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3中医学习入门书目

3中医学习入门书目

3中医学习入门书目
3中医学习入门书目

彭坚——学好中医的几点诀窍

一.成才的诀窍:

针灸比方药更实用(不要钱,便宜);

养生比治病更重要(食方,食补,气功,导引,按摩,太极)

二.读书的诀窍:

1.熟读:

《内经》(有说40之前可以先读《内经知要》)

《难经》

《神农本草经》(结合其他本草看,这是最早的,必不是最好和全面的本草书)《伤寒论》

《金匮要略》

《温病条辨》(总结了叶天士的温病经验,可参照阅读)

2.备读

《医宗金鉴》

《张氏医通》

《临证指南医案》

《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人卫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中国中医药

《实用中医内科学》上海科技

《医学衷中参西录》《审视瑶函》

《串雅内外编》《医林改错》《医学心悟》

《傅青主女科》《辨证奇闻》《验方新编》

《外科正宗》《针灸大成》背诵.掌握六经辨证,按经络和证,整理400余首方剂.

熟读.

清初三大国手

现代名医临床经验之大成

单科著作及小册子(人卫)

3.泛读

现代名老中医经验:

《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集》

《岳美中医案、医话集》《岳美中老中医治疗老年病经验》朱良春

。。。。。。

三、临证的诀窍

辨证论治,遣方用药

1.重视四诊合参,综合分析

2.注重时令季节气候的变化

3.用好用活方剂

通方(一方随证加减),

对方(二方寒热对立),

组方(涉及三方以上),

验方(平时注意收集)。

孙思邈:“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岳美中——当读的古医书

1.脾胃论,金,李皋著

2.内外伤辨惑论,金,李杲著

3.景岳全书,明,张介宾著

4.伤寒来苏集,清,柯韵伯注

5.伤寒贯珠集,清,尤在泾注

6.金匮心典,清,尤在泾注

7.傅青主女科,清,傅山著

8.本经疏证,清,邹澍著

9.本草思辨录,清,周岩注

10.药征,日,吉益为则著

11.研经言,清,莫牧士著

12.经方例释,清,莫牧士著

13.石室秘录,清,陈士铎著

14.王旭高医书六种,清,王泰林著

15.医林改错,清,王清任著

16.王氏医案译注,清,陈念祖著

17.增补评注温病条辨,清,吴瑭原著、王孟英等评注

18.温热经纬,清,王士雄纂

19.通俗伤寒论,清,俞根初

20.伤寒瘟疫条辨,清,杨栗山

21.冷庐医话,清,陆以湉撰

22.血证论,清,唐宗海著

23.感证宝筏,何廉臣订本

24.温热论讲义(原名重订广温热论),何廉臣重订

25.全国名医验案类编,何廉臣评选

26.治验回忆录,赵守真著

27.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著

28.八法效方举隅,冉雪峰著

29.中医对几种妇女病的治疗法,蒲辅周著

30.蒲辅周医案,高辉远等整理

31.中医诊法要览,日,大塚敬节撰

中医学习进阶参考书目(总结)

背诵:

经典:伤寒杂病论(重点条文)

涉及参考书(熟读):皇汉医学,伤寒论今释,伤寒来苏集,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今释,金匮心典

黄帝内经(重点条文)

参阅:类经,内经知要,诸病源候论,

歌括: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

长沙方歌括,金匮方歌括

熟读:

经典:难经

神农本草经

参阅:本经疏证

温病条辨

参阅:温热论讲义(重订广温热论),感证宝筏,温热经纬

备读:

本草:本草备要,本草思辨录,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兰室秘藏,脏腑药式补正

方剂:经方例释,研经言,王旭高医书六种

类书:医宗金鉴,证治准绳,张氏医通,东垣十书,医门法律,医学入门

各家:景岳全书,丹溪心法,脾胃论,河间六书,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

别科:傅青主女科,济阴纲目,小儿药证直诀

翻阅:

医案:王氏医案译注,临证指南医案,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蒲辅周医案,岳美中医案、医话集,全国名医验案类编

医话:止园医话,冷庐医话

如何学习中医

如何学习中医 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一,蒙学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与汤头歌诀这四小经典。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几个常见的问题: 1 内容枯燥,难以入目。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入很多趣味的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一本死沉沉的教科书是皆然不同的; 2 没有重点。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一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易生误解。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

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 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的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把这本书熟读过三遍,不但是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就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 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的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的多了。 3 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两项原则。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每本书都是经过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七版教材。除针灸学外,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中医入门 秦伯未

中医入门秦伯未 秦伯未(1901~1970)现代中医学家。1901年7月31日生,1970年1月27日卒。原名之济,号谦斋,江苏上海人,出身儒医世家,自幼酷爱文学和医学。1919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名医丁甘仁门下攻读中医。192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上海同仁辅元堂应诊,以治内科杂病见长,对虚痨痼疾尤精。1927年与王一仁、章次公、王慎轩、严苍山等创办上海中国医学院,任教务长、院长,教授《内经》及内科。1930年,创办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开展学术交流和社会咨询,社员遍及国内外。1938年又创办中医疗养院,设内、外、妇、幼等科,有病床百余张,作为学生实习基地。 秦氏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无不涉猎。尤其重视《内经》的钻研,潜心撰写评述《内经》的专著,有《读内经纪》等5种,并将《内经》原文整理成生理学、解剖学、诊断学、方剂学等7章,病症则分为伤寒、湿暑、热病等37类,还剖析《内经》与西方医学理论各自的特点和异同,独具见解。 秦氏勤于著述,医文并茂。1921年创办上海中医书局,自编医书医刊,校订古籍,整理出版。生平著作甚丰,达数百万字,较有影响的有《秦氏内经学》、《内经类证》、《内经知要浅解》、《金匮要略浅释》、《内经病机十九条之研究》、《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中医临证备要》、《谦斋医学讲稿》等50余种。在报刊、杂志发表论文、小品、史话等数百篇。秦氏还工诗词,善书画,好金石之学, 40岁时曾刊印《谦斋诗词集》七卷。 1954年,秦氏受聘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内科主任。1955年调任卫生部中医顾问,并执教于北京中医学院,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国家科委中药组组长、全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委员,还被推选为全国第二、三、四届政协委员。 1 编者志 前言 近来学习中医的人很多,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要求:怎样着手学习?并希望在较短时期内学得更好一些。因此,很需要有一本包括中医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浅近的参考书,以便由此入门,逐步提高,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中医治病,主要是依据理、法、方、药相结合的一套医疗方法。我个人认为从这四个方面来认识中医的面貌,从而理解中医的特点和掌握中医的治病规律,这事学习中医比较正确的方法。故本书的叙述,即分理论、法则、方剂、药物四部,在四部内在分若干项目,作比较细致的介绍。 我还认为学习中医理论必须与中医的临床经验相结合,这样的学习才是比较踏实的。所以本书在介绍中医基本理论时,多举常见疾病的实例来加以说明,以便一边学一边联系实际。 学习任何一门学问,都要下一番功夫,学中医当然不例外。无论全面学或学一科和一种病,都不能离开理法方药,

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应用

上海中医药大学《实验中医学》教案(2)课程名称实验中医学(理论部分)总学时数36

第一节中医古典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其在实 验研究中的应用 (2学时) 课堂讨论:“阴火”是什么。要求大家发言。 为什么要学习本章节? 对中医古典文献及其有关理论把握不准是目前中医研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2.1.1 中医古典文献在实验研究中的重要性 1.为实验研究提供丰富的素材 中医古典文献是古人直接医疗实践经验的记录,是古代众多的医药工作者长期努力、不懈探索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知识宝库。 中医古典文献中蕴藏着大量可供实验研究的素材。这是中医学的优势之一。 这样的成功例子如青蒿素、砒霜防治白血病。 这涉及到如何继承宝库的问题。继承宝库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2.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中医药有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在临床上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 这里涉及到一个问题,即什么叫“自身理论指导下的研究”。 本质是如何吸取中医理论的精华,如何吸取其方法论,并且应用到研究中去。 例如整体观、恒动观在GnRH基因表达研究中的意义。 例如基于肾精亏虚的二仙汤治疗更年期高血压病(单纯狗动脉结扎性高血压无效)。 例如冠心滴丸在美国辨证用药前后的疗效差异。 2.1.2 中医古典文献的特点 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医古典文献跨越了2500年的历史,蕴藏着深刻的哲理和丰富的知识。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派生出各个学术流派,百家争鸣使得中医理论和医术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2.言简意赅,蕴义精深 古代文献受记录载体及记录手段的限制,受到当时语言、文化的影响,具有文字古奥、言简意赅、蕴义精深的特点。学习时需要积累厚实的古汉语基础、古代科技、文化的知识。古籍中提到的人名、地名、病名、药名,经历史演变与现代名称互有出入,需借助有关参考工具书来确定。 3.数量庞大,文献分散 中医古籍数量庞大。 古代的目录体系不像现代目录体系那样精细明确,中医古籍书目除收录在子部医家类之外,还散见于经部、史部、子部、集部的其他各类中。有些笔记杂录、稗官野史、地方志中也有医著记载,非常分散。历史上中医古籍流传很广,朝鲜、日本、东南亚及世界许多国家都有收藏,一些古籍在国内失传了,尚可在国外找到原本或传本。 因此,作为研究其文献检索的面是十分广泛的。要放开眼界。

大学教学大纲_中医文献学

《中医文献学》教学大纲 Teaching(Course) Outline of Literature Of TCM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S0125 开课时间:第二学期 总学时数:72 开课部门:中医文献研究所 授课对象:硕士研究生 考核方式:闭卷考试(80%),实践练习(20%) 预修课程:中医学术史、中医古籍校读法、中医经典选读 主讲教师:张如青、金芷君等。 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教材: 张如青等.《中医文献学纲要》.上海中药医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宋体,五号,居左)参考资料: 马继兴.《中医文献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 张灿玾.《中医古籍文献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版 张三夕.《中国古典文献学》(第二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英德.《中国古典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内容:以甲骨、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医学文献;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概况;中医文献的目录、版本与校勘:包括目录的利用,版本的辨识,校勘

的方法;中医文献中的各种符号标识,误读错标的识别与纠正;古医籍亡佚的概况,古医籍辑佚的方法。 要求:通过以上内容的讲授与实践,使学生掌握中医文献学的基本知识,初步获得整理中医药文献的能力。 第一章中医文献载体及装订形式 1.主要内容 以甲骨、金石、简帛、卷轴、册叶、线装等为载体或装订形式的出土或传世医药文献。2.教学要求 掌握马王堆、武威、张家山出土医学简帛,敦煌西域出土医学卷轴及册叶的主要内容;熟悉涉医甲骨、涉医金石文献的主要内容; 了解线装书以前的甲骨、石刻、简帛、卷轴、册叶等文献载体或装订形式及其嬗变过程。 第二章中医文献的分类与命名 1.主要内容 中医文献的各种分类方法,古医籍的命名特点及同名异称现象。 2.教学要求 掌握中医药文献的现代三级分类法; 熟悉古代对中医药文献的各种分类法,熟悉古医籍的命名方法与特点; 了解古医籍同书异名与异书同名的情况。 第三章中医文献的目录 1.主要内容 利用目录治学的重要意义。历代公私目录中著录中医文献的情况。明末至今医籍专门目录及其利用方法。 2.教学要求 掌握明末至今医籍专门目录及其利用方法; 熟悉历代官簿、史志、私录等目录书著录中医文献的概况; 了解目录书的基本结构与类型。 第四章中医文献的版本 1.主要内容 版框形制的名称术语。古医籍版本的类型。古医籍版本鉴别法。中医经典著作的版本系统。 2.教学要求 掌握版框形制的名称术语及利用讳字鉴别古医籍版本的方法。 熟悉版本的类型及中医名著的版本系统。 了解“版本”与“版本学”的源流。 第五章中医文献的校勘 1.主要内容 古医籍校勘的源流。古医籍文字错讹现象。校勘古医籍的基本方法及校勘记的撰写方法。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 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 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 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 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 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 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 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 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 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 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 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 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 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 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 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 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 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 么问题了。

中医真正入门之书推荐

中医真正入门之书推荐 这个帖子我曾经在天医论坛去发表过,因为我发现现在普遍存在想学中医的朋友无门而入的感觉,也常碰到要找我辩论中医是伪科学的朋友,我常向他们推荐下面的书籍,告诉他们看完再来批判,不然根本没资格批判,哈哈,也是人间一大快哉。 首先,如果一点基础也没有,那麻烦请看《思考中医》,这是李阳波先生和刘力红先生两代人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写的是中国的中医古文化,虽然有些偏激和义愤填膺,但书的质量绝对一流。其次呢,请你看《扶阳讲记》,这是四川的卢火神写的,他用现代的语言讲解了先天大道在医学上的应用,已经有些深度了,但这是给初学者一个很好的开头,不要一上来就走错了路。后天法门有很多,而大道则只有一个,把握先天大道,再来先后天贯穿,那就容易多了。 看完上面两本书,那么就可以看下面这几本分量更深入核心的书吧: 1.刘止唐先生著:《医理大概约说》,这是道家的命门之所在,完全是神化一气而为之,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发人之未发。 2.郑钦安三书:《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伤寒恒论》。这是示人大道的经典。也是对刘止唐先生医理进一步的阐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3.黄元御著《黄元御全集》中医的根本在哪里,后天如何化生的,着落处在哪里?看完全集,自然明白此中道理,也许你就是中医未来的荷担如来。 4.彭子益著《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上下册。这是示人大法的经典。 也是黄元御先生书籍的简化版本,并且加上了王孟英先生的温病大法的经验。

5.张锡纯著《医学衷中参西录》。这是前贤的经验结晶,有独到的临床价值。特别是对肾阴稳固元阳的固脱作用写的非常的到位,发人之未发,为后世开无数方便法门。 6.李可著《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这是继承上面书的精华而临床创新的大书!后未见来者!我在看第5遍了,还是觉的意犹未尽。 7.徐灵胎著:《徐灵胎全集》中医的全面神通可以到何地步,后天世界的卓识可以到底如何,我在看第4遍,只能说精彩,并且只有你真懂了先天大道,才能真懂徐灵胎先生的后天各法,否则免谈,一定入云雾中。 8.王孟英著:《王孟英全集》温病学派的大精华到底在哪里,温病学大家懂火神心法吗,请看此书,为那些滥用寒凉砍伐人阳气的现代温病家门敲警钟,也为那些偏激的火神派的一些过头的人提个醒:这才是真正温病大家的大法! 书如果看到这里,我相信朋友你至少不会走错路了,中医的大道能否被你入,就看你的悟性,灵性,天赋,喜好以及勤奋程度了。 再会,朋友,熬夜写出上述文字我心甘情愿,愿有更多的人能入中医之大门,修炼永无止境...

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复试真题及导师简介

201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医医史文献复试真题及导师简介 101基础医学院专业名称:100503中医医史文献 研究方向年份 招生 人数 导师姓名考试科目招生类别学历层次备注 201414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307中医综合普通统招硕士研究生导师: 严季澜、王育 林、马燕冬、 张家玮、黄作 阵 张其成、赵 艳、段晓华、 杨东方、李良 松、佟海英

基础医学院硕导名单 序号专业代 码 招生专业 硕导姓 名 性 别 学位职称研究方向 1100521丰匿冼眉廉夏孩味値奴匿孩 硖声 早摹丰匿裸冼 序号专业代 码 招生专业 硕导姓 名 性 别 学位职称研究方向 1100601丰诸匿聋吉堂窗赵官汷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诸匿聋吉革浦扯懂肾草研砖你看柔刷突 粗 2弥亁奴匿孩 硖声 早摹丰匿丰药碍兑疬跃蛙柔盒 3叹除母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荐砖柔盒碍堂窗突粗 4校孩权奴匿孩 孩声 突粗 周 资涂碍皇令眉由孩堂窗?药由耶碰呮族碍柔 盒 5弥守怓着匿孩割早丰匿药革浦众免碍柔刷突粗?丰药夏普沿盒

占声摹砖盒孩突粗 6登谦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浦石缆屺砖咖肾砖碍柔盒突粗 7潫徢蒙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荐设织研砖碍堂窗突粗 8协茜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药浦石舟并痵呻破碍切孔柔盒突粗?浦石 符耶编肘研砖碍药由纽钉耐胞年史碍开素 10唤炾协着匿孩 硖声 早摹丰药专肺罚胁北 11赵乩映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妺算帽看丰药碍你看柔刷突粗 12杧满燖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普药由轮堂窗碍皇令突粗?丰匿资取碍皇令 突粗 13则捂查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药革浦荐设织研砖碍药盒孩突粗?丰药沿 盒孩突粗 14弥剑奴匿孩 占声 割突 粗周 丰药寻设织冈碰耐胞碍跃播你看 15阳秃楔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兑疬懂研砖切孔柔刷突粗 16辅守徠奴匿孩 占声 割突 粗周 17邓策共奴匿孩 硖声 割早 摹 丰药革浦令跨编肘研砖碍柔刷咖由轮堂窗 突粗 18杧偶着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丰匿药革浦肝草研砖你看碍柔盒?丰药拷氻 北碍切孔柔盒?构沿丰药碍宋八懂贺任 19杧徣奴匿孩 占声 割突 粗周 丰匿药拷夜噪宙罚胁北突粗 20郭偶奴匿孩 占声 割早 摹 绿孔咖卷孔取眉碍柔刷仪友丰匿药碍平鼠 你看咖柔刷

中药术语解释中医入门基础

中药功效术语简释 按本书之药物分类,将有关功效术语作简要解释。有些功效涉及几类药物,置于此功效较为多见的类别中。 术语均以粗黑体标出以醒目。排列次序:以本类主要功效在前,相关功效次之,其他功效在后。 1.解表类 解表发散表邪,解除表证。又称发散、发表、发汗、发汗解表。多具辛味,又称辛散。代表药为麻黄、薄荷。 发散风寒发散风寒表邪,用于风寒表证。又称解表散寒。多味辛、性温,又称辛温解表。药如麻黄、桂枝。 发散风热发散风热表邪,用于风热表证。又称解表清热。多味辛,性偏寒凉,又称辛凉解表。药如薄荷、牛蒡子。 祛风解表祛除风邪,解除表证,用于风寒表证或风热表证。或称疏风、疏表、疏风解表。药如荆芥、防风。 发散风湿发散风湿表邪,用于风湿表证、风寒夹湿之表证或风寒湿痹初起。或称祛风胜湿。药如羌活、藁本。 解肌解除肌腠之邪,发汗力缓和,用于表证有汗。药如桂枝、葛根。 透疹透发皮疹,用于麻疹初起,疹点透而不畅。药如荆芥、薄菏。 清头目清解肝经风热,用于风热上扰头目所致发热头痛、目赤肿痛。药如蔓荆子、薄荷。祛风明目专指用于风热目赤肿瘤、羞明流泪,如桑叶、菊花。 通窍宣通鼻窍,用于鼻渊,或风寒表证鼻塞流涕。药如辛夷、白芷。 通阳温通阳气以散寒化饮,用于寒饮内停咳喘或胸痹。又称通阳化饮。药

升阳提举下陷之中焦阳气使之上升,用于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子宫脱垂或内脏下垂。或称升阳举陷、升举中气、升提中气。药如柴胡、升麻、葛根、黄芪。 和解调和少阳经半表半里之邪正交争,以解除寒热往来之证。又称和解少阳、和解退热。药如柴胡、黄芩。 解鱼蟹毒解除鱼、蟹的“毒性”,主要指预防或减轻食鱼蟹引起的腹痛、吐泻。药如紫苏、生姜。 2.清热类 清热清解热邪,用于热证,或解除发热症状。药如石膏、黄芩。 泻火清泄火邪,用于火热亢盛之证。药如石膏、山栀。又称清热泻火、清火。泻火属清热功效范畴,但比一般清热作用要强,主要用于温热病气分大热之证或脏腑火热之证。前者又称清气分热,药如石膏、知母;后者又称清脏腑热,详见下述各条。 清心火清泄心经火热,用于心火亢盛之烦躁失眠,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心火下移之热淋涩痛,热入心营之壮热神昏等证。药如黄连、山栀。 清肝火清泄肝经火热,用于肝火亢盛之头痛目赤,肝经热盛之胁痛口苦或黄疸,肝经湿热下注之小便黄赤、阴痒阴肿。又称凉肝、泻肝。药如夏枯草、龙胆草。清肝明目为通过清泄肝火而达到明目的功效,主要用于肝热目赤肿痛,药如夏枯草、决明子。部分清肝明目、祛风明目药可用于目生翳障,有明目退翳功效,如蝉衣、谷精草。 清肺火清解肺经火热,用于肺热、痰热咳喘。又称泻肺火、清肺止咳。药

中医文献学笔记

中医文献学笔记第一章概论 一、文献的概念 1.最早指文章典籍及博学的人。 2.元朝,文章典籍。马端临《文献通考》“凡叙事,谓之文;凡论事,谓之献。” 3.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权威定义)。三大要义:知识、载体、记录手段。 二、中医文献 1.概念:知识范畴属于中医学领域的文献。 2.大致类别:1)抄刻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帛书、写本、抄本等。 2)印刷文献:唐以后雕版,活字印刷的线装书籍等。 三、中医文献学 1.概念:研究中医文献的学术渊源,整理和利用中医文献的方法及理论的一门学科。 2.研究对象与内容:以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训诂学为主要手段。是以中医古典文献为主要对象兼及现代中医文献。 中医古典文献:殷商——1840/1911 3.中医古典文献的数量12124种(《中医图书联合目录》) 4.研究方式:1)善本影印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及学术价值较高,雕刻或活字印刷、刻印抄写质量较好的版本。 2)标点、校勘、注释 3)类书:编辑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按照一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以便于应用的工具书。 4)丛书:编集各种单独著作而冠以总名。 第二章历代中医文献研究概况 一、先秦—两汉战国公元前475年三家分晋(赵)公元前403年分晋完毕 1.先秦时期的医学典籍具有相当的繁荣程度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十五种古医籍,如五十二病方、导引图、养生方等。 2.首次由政府组织进行了大规模的医籍整理公元前25年,汉成帝命令李柱国校方剂刘歆《七略方技略》《汉书艺文志》

3.四大经典(黄、神、伤、难)的问世标志着医学理论体系的完善。 二、晋唐西晋266年 1.医学分科逐渐向基础理论和各科临床拓展: 1)基础理论:华佗《中藏经》、《内照图》,王叔和《脉经》,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2)针灸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儿科《颅囟经》;妇科咎殷《经效产宝》;伤科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 2.出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搜集整理经验方书的高潮,成为这个时代中医文献的标志: 1)官方隋文帝《四海类聚方》隋炀帝《四海类聚单药方》300卷 2)民间晋葛洪《肘后急救方》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3)皇帝敕令编修了多种堪称标准典范的医书《诸病源候论》《黄帝内经太素》《新修本草》 4)本草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雷公炮炙论》 三、两宋金元时期 1.医籍校勘整理和医书编写蔚然成风 1)朝廷组织:A.校正医书局: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新校正” 重订补注《黄帝内经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金匮玉函经》、《脉经》、《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 B.编写方剂类著作 《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为集方剂与治疗于一身的巨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政府颁发的制剂规范。 C.编写本草类著作:开宝本草、嘉祐孙注本草、大观本草、政和本草、绍兴本草 2)民间自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朱肱《南阳活人书》《苏沈良方》 2.问世了一批划时代的高质量的专科著作 1)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学形成系统 2)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妇产科初具规模 3)王维一《铜人腧穴针灸图注》《针灸资生经》《十四经发挥》使针灸学始臻大备 4)宋慈《洗冤集录》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

中医基础理论 我们都知道,《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中医很重要的一门学科,而且这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所以打好基础比什么都重要。也许对大多数同学来说,这门课很枯燥,又或许对于一部分同学来说老师幽默的讲课方式为枯燥的课堂增添了不少的乐趣,不管怎么样这门学科的重要性都是不可忽略的。三个月过去了,在这我讲讲我的一些学习心得。 一、了解中医发展 绪论部分讲解了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需要掌握的内容并不是那么多,所以只需要对四大经典有一定的了解,当然这也是作为一名中医学生应该知道的,也许学习中医这些都是需要背下来的,但在这门学科中我们需要掌握的就只是了解而已,同时金元时期的“金元四大家”对中医理论和实践有突破性创新为中医学的发展起到里程碑的作用,所以这也是我们应该掌握的重点,当然还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对于这部分知识没有更好的其他方法,只有靠多花时间读一读,背一背,当然时不时的复习也是很重要的。 二、从中医到哲学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三、联系生活实际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

【中医药类教材】 中医入门教材

高等中医教育自建立以来,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初步的教学体系,在中医药高级人才培养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高等中医院校现行的中医基础理论教学在内容和形式方面还存在系统性、规范性不强,学科之间界限不清以及有些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市场上的中医教材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概念不严谨、体例陈旧等,教材内容重复、雷同甚至矛盾的问题也很突出。 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高质量的中医教材更是保证中医教育质量的基石。本期,本报特别邀请了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和出版社编辑谈了他们使用教材的一些心得体会 教材格局值得称道 评《针灸医籍选读》 侯中伟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针灸医籍选读》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也是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由山东中医药大学吴富东教授主编,北京、上海、湖南等多家高等中医院校共同编纂而成。目前,本教材在中医高等教育事业针灸课程的体系中应用较广,是一本结构清晰、内容翔实、详略得当的教材,其教材格局特色鲜明,值得称道和探讨。 宏观框架合理 针灸学源远流长,自上古的砭石到后世的毫针,针灸治法层出不穷。医论医籍蔚为大观,要想窥见历代医家针灸学术精华全貌,必须博览群书。本书将大量针灸学著作融为一炉,并分为上中下三篇,以医经、医论、歌赋的整体形式编纂起来。其中上篇医经部分包括了《内经》和《难经》中有关针灸的精华篇章。中篇医论部分摘取针灸后世诸家医论精要,展示了自晋朝至清代针灸诸家的学术观点。下篇歌赋部分选取琅琅上口的针灸各家歌赋,纂辑而成。可以说,上篇针灸医经是学好针灸的根基,《灵枢》又称为《针经》,其主要学术内容即呈现了针灸治病相关的脏腑经络等根本原理与规律。《素问》重点讲授临床治疗的策略,有了策略,治疗就显得更加生动。《难经》是对《内经》182篇的疑难释解,也是对临床治疗规律的深入阐释。因此,上篇充分起到了对针灸医学理论的奠基作用。 中篇医论部分则充分展示了临床各家的针灸风格、用途、特色。皇甫谧、孙思邈、王执中、杨继洲等大批医家不仅继承了《内》、《难》特点,而且各自有所发展,如阿是穴的发明、子午流注针法的创立、腧穴之间的配伍规律等。是针灸学人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又一重要学习内容。下篇歌赋则属于学习针灸经典的趣味精华版。读者通过歌赋的学习,可以很好很快地掌握治病的内在规律。 因此,本教材整体设计合理,宏观框架有序,显示出了其结构的合理特征。 篇章注意细节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

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境外) 一、学科简介 中医医史文献是从史学、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的理论与经验、学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本学科由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于二十世纪50年代创建,1981年、1996年分别被首批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作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化分会和医古文研究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医史文献分会的副主任委员单位,以及中华医学会医史分会的候任主任委员单位,并为国家级或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中医文献学》、《中国医学史》、《中医各家学说专论》、《医古文》、《大学语文》、《中医哲学基础》的主编单位。学科整体优势显著,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同类学科中位居前列。 二、研究方向 1. 古今名医学术思想与历代名著研究 2. 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3. 中医训诂学研究 4. 中医文化与中医哲学研究 5. 中国医学史与中医学术思想史研究 6. 中外医学交流与比较研究 三、培养目标 1. 具有比较坚实、宽广的文史哲及中医基本理论知识,系统掌握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全面了解本学科的国内外学术发展动态,具备独立从事中医医史文献教学与研究工作的能力,做出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 2.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的博士研究生,能熟练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诊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疾病。

四、课程设置 1.公共必修课 按照学校有关规定执行。 2.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 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导师从下列课程中确定一门作为专业课,两门作为专业基础课。所选课程不能与硕士阶段重复。如下列课程不能满足要求的,导师可另选其它课程。 3.选修课 根据不同研究方向,也可在导师指导下选1~2门课程。学校所开课程不能满足者,经导师批准可到校外选修。 4. 跨专业学习课程 跨专业研究生除完成上述课程外,还要按学校规定补修中医本科阶段主干课程,但不计学分。 五、科研实训、临床实践及要求 1.科研实训 按照《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总则(境外)》执行。 2.临床实践 从事中医临床文献研究和古今名医学术思想研究的博士生,应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临床实践不少于180小时/3学年。临床实践包括跟师门诊或跟老专家出诊,收集整理临床病例等,要求撰写规范的、且有病案分析的门诊病例25例,并撰写总结临床经验的论文或学习体会1篇,不少于2.5千字。

中医入门基础方剂

中医入门基础方剂(古籍教材版) 第一节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剂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药施,发热恶寒头项强,伤寒无汗煎服之。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麻桂相合名各半,太阳如疟此为功。大青龙汤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燥,寒热两解此方良。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急,姜桂麻黄芍药草,细辛半夏五味齐。葛根汤 葛根汤内麻黄襄,二味加入桂枝汤,轻可去实因无汗,有汗加葛去麻黄。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姜葱,阴虚气弱人禁用,加减临时再变通。 参苏饮 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宜,葛根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依。人参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茯苓,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散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头昏鼻塞风攻上,正偏头疼悉平康。(二)辛凉解表剂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欧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 银翘散主温热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清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麻杏石甘汤 麻杏石甘汤法良,四药组合有擅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效果彰。第二节温中祛寒剂 理中汤 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真武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茯苓术芍附生姜,少阴腹痛有水气,悸眩肉颤保安康。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利脉沉微,救逆回阳赖此方,人参加入四逆内,益气固脱救阴伤。或益姜葱参芍桔,通阳复脉力能当。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群,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见奇勋。导气汤 寒疝痛用导气汤,川楝茴香与木香,吴萸煎于长流水,散寒通气和小肠。肾着汤 肾着汤内用干姜,茯苓甘草白术襄,伤湿身痛与腰冷,亦名干姜苓术汤。

如何高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如何高效学习《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开考的首门课程,根据多年统计,合格率一般仅在三分之一左右。显然已成许多考生望而生畏的拦路虎。一些意志薄弱者,一、二次失败就偃旗息鼓。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局面,本人认为有诸多原因,其中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思维方式尚未转向。众所周知,目前我们的中学教学重视数理推论,直观形象教学,虽然对于中医学习普遍也是适用的,但中医独特的理论框架,独特的思维方式,如果尚未很好建立,就难于在中医这块圣地内驰骋,乃至投械退却。这是十分可惜而可悲的。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迅速换“数理化脑袋”为“中医脑袋”十分重要。实践证明,闯过这一关者,只要继续努力,前面即是坦途。 一、脏腑功能认识观 《内经》时代,中医医家对脏腑的部位、结构、形态亦有颇多记载,而且有些论述在当时大大超越世界水平。在论述各脏腑时,教材中亦有部位、结构、形态的阐述,如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肾位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心“圆而尖长,形似倒垂的未开莲蕊,有心包卫护于外”等等。如果顺着这样描述思路去理解,则就会对诸如“肾藏精”、“肺通调水道”、“心主神态”这一些概念理解上的格框。尤其是对刚从高中毕业的学生而言,更是不可思议。故请读书时务必千万要记住P.29有一个重要的说法:“藏象学龄前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的概念,更重要的则是概括了人体某一系统的生理和病理学概念。”用脏腑功能的认识观才能真正理解P.23“左升太过,右降不及”。也就不会钻进脾“似马蹄”、“似镰刀”这类牛角尖里面怀疑中医的科学性,从而影响学习的

信心。是否可以这样理解: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名为“脾”,同理去释各脏的功能。 二、生理、病理互证观 中医药有几千年医疗实践的经验,是在长期行生产斗争和医疗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医学理论。中医学理论形成以后,又反过来指导临床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中医的实践性融于理论之中,而临床表现是基础。因此,从临床角度而言顺序应是临床表现→病理、生理→概念。而教材编写的顺序是:概念→生理、病理→临床表现。故在阅读时,应适度地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譬如以“肾主纳气”一节为例,肾主纳气是指肾有摄纳肺所吸入之清气,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才能保证体内外气体的正常交换。肾主纳气功能正常则呼吸均匀和调。若肾的纳气功能减退摄纳无权,呼吸就表浅,可出现动辄气喘,呼多吸少等病理现象。从临床表现中证实生理抑或病理,从而得出某一概念。这种论述的形式在教材中比比皆是。所以诸如:如何理解肺朝百脉,脾主升清,肝主藏主等等问题时,皆可用一个模式来回答,即:概念、生理、病理以及临床表现。 三、以象测脏的推断观 何谓“藏象”?藏是指藏于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我们要研究内脏是正常的还是异常的,并不是非要打开胸、腹腔观内脏之变化,而是通过临床表现来推断。这就要求学生必须熟练掌握望、闻、问、切的诊断手段。 《中医基础理论》教材重于生理、病理的机制探讨,也举例性地列出一

中医入门书籍

中医入门书籍 从个人感受来说,前人学医基本上是从《皇帝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杂病论》来学起的,这四部书也补称为古典中医的四部经典。但是现代人学中医我认为并不需要非得遵从古人学医的这个道路去起,如果从这条路走无疑会有一个很好的中医基础,但是由于这些古典中医专着对于现代人啃起来的确是很难,因为书中的许多内容现在人有时很难再见的到了,当时可能是非常流行的东西,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原来一些当时很重要的病,现在就变了非常的一般或是少见了,而且中医学也往前发展的很快。那么,后果的一些名人也写了一些近代的名医,不但非常的实用,而且也很接近现代社会的现实,大家读起来就不像古书那样费解难懂,而且这个名医也写了许多中医入门级的书籍,这样的书籍现代人读起来就容易懂的多了,等你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后如果有兴趣再去读古人的医着就好懂的多了,那时你可以借助于你学到的知识,再深入学习了解古人的智慧就会事半功倍。 我推荐给你几本中医入门书籍,仅供你参考: 《中医入门》本书由书名上就可以知道,这是一本写给入门人读的书籍,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把你领入学习中医之门。 《中医基础》中基是为了给初学中医的人打基础的书籍,本教材是中医药大学的基础教材,也推荐给你,因为里面有一些诊断学的基本功在里面,所以还是很值得的一学的。 《用药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用药基础的书,是一本很实用的书籍。 《方剂心得十讲》这是一本专门讲方剂组成的基础专着,主要是讲的方剂学的内容,是从中药配伍关系讲的,当然你也可以学一学中医药大学的《方剂学》这本书。 以上这四、五本书如果你能掌握了书中的内容,就可以入中医之门了,当然即使是专业学中医的也是“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中医学并不是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就可以做医生了,要知道“书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所以要做到学以致用,用于临床实践还尚须时日,要积累更多的临床经验,把掌握的知识与临床实践很好的结合起来,这才是一个中医大夫。

最新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中医文献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bb

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专业中医文献学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根据现存考古实物来看,商周时期的文献载体主要为()。 A简牍和兽骨B甲骨和金石C金石和简牍D缣帛和甲骨 2.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方书是()。 A《合阴阳》B《天下至道谈》C《五十二病方》D《阴阳十一脉灸经》 3.最早使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的目录著作是()。 A《晋中经簿》B《晋元帝四部书目》C《隋书·经籍志》D《汉书·艺文志》4.古籍书页中行与行之间的界限,称为() A栏框B栏线C行格D行款 5.原著内容完整,没有残缺或删减的古籍版本,称为()。 A精刻本B足本C精校本D原刻本 6.下列不属于校勘方式的有() A存真式B求真式C校异式D他校式 7.对发音方法简单描写的注音方式称为()。 A譬况B读若C直音D反切 - 1 - 装订线 8.校正医书局是()代的官方医籍整理机构。 A汉B唐C宋D明 9.在四部分类法中,医学类书籍应当归属于()。 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 10.具有范围最广,用力最劳特点的校勘方法是()。 A对校法B本校法C他校法D理校法 得分 阅卷人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1分,共10分) 1.文献是记录有的一切。 2.一部完整的书目,是由、、和等部分组成。 3.行款是指古籍书页中正文的和字数。 4.历代避讳采用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即、和缺笔。 5.与中医药学有关的古代卷子,主要有和两大类。 得分 阅卷人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 题,每题5分,共20分) 1.因形求义 2.目录 3.版本学 4.校勘学 得分 阅卷人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题,共30分) 1.注释的方法主要包括哪些?(7分) 2.注释的内容都有哪些?(7分)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书籍推荐书目 中医博大精深,中医教材当然很重要,是入门之书,学完教材之后,可以建立一个中医知识的大体框架,然而距离中医临床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中医书籍浩如烟海,还要看很多课外书。现为同学们推荐一些中医书籍。 1、《名老中医之路》,此书很多名医的成长之路值得借鉴,比如说他们是如何成才的,主要学了哪些中医著作。 2、《新编中医入门》董汉良著,金盾出版社。该书主要构建中医基本框架,并对每一部分如内、外、妇、儿等介绍了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及其参考书目。书很薄,内容丰富。 3、《中医临床传统流派》黄煌著,相当于中医医学史,可以对古代中医有个大体的认识。 4、《医古文》段逸山著。学中医,古文是障碍之一。 中医书很多,所以看书要精挑细选,先要用尽量少的书尽快建立一个基本框架,然后再广泛涉猎,所以在学校这几年时间很关键,工作之后想看书都可能没时间。 以下我分类列举书目,同学们要在每一个类别中先选其中的一本,看完所有类别,这样才能尽快建立一个框架。 一般而言,1990年是中医的转折点,1990年之后中医转向衰败,所以1990年之后写的中医书,很多都是纸上谈兵,除了几位名

家著作之外,好书不多。 壹、四大基础: 一《中医基础理论》 二、《中医诊断学》 (一)四诊: 1、清代·《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 2、清代·林之瀚《四诊抉微》 (二)望诊: 1、民国·曹炳章《辨舌指南》 2、清代·汪宏《望诊遵经》 (三)切诊: 1、现代·李士懋《濒湖脉学解索》 2、民国·张山雷《脉学正义》 3、清代·赵文魁《文魁脉学》 4、晋·王叔和《脉经》 (四)辨证: 1、现代·孙其新《谦斋辨证论治学:当代名医秦伯未辨证论治精华》 2、现代·欧阳锜《中医症证病三联诊疗》 2、现代·姚乃礼著《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山东中医药大学考博中医文献学资料

中医文献学 1 文献 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其云:“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朱熹《论语正义》中认为“文”即“典策”,也就是书籍;“献”指秉礼贤者的学识。所以,古代多数学者在解释文献时,均认为“文”即典籍;“献”即 贤士大夫的言论。元代马端临则对“文献”的概念进行了更为明晰的解释,认为“文”泛指一切书本上的记载,“献”则泛指诸贤士名流的议论,以及稗官之记录。此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一词的概念有了变化,除泛指书籍外,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而在图书情报中,文献一词的含义更广,泛指一切记录知识的印刷型和非印刷型的出版物。现代广义文献范围更广,凡以文字、图像、符号、声频、视频等手段记录下来的一切知识载体,均属文献范围。国家标准局于1985年1月31日公布的国家标准规定,文献是指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又可分为古典文献和现代文献。 是指五四运动以前,雕版、活字版印刷和手抄等古籍,以及碑铭拓本等。总之,凡是有文字记载,有某种载体的,具有一定历史价值或科学价值的图书文件资料,均可称为古典文献,但不包括没有文字记载的文物。 是指五四运动以后的一切文献资料。 1文献学、中医文献学 是指对历史文献进行编纂、校勘、注释等研究整理工作的一门学科。总体而言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基本任务是继承过去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把历史上保存下来的图书资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方法,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考镜源流,使杂乱无章或古奥难懂的资料条理化、通俗化,为学习研究古籍者提供方便。

是指对中医、中药历史文献进行编篡、校勘、注释等整理工作的一门学科。 1 六书 “六书”始自东汉许慎之《说文解字》,其在自序中指出汉字发展的六条规律,称为“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 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是字象实物,以描摹实物形状来造字,象形字是汉字的基础。 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传单是集合两个以上的字以表示一个新的事物或意义。 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指事是以象征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的造字方法,就是或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上一个简单的符号,或单纯用符号来指明事物。 象形、指事、会意均是以字形来代表概念。 形声 “形声者,以事成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形声是将意符与声符并用的造字方法,用意符来表意,用声符来表音,但仍未跳出表意文字的范围。 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授,考老是也”。转注是使一个单义字变成多义字,使原来不同意义的字变成能互相注释的同义字,扩大了字的用法。 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假借是用同音字来互相代替,但两者之间毫无意义上的联系。 转注、假借扩大了文字的使用范围,使一个字具有了本义、引申义和假借义。同时,形声、转注、假借逐渐以字音为主,以音来表意,但汉字的基本规律,仍是以形为主。 1 汉语文字发展过程 ○文(最早发现于山东莒县,约三四千年以前,可能是汉字的祖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