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PKPM新规范应用指南

PKPM新规范应用指南

PKPM新规范应用指南
PKPM新规范应用指南

PKPM系列新规范应用指南——位移比

《高规》4.3.5规定:结构平面布置应减少扭转的影响。在考虑偶然偏心的地震作用下,楼层竖向构件的最大水平位移和层间位移,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5倍;B级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复杂高层建筑不宜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2倍,不应大于该楼层平均值的1.4倍. PKPM的实现:

1.要满足“刚性楼板的假设”条件。对于有弹性板和板厚为零的工程应计算两次,即满足“刚性楼板的假设”条件和实际情况下分别计算一次。

2.程序对每一楼层都输出:最大水平位移、最大层间位移、平均水平位移、平均层间位移以及相应的比值。

3.位移比的验算要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

4.位移比反映结构在水平力作用下的扭转程度,位移比不满足表示结构刚度布置不均匀。

5.位移比接近限制,说明结构平面布置严重不规则,应考虑“双向水平地震作用”的影响。

操作:

1.satwe “对所用楼板强制采用刚性假定”

2.tat 内定刚性楼板假定,不需操作

3.pmsap “对所用楼板强制采用刚性假定”

关联操作:

“偶然偏心”必须设置

“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位移比接近限值时要选择此项

“层间位移角”不考虑偶然偏心

结果说明:

1.satwe

文件为wdisp.out

Floor : 层号

Tower : 塔号

Jmax : 最大位移对应的节点号

JmaxD : 最大层间位移对应的节点号

Max-(Z) : 节点的最大竖向位移

h : 层高

Max-(X),Max-(Y) : X,Y方向的节点最大位移

Ave-(X),Ave-(Y) : X,Y方向的层平均位移

Max-Dx ,Max-Dy :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

Ave-Dx ,Ave-Dy : X,Y方向的平均层间位移

Ratio-(X),Ratio-(Y): 最大位移与层平均位移的比值

Ratio-Dx,Ratio-Dy : 最大层间位移与平均层间位移的比值

Max-Dx/h,Max-Dy/h : X,Y方向的最大层间位移角

DxR/Dx,DyR/Dy : X,Y方向的有害位移角占总位移角的百分比例

Ratio_AX,Ratio_AY : 本层位移角与上层位移角的1.3倍及上三层平均位移角的1.2倍的比值的大者

X-Disp,Y-Disp,Z-Disp:节点X,Y,Z方向的位移

=== 工况 1 === X 方向地震力作用下的楼层最大位移

Floor Tower Jmax Max-(X) Ave-(X) Ratio-(X) h

JmaxD Max-Dx Ave-Dx Ratio-Dx Max-Dx/h DxR/Dx Ratio_AX

4 1 43

5 12.17 11.80 1.03 3500.

319 5.02 4.74 1.06 1/ 896. 24.4% 2.01

2 1 176 6.0

3 5.69 1.06 4200.

176 5.86 5.53 1.06 1/ 716. 92.5% 1.70

1 1 71 0.16 0.16 1.00 1650.

71 0.16 0.16 1.00 1/9999. 99.9% 0.08

X方向最大值层间位移角: 1/ 716.

2.tat

文件为tat-4.out

==================== 楼层节点的最大位移====================

其中比值(R1/R2)为:R1---最大位移/平均位移

R2---最大柱间位移/平均柱间位移

==== 第1 荷载工况====

X向地震力作用下节点控制水平位移

层号塔号节点号X向最大位移节点号X向最大柱间位移X向最大位移角柱高 X向平均位移 X向平均柱间位移X向平均位移角比值

(mm) (mm)

4 1 9 14.17 1 1.6

5 1/2117 3.50(m)

13.65 1.58 1/2219 1.04/1.05

3 1 41 13.12 42 4.99 1/ 902 4.50(m)

12.31 4.70 1/ 960 1.07/1.06

2 1 42 8.1

3 4

4 7.08 1/ 593 4.20(m)

7.61 6.61 1/ 637 1.07/1.07

1 1 1 0.15 1 0.15 1/9999 1.65(m)

0.15 0.15 1/9999 1.00/1.00

0 22 1.13 22 1.13 1/1455 1.65(m)

最大层间位移角:1/ 593

平均层间位移角:1/ 637

PKPM系列新规范应用指南——周期比

高规》4.3.5规定:结构扭转为主的第一周期Tt与平动为主的第一周期T1之比,A级高度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9;B 高度高层建筑、混合结构高层建筑、复杂高层建筑不应大于0.85。

实现:

1.本条是限制结构的抗扭刚度不能太弱。周期比Tt/T1不满足本条规定的上限时,应调整抗侧力结构的布置,增大结构的抗扭刚度。即增加外围构件的刚度。

2.程序计算出每个振型的侧震成分和扭振成分,二者之和为1.0.

若某个振型侧振成分大于扭振成分,那么这个振型就是平动振型,反之则是扭转振型。

3.周期最长的扭转振型是第一扭转周期Tt,周期最长的平动振型是第一平动周期T1。

4.周期比的计算也要满足“刚性楼板假定”。

5.多层建筑不需要控制周期比,高层建筑才要控制控制周期比。

结果说明:

1.SATWE

结果在wzq.out文件中

======================================================================

周期、地震力与振型输出文件

(侧刚分析方法)

======================================================================

考虑扭转耦联时的振动周期(秒)、X,Y 方向的平动系数、扭转系数

振型号周期转角平动系数(X+Y) 扭转系数

1 0.6929 148.21 0.97 ( 0.70+0.27 ) 0.03

2 0.6807 57.38 0.99 ( 0.29+0.71 ) 0.01

3 0.6118 117.50 0.06 ( 0.02+0.0

4 ) 0.94

分析:Tt=0.6118,T1=0.6929, Tt/T1=0.88,满足要求。

2.TAT

结果在tat-4out文件中

=====================================================

振型号周期方向角平动比例转动比例

1 0.8259 126.33 0.94 0.06

2 0.8036 35.94 1.00 0.00

3 0.7091 117.91 0.07 0.93

4 0.2789 113.30 0.8

5 0.15

结构最不利振动方向角: Angle= 30.709(度)

分析:Tt=0.7091T1=0.8259, Tt/T1=0.86满足要求

PKPM系列新规范应用指南——刚度比(薄弱层)

《高规》4.4.2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高规》5.1.14 对于竖向不规则的高层建筑结构,包括某楼层抗侧刚度小于其上一层的70%或小于其上相邻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或结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承载力小于其上一层的80%,或某楼层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其薄弱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应力应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高规》附录E.0.2 底部大空间层数大于一层时,其转换层上部与下部结构的等效侧向刚度比re宜接近1,非抗震设计不应大于2,抗震设计不应大于1.3。当转换层设置在3层及三层以上时,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60%。

《抗震》E.2.1 转换层上下层的侧向刚度比不宜大于2。

实现:

1.规范对结构的层刚度有明确的要求,在判断楼层是否为薄弱层、地下室是否能作为嵌固端、转换层刚度是否满足要求等,都要求有层刚度作为依据。

2.层刚度的计算方法:剪切刚度;剪弯刚度;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唯一的比。

3.对于薄弱层,程序将该层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力乘以1.15的放大系数。

4.用户可以人工指定薄弱层。

5.对于大多数一般的结构应选择第三种层刚度算法;多层结构选第一种,有斜撑的钢结构选第二种。

6.用第三种方法时,要采用“刚性楼板假定”。对于有弹性板或板厚为零的工程应计算2遍。确认原找出薄弱层。

7.转换层是楼层竖向抗侧力构件不连续的薄弱层。不管该层是否满足刚度比的要求,都要手工定义为“薄弱层”。

8.第三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结构形式,且比其他2种方法更容易通过刚度比验算。

操作:

分为“层刚度比计算方法的设定”和“指定薄弱层”的操作。

关联操作:

“刚性楼板假定”

“地下室”层刚度比计算用于地下室是否能作为嵌固端的判断条件。但注意,用第三种方法计算的层刚度比已经考虑了地下室回填土的约束刚度,所以不符合规定。用户可以1.将地下室信息中回填土对地下室的约束相对刚度比填为0,先计算一遍,判断地下室是否能作为嵌固端。或用第一种方法先算一遍,判断地下室是否可以作为嵌固端。“转换层上层刚度的突变控制”

结果说明:

程序逐层输出每层刚度比和薄弱层的地震剪力放大系数。

1.SATWE

结果在wmass.out文件中。

===========================================================================

各层刚心、偏心率、相邻层侧移刚度比等计算信息

Floor No : 层号

Tower No : 塔号

Xstif,Ystif : 刚心的X,Y 坐标值

Alf : 层刚性主轴的方向

Xmass,Ymass : 质心的X,Y 坐标值

Gmass : 总质量

Eex,Eey : X,Y 方向的偏心率

Ratx,Raty :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下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的比值

Ratx1,Raty1 :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值

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

Floor No. 1 Tower No. 1

Xstif= 20.7396(m) Ystif= 8.3784(m) Alf = 0.0000(Degree)

Xmass= 21.3928(m) Ymass= 9.0576(m) Gmass= 479.2641(t)

Eex = 0.0314 Eey = 0.0344

Ratx = 1.0000 Raty = 1.0000

Ratx1= 50.5794 Raty1= 50.6663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 1.00

RJX = 1.3259E+07(kN/m) RJY = 1.4090E+07(kN/m) RJZ = 0.0000E+00(kN/m)

---------------------------------------------------------------------------

Floor No. 2 Tower No. 1

Xstif= 21.0051(m) Ystif= 8.3826(m) Alf = 0.0000(Degree)

Xmass= 19.5268(m) Ymass= 9.4149(m) Gmass= 1592.2095(t)

Eex = 0.0708 Eey = 0.0527

Ratx = 0.0282 Raty = 0.0282

Ratx1= 1.8463 Raty1= 2.1349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 1.00

RJX = 3.7448E+05(kN/m) RJY = 3.9728E+05(kN/m) RJZ = 0.0000E+00(kN/m)

---------------------------------------------------------------------------

Floor No. 3 Tower No. 1

Xstif= 20.1592(m) Ystif= 8.2038(m) Alf = 0.0000(Degree)

Xmass= 21.8399(m) Ymass= 9.3135(m) Gmass= 1563.5878(t)

Eex = 0.0822 Eey = 0.0535

Ratx = 0.7738 Raty = 0.6692

Ratx1= 5.2112 Raty1= 4.9027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 1.00

RJX = 2.8976E+05(kN/m) RJY = 2.6584E+05(kN/m) RJZ = 0.0000E+00(kN/m)

---------------------------------------------------------------------------

Floor No. 4 Tower No. 1

Xstif= 30.4389(m) Ystif= 5.5375(m) Alf = 0.0000(Degree)

Xmass= 28.4437(m) Ymass= 4.3626(m) Gmass= 110.4821(t)

Eex = 0.1145 Eey = 0.0703

Ratx = 0.2399 Raty = 0.2550

Ratx1= 1.2500 Raty1= 1.2500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 1.00

RJX = 6.9503E+04(kN/m) RJY = 6.7780E+04(kN/m) RJZ = 0.0000E+00(kN/m)

---------------------------------------------------------------------------

1.tat

结果在tat-m.out文件中。

----------------------------------------

| 各层附加薄弱层地震剪力的人工调整系数|

----------------------------------------

层号:Nfloor = 4 调整系数:X向WeakX = 1.00 Y向WeakY = 1.00

层号:Nfloor = 3 调整系数:X向WeakX = 1.00 Y向WeakY = 1.00

层号:Nfloor = 2 调整系数:X向WeakX = 1.00 Y向WeakY = 1.00

层号:Nfloor = 1 调整系数:X向WeakX = 1.00 Y向WeakY = 1.00

**********************************************************************

* 第四部分各层层刚度、刚度中心、刚度比 *

********************************************************************** 各层(地震平均剪力/平均层间位移)刚度、刚度比等,其中:

Ratio_u3: 表示本层与上三层的平均层刚度之比

------------------------------------------------------------------------------

层号塔号 X向层刚度Y向层刚度刚心坐标: X,Y X向偏心率 Y向偏心率------------------------------------------------------------------------------

4 1 0.5668E+0

5 0.5436E+05 30.44 5.54 0.12 0.07

3 1 0.2493E+06 0.2185E+06 20.16 8.20 0.08 0.05

2 1 0.2778E+06 0.2754E+06 20.92 8.3

3 0.06 0.06

1 1 0.1209E+08 0.1451E+08 20.74 8.38 1.19 0.65

------------------------------------------------------------------------------

层号塔号 Ratio_d1:X,Y Ratio_u1:X,Y Ratio_u3:X,Y 薄弱层放大系数:X,Y

------------------------------------------------------------------------------

4 1 0.23 0.2

5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3 1 0.90 0.79 4.40 4.02 1.00 1.00 1.00 1.00

2 1 0.02 0.02 1.11 1.26 1.00 1.00 1.00 1.00

1 1 1.00 1.00 43.51 52.69 62.11 79.41 1.00 1.00

PKPM系列新规范应用指南——受剪承载力比(薄弱层)

《高规》4.4.3、5.1.14规定,A级高度高层建筑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受剪承载力不宜小于其上一层受剪承载力的80%,不应小于其上一层的受剪承载力的65%;B级高度高层建筑楼层层间抗侧力构件的受剪力不应小于上一层的75%。

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楼层层间抗侧力结构的承载力小于其上一层的80%,其薄弱层对应于地震作用标准值的地震剪应力系数乘以1.15的增大系数。

实现:

1.程序无自动进行楼层层间受剪承载力不满足的判断

2.用户在确定某层的抗侧力结构受剪承载力小于其上一层的80%时,应将该层手工设置为薄弱层。

操作:

“指定薄弱层”

结果说明:

1.SATWE WMASS.OUT

**********************************************************************

* 楼层抗剪承载力、及承载力比值 *

**********************************************************************

Ratio_Bu: 表示本层与上一层的承载力之比

----------------------------------------------------------------------

层号塔号X向承载力Y向承载力 Ratio_Bu:X,Y

----------------------------------------------------------------------

4 1 0.6596E+03 0.5091E+03 1.00 1.00

3 1 0.3640E+0

4 0.3894E+04 5.52 7.65

2 1 0.5116E+04 0.5209E+04 1.41 1.34

1 1 0.1194E+05 0.1280E+05 2.33 2.46

1.TAT TAT-M.OUT

**********************************************************************

* 第五部分楼层抗剪承载力、及承载力比值 *

**********************************************************************

Ratio_Bu: 表示本层与上一层的承载力之比

----------------------------------------------------------------------

层号塔号X向承载力Y向承载力 Ratio_Bu:X,Y

----------------------------------------------------------------------

4 1 0.6116E+03 0.4280E+03 1.00 1.00

3 1 0.3545E+0

4 0.3800E+04 5.80 8.88

2 1 0.5126E+04 0.5312E+04 1.45 1.40

1 1 0.1209E+05 0.1305E+05 2.36 2.46

PKPM系列新规范应用指南--重力二阶效应及结构稳定

规范:

高规第5.4.1-5.4.2条规定了高层建筑结构要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情况。高规5.4.4规定了高层建筑稳定性的条件。实现:

1.软件具有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开关;既适合刚性楼板也适合弹性楼板。

2.考虑重力二阶效应不改变柱的计算长度系数。

3.程序按高规5.

4.1计算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的等效侧向刚度EJD和刚重比EJD/GH**2,以及框架结构的层等效侧向刚度D和刚重比Dh/G,并判断是否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和符合稳定性要求。

4.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的刚重比EJD/GH**2介于1.4与2.7之间,或框架结构的和刚重比Dh/G介于10与20之间,则必须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5.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的两个主轴方向的刚重比EJD/GH**2小于1.4,或框架结构的和刚重比Dh/G小于10,则结构整体失稳。应调整并增大结构的侧向刚度。

操作:

在“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地方打对勾

结果说明:

1.考虑重力二阶效应且不失稳,周期将增大,但相应结构内力和位移的增量会控制在20%以内。

2.刚重比在下述文件查看:

SATWE WMASS.OUT

============================================================================

抗倾覆验算结果

============================================================================

抗倾覆弯矩Mr 倾覆弯矩Mov 比值Mr/Mov 零应力区(%)

X风荷载995203.1 2692.9 369.57 0.00

Y风荷载474657.9 5575.5 85.13 0.00

X 地震995203.1 20272.9 49.09 0.00

Y 地震474657.9 19792.0 23.98 0.00

============================================================================

结构整体稳定验算结果

============================================================================

层号 X向刚度 Y向刚度层高上部重量 X刚重比 Y刚重比

1 0.133E+08 0.141E+08 1.65 35042. 624.30 663.46

2 0.374E+06 0.397E+06 4.20 30249. 51.99 55.16

3 0.290E+06 0.266E+06 4.50 15713. 82.99 76.14

4 0.695E+0

5 0.678E+05 3.50 1085. 224.17 218.61

该结构刚重比Di*Hi/Gi大于10,能够通过高规(5.4.4)的整体稳定验算

该结构刚重比Di*Hi/Gi大于20,可以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TAT ----------------------------

| 框架结构整体稳定验算 |

----------------------------

Nfr= 4 Ntw= 1 GDx= 0.5668E+05 >20* 0.3097E+03 该层X向满足整体稳定要求,不需要考虑P-Δ效应

Nfr= 4 Ntw= 1 GDy= 0.5436E+05 >20* 0.3097E+03 该层Y向满足整体稳定要求,不需要考虑P-Δ效应

Nfr= 2 Ntw= 1 GDx= 0.2778E+06 >20* 0.7200E+04 该层X向满足整体稳定要求,不需要考虑P-Δ效应 Nfr= 2 Ntw= 1 GDy= 0.2754E+06 >20* 0.7200E+04 该层Y向满足整体稳定要求,不需要考虑P-Δ效应

--------------------------------

| 带剪力墙结构整体稳定验算 |

--------------------------------

EJdx= 0.1838E+11 >2.7* 0.3650E+09 结构X向满足整体稳定要求,不需要考虑P-Δ效应

EJdy= 0.1794E+11 >2.7* 0.3650E+09 结构Y向满足整体稳定要求,不需要考虑P-Δ效应

PKPM系列新规范应用指南——短肢剪力墙

规范:

《高规》7.1.2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不应采用全部短肢剪力墙的结构。短肢剪力墙较多时,应布置成筒体(或一般剪力墙),形成短肢剪力墙与筒体共同抵抗水平力的剪力墙结构,并符合下列规定:

1.最大使用高度要较表4.

2.2-1降低,7,8度抗震设计时粉笔不应大于100m和60m。

2.抗震设计时,筒体和一般剪力墙承受的第一振型底部的地震倾覆力矩不宜小于结构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50%。

3.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抗震等级要比表

4.8.2规定的剪力墙抗震等级提高一级。

4.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的轴压比,抗震等级为1,2,3时分别不宜大于0.5,0.6,0.7;无翼缘或端柱的一字形短肢剪力墙,轴压比限值相应降低0.1。

5.抗震设计时,除底部加强部位按高规7.2.10条调整剪力设计之外,其它各层短肢剪力墙的剪力设计值,1,2级分别乘以增大系数1.4和1.2。

6.抗震设计时,短肢剪力墙截面的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底部加强部位不宜小于1.2%,其它部位不宜小于1.0%。

7.短肢剪力墙截面厚度不宜小于200mm。

8.7,8度设计时,短肢剪力墙宜设计翼缘。一字形短肢剪力墙不宜布置与之单侧相交的楼面梁。

短肢剪力墙是指截面高度和厚度之比为5-8的剪力墙。

实现:

设定“短肢剪力墙结构”

关联操作:

“剪力墙轴压比”

“剪力墙及截面剪力设计值条整”

“框架总剪力调整”

结果说明:

1.短肢剪力墙部分承担地震倾覆力矩占总底部地震倾覆力矩的比例可在相关文件中查看

**********************************************************************

框架柱地震倾覆弯矩百分比

**********************************************************************

柱倾覆弯矩墙倾覆弯矩柱倾覆弯矩百分比

4层X向地震: 374.2 0.0 100.00%

4层Y向地震: 399.2 0.0 100.00%

3层X向地震: 6585.7 0.0 100.00%

3层Y向地震: 6700.5 0.0 100.00%

2层X向地震: 15292.1 0.0 100.00%

2层Y向地震: 15298.3 0.0 100.00%

1层X向地震: 19026.8 0.0 100.00%

1层Y向地震: 19222.5 0.0 100.00%

**********************************************************************

2.短肢剪力墙抗震等级的提高,可在相应配筋文件中查看

PKPM系列新规范应用指南——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

规范:

高规7.1.9、10.2.4、抗震6.1.10条规定了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的范围。一般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高度的二者的较大值,剪力墙超过150m时,加强区的范围可取总高度的1/10。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可取框支层加上其上2层的高度和墙肢总高度1/8二者的较大值。抗震规范规定加强部位高度上限,不大于15m。

实现:

1.现行程序按高规取加强部位高度,偏安全。

2.程序可人工指定加强区部位的起算层号.

3.在加强区部位,程序作了很多必要的抗震加强措施

4.地下室地动认为是加强区,可人工干预

5.有地下室时程序自动扣除地下室高度来计算加强部位

操作:

设定人工指定剪力墙加强部位的起算层号

结果说明:

tat 在tat-m.out文件中

------------------------

| 剪力墙加强区信息 |

------------------------

剪力墙加强区起算层号:1 终止层号:5

PKPM系列新规范应用指南——剪力墙墙肢轴压比

规范:

抗震6.4.5,高规7.2.14,混凝土规范11.7.13,都规定了剪力墙肢轴压比的限值:

一级(9度)一级(7,8度)二级

0.4 0.5 0.6

高规7.1.2-4 规定短肢剪力墙轴压比限值:

1,2,3级分别不大于0.5,0.6,0.7;无翼缘和端柱的一字形短肢剪力墙轴压比相应降低0.1。

高规7.2.5 规定矩形截面独立墙肢hw/bw不宜小于5,当小于5时,7.2.14中的值减少0.1,三级不大于0.6;hw/bw 不大于3时,应按框架柱设计底部加强部位的纵向配筋率不应小于1.2%,一般不应小于1.0%,箍筋沿墙肢全高加密。

实现:

1.剪力墙墙肢轴压比指的是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即考虑重力荷载分项系数后的轴力设计值对应的轴压比,这与柱轴压比概念不同。

2.程序给出各个直线墙肢的周压比,而不是整个墙截面的轴压比。

3.剪力墙轴压比限值是否满足只需在加强区部位验算即可,其它部位不验算。但对短肢剪力墙和高厚比小于五的独立墙肢要全楼验算轴压比限值。

结果超限时会提示

----------------------

| 第 1 层配筋、验算|

----------------------

柱墙活荷载折减系数Rf= 1.00

========================

| 剪力墙配筋、验算输出|

========================

----------------------------------------------------------------------------

N-W= 1 Lw= 3.00(m) Arfw= 0.8128 Nfw= 2 Rcw= 25.0

Nwb= 1(I1= 1 I2= 2) Bw= 300(mm) Hw= 3660(mm) aa= 200(mm)

Nuc= -4202. Uc= 0.32

( 1)N= -4851. M= 38. As0= 0.

( 1)N= -4851. V= -26. Ash= 150. Rsh= 0.25

Nwb= 2(I1= 6 I2= 3) Bw= 205(mm) Hw= 4260(mm) aa= 213(mm)

Nuc= -3384. Uc= 0.33

( 1)N= -3910. M= -818. As0= 0.

( 1)N= -3910. V= 0. Ash= 103. Rsh= 0.25

PKPM系列新规范应用指南—地下室

规范:

高规4.4.7规定高层建筑宜设地下室。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高规5.3.7规定地下室结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抗震规范第6.1.14条说明还强调了地下室层数不宜小于2层,应能将上部结构的地震剪力传递给全部地下室结构。高规4.8.5还规定了地下室结构的抗震等级。

实现:

1.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可以通过查看刚度刚度比的结果计算做出。

注意不要计入地下室的基础回填土的约束刚度,严格采用“剪切刚度”计算层刚度。

2.不论是否满足嵌固端条件,建议用上部结构和地下室共存模型,即嵌固端部位确定在基础顶面,进行计算。

3.当满足嵌固条件时,用户可将地下室设置成完全嵌固水平位移进行计算。

4.当不满足时,用户可考虑外墙外侧土体以及被动土压力和土对墙体的磨擦力对地下室的约束作用或无约束进行计算。

5.手动设置地下室构件的抗震等级

6.程序自动扣除地下室的高度计算加强部位

7.程序内定地下室的剪力墙为加强部位,用户可人工指定剪力墙的加强部位的起算层号而使部分地下室为非加强部位。不管用户是否改,高规7.2.6-1条所指的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设计值程序都按地下室的顶板处截面计算;高规7.1.9条所指剪力墙的加强部位高度或层数程序都按地下室顶板处以上计算,但输出结果包含了全部地下室的高度或层数。

操作:

1.判断地下室顶板能否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要设定按“剪切刚度”计算层刚度。

2.更改地下室结构部分构件的抗震等级

3.人工指定剪力墙加强部位的起算层号

为了满足抗渗要求,地下室外墙(以下简称外墙)的厚度一般不应小于250mm,混凝土强度等级常用C20~C30。

1.荷载:竖向荷载有上部及各层地下室顶板传来的荷载和外墙自重;水平荷载有室外地坪活荷载、侧向土压力、地下水压力、人防等效静荷载。

(1)室外地坪活荷载:一般民用建筑的室外地面(包括可能停放消防车的室外地面),活荷载可取5kN/m2。有特殊较重荷载时,按实际情况确定。(京院技措2.0.6)

Px=qx.Ka= qx/3, qx为地面活荷载

(2)水压力:水位高度可按最近3~5年的最高水位确定,不包括上层滞水。(京院技措3.1.8)

(3)土压力:a. 当地下室采用大开挖方式,无护坡桩或连续墙支护时,地下室外墙承受的土压力宜取静止土压力,土压力系数K0,对一般固结土可取K0=1-sinφ(φ为土的有效内摩擦角),一般情况可取0.5。(京院技措2.0.16)

b. 当地下室施工采用护坡桩或连续墙支护时,地下室外墙土压力计算中可以考虑基坑支护与地下室外墙的共同作用,或按静止土压力乘以折减系数0.66近似计算,Ka=0.5x0.66=0.33,相当于主动土压力。(京院技措2.0.16)

c. 地下水位以下土的容重,可近似取11kn/m2。(京院技措2.0.5)

实际上,风荷载和地震区地面运动使土压力超过静态土压力而有所增加,但其对外墙平面外产生的内力较小,可以不予考虑。

2.荷载设计值:以前的算法地面活荷载取1.4外,其他包括水压力均取1.2。现依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当活荷载占总荷载之比值不大于20%时,γG=1.35, γQ=1.40,ΨC=0.7,综合分析后外墙各项荷载分项系数均取1.30。

3.计算简图:

(1)地下室无横墙或横墙间距大于层高2倍时,其底部与刚度很大的基础底板或基础梁相连,可认为是嵌固端;顶部的支座条件应视主体结构形式而定。当与外墙对应位置的主体结构墙为剪力墙时,首层墙体与地下一层外墙连续,可以对外墙形成一定的约束。但是,主体结构的外墙往往开有较大的门窗洞口,其对外墙的约束很有限。当主体结构为框架类结构(包括纯框架和框剪)时,外墙仅与首层底板相连,首层底板相对于外墙而言平面外刚度很小,对外墙的约束很弱。所以,外墙顶部应按铰接考虑。地下室中间层可按连续铰支座考虑。这样,地下室外墙就如同下端嵌固、上端铰支的连续梁。

(2)地下室内横墙较多且间距不大于层高2倍时,地下室外墙就如同下端嵌固、上端铰支的连续双向板。

(3)地下室无横墙但外墙上有附壁柱时,除非柱设计时考虑了外墙传来的水平荷载,否则该柱不应作为外墙的支座,仍应按(1)考虑。

(4)有的工程基础底板上有较厚的覆土,这时最下层外墙的计算高度应视该层地面做法而定。如为混凝土面层较厚的刚性地面,且在基坑肥槽回填之前完成地面做法,则外墙计算高度可算至地下室地坪。而实际施工顺序往往是出地面后肥槽立即回填,而地下室地面在完成机电管线布置后才施工,相隔很长时间。这种情况下,外墙计算高度就应算至底板上皮。为了减小外墙计算高度,可在外墙根部与基础底板交接处覆土厚度范围内设八字角,并配构造钢筋,作为外墙根部的加腋,加腋坡度按1:2。这时外墙计算高度仍可算至地下室地坪。

4.为了便于配筋构造和节省钢筋,外墙可考虑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塑性计算不仅可以在有外防水的墙体中采用,也可在混凝土自防水的墙体中采用。塑性变形可能只在截面受拉区混凝土中出现较细微的弯曲裂缝,不会贯通整个截面厚度,所以外墙仍有足够的抗渗能力。

5.墙配筋计算:外墙除承受水平荷载外,还承受上部结构及各层地下室顶板传来的荷载和外墙自重等竖向荷载。所以,严格来讲,外墙应按偏心受压构件计算配筋。但在实际工程设计中,考虑竖向荷载产生的截面应力很小,而且为了计算方便,仅按墙板平面外受弯计算配筋。当竖向荷载很大时,也可分别按受弯和轴心受压计算墙体配筋,然后将二者叠加。

养护困难。施工单位为了避免开裂,在50mm厚保护层内附加Φ8@200构造筋,与外墙受力筋间距很小,垂直浇捣混凝土困难。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0010-2002,外墙外侧环境类别为“二b”,内侧“二a”,据此,外侧保护层厚度25mm,内侧20mm。也是强制性条文。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执行。

a) 水平筋:外墙按连续梁计算时,水平筋为构造。但当外墙较长时,考虑到混凝土硬化过程及温度影响产生收缩裂缝的现象极为普遍,水平筋配筋率宜适当加大,宜采用变形钢筋,直径宜小间距宜密,最大间距不宜大于200mm。

b) 外墙根部节点:一般外墙厚度远小于基础底板,底板计算时在外墙端常按铰支座考虑,外墙计算时在底板端常按固端考虑,所以底板上下钢筋伸至外墙外侧即可,端头不必设弯钩。外墙外侧竖向钢筋在底板底部弯后直段长度满足与底板下筋搭接要求,即可形成对外墙的嵌固

3. 地下室设计的问题:

3.1 地下室外墙配筋计算:有的工程外墙配筋计算中,凡外墙带扶壁柱(或者主体结构框架柱)的,不区别扶壁柱尺寸大小,一律按双向板计算配筋,而扶壁柱按地下室结构整体电算分析结果配筋,又未按外墙双向板传递荷载验算扶壁柱配筋。按外墙与扶壁柱变形协调的原理,其外墙竖向受力筋配筋不足、扶壁柱配筋偏少、外墙的水平分布筋有富余量。建议:除了垂直于外墙方向有钢筋砼内隔墙相连的外墙板块或外墙扶壁柱截面尺寸较大(如高层建筑外框架柱)之间外墙板块按双向板计算配筋外(此时框架柱尚应考虑外墙传来的水平荷载作用验算),其余的外墙宜按竖向单向板计算配筋为妥。竖向荷载(轴力)较小的外墙扶壁桩,其内外侧主筋也应予以适当加强。外墙的水平分布筋要根据扶壁柱截面尺寸大小,可适当另配外侧附加短水平负筋予以加强,外墙转角处也同此予以适当加强,考虑外墙水平钢筋受力时应注意满足最小配筋率要求。

3.2 地下室外墙嵌固端问题:地下室外墙计算时底部为固定支座(即底板作为外墙的嵌固端),侧壁底部弯矩与相邻的底板弯矩大小一样,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其厚度和配筋量应匹配,这方面问题在地下车道中最为典型,车道侧壁为悬臂构件,底板的抗弯能力不应小于侧壁底部。地下室底板标高变化处也经常发现类似问题:标高变化处仅设一梁,梁宽甚至小于底板厚度,梁内仅靠两侧箍筋传递板的支座弯矩难以满足要求。

3.3 地下室外墙土压力计算:应取静止土压力(静止土压力系数可按地基基础规范GB50007条文说明取0.5左右),常见的问题:按主动土压力计算,且由于墙体外侧为回填土,土压力系数取值没什么依据。

3.4 地下室外墙保护层厚度:设计说明中保护层厚度取50mm,配筋和裂缝宽度计算时取值与说明不符。

3.5 地面层开洞位置外墙设计:地面层开洞位置(如楼梯间、地下车道)地下室外墙顶部无楼板支撑,为悬臂构件,计算模型的支座条件和配筋构造均应与实际相符。

3.6 地下室外墙抗裂性验算:有的工程漏掉抗裂性验算。外墙的厚度目前做得比较薄,外墙钢筋保护层比较厚,其裂缝宽度控制在0.2mm之内,往往配筋量由裂缝宽度验算控制。

3.7 人防计算的问题:人防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时未考虑砼强度设计值折减系数,人防墙柱计算时未考虑砼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折减系数,违反强条。

PS:消防车荷载:

地下室设计中顶板上如果有覆土,怎么把消防车荷载进行折减啊?就是说由于覆土的扩散角的存在,消防车荷载会进行折减,如何确定消防车荷载与覆土厚度的关系啊?

可以参照执行<<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关于软弱下卧层的计算的应力扩散角, 轮压扩散折减计算,在老的《简明结构

在车很重需要计算等效荷载的时候,如果有具体的数据,只能摆轮子,按影响线来求最大弯矩,进而取等效荷载. 另附:地下室外墙的设计资料

地下室外墙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5021687.html,/view/fd0cfefdc8d376eeaeaa313c.html

地下室设计中常见问题及对策措施:https://www.wendangku.net/doc/745021687.html,/view/d16b3708763231126edb11a0.html

PKPM V4软件说明书-平面框架设计软件 PK

目录 目录 第一篇用户手册 (1) 前言 (1) 第一章 PK数据交互输入和计算 (3) 第一节概述 (3) 第二节网格生成与快速建模 (6) 一、门式刚架快速建模 (7) 二、钢桁架快速建模 (11) 三、钢框架快速建模 (12) 四、分隔线段 (12) 第三节截面定义与杆件布置 (12) 一、截面定义 (12) 二、杆件布置 (14) 第四节铰接构件与计算长度 (15) 一、铰接构件 (15) 二、计算长度 (15) 第五节荷载输入 (17) 一、活荷载自动布置 (17) 二、风荷载自动布置 (18) 三、吊车荷载布置 (19) 四、互斥活载 (22) 第六节构件修改 (23) 第七节支座修改 (27) 第八节附加重量与基础布置 (29) 第九节分析与设计参数定义 (29) 一、结构类型参数 (30) 二、总信息参数 (32) 三、地震计算参数 (33) 四、荷载分项及组合系数 (35) 五、活荷载不利布置 (36) I

目录 第十节二维结构计算 (38) 第二章二维分析结果说明 (39) 第一节分析结果的图形输出 (39) 一、配筋包络和钢结构应力图 (40) 二、内力包络图 (42) 三、恒载内力图 (43) 四、活载内力包络图 (43) 五、风载弯矩图 (43) 六、地震作用弯矩图 (43) 七、钢材料梁挠度图 (43) 八、节点位移图 (46) 第二节分析结果的文本输出 (47) 一、计算结果文件PK11.out (47) 二、基础计算文件JCdata.out (58) 三、计算长度信息MemberInfo.out (62) 四、超限信息文件Stscpj.out (64) 第三章 PK施工图设计 (67) 第一节框架绘图 (67) 一、参数修改 (67) 二、修改钢筋 (75) 三、相关计算 (85) 四、施工图 (87) 第二节排架柱绘图 (90) 一、吊装验算 (90) 二、修改牛腿 (90) 三、修改钢筋 (92) 四、施工图 (92) 五、说明 (92) 第三节连续梁绘图 (94) 第四节绘梁、柱施工图 (95) 一、绘梁施工图 (95) II

PKPM使用手册说明及使用方法

P K P M使用手册说明及 使用方法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PKPM使用手册、说明及使用技巧 一、人机交互方式 本章执行PMCAD的主菜单A、人机交互方式输入各层平面数据 1. 特点 本程序采用屏幕交互式进行数据输入,具有直观、易学,不易出错和修改方便等特点。PMCAD系统的数据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几何数据,对于斜交平面或不规则平面,描述几何数据是十分繁重的工作,为此本程序提供了一套可以精确定位的做图工具和多种直观便捷的布置方法;其二是数字信息,本程序大量采用提供常用参考值隐含列表方式,允许用户进行选择、修改,使数值输入的效率大大提高。对于各种信息的输入结果可以随意修改、增删,并立即以图形方式显现出来。使用户不必填写一个字符的数据文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十分友好的界面。 由于该程序采用本专题自行开发的图形支持系统,具有下拉菜单、弹出菜单等目前最流行的界面风格,图形快捷清晰、色彩鲜明悦目、中文提示一目了然、支持各类显示屏。 2. 如何开始交互输入数据 在运行程序之前应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1) 熟知各功能键的定义 (2) 为交互输入程序准备配置文件。配置文件各为,在PM程序所在子目录中可以找到该文件的样本,用户需将其拷入用户当前的工作目录中,并根据工程的规模修改其中的“Width”值和“Height”值,它们的含意是屏幕显示区域所代表的工程的实际距离。其它项目一般不必修改。 (3) 从PMCAD主菜单进入交互式数据输入程序,程序将显示出下列菜单: 对于新建文件,用户应依次执行各菜单项;对于旧文件,用户可根据需要直接进入某项菜单。完成后切勿忘记保存文件,否则输入的数据将部分或全部放弃。

PKPM使用手册说明及使用方法

P K P M使用手册说明及使 用方法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P K P M使用手册、说明及使用技巧一、人机交互方式 本章执行PMCAD的主菜单A、人机交互方式输入各层平面数据 1. 特点 本程序采用屏幕交互式进行数据输入,具有直观、易学,不易出错和修改方便等特点。PMCAD系统的数据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几何数据,对于斜交平面或不规则平面,描述几何数据是十分繁重的工作,为此本程序提供了一套可以精确定位的做图工具和多种直观便捷的布置方法;其二是数字信息,本程序大量采用提供常用参考值隐含列表方式,允许用户进行选择、修改,使数值输入的效率大大提高。对于各种信息的输入结果可以随意修改、增删,并立即以图形方式显现出来。使用户不必填写一个字符的数据文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十分友好的界面。 由于该程序采用本专题自行开发的图形支持系统,具有下拉菜单、弹出菜单等目前最流行的界面风格,图形快捷清晰、色彩鲜明悦目、中文提示一目了然、支持各类显示屏。 2. 如何开始交互输入数据 在运行程序之前应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1) 熟知各功能键的定义 (2) 为交互输入程序准备配置文件。配置文件各为WORK.CFG,在PM程序所在子目录中可以找到该文件的样本,用户需将其拷入用户当前的工作目录中,并根据工程的规模修改其中的“Width”值和“Height”值,它们的含意是屏幕显示区域所代表的工程的实际距离。其它项目一般不必修改。 (3) 从PMCAD主菜单进入交互式数据输入程序,程序将显示出下列菜单:

对于新建文件,用户应依次执行各菜单项;对于旧文件,用户可根据需要直接进入某项菜单。完成后切勿忘记保存文件,否则输入的数据将部分或全部放弃。 (4) 程序所输的尺寸单位全部为毫米(mm)。 3. 各结构标准层的描述过程 本程序对于建筑物的描述是通过建立其定位轴线,相互交织形成网格和节点,再在网格和节点上布置构件形成标准层的平面布局,各标准层配以不同的层高、荷载形成建筑物的竖向结构布局,完成建筑结构的整体描述。具体步骤正如进入程序时所出现的菜单次序一样: 第1步:“轴线输入” 是利用作图工具绘制建筑物整体的平面定位轴线。这些轴线可以是与墙、梁等长的线段,也可以是一整条建筑轴线。 可为各标准层定义不同的轴线,即各层可有不同的轴线网格,拷贝某一标准层后,其轴线和构件布置同时被拷贝,用户可对某层轴线单独修改。 第2步:“网点生成” 是程序自动将绘制的定位轴线分割为网格和节点。凡是轴线相交处都会产生一个节点,轴线线段的起止点也做为节点。这里用户可对程序自动分割所产生的网格和节点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审核和测试。网格确定后即可以给轴线命名。 第3步:“构件定义” 是用于定义全楼所用到的全部柱、梁、墙、墙上洞口及斜杆支撑的截面尺寸,以备下一步骤使用。 第4步:“楼层定义” 是依照从下至上的次序进行各个结构标准层平面布置。凡是结构布置相同的相邻楼层都应视为同一标准层,只需输入一次。由于定位轴线和网点业已形成,布置构件时只需简单地指出哪些节点放置哪些柱;哪条网格上放置哪个墙、梁或洞口。

2010PKPM使用说明书

此资料提供给对PKPM感兴趣的同仁的入门,精通PKPM的仅供参考 PMCAD使用说明 一、人机交互方式输入 本章执行PMCAD的主菜单A、人机交互方式输入各层平面数据 1. 特点 本程序采用屏幕交互式进行数据输入,具有直观、易学,不易出错和修改方便等特点。PMCAD 系统的数据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几何数据,对于斜交平面或不规则平面,描述几何数据是十分繁重的工作,为此本程序提供了一套可以精确定位的做图工具和多种直观便捷的布置方法;其二是数字信息,本程序大量采用提供常用参考值隐含列表方式,允许用户进行选择、修改,使数值输入的效率大大提高。对于各种信息的输入结果可以随意修改、增删,并立即以图形方式显现出来。使用户不必填写一个字符的数据文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十分友好的界面。 由于该程序采用本专题自行开发的图形支持系统,具有下拉菜单、弹出菜单等目前最流行的界面风格,图形快捷清晰、色彩鲜明悦目、中文提示一目了然、支持各类显示屏。 2. 如何开始交互输入数据 在运行程序之前应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1) 熟知各功能键的定义 (2) 为交互输入程序准备配置文件。配置文件各为WORK.CFG,在PM程序所在子目录中可以找到该文件的样本,用户需将其拷入用户当前的工作目录中,并根据工程的规模修改其中的“Width”值和“Height”值,它们的含意是屏幕显示区域所代表的工程的实际距离。其它项目一般不必修改。 (3) 从PMCAD主菜单进入交互式数据输入程序,程序将显示出下列菜单: 对于新建文件,用户应依次执行各菜单项;对于旧文件,用户可根据需要直接进入某项菜单。完成后切勿忘记保存文件,否则输入的数据将部分或全部放弃。 (4) 程序所输的尺寸单位全部为毫米(mm)。 3. 各结构标准层的描述过程 本程序对于建筑物的描述是通过建立其定位轴线,相互交织形成网格和节点,再在网格和节点上布置构件形成标准层的平面布局,各标准层配以不同的层高、荷载形成建筑物的竖向结构布局,完成建筑结构的整体描述。具体步骤正如进入程序时所出现的菜单次序一样: 第1步:“轴线输入” 是利用作图工具绘制建筑物整体的平面定位轴线。这些轴线可以是与墙、梁等长的线段,也可以是一整条建筑轴线。 可为各标准层定义不同的轴线,即各层可有不同的轴线网格,拷贝某一标准层后,其轴线和构件布置同时被拷贝,用户可对某层轴线单独修改。 第2步:“网点生成” 是程序自动将绘制的定位轴线分割为网格和节点。凡是轴线相交处都会产生一个节点,轴线线段的起止点也做为节点。这里用户可对程序自动分割所产生的网格和节点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审核和测试。网格确定后即可以给轴线命名。 第3步:“构件定义” 是用于定义全楼所用到的全部柱、梁、墙、墙上洞口及斜杆支撑的截面尺寸,以备下一步骤使用。 第4步:“楼层定义” 是依照从下至上的次序进行各个结构标准层平面布置。凡是结构布置相同的相邻楼层都应视为同一标准层,只需输入一次。由于定位轴线和网点业已形成,布置构件时只需简单地指出

最新pkpm项目系统操作手册

1 2 3 4 PKPM工程信息管理系统5 6 7 8 9 项目管理模块操作手册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称PKPM项目管理系统 明 V1.0 22 23 24 25 进入系统 (1) 26 界面登陆 (1) 27 一、分供商管理 (2) 28 1、供应商管理 (2) 29 (1)、供应商信息登记 (3) 30 (2)、供应商考核评价 (4) 31 (3)、合格供应商评定 (5) 32 (4)、供应商综合查询 (6) 33 (5)、考评模板维护 (7) 34 2、分包商管理 (8) 35 (1)、分包商信息登记 (8) 36 (2)、分包商绩效测评 (9) 37 (3)、分包商考核评价 (10) 38 (4)、合格分包商评定 (11) 39

称PKPM项目管理系统 明 V1.0 (5)、分包商综合查询 (12) 40 (6)、考评模板设置 (13) 41 (7)、分包工种维护 (13) 42 (8)、合格分包商名录 (14) 43 (9)、劳务分包合同名录 (15) 44 3、通用客户管理 (15) 45 (1)、通用客户登记 (15) 46 (2)、客户往来管理 (17) 47 (3)、客户联系人管理 (17) 48 (4)、客户综合查询 (18) 49 二、招投标管理 (21) 50 1、投标项目跟踪 (21) 51 (1)、工程信息登记 (21) 52 (2)、工程信息跟踪 (22) 53 (3)介绍信登记.............................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 2、招标过程管理 (24) 55

PKPM V4.1软件说明书-SLABCAD

前言 (1) 第1章简介 (2) 1.1楼板设计软件的基本功能 (2) 1.2板带设计概要 (4) 1.3适用范围 (5) 第2章复杂楼板参数与模型输入 (6) 2.1参数输入 (7) 2.1.1基本参数 (8) 2.1.2设计参数 (11) 2.1.3工况信息 (13) 2.1.4舒适度信息 (14) 2.2柱帽输入 (15) 2.3洞口输入 (17) 2.4空心板输入 (18) 2.5计算区域 (20) 2.6布筋方向 (20) 2.7修改板厚 (21) 2.8荷载输入 (21) 2.9舒适度工况、荷载输入 (23) 2.9.1舒适度工况管理 (24) 2.9.2舒适度荷载输入 (25) 2.9.3舒适度荷载删除 (27) 2.10约束输入 (27) 2.11板带生成 (28) 2.12构件属性 (30) 2.13网格划分 (30) 2.14生成数据 (31) 第3章复杂楼板分析与设计 (32) 第4章复杂楼板后处理 (34) 4.1有限元挠度结果 (34) 4.2有限元内力结果 (36) 4.3有限元配筋结果 (37) 4.4板带设计结果 (38) 4.4.1板带几何材料信息 (39) 4.4.2板带内力信息 (39) 4.4.3板带配筋及验算信息 (40) 4.5冲切结果 (41) 4.6舒适度结果 (42) 4.7文本查看 (44) 4.7.1有限元结果文件 (44) 4.7.2板带结果文件 (44)

4.7.3冲切验算结果文件 (46) 4.7.4舒适度结果文件 (46) 第5章楼板施工图 (47) 5.1参数设置 (49) 5.2绘新图 (63) 5.3楼板计算 (64) 5.4计算结果 (68) 5.5施工图 (71) 5.6板带 (76) 5.7平法标注 (79) 5.8空心砌块 (81) 5.9桁架钢筋叠合板 (82) 5.10PK叠合板 (84) 5.11通用功能 (86) 5.12标注 (87) 5.13层间板 (87) 5.14修改板厚及楼板荷载 (87) 第6章技术条件 (89) 6.1有限元分析与设计技术条件 (89) 6.1.1有限元分析模型 (89) 6.1.2空心楼板计算模型 (89) 6.1.3空心楼板设计 (91) 6.2板带计算与设计技术条件 (91) 6.2.1板带划分 (91) 6.2.2截面划分 (93) 6.2.3内力计算 (93) 6.2.4板带设计及验算 (95) 6.3舒适度分析技术条件 (99) 6.3.1动力荷载概述 (99) 6.3.2固有模态分析 (99) 6.3.3动力学时程分析 (102) 6.3.4关于动力学分析的补充说明 (103) 6.4板施工图技术条件 (106) 6.4.1板的弹性计算规则 (106) 6.4.2配筋设计 (107) 6.4.3裂缝和挠度计算 (108) 6.4.4人防计算 (108)

最新版pkpm结构计算软件使用说明书汇总

2005版P K P M结构计算软件使用说明书

PKPM使用说明书 PMCAD使用说明 一、人机交互方式输入 本章执行PMCAD的主菜单A、人机交互方式输入各层平面数据 1. 特点 本程序采用屏幕交互式进行数据输入,具有直观、易学,不易出错和修改方便等特点。PMCAD系统的数据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几何数据,对于斜交平面或不规则平面,描述几何数据是十分繁重的工作,为此本程序提供了一套可以精确定位的做图工具和多种直观便捷的布置方法;其二是数字信息,本程序大量采用提供常用参考值隐含列表方式,允许用户进行选择、修改,使数值输入的效率大大提高。对于各种信息的输入结果可以随意修改、增删,并立即以图形方式显现出来。使用户不必填写一个字符的数据文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十分友好的界面。 由于该程序采用本专题自行开发的图形支持系统,具有下拉菜单、弹出菜单等目前最流行的界面风格,图形快捷清晰、色彩鲜明悦目、中文提示一目了然、支持各类显示屏。 2. 如何开始交互输入数据 在运行程序之前应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1) 熟知各功能键的定义 (2) 为交互输入程序准备配置文件。配置文件各为WORK.CFG,在PM程序所 在子目录中可以找到该文件的样本,用户需将其拷入用户当前的工作目录中,并根据工程的规模修改其中的“Width”值和“Height”值,它们的含意是屏幕显示区域所代表的工程的实际距离。其它项目一般不必修改。 (3) 从PMCAD主菜单进入交互式数据输入程序,程序将显示出下列菜单: 对于新建文件,用户应依次执行各菜单项;对于旧文件,用户可根据需要直接进入某项菜单。完成后切勿忘记保存文件,否则输入的数据将部分或全部放弃。 (4) 程序所输的尺寸单位全部为毫米(mm)。 3. 各结构标准层的描述过程 本程序对于建筑物的描述是通过建立其定位轴线,相互交织形成网格和节点,再在网格和节点上布置构件形成标准层的平面布局,各标准层配以不同的层高、荷载形成建筑物的竖向结构布局,完成建筑结构的整体描述。具体步骤正如进入程序时所出现的菜单次序一样: 第1步:“轴线输入” 是利用作图工具绘制建筑物整体的平面定位轴线。这些轴线可以是与墙、梁等长的线段,也可以是一整条建筑轴线。

JCCAD使用说明(PKPM)

JCCAD使用说明 一、JCCAD基础输入总说明 本软件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 CAD 工程部新近完成的用于Windows 95 以上操作系统下的基础CAD软件----JCCAD。该软件是将原有的JCCAD软件按新规范(GB500XX—2002系列)要求重新编写而成的。新的基础软件JCCAD继承原有软件的所有功能,同时又按新规范要求增设了新功能。目前软件可处理复杂多类型的联合基础,同时也使设计人员更为方便地进行各类基础的方案比较,和对同一类基础(如筏板基础)采用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以下为JCCAD软件的功能简介。 1、本软件可完成柱下独立基础、墙下条形基础、弹性地基梁、带肋筏板、柱下平板(板厚可不同)、墙下筏板、柱下独立桩基承台基础、桩筏基础、桩格梁基础、及单桩的设计工作。同时软件还可完成由上述多种基础组合起来的大型混合基础设计,而且一次处理的筏板块数可达10块。软件可处理的独基包括倒锥型、阶梯型、现浇或预制杯口基础、单柱、双柱、或多柱基础;条基包括砖、毛石、钢筋混凝土条基(可带下卧梁)、灰土及混凝土基础;筏板基础的梁肋可朝上或朝下;桩基包括预制混凝土方桩、圆桩、钢管桩、水下冲(钻)孔桩、沉管灌注桩、干作业法桩和各种形状的单桩或多桩承台。软件可读取上部结构中与基础相连的各层柱、墙布置(包括异形柱、劲性混凝土截面和钢管混凝土柱),并在交互输入与基础平面施工图中绘制出来。 2、本软件可充分利用上部结构CAD软件形成的各种信息,避免重复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设计人员的负担。本软件从PMCAD软件生成的数据库中自动提取上部结构中与基础相连的各层的柱网、轴线、柱子、墙的布置信息,当轴线不满足要求时可增加轴线,软件还可读取PMCAD、PK、TAT、SATWE、PMSAP软件传下来的各种荷载,并按需要进行不同的荷载组合。读取的上部结构荷载可以同人工输入的荷载相互叠加。此外软件还能够提取TAT绘制柱施工图生成的柱钢筋数据,用来画基础柱的插筋。这样用户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基础人机交互输入’菜单统一布置各类基础,布置荷载,和绘制施工图。这些信息传送下来的条件是运行PMCAD主菜单的A、1、2和3项,生成‘工程名.JAN’(轴线信息)、‘TATDA1.PM’(PM 总信息)、‘LAYDATN.PM’(PM层信息)和‘DATW.PM(PM荷载信息)’文件;运行TAT或SATWE或PMSAP分别生成‘TOJLQ.TAT’(TAT墙信息)、‘TATJC.TAT’(TAT荷载信息)、‘COLMGB.TAT’(TAT 柱归并信息)、‘COLUMN.STL’(TAT柱钢筋信息)、‘TATFDK.TAT’‘ SATFDK.SAT’(上部结构刚度信息)‘WDCNL.SAT’ (SATWE荷载信息)和‘WDCNL.SAT’(PMSAP荷载信息)文件。 3、对于整体基础,如交叉地基梁、筏板、桩筏基础,软件可采用多种方法考虑上部结构对基础的影响,这些方法包括:上部结构刚度凝聚法,上部结构刚度无穷大的倒楼盖法,上部结构等代刚度法。 4、软件具有多种自动化功能,如程序可根据荷载和基础设计参数自动计算出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的截面积与配筋,自动进行柱下承台桩设置,自动调整交叉地基梁的翼缘宽度,自动确定筏板基础中梁翼缘宽度,自动进行独立基础和条形基础的碰撞检查,如发现有底面迭合的基础自动选择双柱基础、多柱基础、或双墙基础。同时程序又留有充分的人工干预功能,使软件既有较高的自动化程度,又有极大的灵活性。 5、软件对整体基础可采用多种计算模型,如交叉地基梁可采用文克尔模型---即普通弹性地基梁模型进行分析,又可采用考虑土壤之间相互作用的广义文克尔模型进行分析。对于筏板基础程序可按弹性地基梁有限元法计算,也可按MINDLIN理论的中厚板有限元法计算,或按一般薄板理论的三角形板有限元法分析。对筏板的沉降计算程序提供了规范的假设附加压应力已知的方法,和刚性底板假定、附加应力为未知的计算方法。

PKPM软件说明书-楼板舒适度分析软件SLABFIT

前言 楼板舒适度问题是指由于人员活动、机器振动等所引起的楼板(屋盖)振动问题,这类问题在实际工程中经常碰到,结构设计时需确保这种振动不会影响楼板(屋盖)的正常使用功能。对此,发达国家早已形成比较完整的规范和标准,而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这类问题也逐渐提上日程,比如10版新规范就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包括楼板最低固有频率和最大加速度限值等。SlabFit软件就是针对这类问题专门开发,旨在给用户提供一个楼板舒适度分析的专业模块,以满足10版新规范的要求。用户可利用该软件对复杂楼板结构进行固有模态分析和动力学时程分析,判断其最低固有频率和最大加速度响应是否满足规范限值。目前该软件仅以单层楼面结构作为分析对象,以后会进一步扩展为以大楼的部分结构(比如连廊、屋盖、多层高桁架等)作为分析对象,以满足各类工程的需求。

目录 第1章SlabFit简介 (1) 1.1 SlabFit的开发目标 (1) 1.2 SlabFit的主要功能 (2) 1.3 SlabFit的基本流程 (2) 1.4 SlabFit的适用范围 (3) 第2章SlabFit前处理 (4) 2.1 选取PM楼层 (4) 2.2 定义SlabFit的分析参数 (4) 2.2.1 网格划分信息 (5) 2.2.2 材料信息 (5) 2.2.3 质量信息 (5) 2.2.4 模态分析信息 (5) 2.2.5 动力学分析信息 (6) 2.3 施加约束条件 (6) 2.4 载荷工况定义 (8) 2.4.1 动力荷载概述 (8) 2.4.2 定义动力荷载工况 (8) 2.4.3 自定义动力荷载 (10) 2.5 施加动力载荷 (11) 2.5.1 施加固定集中荷载 (11) 2.5.2 施加固定均布荷载 (13) 2.5.3 施加移动荷载 (14) 2.6 荷载工况组合 (16) 2.7 荷载删除 (16) 2.7.1 选择删除 (16) 2.7.2 删除工况 (17) 2.7.3 完全删除 (17) 2.8 选择计算区域 (17) 2.9 生成计算数据 (17) 2.10 数据显示和查看 (18) 第3章SlabFit有限元分析 (19) 3.1 固有模态分析 (19) 3.1.1 判断楼板频率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19) 3.1.2 查找楼板的薄弱区域 (20) 3.1.3 估算时间步长和参与模态数 (21) I

PKPM使用手册

PKPM使用说明书 PMCAD使用说明 一、人机交互方式输入 本章执行PMCAD的主菜单A、人机交互方式输入各层平面数据 1. 特点 本程序采用屏幕交互式进行数据输入,具有直观、易学,不易出错和修改方便等特点。PMCAD系统的数据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几何数据,对于斜交平面或不规则平面,描述几何数据是十分繁重的工作,为此本程序提供了一套可以精确定位的做图工具和多种直观便捷的布置方法;其二是数字信息,本程序大量采用提供常用参考值隐含列表方式,允许用户进行选择、修改,使数值输入的效率大大提高。对于各种信息的输入结果可以随意修改、增删,并立即以图形方式显现出来。使用户不必填写一个字符的数据文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十分友好的界面。 由于该程序采用本专题自行开发的图形支持系统,具有下拉菜单、弹出菜单等目前最流行的界面风格,图形快捷清晰、色彩鲜明悦目、中文提示一目了然、支持各类显示屏。 2. 如何开始交互输入数据 在运行程序之前应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1) 熟知各功能键的定义 (2) 为交互输入程序准备配置文件。配置文件各为WORK.CFG,在PM程序所在子目录中 可以找到该文件的样本,用户需将其拷入用户当前的工作目录中,并根据工程的规模修改其中的“Width”值和“Height”值,它们的含意是屏幕显示区域所代表的工程的实际距离。其它项目一般不必修改。 (3) 从PMCAD主菜单进入交互式数据输入程序,程序将显示出下列菜单: 对于新建文件,用户应依次执行各菜单项;对于旧文件,用户可根据需要直接进入某项菜单。完成后切勿忘记保存文件,否则输入的数据将部分或全部放弃。 (4) 程序所输的尺寸单位全部为毫米(mm)。 3. 各结构标准层的描述过程 本程序对于建筑物的描述是通过建立其定位轴线,相互交织形成网格和节点,再在网格和节点上布置构件形成标准层的平面布局,各标准层配以不同的层高、荷载形成建筑物的竖向结构布局,完成建筑结构的整体描述。具体步骤正如进入程序时所出现的菜单次序一样:第1步:“轴线输入” 是利用作图工具绘制建筑物整体的平面定位轴线。这些轴线可以是与墙、梁等长的线段,也可以是一整条建筑轴线。 可为各标准层定义不同的轴线,即各层可有不同的轴线网格,拷贝某一标准层后,其轴线和构件布置同时被拷贝,用户可对某层轴线单独修改。

pkpm施工软件 钢筋下料V1.5版说明书

钢筋下料版使用说明 GJHZ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建筑工程软件研究所 2005年11月

目录 第一章功能简介............................................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功能及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操作流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系统安装............................................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运行环境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系统安装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本书约定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主界面及各功能模块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文件[F]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新建工程错误!未定 2、............................................................ 打开工程错误!未定 3、............................................................ 修改工程错误!未定 4、............................................................ 导入工程错误!未定 5、............................................................ 打印料牌错误!未定 6、................................................................ 保存错误!未定 7、................................................................ 退出错误!未定 二.钢筋编辑[E]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构件编辑[G] ........................................... 错误!未定义书签。 8、............................................................ 新建构件错误!未定 9、............................................................ 删除构件错误!未定 10、........................................................... 新建楼层错误!未定 11、.................................................. 删除楼层及所有构件错误!未定 12、............................................................. 重命名错误!未定 13、........................................................ 设置钢筋接头错误!未定 四.选项[C]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查看[V]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帮助[H]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七、工具条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九、快捷操作 .............................................. 错误!未定义书签。

PKPM使用说明书与入门手册

PKPM使用说明书 PMCA使用说明 一、人机交互方式输入 本章执行PMCAD的主菜单A、人机交互方式输入各层平面数据 1. 特点 本程序采用屏幕交互式进行数据输入,具有直观、易学,不易出错和修改方便等特点。 PMCAD 系统的数据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几何数据,对于斜交平面或不规则平面,描述几何数据是十分繁重的工作,为此本程序提供了一套可以精确定位的做图工具和多种直观便捷的布置方法;其二是数字信息,本程序大量采用提供常用参考值隐含列表方式,允许用户进行选择、修改,使数值输入的效率大大提高。对于各种信息的输入结果可以随意修改、增删,并立即以图形方式显现出来。使用户不必填写一个字符的数据文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十分友好的界面。 由于该程序采用本专题自行开发的图形支持系统,具有下拉菜单、弹出菜单等目前最流行的界面风格,图形快捷清晰、色彩鲜明悦目、中文提示一目了然、支持各类显示屏。 2. 如何开始交互输入数据 在运行程序之前应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1) 熟知各功能键的定义 (2) 为交互输入程序准备配置文件。配置文件各为WORK.CFG在PM程序所在子目录中可 以找到该文件的样本,用户需将其拷入用户当前的工作目录中,并根据工程的规模修改其中的 “ Width ”值和“ Height ”值,它们的含意是屏幕显示区域所代表的工程的实际距离。其它项目一般不必修改。 (3) 从PMCAI主菜单进入交互式数据输入程序,程序将显示出下列菜单: 对于新建文件,用户应依次执行各菜单项;对于旧文件,用户可根据需要直接进入某 项菜单。完成后切勿忘记保存文件,否则输入的数据将部分或全部放弃。 (4) 程序所输的尺寸单位全部为毫米( mm)。 3. 各结构标准层的描述过程 本程序对于建筑物的描述是通过建立其定位轴线,相互交织形成网格和节点,再在网格和节点上布置构件形成标准层的平面布局,各标准层配以不同的层高、荷载形成建筑物的竖向结构布局,完成建筑结构的整体描述。具体步骤正如进入程序时所出现的菜单次序一样: 第 1 步:“轴线输入” 是利用作图工具绘制建筑物整体的平面定位轴线。这些轴线可以是与墙、梁等长的线段,也可以是一整条建筑轴线。 可为各标准层定义不同的轴线,即各层可有不同的轴线网格,拷贝某一标准层后,其轴线和构件布置同时被拷贝,用户可对某层轴线单独修改。 第2步:“网点生成”

PKPM使用手册、说明及使用方法

PKPM使用手册、说明及使用技巧 一、人机交互方式 本章执行PMCAD的主菜单A、人机交互方式输入各层平面数据 1. 特点 本程序采用屏幕交互式进行数据输入,具有直观、易学,不易出错和修改方便等特点。PMCAD系统的数据主要有两类:其一是几何数据,对于斜交平面或不规则平面,描述几何数据是十分繁重的工作,为此本程序提供了一套可以精确定位的做图工具和多种直观便捷的布置方法;其二是数字信息,本程序大量采用提供常用参考值隐含列表方式,允许用户进行选择、修改,使数值输入的效率大大提高。对于各种信息的输入结果可以随意修改、增删,并立即以图形方式显现出来。使用户不必填写一个字符的数据文件,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十分友好的界面。 由于该程序采用本专题自行开发的图形支持系统,具有下拉菜单、弹出菜单等目前最流行的界面风格,图形快捷清晰、色彩鲜明悦目、中文提示一目了然、支持各类显示屏。 2. 如何开始交互输入数据 在运行程序之前应进行下列准备工作: (1) 熟知各功能键的定义 (2) 为交互输入程序准备配置文件。配置文件各为WORK.CFG,在PM程序所在子目录中可以找到该文件的样本,用户需将其拷入用户当前的工作目录中,并根据工程的规模修改其中的“Width”值和“Height”值,它们的含意是屏幕显示区域所代表的工程的实际距离。其它项目一般不必修改。 (3) 从PMCAD主菜单进入交互式数据输入程序,程序将显示出下列菜单: 对于新建文件,用户应依次执行各菜单项;对于旧文件,用户可根据需要直接进入某项菜单。完成后切勿忘记保存文件,否则输入的数据将部分或全部放弃。 (4) 程序所输的尺寸单位全部为毫米(mm)。 3. 各结构标准层的描述过程 本程序对于建筑物的描述是通过建立其定位轴线,相互交织形成网格和节点,再在网格和节点上布置构件形成标准层的平面布局,各标准层配以不同的层高、荷载形成建筑物的竖向结构布局,完成建筑结构的整体描述。具体步骤正如进入程序时所出现的菜单次序一样: 第1步:“轴线输入” 是利用作图工具绘制建筑物整体的平面定位轴线。这些轴线可以是与墙、梁等长的线段,也可以是一整条建筑轴线。 可为各标准层定义不同的轴线,即各层可有不同的轴线网格,拷贝某一标准层后,其轴线和构件布置同时被拷贝,用户可对某层轴线单独修改。 第2步:“网点生成” 是程序自动将绘制的定位轴线分割为网格和节点。凡是轴线相交处都会产生一个节点,轴线线段的起止点也做为节点。这里用户可对程序自动分割所产生的网格和节点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审核和测试。网格确定后即可以给轴线命名。 第3步:“构件定义” 是用于定义全楼所用到的全部柱、梁、墙、墙上洞口及斜杆支撑的截面尺寸,以备下一步骤使用。 第4步:“楼层定义” 是依照从下至上的次序进行各个结构标准层平面布置。凡是结构布置相同的相邻楼层都应视为同一标准层,只需输入一次。由于定位轴线和网点业已形成,布置构件时只需简单地指出哪些节点放置哪些柱;哪条网格上放置哪个墙、梁或洞口。 第5步:“荷载定义” 是依照从下至上的次序定义荷载标准层。凡是楼面均布恒载和活载都相同的相邻楼层都应视为同一荷载标准层,只需输入一次。

PKPM软件说明书-PKPM快速入门

PKPM系列结构CAD 快速操作入门 (2010版)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设计软件事业部 (PKPM CAD工程部) 2011年2月 1

目录 第一节PKPM的安装 (3) 第二节建筑模型与荷载输入 (11) 一、确定工作目录 (12) 二、模型输入 (13) 第三节画结构平面图 (34) 一、选择楼层 (34) 二、楼板计算 (34) 三、画钢筋 (36) 四、轴线标注 (37) 五、标注名称 (39) 六、标注尺寸 (39) 七、存图退出 (39) 第四节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 (40) 一、接PM生成SATWE数据 (40) 二、结构内力,配筋计算 (42) 三、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 (43) 第五节梁、柱、墙施工图 (46) 一、施工图概述 (46) 二、梁施工图 (47) 三、柱施工图 (51) 四、墙施工图 (57) 2

第一节PKPM的安装 1.开机,首先要注意要用管理员或者有管理员权限的用户登录到Windows。建 议把对安装有影响的防病毒软件关闭。 注意:不要插锁 2.把光盘放到驱动器中自动运行: 如果光盘没有自动运行,单击开始并选择我的电脑,然后双击光盘图标。对于非XP版Windows用户,在Windows屏幕中双击我的电脑,然后双击光盘图标。 3

4 另外,现在的操作系统很多是Windows7的32位或者64位的,一般安装的时候,会有下图提示 3. 按照屏幕提示进行安装,出现左图所示时,请单击 单机版安装 注意:如果想安装网络版,请参照我们的网络版安装说明进行操作

4.选择目的地文件夹,所有程序将安装在选择的文件夹下,选择完了以后单击 下一步继续 单击浏览可以改变目的地目录,注意,安装文件夹不要为中文名称。 5

PKPM软件说明书-工程量统计软件STAT-S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概述 (1) 第二章基本操作说明 (3) 第一节软件锁说明 (3) 第二节启动界面 (3) 第三节运行界面 (4) 第四节砼、砌体量统计 (4) 第五节钢筋量统计 (5) 第三章参数设置 (8) 第一节算量参数设置 (8) 第二节梁钢筋参数 (11) 第三节柱钢筋参数 (13) 第四节板钢筋参数 (17) 第五节墙钢筋参数 (23) I

第一章 概述 1 第一章 概述 STAT-S 是面向结构设计人员的工程量、钢筋量统计工具,可从工程造价控制的角度为确定结构方案提供参考数据。 STAT-S 提供的报表主要内容包括:各层主要构件的混凝土、砌体工程量及钢筋量;所有楼层的汇总结果;单位面积的材料用量等。该报表提供简单的编辑、打印功能,并可以转换成Microsoft Excel 数据,方便用户进一步编辑。 在应用STAT-S 之前,应首先使用PMCAD 输入建筑模型。然后可经SATWE 等整体计算分析程序进行配筋计算,并由“墙梁柱施工图”或“画结构平面图”选筋,也可直接交由STAT-S 统计。 图1-1 与其它模块间数据传递示意 STAT-S 内包含经过简化的施工图设计程序。对板可以进行计算选筋;对梁、柱、墙等可以自行选筋,如果没有整体分析的计算结果,也可依据构造要求提供配筋结果。按图1-1

STAT-S工程量统计设计院版 中的不同路径执行,得到的砼、砌体量结果应是一致的,钢筋量会有差异。 目前STAT-S提供的用钢量结果中仅包括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量,不包含劲性构件中的钢骨或砌体结构中的钢筋。在PKPM系列结构设计软件中,STS程序对钢结构的用钢量有统计功能。 2

PKPM系列之——PKPT项目管理软件使用说明

项目管理软件使用说明 PKPT

目录 第一章功能简介 (1) 一.功能及特点 (1) 二.操作流程 (2) 第二章系统安装 (4) 一.运行环境 (4) 二.系统安装 (4) 三.本书约定 (10) 第三章主界面及各功能模块 (11) 一.文件[F] (12) 二.工作[T] (13) 三.图表[P] (14) 四.资源需要量[Y] (16) 五.控制[C] (16) 六.进度[A] (17) 七.设置[S] (17) 八.系统维护[M] (18) 九.窗口[W] (18) 十.帮助[H] (19) 第四章工程及设置 (20) 一.工程 (20) 二.设置 (30) 第五章工作 (41)

一.基本信息 (42) 二.定额 (44) 三.工程量 (50) 四.搭接关系 (54) 五.资源 (57) 六.成本 (60) 七.施工部位 (61) 八.质量、安全 (62) 第六章横道图 (63) 一.从概预算生成工序 (65) 二.从施工模板导入工序 (67) 三.从其它工程导入工序 (72) 四.增加 (74) 五.删除 (75) 六.复制 (78) 七.剪切 (78) 八.粘贴 (78) 九.合并 (79) 十.降低大纲级别 (81) 十一.上升大纲级别 (84) 十二.参数查阅修改 (84) 十三.组织流水施工 (85) 十四.子网浏览 (91) 十五.划分施工层 (92) 十六.搭接关系 (97) 十七.调整计划持续时间 (99) 十八.调整强制时间 (100)

十九.调整横道图时间标尺 (101) 二十.带资源图的横道图 (102) 二十一.存图及打印(预览) (104) 第七章双代号网络图 (108) 一.进入双代号网络图 (108) 二.双代号网络图的图形操作 (109) 三.双代号网络图的图形设置 (115) 四.查找 (123) 五.增加、删除工作 (124) 六.自动布图 (129) 七.带资源的双代号图 (129) 八.打印及打印预览 (130) 九.设置不同的时间段 (131) 第八章单代号网络图 (135) 一.进入单代号网络图 (135) 二.单代号网络图的图形操作 (136) 三.单代号网络图的图形设置 (144) 第九章资源图 (148) 一.进入资源图 (148) 二.资源图的图形操作 (149) 三.资源图图形参数设置 (152) 四.资源图的打印及打印预览 (153) 第十章资源需要量计划 (155) 一.资金需要量计划 (155) 二.劳动力需要量计划 (156)

PKPM软件说明书-PKPM模型转ETABS用户手册


PKPM 模型转 ETABS 使用说明及技术条件?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设计软件事业部 (PKPM?CAD 工程部)?
2014 年 5 月

目录?
第 1 章 程序使用说明?............................................................................................................. 4 1.1 程序安装与运行?............................................................................................................. 4 1.2 运行界面说明?................................................................................................................. 4 1.3 技术条件?......................................................................................................................... 5 1.4 生成步骤?......................................................................................................................... 6 第 2 章 转换模型中的技术条件细节?..................................................................................... 6 2.1 材料?.................................................................................................................................?6 2.2 截面?.................................................................................................................................?7 2.2.1 截面第 1 类转换方法?.............................................................................................. 7 2.2.2 截面第 2 类转换方法?.............................................................................................. 9 2.2.3?L 型截面?................................................................................................................. 10 2.2.3 墙板截面?................................................................................................................ 10 2.3 形成三维模型?............................................................................................................... 11 2.4 越层处理?....................................................................................................................... 11 2.5 构件偏心处理?............................................................................................................... 12 2.6 构件对齐关系?............................................................................................................... 13 2.7 墙洞及墙中间点处理?................................................................................................... 13 2.8 连梁转壳、转换梁转壳?............................................................................................... 14 2.9 弧梁弧墙?....................................................................................................................... 15 2.10 墙板属性处理?............................................................................................................. 15 2.11 墙板剖分?..................................................................................................................... 15 2.12 协调关系?..................................................................................................................... 16 2.13 刚度系数?..................................................................................................................... 17 2.14 铰接刚接?..................................................................................................................... 18 2.15 回填土约束?................................................................................................................. 18 2.16?P‐Δ效应?...................................................................................................................... 19 2.17 地震作用?..................................................................................................................... 19 2.18 恒活荷?......................................................................................................................... 21 第 3 章 实例对比?................................................................................................................... 21?
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