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现代新闻自由主义与喉舌论的演变

中国现代新闻自由主义与喉舌论的演变

中国现代新闻自由主义与喉舌论的演变
中国现代新闻自由主义与喉舌论的演变

中国现代新闻自由主义与喉舌论的演变

胡兴荣

中国现代新闻自由主义与喉舌论的演变

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事业发端于西方,故而集权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责任传播理论等,都首见于西方传播学者的论著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中国现代新闻哲学指导思想的厥如。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不但萌生了自由主义的哲学思潮,而且波澜壮阔地影响到本土以外如香港、日本、美国和南洋等地华人社会的报业。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更及新闻事业的向前发展,早期喉舌论的诞生和舆论导向的发展,正伴随着中国新闻传播事业前进的步伐不断进行调整与创新。

一、中国的新闻自由主义思潮

19世纪末,中国处于内忧外患和列强环伺的夹缝中,许多有识之士从西方船坚炮利的表象,深入到社会政治体制和人文形态的各个层面,从而萌生了效法西方,以改变国家愚蒙闭塞现状的设想。他们认为,要救亡图存,必须利用报刊传播讯息以开发民智,从而踏上富国强民之路。

1897年10月,严复在叙述《国闻报》缘起时说:“《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夫能这道有: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国闻报》的栏目为:一、告白;

二、上谕及制台辕门抄;三、路透电报;四、社会;五、地方新闻。它不仅刊载国内外时事,还经常发表社论,宣传变法维新,是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1]

这一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冲破了清朝政府的层层限制,在海内外广泛开展办报活动。除了各类政府官报陆续出台,维新保皇派和民主革命派竞相办报鼓吹各自的理念,就连教会和外商投资创办的报刊也有一定的发展,不但促进了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潮的萌芽,并涌现出一批自由主义报人。

中国自由主义办报风潮

王韬是近代中国倡导报刊言论自由的先驱者,同时也是首位将西方自由主义理论输入这个古老帝国的新型知识分子和自由报人。他撰写专文,系统阐述自由主义办报的思想,并且主张放宽言路、准许民间自由办报,认为这才是实现民族进步的根本。“报盛行而中国振兴矣”,寄予了他对国家民族自强的殷切期望;同时,他在社论中屡屡抨击极权政治、宣传人权观念,首创“文人论政”的传统。所谓“文人论政”,指的是站在民间立场上,不依附任何党派,独立昂扬地运用自由的原则发表政见,针砭时弊。后来的办报者都秉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这是中国报刊史上首家影响最大的民间报纸,在风格和编排方式上都受到英国《泰晤士报》的影响。该报自创刊始便把批判专制、揭露罪恶,以及呼唤中国社会在思想和体制上实现根本性变革,放在了重要位置。

继王韬之后,梁启超是中国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史上的又一个重要人物。1901年至1903年旅居日本期间,他撰写了大量的政论文章,介绍西方的哲学、社会政治和经济学说,热情颂扬西方为争取自由和宪政的人物,同时发表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政治哲学论文《新民说》,这是当时最具震撼力的“自由主义政纲”。《新民说》中专门有一节“论自由”:“自由者,天下之公理、人生之要具,无往而不适用者也。”捍卫个体自由与倡导民主,是梁启超新闻自由主义思想的两大主要核心。

1912年初,梁启超在天津创办了《庸言》报。《庸言》的取名,体现了梁启超独立自由的办报思想,他解释说:“庸之义有三:一训常,言无奇也;一训恒,言不易也;一训用,言其适应也。”[2]庸言,实乃平允之言,实用之言,独立之言。梁启超还提出:

夫报之所以有益于人国者,谓其持论之能适应乎时势也;为其能独立而不倚也;谓其能指陈利害,先乎多数人所未及察而警告之也;谓其能矫正偏颇之俗论而纳诸轨物也;谓其能补多数人常识所未逮,而为之馈贫粮也;谓其能窥社会心理之微,针对发药而使之相说以解也;谓其对于政治上能为公平透亮之批评,使当局有所严惮也;谓其建一议发一策,能使本国为重于世界,四邻咸知吾国论所在而莫敢余侮也。[3]

然而,由于维新派人士把开放言禁从而获取民间言论自由的企盼,寄托在君主的开明和恩赐上,故前景的渺茫可想而知。1914年,黄远生接替梁启超主持《庸言》报,在梁启超要求报刊“言论独立”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法律保障“言论独立”的思想,这是他“法治独立”、调和党争救时之策的延伸。他曾撰文指出:“……法治国之不可无党,顾诚不欲以神圣高尚政党之名词,致为万恶之傀儡也,乃觉今日必有超然不党之人,主持清议,以附于忠告之列。其言无所偏倚,或有益于滔滔横流于万一。记者诚非其人,特有志焉而已。”[4]

黄远生曾言,“吾人造言纪事,决不偏于政治一方。以事到今日,吾人已深知一社会之组织美恶,决非一时代一个人一局部之所为。”又说:“吾曹不敢以此区区言论机关,据为私物,乃欲以此裒集内外之见闻,综辑各种方面之意见及感想。凡一问题,必期与此问题有关系之人,一一发抒其所信,以本报为公同论辨之机关”[5]。但由于他和梁启超一样,始终把言论独立的实现诉诸当时的政治力量,把制定法律的国家权力看成是悬空却又独立的最高权力。因此,黄远生的新闻思想在当时的社会,是不可能付诸实践的。

1919年,五四运动的兴起,引发了继维新运动后的又一次办报高潮。当时的报人普遍认为报纸是社会之公器,有“昌言时弊,指斥政府,评论约法”[6]之天职,同时也是全体国民的喉舌,以及自由发表言论的园地。此外,无论是“好政府”还是“坏政府”,都必须将它们严格地置于报纸这种“社会公器”和记者这种“社会公人”的批评和监督之下。而报刊要发挥其社会舆论监督这一功能,它本身就必须是自由的。

1927年,首位撰写《中国报学史》的戈公振明确指出,真正的舆论,是民主政治环护之下的“公正意志”——“民主政治,根据于舆论;而舆论之所自出,则根据一般国民之公共意志”、“言论自由,为报界切肤之问题,此问题不解决,则报纸绝无发展之机会!”而“拥护言论自由,实亦国民之天职也!”一时间,许多报人都以这一思想为报国途径,例如于右任与“竖三民”、[7]邵飘萍与《京报》、史量才与《申报》、邹韬奋与《生活周刊》等。

然而,经济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报刊舆论要获得真正的自由,首先必须做到经济独立。关于报刊经济独立对言论独立的重要性,主持《申报》长达22年的史量才深有体见。1921年,史量才在接待美国新闻学者格拉士(F.P.Glass)访问时说,“鄙报创立至今,已四十九年,较鄙人之年岁,尚多六载。鄙人办此报,现历十年。以敝报言,如老人之身。惟全馆同人皆竞自勉,以新精神鼓运之,使向前进。现在营业收入可以供用,故可自信不受任何方面津贴,虽十年来政潮彭湃,敝馆宗旨,迄未偶迁。孟子所谓‘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与顷者格拉士君所谓‘报馆应有独立之精神’一语,敝馆宗旨似亦隐相符合。且鄙人誓守此志,办报一年,即实行此志一年也”。[8]

1926年,张季鸾在续办“新记”《大公报》时,实践了报刊的经济独立思想,他在社论中指出:“欲言论自由,贵在经济自存,故吾人声明不以言论作交易。”其后大公报的接任者胡政之,也秉持独立经营思想充分确保了《大公报》对自由主义的贯彻。在《大公报》走过的百年历史当中,最受新闻界赞誉的便是秉承“独立精神”直言论政的文人风骨。

自由主义与新闻教育之契合

当时报刊事业的发展,亦促进了中国近代新闻教育的滥觞。事实上,在五四运动之前,蔡元培以“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的教育理念作为北京大学的办学理念时,已涉及到了以自由主义和伦理学为背景的教育思想,当中包含了对新闻教育的开拓。在他的大力支持下,北大于1918年成立了由徐宝璜主持的“新闻研究会”,开启了中国新闻学课程之始。

徐宝璜在美国密苏理大学受过系统的新闻学教育,在对西方报业进行考察和研究的基础上,把西方自由主义报刊理念转化为适应当时中国发展进程的新闻学思想,并应用于新闻教育中。徐宝璜坚持,一个新闻人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自由主义者。在他看来,只有当新闻从业人员具备自由主义所要求的公共化和独立性职业品格,才能保证报纸真正具有公共化和独立性。报纸具备了独立性,方能真正传达民意,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监督政府和抵御压制。

为培养出社会和民众需要的新闻从业人员,徐宝璜认为,必须保持新闻教育独立于政治的立场之外,任何来自官方或政治派别的染指,都将给新闻人才的培养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徐宝璜对中国自由主义新闻事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新闻教育方面。当时,在北大与徐宝璜并肩实践蔡元培独立自由教育精神的还有邵飘萍,他不仅在理论上有所建树,还留下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邵飘萍对中国新闻自由主义事业的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创办了“北京新闻编译社”和《京报》,使自由主义新闻思想能有大规模实践的机会;

2.与蔡元培、徐宝璜等共同创办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同时,他在北京大学建议创办的新闻学科,为中国新闻学教育事业的肇始;

3.撰写了包含自由主义思想的学术论著———《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深入探讨了自由主义新闻观在中国实践的可能性。

1918年10月,《京报》创刊,邵飘萍亲自执笔撰写发刊词——《本报因何而出世乎》。他认为,任何官方、党派和政治集团性质的报纸,都无法担当和履行代表人民监督政府的神圣职责,要做到这一点,惟有创办真正的民间报纸。此外,报纸还肩负着唤醒民众的责任,让民众真正意识到每个人都是自由之身,都享有管理国家、监督政府、自由批评政府的天赋权利。这一发刊词,充分体现了邵飘萍的办报观念和立场。同年,邵飘萍在北大讲授新闻采访学。在他的讲稿中,清晰体现他对记者品格的重视:

1.职业道德是新闻人的“第一要素”,新闻人只有严格遵守这一点,才能胜任新闻监督的工作;

2.记者首先应该是一个自由主义者,要超越任何阶级和政治集团,才能做到客观公正,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3.新闻是“易碎品”,尤其是记者的品格和情操,一旦打破,就无法弥补。

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邵飘萍结合新闻实践,大力宣扬自己的理念,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几代报人和新闻学者的努力下,20世纪的中国新闻传播事业,逐渐由近代向现代化迈进;同时,科技的进步也使得大众传播从单一媒体发展为多元化。尽管在长达半个世纪的过程中遭到了诸多阻滞,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市场经济作为深化改革的目标之后,新闻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并呈现出另一番景象。

二、喉舌论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报刊理论中常用“喉舌”一词来比喻说明大众媒体的性质和作用。“喉舌论”[9]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理论指导下提出的。马克思曾说过:“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10]据此,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大众传播事业理所当然应受制于经济基础并为之服务,中国也不例外。中国的大众传媒不仅应保证其社会主义性质,还须服务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事实上,在“维新”时期,严复“通中外之故”与谭嗣同“能上下之情”的办报思想,已是“喉舌论”基本观点的雏形。而最早提出“耳目喉舌”之说的,则是梁启超。1896年,他在《时务报》上发表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一文中写道:“其有助耳目之用,而起天下废疾者,则报馆之为也。”[11]然而这时期的“耳目喉舌”之主张,并不等同于中国共产党的“喉舌论”。

1929年,《党的生活》在出版启事中阐明“《党的生活》是一般党员的‘喉舌’”。[12]自此之后,“喉舌论”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党的喉舌,到提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其含义乃与时俱进迭有所增。新闻媒体的喉舌功能亦一直为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人所强调。毛泽东明确提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13]邓小平要求宣传思想战线的战士“作为灵魂工程师”,“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胡耀邦:“我们党的新闻事业,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事业呢?就它最重要的意义来说,用一句话来概括,我想可以说党的新闻事业是党的喉舌,自然也是党所领导的人民政府的喉舌,同时也是人民自己的喉舌。”[14]江泽

民也指出:“我们国家的报纸、广播、电视等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这既说明了新闻工作的性质,又说明了它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5]

针对“喉舌论”的衍变,上海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以“圈子理论”概括之。李教授在出席《新闻记者》首届理事会时作了题为《当前中国传媒态势分析》的演讲,指出:关于媒体是喉舌的定义有大圈、中圈、小圈之分。大圈是指“凡是媒体都是党的喉舌”这一传统观点,中圈则缩小了范畴,以“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来表达,小圈划定的是“党报党刊是党的喉舌”,外延更为收紧。李良荣教授认为,中国进行新闻改革25年来,“大圈”之说已基本消失,现在“中圈”与“小圈”之间徘徊。在他看来,当今的“喉舌论”适用于“小圈”,即对党报党刊实行特殊的政策并给予保护,以充分发挥“党的耳目喉舌”的作用;而其他媒体则应进入市场接受洗礼。[16]这一观点十分切合现今中国社会的实际。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传统的喉舌论已不足以解决中国传媒活动中所出现的问题,新闻媒体的职能不再是单一的宣传政见、传播信息,而是逐渐迈向多元化。同时,多年来中国媒介事业侧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重新闻采编,轻经营管理;重喉舌论,而轻产业论,致使中国传媒业在市场竞逐中处于劣势。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先将“小圈”外的媒体放入市场接受磨炼。

然而,市场竞争的盲目性、残酷性,可能会导致传媒事业的无序性,这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于是,“舆论导向”的提出便成了另一个契机。

三、舆论导向

“舆论”这个概念在中国史籍中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西晋的《三国志》和唐代的《梁书》,当时用于泛指众人的看法,与现代意义的“舆论”概念有较大区别。

现代的舆论(Opinion Publique)概念始于1762年,卢梭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首次把“公众”和“意见”两个词汇联系起来表示“舆论”。马克思和恩格斯则视舆论为“不可数的无名公众的意见”。[20]在中国,随着舆论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对舆论的定义众说纷纭。

陈力丹教授综合多位学者的见解,得出:舆论是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掺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份,包括:舆论的主体、舆论的客体、舆论本身、舆论的数量、舆论的强烈程度、舆论的持续性和舆论的功能表现。这七个要素缺少任何一个都无法构成舆论。

舆论的传播方式多样,其中能使其得到最广泛传播并产生最大效应的,莫过于大众传媒。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与舆论的关系日益密切,可以说,大众传媒已成为舆论的物质载体。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新闻媒体反映、传播、影响、引导舆论的巨大作用,遂赋予国内媒体舆论导向的职责。

作为中国共产党新闻和宣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舆论导向的首次提出是在1994年1月24日,江泽民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他说道:“正确引导舆论,是党的宣传思想战线非常重要的工作。”“舆论导向正确,人心凝聚,精神振奋;舆论导向失误,后果严重。”

[18]后来这一思想被概括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同年,他在视察《人民日报》时再次强调舆论导向的重要性,指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19]足见舆论导向在党和政府工作中的重要地位。

舆论导向的内容在新闻实践中逐渐丰富,陈力丹教授将它们概括为七点:[21](一)、党领导的各大媒体中,不得出现与党中央的精神和当前政策不一致的内容。(二)、要积极主动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群众正确理解这些方针政策。(三)、舆论中如果出现与中央精神不一致的地方,各媒体要做好引导工作,将舆论引导到党的精神的轨道上来。(四)、当出现新闻报道和宣传上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的时候,要及时提醒,努力防止错误倾向可能的蔓延。(五)、对于不利于我们的信息,必须抵制,不得擅自发表。(六)、以严格遵守党的宣传纪律来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无误。(七)、提倡记者打好专业知识的根底,研究的宣传技巧,增强宣传引导的效果。

这七个方面主要指明了舆论的政治引导方向。同时,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还对受众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引导作用。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能否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反映了新闻媒体对党和国家、受众的责任感。如何做到舆论导向的正确,也益显重要。根据中国传播学者对舆论形成、反映、传播和引导规律的研究,北京广播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雷跃捷教授在《新闻理念》一书中,总结出新闻工作者进行正确舆论导向应达到的四个要求:1.宜解不宜避,坚持舆论引导的鲜明性。2.宜缓不宜急,把握舆论引导的渐进性。3.宜全不宜片,讲求舆论引导的辩证性。4.宜诱不宜硬,注意舆论引导的启发性。[22]

这四点又被称为“舆论引导的艺术”,其中又以“宜诱不宜硬”最具引导的艺术性,做到这一点,便几近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强调的“三贴近”思想。

当前新闻政策—“三贴近”

2003年4月3日,李长春在中央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负责人会议上强调,要从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入手,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使“三贴近”在宣传思想领域蔚然成风。“三贴近”可谓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又一新闻传播理念,其具体内容包括:

贴近实际,根本要求就是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现阶段中国新闻媒体应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真实反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贴近生活,就是深入到百姓生活中,以客观现实和社会主流为基础,挖掘鲜活事实、展示美好前景,激励群众为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协力奋斗。贴近群众,就是新闻媒体扎根于群众之中,切实为群众办事,并以他们的态度和想法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3]

长期以来,政府过于强调媒体的“喉舌功能”,致使新闻媒体没有摆脱领导讲话、会议新闻、公布政令的报道方式,与读者距离太远。因此,在“三贴近”思想的指导下,中国的党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进行大刀阔斧改版的是《人民日报》,不但增加了清新可读的文章和大量新闻图片,版面编排也显得活泼多变。

2003年上半年两会期间的新闻报道中,新闻媒体不再沿用过去的报道方式,而是让权威性的内容变得可亲、可读、可信;不再照抄文件,而是积极地在会议中发掘精彩点,更多地报道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让人们从身边小事的变化中了解“两会”的作用和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重要性。

然而,新闻媒体的改革,并不意味“喉舌论”已为过时之说,而仅仅表明,在当今全球化的竞争下,单纯的“喉舌论”已无法指导媒体的发展。正如前面所引李良荣教授之言,让党报党刊继续充当党的“耳目喉舌”,而“小圈”以外的媒体则在市场竞逐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认真贯彻“三贴近”。

总之,不论党和政府的新闻政策如何衍变,媒体始终应坚持对党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一致性,视“党和人民都满意”为己任,并将这一宗旨贯穿于新闻工作的各个方面。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并非易事。中国著名新闻法学家魏永征教授认为,要同时不违背党和人民的意愿,新闻媒体至少应处理好以下十对矛盾:1.新闻功能:宣传和传播2.新闻单位性质:宣传机构和大众传媒3.传播方式: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4.新闻媒体宗旨:贯彻党的意图和满足受众需要5.新闻处理:指导性和可读性6.表达内容:报道官方消息和反映民意7.舆论监督:批评要批准和群众行使批评权8.经营管理:事业和企业9.新闻效果: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0.发行:行政指令和市场销售

平衡这些差异和矛盾是中国媒体的首要的基本功力所在。以上十个方面处理好了,即达到党和人民都满意的境界,也就功德圆满了。[24]

四、公共文明利器———舆论监督

除了导向作用,舆论还具有监督的职能,即舆论监督,它是指以舆论为工具的监督方式。

[25]第一个在中国提出舆论监督概念的是梁启超,当时,他称之为“名誉监督”,是指人民大众通过议论、评说等影响名誉的方式施行监督。这与当代的“舆论监督”有很大的差别,后者的意义更多是社会公众运用新闻批评,对政府的各项工作进行监督。

舆论监督是社会进步和公共文明发展不可忽略的一环。中国正处于改革时期,社会发展变幻莫测,各种矛盾层出不穷,这便需要被誉为社会公器的新闻媒体充分发挥监督的功能,避开社会各领域的暗礁,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媒体进行舆论监督的最主要方式是发布信息,公开新闻事实,使大众知晓社会动态及政府所推行的举措;而政府亦能够经由媒体的信息,及时了解社会民情,并掌握群众关注的焦点,获知倾向性意见,从而进行决策。2003年初发生在广州的“孙志刚案”,充分显示了国内媒体舆论监督的功效,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孙志刚案改变收容制度

被收容致死者孙志刚是湖北黄冈人,2001年从武汉科技学院毕业后在深圳一家公司工作,2003年2月份应聘来到广州一家服装公司。

3月17日晚上10点,孙志刚离开与朋友合租的住房外出上网,由于到广州才20多天,所以孙尚未办理暂住证,出门时也没携带身份证。当他从网吧出来后,因无暂住证而被

带到了广州市天河区公安分局黄村街派出所,接着又被送往广州收容人员遣送中转站,期间遭人拳打、肘击、脚踩、跳起来在背上跺,甚至抬起来往地上摔。其后,收容站将他送往广州收容人员救治站,最终因伤势过重死亡。孙志刚的尸检结果表明:事主死前72小时曾遭毒打。

《南方都市报》首先报道了孙志刚被迫致死事件,一批记者随后也对事件进行了揭露,痛斥有关部门隐瞒事实、拒绝各报记者申请旁听的行径。媒体的报道遂引起中央和广东省委的重视,经过几个月的周折,孙志刚的家属最终得以讨回公道。主要罪犯被判死刑,23名政府官员或被撤职或受记过处分。6月22日,政府宣布取消国内所有的收容站,实施了21年的收容遣送制度,在短短的五十天内被废止。

孙志刚的死促成收容制度的改革,媒体扮演了重要角色。如果没有记者的协助,孙家的上访之路将遥遥无期———此前孙家曾多次上访,但均被拒之门外或被相关部门以各种方式推诿。事件中,媒体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的功能。可见要实现全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仅靠法院或司法机关的努力远远不够,还需要全社会特别是新闻界的共同参与。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铁肩担道义”,义不容辞地履行职责。众所周知,在电视和网络未普及前,报纸是主要的舆论工具,报告文学和杂文曾一度成为批评性报道的重要武器,遇有冤假错案,上访者白天跑机关部门,下班前到报社门口堵记者,显然媒体因其特有的性质,成了老百姓申诉的渠道。

舆论监督类栏目的兴起

近年来,随着公共文明的进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不断得到加强,涌现出一批颇有影响力的栏目。特别是镜头媒体的发展,使得电视新闻调查和深度报道节目深入人心。央视的《焦点访谈》为其中之佼佼者。

《焦点访谈》是以深度报道为主,以舆论监督见长的电视新闻评论节目,[26]秉持“时速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的宗旨,针砭时弊,深受民众好评。据多方调查显示,自1994年4月1日开播以来,《焦点访谈》的收视率长踞央视各栏目之首,高达30%。[27]该栏目对社会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不良现象所作的深入调查以及振聋发聩的评论,令国家领导拨冗瞩目。

1997年12月29日,李鹏视察央视,以“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勉励《焦点访谈》节目组同仁发扬并加强舆论监督工作。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亲临中央电视台,赠言该栏目的工作者:“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28]这表明《焦点访谈》达到了“党和人民都满意”的境界。

《焦点访谈》的兴起,促使全国各媒体掀起了开办舆论监督类栏目的风潮。镜头媒体就有央视的《新闻调查》、广东卫视的《社会纵横》等;广播类则有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等;报刊方面包括《南方周末》的《头条纵深》以及《中国青年报》的《冰点》等专栏。

舆论监督类栏目的风起云涌,伴着新闻媒体日益显著的影响力,新闻工作者对社会各领域的监督达到前所未有的广度。社会上许多特发事故都因记者的公开披露而获得解决,黑哨

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

黑哨事件

近年来,黑哨在中国足坛闹得沸沸扬扬,其新闻之触目惊心,以至互联网上也设了“中国黑哨网”。2000年至2001年,首都体育学院的国际足球裁判龚建平在受中国足球协会指派担任全国足球甲级队A组、B组联赛主裁判期间,先后9次收受他人给予的财物,共计人民币37万元。为此,新华社派出了体育部资深记者抵达杭州展开调查。

就在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频频披露“黑哨事件”的同时,中国足协却三缄其口,检察机关也没有重视这一问题。但媒体的介入形成了强大的社会舆论,最终使此一足坛公开的秘密得以水落石出。2003年1月29日,第一个被控上法庭的“黑哨”龚建平,被北京市宣武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刑10年。在孙志刚案和黑哨事件中,媒体所表现出的良知与社会责任感,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舆论监督的进步。

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是强大的,然而在实际运作中却困难重重。首先必须面对的便是协调问题。众所周知,行政、法律监督是权力对权力的制约,具有强制性和直接性,可谓“硬监督”;新闻舆论监督是非权力监督,对权力主体的制约具有间接性,即为“软监督”。[29] “软监督”犹如公共文明的监视者,它利用报道所产生的舆论使行政、司法等权力机关采取措施和行动,以达到社会健康发展的目的。因此,新闻舆论监督与权力监督必须协调关系,才能共同促进社会的进步。

其二是新闻报道空间的问题。如果新闻报道受缚过多,报道空间狭小,新闻媒体亦难以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这属于新闻自由领域的探讨内容,故不在此文中赘述。

其三是报道对象的权利问题。新闻舆论监督旨在批评报道社会丑恶现象,其间难免牵涉报道对象的名誉权与隐私权等各种权利,这就需要新闻媒体把握好舆论监督的分寸和方式。

最后是责任问题。进行舆论监督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而避免产生负面效应,则是媒体必须处理的舆论监督与社会责任的关键所在。勿庸讳言,舆论监督不限于针对社会的阴暗面,但其内容往往主要涉及负面事件。因此,“要达到对负面现象的有效监督又不致产生负面效应,就必须平衡原则,以防批评报道的过大伤害”。[30] 因此大众传媒还须充分认清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

注释:[1] 孙应祥著《严复年谱》第89页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8月

[2] 梁启超《序》《庸言》创刊号1912年12月1日

[3]《饮冰室合集》文集第12册《京报增刊国文祝辞》

[4] 《远生遗著》卷一第84页《一年以来政局之真相》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84年

[5] 远生遗著》卷一第102页《本报之新生命》上海商务印书馆影印1984年

[6] 章太炎《却还内务部所定报律议》载《大共和报》1912年3月7日

[7] 所谓“竖三民”即《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

[8] 1921年12月23日申报欢迎格拉士莅馆时史量才的致词

[9]关于“喉舌论”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说法属中文翻译的偏差,相关论述见陈力丹著《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第308页开明出版社2002年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2)第8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11]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见《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一》

[12] 陈力丹著《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第80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13] 梁家禄等编《中国新闻业史》第476页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

[14] 胡耀邦《新闻工作的性质问题》1985年

[15] 江泽民《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1989年

[16] 《大公报》2003年10月24日

[17] 陈力丹著《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第90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18] 新华社北京1994年3月6日电

[19] 人民日报1994年9月27日报道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卷7)第523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21] 陈力丹著《马克思主义新闻学词典》第90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

[22] 雷跃捷著《新闻理论》247-250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

[23] 具体内容详见李长春在中央宣传思想文化部门负责人会议上的讲话

[24] 魏永征教授在2003年11月5日对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远程教学中所谈

[25] 杨品明著《新闻舆论监督》第6页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年

[26] 王雄著《新闻舆论研究》第204页新华出版社2002年

[27] 《焦点访谈栏目介绍》https://www.wendangku.net/doc/785047839.html,

[28] 丁柏铨著《新闻理论初探》316-322页新华出版社1999年

[29] 《新闻学新论》242-243页社科文献出版社1993年

新闻自由主义之中国特色

新闻自由主义之中国特色 摘要:新闻自由主义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变和发展,其内涵也在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然而自由主义决定于物质生产社会关系的发展水平,决定于人们认识和掌握新闻规律的水平,决定于新闻技术手段的发展水平。中国近代的历史中新闻自由主义在许多有识之士的实践中得到发展,他们借鉴西方的先进自由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并得到运用。中国的自由主义思潮萌芽于19世纪末,百年的发展使其在地位得到巩固,并且影响深远。中国的新闻自由主义首先在报业方面得到体现和发展,19世纪末,中国处于内忧外患和列强环伺的夹缝中,许多有识之士从西方船坚炮利的表象,深入到社会政治体制和人文形态的各个层面,从而萌生了效法西方,以改变国家愚蒙闭塞现状的设想。他们认为,要救亡图存,必须利用报刊传播讯息以开发民智,从而踏上富国强民之路,便由此开启了自由主义之路。在现代各种传播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新闻自由会得到更好的体现,中国特色新闻自由主义也会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新闻自由民间报业中国特色发展繁荣

一、中国的新闻自由主义思潮 1897年10月,严复在叙述《国闻报》缘起时说:“《国闻报》何为而设也?曰:将以求通焉耳。夫能这道有:一曰通上下之情;一曰通中外之故。”《国闻报》的栏目为:一、告白;二、上谕及制台辕门抄;三、路透电报;四、社会;五、地方新闻。它不仅刊载国内外时事,还经常发表社论,宣传变法维新,是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这一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冲破了清朝政府的层层限制,在海内外广泛开展办报活动。除了各类政府官报陆续出台,维新保皇派和民主革命派竞相办报鼓吹各自的理念,就连教会和外商投资创办的报刊也有一定的发展,不但促进了中国近代的自由主义思潮的萌芽,并涌现出一批自由主义报人。 王韬是近代中国倡导报刊言论自由的先驱者,同时也是首位将西方自由主义理论输入这个古老帝国的新型知识分子和自由报人。他撰写专文,系统阐述自由主义办报的思想,并且主张放宽言路、准许民间自由办报,认为这才是实现民族进步的根本。“报盛行而中国振兴矣”,寄予了他对国家民族自强的殷切期望;同时,他在社论中屡屡抨击极权政治、宣传人权观念,首创“文人论政”的传统。所谓“文人论政”,指的是站在民间立场上,不依附任何党派,独立昂扬地运用自由的原则发表政见,针砭时弊。后来的办报者都秉承了这一优良传统。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这是中国报刊史上首家影响最大的民间报纸,在风格和编排方式上都受到英国《泰晤士

哈耶克自由主义之反思

哈耶克自由主义之反思 ——读《思想的谱系:顽固的右翼》有感 有人在读过《思想的谱系》一书之后,如此评价佩里·安德森,“其实他不是导游,而是一位风格鲜明的导演”。不得不说,这是一句非常贴切的比喻,安德森用他自己的眼睛和头脑给我们奉送上了一部异常精彩的思想大片。非常感谢袁银传老师能将如此一本宏伟巨著翻译成中文,令我们能够一窥作者的风采,并带来一场思想的风暴。惭愧的是,由于时间原因以及知识储备的有限,到现在为止并未完全将这样一本巨作完全消化完毕,但即便如此,目之所见已然足够彻底颠覆个人所曾经笃信的某些价值观念,而对哈耶克自由主义的反思即是其中一部分。 初识哈耶克是在本科的法理学的课堂上,当时老师隆重给我们推荐了邓正来教授所翻译的《法律、立法与自由》一书,并将之列为法科学生必读丛书之一。对于一个刚刚接触法律的学生而言,这样一本著作无疑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里面所阐述的自由的概念甚至在以后几年里都被我认为是作为法律人所必须坚持的信条。虽然随着后来知识储备的提升和阅读视野的扩展,我对哈耶克的理论本身也产生了某种程度的怀疑,感觉里面可能是有些问题的,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思想,直至我读到《思想的谱系》一书。应该说,相对于全书而言,作者在哈耶克上的着墨并不是很多,而且是把哈耶克与奥克肖特、施特劳斯、施米特放在一起给其冠以统一的称谓“顽固的右翼”。然而,正是通过将哈耶克的学说放在整个思想历史的洪流之中,并全面阐述了与其相同和相反立场的观点,从而使我对其有了更为全面而深刻的认识,我想正是因为哈耶克的“顽固”而导致了其思想的局限性。书中提到“对于这四位思想家各自学术观点的形成具有关键影响的共同经历是两次世界大战间歇期欧洲所出现的种种社会危机。在那些岁月里,经济混乱、工人革命、中产阶级反叛给既有秩序施加了巨大的压力,接着是正局链条上的某些最薄弱环节的崩溃。”因此,哈耶克的种种思想也是为了解决他所看到的种种问题而产生的,难免有历史的局限性,这与马克思主义的前瞻性是完全不同的。

新自由主义

当代西方政治思潮 【目录信息】 绪论 一、什么是政治思潮 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产生的时代背景 三、学习当代西方政治思潮的意义 [思考题] 第一章自由主义 第一节自由主义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现代自由主义的发展脉络 一、现代自由主义的概况 二、现代自由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当代自由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当代自由主义的主要流派 二、当代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和理论特征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对自由主义的评价 一、自由主义对中西方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自由主义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二章保守主义 第一节保守主义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保守主义的发展脉络 一、保守主义的概况 二、保守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保守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保守主义的主要流派 二、保守主义的基本主张和理论特征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对保守主义的评价 一、保守主义对中西方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保守主义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三章社会民主主义 第一节社会民主主义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脉络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概况 二、社会民主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社会民主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民主主义的主要流派 二、社会民主主义的基本主张和理论特征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民主主义的评价 一、社会民主主义对中西方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社会民主主义

[本章小结] [思考题] 第四章民族主义 第一节民族主义的理论渊源 第二节民族主义的发展脉络 一、民族主义的概况 二、民族主义的发展阶段 第三节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民族主义的主要流派 二、民族主义的基本主张和理论特征 第四节马克思主义对民族主义的评价 一、民族主义对中西方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如何认识民族主义 [本章小结] [思考题] …… 第五章法西斯主义 第六章西方马克思主义 第七章生态主义 第八章女权主久 第九章后现代主义 参考书目 主要学术词汇、代表人物中英文对照 谈当代思潮之二:新保守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关系 新保守主义最为鲜明的特征是反对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他们对新自由主义的国家干预理论和政策,以及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进行了猛烈批评,认为现在的政府负担已经过重,主张政府不要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让市场经济自己在那里运行。实际上,他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阐发了古典自由主义的一些原则。他们对自由竟争的市场经济十分崇拜,把它完美化了、神秘化了,认为人们只要服从、顺从这种非人力的市场经济力量的规则,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好处。 新保守主义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重要作用。新保守主义的出现,对英国、美国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这些国家纷纷采取以私有化、改革社会福利为主的一系列新保守主义的政策。其结果,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获得了新的发展。 新保守主义在理论上研究了一些重要问题:如机会平等和结果平等、自由与平等、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问题。在新保守主义看来,新自由主义注重了公平,但失去了自由和效率。它奉行的国家干预政策,力图调节人们收入的差距,得到结果平等,但反过来必然会危及机会平等和人们自由竟争的权利,影响生产效率

自由主义基本理念

自由主义基本理念 在现代政治哲学的基本概念中,大概没有比自由主义更显得带有歧义和引起争议的了。不同时代、不同派别对自由主义的理解差异很大,基本态度上的褒贬也大相径庭。可是,自由主义毕竟是现代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和倾向,无论差别和争议有多大,无论人们是赞扬还是拒斥,自由主义都是西方社会的一面思想旗帜。因此,了解、研究并把握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原则和结论,便是当代政治哲学研究的一项基本任务。 自由主义是一种基本的政治信念,一种哲学和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社会体制构建和政策取向。它还是一种宽容异己、兼容并包的生活方式。它把自由当作政府的基本方法和政策,社会的组织原则,以及个人与社区的生活方式。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价值诉求也是多元主义的。 在西方世界的自由主义、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这三种粗略划分的大的政治思潮中,自由主义本身的含混性、内部不同派别的分歧与争论可以说决不亚于另外两者。而自由主义在东西方社会所遭遇的误解,在不同国度、不同时期所受到的抨击批判甚至比其自身的内涵还要丰富多样,大概没有其他一种政治理念会像自由主义那样被扣上如此多的“帽子”或不当的标签。在中国大陆,自由主义曾经是革命队伍内部所斥责的不遵守纪律、自由散漫、自私自利、贪图小便宜的代名词,当然这与作为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相去甚远。尽管如此,自由主义在西方乃至当今世界仍然具有基本的理论内涵和大致的原则界限,与其他政治理念和思潮有着重要的区别。而这些区别不是无足轻重的,因为直接关系到基本的政治价值观、体制构建和取向,甚至也涉及当今社会每个公民的生活方式和前景。 自由取向的经济政策只是自由主义基本理念的一个具体结论,而自由主义的方法、基本信念的核心理念才是其最具生命力的成分。这就是它对现代世界个人与集体生活所持的基本立场。那么,可不可以在此简单总结一下自由主义的基本理念呢?也许可以总结出数十条自由主义的原则,而且不一定能够对这些原则给出统一的解释,不同派别的自由主义者在这些方面同样会有所分歧。但大致说来,我们可以从当代著名政治哲学家罗尔斯的论述中总结出自由主义的若干基本原则。一、自决原则:个人的生活只有在他们是自我决定的即自由选择的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二、最大限度的平等自由:国家应当保障每个人与他人的同等自由相容的最大的个人自由;三、多元主义:由于个人确实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有可能作出不同的选择,简言之,存在善的观念的多样性;四、中立性:从前三项原则可以推出,国家应当保持中立并且反对完美主义;五、善的原则:应当公平分配资源,以使所有人都有追求其自身善的观念的公平机会;六、正当对善的优先性:正义(正当)原则约束个人对其自身善的观念的追求。 另一位自由主义者斯皮兹(David Spitz)在临终前为自由派人士所写下的“信条”或许能更直观地反映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他说:自由主义者必须:(1)尊崇自由甚于其他价值,即使是超过平等及正义。(2)尊重“人”而不是尊重“财产”;但是不要忽视财产在促进人类福祉方面的积极作用。(3)勿信任权力,即使权力出自多数亦然。(4)不要相信权威。(5)要宽容。(6)坚信民主政治。(7)尊重真理与理性。(8)接受变迁的必然发生。(9)勿耻于妥协。(10)最重要的是保持批判精神。简言之,自由主义把自由价值置于其他价值之上,强调尊重人,不可轻信权力和权威,坚持宽容和民主政治,接受真理、理性和社会变迁,但也要学会妥协和保持批判精神。这些可谓自由主义之精华所在。

新闻传播学名词解释

新闻学——名词解释 1、全球化——某个场所发生的事物受到遥远地方发生的食物的制约和影响,或者反过来某个场所发生的食物对遥远地方发生的事物具有指向意义,此种关系将远隔两地的地区相互联结,并在全世界范围内不断加强这种关系。(吉登斯提出) 2、新闻专业主义——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新闻从业者必须持有的新闻职业精神或职业规范。 3、新新闻主义——主张运用文学创作的手法来写新闻。(指运用记者自己的感受和访问手法从人物的内心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观点,而不是依靠一般采集材料,提出老一类问题的手法,它把重点放在写作风格和描绘方面。 4、公共新闻理论——主张新闻媒介应积极介入与公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公共事务,由公众而非新闻从业者设置新闻报道的议程。 5、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主张“报刊是国家的公仆,任何时候它的主要内容都要对当权者负责”。 6、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就是新闻自由理论,主张社会的主体公民都享有言论和出版自由。 7、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主张报刊在享有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8、新新闻自由主义理论——是报刊的社会责任论对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所作的一种新的解释。它摒弃了“自由是一种自认权利”的先验论观点,强调自由的后验性或社会性,并主张新闻从业者所享有的自由即新闻自由既是一种道德权利,又是一种法律权利。 9、新闻理论范畴——它是对新闻现象进行理论思维时所使用的最基本的概念,它反映和表现出新闻现象最本质的特性,最根本的方面和最一般的关系。 10、“陆氏定义”(01、04考)——它是陆定一于1943年9月1日发表在《解放日报》的《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所提出来的新闻观念,即认为“新闻是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此观念在清除新闻理论中诸如“性质说”等唯心主义观点的同时,科学回答了“新闻是什么”的问题。 11、新闻——新闻就是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 12、新闻背景——指新闻事实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条件和动因,以及它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13、新闻事实(00、01考)——指被报道的新近发生的事实。 14、新闻真实——新闻完全符合现实中相对应的客观事实,也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所报道的内容与现实生活中新近发生的那件对应着的事实完全一致。 15、新闻真实性(98、00、05考)——指新闻具有的最基本的特性,即与现实中对应着的事实相符合的那种本质特性。 16、现象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外部形态上完全相符。 本质真实——指新闻事实与现实原型在内在本质上完全一致。 现实真实——指新闻事实真是再现了现实中新近发生的事实。 历史真实——指新闻事实的真实性为历史所肯定。 17、客观报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偏不倚、公正平衡地报道新闻事实,而不发表任何意见。 18、新闻客观性——指新闻事实在本质上是一种打上了传播者思想烙印的客观事实,但它不

谈哈耶克新经济自由主义

谈哈耶克新经济自由主 义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内容摘要:摘要:新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等观点,对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回顾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形成的过程,深入研究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及其贡献,对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进行了初步探讨。 摘要:新经济自由主义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等观点,对我国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回顾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形成的过程,深入研究了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观点及其贡献,对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缺陷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经济自由主义;哈耶克 新经济自由主义在20世界七十年代以后,在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的“滞胀”局面背景下,逐渐得到了经济界的重视,特别是1972年新经济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弗里德利希·冯·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标志着凯恩斯主义的彻底衰落,也标志着经济自由主义的复兴。新经济自由主义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古典和新古典学派的完全自由放任和完全排斥政府干预经济的主张,强调经济自由是以自由放任为主,以政府干预为辅。新经济自由主义论主张政府应从私人财产的单纯“守夜人”转换为经济自由的“裁判者”。它认可政府在一定限度内对经济的干预,承认经济自由不是无限度的自由,应受到法律的制约和保证。无独有偶,在这之后,中国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而大大深化。在这伟大变革的时代,为了增进我们对经济自由主义的洞见,我们在了解和认识当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时,不能不对20世纪最着名的自由主义者哈耶克的有关理论观点进行认真地了解和剖析,并通过他的理论认真检讨计划经济,就显得非常必要和饶有兴味。 一、哈耶克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简述 作为最彻底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哈耶克一生进行过两次扞卫经济自由主义的理论大论战和一次新经济自由主义复兴的运动。20世纪三十年代反对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经济学的大论战和反对市场社会主义的大论战,以及20世纪七十年代后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复兴运动。哈耶克出版过两本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影响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着作:《通往奴役之路》和《致命的自负》。前一本书是他坚决反对纳粹主义、极权主义和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通俗阐释,也是影响最大的“世纪之作”;而后一本书则是哈耶克毕生探求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收由之作”。在这本《致命的自负》中,哈耶克依然不改其“斗士本色”,将无法实现“口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新闻学概论》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8分) 1、报纸最早产生于( A ) A威尼斯 2、“意见自由市场”理论最早有(D )提出 D.弥尔顿 3、新闻与信息的关系是( D ) D.新闻是信息大家族中的特殊成员 4、新闻事业的指导性通常取决于新闻内容的( C) C.指向性 5.第一个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是( B ) B.约翰·弥尔顿 6.对于报纸批评,毛泽东曾提出( A ) A.“开、好、管”三字方针 7.新闻事业作用于社会的基本手段是( D ) D.传播新闻信息 8.新闻事业在社会结构中处于( D ) D.上层建筑层次 9、一般地说,公营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A ) A.社会化领导制 10、新闻立法是指(D ) 11、一般地说,国有性质的新闻媒介属于( B ) B. 政府领导制 12、.新闻的基本特性是( A ) A.新鲜、真实、.迅速及时 13.“全党办报,群众办报”主张的提出者是( D ) D.毛泽东 14.新闻资产所有者掌握新闻传媒生存权、发展权和经营权的控制行为是( D ) D.行政控制行为 15、新闻的本源是( B ) B.先有事实,后有新闻。 16、世界上第一个通讯社是( A )。 A. 哈瓦斯社 17、新闻体制的核心是( C ) C. 新闻媒介的所有制性质 18、新闻选择有三个环节,除采访、编辑之处,另一个是( A ) A.写作 19、马克思、恩格斯所共同创办的无产阶级报纸是( C ) C.新莱茵报

20、社会主义国家,新闻舆论监督实质上是( C ) C.人民的监督 21、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六条首位的是( C )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大众传媒参与政治决策的方式除了沟通信息,还有( A ) A.影响舆论 23、在新闻传播的三要素中,除了事实和新闻接受者之外。另一个是( C ) C.新闻报道者 24、新闻反映社会生活的手段是( D ) D.忠实记录 25、新闻起源于人类社会的( B ) B.信息交往 26新闻价值的实质是( D ) D.对新闻的本质及其特征的量化把握 27、我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着作《中国报学史》的作者是( C ) C.戈公振 28、新闻价值是传播者选择事实和接受者选择新闻的( B ) B.客观标准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 1、传媒业经营活动的三大基本原则() A.普遍服务B.编营分离C.受众中心 2、对新闻媒介的社会控制的正规途径有() A.司法控制B.行政控制C.资本控制D.媒体的自律 3、新闻媒介受众的独有特征() A.广泛性B.混杂性D.隐蔽性 4、当前中国新闻改革四个鲜明的基本特点是() A.从自发走向自觉 B.从观念更新走向制度更新 C.从边缘突破走向中心突破 D.从增量改革走向盘活存量 5、新闻媒介所有制基本类型()。A.私营媒介B.公营媒介C.国营媒介 6、目前世界新闻学的主导理论有()。A.自由主义报刊理论B.发展新闻学C.社会责任论D.党报理论 7、新闻活动的渠道有()A. 亲身传播B. 大众传播D. 群体传播 8、西方新闻界对新闻媒介的效果,从心理学角度提出的理论有()A.魔弹论 B.选择性理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题: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宁艳梅 课标要求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服饰变迁和饮食变化的史实。 2.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的变化。 3.探讨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4.感受生活变化里的现代化进程。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教学过程: 一、考情分析 (一)考点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3年12考,05年全国II41题) 2、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3年0考) 3、大众传媒的发展(3年5考,主要以选择题呈现) (二)命题规律 1、重要考点的考查频率较高,主要集中于服饰、 剪辫、礼仪、妇女地位、报刊等。 2、本专题与现实热点的联系主要集中于社会时尚的变化,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时尚变化的规律。 二、复习策略 1.明确一个主题,认识四次变化。近现代的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处于巨变之中,这决定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主题就是“变”。伴随着中国近现代社会结构的四次巨变,中国近现代生活也发生四次变化。 2.把握两个视角。一是将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放到整个中国近现代的大背景下去学习;二是从社会生活角度来分析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演进。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 3.考纲解读:掌握三个内容。 (1)掌握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及其原因. (2)近代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步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知识梳理 ◆合作探究一:近代以来我国男女服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特征? (一)、衣(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⑴中国服饰的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⑵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①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流行开来。 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综合中西服装的特点,设计出的中山装大为流行,成为中国男子喜

新闻哲学观念论之自由主义传播

新闻哲学观念论之自由主义传播 作者:胡兴荣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研究中心更新时间:2009-10-13 17:16:53 16世纪下半叶到17世纪,是西方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奠基时代,近代英美自由主义传播理论起源于自由主义的社会哲学与民主哲学。古代的中国、希腊、罗马、埃及、中东以及美洲的印第安民族,都曾经产生过自由民主的思想。但更确切地说,现代自由主义的发展,直接来源于希伯来文化(Hebrew Culture)、希腊文化(Greek Culture)和英国文化(British Culture)。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为自由主义思想奠定了基础。启蒙运动的欧洲学者,提倡启迪蒙昧、普及文化,注重人类理性与个人自由,排斥宗教和国家权威,以实现世界各国的民主革命。当时,面对这一空前的挑战,传统观念的权威已经根本动摇,群众开始怀疑集权主义并且相信:人类可凭自身的能力去理解社会,不需要超自然力量的帮助,便可洞悉整个世界的体系,这种理解世界的方式,可进而发展为驾驭世界的方法。这次知识革命可谓“自由主义传播理论”的观念基础。19世纪到20世纪,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变化,使得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出现了多元化。 一、自由主义传播的源起 从社会起源上说,集权主义传播理论源自混沌主体性,这一情况催生了强制的新闻传播秩序与观念。而自由主义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传播理论的发生机制为分化主体性。主体分化,是指社会主体关系的变动。而所谓分化,不是分割、分裂,而是社会利益主体的结构复杂化和功能专门化。[1] 集权主义和自由主义作为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而存在,原因就在于二者的社会起源不同,即:混沌主体与分化主体的形态存在差异,这主要表现在分化的主体是异质化的,而混沌的主体恰好相反。分化的突出标志即为利益获得和价值实现在不同的主体之间发生质的差异。针对分化主体性理论,季燕京博士整理出新闻哲学需着重把握的三个要点,我们作如下阐述: 1.集权主义传播之所以会为自由主义传播所取代,是因为社会利益和信息交换方式发生了变革,归根结底则是同质主体向异质主体关系转化的结果。一旦同质主体关系完全转变为异质主体关系,集权主义传播就销声匿迹,社会进入自由主义传播阶段。此时的社会传播,不仅在对象领域、媒介手段、功能目标等方面呈现出价值多样化的态势,而且促进了新闻传播作为传播社会认识方式的独立功能的形成,这样,社会认识内容的丰富性和客观性才得以表现。 2.社会的不断分化形成了不同的主体形态。各个主体形态所呈现的利益行为方式和主体意识各不相同。集权主义所反映的主体意识是统治者的意志,强权统治是他们维护利益的行为方式。自由主义恰恰相反,每个人都是独立自由的个体,因此,自由、平等、公正和民主成为自由主义最突出的主体意识,维护社会利益、争取公众信任是政府生存的前提。这种状况的出现,主体分化功不可没。主体分化到一定程度便具备了社会利益平等交换的基本条件。而社会利益的平等交换为社会主体平等交换信息奠定了基础。正是这种平等交换信息关系的形成,促成了近、现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及自由主义传播思想

哈耶克和经济自由主义

经济学巨匠 哈耶克和经济自由主义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1899~1992) 一、哈耶克的生平及著作 弗里德里希·冯·哈耶克是现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和哲学家。1899年5月出生于奥匈帝国首都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父亲是一位医生兼植物学家,母亲是大学的公共法教授。受父亲的影响,哈耶克小时候对自然科学很感兴趣。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他在军队服役,战后进人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学,于1921年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在维也纳大学上学时,哈耶克受到奥国两位著名经济学家——维塞尔和米塞斯的影响,逐渐把研究方向转到经济理论上。 毕业后,他在米塞斯任主任的国际联盟奥地利赔偿委员会工作,主要是执行凡尔赛和约的金融条款。1923年,哈耶克获得维也纳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其后在纽约呆了一年多,主要研究美国的货币政策,1927年,他又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和路德维格·冯·米塞斯合作成立了奥地利经济研究所并出任所长,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奥地利的经济政策大多是依据该所的报告制定的。1929年,哈耶克到维也纳大学任经济学讲师,讲授门格尔、庞巴维克、维塞尔及米塞斯的经济学说,这在当时的奥地利是获得学术成绩的第一步。在此期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著名的《货币理论和经济周期》,据此成功预测丁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1931年,哈耶克受伦敦经济学院莱昂内尔·罗宾的

邀请前去伦敦经济学院讲学。他的讲座在伦敦引起了极大轰动,讲课内容后来被编辑成《价格与生产》一书。 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哈耶克研究了纯经济科学的经济周期理论,提出了资本供应短缺的危机理论和消费过多的危机理论,认为危机和萧条是高涨阶段播下种子的必然结果,要阻止萧条的到来,惟一有效的办法是防止高涨的出现;稳定经济的惟一有效办法,就是免除任何人为的信用膨胀,让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其自动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神奇作用。 1931-1941年,哈耶克对其关于货币政策膨胀不合理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发展,认为膨胀的货币政策使投资者混淆了人为制造的需求和自然的市场需求,结果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使资金和资源都集中于生产力较弱的地区。对哈耶克提出的储蓄不足导致经济崩溃的货币理论和商业周期理论,凯恩斯针锋相对地提出了有效需求不足理论,以此来解释经济危机。从30年代开始,哈耶克和凯恩斯为此展开了长达50年的论战。 1941年后,哈耶克的研究转向社会哲学与当时盛行的社会主义与社会政策方向,1943年,他又获得伦敦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并被选为英国科学院院士,1944年,哈耶克出版了其经济自由主义的重要代表作一一《通向奴役之路》,社会反响非常强烈,人们对它毁誉参半。这本书也为反对社会主义的人们提供了一个理论武器,因而在短短数年中就在十二个国家翻译出版。有些人猜测这是哈耶克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真正原因,尽管授奖者肯定的足他在货币和经济波动理论方面的贡献,1950-1962年,哈耶克受聘担任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社会与道德科学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哲学方面的研究。1962年,他又受聘去德国弗莱堡大学任教。1974年,哈耶克和瑞典经济学家缪尔达尔(Myrdal)一起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理由是"对不同经济制度功能效率的分析,是他对较广意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是为了确立、维护和发展新闻自由所作的理论探索,力图以理论形式来阐述、论证新闻自由的合理性、必然性。 简介 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国家新闻传播的理论基础。它认为人是有道德、有理性的人,它倾向于追求真理,服从真理。报纸的作用,就是为人民接近真理创造条件,新闻自由不可侵犯,最好的政府是不干涉报纸的政府。这条观点,在20 世纪以前,几乎是神圣不可动摇的。 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给予为社会责任理论所取代。 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 自由主义理论是一种哲学原理的发展,是人民思想意识的体现,同样是一种社会的和政治的制度,自由主义理论的发展程度客观的反映了一个国家人民的意识形态,国民的整体素质,极其经济文化的发展程度。自由主义理论其实同报刊、电视台、广播、杂志等样通讯传媒工具的功能、地位极其理论原理是一样的,是一种哲学理论的发展,它为报刊所在的社会和政治结构提供了基础,作为一种社会的和政治的制度,逐渐形成一种固定的体系,各种机构都在它的轨道范围内活动。 报刊自由主义理论同样存在种种弊端。任何新闻自由都具有一定的阶级性,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的新闻自由,任何新闻自由都代表了一定阶级的阶级立场和阶级利益,西方报刊注意也不例外,它是与资本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制度所保证的并不是全体成员的利益,而是私有资本的利益,因此该理论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欺瞒性。 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新闻自由,各国的新闻媒体都受到政府资本以及基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影响和制约,从而使本国的新闻报道呈现出“不自由”的一面,西方报刊自由主义认为报刊可以完全独立于政府而存在,这一理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空想性。 美国是最标榜新闻自由的,声称新闻记者是公正的社会“法官”媒体不受限制且报道客观、公正,但是美国对新闻媒体的所有权,经营管理权,新闻内容,记者活动范围,新闻的社会影响等都有严格明确的限制。在美国存在着这样的一种现象:报纸和广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攻击政府甚至谩骂总统,但从来不可能发现报纸、广播谩骂,攻击财团的现象,这是因为广告收入是西方报刊主义的经济来源,有些甚至是全部来源一批大的企业成为广告最稳定的来源,从而也成为任何报刊的经济支柱。一旦得罪大企业,大企业随时已撤销广告相威胁。在利润支配下的报刊仅仅大企业的老板才能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意愿。 现今的新闻从不择手段的相互攻击到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从漫无边际的谎言到煽动战争狂热····新闻似乎正在走向扭曲的“商品化”道路,这似乎也在验证着传媒大王默多克的一

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社会思潮的剖析和思考

2009年3月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r.2009第21卷第2期Journal of Chongqing U niversity of Posts and T elecommunications(Social Science)V ol.21 No.2 关于当前影响我国的四种 社会思潮的剖析和思考3 靳辉明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北京100732) 摘 要: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说明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同时,西方价值观和各种思潮乘虚而入,就目前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新自由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普世价值观等西方社会思潮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并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研究这些思潮,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社会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8268(2009)022******* 一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正如我们在改革之初所预期的那样,国民经济发展了,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我国在30年里取得的辉煌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刚刚结束的第29届奥运会就是一个充分的体现,最近我国又成功发射了“神七”飞船,更显示了我们的力量。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我们应该很好地总结30年取得的宝贵经验和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经验和问题。我们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几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应该从理论上来总结这些经验,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规律的认识。把以往的经验教训作为我们继续前进的基础,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过程中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发展问题是世界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自工业革命200多年以来,世界有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上世纪70年代初,一些西方学者发表了多篇文章探讨这些问题,罗马俱乐部还提出了“增长的极限”,即这种发展已 ? 1 ? 3收稿日期:2008212216 作者简介:靳辉明(19342),男,山西侯马市人,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委员、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政治学科召集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评审组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科副组长,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权研究会常务理事。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和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以及当代社会思潮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最新《新闻学概论》整理版

绪论1956年《报刊的四种理论》(施拉姆等著)把世界不同历史时期的新闻体制及其相对应的新闻思想,归结为:集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共产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指导新闻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闻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中的新闻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坚持与发展。 运用新闻理论,观察新闻报道、新闻改革、业界动态、媒体转型…… 例如:分析新闻报道(单篇报道、系列报道、同题报道等),分析媒体事件(限娱令等)…… 第一章新闻本源 第一节新闻的起源:人类的信息需求 第二节新闻的本源:事实 新闻事实——经过选择的事实 如何选择事实?21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务实派定义: 1.“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 2.“新闻”建立在三个“W”基础上,即“Women(女人)”、“Wampum(金钱)”、“Wrongdoing(坏事)” 3.“凡是让女人喊一声‘啊呀,我的天哪’的东西,就是新闻。” “最坏的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这是大众化报纸(便士报)兴起时期,一些资产阶级报人根据他们的经验对新闻所作的解释。 务实派新闻定义的特点:注重新闻内容的新奇、异常、变态、刺激、色情。

务实派的定义具体形象,但比较随意,不科学 理论派定义 1.强调事实 范长江:“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 2.强调活动(结果) 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3.强调手段——手段说的是新闻的功能而不是新闻本身。 甘惜分:新闻是报道或评论最新的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新闻是手段,即意味着新闻媒体是工具.(1980) 4.强调信息 如:新闻是经报道的新近事实的信息。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新闻的本质是信息。 “新闻是公开传播的新近事实的信息。”——这个定义包含了新闻“真实、新鲜、公开”的特征。 信息源于事实,又不是事实本身,事实本身无法传布,只有变成信息才能传布。 新闻的定义 请比较几则新闻定义,谈谈你对它们的看法。 (目前古今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很多,可以首先对定义的整体情况有个基本了解,然后选择有代表性的定义,进行详尽的分析,包括定义的渊源、辨析、对实践的作用等。) 除了陆定一的新闻定义,中外关于新闻的定义有很多,如“事实说”、“报说”、“功能说”、“信息说”、等。首先,它们都肯定了事实的重要性;其次,它们都强调新闻要新,事实要近,陈年旧事不能成为新闻。这些定义是人们对新闻长期进行研究取得的成果,有助于拓宽人们的研究视野,深化对新闻的认识。 西方国家还有一些形形色色的新闻“定义”,如“性质说”与“兴趣说”,们片面强调事实的个别特征,迎合受众的某种需求,诱导人们把注意力放在金钱、色情、暴力、怪异、刺激等消极现象上,其荒谬性和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新闻的五要素(5W) 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因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之研究:方法与立场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之研究:方法与立场 (一)《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一书,最近由北京三联书店出版,这是邓正来先生潜心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结晶。邓先生是著名的哈耶克政治哲学和法哲学著述的中文译者,他翻译出版了哈耶克相关领域的主要著作《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哈耶克论文集》和《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凡两百万言,可谓工程浩大。近年来,学术界一大令人忧喜各半的现象便是对西学的快餐式译述,可邓先生当另眼相看,他是在选择以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为自己研究对象之后,才着手进行艰苦的翻译工作的,他因此而称自己的译事为研究性翻译作业。在翻译工作的进行中,他研读了哈耶克的绝大多数论著和一些被公认为重要的研究哈耶克思想的二手西方文献,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八篇专门性研究的长文:“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研究”、“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知与无知的知识观:哈耶克社会理论的再研究”、“法律与立法的二元观:哈耶克法律理论的研究”、“普通法法治国的建构:哈耶克法律理论的再研究”、“普通法法治国的建构过程:哈耶克法律理论研究的补论”、“‘社会正义’的拟人化谬误及其危害:哈耶克正义理论的研究”以及“关于哈耶克理论脉络的若干评注”;加上另外与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相关的三篇评论性文字,共计十一篇文章,构成为这部论文集的主体。 邓先生说:“这部论文集是我在近八年中做的一些作业,而我之所以把它们称作‘作业’,主要是为了表达这样两个意思:第一,研究

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并不是我研究的目的,而毋宁是我为了对哈耶克这一脉理论中所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或开放出来的问题进行检讨和批判而做的前提性准备工作;或者说,我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实是为了更妥切地认识和理解人类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第二,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只是西方论者认识和解释人类社会秩序理论脉络中的一个重要脉络而已,而这在根本上意味着我的作业尚未完成;因此,我还必须继续对其他阐释和认识人类社会秩序及其制度的重要理论脉络进行研究和分析。” 由此可见,在邓先生的治学历程中,对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研究并不是一个“给定”的课题,而是基于自己所关注的学术问题而主动选择的结果。因此,他不属于跟风式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之列,尽管“哈耶克有关自由市场的思想或许因为与当下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或社会转型的推进有着某种‘经验性’的关联而在当下的中国学术界重新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我着手研究哈耶克自由主义的那几年,却是他的影响在中国学术界大大减退的年代,一些论者甚至宣称哈耶克的自由主义对中国已失去了意义。” 这从根本上说既超越了学术对经验性问题的功利主义态度,也摆脱了学术对政治意识形态的依附性地位。也只有如此,才可能坚持学术研究的独立性立场,最终守护人类知识所应当具有的批判性力量与资格,而这恰恰是邓先生高度自觉并身体力行的追求目标。邓先生之所以说自己的“作业”“尚未完成”,无非是要表明他对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的重视,并不是出于对哈耶克思想和学说的全面接受或赞同,而在于他认为哈耶克向自己展示了知识的另一种可能形态及其在社会秩序形成过程所

《传媒的四种理论》经典笔记

《传媒的四种理论》专题笔记 韦尔伯·施拉姆、弗雷德·赛伯特和奥多·彼德森三位学者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主要分五个部分,即绪论、报刊的集权主义理论、报刊的自由主义理论、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报刊的苏联共产主义理论。它分析了报刊的四种理论的具体内涵、理论来源、基本原则和基本措施等方面的内容,并采用比较的研究方法着重分析四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 本书考研复习建议(非常重要) 该书是传播学中的经典之作,也是南开传播学考研中传播学实务要考的书目,是考试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这本书一般会考一个大题,如简答题或者论述题(很可能是论述题)。建议可着重从两方面去复习: 1.一定要熟悉弄清四种理论的产生背景,理论假设,基本观点,对其评价,如何解决这5方面。尤其是集权主义报刊理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社会责任报刊理论这三种理论。考试可以直接出题考察某一理论,也可以结合新闻事件间接考察这些理论。例如10年考研在实务一科中考察到一道论述题和简答题:试述西方自由主义传播理论中有关大众传播的地位和功能的论述,并以2008年中国国内重大新闻的报道及政府相应举措为例,谈谈这些论述对中国传媒工作的借鉴意义;再比如:美国的新闻自由委员会提出的社会对传媒行为的要求有哪些? 2.因为本书是开新闻传播学中比较新闻学先河的论著,所以弄清楚四种理论之间的相互区别和联系,对其进行相互比较也尤为重要。 当然也不排除考试会涉及填空题,比如10年曾考,威权主义理论认为,控制媒体的三种方法是什么?所以,复习的时候对书中重要的话,概念性,陈述性的语句也要留心。比如,了解各种不同传媒制度以及各种制度之间的联系所基于的基本假设有:人的本质,社会和国家的本质,人与国家的关系,知识和真理的本质

新闻学概论笔记

新闻学概论 1世界各国新闻主导理论:社会责任论论(20c40),自由主义报刊理论2新闻活动的渠道a亲身传播:言语,文字,体态语言,信号传播 b大众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 C群体传播 3新闻的基本特点:真实,新鲜。 4新闻的本源;事实是第一性,新闻是第二性。(变动产生新闻) 5新闻要素:新闻主角 ;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弄清事实要点,抓住新闻重点) 6新闻在本质上是一种信息。 7信息的特点:共享性或使用不灭性;扩缩性;组合性;信息运用多角度性,相对性。 8新闻与宣传的关系:新闻传播信息,宣传传播观念。 出发点不同:受众的需要;宣传者的需要。 归宿点不同: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图;理解,接受,支持它。 传播方式不同:不重复;重复 传播要求不同: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定性准确,观点和材料的统一。 9新闻与舆论 A舆论的特点:公开性(公开讨论中形成;公开表达以实施干预。) 公共性(体现在舆论指向的公共性和作用目标的公共性。 急迫性(近在眼前,迫切需要结决的问题。) 广泛性(存在范围的广泛性和影现的广泛性) 评价性(是意见,不是一般的客观陈述) B舆论的社会功能:1对国家政权,政府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决策过程,执行过程,结果;执行人物)2对公众行为的鼓舞或约束。3舆论虽然是公众集中意志倾向表达,但由于公众认识水平等身条件的限制外在客观条件的制约,这种集中立场并非在任何时候都是正确的。舆论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作用是正负双向存在高低之分,好坏之别。衡量舆论质量的标准是舆论作用于社会实践的后果,包括直接与间接,长期与短期结果。 10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1反应并代表舆论(公众论坛,公众代言人,舆论的载体,舆论主体。2引发舆论3引导舆论(通过信息流,构筑现代信息环境,作用于人们的认识,引导舆论,人们眼中的现实是媒介有意或无意的营造出来的媒介现实,是媒体拟态环境;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意见表达引导公众意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