。 2.4.5注意居室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同时注意保暖,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尤其是季节变换时)。 2.4.6抗心力衰竭和抗心律失常的药物应按医嘱服药,并在医师的指导下减量或更换药物。 2.4.7定期随访,复查心电图、X线胸片、超声心动图等。 2.4.8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患者在施行其他手术或有创伤性检查的前后,包括拔牙、咽扁桃体切除等,都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以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护理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的护理 【概念】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主要特征是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室壁变薄、心肌收缩功能障碍可产生充血性心力衰竭为特征。本病常伴有心律失常,病死率较高。 在我国发病率为13/10万~84/10万。男性多于女性。 【病因及病理】 病因尚不清楚。除特发性、家族遗传性外,近年来认为持续病毒感染是其重要原因,持续病毒感染对心肌组织的损伤、自身免疫包括细胞、自身抗体或细胞因子等介导的心肌损伤可导致或诱发扩张型心肌病。本病的病理改变以心腔扩张为主,肉眼可见心室扩张,室壁多变薄,纤维瘢痕形成,且常伴有附壁血栓。瓣膜、冠状动脉多无改变。组织学为非特异性心肌细胞肥大、变性,特别是程度不同的纤维化等病变混合存在。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早期多无明显症状,逐渐出现活动后气急、心悸、胸闷、乏力甚至端坐呼吸、浮肿和肝肿大等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常合并各种心律失常如:期前收缩、心房颤动、传导阻滞,晚期病人常发生室速甚至室颤,可导致猝死。部分病人可发生脑、心、肾等脏器的栓塞现象。主要体征为心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及左、右心力衰竭的体征。75%的病人可听到第三或第四心音。 【评估要点】 1.一般情况:询问家族史、以往病史、生活方式;了解病人对疾病的认识。 2.专科情况 (1)有无心功能不全症状、体征,有无心输出量减少导致的心、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如心绞痛、眩晕、晕厥等。 (2)有无心率突然减慢、血压偏低、频发的房性、室性期前收缩等一系列可致心脏血流动力学发生异常改变的情况。 3.实验室检查及其他 (1)胸部X线检查:心影明显增大,肺常瘀血。 (2)心电图:心房颤动、传导阻滞和各种心律失常。 (3)超声心动图:左心室扩张,室间隔、左室后壁运动减弱,提示心肌收 缩力下降。, 4.其他心导管检查和心导管造影,心内膜心肌活检、核素显影等。 【处理要点】 本病主要是对症治疗,目前治疗原则是针对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一般是限制体力活动、低盐饮食、应用洋地黄和利尿剂等减轻心脏负荷药物,但本病较易发生洋地黄中毒,故洋地黄应慎用。必须及时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晚期条件允许可行心脏移植术。 【常见护理诊断/问题】 1.气体交换受损与心力衰竭有关。 2.活动无耐力: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有关。 3.体液过多:与心力衰竭引起水钠潴留有关。

2011美国肥厚型心肌病指南解读

2011美国肥厚型心肌病指南解读 李新立,徐东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心内科,南京 210029) 通讯作者:李新立 Email:xinli3267@https://www.wendangku.net/doc/7f4941999.html, 2011年11月,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ACCF/AHA )联合发布了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 )指南[1],总结8年来的研究成果,对2003年公布的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从HCM 的流行病学、定义、基因筛查、病理生理学、诊断、治疗策略、危险分层及预后等方面进行了系统论述。限于篇幅现简要解读如下。 1 HCM的流行病学及定义 HCM 的患病率为0.2%,美国大约有60万患者,但就诊的患者仍为冰山一角,大多数无临床症状也不影响生存期。HCM 的特征为不明原因的左心室肥厚、不伴有心室腔扩张,未发现其他可导致心室肥厚的心脏疾病或系统性疾病,临床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壁厚度≥15 mm 。但左心室壁厚度在13~14 mm 之间、基因型异常、尚未出现明显肥厚的人群应特别重视。在儿童HCM 患者中,左心室厚度定义为左心室厚度≥同年龄、性别或体重指数儿童左心室厚度平均值+2倍标准差,对于存在基因突变但尚未出现心室壁明显肥厚的称为亚临床型HCM 。伴有高血压的老年患者,诊断HCM 要谨慎,一般在检测到肌小节基因突变或左心室壁厚度≥25 mm 或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出现二尖瓣前向运动(SAM 征)时方能确诊。2 基因学检测的策略及家系基因分析 作为遗传背景极强的疾病,对HCM 患者进行基因学监测和家系分析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为此,指南对其策略进行了推荐,具体如下: 2.1 Ⅰ类推荐 HCM 患者均须评估家族遗传基因,结果须经有遗传心脏病知识背景的专家解读,以解释是否符合临床表现(证据等级:B );对先证者一级亲属须进行临床评估,无典型临床表现的HCM 或不明原因的心肌肥厚也应考虑可能与遗传相关(证据等级:B )。 2.2 Ⅱ类推荐 Ⅱa 类推荐: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以便于在一级亲属中评估HCM 的患病风险(证据等级:B )。 Ⅱb 类推荐:基因检测以评估HCM 患者发生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c death ,SCD )的风险尚不确定(证据等级:B )。 2.3 Ⅲ类推荐:无获益 先证者基因突变不明时,在亲属中进行基因检测或在HCM 患者基因型阴性的家属中进行临床筛查(证据等级:B ); 如果先证者基因检测未发现突变,亲属的临床评估便极为重要,这样可以发现新的HCM 患者。对于临床上部分基因型阳性但尚未出现临床表型的患者,指南推荐进行定期的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评估,随访间期取决于年龄及临床状态改变,一般儿童1年~1年半,成人5年(Ⅰ类推荐,证据等级:B )3 治疗 治疗必须建立在对HCM 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的全面理解上,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指南将HCM 患者分为无症状及有症状两类,并分别进行相关推荐。 大多数患者并无临床症状,其生存期与正常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中国专家共识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2年1月第10卷第1期ChineseJournalofCardiovascularResearch,January2012,Vol.10,No.1·1· Chinaexpertconsensusofhypertrophicobstructivecardiomyopathyseptalmyocardialablation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心肌消融术中国专家共识组 通作者:李占全,E-mail:lzqlr@medmail.com.cn 【关键词】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经皮穿刺腔内间隔心肌消融术;外科间隔心肌切除术 【Keywords】Hypertrophicobstructivecardiomyopathy;Percutaneoustransluminalseptalmyocardialablation;Myocardialmyectomy doi:10.3969/j.issn.1672-5301.2012.01.001 中图分类号R54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301(2012)01-0001-07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obstructive1年,床症状明好。之后,PTSMA技在 cardiomyopathy,HOCM)是肥厚型心肌病的一种,因世界各地开展,索PubMed,15年(1995-2010肥厚室隔造成心室梗阻而得名。目前尚无理想的年)内涉及室隔酒精消融治的HOCM文献700 治措施,物治首。但部分HOCM患者余篇。 物治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部分患者需要借助国内,1998年林阳等[ 6 ]首次道用PTS-非物治方法。非物治方法包括手和介入MA治1例HOCM,随后宁省人民医院等近30治。皮穿刺腔内隔心肌消融(percutaneous家位先后开展了此技,至2001年全国PTS- transluminalseptalmyocardialablation,PTSMA)是一MA手例数已达150例,居太之首。同年,由 种介入治手段,其原理是通管注入无水酒中医学会、中心血管病志委会高 精,塞冠状脉的隔支,使其支配的肥厚室霖、李占全等家共同制定我国皮腔隔心肌 隔心肌缺血、坏死、薄、收力下降,使心室流出消融治的参考意[ 7 ]。十多年的程,伴 道梗阻消失或减,从而改善HOCM患者的床随PTSMA技的提高,目前PTSMA已在20个省症状[ 1 ] 。市自治区近百家医院开展。 PTSMA首先于1995年由Sigwart在Lancet2PTSMA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道,由于小、操作方便,种技已在世界范德国Seggewiss等[ 8 ]早期行了当世界最大广泛开展。本PTSMA(241例)效及安全的察,比前 1PTSMA发展及应用和后3个月、1年和2年的左心室流出道力1981年,Waller等[ 2 ]告1例17女性HOCM差(leftventricularoutflowtractpressuregradient,患者,13年后生室隔心肌梗死,此后胸骨旁LVOTG)和心功能化。果示,LVOTG随着 音消失,超声心示室隔厚度薄(由23mm的推移一步下降,心功能改善,运及耐 降至15mm),左心室流出道(leftventricularoutflow力也逐增加。Alam等[ 9 ]萃分析1996-2005年tract,LVOT)增。1983年Sigwart等[ 3 ],1994年已表的42个研究,入PTSMA患者2959例,随Gietzen等[ 4 ],用似皮冠状脉腔内成形察1.5~43.2(12.7±0.3)个月。PTSMA可使 (PTCA)性阻塞前降支出的第一隔支,可LVOTG持下降,肥厚隔薄,HOCM患者的症 解HOCM的LVOT梗阻[ 3 , 4 ]。1995年,Sigwart等[ 5 ] 状和心功能改善,运耐力提高,30d平均死亡率道用PTSMA成功治3例HOCM患者,并随1.5%,期死亡率0.5%。其他并症:心室 万方数据

扩张型心肌病的护理

扩张型心肌病的护理 *导读: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发性的心肌疾病。该病特征是左心室或右心室或左右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不少扩张性心肌炎患者会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等。扩张型心肌病患病部位是心脏,并且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致人死亡。如果治疗不得当或护理不慎容易导致死亡。因此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需要特别的护理。……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原发性的心肌疾病。该病特征是左心室或右心室或左右心室扩大,并伴有心室收缩功能减退,不少扩张性心肌炎患者会出现室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等。扩张型心肌病患病部位是心脏,并且在任何一个阶段都可以致人死亡。如果治疗不得当或护理不慎容易导致死亡。因此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需要特别的护理。 1、如果病人左心衰竭呼吸困难,护理人员或家属需要协助病人半坐卧位,此动作可以减轻肺部的淤血,缓解呼吸困难的情况;如果病人是右心衰竭组织水肿,就要避免下肢长期下垂,或长期固定某种姿势的坐或卧,以免加重水肿的情况。 2、如果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明显,并经常伴有头昏甚至昏厥,就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避免任何可能加重心脏负担的因素,情绪激动、用餐过饱、用力排便等都有可能增加心脏的负担。患者卧床休息时,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在床上进食和排便,排便过

程中应该在外守候,以免发生意外。 3、在扩张型心肌病的晚期,患者会出现全心衰竭,此时要定时为患者进行按摩,帮助患者进行肢体运动,加快下肢的血液循环,防止形成栓塞。如果出现明显的水肿,患者的皮肤会变得很脆弱,此时应该穿着棉质柔软的衣服,保持床单的干燥和平整,以防割伤皮肤造成皮肤破损感染细菌。 4、在饮食方面,由于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人会因为心力衰竭导致胃肠道有淤血积聚,所以消化功能会比较差,常常食欲不振,因此应该是用低钠、低脂、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切忌生冷、干硬、油炸、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护理 发表时间:2012-02-22T14:55:16.67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5期供稿作者:陈艳红[导读] 护理人员应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特点,做好解释、安慰工作,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陈艳红 (黑龙江省医院 150036)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5-0288-02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限、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特征的心肌病。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分为梗阻性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本病常为青年猝死的原因。 1 病因及病理 病因尚不清楚。本病常有明显的家族史,约占1/3,目前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肌节收缩蛋白基因突变是主要的致病因素。儿茶酚胺代谢异常、高血压、高强度运动等可为本病发病的促进因子。主要病变为不均等的心室间隔肥厚(非对称性肥厚),亦有心肌均匀肥厚或心尖部肥厚。组织学特征为心肌细胞肥大,形态特异,排列紊乱,尤以左心室间隔改变明显。 2 临床表现 起病缓慢,部分患者可完全无自觉症状,因猝死或在体检中发现。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扩张型心肌病相似,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有头晕、黑矇、心悸、胸痛、劳力性呼吸困难,伴有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在突然起立、运动、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可降低外周阻力,使左室流出道更为狭窄,导致上述症状加重,甚至出现晕厥、猝死。部分患者因肥厚心肌耗氧增多而致心绞痛,但用硝酸甘油和休息多不能缓解。晚期可出现心力衰竭。主要体征有心脏轻度增大,能听到第四心音;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可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或心尖部听到较粗糙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 3 临床护理 3.1 一般护理 ①休息与活动无症状患者,日常工作、生活多不受影响,但应生活规律,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有明显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的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一切加重心脏负荷的因素,如用力排便、情绪激动、饱餐等,防止发生意外。限制探视人员,以防患者情绪激动或休息不好而加重心衰。 ②饮食宜给予低盐、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避免生硬、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及产气食物(如红薯、牛奶)。戒烟酒、浓茶、咖啡。 3.2 病情观察及护理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及时发现心律失常。观察有无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肝脏肿大、水肿等心力衰竭表现;扩张型心肌病心脏明显扩大患者,若合并心房颤动,易形成附壁血栓,需观察有无栓子脱落引起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及肢体的栓塞。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因心排血量明显减少,导致心、脑、肾等脏器严重供血不足,应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头晕、黑朦、晕厥、心绞痛等表现,一旦出现,积极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意外发生。 3.3 对症护理 ①心绞痛与一般心绞痛护理相似,但不宜用硝酸酯类药物,应遵医嘱使用β-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阻滞剂治疗。嘱患者避免突然屏气或站立,以免加重病情。 ②晕厥肥厚型心肌病患者体力活动后有晕厥和猝死的危险,故应避免持重、屏气及剧烈的运动如跑步、球类比赛等,有晕厥史者避免独自外出活动,以免发生意外。 ③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栓塞,应做好相应的护理。 3.4 用药护理 遵医嘱用药,因心肌病患者对强心苷的耐受性差,应特别注意其毒性反应。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应用钙通道阻滞剂时,应注意观察血压,以防血压降得过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出现心绞痛时不宜用硝酸酯类药物,以免加重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3.5 心理护理 心肌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治疗,患者反复发作心力衰竭,需要经常住院治疗,且患者多正值青壮年,担心疾病影响将来的学习、工作和家庭生活,思想负担大,可产生明显的焦虑或恐惧心理。家属也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护理人员应经常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特点,做好解释、安慰工作,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4 健康指导 指导患者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注意防寒保暖、预防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合理安排休息与活动,症状轻者可参加轻体力工作但要避免劳累;症状明显者应卧床休息,肥厚型心肌病者体力活动后有晕厥和猝死的危险,应避免激烈活动。有晕厥史者应避免独自外出活动,防意外发生。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纤维素的清淡饮食,以促进心肌代谢,增强机体抵抗力。心衰时,低盐饮食,不吃含钠高的食物。耐心细致地向患者及家属宣讲疾病的有关知识,让其了解心肌病有一长期、慢性的发展过程,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有助于控制疾病、延缓病情、提高生活质量。坚持遵医嘱用药,说明用法、剂量,教会患者及家属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嘱患者定期门诊随访,症状加重时立即就诊,防止病情进展恶化。 参考文献 [1]张丽,王恺隽,陈曦.心血管病医院急诊患者心肌标志物升高的临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年02期. [2]吴迪春.小剂量左旋甲状腺素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年06期.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路径 (2010年版) 一、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ICD-10:I42.101)。 行经皮腔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ICD-9-CM-3:37.3 4)。 (二)诊断依据。 根据《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3年ACC/ESC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劳力性呼吸困难、胸痛、室上性或室性心律失常、晕厥、黑朦或短瞬间头晕、猝死。 2.超声心动图特点: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伴SAM现象。 3.心电图特点:T波倒置、ST段改变、异常Q波,可有多种心律失常。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3年ACC/ESC相关指南。 1.基础药物治疗:β受体阻滞剂、维拉帕米。 2.经皮经腔室间隔心肌消融术(PTSMA):药物治疗效果

不佳,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静息时≥50mmHg或LVOTPG静息时<50mmHg,应激时≥70m Hg,心脏血管解剖适于行PTSMA。 3.外科室间隔心肌切除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LVOTPG)静息时≥50mmHg。 4.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建议安装埋藏式心脏复律器。 5.双腔起搏器(DDD)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适宜PTSMA或手术不成功,特别是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者。 (四)标准住院日为11–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I4 2.101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1–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潜血; (2)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护理措施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护理措施 发表时间:2012-08-08T14:53:21.7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9期供稿作者:纪红姜茂慧宋秋菊梁雪[导读] 特别是在应用利尿剂时发生水电解质紊乱的几率更高,应注意观察尿量、饮食、电解质等情况。 纪红姜茂慧宋秋菊梁雪(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 158100)【摘要】目的讨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护理。方法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心肌病病人由于反复发作心衰,长期用药,药物疗效受到影响,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由于使用的药物品种较多,个体差异较大,应注意药物副作用及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在应用利尿剂时发生水电解质紊乱的几率更高,应注意观察尿量、饮食、电解质等情况。【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护理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以心肌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特征的原因不明的心肌病。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又可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本病的预后因人而异,可从无症状到心力衰竭、猝死。一般成人病例10年存活率为80%,死亡多为猝死,猝死的原因多为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室颤。小儿病例10年成活率仅50%,死因多为心力衰竭。下面将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护理措施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肥厚性心肌病患者共28例,其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22~58岁。症见:胸闷、憋气、心悸、稍事活动即喘促、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双下肢水肿、尿少、食后腹胀、咳嗽、咯黄痰、大便干燥。经过治疗与护理患者基本痊愈出院。 2治疗原则 目前主张应用β受体阻滞剂及钙通道阻滞剂治疗,以减慢心率,减轻流出道肥厚心肌的收缩,缓解流出道梗阻,增加心排血量,并可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常用美托洛尔或硝苯地平,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对重度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可做左室流出道心肌切开术,或无水乙醇化学消融。 3护理措施 3.1一般护理以左心衰呼吸困难为主的病人,协助病人半坐卧位,可以减轻肺淤血,缓解呼吸困难;以右心衰组织水肿为主的病人,应避免下肢长期下垂和某种固定姿势的卧位,以免加重下肢和局部组织的水肿,应间歇性抬高下肢,侧卧位、平卧位、半坐卧位交替进行。心衰症状明显、伴有严重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头晕甚至晕厥的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一切加重心脏负荷的因素,如用力排便、情绪激动、饱餐等,协助病人床上进食和床上排便,保持大便通畅,必要时护士守护在病人床边并协助其顺利排便,防止发生意外;应限制探视人员,以防病人情绪波动或休息不好而加重心衰;应特别注意预防卧床期间的并,发症,做好皮肤护理,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心肌病晚期,出现全心衰竭时,应早期定时进行肢体的被动运动和按摩,以加快下肢的血液循环,防止血栓形成;明显水肿时,组织缺氧,皮肤抵抗力差,容易破损而继发感染,应穿棉质柔软的衣服,保持床单干燥、平整,给予便器时应注意防止划破皮肤,定时翻身,避免长时间局部受压。病情稳定后,应鼓励、协助病人逐渐增加活动量,并根据病人的心功能情况,与病人一起制订日活动计划,采取渐进式方式,逐步恢复日常活动。 3.2饮食护理心肌病病人,由于心衰致胃肠道淤血,病人消化功能较差,食欲不振,饮食宜给予低钠、低脂、易消化食物,少食多餐,避免生硬、辛辣、油炸等刺激性食物,避免产气食物(如红薯、牛奶),因为肠胀气会加重病人腹胀不适。 3.3症状护理 3.3.1呼吸困难。 3.3.2头晕、黑蒙、心绞痛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病人易出现头晕、黑蒙、心绞痛,尤其在突然站立、运动、应用硝酸酯类药物时,因外周阻力降低,加重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导致上述症状加重。交待病人发作时立即下蹲或平卧抬腿,以增加心排血量,防止晕厥而发生意外。心绞痛发作时,不能按常规方法含服硝酸甘油或使用其他硝酸酯类药物,只能使用β受体阻滞剂或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等)。 3.4用药护理 3.4.1心肌病病人由于反复发作心衰,长期用药,药物疗效受到影响,必须采取综合治疗措施,由于使用的药物品种较多,个体差异较大,应注意药物副作用及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特别是在应用利尿剂时发生水电解质紊乱的几率更高,应注意观察尿量、饮食、电解质等情况。 3.4.2注意硝酸酯类禁用于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因可加重左心室流出道梗阻。 3.5心理护理心理因素可以诱发或加重心衰和心律失常,对心肌病病人的恢复不利,甚至导致猝死。到目前为止,心肌病尚无特殊治疗方法,只能对症治疗,心肌病一旦确诊,病情进展较快,病人反复发作心衰,需要经常住院治疗,绝大多数病人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家属也有较大的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病人表现为情绪低落、消沉、烦躁、焦虑、恐惧、绝望等心理。护士应多与病人沟通,向病人宣教不良心理对疾病的影响,关心体贴病人,评估病人产生不良心理的原因,根据病人的性格特点,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如请治疗效果较好、乐观的病人现身说法,亲人陪伴等。护士应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且富有爱心和同情心,才能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 3.6出院指导 3.6.1与病人和家属一起评估病人心功能情况,确定病人出院后的活动量,让病人及家属掌握最大活动量的指征。保持生活规律,注意劳逸结合。 3.6.2给予低钠、低脂、易消化食物,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避免刺激性食物,忌烟酒、浓茶、咖啡。保持大便通畅,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3.6.3指导病人进行呼吸功能的锻炼,以提高机体抵抗力,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3.6.4坚持长期服药治疗,告诉病人常用药物的副作用(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洋地黄类药物),让病人掌握自测脉搏的方法。 3.6.5交待家属避免对病人的情绪刺激,多鼓励、开导病人,使病人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6.6定期门诊随访,症状加重时立即就诊,防止病情恶化。

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知识大全

认识了解心尖肥厚型心肌病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是指病因不明的、主要局限于左心室乳头肌水平以下的心尖部肥厚的肥厚型心肌病,由日本首次报道的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一个亚型。约占肥厚型心肌病的24%,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为0.01%,病变主要累及左心室心尖部,右心室较少受累。 心尖肥厚型心肌病以男性居多,占全部肥厚型心肌病的比例,日本为25%~51%,美国为2.4%,中国为8.1%~8.8%。日本报道男女比为12:1,美国为2:1~4:3。 因受累心肌局限于乳头肌以下水平,血流动力学影响较轻,约43%病例可无临床症状。常见症状为胸闷、心悸及心功能减退,也可出现心绞痛、眩晕、疲乏、心前区不适及肩胛区钝痛等,发生猝死者少。 肥厚位于前侧壁心尖处,平均厚约25mm,室间隔基底部多无肥厚,心室腔不扩大,部分病例可见心腔变形或缩小。光学显微镜可见心肌纤维增厚,细胞排列紊乱、肥大、核畸形,有灶性纤维化和斑块样增生,心尖处心内膜增厚,部分有二尖瓣关闭不全。 其典型表现为:心电图的胸前导联出现巨大倒置的T波:心血管造影示左心室呈特征性的“黑桃样”改变(有部分病人无此表现),心室内无压力阶差;症状轻微或缺如;病程一般呈良性过程。 什么是肥厚型心肌病?有何特征?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心肌的非对称性肥厚、心室腔变小为特征,以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下降及不同程度的心室排空受阻为基本病态的心肌病变。根据左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又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和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最具特征的异常不是收缩功能障碍,而是舒张期松弛性的异常。其病理生理改变为室壁肥厚使室腔狭小,左室舒张顺应性降低,致左室栓张充盈明显障碍,可致肺、体循环淤血的表现;肥厚室间隔在收缩期凸入室腔可致左室流出道梗阻及相对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导致体循环供血不足表现。 肥厚型心肌病组织学有如下特点: 肌束团结构破坏呈螺旋状,心肌细胞异常肥大,形态特异; 心肌细胞排列明显紊乱,并呈纤维化改变; 肥厚型心肌病壁内冠状动脉壁变厚,管腔变小,这种变化最多发生在室间隔及广泛心肌纤维化区域,是心肌缺血所致。

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路径

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路径 一、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ICD-10: I42.000)。 (二)诊断依据。 根据《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3年ACC/ESC相关指南。 1.临床发作特点:症状以充血性心力衰竭为主,其中以气短和水肿最为常见。最初在劳动或劳累后气短,以后在轻度活动或休息时也有气短,或有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患者常感乏力。 2.超声心动图特点:左心室明显扩大,左心室流出道扩张,室间隔及左室后壁搏动幅度减弱。 3.心电图特点: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右束支传导阻滞常见。广泛ST-T改变,左心室高电压,左房肥大,由于心肌纤维化可出现病理性Q波,各导联低电压。 4. 同位素检查: 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影,主要表现有心腔扩大,尤其两侧心室扩大,心肌显影呈称漫性稀疏。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心肌病诊断与治疗建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07年)及2003年ACC/ESC相关指南。 1.基础药物治疗; 2.治疗心力衰竭; 3.预防栓塞; 4.改善心肌代谢。 (四)标准住院日为11-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I4 2.000扩张型心肌病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后的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酮体、大便常规+潜血; (2)血清心肌损伤标记物、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心电图、胸片、超声心动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核磁共振; (4)冠脉+左心室造影,注意左心室测压。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脑钠肽、心脏负荷试验。 (七)选择用药。 1.治疗心力衰竭: 2.预防栓塞: 3.改善心肌代谢: (八)出院标准。 1.生命体征稳定,临床症状改善。 2.穿刺部位愈合良好。 3.无其他需要继续住院的并发症。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1.辅助检查异常,需要复查和明确异常原因,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2.住院期间病情加重,出现并发症,需要进一步诊治,导致住院治疗时间延长和住院费用增加。 二、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路径表单

第九节 心肌病病人的护理

第九节心肌病病人的护理 心肌病是指伴有心脏功能障碍的心肌疾病。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心脏病学会工作组,根据病理生理学将心肌病分为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限制型心肌病、致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未分类心肌病及特异性心肌病。近年来心肌病有增加的趋势。本节重点阐述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 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特征是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本病常伴有心律失常,病死率高。其病因迄今未明,目前认为除特发性家族遗传性外,近年来认为持续病毒感染是其重要原因。此外,围生期、酒精中毒、抗肿瘤药及代谢异常等因素亦可引起本病。 肥厚型心肌病是以左心室(或)右心室肥厚为特征,常为不对称性肥厚并累及室间隔,左心室血液充盈受阻、舒张期顺应性下降为基本病变的心肌病。根据左心室流出道有无梗阻可分为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及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本病常为青年猝死的原因,后期可出现心力衰竭。约l/3病人有明显家族史,目前被认为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 【护理评估】 (一)健康史 询问家族中有无心肌病病人;发病前有无病毒感染、酒精中毒及代谢异常等情况;有无情绪激动、高强度运动、高血压等诱因。 (二)身体状况 1.扩张型心肌病起病缓慢,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以30~50岁为多见。病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①无症状期:心脏可有轻度扩大。②有症状期:病人出现极度疲劳、乏力、心悸及气促等症状。③晚期:端坐呼吸、肝大、水肿或胸腹水等心力衰竭症状和体征。多数病人常合并有各种心律失常。部分病人可发生血栓栓塞或猝死。 2.肥厚型心肌病部分病人可无明显症状,因猝死或在体检中被发现。主要症状为劳力性呼吸困难、心悸、胸痛和猝死。伴流出道梗阻的病人,可在起立或运动时出现眩晕、甚至神志丧失等。严重心律失常是肥厚型心肌病病人晚期猝死的主要原因。部分病人因肥厚心肌耗氧增多而致心绞痛,服用硝酸甘油和休息不能缓解。主要体征为心脏轻度扩大,流出道有梗阻的病人可在胸骨左缘第3~4肋间听到较粗糙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约半数病人心尖区可闻及吹风样收缩期杂音。 (三)心理一社会状况 由于长期的疾病折磨及反复出现心力衰竭,影响生活和工作,常使病人出现焦虑、烦躁和忧郁,甚至绝望等心理。 (四)辅助检查 1.X线检查扩张型心肌病心影明显增大,心胸比>50%,有肺瘀血征;肥厚型心肌病心影增大多不明显,如有心力衰竭时心影明显增大。 2.超声心动图检查扩张型心肌病心脏各腔均增大,以左心室扩大出现早而显著,室壁运动减弱;肥厚型心肌病可显示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舒张期室间隔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3,间隔运动低下。 3.心电图可见左心室肥大,各种心律失常改变,ST-T异常,有病理性Q波。 (五)治疗要点 扩张型心肌病治疗原则是纠正心力衰竭、控制各类心律失常,防止猝死。同时应用营养心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