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古代汉语上 笔记

古代汉语上 笔记

古代汉语上 笔记
古代汉语上 笔记

古代汉语(上)笔记

1、十三经:诗、书、礼、易、春秋、论语、孟子、孝经、尔雅

礼: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3、★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书面语。

4、查检字音和字义

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1)按音序排列(2)按部首和笔画排列即所谓的部首检字法,部首检字法的创立人:许慎《说文解字》共540个部首(3)按号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各有利弊p65

《新华字典》一部现代汉语字典收字一万个以上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记录普通话语汇的中型词典,他反映了解放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的成果。收一万多单字,注音比较准确,释义比较精当,并收了一些古字古义。

★《康熙字典》成书于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收字四万七千个,按部首排列,全书共214个部首,这些部首又以笔画为序,分别归入用12地支标分的12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卷。

注音法:

(1)反切法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和声调,合成被注字的音。“毛,莫袍切”

(2)直音法用同音字来注音。

(3)叶音法应当否定的注音法,为了押韵临时改变读音

5、检查虚词和特殊词语

(1)《助词辨略》清刘淇著共收虚字四百七十多个

(2)《经传释词》清王引之(字伯申,号曼卿)著

(3)《词诠》近人杨树达编,出版于192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附有部首目录。

(4)1999年出版的《古代汉语虚词词典》

以下资料与上多为重复,仅作为补充或参考

(1)《康熙字典》

古代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奉康熙皇帝令编写,成书于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收录汉字四万七千多个。

体例:

用二百一十四个部首编排汉字,部首以笔画为序。

将各部首分别归入以十二地支命名的十二集中,每集又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先注音,后释义,各义之下一般引古书为证。

不足:错误较多。

王引之《字典考证》。

(2)《汉语大字典》

目前收录汉字最多的字典,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编成,收录汉字56000个左右。

字形:反映字形演变过程,列出有代表性的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形体。

字音:用汉语拼音注音,并收录中古的反切,还标明上古的韵部等。

字义:释义详尽,并收有语言例证。

2.查词语典故《辞源》、《辞海》

(1)体例:

部首法排列汉字,分为二百一十四个部首。

先解释单字的含义,再收释以该字起首的复音词语或词组等。

复音词语或词组按字数由少到多排列,同字数的按第二、三的笔画数从少到多排列。

(2)修订:1958年修订。

《辞海》综合性的工具书。

《辞源》研读古籍的专用工具书。

3.查虚词和特殊词语

(1)《助字辨略》清刘淇著,1711年出版。

体例:按四声分卷,依韵排列。

内容:取材从先秦到元代,内容包括经传、诸子、史书、小说等。

缺点:对虚词的分类标准不统一,内部体例欠严密。

(2)《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1819年出版。

体例:按古声母排列,共分为十卷。

内容:以经传的虚词为主,以子书与其他书的材料为辅,东汉以后的一概不录。

缺点:收字太少。

(3)《词诠》杨树达著,1928年出版。

体例:按注音字母顺序排列。解释虚词是先标明词类,然后释义,再列举例句。

缺点:分类过于琐细。

(4)《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著,1953年出版。

内容:主要是研究唐、宋、元、明诗词曲中习用的特殊词语。

体例:每条先诗后词再曲。

实践:提供这几种主要的工具书,让学生熟悉它们的内容与体例。

6、树:种植v. 字: “字”的甲骨文,会意兼形声。

从宀(mián)从子,子亦声。在屋内生孩子。

本义:生孩子

娃:漂亮的女子,羅:捕鸟兽的网

牙齿:牙,在古代牙和齿不同意义的两个字,有牙医和齿医之分。现在大多通用,并以牙通称牙齿。牙的本意指口腔后部的槽牙,齿的本义指门牙。

虫:会意。汉字部首之一,从“虫”的字多与昆虫、蛇等有关。按:“虫”

甲骨文字形象蛇形,本读huǐ,即虺,是一种毒蛇。后为“虫”的简体。本义:昆虫的通称。虫,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饥、饿:二者程度不同 孩(咳):形声,从子,亥声。本义:小儿笑

会意。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本义:盗窃,偷东西

涎:形声。从水,延声。本义:唾沫,口水 向:朝北的窗户 二、“六书”与汉字的形体构造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采用了许慎的细目,班固的次第

其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均为造字之法,而转注和假借都是用字之法。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

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 象形

“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用简单的线条描摹客观事物的形状,使人一看就能把字形与具体事物联系起来,知道它所代表的事物。

人 (甲骨文) 月 (金文)

整体象形:

鸟 鱼 鹿 车

局部象形:

羊牛竹

衬托象形:

衬托象形。是在独体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描绘事物形象的笔画,构成新字。如:果,《说文》:“象果形在木之上。”小篆作,上为果形,下为木,不加木不知上指何物,木起衬托作用。再看眉,眉的形体有(拾一四?三)、(《说文》),上象眉毛形,下为目,目起衬托作用。,《说文》:“口象形。”上为(hǎn),本象石岸之形;下象石形;上面起衬托作用。因,,内为人形,外为席子之形,表示人睡的工具,本指草席。人借助席子睡觉,故引申为凭借,依靠。

果眉

舌,甲骨文(蛇信子,像蛇的味觉器官)(口,口腔),表示口腔内的

辨味器官。有的甲骨文在“蛇信子”上加上两点指事符号,表示饮食或说话时喷溅的唾沫。造字本义:蛇信子,连接于口腔下端的器官,用于辨味、感知环

境。金文承续甲骨文字形。篆文将甲骨文的舌状写成“干”。隶书将篆

文的写成。

尾,甲骨文

●指事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会意

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他们的意义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来。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这种造字法叫会意。

异体会意字

“武”,从戈从止。止是趾本字,戈下有脚,表示人拿着武器走,有征伐或显示武力的意思。

同体会意字。

从步

鬥,甲骨文(一个人出手向右)(一个人出手向左),像两人向对方出手、,相互搏击,打在一起。

●形声

属于“合体造字法”。形声字由两部份组成:形旁(又称“义符”)和声旁(又称“音符”)。形旁是指示字的意思或类属,声旁则表示字的相同或相近发音。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旁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篮”字形旁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旁是“监”,表示它的发音与“监”字相近;“齿”字的下方是形旁,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相近读。

亦声:有的文字学家把某些字看成会意字,而其中一个偏旁又代表这个字的读音,实际上是认作会意兼形声。忘,从心从亡,亡亦声。

省声:指汉字形声字的声符为某字的省略。省声的说法出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许慎分析文字结构, 凡形声字的声旁很明显的都注为“从某某声”。例如郊,“从邑交声”;超,“从走召声”。但是有些字的声旁的笔画并不完备,许慎根据当时的字音推断某声旁是某一个字之省略,注出“从某某省声”。如:

鬲部融,从鬲,虫省声。生部产,从生,彦省声。

省形:指汉字形声字的形符在形体结构上笔画有所省略。

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许慎说:“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所谓“建类一首”,就是指同一个部首;“同意相受”就是指几个部首相同的同意字可以互相解释。例如“老”字和“考”字,就是一对转注字,它们都属“老部”(所谓建类一首)许慎对“老”字的解释是“老、考也”,“考、老也”(所谓同意相受)

转注字有三个条件:两字同一部首、二字声音相近、可以互相解释。

历来各家对转注的解说不一

(1)形转说——认为转注即字形转向的方位不同。

唐人裴务齐《切韵·序》:“考字左回,老字右转。”

宋人戴侗《六书故》:“何谓转注?因文而转注之,侧山谓阜,反人为匕……之类是也。”

山阜比从

《说文》:比,密也。二人为从,反从为比。

(2)部首说——认为转注字即同一个部首内的字。

徐锴《说文系传》:“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谓老之别名有耆(qí),有耋(dié),有寿(壽),有耄(mào),……诸字皆取类于老,则皆从老。”

示——神、祠、祭、祀、祝

(3)多音说——认为多音字就是转注字。

明人萧楚:“转其声而读,是转注也。”

明人程端礼:“敦有七音,辟有十一音,皆转注之极也”

(4)音转说——认为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可以相互解释的字是转注字。

章太炎《转注假借说》:“‘类’即声类,不谓五百四十部也;‘首’谓声首,不谓‘凡某之属皆从某也’。”“以文字代语言,各循其声。方言有殊,各义一也。其音或双声相转,或叠韵相迤,则更制一字,此所谓转注也。”

(5)多义说——认为多义字的相通意义间相互注释为转注。

明人赵古则《六书本义》:“如恶本善恶,以其恶也,则可恶,故转为憎恶之恶。”

王伯熙《六书第三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的观点:

词在发展中,或演变出新的意义与词性,或分化出新的读音等,人们改造旧字形再造新字,就是转注造字法。

解——懈田——佃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这是争论了一千多年的老问题,对转注的不同解释非常多,几乎所有的可能想到的解释都已经有人提出过了。在今天要想确定许慎或创立六书说者的原意,恐怕是不可能的。”

又:“我们应该把转注问题看作文字学史上已经过时的一个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再去为它花费精力。

假借

《说文·叙》:“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一)许慎所谓的假借与通假不同

古人记录某词时,没按用字规范写本字,而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用字现象叫“通假”。由于本字与借字音同或音近的音是古音,所以又称“古音通假”。该用而没用的字叫“本字”,用来代替本字的字叫“通假字”。

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汤问》)

惠:通“慧”。

已而畔约,击我南郡。(《史记·秦始皇本纪》)

畔:通“叛”。

通假是用字时有本字而不用,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假借是造字时无法造本字,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相同:

原理相同,都是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

差异:

(1)基础不同:通假有本字,而假借一般无本字。

(2)原因不同:通假是因为没有遵守记词规范而

借字;假借是因为造字困难而借字。

(3)方式不同:通假是临时借用,而假借一般是

永久借用。

(4)效果不同:通假会妨碍阅读理解,而假借不

会妨碍阅读理解。

《说文》:“难,鸟也。”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说文》:“填,塞也。”

《荀子·君道》:“填抚百姓。”

(二)假借是不是造字法

创造新面目的汉字书写形体——不是造字法

为有声的词制定记录的符号——是造字法

写词说:

王梦华《古汉字的写词法与造字法》:“创制相应的书写形式把语言中的词表现在书面上的方法叫写词法。”(《东北师大学报》1987年第4期)

(三)“令”“长”是不是假借字

戴侗《六书故》:“(令)本为号令、命令之令,令之则令。……(长)本为长短之长,自穉而浸高则为长……。两者皆有本义而生,所谓引而申之,触类而长之,非假也。”

“六书”之外的造字理论

1.“四体二用”说

王筠《说文释例·六书总论》:“指事、象形、会意、形声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戴震《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大致造字之始,无所凭依。宇宙间‘事’与‘形’两大端而已。指其事之实曰指事,一、二、上、下是也;象其形之大体曰象形,日、月、水、火是也。文字既立,则声寄于字,而字有可调之声;意寄于字,而字有可通之意;是又文字之两大端也。因而博衍之,取乎声谐曰谐声;声不谐而合其意曰会意;四者,字之体止此矣。”

积极意义:注意到了“六书”前四种与后两种的不同。

缺陷:第一,仅仅是修正、完善“六书”。

第二,将假借排斥在造字法之外。

2.“三书”说

(1)唐兰“三书”——象形文字、象意文字、形声文字

《古文字学导论》(1935)、《中国文字学》(1949)

●象形文字

1.定义:画出一个物件,或一些惯用记号叫人一看就能认识是什么的字是象形字。

画物件画记号

舟虎三上

2.象形文字的三大特点:

一定在本名以外不含别的含义

一定是独体

一定是名字

豕逐人大我

●象意文字

通过描画物象来表达复杂和深层含义的文字。其特点是“不能一看就明了,而是要人去想”。

涉臣左

●形声文字裁闽视往

唐兰《中国文字学》:“象形、象意、形声,叫做三书。足以范围一切中国文字。不归于形,必归于意,不归于意,必归于声。形、意、声是文字的三方面,我们用三书来分类,就不容许再有混淆不清的地方。”

积极意义:第一次打破了“六书”框子;概括了更多的汉字。

缺陷:第一,认为汉字有形音义就一定有三种造字法。

第二,将假借排斥在造字法之外。

(2)陈梦家“三书”——象形、假借、形声1956年出版《殷墟卜辞综述》形声文字

①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

→雞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戏弄捆绑的奴隶。奚,早期甲骨文是象

形字,像头顶有冠的大型飞禽。晚基甲骨文写成会义字,(奚,捆绑并戏弄)(有冠的大鸟),造字本义:古人从林野抓捕后用绳子系爪驯养在家的飞禽,高冠长尾、形似孔雀。金

文突出了爪和长尾形象。籀文、篆文承续甲骨文字形。俗体楷书用“又”(抓)代替笔画复杂的“奚”。

→閗

②把表意字的一部分改为音符

→囿《説文解字》:囿,苑有垣也。从囗,有聲。一曰禽獸曰囿。,籀文囿。

→羞甲骨文(羊)(又,抓),像一个人手持羊头的样子。造字本义:谦恭进献烤羊。“羞”的“谦恭进献”本义消失后,篆文再加“食”另造“馐”代替。

②在已有文字上加注义符

→腰→蛇

④改换形声字的偏旁

振→赈说→悦

辰,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振”的本字,表示振作。赈,篆文(贝,钱财)(辰,使振作),造字本义:用钱财救助贫困者。

悦,篆文(心,愉)(兑,“说”的省略),表示说话投机,说到心坎上。造字本义:因为谈话

相投机而开心、喜乐。隶书将篆文的“心”写成。

(3)裘锡圭“三书”——表意文字、形声文字、假借文字1988年出版《文字学概要》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我们认为陈氏的三书说基本上是合理的,只是象形应该改为表意(指用意符造字)。这样才能使汉字里所有的表意字在三书说里都有它们的位置。

表意文字

①抽象字二三凸凹

②象物字

③指示字亦

④象物式的象事字大右

⑤会意字宿取(耳朵)(用手抓),造字本义:割下死敌的

耳朵,以示战功。我安

⑥变体字屰是“逆”的本字。“屰”是特殊指事字,甲骨文字形像一个头朝下的人,表示一个人朝与自己相反的方向前进。当“屰”作为单纯字件后,甲骨文再加“止”加造“逆”代替,或加“彳”(行进),晚期甲骨文加“辵”(行进),造字本义:一来一去,方向交错而行。金文、篆文

承续晚期甲骨文字形。隶书将篆文的“辵”写成。

假借文字

①无本字的假借文字

其耳夫

②本字后造的假借文字

蚤→早胃→谓

胃,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拟声词“喂”的省略,表示叫唤声。谓,金文(言,叫唤)(胃,即“喂”),造字本义:叫唤,称呼。

②有本字的假借文字

艸→草毬→球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三书说把汉字分成表意字、假借字、形声字三类。表意字使用意符,也可称为意符字。假借字使用音符,也可称为表音字或音符字。形声字同时使用意符和音符,也可称为半表意半表音字或意符音符字。这样分类,眉目清楚,合乎逻辑,比六书说要好得多。”

新六书理论

我们以裘锡圭先生构建的三书系统作为基础而作一些局部调整……将汉字结构类型分为六类:象形、指事、象事、会意、形声、变体。……这六类正好也合“六书”,为了区别传统的六书,姑且称之为“新六书”吧。(詹鄞鑫《汉字说略》)

象形字相当于传统六书中的象形字,其特点是字形跟它所表示的物体的外形相像。

指事字象形符号上加比较抽象的指示符号来表现字义。

象事字有象形字的外表形式,而其表意性质则与会意字相近。

会意字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字符号来表示一个跟这些构字符号本身的意义都不相同的意义。

形声字由一个形符和一个声符构成(也有个别由两个形符构成的)。

变体字用改变某个字的字形的方法来表意。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约58年—约147年)著。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写成初稿,到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许慎在病中遣其子许冲才将此书献给朝廷。

《说文解字》中的“文”“字”含义:独体的称“文”,合体的称“字”

解释:

“文”是指独体字,如:日、水、火、人、木、女、大、壶、豆等等,这些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被称作“文”--“依类象形谓之文”,“独体字”大约有三百多个。

由于独体字数量较少,满足不了人们书面表达和记载的需要。于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文)结合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符号,这个新的符号或是两个独体字(文)的意义的相加,或一形一声相辅相成,形成“字”。“字”所表达的是:房子里面诞生了一个新的生命“子”,“字”的本意就是生孩子,又引申为男女结合,女子出嫁等。如“待字闺中”指女子成年在自己的闺房之中,等待许嫁。《说文解字》把合体符号(会意、形声)称作“字”--“形声相益谓之字”。

文和字原本是各有各的意义,独体叫“文”,合体叫“字”。而且“文”的结体方式叫“间架”,合体字的结体方式叫“结构”。

地位:这是我国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意的字书。

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说解十三万三千四百四十一字。首创部首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五百四十个部首。将所收字按五百四十部排列,同部首的字排在一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五百四十个部首的排列顺序是“据形系联”,即大致以部首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示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这就是段玉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文解字》体例

用540个部首编排汉字,每字先列小篆字体再解说本意再分析结构。

气:云气也。象形。凡气之属皆从气。

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凡男之属皆从男。

诛:讨也。从言朱声。

奉:承也。从手廾,丰声。

《说文》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首列小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后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部分字还用“读若”这一术语注出读音。《说文》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而不涉及引伸义,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例如:

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凡又之属皆从又。

《说文》贡献

A.收录小篆等古文字形体,为文字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B.首创部首检字法,为中文工具书的编撰开创了一种体例。

C.第一次全面研究汉字的本义,为汉字字义研究奠定了基础。

王力《中国语言学史》

《说文》每一个部首内部的字也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基本上做到以类相从的。

例如本部的次序,大致是先列木名,其次是列树木的各个部分,其次再列木制品。

3394、木部: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凡木之属皆从木。3395、木部:橘:果。出江南。从木矞声。

3396、木部:橙:橘属。从木登声。

3397、木部:柚:条也。似橙而酢。从木由声。《夏书》曰:“厥包橘柚。”

3398、木部:樝:果似棃而酢。从木虘声。

3399、木部:棃:果名。从木声。,古文利。

3400、木部:梬:枣也,似柹。从木甹声。

3401、木部:柿:赤实果。从木市声。

3402、木部:枏:梅也。从木冄声。

3403、木部:梅:枏也。可食。从木每声。

3404、木部:杏:果也。从木,可省声。

3405、木部:柰:果也。从木示声。

3406、木部:李:果也。从木子声。

3407、木部:桃:果也。从木兆声。

3408、木部:?:冬桃。从木敄声。读若髦。

……

在字义的解释上,许慎抓住字的本义,这是从根本上解决训诂的问题。

《说文》是上古汉语词汇的宝库

《说文》的研究

徐氏二兄弟

弟弟徐锴《说文系传》“小徐本”

哥哥徐铉《校订说文解字》“大徐本”

《说文》一书经过数百年的流传,特别是经过唐代李阳冰的主观窜改,讹误相当严重。南唐时徐锴做了一番整理工作,写成《说文解字系传》一书,世称“小徐本”。北宋时徐锴之兄徐铉奉诏对《说文解字》进行校理,增列了四百〇二个“新附字”,对部分字条作了简要的注释,同时依据《唐韵》给每个字加了反切,世称“大徐本”。现在通行的本子是大徐本,有中华书局一九六三年影印一篆一行本,书后附有部首检字和笔划检字表。

★说文四大家

清代校理研究《说文》学者人数最多,成就也最大。其中段玉裁、桂馥、王筠、朱骏声四人最为著名,世称《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江苏金坛人《说文解字注》

朱骏声江苏吴县人《说文通训定声》

桂馥山东曲阜人《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山东安丘人《说文解字句读》

段玉裁的主要著作是《说文解字注》。书成于嘉庆十二年(公元1807年),刊行于嘉庆二十年。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影印本,书后附有针对大徐本《说文解字》和《段注》的《说文解字四角号码通检》,极便检索。《段注》以大徐本为底本,对《说文》一书作了全面精细的校勘。其注注重阐明许书的体例、申说引伸义和假借义、推求形音义的互相关系以及辨析同义词。全书于每字之后都注明了其在上古的所属韵部,书后附有他的音韵学著作《六书音韵表》。

桂馥的主要著作是《说文解字义证》,今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影印本(附新编四角号码),中华书局一九八八年影印本,齐鲁书社一九八七年影印本。《义证》旨在为《说文》的说解做取证群书的工作,其主要特点是胪列群书资料以证明许书,不下主观断语。具体内容有二,一是引证群书资料证明许慎的说解,二是诠释每字的字义。所引的材料极为广博,包括经、史、子、集、传注、字书乃至钟鼎彝器铭文。

王筠的主要著作是《说文解字句读》和《说文释例》。《句读》成书于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今有上海古籍书店一九八三年影印本,中华书局一九八八年影印本。此书汇集段玉裁、桂馥、严可均等人及作者自己多年研究《说文》的成果而成,类似“集解”,旨在为初学者指示学习和研究《说文》的门径,故名“句读”。《说文释例》是一部专门探讨《说文》体例的专著,共分五十多个大的条目。成书于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今有中华书局一九八七年影印本。除《句读》和《释例》外,王筠还有一部《文字蒙求》,编成于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全书从《说文》中选取常用字二千〇三十六个,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分卷编成,注释简明,是学习《说文》的入门书。今有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影印本。

朱骏声研究《说文》的主要著作是《说文通训定声》,书成于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今有武汉市古籍书店一九八三年影印本和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影印本,均附有笔划索引。

《定声》全书收字一万七千二百四十个,除《说文》原有字外,增收七千多字。在编排上,该书打破了《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以形统字的格局,而代之以以声统字。全书确定一千一百三十七个基本声符作为字音之“母”以统率所有的字,称之为“声母”,同时又将这一千一百三十七个“声母”分隶于朱氏自定的古韵十八部,这就是所谓“定声”。书中对每个字的说解,分为本训、转注、假借、别义、声训、古韵、转音等项。其中“本训”部分首列许慎《说文解字》原文,然后引例加以疏通证明,这就是所谓“说文”。书中于“转注”、“假借”用力最勤。朱氏认为“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许慎定义实误,故他的解释不但更改了许慎关于“转注”“假借”的定义,而且连许慎的例字都改了。朱氏所说的“转注”,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词义引申;朱氏所说的“假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本无其字”的假借和“本有其字”的“通假”。在“转注”、“假借”这两部分中,朱氏征引古书古注详细说明文字的引申和假借,旨在“稽考群经子史用字之通融”,这就是所谓“通训”,是全书的重点所在。

三、汉字的形体演变

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甲骨文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或“龟甲兽骨文”。上古时期人们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的甲骨文最为典型,是甲骨文的代表。甲骨文是考古发现的人们能够识出的最古老的汉字。

甲骨文是古人占卜的记录,用甲骨文记录的占卜内容叫做“卜辞”

1899年王懿荣发现甲骨上刻的是古文字

甲骨文的特点:

(1)带有浓重的原始绘画意味

(2)形体未定形,异体字繁多

(3)笔画纤细不规则

甲骨四堂

2.金文(钟鼎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金文特点:

(1)仍有较重的原始绘画意味

(2)形声字大量增加

(3)笔画圆润浑实,杂有肥笔

3.大篆

大篆:概念的内涵一直不太清晰。狭义的大篆指的是周王室和秦国使用的文字。广义的大篆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时期的各国文字。

几种大篆类古文字材料:

籀文

周宣王史官籀所写的交给儿童学习的一种古老汉字形体。

《说文解字·序》:“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

石鼓文

石鼓文,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发现于唐初,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诅楚文

《诅楚文》相传为秦石刻文字。战国后期秦楚争霸激烈,秦王祈求天神保佑秦国获胜,诅咒楚国败亡,因称《诅楚文》。《诅楚文》刻在石块上,北宋时发现三块,根据所祈神名分别命名为“巫咸”、“大沈厥湫”、“亚驼”。

3.小篆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令李斯等人制定推行的规范汉字。

小篆笔画圆转,符号性大大增强,还保存着一定的象形意味。

特点:

(1)制定每一个字的规范形体:

(2)用线条写成站立的长方形:

(3)内聚环抱,拘谨严整:

4.隶书

隶书是战国以后汉字演变过程中以点画结构逐渐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形成的一种新字体。

隶变:汉字在秦汉之际由小篆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隶变的意义:隶变是汉字形体演变史上的重要转折点,是古文字与今文字的分水岭。它把小篆圆转的曲线变成了方折的笔画,使汉字的形体变得平直方正,并大量改造与简化汉字的形体,从此,汉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萅→春

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1)古今字

早期字少,常用一个字兼职记录几个意义,后世为使用方便,又为一个字记录的某一意义创造新字,新造字与原来兼职表意义的字合称“古今字”。

後造的字叫“今字”。原來兼職表意義的字叫“古字”。

产生原因

先秦字少,一个字往往兼司数职,兼表数义。为了不使一个字兼职过多,以求文字在记录语言方面更精密、更完善,人们就另外造新字承担某个字的某个义项。 汉字多为多义字,并没有为每个多义字造了新字分担职责。是否造字,取决于是否影响了语言的表达,有无造字的必要。但这个具体标准,今人还不清楚。

古今字的来源

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语言里的词在交际过程中,意义不断发展变化,由单义发展为多义。其中有的意义逐渐独立成词,要求有自己的书写形式以示区别,于是从原有的书写形式分化出书写它的新字,形成同源分化的古今字。

同音假借的古今字

有的词本来没有造字,而借用同音字作为它的书写形式,致使某些字兼职过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采用分化同音字的方法,产生出新字,以使记词各有专司,于是由解决假借问题而形成古今字。

①傍晚、黄昏 婚 要

①人的腰部 ②重要、关键 腰

《荀子》:“量要而带之。”

①战场上取左耳

②娶亲

《诗·齐风·南山》:“取妻如之

何?”

②婚姻、结婚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男女有昏 莫

①日落、傍晚。

②表示否定。

《诗经·东方未明》:“不夙则莫。 反

《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从邯郸反。”

①扳、拉

②回来

(2)异体字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形体完全同音同义叫做“异体字”

异体字:又被称作“重文”、“或体”、“又体”。是音同、义同、形不同的两个或几个字,它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替代。异体字同古今字的差别在于:异体字所表示的词义范围完全相同,而古今字中今字的词义范围仅仅同古字的某一个义项的范围相同,一个古字在不同的义项上可以有不同的今字(如“厉”在不同的义项上,分别与“励”、“砺”形成古今字,“共”分别与“供”、“拱”、“恭”形成古今字)。

在异体字被淘汰之前,由于书写者的用字习惯不同,同一个时期的文献,往往会有大量异体字被并行使用。一般来说,这些被并行使用的异体字中,认同度最高、为多数人所习用或被官方定为规范字的字形被视为“正体”,那些认同度和使用率较低的字形,则被称作“异体”。

★异体字产生并存在的原因:

A 、不同的时间与地域造字

B 、用字求新求奇的心理

C 、用字追求简便的心理

D 、古代无严格的正字法

★异体字形体分离的情况p80

<1>会意字与形声字的分别——凴凭、嶽岳、淚泪、巖岩。 <2>意符不同的异体字——詠咏、睹覩、嘆歎、駆敺、雁鴈。 <3>声符不同的异体字——线線、煙烟、時峕、蚓螾。 <4>意符声符都不同的异体字——剩賸。

<5>变换各种成分的位置——慙慚、和咊、鵝騀鵞、襍雜。

有三种情況不能认为是异体字:

其一、意义相近,后代读音相同,古音不同的字。如:置——寘。 其二、自古就音同,但意义广狭不同的字。如:游——遊、酤——沽。 其三、偶尔通用的字(用字时的通假字)。如:剥——扑、蚤——早。

(3)繁体字

一个字的繁体与它的简体合称为“繁简字”。 1956年1月国务院公布《汉字简化方案》

①燃烧

②文言虚词 孰

①食物熟 熟

②疑问代词

①士兵 《赤壁之战》:“五万卒难合。”

②突然、一下子

《左传·宣公二年》:“宰夫胹

熊蹯不孰。”

《孟子》:“若火之始然。”

古代汉语笔记(汇编)

古代汉语 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高小方 绪论 一、拱手礼 二、姓名联 三、师德规范 四、古代汉语绪论 一、拱手礼 拱手礼即肃拜 源于上古周礼 古时推手为揖 引手为肃 《现代汉语词典》:两手在胸前相抱,表示恭敬;分吉凶,吉礼又分男女,男左手抱着右手,女右手抱着左手。凶礼,男女手势相反着抱。 二、姓名联 要求:上下联每个音步尾字平仄相反。 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依据姓、名的内涵写上下联;嵌字式。 补充:用到入声的三种文体:近体诗、词、对联。 仁者/所乐/,嫦娥/所居/。山月同现。 (yue,读如字,基本通常的读音;le,快乐、乐趣;yao,破读,喜爱,四声);luo,乐拓乐托,连绵词) ——(日月同现,苏轼《后赤壁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山月同现的时候,就是高和小。)孔子《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正人/为邻/,矩矱/为法/。知行合修。 (矱yue,现代普通话第一声;古时是入声。古代汉语四声圈法字法;《论语先进》:子路率尔对曰千乘之国.....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正人,里面就包含一个方字。)

三、师德规范 尊重同学、热爱同学、要求同学、帮助同学、为同学示范。 四、古代汉语绪论 三个问题: 什么是古代汉语? 什么是近代汉语? 什么是现代汉语? 口语:现代汉语 | 书面语:白话:|近代汉语||文言:||||三||唐代宋代元明清|| 代秦|||| :汉||变文话本小说、剧曲|| 夏魏|骈文|唐代四六为主|| 商晋|南唐|古文运动|| 周|北以||五四解放| |朝后||运动以后|狭义|||| 历朝历代的书面语材料有: 一、商 商代甲骨(前1300-1046) 商代金文(出现少量,周代出现大量金文), 例如:司母戊鼎,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商代后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商汤王的洗澡盆上面的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苟”,羊字头,下面一个包,会意字,读ji,与急、亟同源,就是赶快,天天新。日,恐怕是曰,文言词爰,就是的意思。翻译为:赶快日新,就要日新,又要日新。 今文《尚书》28篇,其中的商书5篇:汤誓、盘庚、高宗肜日、西伯戡黎、微子。商代重要的语料。 二、周 西周: 1、西周金文: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西周懿王或孝王时期由名为曶者所作的铜鼎的铭文。相当于公元899年,上面有404字,现存380个字。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公共管理导论重点笔记 第一章绪论 1、公共管理 就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的公共事务管理活动。公共管理学是研究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规律的科学,是关于促进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以增进和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知识体系。 2、公共行政 新公共行政理论主张在批判主流行政学的效率经济观的基础上提出价值考量,主张社会正义和社会公平,主张改革的,入世的,与实际过程相关的公共行政学,主张构建新型的政府组织形态,提出民主行政的理念。 3、公共性 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 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 4、服务性 服务是一种理念,一种精神,一种目标,一种原则,一种行为模式,也是一种制度体系。 从根本上说,公共管理的服务性来自这样一种理念: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的公共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产生于公众直接或间接的授权,他是公共权力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 5、公共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内涵:①公共管理的主体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 ②公共管理的客体是公共事务 ③公共管理的手段是依法行使公共权力 ④公共管理的目的是保障和增进公共利益 特征:①公共管理在不改变公用部门公共性的前提下将私营部门的管理手段运用到公共部门管理上 ②公共管理注重运用市场机制并不是将公共服务完全市场化

③公共管理重视与外部环境的关系,以强调最高管理者的战略设计,政策设计为 核心 ④公共管理不同于政府管理,他是与私营部门,非营利性部门和个人相互合作的 一种模式 ⑤公共管理强调价值调和与责任 6、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①管理目标不同: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 ②管理权威不同:政治权威和经济权威 ③管理理性不同:多元理性和经济理性 ④权力制约不同:制衡性和自主性 ⑤调控机制不同:政府机制和市场机制 7、公共管理的公共性 ①公共管理主体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公共组织共同构成的公共管理的主体 ②公共管理价值观的公共性:体现平等,公平,正义,民主 ③公共管理手段的公共性:公共权力的公共性所决定 ④公共管理对象及目标的公共性:国家,政府和社会的公共事务 8、公共管理的服务性原则 ①回应性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求作出及时的和负责任的反应,不 得无故拖延或没有下文,必要的时候应当定期主动的向公民征询意见,解释政策和回答问题。 ②公正透明公共部门的透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关系到公民 参与的广泛性与有效性,关系到公民对公共管理者的有效监督。 ③高效便民要求在单位时间内以尽可能少的投入来获得尽可能好的社会效果,要求所 获得的绩效符合社会公众的多样化的需求,给社会带来有益的影响和更多的福利。 ④责任在公民提出直接的诉求时积极的有所作为,没有直接提出诉求的时候,也要主 动有所作为,创造性的履行对公民承担的各种责任。 ⑤以人为本不再是管制文化而是一切从公众出发追求顾客满意的公共服务文化。 9、公共行政学的局限性 ①理论框架的局限:由政治性和管理学构成,应该将政策分析,社会学,尤其是经济学 纳入其中。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 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 至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 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 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

熙字典》214 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 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 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 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 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 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 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 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B、加上词头词尾。 C、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合成。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导读:本文是关于《古代汉语》读书笔记,希望能帮助到您!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苏武传 一、字:竝==并,毉==医,蹈—搯,畔——叛,县→悬,见→现,旃—氈,去—弆,伏—服,舩==船,驩—欢,- 霑==沾,衿==襟,决→诀,欧→呕,鄉→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MO)彊→强,须→鬚. 二、虚词:1 、少以父任:因(介)。2 、稍迁:逐渐。3 、数通使相窥观:屡次。(副)。4 、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如果。5 、明日复然:如此(代词)。6 、君因我降:依靠,凭借。7 、即时诛灭:立刻。8 、羝乳乃得归:才。9 、信义安所见:哪里(疑代)。`10 、壹听陵言:一定、务必要。(副)11、具自陈道:全部。12、令汉且贳陵罪:令,假设。且,姑且。12、庶几乎曹柯之盟:庶几,差不多。乎,句中语气词。13、已矣:算了吧。14、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三、实词:1 、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行”,辈份。3 、因厚赂单于:送厚礼。4 、置币遗单于:泛指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5 、会武等至匈奴:正遇上。6 、数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7 、欲发使送武等:派遣。8 、以状语武:“状”情况。“语”,告诉。(动)9 、单于使使晓武:前“使”,动词,派。后“使”,名词,使者。10、会论虞常:判决罪犯。11、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也要连带一同受罚,称为“连坐”。12、马畜弥山:满。13、即时诛灭:杀。14、白单于:报告。15、羝乳乃得归:“羝”公羊,“乳”,生育。16、

杖汉节牧羊:“杖”拄。(动)“节”,使节。17、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屮”,草。“食”吃。(去,收藏。)18、扶辇下除:台阶。19、宦骑亡:逃走。20、加以老母系保宫:囚禁。21、法令亡常:无。22、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泣”,泪。“决”,诀别。23、旦夕临数月:哭吊死者。24、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25、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驽,才能低下。贳,赦免,宽大。 四、词类活用:1 、宜皆降之:使动。使…投降。2 、舆归营:名→状,用车。3 、单于壮其节:形→意动,认为…壮勇。4 、欲因此时降武:使动,使…投降。5 、剑斩虞常已:名→状,用剑。6 、空以身膏草野:名→动,肥美、滋润。7 、反欲斗两主:使动,使…斗。8 、单于愈益降之:使动,使…降。9 、绝不饮食:使动,使…饮食。10、别其官属常惠等:使动,使…分开。11、王必欲降武:使动,使…降。 五、句:1 、何以复加?(疑代)2 、何谓相坐?(同上)3 、何以女为见(同上)。4 、子卿尚复谁为乎?(同上)5 、皆为陛下所成就:“为所”被动句式。 6 、虽欲报恩将安归:(疑代) 六、常用字: 1 、赂:(1 )常用义:(赠送的)财物。( 2 )引申义:用财物赠送给别人。如“因厚赂单于。”—贿赂(带贬义)。上古时“贿赂”用“赇”字来表示。 2 、阙:(1 )本义:皇宫门前两边的楼,中间有通道。如本课“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北阙”就是皇宫北门两边的楼。(2 )引申义:A 一般的城楼—朝廷—宫殿。B 豁口、空隙读que ,——缺点、缺漏,此义现多写为“缺”。( 3 )又读jue.通“掘”。 3 、乳:(1 )本义:人或鸟的生育(动),(2 )引申义:A 其他动物的

古代汉语通论笔记(一)词类活用

古代汉语通论(一)——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的定义: 汉语词类的划分古今基本一致,可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实词包括名、动词、形容词;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语气词。词类的基本功能古今也基本一致。但是,在古代汉语尤其是上古汉语中,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表达习惯灵活运用,在句子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基本功能,这类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与兼类不同,兼类是一个词兼有不同词类的句法功能,这些功能是经常的而不是临时的。而活用则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表现出来的某种功能。离开了这种语境该功能不复存在。 词类活用的类型: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使宾语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意思,它用一种动宾式来表达兼语结构的内容,使结构显得简练。在上古兼语结构很罕见。 意动用法:是指谓语具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者把宾语看作什么的意思。凡是由意动词构成的句式都是以主谓词组做宾语的句式。可变换为“以……为……”或“把……看作……”。二者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的方式有所改变。 第一节词类活用的鉴别 鉴别一个词是不是活用成另一类词,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来考察。通常词类活用会伴随词汇意义的改变。如果一个词语按照平常的意义解释不通时就要考虑是否为词类活用。另外,语法特征尤其重要:比如词语在句子中所处的地位,跟那些词语组合,构成什么样的句法结构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以及名词用如动词,都是活用为动词。 1、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两个名词连用,既不是并列关系,也不是偏正关系,则其中必有一个名词或用为动词,一般是前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如: 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 擅爵人,赦死罪。(贾谊《治安策》)(爵人:拿爵位给人。) 面山而居。(《列子·汤问》) 有时后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史记·陈涉世家》) 子房前。(《史记·留侯世家》) 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是个辅助性代词,经常放在动词前面,构成“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故“所”后的名词、形容词要活用为动词。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所罾:网到的(鱼)。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所高:推崇的(人)。 非博士所职。《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职,所负责的。) 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能愿动词修饰的是动词,所以当名词、形容词放在“能”、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陈振明公共管理学考研笔记 导论公共管理学的视野 公共管理学:对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管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研究。或对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研究。主要部分和核心是对政府管理活动的研究。 一、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公共:表示国家、政府及其他公共组织的职能、活动范围;与多数人的利益相关,有较多的社会公众参与;表示一个众人的事务领域。 行政:处理事务、指导或监督执行、运用或引导。本质上包含为……服务的含义;管理:通过自己的行动引导、控制事务的过程,照料或看管。意味着控制或获得结果以及管理者为获得结果负个人责任。 公共行政是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是执行由别人(政治家)制订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是过程,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以内部定向关心机构和人员及办公室的管理(传统公共行政学及公共行政学院主要是培养政府的职业文官的学科或机构)。 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指示办事及内部取向,更多关注的是结果(以最低成本取得目标)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异同 A、联系:(1)所有组织管理都包含合作团体的活动; (2)所有大型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 B、差别: (1)使命不同。公共管理是为公众服务,追求公共利益;私人管理以营利为目的。(2)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没有更多有效运作的诱因。(3)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私人组织中,权威和责任划分比较清楚;公共部门对政治控制的要求,对一致性和协调性的寻求导致了责任机制的扩散,加深并复杂化了公共决策的过程。 (4)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比私人组织中的人事管理系统要复杂和严格得多。 (5)公共管理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与私部门管理不同,公共管理包括广泛复杂的政府活动,公共管理也在政治环境中运作。 3、“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概念 (1)公共部门(主要是政府)是公共事务的管理者和公共物品的提供者。 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以及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仅包括政府机构以及依据政府决策产生的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王力《古代汉语》考研笔记(免费下载)

中山大学汉语史与古文字专业03及04年博士生入学古汉语试题(部分) 古汉语试题(汉语史、古文字专业通用) 03年 翻译《汉书-师丹传》 04年 一、据《左传》一段文字,分析“于”、“以”用法。 二、标点并翻译《左传》中一段文字。 三、简述下列出土材料的大意及语言学价值。(碑刻) 四、失记。 前两个题是《国语》中的材料,一段是曹刿问何以战,第二段是标点并翻译”庄公观社“。第三题是段墓志材料。问题一:隶定并标点。问题二:概述大意,并指出汉语史研究的价值。 清华大学2001年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古代汉语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10分。1、简牍2、汗青3、帙4、付梓5、句读6、衍文7、文、字8、《马氏文通》9、押韵10、破读二、请简答并举例(每题4分,共20分。)1、连绵字2、三十六字母3、反切4、今体诗及其特点5、十三经注疏三、填空。每空0.5分,共30分1`中国古代研究语言的学问称作(),包括()、()、()三个部门。2、汉字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其形体演变大致经历了()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时期。3、迄今发现最早的系统汉字是()年前的(),是()世纪末在()出土的。4、说文解字是()时期的()撰写的中国第一部字典。书中把所受的万余字分成()部首,以()为正体,兼收()、()。5、“六书”始见于(),一般指()()()()()()。6、汉字记录汉语的基本特点是()。汉字基本上属于()文字,严格讲现代汉字是()文字。7、清正确读出下面的地名、人名:龟兹月氏吐番镐京涪陵米芾女娲皋陶单于?食其8、请分析下面汉字的音节结构 |声|韵|调|9、填补空缺书名作者成书年代价值———————————————————————————————————广雅疏证说文解字注中原音韵——————————————————————————————————— 四、请回答。每字0.5分,共10分,第二题酬情加5—10分 1、指出下面词语的本义写、书、题、临、陵、天、鄙、即、既、因 2、请为下列几组汉字正确标音,并试解释形声字声符变读的原因。 帝谪虹豇贡扛坻邸馥愎 五、分析句子结构。共10个单句,每句1分。共10分 1、五侯九伯女实征之 2、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3、大哉尧之为君! 4、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 5、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8、老臣窃以为媼之爱燕后贤于长君。 六、请指出句中词类活用现象。每题1分。共5分 1、疆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4、人不能以死免其君我谬之不详赦之以劝事君者 5、惟天为大惟尧则之 七、标点并翻译。15分 1、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逃匿且擢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摄官承乏 2、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者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媼尊长安君之位而日封之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媼为长安君计短也固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君

古代汉语笔记16993

古代汉语 绪论 一、什么是古代汉语 三、学习古代汉语有何意义 四、古汉语常用工具书 2、查检词语和典故 3、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1)《助字辨略》 清人刘淇着 (2)《经传释词》 清人王引之着 (3)《词诠》 近人杨树达着, (4)《古书虚词集释》 (5)《诗词曲语辞汇释》 近人张相着。 第一章文字 第二节汉字的结构 一、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重要理论——六书说 二、汉字的形体构造 1、象形 甲骨文“鱼”金文“鱼” 甲骨文“马”甲骨文“虎” (2)象形字的特点 甲骨文“鹿”甲骨文“象”金文“象” 2、指事 3、会意

[甲“逐”] [篆“戒”] [篆“寒”] (2)会意字的特点 4、形声 (1)许慎对“形声”的解释 许慎《说文解字·叙》: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2)形声字的特点 (3)形声字常见的结构形式 见教材P77 (4)形声字比较特殊的一些结构 颖、栽、腾、胜、谷、赖、疆、荆、佞 旌、旗、徒、听、归 游、随 归、星[]、屦 豪、雷、夜 5、转注 6、假借 (1)许慎对“假借”的解释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六书”的“假借”与通常所谓“通假”有别 第三节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 一、甲骨文 二、金文 第四节古书中的用字 一、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 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

如上古时代,一个“共”字就兼表“共同”的“共”、“拱手”的“拱”、“供应”的“供”等词,如: 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商君书·修权》) 圣人共手,时几将矣。(《荀子·赋》)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左传·僖公四年》) 3、古今字的特点 然—燃孰—熟队—坠县—悬其—箕要—腰反—返 辟—避属—嘱章—彰竟—境贾—价昏—婚取—娶 解—懈 敛—殓赴—讣说—悦陈—阵 身—娠 《诗经》:“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二、异体字 1.什么是异体字 2.异体字之间形体上的差异 三、通假字 1.什么是通假 2.用字通假的几种类型 四、繁简字 松—松 干—乾—干—干 斗—斗(鬭、閗) 谷—谷 里—裏(里) 余—余 后—後 曹植《登台赋》:“从明后之嬉游,聊登台以娱情。” 钟—锺 《诗经·关雎》:“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发—发 获—获

公共管理学-笔记重点资料整理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 蔡立辉

公共管理学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 第1章导论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2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1.3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本章教学目的 本章综合介绍、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公共管理研究的前沿理论成果:介绍了当代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和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公共管理、公共政策与公共行政之间的相互关系;阐述了公共管理学的具体研究对象、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通过本章的教学,主要培养学生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素养和专业意识,了解公共管理的发展过程,形成公共管理的知识与分析框架。 本章学习的重点问题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公共管理学的概念范畴、研究对象和内容 ?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1.1 公共管理学概述 1.1.1 公共管理的含义 1.西方学者关于公共管理概念的界定 在西方,公共管理目前只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的一个分支,即公共管理小于公共行政;但在中国,公共管理是一级学科,公共行政是公共管理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即公共管理大于公共行政。 2.公共管理的含义 在西方国家,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中重视公共组织(包括政府行政组织、非营利组织和准政府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和分支,是研究以政府行政组织为核心的各种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学问。它是在当代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相关学科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 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

完整版《古代汉语》自考笔记.doc

《古代汉语》自考笔记(一) 第一节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 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2)按音序排列。3)按号码排列。 2、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如:元,始也。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如:斗,十升也。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是一部大型的历时性的详解语文词典,它试图从语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古今兼收,源流并重。首先,这部词典是迄今汉语语文辞书中搜罗最为宏富的一部大型语挥文词典。其次,这部词典引例丰富,是在收集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写成的,保证了收词立目、释义探源方面能超逸前人。 8)《经传释词》:清王引之著,是一本着重研究先秦和汉代经传中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 9)《词诠》:近人杨树达著。这部书收集了古书中常用的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及一部分代词、动词、副词,说明它们的用法、意义并引书证。

庄序莹《公共管理学》笔记

第一章导论 【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为了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提升公共部门绩效和公共品质量以应对不断高涨的公众需求和期望,而加强治理结构的一系列决策制定、执行、监督、控制、评价、协调和沟通等活动。它注重结果及管理者的个人责任。 【公共管理学】:就是综合地运用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行政学、伦理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公共部门管理目标、流程、方式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它试图为公共部门管理提供更有效的方法。简言之,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部门(核心是政府部门)如何更有效地提供公共品以满足社会公共利益的学问。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主体不同、目标不同、后者欲取代前者。 【公共管理学学科基础】 一、经济学理论:公共选择理论、委托—代理人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 二、工商管理学理论。 三、政治学和行政学理论。 第二章公共管理的一般性质 【传统行政模式(官僚制)】:指的是西方国家在20世纪20、30年代初形成的公共行政学所倡导的政府行政部门管理模式,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官僚制理论和美国学者伍德罗.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理念,以及私人部门的管理理论。 【传统行政模式的特征和弊端】(6大特征,5大弊端) 特征: 1,分工以形成专门的公职管理; 2,公职等级制和权力等级化; 3,管辖权有明确的规定且严格执行既定规则; 4,现代公职管理建立在书面文件——档案的基础上; 5,根据能力、专长及表现出来的业绩决定升迁; 6,公职管理遵循一般条例,它们是稳定、全面、可以学习的。 弊端: 1,官僚制的人事制度僵化、形式主义,导致该体系效率低下; 2,官僚制的消极控制形式着力于避免犯错而不是提高效率; 3,官僚制僵化的组织形式、不透明的行事方式违背民主精神; 4,官僚制有一种不受责任机制约束的趋势,并企图对市场和个人实施全面的控制; 5,官僚制强调的政治与行政相分离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不同】(6大不同点) 管理的主体、对象、目标、方式、环境、权力不同。

1古代汉语笔记之一

献诗说: 1、出自于《国语·周语上》 2、一种关于《诗经》收集的说法; 3、“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采诗说: 删诗说: 1、由司马迁提出的《诗经》形成的说法; 2、司马迁说在孔子时有3000多首诗,孔子选出合乎礼仪的305首组成《诗经》; 3、这个说法不准确; 吴越春秋: 1、东汉末年的一部杂史; 2、作者是越晔; 3、写春秋末年吴、越争霸的历史; 古文运动: 1、中唐时期发起的一起由骈体一以散体的文体与文风的革新运动; 2、主张“主以明道” 3、主要作家有韩愈和柳宗元; 九歌的艺术特色: 1、寄托屈原的身世之感和规讽之意; 2、神灵的价格化; 3、具有奇特瑰丽,色彩斑澜的艺术境界; 冯谖客孟尝君 【题解】 本文记述我国四大公子之一孟尝君门下一个食客冯谖的故事。冯谖通过收债“市义“、游说诸侯和立宗庙于薛三件事,表现了他的卓越才能,也从而巩固了孟尝君的地位。文中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补充注释】 自存:指养活自己。 食之:给他吃,食音si。 揭其剑:揭,高举,成语有“揭竿而起”。 孟尝君客我:孟尝君以我为客。客:名词的意动用法。 于是孟尝君不复歌:从此孟尝君不再唱歌。于是:从此,两个词。 怪之:以之为怪,形容词的意义动用法。 先生不羞:先生不以之为羞,“羞”后省略“之”,形容词意动。

欲为收责于薛:“为”后面省略宾语“我”。 辞曰:辞,告别。 以何市而反:“以”后面省略宾语“债款”。 视吾家所寡有者:看我家缺少的东西,意为看我家里缺少什么就买什么。 诸民当偿者:应当偿还债的老百姓。定语后置。 窃以为君市义:“以”后面省略宾语“之”。 顾谓冯谖:回头对冯谖说。顾:回头看,本义。 高枕:形容词使动。 “孟尝君为相”句:此句用判断句的形式表示因果关系的内容。 赵威后问齐使 【题解】 本文通过赵威后与齐使的对话,反映了她的民本思想,同时也表现了她的政治主张。 【补充注释】 趋登:快步登上。上古臣见君,礼节上应快步走,故触龙脚上有毛病,见赵太后时也要装出“趋”的姿势(徐趋)。登:古人喝酒,一般在高处。《诗幽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 是其为人:这个人他的为人。 振困穷:救济困穷的人。振:即后来的“赈”,如“赈灾”。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这是帮助他的君王蕃殖老百姓的人啊。息:繁衍,增长。如神话传说中就有“息壤”。 胡为:与下文的“何为”同义,为的是避免呆板。 鲁仲连义不帝秦 【题解】 战国末,秦日盖强大,出兵围赵,魏派辛垣衍尊秦为帝。而齐国游士鲁仲连却挺身而出,反对妥协投降,和辛垣衍进行了单刀直入、针锋相对的斗争。文中生动地表现了鲁仲连反对投降的正确立场和功成不居的高贵品德,也刻画了国难当头束手无策的平原君和企图名利、毫无政治主见的辛垣衍。鲁仲连的议论,具有远见卓识,分析利害入情入理,又善于运用历史事实与生动的比喻,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义不帝秦:根据正义不尊秦为帝。义:名词作状语,今成语“义不容辞”的“义”作用同。帝:名词的使动用法。下面第二、三段就说是“尊秦为帝。” 【补充注释】 间入:偷偷进入。间,音jiàn。按“间”原写作“閒”,本义为门中见月,此为引申义。 因平原君谓赵王曰:通过平原君对赵王说。因:介词,通过。 争强为帝:按战国以前,夏、商、周的君王一般称“王”,《说文》:“王,一贯三为王。”王本是至尊之称,但春秋后,楚、吴、越各国也自称王,战国时各大国国君都先后称王。因各国都称王,于是有些强国为了表示与其他“王”不同,便称为帝,齐悯王与秦昭王就自称为帝。汉代以后,“帝”便成了“王”之上的最高统治者,而“王”则变成了“帝”之下(类似古诸侯)一级了。 以齐故:因为齐的缘故。以:介词,表原因。 “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适”与“会”都是副词,二者同义,都是“刚好”“碰巧”的意思,故二字可连用。下文(倒数第二段)有“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 吾请为君责而归之:请让我替您责备他,让他回去。归:不及物助词的使动用法。

陈振明 《公共管理学》 笔记

一概念 l 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p3)★★ 公共行政(public administration)l描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政策和法律,其关注的焦点是过程和程序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 公共管理(puhlic management)指公共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它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指示办事,更多地关注结果。在很大群度上这是企业精神在公共领域的体现。 可见,二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l主体不同:2.关注点不同。 2.公共物品(P6)★ 与私人物品相对应,指那些具有消赞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外部性特征的物品。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硬公共物品和软公共物品,全国性公共物品和地方性公共物品, 3行政国家(P24)★ 是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垄断的进程相一致,在资本主义国家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国家权力体系中出现的,行政权力扩张的现象,并成为一种普遍的国家现象。主要体现在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 二简答 1 区别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P4)★★★ 公共管理( public management)指公兆组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他与私人管理 的主要区别在于: 第一,使命不同。前者追求公基服务和公共利益,后者追求私人营利。第二,相比之下,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公共管理资金来源为财政划拨而且运作 过程缺乏竞争。

第三,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尤其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公共部门不象私人部门的权力 责任划分那么清楚。 第四,就人事管理而言,公共管理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复杂更严格。公共部门的公务员 绩效评估标准更复杂,雇佣和解雇也更困难。 第五,相比之下,公共管理具有明显的政治性和公共性。公共管理包括广泛而复杂的 政治活动。 2简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公共管理的特点( P25-28)★★ 市场经济下的公托管理与其他体制下(如计划经济)相比有一系列特点,主要体现在: 第一,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政府干预的范围、内容、力度、方式不同。(纵向 分析)表现在:1自由放任时期……2垄断时期_3滞胀时期…… 第二,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不同,各市场经济国家的公共管理模 式也不同。(横向分析)表现在:1英美模式…2欧洲菜茵模式_3东Ⅱ政府主导模式…… (注释:以上省略部分要求孝生用自己语言阐述,以下同) 三论述 1论述21世纪我国政府公共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P29-34)★★政府公共管理指行政机关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活动。我国在进入21世纪后,随着改 革的推进和体制的转轨;正在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严峻挑战,具体而言: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 106 韵排列(上、下平声各 15 韵,上声 29 韵、去声 30 韵,入声 17 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 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 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 的形式共十种,用 0 至 9 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 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 214 部,在按十二地 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 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 年中华书局。部首 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 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 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 熙字典》214 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 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 年修 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 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 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 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 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 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

公共管理学研究生笔记

第一讲公共管理科学与科学公共管理——什么是公共管理学 一、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管理 “管理”在字面上的涵义:管辖和处理 张立荣教授认为,公共管理学中管理指在一定的社会制度等外部环境中,一个组织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由管理者对组织内部的各种资源进行决策、组织和控制,促进其相互协调,以取得最大效益的动态过程。 (二)什么是公共管理 西方学者在“管理”之前加上“公共”的意义在于: 第一,强调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区别 第二,强调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 第三,强调公共管理主体所担负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第四,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共参与性 第五,强调公共管理活动的公开性 二、公共管理学的定义及其要点 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公共管理学研究的是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的公共管理活动,目的是提供与公共管理相关的知识与方法——知识学陈振明 (2)公共管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与学派,旨在帮助公共管理者获取解决公共问题,处理公共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策略——技能说张成福 (3)公共管理学是一门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种理论和方法,研究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 ——实践说张康之 上述定义包括7个要点: 第一,公共管理的核心主体,是政府部门。 第二,公共管理的客体,是社会公共事务。 第三,公共管理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第四,公共管理的方向和手段,具有多样性。 第五,公共管理的内在要求,在于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益,实现高效化。 第六,公共管理的最终目的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第七,公共管理已经的实质,在于揭示公共管理活动的客观运行规律。 三、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西方公共管理学的产生背景 公共管理学产生于20世纪70、80年代的西方国家 公共管理学产生的学科背景:它是在突破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局限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公共管理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形成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代表性理论:古德诺的政治与行政两分法及韦伯的科层制 第二阶段:成熟阶段(20世纪30年代—20世纪60年代) 代表性理论: 第三阶段:科学化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

王力古代汉语笔记整理完整版(汇编)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一、填空: 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 A、按音序排列。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体例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负责。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徐灏《说文解字注笺》 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9、清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专门收集唐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平水韵一韵一卷。还有清代刘淇《助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通释》。 10、清代王引之《经传释词》(古声母排列)和近人杨树达《词诠》(注音字母),解释虚词。 11、近人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局,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为主,现代以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 A、换成完全不同的词。

古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一,复习要点: 1.古汉语的重点是先秦两汉,这一部分要看熟,一些重要的篇章要背下来。 2.只看郭锡良的《古代汉语》即可,西师虽然列了王力,但考试是从郭书上出。上册、中册要非常熟;下册把先秦、两汉的文章,同义词辨析例,古今语音异同至诗律看看,下册只看这些就够了。 3.不能只看课本和笔记,要做题。做历年试题。最好每天都能做一点。试题上的问答题要总结出来。 4.一些语言学的名篇要看,如《说文叙》、《切韵叙》、《广雅书证叙》。这些图书馆有,借一本来看。 二,笔记内容: 本笔记共分八部分:一,语言学家。二,语言学著作。三,文字。四,训诂。五,音韵。六,词汇。七,语法。八,诗律。(本来还有“文化”,这地方看郭锡良的就够了,中册P505-545) 一历代语言学家 1.扬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汉代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他注意搜集各地方言,在前人采集的基础上,又进行调查搜集,写成《輏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首开我国方言调查与研究的先河。另编字书《训纂篇》,用来教学童识字。 扬雄另有文学作品《长杨赋》、《甘泉赋》等;有哲学作品《法言》、《太玄》等。2.许慎:字叔重,河南召陵人。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著有《说文解字》15卷,为我国第一部系统的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专著。《说文解字》奠定了传统文字学的基础。在《说文·叙》中,许慎还对“六书”说作出了重要贡献。 许慎另有《五经异义》、《孝经古文说》,但都亡佚。 3.郑玄:字康成,山东北海高密人。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为别于郑众,又称“后郑”。

郑玄治学打破今古文的对立,以古文经为主,兼采今文经,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郑玄注经,注重词语训诂和名物考据,对后世影响很大。首创“笺疏”的训诂方式。所注经以《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影响最大。另著有《论语注》、《孟子注》等七十多种著作。 4.郭璞:字景纯,河南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著有《尔雅注》、《方言注》、《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等。《尔雅注》内容详尽,引书多,特别利用晋代语言释义,反映出词义的古今变化。《方言注》对原书加以解说、补充、辨正,注明音读,从多方面扩充了原书的内容。 另有《三苍注》、《易洞林》、《毛诗拾遗》,已失传。 5.陆德明:名元朗,苏州吴人。南朝至唐时经学家、训诂学家。著有《经典释文》30卷。《经典释文》除“叙录”外,包括《周易》、《尚书》、《毛诗》、《周官》、《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春秋谷梁》、《孝经》、《论语》、《孟子》、《尔雅》13部儒家经典的音义和《老子》、《庄子》2部道家经典的音义。这部书是研究中国文字、音韵、训诂及典籍版本的重要参考资料。 另有著作《老子疏》、《易疏》。 6.顾炎武:号亭林,江苏昆山亭林镇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兼经学大师。语言学方面造诣很深。音韵上,著有《音学五书》及《韵补正》。他离析《唐韵》韵部,变更入声分配系统,分古韵为10部。 另有著作:《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7.段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江苏金坛人。清代文字学家、经学家。有《六书音均表》5卷,分古韵为17部,支、脂、之三部分立;认为上古没有去声。著《说文解字注》30卷,是研究《说文》最重要的著作。另有《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等。 他是清代乾嘉学派中著名的学者,在我国文字学史、训诂学史、音韵学史、校勘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8.王念孙:字怀祖,号石臞,江苏高邮人。清代音韵训诂学家。训诂方面,撰《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