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制玉图

古代制玉图

古代制玉图
古代制玉图

古代制玉图(转)

了解了制玉的过程,会对那些凝聚了工匠们智慧和汗水的玉器有个重新的认识,也会对那些勤劳制玉的匠师增加几分敬意。

制玉领域最大的变化是制玉工具的进步。过去靠双脚不断地登踏制造动力,现在换成了电动马达,过去切磨工具一分钟转几百转,现在一分钟能上万转。手工制玉虽更温润但其费时费力是难以想象的。----新货and老货

故宫博物院玉器馆有《制玉图》一套,是清光绪十七年李澄渊所绘《玉作图》,共12 副。制玉图风格写实,记录描绘出制玉的主要步骤。每图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描绘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绘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注解:“碢tuó”古同“砣”。

一、捣沙和研浆

在这图里,站着的玉工用手拿着杵,一下一下的用杵去捣,要把石臼里的石沙敲得更细碎。另一位玉工坐在凳子上,面前放了一个好像炒菜锅样的大筛子,筛子的底有细洞,可以让细小的石沙漏下去,粗沙就留在筛子中,这样就可以把石沙按照颗粒大小分类。

院子里还有木桶、木盆和毛刷,是将筛好的沙再用水泡着,泥巴之类的杂质就会随着水漂流出去了。经过捣沙和研浆的程序,就可以得到颗粒均匀的石沙。这些沙是用来解剖玉璞、琢磨玉器的,所以就叫做「解玉沙」、「磨玉沙」

二、开玉

还没雕琢的玉料叫做「玉璞」。它的外表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头。开玉,就是把玉璞外表别的石头削掉。

在这张图里,有两个玉工,坐在大树下的凳子上,两人之间用木架架起了一个大玉璞。他们个拿着「大法条锯」的一端,你来我往的拉着这个条锯。条锯上主要用来切割玉璞的,

只是一条钢丝。

钢丝是割不动玉的,所以在数之上挂着一个茶壶,壶底有洞,壶里庄的是黑石沙和水。混着黑石沙的水滴,一滴一滴的滴下来,滴到玉璞上,增加了大法条锯的锋利度。这样来回的摩擦和切割,才能把玉皮子切掉。

三、扎碢

扎碢,即是利用碢具解玉成方块或方条,经过设计、画样后,大片裁去多余玉料使玉器粗具雏形。

玉工坐在「旋车」前,旋车上架着的工具,结构颇复杂。这组工具适用长木棍(又叫木轴)的一端,装上圆形的钢盘,这个钢盘就叫做「扎锅」。钢盘的周缘很薄,像刀口一样非常锋利。木轴上缠绕着两根绳子,绳子下端各系一片木板。这两片木板叫做「登板」。

操作的时候,玉工的两只脚轮流踏着登板,靠麻绳牵动木轴旋转。玉工用左手托拿着玉料,抵住正在旋转的钢盘的刃边。桌子的一端放着一个盛了水和红沙的盆子,玉工就用右手去舀沙,浇在玉料上。坚硬的解玉沙,配上旋转而锋利的扎边刃,才能把玉料再切成方块或方条。

四、冲碢

利用「冲碢」这种工具,把方块或方条的玉料上,方方硬硬的转角部份,「冲」成圆这个步骤也是坐在旋车上完成的,用一段厚竹枝外面绕着厚钢圈(又叫做冲碢),配着和了水的红沙,慢慢冲去玉块上的方角。经过这个步骤,要雕琢的作品也大致成形了。

五、磨碢

利用「磨碢」这种工具来磨细玉器的表面。所用的工具和第三步的「扎锅」有些相似。但扎锅是薄而锐利的,而磨锅厚约二、三分(大约0.6到0.9公分)。可以把玉的表面磨得细腻,发出温润的光泽。

六、掏堂

掏堂,便是挖空容器的内部。首先,用钢卷筒旋进玉器的中央,经过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经过这道工序,玉器的中央会出现一根圆柱,称作「玉梃」。

此时就得由最富经验的老师傅振锤取出玉梃,因为如果力道不对,不是玉梃取不出来;便是整件玉器碎裂。接着,再以弯形的扁状的锥头慢慢琢磨,掏空玉器的内膛。

七. 上花:

上花,也就是以小形的轧碢,又称丁子,在玉器的表面磨琢花纹。

不同的轧碢形式会留下不同的线条。例如,中厚缘锐的碢具所琢碾出的线条,往往端较窄浅,中段较宽深。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器的线条就有这种情形,因此有人推测,距今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已经过开始使用碢具琢碾玉器。

现代玉器上花,是以类似牙医所使用的钻针。马达带动并配合活动的软管,因此移动相当灵活、随意。

八、打钻

这是对于一些要雕琢镂空花纹的玉器,所做的一个重要步骤。打钻的工具主要是弯弓和轧杆,轧杆底端镶有金钢钻。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用左手握着玉器,抵在轧杆下端佣金钢钻的下面,右手来回拉动弯弓,弯弓会带动轧杆一来一回的旋转,杆尖所嵌的金刚钻就可以把玉钻出一个圆洞了。

战国至西汉的玉工,便十分擅于利用钻圆洞的技法,营造线条回旋转折处流利饱满的效果。

九、透花

透花,也就是镂空花纹,以「搜弓」为主要的工具。操作的时候,先把搜弓上的钢丝解开一端,穿透这个圆洞,再绑好。玉工的右手握着搜弓,一来一回拉动着,钢丝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按照玉片上画的线条来切割了。

因为一般书写作画的墨汁,是会被墨水冲洗掉的,所以玉工是用石榴皮的汁来勾画出要透雕的图案,和了水的解玉沙,配合钢丝在玉片上来回割锯时,图案仍是清清楚楚的不会被水洗掉的。

距今五千三至四千二百年的良渚文化,已出现以拉线透花的玉器,发展至清代镂雕玉器薄而细,达到技法的巅峰。

十、打眼

这是专门对付像鼻烟壶、扳指、烟袋嘴之类的小见而又有固定形状的玉器,要钻孔时所用的特殊技巧。

因为这类玉器太小了,不方便用手拿着打钻,所以就在大竹筒中装了水,上面安装木板,木板中央挖了洞,洞的形状就和要钻孔眼的小玉器,形状相同。不同形状的小玉器,要配上挖了不同形状孔洞的木板。

玉工的左手握住小「铁盅」,右手拉着「绷弓」,一来一回的带动铁盅反复旋转,铁盅下端所嵌的金刚钻,就会在玉器上钻出洞来。

技法逐渐提升后,桯钻与管钻取而代之。穿孔如是两面对穿,则常有接头不整的痕迹。

十一、木碢图

木碢是磨光的碢,一般是用葫芦瓤作的。把已雕琢好了的玉器外表仔细的磨光。这时使用的工具结构是登板连系着木轴,带动一个圆形的转盘,而这步骤用的圆盘,是厚厚的「木碢」,配用的石沙硬度比较低,又称「浸水黄宝料」,大约是石英沙(七度)来细细磨光。

十二、皮碢图

皮碢是牛皮制成的,是玉器的最后工序抛光上亮用,具体呈现玉色。

古时的砣碾不象用砂轮那样可随心所欲。观察比较各时代的做工,其实碾玉之法,源自远古人对石器的加工经验的长期积累,原始水凳的应用开始了砣碾玉器。用砣加带水的解玉砂来碾玉,其难度超乎想象.你其实根本看不见要砣的位置,全凭手感,靠不上碾不到.稍大力靠则可能损坏砣轮或令它停下。这种技法至少需要特别的对手/臂甚至全身的控制要领和长期的专门训练,才可能初步具备。

而其中高超的部分,一旦失传,也是不可再生的,如良渚的繁密刀法\汉工游丝描\汉八刀等.所以汉代以前的谷纹\蒲纹\起墙\一面坡\双勾之类的,都为后世工匠所不能及。如我们甚至是见不到宋元至清代的器物上能有起墙的,凡有起墙,如非战国汉代的必是现代仿品。

论功力,红山良渚时的应已达至高峰,汉工只是继承而已,其间的区别在于1,史前的为石砣,夏商周铜砣,战国汉代铁砣,表现在史前器物上是玉工雄浑的功力,汉器上则显格外犀利流畅2,尤其在和田玉的质地上能表现的更为完美。这种绝世技艺中最高超的部分当然是汉代之前的,不见得汉代以后工匠就差出许多,可能还是精神和心态变化,失去了上古玉工对神灵的崇拜.有学者将汉以前的玉器时代称为巫神玉时代和王玉时代,这是相当正确的。自唐以下,玉器明显民俗化,上古神秘的无穷魅力荡然无存。

自汉以下,玉工的功力成下降趋势,虽有说唐宋工,碾法如刻,无隙败矩,工致极矣,但游丝描的功力已不复存在,明末时,或有陆子刚技法超卓,也无非,工致牟古,而尚无定论,清工的功力

已于明工有别,只是在乾隆年间不惜工本精益求精而已,当然其中的区别,早中晚末都是能作

出分辨的。

汉工游丝描当然并不见得高超过良渚之密集刀法,而汉工或者说所有古时玉工的技法和功力必源自远古玉工的世代传承,这种传承至民国走向了终结,五0后被机器工所取代。

古人治玉的技法,在比较任何古代手工技艺可说是难度最高的。这种技艺自五十年代失传后,已经是一种无法再恢复的绝代技艺。

任何一件真古玉都包含着很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时,现代机器工是不可能完全模仿出手工的,这就成为我们辨识器物真赝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所谓失传的就是指的砣加解玉砂的传统技法,如图所示。再重复一次,这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绝世技艺。

也许可以举简单的区别例子:想要在玉上面简单钻个孔,如用现代金刚砂轮,你几乎可以不用学习,在数分钟给钻出来,而给你木或铜或铁的小棒加解玉砂来钻,不借助水凳,只怕你十天半个月连位置都定不住。或者你的毛笔字现在还不行,但从此往后你拜了名师,肯苦练十年数十年,大概就算成不了大师,应也差不了多远。而你若想学手工碾玉,一是无师可拜,二是即便你有能力集合数百人一起干,模仿古法,练到你孙子辈,也不可能雕出个像样的来,大概连砣轮都还整不好。其间的区别可想而知。有心人不妨试试。

于是:可以广义的说:凡是手工跎碾制作的玉器,才能称做古"玉器"。也是古代玉文化的开始和终结.。

也就是说:

1,原始打击类制作的玉石制品,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玉器,只有采用砣碾技法的才是,包括最简单的切割和钻孔.如兴隆洼出土的玉玦.

2,手工砣机碾玉的技法在五十年代末已经失传,不可能再恢复,成为绝代技艺。可视为古代玉文化的终结。

3,只有(任何)手工碾制的玉器也才称为古玉器。这是新旧两类玉器的根本分别。

中国古代军队特色简介系列

中国古代军队特色简介系列 一:中国古代军队的数量 很多人根据历史动辄近百万人的大会战判断中国军队数量庞大,可以随便组织起数十万人的大会战。实际上由于各时期的兵制不同,很少有朝代能组织起这种规模的战争。先秦以及秦(西)汉,采取的是一种以常备军为骨干、拥有庞大预备役的征兵制。以秦为例,全国青壮年满二十者都要在所属郡国接受地方军事长官一年的军事训练,然后进入中央军或边防军正式服役一年。退役后,属于预备役,一有战事就要接受征召。换句话说,秦军有三等,第一等是由正在服第二年兵役中央军和地方军,第二等是正在地方郡国服第一年兵役的郡国兵,第三等是临时征召的退役军人。前二等是骨干常备军,第三等是主体。长平之战,双方出动军队近百万,大体都由以上三类组成,在围歼长平赵军进入关键时刻后,秦人甚至不惜违反“非教士不得从征”的常识,将未受训练之十五岁男子悉数征召,可谓是一场豪赌。是役,四十万赵军被坑杀,秦人赢得非常干脆。可以说当秦军开始大屠杀时,秦国统一六国的基础就此奠定。 当然这时候的兵役没有军饷可言,但和同期罗马的义务兵役制不同的是,秦军有二十等军功爵作刺激,魏军武卒有田宅和免除赋税(与秦军不同,魏军二十万武卒为长期服役的常备军,有雇佣性质,为后世募兵制之原型),齐军以(斩)首功受钱财。其间优劣,荀子有专文分析,流传最广的那句莫过于说秦军锐士腰挂人头,腋下夹着俘虏,脱掉盔甲追击敌军。爆发赤壁之战的三国时代,实行募兵和征兵并存的制度,以征兵为主,募兵为骨干。爆发淝水之战的南北朝,北朝是游牧民族建立,除有义务服役的常备军以外,和先秦一样经常临时大量征发青壮,但不同的是这时的青壮没有接受过任何军事训练。骑兵由游牧民族征发,步兵由汉族农民中征发,游牧民族可以在狩猎活动中学习战争技巧,但农耕民族无法在农耕活动中学习战争技巧,所以这时是骑兵强于步兵,步兵战斗力甚至不如秦汉时期。南朝是中原正统政权南迁演变而来,正规军以募兵为主,但也会临时大量征召青壮。 温泉做个总结,中国古代以两汉为界,先秦及西汉早期是全民接受军训、以常备军为骨干辅以临时大量征发的预备役为主的兵役制度。而自汉武时期起,因为战争和土地兼并频繁,无法征集到充足的兵员,募兵制就因此出现了,北军八校就全由募兵组成。武帝之后募兵更加广泛,补充部队和出征也经常出现募兵的身影。 征兵制是以户籍为基础,征召编入户籍之中的农民,先秦、秦朝及西汉早期因人少地多,加之对土地兼并控制得力,使得农民都有自己的土地而被固定在田地上,一旦土地兼并加剧,大批农民失去土地,便开始流亡谋生活,按户籍上的年龄、地址征兵往往找不到人,而募兵则不存在这这种问题。罗马募兵制的出现也与此相似,因为战争频繁,公民人数减少,不得不实行募兵制,将无产者、同盟者与行省的居民招募到军队中来。 罗马的募兵制略比西汉晚,出现于公元前107年,公元前九十年才得到全面实行。汉武于公元前133年与匈奴开战,于公元前119年,遣卫、霍十万铁骑出塞,取得决定性胜利,自此匈奴远遁漠北不敢近塞,军事行动的次数和强度都大为减少。 此后,募兵制一直是常备军中的骨干,包括唐代早期的府兵和明代早期的卫所都和武卒一样具有募兵的性质,有意思的是这些兵制和汉朝一样都是被土地兼并所破坏的。但在战争频繁的乱世,因常备军损耗巨大,推行募兵的同时往往又同时实行征兵制,只是这时的青壮并未接受过军事训练。换句话说,这之后的预备役战斗力大大下降。 实际上,在大多数军事行动,不算临时征发的,一个独当一面的战役军团大多在十万左右,如唐朝十大节镇、南宋包括岳家军在内的五大军事集团、明朝的九边重镇,几乎都在十

中华古玉文化

中国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中国历朝兵制对比,宋朝的最为失败,最为成功的朝代令人意外

中国历朝兵制对比,宋朝的最为失败,最成功的朝代令人意外 自古以来,军队一直是国家存在的根基,而兵制则是影响军队强弱的决定性因素。《吕氏春秋·节丧》中“以军制立之,然后可”,体现出军事制度的重要性。不过,中国历朝历代的兵制却大不相同,每个朝代都有其特色,而不同朝代间的兵制亦存在优劣之分。 中国最原始的兵制是兵农合一制,即寓兵于农,这种兵制在西周以前就已经诞生,此后的春秋延续了这种兵制。春秋时期的兵农合一,与后世朝代的民兵又有所不同,他们是真正的的“农兵”,就连兵器用的都是农器,真正的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时才会授予正式军队。《六韬·龙韬·农器》里就记载:“耒耜者,其行马蒺藜也;马牛车舆者,其营垒蔽橹也;锄耰之具,其矛戟也;蓑薛簦笠者,其甲胄干盾也;镢、锸、斧、锯、杵、臼,其攻城器也……故用兵之具,尽在于人事也。善为国者,取于人事。” 到战国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部分诸侯国出现全民皆兵制。春秋时期,大部分诸侯国用兵不过数万,一场战役的投入兵力通常不会超过十万,但是战国以后,为了吞并他国,各国穷兵黩武,扩充军队,秦楚皆带甲百万,其他诸侯国也有数十万军队。不过,这种全民皆兵的兵制诞生于特殊时期,它对于国家和百姓的负担极重,只能不停的以战养战,一旦在大规模战役中失败,国家往往会一蹶不振。长平之战中赵国被坑杀四十多万士卒,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秦国争霸,正是全民皆兵制的弊端所在。 秦朝与西汉时期都主要采取征兵制,即征召义务兵。汉代基本上建立起义务兵制度,但复员制度却很不完备,许多老兵已经白发苍苍却难以复员,出现了汉乐府中所说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现象。征兵制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兵制,尤其是在发生大规模战争时,国家通常都会采取征兵制,大量征兵。这种兵制的动员能力很强,但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旦统治者穷兵黩武,容易造成全民皆兵的现象,极大地加重了百姓负担。尤其是在乱世当中,军阀们为扩充军备,会疯狂抓壮丁以充军队,有时连少年和老翁都不放过。 汉朝的主流是征兵制,但在征兵制下,各个皇帝具体采取的兵制又有所不同。比如汉武帝时期,西汉多次对外用兵,为减轻百姓负担,缓和社会矛盾,汉武帝采取募兵制和谪发制。所谓募兵制就是雇佣兵制度,这种制度在宋朝发扬光大,而谪发制则是指用罪人为兵。其实,汉武帝并不是第一位采取谪发制的人,早在秦朝末年,大将章邯就采取了谪发制,以骊山刑徒为军,用以镇压起义军。 汉朝以后,由于少数民族建立起大量政权,民族间的隔阂令统治者们不敢随意启用非本民族的百姓为军,因而诞生出军户制。所谓军户制,就是把军籍与民籍分开,列入军户籍的人家世代都要出人当兵,而民户则只纳租调赋税,不用服兵役,也不能参军。这种制度的优势在于可以平时生产,战时打仗,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避免妨碍农业生产,而且节省了国家的军费财政开支。不过,军户制也有两个很明显的缺点,一个是军备容易废弛,一旦国家长期没有战事,军队将会丧失战斗力;二是军户制下军队长期被军户把持,军户中的贵族可以控制军队,容易造成藩镇割据。唐朝的安史之乱极其之后长期的割据混战,正是军户制

古代世兵制的优劣点是什么

古代世兵制的优劣点是什么 古代世兵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行的一种兵役制度,北朝后期世兵制就逐渐为府兵制所取代,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古代世兵制的优劣,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世兵制顾名思义就是世世代代当兵的意思,在中国的古代就是采取强迫的措施要求部分士兵代代为兵,即父死后儿继承,兄死后弟弟继承这样的一种形式,那么世兵制的优劣之处又各是什么呢? 世兵制的优劣分明,首先,世兵制是在当时的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战争不断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候,儒家思想逐渐被人们所接受,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于是在这个时候,世袭垄断君权的情况也开始出现,并且痴迷于享受君权,剥削压迫人民的情况不断的出现。 因此,世兵制是对当时的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背景下所执行的一种比较理性的军事制度,这种制度确实也深刻的体现了军事要为政治服务,并且要适应政治体制的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当时世兵制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当时的社会有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有积极的一面,肯定也就存在着消极的方面。关于世兵制的优劣中的消极作用,部分人的看法是在军人的身份,权利,保障等方面的制度法规中,对我国古代社会军人的地位分级有着一定的影响。军人

应作为一种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却没有被重视,反而更加轻贱化,这种社会结构是不合理的,世兵制中对军人的轻贱化态度是直接导致我国古代社会中其地位地下,生活贫困的重要原因! 古代世兵制的简介中国古代有多种兵制,什么是世兵制呢?建安后期,社会逐渐稳定下来。但是过剩人口少,征兵制不能快速全面恢复。如果现役的士兵退役了,社会上就会多出来许多没有土地的农民,这样对社会的稳定会产生不利影响。这个时候,世兵制产生了,并得到了魏蜀吴三个国家的广泛应用。什么是世兵制呢? 世兵制采取当兵世袭的方式,即军人的家属住在一起,他们的户籍变成了军籍。这些家庭除了当兵的人终身当兵以外,他的后人也要终身当兵。如果当兵的人死了,他的妻子或女儿要嫁给同样当兵的人家。关于世兵制的主要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首先,士兵终生为兵,父亲死了儿子接替父亲,哥哥死了弟弟接替哥哥,家族的世世代代都为国家当兵。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般士兵是不能解除军籍的。 其次,兵与民分离,兵士入士籍,一旦入了士籍,就不能脱离。第三,兵士的家属集中住在一起,集中管理,事实上是做了人质。最后,士家内部婚配,不能与平民结婚,这样是为了保证士家人口数量。 了解了什么是世兵制,但是关于世兵制的优缺点呢?对于世兵制,它的实行有利于保证国家兵源的充足,而且士家世袭,军队人员的作战能力比较强。但时间长了以后,如果战争较多,也会出现兵源短缺的情况。随着社会局势的变动后,士家地位的下降导致士兵的作战积极性也降低了。

中国传统玉文化与美玉鉴赏尔雅满分答案

中国传统玉文化与美玉鉴赏 中国传统玉文化与美玉鉴赏(一) 1 对一件玉石成品的评价要考虑几个方面,其中不包括(D)。 A、材质 B、产地 C、雕工 D、大小 2 磨光仔玉的典型特征是(C)。 A、砂眼麻皮坑原生态包浆 B、没有浸染 C、存在亮头闪点 D、凹坑没有毛口感觉 3 在观察玉的原生皮表面时灯光要柔和,眼睛与玉表面要成(B)。 A、30度 B、45度 C、60度 D、垂直 4 观察原生皮的表面时关键观察的部分不包括(A)。

A、是否变色 B、是否出现拉丝痕 C、是否有包浆渗透 D、凹坑里是否是毛口感觉 5 如果一块玉内部的云絮状文理是粗糙的,那么其表面的原生皮(C)。 A、一定是细腻的 B、一定是光滑的 C、一定是粗糙的 D、有可能细腻有可能粗糙 中国传统玉文化与美玉鉴赏(二) 1 籽玉给人的感觉不包括(A)。 A、冰凉的 B、滋润的 C、油润的 D、舒服的 2 如果一块籽玉上有(D),那它就具备玉髓特征。 A、凹凸亮点 B、拉丝痕 C、包浆渗透

D、大量的晶状闪点 3 下列属于硬玉的是(A)。 A、和田玉 B、翡翠 C、白玉 D、黄玉 4 世界上最好的玉之一是(C)。 A、翡翠 B、绿松石 C、和田籽玉 D、水晶 5 如果一块好玉,在灯光下观察其表面应该是(B)。 A、有一些小眼 B、既有眼,又有坑 C、有凹凸不平的坑 D、没有絮状物,比较干净 中国传统玉文化与美玉鉴赏(三) 1 砂眼麻皮坑的三个要素不包括(D)。

A、平原 B、撞击坑 C、砂眼 D、絮状物 2 砂眼麻皮坑的三要素的共同点是(B)。 A、被鹅卵石撞击而成 B、表面有包浆渗透 C、会很快氧化 D、有晶状闪点 3 在玉石上面经常会出现圈点,其颜色是(A)。 A、褐色 B、黑色 C、黄色 D、白色 4 如果砂眼麻皮坑是真的,那么(C)。 A、玉石表面是经过了碳化的 B、砂眼是有毛口的 C、撞击坑下是光滑的 D、有密密麻麻的拉丝痕

上海博物馆之中国古代玉器

中国古代玉器 玉器是一种中国独特的艺术品,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玉料藏量非 常丰富,而且品种齐全,质地优良。由于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已开始制造,中国的玉器 制作技法特殊而先进,造型纹饰典雅,内涵丰富而深蕴。玉器在中国的用途非常广泛,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伦理道德、宗教信仰上都发挥过其他艺术品不能取代的 作用。 一、中国古代玉器的主要类别 1礼器:主要用于祭祀神灵,也作朝聘符节等。有玉璧、玉琮、玉圭、玉璋等。 2仪仗器:原是工具或武器,但不实用,而是在王室典礼中使用以增强威严感。有玉釜、玉戚、玉鉞、玉戈、玉刀等。 3佩戴器:式样繁多,用以佩戴。有饰耳的玉玦、饰颈的玉璜、饰发的玉簪、饰腕的 玉镯、饰腰带的玉銙、饰剑的玉剑饰等,以及悬挂于身的玉龙、玉幉(巾应为韦)、 玉人、玉动物等,有些组合为成套配饰,是贵族的重要仪饰。 4丧葬器:专为死者制作的以祈求尸体不朽的玉制品。有玉衣、玉琀、玉握、玉塞等。 5陈设玩赏器:纯作艺术欣赏。有玉人物、玉动物、玉仿古彝器、玉山、玉如意、玉 插屏等。 6实用器:日常生活品有束腰的玉带钩、玉杯、玉碗、玉盘、玉壶等,还有玉镇纸、 玉笔筒等文房用具。 二、中国古代玉器的文化内涵 1玉器是财富和权力的代表 在古代社会里,玉器大多被上层贵族所占有,而下层的平民百姓一般不拥有或很少 使用。从出土的古代墓葬中可以看出,氏族首领、王侯贵戚等往往随身陪葬大量精美 的玉制品,不但反映出奢豪的经济财力,还显示出特殊的政治权势。在礼法确立以后,用玉的等级名分还被严格地区别限定,并形成系统的使用制度,根据玉的品类、尺寸、纹饰、色泽、质地等来表明其品位的高低,社会各阶层人士则按照贵贱尊卑,分别执 佩不同的玉以表示身份。 2玉器是宗教神明的使者 古人把玉器作为沟通人与神的法物,用来祭祀天地山川、祖先神灵,以此祈求护佑。并相信玉具有祛疫辟邪、攮除灾祸的特殊功能,因而将其制成各类护符,随身佩挂, 借以祛除不祥。或制成葬玉,用来保护尸体不朽,甚至认为食玉可以益寿成仙。

我国古代的兵役制度

我国古代的兵役制度 首先说明,这里的兵役只是兵,没有役,只涉及兵役,不涉及劳役。由于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在兵役这个词的解释上有所不同,所以这里说明一下。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在这漫长的历史中,我们的制度建设也发展地比较完善,兵役制度便是其中之一。自商代起,国家机器已初步成型,军队,作为暴力机构,是国家机器成型的一个重要标志。但由于那个时期流传下来的文献不足,今天,那个时期的兵役制度已不太可考。而周朝的各项制度已基本形成,其中自然包括兵役制度,因而本文自周朝讲起。 周代是宗法社会,实行的是贵族政治,采用的是封建制度。但是,自东周开始,进入了社会大变革的春秋战国时代,兵役制度也渐渐发生了变化,讲周朝的兵役制度,主要是讲其中的变化。那时交通不便,为了更好地统治国家,因而实行了封建制度,每一个封建主都是贵族,天子、诸侯、卿大夫、士都是贵族,只不过分别是大宗小宗的差别。贵族的社会地位高,力量也更强大,所以他们才能有制造军械,养育战马的能力,才能有足够的时间提高战斗力,而平民是无力参与的,所以那个时代,只有贵族可以参加军队,成为将领这些也恰恰是贵族保持其地位的一种事业,所以,贵族都能形成一定规模的军事集团。至于战争时候需要更多的兵士,则“捉夫力”,农民只是军队中的附随,没有正式编入军队的权利和资格。 但是我们知道,没有永远适用的制度,必须随时变化。贵族兵役制慢慢就不适用了,因为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奢侈安逸,无法适应战国时代规模更大、更加激烈的军事战争,把农民编入军队成了各国变法的需要。从车战改为步战能看出这一变化。贵族渐渐失去了以往的地位,秦楚两国更是在变法后以军功授予爵位,以前是贵族为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宗法封建制度大为破坏,训练农民兵新军国兴起,最典型的当属秦国。 秦统一天下后继续实行战国时代的兵役制度,汉因之而有所损益。汉代是全民皆兵的,每个人到二十三岁开始服兵役,所以这也是义务兵役制。汉代的兵役分三种,去中央的叫做卫兵,去边疆的叫做戍卒,留在本地的叫做民兵。理论上一个人的一生这三种兵役都要服。各地方壮丁轮流到中央做卫兵一年,卫兵的待遇比较好,往来路费由国家负担,平日吃穿也不用花钱。去边疆作戍卒一般是三天,但没有卫兵这么幸运,一切吃穿用度都是自费,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效率低,因为戍边是沿袭的封建时代旧制,那时国家小,去边疆守卫三天,来回算上路程也就五六天,可是汉朝疆域广阔,从扬州荆州到幽州边境,路途往返要半年以上,还要中间不生病。不过虽然制度不合理,汉朝人还是有变通的,就是你可以不去边疆,但你要交三天的兵役钱,国家找人替你,有一百个人交钱,不就能雇一个人一口气服三百天了么。在地方的民兵归都尉管,这是地方的军事长官,民兵每年秋季操练一个月。一旦遇到战争,这三种军队都可以调用。汉代的兵役制度比较完备,和这个国家的各项制度也比较相配,但是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军队的战斗力不强,因为这些军人平日毕竟都是农民,不能天天操练他们,真正战斗力强的军队数量不是很多。所以一旦在政权对峙的时代,此种兵役制度便不太好用,需要新的制度来适应更多的战争需要。 汉代以后中国进入了长达三百年的乱世,三国鼎立,五胡乱华,南北对峙,直到隋唐大一统,这中间,兵役制度由全民皆兵发展为府兵制。这是一步步发展过来的,这中间少数民族的那种全民皆兵且不谈,单谈制度比较完备的政权的兵役制度。府兵制的不是全农皆兵,而是全兵皆农,其雏形源自于曹操的屯田,只不过后来把这定为了一项制度。全兵皆农的优点有两点,第一,国家不需要这么多人服兵役,像汉代那样人数多,战斗力不强,反而没必要,第二,军队自行生产,不用花国家的钱。府是地方的军事单位,唐代有八百个府,三百个在长安地区,其余的分布全国,边疆地区多一些,每个府有八百到一千二百名府兵。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资格当府兵的,当时的户口本分九等,下三等民户是没有资格当兵的。国家对当兵还是很优待的,免去他家庭的租庸调,不过军人没有军饷,一切装备也需自备。每个府兵需到首都宿卫一年,其余时间在本府于农隙间操练。唐朝尚武,府兵在从初唐到盛唐一

中国古代玉器的制作

中国古代玉器的制作 中国古代玉器的制作发表时间:2011-12-24 9:39:28 文章来源:互联网文章编辑:雨泽浏览次数:3702 2006年1月,当“大汉楚王”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时,面对着眼前各类精美的文物,观众们不时发出啧啧的赞叹,尤其是几件玉雕玉龙形佩和龙首玉璜,更是引人注目。但关于它们的产生、发展和诸多相关的故事,却并不为常人所知,以致很多人思想中存在着关于玉雕工艺的种种误解。 这几件玉龙和龙首玉璜是1992年11月在江苏徐州狮子山西汉早期楚王墓出土的,楚王墓出土的玉器以其恢弘博大的气势和神韵奠定了在我国的玉器发展历史上承前 启后的作用,它既继承了战国时代玉器的优美造型和典型纹饰以及成熟的雕琢工艺,又在雕琢工具和器物的种类、用途上有了新的发展,是我国玉文化发展史中的里程碑。 玉龙和龙首玉璜的材质是和田白玉。玉龙呈“S”形,身饰谷纹,屈身伏爪,极其生动勇猛,(见图1)龙首玉璜则为双龙同体,龙首呈相对回顾状,背托虹霞,脚踩云气,神气十足。龙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象征物,其历史是相当久远的。在距今6500—7000年前的河南濮阳仰韶文化中期的墓葬中,已经发现有用蚌壳堆塑的龙,其方位在墓主人东面,这与中国传统的五行方位中的“东青龙、西白虎”是相符合的。

“玉”同样作为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载体,在世界人类文明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据考古发现表明,中国古代先民用玉的时间已有近8000年的历史了,而以玉雕琢龙的历史也有近5500年了,早期的玉龙以北方地区的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出土的红山文化“C”形龙(见图2)和辽宁阜新胡头沟出土的红山文化猪形龙为代表,这些玉龙造型简洁、体态强健,突吻张目,有耳而无角,龙身大多光素无纹饰,其材料是采用软玉中的岫岩玉为原材料,岫岩玉的硬度为5—5.5,铁的硬度为4—5,在那个没有金属工具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民是怎样开采如此坚硬的玉石原料并将其加工成器的呢? 古人云:“璞散则成器”。“璞”为次生玉料已脱离原矿体被洪水冲至山坡、岸边或河底,不知经历多少千百年之后,被发现探采,流入市场和玉作坊。“散”是指割解琢磨玉璞,制成各种款式的玉器,也就是我们在此所说的治玉工艺。至于采用何种工具材料去“散”璞,没有做出交待。 还有一句成语,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原文是“他山之石可以错玉”。“他山之石”即砣子和黄沙、红沙、宝沙等磨玉用的细沙,其硬度高于玉。“错”有

古玉及玉文化

第11章中国古玉及玉文化 11.1 概述 玉在中国起源之久,可能在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相比的。据考证,全世界最早认识石头,对它作出分类的,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早把石头中具有最美的一类叫玉的,也是我们中华民族。中国古玉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影响深远,玉和中国民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密切关系,它曾影响了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人们的观念和习俗,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典章制度,影响了一大批文学、历史等著作。中国古玉器世代单件作品的产出与积累,与日俱进的玉器生产技艺,以及与中国玉器相关的思想、文化、制度,这一切物质的、精神的东西,构成中国独特的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个重要的分支而光照全世界。鉴赏中国古代玉器,我们不但要欣赏它们的工艺价值,更要研究它们深刻的文化内涵。因此本章有必要向鉴赏者就中国古玉及玉文化基本内容作简要介绍,目的是引起鉴赏者对中国古玉及玉文化的兴趣和重视。 11.2 中国古玉简介 11.2.1 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 从今天的宝玉石学的角度讲,玉石是由矿物集合体组成的、能用来雕琢玉器工艺品或做其它珠宝饰品的多晶质、隐晶质和非晶质材料的总称。但在古代,由于缺乏对玉石自然属性的了解,人们主要强调的是它们的社会属性,因而,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与今天相比差别较大,究何所指,有时难以决断。但一般来讲,中国古代对玉的认识和理解有下列几个特征。 1、以色辩玉 玉石被中国古代称为“美石”,美与不美主要表现在颜色上。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古人不可能从物理学和化学的角度对玉作出本质的定义,只能以直觉为基础,以多数人的喜好和公认为依据,因此以色辨玉必然是古人识玉的一大法则。例如章鸿钊所著《石雅》中清楚写到:“古人辨石,所重在色而不在质。其色相似者,其名恒相袭”。其它描述玉的古籍,如《渊鉴类涵》、《潜确类书》、《玉纪》等均将颜色作为辨别玉和进行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2、玉与器同称 中国的文字,往往一字多义,古文尤甚。一个“玉”字,按传统习惯的用法,是包含了玉石和玉器两方面的涵义。玉石是未经雕琢的原料,玉器则是已经琢磨而成的器物。这两个概念照理说是不可混用的,但在古籍之中,却大多是用一个“玉”字概括之,说玉石是它,说玉器也是它。玉与器同称这种现象跟古人对玉崇拜的起因和心理有关,玉为人所爱,首先就在于它的优良品质,无论琢磨也好,不琢磨也好,发挥作用的是其美质,所突出的也是其美质。《礼记·效特性》曰:“大圭不琢,美其质也”;“玉之美,在其质,由其质”。正因为古代人们较看重玉石和玉器的质,故琢磨与未琢磨就不那么重要了,这种情况也反映了当时的认识水平。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

古代文化常识专题训练一 1.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书”,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2.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生,古代经考试录取而进人中央、府、州、县各级学校,包括太学学习的生员。 B.御史,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怍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一直延续到清朝。 C.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D.谥号,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3.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第,旧时豪门贵族的宅第,文中的意思指豪门贵族的身份。 B.井臼,水井和石臼,文中是汲水和舂米的意思,泛指操持家务。 C.妾媵,媵是指古代随嫁,亦指随嫁的人;妾是旧时男人娶的小老婆。 D.宗庙,古代帝王、诸侯或大夫、士为维护宗法制而设立的祭祀祖宗的处所。 4.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须离职。 B.“故事”有多种含义,有时指一种文学体裁,有时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C.御史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官职名称,职责一直是掌管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D.年号,历史上新皇帝即位或在位期间改换年号,新年号开始的一年称改元。 5.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朝出现之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行在,也称行在所。第一释义指天子所在的地方。第二释义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此处是第二种释义。 C.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到郊外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社稷也就成了国家的象征,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D.视事,视察、巡视政事。旧时指官吏被皇帝派往某地巡视政事,考核官员。 6.对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关于古代玉器的雕刻工具与方法

关于古代玉器的雕刻工具与方法 有人把冶金术的发明说成是古代文明到来的一个标志,很多人也认为琢玉技术也是中国文明的一个标志,两项工艺都起源于史前时代,后人多归功于炎黄二帝那个时代。 玉为美石,习惯上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类,我国古玉用材主要是软玉。30年代,由于对史前考古的局限,当时把出土的玉统统定为汉代;到了50年代,在长江下游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了玉器,后来又陆续在大溪、大汶口、仰韶、红山、良渚、龙山文化中都发现了不少精美玉器,使考古学者对玉器的出现不得不重新认识。早期的玉器加工技术,主要借用磨光玉器的技法,即切割、钻孔和打磨等,后来逐渐发展为镂雕、线刻等。早期的玉器多为装饰品和小件工具,后制成礼器或神器。象良渚文化玉器、主要有琮、壁、柱形器、冠状器、三叉型器、锥形器和斧钺等,这些大都是非实用器;实用器有镯、璜、串饰、带钩等。在大墓中常见钺、琮、壁三种,有研究者认为这是军权神权和财权的显示。因为钺是军事统帅权的象征,琮是原始宗教中沟通天地的神器,壁很可能是财富的象征物。在已知的古代文化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的玉器,这些足以说明,玉器的出现是我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需要说明的是:玉器的出现一定是和石器的出现与发展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我们从仰韶文化的直系远祖裴

李岗文化中的一些精致的石器:如横断面成椭圆形的石斧、扁长条弧刃铲、舌形铲或带肩石铲、和弧背锯齿镰可以看出;磨制这些石器的工具是一起出土的砾石。下面我们不妨从良渚文化出土的情况探讨一下关于玉器加工的各方面问题:一、关于采矿:1982年,在江苏省溧阳小梅岭发现透闪石软玉矿藏,经取样鉴定,此矿藏的软玉硬度在 5.5——6度之间,玉石的质地细腻,色泽呈白色和青绿色,透明度较好,呈蜡状光泽,与良渚文化玉器所用玉料相似。这一发现兴奋了考古学术界,专家们据此推断良渚文化的玉料来源可能是就地取材而非远地转运。二、玉器的设计、开眼:玉璞运回玉作坊后,玉工必审材度势进行设计,按其大小,形状和玉色制作所需的玉料,这道工序就是切割,俗称“开眼”、“开料”等。在没有发现金属工具的上古时代,古人是怎么样切割玉料的呢?目前,得到较为普遍认可的方法有三种:1、线切割法:用马尾可马鬃绳充当“锯条”,不断地加砂和水,来回往复地拉动“锯条”磨擦拉锯,慢慢地便可把玉料剖成两面平整的玉片。良渚玉器表面上常见到抛物线形的线锯痕迹,可能采用此法剖玉的结果。在当时,不讲究人力、时间、劳动效率,只求通过这种持续的“以柔克刚”的毅力达到预期的效果。不过这种耗时、耗力的方法在原始社会必须要有大量的人力作保证,试问五千年前的良渚社会肢有那么多的人力供玉器制作消耗吗? 2、砣切割法:

中国古代制度

六中国古代制度 ㈠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大体包括:行政、官职、称号、法律、军事制度等 1、行政区划制度 夏商九州:《尚书.禹贡》载:中国分为“冀、兖、青、徐、杨、荆、豫、梁、雍”九州 西周封建制(分封制):周天子把新征服的地区和人民,分给自己的弟子、亲戚、功臣,从前部落首长的后代,由他们去建立诸侯国。 春秋十二诸侯:鲁、齐、晋、楚、秦、宋、卫、陈、蔡、曹、郑、燕。后又兴起吴、越等。战国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秦郡县制:国家由中央、郡、县三级机构组成行政机构,分天下36郡。 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由此,县作为基层政权一直未变。 汉:州、郡、县 唐:道、郡、县 宋:路、郡、县 元:设“省”。(从此,有了“省”的名称) 明清:省、府、县。(延续至今) 2、职官制度 (1)中央官职 先秦:由于实行分封制,家天下,因此各诸侯国没有统一的官制 秦代:建立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均由皇帝任免。 以后各代继承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从中央到地方的考核、任命、升迁、罢免等官职制度。 三公(中央最高级官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 九卿(三公之下) 廷尉,掌管司法;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 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 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 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 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 卫尉,掌管宫廷警卫; 太仆,掌管宫廷车马; 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 (隋)设立三省六部制 三省:尚书、门下、内史 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吏部:掌管官员的任免,考核,升降 户部:掌管全国的土地,户口,赋税,财政

古代玉器加工的工艺流程详解

古代玉器加工的工艺流程详解 切磋、琢磨等玉器加工的工艺手法早就已成为中国话的常用词汇,《诗经》中就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字句。 明代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解释了制玉的工序:以解玉砂(金刚砂)与水搅拌,用可旋转的轮子带动盘和搅拌好的解玉砂把玉料抛开并慢慢琢磨成器。 其实,从古至今玉器加工的最大变化是动力的改变:过去靠的是人力脚蹬踏板,现在是电动马达。 故宫博物院有清代唐荣祚所作的《制玉图》,他将全部制玉程序以12张图来表示,图下还画着这一程序所用的各种工具。 第一幅图名为《捣沙研浆图》,画的是加工沙子。旧时碾玉所用红沙、黄沙、黑沙都是从天然沙中淘出的,其中黑沙的硬度最高,可以达到8—9度。捣沙研浆是把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粗细程度,然后再将捣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淀使粗细分层。

第二幅图名为《开玉图》,画的是如何将大的玉石分解。所用工具是弓子或锯,多用竹板弯成弓形,弓弦是用铁丝拧成麻花制成的。开玉的时候要在弦上不停地加解玉沙和水,慢慢地在玉石上磨,一点点将玉石“解开”。

第三幅图名为《扎砣图》,相当于大块玉石解开后的细切,是做手镯、花件、摆件,还是戒面,这时就要切成合适大小的玉料。所谓“砣”指的是轮片,以水磴带动旋转以切磨加工玉料。大的玉石用弓子解开,小的就要用水磴上的“砣”来解了。 第四幅图名为《冲砣图》,指的是粗磨做胚。 第五幅图名为《磨砣图》,指的是细磨。

第六幅图名为《掏膛图》,需要在玉器上先钻眼,然后用特制的砣将玉石的内部一点点掏空,在加工器皿时一般常用掏膛。 第七幅图名为《上花图》,指在磨好的器物上用很细小的砣加工各种图案。

中国古代玉文化

中国古代玉文化 第一集美丽的石头 在新中国成立之际,征集国徽的设计方案经过层层筛选,最终集中在两份设计稿上,其中的一份是日后新中国的国徽,而另一份方案则是由著名学者梁思成、林徽因夫妇设计的,它的主体是一块圆形的玉璧,上面装饰着麦穗、齿轮等图案。 玉璧,是中国古代玉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一种玉器,它的历史延绵了5000多年,在中国传统的文化理念中,玉璧象征着美好的意愿和高贵的品质,而玉文化已悄然融入到了民族的历史血脉之中。 当人们回首这段半个世纪前的关于国徽图案征集的往事,人们会发现,这个民族的文明似乎始终与古代玉文化息息相关。 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文明的进程,似乎也都与古代玉文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中国古代的玉器文明是一段从未中断过的历史,它的源头甚至直达人类的史前时期。 2006年9月2日,一场由民间自发组织的玉器展览在北京举行,那些从民间征集的古代玉器藏品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它们的年代跨跃了5000多年的历史,从遥远的史前时期一直到明清两代,古代先人曾经崇尚的文明依然在后人的手中传承,人们不惜用最美好的字眼来形容玉器,而所有与玉器相关的词语也无不代表着高贵、圣洁、美好。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卢兆荫介绍说:玉,中国人认为是美好的东西,凡是带有玉字的词都是好的,玉就是美好的一个代表。 古人说,“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大丈夫宁为玉碎不可瓦全”,美丽的容颜是“花容玉貌”“如花似玉”,高贵的品德是“冰清玉洁”“温润如玉”,连日常饮食中,也频频冠以玉的字眼,美味佳肴称为“玉食”,美酒称为“玉液”…… 直到今天,享受着现代文明的人们,也依然愿意在身上佩戴一件小玉饰,寓意吉祥和幸福的愿望。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李博生介绍说:我们这个民族历来说的一句话叫“执身如玉”,拿自己的身体,要当一块玉一样的对待,老一代说下一代你想成为一个人才,你就应该像一块玉一样,必须经过切磋琢磨。 其实,从矿物学的角度来看,玉只不过是一种天然的石头,它是地球上众多矿物岩料中的一种,它的产地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在世界各地都有丰富的玉矿产,比如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波兰、新西兰、津巴布韦、意大利、韩国等等。 但令人不解的是,唯独在中国,玉文化从史前时期就一直兴盛不衰,一直传承延绵下来了。那么,是什么力量让人们传承这种独特的文化?又是什么力量让人们把一种文化凝聚到天然矿石身上呢? 出土玉器最早的地方,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的一个古老村落,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十多件用玉器制作的工具和装饰品,它们距今已有近8000年的历史。 学者这样解释原始玉器的产生过程:在人类的童年时期,随着磨制石器工艺的改善,人们逐渐萌生出了最原始的审美意识,他们选择一些美丽的石头,或者是贝壳、兽牙,制作成简单的装饰品,这是人类最初的文明,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天然的玉石有着美丽的色彩和坚硬的质地,逐渐受到了古人的宠爱。 毫无疑问,玉石美丽的外表,可以让它在众多的石头中脱颖而出,但最为关键的因素却

军事理论古代兵制建设1

古代兵制建设 夏商 作为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军队同时产生,并且建立了战时军队编组与奖惩制度。夏王掌国家军政大权,主要政务官"六事之人",战时便是统军将领。商朝以商王为最高军事统帅,以贵族大臣和方国首领为高级军事将领。商军出现了"师"的编制单位,建立了"登人"、"登众"的兵役、动员制度和以射、御、田猎为内容形式的训练制度。军队分车兵和徒卒,以车兵为主,主要装备是畜力驾挽的战车。 秦汉 军地大体可分为中央军、地方军和边防军三部分。汉承秦制,其京师兵(中央军)包括南军、北军。郎官、卫士和屯兵,分别由郎中令(光禄勋)、卫尉和中尉(执金吾)统领,分掌宫廷内外宿卫、警戒和京师卫戍。武帝时增北军为八校,东汉又改为五营。地方军有材官、骑士和楼船(水兵)三个兵种,由郡尉(都尉)和县尉协助守、令统管,每年进行射御、骑驰和战阵训练,秋季进行"都试"。平时维持社会治安,战时凭兵符应调从征。东汉光武帝时与民休息,曾下诏罢郡国都尉和地方兵。秦汉以征兵为主,男子一般17岁傅籍,23~60岁服役,役期2年左右。征兵不足以募兵补充,也征发刑徒为兵。东汉罢郡国兵后,遂改以募兵为主,征兵为辅。 魏晋南北朝 发展期魏晋南北朝沿东汉军制,因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军事繁兴,军制复杂多变。新军制突出者有:①都督制。②世兵制。③沿边少数民族的部族兵制。 北宋 赵匡胤改革军制,强化皇权亲掌军队建置、调动和指挥权,其下兵权三分:"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采取更戍制。神宗时,一度实行保甲、保马和将兵法。同时设立武学,实行武举以培养选拔军事人才。南宋军队主力为屯驻大兵和三衙诸军,体制基本未变。宋代实行募兵制。 元、明 元、明为封建军制晚期,军制上反映出民族大融合的鲜明特征。元初军事与社会组织融为一体,各部落按百户、千户、万户编制,上马出战,下马牧养,兵牧合一。南下后设枢密院、行枢密院和兵部等以加强中央集权。军队包括蒙古军、探马赤军、汉军和新附军,分宿卫和镇戍两大系统,实行军户制和军官世袭制。明代实行以屯田制为基础的卫所军制,全国遍设卫所,控扼要害。军队分京军和地方军两大部分。中央设五军都督府掌全国卫所军籍,设兵部掌征讨、镇戍和训练。战时命总兵官出征,战罢兵归卫所,将印归朝,实行统军、调军与指挥权分离的,军不私将、将不专军的制度。清代前期主要实行八旗、绿营兵制。

古代制玉图详解

古代制玉图详解 翡翠一经出现,就被冠以“玉石之王”的美称,一方面说明它的美丽绝伦,一方面也说明它是中国玉石文化的延续。翡翠艺术品与玉器的制作如出一辙,制作过程与所用工具没什么区别。 影响,不只是作品本身,它的制作工艺手法,也早已成为中国话的常用词汇,如切磋、琢磨。《诗经》中有“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 * 大雅 * 荡之什》有句:“白圭之,尚可磨也:斯言之,不可为也。”认为玉有了瑕疵,可以磨掉,人的言行若有不轨,是磨不掉的,所以要“守身如玉”。 制玉领域最大的变化是制玉工具的进步。过去靠双脚不断地登踏制造动力,现在换成了电动马达,过去切磨工具一分钟转几百转,现在一分钟能上万转。手工制玉虽更温润但其费时费力是难以想象的。张广文先生在《玉器史话》中有一段记述,可见手工制玉的繁复。“玉器制造的工序极复杂,碾制一件玉器需要画样、锯料、做胚、做钿、磨光、刻款等主要工序。玉材硬度一般在七度左右,质地非常硬,普通金属刀具不能刻动,加工时需要用琢磨法碾制。一般是在一个桌凳上安上脚踏皮带传动装置,带动一个砣子旋转,砣子有大有小,依加工需要更换,

最小的砣子仅有钉头大小,砣子上加水,再加着一种极硬的“解玉砂”在玉材需要加工的部位,旋转碾磨,因而加工速度极慢。一件玉器,不仅材料贵重,制造时所用工时也非常浩繁,特别是清代宫廷制玉,速度极慢,成本相当高。例如乾隆三十年七月苏州解办的青白玉大碗,高三寸五分,口百五寸八分。每件做胚用六七十工,打钻掏膛九十一工,做钿六十三工,光玉四十一工,镀刻年款四字做四工。由此而知清代制玉用工之一斑。 故宫博物院玉器馆有《制玉图》一套,约为清人所绘,共12副。制玉图风格写实,记录描绘出制玉的主要步骤。每图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描绘出制玉的手法,下部描绘出此手法所使用的工具。 第一幅“捣沙研浆图”。过去制玉的砣,本身的硬度不足以琢磨掉玉的一部分。它是靠着在砣与玉之间的沙,一点一点地磨掉玉石的某部分。琢玉用的沙是从天然纱中中淘出的,分红纱、黑沙、黄沙,黑沙硬度最高,可以达到 8-9 度。捣沙、研浆是琢磨用的沙加工到要求的粗细程度。把捣制研好的沙,放到器皿中沉淀,沉淀过程中,粗细自然分层。 第二幅“开玉图”。把大块的玉石分解,要用类似于锯的工具。过去多用竹板弯成弓形,又称弓子。图中画的更象锯。开玉的弓弦是铁丝制成的,几根铁丝拧成麻花股。开玉时在弦上加解玉沙,并不断加水,慢慢把玉材“磨”开。 第三幅“扎砣图”琢磨玉的轮子叫“砣”,扎砣的主要作用相当于“切”。把玉材切开,或切掉部分。大材要用大弓,小材用小弓,更小的或部分的就用扎砣。第四幅“冲砣图”。冲砣是粗磨,相当于做胚。 第五幅“磨砣图”。相对冲砣来说是进一步加工,在胚的基础上磨出细节。 第六幅“掏堂图”。掏堂即掏膛儿。如鼻烟壶、瓶、碗、笔筒、杯等玉器,都要掏膛儿要在玉器上先钻出一个眼,然后用特别的砣一点一点地把内部的玉磨掉。第七幅“上花图”。在磨好的器物上,琢磨出各种花纹。从图中可以看到,上花用的砣,更小,种类也更多。 第八幅“打钻图”。打钻是用一个管状的磨具,在玉器上钻出圆圈状的沟槽。钻到一定深度,把中心的圆柱打掉,即可掏膛儿。图中还有个细节,即在横杆上挂了一个重物,以增加向下的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九幅“绣花图”。即做透雕、镂空。

中国古代玉器鉴赏分解

中国古代玉器鉴赏 学院 班级 姓名学号摘要: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 国。中国玉器文化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本

文通过向大家重点介绍玉雕龙纹、玉人等玉器文化在中国古 代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造型特点、以及刀法特征,并进行 简单的对比分析,从而使得大家对中国古代的玉器文化有所 了解,有所认识,能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同 时也可以培养大家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 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 关键词:玉器、文化、龙纹、玉人、鉴赏

第一章玉器简介 (3) 第二章玉器的鉴赏要点 (4) 第一节古玉器的基本特征 (4) 第二节玉器鉴赏方法 (4) 第三节古玉器的一些标志特征 (5) 第三章玉雕龙纹 (5) 第一节最早发现的玉雕龙 (5) 第二节不同时期的龙纹玉雕 (6) 一、......................................................... 商代玉龙 6 二、西周玉龙 (7) 三、.................................................. 春秋战国玉龙 7 四、......................................................... 汉代玉龙 8 五、......................................................... 魏晋南北朝玉龙 9 六、......................................................... 唐代玉龙 9 七、......................................................... 五代玉龙 9 八、......................................................... 宋代玉龙 10 九、......................................................... 辽金玉龙 10 十、元代玉龙 (10) 十^一、明代玉龙 (10) 十二、清代玉龙 (11) 第四章玉雕人 (12) 第一节玉雕人概述 (12) 第二节不同时期的玉人 (12) 一、...................................................... 商代玉雕人 12 二、......................................................... 西周玉雕人 13 三、......................................................... 春秋战国玉雕人 13 四、......................................................... 汉代玉雕人 13 五、......................................................... 唐代玉雕人 14 六、...................................................... 宋代玉雕人 15 七、......................................................... 元代玉雕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