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4基本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1.4基本原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第四章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自我意识、人际关系、学习考试、生活与职业等方面的内容,以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积极的进取心态、良好的生活适应和合理的职业规划,从而保证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第一节 自我意识的教育与辅导
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即人们对自己各方面的情况以及与周围人关系的认识、感受、评价和调控,它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它包括个人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个体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自我概念,形成自我形象。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中对自己的情绪、情感的体验和态度。自我意向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暗示、自我设计、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等。
自我意识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个体科学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激励自我、协调自我、管理自我,促进个体良好自我概念的形成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形成自尊、自信、自重、自爱、自强、自制的健康人格一种教育活动。它主要包括对自我认识、自我接纳和自我完善等三个方面的教育与辅导工作。
一、自我认识的教育与辅导
A.自我认识教育与辅导的涵义【识记】
自我认识的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训练个体对自己的生理状况(比如身高、体重、体态等),心理特征(比如兴趣爱好、能力、性格等)以及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比如人际关系、亲子关系、异性关系)进行正确的认识,力求培育和发展个体积极健康的自我意识和良好的自我概念的一种教育活动。
正确认识自我,对自己有一个较全面而客观的评价,是主体自我接纳、自我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B.自我认识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
(一)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
(二)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
(三)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
(四)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
(五)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
(六)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
二、自我接纳的教育与辅导
A.自我接纳教育与辅导的涵义【识记】
所谓自我接纳,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是否接纳自己是能否发展健康的自我体验的关键和核心。它涉及到一个人是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我,形成自尊、自信的人格品质,还是以消极的

态度拒绝自我,形成自卑的人格倾向。
所谓自我接纳的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个体以积极的态度认可自我,形成自尊、自信的人格品质的教育活动。
B.自我接纳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
(一)培养学生的自尊心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自我完善的教育与辅导
A.自我完善教育与辅导的涵义【识记】
自我完善即自我教育,是相对于被教育而存在的。它是指学生在实现自己的理想或目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控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自我完善的教育与辅导,是指教育学生如何确立现实的有价值的自我目标及适当的志向水平,引导学生合理掌握时间,妥当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追求自我价值和理想的实现,同时引导学生自觉控制自我,学会处理自我意识问题上的困扰,努力改善自我的一种教育活动。
B.自我完善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
青少年时期,大部分同学处在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矛盾中。现实自我是个体当前实际的自我状态;理想自我是个体未来期望的自我境界。这两者间的距离成为推动每个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强大内驱力,促使个体不断去改变、发展现实的自我,努力促进二者间的转化,并通过一个个子目标逐步实现理想自我的终极目标。这个过程,就是主体自我教育的过程。下列措施有助于这一过程的逐步进行和实现:
(一)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
(二)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设定与自我激励
(三)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
(四)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自我体验与自我强化
自我体验、自我强化属于自我教育过程中的反馈系统。从实质上来讲,自我反馈是学生对自身行为结果的自我检查,它关系到能否更好地实现自我奋斗的目标,并且能否增强自己的自我教育能力。
自我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是让青少年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自我教育既是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教育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应起到引导、点拨、帮助、督促等协助作用,创设有利于自我教育的环境,形成有利于自我教育的氛围。
第二节 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的关系,它是交往双方彼此心理上的依恋与心理距离的一种反映,实质上是交往双方的需求在交往过程中是否得到满足以及满足程度的体现。当需求得到满足时,双方就会产生积极的、和谐的人际关系;否则,就会产生消极、不和谐的人际关系,导致双方的相互疏远。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

现,也是心理健康的促进剂。
一、师生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A.师生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涵义【识记】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活动中通过交往互动而形成的,对教育效果具有重要影响的特殊的人际关系。
所谓师生关系的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指导、训练教师和学生之间相互形成一种友好的、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的教育活动。
B.师生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
因为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性地位,所以师生关系的促进和改善应该以教师为重点。教师改善师生关系的方法措施是:
(一)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
(二)注重师生互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
(三)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师生的自由交往
(四)采取民主的教育态度,促进自身的教育行为
(五)了解学生的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
二、同伴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A.同伴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涵义【识记】
同伴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学生视对方为朋友,彼此喜欢,并互相帮助,相互信赖。
所谓同伴关系的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指导、教育学生与人和睦相处,培养他们相互尊重、换位思考的交往意识和习惯,使他们养成理解、友善、信任、宽容等良好性格特征,在与人交往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的一种教育活动。
B.同伴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
解决学生同伴关系中的冲突,对学生进行同伴关系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动
(二)了解学生同伴关系的现状,公正及时地处理同伴冲突
(三)建立班级活动的规则,重视和利用非正式团体
(四)创设积极向上的班风,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
同伴关系主要发生在班级环境中,因此班风对同伴关系的性质具有重要作用。
(五)提高人际认知水平,调整交往认知结构
(六)学习社会交往技能,主动参与交往活动
人际交往技能的训练一般可通过问题解决、榜样示范、人际敏感训练、心理角色扮演等方法来落实。
三、亲子关系的教育与辅导
A.亲子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涵义【识记】
亲子关系是指父母与其亲生子女、养子女或继子女之间的关系。从家庭的角度来说,亲子关系是夫妻关系之外的第二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关系,是维系家庭的第二纽带,具有永久性,是不可选择和不可改变的。
亲子关系最主要的问题是父母的教养态度和子女的心理需

求之间的冲突,在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阶段表现尤为突出。
亲子关系的教育与辅导就是教育青少年学生更多地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并帮助他们有效地与父母沟通;同时也使父母更好地理解孩子,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正确处理代沟问题,以形成和谐的亲子关系。
B.亲子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
(一)要帮助、指导父母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应让父母做到:1、明确良好的亲子关系的特征;2、采取恰当的教养态度;3、了解子女对父母的期望;4、更新教育观念,调整对子女的期望值;5、在孩子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不同的教育。
(二)要帮助、指导子女学会理解和尊重父母,并帮助他们有效地与父母沟通。要使学生认识到:1、在任何家庭里,父母与孩子之间都会出现矛盾或冲突。美好的家庭不是没有矛盾和冲突,而是善于解决、处理矛盾或冲突。2、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是满足交往双方的需要,特别是心理、情感的需要。因此,要处理好亲子关系,我们不但要考虑自己的情感需要,也要考虑父母的情感需要,言语行动还应遵守社会的行为准则,以避免激化矛盾,造成彼此的伤害。3、尽量学会站在父母的角度想问题。学会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一方面要向父母表明自己可以理解他们,感谢他们的关心;另一方面也应让父母了解自己的想法,让父母感到你确实长大了,懂道理了,从而改变态度。
四、异性关系的教育和辅导
A.异性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涵义【识记】
渴望、喜欢与异性交往是青春期学生性心理发展的必然,男女生开始对异性同伴产生朦胧的神秘感和渴望。
异性关系教育与辅导是指教师和家长应在了解青少年性意识发展的基础上,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异性交往的原则,并教育他们学会以正确的方式方法与异性同学大方相处的一种教育活动。
B.异性关系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
(一)认识和了解青少年学生性意识发展的过程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性别角色分化和性意识急速发展的时期,其发展一般需要经历以下过程:
1、对性知识和异性的探求和了解
2、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
3、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
4、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
(二)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异性交往教育
1、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异性交往
对异性交往的认识和态度是帮助青少年学生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青少年学生心里萌发的异性吸引是性心理和性生理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表现。
2、指导青少年了解异性交往的原则
教师在指导青少年学生进行正常异性交往时,要告诫或

建议他们把握好“自然”和“适度”两个原则。
所谓自然原则,就是在与异性交往过程中,言语、表情、行为举止、情感流露及所思所想要做到自然、顺畅,既不过分夸张,也不闪烁其辞;既不盲目冲动,也不矫揉造作。消除异性交往中的不自然感是建立正常异性关系的前提。
所谓适度原则,是指异性交往的程度和异性交往的方式要恰到好处,应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3、指导青少年掌握异性交往的正确方法
(1)大方主动,克服羞怯;
(2)真实坦诚 相互信任;这是建立和发展良好异性关系的前提和基础。
(3)进退自然,留有余地。
围追堵截,死缠硬磨,一意孤行等则是不正确的方法。
(三)引导学生区分友谊和爱情
在对青少年进行异性关系的教育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友谊与爱情的界限,并使学生认识到早恋对自我发展的不利影响,从而端正学生的思想,树立正确的异性交往观念。

第三节 学习问题的教育与辅导
一、学习动机的教育与辅导
A.学习动机教育与辅导的涵义【识记】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主要包括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自我效能感、成就归因等四个方面。
所谓学习动机的教育与辅导,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成就动机进行心理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成就动机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进而树立恰当的抱负水平。
B.学习动机教育与辅导的对策措施【领会】
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体策略有:
(一)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求知欲是对知识的热切探求,是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学习兴趣的集中反映。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表现。求知欲的基础是对知识的热爱,是对知识的意义和价值的深刻理解。在教学活动中,准确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培养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不仅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具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伴随愉快的情绪体验,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
(三)激发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个体在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
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功时存在两种倾向:一种是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即力求成功的动机;一种是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的消极情感的倾向性,即避免失败的动机。
(四)进行归因训

练,促使学生努力学习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与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析,推论出这些行为的内在原因的过程。维纳提出的学习动机的自我归因理论认为能力、努力、工作难度、运气、身心状况、别人的反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和失败时的六种原因,并将这六种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
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主体今后的行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归因方式来改变学生今后的行为。积极归因训练对于差生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习策略的教育与辅导
A.学习策略教育与辅导的涵义【识记】
学习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它既可是内隐的规则系统,也可是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
学习策略的教育与辅导就是要教会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以及调控方式等有效的学习策略,使他们学会学习。
B.学习策略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教师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进行训练:
(一)认知策略
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和技术能使信息较为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组织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支持策略等四个方面。
1、复述策略 复述是指为了保持信息而对信息进行多次重复的过程。在学习中,复述是一种主要的记忆手段
2、组织策略 组织是对材料进行加工,按照材料的特征或类别进行整理、归类或编码;关于组织的具体方式、方法或途径,就是组织策略。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1)列提纲 列提纲是以简要的词语写下主要和次要的观点,以金字塔的形式呈现材料的要点;
(2)做示意图 做示意图是运用图示、连线或箭头等手段表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方法。它包括重要概念的确定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说明;
(3)利用表格
3、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加工,也就是说我们应用已有的图示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
(1)记忆术 记忆术是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记忆方法;
(2)做笔记 做笔记有助于对材料进行编码,同时还具有外部存储功能;
(3)联系生活实际
(4)利用背景知识
(二)元认知策略
所谓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

莱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个体对自己思维活动的自我体验、自我观察、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其实质就是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控制。
(三)资源管理策略
学习的时间,付出的努力,他人的帮助等,都属于学习资源。资源管理策略是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好这些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1、时间管理策略
(1)统筹安排学习时间
(2)高效利用最佳时间
① 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
② 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
③ 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
④ 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
(3)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① 利用零碎时间处理学习上的杂事;
② 读短篇或看报刊杂志,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③ 进行讨论和通讯,与他人进行交流。
2、努力管理策略
(1)情绪管理
(2)动机控制
(3)环境管理
三、考试焦虑的教育与辅导
A.考试焦虑教育与辅导的涵义【识记】
考试是学生面临的主要应激源之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影响。考试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现象,考生在考试期间紧张、不安、担心、忧虑、恐惧等情绪反应,都可称之为考试焦虑。考试焦虑产生时,会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和心理反应。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出汗、手足发凉等,心理反应如苦恼烦躁、无助、担忧等情绪体验,有时也会产生胆怯、缺乏信心和自我否定的心理等。考试焦虑对学习和考试造成的影响是双重的,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助于精力更加集中,知觉更加敏锐,思维更加灵活,对学习和考试具有积极的作用;过度的考试焦虑对学习和考试则具有不利的影响,它会降低学习效率,影响考试成绩,甚至形成焦虑性人格,进而对身心健康造成潜在的危害。
考试焦虑教育与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端正应试动机,减轻心理负担,调整考试心态,正确处理怯场现象的一种教育与辅导活动。
B.考试焦虑教育与辅导的措施:【领会】
(一)端正应试动机,减轻心理负担
考生对考试的意义要有客观正确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应试动机。
(二)做好充分准备,形成良好的应试状态
充分而良好的准备状态,是预防考生产生过度焦虑的最有效方法。
(三)冷静处理“怯场”
怯场是考生在考试过程中,在考试情境与考试本身的强烈刺激下,引起情绪高度紧张和焦虑,难以控制自己的心理活动,使心理活动暂时中断或失调的现象。怯场是考试焦虑中最典型的一种。
当考生意识到自己已出现怯场现象时

,最重要的是冷静镇定,最忌惊恐慌乱,否则会加重不良反应。首先要冷静下来,暂停答卷,静静伏在桌子上稍作休息,转移注意力,停止有关考试活动的强制性回忆,一般情况下,短时间内就可以消除怯场,正常应试;也可用调整呼吸法,即遇到情绪极度紧张时,停止有关活动,全身放松,多次作均匀的深呼吸,也可以很快消除怯场。为了防止怯场,考生还可以在考前短暂的几十分钟里,做一些积极的准备活动。如散步,听音乐等。考前提前到考场,熟悉考试环境,调整呼吸,放松心态。拿到试卷后,先填写身份栏目,浏览整个试卷,然后再挑选题目中难度小、最有把握的题目开始做起,也有助于克服怯场现象。

第四节 生活问题的教育和辅导
一、情绪教育与辅导
A.情绪教育与辅导的涵义:【识记】
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所产生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辅导又称情感教育,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认识、接纳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识别他人的情绪并能有效地沟通,掌握疏导不良情绪的适当渠道和方式,防止和克服消极、冲突的情感,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的一种教育活动。
B.情绪辅导的内容与措施:【领会】
(一)情绪认识
情绪认识辅导主要让学生明白情绪的内涵、功能、分类,情绪对学习、生活、工作、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认识人类情绪、情感的丰富多样性,懂得乐观与悲观是情绪序列上的两极,掌握其间的区别。
(二)情绪识别
情绪识别辅导是训练学生能更好地觉察和认识自我的情绪,进而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敏锐地体察他人的情绪。情绪识别训练的主要方法是运用情感辨析技术,帮助学生辨别与分析其内在情绪、情感的复合状态,使他们明晓其中所涵盖的各种情绪的性质强度和比例,使其情绪、情感状态在意识层面上从“混沌”趋向“有序”。
(三)情绪沟通
情绪沟通辅导着重训练学生运用非语言手段和言语手段正确、合理、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善于理解他人的情绪、情感,培养学生移情的能力。移情训练就是教育学生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富有同情心,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
(四)情绪控制
情绪控制辅导主要是让学生学会排解、控制消极情绪,诸如自卑、厌烦、紧张、急躁、忧虑、沮丧、冷漠、消沉、嫉妒等。在进行辅导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何为不良情绪,不良情绪对个体身心健康的危害,承认不良情绪存在的事实。在此基础上,要教他们正确控制和疏导情绪的手段。情绪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
1、 分

析造成不良情绪的原因,看自己的反应是否合理、是否适度;
2、控制可能发生的冲动行为,采取合理或间接手段适当宣泄,化消极的不良情绪为积极健康的建设性行为。
(五)情绪熏陶
情绪熏陶辅导是培养和强化学生积极、健康的情绪,养成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
二、休闲教育与辅导
(一)休闲与休闲辅导的涵义【识记】
休闲是指个体在完成学习、工作和群体生活任务后剩余的、由他自己支配时间的一种状态。它是一种活动,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权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环节。
休闲辅导是指运用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技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和态度,获得必备的休闲知识和技能,学会选择安排有益的休闲活动方式,拥有充实而丰富的休闲生活,发展自己的才能与个性的一种教育活动。
正确的休闲观念与态度主要包括:能意识到休闲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个人休闲的意义、权力和责任;理解休闲与学习的辩证关系;了解自己休闲方面的爱好、志趣或者偏向,认识到自己有权力、有能力和有机会去支配、利用自己的休闲时间。
(二)休闲辅导的措施【领会】
休闲辅导作为生活辅导的一部分,可以纳入心理辅导活动课程。通过辅导活动课,可以向学生讲授有关休闲的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休闲观念和态度。休闲辅导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认识休闲的功能;
(2)学会休闲的选择;
(3)懂得休闲的伦理。
休闲辅导是一种隐性教育,也是学生的一种自我教育。休闲辅导是一种综合性的生活调养剂,也是规划完美生活的重要方法,使生活时间、生活资源、生活空间化为黄金时间、黄金智慧。使生活精致化。
三、职业教育与辅导
A.职业教育与辅导的涵义【识记】
职业辅导是根据个人的能力、兴趣、价值观等个性特点,结合国家需要和有关职业信息,帮助个体选择恰当的职业,以便为今后的升学就业做好准备。
B. 职业教育与辅导辅导的内容与措施【领会】
(一)明确职业能力倾向
明确职业能力倾向也就是了解自己的能力哪方面发展的好,适合于从事什么职业。
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1)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择业目标和要求,在学校学习期间和在就业后的初期职业经历中,有意识、有计划地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
(2)要引导学生学好专业知识,积极投入职业实践,为形成职业能力打好基础;
(3)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能力差异,充分发挥潜在能力
(二)了解职业兴趣类型
兴趣是一个人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

心理倾向。职业兴趣是一个人探究某种职业或者从事职业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特殊个性心理倾向。
美国学者霍兰德等研究发现,人的职业兴趣大致可以归纳为六种类型:
1、实用型兴趣;2、研究型兴趣;3、艺术型兴趣;4、社会型兴趣;5、企业型兴趣;6、事务型兴趣
职业兴趣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家庭启蒙对孩子职业兴趣的萌芽有特殊意义;学校教育对职业兴趣的形成起关键作用;社会实践对职业兴趣的巩固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是培养学生职业兴趣,让学生做好职业准备的关键时期。在培养发展学生职业兴趣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确立两个观念:
1、 要帮助学生确立个人职业兴趣与社会需要相统一的观念;
2、 要帮助学生确立在职业实践中不断发展职业兴趣的观念。
(三)探索职业价值取向
职业价值观,是指人们在选择职业和从事特定职业劳动过程中所形成或持有的价值取向。凯茨提出了10种与工作有关的价值观:1、经济收入;2、社会声望;3、独立自决;4、帮助他人;5、工作稳定;6、生活舒适;7、领导权力;8、人际关系;9、自我成长;10、挑战自我。
职业价值观辅导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个体必须区分价值观的优先次序,因为在一种职业中同时满足个体所有重要价值观是不可能的。
职业价值取向、职业兴趣类型、职业能力倾向的澄清和促进,是进行职业教育与辅导的基本内容,也是促使个体职业成功的重要保障

相关文档